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合同范文

时间:2023-02-28 04:30:18

约定合同

约定合同范文第1篇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5条规定:“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根据此规定,协议管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属于有效约定:

1、协议管辖只能对一审合同纠纷案件进行约定,当事人不得对二审法院的管辖进行选择。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审法院确定后,二审法院则按照级别管辖的规定当然的确定下来。一审判决后当事人上诉的,只能向一审法院的上级法院提出上诉,而不得向其他法院上诉。当事人也不得在合同中约定上诉法院。否则这种约定就是无效的。

2、协议管辖只能对合同纠纷适用协议管辖,对合同纠纷之外的其他民事纠纷不得协议管辖。即只有当事人对因合同的签订、履行、效力、解除等发生纠纷的才可以选择管辖法院。

3、协议管辖是要式行为,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的形式才属于有效约定,否则就是无效的。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协议管辖必须以书面形式,口头协议无效。

4、当事人选择的管辖法院必须和发生争议的合同具有一定的联系,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可以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院只能是: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这五处法院其中的一个,而不能选择其他与合同没有任何关系的法院管辖。如果当事人为了某种目的,选择一个与合同没有任何关系的法院管辖,则这种管辖约定是无效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若当事人约定由原告所在地管辖,因合同发生纠纷后哪一方先提讼就由哪一方所在地法院管辖;双方约定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先方则必须在对方所在地。

5、双方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不得违反级别管辖的规定。即协议管辖不得越级,对于应当由基层法院管辖的案件,如果选择由中级或者高级人民法院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则这种约定就是无效的。

6、协议管辖不得违反专属管辖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因港口作业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是我国关于专属管辖的规定。如果双方当事人的合同纠纷属于专属管辖的范围,则管辖约定无效。

约定合同范文第2篇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用人单位是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劳动合同中约定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应属当然。用人单位的名称是指用人单位经过特定机关审查批准登记备案的法定名称。住所是指用人单位依法登记备案的地址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号码

劳动者是劳动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劳动合同中载明劳动者的基本情况,亦属当然。所谓住所,根据《民法通则》第15条的规定,公民的住所地为其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所谓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地方。如果公民由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定居地之前,如无经常居住地,仍以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所谓有效证件,是指在有效期内的身份证明。在我国公民最主要的有效证件就是居民身份证。除了居民身份证,其他有效证件还包括护照,户口簿,离退休证,港、澳地区居民和台湾同胞旅行证件,外籍人士的护照等。

3.劳动合同期限

所谓劳动合同期限,是指劳动合同效力所及的时间长度,也就是劳动合同的有效期限。一项劳动合同,明确规定劳动期限是必不可少的,劳动合同均以确立一定劳动关系为目的,而确立的劳动关系只有在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内才具有意义,因此劳动合同必须具有一定的有效期。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可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工作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所指向的对象,即劳动者具体从事什么种类或者内容的劳动。劳动合同中的工作内容条款,是劳动合同的核心条款之一,它是用人单位使用劳动者的目的,也是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劳动报酬的缘由,是必不可少的。劳动合同中的工作内容条款一般要求规定得明确、具体,便于遵照执行。劳动合同中关于工作内容的规定,既可以是规定劳动者从事某一项或者某几项具体工作,如印刷出版公司的打字、校对、排版等工作,也可以是某一类或某几类工作,如某公司的文秘工作、技术开发工作、推广销售工作等等。无论是某种工作还是某类工作,都要求合同中的规定明确而具体。当然,有的劳动合同中的工作内容条款不仅规定了工作种类,还从完成工作的质和量的方面作了规定,当事人双方对此作出承诺后,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工作地点,是指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者工作的具体场所。在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所在地点就是劳动者工作的地点。但是,有两种例外情况,一是用人单位属于集团性公司,有多个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地点,二是用人单位属于劳务派遣单位,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后,其具体的工作单位不是订立劳动合同的派遣单位,而是接受单位,工作地点不是劳务派遣单位所在的地点,而是接受单位确定的地点。特别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地理环境、气候、子女上学、就医等原因,工作地点对于每个劳动者来说都是应当考虑的因素。这就要求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要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工作地点,以便适合自己工作、生活的需要。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是劳动合同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劳动者的薪酬待遇。因此,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必须要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明确,而不能模糊、不明确,给准确执行劳动合同造成困难,也给用人单位评价和劳动者自我评价其劳动造成困难。

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个周期内的劳动时间,即劳动者每天或每周、每月应工作的时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需要明确:

(1)劳动者所执行的工作时间制是标准工作时间制,还是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制,或是不定时工作时间制。

标准工时制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劳动者普遍适用的固定工作时间的制度。具体说就是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

综合计算工时制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工作的特殊性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而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特殊工作时间制度。综合计算工时制的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适用综合计算工时的范围: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

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没有固定工作实践性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主要适用于: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或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以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以及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

需要注意的是除标准工时制外,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都必须经过审核批准,方能实施。

(2)劳动合同中还要约定延长或缩短工作时间的情况、条件和处理。

休息方面,按照国家规定,劳动者每周工作5天,休息2天。用人单位要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如果因用人单位的原因造成劳动者不能在休息日休息的,用人单位要安排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应依《劳动法》的规定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

休假方面,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及新公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规定,劳动者每年享有11天法定节假日,以及部分公民享有的节日和假日,以及探亲假、带薪年休假、婚假、产假等休假。

这些休息休假问题也必须要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明确约定。

6.劳动报酬

所谓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后,因提供了劳动而取得的报酬。劳动报酬是满足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主要来源,也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该得到的回报。合理的劳动报酬,不但使职工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且对于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报酬一项是必不可少的。

7.社会保险

我国《劳动法》规定,通过建立发展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失业、工伤、患病等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社会保险具有社会性、强制性、互济性和补偿性四个特点。我国有关法律文件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缴纳社会保险费。

