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3:10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思考

高职专业是职业教育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纽带,专业设置及调整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需求变化。本文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讨论目前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现状、专业布局对支柱产业发挥的支撑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的对策与路径。

一、扬州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状况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是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之一,2014年扬州市经济总量位居江苏省第八位。近年来,扬州加大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力度,“十二五”期间已形成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四大主导产业为龙头,以新能源、新光源等高新产业以及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工电缆、电子信息、化纤纺织、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船舶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结构。2014年扬州地区生产总值已达36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人均GDP为82654元,超省均780元;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保持领先地位,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升,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5∶51.0∶42.5,一二三产业按照“二、三、一”的排序发展。2011~2014年扬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及支柱产业见表1所示。

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扬州高职教育有较长办学历史,目前共有3所高职院校,分别是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扬工院)是扬州市唯一的一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于1978年。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化工和建筑工程类是其传统优势专业,现设有专业39个,共覆盖10个专业大类,22个二级专业,其中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6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具体专业设置情况见表2)。根据教育部2010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及目录外专业名单[1],我省可招生高职专业有19个专业大类、79个二级类、606个专业。由表2可以看出,该院设置的39个专业共覆盖其中的生化药品、资源测绘、材料能源、土建、制造、电子信息、环境气象安全、财经、文化教育、艺术设计等10个专业大类、22个二级专业类,专业大类、二级类和专业种类的覆盖率分别为52.6%、27.8%和6.4%。

三、扬工院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1.工科特征明显,专业特色不够鲜明

从专业设置按三次产业分布情况来看,扬工院一产专业未设置,制造、土建、生化药品等二产专业设置数为27个,占专业总数比例为61.54%;财经、文化教育、艺术设计等三产专业设置数为12个,占比为38.46%。扬州职业大学专业按三次产业分布比例为3.39∶32.2∶64.1;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按三次产业分布比例为3.13∶28.12∶68.75。与扬州这两所高职院校二产专业比例分别为32.2%和28.12%相比较,扬工院二产专业设置比例最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作用。2014年扬州三次产业比重为6.5∶51.0∶42.5,该院以工科专业设置为主体的专业布局,符合扬州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与扬州产业按“二、三、一”排序的结构特点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但也要看到,扬工院专业设置数居前5位的是制造、土建、生化药品、财经,4大类共设专业28个,占专业总数的71.79%。二产专业主要集中在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少数专业。对照扬州其他两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可发现这些专业两校也均有设置,见表3所示。由此造成扬州地区高职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不利于各校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差别化竞争态势。

2.产业支撑作用凸显,专业与产业关联度仍需提升

目前,扬工院围绕扬州四大支柱产业设置的专业有:围绕汽车产业设置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围绕化工产业开设了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生物化工工艺、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等6个专业;围绕机械装备产业开设了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生产过程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9个专业。围绕支柱产业开设专业占总数的43.59%,对扬州的支柱产业发展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但扬工院围绕船舶产业和高新产业的专业设置还基本为空白,新能源、新光源是扬州“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的高新产业,而该院材料与能源大类仅设1个专业,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装备制造业在扬州拥有传统优势地位,扬工院与之对接专业尚存在特色不够鲜明、专业覆盖面偏低的问题。

3.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加大专业开发力度

专业调整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开展的重要工作[2]。2014年扬州职业大学加大专业整合力度,专业总数由2013年的70个减少为59个(见表3);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新增了与东方领航投资公司联合培养的“航空服务”专业和“金陵酒店管理”订单班。2007年以来扬工院专业设置数均稳定在38~41个,近几年专业调整情况为:2012年新增专业3个,停招专业3个;2013年新增专业1个,停招专业4个;2014年新增专业2个,停招专业1个。但2014年新增的化工装备技术、生物化工技术专业均为2012年已开设、2013年停招专业。近几年专业调整方向主要针对部分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主动开发适应区域经济急需人才的新专业显得不够,与苏中地区3所国家示范院校(骨干校)2013年新增专业数达到24个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四、提升扬工院专业设置与产业适应性的对策

1.坚持特色发展方向,着力建设特色专业群

办学特色的形成和特色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扬工院应着力建设一批优于同类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群,以获得社会高度认可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分散、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较突出,片面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将造成教学资源的分散投入,同时削弱对重点专业群的建设力度。针对扬州市“十二五”期间以参与宁镇扬都市圈构建,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扬工院应围绕扬州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专业;根据扬州积极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和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要求,可适度发展材料能源等大类专业。要与扬州其他两所高职院校形成错位竞争态势,依托自身发展优势,着力建成一批能获得社会高度认可、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品牌专业群,以专业群建设为平台,促进该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2.深化校企紧密合作,不断优化专业布局[3]

为使专业设置紧贴市场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更需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扬工院应依托由社会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这一平台,与重点合作企业共同做好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论证;各院系应及时跟踪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动向,以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预测和毕业生信息反馈为基础,做好新设专业的科学论证工作;新设专业开设后还要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新设专业办学实力的逐步提升。为争取获得地方政府在经费筹措、政策扶持等方面对高职办学的更多支持,扬工院要加强与周边的扬州化工园区、邗江工业园区和扬州开发区的合作,通过主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推动建立一种由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参与、企业合作的“政校行企”四方互惠联动机制,切实发挥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支撑作用。

3.构建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明确专业调整方向

建立高职教育专业预警机制能及时了解高职专业设置的状态,有效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专业危机[4]。为此,扬工院可制定一套专业预警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可包括生源状况与学生需要、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各专业就业率、学校办学条件和资源情况等内外部因素。专业设置预警的相关信息采集后,学校应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和预测专业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布局的匹配度,培养的毕业生与就业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要求的符合程度,从而评定本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并明确专业调整方向。对经预警系统判断发现警情并具备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应及时调整;对经综合检测发现具有潜在失业风险,毕业生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等综合指数偏低的“黄牌专业”,要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研究采取的控制措施,以有效防范和化解专业设置偏离社会需求带来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吴兵团,杨新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

[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73-76.

[2] 陈旭东,樊登柱.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

合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0-14.

[3] 王武林,倪永宏,范丛山.对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

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8):17-19.

