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手抄报图片范文

时间:2023-02-24 23:42:15

致敬英雄手抄报图片范文第1篇

1.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2.通过查资料、作调查、创情境、谈感受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感受生命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和顽强,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四川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组合成系列文字。

2.学生搜集古今中外特大灾难的资料,选取最受震撼的汇集成材料。

3.学生搜集人类面对巨大灾难时的感人故事。阅读推荐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船长》《最后的姿势》等,组织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

4.做一次社会调查。(调查主要内容:①人们对哪训娜鲜丁"谌嗣窃谠帜衙媲暗奶度。③人们对受灾人民的态度。)

第二阶段:课堂展示

一、灾难篇――灾难让生命瞬间消逝

1.灾难回放

音乐声起,屏幕出示相关灾情组图(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照片)。

师: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让我们每个人潸然泪下。看着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生谈感受)

2.灾难点击

师:一次强震就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让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其实,古今中外,人类遭受了无数的灾难,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灾难资料。

师:大家在介绍搜集的材料时要注意合理筛选,重复的不必介绍,介绍时语言要简练,要能吸引人。下面先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材料,然后选出最有说服力的、最震撼人心的材料集体交流。

(学生介绍筛选后的材料:①大约2000年前,一场天花在罗马肆虐了15年之久,它使城市废弃,田园荒芜,数百万人丧命。②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共造成全球8456人发病,809人死亡。③2004年12月2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印度洋大海啸夺去了东南亚及印度等地区30~50万人的性命。④2005年8月美国遭到了卡特里娜飓风的袭击,造成1200多人丧生。⑤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数万人死亡。)

(播放日本海啸录像,再次感受灾难。)

3.直面灾难

师:疾病、地震、海啸、台风……这些灾难随时都会降临人间。灾难的突然降临使无数的家园一夕梦碎,无数的家庭生离死别,无数的孩子成为孤儿。看着这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看着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

生:突如其来的灾难真让人措手不及。

生: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真是太脆弱了,一场天花居然夺走了70%的罗马人的生命。

……

二、生命篇――生命因灾难而如此绚丽

过渡:灾难面前,生命原来如此脆弱;面对灾难,生命却又如此绚丽。

1.一个事例

(1)师:突如其来的地震让房屋轰然倒塌,许多人被埋在废墟之下,然而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一次次出现了……

(2)这是一位地震获救者的内心独白(出示文字材料,师深情讲述。):“夜幕渐渐降临了,我不敢睡去,害怕一睡不醒丧失求救的机会。每次我都大喊救命,但外面的人没有听见。在这种希望和失望的交织中,我深受煎熬,感觉生不如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生的希望正一点点地磨掉。我当时想,要是天明之后再没有人来救我,我就一了百了,免得再遭罪。但我又想就这么离开不行,我要坚强地活下去,后来终于有人发现了我……”

(3)走进获救者的内心。面对灾难,面对死亡,他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他活下来依靠的是什么?

(4)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强,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来讲一讲你们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5)(生交流)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父亲用双手扒开废墟救出孩子。

生:背压三块预制板的陈坚用自己的坚强与执着和死神抗争。

生:38岁妇女崔昌惠被困在大山一个引水洞里216个小时,被成功救出后她的嘴里嗫嚅着 “我要活下去,一定要坚持下去”。

过渡: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我们感受着生命的坚强。是的,能够活着真好。然而面对灾难,也有许多人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这不禁让我们又一次去审视生命。

2.一种姿势

(1)出示语段一: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沉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船长》)

(2)出示语段二

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最后的姿势》)

(3)师:默默地读这两段文字,画出令你震撼的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这就是他们生命的最后姿势,灾难来临时,他们用生命挽救另一个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彰显生命的价值!

(5)出示图片――在灾区挥手的姿势、女警哺乳的姿势等。

(6)师:这一种种姿势让我们为之震撼,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之一为其命名,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自由命名)

《飞翔》(他在地震来临之时,张开双臂保护自己的学生,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但他却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飞翔。)

《最甘甜的乳汁》(一位女警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她将自己的乳汁给了一个个灾区的孩子,让孩子们延续了生命……)

《妈妈不哭》(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依偎在妈妈怀里,仰望着妈妈。)

《烛光――照亮天堂的路》(5月19日14时28分,在天津抗震纪念碑前,市民摆放蜡烛,向汶川地震死难者致哀。)

《家园虽毁,我梦犹在》(一个灾民回望一片废墟的家园。)

《祈祷天堂里没有哭声》(一位老人双手合十真诚哀悼。)

《温暖和鼓励》(5月25日,绵阳九州体育馆,两个不相识的小朋友拥抱一起。)

《身在天堂,心在学堂》(汉旺镇一位遇难女学生的手依然紧紧握笔。)

《向灵魂低头》(日本搜救队在掘出被埋100多个小时的一对不离不弃的母女遗体时,全体队员列队默哀、致敬。)

《为生命致哀》(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全国降半旗,向死难者致哀。)

……

3.一段话语

(1)出示经典语录: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感动中国的总理对人民的承诺)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一位母亲身躯成拱形,护住四个月大的孩子,这是她留给孩子最后的短信。(穿越生死的亲情)

“没有路,肩膀就是通道。”―― 一位年轻的战士背着一位受伤的老人,一边走一边对记者说。(血浓于水的军民之情)

“今晚的月亮真圆。”―― 这是女孩被救后说出的第一句话。一个被困120小时的女孩终于被救起,她的男友,从她被发现时就一直陪着她。(爱情,让灾难和死神望而却步)

“叔叔,谢谢您!”――被救少年郎铮向救援战士敬礼致谢,嘴里断断续续地说。(让所有人敬佩的懂事和坚强)

“里边还有人,让我再救一个吧!”――因为强烈余震,一个正在施救的战士被强行拉了出来。他泣不成声,跪下请求。(以生命的名义呼唤生命)

“再大的灾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很小,再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赈灾晚会上某企业领导握拳发表感言。(迅速在网络流传的一句贴心话)

……

(2)深情地读一读这些话,选择其中一个人的话谈谈自己的理解。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生死不离》。

(4)师:透过这些话语我们看到了灾难发生后,人们最关注的是生命,最敬畏的依然是生命。透过这些话语我们感受到了灾难面前那浓浓的亲情、爱情、军民之情。

4.一种表情

(1)诗朗诵《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2)出示相关表情图片,学生为图片配解说词。

生:这是一个天使般的微笑,这位年轻的护士用自己天使般的笑容给伤者以最大的鼓励和安慰。这微笑让他们暂时忘记了灾难,让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让他们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生:勇敢、坚毅!尽管被压在预制板下,但他透出的那一张坚毅的脸告诉我们,他会坚强,他要顽强地活下去。

生:听啊,听啊,废墟下的读书声,驱赶恐惧,与死神抗争,召唤这生的希望。

……

5.一则日记

(1)指名读北川中学高(7)班邓桂花同学的日记《生命之花永不会凋谢》。

……是的, 我们曾经绝望,曾经放弃……我们永远不会放弃希望。……我们听到的是所有人的呼唤, 呼唤我们要坚强,要坚强! 我们并没有被打倒! 我们并没有被抛弃! 我们是强者,是命运的主人!……

2.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可以夺去我们亲人的生命,但摧毁不了我们直面生活的勇气。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不会因任何困难、挫折而停止!