现行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社会保险待遇。

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劳动保护是指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加以保护。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标准为劳动者的劳动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建立劳动保护设施和相关的劳动保护制度,保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反之劳动者进行劳动时,有权维护自身的安全和身心健康。这一条款也是劳动合同的重要内容。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的,劳动者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在劳动者的各项权利中,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权是最基本的权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与职业危害防护的设置正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权。劳动保护、劳动条件与职业危害防护又具体体现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设置和实施上。我国为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与卫生权利,加快了劳动安全卫生立法的步伐,先后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矿山安全法》和《劳动法》,专门规定了劳动安全技术规程和劳动卫生规程等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其实施具有强制性,不允许有任何协商、契约形式,也不允许劳动者本人基于任何动机放弃这项权利。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凡涉及免除用人单位保护责任的条款和劳动者放弃保护权利的条款均属无效。

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约定合同范文第3篇

一、合同约定汇率的外币投资相关规定比较

(一)《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同约定汇率两种不同的处理规定按《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实收资本(或股本)”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者投入的外币,合同约定汇率的,按合同约定的汇率的折合,企业应按收到外币当日的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合同约定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科目”;而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一外币折算》中“外币交易的会汁处理”规定,“外币交易应当在初始确定时,采用交易目的即期汇率将外汇金额折算为记账本外币金额;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也就是说,包括外币投入资本在内,包括货币性项目及非货币性项目,均应按照交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

很显然,外汇投资采用的上述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实收资本(或股本)和“资本公积”的结果会不同,其对会计报表影响也会不同。

(二)对合同约定汇率两种不同规定会计处理比较

[例]某企业接受一投资者投入外币资本10000万美元,投资合同约定汇率为1:6.80,而在合同签订后实际收到投资款当日的汇率为1:6.50,按《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交易日的即期汇率”作如下会计分录:(单位:万元)

借:银行存款――美元 65000

贷:实收资本 65000

如果按《企业会计制度》“按合同约定的汇率的折合”,而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 65000

资本公积――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3000

贷:实收资本 68000

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与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相比,实收资本多3000万元人民币,同时减少了资本公积3000万元人民币。

假如上述投资在实际收到投资款当日的汇率为1:7.00,则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 70000

贷:实收资本 70000

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 70000

贷:实收资本 68000

资本公积――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2000

结果是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与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相比,实收资本少2000万元人民币,同时又增加了资本公积2000万元人民币。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按《企业会计制度》中“按合同约定的汇率的折合”规定,实际收到投资的汇率低于合同汇率时即在人民币升值时,会增加实收资本,减少资本公积;相反在实际收到投资的汇率高于合同汇率时即在人民币贬值时,会减少实收资本,增加资本公积。

二、合同约定汇率核算外币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又叫实际成本,按这项会计的基本原则。“实收资本或股本”本应在实际收到投资时按“即期汇率折算”;外币投资时,投资各方事先协商后先签订投资合同,然后按合同约定内容履行投资义务,一次或分数次完成实际投资,有时最后一期的投资时间与签订合同时间间隔较长,汇率变化较大,按事先签订投资合同时的约定汇率折算实收资本或股本,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

(二)在人民币汇率升值情况下会虚增实收资本,违背谨慎性原则近几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在我国目前甚至以后一段时期,人民币升值还将成为一种常态,如果外币投资继续按合同约定的汇率的折合,会虚增实收资本,违背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三)不利于正确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合同约定的汇率是投资各方之间为了避免汇率变动对投资额和投资比例产生影响而做的事先约定,不应作为会计处理的依据,同时,在人民币汇率升值情况下按约定汇率折算时,资本公积会出现负数,会使一个新企业成立时即出现资本公积负值,不利于正确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

(四)不符合工商管理相关规定采用“合同约定的汇率”与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关于注册资本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不相吻合。目前,我国包括《公司法》在内的法规对公司注册资本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要求“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额。股东不按照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外币投资采用“合同约定汇率”折算,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根据《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工商外企字[2006]81号)的规定,“作为公司注册资本的外币与人民币或者外币与外币之间的折算,应按发生(缴款)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的中间价计算”,按此规定,外商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只能采用收到出资当日的即期汇率,不再使用合同汇率。也就是说,即使《企业会计制度》中“按合同约定的汇率的折合”的规定继续执行,工商行政部门也不予承认。其实在《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以前,如青岛工商行政部门就已经在办理工商登记时对按合同汇率折算注册资本和资本公积出现负数的情况提出过质疑。

三、采用实际投资收款日的即期汇率核算外币投资

合同约定汇率的作用,就是投资各方为了避免签订投资合同、后汇率变动对投资额和股权比例产生影响,需要事先约定投资币种和该投资币种,这与实收资本(或股本)采用实际投资收款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记账并不矛盾,只要投资方按合同约定币种和约定金额投足出资额,不论实际汇率怎样变化,实收资本大于或小于合同约定的折算人民币金额,都可按公司章程和投资合同规定的投资比例享有公司的权利和履行股东义务。也就是说,虽然“股本(或实收资本)”账户的金额不能完全反映股权比例,但并不改变企业分配和清算的约定比例,不影响“合同约定汇率”的原有作用。

约定合同范文第4篇

合同解除, “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具备合同解除条件时,因为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或向将来消灭的一种行为。”①

合同解除的类型,合同法中规定了三种,即协议解除、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本身基于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实践中很少引讼,法定解除由于合同法规定得比较具体,因此实践中争议也不大。审判实践中引起争议较大的是约定解除。

合同法第93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这是对合同约定解除的规定,规定似乎比较明确,然而实务中的法律问题绝非如此简单。我们不妨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原告郦某与被告某通讯市场签订了一份租赁经营合同,约定由原告租用被告的006和007号摊位,租赁期限为一年,摊位租金标准为一万元。合同在违约责任条款中约定:“出租方或承租方中任一方如需终止合同,需向对方缴纳全年租金总额的25%的违约金。”合同签订的当日,原告向被告支付了租金一万元。未到一个月,原告致函被告要求解除合同,被告未有书面答复。原告遂向法院提讼,以其身体状况不佳,无法继续经营,愿按照合同的约定承担租金25%的违约责任为由请求法院判令解除双方合同,并要求被告返还其所付租金扣除违约金后的余款。

[案例二]:

原告某公司与被告陈某签订租赁协议一份,双方约定,被告承租原告的房屋开酒店,年租金十六万元元,先付后租,每半年支付一次,租期五年。双方约定的违约条款:如承租方未按合同规定期限缴纳租金,则出租方可以解除合同收回房屋,所有损失由承租方负责。陈某缴纳了第一笔租金八万元元后,公司将房屋交付给了陈某,陈某随后投资七十余万对房屋进行了装潢。第二笔租金到期后,被告未能支付。原告致函被告要求其于一日内付清房租,被告亦未能支付。原告遂向法院提讼,要求解除合同,收回房屋。

在案例一中,争议主要是对于郦某与通讯市场的约定是否属于解除合同的条件。在案例二中,争议焦点是某公司与陈某约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法院能否判令解除合同。因此笔者想就合同约定解除权中约定解除的条件谈些看法。

二、合同约定解除的条件的概念

所谓条件,“是指当事人以将来客观上不确定的事实作为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附款。”“附款,意为附加的条款,其本身并不构成独立的意思表示,而是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内容的一部。”②。

合同约定解除的条件,即指由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未来可能出现的解除合同的条件,是当事人以将来客观上不确定的事实作为合同是否解除的附款。因此合同当事人约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首先必须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将来也许会发生,也许不会发生。

让我们来分析第一个案例。郦某与某通讯市场之间的约定: “出租方承租方中间任一方如需解除合同,需向对方缴纳全年租金总额的25%的违约金”。首先,“向对方缴纳全年租金总额的25%的违约金”这显然不属于法律事实,而是一个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的条款。其次,此处“如需解除”应该理解为需要双方另行协商合意解除。因此合同中的这一约定,只能认为是纯粹的违约责任的约定,而并非对合同解除条件的约定。同时郦某声称其身体状况不佳也并不必然导致合同目的的不能实现,因此法院对郦某要求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不能支持。如果双方约定:“如果一旦郦某经营亏损,即可解除合同。”那郦某经营亏损就是一个法律事实,也即是郦某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条件。

三、合同约定解除条件的限制

对于合同解除的条件法律上是否有所限制呢?有人认为,条件只要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订立,就对双方有约束力,一旦条件成就,合同就必须解除。笔者认为不然。合同约定解除的条件,实际上也就是合同中的一项或几项条款,其内容必须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否则该条款就是无效。也即意味着当事人不能以该条款行使合同解除权。对此王利明先生亦认为:“约定解除的内容以及行使方式应由当事人自行决定,但是必须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否则约定解除权的条款无效。”③。

合同法中对合同无效的事由规定了五种类型以及二种可撤销可变更的情形,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均不得违反。审判实践中,由于该类条款大都在订立合同时约定,属于事前约定,因此,判断该类条款是否有效,既要考虑双方订立合同时的情况,也要考虑当事人行使解除权时的实际情况。

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二个案例的处理。某公司与陈某的“如承租方未按合同期限规定缴纳租金,则出租方可以解除合同收回房屋,所有损失由承租方负责”的约定的确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但分析这一条件,应当说双方订立合同时是不违背法律规定的,但在某公司行使解除权时这一条件是显失公平的。

所谓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其特点是一,一方要承担更多义务而享受极少的权利,或者在经济利益上要遭受重大的损失,而另一方则以较少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如果利益的极不均衡违背了民法的等价、公平原则,也违反了当事人的自主自愿,那么就可能构成显失公平的合同。二,一方获得的利益超过了法律所允许的限度。三,受害的一方是在轻率、缺乏经验或紧迫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行为。为保护弱者,各国立法例对显失公平之行为,多设有规定,对于行为的效力,德国民法典规定为无效,台湾地区现行民法第七十四条则规定是“因利害关系人之声请,撤销其法律行为,或减轻给付。”

之所以认为该条件是显失公平的,是因为一是陈某未付租金部分为八万元,解除合同后其装潢投入七十余万元均不能得到补偿,八万元相对七十余万元而言,明显相差委大。陈某仅仅因为未付八万元租金而导致最终损失七十余万元,某公司却因此得利七十余万元,有失公平,陈某签订这一条款过于轻率,而某公司则有“暴利行为”之嫌。而“暴利行为违背公序良俗,应属无效。”④二是某公司出租房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租金这一经济效益,而租金给付时间的迟延,对某公司而言并不很重要,因此造成的后果也并不严重,不会因此造成某公司合同目的的落空。因此如果通过诉讼某公司获得租金,同时合同继续履行,不仅能保持双方利益的均衡,而且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三是租金支付期限届满后,出租方应当要求承租方在合理期限内支付租金,某公司虽然致函陈某,但其给出的期限一日,显然过于苛刻。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条款应属于可撤销条款。对此案的处理应当是驳回某公司要求解除合同,收回房屋的诉讼请求,但应判决陈某支付租金并按合同法规定承担违约金。

需要提醒的是,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合同当事人在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时亦不得违反该规定。

注释:

① 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政大出版社2000年2月修订版第628页。

② 马原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168页。

③ 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政大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639页。

约定合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契约法;买卖合同;免责条款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097-02

一、免责事由

免责事由,是指免除违反合同义务的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原因和理由,分为法定的免责事由和约定的免责事由两类,具体包括如下四种:

1.不可抗力。根据中国《合同法》,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繁多,一般而言,不可抗力包括:(1)自然灾害;(2)政府行为,如当事人订立合同后,政府颁布新的政策、法律和行政措施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3)社会异常事件,如战争、骚乱、罢工。对于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合同不能履行,应当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部分或全部免除有关当事人的责任。但在法律另有规定时,即使发生不可抗力也不能免除责任,主要有:其一,迟延履行后的责任。大陆法系民法典大都规定,一方迟延履行债务之后,应对在逾期履行期间发生的不可抗力所致的损害负责。中国《合同法》第117条对此有所规定。其二,客运合同中承运人对旅客伤亡的责任。中国《合同法》第302条对承运人采取了特殊的严格责任原则。中国《民用航空法》第124条及《铁路法》第56条亦有相关规定。

2.因法律特别规定而免责,主要有两类:第一,对于标的物的自然损耗,债务人可免责。这一情形多发生在运输合同中,见《合同法》第311条;第二,未违约一方未采取适当措施,导致损失扩大的,债务人对扩大的损失部分免责,中国《合同法》第119条对此有所规定。

