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3:31:00

工科物理论文

工科物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涉及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等多方面,这就决定了大学物理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从而能够使大学生站在一个更为开阔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了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提高了他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创新能力。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每个知识点都是不同理工科专业的基石和出发点。因此,有目的地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区别对待,在与其专业知识相关的物理内容上进行扩充,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大学物理基础学科与其专业学科间的紧密关联性,而且可以激发各专业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从而可以提升大学物理课程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的影响力。例如内燃机专业的学生应该重点讲解热力学部分,可以对热机工作的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扩充,针对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应当增加学习流体力学部分等等。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的大学物理,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物理理论知识,同时要积极寻找各个专业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理论进行简单的扩充,有效地与专业课程联系在一起,使得各个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非常明显的教学优势。比如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宽现有教学模式,能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用录像或者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比如在讲到驻波时,仅仅靠描述驻波是不够的,同学们并不能够准确理解驻波现象,对波节与波腹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如果借助多媒体工具,能将驻波这一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对刚才提到的几个基本概念就很容易了解了,另外,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比如桥梁专业,解释驻波对桥梁的危害,并搜集相关视频,将这种物理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其专业结合起来,可以使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凡事有利弊,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是如此。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有许多优势,被很多年轻教师所采用,但经常会出现一些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比如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学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多的信息完全吸收理解,能不能达到预期的上课效果,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物理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如果学生对教师上课内容不理解,造成的结果是对学习物理课程失去信心,对学生学习物理课程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讲解课程的重点部分或者比较复杂的推导过程时,应用多媒体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得到了最后的结果,中间过程少了同学跟随教师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理解物理定律现象是不利的。这时候,教师应该采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慢慢引导学生跟上教师的节奏,深入浅出,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两种媒体交替使用,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适当对课本内容延伸,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即使是经典物理学,也在当前的科技发展中有新的应用,将这些内容纳入教学,学生就会觉得有新鲜感,同时,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创新思想的源泉,大学教师应该带动大学生密切关注科技发展的前沿,将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投射到课本的基本理论当中,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目前大学阶段的教育基本延续初高中的教育思维模式,教学内容基本上以课本内容为主,遵循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主要以基本物理概念下的理论推导为基础,把一个物理概念讲清楚了,就基本不会深入下去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可以对此物理现象进行进一步探讨,启发式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应用物理原理合理想象与创新能力。例如,在波动光学部分讲解光学仪器的最小分辨角θ0=1.22λD,影响光学器件分辨本领的是孔径的大小与入射光的波长,这里我们可以联系光的衍射现象出现的条件即当障碍物的宽度与波长差不多时,引导学生得到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极限值,也就是光的波长0.5μm左右。并让学生思考提高放大倍数的办法,比如减小入射光源的波长,用电子束光源代替普通光源以减小入射光源的波长方法提高仪器的分辨本领。这样延续了大学物理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同学在学习了课本的物理知识后,能对知识做出进一步的理解,让同学们的思维局限性得到突破,思考问题不再受到课本的束缚,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大学物理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科学观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系统学学物理,使学校学到了物理学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以及今后发明创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让学生通过学学物理能够有所收获。

工科物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期望效应;工科物理化学;课外实践;实证

物理化学包含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内容,是工科类院校化学、化工、矿物加工、材料、环境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1]。其以概念抽象难懂、逻辑性强、公式推导繁琐、记忆难为特点,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理论课程[2]。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把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期望效应”引入到工科物理化学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来,综合运用鼓励法、宽容法、信任法、关爱法和发展法等研究手段,达到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师生关系的目的[3]。

1“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ExpectancyEffect)”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或“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Effect)”,在教育心理学上指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本身将导致该期望成为现实。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证明了将期待变成现实的可能性[4]。

2实验过程

本文将“期望效应”应用到工科物理化学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运用实验和论证的方法,研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该效应下学生的活动规律,探讨“期望效应”与学生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实现“期望效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目的。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发散思维和自主能动性,要求学生结合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现象,在课余撰写一篇研究小论文。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并行的3个班学生分开,分别布置课外实践内容,对其中一个班说,当代大学生已是天之骄子,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都很强,很多创造性的成果都是在学校期间得到锻炼而实现的,我们同样能够做出惊人的事迹,请大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查找资料,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现象,就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或现象,充分发挥想象和动手能力,撰写一篇研究小论文,以培养独立和创新意识,提高资料搜集和论文撰写能力,同时也能开拓视野,激发自己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这本身也是对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很好锻炼。对另一个班的学生说,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现象,每位同学必须撰写一篇研究小论文,凭你们现在的水平和能力,也不敢奢望你们能写出什么好文章,但这是任务,必须完成,否则平时成绩会受到影响。对第三个班的学生其他什么也不说,就告诉他们要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现象,每位同学撰写一篇研究小论文交上来。最后将期末收到的小论文进行分类整理,从选题、内容、格式等方面分别统计3个班学生的论文,探究这3个班学生活动的差别。

