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0:04:17

园艺毕业论文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园艺;毕业论文

高职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在学校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1];是学生探求真理、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服务社会、提升知识储备、强化技能操作和完善自我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及意志品质、严谨求真的工作作风及关键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其中,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园艺产业的重视,社会对园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储备、实践技能掌握等要求不断提高。在园艺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的结合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将所学、所看、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结合,以完成最终的实践考核,成为当下的研究目标[2]。

一、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开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通常开设于第四学期,并贯穿学生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在此阶段,学生已学习或正在学习专业课程,其中包含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园艺植物育种、园艺植物保护、设施园艺、园艺产品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3]。在该过程中,为行之有效地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情况,需要让他们在后续实习阶段,通过参与到校企合作实践项目、院区结对服务项目,参加招聘会等形式,投身至园艺产学研相关行业。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完成实习要求的同时,学生将以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对所学专业进行有效提炼及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开设,则是为了更好衔接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初次步入社会的生产实习。由于园艺专业涵盖面较广,专业课程又细分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生活园艺、观光园艺等方面。因此课程开设数量较多,内容详实复杂,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提升并重。对学生提出了全面了解园艺产品自育—产—研—销四步完整过程的高标准严要求[4]。目前,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依旧沿用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模式,在吸收本科院校较为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相关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1.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初期(1)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本阶段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将毕业论文(设计)拆分成数个重要的组成模块,分门别类为学生进行讲解与授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相较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同样为专业必修课,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由于内容集中于书本,实践操作较少,即便借由多媒体的展示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案例分析,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对课程的重视性。(2)对授课教师个人能力依赖较高本课程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相较于知识点的分析,更偏重于实例讲解。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就园艺相关专业的不同方向,对不同类型的论文进行拆解,有条理、有层次地向学生讲授。现阶段,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不断增大[5],他们必然要直接参与到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去。青年教师基本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但相较于青年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所开展的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内容更偏向于生产实践。同时青年教师所学专业通常为园艺学下属某个方向,对其他研究方向的了解可能存在欠缺。这种知识面广度的不足会导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讲授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而无法较为全面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延伸的锻炼。(3)相关参考书目指导性不足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参考数目虽多,但内容普遍大同小异。其中针对园艺相关专业书籍较少,通常包括在农业大类中。而传统大田作物与园艺作物生长周期、生长特性、产销需求的差异,决定了适应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所采用的参考书籍需要细化,不可一概而论。2.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期(1)学生实习时间安排有待优化本阶段,学生已步入社会,走到实习岗位中,承担起岗位相应职责。但新的环境和工作内容会挤占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学生能够花费在论文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很多学生在此阶段无法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实习或毕业论文往往会相互影响,使得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思考不够充分,知识体系的盲点补充不及时,最终影响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完成质量。(2)教师跟进存在困难该阶段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论文初定选题起,完善选题方向、确定文章题目。在填写论文任务书后,逐步完成论文提纲、开题报告,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初稿,交予教师评阅。教师根据学生选题及开题报告,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拿回初稿,根据教师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从而形成二稿,三稿,直至最终定稿,结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环节[6]。但在此阶段,由于学生基本不在校,且实习单位各异,因此大多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联络不紧密。实际上论文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在学生进行论文初步选题时,指导教师无法及时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具体岗位工作及职位安排进行选题指导,从而使后续拟定论文提纲及撰写开题报告等工作受到影响。同时论文初稿完成后,需经反复修改才能够定稿,但学生正处于毕业生产实习中,繁重的实习任务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懈怠心理,无法及时修改甚至是不愿修改论文,最终影响论文质量及答辩结果。(3)实习单位对毕业论文的支持不力原则上,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毕业论文或设计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基本脱胎于顶岗实习过程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但实习单位出于保密性需要或其他原因,对学生在工作中获得的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的数据,不能或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得学所需数据往往不完整或不连贯,无法很好支持论文的撰写。部分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工作时,给学生安排与专业关联不高或无法接触专业相关内容的简单重复劳动岗位,使得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无从下手,无法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观点,或无法将现阶段工作或任务的成果进行有效转化[7]。3.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后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围绕着论文答辩进行。在此阶段,学考索•探微•2生所面临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强大心理,顺利通过答辩。答辩要求学生在现场能够顺利讲述论文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进展、实验开展情况、所得文章结论及存在不足,较为准确回答答辩小组提出的问题,沉着应对答辩现场可能出现的突况。

二、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学生不足

1.学习自主性欠缺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自主,独立地学习或者依靠自己去学习,主要为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律、主动、理性反思等良好的素养。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参加过高考的普高生,也有参加提前单招与对口单招的单招生,同时为了普及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会招收一批五年一贯制学生即中专毕业生。该现象造成具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表现出了学习能动性及自主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处于班级学习共同体时,能够收获较好的学习收益,但当进入自主学习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果不显著。但毕业论文(设计)是每位同学需独立完成的一次终期考核,针对独立个体进行,所以部分学生在进入论文(设计)写作阶段,会出现较明显的拖沓与懈怠现象。2.专业相关基础工作热情不足,受个人偏好影响较大毕业论文(设计)依托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园艺产业涉及就业面较广,育—产—研—销四步中会产生许多分支就业方向,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机会较多。但在顶岗实习岗位统计时发现,学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仅凭个人偏好及兴趣,并未综合考虑自身能力与专业要求。较多学生集中在园艺产业终端行业,即销售行业中,造成了在论文(设计)写作初期,出现选题面狭窄,实验材料雷同,实验设计相似,甚至选题重复的情况,严重影响后续论文的撰写。3.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性不足创新性是毕业论文的灵魂,要求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所揭示的观点、所进行统计的数据或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创新,可以依据前人研究,可以使用旧理论、旧方法,解决旧问题。但不可重复提出旧观点,而是需加入经研究后所得到的崭新观点。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受限于知识储备,知识体系的完善性不足,在进入实习岗位时,无法认识到工作的目的及岗位意义,使得他们在工作时产生困惑,认为实习的工作内容不足以撰写一篇毕业论文,从而通过选择已有的论文,生硬地与自己的实习工作进行结合,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4.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抄袭情况严重在论文阶段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8],论文大量复制粘贴他人研究成果,更有甚者,无视论文写作中学术性等要求,直接从网络上进行摘抄无立意,无研究支撑的论据及论点,填充文章。

三、对策及分析

1.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改革,采用多教师合作讲座形式开展课程园艺类专业就业可研究方向较多,涉及观赏园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光园艺、都市园艺等。在开设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时,可不拘泥于由某位教师主导课程的传统形式,将课程分割为不同模块,多位专业教师合作,发挥所长,在擅长领域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及讲解。在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园艺专业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深化知识结构分析。2.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顶岗实习阶段,应安排中期归校审查时间,便于指导教师开展论文指导工作。学生应积极主动,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填写实习日志,并及时将日志发送给指导教师,使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实习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职位要求。指导教师应参考学院颁发毕业论文时间安排,自行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敦促学生尽早完成任务。同时根据学生所撰写论文内容侧重点的异同进行分组指导,共性问题共同指导,单独问题单独分析。降低论文指导难度,避免重复劳动。3.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担任论文指导教师的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到有经验教师的研究团队中去,提升科研素养,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融入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同时,可在学院之内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由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有机组合。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与协商,从毕业论文选题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将作为辅助,协助其他指导教师完成整个论文指导过程。4.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性能力的锻炼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授课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基于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降低对老师的依赖性。而针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培养,也是贯穿在完整的教学阶段。创新思维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中,包括时政、历史及传统知识相关学科,每一门学科都在不断发展,每一次授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编排,都可以针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锻炼。例如不同课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发掘课程的通性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通性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知识树状图。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模式,以核心内容为基点进行深入思考,从研究广度向研究深度进行转变,增强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5.加大对论文抄袭的检查力度为避免学生在论文撰写最后阶段匆忙修改,论文指导过程中不仅仅依托于系统的开放,应将毕业论文工作分为不同环节,并对每一环节进行审核。通过过程检查,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应加强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强调师德教育及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确对论文抄袭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并酌情剥夺答辩资格或取消毕业论文成绩。结语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更注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岗位实践,以完成实习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及能力的锻炼。基于农业对拓展出更多现代农业栽培生产模式的需求,园艺类专业对学生如何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机会,并将实习内容转化为对学习过程的最终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院校园艺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应从多方面着手,对学生、教师和授课过程都提出要求,力求解决各环节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76-02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作为培养方案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方位检验与考核,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的综合平台。因此,这个环节的实施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奠定基础。但目前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综合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在分析园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园艺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毕业论文中主要存在的质量问题