三、思索篇――面对灾难,生命如何抉择

1.刚才,我们感受着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也感受着灾难面前生命的坚强。然而,在灾难面前,许多人有着不同的态度。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那一天,五个伙伴在一块巨岩下避雨,突然一块石头落下来,瞬g砸死了一个孩子。目睹活生生的同伴惨死在自己面前,四个小伙伴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方向。一位同伴常常感到悲观失望,觉得生命是如此短暂,不久他得了抑郁症;另一位则整天战战兢兢,眼前常浮现出灾难发生时的那一幕,不久精神失常;还有一个同伴觉得人的生命随时都会消逝,要享受好每一天,于是及时行乐,不久却成了罪犯;最后一个同伴则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他创造了自己的美好人生。

2.在刚才的故事中,这四种人有什么不同的态度?请大家自由交流。

3.调查情况的反馈。课前请大家做了一次社会调查,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情况。

4.面对灾难,我们该如何审视自己短暂的生命,请大家结合社会调查和刚才的材料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对“灾难―生命”的感悟。

5.书写生命感言。

生:人有时真的很脆弱,一次意外,一次灾难,就可能会让我们失去生命。我们必须珍爱生命。

生:灾难不息,生命不止。

生:对每一个人来说,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都是只有一次的生命,但是,同样的生命却各有不同的精彩,不变的是生命的价值。在生活的大海里,时时会有海浪侵袭,不管你怎么改变,贫穷还是富有,快乐还是悲惨,你还是你,你的价值永远不会丧失。

生:有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想把这句话送给自己。

生:如果灾难不能避免,那么让我们勇敢面对,一起努力,让有限的生命像鲜花一样绽放。

生:灾难剥夺生命,泪水漫过大地。我们擦干泪水,擦干血迹,继续前行!

……

第三阶段:课后实践

1.写一篇有关“灾难―生命”体会的作文。

2.出一期相关的手抄报。

【评析】

一个直抵心灵的主题

“灾难”对于生活在幸福年代的儿童来说是那么的遥远,然而,生命的教育又是那么的迫切。“灾难―生命”这是一个多么适时的话题,眭如军老师通过发起这次特殊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认识灾难、感受爱心、宣泄情感、思考生命的平台。这一活动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贴近学生的心灵。活动中,学生搜集、整合资料是那么认真,阅读体验是那么投入。

一次深入浅出的整合

1.搜集。眭老师这次活动对处理信息提出了具体要求――“组合相关资料文字”“选取最受震撼的中外特大灾难资料”。“组合”“选取”就是处理信息的具体要求。因为在上课之前,学生搜集处理材料的过程,就是进行一次“综合”的过程。

2.展示。“灾难篇”里,在播放地震的画面后,教师适时把话题引向古今中外人类无数的灾难,此时学生搜集整合过的资料又汇集在一起,分组进行交流、比较、组合,进行了一次小组间的“综合”。

“生命篇”中,教师通过“一种姿势、一段话语、一个表情、一篇独白”等板块,让学生着眼于广阔的事件背景中,抓住细节去品味感悟。而这,正是深入阅读体验后“综合”的结果。

课堂的最后一次综合出现在“思索篇”――学生结合自己社会调查的结果和课上材料的交流,审视短暂的生命,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一段真情迸射的情感

我们撷取几则来赏析:

命名――眭老师请学生为图片命名,学生的取名渗透着真情崇敬、感动和思索……

“飞翔”“最甘甜的乳汁”――这是对英雄的礼赞!有一种姿势叫飞翔,有一种生命叫绽放,有一种勇敢叫力量!我相信,对英雄的崇敬已经在学生心里扎根,烈士的英魂也会在天国飞翔!

“妈妈不哭”“烛光――照亮天堂的路”――多么温柔的心。闪烁的烛光寄托着哀思,这是对逝去生命的最后呵护。在孩子心里,已经有一块柔软的地方,为别人甚至一个陌生的生命。

致敬英雄手抄报图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 校园 红色教育 德育 实效性

红色教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在教育新常态下,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题。学校教育要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蓝图,通过红色教育高奏爱国主义主旋律,用革命的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来充实和武装头脑,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在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稍显陌生,尤其是在一些非节日期间,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已经代替了貌似枯燥无味的红色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校园红色教育没有意义,相反,进行校园红色教育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已经有了新的意义。加强校园红色教育重在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奠基。

在当今社会中加强校园红色教育,有着其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首先,从了解历史角度来说,校园红色教育为学生感受历史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已经在学生思想中逐渐消失的历史情境,通过校园红色教育活动得以再现,通过形式各异的校园红色教育为学生红色精神的形成和红色情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校园红色教育能够体现历史的沿袭。其次,从认识现代社会角度来说,由于校园生活相对安逸平和,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过于狭隘,对于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那么,通过校园红色教育能在当今社会中为学生展现出历史的残酷性,并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的时候能够坦然。

二、新常态下校园要以“红色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红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校园红色教育,促进红色精神的传播。如果学生是船,那么教师就是帆;如果学生是干涸的大地,教师必然是润物的雨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形象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为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常态,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新状态,必须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师的教育方法必须做出有力的调整,与时俱进,适应新常态。教师要具有“立德树人”的科学理念,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社会对教师之所以有高要求,是因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神圣的使命。我们教书,不是教书本,而是教学生;我们育人,不是育知识,而是育人格。我们不单单只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出为大众服务的人才,我们更是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教育出有德之人。德才兼备才是社会所望。在新常态下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拓展德育渠道,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充分展示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自我发展搭建平台,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构建和谐校园。

