士官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04 17:02:37

士官个人事迹材料

士官个人事迹材料篇1

部队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同志,系**大队代训连连长,19**年*月入伍,大学学历。在担任连长以来,工作积极进取,关心爱护战士,带领全连官兵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成绩突出,受到上级首长的好评。火热的军营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毅力,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与其是分不开的,也与上级首长的深切关怀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下面,是他的主要事迹。

严格要求,扎实工作。作为一名带兵人和共产党员,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也清楚认识到只有素质高才能树立形象于广大战士中。年初他发现,骨干自身形象做得不够,于是他仔细研究,在连业务会上以自己“开刀”,以普通一兵所要求的来管理自己,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绝不去犯,还宣布了互相监督的措施。从而,在全连骨干和战士中影响极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全连战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带动人全连工作的顺利开展。

他根据战士的不同特点和心理从不同的角度去做战士的思想工作,收到明显的时效,有一名新兵不适应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恋家思想,逃训而导致想逃跑,他得知这种情况,马上找到这位新战士,和他谈人生,谈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使他认识到自己错了重新回到了训练场。这次的思想工作也深深感触了他的一些灵感,连队人员多,思想复杂,骨干素质偏低,干工作时缺乏思想上的管理,连队党支部对此听之,认之,放任自流从而导致了工作下滑,针对一系列的问题我在思想骨干会议上首先提议:进行思想骨干培训。明确责任和义务,培养良好的素质对战士进行曲思想负输。为了搞好思想工作的开展,协助抓好连队经常性思想工作,他曾六次与思想骨干一起分析全连官兵思想形势,找干部战士谈心200多次,之外,为了加强对战士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他主动向困难战士家中写信,从思想上给予战士帮助,从而稳定了战士的思想,焕发了战士的热情,工作蒸蒸日上。 事迹材料网

严格管理,效果明显。班长,排长等各级带兵人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他从训练着手抓管理,排长、班长各尽其责站好排头兵,制定奖励措施,明确任务进行评比。在连队上下形成了比劲十足。你追我赶的良好势头。各项工作开然有序,得到上级一致好评,也许是有那么一些经验,在担任连长期间,他改进管理方法,并且根据连队实际情况和任务特点。制定一系列措施搞好连队全面建设,他刚到连队时,连队由于长时间的管理不当,战备训练各种秩序相当混乱。他结合连队这种实际找到了突破口,以训练带动一日生活制度的严谨性。从而为一年的管理工作的远航储备了力量。再一个从“三相入手抓队到养成,哨兵形象和礼节礼貌,抓完成任务的标准和实效和全连人员的精神风貌和歌声口号,抓内务设施,通过一年的努力,连队工作和发展趋势成稳步上升,得到了上级首长的一致肯定。

士官个人事迹材料篇2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秦玥飞事迹材料一:

秦玥飞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他参加美国入学标准化考试,获得绝对高分,在托福考试中更是获得让人惊讶的满分,最终顺利考取美国耶鲁大学,获得该校一年46892美元的全额奖学金,享受学费、住宿、书费、旅行费等多项免费服务。当年,耶鲁在中国只录取了两名高中毕业生。

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寻找 “最美村官” 大型活动中,荣获“最美村官”称号。

2014年1月17日,在衡山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举为衡阳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2015年和其他同学发起黑土麦田公益计划

秦玥飞,男,汉族,1985年6月出生,上海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2011年8月起任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贺家乡贺家山村村主任助理,2012年10月当选为衡山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秦玥飞出生于重庆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高中毕业后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耶鲁大学留学,于2010年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秦玥飞参加了湖南省“大学生村官”项目的选聘,成为了湖南省衡山县贺家乡贺家山村的村主任助理兼团支部书记,是全国首位从世界名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

自2011年8月担任“大学生村官”后,秦玥飞从着装打扮等细节着手,拉近与村民的心理距离。他与村民拉家常,从诸如修热水器等细小琐事做起,慢慢建立起村民对他的信任。担任村官两年多来,他立足当地实际,积极争取合理政府项目资金支持,累计筹集现金80余万元,在帮助硬化村级道路、安装路灯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当地人民谋取众多福祉。他踏实的工作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大伙儿都叫他“耶鲁哥”。

因工作业绩突出,2012年5月底,秦玥飞被评选为“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10月底,他又光荣当选为衡山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2013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秦玥飞“一等功”奖励,共青团湖南省委授予秦玥飞第十五届“湖南青年五四奖章”。专家点评:

从耶鲁学子到基层村官,秦玥飞带着全球化的视野扎根农村基层,努力了解中国国情、服务基层百姓,这是当代青年践行中国梦的最好见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迅速完成这一差别较大的角色转换,并作出不平凡的成绩,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村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舞台,广大青年在其中必将大有可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总编辑赵泽琨从海归精英到一名村官,秦玥飞的个人选择背后是整个时代变迁的缩影。世界的未来重心是中国,中国的关键在农村。在中国今后若干年进一步城镇化的进程中,如秦玥飞般优秀的青年在这个大舞台上,有着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在秦玥飞的个人经历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了有机统一,很好的体现了中国梦的内涵。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秦玥飞事迹材料二: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

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

士官个人事迹材料篇3

1984年毕业于xxx州卫生学校护士专业的xxx,从踏与入社会的那天起,就把自己的青春和命运交付给了生她养她的大山。她知道鄂西的山很穷,也明了鄂西的水很瘦,但她更清楚鄂西贫穷落后的深层次原因,那就是贫病交加,互为因果。因此,她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谢绝了许多优越的条件,毅然选择了离老家利川不远的xxx县人民医院,以此报答生养自己的大山。

xxx是一个勤奋好学、心灵手巧的女性。自从到xxx县人民医院报到上班以后,她就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之中,没用多久便熟练掌握了护理工作的要领,成为手术室医生的首选护士。每次开展手术,几位主刀的医生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罗护士。在随后几年的工作中,xxx被医院选送到省人民医院手术室进修学习,自己还利用业余时间自修了湖北医科大学的高护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都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提高。也就从那以后,xxx名副其实地成了xxx县人民医院手术室的“首席护士官”、手术室护士长,事迹材料《手术室护士先进事迹材料》。

