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1:06:37

宅文化论文

宅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宅人 心理特性 消费行为 营销理念模型

一、研究目的

时下互联网融入人们生活,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随之出现的一个新兴群体“宅人”引发社会关注。在前期的文献综述研究中,笔者发现日本学者对于宅人群体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包括对宅人群体的定义、分类、原因和态度评价。统而言之,“这群人痴迷于动漫、网络游戏及过分沉溺于某事物,以至足不出户,被称呼为‘御宅族(おたくぞく)’。”(乐曲 2010)笔者初步统计国内学界对于宅人群体的关注和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对搜索的论文统计共50篇,有关宅人的描述性性文章较多,而学术性学理性的文章较少,学术界对宅人的系统认识还有待继续。

课题组在研究前的试探性测试中发现大众对于“宅人群体”的认知大多带有偏见――认为他们不善交际、沉溺娱乐、性格孤僻等。笔者猜想宅人群体并不是如大众所认知的一样,希望通过研究发现宅人群体心理特性、消费行为等特点,结合专业视角,提出一个可供参考的营销理念模型。故选大学生群体中的宅人进行研究,利于未来市场的细分和开发,帮助企业寻找网络营销之赢利点;也能够满足该群体的物质、精神层次需求。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课题组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结合宅人群体和网络营销的特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问和个案研究法。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整理大学生群体对于身边宅人同学的认知词频分析,采用开放式结构问卷法获取一手数据;中期聚焦大学生宅人群体本身,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量化和质化相结合,探究大学生宅人群体自我认知,行为特征、心理特征、消费习惯等,通过对比、粘合分析,总结出大学生宅人的特点;后期综合一手信息,借鉴已有文献研究,试探性提出针对该群体的网络营销理念模型。

表1.1 调查研究方法表

运用SPSS通过对问卷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方差最大旋转法),从而总结出宅人与非宅人的差异性。由成份得分矩阵分析,对比差异来源的原因。

最后整合分析,给大学生宅人群体下定义,描述其行为特征。基于网络营销时代的特性,提出针对该细分市场的营销理念模型。

三、主要观点与结论

(一)大学生群体对于“宅人学生”的认知

大学生群体对于自己群体中的宅人学生的评价偏消极,认为他们不出门是由于主客观综合因素造成的,认定为“社交恐惧”、“懒惰性情”、“依赖网络”等。受访者对大学生宅人的消极方面的评价词汇集中在“孤僻”、“缺乏上进”、“消极”等方面。

(二)宅人自我认知结论

对宅的认知多元开放化,更多的宅人认为“宅”只是个人爱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与别人无关。通过深访,我们发现宅人群体对自身的看法各异,将16位受访者对自身宅的认知态度归纳,得出以下四种:否认型,自我认可型,态度中立型和自我批判型。其中,中立态度型所占人数最多。

宅人自我性格认知是内外兼有,深访的宅人群体在自我性格认知中提到的核心词汇包括:内向、动静皆宜、开朗、和善、腼腆、淡定等。接近百分之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性格中有内向的一面也有外向的一面。

1、对社交态度研究结论

宅人的人际交往方式主要依靠网络。大部分宅人学生(75%)选择网络交流、外出见面交流与手机交流,而较为传统的书信交流无人选择。但在一定程度上,宅人喜欢社交,形式不限。大多数 (56%)深访受访者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社交。宅人群体对社交方式并没有特别的偏好。比较偏好网络的原因可归纳为:方便、朋友都用。可见,宅人群体的社交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相关群体的影响。

2、生活行为研究结论

问卷调查中宅人群体接近50%的人表示会或者经常会熬夜,而熬夜的原因主要有三类:工作或学习,失眠习惯以及有关兴趣类的活动。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宅人群体的健康状况。深访受访者的平均上网时间在3-4个小时。宅人群体经常浏览的网站包括论坛、贴吧、社交类网站、视频网站、购物网站类等。受访者的活动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休闲娱乐型以及兴趣爱好型。花费的时间金钱各异。

3、购买行为研究结论

问卷调查中70%左右的宅人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的花费在收入的一半以下,同时他们比较注重商品的实际效用,有自己的消费主张,但也会参考他人的意见。大多数宅人是理性的消费者,仅仅是在消费形式上更偏重于网购等行为,信息获取渠道也依赖网络。认为网上商城商品丰富、价格相对便宜,可以足不出户。同时,也有受访者提及会受朋友推荐影响,人际和口碑就是朋友推荐信息渠道的基础。

在深访中谈到品牌偏好时,服饰类品类提及率高,达到61.5%,其次为电子商品类。可见,大学生宅人群体对这两个品类的产品关注度较高,同时也形成了自己品牌偏好,而其他类品牌有待建设,提升空间大。在选择品牌的原因时,受众更注重产品的质量,以及价格。

(三)大众认知与宅人自身认知的差异比较

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群体的差异性所在:

1、大学生宅人群体更擅长伪装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真实动机;

2、大学生宅人群体单位闲暇时间做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更多;

3、大学生宅人群体在网络环境中交际广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较缺乏社交活动。

(四)大学生宅人群体定义及特征

我们认为一般的大学生宅人是更愿意呆在家中(宿舍),花费大量时间来做一些与工作学习关联度不大的事情。对网络等传播媒体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把大量时间花在网上。性格趋于多样化,存在选择性内向,表现为对熟人唠叨不休,初始陌生人则寡言少语。普遍较缺乏个人计划,没有很强的自制力。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人癖好(大部分基于网络传媒),并且有意愿投入较多时间、金钱、精力的一类群体。网络购物是主要消费方式,对特定的品牌有着较强的偏好。

(五)针对大学生宅人群体营销理念模型

1、营销切入点归纳

大学生宅人市场以男性为主,注重服饰产品信息并且有购买需求;对电子产品也有一定的主动关注。营销媒介选择策略方面,受访宅人中社交网络接触率很高,对于网购的方式体验更多,所以网络投放广告策略需要关注。以社交类、游戏、动漫、餐饮类网站作为广告投放的重点渠道,挖掘不同类型宅人的特定喜好,关注的类型网站。其中熬夜的人比例很大,所以广告、信息投放的时间选择灵活性更强,可以考虑深夜时段的信息传播,更好利用其注意力资源。

2、营销模型理念模型

针对大学生宅人群体营销模型

3H营销模型是本课题小组的营销理念创想,所谓3H就是商家联合运营(hand in hand),消费者行为习惯(spending habits),人文主义精神(humanism spirit)的英文简称。商家联合运营指在激烈的网络市场竞争中,为中小企业提供机会,提供他们展示商品的第三方平台。消费者行为习惯要求商家要了解顾客并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这就需要数据库记录消费者习惯从而探索出顾客的喜好,建立牢固关系,维持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人文主义精神倡导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是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生产商,顾客,营销中介应是和谐共赢的关系。

宅人营销选择3H作为内容构建的原因主要因为宅人的生活大多数都是在室内度过,所以营销须秉持着“人文关怀”理念,全方位地提供服务。包括:娱乐、餐饮、咨询甚至交友等,而这些品类都存在着几个领导品牌,结合宅人自己独特的品牌偏好,笔者建议为了实现立体的营销构想,那么这些品类可以实行“商家联合运营”,提高资源整理利用率。

3、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作为进一步阐述

商家联营:企业间可以在同一个广告中展示多种品牌,节约成本;企业间采取标准化生产,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共同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共同促进“宅文化”的发展,例如举办相关的文化展示活动,宣扬相关的营销理念。

消费者行为习惯:厂商可以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促进同一地区的宅人群体之间的交流,给予团购、回扣等优惠,发展新的流行风尚,引导消费倾向;对会员特权进行调整,淡化返利等行为,强调对其他宅人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心理优越感。

人文主义精神:对具有敏锐流行观念,最早进行消费的客户提供优惠,宣传其理念,引导其余宅人的消费观;对地区内具有影响力的宅人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服务,以发掘其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CIM校园营销研究院.90后的数字生活―90后大学生研究报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2](美)菲利普・科特勒(印度尼西亚)何麻温・卡塔加雅 伊万・塞蒂亚万.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3](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十版

[4]薛婵娟.基于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5]乐曲.大学生“宅人”生活特点与心理特点调查研究―兼与非“宅人”比较[D].华南理工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宅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 蒋劲夫:二次元,但是不宅 二次元如何“脱宅” 宅系科技二次元游戏的虚拟体验 “网络部落词典”专栏:高寒凝二次元・宅文化 真・二次元,不违合是关键 蒋劲夫不起萌猛大赢家 燃魂是因为二次元?不,其实是燃在“文化自信” 蒋劲夫:不希望人生像棋子一样被摆弄 蒋劲夫我其实不希望自己是小鲜肉 二次元动画美食 二次元产品观 二次元美少女 二次元村上隆 进击的二次元 来自二次元的恐惧症 IE:化身二次元萌妹子 “二次元”观众大势来临? 来自二次元的喵 “二次元”“羁绊”与“有爱” 二次元ACG手游大行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蒋劲夫:二次元,但是不宅 蒋劲夫:二次元,但是不宅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蒋劲夫,演员,1991年出生于湖南,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代表作有《轩辕剑之天之痕》《秦时明月》等。

01 当你或者身边其他艺人朋友处在没有话题性的情况下,你的焦虑感怎么排除?通常是怎么对付过去的?

不会强求话题性,虽然偶尔经纪人也会提醒我发一下微博,但是我应该不存在很大的焦虑感,可能自己也没有太在意这件事。他们还嫌我太不会搞气氛,推一些好玩的事情,也不太会发自拍,目前的自拍图还是找的我以前的照 片。

02 看起来你的职业道路顺遂,当然也有波折,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商业价值?觉得这几年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是?

商业价值肯定不是由自己来评判的,我现在处于攒作品的阶段,演员的生命是作品决定的,其他的只能顺其自然。我最正确的决定是选择了这个职业,当一名演员,高中的时候一直想当运动员,因为受伤了才改变方向,很难地考上了艺术学校。这几年文化产业这么蓬勃,也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吧。

03 什么是你早年深信不疑如今深表怀疑的东西?

我过去是学体育的,体育这行里有一句话是“没有捷径可走,任何事情都是必须付出多少才有多少收获”。这是我一直深信不疑的,其实现在我觉得这句话也是对的。但是进入社会之后,我觉得还有一句话也有道理,有的时候选择对了不努力都会前进,选择错了再努力也有可能白费力气。我现在觉得选择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尤其是对自己要有正确的判断,只有走对了开头,才会越来越好。

04 你的同龄人,中学时代的朋友现在多数为职场菜鸟,你们的差距似乎已经拉开,如果没有入这行,你最有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 么?

其实我的同学们都混得特别不错,有些同学去了国外留学,有的工作了,都特别特别好。我如果没做这行应该还是会从事体育行业吧,我还是喜欢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

05 作为一个被定义为“小鲜肉”的演员,你会在网上看大家对你的一些评价吗?包括弹幕、微博等等。

弹幕我看一些,发现大部分都是男男的话题,怎么那么奇怪呢?我是觉得自己真的跟不上他们的步伐了,其实90后还分很多类,什么93后,96后的都不太一样,B站也是我到了大学毕业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可以看动画片。

06 你平时理财吗?炒股吗?钱这方面是交给父母的类型还是自己有研究?

我的钱都是交给父母管理,他们会去做一些理财吧,我这边放一些生活费就好。实在没有什么经济头脑,数学也不太好,这样也省心,挺好的。

07 来自他人的建议里,你觉得最有用的一条是什么?

很多人让我多去练练台词,对我演戏很重要。

08 如果不用工作,你最愿意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

想去旅游或学语言,其实我挺想出国留学的,不过我现在是不是过了出国留学的人生阶段了?

09 你是很喜欢看漫画吗?最喜欢的漫画人物是?

《火影忍者》!从一开始就追更,还有《死亡笔记》。最喜欢漩涡鸣人,不顺的时候尤其会想到他的顽强。

10 你的自我评价会是二次元的宅男吗?

宅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与姚合诗歌的宏观把握和整体研究认识相比,姚合的金州(今陕西安康市)之行及其金州诗仅仅是这些硕博论文中一个次要的部分和佐证。周菲菲的论文提及姚合金州的创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闲居遣怀十首》、《题金州西园》九首、《杏溪》十首等组诗,均是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这些诗歌摆脱了应答酬唱类作品的做作与矫饰。”①胥文慧的论文提及的金州诗仅仅是作为论点的例证,如:

其一:马戴与姚合交往长久,马戴曾多次参与姚合家的聚会:《集宿姚侍御宅怀永乐宰殷侍御》、《雒中寒夜姚侍御宅怀贾岛》、《集宿姚殿中宅期僧无可不至》,姚合有诗《喜马戴冬夜见过期无可上人不至》,可见二人以诗相会关系融洽。马戴在姚合后期不同官职上分别有诗相赠:《山中寄姚合员外》、《酬刑部姚郎中》、《寄金州姚使君员外》,姚合亦有《送马戴下第客游》、《寄马戴》等。

其二:从姚合诗《送喻凫校书归毗陵》中句“吾亦家吴者,无因到弊庐”看,他应与喻凫是同乡,二人感情也很好,“见君何所似,如热得清凉”(《喜喻凫至》)。而喻凫在送贾岛往金州访姚合诗中也说道:“潇湘终共去,巫峡羡先寻。几夕江楼月,玄晖伴静吟。”(《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其中不仅将姚合比作谢眺,而且还用“巫峡”事表达了自己对于姚合的思念,足可见二人关系极好。②

两文并没有对姚合金州之行及其金州诗对金州的意义作深入的探析和论证,实为遗憾。

姚合金州之行的文化意义

在姚合研究中,关于姚合仕履与姚合具体是什么时间来金州,大陆依旧争论不休。这大致可以从2009年胥文慧的硕士论文中看出端倪,一致的意见是基本赞同姚合的仕履行踪:“武功主簿、万年尉、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刑户二部郎中、杭州刺史、谏议大夫、陕虢观察史、给事中、秘书监等。”③但对他具体任职时间争论不休。倒是台湾李建昆的论文对姚合仕履言之凿凿:“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秋,由户部员外郎授金州刺史。赴任前曾造访无可,无可有诗酬之。姚合赴任时,方干赋诗送行,马戴、项斯亦有诗寄赠。姚合则有诗留别。金州即今陕西安康,地通湖湘、巴峡,颇多山水形胜。所以姚合饮酒赋诗,甚为惬意。其《金州书事寄山中旧交》最能表达此时生活与心境……文宗大和八年(834年)二月,雍陶登第还成都省亲,贾岛、姚合都有诗送行。由此可以看出,姚合在金州刺史任内,诗友往来,十分频繁。”④综合双方意见可知,姚合在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秋天授金州刺史,至大和八年(834年)年离任,任期两年多。