为此,新常态下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在教师中营造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风气,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育教师忠诚奉献、勤劳吃苦、团结友善、光明磊落的精神,挖掘、传承和弘扬红色校园精神,让教师志存高远,神采奕奕,敢与强的比、敢跟高的攀,既能教书,更会育人,让教师认清自身责任,提高自觉意识,增强动力,主动作为、多做贡献,为学校的发展争当“两学一做”排头兵。

三、新常态下校园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重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古今中外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共识,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教育传统,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而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的爱国文化之根。因此,在新常态下,革命传统的教育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当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为此,新常态下,学校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未成年人抓起,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爱国主义教育,包括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把红色教育分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渠道作用

新课改所倡导的就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整合,抓住课堂主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红色教育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过程,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过程。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渗透着德育教育,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深挖学科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使“红色精神”通过课堂,逐渐进入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之中,以此不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情趣,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新常态下的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任课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渗透到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根据有关的内容,发挥好主渠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灌输爱国的道理,爱国的思想,激发爱国情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以增强德育实效。

(三)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作用,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红色资源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又注入了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新思想、新内容、新载体。在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还将为它续写新的篇章。红色资源所蕴涵和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观念、正确政治观点、高尚思想道德、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审美情趣,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即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心理素质等总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在新常态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红色教育资源能为教育者开发利用,转化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发挥思想导引、政治驾驭、道德示范、心理优化、审美熏陶等育人功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孕育一种精神。祖国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这一切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弘扬。借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历史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红色资源的利用要做到从本地实际出发,用身边好人、好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如:施甸县的“滇西抗战精神”、“杨善洲精神”、“杨学精神”、省级“见义勇为英雄”蒋明荣精神以及“善洲林场”等等,“善洲林场”不仅仅是红色教育基地,也是一个自然景观丰富的旅游胜地,它以“绿色、生态、人文”发展为特色,同时,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尤其是人们爱国热情寄托的教育基地。这些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看得到、触摸得到,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对革命的尊敬、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向往溶于一体,在共鸣中得到熏陶,得到进步,进而养成坚定的信仰。因此,新常态下,学校教育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注重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新常态下校园红色精神的传播要注重“五个结合”

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关键。立德树人,适应新常态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学校的发展要立足红色精神的传播,要注重“五个结合”,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使之形成校园红色文化。“五个结合”指:一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创建“文明单位”、“平安校园”和“绿色学校”结合起来,狠抓校风建设;二是把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学校建设与管理;三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要适应、探途径,出经验,出成果;四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加强师德修养结合起来,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适应新常态的教师形象,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感;五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创新德育活动载体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活力,用理想点亮人生,努力使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形成制度化、系列化、规范化。

(一)精神文化: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学校要确立校训,确立三风,即校风、教风、学风。并把具有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张贴在学校的显眼之处,以此不断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向上,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二)校园文化: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关红色教育的校园环境,绿化校园,美化校园。通过走近红色故事,感悟人生真谛;通过走近红色英雄,领略为人风范;通过观看红色教育视频,感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拥抱红色经典,感受崇高情操。在学校的围墙、走廊、教室等处张贴或悬挂与红色教育相关的图片、故事,围绕红色教育创建楼道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使校园文化传播更加具体化,全面化。

(三)制度文化:学校要制定红色经典活动制度,并常抓不懈。一是在新学期开学之初,加强师生的理想信念和纪律教育。如:秋季开学,积极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春季开学之初,开展三月文明礼貌月,向雷锋同志学习,践行雷锋精神。二是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等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三是抓实校园安全工作,建“平安校园”。四是积极开展团组织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全体团员重温一次入团誓词,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借助统考、中考和高考,开展宣誓活动,激发学生斗志等等。

(四)课程文化:以红色资源为核心,开发具有特色的红色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包括: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诗歌、红色歌曲、红色影视推荐等等。校本教材的内容要围绕红色教育来设计的,让学生时刻享受红色教育,沐浴在红色经典故事的教育中。

(五)班级文化:我们在教室张贴革命前辈的名人名言、名言警句以及老师、父母寄语,对学生进行警示、激励,并以班名为单位自主设计班规、班旗、班歌、班风、学风等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同时,建立善行义举榜,通过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积极传递正能量,进而增强德育实效。

(六)行为文化:围绕红色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宣传栏、板报墙报、校园广播、电子屏、师生家长会等方式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舆论氛围,让全体师生了解、参与;让学生制作手抄报和利用校园广播上放学时间播放红色歌曲和红色故事,并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育人,不断加深学生对红色教育活动的认识和感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五、新常态下开展校园红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红色教育,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新常态下,学校通过开展红色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以此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安全管理,规范学生管理,确实有效地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学生逐步达到行为规范的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

(二)通过红色教育,打造励志书香校园。新常态下,学校通过开展红色教育,要进一步打造励志书香校园,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校园氛围。通过读书,让学生多了解红色故事,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感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读书,让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通过读书,让学生读书自励,追寻梦想,做儒雅书生。通过读书,让学生在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更懂得如何去锻炼和提高自己。同时,发挥“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人生质量,使之成为一种时尚,丰富人生营养。让学生在“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活动中辨别美丑善恶,感受搏击命运的精神力量。

(三)通过红色教育,加强团员思想道德建设。新常态下,学校要经常性开展红色团组织活动,以此增强每一位团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如:组织开展“弘扬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让全体团员重温入团誓词,牢记责任,坚定理想信念,以革命先烈为榜样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通过红色教育,弘扬善行义举,组织开展评先选优活动。学校每学年要定期在中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先进班集体、美德少年”等等活动,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五)通过红色教育,创新活动载体。新常态下,中国梦,中华颂,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当代文明学生”活动;开展“十八岁成人宣誓”活动,让成人学生铭记责任,勇于担当;开展“致敬先烈,献礼青春”活动,让青春无悔;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活动,让学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开展以“唱响红色旋律”为内容的校园歌曲比赛,学习革命歌曲,传唱爱国歌曲,发扬革命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观看红色岁月电影”活动,进行相关影评;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活动,牢记革命历史使命;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开展唱响“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的时代主旋律演v比赛、征文比赛、书画展以及文体活动等。通过创新德育活动载体,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提升。

(六)通过红色教育,开展学生军训活动。在新常态下,学校要通过学生军训,组织开展“读红色书籍、唱强军战歌、做红色传人”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回顾我党我军走过的辉煌历程,接受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营养。通过军训,体验红色文化,考验自我品格,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国防意识,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情感共振。

(七)通过红色教育,创建学校德育品牌。在新常态下,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开展一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弘扬红色精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当地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用身边好人、好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把红色教育融入学生德育教育全过程,创建德育品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动“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在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工必须与党性教育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深化 “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照照镜子、洗洗澡、治治病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铭记责任,知行合一,与时俱进,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两学一做”的排头兵。学校通过红色教育,围绕“人文、绿色、生态、发展”,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读书自励,追寻梦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03).

