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科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5:52:28

主科医生论文

主科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2013年1月10日,河北工程大学年轻女教师郭晖从北京飞赴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2003年,郭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郭晖掌握英、法、日、拉丁四门外语,她翻译了三部总数30多万字的外国作品。2008年,她取得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郭晖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感人事迹受到社会的关注,多年来,她有一个梦想,希望到世界高水平大学访学研究。在河北省教育厅的关心下,在河北工程大学支持下,2012年8月,国家公派留学地方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全票通过支持郭晖公派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A:不能走路也要读大学

1970年2月9日,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副教授,母亲叫徐孔镕,也在该学校行政部门工作。郭晖小时候在邯郸市实验小学读书。1981年5月9日,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的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现象,医生诊断结果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也不见效果。之后转院到一家中医院,治疗30多天,未见好转。郭晖再次转院,到邯郸市一家较大医院治疗。医生诊断是风湿性关节炎,采用激素用药治疗,不见好转,身体开始浮肿。父母把郭晖转到峰峰矿区总医院。总医院的化验显示,郭晖得了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身体的腰部等部位,导致胸部以下部位瘫痪。

1983年1月,父母又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郭晖进行了第一次开胸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医院方面让回家调养。回家后,郭晖只能躺着,坐不住,妈妈上班前把水、收音机等准备好,她不敢多喝水,因上厕所实在不方便。一次,郭晖口渴得难受,她伸手去拿杯子,不料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得半天起不来,她再一次想到了死。

1984年年底,父亲听北京结核病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开胸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不会动了。

从首次治疗开始,郭晖就告别了校园。此时,懂事的郭晖心态已平静下来,郭荣茂摸着女儿的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却是异常出众的,你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点了点头。

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只能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学习,身体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学完初一课本了,母亲就将初二课本放到枕边,初中、高中6年的课本,郭晖在床上自学了4年终于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也一个不少的都做完了!遇到不会做的,就查字典和看参考书完成。

“孩子,你想考大学吗?”父亲问女儿。“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 “可我这不能动弹的腿,哪个大学愿意要我呀?”郭晖这么一说,父亲也一下子犯难了。

1990年9月的一天,郭晖在河北工程学院遇到了一个老师,他告诉郭晖可以去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老师建议她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搞翻译工作。 这对郭晖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儿。

1991年4月,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三门课: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英语综合技能都是全市最高分。1991年6月,21岁的郭晖自己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这是她联系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郭晖很高兴,她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1993年6月,郭晖获得了全国英语专科自考毕业证书后,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交给父母,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1993年10月,郭晖来到河北一家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时,校方说:“一是她身体太差,不能走路;二是学历太低,不能胜任学院教师工作。”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这让她真正的体验到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郭晖很争气,她开始攻读本科学位。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士学位,顺利地通过了另一门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1997年7月,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经详细询问,校方说:“我们只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但自考生如果本科已经取得5门主科合格证者,也可以录取。”当时,郭晖已经取得8门主科合格证,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步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B:求职遭拒奋力攻读博士生

1998年6月,郭晖考试失败。进修班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授课,郭晖靠个人的努力孜孜不倦的学习,这次还选择了学习一门法语。2001年,由于试卷搞错了的原因,14分的成绩化为乌有,郭晖没能通过考试。2002年6月,郭晖终于以71分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她为了这个硕士学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002年7月,郭晖再次来到河北一家学院求职,而这一次,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这一次,郭晖想求得一个心仪的职位。院方说:“郭晖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残酷的现实,让她再一次领悟到找工作不容易。

2002年12月7日,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这时,从答辩室走出一位老教授,郭荣茂紧张地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显得很激动:“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取得英语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晖渴望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愈加强烈。因为前两次求职遭拒,让她心理感到不平衡。

2003年,郭晖又通过考试,被山东大学录取,毕业时,山东大学授予郭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其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连导师也钦佩不已。

北京大学,郭晖更是视为神圣之地。但是,北京大学会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2002年12月1日,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个高位截瘫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读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终于获得一套完整的书藉资料。

到2002年12月30日这一天,距离博士生考试只剩下75天时间。父亲担心女儿压力过大,就安慰说:“不要有思想负担,这次考不上没关系,咱们下次再考。”女儿只是笑而不语。

2003年3月19日,郭晖的父母陪着她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是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2003年3月26日,5门考试结束。2003年7月3日,郭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家人相拥而泣。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轮椅。郭晖在北大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在拿系里的奖学金。她要用学识和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C:女博士摇着轮椅上哈佛

到北大读书了,她的学习、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维持生活。

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一个单独宿舍。2003年9月7日,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从此,郭晖每天奔波在课堂、食堂、宿舍的之间,她抓紧时间,拼命学习。由于每次上课下课都得坐轮椅,经常引来许多异样的目光。

对于她的专业,郭晖笑着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则必须下苦功才行。”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17世纪的一位叫琼生的诗人,这位诗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三教九流,无所不知。要研究他的作品,首先得能够看懂有关他的书籍资料。所以郭晖在学会英、日、法和拉丁语之后,增加学习一门古希腊语。一年后,学业成绩也名列前茅。

由于郭晖在英语诗歌翻译方面卓有建树,国内外一些出版社开始注意上她。2003年12月30日,南海出版公司负责人找到她,请她为《海鸥乔纳森》一书担任翻译。郭晖在学习之余,着手翻译书稿。这本书出版后,在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战争与和平》丛书分册。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总会使师生们投以赞许的目光。2007年,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授予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08年8月,郭晖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历和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她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社会,她先后获中国残联的表彰和奖励,河北省政府、省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她“北京奥委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2008年11月,郭晖受聘加入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成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至此,郭晖用27年的时间,终于“站”上三尺讲台。

2012年3月,郭晖获悉河北教育厅全额资助优秀高校教师赴海外留学的消息,她是河北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来,第一位申请的残疾人。2012年8月11日,郭晖的申请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评审委员会专家全票通过。

主科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不能走路也要读大学,高位瘫痪女向命运挑战

1970年2月9日,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副教授,母亲叫徐孔镕,也在该学校行政部门工作。1981年5月9日,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的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医生诊断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不见效果。之后转院到一家中医院,治疗30多天,未见好转。郭晖再次转院,到邯郸市一家较大医院治疗。医生诊断是风湿性关节炎,采用激素治疗,不见好转,身体开始浮肿。父母把郭晖转到峰峰矿区总医院。总医院的化验显示,郭晖得了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腰部等部位,导致胸部以下部位瘫痪。

10月初的一天,郭晖感冒了,发烧怕冷,在床上滚来滚去,后来就发现双腿发麻、没了知觉。郭晖问妈妈:“我的腿呢?”妈妈愣住了,说:“腿不是在你身上吗?”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郭晖竟然不知不觉地尿到了床上。突然间大小便失禁,让郭晖痛苦万分,她号啕大哭:“我成了废人?我不想活了!”说着,就用头撞墙,母亲拼命地将她拉开。

医院大夫说:“孩子瘫痪了,你们去北京看看吧!”得知女儿被确诊瘫痪的消息,父亲一夜之间愁白了头,母亲也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1983年1月,父母又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郭晖进行了第一次开胸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医院方面让回家调养。回家后,郭晖只能躺着,坐不住,妈妈上班前把水、收音机等准备好,她不敢多喝水,因上厕所实在不方便。一次,郭晖口渴得难受,她伸手去拿杯子,不料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得半天起不来,她再一次想到了死。

1984年年底,父亲听到北京结核病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开胸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不会动了。

从首次治疗开始,郭晖就告别了校园。此时,懂事的郭晖心态已平静下来,郭荣茂摸着女儿的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却是异常出众的,你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点了点头。

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只能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学习,身体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学完初一课本了,母亲就将初二课本放到枕边,初中、高中6年的课本,郭晖在床上自学了4年终于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也一个不少的都做完了!遇到不会做的,就查字典和看参考书完成。

“孩子,你想考大学吗?”父亲问女儿。“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可我这不能动弹的腿,哪个大学愿意要我呀?”郭晖这么一说,父亲也一下子犯难了。

