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范文

时间:2023-03-17 15:59:57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范文第1篇

练好文字功夫,巧于归纳概括

无论是对思考内容的梳理,还是对课件(发言稿)的加工,都离不开“文字功夫”:结构、布局、详略;强调、提示、论析;修辞、文采、意境,包括标题设计等等,均需一定的文字功底。即便是即席发言,也需要鲜明的层次感、清晰的头绪感、精当的概括感。

从上述“需要”角度看,文字表达是提高言说质量首选的自修功课,欲达到口吐莲花、文采飞扬的效果,就一定要自学文学知识,通过对诗歌、散文、唱词、小说以及相关教科书和经典文章、精彩句段等观摩、赏析和学习,体会、培养文学“用笔”技能。

相对于讲课、发言,文字功夫的着眼点最好放在“归纳、提炼、概括”上:要让层次标题、段落要点形成精练有序的“排比句”,内容头绪清晰有致;要让观点思路、成果经验形成概括恰当的“点睛语”,意核内涵言简文精。若达到上述效果和水准,就一定要巧于归纳和概括,就一定要擅长文字表述。

注意学习积累,增加知识储备

讲课、发言活动,不是对课件和发言稿的语言复制(抽象念稿),而是对其的内涵解读、生动发挥,是调动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信息符号和知识节点,进行演、述、释、译、辩、析的综合性智能劳动。一堂专业课程讲下来,一次汇报发言说下来,你的知识储备程度在受众面前会一览无余。

讲课、发言的质量高低,信息与知识的含量多少,既折射出当事人是否勤于学习与积累、是否具备悟性与灵感,也折射出当事人是否用心和用功。

我们在学习、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过程中,很难机械地划定一个区间。因为讲课、发言时,一个生动的典故、一个传神的比喻、一组美妙的词句、一套精美的幻灯、一个优雅的手势,会涉及非常宽泛的知识领域和实践空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以下知识内容,建议你涉猎和参考:演讲、传媒、着装、礼仪、美学、文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舞蹈、摄影、名人名言、诗词警句、典故传说、幻灯制作。

学习积累贵在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知识储备贵在融会贯通、异曲同工。如果不能把艺术元素、知识养分用在讲课、发言活动中,如果不能通过学习积累优化言说质量,那学习、积累活动只能是机械的“填鸭”和材料堆积。

留心视听场境,体会讲说技巧

讲课、发言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视听现场,因此,除了“案头”功夫外,你还需留心视听场境,体会讲说技巧。请注意:视听场境不仅是当事人亲历的现场,还应包括非“现场”的视听效果。

从“亲历”的角度看,出席会议、观看演出、身临讲座、参加培训、观摩演讲,包括相关仪式、讨论交流等所有语言交流的“语境现场”,都应该是吸收、学习、体味讲说技巧的学习机会。如果你留心的话,领导讲话的语言风格、主持人的文辞分寸、讲课教师的表达技巧、交流对象的语气口齿、视听现场的幻灯效果等,都可以令你从正面或反面得到一点一滴的受益和启发。

从非“现场”的角度看,观看电视、收听广播、播放视频、接收其他非“现场”视听信息,同样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关键在于你是否留心每一个细节,是否从讲说技巧的角度去思考、去回味。比如,电视、广播中就有大量访谈、讲座、曲艺等语言交流和语言展示节目,看电视、听广播也是你学习表达的好机会。建议你把琢磨视听场境信息作为“口语表达”的自修课程,养成旁学兼收的良好习惯。“有耕耘必有收获”,肯留心同样有收获。

勤于实践活动,练好嘴上功夫

“嘴上功夫”是讲课、发言质量的载体。若培养“嘴上功夫”,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特别是能动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应该列入你的自修课程。

盘点“讲说”活动,不断扬长补短。对任何一次职场讲说活动(开会发言、讲课培训、主持活动、汇报工作),都要作为提高言说水准的演练平台。从案头准备、仪表妆容、开场收尾、语气口齿、语速音量、控场技巧、时长把握、幻灯效果、附件配合等每一个细节,按照既定的“技术规范”去实践和体会。每次讲说活动结束后,都要盘点得失、总结“成败”,归纳原因,作为下次讲说活动的调整依据和完善方向。如此反复实践,不断扬长补短,你的表达水准必有进步和提高。

勤于实践活动,优化表达功底。除了盘点讲说活动,不断扬长补短外,你还应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其他实践活动,不断优化自己的嘴上功夫。比如——