3.因对方完全不履约而免责,实质上是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因债权人的过错致使债务人不履行合同,债务人不负违约责任。中国法律对此有明文规定的有《合同法》第311条(货运合同)、第370条(保管合同)等。

4.因合同中约定的条件出现而免责。合同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不履行或中止履行合同义务,而不承担责任。

二、免责条款的有效与无效

免责条款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并不意味着它一定有效。在中国立法及理论上有以下几个标准:

1.基于现行法的规定确定免责条款有效或者无效。免责条款是否有效,首先,应审查它是否属于《合同法》第52条、第53条规定的情况,若属于则绝对无效。在它以格式条款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尚需审查它是否属于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情况,若属于则同样无效。其次,应审查它是否存在《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事由,若存在并经撤销权人撤销的,免责条款自始无效。最后,应审查免责条款是否存在《合同法》第47条、第48条、第54条规定的原因,若不被有权人追认的,它亦归于无效。

2.基于风险分配理论确定免责条款的有效或无效。有些免责条款不是对国家强制性规定的否定,而是在既定的价格、保险等机制的背景下合理分配风险的措施,是维护企业的合理化经营,平衡条款利用人、相对人乃至一般第三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手段。这类免责条款应该有效。

3.根据过错程度确定免责条款有效或无效。 中国《合同法》第53条规定免除故意或重大过失所产生的责任无效。

4.根据违约的轻重确定免责条款的有效或无效。根本性违约的责任不允许当事人依协议予以免除,因为根本违约破坏了合同的根基,如果允许这种条款发挥效力,则不符合公平理念。当然,免责条款系当事人分配合同风险的工具,也不能完全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如果当事人使用了明白无误的语言,且系真实意思表示的结果,免除根本违约一方当事人的责任,那么也并非绝不可能。

三、免责后的义务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双方事先约定了免责条款,一方当事人就可以坐等免责了,在免责情形出现的条件下,提出免责的一方,还有如下的义务:

1.积极补救义务。当事人有义务采取一切可能的有效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损失。

2.告知义务。当不可抗力及其他免责的条件出现时,当事人有义务及时通告对方当事人,以使对方当事人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3.举证义务。当事人一方提出免责的,有义务举证,作为其免责的证据。一旦双方因此发生了争执,提出免责的一方又不能举证,那么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货物买卖合同中免责条款的内容和分析

合同风险制度是合同法的中心问题之一,而买卖合同中的风险分配问题,则在买卖法中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免责条款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预先分配当事人的合同风险,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摩擦和争议。免责条款的提出必须是明示的,不允许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许法官推定免责条款的存在,因此在合同中明示免责条款就显得尤为必要。

1.不可抗力。除了法定的不可抗力条款以外,当事人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要使不可抗力具有效力,“不可抗力”条款必须列出允许免除责任的情况。样例条款如下:“买卖双方因不可抗力不能或延迟履行销售合同的义务时,均不承担责任。不可抗力应指遭受不可抗力方无法预见的且超出其合理控制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力、自然灾害、劳工纠纷、封锁、战争或类似战争状态、暴乱、阴谋破坏、火灾、履行销售合同的关键设备瘫痪、运输阻滞或交通事故、政府行为(例如但不限于修改法律规定和取消进口许可)以及疫情的爆发。”

约定合同范文第6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二十一条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二十二条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第二十三条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第二十四条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专家解读】试用期:

劳动合同试用期约定:1、书面约定2、期限限制: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3、解除限制:以前劳动法是不符合录用条件、医疗期、不胜任、违纪违法的是在试用期是可以解除的,而新劳动合同法新增几条限制也就是用人单位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与经济性裁员的试用期不能解除劳动合同。4、如果试用期不符合条件必须解除的需提前3天通知才能得以解除5、试用期违法约定的,需支付2倍工资经济补偿金。

【应对策略】

1、依法约定试用期限2、可以依照其工作岗位的性质合理选择合同期限3、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设定,首先录用条件要全面,明确哪些哪些是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比如:伪造学历、证书、简历;隐藏病史或受伤经历;未达到工作目标或不符合岗位职责要求;非因工伤原因不能提供劳动义务的;试用期有任何违法违纪行为的;4、录用条件的设计不得违法,不能有性别等就业歧视5、排除主观判断等因素。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二十一条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二十二条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第二十三条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第二十四条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专家解读】

劳动者违约金的条件限制:

专项培训费用、技术培训,违反服务期: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竞业限制协议(限制对象、限制年限):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商业秘密: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应对策略】

1、竞业限制补偿金的约定;

2、商业秘密与脱密期的正确使用;

3、利用法无溯及力的原则充分利用过渡阶段;

约定合同范文第7篇

沙发与样品不符

延迟近一年送来旧货

2012年8月,北京海淀区李女士在爱家家居四季青店洛卡依家居购买了一套双人木质沙发和木茶几,向商家付全款一万余元。送货时,李女士不在家,李女士儿子进行了签收。后来李女士发现沙发与在店内看的样品严重不符,在店内看的沙发样品是浅棕色磨砂面漆,而送到李女士家的沙发则是棕红色亮面漆,沙发和茶几也并不配套。

李女士于9月份向商家反映了该问题,洛卡依家居承诺重做一件沙发给李女士换货,但制作周期需要两个月,李女士也同意了。据李女士反映,她每隔两个月便打电话问新沙发的进度,洛卡依家居一直以各种理由拖延。

直至2013年5月,李女士忍无可忍,找到爱家家居卖场售后部门反映该情况,提出退货要求,但爱家家居卖场没有解决此事,也并未回复她。

一晃到了6月,十个月过去了还是不见洛卡依家居送货,李女士的忍耐到了极限,再次要求退货退款,洛卡依家居这时说沙发已经做好,可以送货。但让李女士没想到的是,送来的沙发是商家从库房里随便拿来的一个旧货,沙发扶手上还有两块明显的掉漆。送来的沙发同样还是棕红色亮面漆的,品质还不如之前的好。李女士判定这件沙发根本不是按照她的要求重新制作的。

李女士说“拖了将近一年时间,洛卡依家居根本没有按照之前的承诺制作沙发,只是不断地拖延时间,编造谎言欺骗消费者。实在拖不下去了,就拿一件旧货来应付,洛卡依家居根本没有履行承诺的诚意!”