手术室工作性质特殊,经常因为突发事故加班加点为人手术,半夜三更也不例外。1999年7月的一天深夜,一个妇产科病人从宣恩转到xxx县人民医院要求手术。病人因大出血生命垂危,上手术台时已处于休克状态。刚躺上床的xxx接到电话即翻身下床,提着手电赶到医院参与抢救。她与医生们一道,不畏天气炎热,不顾身体的疲劳,也不回避患者的一身恶臭,直到第二天凌晨,子宫全摘手术宣告成功,把患者从死神手里夺回,xxx和医生们才松下一口气。他们困了,但心里却十分高兴,因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因为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护工作者的天职。

护士工作婆婆妈妈,不要轰轰烈烈,却要兢兢业业。xxx在近二十年的护士工作中,曾多被医院表彰为“十佳工作者”和“优秀护士”,1999年还被恩施州卫生局表彰为全州的“优秀护士”,一直是xxx县人民医院护理工作的一面旗帜。回顾总结xxx的工作,扎实敬业是一个方面,敢于创新、善于工作更是她的一个显著特点。xxx在护理工作中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理念也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新时期的护理工作已不能停留在解除疾苦上面,而要在解除疾苦的同时让病人得到人文关怀,享受到人世间的美好生活。她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轨过程中,向护理部大胆提出了“推行整体护理”的建议,并率行应用于自己的临床护理之中。如今,以“人性化”服务为工作取向的星级护理已在xxx县人民医院整体展开,xxx的护理业绩更是多次得到患者和病人家属的表扬。XX年底,xxx提出的“有计划地安排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和星级宾馆学习礼仪”的建议又得到了院领导的首肯。

XX年,县人民医院楚蜀分院投入使用,xxx被抽派到分院负责;XX年,因工作需要,xxx被医院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岗位变了,xxx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变;身份变了,xxx对医院工作的感情却没有变。无论是在临床一线担任普通护士、护士长,还是身处领导岗位,xxx都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能力,在医院工作中奏响了壮丽辉煌的乐章。

士官个人事迹材料篇4

关键词:郑氏;家族;法官

中图分类号:K8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88-02

法官家族现象,作为研究唐代法官的一个新视角,给我们以很大启发。从墓志材料出发来研究“法官家族”现象出现的时间和知识构成,认为其知识来源以法官家庭中保存的法典和为考试而在学校学习某些法律知识为主要途径。将“法官家族”和“法官”的定义为:所谓‘法官家族’,是指一个家族内有父子两代①或祖孙三代都担任法官者。在中央主要指大理寺官员和刑部官员。其中大理寺官员和刑部中“刑部司”官员无疑是专职法官。

本文大致试图沿袭以上思路,从《旧唐书》[1]所载《郑余庆传》可以看到郑处诲的曾祖辈有郑少微曾任刑部侍郎,他的父亲郑翰曾任刑部尚书,他的弟弟郑从谠曾任刑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1]4163-4172,故此对郑氏家族放置于法官系统中进行简要考证,以期揭示其生活面貌。

一、郑余庆家谱略考

目前所见的材料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均有涉及,并且有记载不同的地方,以下考证依于《旧唐书》所载《郑余庆传》中的材料。在《旧唐书》中记载:

郑余庆字居业,荥阳人。祖长裕,官至国子司业,终颍川太守。长裕弟少微,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兄弟有名于当时。父慈,与元德秀友善,官至太子舍人[1]4163。

这段记载相对比较简略,但也能看到,郑余庆的家族中有祖父郑长裕,父亲郑慈,郑长裕的弟弟郑少微,郑少微曾经任职过刑部侍郎。相对详细记载的是郑余庆的儿子郑瀚。

瀚本名涵,以文宗藩邸时名同,改名瀚。贞元十年举进士。自秘书省校书郎迁洛阳尉,充集贤院修撰,改长安尉、集贤校理……时余庆为仆射,请改省郎,乃换国子博士、史馆修撰。

文宗登极,擢为翰林侍讲学士。上命撰《经史要录》二十卷,书成,上喜其精博,因摘所上书语类,上亲自发问,瀚应对无滞,锡以金紫……入为左丞,旋拜刑部尚书,兼判左丞事……有文集、制诰共三十卷,行于世[1]4166。

我们可以看到郑瀚的整个人生轨迹,进士出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曾任职过史馆修撰,翰林侍讲学士,参与过《经史要录》的编撰,受到皇帝嘉奖,并且有文集、制诰行于世,他学识渊博,对儒学和经学比较有心得,得到了相当多的认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郑瀚还曾经任职过刑部尚书一职。郑瀚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郑允谟、郑茂谌、郑处诲和郑从谠。在《郑余庆传》后,对郑处诲和郑从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对郑允谟、郑茂谌则没有过多着墨。

处诲,字延美,于昆仲间文章拔秀,早为士友所推。大和八年登进士第,释褐秘府,转监察、拾遗、尚书郎、给事中。累迁工部、刑部侍郎,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检校刑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观察等使,卒于汴。处诲族父朗[1]4168。