对当前有关理论前沿或实际生产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不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没有独到见解,低水平重复较多。论文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刻,缺乏一定学术价值,针对性不强。毕业论文缺少历史性回顾和综述,对本领域了解深度不够,导致盲目推理,尽管有些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但在毕业论文未能作系统设计,也未进行针对性实验,未形成自己的观点。

1.缺乏一定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较少。有学者认为,27%的毕业论文选题来自实践,但只是单纯地堆放基本理论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狭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34%的毕业论文缺少历史性回顾和综述,对本领域了解深度不够,导致在文章中盲目推理,选题虽来源于生产实践,但未进行针对性实验,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调查显示,本科毕业论文中大量引用和编辑别人的观点,缺乏学生独立的见解:有61.3%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裁剪并融入自己的观点,有7.9%学生的毕业论文完全是通过计算机裁剪重组形成的,只有30.8%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撰写的,阐述的是自己的观点。在这些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些观点是通过学生一定的积累所形成,也有一些是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其它69.2%的学生的毕业论文观点只能是别人研究的堆砌,或者是完全抄袭别人的观点,这些论文只是原有观点的简单重复,它们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就可想而知。

2.毕业论文撰写不规范。在以往关于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中偏重于设计选题和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而对论文的撰写过程重视不足,有一些毕业学生在论文答辩时,论文的撰写还达不到学校规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文献查阅得不够全面;数据处理不科学;结论不能体现题目的创新性;格式不规范。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审核不严格,甚至有些指导教师对学校制定的论文撰写规范也不清楚。其二,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不够主动,科研论文写作知识匮乏,过度依赖指导教师。

二、园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园艺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毕业论文的完成具有季节性和时间长的特点,这使毕业设计的进行在时间上与就业或考研有一定的冲突。而且,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四毕业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找工作和各类资格考试中,有的学生甚至牺牲毕业设计的时间去学习外语。在论文撰写期间一些同学要么辗转各地寻找工作,要么忙于研究生面试和复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2.指导教师指导工作不够到位。学生在选择指导教师时,倾向于经验丰富、威望高的老教师,这些高水平教师的科研任务往往也比较重,如加上过重的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会出现部分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的情况。而与老教师相比,青年教师虽然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但由于缺少科研和教学的经历,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质量也不高。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建议

1.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时期。为了解决园艺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冲突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在大二下学期就组织选题,为学生介绍指导教师及各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资料搜集及文献阅读。使学生利用学习之余做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例如,查阅资料、制定实施方案、做实验准备等,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实验。

2.关于教师的指导。毕业设计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应特别注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选择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对于教师的指导,首先是课题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功,巩固、拓宽和综合运用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同时,选题与行业发展、学生出口相结合。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塑造高水平的劳动者,而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择业,所以,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必须与行业技术、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能够为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创造条件。本科毕业生的出口基本上就是工作和读研两种选择,对于这两类学生,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最好能够因材施教:对于就业的同学尽可能选择技术性题目,对于读研的同学尽可能选择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研究型的题目。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开创精神,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可以和实习的企业及基地合作实行企业高校双导师制。对于科研任务重的教师,可以培养研究生参与教学,以研究生带本科生,在培养了本科生的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在激励青年老师参加科研和教学工作,培养其科研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可采取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形成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的方式,弥补青年教师经验不足及老教师投入精力有限的缺陷。

3.关于毕业设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励科研经费充足的教师,将本科生发展为科研力量的一部分,让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工作参予到课题研究中去。

4.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应多提意见和建议,少给“答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要再关键阶段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可通过开设“专业文献查阅与论文撰写实训”课程解决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的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专业文献查阅的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技能,熟悉论文撰写的方法及基本要求。

四、结论

本科毕业论文在园艺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避免毕业论文流于形式的一些建议和方法。通过论文的选题、论文时间安排、教师指导、管理等多方面措施,使毕业论文达到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志高.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质量控制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137-138.

[2]郑少华,陶珍东,魏财业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9):100-101.

[3]宋文彬.本科毕业设计中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11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 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质量提高策略 省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基于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初探 衡量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的研究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 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体育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 地方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探讨 提高农业类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提高应用型高校工科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刍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浅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如何提高园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5][10]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EB/OL].(2004-07-13).[2013-04-0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9]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EB/OL].(2012-05-27).[2013-04-15].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http:///kaoyan_news_3989/20090111/t20090111_354041.shtml.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37-03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LIN Qiao-ling HE Hong * YI Run-hua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 status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s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methods and content,open laboratories,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 and thesis management,etc. By preliminary try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promoted students' operative skill and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and improved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stimulated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Key words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reform;pratice

植物保护专业是传统植物生产类主干专业之一。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多数到农化企业或乡镇农技部门就业,从事农药营销、植保技术服务等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读研继续深造。这不仅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其课程设置往往是理论课的从属,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国内不少农业院校都已就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和改革[1-12]。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实践教学,以满足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1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

1.1 教学方法改革

过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验证性教学,该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和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上实验课前一周教师提前给学生安排讨论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二是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如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等实验课上,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跟随指导解疑。通过此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观察认识了以往只在课本和PPT上看到的常见病虫害,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其学习兴趣。三是鼓励学生采集标本,参与教具制作,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周边植被丰富,是一个天然的植物标本贮藏库。根据季节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组织学生制作成套病虫害标本,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丰富实验室的标本贮藏量,为学生的实验教学增加教学内容,一举两得。

