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范文

时间:2023-03-12 22:30:27

中欧贸易

中欧贸易范文第1篇

其时,正值欧盟联合美国将中国汽车零配件关税政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这是2003年美国将中国半导体电子税收政策诉诸WTO以来,中国第二次遭遇此类诉讼,且事关重要的汽车行业。消息甫一公布,国内立即一片惊呼。

同样引人瞩目的,是美欧联手对华姿态。与美国的咄咄逼人相比,欧盟处理对华贸易摩擦的态度有温和之感。尤其在去年纺织品争端处理上,中欧积极磋商,最终于当年5月化干戈为玉帛。

但自2005年下半年迄今,欧盟对华提起数起金额庞大的反倾销调查,尤其是今年在欧美对华鞋类反倾销案中,百余家应诉企业无一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最终被课以最高至19.4%的累进反倾销税。德国、意大利家具等行业也扬起对华实行反倾销的呼声。

中欧贸易关系是否出现了转折?又将会走向何方?

诉诸WTO不等于立场强硬

“这不是过激的行为,也不存在敌意。”欧盟大使安博对《财经》记者说:“在这个案子上,与其说我们采取行动,不如说是我们给予中方的回应。”安博所指,即今年3月底由欧美联手诉诸WTO的汽车零配件关税一案。

进口汽车零部件的争端,肇始于2005年4月1日。

其时,中国开始施行《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其中规定,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组装整车进行销售的汽车生产企业,所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凡构成整车特征的,必须按整车适用税率征税。中国整车关税总和为28%,零部件进口关税仅在10%-14%。

这一规则施行后,即遭到美国、欧盟的强烈反对,因为中国在入世谈判中曾承诺放弃“国产化”的做法。围绕此问题,双方在行业和政府层面多次交涉,去年的中欧贸易联委会以及中美商贸联委会分别将此议题纳入到讨论中。中方的立场相当强硬,表示这一政策旨在防止某些汽车制造商通过引进低关税零部件来组装整车,借以规避高关税。但是,此解释并没有得到欧美的认同。

据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介绍,入世之前,中国就实行了类似的政策。国外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生产,要按照国产化比例来缴纳关税。该政策要求,第一年汽车零配件本地化比例必须达到40%,第二年60%,第三年80%,否则将实行惩罚性关税。“现在的汽车零配件关税政策,只不过和入世以前换了一种说法。”贾说。

在政策制定者看来,采用全部组装生产方式,一方面使得国内企业可以通过进口散件之名变相逃税,行进口汽车整车之实;另一方面,也导致国内企业更加依赖进口零部件,阻碍国内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害无利。

但安博并不认同中方的说法。他向《财经》强调,“本地含量”既然是WTO禁止,就不可再行使用。欧盟在其声明中表示,中国违反了在入世时关于停止执行“本地含量”的承诺,并且给欧盟在华汽车制造商带来障碍,因为他们不得不为进口自己的汽车配件缴纳不公平的关税。声明表示,欧盟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到25%。

安博反复强调,诉诸WTO是不得已之举。此前与中方长达一年的谈判毫无结果,“解决争端就像跳舞,得靠双方互动。”安博对《财经》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我们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让中国政府部门考虑。”

根据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相关规定,自3月30日起,中美、中欧正式进入为期60天的磋商阶段;若无法达成一致,则可以请求争端解决机构成立专家小组,并给予裁定。

原中国商务部条法司司长、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专家组成员张玉卿认为,这个官司并不复杂,关键是明确“整车”和“零配件”的概念。如果中国能够证明是符合国际规范的,此类零配件确实已经构成整车,则能够获得有利的裁决。况且零配件和整车的概念在国际上也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海关税则分类,应该有比较明确的界定。“我们对这些概念要搞得非常清楚,这方面站得住脚,官司就有把握了。”张玉卿说。

至于何时能够有结果,张玉卿介绍,WTO争端解决机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短则在60天内的磋商阶段就可以解决,长则不会超过一年半。但是WTO的裁决效力很强,磋商阶段,中国没有必要改变现有的做法。“如果WTO最后裁决认为中国有问题,那么中国就必须纠正。”

张玉卿认为,诉诸WTO并非意味着双方鱼死网破,事实上,许多贸易纠纷在磋商阶段即已经达成一致。

这也是欧盟所期望的目标。“我们非常希望这个案子以和解告终。”安博说。

反倾销调查政策不稳定

如果说WTO争端解决机制只是中国最新面对的争端解决方式,那么在更常见的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方面,欧盟的政策收紧则更加明显。

近年来,中国产品是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最大目标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欧盟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八起,较上年减少一起。但是,当年欧盟做出终审裁决的对华反倾销案有九起,大大高于2004年的三起。商务部今年3月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6》总结称,“与前几年相比,2005年欧盟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存在立案时间集中、涉案金额高、涉案企业多、终裁数量多等特点。”

多年从事中欧反倾销案的律师告诉《财经》记者,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调查及裁决方面的政策都有收紧趋势。“比如,市场经济地位核查,过去可能只查你五年内的情况,现在要查你十年的情况。”北京小耘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毅说。

最为中方诟病的是鞋类反倾销案。去年6月30日和7月7日,欧盟连续对中国输欧劳保鞋和部分皮鞋启动反倾销调查,是为近十年来欧盟对华反倾销涉案金额最大的一宗。其中,劳保鞋涉案金额5255万美元,皮鞋则高达7.3亿美元,波及中国1200余家制鞋企业和100多万工人。

考虑到中国鞋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业界曾经对此案颇有信心,100多家鞋类企业积极应诉,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也亲赴布鲁塞尔斡旋。但最终结果令人失望,今年1月12日,欧盟宣布,否决抽样的12家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申请,且其他应诉的100多家企业也没有得到市场经济地位或分别裁决,最终被课以最高达19.4%的累进税。

“100多家企业没有一家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一家分别裁决都没有,这显然是欧盟反倾销政策的倒退。”国内处理欧盟对华反倾销案的专家、北京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傅东辉说。

涉及非市场经济企业反倾销案中,欧美的政策有很大差别,市场经济地位的申请便是之一。美方只允许申请国家市场经济地位及市场经济导向行业,但要获得肯定极其艰难。中方曾经在2004年家具一案中申请市场经济行业地位,最终被以“材料过多,时间不允许”而拒绝。

反之,1997年欧盟实行了市场经济审查制度,允许企业申请企业市场经济地位,并最终获得较低的反倾销税率甚至胜诉。1998年后,中国企业开始陆续获得欧盟的市场经济地位。在2005年的铸铁井盖案中,有五家企业同时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和零税率;同年,在化纤布一案中,有26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欧盟的政策有一定灵活性,许多企业感觉欧盟的政策比美国更公平。”傅东辉认为,“但是很多人没有看见欧盟的另一方面”,欧盟政策与其说是“收紧”,不如说“不稳定”;既有给予26家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时候,也会对100多家企业否决市场经济地位。

不过,观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蒲凌尘认为,欧盟在反倾销核查中更为严苛,也暴露出中国企业管理中的漏洞。以鞋类企业反倾销为例,被抽样的鞋类企业在财务、法律文书等方面的问题,也影响了他们申请市场经济地位,诸如公司章程与经营现状不符、财务报表任意修改、在回答核查官的问题时捏造事实等。

“或许市场经济地位的相关规定本身是不公平的,但是既然有这个规定,我们就要学习它,应对它。”蒲凌尘说。

欧盟的焦虑

中欧贸易争端频现以及欧盟在反倾销政策方面的不稳定性,原因来自中欧两方。

首先来自欧盟内部。“欧洲目前的增长并没有体现其实力。这导致失业以及焦虑的情绪――这进而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欧盟大使安博对《财经》说。

2004年,随着欧盟东扩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欧洲长期存在的低增长和失业问题更加突出。在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的压力下,企业纷纷裁员或将工厂外迁;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传统的欧洲制造业地区,更是哀声一片。但是,政府为应对困境实施的福利制度改革,却遭到民众的反对,去年以来,德、英、法等国均发生了针对于此的大规模抗议行动。最近法国学生抗议政府新近推动的劳工法案,更酿成一场社会危机。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产品的汹涌之势令欧盟难以抵挡。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加上去年某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以及纺织品、鞋类等产品配额制的取消,使得欧盟陷入内外交困之中。

据中国商务部最新颁布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6》,中欧贸易额2005年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173.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6%;其中中国对欧出口增长34.1%,中国自欧进口则增长5%,对欧贸易顺差达到701.2亿美元。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荷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其中前三国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性较强,法国和意大利则与中国在纺织业、皮鞋、家具等行业有直接的竞争关系。

欧盟的扩大也加剧了这一碰撞。北京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傅东辉介绍,2005年以来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另一个特点是,涉案轻工业产品再度增加。这主要因为欧盟新成员国以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为主,很容易与中国直接竞争。

技术壁垒与市场准入

不过,在安博看来,目前中欧贸易之间并没有“激烈的风暴”,鞋类反倾销案也不是中欧贸易关系的代表。但他对中国在某些行业的市场开放依然表示担心。

“我们在服务业、银行业、保险及建筑业方面很强,但是如果进入中国很难,就难做生意。”安博指出,尽管中国入世已有五年,但欧盟银行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依然维持入世前的2%的水平。他更表示,目前的汽车案件具有象征意义,“我们担心,如果汽车零配件的案子没有被正确对待,那在其他行业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现象。”

