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文

时间:2023-03-10 21:14:52

脱贫攻坚范文第1篇

11月21日至22日,由阿里巴巴集团和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精准扶贫――河南光山羽绒产业阿里展会”在杭州阿里巴巴集团总部西溪园区和滨江园区举行。这是我国服装产业第一次将T台搬进阿里总部。部级贫困县光山县的当地10家知名羽绒服装企业在阿里园区进行线下展示、线上销售,在两天共4个小时活动中,仅网络直播一项,初步统计就收获超过46万点赞,在线人数最高时近两万。

在2016年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在全国率先提出“金融扶贫”理念的兰考县又有创新:雏鹰农牧与合作方联合发起设立中证中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内首个由上市公司主导的产业扶贫基金正式落户兰考。基金将投资于贫困县、片、区,聚焦于大农业、大旅游、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这是继今年3月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兰考县政府合作实施了“脱贫路上零风险”项目,通过保险托底,让脱贫户不致因灾因病返贫举措后,该县脱贫攻坚的又一大手笔。

这些都是河南省今年精准扶贫工作的缩影,脱贫攻坚战役中,“河南方法”总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无论是兰考首创“上保险”的金融扶贫,还是在嵩县率先打响旅游扶贫,不断创新而且细化的扶贫方法,让河南精准扶贫“滴灌”得更加有效。

政策护航 合力攻坚

“十三五”时期,是扶贫开发工作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时期,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确的举措抓工作。河南省决策者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作为全省三大攻坚战之首,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聚焦精准扶贫,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河南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省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先后召开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县工作动员会议、全省脱贫攻坚第一次推进会议等高规格会议,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从省直机关选派53名优秀正处级干部,到53个贫困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主抓脱贫攻坚工作。举办全省扶贫开发与精准脱贫专题研讨班,宣讲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并由14个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授课,对53个贫困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培训。市县两级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充实强化了扶贫机构队伍。结合党委换届,乡镇配备一名专抓扶贫工作的副书记,明确了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基层一线扶贫力量得到加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于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河南打出脱贫攻坚的“组合拳”,探索脱贫攻坚河南路径的“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在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贯彻实施〈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制定了“三个五”精准扶贫政策性文件,形成了 “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着眼于扶贫工作精准管理,制定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扶贫资金管理、脱贫成效考核、贫困退出“五个办法”。着眼于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制定了转移就业脱贫、产业扶持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社会保障脱贫、特殊救助脱贫“五个方案”。着眼于脱贫攻坚基础保障,制定了教育脱贫、交通脱贫、医疗脱贫、水利脱贫、电力脱贫“五个专项方案”。“三个五”精准扶贫政策经过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筹划、参与、推动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反复完善,部群众称为具有河南特色的脱贫政策大全、解答基层实践困惑的脱贫工作指南、含金量很高的脱贫红包大单,可谓“全方位覆盖”。各市县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实化“三个五”精准扶贫政策,制定实施了一揽子接地气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精准扶贫深入推进。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成于实。河南省建立健全三大推进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联系帮扶机制方面,省委、省政府制定《省级领导干部和部分省直单位联系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37名省级领导干部联系38个国定贫困县、15个省直主要部门联系15个省定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不脱贫不脱钩。省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多次深入到“三山一滩”地区及所联系县调研指导,并召开分片座谈会研究部署。其他省级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也纷纷到所联系县深入调研摸实情、出谋划策引路子、想方设法解难题。各市县也分别建立了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帮扶贫困乡、村、户制度,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省委组织向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派驻1.2万名第一书记,对每个贫困村派驻了驻村工作队。

河南省的常态督导机制可谓组织严密,明确10名厅级干部任组长,组成10个督导组,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为期5年的常态化督导,今年已进行5轮。省级督导以暗访为主,采取“4个100、1个50”抽查法,即每个督导组一年内必须抽查100个贫困户、100个低保户、100个驻村第一书记、100个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和50个扶贫项目,确保摸到实情、找准问题;每次督导后,向各地党委、政府原汁原味反馈意见、原汁原味通报点评,建立整改台账,跟踪整改落实,确保整改实效。各市县也都建立了督导、督查机制,全省共派出近700个督导组进行拉网式、不间断的督导检查。

革命老区新县群众有外出“打洋工”的基础,县里出台《就业创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因势利导,通过技术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对接服务,依托当地、国内、国际三个市场,促进贫困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全县36万人中,持有护照的就有6万多人。“转移就业”,为新县脱贫摘帽打开了一方新天地。

河南组织各地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状况,采取不同的就业脱贫方式,劳务协作对外输出一批,产业发展就地吸纳一批,鼓励居家灵活就业一批,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中介组织介绍就业一批,开发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台前县实施“百企万户”扶贫工程,今年在贫困村村头建设“精准扶贫就业点”113个,吸纳贫困户30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送企业到村、送项目到户、送岗位到人。平舆县综合采取巧媳妇工程安置、电子商务安置、户外藤编安置、防水防潮安置等形式,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郸城县今年引回18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其中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文一返乡后,创建了以种植美国大樱桃为主的种植合作社,带动800多人脱贫。鹿邑县为贫困人口提供了1600个保洁岗位。截至9月底,今年河南省已对42.3万贫困人口实施了转移就业扶贫。

“认识你自己”,这是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当贫困地区选择脱贫产业时,这一问题依旧首当其冲。

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找准“好路子”,汇聚“金点子”,摘掉“穷帽子”,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

在脱贫攻坚的宏大战役中,河南省全力推进产业扶持脱贫,通过“造血工程”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正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跃进。

河南省委、省政府结合河南实际,按照投资少、风险小、带动强、发展快的原则,确定了特色林果业、畜牧养殖业、乡村旅游业、轻纺制造业、农产加工业、电商流通业等8个重点脱贫产业,组织各地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按照特色发展、规模经营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产业扶持模式,灵活采取直接帮扶、托管帮扶、合作帮扶、社会帮扶、股份帮扶、资产收益帮扶、代种代养帮扶等多种模式来帮助贫困户。兰考县组织各乡镇围绕“一乡一业”和“多乡镇连片一业”,大力发展木制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两个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关联产业,建成了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园和特色农业基地;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金融支持、企业发展、风险保障的“四位一体”金融扶贫模式,今年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亿元。滑县打造产业扶贫就业基地306个,扶持5900多个贫困户;建设光伏电站点141个,覆盖9891个贫困户;建设服装、家纺等加工点41个;整乡连片发展温室、拱棚瓜菜和果蔬种植5万余亩,直接带动3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泌阳县在发展夏南牛养殖主导产业上,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扶贫基地+贫困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发放牛犊、统一进行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实施防疫、统一回收成牛”的扶贫带动方法,辐射带动4100多个贫困户。固始县明确产业集聚区65家企业对全县113个贫困村结对帮扶。截至9月底,全省已有60.6万贫困人口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按照全省的规划,到2020年将通过产业发展带动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条稳固长效的产业扶持脱贫之路,正在中原大地拓展延伸。