1988年12月,郭晖突然想要参加高考。可是,她那时仍旧不能坐稳,时间一长,腿会抽筋,后背还会痛得受不了。而且,那时高考需要预选,郭晖不是在校学生,没有预选资格。为了能上学参加考试,郭晖抽出半年时间锻炼身体。

1990年9月的一天,郭晖在河北工程学院遇到了一个老师,他告诉郭晖可以去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老师建议她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搞翻译工作。这对郭晖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儿。

1991年4月,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三门课: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英语综合技能都是全市最高分。1991年6月,21岁的郭晖自己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这是她联系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郭晖很高兴,她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1993年6月,郭晖获得了全国英语专科自考毕业证书后,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交给父母,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有些家长听说郭晖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就让她业余时间帮助辅导自己的孩子。每个月给25元的报酬,郭晖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样可以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学生们都管她叫“老师”。

1993年10月,郭晖来到河北一家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时,校方说:“一是她身体太差,不能走路;二是学历太低,不能胜任学院教师工作。”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这让她真正的体验到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郭晖很争气,她开始攻读本科学位。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士学位,顺利地通过了另一门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1997年7月,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经详细询问,校方说:“我们只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但自考生如果本科已经取得5门主科合格证者,也可以录取。”当时,郭晖已经取得8门主科合格证,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步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真心求职遭拒,瘫女孩奋力攻读北大博士

1998年6月,郭晖考试失败。进修班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授课,郭晖靠个人的努力孜孜不倦的学习,这次还选择了学习一门法语。2001年,由于试卷搞错了的原因,郭晖没能通过考试。2002年6月,郭晖终于以71分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她为了这个硕士学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002年7月,郭晖再次来到河北一家学院求职,而这一次,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这一次,郭晖想求得一个心仪的职位。院方说:“郭晖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残酷的现实,让她再一次领悟到找工作不容易。

2002年12月7日,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这时,从答辩室走出一位老教授,郭荣茂紧张地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显得很激动:“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取得英语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晖渴望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愈加强烈。

2003年,郭晖又通过考试,被山东大学录取,毕业时,山东大学授予郭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其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连导师也钦佩不已。

北京大学,郭晖更是视为神圣之地。但是,北京大学会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2002年12月1日,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个高位截瘫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终于获得一套完整的书藉资料。

2003年3月19日,郭晖的父母陪着她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是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2003年3月26日,5门课程考试结束。2003年7月3日,郭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家人相拥而泣。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轮椅。郭晖在北大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在拿系里的奖学金。她要用学识和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未名湖畔留下独特的风景,女博士摇着轮椅上哈佛

到北大读书了,她的学习、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维持生活。

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一个单独宿舍。2003年9月7日,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从此,郭晖每天奔波在课堂、食堂、宿舍之间,由于每次上课下课都得坐轮椅,经常引来许多异样的目光。

郭晖上课前,母亲推着轮椅把女儿送到楼前。旧楼有台阶,需要把轮椅抬上去才行。见母亲推着郭晖来上课,同学们纷纷上前帮忙。

由于教室门窄,轮椅推不进去,郭晖只能被母亲背进教室,坐在椅子上。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郭晖一动也不敢动,一节课下来,郭晖苍白的脸上直冒虚汗,累得不行。为应对大小便失禁,每次上课时,母亲就拿着女儿在厕所用的木凳,等在教室门口。每到课间休息,就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把女儿背进厕所。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同时,她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并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丛书分册《战争与和平》。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师生们见到她时总会投以赞许的目光。2007年,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授予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08年8月,郭晖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郭晖先后获中国残联的表彰和奖励,河北省政府、省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她“北京奥委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2008年11月,郭晖受聘加入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成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

2012年3月,郭晖获悉河北教育厅全额资助优秀高校教师赴海外留学的消息,她是河北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来,第一位申请的残疾人。2012年8月11日,郭晖的申请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评审委员会专家全票通过。

2013年1月10日,郭晖从北京飞赴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海外留学生活。一年后,郭晖表示:学成回国,她会继续留在河北工程大学,继续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郭晖把磨难变成了动力,实现了梦想,她高扬起生命的旗帜,成为时代的楷模。

主科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10年前,郭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2008年,她取得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郭晖掌握英、法、日、拉丁、古希腊5门外语,翻译了3部书稿,以及总字数达30多万字的外国作品。

她有一个梦想,希望到世界高水平大学学习。去年,国家公派留学地方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全票通过郭晖公派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郭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不能走路也要读大学

1970年,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教师,母亲徐孔镕也在该校行政部门工作。1981年5月,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的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现象,医生诊断结果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没有疗效。后来,郭晖被确诊为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身体的腰部等部位。

当年秋季,郭晖感冒了,发烧怕冷,在床上躺着,后来就发现双腿发麻,渐渐没了知觉。郭晖问妈妈:“我的腿呢?”妈妈愣住了,说:“腿不是在你身上吗?”突然间大小便失禁让郭晖痛苦万分,她号啕大哭:“我成了废人?我不想活了!”

医院大夫说:“孩子瘫痪了,你们去北京看看吧!”得知女儿被确诊瘫痪的消息,父亲几乎一夜之间愁白了头,母亲也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父母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郭晖进行了第一次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医院方面让回家调养。郭晖只能在床上躺着,无法坐立,也不能行走。妈妈上班前把水、食品、收音机等准备好,让郭晖自己取用。一天,郭晖口渴得难受,她伸手去拿杯子,不料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得半天起不来。

父亲听北京结核病医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不能动了。

从首次治疗开始,郭晖就告别了校园。此时,懂事的郭晖心态已平静下来。父亲摸着女儿的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是非常出众的,你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点了点头。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让她自己学习。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只能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学习,身体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父母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学完初一课本,父亲就将初二课本放到枕边。初中、高中6年的课本,郭晖都是在床上自学完成的,课本上的作业也一个不少的都做完了,遇到不会做的,就查字典和看参考书完成。

“孩子,你想考大学吗?”父亲问女儿。“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 “可我这不能动弹的腿,哪个大学愿意要我呀?”郭晖这么一说,父亲也一下子犯难了。郭晖想要参加高考,可是,她那时仍旧不能坐稳,时间一长,腿会抽筋,后背还会痛得受不了。而且,那时高考需要预选,郭晖不是在校学生,没有预选资格。为了能上学参加考试,郭晖抽出半年时间锻炼身体。

当郭晖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不能同正常人相比,自己半年时间锻炼的身体仍然不争气,腿一抽筋,还会摔跟头。连考场上的椅子都坐不稳,怎么考试?这一刻,她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废人了。

1990年,郭晖在河北工程学院遇到了一位老师,他告诉郭晖可以去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一科一科地结业。老师建议她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做翻译工作。郭晖看到了一丝希望,她要努力抓住它。

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3门课: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英语综合技能都是全市最高分。考完试,郭晖自己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这是她联系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郭晖很高兴,她终于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

1993年,郭晖获得了全国英语专科自考毕业证书后,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交给父母,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有些家长听说郭晖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就让她业余时间帮助辅导自己的孩子,每个月给25元的报酬。郭晖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样可以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学生们都管她叫“老师”。

年末,郭晖来到河北一家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时,校方说:一是身体太差,不能走路;二是学历太低,不能胜任学院教师工作。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这让她真正地体验到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次求职,让郭晖知道了自己学历偏低,她开始攻读本科学位。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士学位,顺利地通过了另一门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当年,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郭晖去打听,校方说:“我们只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但自考生如果本科已经取得5门主科合格证者,也可以录取。”当时,郭晖已经取得8门主科合格证,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这样,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步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攻读北大博士

硕士毕业后,郭晖再次来到河北一家学院求职,而这一次,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这一次,郭晖想求得一个心仪的职位,得到的答复却是“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残酷的现实,让她再一次感受到找工作不容易。

在求学的道路上,郭晖奋力前行。2003年,郭晖被山东大学录取,毕业时,山东大学授予郭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其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连郭晖的导师也钦佩不已。

毕业前,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这时,从答辩室走出一位老教授,父亲郭荣茂紧张地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显得很激动:“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晖渴望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愈加强烈。