短短的两年多任期,对金州来说,简直是一次文化盛宴。

其一,这是唐代诗人首次刻意关注金州山水的开始。在唐代,虽经过两百多年稳定的发展,金州相对于富庶繁华的京城来说依旧封闭落后,此前对金州山水人文景观做过诗意描写的为数不多,可见的有孟浩然的《登安阳城楼》以及张籍、白居易等送行诗中略微提及。真正在金州生活并对金州山水美景、风土人物系统做诗意描写的,自然非姚合莫属。

其二,是姚合金州之行影响巨大,他的金州之行,引起了当时文化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响应。很多诗人因为姚合的金州之行,开始关注金州。其中有诗人作诗送别,甚至有诗人专程来金州拜访他。

写诗送行的有:

项斯《赠金州姚合使君》:“为郎名更重,领郡是蹉跎。官壁题诗尽,衙庭看鹤多。城池连草堑,篱落带椒坡。未觉旗幡贵,闲行触处过。”⑤

方干《送姚合员外赴金州》:“受诏从华省,开旗发帝州。野烟新驿曙,残照古山秋。树势连巴没,江声入楚流。唯应化行后,吟句上闲楼。”⑥

来金州专程拜访他的诗人有:

无可专程游方到金州,驻锡金州草堂寺。与姚合陪伴游玩金州南园、杏溪、莲花池等名胜,互相酬唱应答,十分融洽。例如《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一作《林下对雪送僧归草堂寺》):“残腊雪纷纷,林间起送君。苦吟行迥野,投迹向寒云。绝顶晴多去,幽泉冻不闻。唯应草堂寺,高枕脱人群。”⑦

贾岛专程来金州拜访姚合,诗人喻凫写诗送别《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山光与水色,独往此中深。溪沥椒花气,岩盘漆叶阴。潇湘终共去,巫峡羡先寻。几夕江楼月,玄晖伴静吟。”⑧

方干专程除了送行,还专程来金州,写下了《路入金州江中作》:“棹寻椒岸萦回去,数里时逢一两家。知是从来贡金处,江边牧竖亦披沙。”诗中有安康沿江曲折萦回的景色,尤为突出的是,记录了江边淘沙采金的盛况,甚至那些在江边的放牛小孩,都在淘沙呢。

其他同时代的诗人也对姚合金州之行表示了特别的关注,时常写信寄诗问候,如马戴《寄金州姚使君员外》,⑨其诗对金州山水充满了诗意的赞美和讴歌。

从中可见姚合金州之行在当时诗人群体中的影响和震动,自然引起了诗人们对金州的特别关注,他们诗意的发现和诗意的唱和,无疑对金州山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撩开了金州山水动人的面目。

姚合的金州诗

姚合的金州诗主要指他在金州当刺史时写的诗歌。那么他在金州作诗有多少首,有没有他在武功时那么多呢,现在以刘衍的《姚合诗集校考》为底本,做一系统的分析辩证。

其一,诗歌里带有明显“金州”字样的诗,总共十首,其中有《金州书事寄山中旧交》一首,《金州西园九首》,计十首。

其二,诗歌里没有“金州”字样,但从其写景的具体地可以考证出的诗歌,有十二首。这主要是系列诗《杏溪十首》、《游杏溪兰若》。据安康出土墓,杏溪⑩为唐时金州一游览景区,同时无可上人也有诗《过杏溪寺寄姚员外》可证此地在金州,此地,是当时民众每逢佳节暇日,多来此地游览玩耍。《殷尧藩侍御游山南》,山南在唐时主要指现在安康一带。

其三,根据他与无可、贾岛等人在金州唱和应答确定。《郡中书事寄无可上人》、《咏南池嘉莲》、《郡中对雪》、《郡中西园》、《送郑尚书赴兴元》、《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喜贾岛至》、《喜马戴冬夜见过期无可上人不至二首》、《喜贾岛雨中访宿》,计十首。其依据可参见李建昆的论证:“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无可在金州陪刺史姚合游南池,两人皆有诗作。其后无可离金州,复有留别姚合诗。贾岛也曾于六月往金州见姚合,喻凫赋诗送行。”

其四,部分认可,但尚存疑需要考证的诗有:《闲居遣怀十首》、《寄张溪》、《寄贾岛》、《寄户县尉李廓少府》、《别友人山居》、《乞新茶》、《杨柳枝词五首》等二十余首。认可主要依据从诗歌所涉及的人物、景物、物产等判断,理由不足之处在于暂时缺少文字旁证作依托。如《乞新茶》绝不可能写在武功,因为那里不出产茶叶,也就不会特别重视茶叶的“新旧”,而在茶叶产地,如金州、杭州则饮茶之风浓郁,特别重视新茶。故而《乞新茶》只可能写于这些地方。杨克、李厚之、张会鉴等编撰的《安康历代诗词点校》,已将此诗收录,可做一部分旁证,部分肯定此诗写于金州。

这些诗总共有五十多首,尚不包括一些统计不了的。相对于姚合所有的诗歌总数,约占其中的十分之一。从时间比重上看,这段时间是姚合创作的又一个高产期。可见姚合金州之行,对其诗歌创作起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

姚合金州诗的文化意义

其一,首次向外界介绍了金州的政情、民风与地理区位优势。他的《金州书事寄山中旧交》满怀欣喜地向京城朋友推介金州。诗由衷地赞叹:安康是好郡,其理由是百姓淳朴,不狡诈,对于姚合的行政简朴,“政拙”极为满意,颇觉心公,一方面官员行政不骚扰惊动百姓,于民休息;一方面是百姓体察政府官员惠政,恪守法纪,两相和悦,实为好郡。再就是安康此地市场繁荣,可以随时买酒畅饮;物产不同京城长安,“溉稻长洲白,烧林远岫红”;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可以“井邑神州接,帆樯海路通”。由此可见好郡安康确实不同凡响,改变了人们称安康为四塞之地的错误论说,从全新的角度引导人们认识安康: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等。

其二,首次对金州山水名胜进行诗意描写,对山水意蕴做审美发现,这是对金州山水形胜的审美体悟和文化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金州西园九首》主要题咏金州西园的九处景点,每首诗都点出此景点不为常人所能感受到的美感特征,或者说出为常人无法表达出的审美韵味。如《江榭》点写江榭如同一双明眸一样,能给山水起到点睛作用,否则此处江水就是“无榭无双眸”。这就是与常人感受不同的美感经验了,也许只有诗人的灵心方有如此体贴恰当的点评。《药堂》则用绘画之笔,化虚为实,以近衬远,将在药堂所见的远水远山风景描绘出来,“四壁画远水,堂前耸秋山”,传神地描绘了药堂显敞静美的开阔视野。《石庭》诗首句“布石满山庭,磷磷洁还清”直揭主旨,运用古文义法,扣住石庭不同别处的特征――“洁”、“清”,恰和诗人自己高洁清正的精神气格。金州山水中的这些普通景物,经诗人诗笔描绘之后,无不成为金州山水文化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成为金州山水文化的宝贵财富积累。

其三,诗中与民和谐相处、风雅悠游的为官之道,为后世各代来金州执政的官吏做了表率,成为历代官吏勤政廉洁、风雅吟咏的效仿楷模,也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遗产。《咏南池嘉莲》写道:“芙蓉池里叶田田,一本双花出碧泉。浓淡共妍香各散,东西分艳蒂相连。自知政术无他异,纵是祯祥亦偶然。四野人闻皆尽喜,争来入郭看嘉莲。”写姚合在郡任职期间,荷池长出了并蒂莲。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有的祥瑞。姚合却不居功,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偶然的现象罢了。因此敞开让百姓观看,与民分享。在《乞新茶》、《乞酒》等诗中,同样用平和亲切的笔墨,记录诗人与民亲近、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和蔼可亲的地方父母官的形象。这种风气同样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姚合金州之行及其金州诗,对安康的文化影响极为深远,意义重大。其风雅逸韵,泽溉后世。唐代之后,宋、元、明、清历代来金州做官的知府、知州,多数人勤政廉洁,或兴修水利,或兴办学校,或引种高产作物,都为此地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为政之余,多数人都有诗歌流传。清代安康知县陈仅,满怀深情地追念姚合的功绩。他在《追和唐姚合金州西园九首诗韵》序言中写道:“兴安(今安康)隶汉西城,其地荒僻草昧,代鲜闻人。至唐为金州治,城郭廨舍,亦失其因革。自元和间,姚合为刺史,始有题咏,于是周朴、方干之徒游屐相继,人文肇启。当在此时,有功于斯土不浅,而金州之人不知报本追始,如潮、柳、苏、杭之祀韩、柳、韦、白,为可惜也。余令安康者九年,于兹长夏积雨,官牍萧闲,因取《武功集》中《西园九题》诗,依韵和之,以写归思,兼志向往。”从中可见前人对姚合金州之行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判断。

注释:

①周菲菲:《姚合诗歌论稿》,2006年,学位论文,吉林大学,第30~31页。

②③胥文慧:《姚合诗歌研究》,2009年,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第35~38页。

④李建昆:《论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兴大中文学报》,2005(6)。

⑤⑥⑦⑧⑨《全唐诗》第554卷,第649卷,第813卷,第543卷,第556卷。

⑩李厚之、张会鉴:《安康道教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文中引用在安康出土的地铭文:“宜于金州西城县永宁乡第十二都杏溪村安厝宅兆。”可见至迟,在宋代,安康城西有杏溪一地名存在。

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页。

杨克、李厚之、张会鉴:《安康历代诗词点校》,安康文化丛书编委会,1998年版。

陈仅,字采臣,一字馀山,又作渔珊。浙江鄞县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紫阳县知县。历任安康十余年,民以有功于邑,为建生祠。咸丰二年(1852年)郡遭大水,立城隍(没有水的护城濠)不去,城没于水,陈仅被洪峰带卷漂至黄洋河,将亡遇救,得免于难。郡人额手称庆,咸谓天佑良牧。咸丰四年升宁陕同知。未赴,致仕归里,杜门著书。著有《继雅堂诗集》三十二卷。

陈仅:《继雅堂诗集・卷六》道光丁未刻本,清华大学藏书。

(作者为安康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

宅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安宅;于式玉;编年事辑;生平与学术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6-0063-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边疆政治与边政学》(项目编号:09CZS020),四川省思想家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变动时代的人生与学术:李安宅生平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SXJZX2012-003)。

作者简介:汪洪亮(1976-),男,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和边疆学术史。四川 成都610068

在中国民族学史上,李安宅和于式玉是一对重要的生活伴侣和学术伉俪,尤以藏学名世。李安宅是中国边疆研究代表人物和华西学派人类学核心人物,在近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于式玉极富语言天赋,擅长文献目录,又肯实地调研,为其藏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李安宅藏区实地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二人学术生命互相交融,堪称藏学界之“天涯同命鸟”。这对学术伉俪的一生,让我们认识到时代对他们人生的彰显和遮蔽及其学术的造就和毁灭。相对于他们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既有的学术研究难餍人望。各类学科史回顾的论著中,李安宅夫妇总是榜上有名,但都失之简略。虽有零星论著论及,亦多为介绍性文章,或为书评。他们的生平与思想至今无人做系统研究。本人通过爬梳各类文献和档案资料,对李安宅与于式玉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进行了逐年排比,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相关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疏误之处,祈请读者指正。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3月31日(阴历3月1日),李安宅出生于河北省迁安县(现迁西县)洒河桥镇白塔寨村。

是年,祖父去世。

李安宅的祖父母共有三子一女:老大曾在私塾教书,后任县劝学员、县师范校长、县教育科长;老二李之华,即李安宅之父,小时在药铺当学徒,曾任邮务生,后开中药铺行医;老三继大伯教私塾,后当邮局长。一女早年孀居,后与众兄弟居住。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李安宅出生后,因伯父无子,被过继给大伯。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

10月29日(阴历9月21日),于式玉出生于山东临淄县葛家庄。其父为举人,后被清政府送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在济南开办新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李安宅入私塾读书,同年转入村中初小。

1912年(民国一年,壬子)

李安宅初小毕业。

于式玉在山东省立第一女师附小读书。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

李安宅在离家12里以外的南园汀上高小。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

李安宅高小毕业,奉父母命娶妻张瑞芝。①

因三叔调至遵化县,到遵化县省立五中上初中。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

4月15日,于式玉的三妹于若木②出生。

于式玉小学毕业,并进入山东省立第一女师。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

李安宅中学毕业,因三叔调到天津,就读于天津青年会夜校,后考取邮务生,但未就职。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

年底,因三叔被调到热河,李安宅暂回老家。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

暑假前,李安宅接到天津青年会夜校老师、美国传教士侯感恩信,谓其已调至山东济南,因其建议,到北京考齐鲁大学,选修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比较宗教学,“从此经济独立,脱离家庭。”其间,加入长老会,结识于道泉。

于式玉从山东省立第一女师毕业。因日本发生大地震,于父被山东省政府派到日本赈灾,后作为留日学生监督,于式玉毕业后便去了日本。

李安宅祖母年冬去世。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

这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创办人、美国传教士步济时(John Stewart Burgess,1883-1949)到齐鲁大学宣传“社会服务研究班”,李安宅被介绍至燕京大学“社会服务研究班”学习,“得奖学金,一半时间读书,一半时间社会服务(1924-1926)。”

同年,于式玉考入日本东洋音乐学校钢琴科。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

5月30日,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燕京大学学生刘德元、董绍明呼吁召开全校大会,宣告成立“沪案后援会”,李安宅参加了6月4日北京大中学校的罢课游行。

这年,驻日本的山东省留学监督撤销,于父回国任山东省第六中学校长。于式玉是年暑假回国。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

燕大共产党支部书记戎之桐,因参加“三一八”运动受伤住院,李安宅曾去看望。秋,李安宅由戎之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组织安排加入。

10月,于式玉父亲托人将她介绍到日本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

秋末冬初,戎之桐带李安宅见,经其引见,任张家口苏联领事馆英文秘书。③

这年,李安宅从燕京大学“社会服务研究班”毕业,以职业证书资格留校任社会学系助教,同时继续在社会学系就读,并将妻子张瑞芝接到北京。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

4月6日,奉系军阀派兵包围袭击苏联大使馆,逮捕使馆工作人员及在内的共产党员和员多人。28日,等20人被绞杀。

苏联领事馆封闭前,李安宅离开张家口,回到海淀,经燕大区党部同意,在海淀发展市民小组,同时任西郊区党部宣教委员,其间介绍张瑞芝加入共产党。秋季开学后李安宅于燕大复学,读经济、政治、人类学。

同年,李安宅向戎之桐介绍其南团汀高小同学王乃堂加入共产党。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

自1927年大规模,国共关系开始破裂,李安宅“以工读自给的方法,一面继续读书,一面从事地下工作”。

夏,张瑞芝生女儿培廉,产后即生病。冬季回乡养病。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己巳)

