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03:31:59

幼儿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

幼儿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1篇

1、以强化改革为契机,着力彰显教育发展活力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制。按照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今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教育、重视教师队伍的战略举措,对于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学校要统一认识,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准确了解政策内涵。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政策机遇,以此激励教师发奋工作;同时要顾全大局,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确保大局稳定。

继续优化师资队伍素质。一是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今年修订)的学习与讨论活动;切实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开展好师德师风建设评比活动,大张旗鼓表彰一批师德先进典型。二是开拓思路,切实加强师资培养与培训。启动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组织名师论坛和名师送课下乡活动;发挥市级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实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实现学校、企业在人才资源方面的良性互动,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继续选派中小学校长到外地学习或挂职锻炼,县内要举办中小学校长提高班,争取有一批校长进入市局主办的“名校长工作室”,形成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优校长群体;同时要研究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激励中小学校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抓住关键,广泛开展竞赛活动。举办好“迎国庆*周年华诞暨庆祝教师节”教职工文艺汇演和“阳光体育”为主题的群体性体育活动,组织好形式多样的赛课活动,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四是敢于创新,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组织好名师评选活动,建立名师信息库,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引进一批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继续做好教师选调、招聘工作,完善校际间教师对口支持和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2、以强化教育科研为抓手,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依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是困扰我们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向教育科研要效益,要质量。

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一是强化教学研究,全方位提高教学效率。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质量;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和身心调适,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建立以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二是鼓励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教研新思路新方法。大力推进校本教研,鼓励教研员与教师一道共同关注课堂,研究学生心理,研究教学方法,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注重与时俱进,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推广与应用。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的推广应用。

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首位,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开展“德育示范校”的复查和创建工作,组织好德育论文评比,形成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品牌;要开展好以“爱党爱国、励志兴邦”为主题的中小学生优秀诗文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和体育、艺术、科技等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继续开展课外读物知识竞赛和独唱、独奏、独舞、书法、绘画“五艺”比赛以及手抄报评比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要继续扎实抓好家长学校建设,在抓好县级示范家长学校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创市级、省级示范家长学校;认真做好家庭教育示范乡镇创建工作,迎接市家庭教育示范乡镇创建研讨会在我县召开。

义务教育要力求均衡发展。巩固和完善以强带弱的教育帮扶机制,着力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改造薄弱学校,形成“水涨船高”的发展态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会考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合理引导普职分流,科学规划普高招生,严格控制班额,顺利渡过初中生源低谷;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继续实行省级示范性高中和普高招生70℅指标到校,30℅指标统一划线录取,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要按学生志愿分配。

普通高中要注重特色发展。鼓励学校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和文化积淀,丰富和积累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强势品牌、增强竞争实力。深入推进高中课改,进行认真反思,找出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寻求新的突破。落实好学分制,搞好综合素质评定,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今年我县高考在一流大学的录取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各高中学校要及时总结经验,乘势而上,迅速行动,在积极应对*年高考的同时,科学应对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和今年新高考,力争首战告捷。

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品味。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以落实一日常规活动为重点,以园本教研为突破口,以公办园为骨干示范,积极推进学前三年教育发展。着力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积极争取将公办幼儿园创建经费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全年创建4-5所公办幼儿园。狠抓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组织第二轮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及办园水平评估工作。不断满足县城扩容提质的需求,启动六艺天骄幼儿园二期工程,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开展省级示范园与县级示范园、县示范园与合格园的手拉手活动,切实提升办园品味。