搜集一些颇具难度的绕口令,或大声诵读、或心里默背,强化口语发声的清晰度,提高对舌音口齿的控制力;

选择一些文字美、意境佳的诗歌散文,反复朗诵表演,体会抑扬顿挫和声情并茂的语气声调;

抓住和同事(伙伴)交流的机会,或讲故事说笑话,或叙述事由经过,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质量;

对着镜子练习手势、表情,或回放自己讲说情境的视频,检视、总结、调整语言表达技巧;

对于乡音难改的同行来说,最好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尽力向“标准话”靠近。

培养心记能力,练习脱稿说话

配合嘴上功夫的练习,你还应练习“心记”功夫。首先从讨论发言、工作汇报、主持小型会议开始,对交流要点进行提炼、归纳和概括,运用“提纲挈领”的方式进行述说,培养自己的脱稿说话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容量更长的课件或讲稿,善于用卡片的方式进行整理和浓缩,在情况可能的前提下,试着脱稿讲课或无稿讲话。如果不是规范、严肃的场合或语境,你的讲说状态总是“字字入眼、呆板念稿”的话,那提高讲课、发言质量,将是非常吃力和漫长的过程。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范文第2篇

传媒调查业缘何而起--兼谈如何选择传媒调查公司 郭洪新,陈芃

影响力经济与媒体赢利模式 曹鹏

再现优秀人物的灵与肉 胡素娟

谈谈经济述评的写作 连俊

此处无言胜有言--谈新闻标题的空语位使用 风格

"热线"背后的新闻 张燕

不宜再宣传"带病坚持工作" 曹石

为短小的栏目叫好 沈耕夫

实话实说的魅力 高贵武

导语与消息主体的表述不宜重复 陈力丹

突出新闻短小精炼 周亮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比较 千仲明

北京话与京味小说 崔金生

公文写作中常见问题浅析 詹燕

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失误浅析(上) 陈林森

反对愚昧迷信漫画

录音访问记中的ABC 吕海潮

研究读者讲究策略加强交流--谈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钱魁中

对"胡同"的报道要有正确的舆论引导

"拾破烂的女孩进北航"事迹感人

我与《新闻与写作》的情缘 王浩

武警海北州支队把《新闻与写作》订到班 马健辉

妥善处理作者与编辑的心理磨擦 张晓梅,张思凯

讲究文辞写出文采 陈金松

浅谈成就报道如何创新 刘坤,蒋康华,赵云勇

我的青藏铁路行 曹斌

"失笔"与"花笔" 陆士华

网络替代不了报刊 夏海

略谈语言运用中的创新与因袭--析"一道……风景线(风景、景观)"的滥用现象(二) 金锡谟

假如你当校报主编 班占林

高考作文要"中规中矩" 曹阳

怎样写涉外磋商文书--之二:意向书 周文建

从文学到新闻--穆青成才之道的启示 易文

从一个节目谈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秦新春

网络媒体:"十六大"报道的重要力量 李勇华

党报的性质晚报的风格--谈在大报羽翼下的区县报如何拓展生存空间 邓静宜

对网络广告前途的探析 何莉

图片新闻在成就宣传中充满张力

成就宣传的创新--用活了数字

北京日报介绍北京治理空气污染喜人成就

《新闻与写作》,感谢你的人是我 李秀国

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变迁》

同是报道航博会感受却两样 润

大山的儿子大山的胸怀--记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霍邢平 刘邦举,邓航

一篇写作规范的图文消息--读《巨怪横尸智利海滩》 陈力丹

让科教信息咨询栏目更贴近百姓 任保国

另一种时效--策划与编排 张仕东

谈谈经济成就报道的群众视角 毕昆

报纸版面设计要与时俱进 耿瑞林

新时期报纸连载的特色和选材 柏冬友

军事新闻的"飞动"美 窦永堂

批评的权利 朱铁志

报纸专刊的策划艺术 武宇

约稿--编辑意图具体化的第一步--学做校园小编辑之三 任东升

读游记与写游记 徐立忠

怎样写公证书和海外公证书 周文建

消息来源与新闻诚信 邓炘炘

镜头向下的财经节目--谈北京电视台"周末理财"栏目 殷奎,肖艳萍

谈电视媒体的广告计划 张庆海

关于党报工作几个关系的思考 郑保卫

试论我国可持续发展类报道的现状 程少华

析『贴近 杨秀国

"以人为本":大众传播的新视角 吴风华

关注困难群体--传媒"以人为本"的应有之责 王鸳珍

解读"第一财经" 张宸,王新友

挖掘统计信息的新闻价值 杨敬

科技报道深度与可读可以并行 江丽

中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禹建强

以心为笔写人生--记第六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李新彦 原正军,沈亚军

金庸四川之行的报道反思 蹇利

移动的功用--《移动生命线》赏析 许林

"虚拟世界"呼唤传媒理性 应晓燕

文章不写一字空--写作经验杂谈 柏冬友

尽享聊天的乐趣--三方因素共铸《锵锵三人行》的成功 钟剑茜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刘锐