安博认为,有效的做法是一个一个行业解决问题,而不是像美国那样要求中国进行汇率改革。“我们不认为这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规则办事,贸易赤字的问题就会解决。我们对于解决这些困难很有信心。”

对于中国来说,中欧贸易的另一个阻碍是技术壁垒。欧盟近年来颁布了大量技术法规和标准,其中一部分已经开始正式实施。商务部颁布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6》指出,“其中有的要求苛刻,有的甚至缺乏充分科学依据,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对进口产品的技术型贸易壁垒。”

在诸多技术标准或法规中,最为被国内关注的是电子电气两指令,即《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的第2002/96/EC号指令》(WEEE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第2002/95/EC号指令》(RoHS指令)。

这两项指令几乎涵盖了所有民用电子电气产品――尽管指令是面向全球的,但直接关系到中国家电和电子产品对欧洲市场的出口,涉及金额达到700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表示,中方特别关注WEEE指令中规定的历史垃圾处理费用的分摊方法、担保费用的交纳方案以及至今仍未确定的RoHS指令实施后的检测方法与标准和其豁免。这些问题增加了企业的应对成本,使他们出口经营面临很大的不确定。

其他可能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的,还有《化学品注册、评估与许可规则》、《能耗产品生态设计指令》、《电磁兼容性指令》、《禁止电动车辆使用镉电池指令》,等等。

尽管存在种种摩擦和冲突,“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我对于中欧贸易关系的乐观态度。”安博承认,对于贸易赤字“感到并不很轻松”,但欧盟对华贸易赤字有其合理性,因为中国的生产比欧盟更具竞争力。这对于欧盟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欧洲以及全球经济都有利。

中欧贸易范文第2篇

一场关于中国光伏产业的保卫战正在打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总理亲自做了很多关键性工作。

对外,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表示,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案损人不利己,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贸易战,贸易战没有赢家,希望双方从大局出发,通过谈判磋商解决贸易争端。

对内,总理实地了解国内光伏企业的困难,并给企业支招、打气,希望企业和政府一起做好工作,渡过难关。

6月4日晚,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案初裁结果后,中国政府随即宣布启动对欧盟葡萄酒的双反调查程序。随后,有消息称,中国正在酝酿对欧盟豪车启动反倾销调查。

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业界也在积极进行应对,并在应对中表现得越来越成熟。在中国机电商会牵头组织下,有关企业正在搜集数据,为法律抗辩做准备;推动中欧行业合作,化解摩擦;积极进行有效的公关游说,等等。

其实,中国企业的“应对”并非只有应急之策。阿特斯、英利等国内光伏企业早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并实施了向全球新兴市场转移的发展战略,欧盟市场已不再是部分龙头企业的“过度依赖”。

2006年开始应对欧盟对中国鞋反倾销案,2009年开始应对中美轮胎特保案,2012年开始应对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案……

面对来势汹涌的贸易摩擦浪潮,我国在利用WTO规则捍卫国家利益、产业利益和企业利益方面,已愈发成熟、自信。

“即便有贸易战,我们也不怕。现在欧洲经济这么差,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跟我们打贸易战。”一位业内专家说。

5月8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向27个成员国发去了一份调查报告,“认定”中国光伏产品莫须有的倾销“罪名”,将贸易保护的大棒挥向了欧洲光伏市场上的最大出口国——中国。

6月4日晚,欧盟委员会不顾18个成员国的反对,宣布自6月6日起开始向中国光伏电池和关键部件征收11.8%的临时惩罚性关税。此为初裁的第一阶段。

这一税率相对于欧盟委员会此前所提出的平均47.6%的税率有所降低,但两个月后,如果中欧双方未能达成解决方案,此后4个月中,税率将升至47.6%。此为初裁的第二阶段。

而初裁执行期过后,今年年底如果两方依然未能达成解决方案,欧盟将进行最终裁决,只要得到多数成员国的支持,就能做出在未来5年内执行更高关税。

未来两个月的谈判将会决定此次贸易争端的走向,决定中国150多家光伏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命运,涉及到210亿美元的贸易出口额和中国70%光伏产品的市场归属。

商务部有一套四体联动机制

在欧盟委员会公布初裁结果的第二天,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出现在了新闻会的讲台前。

沈丹阳说,中国政府的三个态度没有改变。“第一,坚决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态度没有改变。因为这种征税措施是不公正的,是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第二,坚持通过谈判、磋商解决贸易争端的立场没有改变。第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产业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决心没有改变。”

沈丹阳恐怕都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站在中外媒体前,反驳欧盟的贸易保护行为。

2012年9月,欧盟正式发起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同年12月,欧盟启动了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反补贴调查。

欧盟启动双反调查后,中国政府立即开始了应对和交涉工作。有关人士表示,中国商务部有一套应对贸易摩擦的四体联动机制,一旦有贸易摩擦发生,就要求商务部、地方商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四方开始保持密切的沟通。

“我们的企业在应诉中表现得越来越成熟。”中国最大的机电类商会组织——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下称“中国机电商会”)有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直以来,中国机电商会是中国光伏企业对欧盟双反进行抗辩的牵头组织单位。

2012年12月和今年3月,中国机电商会两次组团参与欧盟的听证会,并进行了抗辩。在应对欧盟双反上,中国机电商会有三项主要工作:第一,组织企业搜集数据,进行法律抗辩;第二,通过推动双方之间的行业合作,化解摩擦;第三就是公关游说。“我们一直在跟欧盟相关方面保持联系和沟通,比如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德国光伏工业协会、德国能源署等,也给欧盟成员国写信阐述我们的观点,跟欧盟的议员、欧盟成员国在华使馆沟通,希望他们了解这个案子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考量双方的经贸合作关系,反对对中国光伏产品征税。”中国机电商会有关负责人说。

事实表明,中国机电商会的游说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次欧盟双反调查和初裁过程中,欧洲产业组织为中国应对欧盟制裁创造了好的舆论环境。

此次欧盟双反调查中,有150家中国企业应诉,欧盟最终抽取了7家。这7家企业将向欧盟提交相关的材料,配合欧盟核查,并拥有申请参加听证和抗辩的权利。中国光伏龙头企业中,英利成为应诉方,阿特斯没有被抽中。

英利争取到了参与各个应诉环节的机会。填写欧盟委员会的问卷,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再到准备应诉和抗辩的数据、材料,配合中国机电商会做谈判准备,成为英利现阶段的重要工作。

“以前,在面对双反问题时,很多中国企业不去应诉,如此,欧盟委员会就采用了国的数据,根据这些不客观、不真实的数据征收高关税。”英利绿色能源法务部总监樊振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应诉双反案件的时候,如果企业积极参与,就有可能争取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如果不参与,有可能被迫接受一个非常高的关税。”

企业和政府、商会之间进行了最密切的配合。“不只是英利,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光伏企业,任何情况下,商会需要相关材料,我们都是第一时间去做相应的准备工作。另外,企业会主动把掌握的信息、分析报告定期和商会做一些沟通和汇报。”樊振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中国政府对欧盟双反更是快速反应。随着案件不断地推进,今年以来,中方交涉愈发密集,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多次与欧委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通电话,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钟山、副代表崇泉多次率团赴欧磋商,商务部工作层与欧方开展技术层的磋商。“对这个案子,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工作。”沈丹阳说。

中方为何率先宣告首轮谈判破裂

在中国政府的多次沟通协商下,今年4月,欧委会终于同意,由中国机电商会代表中国光伏企业赴欧进行首轮价格承诺谈判。

中国机电商会有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此之前,中方一直无法启动谈判,因为欧盟方面正处在调查阶段,并未对中国产品是否存在倾销给出结论性意见。5月8日,欧盟委员会“认定”中国存在倾销行为,并计划对中国光伏产品执行47.6%的惩罚性关税。“在这个时候,中方已经做好了谈判的准备。”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谈判分两场,分别在5月15日和17日进行。5月15日,中国机电商会代表与欧盟委员会贸易救济司有关人士见面,首次就价格承诺进行谈判。对此,中国机电商会在企业的密切配合下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带去了一套和解方案。但结果并不愉快。“当时我们提出方案,但是他们不愿意具体来谈,对我们的方案不置可否”,据中国机电商会相关人士透露,欧盟委员会贸易救济司给出的意见是,在6月5日初裁之后,才可以正式谈判,此次谈判只是技术性的磋商。

从整个过程和欧盟委员会的态度来看,似乎只是在为他们的法律程序走一个过场。中国机电商会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此次会面,欧委会并没有显示出和谈诚意,这不禁让中方怀疑,欧盟委员会是否只是借此向成员国传达“双反制裁已经与中方谈判”的最新进展,从而争取成员国支持。

为了让中、欧各界了解谈判的真实情况,以及明确中方坚决反对的立场,5月22日,中国机电商会在北京正式发出公开声明,宣告谈判破裂。

政府的关键性作用

为了推动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案的解决,中国政府特别是总理高度重视,亲自做了很多重要的关键性工作。

5月6日,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面,并争取到默克尔的支持。在联合新闻会上,默克尔表示支持自由贸易,“德国将在能力范围内阻止欧盟向中国征收永久关税”。

