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

时间:2023-03-08 21:54:17

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1篇

新老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都是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但两相对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等特点。具体来说,其主要的壁垒形式有:

1.绿色壁垒。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观得到进一步弘扬的背景下,西方学者进而提出了所谓“绿色保护主义”的新概念。即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名,主张对那些凡是可能对环境与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加以限制和制裁,从而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为其贸易保护行为寻求名义上的合理性。

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产品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使其难有作为。

3.其他壁垒。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简称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目前,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这迫使很多企业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贸易管理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政策主张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补贴、国家贸易垄断等。特别是反倾销措施,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性等特点,因此它的影响也从多方面表现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在关税壁垒不断削弱的今天,利用反倾销这种被世界贸易组织认定和许可的合法手段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做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进行新一轮贸易保护的有效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显示,截至2006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和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大的国家。2.频繁遭受反补贴调查。在中国出口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各国在大肆进行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同时,开始使用另一种手段反补贴。2004年4月,加拿大率先对原产于中国的户外烧烤架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在世界范围内首开对中国产品提起反补贴的先河;之后,加拿大又分别于同年4月28日和10月4日对原产自中国的钢制紧固件和复合木地板进行了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开始效仿加拿大的做法。2005年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在向国会提交的反补贴年度报告中,明确表示在收集我国补贴资料和政策。

3.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日趋严重,2003年6月10日《国际商报》的商业部,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限制,39%的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170多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总出口额的5.2%。损失达90亿美元。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每年受影响的贸易额超过500亿美元。相当数量的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由于技术贸易壁垒影响而退出国外市场,技术贸易正逐步取代反倾销措施成为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

面对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应对措施,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所受到的伤害更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学者研究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

1.强化理论研究,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用技术性的共同语言来维持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了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技术上的认证与认可在维持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市场效应,备受各国政府的青睐,具有很强的市场壁垒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海外投资。必须看到,许多贸易壁垒都是针对我国出口商品档次不高、技术水平低提出的。政府应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科技和教育的扶持,努力促进基础研究、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国内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对于发达国家树立的贸易壁垒,进行海外投资也是避开贸易壁垒的有效方法。

3.全力提高企业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和品牌营销能力。企业要努力贯彻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广泛推广国际认证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按照国际标准安排生产,以更好的攻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在品牌培育、营销、保护等方面要舍得投入,着眼长远。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李轩: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述评.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2]王亚飞: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及其表现特征.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6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2篇

编者按:经济萧条从来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孳生的温床。当前世界各地、特别是某些西方经济大国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态已经令人感到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兴起的瑟瑟寒意。“意大利人吃意大利食品”运动已从小城卢卡蔓延到了米兰等意大利大城市,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议案》设立“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条款等等。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为什么能够抬头?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在哪里?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贸易保护主义是否还有1929年大危机时的杀伤力?全球化趋势是否会因此而逆转?我们应采取何种战略应对?

贸易保护主义的来龙去脉

在资本主义初期,为了积累货币资本,西欧国家采取强制性贸易保护的重商主义;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从重商主义转向自由贸易,而经济后进的美国和德国实行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保护。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大危机,英国、美国等实行超贸易保护主义。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多实行贸易保护,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而跃居世界经济贸易强国的美国带头推行自由贸易,推动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1947年GATT的建立。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美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下降,为了摆脱困境,20世纪70年代后又带头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自由贸易成为主流,但因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失衡,形形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时出现。

从历史发展来看,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是一对孪生的兄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交替出现的现象。它们受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强弱的制约,强者倾向贸易自由,弱者倾向贸易保护。因此,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

新贸易保护主义六大新特点

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陷入其中,全球进入经济衰退的国家名单越拉越长。令人担忧的是,这次经济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出现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组织正在运行的大背景下,使它带有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深层性。这次经济危机来源于美国的金融海啸或虚拟经济的破灭。美国出现这些危机,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时至今日,金融海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深了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不知何日见底。经济危机大压力正在普遍变成严重的政治压力。因此,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深远的孳生基础。

第二,全球性。在市场经济体制共识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分工、贸易、服务把世界各国结合在一起,国内外市场日益融合,经济发展正传递和经济危机的负传递加快。在美国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的示范下,可能引燃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之火,无一国家可置身局外。

第三,虚伪性。20世纪30年代超贸易保护主义的惨痛,资本国际化的追求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对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行谴责,但虚多实少。2008年11月15日,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20国集团领袖承诺至少12个月内不会实行保护主义措施。领袖们的共同声明墨迹未干,许多国家就把承诺放在脑后。有些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一方面说要遵守世界贸易规则,同时曲解和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一般保障和特殊保障,在“科学和合理”名义下,本国独立设置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性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