“出门就翻山,一趟走半天。出行两条腿,种地靠老天。”“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姑娘往外跑,有哥没有嫂。”这些都是河南“三山一滩”地区贫困群众生活的生动写照。“山高谷深一线天,吃水用电行路难,危重病人干瞪眼,蹲山守穷一年年。”这曾是地处伏牛山山区部分农户的生活实景。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尤其是打赢“三山一滩”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难以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河南省坚持“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资金补贴、县市包干”的原则,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在搬迁安置上,要求各地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科学确定安置点,尽量把分散的单家独户向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内集中安置,把需整村外迁的向乡镇或者有产业基础的园区、县城附近安置。在搬迁标准上,要求各地量力而行,防止建筑面积过大、建设标准过高、资金投入过多。在后续扶持上,要求各级各部门想方设法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今年全省计划投资39.85亿元,建设搬迁安置点349个,搬迁9.74万人。卢氏县在搬迁工作中,实行分类搬迁、梯度安置、差异化奖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引导其进县城、进园区、进集镇安置,对劳动力弱的贫困户引导其进中心村或就近安置;创新土地供应方式,将安置点建设用地由集体划拨土地变更为国有挂牌出让供地模式,破解农村建房无法办理房产证等难题;创新安置点社会管理模式,对搬迁人口大于500人的安置点,实行社区化管理,统筹解决搬迁人口的户籍管理、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社会化管理难题。淅川县坚持“四个结合”,将扶贫搬迁与去库存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与发展生态产业相结合,制定实施搬迁人口、集中安置点、产业发展“三个规划”,在搬迁工作中广泛发动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10月中旬,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现场会,交流经验,加压推动。10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搬迁补助方式,原先由搬迁农户自筹的人均3000元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各分担1000元,搬迁农户不再自筹资金。

在通过生态补偿脱贫方面,河南省今年已下达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生态护林员支持脱贫;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扶贫,使贫困人口参与重点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收入,并为贫困地区营造“绿色银行”,为长期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扶贫,扩大森林保险规模和险种,减轻林农损失,间接增加林农收入。将8项中央财政林业资金、4项省级财政林业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将财政林业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支持贫困县精准扶贫。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教育扶贫方面,河南省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保障和资助制度。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全面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障和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基础上,按照年生均小学生1000元、初中生1250元标准对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费、住宿费,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对在本省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6000元、1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专科学生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另外,该省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计划“十三五”期间投入资金245.56亿元,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积极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与此同时,河南省通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兜底、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障、住房保障、保险救助等扶贫措施,对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兜底保障。截至9月底,全省已对35.6万贫困人口实施了社会保障兜底扶贫。

扶危济困,重在立行。对那些因病、因学、因灾、因残等致贫或返贫的群众来说,特殊救助就是“及时雨”和“雪中炭”。河南省通过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特殊救助、慈善救助等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保障其基本生活。截至9月底,全省已对4.8万因突发灾祸致贫返贫人口实施了特殊救助。

社会力量是脱贫攻坚的有效补充,在中原大地,扶危济困、扶弱助贫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近日,河南省扶贫基金会成立。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雏鹰农牧集团董事长侯建芳、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等单位和个人共出资2300万元,作为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新县以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冠名的各类基金就有17项,总金额超过2000万元;伊川农村商业银行不到2年向省慈善总会定向捐赠1400多万元;河南省开展的“扶贫日”“金秋助学”“爱心包裹”“同心康福”等扶贫活动,得到广大企业和群众的热情响应……

把握标准 精准退出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精准退出是扶贫攻坚最后的关键环节,也是避免“数字脱贫”、确保稳定脱贫的关键环节。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河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滚动计划》,设定时间表绘制了脱贫路线图。2016年,计划兰考县和滑县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017―2019年,计划分别有10个、28个、1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016―2020年,计划分别有110万、100万、90万、70万、6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各市县分别制定脱贫滚动计划,将脱贫时间精准到村到人。为把好标准关,省委、省政府制定《河南省贫困退出实施办法》,精细化确定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标准,要求各地严格按照“统计摸底、民主评议、核实认可、公告公示、脱贫销号”的程序规范操作,严格实施脱贫验收,确保结果让群众认账、成效让群众买账。为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确保稳定脱贫,河南省留出缓冲期,明确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攻坚期内国家和省里现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工作队伍不撤。同时,对率先摘帽的贫困县仍给予一定奖励,以形成正向激励。

河南省扶贫办主任张继敬表示,自从实施精准扶贫攻坚以来,长期困扰扶贫工作的扶贫对象不精准、扶贫资源短缺、各种扶贫资源配置碎片化的局面,在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下全部改善。今年全省将对9.7万深石山区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12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现11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兰考县和滑县2个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即将实现。

脱贫攻坚范文第2篇

8月20日上午,九三学社中央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座谈会在西安召开。座谈会上,九三学社中央与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就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监督内容、监督方式方法和建立领导沟通协调机制等问题达成了共识。

一、指导思想

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是中共中央赋予派的一项全新政治任务,是拓宽民主监督渠道的有益尝试,也是派协助执政党和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形式,它彰显了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是派全面参与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脱贫工作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我国八个派分别对八个省的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民主监督,九三学社中央对口陕西省。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扶贫办于2016年6月20日下发了《关于支持各派中央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统发2016(50号)]文件。韩启德指出,要切实把握民主监督的特性,与中国共产党哿ν心做好脱贫攻坚;对精准扶贫要精准监督,做到虚实结合、合作监督;要落到实处而非流于表面;把监督过程和监督结果相结合;将一般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

二、监督内容

按照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的要求并结合九三学社和陕西省的具体情况,经共同商定,在监督内容上初步可归纳为九个方面。一是脱贫结果情况;二是群众满意度情况;三是已出台的重点政策落实情况;四是政府和干部责任制落实情况;五是扶贫资金使用规范、分配和效率情况;六是扶贫的精准情况,重点是扶贫信息的精确和动态变化等;七是扶贫的阳光操作,信息的公开透明;八是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情况;九是确立“健康扶贫、易地搬迁、县级扶贫资金统筹使用”等三个脱贫攻坚项目为重点关注领域。