如父亲郑瀚一样,郑处诲文章拔秀,也是在士友中有名的,他对儒学和经学的学习也比较值得认可。同样还跟郑瀚一样的是,他的仕宦履历中也经历了刑部,曾任刑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的职位。此外,在这里还提到郑处诲有一个族父叫作郑朗,后文将对郑朗和郑处诲进行考察,以期更好地查看其家族面貌。

从谠,字正求,会昌二年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历拾遗。咸通三年,知贡举,拜礼部侍郎,转刑部,改吏部侍郎,典选平允,时无屈人……改检校刑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等使。

僖宗征还,用为刑部尚书,寻以本官同平章事[1]4168。

郑从谠进士出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就这一点来说,跟父亲郑瀚的轨迹一样。郑从谠也曾经任职刑部,检校刑部尚书,然后在被委以重任派出远方之后,思归恋阙,最终重新回到故土,并任职刑部尚书。

二、传记所见郑氏的家族史

以上记载,可大致排出郑氏家族五代谱系(见下图)。

关于郑氏祖先的记载,《旧唐书》中写到郑长裕和郑少微“兄弟有名于当时”,郑慈官至太子舍人;《新唐书》[2]中写到“郑余庆字居业,郑州荥阳人,三世皆显宦”,但除此之外,郑长裕、郑少微和郑慈在正史中都没有再留下痕迹。郑余庆在元和十五年十一月去世,时年75岁,推断其出生大约在公元741年前后;《旧唐书》载玄宗时改“东都为东京,北都为北京,天下诸州改为郡,刺史改为太守”[1]215,郑长裕既“官至国子司业,终颍川太守”,郑长裕生活在此时期与郑余庆的关系是可以吻合的。

其世系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郑处诲的记载中提到“处诲族父朗”。在《新唐书》中《郑余庆传》后附有《郑朗传》,《旧唐书》中并无。关于郑朗的记载,在史籍中还有其他几处相关记载,可以稍作考察。在《新唐书》卷165《郑瑜传》记载道,郑瑜有子郑覃,郑覃有弟郑朗[2]5069,对郑朗的记载线条比较清楚,任官履历中也显示并不是无名小卒,而是仕途还不错。同时提到郑朗的父亲郑瑜曾出任大理评事、刑部员外郎的职位,郑朗的兄弟郑覃曾出任刑部尚书的职位。郑朗进士出身也颇值得留意。

郑朗与郑处诲之间,既称族父,父之从祖弟为族父,这也是有血缘关系的,从郑处诲的传中也可看出双方关系很密切,联系往来较多,郑处诲在郑朗去世之后继任为汴州节度使,还写了诗篇“以尽思朗之悲”。

《旧唐书》中郑余庆传与《新唐书》中《郑余庆传》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新唐书》中还附有《郑s传》,其中称“余庆从父行也”,并记载了郑s的孙子郑颢[2]5075;而《旧唐书》中并没有提到“从父行也”,在对郑颢的记载中,则写道这是郑s的孙子郑~德的儿子”[1]4181。

郑s的族系关系我们并不能看到比较详细明确的记载,而且“从父”的身份似乎也无法准确判断。如果按照从父是指叔父或者伯父的话,郑s卒于太和三年(829年),享年78岁,那么出生大约731年前后,结合前考郑余庆公元741年前后出生,大概也是合理的推断。

由《新唐书》、《旧唐书》交叉、补充与构建,我们大抵可以逐渐建立模糊的家族框架以及为数甚少的周边关系,以期能窥探郑氏家族的面貌。

三、郑氏家族的法官生涯与知识传递

现将郑氏家族的法官整理成下表。

《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中说到尚书、侍郎“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句覆、关禁之政令”[3];《新唐书》卷36《百官一》中也说到“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奏狱,为尚书、侍郎之贰”[2]1199。

瞿同祖先生在著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4]中,关于儒学与法学的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做了详细深刻的说明。《四库全书总目・唐律疏议提要》载:“论者谓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唐律引用大量儒家经句,把它们作为立法的依据,涉及的经句来自诗、书、礼、易、春秋、公羊、左传、尔雅和孝经等。有的篇目还援引特别多,如名例律仅57条,但出现经句就有四十余处。儒家经句是确定一般原则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确定罪名的主要依据,部分罪名之义直接取自儒家经句。礼法结合的过程要追溯到西汉。汉代“以经断狱”,用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案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大量入律,唐律中的一些反映礼法结合的制度在此时的律中先后出现,如曹魏律中的“八议”制度、晋律中的“准五服治罪”制度,南朝陈律中的“官当”制度,北朝北齐律中的“重罪十条”规定等。《论语》的思想慢慢演变成唐律的规定。有些《论语》中是思想直接转变为唐律的律条,有些被扩大性运用于律中,唐律也不仅只受到《论语》的影响,它是整个儒家思想发生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而订律人的活动则实现了礼上升至法律的过程,其人通晓法律,熟悉儒学,并且具有丰富的统治经验。于此相联系,作为律法实施者的法官们,最终将这种律法运用到现实中。

由此可见,这需要熟读经典,精于典章句读,而法官的基本要求也是需要熟悉法典条文,对法典的理解能力直接关系着作为法官判案的能力。章疏之学对字、词、句的推敲和对咬文嚼字的要求与法学的严谨和对法律条文的严格遵守是比较契合的。法学是专门之学,需要有专长的法官家族,家族中的法学传统也利于法学知识的学习,晚辈可以随长辈从小学习法学知识,来自家庭的影响大概也是对于晚辈走上法官道路有一些影响的。经学的家族性和法学的家族性应该有相通之处。