3实验结果及分析

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的学生论文,无论从选题的新颖性和来源的广泛性,还是从内容的丰富性、逻辑组织的严密性和格式的规范性,整体上比第二个班的学生论文要好很多。例如,在选题上,“论半衰期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论稀溶液的依数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逆Carnot循环在空调节能上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在中草药及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物理化学为您揭秘生活现象”“关于无声饮水机的研究”“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综合分析秸秆的合理利用”“突破绝对零度—对温度的进一步认识”及“物理化学法在处理矿山废水中的应用”等,选题都很新颖,涉及领域也很广泛,很能吸引眼球。而第二班的选题大多是诸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平行反应的影响因素”“物理化学论文”“相平衡的内容”“熵变的内容”“凝固点降低及其生活应用”“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应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浅谈稀溶液的依数性”“物理化学的学习与生活”及“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等,基本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概括,少数同学作了知识点的引申讨论,新颖性和涉及领域都显得很平淡,难以抓住眼球。内容上也是,前一个班的学生论文内容整体较丰富,查的资料多,信息量全,有强有力的支撑材料,逻辑清楚,且能做到图文并茂,布局合理,行文格式规范,能够赏心悦目,看了还想看;而后一个班的学生论文,大部分是课本内容的整理,尽管也有一定的应用探讨和资料支撑,但整体显得枯燥单调,也未能图文并茂,有的甚至全文纯文字,连个示意图都没有,整体上要逊一筹,只有极少数学生论文撰写相对较好。而第三个班学生论文的表现整体上处于中等,介于前两个班之间,没有前两个班对比那么明显。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人们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这就是前述的“期望效应”。在给第一个班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鼓励法[5]、信任法、关爱法[6]和发展法,多鼓励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是这一剧中的辉煌,真诚地信任学生,教师的信任会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帮助学生将相对枯燥的专业知识应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生活领域,相信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将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我们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我们传授的知识将是他们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从上面研究论文撰写的实验研究结果也看出,这种鼓励、信任、关爱和发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改善师生关系方面比打击、瞧不起、不信任、刻薄和僵化所产生的效果会好很多。

4结语

将“期望效应”应用到工科物理化学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运用实证的方法,考究在研究论文撰写这种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规律,探索“期望效应”与学生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能够让“期望效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也能为“期望效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案例参考,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文霞.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刘国杰,黑恩成.物理化学导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杨再文,刘向荣,赵顺省,等.“期望效应”在工科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166-167.

[4]RobertRosenthal,LenoreJacobson,Pygmalionintheclassroom(Expandededition)[M].NewYork:Irvington,1992.

[5]白音.爱的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1(12):35-36.

[6]刘焕春.“罗森塔尔效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16):51-51.

工科物理论文范文第3篇

大学物理课程是工科高校的基础教学内容,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大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通过分析作者所在高校演示实验的教学情况,探索演示实验的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优化大学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物理演示实验;大学物理教学;辅助作用

引言

物理学是自然学科的带头学科,是当代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手段都已经成为其他自然科学重要概念的基础和研究的手段[1]。

1.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都已开设大学物理课程作为工科各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教学内容。大学物理是学习各自然学科的基石,涵盖了力、热、光、电等多学科的核心内容。其教学内容量大,涉及学科领域较广,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繁重。按照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基本要求,大学物理的讲授学时为126学时,但据了解,我国高校往往达不到这一标准。笔者学校为工科类高等院校,大学物理的讲授学时为96学时,相较要求的标准少了30学时,共约占要求标准的72.6%。即便目前的学时量已经很少,但仍面临被缩减的命运。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讲授好大学物理课程,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目前,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以经典理论、经典的定理、定律为主。近代物理和前沿科技内容较少,学生对近代物理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好。例如量子力学抽象的概念、相对论内容等,学生以往没有接触过这类内容,势必会不容易理解,如果能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对近代物理抽象的定理定义进行合理解释,则定能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都已针对大学物理课程开设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该类实验的设计简单,演示现象明显,演示原理、概念易于被学生感知、理解,因而能达到既缩短课时,又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考核情况调查