张瑞芝病死,李安宅因无法照顾女儿培廉,先将她送到协和医院服务部,后送于道泉夫妇作义女。后于道泉将妹妹于式玉介绍给李安宅。④

上半年,北京市海淀区委因破坏,成员多已失散。此时戎之桐已回山西(抗战时期曾任中央银行人事处处长),燕大共产党组织解体,李安宅与上级组织失去了联系。⑤

暑假,李安宅在燕大社会学系毕业,取得理学学士及相当于硕士的社会服务职业证书,毕业论文是《〈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对两书中涉及物质生活、饮食起居、礼仪规章、与祭祀、丧葬仪节、法律伦理、哲学思想、家庭婚姻及生育等诸多方面,作了社会学的分类评述。

从这年开始到1931年间李安宅任燕大国学研究所编译员(陈垣任所长),随黄子通进修康德哲学。

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

3月,于式玉从日本奈良女子高等师范毕业,本有机会保送到九州帝国大学再读两年,或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做研究生,后因李安宅建议而回国。

4月17日,李安宅、于式玉在报上登载消息宣布结婚,没有举行仪式。

于式玉回国后在燕京图书馆担任日文部主任,同时兼北平国立女子文理学院讲师,教授日文与日本史。李安宅一直在燕大任教,搞社会工作,并“藉着式玉的收入,多学习,搞译著”。

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

5月,李安宅的译著《交感巫术的心理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年开始到1932年,李安宅任北京平民大学社会科学教授,后兼通州潞河中学社会学科教员。

李安宅第一部社会学专著《〈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于式玉因为怀孕,辞了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职务,专在燕大工作,“一面继续图书馆工作,一面教日文。”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

这年开始到1933年,李安宅担任北京农学院社会学讲师。

2月,于式玉生了一对儿子。

6月,于式玉在《史学年报》第4期发表《考信录解题 那珂通世著》。

寒假,李安宅回乡组织义勇军抗日,因找不到联络人,回北京农学院继续教书。

李安宅回乡不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吕嘉慈(I.A.Richards,1893—1979)从英国来信谓“爱国之道多途,学术贡献亦为途径”,希望他致力于学术。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

春,宋哲元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受命接管长城喜峰口。李安宅亲戚36口逃到北京。因有人路上生病而传染了李家双生子,小的一个夭折。

这年开始到1934年,李安宅任燕大社会学系人口调查研究编辑。

李安宅的《〈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及译著《交感巫术的心理学》在商务印书馆再版。

于式玉《日本期刊三十八种中东方学论文篇目引得》一书由哈佛燕京学社出版。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甲戌)

4月,李安宅的《美学》在世界书局出版,后列入张东荪主编的哲学丛书。

上半年,侯感恩由上海到北京。李安宅将1932年吕嘉慈来信给侯看,侯劝其找机会去美国留学。后李安宅得罗氏基金,由燕大保荐,留学美国。

暑期,李安宅动身去美国。于陪同从上海经日本,先后在奈良、大阪、东京逗留,后李独自坐船到美国加利福尼亚。

在美期间,李安宅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读人类学,寒假在加利福尼亚做社会调查,研究印第安人。

留美第一年,李安宅遇到之前在清华的地下党员唐锡朝,经其介绍,认识美国共产党员、人类学家瑞顿(Paul Radin ),由此对美国人类学界有较为详细的认识。

12月11日,于式玉生了一对女孩。

这年,李安宅编译的《意义学》一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其译著《交感巫术的心理学》在商务印书馆再版。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

暑假,李安宅调查了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第安人母系社会,并用英文写了《印第安祖尼母系社会》一文,后交到《美国人类学》,主编斯必尔(Leslie Spier ,1893-1961)对该文赞誉备至,在李回国后文章刊出。该文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对美国人类学者的观点提出质疑,在人类学界曾产生一定影响。英国人类学家拉得克利夫·卜朗也称赞李安宅的这篇文章,“You gave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everyone a chair.”

开学后李安宅转入耶鲁大学研究院读人类学,认识了瑞顿的同学、人类学系主任赛皮尔(Edward Sapir),得其赏识。其间还结识了美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欧兹古,欧当时是副教授,也在赛皮尔班上旁听。

这年,李安宅的著作《〈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在商务印书馆二次再版。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

暑假,李安宅赴墨西哥印第安人地区参观乡村教育,发表了“印第安母系社会访问记”和“墨西哥乡村教育”。暑后由墨西哥取道旧金山回国。

回到燕大后,李安宅担任燕京社会学系讲师、研究院导师,同时主编英文刊物“燕京社会科学研究”和中文刊物“社会学界”。

11月,李安宅编译的《巫术与语言》一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同年,燕大请了很多外国学者来华讲学,“民族学及语言学家阿根夫妇及民族学家怀特夫妇等先后到了燕京”,李安宅代表燕大接待他们。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

2月5日,李安宅在《大众知识》第1卷第8期上发表《拥护领袖》,指出“拥护领袖”,一要“爱人以德”,二要“培植领袖”,三要“公开地拥护”,但要“有条件地拥护领袖”。

这年春,燕大与清华联合组织了内蒙参观团,由李安宅带领,雷洁琼、梁思懿、于式玉等参加。

暑期,段绳武和顾颉刚组织上百人的内蒙绥宁考察团。于式玉与王乃堂参加。李安宅到山东济宁参加华北五大学举行的乡建活动。

到归绥后,绥远省蒙旗长官指导公署请于式玉筹备一个蒙古族妇女教育的计划。七七事变爆发后,于式玉只身“由山西河南绕道到山东”,找到李安宅,到距济宁城10来里的南贾村宣传抗日,训练民兵。后因韩复榘阻止,回到北京。

回北京后,于式玉代苏联领事馆搜集日本研究中国的文献。日本人要求于接办女子文理学院,于推辞。其间,燕大校务长司徒雷登曾多次要求李安宅出任法学院院长,李拒绝。

寒假,李安宅夫妇将四个孩子送回老家,并请亲戚教孩子们念书。

陶孟和、顾颉刚准备赴西北调查。陶建议燕大派李安宅去西北,与兰州将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合作。李安宅准备辞职,经商谈后,代表燕大与科学教育馆合作调查,即“领旧燕京大学薪津到兰州与甘肃科学教育馆合作,负责社会科学组”。同去的于式玉则只能算请假不带工资。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戊寅)

6月,《社会学界》刊载了李安宅的《孟汉论知识社会学》。

李安宅夫妇离开北京后,绕道香港、越南至西北,途经云南。欧兹古到云南昆明调查,李与欧合作调研一个月。

10月底,李安宅夫妇到达甘肃,李任甘肃科学教育馆社会科学组组长。该馆由中英庚款董事会设立,朱家骅任董事长,杭立武任干事,燕大教授戴东仁(英籍)也是董事之一,并在该馆工作。

此间,李安宅同馆长梅贻宝曾一同拜访当时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

12月25日,李安宅代表甘肃科学教育馆赴西宁参加中英庚款董事会举办的湟州中学开学典礼。

这年,于式玉到甘肃后不久,便去了拉卜楞并留在当地,创办了当地第一所女子小学,并学习藏语。⑥

李安宅的《社会学论集——一种人生观》于燕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李安宅与人合编的《英汉对照社会学辞汇》在北平友联社出版。译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两性社会学》分别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关于中国社会科学实地研究必要性的札记》(英文)发表于《燕京社会学界》第1卷第6期。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己卯)

年初,李安宅抵达拉卜楞,准备独立做调查研究工作,“下了终生为藏族服务的决心”。在拉卜楞藏区,于式玉除办理女子小学外,还在当地卫生处设立了一个卫生所;李安宅则拜喇嘛为师,了解当地宗教问题。⑦

3月10日,李安宅在《新西北月刊》第1卷第2期发表《对人?还是对事?》。

4月,李安宅在《现代评坛》第4卷第12-15期发表《由北平谈起——论群众对收复失地的自信力》。

5月30日,黄正清请夏河县长胡明春提倡向外界介绍拉卜楞的情况。于是由黄正清召集当地的寺院当局开会商谈,由李安宅主持调查。

夏, “拉卜楞女子小学”挂牌。

8月,《新西北月刊》第2卷第1期刊载李安宅的两篇文章:《论回教非即回族》和《拉卜楞寺大经堂——闻思堂的学制》。

10月,李安宅正式开展调研工作,由寺院各学院喇嘛代表与他接头,李“以待老师方式去访问”。

25-30日,胡公冕代表当局到拉卜楞访问李安宅。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

2月,哈佛燕京学社将于式玉编纂,刘选民整理的《一百七十五种日本期刊中东方学论文篇目附引得》作为引得特刊第13号出版发行。

3月8日,司徒雷登、吴文藻、瞿菊农联名从重庆来电约谈。

9-13日,李安宅由拉卜楞到兰州,15日到达重庆,经商谈,作为燕大乡建研究所的人回拉卜楞。李安宅打算取道西北草地回到拉卜楞。

22日,李安宅由王泊生代约陈果夫,“见于住所”。李向陈讲述藏族研究的重要性,希望陈与教育部联系以便通行草地。陈果夫 “未表示什么,但谓代与陈立夫谈,并找陈衡夫与我联系。”

27日,孔祥熙以燕大董事长名义在重庆召开校友会,欢迎校务长司徒雷登,冯玉祥、陈立夫、吴铁城、蒋梦麟及燕大毕业生代表到会。李安宅参加会议。

29日,王泊生代李安宅约陈立夫,因“陈未到部”未见。

30日,吴文藻代李安宅约见教育部高教司吴俊升司长。

本月,李安宅的《拉卜楞寺的僧官及各级职员的类别》发表于《责善》第1卷第2期。

4月1日,李安宅见陈立夫,但未取得预想结果。

本月,拉卜楞女子小学正式成立并招生,这是拉卜楞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为藏族妇女开设的学校,由黄正清夫人宫保错担任校长。

4日到5月23日,教育部边教司科长郭莲峰为李安宅办理具体手续,李以边教视察员名义经西北草地回拉卜楞,获路费1500元。

在重庆期间,李安宅曾住乡建会,与梁漱溟同屋,并加入该会。李安宅在此期间加入,朱家骅是其入党介绍人之一。⑧

8月18日,李安宅回到拉卜楞。

8月25日-10月24日,胡公冕邀请李安宅一同赴岷县,“一面进行调查,一面参观他召开的藏族代表会议”,9月12-30日陪同胡到兰州。

这年,李安宅在《海潮音》第21卷第5-6期上发表《系佛教僧教育制度》,在《时代精神》第2卷第1期上发表《论西北藏民区应用创化教育》;在《现代评论》第5卷第6-8期发表《纪念我的喇嘛老师》,悼念他在拉卜楞寺研究藏传佛教时曾求教过的高僧旦爵窝撒尔,在《新西北》第2卷第3-4期发表《太子山瞻礼记》。

于式玉在《新西北》第3卷第2期发表《到黄河曲迎接嘉木样活佛日记》。

1941年(民国三十年,辛巳)

2月,李安宅在《现代评坛》第6卷第10-11期合刊发表《黄河南亲王与拉卜楞寺》。

3月9日,教育部派遣巡回施教队到拉卜楞。31日李安宅被任命为施教队督导员。

4月11日,国立边地文化博物馆聘任李安宅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5月10日,李安宅向瞿菊农与吴文藻提出辞去乡建研究所的职务。

6月11日,吴文藻复信没有批准李安宅的辞职要求。

暑前,李在燕大读哲学时的同学罗忠恕写信给李安宅,谓华大董事长张家璈热心边疆工作,希望李安宅写一个关于边疆工作的计划。李便将深入藏区工作的意义和推行墨西哥经验的意见写出,寄给罗忠恕。

7月2日,西北监察使高一涵同省府委员赵龙文到拉卜楞,对李安宅表示支持。

7-9日,李安宅接到国立边地文化博物馆佛经编目和搜集文物的通知。

16日,陶孟和通知李安宅,李济有意邀请李安宅到中央博物馆工作,李安宅因不愿离开西北而谢绝。

24日,乡建研究所宣布解散。李安宅应罗忠恕之约,到成都华西大学商议边疆研究所事宜。⑨

8月,李安宅在《边政公论》创刊号发表《拉卜楞寺的护法神——佛教象征主义举例(附印藏佛教简史)》。

9月10日,李安宅在《边政公论》第1卷第2期发表《拉卜楞寺概况》。

10月28日,吴文藻约李安宅到重庆会见罗氏基金代表巴弗尔(Baifour)。

11月8日,李安宅因华西边疆研究所立案事在重庆见陈立夫、吴俊升,10日见郭莲峰。

本月,李安宅在《边政公论》第1卷第3、4期发表《关于藏王(赞普)世系及年代考证》的文章,回应丁骕对《拉卜楞寺的护法神》一文中附印藏佛教简史的疑问。

同年,李安宅的《拉卜楞寺藏民年节》发表于《责善》第1卷第23期;《川甘数县边民分布概况》发表于《新西北》第4卷第26期。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

2月,李安宅在《华文月刊》第1卷第2期发表《论信仰与宗教》。

于式玉在《妇女新运》第4卷第2期发表《藏民妇女梳发》。

3月,李安宅在《边政公论》第1卷第7-8期发表《藏人论藏(上)》。

15日,《华文月刊》第1卷第1期刊载了李安宅的《边民社区实地研究纲要》和于式玉的《拉卜楞红教喇嘛现况与其起源及各种象徵》。

4月,李安宅在《华文月刊》第1卷第2期发表《藏民祭太子山典礼观光记》。

5月,李安宅在《边政公论》第1卷第9-10期合刊发表《藏人论藏(下)》。

暑假,李安宅受邀担任三青团灌县夏令营营务委员,讲边疆知识。

于式玉离开拉卜楞到成都。

7月,于式玉在《华文月刊》第1卷第5期发表《娘乃》。

8月,华西大学聘任于式玉为华西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兼社会学系副教授。

本月,灌县夏令营结束之际,李安宅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其团证号为“川字第32007号”。

10月6日,陶孟和约李安宅加入中央研究院,到兰州主办中央研究院的分支机构。陶孟和19日、21日、28日邀请李到重庆商谈,但后因研究院内部有人反对,事未成。

28日,李安宅在重庆时与三青团创始人之一康泽相见。

本月,于式玉在《妇女新运》第4卷第8期上发表《一个藏民妇女的故事》。

这年,社会部聘李安宅为社会安全计划委员会委员。

华大边疆研究所也于这年成立,校长张凌高兼任所长,李安宅担任副所长实际主持研究工作。

李安宅的《青年心理建设举例——四种态度问题》发表于《学思》第1卷第9期;《藏民记太子山典礼观光记》发表于《华文月刊》第1卷第2期,同时又在《新西北》第2卷第3、4期发表。

于式玉在《学思》发表《边疆工作经验谈》(第1期)、《拉卜楞寺祈祷大会的布施》(第6期)、《漫谈番例番规》(第6、7期),《拉卜楞寺红教喇嘛的现状、起源与各种象征》发表于《新西北》第4、5期合刊。