商家称消费者负责

接到消费者反映后,中国质量万里行工作人员拨打了爱家家居电话,四季青店总经理王经理表示,在此事件中有几点责任不在商家,而在消费者李女士。第一,在家具签收时,李女士不在现场,委托其儿子对商品进行验收,李女士儿子并不知道李女士预定商品时选的是哪一款沙发,便签了验收单。现场没有提出“所送沙发与样品不符”的问题,而是在过了一个月后才提出。第二,早在2013年元旦前后,洛卡依店将做好的新沙发准备为李女士送货,此时李女士因自身原因手机不通洛卡依店无法联系到她,因不能压货,就把沙发卖给了其他顾客。第三,洛卡依店在此事件中应有的流程都有,货物验收单、售后定做申请单均完备。爱家家居王经理认为,“在此消费事件中,顾客李女士承担大部分责任,商家洛卡依承担小部分责任”。

在此事件中,双方发生纠纷的原因在于爱家家居买卖合同中并未详细约定沙发的颜色、漆面等细节。爱家家居王经理表示“购买家具时,消费者要什么样的产品、款式、颜色等细节,合同中必须注明。”

约定合同范文第8篇

1984年,刚满22岁的谭向东从老家四川省武胜县来到泸州市接父亲的班,在一家大型的化工厂当工人。就在这期间,谭向东认识了从老家武胜来泸州打工的家乡女子谢素芳。年仅21岁的谢素芳虽是性格稍显内向,但长得十分漂亮,谭向东对其发起了猛烈的爱情攻势。几经往来,谢素芳也被这个有着几分刚毅的男人给感动了。

婚后一年,谭向东和谢素芳便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于是,谢素芳便回到老家专门带起了孩子。由于路途较远,她每年只能抽出两三次时间,带着孩子去泸州看望丈夫,短暂地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有时谭向东实在等不急了,也偶尔请假回老家和妻子呆上两天,然后匆匆赶回单位上班。谭向东的同事见了,跟他开玩笑说,老婆远了不能解急,何不就近找上一个?谭向东并不把这种玩笑当回事,他认为妻子在家一个人带着孩子也够辛苦的了,他怎么可以做出对不起她的事呢?直到2001年春节,年近不惑的谭向东突然觉得想要个儿子,便和妻子商量,谢素芳答应了。于是,谢素芳把大女儿交给公婆照看,来到丈夫的单位怀孕生孩子。2002年2月,谢素芳生下了第二胎,谁知又是个女孩,夫妇俩都感到非常失望。尤其是谭向东,开始成天抽闷烟,和妻子的话也少了。刚满月不久,谭向东便让妻子带着二女儿回老家去了。

妻子带着小女儿回去后,谭向东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每个月,他必须把自己工资的三分之二都按时寄回家里,尤其是大女儿进入高中以后,他按原来寄的那点钱已经明显不够家用了,而他自己拿着仅剩的那点工资过得越发孤单寂寞,他开始埋怨自己当初没在工作地找个女人结婚。

2002年10月的一个周末,谭向东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压抑和躁动,下班后跟着几个同事走进了一家舞厅,他要让自己那颗近乎老气而疲惫的心在这里得到完全的松弛。在舞厅忽明忽暗的灯光诱惑下,他不能自持地跌向一个陈姓女人的怀抱……

各怀心思 夫妻商订内部约定合同

常言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丈夫整个单位的人都在谈论他的桃色事件时,各种说法都传到了远在老家的谢素芳耳里,甚至有人说谭向东和那个女人还生了一个孩子。身为妻子的谢素芳顿时心中似翻江倒海,又怒火中烧,她赶忙给丈夫打了电话,质问外面的传言是不是真的?然而,面对丈夫的性格变化和内心的不耐烦,谢素芳突然觉得自己在丈夫面前是那样的卑微,她坐立不安了,大女儿正在读高中,小女儿才刚出世不久,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如果这个男人跟别的女人搅和在一起变了心,这个家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于是,谢素芳把大女儿安顿之后,简单收拾了些东西带着小女儿赶到了丈夫的工作单位。她要死死盯着丈夫的一举一动,决不让他与那个女人得逞。

来到丈夫的单位,谢素芳便经常为“第三者”陈某和谭向东发生矛盾。有几次,夫妻两都撇下小女儿大打出手,谭向东一气之下在外面呆了一个多星期都不回家。为此,谢素芳把丈夫看得更紧了,她经常悄悄跟在丈夫身后,看他是不是又跟陈某幽会了。一天早上上班,谭向东跟一个同事的妻子在路上遇到,多说了几句话,谢素芳便冲出来抓住两人不放,一直闹到了谭向东上班的办公室里。晚上回到家,谢素芳还警告谭向东老实点,下次让她抓住了那个真正的“第三者”,她会让他俩更加难堪。早已厌烦了妻子无休止纠缠的谭向东干脆断了谢素芳的经济来源,这一下可急坏了谢素芳,她和年幼的女儿实在离不开对谭向东的经济依赖,无奈之下,她只得跑到谭的办公室哭闹,直到谭向东答应拿钱出来养家。

