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7:01:41

终生教育论文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社区教育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出现,而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组织、开发和利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社区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社区教育资源合理、有价值的开发又能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社区教育的发展和社区资源开发利用是关键所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发展的程度及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能否全面实施。

二、开发喀什市内社区教育资源的意义

喀什市是一座以维吾尔族为主要居民的古老城市,民族特色浓郁,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城市。喀什市是喀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宗教中心,其在整个新疆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自从2010年开始,党和政府决定把喀什建立为经济特区,主要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努力以超常规发展步伐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在这样的背景下,喀什需要进行社区教育建设,需要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社区教育切实的受益于每一户居民,能为整个南疆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建立终生教育体系及全面落实学习型社会,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中,社区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愈发觉得教育的重要性,且教育的时间和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尤其自1999年至今,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迅速,而关于国内的社区教育中教育资源开发理论及实践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喀什市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设定课题,成熟的社区教育资源分析及行动研究,帮助喀什社区教育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和深度,实现喀什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完善、优化升级。其价值在于,根据喀什实际社区情况为市内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提供可行性理论支持和可操作性模式。这不仅促进当地各民族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当地的维稳工作和经济的发展会形成有力支撑,并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目标及全面落实学习型社会出一份力。

三、喀什市内社区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为了了解喀什市内社区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喀什市鸿福社区、大众蓝湾社区、惠城社区、恒昌社区、山水文苑社区、邮电新村社区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为汉族居民、维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包括各社区的社长、楼长、大中小学的学生、教师、医生、公务员、商人、务工人员、退休老人等,调研形式为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对现在居住社区的想法、建议,对本社区未来发展的期待等,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喀什市内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发面临以下问题:

1.政策机制不完善和资金投入不够。

喀什现在的社区发展状况属于起步阶段。要想长久维持社区教育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相关部门对社区建设关注不够、投入不多。例如,许多社区的阅览室、活动室空间较小,想要扩建,却没有资金支持。

2.居民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知之甚少。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居民,甚至一些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的理解不透彻,不知道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后,能成为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上的一笔财富,当然也没有如何去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意识。在采访中了解到,从政府到个人,均对社区发展和社区的优秀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关注度远远不够。

3.基础设施不健全,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基础设施是社区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喀什市部分社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甚至没有。有些社区连社区居民学习、开会的场所都不具备,有紧急的事情在社区的空地上通知解决。像综合活动室、资料阅览室、运动健身器材方面也是大部分社区所不具有的。由于喀什市内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从事社区教育的专业人员很少。喀什很多社区中关于社区教育这一方面没有人负责管理。而喀什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进行社区教育的专业人员。所以,社区教育专业人员的短缺是当前开发喀什市内社区教育资源的一个瓶颈。

4.没有建成信息化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喀什地区地处偏远,地理环境不占优势,而且喀什市各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没有落实到每个社区,这样关于各个社区发展动态以及通过网络技术了解内地先进社区教育最新状况受阻。社区间沟通互动少,缺少资源共享平台,这样会影响社区的中长期发展。

四、有效开发喀什市内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议

1.完善社区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喀什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扶持。这其中包括社区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机制的建立。社区有了合理地规章制度才是社区正常、和谐、有序发展的前提。划分好上下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各级管理部门协调统一完成好社区内部的工作。喀什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三方主体的三多支持,而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支持。政府每年专项拨款到各社区用于各社区的发展建设是社区建设强有力的支持。

2.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动员各社区有声望的维族和汉族代表定期进行以“团结•和谐•发展•创新”为主题的社区宣讲活动,在社区的宣传栏中多介绍民族团结协作的事迹和照片,多组织民汉一家亲的亲子活动,把社区团结稳定的宣传工作真正的从娃娃抓起,让等各民族居民在观念上、认识上、心理上认同、接纳社区教育,对社区有归宿感和依赖感。

3.加大对社区教育实体的投入和专业人员的培养。

有效的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相应基础设施的配备,我们调研发现,很多社区没有基本的多功能活动室,供社区居民学习阅览的图书室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政府管理社区部门、社区、居民的共同出资建设,尤其需要政府支持。针对喀什社区教育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我们一方面可以联系当地高校,争取他们的支持,利用其相应的专业师资展开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随着援疆政策出台以及对口城市的大力扶持,我们可以请对口城市的专家给予建言献策,推动社区教育发展。

4.建立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很重要,但人们利用好社区教育资源更重要。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居民的信息化素养的提高,网络学习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形式。随着每个社区局域网络的建立,快速、及时的把社区内发生的最新的动态信息让广大居民足不出户的了解到。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高中 职业高中 终生教育

2002年,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决议,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却面临着招生难、资金设备不完备、毕业生就业难等诸多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也在借鉴各方的经验,尝试着进行改革。日本的职业高中在60、70年代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也进行了各种摸索。本文介绍了日本从职业高中到专业高中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名称的来由、名称改变后的特征等问题,为我们的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一、日本的专业高中的由来。

日本的职业高中在经济恢复和增长时期,为产业界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但是,1970年以前的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的教育,是经济发展至上的教育,不是为个人水平的提高,根本不考虑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的高度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要求人在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具备创造性和实践性。为此,日本的职业高中有必要进行改革。日本的职业高中是指在专业学科之中,以工业、商业、农业、水产等的专业课程的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的总称。专业高中这个名称是1995年3月8日,在文部省的“关于职业教育的开发对策的调查研究会议”上,时任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的有马朗人在《怎样成为专家》的最终报告里提出来的。他认为,将以前的职业高中改为专业高中,不单单是名称的改变。职业高中里进行的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满足当今产业界的知识技术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成为专家的第一阶段有必要将教育重点放在各专业共通的基础知识上;为积极灵活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化,作为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二、专业高中的特征

1.基础知识的重视。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专业高中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我们以京都府立工业高中的电子交流专业一年级为例,看一下其课程安排。除语文、数学、英语这些课外信息基础、电气基础和工业基础这三门课都是学习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需要全体学生参加,周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27%,为以后学生的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培养可以有多种途径,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在课程设置、和地方的合作和体验入学方面的日本的做法。⑴课程设置。还是以京都府立工业高中的电子交流专业为例,二年级的增加了实习的时间,每周四课时。三年级每周除四节实习课外,又增加了两节课题研究。“实习”这门课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作品记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熟悉作品的内部构造。但是现在“实习”这门课多被叫做“就业体验”。“就业体验”的理念是使学生亲临工作现场,站在劳动者的角度,领悟工作的意义,认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怎样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同时,享受劳动的乐趣。另外,这还给学生提供了思考设计人生的一个机会,对于将来的职业选择是有帮助的。“课题研究”就是将课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它的目的是通过设定课题,综合深化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使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地、创造性的学习态度。⑵和地方的合作。专业高中招收的一般都是本省内的学生,而且学生毕业后多留在省内工作,所以和省内企业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学生可以到企业里实习,也可以某些专业课程在企业里进行。这样学生可以接触到学校里没有的机器设备,学习到更先进的知识技术,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实践性和创造性。另外,有的企业还在学校里开设了各种讲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专业高中、企业和家长联合会共同定期地举办会议,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领域和关于就业的信息。专业高中利用企业内的机器设备和技术,降低了成本,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提供了经济保障。另一方面,企业提高了专业技术的水平,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⑶体验入学・体验听课。要想培养真正的创造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白自己想学的是什么。专业高中从入学时起就实行“体验入学”的方法。每年招生时,学校组织关于各个专业的学习内容的体验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各种机器,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有的高中还实行“体验听课”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课堂气氛,了解学习怎样的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更有帮助,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亲自体验比书面的招生介绍更加具体生动地介绍专业特色,提高了入学率;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所在,挖掘学习潜力,培养其真正的创造性。