第四,多样性。首先,贸易保护主义方式从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向支持和保护国内产业延伸。其次,贸易保护领域从货物,向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延伸。再次,贸易保护从国家向贸易集团延伸,经济贸易集团开放型趋势倒转为封闭和排他性。最后,在货物贸易上,从关税壁垒到非关税壁垒到环保壁垒;在服务上,在产品移动,人员流动和开业权等方面设置更多限制;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上,不合理的维权和任意侵权更多出现。

第五,出现资本保护主义。为弥补虚拟经济带来的金融断链,一些国家鼓励本国银行主要为国内资产投资,把银行给国外的贷款调回国内。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上,鼓励资本回流和排斥外资。

第六,复杂性。一是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超出世界贸易组织现有协定与协议的约束,应对和解决起来难度加大。二是难于判断名义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是非,有些保护措施鱼目混珠,如为了环保、国民健康和安全和社会责任等而确立的贸易措施难于判断正当还是不正当。三是由于科学技术、资金和检验能力的相对落后,在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前,发展中国家将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面对巨大危害,我国的战略立场与应对

贸易保护主义将给世界经济贸易带来五大危害。首先,使经济全球化逆转,已经形成的全球性分工体系、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链条断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受到伤害。其次,严重冲击全球贸易,使世界性的贸易摩擦加多,贸易争端加剧。再次,以世界贸易组织为组织和法律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的贸易自由化受阻,多哈回合久拖不决。第四,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使发展中国家受到重创,但在经济全球化传递机制加速的情况下,又会出现反向作用,成为发达国家的“飞去来归器”,陷入谁都保护不了的局面。最后,把整个世界拖向更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引发出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孳生出各种意想不到的恶果。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在中国党和政府领导下,以果敢有力的4万亿刺激方案应对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危机,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以世界贸易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定了国人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和勇气,使世界看到摆脱经济危机的希望,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然而,面对经济危机下潜在和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不能掉以轻心,应从以下方面应对。

一是继续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出进行公平、有序和互惠的经济全球化的主张。

二是提供各种条件,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经营跨国企业,建立本身的生产体系和营销体系,开辟新市场。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扩大内需从货物向服务行业转变。

三是加强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宏观研究,及时调整产品、贸易和竞争方式,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市场。

四是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竞争”的国内市场,严防出现新的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新贸易保护主义是近年来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性研究:首先,总结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原因、特点、以及各种形式;其次,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面对各种保护政策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壁垒 述评

在多边的贸易体制下,贸易保护政策有所收敛,作为主要贸易壁垒的关税壁垒日渐消亡,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普遍得到约束。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使一些国家借着貌似正当的旗号大行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新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的背景下,探究和归纳新贸易主义的成因、形式及趋势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如经济、政治等方面,在此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具体为:

(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促使其采取新贸易保护政策

在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滞涨现象,伴随着这些现象的产生,发达国家的经济问题也同时出现。薛荣久(1987)指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与当时发达国家高失业率及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极其相关。同时指出当时国际货币关系的失调即美元的长期高估,造成了美国大量的贸易逆差也是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左正强、范兆斌(2005)也提出贸易保护主义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增加就业,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所以多数发达国家都开始制定贸易保护政策以便能够使本国尽快的摆脱经济困境。

(二)发达国家政治上的需要

发达经济体的一些政党通过制定贸易保护政策来保护国内的某些行业,使得在竞选中能得到更多的议席。薛荣久(1987)指出,发达国家高失业率、工会力量的强大,党派的斗争和维护政府形象的需要都大大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三)产业结构及贸易比较优势的大调整

产业结构大调整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又一因素,龚维新(1989)提出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能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产业等所取代。工业结构、贸易结构的调整及贸易比较优势的转移打破了之前的均衡结构,这些结构的调整带来严重的结构性失业促使发达国家采取新贸易主义的政策。也可以说是一种结构性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四)贸易理论的支撑

从纯贸易理论上讲,贸易自由主义虽然可以使一国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但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下的。在现实中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且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问题。左正强、范兆斌(2005)从贸易保护的需求者(与进口商品有竞争的企业)及贸易保护的供给者(政府)中出发,并从需求-供给分析中得出贸易保护是必须且是长期存在的。同时从贸易双边博弈的角度,在存在贸易关系的两国中构造了贸易政策选择的“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论证了选择贸易保护的政策才是最佳选择。此外,还有地区经济主义论、环境保护主义论、新福利经济学、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等理论,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理论原因。