初裁前夕,6月3日晚,总理应约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通话。他对巴罗佐说,此案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中欧企业的利益,还可能引发贸易战。贸易战没有赢家,希望中欧双方从大局出发,通过谈判磋商解决贸易争端。“如果欧方执意采取制裁性措施,中方必然要进行反制”。

这是我国政府高层第一次对欧盟明确传达出反制裁的强硬态度。当然,中方更希望以谈判磋商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6月4日晚,欧盟委员会作出初裁决定。这次初裁比较特殊,不仅采取的税率远低于此前声称的税率,而且是对企业统一征收,而不像以往那样,对应诉企业按不同的税率征收,其他企业则是平均税率。

“对于目前为止的结果,中方并不满意,但是这已经来之不易,是中方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尽了最大努力才取得的,”沈丹阳说,“我认为这其中总理亲自做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6月7日,总理实地了解国内光伏企业的困难,并给企业支招、打气,希望企业和政府一起做好工作,渡过难关。他说,除了稳住国际市场,重要的是启动国内市场,消化产能。

樊振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在这个应对过程中,我们看到政府、行业协会为企业发展着想,尤其是中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工作,为下一步的谈判创造了好的基础和环境,这方面应该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

“我们手里有很多牌”

据媒体报道,欧盟成员国对华光伏征税的“投票”(实为立场声明,非正式投票)结果显示:27个成员国中,18国反对,4国支持,5国弃权。其中,法国、意大利、立陶宛、葡萄牙支持对中国光伏产品征税,而德国坚定地站在了反对一方。

由于欧盟委员会在架构上独立于各成员国,依据欧盟法律,成员国的意见在初裁阶段不能左右欧盟的决定。但年底的终裁,各成员国的投票结果则具有法律效力。

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对惩罚性关税的结果很失望,但是,这个税率比以往欧委会在媒体上暗示的税率有所降低,这说明,在强大压力下,欧盟往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一步,我们希望步子再大一些”。

未来两个月是中国政府与欧盟谈判的关键时期。各方都在猜测:中国拿什么来逆转欧盟的决策。

6月5日,就在德古赫特宣布初裁结果几个小时后,中国宣布启动对来自欧盟的葡萄酒展开反倾销调查。这将意味着,欧盟每年对华10多亿美元出口额的葡萄酒贸易将经受中国的反倾销的考验。

中国的反制措施立竿见影。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三大葡萄酒出口大国随即建议欧盟委员会就此召开欧盟领导人特别峰会,但被巴罗佐拒绝了。

有媒体称,欧洲最害怕的是中国在医药、手机、汽车、大飞机及服务领域的制裁,葡萄酒与之相比,小巫见大巫;其次是担心中国政府将在欧洲国家的投资暂缓或收回,则后者得不偿失。

“我们有很多牌,政府也有很多牌,但是我们不便说。”中国机电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不可否认,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越来越成熟,而中国政府在国际贸易争端中的反应和应对也让人振奋。”

商务部的一位专家则提醒说,中国的应对方式和策略还有改进之处。中国政府的牵制措施应该更快一些。“从去年9月欧盟启动双反调查时,中国政府就该想明白一套组合拳,拉出一个反制措施的清单,针对欧盟的每一步动作做出反应”。不单单是经贸领域,应在政治、金融、外交等多个层面对欧盟双反进行牵制。

企业:不依赖、不放弃欧洲市场

6月12日,端午节,樊振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没有休假,依然在做抗辩和谈判的准备。“这两个月应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谈判期。在下一轮的抗辩中,我们也会针对欧盟制裁本身存在的法律瑕疵,以及程序上的违规提出合理理由及相关数据,比如,在参照国的选择、税率的计算等方面,以此作为后期抗辩的基础。”樊振华说。

中国机电商会的工作人员也在做相应的准备,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段时间工作太紧张了,经常要熬夜加班。“初裁结果出来后,我们正在分析裁决的法律漏洞。目前,我们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进一步做法律抗辩;第二,跟企业进行紧密沟通,准备应对方案,为谈判做准备。”中国机电商会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即使增加一部分成本,我们出口到欧盟的光伏组件还在正常发货。”瞿晓铧说,“初裁实施才一个星期,我们需要观察一段时间。”阿特斯出口欧洲光伏组件的出货量正在快速下调。2008—2009年,阿特斯在欧洲市场的销售量占全球出货量的50%,2012年已下降至40%,而今年一季度,这一比例已被调整为20%。

这是瞿晓铧在两年前就开始的市场多样化战略,试图让阿特斯从已供过于求的欧洲市场向全球新兴市场转移。“我们通过进入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今年第一季度,亚太市场已经占我们总发货量的50%左右,成为我们的第一大市场。”瞿晓铧说。

在亚太地区,日本、泰国、印度这些人口众多的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光伏企业下一轮开拓的市场。

转移市场的还有英利。曾经占英利总出货量80%的欧洲市场,今年一季度的占比只有50%。“其实,应对欧盟双反的策略,我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并付诸实施了。”樊振华说。

“我们会保证一定的份额在欧洲市场,但出货方式会有变化。”瞿晓铧说,自今年3月欧盟要求中国企业在海关进行注册并押30%货款作为保证金后,阿特斯即开始考虑是否从加拿大的组件厂直接发货,以规避欧盟的注册和征税。

未来,如果欧盟提高对华光伏产品的税率并执行终裁,必将逼迫中国企业在第三国设厂生产光伏电池及组件,并出口欧洲。“至于在哪个国家设厂,东南亚、中东抑或是欧洲本地,各有各的说法。”阿特斯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说,“无疑,这个成本肯定是高的。”

“你想,在国内组织一个团队都很难,更何况在海外。而且,每一个国家的法规、安全标准上都不一样,税务、招工、劳动法等都要考虑,这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瞿晓铧说。

欧洲市场已硝烟弥漫。“因为要缴纳大量的关税,中国产品价格必然大幅上涨,而利润并没有提高,这将直接导致企业在这一市场的竞争力下降,甚至被迫退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分会秘书长吴达成分析称,初裁后,中国的光伏产品进入欧盟的大门虽然没有完全关闭,但是却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壁垒。

“不管欧洲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贸易壁垒,不管两个月后是否谈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我们都不会完全放弃欧洲市场。”瞿晓铧说。

(实习生王帅帅、张月晖对本文亦有贡献)

总理公关

5月23日

总理访问瑞士期间,在《新苏黎世报》发表署名文章称,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消散,各国需要继续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不搞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尤其是不能动辄就用“双反”措施。

5月26日

总理访德期间表示,中方十分关注欧盟对中国光伏等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向国际社会发出了错误信号,不仅不利于中方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损害了欧洲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行不通,损人不利己,中方对此坚决反对。我们主张通过对话磋商妥善解决贸易摩擦,坚定维护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6月3日

总理应约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通电话。表示,中欧关于光伏产品的贸易争端涉及中国重大经济利益,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中欧合作大局。贸易战没有赢家。

6月7日

中欧贸易范文第3篇

6月5日商务部宣布对来自欧盟的葡萄酒展开反倾销调查。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刘丹阳介绍,2009年至2012年,我国从欧盟进口葡萄酒由6.4万千升上升到25.7万千升,年均增幅达到59.83%。2012年,我国从欧盟进口的葡萄酒总金额达10.4亿美元。欧盟葡萄酒对华出口国家主要是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四国合计出口量占到了欧盟对华总出口量的96.33%。

6月13日,欧盟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请,期望就中国对原产于欧盟的“高性能不锈钢无缝钢管”征收反倾销税的措施与中方展开磋商。这是新一轮的中欧贸易争端的第三个回合。

继光伏产品、葡萄酒之后,中欧贸易摩擦的对象又多了“不锈钢无缝钢管”,这是否表明中欧贸易摩擦新升级?

多因素致贸易争端频发

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近年来屡创新高,2012年前7个月为476亿欧元(约597亿美元),同比增长24%。而在20世纪90年代前,欧盟对华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中欧双边贸易量的失衡问题一直是双边贸易争论的核心,也被认为是中国对欧盟不公平贸易的实证依据。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化相伴而生,发达国家和高地区从“传统产业人手”向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转移,传统产业逐渐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欧盟自身则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然而这也造成欧盟国家的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增长率下降,于是反对中国产品的声音甚嚣尘上,欧盟国家也因此对中国产品以各种理由设限。同时,随着其比较劣势的传统产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其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出于技术保护而惜于向中国出口,最终必然会导致发达国家贸易逆差的产生。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条为“非市场经济条款”。该条款表明从2001年12月中国人世算起,到2016年12月之前,WTO的任何成员在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时,中国的生产者仍然必须“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的资格”,否则,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在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给予歧视待遇。

截至目前,欧盟仍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欧盟判定中国产品是否以低于成本价在其境内倾销时,不是以该类产品在这个国内的价格为参照,而是要以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价格为参照。由于选取的“第三国”的消费和价格水平与中国的具体情况不具可比性,而欧盟选择的“第三国”的消费和价格水平往往高于中国,欧盟在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这大大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应付反倾销指控时的自卫能力,致使中国企业蒙受“不白之冤”和严重损失。

贸易争端应回归理性

中欧贸易一直存在矛盾,最近则十分密集。无缝钢管案虽是孤立事件,但与之前的光伏案等合在一起,就对中欧整体经贸关系造成了影响,破坏了中欧之间的贸易平台,也整体反映出欧盟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在双边长远的利益诉求面前,中欧双方需要更加冷静地看待眼前这场没有赢家的贸易战。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也已连续9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高达5460亿美元。中欧双方应如何理性处理贸易摩擦,避免扩大与升级?

