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1:41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范文第1篇

开始回忆内容……

有一天,我们去学校,老师高兴地说:“大家安静,我们要去参观仰韶文化了,准备好笔和纸,出发喽!”班内一片欢呼。

车停在了仰韶文化展的附近。我们踏着欢快的脚步,一步步“逼近”文化展。到了展厅门口,漂亮的解说员小姐带着我们进入了“知识的海洋”。第一个介绍是仰韶村的遗址,我也不记得了,跳过……接下来介绍的是灰坑,挺有趣的呢!原来是装粮食的,但是放久了也会发霉。后来……后来,哈哈,这个就是垃圾的“小窝”了!

还有一个大人墓,墓里有龙又有虎,看来地位很高呢!还有一个安西的女孩墓,小女孩生前只有三四岁,她的骨头很小,我还是第一次看见。

陶罐真多啊,我选几样介绍介绍吧。小口尖底瓶,顾名思义,底部尖尖的,口小小的,用来装水。由于瓶子的底部是尖的,原始人把瓶子往水里一放,瓶子站不起来,就倒下去,水自动就灌满了。也许你会问:那它怎么立起来呢?呵呵,着你就不懂了,以前的土地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地,那时只有土的地,简称土地。把瓶底往地下一插,瓶自然就立起来了。

还有月牙纹彩陶罐,有十三个也要呢!奇怪吧!人头型彩陶罐,瓶口是一个人头,眼睛和嘴巴是空的,耳朵有个小洞,瓶子是凸出来的,胖胖的,像一个妇女怀孕了。解说员小姐说它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妇女的崇拜思想。双连壶,装酒,可以两个人同时喝酒,超爽!

仰韶文化范文第2篇

开始回忆内容······

有一天,我们去学校,老师高兴地说:“大家安静,我们要去参观仰韶文化了,准备好笔和纸,出发喽!”班内一片欢呼。

车停在了仰韶文化展的附近。我们踏着欢快的脚步,一步步“逼近”文化展。到了展厅门口,漂亮的解说员小姐带着我们进入了“知识的海洋”。第一个介绍是仰韶村的遗址,我也不记得了,跳过······接下来介绍的是灰坑,挺有趣的呢!原来是装粮食的,但是放久了也会发霉。后来······后来,哈哈,这个就是垃圾的“小窝”了!

还有一个大人墓,墓里有龙又有虎,看来地位很高呢!还有一个安西的女孩墓,小女孩生前只有三四岁,她的骨头很小,我还是第一次看见。

陶罐真多啊,我选几样介绍介绍吧。小口尖底瓶,顾名思义,底部尖尖的,口小小的,用来装水。由于瓶子的底部是尖的,原始人把瓶子往水里一放,瓶子站不起来,就倒下去,水自动就灌满了。也许你会问:那它怎么立起来呢?呵呵,着你就不懂了,以前的土地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地,那时只有土的地,简称土地。把瓶底往地下一插,瓶自然就立起来了。

还有月牙纹彩陶罐,有十三个也要呢!奇怪吧!人头型彩陶罐,瓶口是一个人头,眼睛和嘴巴是空的,耳朵有个小洞,瓶子是凸出来的,胖胖的,像一个妇女怀孕了。解说员小姐说它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妇女的崇拜思想。双连壶,装酒,可以两个人同时喝酒。

哇!骨针!好像,用放大镜看也还是小小的,厉害!过去的人,不论男女,头发都很长,很不方便,所以就用骨簪来扎好头发。

石凿、石铲、石斧,都用石头来做,老天爷啊,你就那么抠门啊,铁都不给一点,我晕。石斧不好弄在木柄上,用绳子绑好也不行,稍稍用力,它就“散架”,我的天。幸好当时的原始人很聪明,在木柄上钻一个和石斧一样宽的洞,把石斧固定在上边,就不用担心他“粉身碎骨”了。

仰韶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仰韶文化 陶器 美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11-01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仰韶文化陶器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即使在当今时代思考仰韶文化陶器,它的美学价值也不得不令我们叹服……