北京大学,郭晖视为神圣之地。但是,北京大学能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名高位截瘫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报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教授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终于获得一套完整的书籍资料。这时,距离博士生考试只剩下75天时间。父亲担心女儿压力过大,就安慰说:“不要有思想负担,这次考不上没关系,咱们下次再考。”女儿只是笑而不语。

2003年3月,郭晖的父母陪着她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5门考试结束。郭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家人相拥而泣。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轮椅。

圆梦哈佛

到北大读书了,郭晖的学习、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养家。

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单独宿舍。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从此,郭晖每天奔波在课堂、食堂、宿舍之间,她抓紧时间,拼命学习。郭晖在北大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在拿系里的奖学金。她要用学识和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郭晖上课前,母亲推着轮椅把女儿送到楼前。旧楼有台阶,需要把轮椅抬上去才行。见母亲推着郭晖来上课,同学们纷纷上前帮忙。由于教室门窄,轮椅推不进去,郭晖只能被母亲背进教室,坐在椅子上。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郭晖一动也不敢动,一节课下来,郭晖苍白的脸上直冒虚汗,累得不行,有时大小便失禁。每次上课的时候,母亲就拿着女儿在厕所用的木凳,在门口等着。每到课间休息时,就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把女儿背进厕所。

对于她的专业,郭晖笑着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则必须下苦功才行。”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17世纪的一位叫琼生的诗人,这位诗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要研究他的作品,首先得能够看懂有关他的书籍资料。所以郭晖在学会英、日、法和拉丁语之后,增加学习一门古希腊语。一年后,学业成绩也名列前茅。

由于郭晖在英语诗歌翻译方面卓有建树,国内外一些出版社开始注意上她。2003年12月,南海出版公司负责人找到她,请她为《海鸥乔纳森》一书担任翻译。郭晖在学习之余,着手翻译书稿。这本书出版后,在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战争与和平》丛书分册。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师生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团中央还授予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08年8月,郭晖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历和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

扛住了命运的打击,一步一步坚强地走向未来,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社会。她先后获得中国残联的表彰和奖励,河北省政府、省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她“北京奥委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郭晖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路攀登中,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天遂人愿,郭晖受聘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成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至此,郭晖用27年的时间,终于“站”上三尺讲台。2009年3月,郭晖开始在河北工程大学教英国文学史。最多的时候,她为一个90多名学生的大班上过课,英美文学、英文诗歌、英文散文,郭晖都教授过。

2012年,郭晖获悉河北教育厅全额资助优秀高校教师赴海外留学的消息,勇敢地递交了申请,成为河北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来第一位申请的残疾人。最终,郭晖的申请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评审委员会专家的全票通过。

主科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住院医师;科研;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29-0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教育所特有的阶段,对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专科医师和主治医师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造就合格临床医学人才,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1]。卫生部颁发的文件《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除了熟悉本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以及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外,还必须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2]。然而,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临床能力已经不是衡量一个医院好坏和学科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科的发展以及科研水平的提高要求医生具备较好的科研能力。而对刚刚毕业的住院医师,在校期间已经初步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如果不及时加强培训,科研能力势必在几年临床轮转之后减弱,所以,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进一步提高医生的科研能力,增强医院的学科水平以及提升整个医院的实力有着积极的长远意义。

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科研意识不强

科研意识通常是指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能将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对医学科研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科研也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取得成绩。医师从"医匠"型向学者型转变的时代要求,决定着他们一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决定着他们所能够成就的人才质量和能够练就的学术品质,极其重要,又易被忽略。由于在晋升中级上没有太大的科研压力,不少住院医师忽视了科研的重要性,自己在学生期间的科研功底也通过三年的轮转逐步退化,造成很多住院医师申报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科研意识大大降低。

1.2 缺乏系统的培养规范和激励措施

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陪大纲以及各省市制定的规陪细则,对住院医师的轮转科室、完成病种类别和数量以及操作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和要求,而对科研方面的指标只是撰写一篇综述或者发表一篇文章。对于如何养成科研意识,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实验操作等都没有做要求,很多住院医师对搞科研都没有一个概念,忽视了科研在自身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对住院医师这个层级的群体缺少较大的激励机制和措施,住院医师搞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

1.3 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和重视程度不大

随着晋升与课题挂钩,各大医院课题申报积极性的大大提高,而住院医师临床年资浅,经验不丰富,科研前期工作薄弱的特点在申请课题立项上往往不具优势,并且相关部门缺少也没有专门针对住院医师设立的计划或基金项目,住院医师科研立项数较低,医院的科研氛围在低年资医生中不强。其次,在医院组织的相关培训和讲座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以及介绍最新科研方法的活动很少,住院医师学习科研的途径和机会少。

1.4 轮转科室科研带教意识薄弱

由于住院医师大多数都在非本科室进行相关专业的轮转,而轮转的科室和带教老师除了进行必要的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等培养外,很少对轮转的医师进行科研方面的培养和传授,而是把轮转医师的大量工作安排在书写病例和查房上面,这不利于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2 如何培养和提高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

2.1 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水平

大部分住院医师来自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自主科研意识不高,如果不给予一定的外界压力和正确引导,那么在学校锻炼的科研技能力会在临床工作中逐渐磨灭。强调临床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强化科研意识水平,使住院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发掘科研命题,有效收集和积累科研素材以及及时开展科研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一方面,管理部门重视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把科研意识的培养写入到规范化培训大纲,将开展科研活动纳入出科考核的评分指标,同时加强师资科研能力培训。另一方面,将科研活动与晋升挂钩,我院规定晋升主治必须申报过课题,且在规定的期刊目录源上2篇。

2.2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

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首先要重视科研理论的学习与锻炼,一方面通过阅读文献和撰写综述,了解当前国内外的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为科研选题提供思路。另一方面,组织学术科研能力较强的人员就科研工作开展讲座,重点就科研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标书写作等进行培训,积极开展讨论与问答,进一步提高住院医师科研素养与兴趣。其次,科研实践的锻炼也是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住院医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带教老师以及科教管理部门细心指导,以写代练,提高住院医师课题组织意识和标书写作能力;同时,鼓励住院医师参与课题的动物实验和病例收集工作,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科研的过程,提高科研积极性。

2.3 采取激励机制优惠政策提高住院医师科研积极性

刚进入工作岗位的住院医师科研能力还不够强,科研积累还不够多,特别是专业型的硕士研究生,没有经历丰富的临床或者实验室的科研训练,缺少工作基础和论文的积累,在申请科研项目时相对于高级医师不具优势。为了鼓励年轻医师申报科研项目和科研积极性,在设置科研项目计划时,有针对性的设立青年项目或者创业项目等专项基金,研究对象重点倾斜,鼓励住院医师积极申报。医院划拨部分财政资金设立住院医师科研启动基金,组织院内申报,加强管理。此外,针对住院医师取得的成果,医院根据相关文件进行各种奖励,进一步提高住院医师科研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姜树强,张建玲,王广云,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0,10(5): 46-48.

[2] 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Z]. 卫教发[1993]第1号.