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效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尽管近年来,我县面临初中毕业生生源低谷,职业教育发展困难重重,但我们仍要坚定信心,采取果断过硬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切实提升认识,在宣传上下功夫。要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应,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深入理解和全力支持,营造职教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切实提升质量,在针对性上下功夫。要适应县城工业化发展进程,加紧技能型专业的设置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扩大种植、养殖专业的招生,为农村集约经营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三是构建开放灵活的办学机制,在拓展办学思路上下功夫。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完善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园合作机制;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合理沟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对接机制,提倡和鼓励普通高中学生自觉自愿向职业高中分流。四是立足现实,在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上下功夫。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促进外出务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组织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开展就业技术培训,推动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创造条件实行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免费培训。五是做强职业教育,在增强职教的后劲上下功夫。扎实抓好省示范职教中心和省示范职业中专的建设工作,力争提前完成建设任务;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抓好在县城范围内创办县职专工业实习基地的前期筹备工作。

进一步提高民办教育水平。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确保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配合经开区,推进星沙国际学校项目建设,扩充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启动民办教育水平评估工作,加大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组织举办民办学校、民办幼儿园财务会计培训班。加强民办学校安全管理,与各类民办教育机构签定安全和维稳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社会稳定。

3、以强化均衡发展为宗旨,着力优化学校办学条件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选择。*年,推进均衡发展、优化办学条件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努力加快县城学校配套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县城中小学建设用地布局规划》,形成正式成果,依法控制教育建设用地,同时要认真研究近五年学校建设任务,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明确资金筹措方案,加快建设步伐,切实解决城市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要重点抓好县城*中学和*小学的新建,上半年要完成规划设计和招投标工作,下半年全面启动,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确保今年秋季正常开学,同时要完善湘龙小学附属工程,加快丁家小学建设,力争上半年竣工交付使用。三是要抓好工业园区学校配套建设,启动暮云工业园西湖小学建设,筹备榔梨工业园龙华小学、*工业园朱桥小学、干杉工业园中心小学的整体新建。

稳妥调整中小学布局。一是重点抓好*乡和*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加快石门中学建设进度,撤并团然中学和*中学目标要在暑假实现,做好*镇中小学布局的调研工作,整合镇域内各类教育资源,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加强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条件扩大容量,建好*镇中心小学、*乡中心小学、*镇*小学综合楼和*乡中心小学教学楼,建好*中学和*中学学生公寓,加大教学点和规模不足100人学校的撤并力度,促使学校布局更合理、规模效应更显现。

切实推进合格学校建设。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圆满完成18所省级合格学校、18所市级合格学校和59所县级合格学校建设任务,合理安排建设资金,加大新课标教学仪器的投入,制定好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内部设施配备建设,强化内部管理,使每所达标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办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不断完善学校建设工程管理。一是加强学校建设规划的统筹管理。在县级学校建设经费中安排学校规划设计专项经费,对大型建设项目统一实行邀标设计,节约资金,提高设计质量。二是加强学校建设的项目管理。认真落实*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建设由所在乡镇政府担任项目法人;严格落实项目报批立项程序,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财政投资评审,根据评审结果拨付工程进度款,对没有进入投资项目计划、没有办理报批立项手续和没有进行财政投资评审的项目,不予安排建设资金;在县建设经费中安排专项校舍建设报建经费,新建校舍必须按程序办理报建手续;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继续强化教育督导工作。要强化教育督导功能,继续做好迎接市级“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和教育强县试评工作;做好迎接合格学校验收评估、示范学校复查评估以及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估等工作。

4、以强化内涵建设为重点,着力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全面落实财务审计工作。配合县财政局做好教育经费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根据县政府的文件精神,全力做好24个单位的财务内审工作,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继续做好“普九”债务清偿工作,逐步消除“普九”债务。各学校添置设施设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学校财产处置必须严格执行报批手续。

全面落实依法治校工作。一是加强普法教育,增强依法治校观念。各学校、单位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继续实行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各学校要紧紧抓住全省“办学行为规范年”活动这一契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严禁成建制补课、滥订辅导资料、公布学生成绩排队、排挤打击后进生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做到有错必纠,有案必查。三是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工作制度,建好*县校务公开网,各学校也要建好相应的校务公开网页,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推进校务公开民主管理星级评定工作。履行职责,做好计生工作。