1.2 教学内容改革

植物保护专业许多课程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内容,如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内容多是对常见昆虫和病菌的识别与鉴定,以往学生只要按实验指导步骤进行操作就能顺利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常规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但缺乏动脑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使得真正能够合理地设计实验并就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的学生不多。为改变此弊端,广东海洋大学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改革:一是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增加了技能性、设计型综合实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项目中增加了植物病原菌分离及其培养基设计这一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采集各种植物病害标本,并根据病原菌的特性,设计、配制培养基,通过比较分析各种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分离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技能训练课,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课包括植物病理学基础、昆虫学基础、植物病害防控、农业害虫防控等四大模块,每个技能训练课20个学时,形成了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农业生产现状和出现的新问题,设计实习的内容。课程的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与生产实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害虫的发生以及生物学特点,进一步提出防治的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实习中加以确认。学生觉得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了其学习兴趣,锻炼了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开放实验室,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以往的实验室管理,仪器分散,功能不全,利用率低,相互独立。部分实验室仅供学生上课使用,不对本科生进行开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对实验室进行整改,把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大植保实验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近1 000 m2,近3年来添置实验仪器设备费用超过300万元。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做到人、财、物资源共享,实行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对本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周末与寒暑假时间自由出入实验室,大大方便了学生做实验。同时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由指导老师负责本科生科研选题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等问题,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本科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可以挑选学生,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理想的导师。导师可以先为学生选择研究主题,通过研究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选题的技巧。特别是导师自己有科研课题时,能够让学生尽早参与课题的研究,对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随导师进入相应的实验室,与其他研究生一起,协助导师做些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增加了其实践机会,增强对其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实践证明,学生对科研导师制反响较大,参与积极性很高,班级学生参与率几乎达到100%。同时广东海洋大学还利用该实验室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东省和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已有多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创新大赛或挑战杯竞赛奖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3 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保证学生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确实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广东海洋大学因地制宜在校内外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训基地。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是隶属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11个涉农的本科专业之一,为搞好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利用学院已建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园艺研究所等条件,并结合学院其他专业如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的校内教学、科研、生产等资源,在校内建立了水稻、甘蔗、果树、蔬菜及热带植物等病虫害观测圃,为相关专业课程从“黑板”教学走向“现场”教学,将书本上抽象的“植物病虫发生与防治”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为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专业还组织学生按作物种类对其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以了解、掌握校内各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其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提出建议,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广东海洋大学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当地热带农业特色,广东海洋大学分别建立了南亚所热带植物实习基地、廉江红橙实习基地、徐闻香蕉与蔬菜实习基地、雷州蚕桑实习基地及湖光农场实习基地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4 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的集中反映,是衡量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水平,结合农科专业高等教育特点,广东海洋大学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严把毕业论文选题与内容关。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是一人一题,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内容必须是学术研究性论文,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性。二是严把指导教师关。要求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有课题支持,以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严把毕业论文答辩关。答辩时专业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独创性等进行全面严格审查,对不合要求的论文一律不准答辩;答辩时要求每人进行独立答辩,由答辩委员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表现等,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四是强化了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等。为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广东海洋大学除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实验室平台、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外,在教学安排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在学生进入三年级时即开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一改过去四年级时才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状况,这样不仅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涵盖农作物一个完整的生长发育期,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靠性,同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认真思考与总结,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通过改革,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已有多篇毕业论文在校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5 结语

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明显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就业率,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植物保护专业涉及面广,又受地域等主客观条件限制,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广东海洋大学将不断努力,确保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适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廖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与研究,2005(1):94-96.

[2] 龚国淑,黄云,张敏,等.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9-31.

[3] 郭胜.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3):40.

[4] 康涛,卢毅,刘小高.当前综合性院校农科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89-94.

[5] 贺桂欣,王久兴,齐永顺,等.论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园艺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2):64-67.

[6] 高必达,余映波,李红玫.植保专业动态应变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1(2):65,84.

[7] 赵明.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85.

[8]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9] 黎东升.农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1(8):64-65.

[10] 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8-21.

[11] 于莉,安立龙,徐春厚,等.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7):9-11.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50-04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所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检验,是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可以反映出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毕业论文集中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完善,对毕业论文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监控不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表现如下:(1)在毕业论文试验研究和写作期间,学生因就业、考研、出国、报考公务员等多重压力,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开展试验研究和论文撰写,从而严重影响论文质量;(2)学院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督控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措施;(3)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偏多,知道不到位,影响论文质量。(4)教辅人员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试验经费不足,影响论文质量。此外,本科毕业论文还存在抄袭、分析能力差、写作能力差水平低、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不强以及选题不适宜等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主要决定于学生、教师主要因素及教辅人员、学校资源等这些客观因素。因此,本项目对园艺院220个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实施和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1.学生在毕业论文试验研究和写作期间的情况调查。

针对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从10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发现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广泛阅读文献能力较差、专业知识不扎实,造成论文没有新意和深度,学生在接收教师指导过程中不能积极发表意见;二是学生对论文撰写的态度不是很认真,对于细节问题不是很重视,不能大量阅读参考文献,致使学生论文质量不高。

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实习单位实习、考研和考公务员上。对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的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认为毕业论文与就业没多大关系,认为只要走走过场就能毕业。例如,一些已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学生,认为工作都找到了,老师一定会让毕业,因此,对毕业论文马马虎虎,等到交毕业论文时,匆匆地从网上或有关杂志书刊上抄袭拼凑成一篇论文,交上即可,没人仔细核查;而未能找到工作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到毕业论文的研究及写作上,就无法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从调查结果看,总体上学生在毕业论文试验研究和撰写过程中表现良好,但是作为“985”大学,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更高的毕业论文质量,针对出现的问题,需要形成更加完善的管理监控体系,保障毕业论文顺利开展,促进毕业论文质量不断提高。

2.教师在毕业论文试验研究和写作期间的情况调查。

笔者在毕业论文研究和论文撰写中,通过学生对自己的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调查发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异明显。75%老师对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很重视,经常到实验室检查学生的试验研究状况,对试验研究进行指导,并及时纠正试验中错误并解决试验中遇到的问题,5%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与学生见过1次面,学生整个试验研究情况教师还没有掌握,因此,会出现答辩前还没有完成试验的情况。在检查220篇论文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教师指导的学生规范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教师对细节问题(如格式、错别字)也很重视的论文,论文格式都相对比较规范。也有教师不重视的,从论文题目到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上很不规范,论文中出现很多的错别字。要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必须要指导教师先重视起来,而且要提高指导教师在写作方面的素质。

3.实验人员在毕业论文进行试验研究和写作期间的情况调查。

实验员对毕业论文教学起到了根本的保证作用,实验员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

在毕业论文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要认真指导学生试验使学生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保持仪器整洁,注意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调查发现实验人员在学生毕业论文试验研究阶段突出的问题是:一部分实验员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对自身负责的专业方向知识缺乏,导致在指导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实验员不能辅助指导论文研究试验。另外,有部分实验员不能定期对论文研究所需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导致部分仪器出现状况而影响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追其原因,目前我院实验室队伍的结构性非常不合理。学科带头人、高级职称作为实验人员者极少。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较多,高级职称的人员较少;实验室队伍中留校生多,存在着严重的近亲繁殖的现象;仪器设备的维修人员缺乏等问题也十分普遍;有的实验人员自身的观念和意识滞后,缺乏奋斗目标,钻研业务和了解新知识不够,跟不上知识的更新;参加科研项目的人员很少。

总之,实验室的建设不仅需要高尖端的仪器设备,还需要高素质的实验人员,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3.管理人员在毕业论文试验研究和写作期间的情况调查。通过学生对管理人员在制定制度的完善程度、制度在论文撰写各过程中的执行力度、检查形式、毕业论文经费投入及职责方面投入精力进行调查,结果见图1。

图1显示,60%的学生认为管理人员投入了足够的精力,30%的学生认为不足,10%的学生认为严重不足。他们认为毕业论文教学经费不够,实验地方紧张,许多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毕业研究论文的需要。院、系在毕业论文的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的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写作前的试验内容完成程度的检查不够充分;写作后的考核把关不够严格,对毕业论文的答辩及评审走过场,评分标准偏低等问题没有专人负责。因此,应成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院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制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实施细则,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毕业论文的质量,及时将相关材料整理、存档。

4.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调查。

通过对220篇论文的检查看出,毕业论文写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来看,毕业论文的选题狭窄且缺乏新意,学生选取的研究内容有部分雷同。有些学生选题过大,超出了本科生研究的范围,有些选题又过小,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字数。选题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密切,毕业论文研究结果无法应用到实际中。

还有一部分学生做的都是同门研究生的论文内容,这样有很多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参与很少,毕业时将研究生的研究结果拿来用,出现问题也不知怎么回事,结果也不会分析。

毕业论文中文献综述参考文献数量不足,英文文献较少。文献综述未能很好地对研究现状和各种观点进行归纳。综述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年代较早,未充分体现该研究方向前沿性的东西。有些学生不了解规范的文献综述的格式,自己认为合适就可以了,参考文献的标注极其不规范。