[4] 杨燕,李海宗.高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构建[J].职业技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篇2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情况、专业种类情况、专业布点情况等方面可以综合反映一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状况及发展水平。宁夏作为我国西部一小省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具备专业种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的“小而全”的特征,但也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重复设置等问题,为了使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健康顺利发展,应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一、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1.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情况

截至2009年6月,全区共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点13个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8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4所,其他办学点1个。在13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区属本科院校4所,区属高职院校8所,民办高职院校1所。从学科门类方面看,有工科院校1所,综合院校4所,财经院校2所,师范院校2所,医学院校1所,艺术院校O所,农林院校0所,体育院校0所,政法院校1所。按院校所在行政管理区域划分,银川市9所,石嘴山市2所,固原市、吴忠市各1所。详见表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宁夏自治区职业教育规模明显提高。全区现有各类职业院校46所,在校生127万人。2008年,该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招生和东西部联合招生、培训共5万人,增幅达3157%,连续6年完成教育部下达的高职招生任务。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但是,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却遭遇多重问题,急需改善。

2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点在各院校的分布情况

全区开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的普通高等学校分别是:宁夏师范学院(35个)、宁夏职业技术学院(32个)、银川科技职业学院(23个)、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个)、宁夏理工学院(12个)、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11个J、宁夏医学院(7个)、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74-)、宁夏工业职业学院(5个)、宁夏大学新华学院(5个)、北方民族大学(4个)。这13所院校共开设专业点205个。

3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

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教育区域结构的形成要为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结构。2005-2007年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三年,尽管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数量上发展比较快,但专业设置的分布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状况,二者之间还存在着错位。

4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情况

宁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种类及设置情况:目前宁夏自治区所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覆盖了2008高等教育司重新核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出的全部19个大类中16类,其中,覆盖率较高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盖率较低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农业、水利、轻纺食品、环保气象与安全,总体来看,宁夏16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率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

二、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1.具备的主要优势

(1)专业科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年核定的全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中,宁夏覆盖全部16个大类覆盖率为842%,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生化与药品等4个专业大类覆盖率都在50%以上,这些专业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较好地适应了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2)专业点分布比较集中,6所学校设有20个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

宁夏自治区有6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超过2O个。这6所学校共设有15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占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总数的78.6%,其中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工业职业学院、银川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并均具有相对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总体办学实力较强,职业教育特色比较鲜明。

(3)区属院校院校较多、适应地方特色的院校较少

上述13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中,除了北方民族大学直属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宁夏大学由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建以外,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均直属于宁夏自治区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宁夏是广大的农牧业地区,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特别需要。并且需求量特别大。但截至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培养以上几类实用型人才。同时西部职业院校没有体现出开发本地资源的特点,如石嘴山市是宁夏重要的工矿城市,但除了宁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外,其他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均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发展不平衡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上没能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近几年虽然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开发了一些新型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动漫等专业,但大多都是一些原来优势专业的派生专业,缺乏开辟新的专业领域。

(2)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稳定、紧密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学校没有与企业的产学研还没有形成长效、稳定与紧密的合作机制,学校寻求到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十分困难,企业等用人部门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往往只是迫于情面而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还没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

(3)专业重复设置,缺乏长远规划

一些学校只重视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在专业申报时才根据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规划,而在专业审批后对专业建设考虑较少,不能主动研究专业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而且.专业重复设置情况比较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学校之间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较大。

(4)品牌特色专业较少品牌效应不明显

宁夏自治区的品牌特色专业数量较少,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缺乏特色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目前。虽然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3个,计划5年投入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建设25个区级特色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品牌效应并不明显还没有形成品牌的集团优势。

(5)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宁夏自治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学位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21%,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占专任教师的64%,双师比例仅为35%,与国家规定的80%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专业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缺乏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的合理机制,导致专业建设水平低,特色不明显,创新项目少。

三、优化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对策

1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帮助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学校制定长远规划,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外延和内涵的共同发展。要严格执行专业设置的评审程序,吸收行业专家进入专业设置评审专家组,严格执行设置标准以申报学校招生情况和就业率为依据统筹专业审批。

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一套新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学校规范、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建立学校专业淘汰机制,对于长期招生数量少,教学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教学管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这样的一些专业,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情况予以暂停招生或撤消。

2.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为宁夏经济建设服务

设置专业一定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符合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办学定位,要对相关的社会、产业、行业背景进行广泛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根据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专业服务面广、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重点专业,设置并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并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需要的专业。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宁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重视现代服务业专业的设置,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3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基础课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注重与专业课的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要求;专业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要建设~批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系列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要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4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篇3

一、什么是小学教育特色专业

这是每一个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作者在从事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过程中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既然是事业,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弄清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就成了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首要问题。特色,《现代汉语词典》将其界定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①。通俗地讲,特色,就是特殊的颜色,是独特的个性。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特点,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所独有的。专业特色是指一定社会生产生活的某个领域的特殊价值、功能和作用,体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而形成的独特模式及其所培养人才的特殊素质和价值。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则是小学教育专业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个性和价值,也指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自身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和个性。换句话说,在高校的专业体系中,不同专业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小学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也有着自身的专业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在建设小学教育专业过程中也可以创造和建设自己独有的特色,即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风格。小学教育特色专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体现着一个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独特风貌。但小学教育特色专业不是抽象的、笼统的,更不是空洞的。它是由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程的各部分、各环节共同构成和支撑起来的一个庞大的专业大厦。具体来讲,小学教育特色专业的特色包括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的特色等。把握一个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必须从以上诸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小学教育特色专业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才能使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为什么要进行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共同趋势。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也要受到这一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制约。

1.学制不同。我国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结构复杂,类型多样。从学制来看,主要有四大学制,即“四年制”本科学制、“三年制”普通专科学制、“五年制”专科学制(即中专、大专一贯制)、中师学制。中师在我国师范教育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为小学师资培养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升级换代,它在我国发达地区已经消失,在其他地方也将很快消失,所以,在这里主要讨论前三种学制。既然三种学制的结构和性质不同,专业课程的结构和比例不同,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也就不同,本科有本科的专业标准,专科有专科的专业要求。既然学制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方式也会有很大变化,以满足不同学制设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

2.地区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差异较大。东部、西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存在很大差距;北部、南部地区有不同的文化风格,甚至在语言上都存在方言的区别;发达、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差别也是很大的,有的地方已经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并开始酝酿和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有的地方尚未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也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尊重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是摆在每一个地区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地方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输送优质的能够满足地方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特色师资。

3.民族个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一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每个民族也都有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独特需要。从全国的民族分布情况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汉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这三种地区的民族构成不同,文化特点也就不同,因而不同地区对小学教育的要求也就不同。其一,汉族地区的教育大都比较先进,重点要加强和完善南方地区师范生的普通话教育工作,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在一些较为发达的汉族地区要适度加强高学历、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以满足这些地区对高质量小学教育的需要。其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注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师范生的民族认同意识,特别是民族语言的教育。其三,不同民族杂居的地区,要特别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师范生的多元文化保护意识、民族团结意识,能够自觉地保护各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维护民族团结。

4.学校特点。我国共有高校2263所②,其中师范院校所占比例较大。根据其管理性质、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等的不同,大学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如重点大学、普通大学;综合大学、专科性大学;师范大学/学院、非师范大学/学院等。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学校,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各有优势和劣势,如何在学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办出学校的专业特色,是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人员都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每所大学都要认真研究校情,明确本校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思路,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为学科建设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如何进行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要办出学校的专业特色就要努力挖掘和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一条根本原则,即从实际出发。在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以下这些实际问题。

1.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由于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为此,小学教育的需要应是多元的、丰富的,既需要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性学科的师资,也需要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等非工具性学科的师资;既需要优质的教育教学师资队伍,也需要能干的管理队伍;既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教育技术,也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学校文化;既需要有充足的生源,也需要良好的社区环境。既然小学教育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就必须实行个性化办学,注重学校的专业特色建设,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为小学教育服务。