一、自然美

器物是人类劳动作用的产物,任何一种物件的制造都是人的活动与劳动对象的结晶,都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晶。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印有日、月、山等形象,这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的一种崇拜。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不得不与自然相抗争,而当时人类文明还处于未开化的状态,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所以人们便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把大自然的一些东西刻画在陶器的表面上,如:植物纹、动物纹等,创造出了自然美观的陶器。更重要的是,仰韶文化陶器的取材于可塑性和操作性较好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自然材料,陶器坯则大多是手制的自然做法,这样经过烧制出来的陶器,透露着自然的气息,再加上表面装饰动物纹、植物纹等自然图形语言,使得仰韶文化陶器的骨子里透露着自然美。

二、功能美

“功能美”是一个现代美学概念,与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有直接的关系。法国的保罗•苏里奥1904年在他的著作《合理美》一书指出:一种产品的形式只要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功能,就具有美。应该把工业产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融合起来,承认适合于功能的美的存在。日本当代美学家竹内敏雄吸取了西方美学研究成果,提出了“功能美”一词。他认为:所谓的“功能美”指的是功能的直观形态所体现的美。仰韶文化陶器的功能美,给新时期时代的人们带来的美感,丝毫不亚于一种现代工业新产品如彩电、冰箱、小汽车等刚问世时那崭新的功能之美给现代人带来的审美。功能美的经典代表作,则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双耳瓶。它是一种汲水用具,其造型特征是底尖、腹深、口小,而瓶的双耳,安装在瓶的腹劲最大处。这样的设计巧妙地利用力的平衡原理,使空瓶盛水后重心不断变化,仍能保证瓶口不断进水,待水将满时,瓶身又会自动向上,往上提时瓶身也不会倾倒。这样的完美功能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充分诠释了功能美的内涵。另外,仰韶文化陶器的三足构成了陶甑、陶鼎等煮饭陶器的特征,李泽厚先生指出:“它的形象并非模拟或写实(动物多四足,鸟类则两足),而是来源于生活实用(如便于烧火)基础上的形式创造,其有三足造型带来的稳定、坚实(比两足)、简洁、刚健(比四足)等形式感和独特形象,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和意义。”

三、装饰美

仰韶彩陶的装饰纹样题材,有几何形纹、动植物纹、人物纹等,这些装饰纹样有的是劳动、生活的直接表现,有的反映了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有的是一些氏族部落的传统识别标记,但都统一在单独、连续、适合等艺术构成的形式中,这些艺术构成形式的形成,起到了美化陶器造型、增强造型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又有其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美学价值。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纹饰,以富有意匠的装饰构成和装饰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以穿插有致的装饰线条和合理的装饰部位,使仰韶彩陶的造型更富有美感,更加衬托出造型的艺术魅力,使彩陶的实用和审美功能都得以充分体现。

四、工艺美

“工艺”一词,按照中国传统解释,就是百工之艺。早在先秦工艺典籍《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工有巧就是强调工艺美,也称“技艺美”。 原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教授刘骁纯说:“技艺美属于依存的美、意蕴的美。它的美不在形式自身,而在于形成中的意蕴,这意蕴就是制作者的智慧和技能。仰韶文化陶器制作工艺,有以下四个步骤:

(一)制料。常选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较好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经过淘洗和沉滤后成为较纯较细的原料。

(二)制坯。彩陶坯最初大多是手制。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较大的陶器,其体部坯子,一般采用泥盘筑法分两段制成。粗坯制成后再装上颈口,嵌入把手,制坯工序初步完成。

(三)彩绘和纹饰。一些较精细的彩陶,在彩绘之前,往往将陶坯放入极其细腻的泥浆中,让它披上一层均匀的陶衣便于上彩。彩绘就是将有色的天然矿物涂绘在陶坯上。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的纹饰大多是用带有花纹的木印板拍印上去的。