同年,燕京大学迁到成都复校,要求李安宅回社会学系。李安宅考虑到华大给了许多便利,“不能燕大来了就丢开华大”,暂兼燕大社会学系主任,后由林耀华接任。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癸未)

1月,于式玉、蒋旨昂赴川西理番县黑水地区考察当地少数民族。他们先乘坐汽车到灌县,再步行到茂县、黑水,在麻窝停驻将近1个月,与黑水头人苏永和会谈,后被苏送到芦花,停驻20多天,再到马塘,最后取道杂谷脑回到成都。两人都写了一些考察文章发表在报刊上。

15日,于式玉在《华文月刊》第2卷第1期发表《兰临途中见闻记》。

2月,华西边疆研究会邀请李安宅专题讲演,题目为“四川农稼之介绍及改进”。

李安宅的《论坚贞与边疆》发表于《边疆通讯》第1卷第4期。

3月,于式玉的《藏民妇女》发表于《新中华》第1卷第3期。

4月1日,李安宅的《论边疆服务》发表于《边疆服务》第1期。

15日,李安宅的《论科学教育》发表在《学思》第3卷第7期。

5月11日,孔祥熙到成都燕大,李安宅以校友的身份去见他。

李安宅的《论社会工作》发表于《文化先锋》第2卷第6期。

7月15日,李安宅的《回教传入中国与“回族”问题》发表于《华文月刊》第2卷第2-3期。

8月,李安宅的《喇嘛教育制度》发表于《大学月刊》第2卷第8期。于式玉的《我的同院——一个藏族女性》同期发表。

9月11日,康泽代表到成都华西坝访问“穷教授”,李安宅也是被访人之一。康泽问其有什么困难,李说“不管个人困难,只说华西边疆研究所困难”,于是康让李安宅为华西边疆研究所写请款书。

10月,李安宅的《宗教与边疆建设》发表于《边政公论》第2卷第9-10期。

11月,李安宅当选为华西大学区党部第四届执行委员。

12月1日,教育部边疆教育委员会聘李安宅为委员。

这年,李安宅的《论边疆工作如何做法》发表于《大学月刊》第2卷第11-12期;《研究服务训练要连合起来》、《边疆服务的对象》发表于《边疆服务》第4期;《边疆工作的重要》发表于《边疆服务》第9期;《回教与回族》发表于《学思》第3卷第5期;《藏民年节》发表于《风土什志》第一卷第2-3期。

李安宅为王树民日记《陇岷》与《洮州》作序。

于式玉的《西遒堂的商旅》发表于《风土什志》第1卷第1期,《普陀·五台·峨眉》发表于《风土什志》第一卷第2-3期,《拉卜楞办学记》发表于《边疆服务》第4期;《藏民防雹》发表于《边疆通讯》第6期,《种族、语言、文化与心理》发表于《学思》第十二期。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甲申)

1月10日,李安宅首次参加边疆教育委员会会议,为期一月。

18日,李安宅陪同当时在成都燕大的代校长梅贻宝在重庆拜访孔祥熙,李安宅请孔为华西边疆研究所募款。

19日,康泽邀请李安宅吃饭,并让李为华西边疆研究所请款的事情写信给张治中。关于华西边疆研究所请款的结果,李安宅在《与三青团反动派的历史关系》中称:“1月28日托招待所补发了(给张治中的信函),2月2日重新要去请款书,2月20日电称每学期补助1万元,但以后根本未见下文。”“直到1945年5月12日补助研究所10万元”。

21日,李安宅编译C·E·Alcriem的《印度之土地与人民》发表于《文化先锋》第3卷第6期。

本月,李安宅的《论边疆工作如何做?(续)》发表于《大学月刊》第3卷第1期。

于式玉在《旅行杂志》第18卷第2期发表《介绍藏民妇女》一文。

3月1日,李安宅编译艾伯兰的讲稿《印度之自由问题》一文发表于《文化先锋》第3卷第10期。

31日,于式玉在《社会行政季刊》第1期发表《边疆妇女的福利工作》。

4月10日,李安宅因赴德格调查喇嘛派请教育部拨款。

5月1日,李安宅的《新画风的开创——观杨乡生先生画展后书感》发表于《文化先锋》第3卷第16期。

6月1日,李安宅编译的《现代印度之领袖》一文发表于《文化先锋》第3卷第19期。

7月1日,教育部因李安宅赴德格调查喇嘛派拨款12万。

李安宅编译艾伯兰于1943年秋季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职员座谈会上的讲演稿《印度之妇女》,发表于《文化先锋》第3卷第22期。

本月,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建设》发表于《社会建设》第1卷第1期。

下半年,在教育部及刘文辉的资助下,李安宅与任乃强、玉文华以华西边疆研究所名义赴西康考察,调查了藏族各教派:黑(苯)、红(宁玛)、花(萨迦)、白(迦举)、黄(格鲁),并分别写出报告。

中华书局出版了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

9月11日,李安宅的《边疆工作所需的条件》发表于《文化先锋》第4卷第4期。

本月,李安宅编绎的《知识社会学》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10月31日,于式玉在《旅行杂志》第18卷第10期发表《记黑水旅行》。

这年,于式玉的《黑水头人——苏永和》发表于《边疆通讯》第7期,《麻窝衙门》发表于《边政公论》第3卷第6期。

李安宅的《人生、家庭、社会》和《社会科学与真知》分别在中国文化服务社、中华书局出版。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乙酉)

1月11日,李安宅从西康回到成都。

3月,李安宅当选为华西大学区党部第五届候补执行委员。

李安宅到重庆参加社会部的会议。

30日,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想任命李安宅为中央边疆学校校长,李“坚决辞掉”,谓“非在边区工作不可,不能到‘中央’”,最后任命孔庆宗为校长。

8月15日,教育次长杭立武到成都,李安宅与其相见。

这年,李安宅的《云霓之望》发表于《新西康》第3卷第6-8期合刊;《萨迦派喇嘛教》发表于《边政公论》第4卷第7-8期合刊。《介绍两位藏事专家》发表于《康导月刊》第6卷第5、6期。《论心理重建》发表于《中央周刊》第7卷第19-20期。译著《意义学》在商务印书馆再版。

于式玉的《混帐房》刊载于《文史杂志》第9-10期;《黑水民风》(上)、(下)发表于《康导月刊》第6卷第5期、第6期。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丙戌)

春,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来信邀请于式玉赴美。此时于式玉因贫血加失眠症长期治疗无效,医生建议她到其他地方疗养,于是接受汉和邀请。

3月13日,边教司司长凌纯声坚持任命李安宅为边疆文化馆馆长,被李拒绝,后来凌自兼。

4月,李安宅的《论创化教育》发表于《大中》第1卷第4期。

7月22日,于式玉起程赴美,李安宅送到重庆,拜访了中央图书馆及陈凌云、康泽、李方桂等人。

于式玉到美国后,因美国物价和所得税很高,汉和图书馆的150元工资不够用,要求加薪遭拒。于式玉写信求助李安宅在美国的朋友欧兹古。欧兹古推荐于到耶鲁大学图书馆整理中日文献,每月给予280元工资,回国另给500元路费。

本月,于式玉在《大中》第1卷第7期发表《大德“玛尔巴传”中的借尸还阳故事》。

9月,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任命李安宅为华西青年馆理事。

12月,李安宅的《论语言的通货膨胀》发表于《文化先锋》第5卷第15期。《西康德格之历史与人口》发表于《边政公论》第5卷第2期。

这年,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一书在中华书局再版。

于式玉在《风土杂志》第1卷第6期发表《“拉娃”,人的巫师》。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丁亥)

上半年李安宅被要求重新登记三青团团籍,同时发给于式玉三青团团员证.

1月,李安宅的《胜利与边疆工作》发表于《边疆通讯》第4卷第1期。

2月,李安宅的《谈边疆教育》发表于《边疆通讯》第4卷第2期。

5月,李安宅与于式玉的小女儿立廉溺亡。

6月30日,中国边政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会议由吴忠信主持。会议选举了新一届理事和监事。顾颉刚、李安宅等9人当选监事。

7月17日,中国边政学会举行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欢送柯象峰、李安宅出国。会议通过了聘请编辑委员会及各组干事人选。李安宅被选为编委。

暑假,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研究院聘任李安宅为客座教授,讲授文化学,并将在西北西南发表过的边疆论文,改写为《藏族宗教制度之实地研究》英文稿本。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戊子)

上半年,李安宅参加了在耶鲁召开的远东学会,并在会上遇到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李安宅向罗氏基金申请研究费赴英考察,得耶鲁大学教授穆尔道克、林顿、欧兹古三人推荐,获准经费每月30英镑,外加由美至英和由英回国的路费。

李安宅到英后,以伦敦大学为中心,并赴英国各地旅行,在伦敦、牛津、爱丁堡等大学的人类学系进行学术交流,又进一步整理了英文稿本《藏族宗教制度之实地研究》。

李到英前于道泉即已经在英国伦敦大学语言学院教书,李在于道泉带领下见了商务代表团。后国民政府领事馆宴请代表团,由李安宅与于道泉作陪。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己丑)

8月8日,于式玉离开美国到英国,与李安宅会合。

8月底,李安宅与于式玉由英国乘船回国。

9月底,李安宅夫妇到香港。

10月5日,李安宅夫妇回到华西大学。

回国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年鉴》向李征稿谈佛教(喇嘛教)教育,李遂与法尊法师联名写了一篇文章寄过去,“该稿称解放后的中国,信仰自由真正得了保障。又说佛教是中国大多数民族普遍的信仰,利用佛教有助于中国的统一。”这是解放后李安宅唯一在国外发表的文章。

本月,于式玉与玉文华合编《西北民歌》由华西边疆研究所出版。

11月,人民发起成都战役。

12月7日,经过谈判,成都宣告解放。

12月29日,来信约李安宅于次日会面。次日会见中,李得知进军解放的消息,即与于式玉报名参军,并动员华西边疆研究所有关藏族研究的同事,如任乃强等,参加解放。

1950年

2月,李安宅夫妇正式参军,在人民十八军研究室担任研究员,并跟随十八军离开成都到,途经雅安、康定、甘孜、昌都。

6月,李安宅夫妇两人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10月,李安宅夫妇随十八军到达昌都。

1951年

这年,李安宅被任命为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委员兼文化组组长,于式玉为委员兼组员,共同参加创办昌都冬学、小学的工作。

1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接着又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文教处,由李安宅夫妇担任文教处负责人,会同昌都各阶层人士协商负责办学事宜。

12日,昌都地区第一所小学——昌都小学办学董事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会上推选昌都寺二活佛谢瓦拉为董事长,李安宅、于式玉、蔡嘉溶、王廷选、德格·格桑旺堆等12人当选为董事。

本月中旬,昌都冬学开学,后又发展为小学,李安宅夫妇既负责领导工作,同时又担任藏、汉语教师,并编写教材。

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同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宣告和平解放。

冬,李安宅夫妇跟随十八军进驻拉萨。在,李安宅先后担任军区藏文藏语训练班教育长、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于式玉到拉萨后也在军区藏文藏语训练班工作。

1952年

3月,李安宅参与创办拉萨小学,并任该校副校长。

这年,军区藏文藏语训练班改为军区干部学校,于式玉担任教员。

1954年

这年,于式玉病情严重,领导要求她回内地休养。

7月,于式玉因病回到北京,在苏联红十字医院接受治疗。

年底,李安宅参加了工委干部参观团,先后到内蒙、北京等地参观。

此时于式玉病情已有所好转,请求参加参观团得到批准。因为当时的政治审查,李安宅、于式玉在北京时皆搜集了自己过去各历史阶段的证明人的地址。

1955年

2月10日,于式玉在呼和浩特写了一份政治审查报告,“兹趁回京治病并参加干部参观团之便,将个人历史阶段及打听到的可能证明人,列述如后,请设法调查,以便供给工委以审查材料。”

20日,李安宅写了一份政治审查报告,“根据工委的指示,要趁参观之便,将个人历史主要阶段,找着可能证明的人,将历年作品搜集起来,进于自我批判,提供组织作为审查申请入党材料之用”

5月,李安宅等工委干部参观团在北京参加国际劳动节天安门观礼,第一次亲眼见到国家主席。李安宅向工委当时在京的副书记范明写报告,范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通过中央组织部对李安宅提供的有关证明人进行了解。

随后,李安宅等参观团成员回到成都,团长告以暂留成都等待上级命令,未马上回。又因工委驻川的办事处在重庆,参观团成员即至重庆工委招待所。在招待所期间,李安宅、于式玉等人参加了市委组织的“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最后李安宅夫妇被通知留在四川。

1956年

春,李安宅夫妇参加四川省政协,李安宅担任政协委员。

9月,李安宅夫妇被调到西南民族学院,李安宅被任命为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教研室副主任(当时的主任是副院长刘忠良),于式玉则担任藏文藏语训练班副主任。

1957年

春,李安宅被改任为西南民族学院副教务长。

上半年,李安宅入四川省高干哲学自修班学习。

6月,李安宅写了一篇揭发费孝通的文章,名为《揭露一个分子的嘴脸》,并将文章交到《四川日报》,后该社复信谓其文章“留作参考”,未予发表。

8月,李安宅写《论矛盾诸方面同一性的相对性与斗争性的绝对性》,批驳陶容《论矛盾诸方面同一性的绝对性与斗争性的相对性》。

这年,西南民院开始招收汉族高中毕业生,以培养藏族地区中学师资,任命于式玉为副主任。于因身体原因“完全不能思考问题”,教改后被调到民族史研究所。

1958年

这年李安宅参加整风运动,自我批评解放以前的一部分著作中的观点。

夏,李安宅被调至四川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参加原西康建省前后档案整理与资料归类的工作,同时也参加调查组编写藏族简史提纲工作。

9月,李安宅夫妇参加四川省政协在金牛坝举办的劳动实践团,历时40天。

11月,西南民族学院将于式玉划为“中右”,在《于式玉整风反右小结》中指出于式玉“家庭出身伪官吏”,“整风前排为中右,整风中仍为中右,现仍排为中右”。否定于在各个时期的工作及表现,认为其“在工作期间:对我党员负责干部进行破坏中伤”,整改初期“在汉族少数民族关系上进行挑拨”,“并在学生中用借钱、借东西等方式,拉拢学生”,“与党争夺群众,造成同学对组织的不满”,“在教师中亦以小恩小惠进行拉拢”等。最后得出结论:“根据以上事实,于式玉解放前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社会学界有一定地位,因李安宅关系与一些帝国主义分子的关系比较密切。解放后在表面上拥护我党,接受党的领导,但事实上攻击党的负责干部,一贯赞扬英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党政策方针抱怀疑和抵触态度。鸣放中与骨干马时芳来往密切,有一些言行,交心中又没有主动交待检查,企图蒙混过关,态度不老实,据此我们意见划为中右,并建议撤除其市政协常委的职务。”