[4]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创新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8,(01).[5]王国梁.红色文化也是一种重要资源[J].学习月刊,2006,(09).

[6]王国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

[7]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03).

致敬英雄手抄报图片范文第3篇

1、咏 梅 一、教材说明 这首词题为《咏梅》,作于1961年12月,曾先后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于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此词的创作,是对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的“反其意而用之”。陆游是个酷爱梅花的人,在他的诗稿文集中,梅花诗、词不下百首。陆游的那首梅花词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也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的这首梅花词,表现的也是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充满昂扬的斗志,谦逊的态度,创造出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 气魄宏大,文词俏丽,并且处处蕴含着强烈的对比,是这首词表达上的主要的特点。 抓住词中的对比(如,“悬崖百丈冰”与“花枝俏”的对比,“不争春”与“报春”的对比,“山花烂漫”与“丛中笑”的对比等),和在朗读中想象体会词中梅花的特点和品格,是教学上的重点。 选编这首词,一是用梅花的高尚品格感染学生,二是让学生对的词作有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卜算子、烂漫。 2、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词中梅花的特点,学习梅花的品格。 三、教学建议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梅花的文章、图片,在班里交流。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插图、重点词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这首词字面意思较为浅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读得有点熟了,再用普通话把每句词句的意思说出来,然后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词中梅花的特点和品格。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当堂默写。 3、学生用普通话表达每句词句的意思,可先自言自语,再与同桌交流。 这首词用普通话表达,大致是: 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大雪又把春天接回来了,悬崖上已经结下百丈坚冰,仍然有梅花盛开,花枝俏丽。 俏丽的梅花不同桃李争春,只是把春天的消息向人间报告。等到山花灿烂开满山野,那梅花早已隐在花丛中露出微笑。 4、用比较的方法领悟梅花的特点和品格,老师可提示:词中处处用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加以体会。先让学生独立勾画、思考,然后交流。交流时,老师适时给以有效的指导。 词中的对比。 (1)“送春归”与“迎春到”的对比。“送春归”是伤感的,“迎春到”是喜悦的。“漫天飞雪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字里行间流露喜悦的心情。 (2)“不争春”与“报春”,“山花烂漫”与“丛中笑”的对比。梅花开得早,却只报春不争春,山花开得灿烂时,它早已结成梅子隐于花丛中,梅花那种谦逊的品德和伟大的胸怀令人感动。 在用对比的方法领会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后,可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什么品格。 5、思考·练习的编辑意图是用画画帮助理解诗意,可在学生自读词作时进行。也可放在用对比的方法领会词中梅花的特点时进行。简笔画画得好不好不是特别重要的,主要看能否把词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6、这首词的朗读基调应是豪放的、乐观的,词中的处处对比,朗读时要适当加以强调。 7、课外可引导学生读读其他诗词,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一次诗词朗诵会、演唱会。还可让学生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四、参考资料

梅花欢喜漫天雪 中国的传统文人视梅花为花中“清客”,并把它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花卉中,最喜爱梅花,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烟灰缸、饭碗上均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梅花地毯就是所赠。这种雅致深婉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 梅花又总是与白雪联系在一起,人们想到梅花,便会自然想到白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四句诗活现出梅花与白雪相伴相生的情缘。爱梅花,也爱白雪,尤其是在大雪纷飞中赏梅,更是其人生中审美之极致。 中国历代咏梅的佳作,几乎都阅读并手书过。 1961年11月6日这天,为了查找明代高启咏梅花的一首诗,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三封信。早晨6点,他请田家英替他找北宋林逋(和靖)的诗文集。8点半又写道:“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 不久,又写信说:“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史馆老先生,便知。”田家英很快查清,该诗为明代高启《梅花》九首之一,后四句为“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台。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非常欣喜,当天即用草书写了全诗。 古代文人咏梅,风格多是幽静淡远,朦胧深纳,借梅花诉说“若讲出若讲不出的情肠”,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词表现出一种凄苦寂寥、顾影自怜的消极形象。诗虽然写得有意境,但却不同意这种观点。在看来,梅花最可贵的品格是傲霜斗雪,风姿昂扬,它寄托着人类向困难、逆境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为给梅花“”,步陆游《卜算子·咏梅》原韵,“反其意而用之”,特做了一首格调高昂、独有豪情的咏梅词。 生前很喜欢听电影《江姐》中《红梅赞》的歌。1962年在中南海的一次舞会上特意播放了“江姐”的唱片:“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梅赞”的歌词把物态美与情态美融合到一起,打动了的心扉. 2、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3、卜算子(1)词牌名。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眉峰碧》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苏轼《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阕和陆游《咏梅》一阕都很有名。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或九十三字。仄韵。(2)曲牌名。,一名《百尺楼》。属南曲仙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半阕同。用作引子。