全面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继续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和制度约束,培养师生文明行为习惯,提升师生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护机制,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学校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环境;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县建设工作,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管理力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类检查督查要常抓不懈,确保平安。

全面落实“免补”和学生资助工作。落实好“免补”工作。今年我县公用经费小学年人均增加20元、初中年人均增加30元,补寄宿生费按原不变,补助比例达30%,金额近500万元;严格规定有条件寄宿的学校才能配给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指标;同时,初小薄弱学校公用经费一年不足2万元的学校,将补足到2万元。落实好学生资助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助学促和谐”的工作思路,今年要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通过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赞助为辅,在全省率先实现孤儿(79人)、聋哑和弱智儿童(*人)免费入学、就餐、住宿;二是要健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资助情况要上网归档,特别是中职补助要逐月发放;三是要全面铺开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这项工作我县是全省试点县,省拨工作经费20万元,国家也安排了专项奖金,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把惠及人民的好事办好;四是要建立健全贫困普高生、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五是要继续组织“一对一”结对扶助,助学总额要超过800万元。

全面落实教育基金会工作。要扩大充实基金,力争县本级*年底过1200万元,同时各办事处要力争基金余额在*年底过50万元,全年全县募集过千万,年底滚动结余过2*0万元,要争创全省先进县。根据文件精神,各县属学校要到省民政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基金会有关手续,各学校要在银行设立独立的教育基金专项帐户,所有捐款要全部入基金专户,严格按基金管理、使用规定进行开支。

回顾总结,充分肯定今年教育工作的成绩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正确领导下,全县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谋划教育强县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各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获得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教育局绩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等荣誉,在市人民政府组织的县级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中,受到省市领导专家高度评价。

办学水平上新台阶。全面落实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制定了标准化学校建设5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出台了中小学合格(标准化)学校评估标准,积极争取政府投入620万元专项资金为省、市、县级合格学校配备了电教、音体美等内部设施设备,全县合格学校达标率为74.18%。如期完成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新建湘龙小学全部竣工,丁家小学已开工建设,*小学和*中学办理了建设用地手续,开始公开招标。重新改造B、C级危房和寄宿制学校,全县拆危1.7万平方米,新建4.5万平方米,维修改造1.5万平方米。顺利完成了市下达我县18个“三改”项目和18个自建项目,总投资约275万元。全面完成了示范性、规范化学校复查工作,县一中、实验中学顺利迎接了省示范性高中复查督导评估,县二中、七中、九中、五美、黄龙小学通过了市级示范性学校复查评估验收,县六中成功创建为市级示范性高中。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目前全县有239所学校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1*所农村义务教育规模学校“校校通”达到100%,28所城区学校和部分农村学校534个班实现了“班班通”。

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突破。始终突出德育工作。健全了德育网络,强化了德育基地建设,开展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课题区域性研究和德育“示范校”创建活动;启动了家庭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成立了家庭教育专业研究委员会,组织了46场由团中央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主讲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开展了家长学校示范校的创建活动,共有30所县级示范家长学校验收合格。切实提升教育质量。“普九”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小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年辍学率为0.01%,综合素质评估合格率为99.99%。星沙盼盼小学参加阳光伙伴比赛,获*省第一名、广州赛区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第六名。高中教育质量有重大突破,全县本科总上线率达65.28%,居九区县(市)第一;在*市四大名校大量吸纳我县优秀初中毕业生的情况下,我县有4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制定了《*县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规划(草案)》,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1.6%。职业教育同步推进,成立了*县职教中心,迎接了省专家组对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的检查验收,县职教中心顺利进入省“十一五”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抓好了职校招生工作,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6.08%。民办教育有序发展。对全县民办幼儿园园长和驾驶员进行了食品、交通等安全培训;规范了民办幼儿园、民办学校审批手续。