3.终生教育。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进步,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终生教育思想也日益为人们所接受。根据日本《读卖新闻》(2005年6月7日)的调查显示,商业类和工业类等职业高中的大学、短期大学的入学率1990年是8.3%,2004年度增加到了19.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比率会更高。所以,国家和各大学、高中都要立足于生涯教育的观点,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创造条件。例如:为了给不善于考试的专业高中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有的大学实行特殊选拔学生的方法,面试和提交论文等;或者参考学生取得的某些资格证书;或在出题时尽量出一些和所学专业有关的内容。而且,大学里也设置了和高中内容可以衔接的课程。各高中在设置课程时都设立了升学模块,有升学意向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和普通高中相同的内容。另外,还有的高中为了应对大学的特殊选拔,设立了论文书写指导的课程。

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学校专攻科继续学习。根据学校教育法48条规定,高等学校专攻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一到二年,学习更加专业的知识,毕业后享受和短期大学同等的待遇。例如:福冈省立福冈农业高中的高等学校专攻科设立于1997年,2006年招收生物生产和食品工学两个专业共40名学生。招生方式有推荐入学和一般入学。推荐入学要求学生提交小论文,然后接受面试就可以了;一般入学要求学生接受考试和面试,考试内容是通识课程(例如语文)和四门专业课中的一门,不是很难。

三、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职业高中作为终结性教育机构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在课上学到的技术,毕业后就原封不动的拿来使用,表面看来是学以致用,但是技术进步机器一改进,就不知所以了;或者学生想要改变职业,无法再进行新工作和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改变学校的办学宗旨,不单单是教给学生面向就业的知识技术,而是应该教给学生各职业共通的基础知识,以适应学生的再深造和职业变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学生由原来的“以一知一”变为“以一知十”,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有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外,政府和各高等教育机构也应该为那些想要继续学习的高中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相关政策。

四、结语。

日本的职业高中贯彻教育为经济服务的方针,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能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形势的变化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是我们值得借鉴参考的。“职业高中”演变为“专业高中”主要体现在办学宗旨由原来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调整成为提高人的综合能力素质的专业教育。另外,个人要想在未来的道路上有所发展,在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必须还要具备创造性和实践性,所以,专业高中也非常重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培养。总之,本文介绍了日本专业高中的一些改革措施,希望为面临困境的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伊藤一雄、佐佐木英一:《专业高中的国际比较―日欧美的职业教育》,法律文化社,2001。

[2]佐佐木木享:《高中教育论》,大月书店,1996。

[3]长谷川淳:《工业教育》,岩崎书店,1995。

[4]解说教育六法编修委员会:《解说教育六法1987年》,《三省堂》,1986。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那么,创新教育到底做得如何呢?冷眼观察,我们并不乐观。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高考是分水岭,这是中国的教育的基本特点。虽然近年来,大学迅速扩招。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一考定终生的就业体系也已不复存在,但是,高考仍然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巨大的魔力。现在,高考仍然是分水岭,只是它分流的不再是“干部”和“群众”,而是“一本”和“二本”,是“名牌”和“普通”。

要上名牌大学,就得上名牌高中,要上名牌高中就得上名牌初中,依此类推,瞄准高考的教育已提前到了娘胎,人生的马拉松从孕期就开始了冲刺。

由于高考题量越来越大,知识面越来越宽,考生答卷时根本来不及思考,中学教育为了应对这个指挥棒,不得不走题海战术,通过增时补课的方式,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时间完成,接下来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和模拟考试。高考前训练的目标是机械反应和死记硬背,学生要练到一看题目就知道答案的水平,不能思考,更不能推演,因为高考不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时间。由于高考题中的超纲题目,导致了高考前的教学中必须补充大量的超纲内容。这样,教学内容增加,而教学时间却被压缩,双重的挤压,除了囫囵吞枣,学生别无选择,这使大量学生的课业做成了“夹生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没完没了的疲劳战。长期严重的睡眠不足。这就是高中学生的常态,

高中生为了高考而战,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们状态又如何呢?初中生要为考个好高中而奋斗,小学生要为考个好初中而奋斗。孩子们除了在校的学习,还必须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为了全面的“素质”,为了在高考中能加个“特长”分,更要参加各种课外班。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就是中国孩子的基本状态。玩,对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已成为奢望;累,已成为中国孩子们的常态。

事实上,在整个教育环境唯笔试成绩论的大势下。教师个体搞创新教育,是很难的。靠个别有真知灼见的老师搞创新教育,也难以有实在的成效。因为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的创新,所以说,只要应试教育的现状得不到真正的革命,中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中小学教育为了高考分数而战,那么,没有了统考压力的大学,创新教育又搞得怎样呢?

纵观我国大学教育,对于知识和技术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当时研究这些问题的目的等等对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教材中没有,教师也不讲。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重要内容也不了解。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死知识,没有了解到这些知识和技术所体现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所产生的闪光的思想,更没有领会到科学伟人们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创新意识,

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很多大学老师,特别是基础课老师,几十年教授同一门课程,多年使用同一部教材。大学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各门课程考试的题目稳定性极高。每年的试卷只是在前一年基础上稍作改动。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大学老师也习惯于“教书匠”的工作和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创新的能力与动力都严重缺乏,创新教育也就不可能在大学常规教学中体现出来。

近年来,有些大学设置了《创新学》类的选修课,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置了“创新”学分,也有几部关于创新的书如《创新学》、《创新学教程》等教材出版,但大学中的创新教育并未真正“热”起来,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是被动的,就像高考中的物理“实验”题目仍用笔答一样,大学中的创新学分往往也是用笔回答问题来完成的。就像很多教师只是在面临职称或考核问题时才制造论文一样,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也是制造出来的。这样的“创新”,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对创新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浏览创新教育方面的论文,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完成的创新教育论文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数量不同,中小学教师写的论文远多于大学教师。其次,论文角度不同,中小学老师写的创新教育论文,基本上都把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而大学教师中只有少数人把创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这些人成为创新学专家,而其余大部分人却与创新教育无关。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体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我国,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论文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都具有超重的地位。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以教学研究为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都可以成为论文的内容,在考核制度特别是职称的压力下,中小学教师很自然地会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这样的口号引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这样的论文也就成为自然。而我国大学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教学研究的关注度远远低于中小学,大学要求的论文要有“大学的水平”,偏重于“学术”,要“科研”成果,大学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的人不多,写教学论文的更少,要研究创新教育,也必须把它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成果要么叫“创新学”要么叫“创新论”,似乎只有达到“学”和“论”的水平,才算达到了“大学的水平”。