2.从生源特点出发。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所招收的生源差别是比较大的。首先,不同层次的学校生源情况不同。比如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生源素质有别。其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生源情况也不同。如本科大学和专科性大学、师范大学和非师范大学的生源情况就存在较大的差别。再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校生源情况也各不相同,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心理各异。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工作者在办学时必须研究生源情况、了解生源特点,以增强学科特色建设工作的针对性。比如来自高中毕业生的生源和来自初中毕业生的生源就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高中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和宽广,对普通文化课程的接受能力较强,有助于提高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但高中生源也有其局限,比如他们音体美技能的训练难度就较大,可塑性较低。相比之下,初中生源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广,也不够扎实,接受学科文化课程的能力相对差一些,这会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一些困难。但由于他们尚处于从青年初期向青年中期过渡的时期,因此在音体美等知识技能方面可塑性较大,有利于培养出能歌善舞、拥有音体美等特长的小学教师,一些五年一贯制小学教育专业就有这个特点和优势。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可否采取七年一贯制或六年一贯制学制,直接从初中招收师范生进行小学师资的培养呢?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生源的差异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性别的差异、地域的差异等。针对学校生源的具体情况,学校要注意实施差异化教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出素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小学师资。

3.从民族需要出发。由于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义务教育,因此,小学教育要满足各民族每一个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一些民族地区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承担起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如有些民族地区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进行教学的师资,有些地区需要掌握和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民族艺术(如花儿、唐卡、马头琴、冬不拉等)的师资,这些都是开展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途径。

4.从地区条件出发。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情况和条件差别很大,甚至有着天壤之别。基于此,不同地区办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认真调查和研究本地区情况,从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师资。如大城市教育发达、人口众多、设备先进,小学教育需要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小学教师,希望小学教师是某一个学科的教育专家,能够开拓性、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城市小学教师应该按照“一专多能”的模式进行培养,为其将来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也就是说,“一专”是培养城市小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小学更需要“多能一专”的小学教师,多能是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一专则是其辅助能力。这是由农村地区人烟稀少、学校稀少、教师相对较少的实际决定的。能够全面胜任小学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即能够包班教学,甚至能够组织和实施复式教学,是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典型需求。当然,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情况差别也比较大,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的差别正在缩小,或者说,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的正在走向城市化。可见,准确了解和研究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平原与山地的条件和需求,是办好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办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基础。

5.从学校实际出发。学校是办学的实体,开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甚至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校内部情况都是各具特色的。比如,一般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师范大学都属于同一层次和类型的学校,但各校的条件和办学情况却相差甚远。首都师范大学的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是建立在北京第三师范学校和通州师范学校基础之上的,由于有深厚的中等师范教育基础和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开设了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方向、小学英语教育方向等七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比较齐全,课程体系比较完整。而其他地区的师范大学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却比较少,课程体系结构也不够完整。有的开设了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方向、小学英语教育方向、小学科学教育方向等几个专业方向,有的只开设了文科方向、理科方向。这从表面上看是专业方向数量的多少,实际上也显示出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专业建设,包括专业特色建设工作的开展。比如有的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缺少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师资,在培养学生音乐美术等艺术素质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学校条件,除了师资队伍结构与质量以外,还包括设备、场地、校园文化等因素。在进行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必须研究自己的校情、院情、系情,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还要扬长补短,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四、如何评估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

一个专业有无特色,应该有其评价的标准和基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高师教育专业,是否有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1.专业定位。专业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办学目标的定位上,如果定位正确,那么特色的创造和建设就有了宝贵的基础。因此评价一个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有无特色,首先要看它的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恰当。一是看它的专业定位是否符合国际国内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只有符合这一发展方向,专业发展才有生命力。二是看它的专业定位是否合理,是否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师资队伍。专业特色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前提。没有特色教师就不可能有特色学生③。评价一个学校有无特色,首先可以考察其师资队伍的素质与结构。如果教师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这就为特色专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人才特色。学校是专门“生产”人才的“工厂”,所以学校所“生产”人才的质量直接反映学校的“生产”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才能确立学校独特的地位。因此,评价一所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成绩,必须考察其培养人才的质量,考察其培养的人才是否有个性和特长,因为只有人才才是专业建设特色最重要的载体。

4.服务对象。一个专业有无特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考察其能否提供特色服务,也就是看它能否对特殊的对象提供一些特殊服务。比如,前面提到的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服务的小学教师,这种教师要了解和熟悉该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比如一些偏远山村、海岛等人烟稀少地区的小学需要教师具备复式教学的技能;再比如国际学校的小学,希望小学生能够尽快熟练掌握外语,需要小学教师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等等。可见,特殊的服务对象,也是特色专业存在的前提。

5.服务水平。服务水平也是衡量一个专业有无特色的重要标志。一个有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应该能够培养优质的师资,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应该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教育特色专业的服务水平不仅表现在其培养人才的基本教育教学质量上,而且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上。因此,评价一个小学教育专业有无特色,不仅要考察其培养人才的基本能力,而且还要考察其培养人才的特长的多少及水平。只有具备突出的特长,才能具有较高的特色服务水平。

6.学生成绩。学生成绩也是衡量小学教育专业是否有特色的重要指标。这里的成绩除了指学生在校所学的各科学习成绩外,也包括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绩、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成绩,如参加文艺展演获奖,参加省市级甚至部级重大体育比赛、美术比赛、建模比赛获奖等,都可以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一部分。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篇4

一、鞍山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出现新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累计新增设施农业面积近百万亩,总面积达到120万亩,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鞍山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自主创新和传统产业升级力度,积极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全市工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一是地方工业实力显著增强。鞍山在大力支持鞍钢等中省营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全力推动地方工业高速增长,坚持以项目升级为核心,按照集群、企业、项目、空间“四位一体”抓招商,积极吸引海内外和本地企业投资鞍山,推动地方工业不断做大做强,全市工业发展实现了以鞍钢为主到以地方工业为主的改变。二是非公有制工业快速发展。鞍山市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中小企业中有序退出,放手发展非公有制工业,基本实现了“国有经济以鞍钢为主,地方以非公经济为主”的所有制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非公有制工业的实力不断壮大,占全市工业的份额逐年扩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三是多元化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鞍山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精品钢铁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以冶金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矿产品深加工和光电元器件为代表的新形象产业,鞍山工业正在由单一的钢铁产业向五大支柱产业并举发展转变。

3.第三产业得到提升。全市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接近达到50%。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比重上升。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下降,金融业、信息计算机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比重分别上升。