师资队伍建设有新举措。继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以“讲师德、重品行、爱教育、争贡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和教职员工都写出了书面汇报材料,落实了整改举措,建立健全了师德师风档案,举行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再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热潮,在抗震救灾中全县教职工共计捐款307万余元,彰显了教育系统的拳拳爱心。继续强化学习培训,完成了小学教师第三轮继续教育、中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选送了一批校长和后备干部参加省市培训和到*挂职锻炼;同时,广泛开展了教学比武,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促进了全县教学水平的提高。继续强化表彰激励。做好了特级教师推荐评选工作;教师节隆重举行了以“学习英模教师,弘扬伟大师魂”为主题的庆祝暨表彰大会。继续充实师资力量。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县纪委、县人事局、县编办的配合下,圆满完成了教师选调、招聘工作,从1313名报名人选中择优录取了66人,优化了师资结构。

党建工作有新局面。一是深入推进领导班子建设。结合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学习创新型、团结协作型、勤政务实型”机关建设取得新成效,表彰了一批“五好”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员示范岗等。二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举办了“廉政标兵”评选和廉政知识竞赛活动;组织2005年秋季以来新提拨任职的干部进行廉政谈心,观看警示片,收到了良好效果;坚持实施阳光工程,全县学校工程项目报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和报政府采购办公用品、教学设备,为学校节约资金*万元。三是深入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做好了新党员培训和发展工作,*多人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29位预备党员转正,发展新党员58人。

依法治校工作有新业绩。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形成了校长、总务主任、班主任的三级责任网络,会同有关部门对中小学收费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组织开展了争创“依法治校先进校”活动。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共评选10个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将升入省重点高中和普高指标的70%下拨到校,赢得社会良好反响。进一步落实工作,一年来对收到的12个投诉举报电话和件进行了调查处理,澄清了事实,确保了稳定。

财务审计工作有新亮点。圆满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清理核实工作。在县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根据省市文件要求,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清理核实方案,落实了责任,经审计部门审定,最后省税改办锁定我县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本息余额为5989万元,为我县争取到上级奖补资金*万元。同时,财务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审计监督,二级机构及各乡镇中心学校接受了财务检查;73所中小学寄宿生伙食费收支接受了审计调查,金额达*万元;教育基金接受了专项审计,审计金额达*万元。通过审计督查,进一步严明了纪律,规范了管理。

安全维稳工作有新成效。狠抓安全管理,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召开了现场会,对全县学校环境卫生、学校食堂管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等进行了专项督查,全县学校、单位做到了无一起校园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争取财政支持,为全县各学校购买了校园责任险。加大了校车整治力度,校车办证率达到95%。开展了安全文明校园评选工作,县职专、七中、南塘小学等学校被评为省、市级安全文明校园。

扶贫助学工作有新进展。一是“免补”工作有序推进。按中央、省、市要求,各项政策均落实兑现,义务教育阶段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和薄弱学校补助也落实到位,全年“免补”经费达*万元;启动了普通高中贫困生补助,金额近*万元。二是扶贫助学工作有序推进,“一帮

一、一扶

一、一对一”扶助金额达*万元,被评为全省“扶贫助学工作”先进县,在省人民政府召开的“全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我县作了典型经验介绍。三是教育基金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全县共募集教育基金*元,其中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万元。

幼儿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2篇

1、以强化改革为契机,着力彰显教育发展活力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制。按照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今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教育、重视教师队伍的战略举措,对于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学校要统一认识,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准确了解政策内涵。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政策机遇,以此激励教师发奋工作;同时要顾全大局,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确保大局稳定。