任何能形成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都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就是前引力和后推力。前引力的基本特征是“引领”,就像羊群需要领头羊一样,人群也需要领头人。通常,前引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主动的。后推力的基本特征是“推压”,主要来源于制度和行政推力,在这样的推力下,不论是否愿意,都得去做某些事。后推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被动的。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不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创新教育都缺乏前引力,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职称的压力,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会大幅度减少。事实上中小学老师搞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尝试,大部分没有合作团队。也没有“科研”立项,更无经费支持,自己在教学中试了,能够写成论文,如果能发表或评个什么奖,最终为职称评定创造了“条件”,就算“圆满”了。而大学教师要搞创新教育,则一无前引力,二无后推力,因为大学的评价体系中,目前很普遍的是重科研而轻教学,科研工作与培养学生分离,文章与教学分离。没有几个教师对创新教育真正有兴趣。在高校搞创新教育,按现在的体制,合适的做法就是把创新教育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要立项,要经费,最后完成一两部专著,才算有始有终。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创新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最初级的起步阶段,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对创新教育的探索道路完全不同,体制上严重缺乏创新教育的前引力和后推力,师资队伍本身目前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教育的理念,也缺乏创新教育的动力和能力。

四、对推动创新教育的构想

创新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终生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责任。

首先,必须为创新和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前引力。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前引力具有更大的作用,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让创新者能够得到创新带来的实在利益,如果老百姓能看到大量创新创富的故事,榜样的力量就会激发出无尽的创新动力。如果人们认识到创新能够创富,创新意识就会深入人心,创新教育的理念也就自然在民众中形成。但要真正解决创新前引力的问题,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制度体系的支持,必须很好地保护专利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但要完善,而且要有很好的执行力度,新闻媒体的宣传、社会力量的促进,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校搞创新教育,也要解决前引力的问题,在目前没有太多创新教育成功经验可起引领作用的情况下,要出相应的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大兴创新教育之风,要把创新教育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成果予以认可,将创新教育的成果予以大力的宣扬和推广,树立榜样,形成引力。

其次,必须为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后推力。就是用制度和行政的力量去推动、督促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尝试,在制度上鼓励和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把创新教育作为对教师的一种考核指标。笔者认为,在目前教师队伍普通缺乏创新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后推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状态下,要真正让创新教育热起来,这种后推力是主要的动力。

如果创新教育有了前引力和后推力,那形成创新教育的大好局面就为时不远了。

五、对大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构想

在大学搞创新教育,可以使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推行,一是组织力量专门从事创新研究和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学课程。二是把目前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方式引入到大学教学中,即把创新教育融合到大学其他课程之中。经过一定的发展,如果形成既有专门的创新学教育,又有所有课程都蕴含创新教育的局面,创新教育就真正蔚然成风了。

目前创新学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体系尚不成熟,譬如对产生创新思考、创新过程、创新规律的研究,还没形成较系统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已出版的教材和专著较少,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教学训练的方法步骤等,值得研究的内容还很多。笔者构想,创新学课程应该以大量的案例为基础,通过解读案例,使学生得到启示与启发;创新学的规律应该不是死板的,而应该是多样的;创新学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有“标准”答案的;创新学的课堂应该是活跃的,而不是“填鸭”的。创新学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创新欲望,总结创新规律,启发创新灵感,寻求创新方法。

目前,广大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创新教育的使命感和进行创新教育的动力,这是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之一。动力问题,可以通过施加前述的前引力和后推力的办法解决,而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进行创新教育的能力的培养,目前唯一的办法是鼓励“岗位”成长,鼓励和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通过自身的研究与探索,把自己锻炼成创新教育的人才。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剩余劳动力;空心村

一、城镇化建设对农村人口素质的影响

(一)绝对文盲仍然很多

2000年,我国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8.02%。其中城市文盲占城市人口的4.37%,县镇为5.64%,乡村为9.87%。文盲主要聚集在农村(见表1)。

资料来源:黑晓佛,西部地区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到2006年底,我国农村仍有73 74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比重的56.1%。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 628万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这说明,我国还存在21340万人的文盲。如图1所示:

(二)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

我国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从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大多数没有完成基础教育,在基本技能和知识方面较为缺乏,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相关资料,农村劳务输出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其中,16-25岁的占45%,26-30岁的占16%,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另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队的数据(见表2),2000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中约80%人员的教育程度低于或相当于义务教育水平,其中小学和文盲人口约占20%。但是,全球化的竞争,工业的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数据表明,城镇1.4亿名职工中,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仅占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了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往往由于职工岗位意识不强、职业技能不高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资料来源:闵维方,2005-200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R],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寻找就业机会,行业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市场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过度竞争,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无功而返”。循环效应往往会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钟摆效应”,即一些综合素质较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过不了多久便辞职回家,经过短暂的调整后,他们又不得不外来找事做,然后又不断地无功而返,像钟摆一样不停地在农村和城镇之间流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差而被遣返的占24.2%。

(三)农村从“空心村”现象已经从村庄空心发展到知识空心

空心村是指村内居住人口稀少、土地,及房屋实际使用率低下的村庄。据有关专家估计,全国村庄的空置住房约占现有住房总量10%。个别情况严重的地区达15%-20%。比如河南省统计,在全省47万个行政村中因“空心村”问题闲置的土地在25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村庄建设用地总量的1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使“空心村”现象加剧。但是“空心村”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限于村庄的空置。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农村知识的空心。“空心村”已经从村庄空心发展到知识空心。已经使农村的人口素质趋于恶化,并且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的速度非常迅速。按照城镇化的这个速度,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透露,根据预测,到2010年,国内需要将1.06亿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到2020年,还将有3,02亿左右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5.51亿(见表3)。城镇化经过本世纪初快速发展,农村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人口素质的迅速下降,即到了2020年我国有绝对素质低下人口40%,这一方面影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

资料来源:王梦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124.

二、城镇化建设下农村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跳农门”“城市中心”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为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除了农产品剪刀差所引起的不公平外,国家财政对城市大力支持,而对于广大农村却回报甚少。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不发达的偏远山区,农村教育的唯一目标是“跳农门”,跳出农村,步入城市摆脱贫穷。一方面农村教育仅作为城市教育的翻版。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根本脱离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而学校将升学率作为奋斗目标,重视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职业生活技能的教育。因此,也出现了每年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另一方面,贫穷地区的农村学生,尤其在西北等地,如果学生无法完成基础教育,家庭是没有经济实力来支持他们从事职业教育。这也是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非常小一直低于世界水平,维持在3%左右。如表4所示:从1993年到2006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百分比最高为2002年的3.41%,最低仅为1995年的2.41%。从1995年开始到200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呈上升局面,但是到2004年突然从3.28%降到2005年的2,82%,2006年稍有回升,为3.01%。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教育对于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表5所示,我国职业高中和普通中专的师生比分别是19.10和28.13,职业高中的比重仅仅略低于小学,高于其他非职业类指标,而普通中专的比重竟达28.13。即一个老师需要教28.13个学生。

资料来源: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年鉴编辑部,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年鉴2000~2005年[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农村教师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师待遇低,部分地区甚至存在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等情况,使大量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留在农村继续任职的教师队伍在素质、水平、学历、师德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目益严重。