自妻子谢素芳来单位后,他们这个家就没有过上一天清净的日子。为了摆脱妻子无休止的纠缠,谭向东决定解决此事,否则就不拿钱回家。经夫妻俩多次协商,双方签定了一份《家庭责任分工合同》。这份责任分工合同约定女方每年来泸州探亲3个月,与男方居住在一起,其余时间应自谋职业,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如果在泸州谋职,应至少住在离男方的居住地200米以外。在违约责任方面,合同的约定是这样的:如果男方违反协议约定,他就要负责两个女儿的所有费用;如女方违反约定,男方可提出离婚,两个女儿的一切费用由男方负责,女方负责照管。为了保证“合同”的有效性,谢素芳和谭向东又拿着这份“家庭责任分工合同”,前往泸州市公证处进行公证。按理说,谢素芳拿着这份经过公证的合同可以放心回老家管孩子了,可她左看右想都觉得合同还是不够全面,要是自己回了老家,管不到丈夫了,他突然要跟自己离婚和那女人结婚怎么办?于是,在谢素芳的一再坚持下,2003年8月5日,谭向东和谢素芳对原来那份由“第三者”搅出的夫妻合同作了补充,其中,在婚姻赔偿方面,规定谭向东与陈某不准有男女关系,更不能生儿育女,终生不能结为夫妻,不能有任何往来,如有上述事实,谭向东应赔偿谢素芳现金10万元。在离婚条件中,规定谭向东与陈某若无此事,10年后方可与谢素芳提出离婚,不给女方任何赔偿;谢素芳不得带走家中的任何财产,谭向东与其他任何女人有关系,谢素芳均无权干涉。同时,离婚条件中还规定,5年内,大女儿上大学期间双方不得提出离婚。随后,夫妇俩于当日又到泸州市公证处给“补充合同”也盖上了鲜红的公证大印。第二天,谢素芳拿着那份所谓的“家庭责任分工合同”和“补充合同”,带着小女儿放心地回老家去了。

妻子疑心求助妇联 违法条款公证无效

从泸州回到老家武胜,谢素芳的妹妹就急着问她跟谭向东的事情是不是解决好了。谢素芳一边说着没事,一边把那两份经过公证的夫妻合同拿了出来给妹妹看。这不看还好,一看她的妹妹就大喊合同的条款不公平。既然是夫妻,为什么不可以随时来往,而是约定每年只能有三个月探亲在一起?在泸州找工作还要在男方200米以外的地方?因此,谢素芳的妹妹认为这份合同明显是谭向东是在为自己跟“第三者”提供方便,并开始怀疑合同及公证书的法律效力。

听妹妹这样一说,谢素芳也越想越不对劲。为了弄清楚这份合同是否公平和究竟有没有法律效力,2003年9月26日,谢素芳从老家武胜县大老远赶到泸州市妇联维权部,向相关的工作人员询问这份经过公证的夫妻合同的合法性。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连妇联的工作人员都吓了一跳:这对夫妻居然为了一个“第三者”,签定了如此荒唐的合同约定。最让大家吃惊的是,这样的约定居然得到了大红印章的公证。于是,她们当即为谢素芳指出了这份家庭责任分工合同中的违法条款,并告知这样的公证是肯定没有法律效力的。

那么,这份所谓的“家庭责任分工合同”究竟违反了哪些法律条款呢?四川省泸州市公证处主任兰万里表示:就前一份合同所公证的内容,基本上过得去,只是最后一条“女方每年来泸州探亲三个月……”的约定确有瑕疵,值得商榷。而泸州市妇联维权部朱小平女士则认为:作为妇联组织,应当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像谢素芳夫妇所签定的这份“家庭责任分工合同”,部分条款明显违反了我国的《婚姻法》和保护妇女权益法中的相关条例,妇联肯定不能支持这样荒唐的夫妻合同,一旦发现,要协同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严厉的打击。

约定合同范文第9篇

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条、第十一条

基本案情

原告:xx市xx区吕庄社区第七村民小组。

被告:xx市xx区人民政府。

第三人:xx市xx区xx乡人民政府。

原告xx市xx区枣林街道办事处吕庄社区第7村民小组 (以下简称吕庄社区7组)诉称,第三人原溧河砖瓦厂占用我村7组土地25亩,6组约10亩土地,依照原合同约定在砖瓦厂解散后土地归原告所有。1992年公社砖瓦厂解散后,原砖厂占用的土地一直由原告使用至今。2004年被告以(2004)字第003号集体土地所有证把该片土地确认给“xx区溧河乡农民集体”,原告曾依法主张权利,xx市中级法院(2006)南行终字第30号行政判决书撤销了被告的前述办证。被告本应尊重该终审判决把该片土地确认给原告,但被告却无视终审判决于2006年8月再次把该片土地以(2006)字第001号集体土地所有证办到“xx区溧河乡农民集体”名下,被告的办证行为因土地来源资料缺乏、所有权人虚化不实和违背生效判决无效,原告请求法院撤销(2006)字第001号集体土地所有证。被告xx市xx区人民政府辩称,本案所涉及土地的行政处理中存在两个具体行政行为,一个是确定土地权属的行政行为,另一个是颁发土地所有权证的行政行为;前者已发生确定的法律效力,后者尚在吕庄7组提起的诉讼当中;2004年答辩人颁发给第三人的土地所有证因程序存在违法之处而被中级法院撤销,判决书并未判决答辩人不得再颁发土地所有权证,根据土地管理法等相关规定,为土地所有权人颁发土地所有权证是答辩人依法肩负的职责;法院依法撤销了后者,并不当然撤销前者,因此原告认为撤销原土地所有权证后即应将相关土地确定给其所有缺乏事实上的根据和法律上的根据。本案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已经由政府确定为溧河乡农民集体所有,原告对政府的确权决定在规定期间内未提讼,政府的确权已发生确定的法律效力。答辩人根据溧河乡农民集体的申请发证,未侵犯原告的权利。根据行政法相关规定,原告无权提起本案诉讼。另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讼的最长时间是二年,二年的起算点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本案中答辩人为乡农民集体颁发土地所有权证的时间是2006年8月,颁发土地所有权证过程中,就颁证情况在当地进行了公告,原告当时应当知道了答辩人的颁证行为。即使原告有权提起本案诉讼,其也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期限,请求依法驳回原告。

第三人xx市xx区溧河乡人民政府称,原告所诉涉及的土地因土地权属争议,在2001年经xx区人民政府以(2001)9号处理决定、xx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书确权给溧河乡农民集体所有,并依法由第三人代管;原告所谓的所有权人虚化不实问题,由于第三人所属集体企业原溧河乡砖瓦厂已不存在,根据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对属于原砖瓦厂所有的集体土地应确权给溧河乡农民集体所有,并且有溧河乡政府代管,证书冠名完全符合法律政策,不存在虚化不实。原告曾为此所有权证书冠名问题于2004年诉讼后,xx区人民政府于2006年重新纠正冠名,颁发的新所有权证书不存在违法无效的情形。原告吕庄7组在本案中不具备原告诉讼主体资格,其请求也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案件受案范围,且原告所诉事实早已超过诉讼时效,应依法予以驳回。