二、鞍山职教城专业设置现状

1.鞍山职教城概况。鞍山职教城成立于2010年2月,是鞍山市委、市政府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设的集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化继续教育培训、大学生实训、农转工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是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是国家教育部直接指导的职教园区。2010年12月,鞍山市委、市政府成立鞍山市职教城管理委员会,负责对职教城建设与发展、创建全国蓝领人才培养基地等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和实施。无论是目前规模,还是统筹管理体制,乃至未来发展,鞍山职教城都得到国家、省、市级领导的极大关注和充分肯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凝聚、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目前,鞍山职教城包括的学校有鞍山广播电视大学、鞍山市钢铁学校(加挂鞍山技师学院)、鞍山市信息工程学校、鞍山市交通运输学校、鞍山市现代服务学校、鞍山市工程技术学校和鞍山市旅游学校7家直属学校,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木材工程学院、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鞍山师范学院附属卫生学校、鞍山市团校6家驻城单位和学校。在校生近20000人,其中住宿生9000余人,教职员工1831人。职教城所属学校先后为鞍钢实业、海诺集团、华冶集团、宏源自动化、中国移动(鞍山)分公司等百余家知名企业,培养和输送了万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

2.鞍山职教城专业设置现状。鞍山职教城开办的专业从专业点来看,涉及到林业、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旅游服务、财经商贸、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等136个专业。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分别为:制造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点布局不够均衡,属于传统型专业占绝对地位。部分专业占有率高的专业大类,与鞍山市传统型产业发展占主导地位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但鞍山职教城在专业建设、专业结构方面还要做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鞍山职教城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1)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在职教城所属单位的专业设置上,几乎各个学校的专业都在十个以上,有的达到二十多个,专业总数偏多,力量不够集中。在众多的专业中,很多学校几乎都有会计、保险、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这几个专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众多单位都一起办几乎同样的专业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方面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多,就业压力大,在当前就业带动招生的教育形式下,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上也是一种浪费。(2)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从目前职教城的专业设置看,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多,因受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已超过社会所能容纳的数量。而与第一产业相关的农、林等专业上还有很大欠缺,而与工业相关的技工类专业更是不足。在鞍山特有的产业格局下,应把鞍山职教城的专业设置与鞍山特有的产业结构联系起来,让职业教育更好的为地区经济服务,这是当前鞍山职教城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鞍山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职业教育专业种类的设置、发展层次的高低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差异关联很大,要使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结构达到最优化发展,就必须要紧密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以便能使区域内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得到优化。

1.地方政府应加强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鞍山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院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但是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不少职业院校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没有对专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使得一些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远远超出了市场所需而产生了人才过剩。近些年来,鞍山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比较大,但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导致了某些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出现了就业困难。在职业院校的发展中,鞍山职业教育主管部分应该根据鞍山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结构特点,对未来一段时期内鞍山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规模、层次、专业上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对鞍山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种类和数量及其布局进行总体的规划。

2.大力发展鞍山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根据鞍山地区经济近学年的发展中第一产业中农业占的比重有所突出、第二产业中技术工人大量急需、第三产业在地方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大,当前鞍山的职业教育应该很好的根据这个经济发展的格局,来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以培养更多能为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专业人才。第一,加强农业类专业的设置。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类、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因此要加强这几个专业的建设。第二,巩固并发展技工类专业。鞍山是个工业城市,以鞍钢为依托,地方工业发展迅速,急需大量的技术工人,而当前全国来看技术工人,特别是成熟的技术工人都是急需的人才。所以,加强技工类专业并培养大批合格的技术工人对地区的经济特别的工业的发展尤为关键,特别是车、刨、铣、磨、电等专业的技术工人。第三,在需求传统服务业人才(交通运输、餐饮服务、金融贸易)的基础上,对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物业管理、房地产社区服务家政、会展、保健、电信等中介服务行业人才需求量也较多。还有,鞍山还是旅游城市,以千山、玉佛苑等为重点景点的旅游服务业是鞍山第三产业中的重点,因此大量旅游服务人才也是急需。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根据三次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已有专业,尽快设立市场将来急需的专业,为鞍山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

3.职业教育要开展特色办学。职业教育特色办学是由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规律所决定的,只有认清其本质属性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实践。职业院校应该根据经济及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区域、行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结合自身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条件设置专业,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为宗旨,以“个性化、不可替代性”为最终目标。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区域经济;创新创业

作者简介:周丹丹(1990-),女,河南平顶山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职业教育;杨如安(1965-),男,四川巴中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院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课题项目“‘产城教融合’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证研究”(编号:MJZXZD1409),主持人:杨如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35-05

为满足当代信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当前,我国各区域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树立、能力培养以及社会创业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业已取得进展。但正如学者周桂瑾和俞林指出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十多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旧薄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缓解就业压力有效手段的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无法满足差异性人才培养需求。”[1]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多数学校已建立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创业实训培养机会。同时,外部区域经济环境的活跃也为当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养分与土壤。与此相较,广大西部民族区域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师资建设、经费投入等问题。本文以云南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2012-2015届毕业生为例,通过对保山学院所处地域、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因素的探究,以期对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作出“以小见大“的方法模式考量。

一、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基本情况概述

(一)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数据统计

2008年,保山学院立足地域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结合云南珠宝产业、文化产业状况及人才需求的实际,向云南省教育厅申请建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学制三年,为专科层次。招生至今,该专业现有6个教学班共188名专科生。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人数分别为21人、19人、32人、50人、68人、60人、60人。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专业的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增强,专业市场吸引力增强。目前,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数呈平稳态势,年均60人,招生数额已呈常态化,生源较为充足。

(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数据统计

截至2015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已培养四届毕业生,从2012届、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数据来看,历年就业率达100%。其中,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人数分别为20人、17人、29人、48人,各占年专业毕业生总人数的95%、90%、91%、96%;四届毕业生的创业人数分别为6人、9人、15人、20人,创业率分别达到33%、47%、50%、40%。剩余从事其他工作的毕业生每届人数仅为1-2人。从图1可以看出,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对于从事玉雕领域工作的意愿强烈,这一点在大多数学生的创业选择上体现更为明显,四届创业人数占各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总数比例持续增加,增长率呈正值,显示了学生创业队伍规模持续性的扩大。

(三)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区域分布

从四届毕业生就业区域统计来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当地的产业特色并满足了地区就业市场需求――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保山本地就业。据调查,四届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从事玉石雕行业或销售工作的学生留在保山当地从业的人数比例达78%,其余就业范围均位于临近保山附近的龙陵、腾冲、大理、丽江以及云南的省会昆明,流向省外的学生不足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通过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四届毕业生创业区域分布的数据汇总,90%的专业毕业生选择留在保山当地进行创业,选择云南省会的昆明作为创业地点的人数占6%,前往腾冲创业的人数仅为4%。

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创业能力培养方式

近几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该专业既注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又服务于当地经济与文化产业,并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四个一致性。