(四)烧窑。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窑主要是竖穴窑和横穴窑。它们都是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等所组成,在火膛中燃烧起来的火焰,经火道到达窑室。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的制作过程,不但表现为一种精湛的技艺,而且也上升为一种审美的感受,也就是仰韶文化的工艺美。

五、小结

仰韶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伊阙城遗址“葬玉”墓“葬玉”习俗西坡墓地清凉寺墓地崧泽文化

仰韶文化的“葬玉”习俗在早期就已经出现,在中期达到了顶峰,龙岗寺2、西坡3两处墓地分别是早、中期“葬玉”习俗的重要发现,对于这两处的墓地,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详备的研究[4],而作为晚期“葬玉”习俗的代表,伊阙城的关注度却相对较低,本文就对该遗址“葬玉”墓的内涵及相关文化交流问题进行相关探讨。本文论及的“葬玉”墓指的是随葬玉器的墓葬,“葬玉”习俗指的是与随葬玉器相关的风俗现象,包括墓葬形制、随葬品等内容。

伊阙城遗址位于伊川县城南4公里、古城村东北部向阳一面坡地上,北距洛阳市40余公里,东临伊河,西邻低缓的丘陵和山地,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

此次发掘发现5座墓葬。其中3座随葬玉器,分别为M5、M6、M9,出土玉器4件,玉饰2件、玉璜1件、玉佩饰1件。M6出1件、M9出1件、M5出2件。3座墓墓葬形制尺寸相近,皆为竖穴土坑墓,有熟土二层台,有棺有椁,以下以M9为例作出详细介绍。M9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底部四周带一熟土二层台。墓葬北部较窄,南部较宽,墓口长3.1米、宽约1.5—2.1米,底部长2.4米、宽约0.8—1.1米,墓坑深约1.2米。二层台宽窄不一,其平面距墓口深约1米,二层台宽约0.2—0.56米。棺木已朽成灰,棺长2.4米、宽0.8—1.1米,椁木痕迹不甚明显。墓内埋葬成年人骨架一具,保存基本完整,仰身屈肢。随葬品有玉饰1件、石斧3件、石铲1件。

出土玉器分玉饰、玉璜、玉佩饰3类,玉饰2件,1件呈方体一端弯曲,曲部一端钻一孔,另一件弯曲状,两端各有一钻孔,玉璜两端各有一孔,为一面钻而成,表面有工具加工痕迹,也可能为装饰性的纹饰。玉佩饰,长方形,一端有对钻而成的两孔。玉器色泽有乳白色和淡青色两种。对于伊阙城遗址出土玉器玉质的鉴定工作至今没有学者进行,但从报告中发表的原物彩图看,其玉质很可能为闪石玉。

探讨仰韶文化晚期的葬玉习俗,我们要了解其前一阶段的文化面貌,中原地区此前的“葬玉”习俗以西坡墓地为代表,该墓地两次发掘共出土玉器14件,以玉斧为主,玉环只发现一件,器形多较大,制作也较为精美,体现了较为高超的制作工艺。

伊阙城遗址“葬玉”墓的墓葬形制同西坡墓地的发现颇为相似,体现了文化内不同阶段的承袭关系。但发现的随葬玉饰、玉璜、玉佩饰在该地区此前的文化中并没发现,与西坡墓地以玉钺随葬的情况不同。至于其来源,我们可以从文化交流入手找其答案,崧泽文化是同仰韶文化中晚期大致同时的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该地区玉器制作业非常发达,特别到了崧泽文化后的良渚文化达到了顶峰,该地区的“葬玉”习俗,在崧泽文化前的马家浜文化中开始出现,到了崧泽文化时期开始有所发展,从该文化发现的玉璜、玉佩饰同伊阙城发现的同类器几乎完全相同5,而这些玉器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更多,是特色文化因素,伊阙城的玉器,很有可能就来源于此地。至于崧泽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文化交流,在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经出现,崧泽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片有很强的庙底沟类型特色,中原地区大河村类型中发现的镂空高圈足豆、折腹折肩壶是崧泽文化的典型器6,西坡墓地的玉器柔性线状工具切割工艺,一些学者认为同崧泽文化关系密切,因而在仰韶文化晚期,同崧泽文化的交流是完全有可能的。至于两种文化的交流路线,我们可以通过沿线玉器的发现,做出推测,崧泽文化早期的玉器向西沿长江而上,影响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随后沿长江支流汉江北上,影响与西南鄂西北的仰韶文化,并继而向北影响至豫西豫中地区。