2、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同志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 年为纪念父亲 遇难十六周年而写的。这篇课文通过回忆,记叙了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体会到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 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揣摩体会,并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自己的见解,是教学上的重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用革命先烈的事迹教育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二是训练学生能就课文的重点深入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和同学交流,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并要求全部会写,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军阀、儿童娱乐场、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舅老爷、绞刑、被难日、含糊、局势、一拥而入、满脸横肉、严峻、残暴、怒气冲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和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深入理解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从事革命活动的资料,并在班里交流。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插图和重点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可提示学生先快速阅读,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写了那个时间里的什么事,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再根据思考·练习2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先在课本上勾画,体会句子的含义,再把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和同学讨论。最后要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悲痛心情和对革命先烈的赞美。 3、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那个时间内发生的事。 “那年春天”,局势十分严重,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4月6日的早晨”:被捕时十分镇静。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在法庭上表现十分沉着、机智。 “8月28日”“第二天”:听到父亲遇害的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在了解课文写几件事后,应要求学生按时间顺序连起来说一说。 4、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 课文中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有: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间他又出去了。 (从“父亲”每天的早出晚归,可以体会到局势越来越严重,体会到“父亲”在为革命工作奔忙。) (2)、“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的问题。……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父亲原则性很强,牵涉到党组织的秘密,即使是对亲人他也不说。) (3)、“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从“现在是什么时候”,可以体会到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从“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可以体会到绝不离开工作岗位,体会到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4)、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从“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可以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保持革命者的尊严。) (5)、我看到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平时,父亲理的是平头,头发非常整齐。法庭上的他却是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他在监狱里受到非人待遇。脸上的表情是“平静而慈祥的”,说明他仍保持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亲人的爱,面对敌人的审判,态度十分镇静。 (6)、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一句是理解上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先理解“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是鼓舞的“伟大的力量”,要从的表现中去理解。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的不屈不挠,是因为心中“有伟大力量”。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鼓励亲人,使“我”也变得机智勇敢。这也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学生在交流自己的见解时,应要求不能泛泛而说,而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以重点词句为依据,要有所分析。 (7)、“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记住父亲被难日,就是记住敌人欠下的血债,就是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5、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调基调应是悲痛的,适中的语速和较为低沉的语气。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叙述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全家的悲痛心情,要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6、思考·练习3是有关课文篇章特点的题目。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课文后三段叙述1927年4月29日听到父亲遇难的悲痛心情,和开头照应。开头、结尾前后照应,表达了作者十分悲痛的心情。

7、思考·练习4要求抄写需要积累的词语。课文写局势、环境的词语,描写人物神态心情(包括写、“我”,还有敌人)的词语。可让学生找出来读读,再抄下来。 8、本课生字较多,应要求学生在自学中读准字音,“阀fá”,不读huá,“娱yú“,不读yí,“僻pì”,不读bì。“军阀”“宪兵”“绞刑”可通过查工具书理解。“僻静”“苦刑”“被难日”“严峻”等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参考资料 :河北省乐亭县人,1889年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下令通缉同志。同志毫不畏惧,为了革命工作,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1927年4月6日,他被逮捕。被捕后,遭受了种种残酷的刑罚,始终坚贞不屈。在监牢里,他继续领导党的工作,宣传共产主义,受到许多犯人的敬爱。4月28日,万恶的反动派绞死了同志,同时遇害的有20多人。

:奉(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系军阀首领。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长期盘踞东北。1926年3月,他率兵进关,攻占河北、察哈尔(今河北省西部及山西省北部)、山东等省,残酷镇压革命运动,使当时北方的革命运动受到很大的破坏。1928年,因与日本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在皇姑屯车站(今辽宁境内)被日军埋下的炸弹炸死。 3、灯 光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绝大部分写往事。 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上的重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要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二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内容和抓住重点深入探究,提高自学能力。 二、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内容。再提示学生以“多好啊”或“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在小组里交流。检查阅读效果时,老 师要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2、从“多好啊”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再次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3、以“灯光”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 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灯光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课文有五处写到灯光。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赞美)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从2、3句可以体会到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4、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亮光,……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5、后来才知道,……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从4、5句可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6、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牺牲精神的赞美) 7、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四、参考资料 王愿坚(1929-1991) 当代作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县人。1943 年以前在家乡读书,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一个军分区宣传队当宣传员。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47年入党,1952年调《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0年曾下连队当兵,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去采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学《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4、为人民服务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著名的文章是同志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全文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分作五层来讲。第一层讲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这个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层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指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第三层讲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第四层讲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第五层讲开追悼会的目的。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以及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上的重点。 选编这篇文章,一是对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二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有点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并要求全部会写。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泰山、精兵简政、五湖四海、死得其所、追悼会、寄托、哀思。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张思德生平事迹材料。教师准备有关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插图、课文重点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课开始时,可先让学生交流对张思德生平事迹的了解再导入课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应要求学生一段一段地读,每读完一段想想这段写什么。读完全文,再要求把每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画下来,体会句子意思。在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要组织合作交流。 3、含义深刻的句子有: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句话指明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宗旨。(“完全”,就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利益。)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这是一句古汉语,词语的用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泰山”,山名,在山东,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鸿毛”,大雁的羽毛。这句话大意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3)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这句话讲为人民服务就要欢迎批评) (4)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这句话讲欢迎批评的目的是促进革命事业的兴旺) (5)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这句话讲团结的意义) (6)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讲困难时要提高勇气) (7)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这句话讲要不怕牺牲) (8)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讲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4、思考·练习2在于通过引导讨论,理解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可参考“教材说明”。 思考·练习3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重点句的意思,一是党的宗旨,一是人死的意义。 思考·练习4是抄写语句。抄什么语句,不要强求一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觉得需要记住的语句”才抄写下来。不过,课文中公认的名言警句,还是要鼓励学生抄下来。 5、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旺”“葬”,后鼻音;“迁”,前鼻音。“人固有一死”句来自古汉语,应适当讲解,“司马迁”“鸿毛”“五湖四海”“死得其所”“追悼会”“哀思”可借助工具书理解。 四、参考资料 1、张思德生平介绍 张思德,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靠给地主帮工度日,母亲和几个哥哥相继冻饿而死,父亲远走他乡,不知所终。张思德成了孤儿,是叔父叔母收养了他,11岁时才读了几个月的书。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总司令的故乡仪陇县,苦大仇深的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同年10月他加入红军,在县独立团二 营当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一次。 同年冬天他又随部队转战到四川,进入当地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政治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共青团。他在战斗中浑身是胆,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1935年5月,他跟随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其间三次过草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部队在开赴前线前,留下老弱病残编成了一个警卫连。张思德因有伤病也被编入警卫连,任副班长,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1938年春又任班长。1940年春,张思备调往延安在中央警卫营任通讯班长。 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卫团,领导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他说:“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他在战争年代参军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人已当了团长甚至旅长,张思德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了多出炭,张思德又参加了突击队,与战友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 9月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2、《为人民服务》发表的背景 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的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张思德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在战斗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中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高尚品质十分可贵。在演讲中称赞:“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由张思德进而要求全党:“因为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些话,后来传遍了中国的家家户户,成为每个党员和要求进步的同志的座右铭。