笔者对自己所在高校进行了1个学期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跟踪调查,本校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以集中授课形式开展,每班每学期有2个学时课程,以学生观看教师演示为主。演示实验采用的考核方式为:学生在课后撰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题目的小论文。笔者通过学生撰写论文的情况研究分析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辅助作用。对本学期一个组态包括4个自然班共173名学生的演示实验课程小论文书写情况进行研究统计分析,通过统计撰写各论文题目的数目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和领域。排名第一位为3D电影,共48人,占总人数的27%;第二位为锥体上滚,共37人,占21%;第三位为黑洞、时空弯曲,共26人,占总人数的15%;剩下的依次排序为鱼洗、普氏摆等。通过对上述演示实验论文题目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对前沿科技、高新科技,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产业科技比较感兴趣,例如3D电影,黑洞,时空弯曲等。对物理学科和多学科交叉领域具有浓厚兴趣。笔者还对学生撰写论文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显示,学生在撰写演示实验论文时,会自觉查阅相关的中英文前沿科研文献,掌握论文的书写格式,提高自我科学认知能力,提升自我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例如,学生撰写3D影像技术论文时,针对3D技术这一物理前沿名词进行深入挖掘,给出3D技术的起源、发展史及发展历程,讨论裸眼3D这个新科技概念,提出实现3D技术的各项优缺点,讨论该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即3D电影的商机,同时指出这一新科技存在的弊端:如容易引起疲劳、眼睛紧张、头痛等,提出呼吁在追求科技创新和商业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应更关注生命本身的科学价值观。在论文中,学生显露自己心声,渴望走进真正的物理,渴望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不再是一个个物理名词、物理抽象符号、一系列数学公式推导,渴望看到物理学的理论知识更多地应用于实践中。总之,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具有把复杂的物理理论用简单的演示实验诠释出来的独特优势。演示实验能将学生以往的记忆性知识和生活所感所见相结合,从而有效缩短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的时间,达到缩短课时、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更多学习的动力。我们要不断完善大学物理演示教学,使之与理论课程相配合,不断探索演示实验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

3.演示实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

(1)讲授理论课程中,加入与其相关的演示性实验。例如讲授导体静电屏蔽的尖端放电内容时,可以把尖端放电组合仪器拿到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感官实际理解尖端放电效应,了解尖端放电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避雷针、静电除尘等)。找出学生感兴趣的点,更好地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

(2)将演示实验课程制作成慕课微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或者上传到教务处网站上,或者分享到与学生共建的网络平台上,还可将与演示实验相关的文献、视频上传,以方便学生查阅和下载,从而能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科学理论。

(3)开放实验教学,营造自由开放的研究氛围,建立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将演示实验室定时开放,让有兴趣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研究在实验课上没有操作过的实验,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创新研究环境。

(4)加强演示实验网络空间的建设,使网络空间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现代大学生本身对电子产品和互联网利用率较高,对其有浓厚兴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建设演示实验网络空间,实现网上预约实验室,可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预约[2]。还可利用手机下载客户端预约软件APP,或建立演示实验微信公众号完成演示实验室的预约,以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节省人员开资的目的。

(5)提倡多元演示实验考核办法。演示实验的课后考核多以书写实验报告、论文形式为主。书写实验报告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过程撰写小论文,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查阅文献,掌握撰写论文格式等能力。然而,我们不提倡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而是采用书写和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实验考核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所有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验基础,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检验标准,是修正理论错误的依据,是发现新理论的起点[3]。因此,我们要把演示实验课程与大学物理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对物理课程的补充和辅助作用,秉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在授课中融入演示实验,转变传统演示实验教学模式,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创建演示实验网络平台,提倡多元实验考核办法[4]。演示实验具有现象直观、操作简单的特点,相信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一定能优化大学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以及对新时代科技前沿的敏锐触角。

作者:郭晓娇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数理系

参考文献:

[1]郑文珍.工科大学物理教学与改革几个两难问题的分析与讨论[J].物理通报,2015(4).

[2]金桂,黄小益.姚敏,等.在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物理通报,2014(5).