主科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A:不能走路也要读大学,

高位瘫痪女孩向命运发起挑战

1970年2月9日,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副教授,母亲叫徐孔,也在该学校行政部门工作。郭晖小时候在邯郸市实验小学读书。1981年5月9日,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的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现象,医生诊断结果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也不见效果。之后转院到一家中医院,治疗30多天,未见好转。郭晖再次转院,到邯郸市一家较大医院治疗。医生诊断是风湿性关节炎,采用激素用药治疗,不见好转,身体开始浮肿。父母把郭晖转到矿区总医院。总医院的化验显示,郭晖得了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身体的腰部等部位,导致胸部以下部位瘫痪。

10月初的一天,郭晖感冒了,发烧怕冷,在床上滚来滚去,后来就发现双腿发麻、没了知觉。郭晖问妈妈:“我的腿呢?”妈妈愣住了,说:“腿不是在你身上吗?”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郭晖竟然不知不觉地尿在了床上。突然间大小便失禁,让郭晖痛苦万分,她号啕大哭:“我成了废人?我不想活了!”说着,就用头撞墙,母亲拼命地将她拉开。

医院大夫说:“孩子瘫痪了,你们去北京看看吧!” 得知女儿被确诊瘫痪的消息,父亲一夜之间愁白了头,母亲也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1983年1月,父母又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郭晖进行了第一次开胸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医院方面让回家调养。回家后,郭晖只能躺着,坐不住,妈妈上班前把水、收音机等准备好,她不敢多喝水,因上厕所实在不方便。一次,郭晖口渴得难受,她伸手去拿杯子,不料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得半天起不来,她再一次想到了死。

最难的是不能活动,有一次楼上修暖气,叮叮当当的一直在敲,天花板上的抹灰掉在她身上,那种等死的感觉让她心如死灰。

1984年年底,父亲听北京结核病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开胸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不会动了。

从首次治疗开始,郭晖就告别了校园。此时,懂事的郭晖心态已平静下来,郭荣茂摸着女儿的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却是异常出众的,你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点了点头。

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只能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学习,身体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学完初一课本了,母亲就将初二课本放到枕边,初中、高中6年的课本,郭晖在床上自学了4年终于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也一个不少的都做完了!遇到不会做的,就查字典和看参考书完成。

“孩子,你想考大学吗?”父亲问女儿。“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 “可我这不能动弹的腿,哪个大学愿意要我呀?”郭晖这么一说,父亲也一下子犯难了。

1988年12月,郭晖突然想要参加高考。可是,她那时仍旧不能坐稳,时间一长,腿会抽筋,后背还会痛得受不了。而且,那时高考需要预选,郭晖不是在校学生,没有预选资格。为了能上学参加考试,郭晖抽出半年时间锻炼身体。

1989年6月,当郭晖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不能同正常人相比。自己半年时间锻炼的身体仍然不争气,腿一抽筋,还会摔跟头。她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废人。

1990年9月的一天,郭晖在河北工程学院遇到了一个老师,他告诉郭晖可以去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老师建议她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搞翻译工作。 这对郭晖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儿。

当时,郭晖参加了一个培训班,上午上课,下午可以在家自习。她住在家中的客厅里,来了人还可以说说话、解解闷。客人走了,郭晖再看书学习。

1991年4月,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三门课: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英语综合技能都是全市最高分。1991年6月,21岁的郭晖自己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这是她联系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郭晖很高兴,她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1993年6月,郭晖获得了全国英语专科自考毕业证书后,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交给父母,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有些家长听说郭晖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就让她业余时间帮助辅导自己的孩子。每个月给25元的报酬,郭晖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样可以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学生们都管她叫“老师”。

1993年10月,郭晖来到河北一家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时,校方说:“一是她身体太差,不能走路;二是学历太低,不能胜任学院教师工作。”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这让她真正地体验到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郭晖很争气,她开始攻读本科学位。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士学位,顺利地通过了另一门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1997年7月,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经详细询问,校方说:“我们只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但自考生如果本科已经取得5门主科合格证者,也可以录取。”当时,郭晖已经取得8门主科合格证,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步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B:真心求职遭拒,

瘫女孩北大奋力攻读博士生

1998年6月,郭晖考试失败。进修班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授课,郭晖靠个人的努力孜孜不倦地学习,这次还选择了学习一门法语。2001年,由于试卷搞错了的原因,14分的成绩化为乌有,郭晖没能通过考试。2002年6月,郭晖终于以71分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她为了这个硕士学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002年7月,郭晖再次来到河北一家学院求职,而这一次,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这一次,郭晖想求得一个心仪的职位。院方说:“郭晖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残酷的现实,让她再一次领悟到找工作不容易。

2002年12月7日,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这时,从答辩室走出一位老教授,郭荣茂紧张地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显得很激动:“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取得英语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晖渴望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愈加强烈。因为前两次求职遭拒,让她心理感到不平衡。

2003年,郭晖又通过考试,被山东大学录取,毕业时,山东大学授予郭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其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连导师也钦佩不已。

北京大学,郭晖更是视为神圣之地。但是,北京大学会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2002年12月1日,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个高位截瘫的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读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终于获得一套完整的书籍资料。

到2002年12月30日这一天,距离博士生考试只剩下75天时间。父亲担心女儿压力过大,就安慰说:“不要有思想负担,这次考不上没关系,咱们下次再考。”女儿只是笑而不语。

2003年3月19日,郭晖的父母陪着她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是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2003年3月26日,5门考试结束。2003年7月3日,郭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家人相拥而泣。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轮椅。郭晖在北大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在拿系里的奖学金。她要用学识和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C:未名湖畔留下独特的风景,

女博士摇着轮椅上哈佛

到北大读书了,她的学习、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维持生活。

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一个单独宿舍。2003年9月7日,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从此,郭晖每天奔波在课堂、食堂、宿舍之间,她抓紧时间,拼命学习。由于每次上课下课都得坐轮椅,经常引来许多异样的目光。

郭晖上课前,母亲推着轮椅把女儿送到楼前。旧楼有台阶,需要把轮椅抬上去才行。见母亲推着郭晖来上课,同学们纷纷上前帮忙。

由于教室门窄,轮椅推不进去,郭晖只能被母亲背进教室,坐在椅子上。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郭晖一动也不敢动,一节课下来,郭晖苍白的脸上直冒虚汗,累得不行。大小便时常失禁,怎么办?每次上课的时候,母亲就拿着女儿在厕所用的木凳,在门口等着。每到课间休息时,就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把女儿背进厕所。

对于她的专业,郭晖笑着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则必须下苦功才行。”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17世纪的一位叫琼生的诗人,这位诗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三教九流,无所不知。要研究他的作品,首先得能够看懂有关他的书籍资料。所以郭晖在学会英、日、法和拉丁语之后,增加学习一门古希腊语。一年后,学业成绩也名列前茅。

由于郭晖在英语诗歌翻译方面卓有建树,国内外一些出版社开始注意上她。2003年12月30日,南海出版公司负责人找到她,请她为《海鸥乔纳森》一书担任翻译。郭晖在学习之余,着手翻译书稿。这本书出版后,在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战争与和平》丛书分册。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总会接收到师生们赞许的目光。2007年,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授予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08年8月,郭晖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历和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她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社会,她先后获中国残联的表彰和奖励,河北省政府、省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她“北京奥委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她扛住了命运的打击,一步一步坚强地走向未来,她拥有一颗感激的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路攀登中,郭晖有个当一名老师的梦想。2008年11月,郭晖受聘加入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成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至此,郭晖用27年的时间,终于“站”上三尺讲台。2009年3月,郭晖开始在河北工程大学教英国文学史。大学教书生涯,最多的时候,为一个90多名学生的大班上过课,英美文学、英文诗歌、英文散文,郭晖都教过。

2012年3月,郭晖获悉河北教育厅全额资助优秀高校教师赴海外留学的消息,她是河北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来,第一位申请的残疾人。2012年8月11日,郭晖的申请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评审委员会专家全票通过。

主科医生论文范文第6篇

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培育理念,依托国家唯一的中药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汇集优势平台资源,创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组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节、出版学生自主科研期刊。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学生主动性,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中药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

中药学;本科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第一个中药学硕士、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接纳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奠基现代中药高等教育。秉承全国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品、质、性、效、用”系统中药思想,依托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科教平台,以国家唯一的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为主体,构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1秉承“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针对中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需求,依据学生个性特点,构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具有中医药原创思维,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的融贯中西、德才兼备的中药学创新人才。“系统中药”思想是在凌一揆教授创造性提出“大中药”概念下,历经继承创新,逐步形成的完整理论。中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包含中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中药基源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化学等五个方面的系统知识。我校中药本科教育之初,就逐步开设了《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草药化学》(1987年改为《中药化学》)等主干课程,为建立中药本科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医药结合”:依据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学院秉承以中药效用为核心,在中药的研究为阐明中医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突显医药结合,将《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纳入专业基础中。“实践创新”:在强调“早实践,多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以“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平台、实习实训基地”为一体的中药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和完善中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贯穿于我校中药学本科生教育始终,亦成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构建的基石。