表中可见,四人的情况具有相当的相似性,除郑少微不可详考之外,郑瀚、郑处诲、郑从谠皆自进士出身,两人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并任职中央刑部。在以往墓志中见到的一些法官家族中,中央与地方法官皆有,出身也并不都相同,像这样高度相似的家族似乎更有说明性和代表性。从前文所引其家族成员及周围关系的记载中,不乏对其人精通儒学、经学的描述,如“余庆通究《六经》深旨,奏对之际,多以古义傅之”“余庆砥名砺行,不失儒者之道,清俭率素,终始不渝”“处诲字延美,于昆仲间文章拔秀,早为士友所推”“覃既名儒,故以宰相领祭酒,请太学《五经》,经置博士,禄廪比王府官”“s本以儒术进,守道寡欲,所居不为@赫事,以笃实称。善名理学,世以耆德推之……”我们大抵有理由相信,在家族的知识背景熏陶和从小的文化传承中,这些人如此一致的履历和相似的选择都是受到其家族影响而造成的结果,并非是一种偶然,或许可以认为法官家族作为一种现象值得更深入的讨论。

参考文献:

[1][后晋]刘d,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唐]李林甫,等.唐六典[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士官个人事迹材料篇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初,吕蒙病笃,吴王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朱然者,九真太守朱治姊子也,时为昭武将军。蒙卒,吴王假然节,镇江陵。及曹真等围江陵,破孙盛。吴王遣诸葛瑾等将兵往解围,夏侯尚击却之。江陵中外断绝,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魏两屯。魏兵围然凡六月,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且尽,惧不济,谋为内应,然觉而杀之。

(选自《资治通鉴》)

吕蒙称赞朱然“胆守有余”,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请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这道题,首先要理解“胆守有余”的含义(“胆守有余”即很有胆识,很有操守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朱然很有胆识,很有操守的句子,并分析其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参考答案:①当江陵城危难之际,朱然泰然自若(晏如无恐意),并且不断激励将士,可见其胆识过人。②当朱然发现江陵令姚泰想做魏军内应时,就处死了他(然觉而杀之),可见他忠于职守,执法严明,很有操守。

【阅读指导】

一、了解传记材料特点

古代人物传记,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近年考试中文言文里面出现的人物,或保持操守、善于破案,或处事高明、有勇有谋,或勤于治政、劝民农耕,都包含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极因素。传记文本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开篇介绍主人公的姓名字号、祖籍族望、家境师学、父兄仕途、布衣声名等基本信息。正文主要记载主人公生平事迹。这些材料多以时间为线索贯串始终,以品行为核心决定取舍,以任职与官衔为行文标志,以事迹片段为表意载体。结尾交代主人公所至官位、朝野名望、人生结局、卒年赐谥等。了解传记谋篇布局上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把握叙事脉络,从而归纳出人物性格特点。

二、积累传记相关常识

传记中常见的人物性格类型:聪慧博学、淡泊名利、孝亲爱民、知错能改、秉公清廉、智勇过人、忠肝义胆、刚正不阿等。

传记中常见的表现人物个性的词语:埂、鲠、耿、仁厚、耿介、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阿谀、献媚、谄谗、谲。

传记中常见的表示人物身份变化的词语:表示授予、提升的有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表示调动官职的有迁、转、调、徙、出;表示兼职、的有兼、领、署、权、摄;表示降职、罢免的有贬、谪、出、左迁、罢、黜。

三、掌握传记阅读方法

1.疏通文意,圈画重难点。疏通文意,要从头到尾通读文本,碰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先“跨”过去,也许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来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此基础上,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主人公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各层意思断开以后,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一目了然。

2.知人明事,理清层次。在对文章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文中所写之人,是朝廷官员、功臣烈士、还是文人高士?(2)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3)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哪几件事?(4)事件按怎样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

3.知人论世,了解性格。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和人物生活小环境来解读人物性格,仔细分析人物语言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及行动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主人公一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中,通观其思想性格,特别要注意人物在人生转折点处的特殊表现。

史传文末一般都有作者的评语,称为“评”或“赞”。这样的评语,既可以帮助我们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去审视主人公的思想、个性、人格、情感、价值观等,也可以让我们获知作者本人的观点态度。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大军还邺,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於东,月盛於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初,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馀。迁右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僚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改删改)

1.下列选项中,全部表现毛玠“有古人之风”的一组是(

士官个人事迹材料篇6

关键词: 廖景文 《漱芳集》 生平 家世

邓长风先生在《明清戏曲家考略》一书中的《廖景文和他的》一文结尾提到:“廖景文另有《盥花轩诗话・漱芳集》八卷,有乾隆甲午(1774)听吟轩刊本,笔者未见。此集迟于《清绮集》三年,若获一览,当可发现廖氏更多的生平及创作材料。”南京图书馆所藏善本书籍《盥花轩诗话・漱芳集》与《罨画楼诗话・清绮集》即为清代乾隆听吟轩藏版,各八卷,共八册。检阅《漱芳集》,并未发现关于廖氏生卒年的直观记载,但利用现有材料,还是可以进行一些整理和推断,从而对邓先生的研究进行印证和必要补充。

一、生平补正

廖景文,字觐扬,号古檀,娄县人。《漱芳集》开卷廖氏的自序后有“乾隆甲午小春黄叶村农廖古檀书于齐昌官署之盥花轩”,可见“黄叶村农”也应该是廖景文的号。

邓长风先生在研究中认为廖氏的生年大致在1713或1714年,其利用的材料来自《清绮集》卷五:

少年意气,自命不凡。幼尝倩徐君瑶圃璋画一小照。……嗣后公车,画《西风鞍马图》;家居,画《桐花万里图》;出宰,作《吟秋图》、《桂香图》、《揽秀图》;归休,作《艺菊图》;到闽,作《右门》、《武彝》、《航海》等图;今渐倦游,因作《和神图》。而花甲将周矣。半生阅历,系于诸图。每当花晨月夕,雨窗旅馆,展卷视之,不胜潘鬓如丝之感。