“实际上,中欧双方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经贸成果,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欧盟在处理光伏争端的问题上,掺杂了太多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的个人态度。”商务部研究员梅育新表示。

不过,他认为,考虑到双方的战略合作基础,中欧间在贸易争端处理上,会逐步回归理性。同样,在光伏的问题上,未来一段时间,中欧双方极有可能通过谈判找到解决方案。从目前来看,这种迹象已十分明显。

6月21日,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与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一同出席第27届中欧经贸混委会会议。在欧盟驻华使馆举行的新闻会上,德古赫特透露,针对光伏案,中欧双方在6月10日已启动了谈判,且欧方谈判团队20日到21日都还在北京谈。“目前就大的框架已经原则上达成一致,只剩下如何实施的具体技术性问题,还需要讨论。”他希望也很有信心中欧双方很快就会有结果。“欧盟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友好谈判方式来解决问题,争取8月6日前达成并开始实施相关协议。”德古赫特说。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6月26日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不符合德国利益,德国政府应更坚决地施加影响,促使欧盟转变立场。他同时强调贸易保护主义无助于欧盟各国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双边投资协定或平息争端

5月23日,欧盟正式建议成员国与中国展开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欧官方最早在2012年2月的中欧峰会上达成共识尽早开启谈判。但是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谈判似乎一直未进入议程。

事实上,在中欧双边投资活动中,中国对欧投资潜力巨大。欧盟委员会引用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说,2011年,欧盟企业对华投资额为175亿欧元,同年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为28亿欧元。“尽管这些数据正在增长,但只占到双方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到3%。因此,双方有巨大的潜力,来进一步增进双边投资关系。”欧盟委员会说。

在欧债危机发生四年来,中国企业正在加大购买欧洲资产的力度。这样的投资活动,更多的在英国、希腊和德国等地展开。比如希腊国内包括港口、机场等在内500亿欧元资产私有化项目,正在吸引中资企业的加入。

除了进行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表示,在寻求和解的同时,我们还需“内外兼修”,积极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确保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施罗德也认为,“所有的欧盟国家都应该明白,贸易保护主义无济于提升本国企业竞争力。”他说,十年前德国经济困难重重,被称为“欧洲病夫”。后来德国吸取教训,锐意改革,如今成为增长引擎。他认为欧盟其他国家现在也应进行相应改革,以摆脱金融及债务危机带来的经济困境。

中欧贸易范文第4篇

不平静的2005年,是中欧建交30周年,也是中欧经贸合作协定签署20周年。

回首看来,中欧关系经历了探索与磨合阶段后,正逐步走向理解和成熟。 2004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为双方扩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石。

此后,双方日渐升温的经贸往来更成为双边关系迅速提升的催化剂。2005年中国海关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与扩大后欧盟25国的贸易额达到2173亿美元,占中方进出口总额的15%,欧盟继续保持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欧盟还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方,而中国也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有人称中欧经贸关系已进入甜蜜美好的“蜜月期”。

表象:烽烟不断

然而,正如“蜜月”也会有争吵一样,近一年来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也出现了不少磕磕绊绊。

2005年本是全球纺织品配额完全取消的最后时限,但未至年中,欧盟纺织业界就提出中国纺织品对欧出口激增,将造成欧盟纺织业出现大量失业。欧委会不堪压力,启动了针对源自中国的T恤和麻纱等产品的特保程序,大量中国纺织品滞留欧洲各大港口。经过双方艰难的交涉与谈判,最终达成了《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和服装谅解备忘录》,稍后并签署了《磋商纪要》,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暂告一段落。

进入2006年,中欧经贸往来再起波澜。

2月,欧盟向WTO贸易技术壁垒委员会发出有关电池指令的TBT通报,引入便携电池中镉的含量0.002%的新限制,中国电池出口面临欧盟新技术标准挑战。3月,又传出欧洲家具业联盟(EFIC)以行业受损为由,拟向欧委会提交针对中国产家具的反倾销申请。同时,欧盟以中国彩电龙头生产企业康佳公司不愿接受现场认证调查为由,再次对中国输欧彩电征收44.6%的反倾销关税。

尤其是,中欧双方在鞋类产品领域的贸易纠纷也浮出水面。2005年6月开始,欧盟委员会分别对从中国进口的劳保鞋和皮鞋进行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8.49亿美元,而其中欧盟对中国皮鞋反倾销案涉案金额达7.3亿美元,创下欧盟迄今对华反倾销案值之最。2006年1月,欧委会做出了拒绝给予中国13家鞋企“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2月23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表示:在获得了“充分”证据证明中国和越南鞋类存在“倾销”行为之后,欧盟将从4月7日开始,对来自中国的进口鞋类逐步征收惩罚性关税。起步税率为4.8%,并将在6个月内逐步提高,中国产皮鞋的税率最终将达到19.4%。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月30日欧盟宣布,已与美国携手,要求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就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与中国进行双边磋商。根据欧盟散发的文件,认为中国有关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的规定与世贸组织的规则不符,中国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实际上等于变相规定了零部件“国产化的比例”。

同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2005年非食用危险消费品年度报告》,共列举了701种在欧盟看来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产品。这701种产品涵盖电器、玩具、健身器材及家居和装饰用品等,其中“中国制造”(包括“香港制造”)的产品竟高达50%之多,如此众多中国商品上榜的原因是由于大多产品在设计上缺乏安全意识或环保意识。而此时,从直布罗陀传来的欧洲某公司注册“非中国制造”商标的消息,更成为中欧经贸健康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

溯源:贸易差额

中欧贸易频频出现摩擦,在笔者看来,与近年来中欧双方贸易差额不断扩大有着密切关系。

2005年中方统计对欧贸易顺差为701亿美元,比2004年中欧贸易顺差(370.4亿美元)增长近一倍。而欧盟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欧中贸易逆差为783亿欧元,几乎为中方统计的一倍之多。

撇开中欧双方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仅根据2005年中方海关统计的中欧贸易数据来看,“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包括针织与非针织衣物)项下的中方对欧顺差高达157.5亿美元,“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项下的中方顺差为31.9亿美元。

直观的数字往往会触动欧盟贸易主管机构的敏感神经,而欧盟内部诸如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面临来自中国同行的严峻竞争,其行业生产协会对本国政府及欧委会施加的强大压力,是造成欧盟对中国纺织品重新设限及启动鞋类产品反倾销的重要原因。

应当看到,在全球化生产的大背景下,欧盟部分传统行业由于本土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高昂,已逐步丧失竞争能力走向衰退,而中方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这一点上,欧盟对中欧双方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不同的分工地位应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近期欧盟内部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日渐强大,在笔者看来,这一趋势是有悖于WTO框架下“自由贸易”原则的,对此欧方应有所察觉。

另一方面,中国在以纺织、轻工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内,的确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低价竞争的现象。

企业为扩大出口而竞相压价,极易被欧方贯以“倾销”罪名。而在应对欧方反倾销时,中国企业应诉经验不足,大量缺乏通晓国际法律、会计准则的人才,在建立有效的应诉行业联盟方面也远没有欧方成熟。可喜的是,此次面对欧盟对中国皮鞋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内温州、广东、泉州三个最重要的鞋业基地的鞋革行业协会签署了《联合组建欧盟反倾销应对联盟》方案,为组建行业反倾销应对联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而此次中欧双方在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上产生分歧,中方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主要是为了防止一些外国汽车厂商通过将汽车“化整为零”的方式“变相逃税”。在对此问题展开双边磋商时,中方应表明遵守WTO框架协议的态度,力争在60天的磋商期内,与欧盟达成双边自行解决的方案,避免诉诸世界贸易组织裁决。

中欧双方在食品、电子产品与化学品领域的贸易争端多与欧盟繁杂的技术法规标准有关。

欧盟不断出台新的技术标准与法规,既符合欧洲人一贯注重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风格,也是出于对本土相关产业的保护。可以想像,未来欧盟还会出台更多与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并且逐步向环保、社会责任、劳工标准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延伸。这一趋势无疑会加大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造成中国产品对欧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对于这些既定的标准,中方在没有多大回旋余地的情况下,只有加强对欧盟各行业技术标准与法规的研究,鼓励企业加快对符合欧盟质量与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的开发,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解决:理性对待

随着中欧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双边经贸领域今后可能还会燃起更多战火。笔者认为,面对“战事”,中欧双方都应理智处之。

中国与欧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并不存在重大分歧,自2004年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经贸领域内的合作与交流也正日益走向全面成熟。中欧双方都应明白,矛盾的出现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冲突却可以通过高超的手段与技巧去化解。

从全球贸易发展的角度看,越是亲密的贸易伙伴间发生贸易摩擦的比例越高,而如何正确看待并妥善解决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中欧双方只有本着“正视摩擦,积极解决,加深沟通,互利共赢”的原则,妥善处理贸易争端,才能巩固现有经贸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使双方合作向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发展。