三、监督方式方法

做好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一是知情机制,陕西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将真实情况告知九三学社中央,邀请九三中央参与陕西省扶贫工作的重大活动;二是沟通机制,在扶贫的决策、实施等不同阶段建立工作对接,保证渠道畅通,进行定期、不定期信息沟通;三是反馈机制,一方面是九三学社中央向陕西省委省政府反馈了解的情况,同时将具有共性的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反映并提出建议,并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的批示及时反馈给陕西省委、省政府。另一方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对九三学社中央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及时反馈;四是调研机制,深入一线,合理运用问卷调查等科学方法,有条件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某些专项进行专业化评估;五是保障机制,重点是制度保障,就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建立好九三学社和陕西省之间的有关工作机制。

四、建立工作领导沟通协调机制

脱贫攻坚范文第3篇

?精准脱贫阶段性成就充分显现

记者:“精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站在实施精准脱贫两年的时间节点上,如何进一步理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郭晓鸣:精准扶贫是针对传统扶贫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的。传统扶贫虽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成效不显著,存在低效投入、资源浪费的突出问题,比如应该扶贫的人没有被扶贫政策所覆盖、扶贫资源存在中间流失等。所以精准扶贫的提出,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精准识别,即找到最贫困的人是谁,在哪里,然后精准施策,针对他们的实际需要制定满足其需要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由于扶贫难度大、任务重,所以精准扶贫要求最大限度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了财政、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同时实施了对口帮扶、驻村帮扶等新的动员和组织机制。这些都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背景和主要方式。

应该说,通过两年超强力度的努力,我省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就,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做了准确表述,全省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贫困人口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地提升。就四川而言,88个贫困县、四大片区几乎所有的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都实现了扶贫全覆盖。在产业发展和收入增加的同时,特别重要的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实现了重大突破,精准扶贫的基础性支撑有了长足发展。由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前所未有的社会力量的充分参与,我省脱贫攻坚进展显著,阶段性成就充分显现。

?精准扶贫面临新的挑战

记者:在脱贫攻坚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通过四大片区的调研,你们发现了哪些新的矛盾和困难?

郭晓鸣:我认为新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利益非平衡性矛盾。在扶贫资源大规模进入的情况下,所有的贫困户可以说都得到了实惠,但是由于精准扶贫强调各种扶贫资源必须集中到村到户,那么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当年脱贫户与往年脱贫户、贫困村和非贫村之间必然主要因政策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利益落差。由于政策的不统一、不连续、不均衡,这就导致享受不同政策的贫困户一方面感恩政府,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平衡心理。

其次,产业扶贫短期化矛盾。短期化集中表现在产业选择上,即在行政压力传导很强的背景下,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帮扶部门代替贫困农户进行产业选择,以快脱贫、早脱贫为产业选择的基本导向,不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不重视市场销售和加工,结果是产业扶贫往往缺乏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导致了农民缺乏主动参与的突出问题,往往出现产业选择的“水土不服”,看起来很高大上,也有较高技术含量,但贫困户参与不了,适应不了。另外,产业同质化很明显。

再次,扶贫资源分割化的矛盾。部门分割带来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有任务,每个单位都有资源,但往往在资源的使用上求快、求好看,吸引眼球,这是产业扶贫同质化矛盾加剧的重要诱因。另外,还容易在扶贫资源的监控中出现漏洞,为扶贫中的腐败现象发生提供温床。

最后,扶贫工作形式化的矛盾。形式主义在脱贫攻坚中的危害,这个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重视,但是在一些方面没有得到有效抑制。调查证实,一些问题之所以产生,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要求所致,上级部门不合理的工作要求事实上导致了形式主义的蔓延,比如说无穷尽的填表、报数据等。

记者:乡镇、村组都有反映,工作量太大。

郭晓鸣:对。有些第一书记反映,他们基本上成了“填表书记”。一个地方的脱贫验收和评估,至少要经过五六次反反复复地检查,内容重复,费钱费力。这种形式主义不仅对工作作风产生影响,更严重的是,造成巨大浪费,很多稀缺的扶贫资源就用到应付检查、应付考核上了。

?以改革为动力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记者: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在精准脱贫中下足“绣花”功夫,解决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郭晓鸣:这些问题需要在精准扶贫战略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有效加以解决。

第一,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贫困村的经济增长问题,同时要考虑其社会发展问题;不仅要考虑建卡贫困户的问题,还要考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特别是临界农户共同发展的问题,应尽可能建立一个相对均衡的政策体系。对脱贫来说,教育是最具持续性的重要机制,这是保证长期性利益均衡的关键。目前在教育扶贫方面政策力度相对还不强,需要进一步加以强化。

第二,要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给予贫困农户自主参与选择的机会,因为他们最熟悉当地的情况,最清楚产业发展有什么样的能力。不能把产业扶贫变为一种恩赐,更不能简单地把贫困户的资源全部集中在龙头企业手里,把贫困户变为单纯的打工者。目前,很多地方在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方面探索出了股份合作等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方式,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记者:包括一些托管、代耕、代养等方式,都是一些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郭晓鸣:对。长效机制第二个方面要特别注重对贫困户能力建设的关注和重视。要在注重提高生产技能的基础上,把增强贫困户的合作能力、经营能力,以及参与社区治理方面的能力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第三,要强化贫困地区改革力度。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许多贫困地区同时也是山地、林地等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其所拥有的相对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都是未来绿色农业发展中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因此,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活生态资源,构建内生性扶贫新动能,强化贫困地区的生态产业竞争力,应当是当前推动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四,建立完善扶贫资源的整合机制。现在虽然明确了扶贫资金下沉到县,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原因主要是虽有宏观的政策指向,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对贫困县来说,自主完成资金整合实际上有潜在风险。

记者:是的,我们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一方面脱贫攻坚缺钱,另一方面有些资金又不敢用、没法用。

郭晓鸣:所以现在非常重要的是,应该在县、市、省建立体系化的扶贫资源整合平台,要把对贫困县的赋权和保障其基本利益有机结合,这是提高精准扶贫资源使用效率的又一关键。

脱贫攻坚范文第4篇

王健林(创新奖),男,1954年10月生。大连万达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两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三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中国光彩事业突出贡献奖”及“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他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是一位热心公益的慈善家,他许给丹寨17余万群众一个“小康梦”,他就是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五年来,王健林持续捐款用于公益慈善事业,主要方向为扶贫和教育,2015年捐赠3.6亿元,位列中国捐赠榜第五,“这些东西(排行榜)不是我看重的。”这位企业家更看重的,是扶贫。