继续优化师资队伍素质。一是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年修订)的学习与讨论活动;切实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开展好师德师风建设评比活动,大张旗鼓表彰一批师德先进典型。二是开拓思路,切实加强师资培养与培训。启动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组织名师论坛和名师送课下乡活动;发挥市级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实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实现学校、企业在人才资源方面的良性互动,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继续选派中小学校长到外地学习或挂职锻炼,县内要举办中小学校长提高班,争取有一批校长进入市局主办的“名校长工作室”,形成在长沙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优校长群体;同时要研究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激励中小学校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抓住关键,广泛开展竞赛活动。举办好“迎国庆60周年华诞暨庆祝教师节”教职工文艺汇演和“阳光体育”为主题的群体性体育活动,组织好形式多样的赛课活动,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四是敢于创新,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组织好名师评选活动,建立名师信息库,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引进一批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继续做好教师选调、招聘工作,完善校际间教师对口支持和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2、以强化教育科研为抓手,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依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是困扰我们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向教育科研要效益,要质量。

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一是强化教学研究,全方位提高教学效率。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质量;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和身心调适,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建立以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二是鼓励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教研新思路新方法。大力推进校本教研,鼓励教研员与教师一道共同关注课堂,研究学生心理,研究教学方法,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注重与时俱进,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推广与应用。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的推广应用。

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首位,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开展“德育示范校”的复查和创建工作,组织好德育论文评比,形成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品牌;要开展好以“爱党爱国、励志兴邦”为主题的中小学生优秀诗文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和体育、艺术、科技等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继续开展课外读物知识竞赛和独唱、独奏、独舞、书法、绘画“五艺”比赛以及手抄报评比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要继续扎实抓好家长学校建设,在抓好县级示范家长学校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创市级、省级示范家长学校;认真做好家庭教育示范乡镇创建工作,迎接市家庭教育示范乡镇创建研讨会在我县召开。

义务教育要力求均衡发展。巩固和完善以强带弱的教育帮扶机制,着力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改造薄弱学校,形成“水涨船高”的发展态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会考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合理引导普职分流,科学规划普高招生,严格控制班额,顺利渡过初中生源低谷;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继续实行省级示范性高中和普高招生70℅指标到校,30℅指标统一划线录取,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要按学生志愿分配。

普通高中要注重特色发展。鼓励学校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和文化积淀,丰富和积累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强势品牌、增强竞争实力。深入推进高中课改,进行认真反思,找出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寻求新的突破。落实好学分制,搞好综合素质评定,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年我县高考在一流大学的录取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各高中学校要及时总结经验,乘势而上,迅速行动,在积极应对*年高考的同时,科学应对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和今年新高考,力争首战告捷。

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品味。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以落实一日常规活动为重点,以园本教研为突破口,以公办园为骨干示范,积极推进学前三年教育发展。着力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积极争取将公办幼儿园创建经费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全年创建4-5所公办幼儿园。狠抓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组织第二轮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及办园水平评估工作。不断满足县城扩容提质的需求,启动六艺天骄幼儿园二期工程,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开展省级示范园与县级示范园、县示范园与合格园的手拉手活动,切实提升办园品味。

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效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尽管近年来,我县面临初中毕业生生源低谷,职业教育发展困难重重,但我们仍要坚定信心,采取果断过硬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切实提升认识,在宣传上下功夫。要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应,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深入理解和全力支持,营造职教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切实提升质量,在针对性上下功夫。要适应县城工业化发展进程,加紧技能型专业的设置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扩大种植、养殖专业的招生,为农村集约经营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三是构建开放灵活的办学机制,在拓展办学思路上下功夫。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完善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园合作机制;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合理沟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对接机制,提倡和鼓励普通高中学生自觉自愿向职业高中分流。四是立足现实,在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上下功夫。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促进外出务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组织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开展就业技术培训,推动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创造条件实行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免费培训。五是做强职业教育,在增强职教的后劲上下功夫。扎实抓好省示范职教中心和省示范职业中专的建设工作,力争提前完成建设任务;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抓好在县城范围内创办县职专工业实习基地的前期筹备工作。

进一步提高民办教育水平。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确保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配合经开区,推进星沙国际学校项目建设,扩充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启动民办教育水平评估工作,加大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组织举办民办学校、民办幼儿园财务会计培训班。加强民办学校安全管理,与各类民办教育机构签定安全和维稳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社会稳定。