外文翻译语句不够通顺、流畅,准确度不够。学生将外文资料用“金山快译”加以翻译,翻译出来的资料让人看不明白。

5.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改善的措施。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针对毕业论文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应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1)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增强质量意识。毕业论文开始时应对学生、教师、实验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开会动员,让每个参与毕业论文的相关人员知道它的重要性,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2)优化选题设计,加强选题指导。每个学生应有自己的题目和研究内容,不要做研究生内容,选题应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端正学术风气。设立导师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或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研究的认真负责的教师给予指导。

(4)加强毕业论文全程监控,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的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各级规章制度及毕业论文监控体系,注重过程监控,规范管理。学院应根据学校的相关政策,并结合本学院的专业特点,明确制定毕业论文质量要求。

(5)加大管理力度,打造有利于全程管理的网络平台。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与管理,可采用全程管理的网络平台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将对毕业论文题目、开题报告、开题任务书、开题审批表、毕业论文终稿及参考文献等标准模板展示出来,规范论文格式。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或QQ群信息资料,资料共享,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进行疑难解答,在线交流。还可网上评阅论文指导论文。

作为“985”大学,担负着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历史重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可以通过上面的措施对已完成的毕业论文从格式、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对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及论文质量进行评价,找出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重点问题加以改进,从根本上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系和机制,从而保障毕业论文质量提高。

基金项目:校重点教改项目JY1301004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生物技术是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在整个科学领域中占据了越来越显著的地位。作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彻底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克服人类自身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疾病危害、能源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有效手段和工具[1]。

目前在黄瓜育种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利用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方法,创新了一大批含有优异基因的黄瓜育种材料,培育出多个丰产、优质、多抗品种。生物技术在黄瓜遗传育种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介绍在这方面已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

2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1黄瓜基因的分子标记

开展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离和克隆基因的基础。“十五”期间,我国科研工作者建立了适合黄瓜的RAPD、AFLP和SSR标记的优化反应体系,并对黄瓜的多个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

钱忠英等[2]优化的黄瓜RAPD反应体系为:PCR程序94 ℃预变性3 min,94 ℃变性30 s,37 ℃复性30 s,72 ℃延伸2 min,循环40周,最后72 ℃延伸7 min为佳;模板DNA的适宜浓度为2.5~5 ng/μL,引物浓度为0.6 mol/μL,dNTPs浓度为0.25 mmol/L,Mg2+浓度为1.875 mmol/L。张桂华等[3]建立了适合黄瓜的AFLP反应体系:在50μL酶切连接体系中,取300 ng基因组DNA进行双酶切和接头连接,然后取4μL酶切连接产物进行预扩增,预扩增产物稀释30倍后,采用“2+3”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用于选择性扩增可以得到很好的扩增效果。葛风伟[4]等摸索了适宜黄瓜的SSR反应体系,认为在25Μl PCR反应体系中,Mg2+的最适浓度为0.2 mmol/L;dNTP最适浓度为0.2 mmol/L;反应体系中Taq聚合酶宜加入1U,引物应加入30 ng;DNA最适浓度为5 ng/μL。另外,刘殿林[5]、张正奇[6]、孙敏[7]等也对黄瓜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和RAPD反应体系进行了探索。

基因分子标记方面,陈劲枫等[8]利用RAPD技术获得了黄瓜全雌性特异的片段B111000。娄群峰等[9]筛选得到了与黄瓜全雌性F基因连锁距离为6.7 cM的AFLP标记TG/CAC234,并将该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SA166。张桂华等[10]找到2个与白粉病抗病相关基因连锁距离为5.56 cM的AFLP标记,目标片段的大小分别为238 bp和236 bp。张素勤等[11]研究并获得了与控制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感病QTLs均紧密连锁的显性AFLP标记:E25M632-103。该标记从分子水平说明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某个感病QTLs是连锁的。丁国华[12]筛选得到与抗霜霉病基因dm连锁不十分密切的CsRGA3标记。在dm和CsRGA3之间还检测到黄瓜白粉病抗病基因pm的存在,显示了dm和pm存在连锁关系。国艳梅[13]筛选到的AFLP标记E4M6和E5M5,分别与黄瓜营养部分苦味基因Bi连锁,距离15.0 cM;和不苦基因bi连锁,距离18.8 cM。顾兴芳等[14]找到了与黄瓜果实苦味基因Bt紧密连锁的两个显性AFLP标记E23M662-101和E25M652-213,与Bt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 cM和4 cM,且位于Bt两侧。Thomas等[15]以WⅡ983G×Strait8的55个F2+代个体和Iudm1×Strait8的90个F2+代为研究群体,从960对RAPD引物产生的135个多态性标记中筛选出5个与黄瓜霜霉病基因(dm)紧密连锁的标记:G14-800、X15-1100、AS5-800、BC519-1100和BC526-1000。

2.2黄瓜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基因定位

1994年,Kennard等[16]以G421×H-19获得的F2+群体为材料,构建了一张总长为766 cM的遗传图谱,该图谱由10个连锁群组成,包含了58个位点标记,2个位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1±8)cM。同时利用种间杂交GY14×PⅡ83967获得F2+群体构建了含有70个位点,10个连锁组群,总长480 cM的连锁图谱。1997年,Serquen等[17]以G421×H219杂交的100个F2+株系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构建了一个含有80个位点的连锁图谱,包含了77个RAPD标记,3个形态标记,分为9个连锁组群,整合长度628 cM,平均标记间隔7.8 cM。

2000年,Danin-Poleg等[18]以GY14×PⅡ83967为材料,用SSR标记技术构建了黄瓜的遗传图谱,将14个SSR标记定位到8个连锁组群中,整合图谱总长为783.2 cM,并发现其中有9个标记与甜瓜相同。Bradeen等[19]利用Joinmap软件,以G421×H219的杂交后代群体为研究对象,整合出含有10个连锁群,255个标记,总长为538.6 cM的遗传图谱,平均标记间隔为2.3 cM。又以GY14×PⅡ83967为材料,构建了一张包括了15个连锁组群,197个标记,整合图谱长度为450.1 cM的黄瓜遗传图谱。Park等[20]利用对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W)和南瓜花叶病毒(ZYMV)敏感的“Straight8”和对PRSV-W、ZYMV有抗性的TMG1(TaichungMouGua)的F6代重组自交系(RLs)为材料,构建了包含353个位点,12个连锁组群的连锁图谱。Fazio等[21]采用G421×H219获得的171个RLs和216个F2+单株构建了包含14个SSR标记、24个SCAR标记、27个AFLP标记、62个RAPD标记、1个SNP标记和3个重要形态学标记(雌性,有限生长和小叶),分为7个连锁组群,总长为706 cM的遗传图谱。Young等[22]以黄瓜抗病毒和感病毒的亲本组成的重组自交系进行AFLP、RAPD、RFLP标记,并构建了353个位点的黄瓜图谱。

“十五”期间,我国科研工作者构建了2张黄瓜遗传图谱,其一是张海英等[23]利用黄瓜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构建的包含9个连锁组群,共有234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其中包括141个AFLP标记、4个SSR标记和89个RAPD标记,覆盖基因组长度727.5 cM,平均图距3.1 cM。应用该图谱对控制黄瓜耐弱光的数量性状基因(QTL)进行了研究,将影响叶面积增长量的5个QTL分别定位在LG1、LG7和LG9连锁群[24]。其二为李效尊等[25]利用F2+代群体,构建的包含77个SRAP标记和79个RAPD标记的遗传图谱,分属4个大的连锁群和5个小的连锁群,总长度1110.0 cM,平均间距为13.7 cM。并将侧枝基因(lb)定位在一个大的连锁群上,其两侧标记是OP-Q5-1和OP-M-2-2,与lb的间距分别是9.3 cM和15.9 cM;将全雌性基因(f)定位在一个小的连锁群上,其两侧标记是OP-Q5-2和BC151,与f的间距分别是13.8 cM和13.6 cM。