(四)农村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轨

我国职业教育不论是初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落后于市场的需求。许多职业培训学校不规范,追求短期行为,一些在计划经济下建立的学校还习惯于传统的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许多农村青年在这样的学校毕业后,不能就业,要么回到农村或种地,要么加入打工大军。大大打击了农村青年进职业中专学校学习的积极性,这也使职业中专学校出现生源危机。

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还远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弱化的趋势。有的学校以职业教育的名义行普通教育之实,一方面,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现象,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强改革力度。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办学模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应该加快改革,特别是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方面,为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合格人才。

三、促进农村教育培训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前文对我国农村教育培训的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农村教育培训的发展必须遵循以县域为基础,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尤其注重职业教育的方针。

(一)建立和健全结构合理的农村教育体系

1.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宣传教育四者相结合的培训体系。继续坚持党关于“普九”的有关政策,建立优质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加大技能培训的力度,健全我国技能培训体系,强化宣传教育的力度。

2.技能鉴定体系

建立农村教育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农业技能的鉴定;一是对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需要的技能进行鉴定。达到农业技能鉴定水平的农民可以从事农业技术指导工作,专门为农业的现代化服务。达到其他职业技能鉴定的劳动力可以在城市根据鉴定内容寻找相关工作,提升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3.监管协调体系

我国农村教育管理部门错综复杂,条块分隔,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因此对于中间环节产生互相推诿的现象。比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属于教育部管理、而农技推广的技能培训却属于农业部管理、宣传活动却属于文化部管理。因此,根据国外经验,可以建立一个农业推广教育系统作为协调与咨询机关,协调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和各国有企业、大专院校、职业学校以及专业研究所的关系,从总体上进行统一调控,统筹资源,实现合理分配。

(二)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观

1.终生教育

我国终生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民国时期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就是一种终生教育的思想,但是,如前文所述,其教育虽然名噪一时,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本文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终生教育观念还没有形成。即使现在,很多农民仍然不能接受终生教育的思想。他们认为“这么大年纪了,还学那干什么!”因此,要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大力倡导终生教育非常必要。

2.正视农村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导致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够。农村教育成了城市教育的翻版,成了城市高等教育的附庸,随着高考指挥棒的挥动而随波逐流。甚至农村教育完全只有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内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完全被忽视。在一个拥有9亿农业人口的大国,忽视农村教育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即它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影响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建立严格的教育经费支付体系

1.坚持“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时代的进步,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由于我国各县发展不均衡,在穷困县,县级财政所担负的责任与其能力不相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县级财政完全足够担负教育经费。而且,作为一个管理体制,“以县为主”完全是正确的。政府应该对那些不能担负教育经费的县加大转移支付,调节其支付能力,而对于“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应该坚持不动摇。

2.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教育融资渠道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于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的资金来源应该由政府来支持,确保其来源的连续性。对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宣传教育在政府担负一部分经费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采用社会办学的模式。现在,民办职业学校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部分,对于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输送了大批人才,必须进一步鼓励其发展。对于穷困地区,应该大量吸引外资和社会其他基金来筹措资金。

3.加大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大多教育经费问题,是教育经费被挪用、侵占或者资金来源部门相互推诿造成。对于资金来源部门的相互推诿,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对于经费的挪用与侵占,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首先必须根据相关法律,以法治教,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义务农村教育经费的来源,保证农村教育系统的正常运作。另外必须加强管理,建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确保农村教育经费落到实处,确保相关法律的权威。

(四)建立良好的师资体系

1.强化农村教师素质

农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偏远地区,在“普九”的政策下,尤其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新形势下,我国农村教师奇缺,很多英语老师都是聘请的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因此必须对现有农村教师素质进行考查,重新编制,保证农村教师素质。另外,应该大力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从事农村职业教训,来提高整个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

2.建立教师城乡互动体制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农村优秀教育人才的外流,高级、特级等优秀教师都不愿到乡村从事教育事业。这不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引起教育的不公平。因此,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必须处理这种差距,在加强农村教师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优秀教师城乡互动机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乡村教师素质,并且带动更多乡村教师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农村学生体验城市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跨越。最后,城市学生可以在农村教师那里学习到更多农村的现状,让城市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以更好学习。

3.培训优秀师范生加强师资力量

长期以来,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农村无法引进大量师范生,为农村教育增添新的活力。另外一方面,教师工资的低下以及长期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社会现实,让很多立志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改行去

其他行业。这也是我国农村教育师资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2007年9份,全国五所师范学校进行免费试点。这标志着国家已经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对于师范专业已经形成了偏见。很多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因此。在师范院校免除学费的基础上还应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解决师范院校生源问题。另外,通过大力宣传让更多的师范生深入农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改革农村教育内容及方法

在市场经济下,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农村教育出现了许多变化,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已经不适应市场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市场化要求农民必须接受现代商业的基本知识,比如营销、物流、外贸等等知识。城镇化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比如车、钳等。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村劳动力必须具备操作现代信息工具等能力。而传统教育无法培训这些能力,这就为农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改革农村教育内容

除基础教育专注于普通教育以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一味追求热门专业,以求得更多生源,但是,其教材建设和课程内容却落后于现代化的需要。一方面不能体现原有职业教育为农业服务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出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必须进行市场定位,把教育内容定位为以农业服务为导向和以劳动力转移为导向两个方面。

2.改革农村教育方法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与传统的教育方法相比,信息化教育方式成本低、见效快、辐射面广,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搭建平台,实行远程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

总之,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农村教育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国情为出发点,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以市场化的需要为导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目标、有计划地去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谭,李盖虎,曹冰玉,新世纪中国农村教育一对问题、原因、对策的探究,当代教育论坛,2006,第6期,

[2]张作功.“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4.1.

[3]谢玉坤.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6.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宽带与异步传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将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南国农)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的优化(李克东) 。会计教育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将是我们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现代教育的大众化、个性化、实时化思潮的发展也使得原有的会计教育思想日益显得落伍和陈旧,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与此同时,会计理论和管理制度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重大的创新。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有论者认为, “网上实体”的出现, “网络公司”等虚拟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拓展了原有会计基本假设(陈卫星,1998) 。甚至有人认为会计假设将被取消,会计将表现为一个系统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袁树民等,1999) 。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雷光勇等,1999) 。在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围绕企业会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 的组织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主要有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察特派员制等三种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可见,由于网络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无论会计教育思想和手段,还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正是这些变革,使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成为必要。

1、会计继续教育应具有的重要特征

那么,这种新的模式究竟应是怎样的呢? 有无可以照搬过来的经验和模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会计教育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培养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等情况,. . . ”(阎达五等,1998) 。可见,探索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并无多少成功的经验可寻。我们应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的规律,从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一个能真正适应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我们认为,新的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和探讨。

首先,新模式应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教育特征。

———新模式应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智能和技术代替了人力,高科技产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日趋高档化、复合化。就会计实务操作而言,大量的计算机处理取代手工作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综合化

———财会人员不仅要懂经济业务的核算,还要懂管理,更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

———新模式应充分体现创造性教育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有好奇心,有创造欲和持续不断的创造能力。财会人员不应仅仅是新会计理论和方法实践中的“沉默羔羊”,而应为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实践出真知,事实表明,许多理论和管理制度上的纰漏正是由于财会人员的积极大胆预防才得以化险为夷。若是财务人员墨守成规,不仅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同时也使新理论和方法无法得以完善。所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既精通财会理论,又能在新的特定情况下具有果敢、合理创新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尤为必要。