对于中国政府来讲,应继续加大同欧盟及成员国政府的沟通力度,通过中欧首脑会议、工商论坛、经贸混委会等多方途径,化解行将出现的贸易争端端倪;加大对欧盟贸易政策与市场规则的研究力度,提高贸易争端谈判技巧;提高对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规则的运用能力,必要时在纺织品、鞋类产品等领域建立针对欧盟的反诉机制;建立健全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提供各行业进出口预警信息;进一步发挥驻外使团及经商机构的作用,加大对欧盟有关国家政府的游说力度,在贸易争端发生时争取更多欧盟成员国政府的支持。

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内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功能,发挥其在应对贸易摩擦时的引导与协调作用;加深与欧盟相关行业协会的信息沟通,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开展与研究机构的调研合作,组织力量为企业提供欧盟技术标准法规的培训。

企业也应苦练内功,在提高产品档次与质量方面多下工夫;从行业发展大局出发,杜绝出口“低价恶性竞争”的现象频繁发生;加大对欧盟市场的调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规避配额与反倾销风险;充分借鉴此次组建“鞋业反倾销应对联盟”的经验教训,在日后面对新的贸易摩擦时建立更为有效的行业联盟机制。

对于欧方来说,在面对中欧贸易争端时也应慎重权衡利弊,充分考虑不同成员国的利益与诉求,尽量降低各方的利益受损程度。

在给予中国包括纺织品在内的产品配额时,应充分考虑盟内市场对相关产品的实际需求,制订更为合理的符合双方利益的配额标准。在对中国企业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时,欧方应加深对中国现行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了解,在给予中国企业个案市场经济地位时力求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决。

中欧贸易范文第5篇

摘 要 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以来,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盟的经济贸易关系得到长足发展,贸易额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态势,而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不平衡也逐渐显现。根据欧洲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开始,欧盟就超越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词 中欧贸易 贸易差额

一、中国对欧贸易存在巨大差额的数量证据

自我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后,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盟的经济贸易关系得到长足发展,贸易额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态势,而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不平衡也逐渐显现。根据欧洲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开始,欧盟就超越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至2007年,中国对欧盟27国的贸易顺差年增长率均超过20%,在2005年此增长率更是达到34.85%,为2000年以来最大值,而当年中国对欧盟27国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欧元为1088.99亿欧元。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欧盟出口额及顺差增长率都大幅下降,顺差额只比2007年增加了5.52%,而2009年更是出现2000年以后中国对欧盟27国贸易顺差首次负增长,且顺差额比上年大幅下降达21.18%,但2009年顺差额仍超过1000亿欧元大关为1336.46亿欧元。

二、巨额贸易顺差对中欧双方的影响

我国大量低价商品的涌入对欧盟区域内的竞争厂商造成较大压力,欧盟不断发动反倾销调查、提高贸易壁垒希望缩小与中国的贸易差额,给国内生产者腾出市场空间。截至2007年12月31日,欧盟对中国产品共发起137起反倾销调查案件。2007年欧盟在全球发起9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有6起,为总数的 。而2007下半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是令各国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对欧盟有如此巨额的贸易顺差,更加成为欧盟首要提防对象。2009年1月8日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新闻指出,2008年欧盟先后对我国冷轧不锈钢板、蜡烛、钢绞线、盘条、无缝钢管、铝箔发起6起反倾销调查。而相对于较容易统计的反倾销调查,欧盟复杂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更是有意无意地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达2500多种,出口欧盟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无一不受其制约。如WEEE和ROHS两项环保指令,将10大类102种产品纳入有害物质限制管理和报废回收管理,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三分之二造成重大影响。又如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欧盟REACH法规(《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sation of Chemicals),通过对高关注物质(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SVHC)实施授权(Authorisation)规定,对出口欧盟的化学及其相关产品实施严格监控。随着SVHC物质名单由2008年10月28日首次公布的15种增至2010年1月的29种后,该法规对我国出口欧盟的机电、五金、纺织品、玩具、建材等行业影响逐渐显现。由于我国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及技术限制,完全按照REACH法规运行使这些行业很多企业面临升级甚至生存难题。

三、巨额中欧贸易顺差的汇率隐患

由于中国对欧盟持续的贸易顺差,欧盟也开始逐渐关心欧元与人民币汇率问题。而希腊信用危机虽然终于以欧元区国家和IMF合理提供资金援助方式得以暂时解决。但这一庞大债务危机仍然使欧元汇率下跌美元汇率上涨。由于人民币是盯紧美元汇率的,从2009年11月以来,欧元对人民币已经贬值超过10%,严重制约了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即使如此欧盟轮任主席、卢森堡总理兼财长容克在2010年3月17日欧洲议会一次会议上仍然表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20%至25%。虽然目前欧盟对于人民币升值态度并未如美国般强硬,但如果中国对欧盟持续保持巨额贸易顺差,欧盟为保护自身利益很可能会加入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阵营。

四、东亚产业转移是导致中欧贸易差额持续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分析2009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海关商品分类可知,我国对欧出口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时,一般贸易所得顺差比重明显较小,而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中我国虽然获得了账面上的贸易顺差,但我国对欧贸易顺差额占比最大的工业制成品类别中,同一时期我国对欧贸易同类产品下原料或初级产品却往往变为逆差。并且在我国对欧贸易顺差迅速增长的同时,亚洲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体对欧洲贸易的顺差却在缩小。也就是说我国对欧贸易这部分顺差产生的部分原因是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己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可见,我国对欧贸易顺差的居高不下,是因为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参考文献:

[1]张永安,杨逢珉.中国对欧贸易顺差探析.欧洲研究.2009.7(27).

中欧贸易范文第6篇

文化贸易的最佳时机

商务部欧洲司欧盟处处长许正兵指出,2014年以来,中欧贸易增速高于中欧各自对外贸易的增幅,欧盟连续10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十一年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包括视觉艺术品、视听媒介、印刷品、声像制品和文化遗产,及宣纸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98亿美元,同期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是2.02万亿美元,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仅占货物贸易总额的0.5%,中欧文化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中欧之间的文化贸易,不管是和欧盟各个成员国还是和其他欧洲国家之间都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许正兵说。

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兼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主任孔诺夫・维克多表示,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际是丝绸之路带动的更是多边的文化合作,这项国家战略将使亚欧大陆的经济和文化更紧密地连为一体。

法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贸易参赞魏雅乐也表示,文化产业与商贸的市场行为将中法双方受益,法国愿意把文化产业的新思想新技术免费带到中国,共同推进文化、数码领域的新变革。

中西合璧与世界同步

“文化,帮助每一个公民面向世界。”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新闻总监王洪波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善于采用东西文化结合的范式,“观众希望看到有中国文化符号内容与西方体裁结合的产品,这样有助于形成文化的世界同步性认识。”

许正兵表示,未来要加强中欧在文化贸易国际规则谈判中的合作,分享欧盟在制定文化政策、发展文化贸易等方面的经验;积极推动企业合作、学术交流,深化中欧非政府间文化项目的合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小牧说,2013-2014年有366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123个项目入选重点项目目录,“对外文化贸易正成为一片蓝海,国家积极引导和鼓励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以电影、演艺、动漫、新媒体、网络、音乐等大众文化领域为重点,通过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开放市场,并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引进优秀文化产品、人才、产业发展经验,提升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打造文化贸易的自由港

据了解,此前,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文化保税园已在北京开园。有业内人士曾预测该保税区2015年建成后,年营业额将超过500亿元。未来北京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文化产品自由贸易区和商品集散地。

在保税区中,以往工业贸易企业享受的保税区优惠政策,被嫁接到了文化产业上。企业引进租赁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无需缴纳关税,劳务用工报酬还免征个人所得税,销往海外的产品在进入保税区后即可申请出口退税。展览、拍卖会主办方在得到相应保函后便可“轻装上阵”,不必为境外艺术品缴纳数亿元的担保金,这将有助于改变国际重量级艺术拍卖和展览较难登陆中国的局面。

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王昱东说,目前基地企业集聚中心已经基本建成,保税运营中心也已经投入使用,基于文化保税开展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始了试运营,可以为国际文化贸易提供信息、金融、展示、交易、仓储、物流、报通关等一系列便利化服务,欢迎欧洲各国与基地合作,建立各自对华文化贸易的国家馆。

中欧贸易范文第7篇

2007年3月30日,对中国政府甚至是中国企业而言都算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欧双方首次就欧盟贸易救济措施问题在北京东方花园饭店展开了长达四个小时的对话。

至此,有媒体感言:此次对话双方颇有推心置腹的味道。

中国政府:贸易救济应提高竞争力

所谓贸易救济,即WTO允许成员方在进口产品倾销、补贴和过激增长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措施,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损害。而贸易救济工具则正是主要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其中尤其以反倾销最为常用,对中国企业的利益也影响最大。

此次对话缘于去年12月6日。那天,欧盟颁布了贸易救济工具绿皮书―《变化的全球经济中欧盟贸易救济工具》,就贸易救济政策相关的32个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并主动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国进行评论。该绿皮书被认为是欧盟对现行贸易救济政策尤其是反倾销政策的反思和改革。

该活动,中国各界反响强烈。为此,从今年初开始,商务部公平贸易局便在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地举办数场座谈会,征求国内涉案企业对欧盟贸易救济工具的意见,以便及时反馈给欧盟。