此番讲话正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阶段,此时阐明党和人民军队宗旨,对鼓舞群众斗志、促进人民团结有着特殊的意义。从此,“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流传开来,既为党和军队指明了方向,也为党和军队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的信任。直到今天,在中国武装力量的队列中,仍有着这样标准的口号——“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5、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 ”把韵脚“a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就是追寻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丢掉了老牛破车”,就是丢掉落后,“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就是要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4)如果一旦失去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讲失去延安精神的严重性。) (5)第六节的三个“追寻”。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追寻温暖,追寻光明。诗句中的“延安”仍指延安精神。) 4、在深入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后,可用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参考资料 难忘延河 祈念曾(新闻工作者,现居深圳)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我8年前的一首诗作,没想到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第12册语文课本中。回忆这首诗的写作过程,心中再次涌起火辣辣的激情和沉甸甸的思索……。1968年,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陕西工作。我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当时,正是时期,延安的面貌变化不大。1974年我到延安采访,那里的人民依然比较贫困,我心里难过极了。归来后,写一首《延安,我为你哭泣》的诗,留在我的日记本上。粉碎“”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延安的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延安人民丢掉了老牛破车,通了飞机、火车,窑洞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人民越来越富裕。1991年,我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再次不定期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浮想联翩,遐思漫伸……我看 到当年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垦出陕北的锦绣江南;我望着延河清澈的流水,这河水曾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闻着枣园梨花的清香,当年在这里写下了彪炳史册的革命雄文;我走进杨家岭“鲁艺”的礼堂,那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回响在我的再边。追寻当年革命前辈的足迹,我更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时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丢。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在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延安精神更要发扬光大,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基于这种认识,我开始构思,创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 诗写完后,1992年,收入我的诗集《人生之恋》(陕西人民出版社),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评论家马莹伯撰文说:“这首诗以高昂的激情和生动的形象讴歌了延安精神,强调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这首诗,1993年荣获全国诗歌“奖”,1994年入选《新时期诗歌精选》。1997年选入5年制语文课本第10册,今后又选入6 年制语文课本第12册。