2.3分子标记在黄瓜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

分子标记技术以其准确性高、速度快、周期短而较多地应用于黄瓜种质亲缘关系分析和种质资源多样性检测方面。利用RAPD标记进行研究的报道有:张海英等[26]分析了华北型与欧洲温室型品种的杂交后代的遗传漂移情况,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以及F2+个体的基因型分析。刘殿林等[27]分析了39份黄瓜材料的遗传差异,不同材料间的遗传距离(D)在0.0642~0.592之间,并根据遗传距离,按UWPGA法进行了聚类分析。夏立新等[28]计算出黄瓜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研究了田间园艺性状与分子遗传距离间各种相关曲线的相关系数。陈劲枫等[29]对黄瓜属的22份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为2群:CS群(黄瓜、西南野黄瓜及野黄瓜)和CM群(甜瓜、菜瓜、野生小黄瓜及非洲角黄瓜)。庄飞云等[30]也将23份材料按亲缘关系聚类为黄瓜、近缘野生种、种间杂交种和甜瓜亚属种4类。李锡香等[31]分析了66份黄瓜种质基因组DNA,将供试种质分为8个组群。另外,利用RAPD标记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探测黄瓜亲本自交系与其杂种F1代的遗传差异[32]。

AFLP技术也经常用在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上面。王志峰等[33]利用AFLP技术对包括80份山东黄瓜地方品种和24份其他地区品种的遗传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山东黄瓜地方品种与日本品种和欧美品种分属不同类群或亚类群,山东地方品种分为8组,各组内生态类型基本一致。AFLP分析计算出15份密刺类黄瓜品种的遗传距离在0.033~0.686之间,聚类分析分为8类,新泰密刺和山东密刺遗传差异较小,与长春密刺遗传差异较大[34]。李锡香等[35]以8对引物对70份不同来源的野生和栽培黄瓜种质基因组DNA进行AFLP分析,将供试种质聚类为3大种群:西双版纳黄瓜组群、印度野生黄瓜组群和栽培黄瓜组群。Zhuang等[36]用RAPD和SSR分析黄瓜野生种、半野生种的亲缘关系,二者的遗传分析结果具有很高的协调性,二者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94。

另外,李俊英等[37]发现在不同黄瓜品种的线粒体中存在类质粒分布的差异,其存在有一定随机性,不同品种中的同一种类质粒间具有同源性。

2.4黄瓜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黄瓜基因克隆有多篇报道。康国斌等[38]克隆得到了在黄瓜冷敏型品种低温锻炼异表达基因的cDN段(ccr18),大小为639 bp。在基因组中以单拷贝或低拷贝形式存在。ccr18基因与黄瓜低温锻炼相关,与拟南芥染色体IIIBAC库中的F14P3基因组序列具有88 %的同源性。白吉刚等[39]扩增出黄瓜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ABPl)cDN段,大小约为800 bp,该基因在开花前1 d的子房中表达信号较弱,在授粉后2 d、4 d和6 d的幼果中表达增强。丁国华等[40]利用简并引物从黄瓜基因组DNA中分离得到15条同时具有特征保守域结构的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翻译产物与许多抗病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

牛林海[41]克隆了黄瓜HMG(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s)基因,并认为该基因是单拷贝,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在根中表达最强。叶青静[42]测定了黄瓜果实组织中的与细胞分裂相关的精氨酸脱羧酶(ADC)基因cDNA序列(约1.83 kb)、与细胞膨大有关的扩张蛋白基因cDNA序列(约786 bp)以及一条酸性转化酶的cDNA全长序列(约2.25 kb)。李志英[43]获得了正常和“花打顶”黄瓜之间的2个差异片段所在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定名为CUATP和CuADC。“花打顶”植株中CUATP的表达明显减少,而CuADC表达量增加。梅茜[44]构建了黄瓜幼果的cDNA文库,得到139个表达序列标签(ESTs),其中有97条与已知基因高度相似,36条为低度相似序列,在GenBank中未找到匹配同源序列的ESTs为6个。娄群峰[45]从中国弱雌性黄瓜中克隆出了全长为1024 bp的ACC合酶基因,包含6个开放阅读框,不同生态型黄瓜中ACC合酶基因序列保守性很强。不具有性型特异性,但在植株不同部位表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5黄瓜杂种纯度及品种指纹图谱分析

黄瓜种子纯度鉴定的常规方法是根据田间表现性状进行鉴定,后来发展为利用同工酶的方法,但二者都有一定的缺陷。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黄瓜种子纯度,可以在苗期甚至种子阶段进行,高效快速、稳定可靠。克服了传统田间检验要根据植株园艺性状进行而导致的费时、费力等缺点。但相关报道比较少。

王和勇[46]研究表明,黄瓜不同组织器官的DNA对RAPD扩增无影响,均可获得一致的指纹图谱,并建立了种子纯度鉴定的RAPD的反应体系。孙敏[47]等通过RAPD标记鉴定和分析了黄瓜品种真实性,也建立了适宜黄瓜种子纯度鉴定的RAPD指纹图谱。金红等[48]研究了抗除草剂基因在黄瓜杂种纯度快速鉴定上的应用,摸索出田间抗性鉴定和室内种子抗性鉴定的除草剂临界浓度,建立了一套在种子发芽阶段或2片真叶期进行黄瓜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新技术。

2.6分子技术鉴定黄瓜病害

王惠哲等[49]以感病组织和健康组织总RNA为模板,进行cDNA合成和PCR扩增,对75份黄瓜病毒病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从感病组织中扩增出与预期的425 bp大小一致的目标片段,而健康组织无此扩增产物;29份材料检测到TMV,检出率达38.67 %。同样的方法,也检测到黄瓜上的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2)[50]。李淑菊等[51]利用RT-PCR对黄瓜病毒毒原种类进行检测。陈洁云等[52]用同样技术明确了ZYMV和CMV是浙江及其周边地区侵染葫芦科植物最主要的病毒种类,夏季CMV普遍发生,ZYMV主要发生在秋季。

3黄瓜组培技术与单倍体和三倍体培养

利用对黄瓜离体组织的培养,通过愈伤组织和胚状体两条途径均可获得再生植株。何晓明等[53]建立了子叶及下胚轴离体培养体系,通过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获得再生植株。郭德章等[54]将分离纯化的黄瓜子叶原生质体,培养于mKM8p液体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可持续分裂至愈伤组织形成。当再生的愈伤组织直径达0.5~1.5 cm时,及时转入改良的MS附加不同生长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及再生,结果产生大量体胚并再生成植株。

不少报道对黄瓜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做了探讨。侯爱菊等[55]认为外植体类型、基因型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黄瓜直接器官发生有显著影响,子叶节是最佳的外植体类型。杨爱馥等[56]研究认为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和胚胎发生阶段分别采用9 %和6 %的蔗糖浓度,可促进体细胞胚胎发生;胚诱导培养基中添加6-BA 0.5 mg/L,以及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甘露醇与蔗糖配合使用,可提高体细胞胚胎发生率。梅茜等[57]研究表明,苗龄和ABA是影响子叶分化形成不定芽的显著因素;加入适量的AgNO3可改善黄瓜愈伤组织的质地、促进芽的形成。与曹利仙等[58]试验结果相同。郭德章等[54]认为Ca2+浓度对黄瓜原生质体的稳定和细胞分裂有重要影响。李云等[59]研究后认为赤霉素处理离体黄瓜子叶不能诱导花芽分化,萘乙酸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激动素KT1.0诱导花芽分化的频率最高。但周俊辉等[60]认为l/2 MS培养基中附加0.10 mg/L 6-BA能显著提高离体黄瓜子叶的开花率,White培养基中附加2.00 mg/L的KT开花率也有明显提高。相同浓度的L-丙氨酸和L-酪氨酸均明显促进黄瓜子叶开花,而甘氨酸对黄瓜子叶开花则有一定的抑制。