(五)WTO及相关贸易组织的制度约束

WTO及相关的贸易组织的约束机制在促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各种贸易壁垒都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却也在不断抬头。王佃凯(2008)指出不断加强的贸易自由化制度约束以及贸易自由化制度体系中的一些缺陷,都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并发展的诱发因素。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一)保护的对象越来越广泛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对象都是针对幼稚产业或者夕阳产业这种竞争力比较弱的产业,但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对象却不只这些。薛荣久(1987)指出,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商品日益增多,被保护商品的范围从传统工业品、农产品转向高级工业产品和劳务。沈伯明(1991)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对象已从农业、传统产业部门发展到新兴、高技术产业部门。

(二)保护措施形式开始多样化且更具隐蔽性

由于WTO等相关政策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明显。沈伯明(1991)指出限制进口措施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往往貌似正当、公平,实际上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歧视性。同时也指出保护政策由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的经济手段为主转向以非经济手段为主。张宁军(2005)提出新贸易保护政策由单纯的贸易政策转向经济、竞争政策。旧贸易保护主义是以边境管理为主,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措施开始由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竞争政策,甚至社会政策。

(三)保护战略上更倾向于鼓励出口

新贸易保护不仅仅只是消极防御而是采取更有利的进攻措施,即由限制进口为主到以鼓励出口为主的政策。王安邦(1995)提出奖励出口指资本主义国家为鼓励本国商品出口,给出口商以各种优待。其主要措施有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商品倾销、外汇倾销等。这种由防守型转向进攻型的保护措施威胁更大。

(四)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法制化、制度化

为了使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实施的更具有合理性,发达国家往往使其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更加的法制化。沈伯明(1991)指出发达国家修改和补充了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法律,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合法化。赵瑾(2005)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往往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建立了各种法律条款以及标准。总之都是在借用合法的外壳来达到保护的目的。

(五)保护主体区域化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式各样的经济贸易组织,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加强。王佃凯(2008)指出区域经贸集团一方面实行内部自由贸易以促进内部经贸的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对外构筑外贸壁垒,抵制贸易对手的入侵以保护成员国的市场。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

新贸易保护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以非常隐秘的方式出现,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各行各领域的贸易保护措施,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一)以公平贸易为由的反倾销及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

杰拉尔德•H•安德森、欧文•F•赫佩奇(1983)提出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是在损害国内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下用于保护国内工业的关税,它们不同于传统关税之处是只有当一国认为外国竞争是“不公平”时才征税。

(二)以健康、环保等为由建立的一系列准入标准

这种类型的形式主要包括绿色壁垒、安全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等。通过运用这种标准来歧视外国商品,限制进口。这种形式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应变性也比较大。

(三)自动出口限制

周茂荣(1986)指出这种措施与贸易配额不同,使进口商与出口商商定好,不涉及到第三方。它是通过进出口双方谈判就特定的贸易而实行的,目前这种形式越来越得到广泛的使用。

(四)其他形式

诺贝尔特•冯克(1995)提出的一种主要的贸易保护形式既贸易性投资措施。贸易性投资是以国内为出发点从国外的直接投资中获取尽可能大的利益,但是恰恰相反,这种贸易措施反而会对本国的福利产生消极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薛荣久(1987)根据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同性质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首先对于正当的保护如安全标准的要求,我们只能适应并在自身中找原因,其次针对为争夺市场而施加的贸易保护措施,如反倾销,反补贴,许可证等各国应该认真研究,制定对策。再次,针对有歧视的贸易保护主义,应用强硬的态度反对和驳斥。我国应该正视解决好自身外贸的主要问题,把新贸易保护的压力变为我国外贸发展的动力。陈传兴(2006)从不同的层面上探讨了各部门的职责,首先,政府部门在宏观层面上强化指导,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能力;其次,行业协会在中观层面上充分发挥桥梁和协同作用;再次,出口企业在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及创新能力。

陈万灵、任培强(2009)阐述了经济危机下对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应对措施,他认为要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要对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关注的重点产业和领域进行战略性防御。同时提出要重新评估中国当前比较优势,积极把现有比较优势转向长期的竞争优势战略。另外,还要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这也是我们研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意义。

关于应对措施这方面的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了阐述,也有针对不同的贸易壁垒详细的提供具体的制定政策细则,政府以及相关的贸易部门应积极的审视这些措施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促进我国外贸的发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

大量研究论证了新贸易保护政策及各种壁垒的实施非但没有增加发达经济体的福利水平,反而根据对称性的原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极大的消极影响,那么新贸易保护主义今后将何去何从?王佃凯(2008)认为新贸易保护主义会继续存在,因为多边体制存在大的制度性缺陷并没有得到弥补,新贸易保护主义赖以生存的环境并没有改变。现有的研究已经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以及形式做出了全面的研究。新贸易保护主义无论是目的还是手段上都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以及时代主题下,贸易政策的制定者往往会借题发挥,用新的“工具”实现其贸易保护的目的。