1959年

冬,李安宅返回西南民族学院参加科研科报纸资料工作。

这年,西南民族学院开始开设外语课,需要外语老师,因此,于式玉被调回民族学院。

1960年

这年,西南民族学院师范班新添了外语课,李安宅遂改教英语。

1961年

9月3日,李安宅在西南民族学院写了《自传》。

1962年

4月,李安宅被调到四川师范学院担任外语系主任兼副教务长,当时四川师范学院的英语公共课教研组的教师总共只有7人。同时,于式玉也被调到四川师范学院作外语系副教授。

1963年

这年,四川师范学院新开设英语专业,师资比较缺乏,要上专业与公共课,还有附中的英语课,李安宅作为外语系主任兼副教务长,责任更重,除了有固定的课外,还要为那些因生病请假的老师上课。

1966年

在中,李安宅夫妇被认为地主出身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动学术权威、美蒋特务。李安宅被命令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作为活展品,接受批斗。

1967年

2月20日,于式玉在四川师范学院写了一份《自传》。

1969年

8月6日,于式玉因病逝世,终年65岁。

1978年

这年,四川师范学院为于式玉召开了昭雪追悼会,对于“”中对其作出的一些不公正的评价予以纠正。《关于于式玉同志死亡的结论》指出:“于式玉同志在、‘’疯狂破坏无产阶级,推行‘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反动路线下,受到迫害,身体受到摧残,又因乳腺癌复发,得不到即时治疗,于一九六九年八月六日不幸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1981年

黄绍伦在《中国解放前社会学的成长》一文中分析了解放前我国社会学的发展情况,认为当时“许多社会学家走出了所谓的‘象牙塔’,冲进了‘民族自救’的战场”,“李安宅就是一个例子”,“……目睹了民族灾难的紧迫,这使他背弃了‘学院式’研究,他指责这种研究比不着边际还要糟糕。他的论点是‘第一手知识将既产生创造理论,又产生建设性的社会工程’。他以此证明实地研究的必要性。”

1982年

8月,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出版了英文版的《拉卜楞寺——李安宅的调查报告》(Labrang, A Study in The Field by Lian-che)一书。该书本是李安宅1948-1949年赴美英整理而成,但当时并没有发表,书稿本寄美国耶鲁大学出版部,后李回国,不久中美断交,该书出版搁置。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中根千枝评价该书:“在此之前,还没有看到过像这样详细而深入的调查报告。”

12月,中共西南民族学院委员会对于1958年把于式玉划为“中右”的决定作出改正:“于式玉同志在我院工作期间,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劳动态度端正,工作表现是好的,与马时芳的关系是正常的(马的‘’问题已改正)。1958年把于划为‘中右’的材料中所列举的言论,有的无问题,有的虽有片面性或不当,但不属言论。因此,当时划于为‘中右’是错误的,应予以改正。”

1983年

4月,邓锐龄发表《介绍李安宅著〈拉卜楞寺〉》(《民族研究》第2期),认为李著 “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这座著名喇嘛寺院的全面的调查报告,虽然写于三十余年前,对于今天我们研究藏族宗教文化仍然很有价值”。

6月22日,邓将该文送李安宅指正。

1985年

1月,西南民族学院委员会再次复查于式玉被错划为“中右”的问题,对1982年的“改正”又作出修正,指出:“1982年的‘改正说明’中仍认为划于式玉为‘中右’的材料中所列举的言论有的‘有片面性或不当’,并写入‘说明’中,这是不对的。应予否定。此外,1982年的‘改正说明’中,对1958年划于为‘中右’的材料中写的建议取消于式玉的成都市政协委员的问题未作反映,这也是不妥当的。因原建议取消于的政协委员是错误的故应予撤销,并以此为准。”

3月4日,李安宅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85岁。

1986年

这年,李安宅的译著《两性社会学》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再版。

1987年

这年,国务院、国家民委决定成立李安宅、于式玉遗著编辑委员会,重新整理出版两人的遗著,并拨款20万元。

1988年

3月,李安宅编译的《巫术与语言》一书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

1989年

1月,李安宅的译著《两性社会学》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再版。

2月,张庆有发表《记中国藏学先辈——李安宅、于式玉教授在拉卜楞的岁月》(《研究》1989年第1期),认为李安宅和于式玉“深入藏区,脚踏实地进行藏学研究的风尚,为今天我们致力于藏学研究的每个同志,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9月,李安宅的《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在国内由中国藏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著名社会学家、曾任教于燕京大学的雷洁琼,于1988年6月为该书所写序中指出:“安宅教授一生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各民族的团结,为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学、民族学和藏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和赞誉,他是我国社会学、民族学和藏学的开拓者之一”,《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是国内外公认为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研而撰写的有关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杰作”。

这年,王晓义发表《李安宅教授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5期),将李安宅的社会学思想特点归纳为三点:实地研究、比较研究、为了解中国而研究。

1990年

12月,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

1991年

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李安宅社会学遗著选”丛书,分别为《巫术的分析》、《两性社会学》、《语言 意义 美学》、《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

8月,周群华发表《著名藏学家于式玉教授》(《文史杂志》1991年第4期),介绍了于式玉的一生及其著作,并分析其治学经历和遗著内容。

1992年

3月,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安宅翻译的《五智喇嘛弥伴传奇》一书, “通过一对藏族青年曲折的恋爱故事”,“展现了本世纪初及青海藏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描述了绮丽的高原风光和神秘的宗教活动,揭示了藏族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深刻影响。”编者在“出版说明”中指出:“关于本书作者,据李氏的一些文章介绍和编者所掌握的材料,实为国际知名的法国藏学家达维?耐尔女士及其义子庸顿嘉措二人。李氏汉译文发表时,仅署庸顿,盖有深义,兹从其论,不作更改。”

这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安宅藏学文论选》,选择了17篇李安宅生前用汉英文发表的藏学论文,反映了李安宅藏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和研究风格,基本代表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藏学的研究水平。

1995年

4月5日,李安宅的子女们在成都郊区昭觉寺附近公墓为李安宅和于式玉举行安葬仪式,将两人的骨灰盒安葬于此。因时期队将于式玉的骨灰弄丢,仅剩一个骨灰盒,其子女只好在其骨灰盒内放一本她的遗著。两人的墓志是:“两位学者,矢志茹苦耕耘拓荒,已是香漂海外,有著述传世;一本故事,书尽含辛爱国奉献,未逢催花春雨,可激奋后人!”

1997年

5月,杨淑贤发表《一部直通读者呼吸感受的著作——评李安宅的〈美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认为该书虽著于半个世纪前,“仍给人一种能够直通读者呼吸的感受,启迪性灵的乐趣。”

2002年

8月,王希杰发表《重读李安宅〈意义学〉谈学风问题》(《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认为该著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尤其是学风“值得学习”。

12月,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安宅、于式玉藏学文论选》,分为李安宅藏学文论选和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两部分,共选有37篇反映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宗教、文化、民俗、文学等方面情况的文章。

2003年

这年,李安宅的译著《两性社会学》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

2005年

这年,李安宅的《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

2006年

11月,汪洪亮发表《李安宅边疆思想要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论述了李安宅的边疆思想的内容、特点及其成因,指出其边疆思想“着眼于‘实地研究’,寄托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

2008年

2月,陈波发表《“坝上”的人类学:李安宅的区域与边疆文化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揭示李安宅在华西坝期间的主要人类学思想,包括在异文化中寻求他者,根据区域分工而实现文化的互惠,在历史过程中寻求对区域文化的结构性理解,并由区域文化上升到国家表述。”

12月,高云昌发表《简论于式玉与藏区边疆教育——以1937-1942年为考察中心》(《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6期),认为于式玉致力于边疆民族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为藏区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2009年

9月,吴银玲发表《读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认为“这是一本在宗教人类学或者在古史研究上重要的先驱之作。”

2010年

9月,汪洪亮发表《应用人类学视野中的民国边疆服务运动——以李安宅的相关论述为中心》(《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以应用人类学的视角,结合李安宅的相关论述,借助边疆服务部有关档案和资料,审视边疆服务运动的贡献及其得失”。

12月,陈波出版《李安宅与华西学派人类学》(巴蜀书社),讲述了李安宅的求学、考察、入藏以及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并讨论了其思想与学术的成就。

2011年

1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发行李安宅、吴其玉、陈芳芝等主编的《燕京社会学界》(The Yenching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1938-1950),全2册。

5月,汪洪亮发表《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于式玉与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民族学刊》2011年第3期),指出二人是中国民族学史上一对重要的生活伴侣和学术伉俪,尤以藏学研究名世。

2012年

2月,王先梅发表《五十书行出边关,何惧征鞍路三千——忆李安宅、于式玉夫妇》(《党史博览》2012年第2期),描述了二人在藏区的考察历史。

6月,张瑞东发表《李安宅对“礼”文化的功能主义分析——读《〈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学理论》2012年第17期),认为李安宅用“内证的研究”(internal study),客观地审视两部书中对社会现象或事实及其人们行动的影响,“批判性地对国粹主义赋予其之神秘性进行‘祛魅’。”

8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安宅的遗著《边疆社会工作》,是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与河北教育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的《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

11月,汪洪亮发表《李安宅的学术转型及时代动因》(《宜宾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认为李安宅的学术兼涉多种学科和领域,其学术路数及趣味在不同时期又有着不同的侧重,其学术转型可以归为四个方面:从其关注时代来看,是由古及今;从其学术视野来看,是自西徂东;从其研究区域来看,是从北到南;从其学术旨趣来看,是由虚入实。

2013年

1月,齐钊发表《个人心史与学派历史勾连的困境与张力——评〈李安宅与华西学派人类学〉》(《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认为陈波从“心史”的角度,突出了人类学研究中的“李安宅性”,“对重新评价与肯定李安宅的学术贡献和地位而言,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和有益的尝试。”

注释:

①李安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第一位即张端芝,于1929年因病去世;第二任妻子是李安宅齐鲁大学同学于道泉的妹妹于式玉,1930年结婚,1969年因病去世;最后一任妻子陈隆莲,于1978年嫁给李安宅,伴随着他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②于若木(1919—2006):原名于式谷,又名于陆华,山东临淄人,著名营养学家,陈云的夫人。

③《李安宅交代问题》(写于1968年10月31日):“1926年秋末冬初,戎之桐带我去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去见同志,他即给我引见了苏联大使,商谈结果,大使介绍我任张家口苏联领事馆英文秘书,每天做中国报纸摘要译述,偶尔接见中国地下党的同志(从未介绍姓名),亦找我当翻译。”

④李安宅《自传》(1951年7月11日写于昌都)中记述:“1929夏,道泉同志将他的妹妹式玉由日本接来,意在与我俩撮合。”于式玉在其《自传》(写于1958年3月24日)中对此事有详细记载:“1929年大哥已到旧中央研究院及北京图书馆工作。受到父亲嘱托,写信叫我暑假去北京,要给我介绍对象。我应约去了。他的好朋友李安宅新丧偶。有一个几个月的女儿李培廉,嫂子替他抚养着。……就因为见面之前有大哥的介绍及第一次见面的印象,经三言两语的谈话,我们就订了婚。同玩了一个暑假,我便经济南,由青岛回日本去了。”

⑤李安宅 :“1928-29年期间北京市委随时遭到破坏,关系时断时续,1929暑假前关系完全断绝,以后未主动找党,把自己埋在书堆里,再未恢复党籍。再以后旧燕京大学已恢复党的组织,把我看作朋友,常借我家开会。”参见1963年李安宅在四川师范学院所填《干部履历表》“何时何地脱过党,失掉过关系,经过情形如何,以后是怎样解决”一栏。

⑥梅贻宝在其《西北游记四则》一文中描述到:“燕京大学同事,社会系教授李安宅先生夫人,素来有志于中国边疆社会研究,亦已乘机前来西北,在兰州甘肃科学教育馆稍作休息准备后,已来拉卜楞住定,开始研究工作。李太太式玉女士于语言有专长,与黄司令夫人约定合作,交换汉藏语文教学。”参见丹曲、扎扎主编:《藏学论文》第2辑,民族出版社, 2006年,第309页。

⑦梅贻宝曾讲:“他们二位到拉数月,已略通藏语,寺内外尽是他们的朋友,都打招呼。许多边疆问题,他们已略窥门径。”参见梅贻宝:《西北游记四则》, 311页。

⑧李安宅《自传》(1966年):鉴于在藏族地区发现重要园地,鉴于中共与虽有摩擦终于是第二度的合作局面,又由于外部压力,遂答应加入。这是1940年的事,趁赴渝见燕大代表之便,办了手续。”

⑨ “1941年罗忠恕(原在燕大读研究院)以成都华西大学文学院的名义,请我来成都开会,说是为了筹建华西边疆研究所提意见,找我来到华西大学,才知道已在报纸上宣布我任社会学系主任;路费是借的,需要还,更不用说回西北路费了。”参见李安宅:《李安宅与、三青团的关系》,1978年8月14日。

B10 李安宅《报告》,1955年2月10日,于呼和浩特。

B11于式玉《报告》,1955年2月10日,于呼和浩特。

B12李安宅《李安宅入党交代的历史》,1957年。

B13李安宅《与三青团反动派的历史关系》,1957年8月30日。

B14于式玉《自传》,写于1958年3月24日。

B15中共西南民族学院委员会:《于式玉整风反右小结》,1958年11月。

B16《李安宅自传》,1961年9月3日写于西南民族学院。

B17于式玉《于式玉自传》,1967年2月20日。

B18中共四川师范学院外语系总支委员会:《关于于式玉同志死亡的结论》,1978年10月21日。

B19中共西南民族学院委员会“关于对于式玉同志1958年被划为‘中右’问题的改正说明”, 1982年12月16日。

B20 中共西南民族学院委员会“关于对于式玉同志被错划为‘中右’问题的再复查结论”, 1985年1月22日。

参考文献:

[1]李安宅.回忆海外访学[J].写于1969年3月19日.陈波,整理.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6辑)。

[2]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编.社会学文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

[3]邓锐龄.介绍李安宅著《拉卜楞寺》[J].民族研究,1983(3).

[4]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5]华西医科大学校史 1910-1985[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6]云丹嘉措.五智喇嘛弥伴传奇[M].李安宅译.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7]张玮瑛,王百强.燕京大学史稿[M].燕京大学校友校史编写委员会编,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

[8]靳宝峰,孟祥林.唐山市志(第3—5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9]梅贻宝.西北游记四则[A]//丹曲、扎扎主编.藏学论文(第2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10]王川.昌都近代社会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王川.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A]//何星亮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2]汪洪亮.建设科学理论与寻求“活的人生”——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J].民族学刊,2010(1).

[13]汪洪亮.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于式玉与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J].民族学刊,2011(3).