———新模式应是开放式的个人教育。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放式的个人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之一,它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情景,使个别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和现实,使教育效益和质量相应得到极大提高。这也是会计教育新模式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模式应是不间断的终生教育。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继续教育”这一概念后,继续教育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已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因此,会计教育新模式应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专业技术队伍。

其次,这一新模式还应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基本状况。

在我国,政府和行业管理机关已开始重视会计继续教育问题,这为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顺利发展和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务院已决定成立中国会计学院,着重对全国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大力提高高级财务会计干部的素质(如:财务总监和稽察特派员等) 。国家财政部已于1998 年1 月23 日发文(财会字[ 1998 ] 4号) ,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文中规定的会计继续教育,包括会计人员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对会计人员接受培训的形式,文中主要提到财政部门组织的定点培训;对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文中规定高中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68 小时(含自学时间) ,初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72 小时(含自学时间) ,也就是一年最多大约7 个工作日。显然,规定中的会计人员每年用于继续教育时间偏少。而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手段———教学方式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停留在呆板的全日制学校传统的“满堂灌”方式。

可见,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现况无论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际效果,还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方便性和针对性上,都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速发展着的形势的要求。

2、会计继续教育新模式的具体设想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从业需要,这些都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又难以很好地满足会计从业人员的迫切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既大胆和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着力建立一种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动的、功能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具体来说,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会计继续教育“硬件”创新———框架结构上的改革和创新

充分利用Internet 和Cernet 等现有的网络资源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现有高校财经类院(系) 和已有的财会人员培训机构为大的框架和依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尝试进行以网络为主要依托的会计继续教育:

———着手建立和完善我国部级财政机构和中国会计学会所属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站(或网页) ”,或者在我国国家政府机构所属的网站(或网页) 中开设财政服务专栏———“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栏。

———着手设立和充实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省级网站(网页) ”。对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可以先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 先行建立网页,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和条件成熟时再向其它省市推广。

第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创新———内容及内容提供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即国家主管部门制定了会计继续教育的大的方针后,对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内容的提供者———高校财经类院系等有关会计继续教育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招标”和“竞争上岗”———即对这些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提供商”进行择优, ———只有优胜者才能获得相应的服务报酬———相应地也要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经费的行政分级划拨方式进行改革。

第三,高校财经类院系在会计继续教育创新中的特殊作用

一方面,高校财经类院系不断紧密追踪和学习最新理论、甚至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页”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理论性的教育资料(如: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片等)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该网页充分了解和吸收会计实践中的合理要求、想法和建议,经“智力加工”后以适当的形式反应到新的会计理论中,并把这些新的理论充实到教学活动中、粘贴在会计继续教育网页上,进行实时互动服务。这样也就是建立了一个基于Internet 网络的“理论———实践———理论创新———服务实践———新的理论创新”的一个更为迅捷和灵活便利的认识论的高速循环,这无论对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会计实务的促进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3、结论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在新的世纪,会计在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正面临着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为及时、充分地做好新的会计理论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尽可能地使新的理论能迅速“实时”地指导日新月异的实践,也使广大的会计实务工作者能迅速“实时”地适应当今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本文在充分考虑了新时代的教育特征———重素质、开放式、个性化、实时性和终生教育等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提出了这种新的会计继续教育的模式,并从会计继续教育“硬件”(教育方法的框架结构上)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提供上) 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一模式还把高校财经类院系作为重要的智力资源库,从而使会计继续教育建立在一个高倍速的、稳定的和高素质的载体之上,为这一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当然,该模式还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需要研究,比如对模式的具体技术支持系统的讨论等;该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例如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等。这些将有待以后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  杨福家: 《杨福家院士论述知识经济新时代》,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 2

[2 ]  (美) 史蒂文•M. H 沃尔曼著,孙菊生译:《时代的演变与会计的未来》, 《经济译文》1996. 6

[3 ]  许永斌: 《知识经济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研究》1999. 1

[4 ]  雷光勇: 《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会计研究》1999. 1

[5 ]  W. Steve Albrecht :《会计教育发展的对策》,《会计研究》1998. 9

[6 ]  石春茂: 《论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现实选择》, 《会计研究》1998 12

[7 ]  陈卫星: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 《会计研究》1998. 10

[8 ]  南国农: 《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P192 - 193

[9 ]  李克东: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10 ]  范俊铭: 《论我国会计理论教育模式创新》, 《甘肃社会科学》,2004. 2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特别是自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讨以后,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投入了美术教学改革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何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成果进行总结与发表,使之得以迅速地推广?这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此,围绕如何撰写美术教育论文(或调查报告等),总结美术教学改革成果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与意义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

研究成果的内容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美术教师或美术教育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在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进行表述时,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述类型,一般来说,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包括观察报告。测试(测验)报告。问卷调查报告、访谈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等。

2、侧重于用哲理和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以及学位论文等。

3、第1、2类的综合。在综合之中根据不同的成果类型又各有所侧重。例如,在学术论文中,插入调查研究报告或试验报告等;

4、侧重于用文字、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说明问题。这与第一种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的表述方法是相同的,只是运用的手段更丰富,更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利用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设备,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宫功能来传达研究成果。这种类型的表述比仅仅运用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效果更为直接、精炼及形象。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意义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是衡量个人、团体乃至地区、国家的美术教育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具体他说,表述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1、取得社会效益。通过展示美术教育研究结果,得到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的鉴定,评价和承认。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成果,以达到转变美术教育思想与观念,提高美术教学水平等目的。

2、成果共享,促进交流。在成果表述中,提供了研究过程的实际资料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其他研究者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也有利于美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提高研究水平。在成果表述过程中,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口顾、总结以及把某些美术教育现象上升为规律或理论,既促使了研究的深化,又有助于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或新的事实,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成果表述的过程也是提高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研究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过程。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和原则①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

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应达到以下标准:

1、有完备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2、切合实际,对美术教育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

3、研究方法科学规范;

4、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5、表述方法恰当,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合理;

6、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流畅或附有图像、音响等,具有可读性。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

与上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相对应,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1、注重创新与科学性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是否具有独创性,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应反映作者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见解、新理论、研究的独创性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情况得以反映:

(1)填补研究上的空白。阐述的是“前人所没有研究过的”,即“前人所未知的”领域。例如,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右脑功能的研究,如果确实能从生命科学研究的角度得到确认的话,那么,就开辟了前人所未知的新领域。

(2)补充前说。即研究的深化。对某一特定的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成新的角度进行探索,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各个时代、各国的学者已经对美术(艺术)教育目的进行了理论论述。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中国社会。教育。美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提出自己对新世纪美术教育目的的独特见解。

(3)纠正通说或开展争鸣。例如,1999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所发表的围绕着儿童美术考级问题展开论述的论文都属于争鸣的研究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应以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或精确可靠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未证明研究成果,不能凭个想象,任意杜撰新名词。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精选材料。选材应符合以下要求:(1)所选材料应紧紧围绕研究的主要问题;(幻选取典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2)选取真实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材料;(的尽可能选取新颖生动,反映时代特点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研究者对材料正确。深刻的分析。归纳和综合,从中提取出论点,选择论据,经过严密的论证过程,最终概括出的结论就能正确反映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