2以“中药基础基地项目”为支撑,奠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基石

199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学基地班)。2012年,学校将中药学基地班正式更名为“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旨在围绕“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中药学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全面掌握中药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为本科提前批次招生,每班30-60人次。班级实行“全程导师制”,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匹配,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即开始完成科研实践,确保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基础理化试验操作与创新研究融会贯通。2014年,由彭成副校长牵头药学院申报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并获得资助,资助力度400万元,鼓励一线教学骨干,通过科研立项,全额用于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以及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的计划,学院对科研训练项目实行滚动资助,以学院的六大研究方向的正高职称且承担有部省级以上课题的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第一期确立了23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第二期确立11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每个项目资助10万元,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及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3以各级优势平台为助推,推进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

学院推进以“部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训练基础平台,搭建了“统一化、网络式、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实验、技术与实习实训平台的互补。以“省部共建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训练创新平台,以“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为训练开放平台的建设工作,并成功获批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深化“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形成了基础强,规格高,功能全,设备新的“学生科研训练平台集群”,大力提升中药学本科学生科研训练质量与实效。学院同时整合资源,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打造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以“创业计划大赛”、“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整体创新的环境,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科技产业园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是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以“一园三区”功能布局为主体,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区、中医药企业孵化区和中医药产业区,形成研发、生产、健康服务、医药商贸的产业集群,打造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识经济圈。结合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全面负责大学生创业中心的管理工作,制定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心受理大学生入园申请,统筹规划和落实创业中心的相关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师、创业人士等为学生创业公司提供管理、营销、技术、法律、财务、心理、工商、税务、信贷、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咨询和发展指导。

4以本科生自主提升为主体,深化科研创新及实践学术氛围

药学院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包含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科研项目、学生活动的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能力提升模式。

4.1自主培育机构-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

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本科学生直接参与科研的兴趣。为有志于从事科研学术工作的本科生提供一个参与科研、师生沟通、学术交流的平台,药学院筹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协会由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学生为主体,聘请学科各方向专家作为学术指导专家。协会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高年级学生及部分研究生为骨干,担任科研团队组建、科研期刊筹备、科研活动筹划等任务。

4.2自主培育期刊-《本草新悟》

中药学基础基地学生自主创办、编制的学生学术期刊《本草新悟》,距今已有三年的刊龄,累积发表了学院本科生科研论文500余篇,以学生学术交流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探索广袤药学天地,用创新思维打造全新学术平台,已成为本科学生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展示的有效阵地,在行业内兄弟院校中备受赞誉。《本草新悟》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期刊载体,学生在学院指导下,自主投稿、自主编纂、自主运行。目前,期刊运作良好,并呈现出投稿低年级化、普及化的趋势。

4.3自主培育活动-科研学术节

科研学术节是药学院一年一度的学术类品牌活动。学生活动以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科研学术节通过举办系列学术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率,营造浓厚科研学术氛围。科研学术节包括“百草园”学生学术论坛,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管理者和企业家开展相关领域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如王永炎院士、刘昌孝院士、胡之璧院士等知名专家,国家药品安全评价中心主任杜晓曦、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处长吴锐等管理者,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广州奇星药业集团董事长朱柏华等企业家,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到中医药和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领域的现状,切实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双基”实验技能操作大赛,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为导向,设置笔试、试验操作两个环节,借此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为“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选拔储备人才。除此之外,科研学术节还包括“慧眼时珍”中药鉴别知识大赛、学术论文撰写大赛等活动。

4.4自主培育提升-重大讲座及开放活动

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石,注重契合中药学发展前沿,在例行举办学术讲座之外,以学校举办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为契机,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拓宽科研思维与方法、了解本领域重大研究进展,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系统中药,传承创新”品牌开放活动,以基地应届毕业生为主体,适当吸收全国优秀药学类学生,通过“名师讲堂”、“导师面对面”、“野外资源考察”等活动,将理论纳入实践,用实践深化理论,创新集中训练模式,提升集中科研训练实效。

4.5自主培育平台-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

学院构建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根据系统中药学思想,创新平台包括公共理化实验单元,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研究单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单元,中药药性、药效研究单元,中药炮制制剂研究单元,共享分析仪器单元6大子平台,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该创新实验平台可自主进行药学系统科研探索与研究,能开展样品前处理,中药资源与鉴定研究,中药材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方法,常规药理实验等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可独立自主进行中药科学实验探索的实体空间。

5以创新奖励及学术论文为代表,产出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成果

模式推进以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取得实效,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来,参加部级比赛多次,获得十余项奖励,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前茅;发表SCI文章7篇,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充分展示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6讨论

6.1学生课堂教学与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夯实基本技能,学、药理、药植与鉴定、炮制与制剂等专业技能融汇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培育模式,主动参与学科中药理论及应用研究,中药药效和毒理研究,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开发研究,中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药炮制和新制剂、新剂型研究、中药药事管理六个方向进行实践创新。

6.2学院主导科研训练与学生自主科研能力培育相结合

药学院有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中药学基础基地在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系、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被教育部有关专家誉为中药学本科教育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成为学院主导科研训练的有益补充,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主动性,全方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实效。

[参考文献]

[1]刘贤武,彭成,等.倡导系统中药,培养创新人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1):17.

主科医生论文范文第7篇

章均赛大使首先向所有在加拿大求学和工作的广大留学人员以及他们的亲人拜年并致以新春祝福!章大使回顾了几十年前自己的留学生活,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并以一个老学长的身份,殷切鼓励广大留学人员要始终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重托,珍惜留学机会和宝贵时光,争分夺秒,刻苦努力,多学习现代化科技知识,有了过硬的本领,才能够为祖国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章大使还希望留学生要走出课堂,多接触加拿大社会,多了解加拿大的风土人情,多与加拿大老师、同学交朋友,多向他们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情况,做一名促进中加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民间大使。

座谈会上,几名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博士生、博士研究生的代表发言。他们通过自己的不同经历,从不同视角总结了自己来加拿大后的学习生活经验和体会,全面汇报了自己专业学习、科研合作的艰辛过程、收获以及不足。他们的发言朴实、生动、感人,不仅引起与会同学的共鸣,也给一些新来的公派生很多启迪和启发,使他们从中汲取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受益匪浅。

王欣(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硕士研究生,2007年9月赴蒙特利尔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一、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到一种方法和理念。比如,这里每个课题组都要定期开组会,每两三个月就要作一次报告,非常有利于相互交流,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课题合作,还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二、学习到了有效的管理方法。像我们课题组化学药品很多,过去是自己的东西自己保存,现在是组里有专人负责采购、整理清单、排序,建立专门数据库,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我觉得一个好的教授,不仅是一个好的科学者、好的导师,更应该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这里有很多优秀的课题组,他们有良好的管理方式,这些都是我要学习和借鉴的。

三、要多听学术报告和参加学术会议。来蒙大后可以经常接触业界的世界著名的学者和教授,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在科技前沿工作,站得高,看得透彻,他们的报告还常是业界学术动向的风向标,报告里的某些信息很可能就是今后一两年甚至10年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大师们多接触自然也就受益颇多。即使与我专业看似不太相关的讲座,我也会积极参加,听这种报告可以增长知识,开阔思维,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多重大成果的出现不是单纯的某一行业做出来的,而是很多专业、学科交叉共同努力的结果。由于人的精力有限,对不了解的学科领域,又不可能重头学,但听一场大师的学术报告,短短1个多小时就有可能把这个领域精华部分都能够了解到了,开阔眼界,好处很多。

四、要多发表学术文章,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发表文章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国外也是一样,一些年轻教授干劲十足,因为要出东西,有压力,出了成果才能有文章发,即使拿到Tenure了,也要发表高水平文章才好去申请经费,才能招优秀的学生,再做科研和出成果,再发表文章,如此循环。所以,有没有高质量文章是这个链条能否进行下去的关键。学术文章就是学术生命是否旺盛的体现,是衡量一个人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标。