乾隆辛卯(1771)春天,廖景文次子调任厦门,廖氏随之到闽,寻访名流,观览山水。直至“花甲将周”。这段文字中,并未出现年号等具体时间,单纯按照其前往厦门的时间来进行推断,未免过于牵强。《漱芳集》卷八云:

予十四五时就娄邑尊沈公尚玉维垣补试。公阅诗文,欲授第一,而予试华亭,刘公鹤湖冠其军,不便重复也。仍置第六,并托蹇议婚。时予已聘方氏,遂终止。然知己之感岂忍忘之。

据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七职官志载,沈维垣雍正八年(1730)任华亭知县,下任知县为雍正十二年上任的山东人王士瑾,可知沈公在华亭知县任上的时间为1730至1733年,由此可以推断廖景文参加华亭县试的时间就是在这三年之间。但根据材料,壬子(1732)年,廖景文已至金陵参加省试,那么他参加县试和府试的时间定为1730年和1731年无疑。由此向前推13年或14年,应是廖景文的生年,即1716―1718年之间,这与邓长风先生的推断相差三到四年。

由此,笔者认为廖景文生年定于1716-1718之间较为恰当。另外,从这则材料,还能得知廖景文十四、五岁已聘方氏为妻,这恰可印证邓先生关于廖景文娶朱氏之前还有方氏妻子的推断。

《漱芳集》卷八有这样的记载:“余主海盐书院时,过其里。见有鸿博状元额,真一代词人也。”对海盐书院,没有找到相关信息,但从这则记载可以知道廖景文或许有过一段为人师的经历。另外,汪峭崖《峭崖杂录》有云:

诗人邂逅名句传。往于金陵省试归,晤邻舟任君嗣淹,语予句云“春晴抵少年,亟咨赏询之。”乃知为古檀姨丈署龙舒篆时所拔士也。

龙舒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廖景文任合肥知县前大概在这里任过官职。

《清绮集》编成于1771年,对廖氏60多岁之后的事情记载很少,比之稍晚编成的《漱芳集》虽然也没有很多记录,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新资料。

如卷六载:“张竹村与其弟椒田,予垂髫交也。甲午夏,晤竹村君晓峰葆良于粤东,洵知椒田幕缙云,遂以诗笥来往。戊戌秋,又晤椒田于武林,述其兄竹村殁矣。”可见1778年廖氏尚在杭州一代活动。

至于廖景文为何罢官归田的原因,《漱芳集》自序中云:“予壬午夏因病归田,茶铛、药D、风雨一庐,见遗书数卷如逢故友也。”《清绮集》卷二中也提到“予在厦游云水苍茫中而肝症时发,窃自笑养道之难矣。”他患肝症时间该是很长了。虽然《青浦县志》中载他“以参案去官”,但病痛也当是他归田的一个原因。

二、家世补正

《漱芳集》中有关廖氏家世和家属的记载很多,对《清绮集》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补充。

廖景文的伯祖樾阡公多次出现在其诗话内,他应该属于廖氏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物。廖凤徵,字樾阡,一字芙云,号聪雪。大学士陈廷敬重其才品,延为二子师,康熙癸酉(1693),举北闱,官林县知县,有《玩剑楼诗稿》。①其子红泉公赓融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出任抚州郡守。(见《清绮集》卷一)另一子赓谟,字若村、虞箴,康熙癸未(1703)进士,五十三年(1714)出任四川学政,入川六年,后任翰林苑侍讲;另一子是廖景文称为“二舒公”的堂伯廖维新,字艺黍,康熙五十九年举人,任吴江教谕,《江南通志》一百三十四选举志和同治《苏州府志》卷七十三《名宦》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红泉公之子名祖乾,字厚斋;其孙一为瑞鳌,字荔G,中乾隆丙子(1756)南榜,《两淮盐法志》第十四卷中有他出任何垛场署大使的记载。除上述诸人外,《漱芳集》卷三和卷八两次提到廖景文窀匀鹂,也可能是伯樾阡公门下的子嗣。

廖景文父名载,字霖斋,应该未做过官,去世时年仅40岁。《漱芳集》卷六载:“家伯赓融红泉任抚州守,欲遵例保举先赠公霖斋府君,先赠公以母老辞,逾年殁。后我母亦辞世。世伯]寄挽章云:从弟名真草木知,年初四十登轮。才将妨命今同,身后亡妻昔罕悲。地下殳兄应痛汝,膝前子女更依谁。西风瑟瑟山川间,吟罢神伤老泪垂。真长歌当哭矣。每一讽,辄为流涕。”父母去世时廖景文年纪应该不大。景文二弟景班,字羡行,一字倩行,与厚斋之子瑞鳌同中丙子乡试,官山西榆社知县,后调广东兴宁。②廖景文《盥花轩诗话序》就是在他的官署完成的。六弟景明,字屺堂,宦晋中、滇南数年。《华亭县志》有其小传。廖景文有两子,云龙居长,字翠崖,曾与廖氏一起赴闽。次子名云魁,字斗斋,《漱芳集》卷八中有景文教其习马射箭的描写。

邓氏在研究中提出:“《清绮集》卷四两次提到‘外舅陈园’、‘外舅懋源陈公’”由此推断廖景文除朱氏妻子外还聘过陈氏妻子,笔者认为有误。《漱芳集》卷一云:

庚午春,自都旋里。招缪毅斋孟烈、沈玉樵履谦、唐拙圃锟蕉村景会与表弟陈云憬寒香书屋,饮酒赋诗,杂以丝竹。……云历给事中,家云间菖湖,与余旧居邻比。忆外祖懋源公文炳,状貌魁梧,书法摹董香光,家徒壁立,常于冬夜见月华。卒成巨富,购园亭,中为寒香书屋,广植梅。右栽丛桂,左横一红桥,曲折蜿蜒,覆以藤花。予幼时及见,公怡然独坐桥畔也。外祖母姚太夫人钟爱予,以其瑟如太翁墓在佘峰,嘱为看视。遗言在耳,我子孙其无忘诸。

《清绮集》卷一云:

……陈母舅玉田翁天培,爱赏其妙,母舅家有名园,钧游自乐,诗极清腴。……我外租懋源公文炳燕翼名堂,贻谋庶几,久久勿替云。

两则材料都替到“外祖懋源公文炳”,第一则中不但有廖景文幼时见其“独坐桥畔”的场景,还有廖氏回忆外祖母姚氏的片段描写。可见,陈公懋源,字文炳,应是廖景文的外祖父,其妻姚氏,有子陈园、陈天培,孙陈憬,字云。至于邓先生所用“外舅懋源陈公”很可能是“外祖”之谬。

廖家的女嗣在两部诗话中几乎没有出现,但依然可以从文字中找到她们的一些踪迹。如《漱芳集》卷六有“祖樾阡公曾偕予姑夫高峦山赓歌游此。”卷七有“姑夫陆择迁曾以其手迹长卷赠予,山水苍翠欲滴。”卷八有“我松朱公轩韶九善画,其长君衍蕉休,予姑夫也,亦得其法。”从中可见廖氏家族有高姓、陆姓及朱姓三位女婿。而廖景文多次提及的汪烈,字峭崖,有《峭崖杂录》行世,他称廖氏为“古檀姨丈”,可见廖家还可能有一位汪姓女婿。与这几位女性家庭成员不同,廖景文的女儿织云是当时著名的才女,字云锦,有《仙霞阁诗钞》,名士王昶曾为其诗集作序。朱灵珠是廖景文的第二任妻子,她善诗赋,二人曾一起赴京。廖氏在诗话中多次表达了对她的悼念之情,可见夫妻感情甚笃。据《清绮集》卷三所载,朱氏“以辛未(1751)冬殁于宣化府署,古檀在居庸道中,作哀辞十二首,词甚凄婉。”方氏妻事迹未见记载,大概离世较早。

廖景文一生游历四方,交游广泛。检索《漱芳集》,其中谈及的友朋并未有超出《清绮集》的地方,此不再缀言。《罨画楼诗话・清绮集》与《盥花轩诗话・漱芳集》收录了廖景文《古檀诗话》及其友人诗话中的部分作品,其中对编者廖景文生平经历、家世家史和交际游踪都有零星描述。至于廖氏生卒年的探究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在此研究中,邓长风先生已经做出了探路者的工作,笔者做出的补正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廖景文研究作出贡献。

注释:

①徐世昌.晚晴m诗汇(卷五十四).

②廖景文.清绮集.(卷一).

参考文献:

[1]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清]廖景文.(乾隆)罨画楼诗话・清绮集[M].1771(清乾隆三十六年).

[3][清]廖景文.(乾隆)盥花轩诗话・漱芳集[M].1774(清乾隆三十九年).

士官个人事迹材料篇7

每到这个时候,总让我想起上小学时,学校会在清明节组织同学们去给烈士扫墓,也是在这个时候,很多烈士的英勇事迹我才慢慢熟知,心里充盈着一股崇敬之情,以此来鞭策自己好好学习。

说到扫墓,大家肯定不会对八宝山这个名字陌生,这期咱们就着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说说八宝山……

由来

“八宝山”从字面上理解,难道是山里有八样宝贝吗?咱们先从一段传说说起:很早以前,有个风水先生路过一对老夫妻的家,看见架子上结了一个长得上粗下细的丝瓜,像一个倒挂的葫芦,提出要买下它,老两口同意了。先生叮嘱:一定要等到瓜熟的时候再摘。可这一年天气反常,刚过了立秋就开始下霜,老两口怕把丝瓜冻坏了,就提前摘了下来。等到先生再来时,他跺着脚说:“坏了,摘早了,这下不管用了。”叹着气把丝瓜拿走了,老两口觉得奇怪,就跟着他,看看他到底要干什么。

风水先生来到山坡前,用丝瓜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立即出现了一扇门。老两口一看,里面都是宝贝,有金牛、金马、金鸡,还有金笸箩、金簸箕、金磨,靠门还有一个金碾子在转,从碾子上掉下来的全是金豆子。风水先生自言自语道:“要不是摘早了,我就可以进去了!”他刚将手伸了进去,就听见金鸡叫了起来,风水先生连忙抓了一把金豆子就要往外拿,慌乱之下金豆子全掉在洞里了,门也关上了。从此以后,人们都知道这座山下埋着八件宝贝,就把它叫做八宝山了。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其实,八宝山这个名字是清代乾隆年间才叫起来的。在这之前,八宝山有好几个名字:韩家山、黑山、罕山、黑山会。不同的名字都是在不同时期留下的,到了明代,这些名字一直在并用。而且八宝也不是指什么金豆子,而是指红土、耐火土、矸石、青灰、白土、马牙石、沙石、板石这八种传统建筑材料,当地老百姓都是靠挖这“八宝”为生。八宝山能够在历史上留名,并不是因为它出产这些东西,而是因为它和明清两代宦官的宣传和修建有关。

历史

明清两代的宦官一直把八宝山当做他们的祖祠,是一个他们的“圣地”。这是因为八宝山最早的“居民”,就是最早埋在这里的是一个叫做刚铁的人,按照明代流传的故事,刚铁的事迹很伟大:他原先追随明太祖,后来被任命为宦官机构的最高首脑;靖难之役开始后,他又为朱棣夺取皇位征战;靖难成功后,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他不仅勇敢善战,还颇有德行,平时十分谦逊,从不提自己的功劳。他死后被葬在黑山,并立祠祭祀。