英国媒体新闻报道自由与名人隐私的冲突

别躲闪"大话题"——《国家·策》板块是怎么请理论讲故事的 沈沣

用百姓事讲国家事——浅谈《国家》特刊成就报道的创新 廖雁

脱离成就罗列 讲述人情百态——北京晚报《国家》特刊成就报道的编辑思路 马佳

"整合"为王——北京晚报《国家》特刊、《向前》特刊的启示 丁肇文

找到"二手货"的新卖点——北京晚报《国家》特刊人物报道制作体会 辛宏

杂志化:报纸差异化竞争的新选项——对北京晚报《国家》特刊创新性的思考 李海青

如何在成就报道中搭建编读互动平台——解读《国家·赋》的编辑制作 周家望

细节呈现历史 互动展开未来——对《国家·赋》策划采编的思考 王海涓

历史的新闻化讲述——看北京晚报《国家》特刊突破了什么 王学锋

公民评论在崛起 张心阳

新闻源主体对新闻的建构 杨保军

传媒上市的利弊谱系——传媒上市的利弊分析与风险评估 喻国明,张苗佳

国际新闻的受众关注点 张洪忠,赵荣杰

向世界传播和平梦想——奥运报道的终极理想 钟新,王春枝

解读绿色收视率 叶迎春

鲇鱼王之死带给我们的信号 罗小光

丁一岚忆邓拓对党报的深情 琚平和

首次泽载《西行漫记》的报纸——《每日译报》

传媒名流李厚朴

突破与价值——试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报》 朱永磊

网络媒体引领两会报道新模式——从人民网"小白闪报"说起 邓炘炘

面对的是同一场雨 刘霆昭

记者采访中需谨记"减少伤害"原则 陈力丹

独家新闻意识 庹震

新闻标题可以运用比喻、夸张修辞方式制题——答读者问兼与宗春启同志商榷 刘保全

撰写工作汇报材料如何抓住重点 黎修良

贴近考生贴近生活——谈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 王大赫

沈天呈:笔端流淌的睿智

铁骨柔情 柴选

朱宪民: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巧用动物形象 赵赜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介变革;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46-03

新闻传播实践与媒介技术的变革密不可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媒体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闻现象,传统新闻形态也随之发生变迁。在传统媒体遭遇生存压力的同时,种种新媒体平台正在快速兴起与形成,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从“演讲式”转变成“对话式”[1]。

在看似“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实践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而非减弱。由于媒介变革带来的多元信息渠道及其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也需要向理念重构与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教学内容,《新闻采访写作》虽然属于实务类课程,但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工具化的技巧传授,而应是一整套新闻理念和实践能力的体现。随着媒介技术环境的变迁,《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也期待顺应时展,在重新理解新闻概念和传播实践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式改革。

一、教学理念:重新理解新闻实践和新闻教学

从历史传统来看,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新闻专业人才,以推进大众传播的发展来促进人类的信息交流,促进人类社会的民主和进步”[2]。蔡雯认为,从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的历史变迁做纵向分析,在网络传播特别是社交媒体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是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也主要以这些媒体的人才需求标准为依据,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播媒体和大众传播主导人类信息交流的状况,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和交流意见的主要渠道,而UGC、新闻众筹、数据新闻甚至虚拟现实新闻(VR news)等,也都从不同侧面展现出技术变革对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2]。

在新技术纷扰的当下,被工具所牵引是实务类课程具有滞后性的重要原因。与其迷失在不断变幻的媒介环境中,不如抽身通往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思考,有时需要我们与现实“拉开充足的距离”以“审视自身的观察立场和角度”[3]。例如,关于什么是“新闻”这个基本问题,有学者建议循着舒德森的思路再次“发掘新闻”[4],重新审视“新闻”的定义。