陈心(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在读博士生,2010年1月以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病学医院,从事脑和脊髓损伤后的再生治疗研究,并进行临床显微手术观摩):

来到加拿大后,每当我的老师、外国同学听到我是中国政府公派出来的时候,他们都会对你竖起大拇指,认为你是由世界大国――中国,百里挑一派来学习的优秀学生。政府全额奖学金资助,你可以不用考虑出去打工挣钱,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与学习,我的一种优越感、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关于从事临床疾病治疗工作的感受:首先是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这里的医护人员人文关怀的训练体现在各个方面,从如何着装到如何握手,从如何与患者进行眼神的交流到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安慰患者的焦虑,从如何向病人自我介绍到如何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他们始终保持微笑,耐心解除患者的顾虑,真正体现了医疗是服务。除了生理上解除患者的病痛,患者心理上的满意才是最终的目标。二是新科技的迅速应用。脑外科手术显微镜得到广泛应用后,脑外科医生可以在放大30倍的条件下,进行精确手术操作,利用多种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准确描记出病人重要神经功能区的位置和手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结构,再将此信息输入到手术导航系统内,可以在全面切除病灶的同时,尽量避免损伤正常脑组织,从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去年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病学医院安装了世界首台脑外科手术模拟训练平台,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三维手术场景,真实再现手术过程,脑外科医生可以利用特质的手术器械,模拟手术操作,完全可以感知手术器械在碰触不同脑组织的差别。因为脑外科医生的手术培训,一直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一般需要7~10年,此平台的利用,将有望更好地训练脑外科医生手术显微操作技术,加快整个培训过程。三是医疗团队的无缝配合。对手术和康复过程,环环相扣,整个医疗团队配合密切,保障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崔忠凯(天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11月赴蒙特利尔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当初选择到国外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能够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开拓思维,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来后第一年,首先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内容,即4门专业课程。除了语言问题外,这里课程难度大,范围广,与国内更多偏向于应试的授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能动性、动手、动脑能力。夯实基础非常重要,不仅要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了如指掌,更应该对所在领域的大方向有所了解。当我听到需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思考完成一个和自己博士科研项目无关的课题任务时,有些反感,认为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但完成后才发现,这种训练大大提高了我自主科研、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益匪浅。第二年最重要的就是博士生资格考试,只有通过才能成为真正的博士研究生。其重要性不亚于高考,如果通不过,要么转为硕士,要么就提早结束学习打道回府。虽然考试的当天,我不幸被汽车撞了,受伤送进了急诊室,但最后还是忍痛坚持参加了考试,并顺利通过。第三年至关重要,课业任务和考试已经结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准备学术文章,参加科研项目,是出成果较快较多的一年。今年是第四年,除了完成自己的课题外,还要参加大型合作项目,同时还要带本科实习生,要与博士后和硕士生一起工作,争取今年能够顺利毕业。

武力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009年9月赴麦吉尔大学附属麦吉尔老年病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出国前我确定了三个目标:第一学好英语,特别是听、说和写,做到完全无障碍交流。我的经验是,尽量找英语是母语的人做室友,每天听CBC广播,写英语日记,参加学术研讨会等等。大约3~4个月后,基本上过了语言关。第二做好科研工作,发表SC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我的加拿大导师是一位知名的国际学者,是加拿大该领域数一数二的人物,工作很努力,对我要求也很严格。第一天见面导师就给我布置了很多科研任务,有许多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面对困难和挑战,自己就从头做起,扎扎实实,从点滴做起,每天从早8点到晚8点就泡在实验室。第一个月内读了300多篇文献,参加各种相关学术讲座,然后进行科研设计、资料分析、统计学处理、写论文,终于在第三个月写出了第一篇SCI论文。到目前为止,我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会议5次,其中加拿大3次,美国2次,在会议上作壁报交流3篇,口头报告1篇,2篇。第三多建立一些与本行的国际合作和联系。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虽然是国内一流,但尚未达到国际知名,我们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还比较薄弱。我院领导也希望我能牵线搭桥,多为单位的国际交流合作做点事情。我在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两个方面积极下功夫: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次请我的导师到西安和香港参加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学术会议。加拿大导师也请我国内导师作为会议的主席参加今年5月份在瑞典的学术会议。而双方的项目合作会更持久、更重要,去年我们和加拿大有关方面联合申请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加拿大卫生研究院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虽然这次没有申请成功,但我们会继续努力,坚信科研合作项目的方式无疑是一种互赢互利的方式。

宋戈(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读博士生,2011年3月以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康科迪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主要研究方向是航空用金属材料的高效精密切削加工工艺):

蒙特利尔是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庞巴迪公司所在地,是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生产商之一,我为能够来到这样好的环境学习而高兴。第一天来到我们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我发现自己所能够使用的实验设备仅仅是一台上世纪70年代的数控机床,这与国内实验设备样样俱全、实验天天做、数据天天出的条件相比,让我产生了一些疑惑,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为什么国外实验室能够发出如此多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而在国内优越的实验条件下所发的论文数量少质量差呢?通过1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的基础知识很薄弱,在理论与基础知识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惊人的。然后,我开始了每天面对电脑屏幕的学习生活,期间读了不少文献和书籍,慢慢地发现,在面对工程问题的时候,国外实验室的导师会将这一工程问题进行非常细致的剖分,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其中某一细节问题,首先开展大量的文献阅读,期间不但巩固了自己的基础知识,开拓了思维,而且为后期具体研究的创新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进而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非常具体的、能够精确表达的、容易理解的数学问题,最终将每一个细节整合在一起,这样一个工程问题便有了一套系统的数学体系与理论体系作为支持。就金属切削研究领域来讲,康科迪亚大学实验条件着实无法与国内媲美,同样的,相当一部分北美高校的实验条件都不及国内,但是我们的科研成果却远远无法与之相比。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是一年来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在面对科研工作时首先要建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认真面对每一个工程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的飞机变得更快、更高、更强。

自己这一年过的非常充实,在科研学习取得一定进步的基础上,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认识到了我们中国在风起云涌的国际大环境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我们作为基层科研工作者和学生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本职岗位上,将科研问题的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努力提升我们的科研水平。

王猛(浙江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2009年9月赴麦吉尔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首先遇到和感受最深的是语言问题。虽然在国内学习英语多年,也参加了无数的语言考试,可是来加拿大以后还是张不开嘴,听力方面难度也挺大。其实这是许多刚跨出国门的留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原因就是国内没有说英语的语言环境。自己主要是通过和实验室的同学多交流,还可以找想学中文的“老外”,大家可以相互学习,而且不用交学费,还可以拓展交际圈,也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语言可以得到较快提高。其次是要重视博士生资格考试。考试时间是在第二学年开始的时候,一般有两次机会,如果都通不过就很可能会被勒令退学。但我们只要高度重视,以积极和勤奋的学习态度,用心准备,平常多积累,把看的文献抄录下来,都可以在资格考试的时候派上用场。三是关于毕业的要求。一般来说这边的博士生毕业没有硬性的的要求,也没有所谓“影响因子”之类的要求,只要尽心地完成博士论文即可毕业。但博士论文的章节基本是一篇篇成型的文章串成,格式修改一下即可投出、发表,所以要达到毕业要求基本都会要3~4篇可以投稿的论文在手。

最后,我也给各位同学提两个学习建议,一是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通过网络共享的有利条件,广泛收集、查找各类资料、专刊,或者联系图书管理员获取。学校每学期开学时都会有一些关于图书馆使用的讲座,可以免费参加,有助于大家尽快了解相关信息和学会使用图书馆资源。二是积极争取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特别是参加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会议,很锻炼人,非常有助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主科医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科研培养计划;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21-02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医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出具备良好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医学生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显得格外迫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本文将分析我校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和素质培养模式,就学生参与“未来学术之星”创新项目评析研究生导师模式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中的作用。