1992年,我来到深圳,虽然离开了生活工作20多年的黄土地,但延河永远在我心中流淌,融入我的血管,净化我的灵魂。

积累·运用 一、读读背背 这首词题目是《大柏地》。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1929年1月,同志和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岗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反动军队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同志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在这首词里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在革命者的心目中,当年打败反动军队的一次漂亮仗留下的弹痕,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界壮丽的景色,而且使壮丽的影色晃得更美,美上加美。 选编这首词,目的在于让学生读读背背,对诗词多点感性认识。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熟读成诵,不必让学生逐句理解诗句意思。学生如果有兴趣,可让学生试着说全首词的大概意思,老师稍加指点即可。 二、阅读 阅读的短文是《延安的孩子们》,写的是当年延安八路军子弟小学的孩子怎样读书的事。短文主要讲了5件事:(1)学校课外读物严重不足;(2)孩子们如饥似渴地读书;(3)师生自己动手做“书”;(4)伯伯赠书;(5) 伯伯赠书对孩子的激励。 选编这篇短文,一是扩大阅读,二是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道题主要是检测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道题是检测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感受手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时,应放用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交流时给予适当的指点。 学生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教学时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个性化阅读,有的可能对孩子的身世感兴趣;有的可能对师生自己动手做“书”感兴趣,有的可能对伯伯赠书感兴趣,不管对什么内容有兴趣,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就要鼓励。 三、习作 漫画《假文盲》画的是好多人站在母子上车处等候上车,而一对母子却被挤到“母子上车处”之外,画家借此讽刺了不守社会公德的人。 选编这幅漫画写作文,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观察、想象、推理的能力和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读作文题目,想想这项作文练习的要求。要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是通过对漫画的观察、思考,体会画家的用意,并展开联想,然后把看法和想法写下来。 弄清题目要求后的教学大致可分两个步骤,一是仔细观察画面,体会画家的用意,把自己对漫画的理解和同学交流;二是从漫画想开去,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有什么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要怎样改进,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写作文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漫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自己的联想都要写到作文中,但要以有所侧重。 四、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选编作文选的要求和方法,选编作文选的事主要放在课外。 选编自己的作文选,首先是“选”,选自己喜欢或比较满意的。其次是“编”,把作文分类,分类方法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如或按校内校外分类,或按写人、记事等分类,或按写实文与想象文分类等。接下来是写篇“编者的话”放在前面,“编者的话”写法不要强求一致,可以是介绍作文选中的几篇文章,可以谈自己写作文的甘苦,也可以上述内容兼而有之,等等。最后是按排列的次序编写目录,装订成册。写“编者的话”是难点,应给以适当指导。装订前,可让学生先把“编者的话”拿出来交流,以便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作文选编好后,要拿出来在班里交流或拿给亲朋好友看看,然后珍藏。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向往奥运》教材简析及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抒发对我国成功申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感受,和对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感受的追述,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作者对我国申奥成功的强烈感受,是民族自豪感的真实的流露。这感受,是全文的情感主线。开头,作者说,“如今,好梦成真,我当然很高兴,很激动。”中间,作者说,“在熟悉的北京采访自己举办的奥运会,我想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激情和灵感,写出一点新的东西。我突然涌出这样强烈的渴望,这是很少出现过的。”结尾,作者说,“这一天终于来了。” 作者对我国申奥成功所产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源于他整整十年的体育记者经历,源于他对体育和奥运会的深切了解,源于他对体育对奥运会的特殊感情。这种认识和这份情感,使他对我国申奥成功所产生的民族自豪感,比一般人更强烈、更深刻。他体会到,“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 面对申奥成功所激发出来的民族自豪感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情感世界,超越时空,思接万里。这是本文的主要表达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在于让学生从中受到民族自豪感的熏陶和学习搜集资料。因此,抓住重点词句和通过搜集有关资料理解课文,感受作者民族自豪感,是教学重点。了解奥运精神同由申奥成功所激发的民族自豪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举办权、水花四溅、嘹亮、魅力、一趟、拆除、申请、流光溢彩、清澈圣洁、星光灿烂、种族歧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民族自豪感和奥运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我国申办、筹办2008北京奥运会和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有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2、本课教学,应注意两点:一是本文抒彩很浓,应在反复的朗读中和对抒情语句的揣摩体会中体会民族自豪感;二是作者所抒发的民族自豪感之所以那么感人,是源于他对体育对奥运精神的深切理解。抓住重点语句和联系有关资料体会奥运精神,能更深刻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指导可以从检查预习开始,再引向深入。先检查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流利,结合正音教学。然后检查学生画重点句的情况。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全文的情感主线。预习要求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检查学生画重点句的情况时,可让学生先自己再读课文,着重画出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时,可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还可有感情的朗读。 对以下句子,老师要着重引导。 (1)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高兴,很激动。 (2)我亲身体会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北京筹办2008奥运会的情况的了解,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3)-在熟悉的北京采访自己举办的奥运会,我想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激情和灵感,写出一点新的东西。我 突然涌现出这样强烈的渴望,这是很少出现过的。 (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4)那时,我们正在积极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站在那里我就在想,快了,快到了我们国家也能够承办这样一次美好奥运会的时候了。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反复朗读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澎湃激情。) 5、在领悟作者对我国申奥成功所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后,老师要告诉学生,作者由申奥成功所激发的民族自豪感,来自于他本人十年体育记者的经历,来自于他对体育和奥运精神的了解。然后要求学生画出体现奥运的影响的语句,在小组里交流,说说各自的见解。 以下句子要给予适当的指点。 (1)“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会使得这个国家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变得多么美好;你就会在那一刻明白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 (可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来谈,如,北京到2008年会有那些变化?1992、1996、2000奥运会举办城市筹备过程中城市有什么变化等?从中体会奥运会的举办会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市政建设的发展和人民文明程度的提高。 (2)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 (可联系上下文和搜集的资料体会,如游泳比赛、赛跑金牌和银牌的区别仅仅是零点零几秒,在赛场上,种族不起作用,金钱不起作用,权势也不起作用。这种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和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的理想,体现了文明的进步)。 (3)在那一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在超越着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的进步和发展。 (可联系上下文,体会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从而体会到奥运精神就是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 在理解奥运精神后,引导学生再读直接抒发民族自豪感的语句。此时的朗读,学生会另有一番感受。 本文民族自豪感不仅体现在抒情语句中,还体现在议论和叙事的语句中,要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6、思考 练习的指导 思考. 练习2是抓住重点句体会奥运的影响,见前面所述。 思考 . 练习3是抄写语句,学生喜欢的语句都可以抄,不应加以限制。有的可能抄直接抒感的句子,有的可能抄体现奥运影响的句子,有的可能抄描写蒙椎克山音乐喷泉的句子,还有的可能愿意多摘抄一些。 (3)课外可小练笔或办一期手抄报。 搜集有关奥运明星的资料,在想象世界里和作者采访过的一位畅谈2008年奥运会,然后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或搜集有关奥运的趣闻和北京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 四、参考资料 1、2008北京奥运规划(简称《规划》) 《规划》分为五部分。一、总体战略构想;二、奥运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三、生态环境和城市基础建设;四、社会环境建设;五、战略保障措施。《规划》总的精神是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 《规划》实施两年来进展顺利。到2008年,北京天会更蓝,地会更绿,水会更清,交通会更通畅,经济会更发达,市民文明程度会更高,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五大洲的朋友们。 2、巴塞罗那奥运会部分项目成绩: 男子100米跑 第一名 9秒96 第二名 10秒02 女子100米跑 第一名10秒82 第二名 10秒83 男子800米跑   第一名 1分43秒66 第二名 1分43秒77 女子800米跑 第一名 一分55秒54 第二名 1分55秒99 男子跳高 第一至第三名都是2米34 女子跳高 第一名 2米05 第二名 2米03 男子跳远 第一名 8米67 第二名 8米64 女子跳远 第一名 7米12 第二名 7米02 男子52公斤级举重 第一名 265公斤 第二名 262.5公斤 2、部分著名运动员介绍 邓亚萍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有“乒坛魔女”之称。多次获世界冠军称号。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呢子单打金牌和女子双打(与乔红)金牌。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她颁奖。 伏明霞 我国女子跳水运动员,多次获 世界冠军称号。1992年,不满14岁的伏明霞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以绝对优势获得金牌。 高敏 我国女子跳水运动员,多次获世界冠军称号。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金牌。 李宁 我国男子体操运动员,体操生涯长达17年,多次获世界冠军,有“体操王子”之称。 李小双 我国男子体操运动员。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自由体操金牌。 栾菊杰 我国女子击剑运动员。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女子花剑金牌。1978年在西班牙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被短剑刺伤仍坚持比赛,最终获得亚军。她顽强拼搏的精神博得所有人的敬佩。 叶冲 董兆敏 王海滨 我国男子花剑运动队队员。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因为翻译有误,贻误了比赛时间,来不及准备就匆匆上场,结果仅获得银牌。 肖爱华 我国女子击剑运动员 。曾连续参加四届奥运会,有“中国第一女剑客”之称。 布勃卡 乌克兰男子撑杆跳运动员。曾多次获世界冠军。 德弗斯 卫国女子田径运动员,曾两次获得奥运会女子百米跑金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参加100米栏比赛,决赛中,当她 在领先跨越最后一个栏架时,不幸摔倒在地,最后跌跌撞撞冲过终点,而名列第五。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上,也是参加100米栏竞赛,只跨过4个栏架,却因腿伤发作而饮恨退出比赛。 刘易斯 美国男子田径运动员,共获过9枚奥运金牌,创世界纪录9次。 莫塞利 阿尔及尼亚男子田径运动员。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获男子1500米跑金牌。 奥蒂 牙买加女子田径运动员,曾获得7枚奥运会奖牌,但没有金牌。 索托马约尔 古巴男子田径运动员。他创造的男子跳高2米43 的室内世界纪录和2米45的室外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 吉普凯特 丹麦男子田径运动员。曾创造男子800米跑成绩为1分42秒 的世界纪录。 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 ——《向往奥运》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经历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自悟与交流,思考与想像,课文阅读与资料收集利用,感知内容与领悟情感,理解语言与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 二、教学流程 (一)竞赛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从电视上、报刊上、还有因特网上,同学们已或多或少对北京申办、筹办2008奥运会有所了解。这堂课,就从竞赛开始,看谁对北京申办筹办奥运的知识了解的多。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北京申奥成功的当天晚上,北京城彻夜狂欢,作者肖复兴更是激情满怀。请同学速读课文,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二读课文,领悟情感 1、教师:北京申奥成功,作者激情飞扬,在课文中直接抒发了情感,如: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感动,很激动。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反复地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2、同学读书、画句、朗读、思考、交流。 以下语句,要给适当的指点,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1)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高兴,很激动。 (2)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3)在熟悉的北京采访自己举办的奥运会,我想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激情和灵感,写出一点新的东西。我突然涌出这样强烈的渴望,这是很少出现过的。 (4)那时,我们正在积极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站在那里,我就想,快了,快到了我们国家也能够承办这样一次美好奥运会的时候了。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找到句子后,要连起来反复朗读。) (四)三读课文,再悟情感 1、教师:情感来源于生活,作者对北京申奥成功所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是那么强烈,能深深打动人心,这和他十年体育记者生活有关,和他对体育对奥运会的深入了解有关。找出这样的语句,朗读、理解,然后与同学交流。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一是可以联系上下文,二是可以联系搜集到的奥运会的资料。 2、对以下的语句,要给予指点: (1)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 力,影响着一切。 学法指导:一是把上下分句连起来读,感知体育自身“特殊的魅力”;二是联系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城的变化,如市政建设的变化,文明程度的变化,乃至经济发展的变化等,进而具体感知体育能“影响着一切”。 (2)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有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 学法指导:一是联系上文体会竞技体育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和客观性:二是联系搜集的资料,体会体育比赛的“锱铢必较,在零点零几秒和零点零几厘米中决胜负”。老师可予适当提示,如百米游泳,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零点几秒;百米赛跑,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零点几秒;跳高或跳远,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 几 厘米;举重比赛,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几公斤等。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比赛场上,种族不起作用,金钱不起作用,强权不起作用。竞技体育体现了人类的理想。 (3)在那一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在超越着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 学法指导:联系搜集的资料,如为奥运而奋战的轶闻、运动员友好交往的事例等,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 (五)四读课文,升华情感 教师:作者飞扬的激情来自他对奥运精神的洞察,来自他对奥运的特殊感情。理解了作者对体育对奥运的认识,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一齐朗读课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五读课文,积累语句 (七)联系资料,表达情感 教师:在作者采访的奥运名星中,有乒乓球名星,有体操名星,有击剑名星,有短跑名星……你一定深深地喜欢他们。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思接万里,和其中的一位畅谈2008年奥运会,让他们谈谈对北京的感受,谈谈取得金牌的奥秘,谈谈怎样对待荣誉或怎样对待挫折,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不过,要让他感到你对他有所了解,是有备而来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同志的几件事”。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 (1)“那年春天”: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 (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对人格美的认识。 (2)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大组汇报时,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的正确的和比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体会,学生如果说漏了,老师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对学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师不要拒绝,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体会要点:一是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当时局势的紧张。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体会要点:①知道局势的严重性,知道自己身处的危险;②知道自己的责任;③坚决不离开北京。从句子中可以体会到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朗读要点:要读出坚决的语气,要读好两个反问句。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体会要点:被捕时十分镇静,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4)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重。他的心被一种伟大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体会要点:①“伟大的力量”,指的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②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的不屈不挠,安定沉着,是因为倔心中有“伟大的力量”。③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 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恶极恶的敌人,“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来鼓励亲人,使“我”也变得机智勇敢了,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④从“我”由惊慌害怕:怕变为机智勇敢,说明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这种力量的确是伟大的。 朗读要点: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气的坚定,体会哪些词语要读重音。(如“安定、沉着、伟大的力量、革命事业的信心) 学习方法:这个句子是理解上的难点,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伟大的力量“才会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也可联系其他革命烈士的事例理解。 (5)、“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体会要点:①这是教育后代永远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②也是教育后代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朗读要点:要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 四、对或李星华倾吐情感 以“爷爷,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①对爷爷表敬意;②汇报今天的幸福生活;③表示继承革命传统。 或以“李星华妈妈,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1 表示安慰。2 表示敬佩和向她学习。3 表示珍惜幸福生活。 在学生说话思路打开以后,说话内容不要加以限制。 五、作业指导 1、思考·练习3 让学生把开头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连起来,多读几遍,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这样写的好处。 要让学生领悟到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心头的思想感情。 2、思考·练习4 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不一定是前面提到的值得深入领会的句子。如写敌人凶恶的句子,也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积累的词语,可以是描写环境的词语,可以是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动作、语言的词语等。在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后,应放手让学生读和抄。 3、可要求学生课后查找有关写文章,在班里交流。 (注:课文系人教版大修订教科书第十二册精读课文。) 24课《清明上河图》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3、学习专题研究,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也可用1课时,详见后面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 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这幅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而且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五、尾段导入,了解专题 教师: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六、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教师: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又如“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画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学生看老师播放的光盘或从画图上查找。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上网查找。 七、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要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鸢、插柳、春游野宴、扫墓、军中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又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糟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又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画舫、游艇、木筏、渡船、官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八、独立构思,撰写专题报告 以《中的风俗人情者》或《国的桥梁建筑者》,或……,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说明:如果条件较差的班级,即缺乏《清明上河图》光盘、课件、较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图片的班级,可不上第2课时,教学目标中相应减去第3条)