(一)培养目标与市场目标的一致性

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对于一个地域及社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以保山地区的南红玉石文化市场为例,其立足于当地南红矿产的丰富资源,通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聚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玉石从业者形成推动保山市产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南红玉石文化产业市场,作为提升保山自身文化自信和凸显民族文化特质的助推器,蕴含多方面市场目标。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从设立之初就力求培养目标与当地玉石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将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具有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本地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作为拟定培养方案的基准,以玉石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给予该专业学生创业基础技艺与创业素质的双重修养,最终达成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二)内部教师与外聘教师培养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人才创业能力的良好培养取决于是否具备一只实践经验充足的教师队伍,这是由传统玉雕工艺技术的特质所决定。因此,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在师资团队组建时,建立专业教师引进制度,一方面,对于外聘人才偏重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专业实践经历及专业理论知识的高标准严要求;且外聘教师的校外经营者身份与校内执教者身份兼具,利于教师将自身市场创业实践、经营管理经验对学生言传身教,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养分。另一方面,校内教师作为宝玉石课程讲授者,既需善于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观与创业意识,也要给学生专业实践提供客观场所与社会实践机会和就业创业指导。总体上,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校内教师与外聘教师都要意识到玉雕技艺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与玉石本身,还需延伸至实践操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完备自身专业教学的职业技能,丰富与市场挂钩的现实从业经验,从而让学生学到更多新的理论,具备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环境与作坊环境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建立以来立足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利用高职教育平台发展传承创新民间玉雕技艺的人才培养方式,创立与市场作坊环境相一致的新型工作室环境,利用典型项目引领开展教学。项目要求与市场要求一致,大量开设案例式教学和实操课程,使学生在习得传统雕刻技艺的同时,领会与掌握工艺与创意、传统与时尚、科技与艺术的融会贯通。课程方面,所有专业课程由一位校内教师和一位外聘教师共同完成;建立工作室负责制,由工作室聘用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以地区人文历史的优秀资源作为专业寓教的内容来培养适于当地经济与人文产业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职业熏陶与学生创业激情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四届毕业生的创业情况,不仅展示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性,培养过程中职业熏陶也起到重要作用。专业教师祝立业(现为珠宝学院院长)发觉该专业学生对于创业的激情很高,便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与实际操作过程中,侧重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与表现,雕刻不聚以同法,抓大放小,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乐于且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玉雕设计能力与雕刻技术,形成了具备良好创新性和个人追求成就感的氛围,形成自身创业的价值观和信仰。通过分享教师自身的创业经历与经验,指点学生在创业初期的困难与疑惑,并提供学生近距离接触创业市场环境的实践机会。定期邀请创业毕业生或同行分享他们如何从事创业活动和管理企业的经验,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因素分析

民族地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专业教师、外部资源环境的支持,本文通过对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个人成长特质,个人所在学院、所在企业、所在社区的创业环境作为其创业过程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在了解他们创业的过程、方法、需求的基础上,体味他们创业的艰辛与困境,感受他们创业的收获与成长,综合分析他们创业的特质,从而为其他民族地区高职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经验。

(一)个人成长特质

从事创业研究的学者一般认为,个体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作为自身成长特质影响了每个人的创业能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了解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培养是否基于对学生自身内驱力的良好考虑。

1.年龄。图2显示了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年龄分布,其中22岁-24岁年龄范围内的创业者最多,这表明,大部分从事创业活动的毕业生年龄与其接受教育的年限呈正相关,多数创业者通过高职阶段专业能力培训具备了基本的创业能力。

2.性别。图3左侧描述了2015年9月前已经毕业的四届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创业毕业生的性别比例。总的来说,男性的创业比例高于女生,图3右侧则描述了现阶段玉雕专业在校生的创业意愿,相似地,男生相较于女生从事创业活动的意愿更为强烈。

3.家庭收入水平。按照被调查学生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分布情况,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收入层次:低收入家庭人均500元-1500元,中等收入家庭人均1500元-3000元和高收入家庭人均3000元以上。图4表明,处于低收入群体的创业人数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这一结果与GEM参与国家和地区中高收入创业者或企业所有者最多,低收入创业者或所有者最低的阶梯式分布有明显差别,体现了西南地区职校毕业生创业群体的独特特征。

4.城乡居住地。城乡二元结构并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城乡居住地成为影响毕业生从事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图5,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往届创业毕业生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例h远高于城市人口。

(二)创业潜能与素质养成特质

1.富于创新意识、良好的增长潜力。身为创业者除了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自立精神、闯荡社会的勇气,更为核心的竞争力是富于创新能力,例如,当下玉雕市场已形成山水、花鸟、人物(观音、佛像)、仿古、走兽几类固定风格,仅按照固有模型雕刻只能算低级玉雕人,如何根据玉石的颜色、材质、形状设计出形象新颖、构图美观、大方同时融入自身雕刻特点的作品,才是玉雕师追求的境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设立之初就认识到玉雕人才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与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侧重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与表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乐于且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玉雕设计能力与雕刻技术。在销售模式方面,创业学生们建立线上和线下互补的销售模式,建立完善的顾客系统及售后服务,一些创业学生的作品很受市场欢迎,作品雕件做出来后,拍照发到淘宝,一般顾客若预定,第二天就可以发货。

2.创新及创造性发展能力特质――以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同玉石雕刻毕业生作为创业主体的动机不同,其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以2012届毕业生和泉的“学院玉坊”为例,该店铺目前共容纳8名玉石雕刻技术人员,其中4名成员均毕业于保山学院玉雕专业,同时也有来自艺术系美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据创业者和泉介绍,公司近三年的发展目标是打造设计团队、雕刻团队、销售团队。和泉青睐于本地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培养的这批人才不仅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且思想新颖有特点,能够雕刻出不同于市场普通式样的玉石作品,同时自身企业完全有能力容纳更多雕刻人才的加入。据调查,当地玉石市场多数创业学生在经营过程中都会经历从个别经营到团队合作的过程,在招聘合伙人的过程中,集体倾向于应届或往届学院毕业的玉石及艺术类学生,认为当地的玉石市场能够充分容纳这些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社区环境特质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良好的社区创业环境,究其原因,所有的创业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政治经济体系中,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离不开社区环境背景下特定社区文化的影响。

1.学校创业文化环境。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从事玉石创业不在少数,不仅得益于当地政府为响应“玉回云南”的政策号召所营造的松创业环境,鼓励创业者追求创新与个人成就,落实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等;同时,当地玉石集散市场聚集的年轻创业店铺较为密集,吸纳了多数该专业毕业生,继而对创业形成较好的社会认同感;其次,以和泉为代表的成功创业案例给无论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专业毕业生或是在校就读的学生树立了较好的模范作用,激励后继者也同样为追求个人的成就而去努力掌握玉雕技能、持续精进技艺最终选择创业。

2.市场创业文化环境。珠宝学院四届创业毕业生立足当地玉石市场进行创业,且积极响应政府建设“珠宝之都”的政策号召,通过和泉创办的学院玉坊总店动员,联合保山市四县一区的大学生创业者(包括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正携手共建适于保山大学毕业生创业发展的民间组织――“保山市大学生创业联盟商会”。该创业者联盟试图分别成立隆阳区创业组、腾冲县创业组、昌宁县创业组、施甸县创业组、龙陵县创业组,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联盟网络、微信平台,帮助成员创业项目推广宣传,方便成员交流创业经验,收集优秀创业者的创业故事,激励初创者,定期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帮助有志青年创业。