近期,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模式。中国的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想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并非一日之谈,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利用低碳经济的口号做出了对我国贸易出口不利的举措。这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新的趋势,具体的举措有:以碳关税的形式设置关税壁垒,因此中国的某些商品的出口价格大大提升,从而丧失竞争优势;用低碳的标准来限制中国商品的出口。中国只有更快的转变经济结构,改善贸易结构才能应对这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

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各种趋势,发展中国家只有把握好这些趋势的特点以及风向才能更好的制定政策以应对外贸出口问题,从而使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传兴.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原因及对策[J].国际贸易,2006(4)

2.陈万灵,任培强.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及其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9(6)

3.龚维新.当前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与我们的对策[J].财经研究,1989(1)

4.杰拉尔德•H•安德森,欧文•F•赫佩奇.新贸易主义的基本分析[J].经济效果,1983(1)

5.梅新育.把脉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风向[J].中国外汇,2009(7)

6.诺贝尔特•冯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贸易性投资措施[J],1995

7.秦法萍,郭立银.对当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的思考[J].前沿,2006(10)

8.沈伯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十大特征[J].经济问题探索,1991(5)

9.王安邦.试论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因、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危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

10.王佃凯.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特点、原因与趋势[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4)

11.薛荣久.新贸易护主义与我国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1987(3)

12.张宁军.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演变及其理论依据[J].当代财经,2005(1)

13.赵瑾.当代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十大特点[J].世界经济,2005(3)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4篇

一是从贸易保护的实施主体来看,从发展中经济体为主转向以发达经济体为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势表现更为显著。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个季度,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国家分别为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发达经济体。

二是从贸易保护措施所涉及的领域看,从以往的传统商品贸易领域不断扩展至中高端产品领域乃至要素流动,特别是投资领域。不少发达国家对跨国并购导致的资本外流和可能带来的就业风险,采取愈来愈多的管制措施。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新近的《世界投资报告》曾呼吁,各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审查的政策空间与审查程序的透明度以及公正性方面做出恰当的平衡。

三是从贸易保护的歧视性范围看,从以往“一视同仁”的歧视性保护向“圈子化”的歧视性保护方向发展。当前,WTO主导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受阻,而各种形式的区域贸易协定却如火如荼地发展,充分说明了这种变化趋势。不论原因和动机如何,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向区域性的合作机制方向演变的倾向,将意味着贸易保护措施更具歧视性。

四是从贸易保护的措施来看,已经由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转向知识产权和其他隐蔽措施。如中美贸易中曾经多次发生知识产权之争,中国企业和公司屡遭美国贸易法“特别301条款”和“337条款”调查,就是典型实例。根据美国公司强制性游说披露报告,自从2009年开始,游说在贸易问题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从而成为贸易保护措施的一种新形式。

五是从保护的目的来看,从传统的保护国内产业向保护国内就业和引导制造业回流方向转变。伴随制造业不断外移,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出现了缺乏制造业产业支撑的“虚化”发展现象。发达经济体采取的一系列吸引制造业回流的政策举措,某种程度上都带有一定的贸易保护主义性质,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和失业等现实问题。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兴起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无疑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阻碍作用,尤其是影响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的复苏和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6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其研究发现,2012-2015年的贸易增长相较于2003-2007年经历了更深层的减弱,其中原因之一正是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增加。有实证研究认为,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未对经济全球化发展造成实质性影响,因为就全球所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如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保障措施,以及过渡性保障措施而言,每年的产品涉案金额不足当年全球贸易额的1.5%。但是这种实证研究低估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真实效应。

一方面,实证研究所考察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极其有限且以传统措施居多,并未充分考虑到其他更为多样和隐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其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全球贸易所造成的影响的确难以评估。另一方面,对具体涉案产品的实证考察忽略了其可能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即透过全球生产网络所能产生的放大效应。众所周知,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中间产品会经过多次跨境流动,因此,由贸易保护措施所导致的贸易成本的增加,会沿着价值链而产生累积效应,影响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更为重要的是,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作用于产品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整条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对接,从而影响到产品生产价值网络的正常运行,以及以贸易为表现形式的产品跨境流动。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成因与中国对策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这既与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和衰退期有P,也与当前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格局的失衡有关。

一方面,经济学理论认为,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政府参与,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可以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为了能够保护这种需求不至于“肥水外流”,甚至是追求通过进口需求的“内流”来刺激本国产出,一国倾向于将一部分进口需求转换成“内需”,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便随之而生。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利益分配格局出现了两种失衡,即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所谓外部失衡,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本轮经济全球化红利分配关系中,似乎发生了更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变化。为改变这种状况,发达经济体便转向了贸易保护主义。所谓内部失衡,主要是指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国家和地区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在利益分配中的失衡和出现的分化状况。具体来说,全球化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使得跨国公司通过游走全球市场而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大部分劳动者则被迫面临更严酷的竞争、遭受更严酷的降薪,乃至失业。