在黄瓜单倍体和多倍体培养方面,杜胜利等[61]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一整套通过未受房离体培养产生黄瓜单倍体植株的技术体系,再生频率达25 %。雷春等[62]通过射线辐射花粉授粉并结合胚培养从3个基因型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陈劲枫等[63]研究了异源三倍体黄瓜的离体繁殖的培养基配方最佳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 + 6-BA 2.2 mg/L和MS + 3.0 mg/L KT + 0.2 mg/L NAA,然后丛生芽在MS + 0.2 mg/L 6-BA的培养基上伸长大约10 d后取整齐一致的芽在1/2 MS + 0.2 mg/L 6-BA培养基上生根。

4黄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基因工程改良

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种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黄瓜上的转基因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和电激法等,目前以农杆菌介导法为主要方法。近几年来,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和建立了黄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将CMV-CP、CBF3、Cor15A、Chi、Glu、CTB/CS3、RS等基因导入黄瓜基因组。

陈峥等[64]的研究表明,在共培养的菌液中添加乙酰丁香酮,明显提高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延长农杆菌与外植体的共浸染时间至40 min,外植体的存活率和出芽率显著提高。姚春娜等[65]试验表明,超声波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农杆菌对外植体的转化频率。侯爱菊等[66]建立了一套黄瓜遗传转化体系,适宜的选择压力为卡那霉素30 mg/L。金红等[67]也对影响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进行了摸索。于静[68]、孙兰英[69]、赵隽等[70]均认为子叶节是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最佳外植体,最适宜的芽诱导培养基为MS + 6-BA 0.5 mg/L;子叶节预培养1~2 d,在添加6-BA 0.5 mg/L、乙酰丁香酮100μmo1/L,pH 5.2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遗传转化效率最高。利用TDZ从子叶节上诱导出再生芽,效果优于BA。

金红等[67]将抗除草剂基因bar导入到黄瓜子叶中,获得落地转化株系。邓小燕等[71]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Pbinp-35S-CBF3。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黄瓜子叶,获得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黄瓜再生植株。张兴国[72]等也将冷cbf3基因和corl5a抗寒基因导入黄瓜基因组,创制出耐寒黄瓜新材料。白吉刚等[73,74]将拟南芥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转化黄瓜,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单性结实能力增强。通过黄瓜离体子叶不定芽再生体系,陈丽梅[75]和林建丽[76]已分别将荧光素基因(luc)、ATT1基因和花生白黎芦醇合酶(RS)基因导入黄瓜,获得了阳性转基因植株。柏锡[77]获得了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基因的黄瓜植株。张国广[78]将来源于菜豆的几丁质酶(Chi)基因和克隆自烟草的β-1,3-葡聚糖酶(Glu)基因导入3个基因型的黄瓜基因组中。侯爱菊[66]、孙兰英[69]和杨成德[79]也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黄瓜。

5存在问题及展望

黄瓜有7对染色体,染色体组总长度750~1 000 cM,高饱和的分子连锁图应具有7个连锁群。目前构建的遗传图谱相对不饱和,整合后的连锁图谱虽然密度增加,但是不能覆盖整个基因组。被定位到图谱上的分子标记不多,与重要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就更少。因此,仍需对黄瓜分子标记进行研究,找到与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的定位克隆奠定基础。黄瓜组织培养以二倍体的研究居多,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研究较少,黄瓜单倍体组织培养的技术在国内仍未成熟,黄瓜转基因技术也还停留在研究阶段,与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差距,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健.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1999,19(3):8-11.

[2] 钱忠英,蔡润,潘俊松,等.黄瓜RAPD体系的优化与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21(3):208-213.

[3] 张桂华,杜胜利,鞠秀芝,等.黄瓜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J].华北农学报,2004,19(2):10-12.

[4] 葛风伟,张海英,陈青君,等.黄瓜SSR反应体系的建立[J].华北农学报,2004,19(2):5-9.

[5] 刘殿林,杨瑞环,哈玉洁,等.黄瓜基因组DNA提取与RAPD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2,17(4):9-12.

[6] 张正奇,邹敏芬,熊劲芳,等.黄瓜DNA的提取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6):31-33.

[7] 孙敏,乔爱民,王和勇,等.黄瓜DNA提取及其RAPD-PCR反应体系的优化[J].种子,2004,23(6):9-14.

[8] 陈劲枫,娄群峰,余纪柱,等.黄瓜性别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4):11-14.

[9] 娄群峰,陈劲枫,MollyJahn,等.黄瓜全雌性基因连锁的AFLP和SCAR分子标记[J].园艺学报,2005,32(2):256-261.

[10] 张桂华,杜胜利,王鸣,等.与黄瓜抗白粉病相关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的获得[J].园艺学报,2004,31(2):189-192.

[11] 张素勤.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遗传机制及其分子标记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05.

[12] 丁国华.黄瓜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其对霜霉病抗病基因标记的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04.

[13] 国艳梅.黄瓜苦味遗传规律研究及AFLP分子标记(硕士毕业论文).2003.

[14] 顾兴芳,张素勤,张圣平,等.黄瓜果实苦味Bt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J].园艺学报,2006,33(1):140-142.

[15] Thomas H,Staub J E,Claude Thomas.Linkage of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 stodowny mildew resistance in cucumber (CucumissativusL.)[J].Euphytica,2000,115:105-113.

[16] Kennard W K,Poetter K,DIjkhuIzen A,et al.Linkage samong RFLP,RAPD,isozyme,disease-resistance and morphological marker sinnarrow and wide crosses of cucumber[J].TheorAppl.Genet,1994,89:42-48.2.

[17] Serquen F C,Bacher J,Staub J E.Mapping and QTL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trait sinanarrow cross in cucumber(CucumissativusL.)using random 2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J].MolecularBreeding,1997,3:257-268.

[18] Danin-Poleg Y,Reisn,Baudracco-Arnas S.Simples equecerepeats in Cucumism apping and mapmerging[J].Genome,2000,43:963-974.

[19] Bradeen J E,Staub C,Wye C.Toward sanexpande dandinte grated linkagemap of cucumber(CucumissativusL.)[J].Genome,2001,44:111-119.

[20] Park Y H,Swnsoy S,Wye C,etal.Agenetic map of cucumber composed of RAPDs,RFLPs,AFLPs, and lociconditioning resistance topapayaring spot and 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es[J].Genome,2000,43(6):1003-1010.

[21] Fazd G,Staub J E,Srevensm R.Genetic mapping and QTL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traits in cucumber(CucumissativusL.)[J].Theor.Appl.Genet.,2003,107(5):864-874.

[22] Young H P,Suat S,Cispin W,et al.Agenetic map of cucumber composed of RAPDs,RFLPs,AFLPs and locicondition[J].Genome,2000,43:1003-1010.

[23] 张海英,葛风伟,王永健,等.黄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J].园艺学报,2004,31(5):617-622.

[24] 张海英,陈青君,王永健,等.黄瓜耐弱光性状的QTL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4,2(6):795-799.

[25] 李效尊,潘俊松,王刚,等.黄瓜侧枝基因(lb)和全雌基因(f)的定位及RAPD遗传图谱的构建[J].自然科学选展,2004,14(11):1225-1229.

[26] 张海英,王永健,许勇,等.黄瓜育种中“血缘”遗传关系分析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16(2):20-26.

[27] 刘殿林,杨瑞环,哈玉洁,等.不同来源黄瓜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3,18(3):50-54.

[28] 夏立新,陈德富,等.黄瓜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1,34(2):91-94.