四、启示与借鉴

(一)民族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注重产教结合

云南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立足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满足市场创业就业人才需求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为民族地区的高职教育做出了有效尝试,可见,创设与地方人文资源相符合的高校特色专业,培育适于民族区域产业发展的当地技能型创新型创业大学生过程中,通过“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使得地方高校人才培育通过实施产教结合,实现高校技能型创业型毕业生的能力培养。

(二)民族地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实施职业教育的出发点[3]。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立足于发展玉雕人才的高职教育体系,其本身就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培育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使命。该专业致力培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需要从三个层面深度推进:产业层面要鼓励产业资本进入宝玉石加工人才教育市场,为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经费支持,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宝玉石专业教育视为地区玉石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供给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要把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教育提升到城市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并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为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机制保障。学校人才培养层面:需进一步深化玉石专业人才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围绕报玉石鉴定与加工学科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有效机制。

(三)政府要给予当地服务型专业人才培养政策支撑与保障

坚实的经济基础是保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稳定成长、地区职业教育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自成立以来,已经获得中央财政项目400万资金支持。2014年成功申报云南省工程中心建设项目,预期获得资金支持150万。同年,学院投资4000万建设15000平方米的珠宝大楼,大楼集实验实训、营销、学术交流为一体,将为玉雕专业教学与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介于工艺的特殊性质,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在培养环节仍亟需大量经费来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实训等场所的硬件设施与机械设备的更新维护,政府相应机构应继续制定培养支持政策,增加经费投入以适应培养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人才任务的需要。另外,政府应“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力营造全社会的创业氛围,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4],继而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

(四)注重发掘学生自身创业潜能,培养创业实践性人才

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明确培养对象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需求、个人特征与特色,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在人格、生理、心理与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异,依此为前提,尽可能多地考虑专业人才在创业能力塑造中主观能动性与创造能力的发挥。以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专业技能的教学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实践与空间,工作室制度超越了普通课堂仅仅传递知识的概念,而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创作、相互影响作用,从而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最终达到学生独立自主、和谐、能动性的人格发展、同时获得全面地专业知识全面与独立的创新创业能力。其他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发觉学生自身创业潜能,使专业人才具备专业技能与创业实践能力双重素养,从而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桂瑾,俞林.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6(1):58.

[2]魏明,郝理想.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模式演进与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1):11-13.

[3]张诗亚.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 促进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5-9.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篇6

关键词:专利 密集 产业 创新

一、引言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 2015年烟台市生产总值为6446.08亿元,位居山东省第二,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第20位。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集聚知识产权要素,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成为烟台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专利技术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与经济融合日趋紧密,对国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渐凸显。专利的密集程度不仅代表区域创新的水平,一定的程度上还能反映产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方向。因此,明确专利密集性产业的类型,可以为区域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从专利资源、产业对专利的依赖程度等方面分析烟台市专利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综合考量专利资源配置的区域极化和均衡,产业的比较优势和集聚效应,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烟台市的技术创新布局优化和技术创新方向提供多样性支撑。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的专利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专利数据库(CNPAT),采用国别省市代码CO和申请人地址DZ字段结合的方法进行检索,检索截至日期为2015 年12 月31 日。

本报告的产业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各市的统计年鉴,涉及2011-2015年间的数据。

三、利用专利密集型产业测度模型分析专利密集型产业概括

本文从专利的密度、产业对专利的依赖度、专利的强度、专利的热度四个方面入手,来选取或计算专利密集型产业测度模型中的评价指标。将专利密集型产业测度模型涉及的4个指标专利密度、产业对专利的依赖度、专利强度、专利的热度进行两两比较,通过多个专家打分讨论后确定的判断矩阵如下:

针对判断矩阵A,使用方根法求得其最大特征值λmax=3.0291,对应的特征向量 。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确定一致性指标

,又根据表3-2可知4阶矩阵的平均一致随机性指标RI=0.89,由此可得一致性比率 ,

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要求,指标A1~B2对应的权重分别为0.388531,0.172722,0.388531,0.050217,即使用优势产业分析模型为产业进行评分时的计算公式为:

Mi=0.0.388531×A1+0.172722×A2+0.388531×B1+0.050217×B2

其中,Mi代表i产业的专利密集性综合指数。

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测度根据上述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在特定区域内,计算得到均值之上的产业认定为该区域的专利密集型产业。

根据构建的专利密集型产业测度模型,以及设定的5年授权量的阈值,计算得到烟台市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参见表1)。

从专利密集型指数得分情况来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得分接近,位列第一二位;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得分接近,位列第三四位,但与第一二位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稍有差距;其余四个产业中,位列第八的金属制品业的专利密集指数高于烟台市各产业平均专利密集指数不多。

将烟台市的专利密集型产业与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山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对比可知(参见表2):(1)烟台市的专利密集产业基本被全国、山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覆盖,而食品制造业是烟台市特有的专利密集型产业;(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既是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也是山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但该产业在烟台市并没有呈现出专利密集的表现;(3)在烟台市排位靠前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样是山东省主要的专利密集型产业。

在构建的专利密集型产业测度模型中基于密度、依赖度、强度、热度四个指标综合计算产业的专利密集指数,为了展现这四个指标对于各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专利密集指数的贡献程度,表3将烟台市三个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专利密集指数及各分项指标进行对比。在八个专利密集型产业中,都至少有一个单项指标排在第八名之外。仪器仪表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的指标IV排位较低,分别是第21、41、25位。指标IV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几年行业的专利密集程度,这三个产业在未来技能能否保持专利密集值得关注。此外,八个专利密集产业的指标III仍然排在前八位。

四、烟台市专利密集型产业分类

将烟台市的41个产业进行利密集指数-区位熵划分标准制图(参见图1)。

如图1所示,烟台41类工业产业在图中形成了4个类别,分别为:

类别Ⅰ(3个):专利密集指数高于均值,区位熵高于1,分别为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40仪器仪表制造业。这三个产业在专利密集度和产业规模上都具备地域优势,但专利密集度较高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区位熵较低,区位熵较高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密集度较低。专利密集度和区位熵在烟台市的产业中协调性较差。

类别Ⅱ(5个):专利密集指数高于均值,区位熵低于1,分别为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34通用设备制造业,14食品制造业,33金属制品业。这些产业的专利密集度在烟台市具备一定优势,但产业规模有待提高。其中26化学制品制造业是烟台市专利密集指数最高的产业,但其区位熵低于1,说明该产业在烟台市并非优势产业。而33金属制品业的区位熵仅略低于1,但同时其专利密集指数并没有显著高于均值。

类别Ⅲ(12个):专利密集指数低于均值,区位熵高于1,分别是13农副食品加工业,42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37F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6汽车制造业,4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8纺织服装、服饰业,10非金属矿采选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中,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区位熵显著高于其余产业,是烟台市区域优势最大的产业,但其专利密集指数在潍坊市平均值以下,并非专利密集型产业。与之类似的还有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6汽车制造业。