面对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及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和新动向,中国应当秉持正确的认识和立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不会逆转,贸易保护主义会严重损害国际分工参与国的利益,尤其不利于全球经济走出危机冲击下的衰退困境。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在伴随要素跨国流动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入演进的背景下,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重要发展机遇。因此,中国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战略,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全球经济新规则的构建。此外,还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国作为一个巨型经济体,中国的开放和发展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冲击,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中国在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互利共赢的开放观和包容性发展的开放理念,在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作者分别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背景下我国外贸增速变化机理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AJY018)的阶段性成果】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5篇

贸易保护主义肆虐全球

每次经济危机的产生必定会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

为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保护自身利益,很多国家再次挥舞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印度宣布对进口豆油开征20%的进口税,提高一些钢材的关税并出台了禁止进口中国玩具的政策;印度尼西亚宣布对至少500项产品实施进口管制;阿根廷对进口鞋和汽车配件施加新的限制措施;俄罗斯提高了汽车进口关税;欧洲的许多国家制定了优先向本国企业贷款的措施。美国的贸易保护行为更是严重,奥巴马上任后,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购买美国货”条款就明确规定,基础设施项目只可采用美国生产的钢材及其他产品。该条款遭到美国贸易伙伴的强烈批评,后该条款被修正为当不违背美国在各国际协定中的义务时,“购买美国货”条款可以被使用。这种修正或将使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及其他一些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享有“购买美国货”条款的“豁免权”,而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则不在此列。

贸易保护有害无利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中就分析论述了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指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没有赢家的,只有引入竞争机制,依靠自由贸易才可以达到共赢。亚当・斯密还指出,如果一国首先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那么相关国家只有一种做法是明智的,即采取强硬的针对措施,采用更大强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释放出信号,迫使对方放弃这种保护政策。但是这其中肯定要牺牲很多的社会福利,代价颇大。

现实中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带来的危害也是有深刻教训的。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触发金融危机,美国国会将其归罪于国际贸易,于1930年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胡佛政府对2万多种外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这一企图将所有外国商品关在美国国门之外的法案引发了全球效仿,来自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纷纷瞄准美国,国际贸易几近停顿,失业人口剧增,世界经济由此陷入大萧条,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全球贸易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美国也没有从中得到好处,本土出口额从1929年的约52亿美元锐减到12亿美元。直到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互惠贸易协定法案》,并实行“最惠国待遇原则”,才使美国重回自由贸易轨道,世界经济开始复苏。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历史教训证明,贸易保护主义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拉米也指出,如果一国开始搭建壁垒,邻国也会开始,然后是邻国的邻国,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报告也证实这一观点,2008年由于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给全球带来了7280亿美元的直接贸易损失。看似保护了一国经济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延缓着世界经济前进的脚步。

联合应对危机警惕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而金融和经济危机也是全球市场共同的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危机面前应该加强合作和对话沟通机制。

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开始萌动,并且清醒认识到如果任由这种行为泛滥,必将带来世界灾难。从2008年年底的华盛顿20国集团会议,到刚刚闭幕的达沃斯论坛,警惕贸易保护主义都是一个主要议题,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公开强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在这个背景下,应完善对话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尽快推动并完成多哈回合谈判,共同探讨一种新的经济机制和世界贸易的协议。世界贸易组织应规范世界贸易秩序,完善WTO条款,对于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都给予清醒地认识,各个成员国应严格遵守世界贸易规则,避免局面继续恶化。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遭遇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种种形式的贸易限制。面对发达国家屡屡发起并不断升级的贸易保护,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培养懂得世界贸易规则和擅长谈判的人才、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权益,更要发展自己的优势,转变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在加强创新和提升技术含量方面下工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贸易保护主义 影响 对策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

新老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都是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但两相对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等特点。具体来说,其主要的壁垒形式有:

1.绿色壁垒。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观得到进一步弘扬的背景下,西方学者进而提出了所谓“绿色保护主义”的新概念。即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名,主张对那些凡是可能对环境与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加以限制和制裁,从而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为其贸易保护行为寻求名义上的合理性。

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产品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使其难有作为。

3.其他壁垒。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简称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目前,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这迫使很多企业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贸易管理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政策主张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补贴、国家贸易垄断等。特别是反倾销措施,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性等特点,因此它的影响也从多方面表现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在关税壁垒不断削弱的今天,利用反倾销这种被世界贸易组织认定和许可的合法手段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做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进行新一轮贸易保护的有效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显示,截至2006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和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大的国家。