2014年12月1日,万达集团与贵州省丹寨县扶贫签约仪式在贵阳举行。在国务院扶贫办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见证下,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署了扶贫协议,初期决定出资10亿元,在丹寨县实施“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的创新扶贫模式。

企业包县定目标

王健林对扶贫有着特殊的情结。早在1994年,万达就开始实施对口扶贫,但近20年的投入,村子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王健林有些恼火,他反思自己,“也许是我们没有找对路子”。

身兼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王健林还是工商联扶贫工作委员会主任,历经更多的所见所闻之后,王健林感受到,扶贫是件挺难的事情,但他并不气馁,越难,越要趟出一条扶贫之路来。

2014年扶贫工作座谈会上,王健林与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交流时,“聊出了”整县扶贫的想法,即万达把一个县包下来做产业扶贫,重点在“授人以渔”,力争让90%以上的贫困户都能受益,并把帮扶目标锁定在贵州。在丹寨的积极争取下,最终,万达集团与丹寨签下扶贫协议,包下了丹寨县。

丹寨位于黔东南,是以喀斯特山地和苗族人口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2013年,丹寨的贫困人口为1.36万户、5.13万人,其中,84.78%分布在6个乡镇边远的深山区。

这次合作,让双方都激动不已。

“万达集团与丹寨的‘结亲’,开启了一种民企扶贫的新模式,这是在为贫困人口‘造血’,不是简单的‘输血’,是给丹寨人提供一个平台,让丹寨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丹寨县扶贫办主任杨文建说。

“这次提出扶贫,一定要做全面,提出了要整体脱贫,不是简单捐款,也不只是投资建厂,而是注重长期与短期结合、产业与教育结合、提高人均收入与整县脱贫相结合。”王健林心中有了方向。

签约现场,王健林立下军令状:5年内通过产业扶贫,实现丹寨人均收入翻番。

积极作为探路子

为了打好这场硬仗,万达成立了由集团高级副总裁牵头的扶贫领导小组,派驻一批优秀高管到丹寨挂职县乡两级领导职务,对其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待,并邀请国内顶级扶贫专家和产业学者,先后十多次赴丹寨调研。据介绍,一年内,万达内部仅这一项目的PPT就做了56版。

万达集团还健全了脱贫攻坚联席会议机制,精心谋划每一个扶贫项目。

起初,万达计划建设30万头规模的土猪扩繁厂、屠宰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并建设一个万吨规模的硒锌茶叶加工厂,对全县农户种植的硒锌茶叶订单进行收购,着力发展深加工企业。

几番论证下来发现,当地居民以散养猪为主,均为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规模。随后,王健林派团队调研了国内五大养猪企业,“都是一年挣一年赔,十年算下来,还是赔钱。”没有利润,就无法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保证扶贫资金的长远性。养猪计划只好就此搁置。

丹寨海拔高,生长的茶树绿色、无污染、富含硒锌,但每年春茶只有短短十五天的采摘期,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茶叶加工的路子也走不通。

为鼓励贫困户就业,万达计划每年从丹寨招聘约一万名农民工,到万达战略合作伙伴旗下的施工企业务工。专业招聘团队到达丹寨之后,却尴尬不已,能出去打工的人早都已经走了。最终,拼尽全力只招到三千人。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万达集团把目光转向了教育帮扶上,打算联合贵州及黔东南州3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收300-500名丹寨籍学生入学,毕业后择优录取到万达就业。最终也因协调操作难度过大而夭折。

这些扶贫路子在丹寨都行不通,到底应该怎么办?

精准扶贫重实效

在丹寨县脱贫工作座谈会上,王健林找到了答案,“万达丹寨扶贫不图虚名、不喊口号,扶贫项目针对性强,不仅搞好建设,也做好经营,不仅实现脱贫,还带动发展,更加注重实效,把精准两字落到实处。”对口帮扶关键在精准,根本看效果。

之后,王健林将扶贫资金增至14亿元。其中,出资3亿元捐建职业技术学院,出资6亿元捐建一座旅游小镇,出资5亿元成立丹寨扶贫专项基金,这一规划涵盖产业、教育、基金,且实现了长、中、短兼顾。

2016年2月4日,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订《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捐资建学合作协议》和《丹寨旅游小镇项目投资框架协议》。这两份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万达集团帮扶丹寨县进入了一个经常化、机制化的新阶段,将进一步推进万达集团帮扶丹寨县步伐。

按照王健林的设想,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重点项目之一,设置文化旅游、农牧经济科学、财经、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等5个系。学校主要招收丹寨籍学生,万达每年择优录取50%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2016年2月28日,学院已开工建设。

作为重大创新的旅游小镇项目,规划用地面积400亩,建筑风格采用苗寨特色,并配套建设三星级酒店、多厅电影院、儿童娱乐设施等,引入丹寨的民族手工艺、苗寨美食、苗衣苗药等内容,打造一站式苗族文化体验。开业之后,万达将发挥自身作为全国最大旅游企业的优势,将其打造成贵州的民族旅游名片,进而带动丹寨发展,并预计新增2000-3000个就业岗位,缓解丹寨县城群众及周边山区移民的就业之困。

规模5亿元的专项扶贫基金,由万达投资公司进行理财管理,每年保底5000万元收益,无偿分配给丹寨县产业扶贫也无法惠及的1万名孤、残、重病等特殊贫困人群,真正做到“兜底”保障。

脱贫攻坚范文第5篇

扶贫脱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贫困问题仍然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在会上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刻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向全党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吹响了脱贫攻坚战决胜阶段的冲锋号。】

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之后的一年多来,扶贫攻坚进展情况如何?《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在全国两会上采访了集中联片特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请他们讲述了各地关于扶贫工作的内容。通过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结论:我国的扶贫工作首战告捷,攻坚工作有序推进。扶贫攻坚预期目标一定能圆满实现。