[3]张丰强,余仲秋.漫谈物理学中的科学精神[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工科物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理演示实验 大学物理教学 辅助作用

引言

物理学是自然学科的带头学科,是当代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手段都已经成为其他自然科学重要概念的基础和研究的手段[1]。

1.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都已开设大学物理课程作为工科各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教学内容。大学物理是学习各自然学科的基石,涵盖了力、热、光、电等多学科的核心内容。其教学内容量大,涉及学科领域较广,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繁重。按照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基本要求,大学物理的讲授学时为126学时,但据了解,我国高校往往达不到这一标准。笔者学校为工科类高等院校,大学物理的讲授学时为96学时,相较要求的标准少了30学时,共约占要求标准的72.6%。即便目前的学时量已经很少,但仍面临被缩减的命运。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讲授好大学物理课程,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目前,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以经典理论、经典的定理、定律为主。近代物理和前沿科技内容较少,学生对近代物理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好。例如量子力学抽象的概念、相对论内容等,学生以往没有接触过这类内容,势必会不容易理解,如果能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对近代物理抽象的定理定义进行合理解释,则定能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都已针对大学物理课程开设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该类实验的设计简单,演示现象明显,演示原理、概念易于被学生感知、理解,因而能达到既缩短课时,又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考核情况调查

笔者对自己所在高校进行了1个学期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跟踪调查,本校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以集中授课形式开展,每班每学期有2个学时课程,以学生观看教师演示为主。演示实验采用的考核方式为:学生在课后撰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题目的小论文。笔者通过学生撰写论文的情况研究分析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辅助作用。

对本学期一个组态包括4个自然班共173名学生的演示实验课程小论文书写情况进行研究统计分析,通过统计撰写各论文题目的数目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和领域。统计结果如下图表1:

图表1 演示实验各论文题目写作人数

如图表1所示,排名第一位为3D电影,共48人,占总人数的27%;第二位为锥体上滚,共37人,占21%;第三位为黑洞、时空弯曲,共26人,占总人数的15%;剩下的依次排序为鱼洗、普氏摆等。通过对上述演示实验论文题目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对前沿科技、高新科技,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产业科技比较感兴趣,例如3D电影,黑洞,时空弯曲等。对物理学科和多学科交叉领域具有浓厚兴趣。

笔者还对学生撰写论文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显示,学生在撰写演示实验论文时,会自觉查阅相关的中英文前沿科研文献,掌握论文的书写格式,提高自我科学认知能力,提升自我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例如,学生撰写3D影像技术论文时,针对3D技术这一物理前沿名词进行深入挖掘,给出3D技术的起源、发展史及发展历程,讨论裸眼3D这个新科技概念,提出实现3D技术的各项优缺点,讨论该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即3D电影的商机,同时指出这一新科技存在的弊端:如容易引起疲劳、眼睛紧张、头痛等,提出呼吁在追求科技创新和商业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应更关注生命本身的科学价值观。在论文中,学生显露自己心声,渴望走进真正的物理,渴望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不再是一个个物理名词、物理抽象符号、一系列数学公式推导,渴望看到物理学的理论知识更多地应用于实践中。

总之,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具有把复杂的物理理论用简单的演示实验诠释出来的独特优势。演示实验能将学生以往的记忆性知识和生活所感所见相结合,从而有效缩短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的时间,达到缩短课时、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更多学习的动力。我们要不断完善大学物理演示教学,使之与理论课程相配合,不断探索演示实验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

3.演示实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

(1)讲授理论课程中,加入与其相关的演示性实验。例如讲授导体静电屏蔽的尖端放电内容时,可以把尖端放电组合仪器拿到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感官实际理解尖端放电效应,了解尖端放电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避雷针、静电除尘等)。找出学生感兴趣的点,更好地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

(2)将演示实验课程制作成慕课微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或者上传到教务处网站上,或者分享到与学生共建的网络平台上,还可将与演示实验相关的文献、视频上传,以方便学生查阅和下载,从而能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科学理论。

(3)开放实验教学,营造自由开放的研究氛围,建立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将演示实验室定时开放,让有兴趣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研究在实验课上没有操作过的实验,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创新研究环境。

(4)加强演示实验网络空间的建设,使网络空间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现代大学生本身对电子产品和互联网利用率较高,对其有浓厚兴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建设演示实验网络空间,实现网上预约实验室,可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预约[2]。还可利用手机下载客户端预约软件APP,或建立演示实验微信公众号完成演示实验室的预约,以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节省人员开资的目的。

(5)提倡多元演示实验考核办法。演示实验的课后考核多以书写实验报告、论文形式为主。书写实验报告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过程撰写小论文,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查阅文献,掌握撰写论文格式等能力。然而,我们不提倡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而是采用书写和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实验考核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所有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验基础,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检验标准,是修正理论错误的依据,是发现新理论的起点[3]。因此,我们要把演示实验课程与大学物理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对物理课程的补充和辅助作用,秉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在授课中融入演示实验,转变传统演示实验教学模式,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创建演示实验网络平台,提倡多元实验考核办法[4]。演示实验具有现象直观、操作简单的特点,相信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一定能优化大学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以及对新时代科技前沿的敏锐触角。

参考文献:

[1]郑文珍.工科大学物理教学与改革几个两难问题的分析与讨论[J].物理通报,2015(4).