宅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御宅宅;文化差异;文化传播

前言

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21世纪无疑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让本就毗邻的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更加便捷,“御宅”这一最早在国内确切使用时间已经很难加以追考的词悄然在网络上流传。

从2007年起,“御宅”为大众传媒所使用,其词义开始不断变化,“御宅”转变为“宅”后又转用为“宅男”、“宅女”,发展至今,汉语中“宅”有了新的意义和用法,汉语中亦出现了“宅”相关的词群。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自称“御宅”,国内日益壮大的“御宅”队伍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同时这一群体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让更多人思考“御宅”的生活状态,诸多的议论之后,相关研究才开始跟进,在对日本“御宅”定义进行考察后发现中日国民对该词所代表的族群持有的态度和印象大相径庭,“御宅”一词原来是何意?在传播过程中“御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变化?本文会先介绍其词义变化并试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一、“御宅”的词义变化

“御宅”一词来源于日语。日语原文写作“御宅”,平假名写作“おたく”,片假名写作“オタク”,罗马发音拼写作Otaku。该词汇有两种说法被广泛认可的语源,一是根据1996年出版的冈田斗司夫的《オタク学入门》[1],认为“御宅”最初是庆应大学附属小学出身的Science Fiction迷们在Science Fiction大会中使用的互称词,这些人中有一部分进入了Studio Nue中工作,将“御宅”的互称词带进了《超r空要塞マクロス》[2]这部动画中,女主角林明美以“御宅”作为第二人称敬语指称男主角一条辉。1982年,伴随这一备受欢迎的动画在日本的热播,一批动漫迷开始模仿剧中人物使用该词相互称呼。

另一种说法是,日本社会学者中森明夫于1983年中期在《漫画ブリッコ》上连载的《おたくの研究》[3]一文中,提及河森正治、佐藤晴彦等动漫动漫产业的先驱人物之间以“御宅”互称,出于敬意,动漫迷们纷纷仿效,彼此以“御宅”称呼。普遍公认,是中森明夫在文中初次正式的使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这个族群,他所描绘出的“御宅”样貌从此被定型成为深度动漫迷的代名词。

(一)“御宅”词典释义

想证明词义有变化,则要首先了解“御宅”一词的词典释义,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权威字典《デジタル大辞泉》中“御宅(おたく)”的全部释义。

表1《デジタル大辞泉》中的“御宅”释义

词性日文释义中文释义

[名]⑴“相手または第三者を敬って、その家・住居をいうZ。”⑵“相手または第三者の家庭を敬っていうZ。”⑶“相手の夫を敬っていうZ。”⑷“相手の属している会社・馓澶胜嗓尉闯啤!雹伞挨る事に^度に嶂肖筏皮い毪长取¥蓼俊嶂肖筏皮い肴恕!弗ニメD[ah]⑸は「オタクとくことが多い。1980年代半ばから使われ始めた言~か。初めは仲g内で相手にして「おたくと呼びかけていたところからという。特定の分野だけにしく、そのほかの知Rや社会性に欠ける人物をいうことが多い。”⑴对对方或者第三者的尊敬,称呼对方的家或居所。⑵对对方或者第三者的家庭的敬称。⑶对对方的丈夫的敬称。⑷对对方所属公司/团体等的敬称。⑸对某种事物过度热衷,又指特别热衷某种事物的人。「动漫用[补充说明]⑸经常写成片假名形式「オタ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被使用。刚开始用于伙伴之间相互称呼。现在多指对特定的领域了解得十分详细,缺乏其他领域的知识及社会常识的人。

[代]“同等の、あまりHしくない相手を、Xい敬意をzめていうZ。”对地位同等,关系不是很亲密的人,稍带敬意的用语。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御宅”在日文里主要的意义除了贵府、府上、贵公司之外,同时也是一种第二人用敬称,用在对于不认识的、地位对等的谈话对象身上,是略微显示尊敬的称呼,意义类似于中文中的“您”、“阁下”,该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指代一个族群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亚文化名称的,那发展至今,其在中国的词义是如何呢?

(二)国内对“御宅”的定义

国内虽然对“御宅”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但2008年以后“御宅”一词由台湾传入内陆,“御宅”一词在中国的词义现已几乎被“宅”替代,有动词、形容词等转用法,如:“我宅在家”,“你很宅”。“宅”成为了一种标签,多指痴迷于某事物,厌恶上学或工作且依赖电脑和网络,足不出户的族群。不难看出,日本的“御宅”更注重强调“热衷于动画、漫画、游戏等亚文化,并且不喜欢与人交际”。而中文的“宅”与随后的“宅现象”,却更注重强调“足不出户”。

二、“御宅”的词义变化的原因

自“御宅”一词在日本产生到其词义基本稳定,一直是伴随着其反应的ACG文化下的社会现象,伴随其本身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词义是一直在扩大的,比较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原本“御宅”只在动画、漫画产业领域,但后期游戏产业崛起后,词义扩大且趋于稳定,且《デジタル大辞泉》提到的定义在日本和欧美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而“御宅”在中国发生的词义转移和缩小变化反映出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导致文化交流没有顺利进行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传播中出现的媒体误用

自2007年起,在社会对“御宅”没有清晰的认识的时候,就因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媒体的宣传影响使“御宅”就是“宅”、“宅男”、“宅女”、“宅人”的概念深入人心。这种误用,也和“御宅”文化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关。作为亚文化,“御宅”文化本身体现着种种与主流文化相悖的方面,由于缺少社会的疏导与教化,暴力、色情和极端主义等无可避免地伴生于“御宅”文化之中,造成了大众传播对于“御宅”文化的误解,从而出现带有偏见的报道,使“御宅”与其本意背离。这种误用下产生的刻板形象一直延续下去,在家看书、上网、睡觉,找不到工作的“家里蹲”、“网瘾少年”等社会关注讨论的话题也都指向了“御宅”这一群族。

(二)汉字的误用

中国汉语文言文是于公元 2 世纪初汉代强大时传入越南、朝鲜,又随朝鲜移民潮流于公元 3 世纪传至日本的。在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以前, 日本一直借用汉字来表达本国语言, 用汉字撰写历史、文学作品。许多当代汉语中使用的汉字和词汇,日本依旧使用。1981年日本内阁国语审议会通过的《常用汉字表》就收入了1945个汉字。这就很容易理解,大部分中国人望文生义,将日文汉字理解成中国汉字,“御宅”中的“宅”与“宅男”、“宅女”的“宅”这两个意思不同的汉字被当成是同一汉字来使用。

中文的“宅”在《郑玄词典》[5]中除了通假的意项以外都与“居住地”有关,与“家宅”相关的意项也导致的最后国人在使用“御宅”一词时,下意识将“宅”的词义转移到“御宅”上,“宅男”就是呆在家里的男人。“宅女”就是窝在家里的女人,汉字的误用导致了我们对其词义理解出现偏差的原因,也是“御宅”转变变成“宅”,并被“宅”代替的根本原因。

(三)中国的特殊文化心理

中国人擅长形象与联想思维,且中国人更喜欢形象思维,敏于具体的形象思维,擅长由具体到抽象的联想综合,这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的特点。汉语吸收外来语时,意译为主,音译较少,且尽量采用能大致表达原语意义的汉字来产生联想的“汉化”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在构词和语言应用上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心理,而“御宅”一词产生词义理解最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也在此。

另外汉民族的有着很强的随从文化心理,人云亦云,三人成虎,在媒体大范围误用后,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范围的误用。“御宅”就是“宅”,就是痴迷某物,足不出户,高度依赖电脑、网络、电话等电子媒介技术产品生存的青年群体。

结论

“御宅”的词义变化,只是一个例子,之所以挑选这个词汇,是因为“御宅”文化的衍生词汇“萌”、“控”、“腐”等大多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而在新词不断涌现的当下,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外来新词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正确的理解、面对外来新词汇,处理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成为我们应该要思考的事情。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注解:

①ACG:以漫画、动画、游戏以及多媒体内容产品等为代表的动漫游戏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逐步成为继软件产业之后的支柱产业。国外习惯于将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e”、游戏“Game”的英文首字母结合,把动漫游戏产业简称为ACG产业。

参考文献:

[1]冈田斗司夫.オタク学入门[M].日本:太田出版社,1996

[2]河森正治.超r空要塞マクロス.日本:龙之子动画公司,1982-1983

[3]中森明夫. おたくの研究[J].漫画ブリッコ,1983,(06)

[4]小学^.デジタル大辞泉[OL].日本.[2011-6-1].http:///RwggUBN

[5]唐文.郑玄辞典[M]语文出版社.2004.

宅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风水文化 教学方法 内容设置

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受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颇深,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和评价标准。伴随着高等艺术教育大众化、市场化进一步加深,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因此,高等教育中与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相关的知识应进行扩宽,教学上应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以便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风水是中国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中国人创造的自然、人文和谐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关于居住(阳宅)和葬地(阴宅)环境选择的学问。从古至今,风水一直以一种人类活动的经验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梳理历代有关风水的文献不难发现,风水文化与环境设计的形成、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实践影响了数千年人类文明的进程。

环境设计主要是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手段解决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中国的风水思想正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蕴含环境设计的理念,可以看成是初级的环境科学,这在“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的论述中都有体现。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引入到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科学地甄别其内容,系统地学习其精髓,可以帮助我们探讨中国古代城市、村落、住宅与环境的关联性,为深入了解聚落结构、建筑外部空间布局和内部细节营造提供依据,也为当今环境设计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一、风水作为专业课程的文化解读

风水观念源远流长,一些人认为最迟也是始于周代,从此风水便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中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人们试图凭借所选的佳境招致幸福。风水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学说展开,形成两大流派,即形势派和理气派。风水以“负阴抱阳”为基本格局,以对宇宙天地的迎合、引导和顺应为总体思想,逐渐发展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植根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风水的产生早于其他学科,风水理论以传统哲学观念和方法为基础,架构的思维体系中有一部分心理因素,因而在被某些缺乏科研依据的商业机构或个人肆意转变为牟利手段之后,风水被看成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受到大部分学者的批判。笔者认为,风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存在,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整体审美思考,尽管其发展存在着许多历史的、认识的缺陷,范畴也欠精密,但不应一味采取盲目的排斥态度,而应用理性的视角发掘其科学智慧的一面,填补长期以来由于思想禁锢而造成的学术空白。

如今,很多研究者从民俗学、地理学、文化学、建筑学、规划学等不同领域探索风水,有些院校在研究生阶段设置风水相关科研方向,相比之下,风水本科教育刚刚起步。笔者认为风水具有当代价值,应该作为通识文化继续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在环境设计本科阶段设置相关课程,使风水美学融入到建筑规划、生态保护、空间布局等方面,指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好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风水课程的教学方法

风水理论纷繁复杂,旁系颇多,目前还没有一本完整的理论成果可作为教材使用,许多古代风水典籍都是用文言文编著,往往晦涩难懂,本科生要想较全面、深入的进入风水世界具有一定难度。此外,大多数授课教师没有相关实践经验,只是从书本上或是网络上了解一些成功案例,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基础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确保风水文化的传播不在扭曲和误解的基础上建立,所涉及的内容集中在有确凿理论依据的部分,去除模棱两可的观点,案例引用也应有所考究,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在专业课阶段,为了达到课程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可以聘请校外风水专家、风水职业设计师担任专题客座教授,参与课程教学,使课堂传授的观念、内容、方法与业界发展同步,避免常规的内容宽泛、形而上学等问题;在实践课阶段,可推行“真题真做、虚题实做、实地调研”等教学策略,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学习和实战设计意识,提高活学活用、古为今用等能力。

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采用三段式教学,即大一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大二、大三阶段的专业方向课及大四阶段的专业实践课。风水作为课程不能局限在单一时间段来完成,应融合本科四年的专业视角采用贯穿式教学方式,涉及风水的流派宗旨、形势美学、经典案例研究、现代实际运用等内容,将知识点整合到相关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加强风水知识与专业方向的联系,在实际案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深奥艰涩的风水不是一件易事,本科开设的风水课程在内容上应更偏向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纯风水理论应适当弱化,感兴趣的学生可在研究生阶段,根据对风水的理解及个人特点选择更宽泛的学习内容。

三、风水课程的设置及内容

本科一年级主要通过秋季写生进行实地感知,从中了解风水的基本流派及特点。环境设计类学生在一年级末通常会安排去外省写生采风,常去江西婺源、安徽西递、宏村等风景秀丽、明清建筑保留较完好的地方。这些地方整体规划布局严谨,既讲来龙,又讲去脉,是中国风水村落的典型代表。风水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变革中,曾出现过诸多流派,特别是鼎盛的唐宋时期,以杨筠松为代表的“形势派”可谓为主流。该流派强调“山龙落脉形式”为主,因传播地始于江西,故又称“江西派”。形势派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合一,遵循“山环水抱必有气”等规律。如果教师仅在课堂上枯燥的讲授“龙、砂、穴、水、向地论”五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外出写生时依据实地实景进行具体讲解,则既生动又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年级主讲风水基本理论。围绕大一阶段所了解的“形势派”,以“阳宅”和“阴宅”两个方面分专题进行研究。阳宅形法又细分“宅外形”和“宅内形”,“宅外形”是对宅外视野所及的范围进行整体环境质量评估,常以“辨形”“察气”两种相宅手段,以及“觅龙、察砂、观水、点穴”为主要内容,授课时需要将古代最佳城址、村址、宅址的风水图配合以上要点详解,再选取清代紫禁城的风水平面图进行分析。“宅内形”是对宅院形态的规定,同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主要是对尊卑大小、方圆整缺的权衡,可延伸到大三阶段的室内设计方向课程中。在探讨“阴宅”问题时,主要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起来,所谓“圣水深壑,灵山翠微,亿年安宅,巩我丕基”,天子的灵魂要和山川大地相配相融达到永存,因而从风水的角度剖析帝王陵寝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帝王陵寝除了强烈的礼制色彩和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组织处理方面的精湛造诣外,细致探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如何使整体环境赋予艺术感染力,是值得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传颂的,经典案例可选用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的清东陵等。

三年级划分不同专业方向。本科阶段主要涉及的室内设计包括家居空间和公共建筑空间。后者涉猎范围更广,内容更庞杂,因此在设置风水室内方向课程内容时,只选取家居空间进行深度剖析,主要从功能分区、空间流线、色彩照明等方面展开。比如,客厅的玄关设计、卧室门朝向的讲究、老人房的灯光色彩、儿童房的书桌摆放的注意事项、厨房的布置、卫生间设计中的禁忌,以及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物品与方位的配合问题。景观设计方向则侧重选址、择向、营造、树种的意蕴等方面,包括地理、气候、水文等诸多因素的审辨和选择,以及对应的优化处理方法。比如“四灵兽地形”模式、“水口”序列,以及如何做到“藏风聚气”等,运用风水知识对山水空间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格局。