继在国内多省份举行座谈会之后,3月30日,商务部在北京再次就欧盟贸易救济工具绿皮书召开研讨会,这是商务部针对绿皮书召开的最后一次相关会议,因为按照欧盟的日程,3月31日是其征求意见的最后期限。而与前几次不同的是,此次会议邀请欧盟贸易官员与中国企业直接面对面。

如此一来,便促成了“中欧双方就欧盟贸易救济措施问题展开的首次对话”。

据悉,该研讨会有我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李玲、欧委会贸易总司贸易救济司司长维尼格,以及中外律师和中国企业代表等150多人参加。

此次研讨会上,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结合中国企业遭受欧盟贸易救济措施的实践,表达了中方对欧盟贸易救济措施的关注,反映了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在应对欧盟贸易救济措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同时,也表示了中方以对话和交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稳定中欧经贸合作框架,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

据了解,目前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但2006年,欧盟却是对中国实施贸易救济工具最多的WTO成员方,其中启动反倾销调查超过了130起,且这一年对华反倾销立案就达12起之多,同比增长50%。

在开幕致辞发言中,李玲对由欧盟贸易救济工具带来的中欧贸易间不和谐因素表示了担忧。同时还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生产要素已经跨越国界自由流动,欧盟应该正视贸易救济工具存在的问题,贸易救济应该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而不是保护落后产业,违背产业发展的规律。

中国企业:欧盟市场越来越保守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正是利用欧盟就其贸易救济工具公开征求各界意见的契机,为中方企业、行业、律师、学界充分表达观点和立场并与欧委会官员进行直接对话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当前对贸易救济工具的认识必须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这一点对于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而言尤为重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产业相互融合,彼此的经济联系密不可分,惟有顺应全球化需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各国间产业合作才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贸易救济措施只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最后选择,而不应当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

同时,与会产业及企业代表还结合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的具体实践,现身说法,就欧盟贸易救济工具的实体和程序性规定,以及不公平、不合理及歧视性的做法发表了意见,特别是就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分别税率问题和替代国问题等进行了评论。

作为第一个在研讨会上发言的中国企业代表,奥康集团行政总监周威首次面对面地向欧委会贸易救济司司长维尼格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中国有句古语,“温室里长不成大树”。没有竞争,欧洲的企业就不会有发展。“入世五年来,我们感觉到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而欧盟却越来越保守。”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个产业的大分工已经逐渐演化出新的格局,产业重心转移已是正常现象,各个国家都应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自身产业转型和创新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从外部找原因,或者一味地用一些非市场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和保护。”周威如此表示。

而针对大家都十分关注的中欧鞋类贸易问题,周威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鞋业的重心从欧洲和北美转向远东,中国大陆成为世界鞋业产业转移的集中地。这种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贸易救济工具,欧委会应该从全球鞋业发展的格局来看待中欧鞋类贸易现状,推动各方站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展开充分的竞争与合作,推动全球鞋业生产力持续发展,这才会使它更具生命力。

“无论是从欧盟还是从中国的角度,我们都不认为欧盟对中国鞋子的反倾销措施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周威举例,西班牙制鞋企业规模主要集中在100人以下,200人以上的企业寥寥无几。目前中国制鞋从业人员达220多万人,仅奥康一家就15000人。一个鞋子反倾销就影响到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对欧盟而言影响更大,反倾销直接增高了欧盟成员国的采购商、消费者的成本,尤其是欧盟制鞋产业上下游如做鞋机的,他们失去了世界制鞋第一大国中国的市场。

“只有合作才是中欧鞋业互惠互利的最佳途径。欧盟有很好的研发中心、很强的品牌优势,中国则拥有技术、成本优势及庞大的消费市场,因此,中国可以提供非常优良的技术和较低的制造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某种程度上,中国制鞋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是欧盟不少鞋类贴牌企业的竞争优势。”周威慎重地强调。

同时,就欧盟反倾销实施过程中程序透明化、执行公正性,以及在欧盟法律框架内相关条款、原则的解读等问题,奥康集团等中国企业也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首先,在对中国鞋反倾销整个调查程序中,欧委会没有向奥康、泰马或其他任何非抽样企业做过关于“不审核市场经济地位”的书面解释,这让企业不知所措。其次,《欧盟反倾销条例》中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和关于抽样的条款之间衔接不太完善,其中要求对每一家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都要做出审核,但事实上欧盟只抽取了10家企业既做倾销调查又做市场经济地位调查。对此,中国鞋企需要明晰的解释。另外,审核损害的因果关系、损害的数据计算、采取的幅度、基础和所取得的数据让企业无法信服。

此外,中国五矿集团、宁波如意、江苏法尔胜等企业也均表示,欧盟委员会在处理倾销诉讼中采取的惩罚措施有失公允。

欧方官员:最终结果明年

认真听取了中国各方意见之后,维尼格表示很高兴能听到中国的声音。他承认绿皮书的出台与中国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有很重要的关系,并承认“中国皮鞋案”确实暴露了欧盟贸易救济工具中的诸多问题。

分析认为,近年来,欧盟处理的几起倾销诉讼已高度政治化。此前欧盟对进口自亚洲的鞋类商品开征反倾销税,就激起了欧洲零售商的极大不满。此后,他们一直要求欧盟在处理反倾销诉讼时,应考虑惩罚性关税对消费者等公共利益的影响。

据维尼格透露,截至研讨会当天,绿皮书已经接到来自欧盟各成员国和第三国政府,以及企业、消费者等各方近150个反馈意见,但观点分歧很大,还无法作出具有代表性和一致性的结论。但是,欧委会将会对反馈结果进行沟通,如有必要将采取下一步行动,最终的沟通结果计划在明年以白皮书形式。

中欧贸易范文第8篇

2011年以来,伴随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中国对欧盟贸易仍保持着稳健增长动力。据海关统计,今年1-4月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700.1亿美元,快速增长23.5%,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15.5%。其中中国对欧出口1049亿美元,增长19.7%;自欧进口651.1亿美元,增长30.1%;对欧盟实现顺差397.9亿美元,扩大5.8%。中欧经贸合作的深入融合有效拓宽了贸易发展空间,促使双边贸易在“快车道”持续运行。但危机后的中欧贸易仍然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的挑战,快速行驶的外贸车轮仍需谨防途中种种风险的干扰。

双边贸易亮点纷呈

单月贸易额连刷记录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止跌企稳,2009年10月起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重回50以上的扩张区间,2009年11月起中欧双边贸易即走出下滑通道平稳回升,并超越危机前水平连续突破历史高位,继去年12月份创下458.2亿美元的记录后,今年1月、3月又相继以459.6亿美元和475亿美元的成绩刷新历史新高,4月份当月虽有小幅回落,但仍保持在463.3亿美元的高位,同比仍然快速增长27.7%。自2009年12月以来,除今年2月份由于春节因素的影响出现微幅下滑外,其余月度单月进出口值均保持2位数的高速增长。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3月份日本地震后我国自日进口增速明显放缓,3月、4月欧盟连续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其中3月份以190.1亿美元创单月进口历史新高。

贸易依赖度更趋加深

在单月进出口值持续回暖的同时,中国与欧盟在彼此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愈发凸显,双方“互信互利”的经贸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欧盟自2004年第5次东扩后即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此后各年度在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中的比重均达到15%以上,在2007年又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今年1-4月欧盟除继续在中国进出口和出口领域双双夺冠之外,取代日本成为中国进口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另一方面,根据欧盟统计数据,中国自2003年起已成为欧盟的区域外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1-2月,中国仍是欧盟第二大进出口市场,同时也是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欧盟对中国市场出口增速为29.1%,高于同期欧盟总体出口增速4.3个百分点,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从去年同期的8.4%上升至8.7%。

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中国与欧盟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上仍然存在阶段性差异,中国凭借本土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承接大量欧盟国家的出口加工订单,欧盟出口中国基础建设所需的高端机电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等。上下游密切配合的产业链分工是双边贸易长期以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决定了中国对欧盟贸易中长期以欧资企业为领军力量,出口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特有模式。但这种模式在危机后逐渐发生变化,由于欧盟经济下滑导致出口加工订单迅速减少,而对其一般贸易出口则相应表现出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从而带动对欧盟贸易结构更趋向均衡发展。在2010年,一般贸易已超越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对欧盟出口最大贸易方式,今年1-4月,中国对欧盟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544.7亿美元,增长32.9%,占同期中国对欧盟出口总值的51.9%,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了5.2个百分点,而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仅小幅增长6.9%,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9.2%下滑至44%。

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虽然长期占据中国对欧盟进出口的最大企业主置,但近期增势相对趋缓,今年1―4月进出口944.1亿美元,增长20.7%,占同期中国对欧盟贸易总值的55.5%,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而私营企业主动加大对欧盟市场的开拓力度,扩大自身市场份额,今年1-4月对欧盟进出口快速增长38.7%,达到436.2亿美元,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2.8%提升至25.7%。中国本土企业在对欧盟贸易中表现活跃,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改观长期以来大部分出口利润被欧资企业所吸纳、中国仅赚取少量廉价加工费的落后现象,中国经营者能够通过积极采取灵活经营方式,从对欧盟贸易中主动获利,也有助于企业更富针对性的从欧盟引进先进产品、技术和管理方法等,从而为本地企业升级转型提供更加坚实的硬件保障。