甘肃: 扶贫攻坚像绣花一样下真功夫

贫困地区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甘肃省情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以来,甘肃省认真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甘肃时作出的“连片特困地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要指示,依托联村联户行动、扶贫攻坚行动和精准脱贫行动,打出了一套扶贫脱贫的“组合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甘肃在扶贫攻坚方面取得了几个明显成绩:贫困人口明显减少,从“十一五”末期的840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277万人;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从当初的40.5%下降到目前的13%左右;再次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调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甘肃省今年底将达成建制村通路全覆盖,而目前已达95%以上。另外还建成农村卫生室2900多个,农村幼儿园3400个。这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下一步,甘肃省将进一步锁定2020年这一时间节点,继续聚焦“两不愁”落实“三保障”,不能单以收入为“摘帽”标准。不人为的去鼓励和提前让贫困地区“摘帽”,“摘帽”冲动可能会带来扶贫工作不从实际出发,甚至出现数字脱贫。抓好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违反经济规律,从当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质量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让每一个贫困村甚至是贫困户有针对性的脱贫措施。扶贫攻坚队伍,特别是贫困县的党政主要领导,不脱贫主要领导不能走。8790贫困村已经有2000多个“摘帽”了,还有6200多个就是驻村工作队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据了解,甘肃省的驻村帮扶工作队由县级以上单位选派干部组成,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包村干部,以及有对口帮扶任务的干部力量,强化驻村帮扶工作,常驻干部3-5人,确保所有贫困村都有工作队驻村帮扶。

“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甘肃省在扶贫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甘肃扶贫已经进入了攻坚拔寨的阶段,精准扶贫要像绣花一样,要更加的用心和精准。2020进入小康不拖全国后腿。”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

宁夏: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宁夏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尤其是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48.1%的村是贫困村。“十二五”时期,宁夏实施了35万生态移民工程和65万整村推进脱贫工程,解决了条件最差的50万群众脱贫问题。去年有19.3万人脱贫、249个贫困村销号,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开局良好。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华介绍说,去年到宁夏视察并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银川会议”,明确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既要解决好当下生活问题,也要解决好长远生计问题。这为宁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宁夏目前还有38.8万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下一步,宁夏将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既要攻坚拔寨、也要巩固提升,坚持“五个一批”措施同步发力,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到村、产业扶持项目到户、转移培训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四到”扶贫工程,抓致富产业、抓教育扶贫、抓社保兜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宁夏现在推行的义务教育免费、大学生教育资助、的职业教育,让贫困山区的孩子有一技之长,走出大山。宁夏还提出,有些年轻人出去以后,地没有人种,老人失去劳动能力,要社会兜底,靠养老保险来解决。通过这些有力措施,逐步使宁夏能够解决最终的贫困问题。

靠党中央坚强领导,靠各级干部的矢志不渝努力,基层广大群众艰苦的奋斗,宁夏将围绕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这个目标,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见效精准,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广西百色: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局工作

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人口在广西数量最多。全市12个县9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是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是石漠片区天窗县。目前百色还有农村贫困人口46.4万人,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中央对百色脱贫攻坚非常关心,2015年3月8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对百色提出了谆谆嘱托:“希望下一个五年,整个百色地区能够同全国一起实现小康社会”。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全国人大代表、百色市市长周异决说,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对百色的鞭策和鼓励,百色必须坚持扶贫优先,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局工作。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我们要坚决把中央和自治区的工作部署落实好,决不能在脱贫路上掉队。

2016年,百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经过努力,百色市右江、田阳、田东三个县达到县区脱帽标准,13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1.8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0.25%下降到2016年底的14.66%。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百色精准脱贫的一些经验得到中央、自治区肯定。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在百色召开,百色芒果产业成为全国首个以特色产业带动精准脱贫的范例。同时,百色在脱贫攻坚工作模式上也有了创新,全区一帮一联现场会在百色召开,推出的“双承诺、双认定、双确认”“三双”工作法在全区推广。可以说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今年百色脱贫攻坚的预期目标是确保实现215个贫困村、17.5万人脱贫。百色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深入实施精准脱贫“八个一批”和“十大行动”。 首先是大力推进扶贫基础设施攻坚。加强贫困村屯级道路、水利、网络、电网、贫困户危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屯)道路硬化和饮水安全进村入户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全面解决贫困村用电难问题,完成危房改造2.13万户。推进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易地移民搬迁3.2万户13.2万人。其次是强化精准脱贫措施。以增加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核心,推动产业扶贫开发,因地制宜做好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加快推进扶贫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和边贸扶贫。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实施好健康扶贫工程“五个一行动”。用好政策性金融扶贫政策,推动一批扶贫攻坚项目落地,加快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强力推进边境地区、水库移民区等特殊区域扶贫工作。相信百色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区共同实现小康社会。

企业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说:“为全面脱贫攻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作为一名企业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产业链扶贫是一种好形式,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好。”

去年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审议,胡季强在会上作了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产业链扶贫机制》的发言。他们产业扶贫所取得的成绩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肯定,大家也对他们下一步如何做细、做实、做活产业链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会后康恩贝集团立即做了部署,首先启动了公司在云南曲靖沾益区、文山基地所在乡镇的全方位精准扶贫工作。结合公司多年的产业链扶贫实践经验,提出康恩贝要走一条使农业增效、产业增值、农村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力的新型扶贫道路,不仅要做到“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授人以愉”。去年8月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协议,要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的方式,助力该区炎方乡的500多户1600多名贫困人口在2017年实现脱贫,并推动形成长效的造血致富机制。同r,帮助基地所在乡村建立“小康乡约”,扶贫的同时,扶志亦扶智。2016年底,康恩贝在云南、浙江等地共流转、租用土地近12万亩,累计投入资金逾10亿元,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基地,构建起了“种植―提取―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惠及当地近2万困难农户,每年每户可因此增收1.5万-7万元,个别土地、劳动力多的可达8万-10万元。

为提高当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康恩贝集团邀请农业专家累计培训人员达1.6万人次,使村民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收入大幅增加,乡村常见的留守儿童、赡养纠纷现象显著减少。在种植基地,公司就近聘用留守村民,妥善解决残疾、老年农民的就业,确保“人人有活干”。林下套种和基地的四季养护则确保了农民“季季有活干”。2016年,康恩贝云南下属希美康公司着手对沾益珠江源景区进行连片开发,将根据统一规划创建8万亩“珠源杏海生态旅游景区”,结合炎方乡民族文化特色、自然景观及当地土特产品,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业,培育旅游大品牌,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业链扶贫解决了“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等问题,实现“六个精准”的统一;通过产业扶贫,企业和农业、农村、农民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产业链末端效益回溯至产业链源头,将贫瘠土地多、老弱劳动力多等致贫因素转化为增收致富的资源,实现“富民强企”的双赢。