(福建省 林润生)

26课《*关尹子教射》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体会交流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看注释、猜读和文白对照等方法,阅读理解文字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对《列子》有更多的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自信 这是小学阶段唯一一篇文言文的略读课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比如,老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略读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关尹子教射》,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二、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和感觉不一样的句子。 三、学生熟读 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把短文读熟。 四、猜读 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对课文进行大胆的猜读,把短文的意思连贯地说下来。如:“请于关尹子”,学生可能会解释为:向关尹子请教。又如:“又以报关尹子”,学生可能解释为:又把它报告关尹子。怎样解释才能上下句意思连贯,老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让学生猜读之后再通过文白对照自己去理解。 学生要把自己的猜读在小组内交流,对同一个句子有不同理解的,要讨论一下,看谁的解释合理。 五、文白对照 学生通过猜读和交流,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此时,可让学生一句一句地文白对照,即看一句文言,再看一句白话是怎么说的。遇到跟自己猜读时的理解不同的,要停下来想一想。 六、体会道理 在学生理解了短文的意思以后,老师可就《列子》作个简单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悟出什么道理。(为激发学生兴趣,可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北大的一个教授在学生毕业离校时,给学生讲了列子学射的故事,你们知道教授的的用意吗?) 对短文所要说明的道理,学生只要能从某一方面领悟即可,如可以从列子的学去体会,学无止境,做学问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如可以从关尹子的教去体会,老师的教要循循善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不能包办代替等等。还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一句话: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不仅射箭如此,治理国家和提升个人修养也是同样的道理),引导学生去体会做人的道理。 (福建省 林润生)

18课《*三克镭》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三克镭的各自来历、用途,并从中体会科学家的伟大人格。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想开去。 教学重点 从三克镭的来历、用途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想开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资料。

上一篇:诗经二首范文 下一篇:五谷丰登造句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