仰韶文化没落之后,中原地区取而代之的是庙底沟二期文化,此文化阶段玉器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代表发现是山西芮城的清凉寺墓地7。发现的玉器,种类较多,分为璧、环、带孔石刀、钺、长方形玉器、玉琮、兽头状饰品等类别,与仰韶文化相比,玉器种类增多,制作也较为精制。通过与周边玉器文化对比发现,此时期清凉寺的玉器中,有很大一部分外来因素8。清凉寺出土的好径较小的玉璧、外表有凹槽的玉琮是受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影响;虎头状的圆目、高颧骨圆雕小饰品,以及中间略细、两端稍粗的玉管,同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出土的虎头形玉饰、玉管比较相似,这两类玉器应该是受石家河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清凉寺略呈方形的四牙璧、外方内圆玉璧,以及复合玉璧上镶嵌有绿松石的工艺,是来自东方龙山文化的影响;清凉寺出土的梳形玉饰、方形玉璧,无论其形制,还是工艺,都很接近红山文化的玉器风格,因而清凉寺墓地的玉器中也存在着来自东北地区的文化因素。综上所述,此阶段的发展高峰同文化间的交流密切相关。

结语

对于仰韶文化的“葬玉”习俗,李伯谦先生通过与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对比后认为,仰韶文化中晚期已发展到分层社会的阶段,凌驾于其社会之上的权力中枢中,以玉钺为象征的军权和王权占有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相对而言神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能只占较小的份额。墓葬随葬的玉器既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又是神祇信仰的礼器,陶器则主要是祖先信仰的礼器。而注重王权、军权的朴实发展模式,杜绝了社会财富的大量浪费,在其后发展的龙山文化仍然强盛,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的主线9。

伊阙城发现的“葬玉”墓,弥补了中原地区“葬玉”习俗发展序列的重要一环。中原地区的史前“葬玉”习俗从仰韶文化早期已经出现,发展至龙山时代,之间有高潮,有低谷,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兴衰。从空间上看,该地区的“葬玉”习俗,同周边文化关系密切,从时间上看,早期周边文化对该地区影响较小,仅受到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的影响,到了晚期,影响巨大,中原地区的随葬玉器中包含了长江中游、长江下游、黄河下游以及东北地区诸文化的很多文化因素,体现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加强。(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注释:

[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河南伊川县伊阙城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12期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文物出版社1988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西坡墓地科学出版社2010年

[4]a.李英华龙岗寺半坡文化墓葬的几个问题华夏考古2005年第3期

b.尚民杰龙岗寺仰韶墓地葬俗管窥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

c.马萧林李新伟陈启贤河南灵宝西坡出土玉器浅论玉文化论集2文物出版社2009年

d.马萧林李新伟杨海青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玉器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

[5]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管所江苏高淳县薛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5期

[6]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科学出版社2006年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芮城县文物局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文物2006年第3期

[8]马金花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出土玉器浅说文物世界2009年第3期

仰韶文化范文第5篇

原始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分水X除了石器制作工艺的区别,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陶器的出现,它是人类第一次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陶器也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生活用具。它是用黏土烧制而成,为了打水和煮食物而用,而黏