[29] 陈劲枫,庄飞云,逯明辉,等.采用SSR和RAPD标记研究黄瓜属(葫芦科)的系统发育关系[J].植物分类学报,2003,41(5):427-435.

[30] 庄飞云,陈劲枫.黄瓜栽培种、近缘野生种、种间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RAPD分析[J].园艺学报,2003,30(1):47-50.

[31] 李锡香,蔚,杜永臣,等.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鉴定与分类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2):147-152.

[32] 齐秀丽.黄瓜自交系及其F1代的RAPD分析(硕士毕业论文).2003.

[33] 王志峰,孙日飞,孙小镭,等.山东省黄瓜地方品种资源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J].园艺学报,2004,31(1):103-105.

[34] 王志峰,孙小镭,孙日飞,等.山东密刺类黄瓜亲缘关系研究[J].中国蔬菜,2005(2):6-8.

[35] 李锡香,蔚,杜永臣,等.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J].园艺学报,2004,31(3):309-314.

[36] Zhuang F Y,Chen J F.Assessment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samong Cucumisspp.by SSR and RAPD marker analysis[J].Plant Breeding,2004,123:167-172.

[37] 李俊英,闻颖达.黄瓜线粒体类质粒pC1,pC4在品种间的分布及同源性研究遗传[J].科学通报,2001,28(4):367-371.

[38] 康国斌,许勇,雍伟东,等.低温诱导的黄瓜ccr18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J].植物学报2001,43(9):955-959.

[39] 白吉刚,刘佩瑛,等.黄瓜生长素结合蛋白cDN段的克隆及其表达[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2,28(3):200-204.

[40] 丁国华,秦智伟,刘宏宇,等.黄瓜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J].园艺学报,2005,32(4):638-642.

[41] 牛林海.裂叶牵牛、玉米和黄瓜HMG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硕士毕业论文).2002.

[42] 叶青静.黄瓜果实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3.

[43] 李志英.黄瓜“花打顶”形态、解剖、细胞学特征及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博士毕业论文).2003.

[44] 梅茜.黄瓜幼果cDNA文库构建与部分ESTs分析(硕士毕业论文).2004.

[45] 娄群峰.黄瓜全雌性基因分子标记及ACC合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04.

[46] 王和勇.黄瓜杂交种子纯度的RAPD鉴定(硕士毕业论文).2001.

[47] 孙敏,乔爱民,王和勇,等.黄瓜杂交种子纯度的RAPD鉴定[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2):103-107.

[48] 金红,杜胜利,陈峥,等.抗除草剂基因在黄瓜杂种纯度快速鉴定上的应用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19(3):31-34.

[49] 王惠哲,李淑菊,庞金安,等.黄瓜上烟草花叶病毒的RT-PCR检测[J].天津农业科学,2004,10(2):11-13.

[50] 王惠哲,李淑菊,霍振荣,等.利用RT-PCR检测黄瓜上的西瓜花叶病毒[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11(4):20-22.

[51] 李淑菊,王惠哲,霍振荣,等.利用RT-PCR对黄瓜病毒病毒原种类进行检测[J].华北农学报,2004,19(3):100-102.

[52] 陈洁云.两种葫芦科病毒的分子检测和致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5):449-455.

[53] 何晓明,林毓娥.黄瓜子叶和下胚轴的离体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37(5):423-424.

[54] 郭德章,鄢铮,赖钟雄,等.‘翠秀’黄瓜子叶原生质体的高效培养及植株再生[J].园艺学报,2003,30(2):227-228.

[55] 侯爱菊,朱延明,杨爱馥,等.诱导黄瓜直接器官发生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3,30(1):101-103.

[56] 杨爱馥,朱延明,侯爱菊.几个影响黄瓜子叶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3):206-208.

[57] 梅茜,张兴国.黄瓜组织培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3):266-267.

[58] 曹利仙,赵鹂,唐宇力,等.硝酸银对黄瓜离体子叶培养芽再生的促进效应[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1,36(2):168-171.

[59] 李云,鄢洪强,李林,等.离体培养黄瓜子叶花芽分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86-88.

[60] 周俊辉,周家容,林毕成,等.6-BA和氨基酸对黄瓜子叶离体培养成花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2):171-173.

[61] 杜胜利,魏爱民,魏惠军,等.利用生物技术创造黄瓜育种新材料方法研究[J].天津科技,2001,(2):627.

[62] 雷春,陈劲枫,钱春桃,等.辐射花粉授粉和胚培养诱导产生黄瓜单倍体植株[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9):1739-1743.

[63] 陈劲枫,罗向东,余纪柱,等.异源三倍体黄瓜的离体繁殖和鉴定[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2):109-112.

[64] 陈峥,金红,程奕,等.提高黄瓜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再生频率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1,7(4):47-49.

[65] 姚春娜,王亚馥.超声波辅助发根农杆菌对黄瓜遗传转化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1,28(1):80-82.

[66] 侯爱菊.黄瓜抗真菌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1.

[67] 金红,杜胜利,陈峥,等.抗除草剂转基因黄瓜的获得及T_1植株抗性鉴定[J].华北农学报,2003,18(1):44-46.

[68] 于静.CTB/CS3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黄瓜的转化(硕士毕业论文).2003.

[69] 孙兰英.几丁质酶基因对黄瓜遗传转化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3

[70] 赵隽,王华,潘俊松,等.黄瓜子叶节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4,22(1):43-48.

[71] 邓小燕,张兴国,井鑫,等.冷诱导转录因子基因CBF3转化黄瓜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5):603-605.

[72] 张兴国,邵长文,等.基因Cor15A和CBF3导入黄瓜基因组[J].蔬菜分子育种研讨会论文集,2004.

[73] 白吉刚,宋明,刘佩瑛,等.生长素结合蛋白cDNA的克隆及其在黄瓜中的表达[J].植物学通报,2002,19(6):705-709.

[74] 白吉刚,王秀娟,尹谦逊,等.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转化黄瓜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263-267.

[75] 陈丽梅.黄瓜的高效再生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硕士毕业论文).2004.

[76] 林建丽.花生白黎芦醇合酶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4.

[77] 柏锡.t2PA基因对黄瓜的遗传转化及其在不同植物中的表达效率分析和密码子改造(硕士毕业论文).2003.

[78] 张国广.农杆菌介导的Chi和Glu基因转化黄瓜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4.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存在的常见问题

学校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往往指导性文件只有一份,即对论文总体规定一个流程,不分专业。一般要求为3个方面:一是时间进度要求;二是格式规范要求;三是字数要求。对内容的选择,往往没有特定的规定,一般由各个专业的老师规定,只要在规定时间提交论文答辩成绩即可,对于不同的专业,没有按其特点去做的更细的指导性文件。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与课程连接不紧高职一般只有6个学期,由于时间紧,往往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与之前的课程安排上往往完全断开。为了较好地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必须具备较好的课程基础。但是在第三学年,很多同学可能将之前的课程内容已经遗忘,导致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论述不充分,拼拼凑凑,敷衍了事。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需要研究太深的理论知识,只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浅显易懂,让同学知道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对各个相关知识都有所了解,通过不同课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行业的趋势,为论文选题打下基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目标与岗位能力的需求存在差异各个农业类高职学生的来源也不尽相同,有的省份有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基础,而有的相对薄弱,对从事该行业的技能要求不同。从以往的毕业生就业来看,很多都是一线的技工性岗位,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很高,因此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综合性的毕业设计(论文)中给予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但评价该教学过程的标准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仅考核基本技能,完成一篇简单的毕业论文就可了事,而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岗位发展能力着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考的能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监督机制缺乏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与指导老师之间的比例问题日益突出,指导老师往往在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不能保证完全投入精力,再加上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时间段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紧要时刻,无法集中精力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存在抄袭、论文的现象。对论文的监督检查往往只是在开题与答辩部分,不能做到有效地全程监控。