2.频繁遭受反补贴调查。在中国出口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各国在大肆进行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同时,开始使用另一种手段反补贴。2004年4月,加拿大率先对原产于中国的户外烧烤架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在世界范围内首开对中国产品提起反补贴的先河;之后,加拿大又分别于同年4月28日和10月4日对原产自中国的钢制紧固件和复合木地板进行了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开始效仿加拿大的做法。2005年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在向国会提交的反补贴年度报告中,明确表示在收集我国补贴资料和政策。

3.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日趋严重,2003年6月10日《国际商报》的商业部,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限制,39%的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170多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总出口额的5.2%。损失达90亿美元。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每年受影响的贸易额超过500亿美元。相当数量的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由于技术贸易壁垒影响而退出国外市场,技术贸易正逐步取代反倾销措施成为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

面对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应对措施,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所受到的伤害更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学者研究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

1.强化理论研究,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用技术性的共同语言来维持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了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技术上的认证与认可在维持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市场效应,备受各国政府的青睐,具有很强的市场壁垒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海外投资。必须看到,许多贸易壁垒都是针对我国出口商品档次不高、技术水平低提出的。政府应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科技和教育的扶持,努力促进基础研究、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国内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对于发达国家树立的贸易壁垒,进行海外投资也是避开贸易壁垒的有效方法。

3.全力提高企业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和品牌营销能力。企业要努力贯彻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广泛推广国际认证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按照国际标准安排生产,以更好的攻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在品牌培育、营销、保护等方面要舍得投入,着眼长远。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李 轩: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述评.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5 期

[2]王亚飞: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及其表现特征.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6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7篇

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立足点是发展本国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在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的大前提下,贸易保护主义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还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如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这对矛盾体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应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基于对以上课题的关注,本文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并试图透过现象揭示保护的实质。然后,本文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终得出“新贸易保护主义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结论。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作者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对措施,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熟练掌握WTO相关规则,借助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力量,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抵制外国无节制抢占和恶意冲击,以保护各国在自由贸易过程中应得的利益。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贸易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

引言

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的目标。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中,关于理论来源和特征的研究比较多。本文拟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实质进行归纳分析,并试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的观点。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对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根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提出运用贸易规则、规避贸易风险;发挥中介作用、建立预警机制;加大政府协调、实现公平竞争;提高商品质量、冲破贸易保护;运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具体有效的措施。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渊源

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之后经历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四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1、重商主义(15-17世纪)

15-17世纪,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产生。通过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西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与此同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有着很大的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白银等金属货币,它们成为社会各界追逐的对象和社会财富的象征,而拜金主义也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社会经济的这种剧烈变化,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表现为重商主义的兴起,这便是贸易保护的起点。

重商主义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西欧各国,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或不买,用以积累货币,而且积极鼓吹国家采取强制手段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资本高度发展,工场手工业已产生,信贷事业开始发展,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封建王朝和商业资产阶级更加需要货币,“他们开始明白,一动不动的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进来。”写作硕士论文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omasMun,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它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2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形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t,1789-1846)。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他从德国当时所处的现状出发,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而想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国家实行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进而建立强大的工商业基础。经过比较,他认为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保护和发展工业生产力需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农业的保护,他认为,通过保护使工业发达以后,农业就会随之得到发展。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应该说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它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他们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理论在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对象应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自由贸易才是最终目标。

但是,李斯特的整个理论体系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他把自己的生产力理论与古典学派的价值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是以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为前提假设。

3、超保护贸易理论(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经济大危机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高关税、外汇限制、数量限制、鼓励出口等措施,以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各国经济学者提出了各种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及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仔细分析贸易顺差和逆差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大量的失业问题。贸易顺差可以为一国带来黄金,可以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有利于缓和与扩大就业量。而贸易逆差则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萧条和增加失业。

超保护贸易主义旨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它把保护的对象由幼稚工业,扩展到包括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保护的目的也由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转变为巩固和加强对国外市场的垄断。保护的战略由防御转向进攻。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同样有其局限性。理论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但凯恩斯主义过分夸大了他们的意义,忽略限制新投资,阻止对外贸易顺差的其他重要因素。超保护贸易理论的特点是不择手段的保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保护高度发展的工业,以加强其国外的垄断地位,其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贸易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侵入国内市场,而是加紧侵占国外市场。凯恩斯主义者反危机方案旨在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失业和摆脱不断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超保护贸易理论对危机起到了缓解作用,但在其原有制度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4、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对策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

新老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都是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但两相对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等特点。具体来说,其主要的壁垒形式有:

1.绿色壁垒。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观得到进一步弘扬的背景下,西方学者进而提出了所谓“绿色保护主义”的新概念。即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名,主张对那些凡是可能对环境与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加以限制和制裁,从而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为其贸易保护行为寻求名义上的合理性。

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产品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使其难有作为。

3.其他壁垒。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简称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目前,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这迫使很多企业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贸易管理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政策主张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补贴、国家贸易垄断等。特别是反倾销措施,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性等特点,因此它的影响也从多方面表现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在关税壁垒不断削弱的今天,利用反倾销这种被世界贸易组织认定和许可的合法手段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做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进行新一轮贸易保护的有效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显示,截至2006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和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大的国家。2.频繁遭受反补贴调查。在中国出口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各国在大肆进行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同时,开始使用另一种手段反补贴。2004年4月,加拿大率先对原产于中国的户外烧烤架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在世界范围内首开对中国产品提起反补贴的先河;之后,加拿大又分别于同年4月28日和10月4日对原产自中国的钢制紧固件和复合木地板进行了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开始效仿加拿大的做法。2005年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在向国会提交的反补贴年度报告中,明确表示在收集我国补贴资料和政策。

3.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日趋严重,2003年6月10日《国际商报》的商业部,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限制,39%的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170多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总出口额的5.2%。损失达90亿美元。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每年受影响的贸易额超过500亿美元。相当数量的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由于技术贸易壁垒影响而退出国外市场,技术贸易正逐步取代反倾销措施成为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

面对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应对措施,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所受到的伤害更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学者研究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

1.强化理论研究,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用技术性的共同语言来维持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了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技术上的认证与认可在维持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市场效应,备受各国政府的青睐,具有很强的市场壁垒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海外投资。必须看到,许多贸易壁垒都是针对我国出口商品档次不高、技术水平低提出的。政府应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科技和教育的扶持,努力促进基础研究、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国内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对于发达国家树立的贸易壁垒,进行海外投资也是避开贸易壁垒的有效方法。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9篇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内涵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20世纪70 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贸易逆差与经济滞涨随之出现,美国开始中断二战以后一直奉行的贸易自由化政策,转而实行以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从而掀起了战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并延续至今。为了区别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以关税壁垒为主要保护手段的各种贸易保主义,人们将这一思潮及其政策表现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区别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通常是由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的国家设置,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被动接受;其主要通过比较隐蔽的手段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1]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新贸易保护主义在保护原因,实施主体,保护对象,保护形式,保护手段方面有如下特点。[2]

(一)保护原因具有深层次性

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源于美国金融海啸和虚拟经济的破灭,它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过度消费,新自由主义泛滥以及金融监管不严等多种因素组合长期积累的结果。从长远来看,战胜金融危机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必须避免单方面的贸易保护主义。然而,欧美国家被短期的国内政治压力所迫,选择贸易保护主义武器保护自己的眼前利益。

(二)实施主体具有广泛性

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点燃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之火,其他国家不能袖手旁观,造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多米诺骨牌"效应。据世界银行的监测统计,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政府与贸易有关的建议78例,其中66例与贸易保护有关,同比增长84.16%,而在66例与贸易保护相关的建议中,47例已执行。

(三)保护对象具有多样性

在经济危机中,许多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贸易利益,保护国内产业,促进就业,保护对象从商品市场扩展到了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

(四)保护形式具有欺骗性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许多国家为了摆脱危机推出了带有保护主义倾向的措施。一些世贸组织成员国口口声声要遵守世贸组织规则,事实上肆意歪曲世贸组织规则,肆意使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这些措施似乎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实际上是以科学和合理的名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具有高度的欺骗性。

(五)保护手段具有综合性

从不同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贸易政策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手段相互结合,都采用了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支持本国的出口,这实质上是一个夺取海外市场的进攻性贸易保护主义。

三、我国应对当前国际新贸易主义的对策

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在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的情况下,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相应对策:[3]

(一)扩大内需,保持增长

当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时,首先要扩大短期内需,抵御世界经济衰退与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我们不能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前途完全寄托在国际环境的好转上,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这种恶化的环境对我国经济的中短期影响,消化一部分过剩的产能,促使我国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实现经济增长。

(二)国内价值链的重新构建

国内价值链是指从产品的研发、金融服务、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物流、分销渠道、品牌等整个价值链全部或者大部分由国内企业分工完成。强调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就是要求尽可能增加国内价值增值的过程,包括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加工生产、运输仓储及销售各个环节。加工贸易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具有明显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首先是拉动为其配套企业的产品升级。比如在下游企业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供应商就必须相应地生产出适合新产品要求的零部件才能保证其供应商地位。加工贸易产业通过国内价值链的构建,使得国内价值链延伸加长,意味着这种升级的拉动作用将传递给更多的供应商,在这一进程中,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完成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升级,最终形成动态循环。