类别Ⅳ(21个):专利密集指数低于均值,区位熵低于1。具体包括其余的21个产业。这些产业在专利密集指数和区域经济上均不具备相对优势。

五、烟台市专利密集型产业分析总结

(一)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密集指数分化严重

烟台市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共有八个大类,分别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其中前四名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后四名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在专利密集指数得分上具有较大的差异。

(二)计算机等制造业专利投入和经济效益匹配良好

烟台市的产业分类,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区位熵即专业化程度最高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入选烟台市专利密集密集型产业,说明专利资源投入与专业化程度表现出良好的匹配关系。由此可见该产业应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主抓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争取成为全国的集聚区。

参考文献:

[1] 李凤新,刘磊,倪苹,何平.中国产业专利密集度分析报告[J].科学观察,2015,(03).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篇7

关键词:佛山;区域产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当前,佛山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必然要求教育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尤其是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能够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如何与区域经济结构状况、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是实现区域经济保持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分析研究佛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对佛山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佛山产业发展概况

“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以陶瓷、家电、食品等产业而闻名全国,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7603.28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47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4687.02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2773.80亿元,增长7.6%。形成了机械装备、家用电器、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优势行业,汽车及零配件、光电、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配套能力日趋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佛山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广东太阳能产业基地、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广东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提升承载高端产业的能力。

佛山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含量和效益缺乏国际竞争力,仅占据着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等问题。因此,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致力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了具有佛山产业特点又与中国产业接轨的现代产业体系。佛山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为战略的经济格局,从粗放型迈入到集约化、生态型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2014年,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493.12亿元,增长11.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16.79亿元,增长15.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619.91亿元,增长7.6%。

其中三次产业结构分别由2007年的2.2∶63.1∶34.7逐渐调整为2014年的1.9∶61.6∶36,第三产业发展比重有所增加,但第二产业比重依然偏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点。(见表1)

从表1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佛山市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结构比重过小,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小。

二、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困境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最困难的是人才发展,新兴产业最困难的是人才培养和引进。近年来,“招工难”与“就业难、技工荒”等问题的出现,说明佛山劳动力供需双方并没有实现合理对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淘汰一部分缺少技能的劳动力,缺少一部分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技术工人。特别是佛山作为二线城市吸引人才有很大的难度。至2015年佛山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10.22万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1.81万人,累计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从表2可知,佛山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不断增长,10年间增长了2.4倍。这也体现了佛山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佛山需求高技能人才为14.55万人,其中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6000多人,位居全省第一。

三、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专业关系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这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的首要决定因素。因此,紧密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重点的不同,在人才需求的规模、种类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特点,这要求承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形成相应专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高职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达1100多所,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的高职教育进入了“洗牌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生源。而生源的多少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因此,高职院校任何新专业的设置以及老专业的调整,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就迫使高职院校要把人才培养纳入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中,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

2、高职专业结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无论过去产业结构多优越,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老化,都将要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符合新兴产业所要求的专业人才,产业升级就是一句空话。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地区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设置和每年新培养出的专业人才队伍,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队伍规模和人才现状,影响着当地产业的发展。

四、专业设置与产业融合的实践分析

1、专业设置与产业融合的主要内容

(1)保持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匹配。高职高专院校要特别关注区域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和领域,集合学校相关优势学科,构筑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链,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的结合点,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调整主体专业,使学校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区域产业经济建设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前,佛山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努力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工作,设置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种类,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努力提高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度。专业设置应根据《佛山“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中提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要求保持一致性,着重提升或加大力度建设区域主导产业相关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

(2)融入产业要素,积极重构高职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开发和构建时,首先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因素,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结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结构关系等方面,对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将行业技术规范和职业工作标准融入其中,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开发并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使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技术进展及地方产业紧密相关。

2、专业设置与产业融合的实践――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规模调整专业建设规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总部”单位,“佛山市职教学会会长”单位,佛山市职教研究所挂靠我院。2013年11月,学院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系、汽车工程系、工商管理系、财经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五系一部。现有机械制造、汽车、光电技术、信息技术、食品饮料、经济管理、金融服务、旅游、艺术设计等九大专业群,共35个专业(专业方向),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学校办学规模逐年增大。

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佛山职业学院建院以来,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专业数与招生数大幅提升,专业数由建院初9个专业增加到2015年的35个,招生规模由建院初约3000人到现在的将近10000人,翻了3番。

(2)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从2015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专业与佛山产业发展契合度分析看(表4),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适应了区域产业的现状需求。

根据佛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及时按照“做优重点专业、培植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争创品牌专业、构建专业集群”的专业发展思路,加速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即进一步做优做强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家用电器、装备制造类专业,以服务外包为引领的电子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服务类专业。以珠三角发展为依托进行物流管理类的专业群建设,主动对接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需要。依托跨境电商、新兴能源、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进行专业优化改造及建设。

学院还以重点专业为基础,带动专业群建设,引领学院的专业建设。重点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光伏应用技术等4 个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专业。逐步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其他专业为支撑的若干专业群,逐步形成部级、省级和院级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提高了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3)根据产业要素需求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按照“校企双元、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重点开发和完善4个省示范院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光伏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制定核心课程标准、能力考核标准,完善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建设教学资源。

全面推进“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工程项目。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的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质核心课程,课程开发中注重对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的借鉴,注重行业企业标准的融入,注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与课程的对接,注重校企的共同开发,注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2] 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易志军:高职院校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4] 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09-2014.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篇8

关键词:经济结构;知识溢出;区域经济增长;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竞争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4-0014-03

一、经济结构、知识溢出与区域增长的关系

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无可争议,然而,关于溢出的具体机制,存在各种不同相冲突的理论,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溢出主要在一个产业内出现,还是在不同产业之间出现?第二,地方竞争怎样影响创新活动的数量,从而怎样影响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区域专业化既是市场竞争的逻辑结果,也是理想的创新环境。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还是专业化,更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激烈争论。在雅各布斯(Jacobs,1969)研究的基础上,一些人认为,地方多样化通过产业间“动态的知识外部性”或“产业间知识溢出”,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一些学者认为,在地方多样性起作用的同时,地方专业化允许资源得到更好配置,促进竞争,从而更有利于创新与增长。关于竞争与垄断对于创新与增长的作用,同样存在着争论。目前,根据对专业化、多样化与竞争对创新影响关系的认识,可分为MAR溢出、雅各布斯溢出与波特(Porter)溢出。

Marshall-Arrow-Romer(MAR)溢出认为,知识来自于同一产业中的企业,所以可预期,一个产业集中度的增加会促进知识溢出。相反,雅各布斯溢出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溢出来自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因而,多样化对增长更有利。

MAR溢出和雅各布斯溢出在地方竞争对知识在企业间传播的效应也不同。从MAR理论的观点看,垄断对创新与增长有利,因为它使创新者内部化得到收益。而雅各布斯认为,高竞争环境有利于企业创新。而波特认同雅各布斯关于竞争更有利于增长的观点,但他相信,知识溢出主要出现在属于同一纵向一体化产业的企业中。

三种理论关注地方经济结构(即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对区域创新与增长的影响。MAR理论偏爱低竞争与产业专业化;波特也偏爱专业化,但赞成高竞争;而雅各布斯赞同高竞争与产业多样化。

知识外部性的存在勿庸置疑。MAR溢出、雅各布斯溢出与波特溢出这三种假说从理论上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并且都是基于经济观察或逻辑推导得出的,那么哪一个更吻合经验证据呢?