[2]金桂,黄小益.姚敏,等.在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物理通报,2014(5).

[3]张丰强,余仲秋.漫谈物理学中的科学精神[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工科物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

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2]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95-97.

[4]薛建国,黄黎红,郑志霞.物理通选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5):70-71.

工科物理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2]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95-97.

[4]薛建国,黄黎红,郑志霞.物理通选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5):70-71.

工科物理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 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

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 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2):180-184.

[2]周雨青. 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2): 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 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4(4): 95-97.

[4]薛建国,黄黎红,郑志霞. 物理通选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9(5): 70-71.

工科物理论文范文第8篇

一般而言,当前的学科类别通常被分社科和理工科两个大类(当然细分起来可以有二十余种),那么这两类专业的科研分别有什么特点?且分而述之。

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工作容易出成果?

人文社科类专业涉及很广,在此只根据一般看法,笼统地把文、史、哲、法、经济、管理、教育等门类列进来。虽然具体到个别专业和课题来看,它们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区别不小,但作为一个常见观念中的大类,分析这些专业之间的共性也是很有意义的。本科生通常对人文社科类研究存在诸多误解,在此也可略作说明。

通常认为,人文社科类研究因为无需专门的仪器设备,也不需要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式和研究方法,而是以资料文献为对象,以思维方法和思考推理为主导,主观性强、相对性比较大。且不论这种看法是否反映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对许多专业,比如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下的许多二级学科来说,由于条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虽并不一定完全依赖于实验,但同样需要专门的设备,有着成熟的研究方法),但在许多人的固有观念里,这类专业的研究就是“轻松看书”“冥思苦想”;好一点就皓首穷经,当“老夫子”,偷懒的话就“拍脑门”,更为劣等的,就直接做了“文抄公”。另一种普遍的看法以为,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找到新想法、新材料要简单得多,得出新结论也容易得多。在“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客观评价标准在某些人文社科专业相对难以执行的实际情况下,这种主观性比较强的研究工作“更容易出成果”。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学术界的某些浮躁气氛所带来的负面形象,更容易反映在某些与大众直接关联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上,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上述看法。

但是,在此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远不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实际情况。除了艺术、文学等领域中几个专业(不是全部)相对而言创造性大、主观性意识较强之外,大多数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研究,同样有着很强的客观性。

举例来说,通常认为“文史不分家”(有时还包括哲学,统称“文史哲”)中的历史学专业,就很难谈得上有多少“创造性”。许多人都以为史学或者许多人文社科专业都只是“一家之言”,没有多少可信度,但真正的史学研究其实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的。比如前段时间很惹人注目的高陵是否是曹操墓的问题,就是在史料记载、文献和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做结论的。胡适先生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就是这个意思。

历史学如此,其他专业也同样如此。就笔者所亲身参与过的,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同学经常要编制访问提纲和调查问卷,对不同的人群进行调查采样,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学法学的同学经常要阅读大量案例、研究法条;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同学,同样也要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单位,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来做一个“幸福指数”调查,假如采访1000人,我们可以从1000份调查问卷中得出比较准确的平均值,还能简要地对不同的人群的态度进行分析。但如果只采访了10个人,那就难以称之为研究了。样本数越多,数据的客观程度就越高,可信度就越大,这一点是研究工作的通用准则,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

诚然,在人文社科领域,课题范围有大有小,在课题价值的判断上主观性的成分比较大;在研究工作中,专业和课题工作的数据采集有难有易,分析和总结也因人而异,因此想要蒙混过关有时可能容易那么一点点。但是想要做出比较好的成果,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人文社科专业中导师不重要?