黄旦曾在不同场合谈到对“新闻”概念的反思,指出我们熟悉的以职业化方式操作新闻的大众传媒,是印刷报纸时代的产物,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对大众媒介的生产及其规范已习以为常,而当新媒体侵入之后,改变了新闻生产和获取的方式,新闻作为一种知识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新闻内核及其衡量标准,如果还参照原先的教材和知识体系来教授新闻业务课,就难免落入狭隘的视野。新闻教育应将媒介的维度考虑其中,“要让学生知道,这样一种写作规范是在什么样的媒介环境中操作的”,使学生“从知识中领悟媒介变化与实践的关系”,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5]。正因为新媒体时代以往的观念和理论在经验层面不断遭受挑战,所以深层次的认识论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在教学中亦需要理论反思与实践培养相结合。比如,大众媒介时代的新闻“真实”与“时效性”都是报纸时代的产物,与大众传媒的媒介特性及其社会定位密切相关,而新媒体环境对于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打破,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新闻规范。

当然,在业务教学中践行理论思考对教师的挑战是“整个话语方式的改变”,包括所“熟悉的教学路径和资源的改变”[5]。而作为新闻实践的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正应是这种新教学观念的体现。

二、教学内容:技术更迭中新闻的“变”与“不变”

如前所述,新闻生产的方式与新闻的面貌既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组织文化与行为行动者的个体,同时也反作用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新媒体时代,便捷的传播渠道提高了获知和核实事实的效率,表现为信息产品的总量增加和深度增加。王辰瑶曾指出传播技术对于新闻“事实”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认为传统新闻专业主义关于“事实”的一套操作程序,如“明确5W的事实要素、精确记录了直接引语、使用不同信源交叉印证的核实技术”,都旨在帮助新闻回答“发生了什么”这一问题,而未来新闻有可能不仅是“关于事实的知识”,也是“关于事实的知识的知识”[6]。

再比如课程内容中关于“新闻价值”的讨论,一直以来国内学界通常将新闻价值分为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五要素,然而伴随着技术突变和时空边界的消失,“新闻的内涵和新闻价值标准通常会因为时间感、空间感、速度感和社会关系的重构而发生变化”,“网络新媒体的技术革命已经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以及人们对新闻的理解,如果依然在固有的大众传播语境下观照新闻价值,那么我将无法真正理解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活动”[7]。

新闻形态的显著变迁并不表明新闻特性完全无章可循,在颠覆性媒介革命中,我们需要探讨技术更迭下新闻的“变”,更需要探寻新媒体介入后新闻的“不变”。立足于更加纵深和宽广的时空观看待新闻的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联系背景看当下的思维、从历史中把握现实坐标的意识”[1],并培养学生对现实复杂性的认知,强化其社会判断能力和社会调查水平。

例如,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新闻写作方式,“倒金字塔”结构打破了时间顺序结构并消除了除“事实”之外的繁琐叙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加工新闻信息的方式,创造出与文学表述形式相区别的新闻文体。在讲解“倒金字塔”写作结构时,除了“倒金字塔”组织原则这类常规知识点之外,还需要为学生补充“倒金字塔”诞生之时电报的发明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两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突出“倒金字塔”文体对现代新闻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即它首次将新闻特殊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新闻报道的独特形态中,为新闻内容寻找到适应自身的写作形式,同时导致新闻语言结构的变化,并通过分享经典写作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写作优势与缺陷。此外,还可将“倒金字塔”写作结构延展至“倒金字塔”思维。重视快速交流和快速接受的“倒金字塔”思维在报刊杂志的排版、电视节目编排中均有显著体现,在充满碎片化和非线性阅读的新媒体时代更不乏对“倒金字塔”思维的运用。新兴媒体结合自身媒介特点对新闻表达的传统结构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应当前的新闻阅读需要,在标题、导语、结尾、图片和超链接方面对“倒金字塔”结构的改进,都可避免因缺少悬念与文采、对重要性人为设置以及存在“三度反复”质疑的模式化写作缺陷。

发现故事、讲好故事是不同形态新闻的共性需求。李希光曾指出,在新闻媒体产业剧烈变革的网络时代,“故事在哪里?”这个问题应重新被重视:无论在新媒体还是旧媒体时代,故事都应该是新闻传播学植入学生大脑的基本问题,用于指导和建构新闻作品最贴近人本性的深层问题[8]。无论新闻事件的大小及性质,发现故事和讲好故事,需要培养新闻从业者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力、聚焦能力、文字叙述能力以及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判断真正的新闻故事在哪里,并通过鲜活生动的文字、画面或声音讲述出来。

