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北满族饮食文化

时间:2022-01-06 04:06:47

浅析东北满族饮食文化

摘要:东北满族饮食种类多样、风味独特,其主食、副食、茶点各具特色。东北满族饮食文化对东北饮食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东北满族饮食 主食 副食 茶点

中图分类号:TS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10-01

满族原居我国东北,东北满族饮食文化颇具特色,对今天的东北饮食文化仍有深远影响,其主要构成体现在主食、副食、茶点等方面。

一、东北满族饮食中的主食

东北满族人以面食为主要的日常主食。具有酥、粘、酸、凉四个特点。满族食用谷类玉米、粟、麦、高粱等十余种,这些谷类是面食的主要食材,可以用其制成多种美食,饽饽就是其中之一。“饽饽”,也叫“满洲饽饽”,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用料广泛,二是以黏性的粮食为主要食材,三是种类多样,有豆面饽饽(也称豆面卷)、牛舌饽饽、肉末烧饼、苏子叶饽饽、小酥合、椴树叶饽饽、搓条饽饽、菠萝叶饼等,其中,豆面饽饽因其口感香、甜、脆而最受欢迎。

东北满族的日常主食种类颇丰,除面食外还有苞米馇子干饭、小米饭、高粱米饭、黄米饭、苞米馇子水饭、苞米馇子粥、小米粥、八宝粥等。在今天这些主食也备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满族人夏季常吃的一种传统特色美食――“酸汤子”也叫酸馇子、酸姜子等,是用玉米面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口感细腻爽滑,粗粮营养健康,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一道绿色营养美食。除此之外黏食是满族的重要主食之一,而且从民歌中就反映出了满族人酷爱黏食:“乌苏城,三样宝,苏子叶,黏豆包,还有寒葱在山腰。”黏豆包在满族人心里也被视为一宝。除了食用,满族人祭祀时也要供奉黏米饭。用黏米制成的饽饽是祭祀、宴筵的重要食物之一,在祭祀、宴筵中必不可少。满族人喜爱黏食与满族的习性及其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东北地区天气寒冷,黏食耐饿,有利于从事军事征战和远距离外出狩猎活动。

二、东北满族饮食中的副食

东北满族的副食品具有地方性与民族性。犹以猪羊肉为主的满族菜肴,烹调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烤、烧、煮、炖、蒸、薰、炒、炸等多种方法。由于满族长期从事渔猎生产,所以多以烧、烤为主要烹法。由于累世居住在“白山黑水”地区,擅长捕鱼和狩猎,因此东北满族人的餐桌上便增添了许多“野味”。东北天气寒冷,满族的菜肴中以火锅最有特色。火锅这种烹调方法经久不衰,因地制宜,一直为东北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卤味、酱制、熏制肉食食品也深受东北满族人所喜爱。除了肉制食品,其蔬菜的品种亦是种类丰富。有南瓜、马铃薯、角瓜、葱、蒜、韭、芹、茄、黄瓜、萝卜、荚、蒿、番茄、茼、莴苣、豆、菘子类,这些食品可用烹炒等方法制成熟食,也可以生吃。每至秋末就把马铃薯、番椒、蒜、葱、萝卜等蔬菜储藏起来。除此之外满族人也将角瓜、马铃薯、茄等切片、切条晒干储存,供冬天时食用。每家每户更是要腌藏各种蔬菜,如:腌制酸菜,也腌芥、黄瓜等咸菜,酸菜、咸菜也是冬季的主要辅食之一。其中“布缩结”(我们通常所说的酸菜),是满族人特别喜欢的素食之一,做法多样,可做汤、包馅,也可凉拌、炒、炖,香而不腻,百吃不厌。直到今天,每到秋冬季节,东北人也会腌制酸菜,这是东北满汉各族在民间生活习俗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反映。

三、东北满族饮食中的茶点

东北满族居住在关东地区,气候寒冷,自然环境较差,不适合种植茶叶,距产茶地有千里之遥,喝茶也就成了一件难事,因此满族人把稷米炒糊后冲水喝,这种“茶”被叫做“胡米茶”,其味道浓醇,有_胃健脾、助消化的功效。对于旗户们来说,他们喜欢喝酒胜过喝茶。酒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松苓酒、清酒、烧酒、黄酒、酒、醴酒等。其中,最受满族人喜爱的是一种酒是黄酒。黄酒酿造方法简单,大多数满族家庭都可以自己酿制。满族先世就有“嚼米酿酒”的习俗,喜酒善酿正是这种习俗的传承,同时也是他们对“塞外绝域”寒冷气候积极适应的结果。满族饮食文化的精华在传统风味小吃糕点上亦有体现,有打糕、卷切糕、绿豆糕、芙蓉糕、凉糕、五花糕等。小吃糕点风味独特,制作精细,品种繁多,赞不绝口,所以有“满点(糕点)汉菜”之说。“花样百出”的小吃糕点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

满族的饮食文化是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东北满族饮食文化又是满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满族饮食文化也对今天的东北菜系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满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全面了解满族的历史,对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双城县志・礼俗志・衣食住(卷二)[M].

[2]孙进己,张璇.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

[3]林洪.山家清供[A].施杞,夏翔.中国食疗大全[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M].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5]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M].北京: 中华书局,2008.

[6]定宜庄.满汉文化交流史话[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上一篇:儒家道德伦理对古代女性的形象塑造 下一篇:论古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