困扰因素依然存在

欧债危机阴影未消

当前欧盟经济虽然已经走上平稳复苏的轨道,但金融危机的“余威”尚未完全消散,欧洲总体经济环境依然较为严峻。同时,自2009年底债务危机从希腊“引爆”并向其他国家扩散以来,目前欧盟仍然受到债务危机的反复困扰,对其经济复苏造成了较大压力。今年以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连续数次下调了希腊、葡萄牙的信用评级。继去年希腊、爱尔兰向欧盟申请紧急救助后,今年4月6日葡萄牙也被迫提出了紧急资金援助申请。5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洲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债务危机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向外扩散的风险依然存在。欧债危机也导致区域内通胀压力继续增大,欧元区4月份通货膨胀率从3月份的2.7%升至2.8%,创下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当前欧盟区域内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消费需求仍然疲软,如衡量私人消费的重要指标――欧元区商品零售额3月份环比下降1%,同比下降1.7%;同时今年3月欧元区和欧盟的失业率仍分别处于9.9%和9.5%的高位,显示欧盟内部需求恢复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贸易保护手段翻新

在欧债危机“内忧”未除的环境下,“外患”意识相应更占上风,刺激欧盟的对外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更趋高涨,导致欧盟对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2010年欧盟已成为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所涉商品从纺织、轻工等传统低附加值产业逐渐向机电、电子等高新技术蔓延。1月26日欧盟对中国草酸产品发起今年第一例反倾销调查之后,又连续决定对胶合板、玻璃纤维、碳化钨等产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3月17日对中国陶瓷产品作出反倾销初裁并征收税率高达73%的临时反倾销税,这可能导致国内3成企业面临因成本挤压而破产的风险。

同时,欧盟对华贸易保护的手段和程度也不断升级。欧盟在从4月1日起取消了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税后,又出台了包括每周一次的重点监测、进口鞋产品使用强制标签等在内的五项针对性措施,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实施新的管制。5月14日,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开征正式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是欧盟首次对中国产品动用反补贴措施,也是首次同时采取两

项贸易救济措施。

在贸易保护措施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欧盟在其他贸易公平方面对中国所施加的压力也不容小觑:欧盟迄今不肯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得中国在反倾销调查中极为被动;同时,欧盟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限制等种种措施,在妨碍双边贸易平衡发展的同时,也是导致长期以来中国对欧盟顺差持续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4月20日,欧盟一份题为《中国的公共采购:欧盟企业在中国参与公共采购合同竞标的经验》的调查报告,指责中国政府采购规定在风力发电、信息技术和医疗设备产业等领域偏向于本国企业,阻碍了国外企业的公平竞争,从而影响了在华欧盟企业的商机,并督促中国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规定》。双边经贸往来中不时浮现的摩擦与争端,凸显出双方利益角力中仍客观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中国仍应加速拓展与欧盟经贸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及时消弭双边贸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汇率波动增添变数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欧盟经济大幅衰退,欧元对人民币中间价在2008年9月跌破“10”大关后,当年10月进一步由“9”降至“8”。2009年虽然受经济复苏的带动在波动中小幅回升,但仍在“9”左右的低位徘徊。2009年底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再度下跌,2010年12月31日已跌至8.8056。今年以来,随着欧盟经济逐步缓慢复苏,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也相应有所回升,4月29日达到9.6348。

汇率持续波动增添了双边贸易的不稳定因素。当前人民币对欧元再现相对贬值态势,虽然有助于增强中国对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但可能导致欧盟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再度加剧,贸易保护手段继续增多,并对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施加升值压力。尤其近年来中国对欧盟顺差仍然保持扩大态势,在2009年出现短暂收窄后,2010年再度快速扩大31.6%。今年1-4月欧盟仍是仅次于美国的中国第二大顺差来源地,1―2月中国也位居欧盟的第一大逆差来源地位置,如果人民币对欧元重现升值趋势,将可能再度削弱我国对欧出口的价格优势。根据欧方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产品在欧盟进口市场上的份额已达到18.7%,但今年1―2月已下降至17.7%,与去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0.4个百分点。如果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手段继续增多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延续,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份额仍有可能再度出现下滑。

“后危机”时代政策取向

当前,中欧经贸关系仍面临着诸多考验与挑战,短期和局部增速仍可能显现波动与反复的特征。从长远来看,双方经济互补与融合的整体方向不会改变,合作与共赢仍是双方共同的认知与取向,中欧贸易朝平衡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是大势所趋。但是,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市场仍然暗流潜涌,双方调整磨合的任务更显必要与紧迫,继续强化双边互信与合作机制,及时化解在贸易失衡、货币汇率、市场开放等多个领域的摩擦与纷争,将是中欧双方都必须积极直面的问题。

中欧贸易范文第9篇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中国输欧纺织品在头四个月就显示出很强的竞争优势。欧盟针对我国出口其市场的纺织品频频设限。2005年6月10日和9月5日,中欧先后两次就中国输欧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中国输欧纺织品在配额取消后的短短几个月后部分敏感纺织品又被纳入数量限制并进而实行主动配额限制。

欧盟针对我国“特保”条款立法情况

纺织品服装产业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行业,各国都很重视纺织品贸易在其国际贸易或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报告》第242段规定了纺织品的特殊保障措施,到2008年12月31日,其他WTO成员仍然可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

欧盟根据中国加入世贸《议定书》中的保障措施条款以及《工作组报告》中的相关条款相继修改其相关的国内法。

欧盟规定纺织品进口的基本法规是1993年10月12日欧盟理事会通过的(EEC)N03030/93法规,即有关从第三国进口的纺织品共同规则,其中有关于保障措施的规定。

2003年,欧盟理事会又通过(EEC)No138/2003法规,在原(EEC)N03030/93法规的基础上加入了第10a条,对原有的保障措施作了补充,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工作组报告》内容转换为欧盟国内法。

欧盟的相关国内立法保护非常周到,从产品监控到预警和适用执行,从针对纺织品服装的一般保障措施到专门针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的特别保障措施,不断调整补充,并通过立法,成为了欧盟针对中国输欧纺织品服装频频设限的法律依据。

欧盟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设限原因分析

中国输欧产品进口激增,价格下降

尽管《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规定了逐步取消配额的四个阶段及最低标准,但是各主要的设限国都在取消配额上“后滞”。根据SALLY BADEN在题为《欧盟服装产业的贸易政策、零销市场和价值链重构》中所分析的欧盟执行ATC的原则是:1、遵守最低量要求,不高于。2、选择不受欧盟多种纤维协议(EU定书MFA)配额限制的产品开放自由化。3、国内敏感产品要求主导放开配额限制产品的选择以及对特定种类和国家的配额增加。4、所选产品多倾向于低附加值的产品。从纺织品一体化进程的安排看,自2001年1月1日起,进入过渡期的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16%、17%的基础上又有18%的产品取消配额限制,这意味着至少还有49%的产品在2005年1月1日前仍然受配额限制。欧盟在执行上的后滞结果是留下303项、70%的配额到2004年12月31日才最后取消。在欧盟看来,前两个阶段并未触及敏感种类产品,第三阶段的到来才暗示着有很多对欧盟非常敏感的产品将不受配额限制。所谓敏感产品即所有最紧俏的、发展中国家最具有出口潜力和竞争力的产品。ATC对配额取消的量上作了较广泛的规定并未细到每一组产品的具体数量,而且对价值也没有要求,所以欧盟选择了低附加值的产品,并且在前三个阶段避免了对欧盟市场有竞争力的敏感产品,尤其是服装。

2004年5月1日中东欧10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由15国发展为25国,一方面,新人盟的10国纺织品服装的配额一并计人欧盟,使得给予中国的配额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从2004年5月1日当日起,中国现行输往欧盟纺织品配额类别产品(多为敏感产品)出口到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和马耳他(“新增十国”)受到中欧双边纺织品配额限制。尽管限制期只有8个月,但是配额的全面取消也使输往新增十国的原配额类产品在配额取消后出现量上的增长的显性效果,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这些产品也以很强的竞争力影响着欧洲的销售市场。

欧盟区内纺织业的发展强势依旧

欧盟是世界上纺织品第二大出口地区,仅次于中国,同时是世界上纺织品设备制造地区,时装设计的领袖。根据ILO、UNID、Eurostat和OETH统计,早在1998年纺织品雇佣人数世界排名前20的国家中,欧盟占5个,服装欧盟占6个。通过分析2003年、2004年全年以及2004年1-9月和2005年1-9月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额可以看到:欧盟服装进出口总额几乎是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两倍,其中服装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服装进口总额比纺织品进口总额分别高出26%、27%、31%,纺织品贸易为顺差,而服装贸易为逆差。

欧盟纺织品进口主要市场在欧盟区内,区内市场进口占总进口额的68-69%。纺织品出口市场也主要在欧盟区内,占75%。新增10国和原EU-15国相比,EU-15国是其区内、区外纺织品贸易主要的进出口市场,以2005年1-9月为例,区内市场进口EU-15国占到79%,区外市场进口Eu-15国占92%,区内市场出口EU-15国87%,区外市场出口EU-15国94%。

欧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产业受到外部竞争压力

原欧盟15国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国主要有葡萄牙、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虽然这些国家在技术、品牌、产品档次上仍然有传统优势,但是随着一些发展国家,尤其是中国、韩国、印度、越南等东亚地区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这些国家也面临竞争压力,受到一定影响。