四年级阶段,对风水有基本认知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方向的需要,把风水知识与操作方法直接作用于毕业设计作品中,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观点展开进一步论述,以毕业论文或是期刊论文的形式完成。

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无论将风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将风水作为一种普及学科,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价值,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存艺术与规划原则,将风水科学引入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使现代环境设计蕴含传统文化美学,对推动当代艺术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曙D,等.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王其亨,等.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3]关传友.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宅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聂晖有一大堆职务和头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古琴学会会员,亚洲文化交流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造型中心副主任……但她最满意的是自己拥有了一方小小的书斋,乐之堂既是斋名,也是她的号。

她和先生谢飞东爱宅,宅在书斋中焚香抚琴烹茶著书绘画,极尽雅致之能事,只偶尔出庐。

上一次出庐是2016年11月5日,重庆文联和重庆市妇联共同主办了她的诗书印画展,名曰“清溪行舟”。她的诗书极有名,7岁练字,30余年里把真草隶篆四大字体融会贯通,创作出别有韵味的诗书画印作品;拥趸们却爱她一袭白袍弹奏古琴的才气―同月12日晚,聂晖的古琴演奏会便成为朋友圈里第一热点新闻,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把她在文联艺术剧场里的古琴演奏照片与视频一转再转。

清溪行舟,流淌的是音乐,也是琴弦上由远及近的岁月和人生感悟。

一幅龙门联,九心九言说三教

在聂晖眼里,儒释道均为传统文化来源,也是她的创作源泉。她绘观音工笔画,作山水泼墨图,书三才五行联,但更长于三者兼容。

乐之堂的窗边窄墙上挂着她的得意之作,一幅龙门联(因上下联相对成“T”型,故有此称)。上联“想忠恕,思感应(),念慈悲,三教同源通大道”,把儒释道三派的核心理念在九颗心里一览俱全;下联“读论语,讲辩证,诵诫谛,一朝顿悟证菩提”,九句短语简明扼要地道出三派的行动纲领。

推广传统文化,是聂晖这些年里做得最多的事。这幅对联是篆体,由夫妻俩共同完成,书法、字体、诗词、联体,一层一层套着他们对文化包装的深思熟虑:先以书法的美感留住观众,再以篆体引起读者兴趣;进而对传统文化稍有研究的,会琢磨那九心九言。而远远望去,即便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也能看出这幅联的巧妙:“好像一扇门啊。”

无论看到哪一层,都算没有辜负夫妻俩的用心良苦。

他国的声音:我们不想做香蕉人

2012年,聂晖和谢飞东出版了《读字》一书,两月即脱销。著书期间,夫妻俩没少发生学术冲突。我们要出版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是最大的分歧所在。

先生要一本完全版研究考证出版物,仿佛论文的加厚版,怎么专业严谨怎么来。聂晖不同意,她要一本通俗读物,可以和大众有更多交流。大雅大俗,正如她一贯的审美,诗,代表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书、画、印、音,是一种美学的表现。既然可以文以载道,以艺术为文化表达形式,那一本学术专业读物也不要太追求高冷逼格。

这场争论以聂晖的胜利告终。先生嘟囔了几句,便偃旗息鼓。

但他有时也忍不住感喟:为何中国文化的起源地,反不如海外游子对传统文化专业性的接受度更高呢?这几年,夫妻俩去过世界各国做文化交流,最深的感触便是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热切。

2016年,夫妻俩去到印尼,当地华人对他们展览的狂热,竟有些把聂晖吓到了:在印尼展览的现场,一名七旬老翁竟然当场盘腿坐下,开始抄写他们的文章。

印尼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因为历史原因,这里曾禁汉语32年,现在能熟练说汉语的人大多在70岁以上。但正是如此,让印尼华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注重文化之根的传承。

抄书的七旬老先生便是如此。他抄写的是聂晖与谢飞东撰写的论文《汉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工作人员曾劝他用拍照的形式留念,却被严词拒绝:机会如此难得,用手写会更有感悟。

海外华人最担心子孙后辈做传承中断的“香蕉人”。可在聂晖看来,真正该担忧的应该是国内的中国文化价值传承。

圈子新风气:我不爱出庐,您就别逼我

现代社会浮躁,传统文化则讲究“宁静致远”。

在圈内,聂晖和谢飞东夫妇是出了名的“宅夫妻”:“一个月也许会参加一次活动吧。”谢先生估算了一下他们的出勤频率。

生活在大都会里,有好处:交通方便,资讯发达。当然也有弊端,联络太方便,邀约太多,有时为了10分钟的演讲,就要在路上花去2小时。

2小时能做那么多事!谢飞东心痛这些被浪费的时间。看书、练字、弹琴、做研究,哪一样不比外出堵车强?何况他和聂晖慢慢也琢磨出来:有多少邀请是真心实意为了学术?又有多少邀请是冲着他们的名声而来?

为了更好地著书做研究,脸皮薄的文化夫妻开始顶着得罪朋友的风险,开始了宅式生活。一个月出山一次,非必要的社交活动不参加,这些苛刻的条令起初让许多朋友不解,人情来往,总是拒绝,会不会就离了人心?可循着标准拒绝几次后,朋友们开始觉察出其中的妙处:

本来很多邀请就是用人情来勉强他人接受,是否理解你的拒绝,可以成为鉴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聂晖夫妇很快成为圈中榜样,越来越多人以他们为标准做取舍,为自己留出了更多时间静心于文化研究。

兴之所致:慢生活里的今古

这对才子夫妻,在学术上既合作交流又保持彼此独立的思考,但生活里谢飞东却唱了主角。他最崇拜坡,对那些独领几百年的专业人士赞口不绝,去才子们的老家走一遭,就成为夫妻俩的游学主旋律。

2015年10月国庆节,他们去了李白故里,江油市青莲镇。因为9月22日的中秋晚会就以此地为表演会场,谢先生被电视里的景迷住了。

两个人带着家人说走就走。来到青莲镇,手牵手在河边漫步,想象李白小时候就在这条河边跑步、追逐嬉戏,又在河里游泳。想象力一开,各种问题都有了答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造就了这样的人文环境,所以难怪李白有那样洒脱不羁的地域性格。

2016元旦,他们邀约三五好友再次出发,来了趟更小众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湖北武当山;之后是襄阳。襄阳好,城里有米芾祠堂,城外10公里是南阳诸葛亮发迹之地,再远,是孟浩然、皮日休等名人的隐居之处―鹿门山。

说是山,其实就一小山包,半小时就能爬到山顶。但到了山上,往下一看,方知为什么古人都爱来这隐居了:因为地处长江中游,襄江(汉水襄阳一段)水汽氤氲,山上云雾缭绕,仿若仙境;时值冬天,金黄的落叶和遍山的红叶,阳光从烟雾茫茫中穿来,特别有诗意。

谢飞东坐在山顶的望山亭发了好一阵呆。这一刻,仿佛历史和今天重叠,能懂得为什么孟浩然、皮日休等文士会创作出那么多以此山为主角的诗词,能理解米芾米友仁父子为什么能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米家山水米点皴。

“人非常少。”夫妻俩得意地回顾这趟旅行,没有熙熙攘攘的旅行团大军,在中国,如他们一样在全国各地寻找历史文化之地的人不多――就如鹿门山,又有几人会冲着其历史价值而一游呢?

所见与所悟:万卷书与万里路

他们将旅行作为一种人生的思考,命名为“游学”,真正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16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广东省中山市特别邀请夫妇俩去参加纪念活动。寻思许久后,聂晖书写了一幅自作嵌名诗:

子系文武双栋梁,

中兴家国葬帝王。

山陵万姓争仰望,

松柏青青映朝阳。

最后一句是聂晖的亲身感受。2014年8月,她受邀去江苏宜兴举办诗书画展暨讲座,先去了南京朝圣中山陵。松树一排一排肃然耸立,走在半山,你回头看,是一排排的平台,再往上看,是一望无尽的台阶。一个激灵,你突然就感受到了设计师的理念:当回头看时,似乎一路过来都是平路;但往上,就是人生一步接一步的路线。

如果不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如何能征服前面的征途?

谢先生把这句诗记得熟练,随口就能吟出。妻子的作品他记得所有,好记性都用在记所有该记之处,就像他走了那么多地方,没留下多少照片能证明“到此一游”,却把所有感受都刻在了心里。

宅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宅居”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79

Psychological State Analysis of Students' "Residence" Phenomenon

CAI Xiaolian, ZHOU Yihui, CAO Dan, WANG Chao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res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state , "the residence" reasons and so on ,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y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residence". We put forward the main measur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tay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dividual, family, colleg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Residence"; psychology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宅居”一词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尤为被人关注的则是大学生“宅居”现象的普及。“宅”字最早起源于日本,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现今,很多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都对此有从社会人文角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心理学方面,提出一些能够解决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建议。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深层次解析大学生“宅居”现象,分别从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现状调查和应对策略来剖析大学生“宅居”现象,以期得出更加完善的结论。经过本小组的分析研究,认为引起大学生“宅居”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心理状况和原因:惰性心理、从众心理、心理压力、沉迷于自身爱好、对网络产生依赖性、信任感缺失、自我封闭。基于这些原因,本文认为可以从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这几个方面入手,改善目前的“宅居”状况。本文希望通过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从心理方面能给予大学生正确的疏导,自信的面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从而有效改善目前大学生“宅居”现象。

1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1.1 基本概念

“宅”这个词出自 1980 年代的日本,写作“御宅”(おたく),它的出现与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密不可分,本意指“贵府上”。后来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①但是对于“宅”这一概念,国内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宅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网络紧密相连的。在郭秀荣等人发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一文中,将宅定义为:“主要指因过多利用或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随之产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形态的变化”。直至如今,各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宅”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②此次研究的对象为大学生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首先他们知识水平较高,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同样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易受外界干扰。其次,高校是一种集体化的生活环境,大学生具有相对自由的空间,缺少了一直以来家长、老师的约束,容易造成大学生的自我放纵和沉溺于自己的喜好中不可自拔。最后,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传播速度非常快,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使用电子通讯设备的频率也非常高,所以及其容易对新媒体产生依赖。种种看来,大学生“宅居”现象悄然兴起实属必然。而面对这逐步发展壮大的“宅居”一族,笔者在对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做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之后,对于“宅居”这个问题有了较好的把握和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同时对大学生“宅居”有了新的定义:大学生“宅居”现象主要是指大学生较长时间处于宿舍环境中,表现在沉迷于某一特定的兴趣或爱好,与外界缺少联系和交流,或只通过虚拟网络与外界联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最终处于虚构的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的一类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

1.2 前人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在此前也有不少类似的研究。蒋玉娟在《大学生蜗居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探索“宅居”形成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陈艳艳、曾佑伟在《大学生“御宅族”的心理效应及应对策略》一文中,从人本主义角度为切入点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郑碧强和张叶云在《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一文中,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宅”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大学生热衷于“宅”生活的原因。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宅”门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潘万里在《当代大学生宅居现象探析》一文中,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宅居”现象,并且做出了客观清晰的认识,等等一系列的文章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宅居”现象做出了不同的分析和解释。笔者将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探究大学生“宅居”的心理状况,并力图从心理层次找出解决之道,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度过一个充实有趣的大学生活。

2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现状分析

2.1 心理状况

近年来,大学生宅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走下网络、走出宿舍,整日整日地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与此同时,大学生宅居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如焦躁、失眠、抑郁、社交焦虑等。经调查,大学生宅居群体的心理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沉迷于自身爱好。大学生宅居群体的爱好大多与ACG(漫画、动画、游戏)相关,他们过分沉溺二次元的世界,只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在网络上交流,话题也总是围绕着共同的爱好展开,他们总是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生存的价值。

(2)对网络产生依赖性。大学生宅居群体通常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有很强的依赖性,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满足,却逃避现实中的真实世界。他们一段时间不接触网络就会很难受,例如虽然没有人联系他们,但他们一直会下意识地去看手机,否则便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等表现。

(3)信任感的缺失。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发展人际信任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直接的影响。③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变得缺乏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失望,这就会造成当代大学生企图通过网络途径寻求慰藉,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狭隘。

(4)逃避心理。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理想和对未来的准确定位,难以激发自身的斗志,从而缺乏追求与目标,于是就会创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逃避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挫折,并企图从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以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但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逃避的消极方式。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人际交往和爱情方面容易遭遇挫折,这时候很多大学生把在现实世界不能实现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④

(5)自我封闭。从大学生宅居群体的心理状况来说,这里的自我封闭指的是其对自我心理进行孤立,其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意主动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直面交流。一部分人是不屑与他人交往,而另一部分人与陌生人交流甚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状态。⑤

2.2 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宅居群体“宅”的原因是由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调整机制引起的。在上述的宅居大学生基本心理状况中可以看出,宅居大学生的行为大多与社会期待不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人际关系不和谐,因此他们就会借助心理防御机制和调整机制来解除自己的焦虑感。

(1)惰性心理。惰性心理是指个体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宅居”群体平时生活普遍都较为懒散,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间都没有自己的安排,整日里无所事事。大学生“宅居”群体一旦产生了惰性心理,在想要进行奋斗时,反而更提不起精神,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他们就会渐渐丧失斗志,变得愈来愈“宅”。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受到群体中人们行为的影响,进而在个体的判断以及认识等中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相符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群体,他们都渴望能够融入集体,去体会群体中的友情与爱情。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及榜样对于人形成复杂行为的重要性。群体的教育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强大的,大学生想要融入周围的生活环境与群体,但由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意志力,在消极榜样的作用下,容易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错把“宅居”当成时尚,并逐渐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

(3)逃避心理。当代大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的一代,在进入大学生活后,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缺乏斗志,往往都面临着学业重、就业难、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极其容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中受到挫败。当现实与理想相悖,他们为了寻求自我安慰,获得心理的满足,便及易选择逃避压力。大学生“宅居”群体会把从来自外界的压力在内心进行释放,这也是他们保护自己以及缓解压力的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新型的自闭方式。

3 应对策略

3.1 个人层面

(1)合理安排作息,转变生活方式。古语有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为此,我们本身应有一种创新转变的意识,合理安排作息,转变生活才式,保持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和互动。“宅居”的大学生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宿舍,时间及行程安排等都相对充裕,几乎一切时间都需要靠自我支配管理。如果在家里或宿舍,经常面对互联网不能自拔,废寝忘食,就会导致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规律,造成自己的生物钟紊乱,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工作,久而久之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也会有极大的损伤,使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即使“宅”在家中或是呆在宿舍,也要尽可能合理地组织安排自己的生活时间表,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预留固定的外出活动时间,多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适当情况下可以用代币疗法敦促自己坚持。