现在的文献主要使用基于Glaeser等(1992)的区域增长模型,模型检验三个可能决定区域增长的因素,即专业化、多样化与竞争。假定专业化促进同一产业中企业之间的溢出,多样化促进不同产业中企业之间的溢出。因此,专业化与多样化对增长的影响,分别表明了产业内与产业间溢出的重要性。第三个变量为竞争,它可能对创新活动的数量,从而对经济增长具有正负两种效应。

Glaeser等用就业增长衡量产业增长,结果发现,竞争与多样化促进了产业增长与创新,而专业化阻碍增长与创新。因此,其实证分析结果不支持MAR溢出,对波特溢出是混合的,支持雅各布斯溢出。Feldman和Audretsch(1999)以美国小企业局创新数据库的资料为主要依据,产业水平的证据表明,多样化比专业化更有利于创新,地方竞争比垄断更具有促进创新产出的倾向。他们的发现结果和Glaeser等的一样,不支持MAR溢出,支持雅各布斯溢出,对波特溢出则是混合的。Vail Soest et al.(2002)对荷兰、Combes(2000)对法国的分析,都证实了多样化具有正向作用,而专业化具有负向作用,这一外部性在各产业中存在差异。

Henderson等(1995)研究的结论则不同,他们认为,雅各布斯外部性在吸引新产业中非常重要,而MAR外部性在传统产业别重要。因为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新产品首先出现在多样化的大都市地区,随着产品的成熟,生产就逐步分散到较小的专业化城市中。Gerben van der Panne和Cees van Beers(2006)利用新产品方面的数据,在区域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具有专业化生产结构的区域要比多样化区域有更多的创新者。此外,专业化区域的创新者要比多样化区域的创新者优秀。因而他们的结论是,MAR溢出有利于创新。Dekle(2002)用要素生产率衡量生产率增长,表明专业化与经济绩效正相关,而多样化与经济绩效负相关。Mukkala(2004)通过对芬兰制造业部门的集聚经济分析,结果也支持区域专业化,而非区域多样化。

Pacil和Usai(1999)在研究创新与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过程中,估计了专业化外部性和多样化外部性影响创新产出的程度,结果发现,这两种外部性都是有效的,从而地方产业的创新活动同时受MAR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的影响。Pacil和Usai认为,MAR溢出和雅各布斯溢出不是对立的,因为专业化是区域内某一产业部门的特征,而多样化是整个地区的特征。因此,地方产业中的不同专业化水平与地区的多样化程度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种溢出在国外都得到实证经验的支持,那么中国的情况如何呢?有学者认为,各个不同的行业对区域增长的溢出结果可能不一样。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为例,探讨经济结构、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专业化、多样化与竞争的度量

地区专业化是生产专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与产业地理集中是相互联系的,它是产业集中在空间上的特殊表现,是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过程,因此,地区专业化可以看成是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程度。如果产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程度较高,就可以认为该地区的专业化特征明显。

地区专业化具有多重均衡和不稳定的特点,其度量非常复杂。由于统计数据的约束及对专业化认识的差异,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一致的测算方法。

区位商或专业化率是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的衡量地区专业化的重要指标,它是指某地区某工业部门在全国该工业部门的比重与该地区整个工业占全国工业比重之比,在具体分析时,可选择使用就业、生产量、总产值、增加值、销售额等指标。本文以就业数据为依据,以区位商来衡量地区专业化程度:

程度的多样化产生较高的增长率。根据MAR观点,一个部门密集的地方竞争阻碍了那个部门的经济增长。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下,MAR假定企业会(通过削减研发支出)限制其创新活动的数量,因为会有太多的新

知识溢出给竞争对手(即外部性太大)。相反,根据雅各布斯和波特的观点,密集的地方竞争有利于经济增长,因为企业“被迫”去创新,否则会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多样化与专业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高专业化值可能与高多样化水平一致,一个部门可能在某区域中相对占优势,而同时,该区域具有高多样化特征。

三、经济结构、知识溢出与区域增长的实证分析

1 模型的设定

这里的目的是要决定既定省份特定部门的增长如何受地区专业化、多样化和地方竞争的影响。在一个扩展的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中,可以把MAR、雅各布斯和波特三种思想纳入进去:

27个工业部门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工业增加值、资本、劳动的所有数据都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专业化指数、多样化指数和地方竞争指数以《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各省份一部门的从业人数为依据,通过计算所得。

2 估计结果

表1列出了回归估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在经济结构中,模型(1)只考虑专业化对增长的影响,专业化指数具有正的系数,并且在统计上显著,表明专业化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在模型(2)中,多样化同样具有正的系数,并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多样化也有利于区域增长;在模型(3)中,地方竞争具有正的系数,且在统计上显著,表明地方竞争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

在上面的三个模型中,分别只考虑了经济结构中的某一种形式,那么,综合考虑的结果又怎样呢?在模型(4)中,专业化、多样化与地方竞争的系数都为正,并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三者对于区域经济增长都有有利的影响。不过,对系数在大小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多样化对于区域增长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地方竞争,最后是专业化。因此,本文的结论表明,专业化和多样化不是对立的,专业化是区域内某一产业部门的特征,多样化是整个地区的特征,地方产业中的不同专业化水平与地区的多样化程度是能够很好结合起来的。因此,这里的结论支持雅各布斯溢出和波特溢出,而对MAR溢出则是混合的,不支持其垄断有利于区域增长的观点。

四、结论

从国外的实证分析看,三种溢出都能得到经验的验证,原因有三。第一,使用的方法不同,不同的估计方法,就是使用同样的样本,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还没有公认一致的估计方法。第二,样本的时间和变量选取不同,有的研究使用横截面数据,有的使用面板数据。因变量的设定也存在差异,有的研究用就业增长来表示生产率增长或创新,有的用专利或新产品表示创新。第三,国家或地区的特征不同,各国的产业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不一样,有些国家的新兴产业较多,新兴产业一般规模较小,适合在多样化环境中生存,而有些国家则以成熟产业为主,成熟产业如果规模较大,就易于在空间上集中;有些国家以大企业或跨国企业为主导,而有些国家以中小企业占支配地位。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各个省份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在产业专业化的同时,更要产业多样化,两者不是对立的,地方产业中的不同专业化水平与地区的多样化程度是能够很好结合起来的。这表明,第一,各地要在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实行主导专业化,通过产业集聚,利用产业内的知识溢出,不断推进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第二,不能片面强调产业的专业化,要把产业的专业化与多样化结合起来,尤其是发展与主导产业存在相互关系的关联产业与互补性产业,通过产业间的知识溢出,促进区域的创新与增长;第三,市场在开放,不能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只有通过竞争,企业才能不断创新,区域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上一篇: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范文 下一篇:半导体芯片原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