经审理查明:1980年10月26日xx县溧河社队企业办公室、xx县溧河砖瓦厂革命委员会与原告签订征地合同,合同约定公社砖厂征用常庄七队(原告原名)土地25亩,地价每亩250元。该合同最后注明砖厂停办以后,所占第七生产队地皮应给第七生产队。1999年9月原告与溧河砖瓦厂因部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争议,2001年xx区人民政府作出关于xx乡人民政府与吕庄村第七村民小组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决定:“(一)溧河砖瓦厂占用的70526.67平方米土地……,所有权归溧河乡农民集体所有,其四至边界均按查证事实中确定的位置界定……”。xx区吕庄村7组不服,申请xx市人民政府复议。2002年6月8日xx市人民政府以(2002)12号行政复议决定书维持xx区人民政府(2001)9号《关于溧河乡人民政府与xx镇吕庄村第七村民小组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决定》。xx区吕庄村7组对此复议决定在法定期间内未提起行政诉讼。后第三人向被告申请土地登记,被告根据第三人提供的土地登记申请书、申请报告、xx区人民政府(2001)9号、(2001)38号文件和xx市人民政府(2002)12号复议决定书等文件资料,经地籍调查,制作宗地图、指定界址,审核、审查,于2006年8月21日为第三人xx市xx区溧河乡人民政府颁发了(2006)字第001号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备注:该乡(镇)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乡政府代管。2010年6月4日原告以被告的办证行为土地来源资料缺乏、所有权人虚化不实、程序违法等为由 ,请求法院撤销(2006)字第001号集体土地所有证。

裁判结果。xx市xx区人民法院于2011年3月23日作出(2011)宛龙行初第71号行政判决书,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宣判后,xx市xx区枣林街道办事处吕庄社区第七村民小组不服,上诉至中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9月28日作出驳回上诉,维持一审的判决。裁判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本案中,虽然原告提交的征地合同中有“砖厂停办以后,所占第七生产队地皮应给第七生产队”的约定,但涉案土地发生争议后,已经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征地合同的约定不具有确权效力。《土地登记规则》第十条规定:“土地登记申请者申请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登记,必须向土地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文件资料:(一)土地登记申请书;(二)单位、法人代表证明,个人身份证明或者户籍证明;(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本案中,第三人申请登记时向被告提交了上述规定的有关文件资料,该宗土地已经宛城区人民政府和南阳市人民政府确权,确权决定已经生效,具有公定力和约束力,该宗土地权属明确。被告在登记程序上虽然存在着表格填写不完备等问题,但未达到违法程度,属于行政瑕疵,不影响行政行为的效力。这些瑕疵未侵犯原告的土地所有权,不能据此撤销行政登记行为。被告经审核为第三人登记发证并无不当。

作者简介:李继春(1962.6-),男,汉族,本科学历。1980年参加工作,1983年从事审判工作至今,先后担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

约定合同范文第10篇

一、我国著作权立法进程中视听作品作者报酬权益规范的演变

自我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6月1日施行后,经过了2001年为顺应加入WTO而进行的第一次修改和为应对解决相关WTO争端进行的第二次修改。在国家版权局自2011年启动的第三次修改过程中,也已经先后提出了三次修改稿文本。上述文本中对视听作品相应作者报酬权益的相关条文演变如下:

1、1991年《著作权法》中的相关条文

1990年《著作权法》第十五条规定: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导演、编剧、作词、作曲、摄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制作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制片者享有。

电影、电视、录像作品中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2、2001年《著作权法》中的相关条文

经第一次修改后的2001年《著作权法》的第十五条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3、2010年《著作权法》的相关条文

2010年我国著作权法的应急性修改并没有涉及视听作品及其著作权,经第二次修改后的现行我国《著作权法》的第十五条仍然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4、第三次修改《著作权法》1稿的相关条文

第十六条如当事人无相反书面约定,视听作品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

制片者使用剧本、音乐等作品摄制视听作品,应当取得作者的许可, 并支付报酬。

编剧、作词、作曲等作者有权就制片者使用或授权他人使用该视听作品获得合理报酬,合同另有约定除外。

视听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剧本、音乐等作品,作者可以单独行使著作权,但不得妨碍视听作品的正常使用。

5、第三次修改《著作权法》2稿中的相关条文

第十七条 制片者使用剧本、音乐等作品摄制视听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

视听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原作作者、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

原作作者、编剧、导演、作词、作曲作者有权就他人使用视听作品获得合理报酬。

视听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剧本、音乐等作品,作者可以单独行使著作权,但不得妨碍视听作品的正常使用。

6、第三次修改《著作权法》3稿中的相关条文

第十七条 制片者使用小说、音乐和戏剧等已有作品制作视听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如无相反约定,前述已有作品的著作权人根据第十四条第二款对视听作品的使用享有专有权。

电影、电视剧等视听作品的作者包括导演、编剧以及专门为视听作品创作的音乐作品的作者等。

电影、电视剧等视听作品的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由制片者和作者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由制片者享有,但作者享有署名权。

电影、电视剧等视听作品的利益分享由制片者和作者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作者有权就他人使用视听作品获得合理报酬。

视听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剧本、音乐等作品,作者可以单独行使著作权,但不得妨碍视听作品的正常使用。

从上述我国著作权法立法及其修改稿的条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历史轨迹:1991年《著作权法》中只规定了除署名权外的视听作品(称为“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其他著作权权利归著作权人,没有涉及视听作品著作财产权的具体细化规范。在2001年与2010年的《著作权法》中的视听作品(称为“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相关条文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的规定,明确了应通过签合同的路径实现“作者报酬”的权利,但仍然没有涉及“二次获酬权”的内容。直至这次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中的后二稿,才提出了“二次获酬权“问题。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2稿中增加提出了“原作作者、编剧、导演、作词、作曲作者有权就他人使用视听作品获得合理报酬”,修改3稿中又进一步增强提出了“电影、电视剧等视听作品的利益分享由制片者和作者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作者有权就他人使用视听作品获得合理报酬”的条文表达。