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误解是,由于人文社科类专业通常无需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大多数研究靠文献、靠调查,而当前发达的网络和电子数据库,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有时学生一多,导师根本管不过来。因而有些人会认为,导师的角色被弱化,而自己做研究才是最重要的。现今某些导师的招生数量确实过于泛滥,学生数量多,导师指导的质量自然会下降,而几年研究生读下来,学生甚至没和导师见过几次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而且,许多导师忙着在外申请项目,自己很少参与课题研究,许多实际工作都交给研究生来做,会造成学生认为自己才是从事研究的主体的印象,从而淡化导师的地位。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作为一个初入专业研究门槛的研究生,这种“单干”的想法并不足取。

在研究的选题阶段,通常情况下,导师在专业视野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积累是学生难以短期养成的,因而在课题选择方面,学生不一定能很快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课题过大,学生难以把握,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论文的话,就只好延期毕业;课题过小,工作量不足,也很难过论文审核那一关。其次,网络的发达、电子数据库的使用,大大拓宽了研究者的文献占有率和使用率,但如何从这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部分?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的纸质文本和资料了。这时导师的一两句提示就非常重要。第三,研究怎么开展?举个例子,像前面提到的心理学、经济学、法学以及新闻传媒等专业的研究,与社会和大众的接触是非常多的,但是这些研究所需的材料,通常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才能获取,那么如何与特定的对象联系、建立你所需要的渠道、收集你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呢?此时借助导师已有的人脉就非常重要了。最后在学术论文的写作方面,对大多数研究生来说,从“写作文”过渡到“写论文”,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的。让初入门槛的学生在学术文章写作的全局和细节上都能有良好的把握,实属为难。在这一点上,导师的批改和指导就非常重要了。

基于这些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没有太多设备要求,没有仪器数据的程序可信性和客观指示作用,学生在课题研究方面的自由度更大,也更难把握。其结果是,对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导师的作用反而更显重要。

人文社科专业的科研待遇差?

与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相比,人文社科专业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现今一个省级的社科基金项目,其资助金额大约在2~5万元之间,而作为国家级水平的人文社科类项目,一个资助额度超过5万元/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就算是不错的。相比之下,现在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额度就高达80万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理工科专业的研究在仪器设备、实验消耗、工程实践等方面要支出大量经费,且通常要花费更多的人力。

但是,人文社科类的课题研究经费较少不等于从事这些专业的研究人员待遇不佳。如前所述,像经济、管理、法学等社会化程度较深的专业,由于和社会、市场联系较为紧密,其研究项目和经费来源可以通过与企业或者单位合作来获得。而现今社科类专业的课题基金有很多层次,某些比较冷门或者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专业通常更多地通过这个途径来获得研究经费。

理工科生木讷?

和上述人文社科类专业一样,本文中所提到的理工类专业也沿用一般看法,把各类理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等等)、工学(土木、机械、交通、电气、水利等)、农学、林学、医学包含在内,这些学科的共同特征是以数理科学为基础,以实验和工程实践为基本研究方法。

提到从事理工科专业的人,人们的固有印象就是聪明、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但不怎么擅长人际交往,天天闷在堆满了搞不清功能的高精尖设备的实验室里,鼓捣着绝大多数人根本搞不懂的“高深理论”。90后作家蒋方舟直接评价以理工科出名的清华男“木讷”“不解风情”。此言虽然被众多言辞犀利的理工男一致吐槽,但多少也反映了大众的印象。

那么理工科研究都是怎么做的呢?最简单的答案是,做实验。说现代的自然科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是毫不为过的。这是自伽利略、波意耳等大科学家建立近代科学体系以来,自然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另一个因素是数理体系的深入运用)。实验几乎成了理工科的代名词。最近几年很火爆的美剧《生活大爆炸》,里面4个物理学宅男的主要活动场所,除了各自的居所之外,几乎都在实验室。实验室已经和医生的白大褂一样,成了理工科研究者一种身份标志了。

理工科的研究,简言之,就是综合已有的资料,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寥寥几个字当然很难反映出实验的艰难程度。举个例子,通常情况下,为了验证实验数据是否可靠、是不是偶然现象,就得反复进行多次。如果重复性好,才能算作有效数据,否则就得放弃。比如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要研究一个特定基因的功能的话,假如得出一组数据的实验周期需要半年,那么获得3次数据就需要一年半。

理工科研究就是做实验吗?

答案当然是否。比如上面所说的《生活大爆炸》,里面最出风头的谢尔顿,就不是实验物理学家,而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从他嘴里蹦出来的那些词汇,比如曲面空间、弦理论之类,于他而言,更多的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和完善的,但对他的室友莱纳德和他的另外两位搞实验物理学和空间工程的朋友来说,就得通过各种实验方法来证实未知正确与否的理论了。

20世纪初是理论物理学的光辉年代,出现了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德布罗意、布喇格父子等一群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理论物理学大师。现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的霍金教授也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而中国人最熟悉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和李政道教授,他们所从事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同样是理论物理学的范畴。作为中国科学研究最高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就下设有理论物理研究所,专门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同样对实验要求不高的还有理论数学、系统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征是数理基础要求高,通过数学模型而非物理模型来总结客观规律并进行预测。这种特征也体现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的研究中。

另一个对实验依赖程度比较小,平时容易被人忽视的是软科学专业。像科学技术史、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科学社会学等专业,它们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特征。比如科学技术史,是理学专业下的一个一级学科,但在它之下的二级学科只在特定条件下,如涉及科技考古、技术史、器物鉴定与复原研究等时,对实验有较大的依赖性。

拿到博士学位是一生中学术的最高点?