(2)塑造健康人格,加强自我认同感。互联网再强大,也只是导致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外因,当代大学“宅居”现象形成的最本质原因其实是内因。因为大多数大学生陷入“宅居”状况就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同感,故而持续迷于互联网来逃避现实生活,希望在虚拟中找寻认可与安慰,找寻所谓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其实是不健全的。因此,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和加强自我认同感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宅居”的重要举措之一。所以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应鼓励“宅男”、“宅女”多接触真实的社会,摆脱网络,走近新环境,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愉悦感与满足感,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从而不断加强自我价值与存在的认同。

3.2 家庭层面

(1)加强家庭沟通,化解代沟冲突。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营造一个安乐舒服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子女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爱心与关心。同时,父母需要密切地关注子女的身心变化,学会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并正确地教育、引导他们解决这些烦恼。因而,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更是满足他们安全的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但是现实家庭生活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关系紧张、充斥矛盾,孩子找不到可以诉说的对象与情感依托,故而才会一直借助不真实的互联网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样一来,“宅居”的大学生继续依赖互联网,厌烦人际交往,与家人的关系也日益冷淡,但其实多数也是因为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冲突,故而与家人交流贫乏和困难,久而久之就更加沉默,⑥甚至于同坐一桌吃饭也会对家人视而不见。

(2)家长上行下效,凡事身体力行。父母的榜样作用,其实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就像孩子青春时期,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听话,殊不知这正是因为自己平时对孩子反复无常的后果。就像“曾子杀猪”的故事一样,曾子之妻因为孩子表现好,一时高兴,或者说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从而达成某项目标,轻易许下了物质奖励,但最后却因为忘了或其它种种原因而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这其实是很多家长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故而作为家长应该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类比到“宅居”问题,很多父母可能本身就比较宅,工作之余没有太多社交活动,整日捧着个iPad或是手机沉迷于网络,这样孩子又因为模仿能力很强,也是更加宅了。故而,家长以身作则走出“宅居”有时候可能会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3.3 高校层面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心理疏导。以人为本最早是由罗杰斯和马斯洛在人本主义中提出来的。而在我国高校中,坚持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宅居”的大学生时间相对而言比较充裕,加之校园里他们真正有兴趣投入的活动很少,如此不断恶性循环,长久地沉迷于互联网世界和宿舍中而不能自拔。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又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心理疏导互联网和危机干预机制,比如科技、文体等社团活动,这样一来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就能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不仅情操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而且其个性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提供互动平台,培养交际能力。改变大学生“宅居”现象,就是要加强对“宅居”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训练与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他们安排丰富的社会活动或户外运动,使他们逐渐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走下互联网,走出宿舍,走上操场。这样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或户外运动时,不仅团结协作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有利于鼓励他们用真诚、包容的正确态度来对待他人与社会,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满足尊重的需要。比如举办文艺晚会、辩论赛、营销大赛等活动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协作能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精神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愉悦感,从而摆脱空虚的“宅居”生活。

本文系2014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11117010)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11117010Z)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章渊博.日本漫画与御宅文化.硕士学位论文.高雄第一科技大学,2008.

② 王申.御宅现象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6).

③ 于洋.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心理解析.辽宁师专学报,2003(3):65-67.

④ 李智,顾正虎.高校“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其“出宅”.文教资料,2010(6):204-205.

⑤ 陆明.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宅”心理探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

宅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名人故居,园林,建筑,现状

本文中一般住宅式名人故居是指那些建筑简单,没有多少美学特色的住宅。它们大多是很平常的房舍,平时很普通,很默默无闻的散落在千家万户之中。比如吴晗故居,就是简简单单坐落在义乌市吴店乡苦竹塘村中。名人故居有别于其它住宅,它有特定的人物,特定的人文环境和特定的历史空间、联想空间。其名人——故居主人的影子会无时不影响着现代人的心态。刘禹锡名作《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在这里,一般住宅式名人故居没有皇家园林那样富贵、规模宏大,没有古典园林式名人故居那样精巧素雅,玲珑多姿,而宣扬主人的高尚品德以及和故居主人产生共鸣才是名人故居应该传递的信息。

随着时间的流逝,浙中地区名人故居园林现状渐成衰退之势,但是名人故居的存在,至少表明,在该地区确实有独到的人文景观;与此同时,名人故居园林现状给文化旅游、提升城市知名度以及加大城市人文历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名人故居的园林现状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仅从所调查了解到的浙中地区民人故居园林现状进行阐述。

1、名人故居分布及保护级别。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浙中地区名人故居“小而散”的分布,零星的分布在城市或农村的深巷中,每个故居门口都有立牌是省级或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管理上基本是村委会或者该名人后人,通过和他们交流得知,名人故居的管理经费大多是村里捐款,政府拨款寥寥无几,从而导致名人故居在修缮维护和管理上存在不到位。

2、浙中名人故居特点

2.1名人故居具有独一性.每一所名人故居。因为名人的居住、工作、生活,而承载着的历史与文化,真实地记录了名人生活的历程,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因此,名人故居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特点。

2.2名人故居具有很强的古民居观赏性,有些故居曾是昔日的王府,有些故居是传统的民居,有些故居则具有欧式建筑特点,名人故居往往在建筑和园林设计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3名人故居具有学术研究、思想教育性。名人是所处时代的精神象征,而名人故居则是这种象征的载体。名人的高风亮节、意志品质对于今人,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深远的思想教育意义,是一座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名人故居是历史文化与建筑相交融的产物,作为引人人胜的人文景观,名人故居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3、名人故居园林现状

3.1故居现状

大多数名人故居长期被封闭,能够开放为故居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及旧址有的受到一定的保护,有的尚未受到重视。由于材料、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问题,给名人故居和旧址带来了修缮的困难。然而,为了对外开放能展现出新的面貌,相关部门不惜以色彩、质感差距很远的普通漆料和粉刷材料给历史建筑换上不伦不类的新装,严重影响了建筑的历史风貌,致使修缮后的文物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仿冒品,从而给历史建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识别性差源于许多名人故居淹没在历史街区中,缺乏基本的标识引导,致使游人甚至当地居民都不知其存在。再加上历史街区的修缮工作相对落后,环境较差,空间杂乱,缺乏管理,这些都使故居旧址类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环境背景,久而久之便消失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3.2故居园林现状

3.2.1浙中地区名人故居园林假山现状;

假山,在中国园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私家园林中假山可以说无园不山,也是山水园林的特色之一。假山又分为置石和假山,置石在名人故居随处可见,假山则少有。陈望道故居中则点缀几块太湖石,然所选石材的外观特征并没有完全体现太湖石的瘦漏透皱的特点。又如艾青故居门前小公园中孤置一石,上刻艾青故居字样,在艾青故居中有一兰园,在围墙边种植兰花,则以石筑台种兰花,也是假山石的另一种应用,少去装饰,尽显自然和朴素,很符合爱国、朴素的园主人情怀。

从所见到的名人故居中现存的假山来看,存在以下问题:数量偏少、摆放位置和假山石种类还可优化、没有突出名人故居的特色。

3.2.2 浙中地区名人故居园林建筑现状;

园林建筑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通过建造这些主要起到园林里造景,和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

还有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等作用。然而在名人故居当中,并没有完全的体现,从调查来看,仅有墙、厅堂等,从保护来看,现存的古建筑的壁画损坏严重,如陈望道故居墙面剥落。在修复中和再建时所选用的材料和做法没有复原其原有的风格特点。

3.2.3 浙中地区名人故居园林植物现状;

在走访中看到名人故居中园林植物种类数量偏少,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杂草丛生。缺乏日常的修剪、养护。在艾青故居的兰园中,兰花品种单一。看到兰园的玉兰花,想到为纪念人民的诗人艾青逝世十周年出版的纪念集中“院中的玉兰花又在开花,这是你最喜欢的花,因你,我更加爱护它,我无法留住你,却守住了玉兰花”。

3.2.4 浙中地区名人故居园路现状;在走访的故居中,基本上都是青砖或者卵石铺地,庭院铺装以及庭院园路存在破损且修复不及时。如艾青故居门前青砖铺地表面已经破损。在陈望道故居中也存在园路鹅卵石掉落没有及时修补的现状。

3.2.5 浙中地区名人故居匾额书画现状。

楹联无疑是名人故居的点睛之笔,而了解名人,走近名人故居,每每是从楹联开始的。每一座名人故居都是一本书,记录下名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瞻仰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名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崇高追求,一种时代精神,一片赤诚之心和一派壮阔胸怀。而名人故居楹联无疑更是一笔财富,熔古铸今,其中深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正气,是后代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在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及对保护传统国粹、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愿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在所看到的名人故居中见到的楹联多是在故居的正屋中的字画,在柱、廊等题字并不多见。

3.2.6 其他。

林语堂在其《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就曾写到:“就是房屋,这个名词应该包括一切起居设备,或居屋的物质环境。因为人人知道择居之道,要点不在所见的内部什么样子,而在从这所屋子望出去的外景是什么样。所着眼者实在屋子的地位和四周景物。” 这里所说外景、四周景物,也就是指园内环境。他接着又写道:“所以中国人对于房屋和花园的见解,都以屋子本身不过是整个环境中的一个极小部分为中心观点,如一粒宝石必须用金银镶嵌之后,方能衬出它的灿烂光辉。”看来,在中国,居和园是密不可分的。古人优秀的居宅,同时又是一个杰出的园林。它们一般大都是以厅堂作为全园的活动中心,面对厅堂设置山池、花木等对景,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缀以亭榭楼阁,或环以庭院和其它小景区,并用蹊径和回廊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它虽有居住功能,但它的观赏审美价值是大大超过其居住价值的,它已成为了一个供游览、观赏的重要场所。

然而名人故居周围园林现状着实令人担忧,从所调查的名人故居来看,仅有冯雪峰故居在后山规划有冯雪峰公园,艾青故居的门前有一小广场,布置大偃河雕塑作为景点的焦点。而其他的名人故居如陈望道故居、吴晗故居等在环境上因地处拥挤的村落中并没有过多的园林绿化。

“建园林以护宅”是我国自古以来所提倡的营造方式,《园冶---傍宅地》一文中早有记载:“宅傍与後有隙地可葺园,不第便於乐闲,斯谓护宅之佳境也。”然而自从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阶段后,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名人故居及旧址类文物保护单位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宅园已经面目全非,独余孤宅,园已不再。这些蜕去了外皮的孤宅在时间的洗礼中慢慢退化,失去了往昔的风采,仅留下破败不堪的残景。面对这样的境况,故居类文物保护单位若想在时间的进程中永葆其活力,重新认识到园林保护的重要性是现代保护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4、结语

名人故居与旧址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对其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与利用,是提升城市功能与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和管理层面实施保护规划与策略,而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有利于传承历史与文化的同时,还能起到保护文物和丰富城市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广大同行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保护的深入研究,提供可控制型的科学量化指标体系;使文物不再沉睡,而是与绿色环境共生共荣。同时由于作者因为其他原因没有完全走访所有故居,或者上述现状中有描述不到之处还望各位学者或故居管理者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从周 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2]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3]李金宇 从审美视角看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2. 第6卷 .第2期.

[4]张维 名人故居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期刊论文]-思想战线2001,27(6)

[5]蔡礼彬.王莹 关于青岛市名人故居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兰台世界2006(22)

[6]陈峥嵘.郑伯红 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浅析——以何长工故居红色景区规划为例[期刊论文]-中外建筑2010(6)

作者简介:张永玉,男,出生于1980年,讲师、工程师,从事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史等教学工作。

宅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宅男宅女;现象研究

通识教育理念是培养健全健康的社会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理念,使得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社会,而健康的身体要素是基本保证。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网络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我国高校大学生“宅男”、“宅女”现象逐渐浮现,日益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

1 通识教育的源起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国高校在观念上基本赞成在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但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很多高校仅限于通选课的开设,是对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一种外在形式的模仿,使得中国大学中通识教育进行有些偏颇,如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较肤浅、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随意、通识教育的认可度较低、通识教育主体积极性不高、通识教育机制趋于僵硬等,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传统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背景下,简单的片面的开设通识型的课程,而不断削减专业课程的学时,最终可能得不偿失,实际执行的可能只是“通识教育”这个名词。片面的追求形式上的通识教育的改革,而忽视实质上的通识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很难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人才。本文所讨论的高校“宅男”、“宅女”问题即是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及时面对的问题之一。

2 “宅”现象的出现及对我国我校学生的影响

“宅”是近2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新词,目前已经成为“足不出户”的代名词。高校大学生一直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由此,当“宅一族”也成为继“月光族”、“啃老族”等新鲜族群之后的又一特色社会群体后,高校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也日益浮现。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运动,更愿意宅在宿舍看电视、上网,往往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由此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在2012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高校体育科研人员的调研结果令人忧虑: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持续下降:肺活量下降了近10%,中长跑成绩下降10%多,立定跳远成绩下降1~3cm;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近视率接近90%等等。

3 高校学生“宅”现象产生的原因剖析

3.1 中国应试教育体制是导致高校“宅”现象的根本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呢?中国的应试教育似乎注定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注定只是配角,文化课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从小学、中学开始,老师、学校就在不断给学生、给家长灌输着这样一种思想:挤出一切时间来提高成绩;而那些身体素质好的,反倒会被视为是喜欢玩的“坏学生”。高考的压力往往让学生无暇顾及体育运动,进入大学后,一直紧绷的神经突然得到放松,很多学生的作息生活变得毫无规律,常常是凌晨睡觉中午才起床,并且网络几乎成为了课余生活的全部,很容易造成身体素质下降。因而,在现代网络高度发展的平台上应运而生的高校“宅”现象似乎是应试教育天生就会带来的弊端。

3.2 高校大学生培养体制和生活模式是导致高校“宅”现象的现实原因

由于高校课程改革和本身课程设置的特点,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应该是靠着那一周那两节的体育课出来活动一下身体,其它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逛街、吃饭、玩电脑上,连出去走走都是一种难得的户外活动。而在目前的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课程的设置基本都是在大学的一二年级,而三年级以后就不再设置体育课程,仅仅在大学本科毕业时安排一下毕业生体能测试。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各种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奇大无比,再加上网络购物消费的发达,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宅男,日本动漫文化之类的流行更是让一部分人成为“宅”人。

4 高校学生“宅”现象的反思与应对

近年来的奥运会,中国的运动员得到了很多金牌。在专业运动员培养的越来越好的同时,普通大众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与法引起人们得关注。思想和文化的转变才是根本,固然“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我们需要加强潜移默化的力度,尽快让大学生、家长、学校、整个社会都重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中国需要的是能真正撑起一片天空的脊梁,而不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杀只鸡都会晕倒、整天宅在床上看动漫的文弱书生。契合我国应试体制的现实,高校应该将体育课程的考核贯穿于大学生4年的培养计划,并且增加课程教学的学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运动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健康体制的社会人。让所有人切实感受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做我们能做的,让子孙后代能够感激我们而非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钱志刚,祝延.通识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高教探索,2012(6)

2 蒋丽萨.探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

上一篇:跨文化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化产业概论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