土是岩石风化而来,因而制陶也可视为人造岩石。黏土主要由八种元素的氧化物组成,其中硅、铝熔点高,是成型的骨架,钾、钠、钙、镁等易熔助熔,在高温下液化填充到未熔颗粒的孔隙中,这就叫烧结。而铁、钛还起到着色的作用,其中在富氧环境中烧成,呈现出氧化铁的颜色就是红陶;在缺氧环境中,氧化铁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铁就是灰陶;用铁、钛含量低的黏土烧出的是白陶。镇原县博物馆馆藏的两件红陶钵就是我国古老先民在富氧环境中烧成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反映了远古人类的聪明才智。

钵是古代人们最原始的盛储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外型看,类似现代的碗,它兼有食器和炊器的功能。镇原县博物馆馆藏的这两件泥质红陶圜底钵1979年出土于镇原县三岔高庄遗址。钵高10.5厘米、口径23厘米,重880克。素面,口微侈,圆唇,圜底。通体光滑,造型朴素大方,做工精细,质地细腻,烧制火候较高,器型规整。从器物口沿到器底逐渐由薄变厚,内壁上留有一些平行弦纹,大概是用慢轮加工时留下的,这是一件典型的仰韶文化代表器物。2002年6月,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它分布在黄河中游,位于今天的甘肃到河南之间,距今六七千年,属于母系氏族繁荣阶段,以定居农业和发达的制陶业为特点,其陶器以红陶为主,典型器物有圜底钵、平底盆和尖底瓶等。镇原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100多处,尤其以高庄遗址最为典型,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厚,暴露的遗迹遗物丰富。从收集到的器物和陶片看,它包括仰韶、常山下层、先周等文化类型。从这里收集到的52件文物看,有仰韶文化红陶人头罐,喇叭口灰陶尖底瓶,夹砂红陶缸、盆等;常山下层文化单耳带盖红陶罐、敞口高领折肩篮纹红陶瓮、篮纹单耳红陶杯;周文化细绳纹灰陶鬲、灰陶尊、穿耳壶、鼎等。其中,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就有4件。这两件红陶钵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于研究镇原史前时期制陶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仰韶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传承;城市建设

一、仰韶文化概况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在河南省渑池县距县城9公里的仰韶村首次发现了仰韶文化,古老的渑池因此名声大振,闻名世界。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流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5000-7000年之久,主要颁布在黄河中下流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省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重要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北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从此开始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帝喾等大的部落的真实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都可以以仰韶文化为依据来进行探讨。仰韶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不但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和文化,而且相当发达,使过去宣扬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

仰韶文化的发现,虽不能替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史,但却是中国国家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这座大厦的一根擎梁柱。仰韶文化的发现影响到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识,使世界认识了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时代,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

仰韶文化的发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学习、研究、传承和发展仰韶文化是我们渑池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2011年11月,“首届国际仰韶文化节暨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在渑池隆重举行,真正达到了“弘扬仰韶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提升渑池对外美誉度和稳定度”的效果。

做为仰韶文化的传承人,作为仰韶文化遗址所在地的渑池,如何让仰韶文化助推城市建设,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将仰韶文化传承下去,渑池人做了很多的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将此项工作永久进行下去,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仰韶文化更加光辉灿烂。

二、仰韶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1合理调整区域规划,凸现仰韶文化生命力。仰韶文化首次在渑池发现,极大地提高了渑池的知名度,仰韶文化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元素符号,仰韶文化已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将仰韶文化村所在的庄子公社改名为仰韶公社,后改为仰韶乡,2006年撤乡建设镇后命名为仰韶镇,仰韶镇政府所在地已成为《渑池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一城两翼”中重要的一翼。

2建设一批以“仰韶”及相关内容命名的建设项目

①将上世纪80年代将县城新建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命名为仰韶大街;将渑池县唯一的商业中心命名为仰韶大厦,在一定时期内带动了渑池经济的发展;将目前正在建设的连接渑池―义马的东西向主干道,命名为韶州路。