20岁出头、精力充沛时,正好是适合强化专业技能、增加专业积累的时候,这样,到了30岁左右,就可以有比较过硬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独自承担一些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了。如果这个过程一直持续,那么在35~40岁之间,专业视角、科研水平和学术交际都会达到一个不错的平台,基本上可以视作科研人员的黄金周期的开始。理想状态下,这个周期可以一直持续到60岁甚至更久。到了那个年龄,除了学术上的成就,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追求已经十分稳定,心态上的平和对科研来说也会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工科物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关口前移;工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63-03

工科类本科人才培养尤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各类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其中毕业设计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占时最长、综合性最强的一个环节。工科类毕业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资料调研、收集、加工与整理能力,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使用与专业相关软硬件设备的能力,以及书面和口头形式总结设计成果的能力。该环节在培养本科生上述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优劣。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研究,姚晖等[1]针对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质量问题,根据教学工作系统化的要求,指出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并提出建立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控制。王修彦[2]指出工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选题时要综合考虑,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应用文献资料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及技术经济分析能力的角度出发,有所侧重,使选题涵盖内容能充分锻炼上述六种能力。鲁汉玲[3]指出本科毕业论文形式主义风气愈演愈烈,鼓励本科生积极创新、勇于实践是论文改革的方向之一,提出用多元化的学习作品替代单一的毕业论文模式是现阶段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手段之一。顾东东[4]在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基础上,提出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不应取消,但是需要在论文的内容及形式上进行改革。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工科类毕业设计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着手,借鉴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提出本科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和形式选择两种管理方式将工科类毕业设计质量关口前移。

一、工科类毕业设计特征及问题分析

1.工科类毕业设计的特征

一般来说,工科学生的毕业作业偏重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而被称作毕业设计,其实质是一个模拟现实工程的过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工科毕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项:第一,培养大学生严谨地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态度;第二,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科学实践研究,大胆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的进行实践设计与研究,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第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在毕业设计中要善于运用所学之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获得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的专业能力。

毕业设计不同于毕业论文,一般包括毕业论文,还包括一些与课题相关的设计图纸,实验设计、实物制作、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内容。以“机械类相关专业毕业设计”举例,2004年以前毕业设计内容一般为:设计图纸+说明书(即毕业论文);2005年以后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新的要求,结合生产实践需要加入了三维设计、模拟仿真及程序分析研究。其中包括:毕业设计图纸+开题报告+任务书+实习报告+说明书正文(即毕业论文)。

从上述的培养目的和国家相关要求中不难看出工科类毕业设计必须具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在前期做大量的实验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就需要消耗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要在整个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工科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学校都把毕业设计放在第八学期进行,而此时正是大四学生找工作、参加企业面试,复习考研的阶段,在现今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一定不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毕业设计的完成上,用人单位为了考察所招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一般都会要求签约学生提前到单位实习,实习时间一般都会与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但是要正常毕业拿到文凭又必须拿到该项学分,这就使得学生大部分只进行简单的实验甚至根本不进行实验直接采取复制、粘贴,东拼西凑的方式仅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应付了事。另外,随着高等院校的大幅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剧增,造成了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出现了一个指导教师指导数名毕业生的情况,这就使得指导教师选题时需要提出多个毕业设计题目,导致题目与实际脱离,超出专业要求范围等问题。表1,表2分别是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五年内的毕业设计题目性质和题目来源统计表。

从表中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虽然每年都会有一部分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工程设计类、技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类、软件开发类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但是理论研究类题目的数量依然占据较大的比重,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存在着与生产实践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二、工科类毕业设计质量关口前移管理方式

基于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对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探讨[5],提出了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关口前移,提出提高题目质量和指导水平的新方式;基于事实决策,持续改进,完善现有质量监控体系;全过程质量管理,预防为主,构建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三种管理方式,本研究即是对第一种管理方式的进一步拓展和实践应用,包括毕业设计时间前移及毕业设计形式多样两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1.毕业设计时间前移