脱贫攻坚范文第6篇

从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今年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到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利用“无会期”密集赴基层蹲点调研,再到全省各级干部群众迅速行动,这场在今年2至4月间发起的春季攻势,已然成为当前多彩贵州昂扬奋进的主旋律。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十三五”开局之年,贵州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但是,今年全省要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20个贫困县、90个贫困乡镇摘帽,2300个贫困村退出,脱贫攻坚的任务非常艰巨,常规思路、按部就班难以完成任务,发动春季攻势,就是要集中精力、集中火力,确保今年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省委、省政府出台《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令》,对春季攻势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指出,要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精准度,组织发动好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强调,要坚决打赢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两场硬仗,确保2017年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当前,我们须以精准为基本攻略,牢牢把握主攻重点,精准实施产业扶贫,精准推进易地搬迁扶贫,精准强化教育扶贫,切实做到扶贫对象再精准、扶贫方式再精准、扶贫成效再精准、脱贫退出再精准,提高扶贫脱贫精准度、增强群众获得感。

在贫攻坚春季攻势中,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各级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春季攻势抓在手上,做到既挂帅又出征、既运筹帷幄又冲锋陷阵, 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立下“军令状”,就要横下一条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拿实绩说话。

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中,需进一步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加大力度做好对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脱贫致富。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继续深化中直机关、东部城市对我省定点帮扶工作,继续开展集团帮扶、驻村帮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用活用足社会帮扶资源,凝聚起脱贫攻坚的磅薄力量。

脱贫攻坚范文第7篇

重精准,扶真贫

瑞金市云石山乡田心村的贫困户梁景福,原来会开农用车、会理发,小日子过得很红火。但是因车祸造成残疾后,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生活来源中断,生活日渐贫困,妻子与其离婚,他本人对生活失去信心。2016年,瑞金市“连心”干部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后,帮助制定脱贫计划,给予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和兜底保障,增强了他战胜病魔、改变贫困的勇气和信心,他开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不到一年时间就成功脱贫。

据2015年初的统计数据,瑞金市有49个贫困村,贫困户25323户78914人。为了准确摸清贫困户底数,瑞金市先后3次组织了大规模的贫困调查和精准识别工作,制定《瑞金市精准识别工作实施意见》,利用干部下基层“连心、强基、模范”全覆盖机制,对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摸排,逐村逐户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果在市、乡、村、组公示,累计清退、调整对象1357户4431人。近万名“连心”干部深入到每个贫困户家中,梳理出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等12种致贫情形,依据不同的贫困原因,“连心”干部因户施策、全力帮扶。

2016年初,瑞金市精准扶贫工作法得到了时任省长鹿心社的充分肯定,省扶贫办专门下发了《关于印发瑞金市推进脱贫攻坚精准识别经验做法的通知》在全省推广。

三大战役力推扶贫

精准施策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关键。瑞金市突出打赢产业扶贫、安居扶贫、兜底扶贫三大战役。

在产业扶贫方面,以每个贫困村100万元、每户贫困户不少于1万元的标准,筹集了近3亿元产业扶贫资金,出台了油茶、蔬菜、脐橙等7类产业发展奖补政策,推出了油茶贷、产业扶贫信贷通、惠农信贷通等金融产品,累计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金穗油茶贷、财政惠农信贷通、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计8.15亿元。成功打造了田坞片区万亩蔬菜基地、院溪村猕猴桃基地和华屋大棚蔬菜基地等近20个产业扶贫示范点,因地制宜发展了油茶11万亩、脐橙10万亩、烟叶2.53万亩、毛竹18.7万亩、商品蔬菜6.4万亩、花卉苗木7400多亩、养蜂420多户,产量达400吨,80%以上的贫困户享受了产业帮扶政策扶持,产业扶贫已成为该市贫困群众斩断穷根的主渠道。

安居扶贫方面,瑞金市对现有3万多名居住在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人口,按照就近、方便和“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和梯度安置”的原则,开展整体搬迁、统一安置,逐步向经济开发区、中心乡镇和中心村转移。此外,将移民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坯房改造、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引导移民发展大棚蔬菜、脐橙、烟叶、葡萄等特色产业,使移民搬得出、富得起。如今,全市共建起经开区集中安置点1个,中心乡镇安置点3个,中心村安置点7个,累计使移民群众558户搬出穷窝,圆安居梦。 江西省投Y集团公司出资300万元扶持叶坪乡大胜村建起农民“梦想家园”住房24套,免费提供给24户无房无子女的最贫困家庭。拔英乡红门村今年76岁的钟来秀奶奶一提到搬迁的事,就笑得合不拢嘴:“做梦都没想到,我这把年纪在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也能过上城里人生活,真是托共产党的福。”

兜底扶贫方面,瑞金全面落实低保、五保计划指标,构筑新农合补偿、大病保险补偿、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救助标准符合病种的提高到50%,非病种提高到30%。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范围并由政府代缴。参保对象医疗费用先由新农合基本医保补偿,涉及第三方赔付的由第三方先行赔付,剩余金额由精准扶贫医疗补充商业保险补偿,最终的余额部分再由民政部门实施大病救助,贫困户自付部分大大减少。

叶坪乡大胜村贫困户杨发娇2016年住了3次医院花费2万多元,其中医保报销了1万多元,还有1万多元在省投资集团公司出资的精准扶贫基本医疗补充保险基金中报销95%,自己仅花了不到500元。

在打好三大攻坚战的同时,瑞金还着力实施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示范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就业等扶贫形式。壬田镇凤岗村86岁的廖秀英奶奶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制的咸鸭蛋,销往全国各地,一年就卖出200多万个咸鸭蛋,纯利润达18万元,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领32户贫困户共同发展咸鸭蛋产业,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压责任,真扶贫

瑞金市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书记工程”为抓手,构筑扶贫攻坚责任体系。

瑞金市制订出台《瑞金市精准扶贫考核办法》,明确各级书记在精准扶贫“思路谋划、任务部署、资金筹措、进度督办、问题协调、难点解决”等方面的具体任务,让各级书记真正成为扶贫工作思路的谋划者、破解问题的决策者、落实政策的带头者、推进工作的保障者,通过抓实“书记工程”为全市精准扶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全市共有4500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8000户,一年来,累计帮扶扶贫项目8300个,帮扶资金423万元,提供致富信息11000余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7000多个,6888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子。

黄柏乡太坊村贫困户钟佳在结对干部杨媛的帮助下,流转土地20亩种植白莲,办理产业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并参加了市里举办的白莲种植技术培训班,掌握了种植技术,白莲连年丰收,2015、2016年种莲收入都达10多万元,钟佳从一个贫困户迅速变成了小康户、莲老板。

