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文章的编辑加工

时间:2022-01-06 03:23:35

浅谈对文章的编辑加工

摘要:编辑加工是期刊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审稿工作的细化和延续,也是后续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和保障。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内容加工、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阐述了编辑加工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编辑加工;内容加工;文字加工;技术加工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25-02

21世纪新使命使院校期刊的地位作用更加突显,对期刊编辑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稿件来到编辑部后,它们只是孤立存在的,再优秀的文章都不可能自动成为一本期刊,而必须经过编辑们的精心审读、加工、按照一定的构思把它们编辑起来,才能成为一本优秀的期刊。可以说期刊是作者和编辑双重劳动的共同结晶。期刊编辑工作纷繁芜杂,涉及到各个方面,其工作流程见图1。

从期刊编辑工作的系统流程来看,编辑加工是审稿工作的细化和延续,也是后续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和保障。编辑加工,也称加工整理,是指编辑对通过审查的拟出版稿件,按照正规出版物的规范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色和整理,消除其内容和形式上可能存在的各种差错。[1]经过审稿决定采用的稿件,在内容、体例、引用材料、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使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一般技术性、常识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并符合排版和校对要求。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编辑加工是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把关,是编辑的神圣职责,有利于提高作者的水平,满足读者的需要。因此,应深入具体,仔细推敲,规避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确保所传播信息的质量。

编辑加工的具体内容,因对稿件的分类视角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大约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内容加工、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

(一)内容加工

稿件的内容加工主要包括对稿件的政治性、科学性、事实性等方面的加工。

1.政治性加工

政治性方面的加工主要是把好政治观,杜绝政治性的差错。稿件内容上的政治性加工,重点要关注敏感地区、敏感领域、敏感群体、敏感问题。常见的敏感题材包括: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报道、照片、题词、言论;涉及少数民族及宗教问题的人物和事件;涉及港、澳、台的人物和事件;涉及军队和国防问题;涉及保密问题;涉及批评性稿件和评论,等等。

例如:“‘’、‘’、‘东突’,以及‘’组织等敌对势力”改为“分裂分子”,“我军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改为“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编辑加工时,要注意稿件中的观点、议论、提法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稿件的舆论导向是否正确,稿件的情调是否健康。

2.科学性和事实性加工

这两方面的加工主要是注意稿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稿件涉及的概念、定义、原理、公式等,表述要正确。稿件涉及的数据、人物、事实、时间、地点、度量单位和引文注释等,要客观真实,不能主观想象,违反常识,或言过其实,前后矛盾。

(二)文字加工

编辑人员对采用的稿件所做的篇章结构的审视和调整,病句的修改,错别字的纠正,以及标点符号的订正等一系列工作,叫作语言文字的加工,简称文字加工。[1]如稿件中出现的错字、别字、漏字、不规范的简称、外文字母,词、句子不规范或不合语法,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标题外延过大或过小,这些问题都需要编辑进行修改、润色。例如:“我们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其中“沿着……方向”搭配不当,应该为“朝着……方向”。又如:“参加这次慰问演出的,有作家、诗人、戏剧、电影、音乐、美术工作者。”其中“作家、诗人、工作者”是两个层次,用顿号分隔,关系就混淆不清,“作家”和“诗人”后面的顿号应该为逗号。文字加工常常是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表达更严谨、更准确、更精练、更完美,从而增强稿件的表达效果,保证稿件的科学性,提高稿件的可读性。

(三)技术加工

技术加工是编辑为使原稿符合出版要求和读者需要而进行的技术规格方面的加工。[1]一般不改动原稿的内容,主要包括统一规范、加标注和核查等工作。

统一规范,即统一稿件的体例,书写格式和版式,统一插图、表格、公式、计量单位、人名、地名、数字、术语、注释和参考文献等的格式,使之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些标准有:《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GB 3259―1992),《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8170―2008),《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1995),《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 3101―1993),《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图书书页名》(GB/T 12450―2001)等。

例如:《国家标准》指出年份一般不用简写。“1990年不应简作‘九年’或‘90年’”。[2]《国家标准》还指出,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短语要使用汉字,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避免歧义。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如:“一•二八”事件(1月28日)。[2]

加标注,即责任编辑对稿件中的特殊字体、外文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码、公式,单词转行、版面缩行、转页、图表处理等,批注清楚,以利排版、校对。

核查,是以原稿为基础,比照相关文献、资料等,对出版稿件中的人名、地名、年代、数字、日期、史实,以及外文、译文、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进行核对,核查其是否正确。

编辑加工时应共同遵守的原则是:尊重作者原作,可改者改,不可改者不改。稿件是著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编辑在加工整理时,应尊重其劳动,尊重其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有原则地改,不能胡乱删改。可以改的内容,主要指稿件内容和形式上出现的用词不当、语法不通、事实有误等问题,以及技术性加工中发现的不利于排版、校对的问题。不可改的内容,主要指作者的观点、思路和论据,或是作者明确表示不同意改的内容。总之,没有错误的,就不要改,错了的,才去改,尽可能让作者自己去改,编辑如有实质性改动,要经过作者同意或过目。

编辑加工的方法有多种,具体运用什么方法,要根据稿件的性质、特点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常见的方法有:改错,即改正不当提法和错别字等;修饰,即对文字做修改润色,使表达更完美;校订,即根据可靠资料,订正引文、事实、数据等方面的差错;增删,即经作者授权做少量的内容增删;整理,指为使书稿符合排版要求而进行的技术性加工,包括统一体例、书写格式、标注说明有关事项等;写辅文,如内容提要、出版说明、编者按语等;改写,是在原内容基础上改变行文的方式、结构和用语。

对文章进行修改,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一种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并不比创作容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改章难于造篇”。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改章”要求“更上一层楼”。修改自己的文章难,修改别人的文章更难,因为修改的人缺少作者的具体感受,而且改动原文的同时又必须尊重原文。只有懂得这种难处,又不畏惧这种难处,并积极去克服这种难处的编辑,才能取得修改好文章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杨旭明.编辑出版学综合案例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邱广君.编辑实用语文[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议编辑在图书选题策划中的创新思维 下一篇: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