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学生政治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时间:2022-01-13 08:57:41

关于增强学生政治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摘 要】学生政治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的政治敏感和政治智慧是高中生政治素养得以提高的前提,政治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学科意识的培养是高中生政治素养养成的重要的内容,多样化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是培养高中生的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灌输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传统而时新的方法,让学生正确处理科学知识学习和政治素养养成的关系,是提高中学生政治素养的保障。所有这些为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政治敏感 政治智慧 政治学科 灌输 学术与政治

学生政治素养的现状及其培养在学术界和中学教育界已有很多专家在讨论,不少学者和一线的政治教师从中学教育的角度,立足于现实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现行的管理体制、模式等,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具体的、合理化的建议,所有这些在笔者看来都是有创新性的,是可行的,对现实的中学教育是有借鉴意义的。本文结合中学生政治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从讨论中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可能性,提出一孔之见,就教于方家。

第一,教师的政治敏感和政治智慧是高中生政治素养得以提高的前提。这是中学生政治素养提高中言传身教的最好的教育形式。

高中教师的政治素养是决定高中生政治素养的前提条件。在目前的中学里,一些普通学科的教师政治素养不是很高,即使是政治学科的教师的政治素养也不是很好。有些教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关心时政、阅读政治信息、了解政治人物的动向等等,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就具有较好的政治素养。因为他们对政治关心的兴趣不在于政治本身,而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他们没有使之内化成为自己思维方式的良好的政治修养,没有使之成为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甚至他们的政治立场也不是很明确,如此看来,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只是好奇于政治变化,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某种小智慧。

一个具有较好政治素养的教师,不管是政治学科的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必须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能够正确认识时代变迁的过程,将理想和信念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习惯,并不因一时一地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有这样政治素养的教师基于其政治学识必然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感,对政治生活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有自己的政治卓识。

同时,具有政治素养的人还必然有一定的政治智慧,他们对政治生活中的变化和趋势有明确的判断,对政治生活和变化的表达有着自己的言说方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阐发自己的政治认识。既不附和某种不正当的政治投机,又不表现为无立场;既能够理解现实政治生活的变化,又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当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候,能毫无怨言地站出来,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使命。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和课余与学生的生活交流中就要将这种本真的自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够感受老师的这种政治立场、政治智慧、政治境界,而不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逃避政治、投机政治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即使缘于不同的政治立场或者政治理想等而产生不同的政治见解,也应该以建立在政治敏锐度基础上的智慧的政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解,让学生从中受益和得到成长。

教书育人,所有的老师都不应该游离于政治之外,所有的教育都是带有政治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以后,纯粹无政治立场的教育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使不是政治教师,也应该有一定的政治素养,用自己的政治敏感和智慧去教育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中,几乎所有人都读过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中,语文教师韩麦尔的政治素养也可见一斑。在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中,语言属于科学,也就是说,语言和逻辑等学科是属于非意识形态的,但是,韩麦尔的最后一课不只是给自己的学生上了一节爱国主义的政治课,也给所有不同国家的人上了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一课。所以教师要将自己的政治敏感和政治智慧袒露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这就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第二,政治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学科意识的培养也是高中生政治素养养成的重要内容。这是素养培养的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毋庸讳言,当今中国,全社会的人都知道政治、关心政治生活,但是对现实生活的政治并不了解,对学校的政治课程也不是很理解。在整个中国的教育中,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被全社会最瞧不起、最反感的课程之一。政治课也不被作为科学看,政治课的考试和作业被认为是只要会讲大话、空话就行,没有什么内涵。中学生中除了少数有一定政治抱负的学生外,绝大多数的好学生一般都不会选学政治学科方向的专业。所以在学校里学生政治课程的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政治学科也没有很好的学习苗子。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很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反思来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并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知识,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具有政治学科意识。学生只认为数理化等才是科学知识,机械、工程、建筑等专业才能找到就业岗位,轻视政治学科,不了解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也不把政治当作一门科学来看。笔者以为,中学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授一点政治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学科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到政治也是一门科学,也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不可缺少的。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形成政治学科和数学学科一样也是一门社会需要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的观念,这门学科的学习和在社会上的应用就像数学、机械、工程等一样,将来是可以找到与此相对应的工作,从事的事业也一样对社会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把追求政治参与、实现政治抱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将来学成以后,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也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实现自我。

当然,教师更应该使学生认识政治学科既是一门普通的学科,又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是能够融入所有学科中的学科。所有学科中有志学有成就、贡献社会、报效祖国的人都应该确立某种政治立场,都应该具有政治抱负、政治信念和政治理想。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许多政治家都不是学习政治学科的,但是由于他们热心政治,具有较好的政治学养,所以在后来的人生过程中都成长为杰出的政治家,从而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只有懂得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政治的立场和要求,能够运用一定的政治技能,才能使自己的学识更好地运用于社会。

教育虽然有“六艺”之说,但是拥有一定技艺的人也都学习政事学问,也就是说都注意自己政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孔子的一生“不外从政、教学与编书三端”。孔子可能三十岁便“开始授徒”,招收弟子。孔子授徒“有教无类”,但其弟子“所学则多为仕进之术”“师弟尤多以政事相问对”。实际上,后来中国社会的科举考试虽然也分为不同的科目,但是科考是要考“策论”的。所谓的“策论”就是运用经典原著中的思想去议论当前的政治问题、提出对策的文章,意在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这就是说科考也并不只是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宋代以后,策论是很盛行的。苏轼在《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中描述当时情况说:“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自嘉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於世,而诗赋几至於熄。”可见在古代死读书的人也是不可能取得功名的。所以我们现在也可以在课堂之上让学生不仅能体会感受到教师的政治素养,而且还能够从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上理解政治、认识政治,并养成自己的政治素养。

