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系认证的质量管理论文

时间:2022-01-14 09:05:07

基于体系认证的质量管理论文

1ISO9000简介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的简称。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现有117个成员。ISO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ISO通过它的2856个技术机构开展技术活动,其成果(产品)是“国际标准”。ISO现已制定出国际标准共10300多个,主要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其中,ISO9000族一共有17个标准,作为企业,常用以下三个标准之一:ISO90001:《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品质保证模式》;ISO90002:《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品质保证模式》;ISO90003:《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品质保证模式》。

2实施质量体系认证的必要性

2.1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ISO对“认证”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显然,非国家或政府莫属。由国家或政府的机关直接担任这个角色,或者由国家或政府认可的组织去担任这个角色,这样的机关或组织就叫做“认证机构”。因此,负责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都是经过国家认可机构认可的权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体系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这样,企业内部可按照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质量体系进行品质管理,真正达到法治化、科学化的要求,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份额。

企业取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并且有认证机构的严格审核和定期监督,就可以确信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有质量保证的产品甚至是优秀产品。使客户能够放心地选择企业产品,从而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2.3节省多方审核的精力和费用。

第二方审核是现代贸易中的惯例。作为第一方的生产企业申请了第三方的ISO9000认证后,众多第二方就不必要再对第一方进行审核,这样可以减少这类的审核要求,无论对第一方还是对第二方都可以节省很多精力或费用。同时,企业在获得了ISO9000认证之后,再申请其他产品品质认证,还可以免除认证机构对企业的品质保证体系进行重复认证的开支。

2.4确保产品品质。

国际贸易竞争中,品质竞争已成为主要手段,不少国家把提高进口商品的品质要求作为限入、奖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措施。实行ISO9000国际标准化的品质管理,可以稳定地提高产品品质,使企业在产品品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5避免产品责任。

近几年,各国在执行产品品质法的实践中,追究责任越来越严格。发达国家在立法中把原有的“过失责任”转变为“严格责任”,以至于对制造商的安全要求提高了很多。产品使用者一旦在使用时出现事故,法院可以根据产品的品质、产品有没有安全装置、有没有向操作者发出警告的装置等任何一个问题判定该厂方对其后果负责赔偿。但是,按照各国产品责任法,如果厂方能够提供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便可免赔,否则,要败诉且要受到重罚。

2.6为企业在电子商务中提供信誉保证。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时常被要求提供足以证明其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水平、商誉的资料。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每年都要接受公正的第三方审核,所以具有较好的信誉保证。

3实施建议

3.1加强质量检验工作,确保企业质量信誉

质量检验工作是TQC的“根”,只有切实做好质量检验工作,才能保证统计技术的数据准确及企业信誉的提高。现代企业内部普遍采用“自检”、“互检”与“专检”相结合的“三检制”,各工序的检验是工序控制的重点。但质检工作不仅检验产品,而且代表用户的意愿。因此,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质检工作不仅具有把关的职能,而且具有预防、报告和改进等职能。所以,质检工作必须以诚信为标准。质检工作应做到:

(1)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厂、不合格品出厂或流入下一道工序。

(2)为正确实施质量控制,评价工序能力和质量改进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密切企业中生产、设计、工艺等部门的关系,推动TQC活动的顺利进行。

(4)质检重点应设在统计技术的应用和对标准的复合型等方面。

3.2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经济效益

对企业来说,跟踪核算、跟踪管理尤为重要。企业参与的竞争,即有质量因素,也有价格因素,如果质量成本管理不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则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多年来,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就是受成本高而效益低的困惑。因此,对获证后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应做到:

(1)识别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主功方向。

(2)确定适宜的质量水平,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3)改善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把质量成本会计科目改为统计科目,由生产部门承担质量成本的统计工作,由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分析和控制。

(4)实施全过程、分职能、预防性的质量成本管理,从而提高产品合格率,达到质量、成本和效益在管理工作管理的统一。

3.3加强质量改进工作,不断满足顾客要求

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质量改进,在竞争激烈和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果不进行质量改进,原有的顾客很快就会流失,原有的市场很快就会被竞争者占领,质量改进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增强满足顾客要求,从而持续地获得顾客的信任和光顾。因此,获证后的企业质量改进工作应做到:

(1)科学改进管理过程,理顺接口责任,使企业经营流程和资源处于良性匹配状态。

(2)改进设计质量,在产品功能、价格、维护性等方面满足顾客的要求。

(3)改进制造质量,降低不合格率,提升产品标准,减少资源浪费,改进工序质量。

(4)改进服务质量,减少索赔事件,提升品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5)寻求改进机会和项目,促进市场质量(即顾客评价的质量)改进。

(6)结合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管理薄弱环节,解决质量问题及提高质量水平。

(7)树立改进制度的权威性,检查改进效果,总结提高。

3.4加强设计质量、服务质量的管理工作,促进市场营销工作

不同的企业有着相异的经营机制,但其共性在于经营活动是一个不断提高的循环过程,质量存在于其中的每一环节中,服务质量、设计质量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消费观念首先重视产品质量,其次才是价格等因素。据日本K公司索赔统计数据表明,属于设计质量问题约占70%,制造质量的问题约占30%,而服务质量的提高可大大降低索赔事件的发生。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调查研究消费要求,设计、生产满足消费者的产品,同时注视服务质量,使顾客能充分享用产品应有的功能。通过销售把握需求、创造需求、实现需求是质量管理工作的目的之一。

3.5加强质量管理培训工作,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质量体系可理解为体现组织结构、工作程序、作业过程和资源分配四部分构成的系统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并非要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而是按权力、职能和责任将管理分成经营层、管理层和作业层,在不同业务范围内建立横向和纵向的管理。经营层抓效益,工作重点面向市场;管理层抓效果,目的是使有限资源得到最佳利用;作业层抓效率,工作重心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生产转化率和产品合格率。因此,提高产品质量,必先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质量培训则是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职员素质的结合点,也是企业竞争实力所在,开展质量培训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通过培训使企业的管理者和骨干员工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

上一篇: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下一篇:自主创新能力的化学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