关于刚铁传奇的经历,主要是从明朝嘉靖时期开始的,其后不断被演义发展,他的事迹,基本可视做后世宦官附会出来的。但宦官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宦官附会和演义刚铁的事迹,无非是借着他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表彰刚铁就如同表彰宦官自己,而刚铁的事迹越“辉煌”,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就越大。

八宝山在弘治以后,经过宦官的宣传和打造,已经成为当时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墓地。宦官不断修缮八宝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嘉靖以后,明朝的内忧外患逐渐增多,很多宦官通过对刚铁祠、八宝山的维修来表达政治上的想法。比如万历时期,刚铁祠有一个碑记是这么说的“念刚公有功于国,恐后为耕樵所废……”意思就是说,现在上哪里能找到像刚铁那样的人来对抗侵略者呢?他们对于刚铁作为的附会,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的态度。

万历初年时,这里已经形成了褒忠祠、护国寺、灵福寺在内的建筑群。北京名为护国寺的不只一处,黑山护国寺是专为守墓而建。入清后,清代的宦官对护国寺和刚铁祠也多次修缮,但他们修缮的目的,已经单纯是因为这里是他们的祖庭,另外出宫的一些老宦官需要做些事情。到了民国时期,还有一些老宦官在八宝山地区生活,护国寺一度被称为太监庙。

翻篇

新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总理考虑:为在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先烈们选一处永久安息的地方;又能作为教育后代的场所,现任高级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一旦病故也有一个合适的安葬处。为此,他委托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在北京郊区挑选革命公墓地址。多方勘察后,京西八宝山南麓的护国寺被选中。当时寺内还住着一些太监,在将护国寺辟为墓地的过程中,曾遭到太监的抵触,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吴晗一行人去勘察,却遭到了主持信修明的阻挠。信修明五十多岁,他原已娶妻并生有两个儿子,宣统年间,他19岁时,因贪图太监在宫内优裕的生活,不顾家人劝阻,秘密净身,进宫当了太监。辛亥革命后,他出宫进了护国寺,1930年当上了主持。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到解放时,寺里已有自种地52亩,合伙种地157亩,出租地269亩。太监们种菜、种果树,自食其力,赶上年成好,蔬菜和果树收入颇丰。这里如同世外桃源,太监们安居乐业,过着半封闭的生活。

信修明不甘心这里舒适的生活就这么被夺走,于是他在太监中散布说政府要来接管护国寺,一切都没收,要把他们送到农村去等谣言。一时寺里人心惶惶。最后公墓筹备组工作人员拿出一个搬迁安置太监的意见方案,根据方案,信修明安置在条件较好的北长街兴隆寺太监庙,年老的太监安置在琉璃河太监庙,其他太监安置在西斜街太监庙。信修明和众太监们见政府并未把他们赶到农村,依然把他们安置在太监庙,生活方便,就愉快地接受了安置。

1949年,护国寺被接管后,寺内的50余名太监全部迁出,寺院大门上贴着盖着鲜红大印的封条。从此,护国寺结束了太监庙的历史,做为革命公墓的基地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护国寺的殿堂部分被改为现在的骨灰堂,寺院四周则被辟为墓葬区。

布局

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

公墓大门临长安街,墓区分为四部分,第一墓区位于东北角,1950年,任弼时同志因病逝世,下葬在东部坡顶上,被称为“八宝山革命第一墓”。后来,开国第一任副主席张澜逝世,葬在墓右。1955年6月18日纪念翟秋白烈士牺牲20周年时,特别批示把秋白同志的遗骨从福建长汀迁葬墓左,还有司徒美堂之墓,这就形成了第一墓区。第二、三、四墓区位于公墓中央甬道的东西两侧,为以前去世的中共部级以下、县团级以上领导人的墓地,同时葬有爱国民主人士、国际友人和参加亚非会议的遇难集体烈士,墓地共计598座。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史沫特莱的陵墓就在这里。

其实,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不只是烈士和一定级别的官员,像李克农上将的父亲李哲卿老人和掩护过老一辈中央领导同志的,像夏娘娘等早期对革命做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也在革命公墓有一席之地。

骨灰堂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央偏东的位置,分为11个骨灰室,中一室位于原护国寺第一进、第二进正殿原址上,内有林伯渠、董必武、、、廖承志、溥仪(已迁出)、傅作义、李四光等人骨灰。中一堂周围另有10座骨灰堂,安放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骨灰。

士官个人事迹材料篇8

大漠戈壁,胡杨骆驼,长河孤烟……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游者印象”。冬夏交替近100摄氏度的极端温差、年均不足40毫米的降水量、8万多平方公里戈壁荒漠……这是额济纳的“现实代码”。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一群如沙砾般默默无闻的森林兵扎根荒漠29载,用信念和执着刻画着属于他们的“沙漠名片”,这就是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额济纳旗中队。

沙漠扎深根

站在哨位上的新兵胡跃进头一次感觉自己扎根边疆的梦想有了动摇。

这名7月中旬调入中队的新兵不久前还在为中队哨位安空调的人性化举动所感叹,可轮到自己上哨的时候,他感觉就是哨位上“安冰箱”也无法排解酷热难耐。“晚上睡觉得捂着冬被,中午站岗脚底下蹿火,方圆上百公里都是荒漠,这建功警营的‘根’该怎么扎?”