第三,多样化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是培养高中生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是素养培养最重要的手段。

目前中学生的政治课程主要是课堂讲授,在新课改之后,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像研究性教学、生活化教学、探究性学习、小组学习等,不少学校都有校本课程等等,但主要还是灌输的方法。

灌输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传统而时新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灌输的方法始终是有偏见的,总认为灌输是强迫性的,忽视了接受者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殊不知,灌输方法的实施也是多样化的,所以一直以来是各国培养学生和大众政治素养的常用方法。

灌输的核心思想是指一种思想或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才能使人掌握某种思想理论。过去我们了解比较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使用较多的灌输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认为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必须要通过灌输的方法才能让他们掌握科学的理论。马克思早在撰写《德法年鉴》时,就提出通过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恩格斯更是提出了“灌输”的范畴,他在《新道德世界》中首先提出“灌输”的概念。到列宁时代就形成了灌输的理论。在列宁看来,“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靠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从1894年的《什么是“人民之友”》开始,列宁明确提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工人中去。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灌输”原理,回答了灌输的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灌输理论。这一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后来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也使用了灌输的教育方式,但是长期以来备受质疑。

实际上,在当今国际社会,重视灌输已成为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的经验。世界上各个阶级都力图通过“灌输”使本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共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美国是一个号称最自由、最民主、最多元的国家,但是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而且坚定不移地采取了“灌输”的方法。有人认为美国没有什么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向国民“灌输”。其实不然,美国从争取独立到现在发展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一直注意抓政治教育,强调“爱美国”的教育,即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国家,进而由爱和信任产生信念和忠诚。美国在政治观念的灌输方面一直有四个基本的、长期坚持的主题: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教育、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并不因两党轮流执政或政府换届而受到什么影响。当然,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在政治教育中使用灌输的方法。比如新加坡,新加坡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德育内容,如小学的德育课程涉及5个主题(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中学课程则涉及7个主题(培育良好的品德、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人际关系、肯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挥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与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每个主题下都有具体的要求。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治教育中也莫不如此。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使用灌输的方法。在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使用灌输,而是要在政治灌输中体现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后,政治课程强调生活化的背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生活化的背景去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解题欲、表现欲等,让要灌输的知识转变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变成学生要内化的理论。只有这样,学生的学科意识的培养才必然会得到实现,对社会的关心才会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立场。

当然,政治素养、政治意识的培养并不只有一种方法,灌输是常用的方法,但是现在世界上所应用的方法有许多,比如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隐蔽课程”教育。这个方面日本做得很好。日本极其重视隐蔽课程,对教师的学历、仪表、言谈举止甚至容貌都有规定;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有详细具体的学生守则、操行评定标准、多种多样的奖惩制度。另外,加拿大提倡“在做中学”,也是较好的“隐蔽课程”的教育方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某种价值观的熏陶,达成某种意识的养成,其中根本的就是政治意识的养成。

第四,让学生正确处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政治素养的养成的关系,这是高中学生政治素养得以提高的保障。

很多人认为,学习政治课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或者有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将来只是从事某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工作,不愿意接触政治。实际上这是一个传统的论题,在学术界多有论述。很多年以前,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曾经发表过两篇著名的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分别对追求科学和寻求政治的人们做了剖析。在韦伯看来,学术因为不涉及终极关怀,所以与价值无涉,也就是说,从事学术的人不要卷入政治。但是之后的爱因斯坦却批评当时的许多科学家无视政治,

同样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著名学者乔姆斯基等人共同撰写了《冷战和大学:关于战后知识分子史》一书,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冷战期间大学内部的具体研究机构及其学者的研究与美国国家政治尤其是军事间的密切关系。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塞维尔指出,二战是美国大学和学术界变革的开端,为了赢得战争,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的一大批科学精英都被调集和组织起来,组建各种联邦实验室,承担各种与战争有关的研究项目,“战争赋予学术配合政治以毋庸置疑的合法性”。二战结束后,这种“战时学术配合政治的科研合作不仅没有终结,反而逐渐定型为美国最为稳定的学术界与政府间相互联动与协作的国家科研体制”。如此看来,“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并不是互相冲突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持的需要关系,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有‘科学’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的基石”。因此,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要想逃避现实、离开政治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离开了现实的政治,其科学的成就必将无法得以实现其价值。

同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科学是不分国界的,但是科学家还是有自己的祖国的。新中国建立之后,许多在海外的科学家,放弃国外给他们提供的好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报效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我们的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坚持科学家的国家立场,这就说明我们的政治素养的教育是成功的,也说明了他们在中学阶段已经养成了一定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2]阎光才.韦伯之后的学术与政治[J].读书,2010(10).

[3](美)马克・里拉.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M].邓晓菁,王笑红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吴琼.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求实,2000(5).

(作者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上一篇:Module 9 Unit 1―2 综合练习 下一篇:课程开发:海洋文化特色的核心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