②先后建设了仰韶花园、仰韶花园新区两个居住小区,目前正在建设一个占地面积达88亩的仰韶社区。

③建成了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仰韶广场,该广场位于仰韶大街中段北侧,给旧城区人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④在城区主要位置建成了以仰韶文化为内涵的两座雕塑,极大地诠释了仰韶文化,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一个是位于城区中心位置中花坛 的大型雕塑《源》,整个雕塑高16.2米,主体造型为旋转舞动的丝绸,寓意中华民族文明灿烂的文化由此起源。镂空金属板上镌刻的仰韶特色纹样,象征着代表古老文明的仰韶文化薪火相传。另一个是位于会盟广场北侧的雕塑《仰韶记忆》。整个雕塑以两个十字相交的圆,矗立在高耸的基座上,寓意蓝天和大地,时光和空间、历史和当下、梦想和现实的碰撞、交织,圆环内镂空的的纹饰采用仰韶文化的元素,唤起了人们对远古无限的追思和记忆。

⑤在仰韶文化遗址村建成了仰韶博物馆,该馆占地43亩,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始建于2009年1月,2011年10月28日竣工,具备开馆条件。该馆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关肇业先生领衔设计,设计独特新颖,布局科学合理,文化特色厚重。整个主体建筑为一个开裂的陶器,主色调为黄土陶泥的的颜色,开裂的绳纹,简化为镂空的窗口,既可通风透光,又可起到美化的效果。

三、广泛应用在城市建设宣传上

在城市建设中,宣传仰韶文化、传承仰韶文化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尤其是从2013年5月以来,随着渑池县开展“四城联创”活动以来,在城区的大街小巷、显著位置,设置了十多个大屏幕LED显示屏,对仰韶文化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在沿街围墙上,喷绘关于仰韶文化的宣传画,宣传口号,真正达到宣传仰韶文化,传承仰韶文化的效果。

四、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应用

在公园、在广场,在街头绿地内、在庭院绿化中,园林工作者更是时时留意、处处留心,将仰韶文化元素以各种形式体现在绿化建设中,把对仰韶文化的敬重、崇拜,充分表现在园林建设中,真正达到仰韶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时时处处散发着仰韶文化的气息。

1以仰韶文化为内容,做为景点。比如在会盟广场内采用残破的陶罐、陶盆、陶片组成微缩的仰韶文化景观,在渑池仰韶酒业集团内采用艺术的彩陶坊酒瓶、陶盆及流动的泉水、 凝重的石块,构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仰韶文化片段,体现了渑池厚重的历史和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2将仰韶文化内容作为构图元素,体现在布局谋篇的园林景点中。在中州国际饭店沿街绿化及小寨沟生态公园东侧绿化的局部景观,采用造型奇特的立柱,上面点缀了了的几只仰韶文化代表陶器,仰韶古韵的风格立时显现。而在仰韶酒业集团的内部绿化中,将植物修剪成造型别致酒坛形状,充满生机的植物造型,既显示了仰韶韵味,又体现了酒厂的性质,真正起到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用。

五、在传承仰韶文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城市建设方面,宣扬和传承仰韶文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承面不够大,传承深度不够高,传承形式不够多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克服这些不足,总结以往的建设经验教训,高起点规划,多渠道建设,全方位管理,让古老璀璨的仰韶文化为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让质朴苍桑的仰韶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中焕发生机。

结合渑池实际,认为在传承仰韶文化方面亟需解决以下问题;

1深度开发仰韶文化遗址。围绕仰韶博物馆,对仰韶文化遗址公园进行全面建设,将仰韶文化体系的不同时期、不同器物、不同特点、不同意义在遗址公园中全方位的体现出来,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让群众亲身体验到仰韶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群众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自发地宣扬仰韶文化,传承仰韶文化。

2在传承方式上进行创新。不仅能将仰韶文化的元素应用在建筑外观上,地面铺装上。还能在各种公园绿地内设置雕塑、景点,并附带介绍情况的铭牌,让群众在茶余饭后、游玩观赏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仰韶文化知识,并能为外界宣传仰韶文化。

上一篇:良渚文化范文 下一篇:红色文化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