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母“存档”

时间:2022-01-12 09:07:30

为父母“存档”

前不久,当我把一摞父亲的新著《烽火年轮》抱回村时,全村都轰动了,乡亲们纷纷来我家索书,异口同声地夸赞我“有眼力”、“做了件有意义的事”!

我的父母均已年近八旬。二老一生坎坷,阅人无数,历事无数,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份无价的瑰宝,极具“收藏价值”和“传承价值”。面对日渐衰老的二老,如何“抢先抓早”,在二老有生之年,将其一生积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出来,形成文字,传诸后世,流传社会,成为我家的“一号工程”。

父亲是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亲历大小战役七十多次,现在身上还有未取出的两块弹皮。离开工作岗位后,父亲一直躬耕垄亩,自取田园之乐,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我想:父亲经历过那么多的战事,何不让他把那些枪林弹雨的记忆写下来呢?在我的“游说”之下,父亲答应动笔。我和他共同商定了写作的提纲,敲定了每一篇回忆录的题目。父亲的回忆录结构上共分四部分:辽沈战役、南线追歼、湘西剿匪、异国烽烟。前三部分落笔解放战争,第四部分落笔抗美援朝战争。全家人给父亲提供了最良好的写作环境:书房挂上纱窗,避免阳光直射,电视机、鸟笼子全都搬出书房,避免喧哗;稿纸、圆珠笔、茶水、字典一应俱全。我们还提供了最周到的“人文服务”:所需资料全部提供,记忆不清处由家人帮忙多方查证,写累了可以躺在摇椅上口述,由家人记录整理……在短短的两年内,父亲写出了28万字的回忆录。父亲当年的老首长看过父亲的书稿后,感动之余,欣然题写了书名“烽火年轮”!

母亲织得一手好绣活儿,她绣出的窗帘、床罩等常常在村里被妇女们奉为“贡品”,珍藏起来。母亲绣出的织品颇似蜀锦,质地坚韧,纹样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尤其是“龙凤呈祥”“蝶恋花”“鸳鸯戏水”等织品色彩明快、层次分明、针脚细密、栩栩如生,既富丽堂皇又富有韵味。因此,提起母亲的绣艺来,乡亲们没有不挑大拇指的。母亲的织绣手艺乃是祖传,已然传了五代。为了使这门“独门绝技”不至失传,我一边让母亲实地操作,一面用DV拍下了织绣的整个过程,同时还由母亲口述,我笔录,对织绣的各个关键环节、要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随后由我整理成了2万多字的《辽南家庭绣工概要》一文。

家庭“一号工程”前后耗时两年多时间,期间的辛苦自不必说。欣慰的是,如今,一书一文全部告竣,父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终于抢救成功!乡亲们都说我“眼光长远”、“见地独特”,因为就在一些青年人觊觎父母的别墅、存款等“物质遗产”时,我却慧眼独具“抢救”出了父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在一些人眼里,我父母的这些东西值不了几个钱,但我敢断言:从长远来看,在我父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前,一些人丰厚的“物质遗产”都将逊色三分甚至黯然失色!

上一篇:夏季养生五大金律 下一篇:《心花路放》:一部电影背后的资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