一、我国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现在的医学本科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动手能力及科研素质及科研意识相对较弱等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以传统型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为主,缺少师生之间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和互动。在临床实践上,学生多是观察观摩医生实践,造成了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一些开拓性、探究性研究的能力明显不足,从而表现为科研能力和意识的缺乏。如何培养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是当今医学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二、从本科开始培养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学校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有力的支持,认为科研仅仅是研究生或者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然而,研究生三年的时间确实有限,要完成科研实验撰写毕业论文并答辩的任务有些吃力,若能从本科开始培养其科研的能力将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让学生接受规范的科研训练显得愈加的重要。

三、我校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中的实践――“未来学术之星”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广西医科大学“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要求,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着重培养一批热爱科学研究、学术上具有一定潜力的优秀大学生,为我校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学校决定实施面向本科生的“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科研培养计划,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让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科研,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计划的实施,在广西医科大学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研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和科研实践,为我校优秀大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科研的渠道和平台,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从而为我校大学生科研构建一个长效发展框架。本计划每年分三个阶段实施,主要内容如下:

1.第一阶段: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通过第一阶段的各项活动,掌握我校师生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需求和意见,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学生充分熟悉我校的科研环境及科研平台,从而在学生层面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进而引导、组织优秀学生参与科研。主要活动内容如下:①我校师生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需求、态度及意见的调查。对在校本科生及从事科研的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及座谈,掌握我校师生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需求情况。并据此完善我校支持大学生科研的相关政策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②制作并发放学生科研手册。制作“广西医科大学大学生科研手册”,系统介绍广西医科大学“星培计划”,重点包括学校的科研团队、科研平台,以及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的政策、参与科研的途径等。③制作并维护学生科研活动网站。主要介绍“星培计划”,医学科研前沿进展,学生科研信息及成果、师生科研交流等。

2.第二阶段:全面提供科研平台,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通过科研讲座、培训班及“未来学术之星”等科研平台,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科研,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有效的途径,以及为学生科研论文写作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项目的开展主要包括:①课题选择。学生以个人或多人自由组合成课题组,并自由选择1-2名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中选择一项实验技术相对简单、实验进行周期不长又具有一定意义的实验。②查阅文献与课题申报。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研究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对研究内容进行文献论证后,结合教师的指导意见,完成项目可行性报告。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填写课题申报书。课外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根据立项的总体要求进行初审,提出是否立项和立项级别的初审意见。获得立项后,每个课题按其具体情况资助200~600元。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课题者,研究工作将由指导教师提供指导及经费。③组织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常规实验操作、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根据项目可行性报告及其实验方案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随时汇报实验的进展,指导老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验进程,完成预定研究目标。④论文撰写。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论文。论文初稿完成后,经教师修改确定终稿后向专业杂志投稿。

3.第三阶段:总结及表彰,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总结本年度“星培计划”的成绩以及经验教训,为我校未来的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支持。通过表彰一批在科研训练计划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或者团队,从而激励学生继续参与科研。主要内容如下:①广西医科大学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年度总结表彰大会。表彰本年度在科研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同学,特别是促进了科研团队的发展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或者发表了科研论文。②大学生科研成果展。采用展板,学术科研活动网站等多种载体宣传大学生科研的成果,促进学生参与科研。

四、取得的成果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申报“未来学术之星”课题,医学本科生初步掌握了从事科研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善于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例如“未来学术之星”项目――“前沿医学研究与SCI论文写作实践”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2009级本硕叶方慧、张冰、黄路路等;2009级临床本科杨铭、陆艳梅、刘常远;2008级本硕陈阳、王洁、杨延龙分别在Genes and Immunity、PloS ONE、Immunogenetics上陆续发表3篇SCI论文,均为原创性研究。另外,在第六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决赛中,我校多名医学本科生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在各类期刊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若干篇。

参考文献:

[1]虞红,邢文华.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1):130-132.

[2]吴承堂,黄祥成,孙大成.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调查与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35-36.

主科医生论文范文第9篇

1·1医院规模

医院床位数平均895张,日门诊量平均2168人次,医院工作人员平均1556人次。

1·2急诊科情况

①急诊日均162人次,年均6·4万人次,其中内科3·92万人次/年,外科1·4万人次/年。抢救年均1556人次。②77%急诊科为独立科室。③急诊工作人员:37%有固定医师,100%有固定护士,平均34·4人。④23%有院前急救,64%有救护车,平均6辆。⑤仪器设备及结构:100%有观察床及抢救室,96·2%有EICU,有手术室者仅占5·8%,31%有实验室。均配备有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洗胃机、吸痰器,42%有B超,23%有血气分析,19%有生化分析仪,9·6%有胃镜。

1·3组织结构模式

主张将院前急救———急诊科———全院综合ICU合为一体者占70%,认为这种组织模式便于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统一,利于急危重症患者一体化治疗与观察,又节省人力物力,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实现所谓生命绿色通道。

1·4急诊医教研工作

调查表明,占急诊死亡前三位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急诊科的医疗科研工作重点是危重病的急救、多发伤的救治、心肺脑复苏、急性中毒救治和多脏器功能不全、休克的救治和研究。对急诊医师的培养要求专业化,应先采用分级办班或专修班的形式进行专业培训,低年资医师要进行跨专业学科培养,逐渐过渡到医学院校建立急诊医学专业,培养急诊医学本科生,有条件的单位要招收急诊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主治医师以上的高级医师要送国外培养。

2急诊医学作为一个学科或专业已逐渐被承认

调查表明77%的医院急诊科为独立科室,并配有ICU、观察室、抢救室以及必要的设备,说明急诊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或专业逐渐为医院接受,特别是开展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以来,卫生部明确规定急诊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是医院必备的组成部分,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但是,根据急诊科的模式尚不一致,根据传统观点急诊科的模式分为三种,①依赖型:急诊科只有专职主任、个别固定的医师和护士,其工作主要依赖各专科医师完成。②支援型:有固定的医师和护士,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任务,但还需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③自主型:急诊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各专科只有会诊和协作关系[1]。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急诊科有固定医师者仅占40%,而且大多是内科医师,如果按照上述分类原则,53所医院的急诊科仅有3个是完全独立自主型的,其余多以支援型和依赖型为主。这表明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不仅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很不平衡。急诊医务人员结构不够合理,设备配置不足,其原因可能与地域环境、服务对象、经济条件、医学科技水平有关,也与医院领导的决心有关。

3目前存在问题

由调查可以看到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在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和令人困惑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人员队伍不整齐,急诊科有固定医师者仅有20家医院占40%;院领导重视急诊科的建设者仅占53%;急诊科在医院中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级科室相比,较低的竟占81%;受暴力或暴力威胁的几乎为100%;职称晋升困难者达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与同级临床科室相比,急诊医护人员面临着待遇差、工作强度大、易受暴力威胁和病人家属辱骂,而又晋升困难,这些客观及主观的境遇不佳是阻碍急诊科发展的一大困难。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是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和治病救人的场所。方便病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均在急诊科得以体现。

因此要办好急诊首先就要解决这些问题,医院管理部门要认识到急诊科医务人员虽然与其它科室医务人员一样均在从事医务工作,但急诊科的工作具有其特殊性:①面对的病人危急重,家属心情焦急都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得到及早诊治和最佳抢救,而医务人员编制有限或技术优劣不齐,常顾此失彼,易使病人家属的情绪不能控制造成暴力或辱骂。②急诊经常会面对社会的一些不法之徒,如醉酒者、吸毒者、小偷、打架斗殴以及流氓地痞和犯罪分子,这些人无法无天,急诊医护人员首先易受到他们的无端攻击。有些患者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如:小病或无病旷工要开急诊假条,指名开药或要求等等而对医护人员无理施暴。③急诊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不到20年,与传统的大内科或外科及各个亚科比较,人员未专业化,专业未标准化,病种包罗万象,未形成自己救治范围,难以定向研究,以致专业论文撰写困难。而评审专家均为系统学科专家很少涉猎急诊医学专业,因而专业不被评审专家理解而造成晋升困难。④从调查得知,医院由于人力或物力的原因或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对急诊科不够重视,不把急诊科放在与其它临床科室同等位置上对待,结果往往是人员缺编或抢救仪器设备不齐全,以较少的人力和物力来承担大量急诊病人的救治工作,致使力不从心。