(三)加强对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国际贸易的拉锯战中,要迅速对其他国家的政策做出反应,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西方国家贸易保护政策、法规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的研究,及时向相关企业通报有关信息,引导企业避开贸易壁垒。国家应认真总结各国在应对各种贸易保护政策时的应对策略,吸取相似的经验教训,建立相应的贸易人才储备。对于其他国家贸易政策以及执行标准的变更要保持高度警惕,即时做出反应,调整政策,帮助国内企业即时突破贸易保护障碍。

(四)利用WTO规则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尽管WTO规则及实施机制尚未完善,但仍是各国所必须遵守的推动自由贸易的协定,当然也是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底线。我们应充分利用有效的多边贸易规则来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利用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特殊措施和补救措施来公平、客观、合理地解决所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4]

参考文献

[1]金缀桥.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发展特征[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 2011,(16).

[2]李连根,范 悦.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应对[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郑永丹.当前新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形式以及对策[J]. 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 2011,(14).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10篇

1.新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主要包括关税、配额等一系列政策。

而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

2.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

与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在保护目的、范围、方式等方面有新的特点。

2.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目的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防守型保护,通过关税、配额等方式通过限制进口或增加进口成本来达到降低国际成熟企业对国内起步企业的冲击,来达到保护幼稚产业的目的。而在新贸易保护主义框架下,其动机是进攻性的,这一特点在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政策中尤为明显。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政治影响力,通过设置各种贸易壁垒,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来削弱其他国家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目的的改变不仅体现在保护的程度和方式,更体现在其保护的领域。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旨在保护在摇篮中的新兴产业、幼稚产业,如农业和新兴工业,以免其受到成熟同业的冲击,而新贸易保护主义除了对以上产业加强保护,还将保护范围扩大到了服务业、知识产权业等领域。在这些发达国家已经掌握垄断权的行业,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显然会对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和手段复杂化

与传统的关税、配额、发放许可证等贸易保护方式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更为隐蔽和软化。首先,发达国家经常通过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如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平均征收高于工业国10倍以上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动用保障措施条款,打击进口商品的竞争力;其次,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是的多数国外企业难以进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再次,执行严格的检验、建议标准以及环保、劳工标准,抬高进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竞争力。

最后,以保护环境为名,在新贸易保护政策中最具代表性的“绿色壁垒”。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减排意识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低碳”家电热持续升温。碳标签制度已为日本、欧美等国家推崇,自2009年4月日本开始试行碳标签制度以来,其产品种类目前已扩大至94类,广泛涉及农产品、轻工和部分机电产品。碳关税、碳标签制度等实质是强制发展中国家减排,以环境保护为名,采取绿色壁垒措施,行贸易保护之实,不仅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妨碍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3.我国应对当前国际新贸易主义的对策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万亿美元,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1万亿美元,2010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贸易总额在金融危机后呈攀升态势。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在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的情况下,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相应对策:

3.1扩大内需,保持增长

当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时,首先要扩大短期内需,抵御世界经济衰退与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我们不能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前途完全寄托在国际环境的好转上,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这种恶化的环境对我国经济的中短期影响,消化一部分过剩的产能,促使我国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实现经济增长。

3.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在贸易保护主义前受到约束的重要原因在于自身经济对出口依赖性过大,中国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0%左右,属于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受到冲击时,易迅速传导并造成重大影响。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目前我国出口的大多数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利润微薄,容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工业,采取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限制了我国对外的出口。因此我国应该加快产业的升级,加快产品的创新,提高产品的品牌效应。企业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广泛推广国际认证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按照国际标准安排生产,以更好的攻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应全力提高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和品牌营销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强化创新意识,提高产品的技术和品牌附加值。

3.3国内价值链的重新构建

国内价值链是指从产品的研发、金融服务、设计、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一般零部件的制造、加工组装、物流、分销渠道、品牌等整个价值链全部或者大部分由国内企业分工完成。强调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就是要求尽可能增加国内价值增值的过程,包括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加工生产、运输仓储及销售各个环节。加工贸易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具有明显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首先是拉动为其配套企业的产品升级。比如在下游企业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供应商就必须相应地生产出适合新产品要求的零部件才能保证其供应商地位。加工贸易产业通过国内价值链的构建,使得国内价值链延伸加长,意味着这种升级的拉动作用将传递给更多的供应商,在这一进程中,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完成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国内价值链构建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升级,最终形成动态循环。

3.4加强对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

上一篇:中欧贸易范文 下一篇:贸易救济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