第二天,指导员贾文博在荣誉室里拉直了小胡心中的问号。

中队驻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担负着730万亩胡杨、梭梭、红柳林的防护任务,沙漠中的成片绿荫不仅仅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唯一保证,也是阻止荒漠东进的天然屏障,生态价值极其重要。为守住这片“命根子”,白1985年3月份官兵们奉命进驻戈壁滩,一守就是近三十年。建队之初,官兵们住着四面透风的土房,喝的水又苦又涩,吃的饭难以下咽。生活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踏着60摄氏度的沙子,在戈壁滩上巡逻,一双胶鞋穿上10余天就烫成了瓢形。但是,他们却非常喜欢唱白己编的歌:要在戈壁滩上来安家,一口面条一口沙,抬头不见春姑娘,低头只见浩瀚沙……

“没有水但不能没信念,树不好活但心得活”。艰苦的环境没有让战士们退缩,反而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各种省水妙招应运而生:沙土洗手、挖洞纳凉、含冰解渴……省下的水灌溉的3棵胡杨苗子一年年长高,一到夏天绿叶开满枝头,也开在官兵心头。一代代沙漠森林兵在极端的气候中以苦为乐、苦中作为,中队涌现出了患病坚持工作的好队长王玉玮、白学成才驾驶员武云生、扎根荒漠十年如一日的指导员林彩龙……中队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3次,8次被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中队党支部3次被上级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置身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小胡眼前的戈壁不再荒凉,望着黄沙中默默挺立的胡杨红柳,建功警营的信念也随着胡杨根越扎越深。年底,小胡因为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士兵,还被选为中队荣誉室的讲解员。

沙暴护瑰宝

恶劣的自然环境让绿色弥足珍贵,额济纳旗中队的官兵始终没有忘记肩头责任,让护绿爱绿成为了生命常态。

世纪之交的额济纳旗被持续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所困扰,森林、湖泊、沼泽几近干涸,沙尘风暴天气肆虐。不少人为生计走上了铤而走险的违法道路,向本就珍贵的胡杨、梭梭等绿色植被伸出黑手――成片的梭梭林被连根拔起,珍稀的野生苁蓉、锁阳被掠夺一空;仅存的沙漠绿地被挖得四分五裂,大风吹过嫩草瞬间被黄沙掩埋……身为绿色卫士,中队官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法分子盗去的不仅仅是药材,更是战士们捍卫的瑰宝。

2004年冬天,中队接到群众举报,一个专门偷拉贩卖梭梭柴的团伙进入拐子湖地区,中队长陈晓鹏经上级同意带领5名战士到可疑地区巡查。可茫茫戈壁找几个人如同大海捞针。就在大家怏失去希望的时候,班长赵虎林发现了犯罪分子盗挖痕迹,顺藤摸瓜还找到了团伙藏匿梭梭柴的地点,为了将不法分子一网打尽,陈队长决定留两名战士随同他“守株待兔”,派赵班长率1名战士回营地调兵。

沙漠夜晚的寒冷孤寂让蹲守成了陈队长3人的“第一个敌人”。太阳一落山,气温骤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战士伏在冰冷的沙地上冻得牙齿喀喀直响,粗糙的沙砾划过脸庞刮得生疼,疲惫困倦让新战士王瑞峰嘴唇泛青、手脚冰凉。小王的低声让伏在一旁的陈队长心里难受,可是蹲守到了节骨眼上不能轻言放弃。他轻轻地挪到小王的身旁,翻身把他搂在怀里……大家的付出在黎明时分有了收获,班长赵虎林带着10多名战士在驰援途中发现了不法分子踪迹,末路的不法分子妄图回到营地取回梭梭柴逃窜,被蹲守的陈队长3人及时喝止,随同赶来的战士将6名不法分子一举抓获。

白组建以来,中队组织武装执勤千余次,清理闲散人员近10万人次,巡护里程18万多公里,制止毁林事件200余起,没收非法采摘的苁蓉、梭梭柴、甘草等珍稀药材50多吨,消除火灾隐患140余起。中队官兵被当地百姓誉为“护林骆驼兵”。

沙海留真情

额济纳旗的官兵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最多的是奉献两个字。

新兵初人警营,中队都会给大家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谈古论今”课――讲一讲淳朴的土尔扈特部族牧民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无私奉献出世代居住的草场;讲一讲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历代航天人前赴后继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奉献出的青春和生命……在榜样的激励和指引下,一代代中队官兵自觉把建设第二故乡作为第一责任,把服务驻地人民作为第一任务,为浩瀚沙海点缀上了人性的光辉。

在缺雨少水的额济纳,树是所有人的“宝贝疙瘩”,当地人常说:“宁拆十座房,不毁一棵树。”为保护好额济纳这座沙海绿洲,农牧民一直自己掏钱打坝蓄水,白发植树造林。而位于造绿前线的中队官兵更是热情百倍,誓要在戈壁滩上创造一片绿色奇迹。

为了让树苗在年均降水不足40毫米的极端环境下成活,官兵们想尽办法――在挖好的树坑里覆盖上一层塑料薄膜,再压上土浇水,土湿了放树苗,趁着烈日蒸干水分前迅速填土,一棵树种下去不能超过2分钟,高强度怏节奏的体力劳作让战士们几近虚脱。为了节省来之不易的水,官兵们都白发减少了自己的饮水量,把嘴里省出的水浇进树里。

植树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20多年问上万株杨树、柳树、榆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官兵把这片林子叫“绿色卫士林”,每逢老兵退伍,中队都会组织大家向“卫士林”告别。年底退伍的老兵小刘看着自己种下的20多棵小树潸然泪下,他忘情地说:“当上戈壁滩的森林兵有苦也有甜,苦的是这里环境恶劣,多少心酸咽进肚里。甜的是我能为戈壁留下20多棵小树,种在戈壁滩,也种进了我心里……”

上一篇:自述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下一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