3、善于惜鉴与独立思考

与任何研究相同,美术教育研究也需要若干代人的努力。每一代人总是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的。因此,如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是每一位研究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无视他人研究成果,以及为介绍而介绍,只述不评,或任意引中发挥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在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中以及撰写论文或报告前,应广泛阅读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从中选择最典型,最富有说服力的材料。不要简单列举或大量堆砌。与此同时,对要引用的观点和文献,必须了解作者的原意以及文献内容的价值,对实质性的问题应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加强论证的针对性。

4、语言精练与表达准确

语言精练是指以最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内容,也就是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表达准确是指应清楚、明了和客观地反映美术教育的事实。既不可以日常生活用语代替科学术语,也不可生造词语。在此基础上,追求语言生动,讲求文采,做到深入浅出。那种浮华夸张。强词夺理或言不达意、人云亦云的文风是不足取的。

三、研究成果表述的步骤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是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从构思到完成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确定题目与体例

“题好一半文”说明了选题的重要性。选题应符合以下要求:(1)富有时代精神;(2)有新意、有价值、有见解;(3)能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例如,《“开放式多无角色活动”美术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②(戴立德)的论文的选题就比较符合以上要求。“开放式多元角色活动”教学模式是在1999年提出的,表达了作者当时对美术教学的见解,既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又具有新意与价值,能激发其他美术教育工作者阅读的欲望。又如,论文《弱智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朱珏明),由于国内对弱智儿童美术教学领域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因此这一选题不仅具有新意和价值,还能激发他人阅读的欲望。

在确定体例时,应根据实施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发表研究成果的场所来确定是采用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的形式,或是两者综合以及多媒体形式等。

(二)拟定写作提纲

提纲是思维的外化。通过拟定写作提纲,把确立论点的思路用文字固定下来,使原先在头脑中的一切变得可视而清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形式中包含着内部结构形式和外部结构形式。在拟定写作提纲时,首先按照内部结构形式理顺思路,然后再与外部结构形式相匹配。当然,不同类型的表述形式有着不同的结构形式,可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一般的内外结构形式如下:

内部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外部结构形式为:前言——本文——结论。

各种表述类型所共有的要素:主题、目的、段落、层次、关键词(大小标题)。

前言提出问题一、21世纪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挑战

a、社会的变化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b、美术(艺术)的发展、变化引起的“知识爆炸”;

c、教育思想的变化。

本文分析问题二、三大美术教育思潮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a、中国古代绘画教育思潮的影响;

b、诸外国的创造主义思潮的影响;

c、美国DBAE运动思潮的影响。

结论解决问题三、中国美术教育改革途径

a、从终生教育出发提出美术教育的目标;

b、对应“知识爆炸”,精选美术教学内容;

c、与学习方法多样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d、师范教育的改革与校外教育的途径。

表1、《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内外部结构的匹配③

(三)进行写作

在拟定了提纲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了。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进行整体的谋篇布局,力求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做到完整、连贯、严密和灵活。尽量做到相并列的章节的字数应基本相等。

2、熟练驾御语言,要简洁不要冗繁;要质朴不要浮华;要生动不要死板。

3、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根据论述需要采用立论或驳论等表达方法。对议论的要求是: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实可靠;论证具有逻辑性。

(四)修改初稿内容。结构和文字

文章的初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检查:一方面是思想内容方面,即检查文章的主旨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充足,观点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是表现形式方面,即检查结构是否严谨,表现手法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简洁,文面是否规范。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由美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意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个体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指对知识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知识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对社会中各种现象、行为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这种自觉的对信息的心理反应。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着先导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信息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激发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并能充分准确地辨析和鉴定信息的价值,合理的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敏锐的思维感知能力和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2)

(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信息素质的核心所在。具体说来,其中获得、评价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捕捉和发现、采集和优选;组织和保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分类和综合、查错和控制;传递和交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输出和接受与沟通;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检索、排序、存储和变换;创造性利用信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能够利用信息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利用新的信息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用以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它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知识产权、培养信息良知,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学校方面: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件。由于该文件的规定,全国各高校有条件的才正式开设文献检索课。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文件和规程从宏观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要求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指导性意见,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自行开设、自行选用教材。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与其角色相当的重视。迄今为止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把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方法课、基础课开设并真正重视起来,往往只把它当作一门普通课程甚至选修课看待。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也难以全面的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等信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卓有成效。但利用率并不高。图书馆的主要效能还体现在提供纸质材料的查找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娱乐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极少。

大学生方面: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缺乏敏锐性。信息欲望不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综合利用技能较差。主要体现在搜索能力有限。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将检索需求表达出来。不熟悉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检索策略不够合理,不能及时根据检索结果有效的进行调整。搜索范围主要在国内资源上,类型多为纸质资源。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能力,但网络检索能力亟待提高,极少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资源的利用。信息道德堪忧,主要表现在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阅读不良信息等。

三、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利”。同时,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据统计,人的一生当中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只占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变“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

(二)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信息素质教育,人们一直有一些误解。把信息素质教育理解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忽略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把信息能力教育简单等同于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的分析、组合和创新等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把文献检索看作是写论文、搞科研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忽略了它在发现知识、生成知识方面的深层作用,未将它的全部功能和意义挖掘出来。而在实际检索当中,人们存在着重检索、轻利用的倾向,人为地将文献检索和利用隔离开来,将查找资料与后续成果隔离开来,这样对学习和全面体会文献检索的重要性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些偏颇的认识,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缩水和抽条。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信息素质教育逐渐被关注是近几年的事,长期以来,其相关课程一直以来处在选修课的层次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把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考虑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加强信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信息能力教育上要以文献检索为基点,综合培养大学生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大学生通过检索到的各种可利用信息资源去开发新的知识,让其在撰写论文或专业设计当中亲身体验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增强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信息素质教育成为文献检索教育的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2.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方法和工具式的教育,只有进行大量的运用练习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因此除了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之外,还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具体说来:其一是将信息素质教育纵向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各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信息基础理论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了解院校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方法技巧。高年纪的大学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综合培养大学生的检索、分析、组合和再创能力。要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全面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其二就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横向贯穿与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靠开设一门信息检索课,无法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将专业的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去。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穿插信息道德的教育;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介绍本学科的文献信息及获取渠道,专业的代表著作、专业期刊、主要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信息源,介绍本专业的研究态势、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使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方便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5)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图书馆作为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加强软硬两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培养兼职的信息素质教员和高信息素质的大学生。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开设公共流通系统、公共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等;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信息中心等,提供丰富、齐全的电子出版物,提供方便的阅读、复制、打印各种文献资源的手段。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定期开展校园信息活动,举办不同专题的信息素质教育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二是通过校园网设立信息素质教育主页,图书馆设立学习主页,提供一些重要的下载软件、阅读器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重要数据库、著名网站等。中外文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利用、光盘数据库检索、有关搜索引擎应用和技巧等知识。同时链接一些本学校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网址以及网站内容的简要介绍,并不断地更新这些内容,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用户收集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使信息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参考文献:

1.卫丽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于经济,2006;16:235

2.陈万忠.当代信息素质教育论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0

3.贾红英.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情报科学,2005;8:1176

4.赵欢乐,张海燕.对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126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融合。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学术、制度礼俗、科学技术、实物古迹、书法绘画、医学武术以至衣食住行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负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先进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然而,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之中不乏“追韩逐美”之辈,他们看韩剧、穿韩装、过圣诞节、学习国外礼仪……,对于外来文化津津乐道,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淡漠甚至鄙视,不知何谓儒家文化之精髓、对中庸贵和之道不明就里,对忠贞守信、仁义孝悌的典故更是难以言状,特别是对古代圣贤、名人轶事、经典名著、书法绘画知之甚少,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新一代身上正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这些都值得我们警醒。因此,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具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和朴素道德思想,增强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大学语文教学无可厚非地肩负着这一艰巨的任务,它融知识与道理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熏陶的有效载体和最佳资源。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其内容包涵了哲学思想、自然事理、社会伦理、民族意识等,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有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熏陶,感知文化审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曾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强文化人才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教育”。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运作乏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语文功底较差,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职院校以学制短、专业课程要求高、实践教学比重大等为由,挤占大学语文课时,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它开设成为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程,学时安排不固定,时开时停,随意性较大;在师资、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也较为混乱。由此,大学语文渐渐丧失其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随之搁浅。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打铁先要自身硬。高职院校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尽快成“名”成“家”。要与时俱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改变传统的纯文本授课方式,选定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分成“模块”,例如在文言文教学单元,除了教学本身的目标、任务和知识点以外,还可融入历史人物、社会风俗、地理人情、哲学思想等小的模块,组织设计好“每一次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项目或单元,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讨论、鉴赏、比较、研究、专题报告、讲座等方法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调动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做人与为文的品位。

(二)编写适用教材和讲义,强化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要拓宽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的内涵,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过渡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就要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语言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教师在编写讲义和教材时,要废除以选用教材为样本而编写教材的做法,全面建立以课程体系为唯一依据的教材体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讲义,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可融入演讲(辩论)技巧、口才训练、职业道德、民俗文化鉴赏等技能培养的内容,增强文学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强化思维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培养对应的专业人、岗位人,并为其接受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打下基础。

(三)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综合评定学生。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仅以一张试卷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取缔原有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学生技能的掌握、兴趣的保护与激发、求知欲的满足、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化为评价标准,形成涵盖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指标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进行全面检测和综合评价,体现过程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论文与答辩相结合、论文写作与阅读能力考查、口语表达能力考查等形式,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相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现代文明同步,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字、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社交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人格尊严,确立高尚思想,塑造健全品格,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助力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怀庆 关于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第3期

[2]吴晓燕 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10期

[3]乔守春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途径.《天津电大学报》.2011年第1期

[4]王蕴玉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学术论坛》.2012年5月

[5]马铁浩 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4月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护理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41-01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使得人们健康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变化为我国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程序是护士在为护理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护士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根本保证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1]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这是时代赋予护理专业新的责任和任务。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采取相应的改革对策,以适应这一系列的转变。

1 护理专业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的要求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专业也得到发展,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向发展。病人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医疗信息的普 及,病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参与保健计划。因此,护理人员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为实现护理人员角色的转换,21 世纪的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具有基础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护理业是一门人对人的服务行业,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从事护理行业,但是它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2)具有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是自己要学会获取新的知识,尤其是护理行业的人员,将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社会,更应具备这种能力。

(3)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专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有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及时反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沟通和团队协调能力。护理专业是服务业,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所以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5)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于任何行业都是要求的,护理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做为护理专业是为病人的健康服务的行业,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其关键是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搞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而当今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制度,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2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护理专业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在应对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要求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有待改革,继续教育的理念不够强烈,具体表述如下:

2.1 高等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卫生服务的需求发展尚有差距: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目标已不能适应 21世纪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护理服务的发展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需求我们要重订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对培养目标进行相应修订。

2.2 课程结构需要调整: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结构现状是每一学科都在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导致教学内容日益膨胀,即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三段式”的安排。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应强调综合性,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整合,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改变内容陈旧和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如何根据培养目标,重新修订课程计划也是当前提 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2.3 教学方法需要优化:陈旧“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4 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医学教育是由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所组成的统一体,统称“医学教育三部曲”, 同样护理教育也应当参照这一方式实施。目前我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法规和制度不很健全,从制度上没有体现终生教育的理念,这也是护理教育改革 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5 强调隐性课程的重要性: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一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而隐性课程包括课堂氛围、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园文化等等,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 观的形成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国外,许多护理院校去忽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应该转变有关人、健康、环境、护理 社会等的观念作为重要的目标。因此应当在改革有形课程的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学习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此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其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确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够贯彻整体护理思想,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发展潜能、人际沟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临床各科护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管理能力的护理人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识学习运用自如,运用恰当。

3.2 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第一,引进新的课程模式,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模式,采用交互渗透方式,使学生在入学后的尽快接触护理专业,真正做到了早期接触专业和早期接触临床,同时注意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比例,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第二,对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审定和修改各门课程;第三,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增加了与现代护理相关的内容,删除重复或无关的内容。按护理程序编排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堂 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体现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第四,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建立严格选择临床教师的制度,并定期组织培训等措施确保临床师资队伍的 质量。

3.3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通过教改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 脑、动手的机会,以加强学生基础操作和技能的训练。考试时采用采用书面考试、口头报告、 技术操作、书写护理病历、论文撰写和答辩等多种考核评价形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应该注意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增强知识结构和教育技能的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保持学生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目前新毕业的大学生几乎都具有承受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而感悟能力较强,所以培训主要从学生的适应能力、控制能力、能力、承受能力和应激能力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他们变为情绪的主人、集体组织的领导者、自我心理的保护者、各种活动的协调者。进行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拓展教育的视野,为其以后更好的完成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时就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训,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

3.5 加强继续护理学教育:继续护理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更新专业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提高护理质量。针对医院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促进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保证了学习质量。所以,面对21世纪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应大力发展继续护理学教育,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力度,更新教育手段,拓展继续护理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尽快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和专家,满足人民大众对护理等卫生保健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为社会提供的是21世纪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的高等护理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现行的《外科护理学》教材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改进,但还沿袭了传统医学教材的习惯,虽然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试行按护理程序组织教学,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很难培养学生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能力[2],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其他问题我们已在文章中有详细论述,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护理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2) : 742

[2] 杨朔眉. 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护理程序初探[J]. 护士进修杂志, 1997, 12 (9) : 33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1共同体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1共同体成立的必要性

专业发展共同体是让老师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目前,在一些学校,同事之间在教学上互相保守.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支持和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帮助他们解决由于学校改革和变化而出现的危机感和不适应感,以使教师积极应对变化环境和新的挑战,从而为学校走向成功提供适宜的组织与教学资源.

著名的管理学研究者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组织是一只美妙的乐曲,不过它不是单个个人的音符的罗列,而是由人们之间的和声所谱成的.

1.2共同体建立的可能性

共同体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共同的愿景和理想.同时需要引领和榜样,领头人可以来自组织内部,也可以从外面邀请.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宪魁教授的话说,一要有热心人带头;二要有追随者.组内建立共同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共同的专业,共同的需求,共同的时间,共同的资源.