求实效,真脱贫

一是加大脱贫攻坚投入。2016年,瑞金市财政整合各类财政资金1.33亿元投入脱贫攻坚。积极用好金融信贷平台,投入财政资金9521万元风险缓释金,开发了产业扶贫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等金融产品,每个贫困户贷款3-5万元,3年全额贴息,惠及8000余户贫困户,撬动金融资金6.1个亿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金融扶贫全覆盖,有效保障了脱贫攻坚的顺利推进。

二是创新脱贫退出机制。建立“干部算账、村级做账、社会中介核账、贫困户认账”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瑞金市始终将“四账”管理工作法贯穿于省规定的贫困退出机制之中,切实加强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绩效考核激励,有效确保了贫困退出的精准度和规范化。

三是创新督查考评和奖惩激励机制。成立了8个领导小组,分别由8位市领导带队,采取日常督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每月至少一次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和督办检查。对在扶贫开发中成绩突出、减贫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干部予以提拔重用,2016年换届中,已从脱贫攻坚一线遴选28名领导干部。

对两年未完成脱贫任务的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组织调整;对年度考核不达标的,追究单位主要领导责任;对不达标且位于后三名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对扶贫工作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建档立卡弄虚作假的进行约谈提醒、诫勉谈话、严格问责;对违规违纪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并坚决惩治扶贫领域的违纪问题,累计受理了扶贫领域举报107件,立案45件,给予党政纪处分72人。

脱贫攻坚范文第8篇

2、集众智 聚群力 团结一心 攻坚克难 打赢脱贫攻坚战

3、全面落实到户帮扶政策,加快贫困群众致富步伐

4、产业扶到户,致富有门路。

5、不甘贫困,奋力脱贫。

6、提升素质,当地就业。

7、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

8、坚持整村推进,提高扶贫效益。

9、扎实推进精准脱贫  保障打赢青河脱贫摘帽攻坚战

10、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11、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  积极推进民族大团结

12、一户一策  目标明确

13、加大到村到户扶持力度,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14、劳务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

15、弘扬中华美德  援手扶贫帮困

16、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发展稳定先行市建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7、精准脱贫  不落一人

18、规划到户帮与促,产业扶贫助增收。

19、坚持群众路线,推进民生工程

20、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扶贫攻坚致富幸福

21、全民动员 全民参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22、向贫困宣战,一起动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23、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心同向同小康。

24、到户扶贫强基础,金融扶贫兴产业

25、扶贫开发显真情,易地搬迁助民富

26、创新扶贫机制,助推产业发展

27、一户一策,脱贫致富。

28、集众智 聚群力 团结一心 攻坚克难 打赢脱贫攻坚战

29、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保障打赢日喀则脱贫攻坚战

30、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发展产业齐心脱贫

31、瞄准扶贫开发对象,全面落实扶贫政策

32、社会兜底保民生,扶贫政策脱贫困。

33、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开发促进发展

34、打造幸福乡村,建设美好家园。

35、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消除贫困户。

36、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良好氛围 推动共同富裕

37、创新扶贫机制,助推产业发展

38、瞄准扶贫开发对象,全面落实扶贫政策。

39、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扶贫攻坚致富幸福

40、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41、扶贫开发送温暖,“双到”工作促和谐。

42、大力开发,整村推进。

43、勤劳可致富,扶贫来帮助。

44、扶贫济困靠大家,温暖人心你我他

45、安贫可耻  脱贫光荣  团结一心  共奔小康

46、干部驻村心连心,同步小康齐步走。

47、聚力扶贫攻坚,推进民生工程

48、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

49、扶贫攻坚,党心所向,民心所依

50、摸清底子,瞄准对象,精准脱贫,到户到人

51、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培养农村适用人才。

52、加大到村到户扶持力度,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53、创新扶贫思路,助推民生工程

54、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55、以积极态度、得力措施,扎实作风完成脱贫攻坚工作

56、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57、建档立卡,精准扶贫。

58、三到村三到户,帮民兴助民富

59、整村推进展新貌,产业扶贫促增收。

60、凝心聚力推进“六个精准”,全力以赴打赢五年扶贫攻坚

61、落实扶贫开发政策,竭诚服务贫困群众

62、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6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64、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开发促进发展。

65、把村民组织起来、让民主自治起来、使发展和谐起来。

66、80.扶贫济困靠大家,温暖人心你我他

67、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事业

68、精准扶贫到户,发展产业脱贫

69、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

70、扶贫攻坚发展产业,精准到户引领脱贫

71、瞄准扶贫开发对象,全面落实扶贫政策

72、精准脱贫到户,发展产业脱贫

73、建好水、电、路、讯、房,提升科、教、文、卫、保。

74、先富帮后富 同奔小康路。

75、深入开展扶贫工作,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76、精准脱贫到户到人,发展产业齐心脱贫

77、金融扶贫兴产业,精准扶贫强基础

78、扶贫开发铺富路,幸福乡村惠民生。

79、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脱贫攻坚硬仗。

80、扶贫攻坚发展产业,精准到户引领脱贫

81、弘扬中华美德,关爱贫困家庭

82、扶贫攻坚,党心所向,民心所依

83、扶贫济困,你我同行

84、坚持项目到村、扶贫到户。

85、落实每个阶段任务,抓好每个环节工作。

86、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87、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 积极推进民族大团结

88、创新脱贫思路,助推民生工程

89、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切实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

90、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

91、情系困难群体,奉献诚挚爱心

92、扶贫开发显真情,易地搬迁助民富。

93、只要努力就能脱贫  只有努力才能致富。

94、落实扶贫开发政策,竭诚服务贫困群众

95、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96、安贫可耻  脱贫关荣  团结一心 共奔小康

97、扶贫济困,积德行善

98、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发展产业齐心脱贫

99、集众智 聚群力 团结一心 攻坚克难 打赢脱贫攻坚战

100、消除贫困,同步小康。

101、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

10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103、扶贫开发,利国利民。

104、村有主导产业户,民有致富门路。

105、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

106、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

107、整村推进扶贫富村,扶贫济困到户惠民。

108、瞄准扶贫对象,建成小康家庭

109、产业扶贫促贫困户增收。

110、同心同向同力精准施策,抓紧抓准抓实扶贫攻坚

111、全面落实到户帮扶政策,加快贫困群众致富步伐

112、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扶贫政策送进家。

113、营造全社会参与脱贫良好氛围推动共同富裕

114、创新脱贫机制,助推产业发展

115、聚力扶贫攻坚,推进民生工程

11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民致富基础。

117、全面落实到户帮扶政策,加快贫困群众致富步伐。

118、只有努力才能改变  只要努力就能改变。

119、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

120、创新机制抓脱贫,开拓新路奔小康。

脱贫攻坚范文第9篇

山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战场,红色的热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儿女“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元帅曾深情地说:“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视察山东,留下了“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的殷殷叮嘱。几年来,山东发挥红色优势,发扬老区精神,扶贫开发战场党旗飘扬。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显著增强,全省万余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冲锋陷阵,每年多次在红色景点开展的励志培训为他们源源不断增斗志。2015年12月,山东高规格组建扶队伍,省、市、县各级扶贫办主任均由党委副秘书长或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各级组织部门挂帅从各厅局级单位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各级扶贫系统,一年中全省扶贫干部增加近三倍,开展组织培训1.3万期。齐鲁大地上,村两委、第一书记、“扶贫铁军”携手并进,以党建引领为方向,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光荣要求,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为目标,力同心、全力攻坚,短短一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不寻常的答卷。