改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对策建议

制定行之有效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农业类高职专业来讲,其教学过程往往要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与周期性紧密联系,不象文学类、经济类、电子机械类专业,不受时间季节的影响。如何做好农业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需要根据农业类专业的特点,制定专门的针对农业类专业特点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深度等进行具体的划定,使其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培养目标,并制定更为详细的适合专业自身特点的实施方案,使学生能够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同时又可提高教学效果。结合课程教学,逐步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将毕业实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将着力点放在最后的教学阶段,且将教学任务分解到课程教学中去,对于各个课程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延伸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2],寻求更好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以此检验其教学效果。在课程考核中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小专题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写出简短的专题报告,纳入课程考核成绩,为后来完成较大篇幅的毕业设计(论文)打下基础。改变选题方式、兼顾就业方向与兴趣虽然是同类专业,但农业类学生就业方向不尽相同,有的差别较大,所以在选题时不需要完全以某一类题目为主,应该结合自身的兴趣去选题。比如指导老师可以将拟定的题目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资料查询或实际调查去了解该方向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发展前沿,与老师讨论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这样既符合学校论文写作的方向和规定,同时又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在较短的时间内匆忙选题。论文的内容应是学生岗位实习或社会调查等实践中遇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3]。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标准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从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完成、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可行的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通过网上限期登陆信息的方式去控制完成的过程,避免最后几个星期匆忙完成该教学任务。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讨论,妥善解决,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对于认真进行教学与考核的指导老师予以表扬与鼓励。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不能只是指导老师说了算,需由答辩组长与组员共同打分,确定最终成绩。同时应该推行“学院抽检制度”,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和最终质量进行检查,与省一级的论文抽查工作相呼应。总之,农业类高职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该从专业自身特点出发,探寻和采用符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一般性的技能人才,更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探索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30-02

农业院校包括林学、农学、园艺等很多需要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作为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要的一环,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也是衡量学校与本科生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做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贯彻以素质教学为导向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科生的扩招,学校自身在师资与教学资源上的不足,以及大学生受到找工作与考研的影响在做毕业论文时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1]。

一、农业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师资与设备不足影响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农业专业的毕业论文开始要求必须是学生本人通过做科研获得毕业论文所需的数据,因此,毕业论文要求每位毕业生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可以完成,同时相应的导师也需要付出较大精力与时间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在当前多数高校存在扩招的情况下,一些影响毕业论文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扩招导致师生比过低,有些老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比重大,对毕业生的指导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不足[2]。其次,由于一般本科院校本身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投入有限,导致当前许多老师没有足够的实验室空间,再加上部分仪器设备由于老化、损坏等原因而不能及时更新,每逢毕业季到来,经常会出现实验室扎堆,低值仪器不够用,高值仪器缺乏的问题,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3]。

2.毕业论文完成时间经常与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相互影响。许多院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常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考研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复试,没有心思认真做毕业论文,而没考研与考研落榜的学生多数心思放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4]。许多学生追求短平快,希望老师给个简单的题目,自己草草应付了事。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多是实验类的毕业论文,由于本科毕业生开始做实验时多为生手,经常由于一些实验细节没有注意或自身的粗心大意而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而在实验失败或没有取得较好实验结果的情况下欠缺足够的时间重做,缺乏严谨数据支撑的论文质量可见一斑。

3.缺乏科研素养培养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当今许多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动手能力较差,缺乏与人展开良好协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由于放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开展毕业论文,许多学生在不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前提下就开始实验与论文的撰写,因此,许多学生实验记录的乱七八糟,当要写论文时常常自己都搞糊涂了。在查找文献、数据分析、基本的Excel、word与文献插入软件使用均相对生疏的情况就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所以经常看到一些毕业论文中存在文字编排错乱、文献输入格式不规范、制图存在错误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1.提前选定学生,早点开展科学实验。提前选定一个合适人选,再由选定的学生在本班内选择同学进行组队,形成团队。这样选定的学生,容易培养较好的合作性,易形成一个相互帮助与学习的良好团队,有利于培养每个同学的科研素养。在选定好学生后,先指导学生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务必掌握常用的仪器,在熟悉基本的实验仪器后即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开始,这样避开其考研与找工作较为忙碌的大四。让学生对实验仪器有较多的亲手操作机会,增加其熟练程度。同时由于形成团队,一些工作量大的实验由大家共同完成,既减少单个同学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并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实验开始早,一些失误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实验失败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补救或重做。

2.科研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鉴于多数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的科研素养普遍较低,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先让这些学生对照实验室内已制作好的简易仪器说明书进行自学,抽时间进行考核学生的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必要的亲身示范。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试着写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把实验细节都写得非常细致,如试剂的配法,步骤要写详细,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步骤了然于胸,在开始实验时可以有章可循,有案可据。在进行实验记录时,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与细节记到指定的实验记录本上,简单明了,条理清楚,具有必要的注释,便于数据的录入、核对与分析。在数据分析阶段,先让学生熟悉相关文献尝试自我钻研,然后找时间对数据进行亲手示范,让学生逐渐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一些数据处理的软件如Excel、Origin、SPSS等采用亲手示范的方法教会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科研的兴趣激发与对学生的激励。一定的激励有助于提高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榜样激发大家对科研的兴趣,鼓励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全程跟踪并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均能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理想结果,获得一定的成就与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现在部分学校对学生均要求学生要累积有一定数量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因此对从事相关实验的有重要贡献的学生均在发表文章中进行署名,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另外一方面有利学生考研及找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申请SRTP项目,凡申请到SRTP项目的学生每名同学均可以用于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加分,由于肩负开展实验并完成项目的责任,同时也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4.毕业论文撰写能力的提高。经常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些学生马虎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因此,对于教师来讲一定要强调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两年多数高校开始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答辩前,杜绝一些学生靠抄袭混毕业的行为,对个别学生毕业论得太差的同学要求其进行二次答辩。通过宣讲学校的要求,使学生端正态度,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教师在毕业论文撰写时期要催促学生及时完成,及时跟进并指出学生毕业论文的不足,防止学生写作方向走偏。对于错别字及一些格式错误等也要引起足够重视,指出其存在的错误,督促并检查学生进行修改。

5.答辩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论文成稿后,马上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是向大家汇报自己成果的关键时期,更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答辩的质量,要求学生提前做好毕业答辩PPT,对答辩要说的话可以写好答辩台词,反复练习,以控制好时间满足毕业论文答辩要求。要求学生对本人的毕业论到了然于胸,非常熟悉。为了避免学生在答辩环节出问题,可以组织学生提前进行预答辩,让老师与其他学生在下面挑错误。经常在预答辩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减少在正式答辩时犯错的机率。

三、结语

本文基于本人在指导毕业论文中的实践与体会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做法,在这两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一些不足之处也一直在激励着笔者在此方面的探索。毕业论文是对每一个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效果与各方面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每位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只有在不断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才可以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唐琳,罗玉双,王文彬,等.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0):109-110.

[2]张利霞,常青山.对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7):180-182.

[3]李春艳,李诚,龚江,等.农业类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评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56-57.

[4]颜安,张文太,盛建东.新时期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7):249-251.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Graduation Thesis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CHANG Qing-shan1,ZHANG Li- xia2,ZHAO Yan1,WANG Lei1,GUAN Jun- chao1,YU Yu- lei1,XUE Jun -peng2,XU Kai-feng2

(1.College of Forestry,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 College of Agricultur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03,China)

Abstract:Graduation the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majors.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quality decline in the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then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eachers,instrument and equipment,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students and enthusiasm of cultivation,writing abi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graduation reply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三、都市型农学专业的建设成效

上一篇:大四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学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