2我们的做法

2009年9月12日至14日,海峡两岸第三次教育论坛在南京师大附中召开,主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张建波校长参加了活动,他对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很感兴趣,这是我们共同体成立的外界条件.而内部条件是我和潘学俊老师都是破格晋升了高级职称.还有25年左右的教学生涯应该如何度过,难道要像很多人一样平庸下去吗?我们积极思考准备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交流,2009年11月16日,当我们把想法告诉组内四位老师时,立即得到积极响应,于是我们制定了学习计划(利用每周四下班之后的两个小时在校内观看全国教学大赛的录像、观看教育类电影、论文选读、读书交流等活动),当天晚上我们就开展了第一次活动.并在之后不久建立了共同体的博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我想,我们应该属于这种境界了.

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学习共同体遇到的首要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照抄,我们只有一边活动一边摸索.

2.1向优秀者学习――观课、评课

全国教学大赛基本上每年都会举行,参加会议的老师毕竟是有限的,而购买和积累教学大赛的录像资料可以方便更多的老师学习.我们把从2006年以来外出观摩全国大赛的录像资料进行整理,教学进度提前一周进行观看.下班后我们就在实验室观看录像,一节课完了之后大家写评课.半小时后再接着观看第二节录像,最后大家进行口头议课.四年来,我们集体观看了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录像36次72节.晚上回家之后我负责把所听的两节课的实录和大家的评课录入电脑,上传到博客供全国的老师学习交流.

2.2向大师学习――聆听专家报告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得到专业引领,引领者可以是组内的优秀教师,也可以是专家.鉴于经费和时间的原因,专家有的时候也很难请,于是我们把请专家做报告和观看专家的报告录像结合起来.共同体成立以来我们聆听了专家报告(含录像)26场.有2008年在东南大学录制的杨振宁来校谈论人生的报告录像,有2005年赵凯华教授在南京师大做的《熵也是一种价值观》的报告录像,有从市电教馆拷贝过来的余秋雨教授《中外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发展》报告录像,从南京雨花台中学拷贝过来的华师大崔允教授给市区教研员做的关于“课堂观察”的报告录像,有在参加全国年会时录制的吴加澍、黄恕伯等专家报告录像,有录制南京市特级教师给高中老师做的报告录像,从无锡张世成工作室拷贝的浙江特级教师姜水根老师做的《文理贯通教育的思考》的报告录像等.

我们还邀请共同体指导老师、南京师大附中周久校长多次给我们作报告,著名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原校长胡百良给老师谈教师的专业发展,金陵中学原校长、著名特级教师岳艳宁给教师做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报告,国家督学成尚荣老师做关于教师风格培养的报告,南京师大附中著名散文家、特级教师王栋生(笔名吴非)、本校语文特级教师、物理特级教师做报告等.

2.3创建提升平台――积极开展活动

2.3.1参加全国会议

向专家学习,积极参加全国、省级的教研活动是了解中学

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老师.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研究动态,收集资料必不可少的途径.自2006年以来,共同体成员共被外派学习20次,总计55人次,另有教师自费外出学习17人次.七年以来,我们东到大连、沈阳、哈尔滨,北到天津、北京、呼和浩特,南到南昌、广州,西到延安、重庆等地观摩全国教学大赛、参加年会、参与研讨.

其中2011年10月在苏州大学召开的年会上,我们共同体有9人参加,4人次在小组或大会上发言.通过参加会议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收集资料,还可以与很多专家零距离的接触,结识一些一线的优秀教师,通过讨论可以触发灵感,互相交换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今后的教学研究提供资料准备.

在两人以上外出观摩听课之后的晚上,我们都会在宾馆就白天听到的每一节课进行交流,发现课的优点,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参加年会期间,我们也时常利用晚上和一些教授、特级教师或者其他工作室进行交流.如,2010年8月4日晚上,在南京师大仙林校区参加完第三届物理科学方法研讨会之后,我们共同体四位成员、无锡张世成工作室的五位成员和苏州特级教师申洁老师,冒着40 ℃的高温在两个楼的过道交流了近3个小时;2011年年会(苏州)期间,我们共同体成员六人、申洁特级和张世成工作室的六位老师一起在宾馆进行交流,聆听申特的指导.

2.3.2积极争取开设公开课、讲座

几年以来,我们积极向省、市、区教研部门争取,共开设全国、省、市、区公开课13次27节.2009年北京考试在线频道和考试在线网站来校拍摄录像课7节;2011年12月份江苏省首届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论坛暨刘炳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梅亚林老师成功开设《磁场》1节;2012年开设援疆课4节、报告5场;省级名师送教1节,省农陪送教1节;2012年3月30日与晓庄学院承办的南京市初中物理优秀青年教师培训班联合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教研活动.

校内或者校际间还经常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通过开设公开课,给老师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在研究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2.3.3读书活动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多年来,我们开展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西方的智慧》、《美的历程》、《教师人文读本》等一批优秀书籍.每年整理一本优秀初中物理论文选读本供教师学习交流.2013年,我们以阅读物理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文章和专著为线索,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汇报会,我们用一年时间来研究28位中学物理知名的专家、特级的教育思想.

2.4以课题为依托进行研究

教师的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素质的提升要有抓手,而课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近几年共同体成员申报了一批南京市个人课题(周期一年),还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2008~2010年重点课题一项,现已结题.“基于成长共同体的初中物理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获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立项.我们还积极参与其他全国、省市级课题多项并已经结题.

其中2008年12月完成主编《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挂图》(8、9年级),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参与《有效评课-观课议课的研究与实践 初中物理》10万字.参与北师大主编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策略与案例 》和《物理教学设计方法策略与案例 》12万字.

2.5专业写作提升自己

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这样,这些碎片就可以经过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就像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五年来,我们要求共同体成员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或教学案例或者教育叙事.每学期结束前把自己的论文发给共同体召集人,然后匿名发给专家,专家阅读后开展一次点评活动.还要求共同体成员每次外出学习之后都要写学习感想或者学习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共同体成员在《物理教师》、《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杂志上20多篇.共同体还积极与杂志社联系,为共同体成员写作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

2.6观看电影与拓展训练

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要求教师师德为先,要对学生充满爱.为了进一步巩固成员的专业思想,坚定职业信念,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观看教育类电影活动.观看过的电影有《死亡诗社》、《烛光里的微笑》、《热血教师》、《音乐之声》、《黑板》、《我的教师生涯》等六部.观看电影之后,请大家写出感想挂在博客上.

共同体成立以来到拓展训练基地开展活动,到梅花山拓展训练一次,到长城拓展训练一次,漫步玄武湖一次.

教育是慢的活动,通过拓展训练可以培养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教师的境界.

近五年,共同体共开展活动150多次,积累文字资料60多万字.这大概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谓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吧?

在省内外一些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之下,共同体成员已经由原来的本校6人,发展到南京市内外的40多人.如今的共同体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博客点击量已达90000多次,其中2012年12月23日之后,笔者把在哈尔滨观摩的第十届教学大赛实录每天上传两节并配有大量截图,短短15天点击量超过10000次.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教师成长共同体可以集三位于一体.让我们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鞭策!笔者衷心地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更多的共同体,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加入到共同体中来,为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上一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重商政策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