1、法国:根据法国服装工业联合会公布的2001、2002、2003年三年的数字,法国每年进口服装近70亿欧元,出口服装30亿欧元左右,连续三年法国服装进出口贸易逆差,2003年达35亿欧元。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的服装,70%是从国外进口的。在法国的前10位进口国中,中国已经成为法国服装最主要的供货国,排名第一位。2003年达16.08亿欧元,占15%。

法国服装工业的生产能力逐年下降,2001年法国本土服装生产量减少11%,2002年减少20.1%,2003年减少20%。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太高,许多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已部分地或者全部地向国外转移。目前在法国已经找不到100%法国产的裤子、衬衣和内衣,除非是奢侈产品。从世界闻名的法国高级时装,到中低档的大众服装,到处都可以找到中国生产的踪影。

2、意大利:意大利是久负盛名的高级时装和高品质纺织面料生产和贸易大国。纺织服装业占全国制造业出口的14%,是意大利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00年,意大利纺织服装业雇佣员工为68.8万人,雇佣人数占整个意大利制造业人数的14.8%, 纺织品出口居世界第4位。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制衣和出口能力的增强,意大利成衣出口在世界成衣市场的比重从原来的10%以上减少到目前的7%左右,2000年,成衣出口占当年世界成衣出口总额的6.66%,是近几年来份额最低的年份。

可以看到,增速慢、成本高、市场份额减少、就业人数减少、进出口结构变化是这些老牌欧盟国家出现的共同趋势或者现象。与此同时,纺织业也是新入盟10国重要产业之一。事实上,原欧盟国家纺织品服装的收益增长慢,甚至有负增长,而新人盟国家纺织品与服装收益增长的百分比相对较高,说明这些国家相关产业的增速要快些。另外,纺织品与服装相比,新人盟国家在成衣(服装)的生产加工和出口上具有相对优势,这与我国输欧纺织品服装结构及特点类似,具有共同的竞争点。

从以上列举分析看出,纺织品服装产业的重要性、涉及产品的敏感性、欧盟国家国内产业的发展以及新人盟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是欧盟不断对我们设限的重要原因。引用ITCB主席K.M.Chandrasekhar在2004年5-6月布鲁塞尔举行的2004年后的欧共体纺织品与服装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话:“简言之,纺织品与服装产业中有目的的政策干预早已有之。我们认为,类似这样的政策干预应该是我们讨论的后2004时代的(纺织品与服装产业)中心。以前,我们有配额……近段时间,我们(依靠)的是富有想象力的运用原产地,辅之以使用方便的相对而言高的关税和区域贸易安排。不无不同,其作用是加强发达世界国内纺织品生产商的(竞争)优势。另外,以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的名义进行的微妙的斗争,有时借助政府的力量,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的(手段)。”欧盟纺织品与服装组织(EURATEX)在2003年公布一份重点国家的纺织品与服装市场最新非关税壁垒报告中,就明确地将非关税壁垒分为注册、证件、标准、技术性要求、补贴和知识产权等等。事实上,WTO对什么是非关税壁垒定义在文字上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接受的定义,使得非关税壁垒受到各成员国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我国内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纺织品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自然对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据WTO公布的世界纺织工人小时工资表明,中国仅为0.69美元,是美国的4.85%,英国的5.42%,墨西哥的31.36%,土耳其的25.65%。但是,多种因素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受到影响。

首先,国内纺织品行业投资过热,对原材料的需求旺盛,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短缺,企业管理经营水平不高,产品缺乏技术含量等正在冲抵中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2003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纺织品成为受影响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多数纺织品退税率由17%降为13%,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样增加了出口成本。

其次,随着2005年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土耳其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 InternationalInc,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制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分别为0.41,0.69,0.25,0.57,0.34,0.5,0.4(美元/小时)。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最高,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逐步消失,加上土地、水、电成本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又恰好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纺织服装出口比重高达77.87%,因此,我国低成本的出口优势受到影响。投资偏重于见效快的中下游产业,使原料供应短缺。产业链供需出现失衡,出口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大众消费品,出口以定牌、来料加工为主,出口结构不太合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工贸结合力度不够等问题都存在。

最后,欧盟区内新人盟国家在劳动力、吸引投资方面的成本优势,也部分抵消了我国纺织品的低成本出口优势。

建立和发挥“联动”机制,共同维护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势头

中欧贸易范文第10篇

7月13日,记者从商务部获知,2004年1至6月,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总额达到807亿美元,位列中国与其他各国和地区贸易量之首。

“按照这个增长趋势,中国与欧盟之间今年的贸易量将可能超过1500亿美元。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商务部欧洲司司长孙永福告诉《财经》。

有关专家均认为,目前,中欧经济贸易关系已经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美贸易迅猛发展,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关系中的地位一度从第二下滑到第三位;而近几年,中欧双边贸易迅速回升,进出口贸易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尤其是经过今年5月欧盟第五次扩大,欧盟已成为拥有25个成员国的全球最大经济联合体,中欧双边经贸关系随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今年5月底,扩大后的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一举超过日本,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欧盟贸易逆差的潜台词

另一个同样引人注目的数字是,2003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已经达到500亿欧元。虽然欧盟贸易委员拉米对《财经》表示,他并不认为贸易逆差是严重的问题,但不少国内专家认为,在近年来中国价格低廉的产品大量向欧盟出口、欧方逆差逐渐增加的情况下,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呈抬头趋势。

近期,欧盟不时发起对华产品反倾销调查,且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初评报告中持否定态度。相对于贸易量的扩大,这显然是不和谐音。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欧洲部研究员李钢认为,虽然中欧贸易总额受反倾销案件影响的份额较小,不是中欧贸易中的关键性问题,“但反倾销毕竟有损贸易关系”。他主张要努力解决这一问题,要把握分寸,既不宜夸大成国际政治问题,也不宜淡化为纯粹技术问题。

李钢分析,在中欧贸易迅猛发展以及欧盟贸易逆差扩大的总态势中,影响中欧贸易的因素是:欧盟对华实施的反倾销及与反倾销相关的贸易救济措施;欧盟对中国产品的技术壁垒;中国履行WTO协议承诺状况、欧盟东扩等等。

非关税壁垒影响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认为,在影响中国产品出口欧洲市场的因素中,技术壁垒的限制越来越大。

他的观点代表了不少专家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对于WTO成员而言,关税壁垒等贸易限制手段的作用很有限,而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就成为平衡贸易的一种重要举措。

中欧学会会长、社科院欧洲问题专家裘元伦概括,欧盟对进口产品设置的技术壁垒主要表现为: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繁多且修订频繁,严格的包装、标签以及劳工保护要求,“绿色壁垒”(指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限制)标准高、范围广、变化快等。同时,欧盟十分偏好控制和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当然,在进口方面,欧盟对所有第三国均执行同一套技术标准,并非专门针对中国。孙永福指出,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生活水平较高,在进口产品中设置较高的环境和技术标准,一方面确实出于保护本国公民健康和安全的考虑,但也存在贸易保护的因素。

孙认为,中国企业对此首先应主动适应,提高技术标准。其次,可采取与国外合作和吸引投资的方式,直接利用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此外,对于某些过高过严、甚至存在歧视倾向的标准,发展中国家也应谋求共同保护自己正当的贸易权力。

“后过渡期”挑战

根据WTO协议,中国市场的开放大多有三至五年的过渡期规定。按此推算,2004年到2007年为“后过渡期”,进入后过渡期意味着国内履行承诺的压力增大,中外产品竞争愈加激烈。

隆国强指出,入世后中国全面履行承诺,扩大开放,包括大幅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目前关税下调已基本到位,因此在货物贸易中,“后过渡期”影响不会很大。但在服务行业和高端服务贸易市场,一旦过渡期结束,中国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

据孙永福透露,在近期的中欧双边谈判磋商和高层互访中,欧方十分关注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具体情况。裘元伦分析,这是因为欧盟方面将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的增加归因于中国的市场不够开放,他们希望能够利用中国加入WTO谈判中的承诺条款来加以“纠正”。比如,欧盟十分关注中国的金融、电信等高端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情况。在某些领域,如咨询、投资行业,已有企业频频投石问路。

欧盟东扩:商机与挑战并存

今年5月1日,欧盟成员国增加到25个。专家普遍认为,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利弊并存。

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扩大后的欧盟,将为中国的出口产品创造更统一、更开放的市场。新10国入盟后欧盟的关税总体水平下降,有利于中国扩大与新10国的多数贸易项目。而各新成员国在加盟后将按照欧盟的要求统一产品标准,能使得国外相关生产企业及出口商节约产品设计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挑战也同时存在。欧盟东扩后,新入盟10国将实施 “共同贸易政策”,中国出口的部分产品关税会有所提高;同时,原东欧国家对产品安全、卫生、环保的标准较低,他们执行欧盟统一的高标准,势必抬高中国产品进入10国的门槛。

但专家普遍认为,从长远看,欧盟扩大应被视为巨大商机。据商务部掌握的数据,欧盟东扩可能造成中国的贸易损失所牵涉金额约为1800多万美元,这跟中欧双方的实际贸易量相比,并不是个大数。

上一篇:贸易平衡范文 下一篇: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