3、以强化均衡发展为宗旨,着力优化学校办学条件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选择。*年,推进均衡发展、优化办学条件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努力加快县城学校配套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县城中小学建设用地布局规划》,形成正式成果,依法控制教育建设用地,同时要认真研究近五年学校建设任务,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明确资金筹措方案,加快建设步伐,切实解决城市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要重点抓好县城望仙中学和中南小学的新建,上半年要完成规划设计和招投标工作,下半年全面启动,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确保今年秋季正常开学,同时要完善湘龙小学附属工程,加快丁家小学建设,力争上半年竣工交付使用。三是要抓好工业园区学校配套建设,启动暮云工业园西湖小学建设,筹备榔梨工业园龙华小学、江背工业园朱桥小学、干杉工业园中心小学的整体新建。

稳妥调整中小学布局。一是重点抓好跳马乡和江背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加快石门中学建设进度,撤并团然中学和跳马中学目标要在暑假实现,做好江背镇中小学布局的调研工作,整合镇域内各类教育资源,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加强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条件扩大容量,建好北山镇中心小学、白沙乡中心小学、高桥镇直荀小学综合楼和开慧乡中心小学教学楼,建好黄兴中学和大鱼中学学生公寓,加大教学点和规模不足100人学校的撤并力度,促使学校布局更合理、规模效应更显现。

切实推进合格学校建设。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圆满完成18所省级合格学校、18所市级合格学校和59所县级合格学校建设任务,合理安排建设资金,加大新课标教学仪器的投入,制定好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内部设施配备建设,强化内部管理,使每所达标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办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不断完善学校建设工程管理。一是加强学校建设规划的统筹管理。在县级学校建设经费中安排学校规划设计专项经费,对大型建设项目统一实行邀标设计,节约资金,提高设计质量。二是加强学校建设的项目管理。认真落实*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建设由所在乡镇政府担任项目法人;严格落实项目报批立项程序,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财政投资评审,根据评审结果拨付工程进度款,对没有进入投资项目计划、没有办理报批立项手续和没有进行财政投资评审的项目,不予安排建设资金;在县建设经费中安排专项校舍建设报建经费,新建校舍必须按程序办理报建手续;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继续强化教育督导工作。要强化教育督导功能,继续做好迎接市级“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和教育强县试评工作;做好迎接合格学校验收评估、示范学校复查评估以及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估等工作。

4、以强化内涵建设为重点,着力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全面落实财务审计工作。配合县财政局做好教育经费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根据县政府的文件精神,全力做好24个单位的财务内审工作,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继续做好“普九”债务清偿工作,逐步消除“普九”债务。各学校添置设施设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学校财产处置必须严格执行报批手续。

全面落实依法治校工作。一是加强普法教育,增强依法治校观念。各学校、单位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继续实行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各学校要紧紧抓住全省“办学行为规范年”活动这一契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严禁成建制补课、滥订辅导资料、公布学生成绩排队、排挤打击后进生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做到有错必纠,有案必查。三是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工作制度,建好长沙县校务公开网,各学校也要建好相应的校务公开网页,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推进校务公开民主管理星级评定工作。履行职责,做好计生工作。

全面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继续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和制度约束,培养师生文明行为习惯,提升师生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护机制,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学校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环境;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县建设工作,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管理力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类检查督查要常抓不懈,确保平安。

全面落实“免补”和学生资助工作。落实好“免补”工作。今年我县公用经费小学年人均增加20元、初中年人均增加30元,补寄宿生费按原不变,补助比例达30%,金额近500万元;严格规定有条件寄宿的学校才能配给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指标;同时,初小薄弱学校公用经费一年不足2万元的学校,将补足到2万元。落实好学生资助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助学促和谐”的工作思路,今年要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通过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赞助为辅,在全省率先实现孤儿(79人)、聋哑和弱智儿童(60人)免费入学、就餐、住宿;二是要健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资助情况要上网归档,特别是中职补助要逐月发放;三是要全面铺开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这项工作我县是全省试点县,省拨工作经费20万元,国家也安排了专项奖金,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把惠及人民的好事办好;四是要建立健全贫困普高生、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五是要继续组织“一对一”结对扶助,助学总额要超过800万元。