4急诊科发展前景

尽管目前急诊科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和面临诸多困惑,但广大急诊医务工作者对急诊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100%受调查者对急诊医学发展充满信心,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新兴学科,是反映医院医疗水平和医德医风的窗口。因为:

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不但要求质量高、服务好,更要求快捷有效的服务。

②随着社区医疗制度逐渐完善,很多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医疗机构能得到有效诊治,而危重病复杂疑难病必须送到大中医院就诊急诊科是当然的一线服务者。

③现代医学进展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许多专科医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日益专一化,有的仅是某病的专家,而患者是一个整体,且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某种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在许多慢性病的基础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这时各个系统的疾病相互交叉发生在一个病体上,决非单一专科医生所能解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医生对病人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期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2]。而这正是急诊科医生应该并有能力完成的。

④交通事故伤和急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升高,中毒自杀等事件亦呈渐增趋势,以及地震水火灾建筑物倒塌飞机失事等意外灾害事故都是不可避免的需紧急救助的医疗重任。同时急诊是平时和战时均能应用的学科,这些因素决定了急诊医学是一个前景灿烂的新兴学科。

5建立与对策

主科医生论文范文第10篇

2003年4月颁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的要求,“科研兴校”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校本教学研究应运而生,成为“校本运动”新亮点。

一、校本教学研究理念

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和教师为了改进教学,立足本校实际,以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调查和准实验法为研究方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研究宗旨的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的研究。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二、校本教学研究之教师阻抗与应对

教师是实施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是实施校本教学研究的关键。但现实中教师对校本教学研究存在着许多阻抗,消除阻抗是实施校本教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1.中庸思想

“中庸”的思维倾向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体对教师群体的依附心理方面,即平常所说的“随大流”现象。

应对:学校建立校本教学研究中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把教师教研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以财力、物力及评优等手段重奖有教研特长和教研成就的教师。设置每年一度的学术成果奖励制度、骨干系列教师评选制度、课改优秀试验工作者评选制度等项目,使教师的教研成果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从而使教师体验到投入教学研究的价值。全校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变非教研的“大流”为群体教研的“大流”,促进教师教研意识的增强。

2.经验主义

长期以来由于内隐理论的作用,教师习惯于经验教学。一个典型的经验型教师,通常把教学视为一种“操作性活动”――种按既定程序和已有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性劳动,其教学决策往往来自于传统例行的习惯,甚至是一种直觉反应,而很少有理性思考。经验型教学使人生活在一种无忧无虑氛围中,教师工作因此而悠闲自在。倘要变革,便给宁静的教学生活注入了不安定因素,使教师感觉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生活状态之中。人们天和平安定,自然就抵制变革,同时别人的变革对自己的生存也造成威胁,因此也会阻止或孤立别人变革。

应对:事实上,宁静也可能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变革也可能激动人心,生机盎然。二者兼而有之,动静结合方为生活真谛。这需要在稳定和改革间达成一种平衡。当教师原有经验足够解决教学问题时,教师有权利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总是生活在研究状态中;当教师以经验方式无法化解某种教学困境时,教师教学必须由常规性教学转向研究性教学,唯此方能改变教学问题敷衍了事,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的惯常局面。教学问题解决后,教师又可以回到常规性教学,但此时教学水平已得到了螺旋式的提升。

3.错误认识

许多教师对学校搞校本教学研究存在如下五种错误认识:一是分工论。教科研的目的是发现教育规律,建立教育理论。科研是理论工作者的事情,是专业人员的“专利”;教师是实践工作者,是教育理论的学习者和应用者,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搞科研是“不务正业”。二是无用论。虽然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形成教育理论的过程是科研活动,不是实践活动,科研活动本身不能直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无暇论。科研需要大量时间,而教师每天要上二、三节甚至四、五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经常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组织学生活动、联系家长等,难以抽出时间进行科研。四是神秘论。把教育科研看成是高不可攀的,教师对科研有一种畏惧心理。似乎一谈到教育科研,就认为是撰写长篇大论,而学术论文抽象的话语方式,刻板的叙述结构,严谨的论点论据,令教师望而却步。许多教师认为搞科研需要专门的方法技能,而教师在这方面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五是怀疑论。校本教学研究是自行验证效果,研究者又是执行方案的行动者,因此就难以客观地诊断问题;研究样本受到限制;对自变量控制成分较少,因而其内外部效度显得有些脆弱等,所以有些教师就认为校本教学研究不符合科学的严格要求,对其持怀疑态度。

应对:校本教学研究强调教师进行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建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分工论”是不存在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时效性和简易通俗性特征很好地回答了“无用论”和“神秘论”观点。至于“无暇论”,实际上教师所进行的教学研究不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之外,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而是在教学中,为着教学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它在研究之初可能费时费力,但一旦进入研究的正常状态,熟练地掌握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演变成了一种“研究式的教学”。这种“教研相长”的结果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怀疑论”实质上是对校本教学研究的本质并不了解。校本教学研究之所以不同于专业研究就是因为它强调解决教育现实中或大或小的问题,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程序的从简而不失系统地把握。强调研究结果的教学叙事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校本教学研究独有的特色,也是它成为教育研究中一颗璀灿奇葩的原因。

4.合作障碍

进行校本教学研究单靠教师孤立力量还不够,还须依靠教师之间的横向互动和专业人员的纵向专业引领,但教师的个人主义和派别主义不利于校本教学研究的合作要求。

一是教师个人主义:罗迪亚认为教师的个人主义表现在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是独立的成功观,对其他教师的态度是不干涉主义。大部分教师通常是通过孤立地从经验中学会教学,如果求助于其他教师,便是表明自己无能,因此很少与同事交流对话;而且把帮助别人视为自以为是或者侵犯他人隐私,因而不愿作出实质性的指导和评价,甚至认为是不明智行为。比如,如果一位教师探索出一个极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困难的教学内容变得让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因此这位教师可以在最终的教学评价中得到较高的分数,那他为什么要与同事们分享这种方法,使自己有可能在当年不再成为少数几个受奖赏的人?

教师的个人主义是怎么形成的呢?第一,学校是个松散结构的组织,每个教师都在独立封闭的课堂中上课,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细胞,同事之间缺乏协同合作与真诚评价,不像医生会诊时那样有一种合作机制。第二,教学人员可能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地区不同性格的教师聚在一起,容易使教师产生封闭心理,同时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成了教师合作阻力。不同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不同的理解和偏爱,评价教学的标准也不同,这样对自己的教学往往缺乏信心,不愿意轻易示人。第三,教育体制中鼓励竞争,强化个人主义。一般学校在学期末都要依据学生统考成绩给教师排名,以名次实施奖惩,造成很多教师虽然表面上没有表露出来,实际内心里对别的教师的失败和问题幸灾乐祸,因为他们的失败增加了自己成功的机会,特别是有些学校推行末位淘汰制,此种心理更甚。

应对:领导要带头自我揭示,模范引导教师群体互找缺点,构建同事对话平台,以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交流对话。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网络,教师之间开诚布公的相互学习切磋,并对合作小组取得的成就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使教师看到相互学习确实能相互提高与受益的事实。教研组、教科室以定时聚会的形式,组织信息会、读书汇报会、交流总结会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也可以通过课改沙龙、专题讨论等形式挖掘教师内心智慧,碰撞思想火花,使信息在流动中被激活,从而实现增值;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生成有价值的新见解。教研组的一些活动要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如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观摩优秀教师教学,从范例上探究自主发展的途径;案例教学;教学诊断等等各种方式。

二是派别主义:派别主义表现在整个学校教师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有时是相互竞争的团体。在各派别内部,教师之间往往联系紧密,共处时间多,共享一定观点和共同追求利益;而在各派别之间,则互不交流、漠不关心或处于竞争状态,这很不利于教师之间合作互动,也不利于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教育革新。其存在原因有:第一,中学学科(文科和理科)之间分割严重。第二,在重视学科和学业成就的学校里,存在着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视为主科,而其他学科视为副科的现象,主科教师受到尊敬和重视,而副科教师处于边缘化地位,二者矛盾重重。

上一篇:保健医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儿科医生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