数字技术改变着信息的流动方式,也改变着新闻使用者的接受方式。信息的一次采集、多介质迫使各媒体在推陈中出新,根据不同的媒体特性实现资源互换与功能互补。在新闻采写的教学内容中,贯穿始终的是培养学生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独立思考与求证的习惯,对人物故事持有热情及好奇心,从“对于与人自身以及人所置身的世界的密切相关的过去的事的陈述”中发现“好故事”[9],并通过叙事和语言体现传播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三、教学方法:激发多元能力的参与和对话

传统“新闻采写”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的重心与方向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围绕规定教材进行教学,难以适应现今带有新技术特征的多种新闻形态的需求。新媒体时代的实务课教学除了继承和发扬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优势教学方法之外,还应重视互动教学并借助新媒体手段,有效提高课程的应用性与学生的积极性。

通常案例教学法是重点选取近期典型的新闻事件作为案例,通过讲、评、练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对于案例的分析,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通过优秀案例引导学生领悟新闻采写的理念与技巧。此外,在教学案例设计中,还可以安排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一则新闻主题的全部采写流程,包括获取新闻线索、明确报道思想、创造访问条件等采访前的准备以及深入新闻现场的提问与观察、倾听与记录,提炼主题、整理新闻素材、撰写新闻稿件等全过程,然后分小组进行工作汇报与作品展示。这种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结合小组案例进行指导归纳的形式鼓励团队协作和现场教学,在分享彼此思考时使互动更加充分。此外,作为不少“新闻采写”课程教师提倡的训练方法,课前新闻播报环节在学生深入解读新闻的基础上帮助其增强新闻敏感和关注新闻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知识转化目的。除专职教师外,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记者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来自新闻采写一线的鲜活故事,也有助于培养新闻学子与媒体的亲近性,增强其媒介认知。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搭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多层次实践平台,在实践训练中延伸课堂也必不可少。课程实践平台可以包括地方纸媒、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校外传统媒体平台以及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和电视台、校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校内新闻采制平台。其中,微信公众号因其资源的广博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成为新闻学子练习采制符合现今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的多媒体新闻样态的新兴阵地。针对媒体的特性,新媒体写作更加强调浅显易懂,文字多具有可扫描性,多层次的信息能够帮助读者快速获取内容。因此,擅长改写是新媒体时代提出的写作要求,新闻报道应既能将有重大价值的选题写成具有影响力的深度长文,也应能够适应新媒体的需求形成精悍简练的易读短文。目前,一些高校的新闻学子已经开始尝试制作以H5页面形态呈现的多媒体调查类新闻作品,诸如此类的教学实践值得推广。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要求课程的考核方式从成绩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注重以学生的采访表现和新闻作品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纳入考量,取而代之传统的考卷定成绩。例如在分小组的采写案例展示中,可由学生介绍本组的采访准备和成员分工、采写困难及解决办法、作品优缺点及采写体会和感想等,教师通过提问、倾听和交谈帮助学生们领会其中重要的新闻要素和经验知识。在对话式的教学和考核中,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在新闻实践中的自信[8]。

四、结 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行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过去以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机构媒体为核心的“新闻传播舆论场”逐步转变为专业媒体、平台媒体和自媒体协同互补的“公共传播舆论场”,有学者曾主张在新闻教育中“将新闻采写和报道过程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来加以研究和反思”,“超越简单的技能总结和工具介绍”,提升新闻教育的学理性和科学性,将长期以来过于注重的媒介生产转向更加广泛的传播实践,同时提出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从“面向行业机构培养职业新闻人才”拓展至“面向社会培养对新闻业具有认知、研究和参与精神的人才”[1]。倘若以这种“公共对话促进者”为教学培养目标,那么新闻实务类课程就离不开与新闻理论和新闻史学的相互融通,甚至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沟通与对话中,强化新闻学子的素质,提升其多媒体叙事能力、数据调研能力、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以及对复杂社会把握与认知的反思批判精神。在媒介变革的时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高度重新发现专业价值,从而重塑自身行为模式,这也许是实现新闻教育初衷与理想的可行路径,也是现阶段新闻实务类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社版),2016(3).

[2] 蔡雯.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与创新――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改实践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6(1).

[3] (美)彼得斯著.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 (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黄旦,王辰瑶.如何重新理解新闻学――学术对话录[J].新闻者,2016(7).

[6] 王辰瑶.未来新闻的知识形态[J].南京社会科学,2013(10).

[7] 胡翼青,李子超.重塑新闻价值: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7(2).

[8] 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个人意识形态工作汇报范文 下一篇:工程项目工作汇报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