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前移是指在完成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及学院的实验和科研条件, 让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由学生本人主导并依据自己兴趣在相关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及各种科研活动,并提出毕业设计的整体思路和题目。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以学生的关注为焦点”的基本原则,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第七学期末由指导教师集中出题所出现的题目质量不高,题目与科研脱离的问题。

毕业设计提前的时间不宜过早,过早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难以完成相对复杂的实验和实践过程。经过对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及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本科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宜从大三结束的暑假开始。在大三年级结束时,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已经完成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物理实验、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的等级考试,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论知识、计算机能力和英文水平;完成了组织行为学、系统分析与安全系统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职业健康与环境管理体系、安全风险管理原理等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具备了安全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完成了安全心理学及测试实验、安全管理学及实验、认知实习和金工实习等实践实习科目的学习,具备了安全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的实验技能。在具备这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后,本科生已经拥有初步的论文写作的能力。在此时尽早的进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可以使传统上一个学期就要完成的工作扩展到包含有寒暑假的一年之内,时间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另外,在第七学期的专业课选课及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带着相关课题进行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另外由于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增多,指导教师可以更系统全面的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总体情况,更有效的对症下药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这样,通过半年的工作和学习,在最后一个学期前,包括文献查阅、实验、调研等毕业设计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在第八学期,毕业生只需要对前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就可以顺利的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参加毕业答辩,有效地缓解找工作与论文撰写的时间冲突的问题,顺利毕业进入工作岗位。

2.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

(1)毕业设计选题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毕业设计步骤一般分为指导教师提出题目,毕业生选择指导教师和论文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三步。基本上只是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独立于学校、院系、企业等各方,致使一部分毕业设计的题目仅仅具有理论依据,脱离实际需要。在毕业设计的时间关口提前后,毕业生会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及实践活动,完成在企业中的实习。在这些活动和研究中学生可以发挥所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而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目前,选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目前,高等院校的许多指导教师会与校外企业合作,有自己的科研项目。这些研究大都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学生以此类科研项目为依托,在研究中发现研究方向提出毕业论文题目,不仅可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还能更早的了解企业要求,为以后的尽快融入工作打下基础。

以各类专业技术竞赛,科技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为基础进行选题。大学院校应该尽可能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比赛中去,并使毕业设计与竞赛接轨。在大赛中学生发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完成作品,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

与学生择业就业相结合。一部分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有自己的就业目标,院校应该鼓励这些学生了解目标单位的实际生产和科研情况,提供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该企业的科研项目中去,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该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学生在上述三种模式下分别接受学校、企业和导师的共同指导和管理。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的“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上述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步提升,就业能力和意识得到加强,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就业时的激烈竞争。

(2)毕业设计答辩形式多样化

根据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6]条的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已经不再是代表毕业生专业水平达到毕业标准的唯一方式,通过其他的方式同样可以证明毕业生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而获得学士学位。

在毕业设计时间关口提前和选题形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学生更可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取得专业相关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专业学习水平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如学生在校期间,在公开出版的报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由本人单独署名(或本人是第一作者)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以科研作品形式(论文或设计)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级或省级学生竞赛并获三等奖以上;学生申报并获准立项的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通过结题验收的科研作品;获得国家专利部门授权批准的与专业相关的专利等。获得以上成绩的学生可以向学院申请用其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相关成果替代毕业设计,一旦申请获得通过毕业生获得学位就可以免去毕业论文书写及答辩的步骤。

多样化毕业设计答辩形式的实施,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更明确,及早的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准备,为高校毕业生适应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三、小结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关,其标准和模式应该与时俱进。将工科类毕业设计的时间关口提前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设计和就业之间的矛盾,还可以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能动性,使工科类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科研和实践,从而获得专业相关的成果以证明该生达到毕业标准;工科类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和答辩形式的多样化更可能让毕业生用最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晖,程建军,赵海燕.建立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系统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0):157-160.

[2]王修彦.谈工科类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4,(4):82-83.

[3]鲁汉玲.多元化学习成果替代单一本科论文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2,28(4):1-4.

[4]顾冬冬.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废争议及应对机制 [J].科教文汇,2008,(8):37-42.

[5]张青松,丁彩云.基于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探讨[C].中国民航大学2013年教学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244-24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S].

[7]王章豹,郑治祥.基于TQM和ISO9000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新理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1-7.

[8]柳巧玲.基于PDCA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高教研究,2007,(1):134-136.

上一篇:科技资讯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科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