二、视听作品“二次获酬”应合同自愿约定而不宜法律强制规定

“二次获酬权”其实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律术语,在我国《著作权法》既成法律条文与第三次修改诸稿的条文中均没有出现过“二次获酬权”字样。但从上述我国《著作权法》修改2稿、3稿的条文表达可以看出,“二次获酬权”实际上就是指原作作者、编剧、导演、作词、作曲以及专门为视听作品创作音乐作品的作者等,除了其从作为视听作品著作权人的制片者手中根据相互间的合同约定拿到或者可以拿到“第一次报酬”外,每当该视听作品著作权人将该视听作品授与“他人使用”时,不管在先相互间的合同有没有“二次获酬”的相关约定,这些作者还有权依法直接从“他人使用”缴纳来的经济收益中再分得一杯羹,即这时只须直接依据法律规定,不管在前是否有相应合同约定,这些作者依法一概拥有“就他人使用视听作品获得合理报酬”的法定权益,可依法直接在每一次“他人使用”视听作品时获取其相应的第二次直至第N次的报酬,统称为“二次获酬”与“二次获酬权”。

笔者认为上述“二次获酬权”的立法建议不妥的主要理由在于:第一,无论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还是追求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最优化选择,原作作者、编剧、导演、作词、作曲以及专门为视听作品创作的音乐作品的作者,均不是整体意义上的视听作品的作者,也不是视听作品整体的共同著作权人。第二,原作作者以及原有音乐与歌曲作品作者都是以在前已经完成的既成作品(例如小说、歌曲等)及其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来换取获酬利益,一般应当通过其与制片者之间的已有作品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来一揽子约定解决。对于专门为视听作品的编剧、导演以及专门为视听作品创作新音乐作品的作词、作曲等,应当分别通过他们各自与制片者之间的专门合同来一揽子约定解决。原作作者作为原作作品著作权人,与作为视听作品著作权人即制片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实就是将其原作作品著作权中的改编权及摄制权等授与制片者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关系,应当由双方签订相关内容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以保障其获酬权益。视听作品的编剧、导演、作词、作曲以及专门为视听作品创作的音乐作品的作者,应当由他们分别与作为视听作品著作权人的制片者签订相关内容的专门合同以保障其获酬权益。应当坚持“契约本位”及“约定优先”的原则,通过当事人依法协商,合同明确约定的办法来确定与实现这些作者获得报酬的权益。这些作者与制片人之间的获酬关系,都可以通过合同约定及其履行来充分实现。至于在上述分别签订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和专门合同中约定的究竟是一揽子支付报酬?还是提成支付报酬?或者是“提成支付附加支付入门费”支付报酬?约定的是“一次性支付报酬”?还是“分阶段或者多次性支付报酬”?包括是否选择或者包含上述“二次获酬”的付酬模式,均应当由合同双方当事人自愿“契约自由”与“约定优先”。双方当事人在签定合同时都应当各有自己充分的风险预估和收益预期,从而通过具体的合同约定来锁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对于视听作品尤其如此。

主要以“大作品”形式出现的视听作品,是科技进步到今天的产物。而著作权制度演变是科技、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函数。可以说当代著作权制度已经不再单纯是“创作本位”的制度安排。可以认为当代著作权制度已经包容了相互差异化的权利归属及其利益分配原则的三类作品:即创作本位的传统作品、单位本位的科技作品与资金本位的视听作品。传统作品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艺术作品,例如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等等;传统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原则仍然凸显为“创作本位”原则,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单位创作,其著作权归属创作者。科技作品主要是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作品,此类作品中职务作品被法律明确限定为职务作品。科技作品的著作权也被称为“工业版权”或者“科技著作权”,科技作品的权利归属原则类似于专利法视角的“职务发明创造”,表现出职务作品之下的“单位本位”的浓厚趋向,规范对于职务科技作品,除署名权外的著作权权利归属单位。传统作品和科技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的原则基础都是“智力本位”,而视听作品却是“资金本位”。

所谓视听作品,即1991《著作权法》所称的“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现行《著作权法》所称的“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诸稿中所称的“视听作品”。根据我国迄今的著作权法规定:视听作品已经远远脱离了“创作本位”或称“智力本位”,演变为“资金本位”。谁出资,谁就拥有著作权,著作权权利主要归属于提供资金的制片者。《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3稿中试图改变这一规定,其建议修改的条文表达为:“电影、电视剧等视听作品的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由制片者和作者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由制片者享有,但作者享有署名权”;及拟修改为“合同约定归属优先,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则归属制片者”。鉴于视听作品以耗资巨大的影视作品等“大作品”居多,这一修改建议逾期很难通过。退一步说,假设这一修改建议获得通过,由于在影视拍摄中资金的影响力与控制欲,预计多数仍然会约定著作权归属制片者。

因为视听作品一般是特定的需要重金投入并且投资风险很大的“资金本位”的“大作品”,投资者需要有较明确的投入产出的预期以及预算。如果存在一个很难预期或者很难控制的“二次获酬”,可能既会产生阻力,又缺乏执行力。而且视听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大与个性化强,更需要通过“契约自由”与“约定优先”的合同细化约定来明确与合理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因此,视听作品是否采取或者包含“二次获酬”付酬模式,更应当是当事人之间的“自愿约定”,而不应由法律直接过细地“强制规定”。“二次获酬”应当是合同自愿选择的模式,不应当是法律强制规范的权利。视听作品的“二次获酬”应当还原为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处分来加以平衡与保障,而不能作为著作权的法定权利来配置和保护。

主张“二次获酬权”的观点中也有强调“二次获酬”是借鉴外国经验,遵循国际惯例,但这不是事实。迄今世界各国在著作权法中规定或者类似规定有“二次获酬”条文的,只是很少几个国家,而且著作权与知识产权相关国家条约中对其成员国都没有“二次获酬”的规范要求。

上一篇:工资合同范文 下一篇:印花税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