一年中,山东建立了包括一网、一端、一库、一平台在内的扶贫开发综合平台,搭建了脱贫攻坚的指挥中枢。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即使冲锋在一线,仍可随时掌握战情、对接资源。

一年中,山东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针对长效机制建设、涉农资金整合、加强扶贫审计监督、放大金融扶贫效应等工作难点不断强化培训,充分提升扶贫铁军的作战能力。

一年中,山东把精准要义演化为对贫困群众体贴入微的帮扶实践。将扶贫车间开在田间地头,将邻里互助送给失能老人,为贫困人口送药箱、送法律服务甚至送秋收,孝心基金、扶贫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爱心超市等扶贫形式遍地开花、一路芬芳。

一年中,山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儒家“孝”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战,遍布各村的扶贫理事会把来自儿女的百元赡养金准时送达贫困老人手中,使儿女尽孝与政府扶贫、社会济困相得益彰,为解决老有所养难题提供了意义深远、可复制的齐鲁方案。

一年中,淄博试验区探索步伐加快;金融扶贫不断创新;红色旅游如火如荼;致富带头人大量涌现;扶贫考核督查严加保障……

一年中,山东脱贫攻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年度战役实现首战告捷,贫困人口由满天星变为星星点点,攻坚范围迅速缩小。然而,山东铁军快马加鞭未下鞍,对剩余的“硬骨头”集中攻坚,巩固已有脱贫成果持续加力,承担好东部地区“两个转变”探索已先行先试。

一年中,在国务院扶贫办召开的驻村帮扶、金融扶贫、督查和信息、产业精准扶贫、改革试验区等专题会议上,山东扶贫办多次介绍经验。在2016年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中,山东获评A类,位居东部省份第一。

这,就是山东特色,山东经验,山东作风,山东速度。

这,体现了党建引领的巨大效应,体现了沿海省份的敢为人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体现了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体现了东部省份产业发达、链条强大的优势,体现了扶贫铁军的作风过硬、骁勇善战,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铮铮誓言、赤胆忠心。

脱贫攻坚范文第10篇

这是江口县今年以来精准发力,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新思路、新路径、新机制,促进“民心党建”与脱贫攻坚相融合、双推进的生动写照。

“随着脱贫攻坚逐步深化,江口坚持按照‘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总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民心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党建与扶贫互融互促、同步合拍、同l共振。”江口县委书记袁刚说。

人才支撑,加强队伍建设与提升带富能力“双推进”。江口县精准选派423名干部到103个村(社区)驻村或担任“第一书记”,实现贫困村5人以上、非贫困村3人以上干部驻村全覆盖,选优增强脱贫攻坚队伍。

结合全省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铜仁市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部门联动加大力度集中培训农村(社区)“田秀才”“土专家”,着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致富带富能力。目前,全县已选派农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参加电商扶贫、产业扶贫、乡村旅游发展等培训210余人次,县乡村三级自行组织干部群众培训851场次9560余人次,建强脱贫攻坚队伍。

完善机制,优化服务网络与帮扶群众增收“双推进”。江口县明确103个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和25家民营企业与103个村(社区)开展“1+X”联建帮扶,按照县级干部1帮5、科级干部1帮4、一般干部1帮3的“543”结对帮扶模式,全县3200多名干部职工与9200多户贫困户2.8万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精心制作并发放干群联系卡,变“群众上门”为“干部跑腿”,实行群众一日不脱贫、干部帮扶一日不脱钩。

同时,建立以县为龙头、乡镇(街道)为纽带、村(社区)为网底的三级服务群众网络,为基层群众提供信贷申请、政策咨询、资金申请、技术指导等服务38960人次,打通服务群众增收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施策,健全帮扶体系与因户施策扶贫“双推进”。江口县领导干部率先示范,带领干部职工深入各村(社区)遍访贫困户,明确脱贫时限和帮扶责任人,要求各联建帮扶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每月到联建村现场办公不少于1天;各联建帮扶单位每年为联建村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3件,落实帮扶资金和物资不低于6000元,并建立工作台账和考核机制,实行量化考核。

目前,全县各联建帮扶单位党员干部、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共走访群众145234人次,为基层群众办理实事1035件,化解矛盾纠纷51起,为基层解决问题1957个,帮助基层建立专业合作组织62个、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4个,带动8.1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示范带动,打造党建示范点与小康村建设“双推进”。江口县采取“以点带面、示范推进、交叉建设”的方式,统筹抓好各领域基层党建与小康村建设“双推进”。

采取“县财政解决一点+乡镇(街道)投入一点+联建部门帮扶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县财政对每个新建、改扩建的村级活动场所分别匹配资金20万元、5万元,规范建设基层组织阵地,改善村支“两委”办公条件。

按照“一室多用、规范实用”的原则,在闵家场村、鱼良溪村、梵净山村等创建10个以上“干群连心室”示范点。

探索“一核为主、多元共治”的模式,采取党支部发动、党员带动、社会联动、居民互动的“四动方式”,以抓组织、强核心、支部工作运转好;抓队伍、强引领、党员作用发挥好;抓管理、强机制、小区规范建设好;抓共建、强参与、小区和谐氛围好;抓服务、强实效、小区居民反映好为工作载体,创建“一核多元”社区管理精品。同时,立足各村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党建+信合+”“党建+集体经济+”“党建+电商+”等党建扶贫模式,逐步推动党建扶贫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目前,全县打造了鱼良溪村产业党建、梵净山村旅游党建等13个党建扶贫示范点,建立了平寨村产业带动型、快场村旅游引领型等10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点,通过党建示范点创建带动小康村建设。

上一篇:战疫情范文 下一篇:扫黑除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