全面落实教育基金会工作。要扩大充实基金,力争县本级*年底过1200万元,同时各办事处要力争基金余额在*年底过50万元,全年全县募集过千万,年底滚动结余过2600万元,要争创全省先进县。根据文件精神,各县属学校要到省民政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基金会有关手续,各学校要在银行设立独立的教育基金专项帐户,所有捐款要全部入基金专户,严格按基金管理、使用规定进行开支。

回顾总结,充分肯定*年教育工作的成绩

*年,在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正确领导下,全县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谋划教育强县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各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获得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教育局绩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等荣誉,在市人民政府组织的县级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中,受到省市领导专家高度评价。

办学水平上新台阶。全面落实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制定了标准化学校建设5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出台了中小学合格(标准化)学校评估标准,积极争取政府投入620万元专项资金为省、市、县级合格学校配备了电教、音体美等内部设施设备,全县合格学校达标率为74.18%。如期完成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新建湘龙小学全部竣工,丁家小学已开工建设,中南小学和望仙中学办理了建设用地手续,开始公开招标。重新改造B、C级危房和寄宿制学校,全县拆危1.7万平方米,新建4.5万平方米,维修改造1.5万平方米。顺利完成了市下达我县18个“三改”项目和18个自建项目,总投资约275万元。全面完成了示范性、规范化学校复查工作,县一中、实验中学顺利迎接了省示范性高中复查督导评估,县二中、七中、九中、五美、黄龙小学通过了市级示范性学校复查评估验收,县六中成功创建为市级示范性高中。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目前全县有239所学校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160所农村义务教育规模学校“校校通”达到100%,28所城区学校和部分农村学校534个班实现了“班班通”。

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突破。始终突出德育工作。健全了德育网络,强化了德育基地建设,开展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课题区域性研究和德育“示范校”创建活动;启动了家庭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成立了家庭教育专业研究委员会,组织了46场由团中央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主讲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开展了家长学校示范校的创建活动,共有30所县级示范家长学校验收合格。切实提升教育质量。“普九”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小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年辍学率为0.01%,综合素质评估合格率为99.99%。星沙盼盼小学参加阳光伙伴比赛,获湖南省第一名、广州赛区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第六名。高中教育质量有重大突破,全县本科总上线率达65.28%,居九区县(市)第一;在长沙市四大名校大量吸纳我县优秀初中毕业生的情况下,我县有4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制定了《长沙县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规划(草案)》,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1.6%。职业教育同步推进,成立了长沙县职教中心,迎接了省专家组对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的检查验收,县职教中心顺利进入省“十一五”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抓好了职校招生工作,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6.08%。民办教育有序发展。对全县民办幼儿园园长和驾驶员进行了食品、交通等安全培训;规范了民办幼儿园、民办学校审批手续。

师资队伍建设有新举措。继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以“讲师德、重品行、爱教育、争贡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和教职员工都写出了书面汇报材料,落实了整改举措,建立健全了师德师风档案,举行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再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热潮,在抗震救灾中全县教职工共计捐款307万余元,彰显了教育系统的拳拳爱心。继续强化学习培训,完成了小学教师第三轮继续教育、中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选送了一批校长和后备干部参加省市培训和到上海挂职锻炼;同时,广泛开展了教学比武,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促进了全县教学水平的提高。继续强化表彰激励。做好了特级教师推荐评选工作;教师节隆重举行了以“学习英模教师,弘扬伟大师魂”为主题的庆祝暨表彰大会。继续充实师资力量。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县纪委、县人事局、县编办的配合下,圆满完成了教师选调、招聘工作,从1313名报名人选中择优录取了66人,优化了师资结构。

党建工作有新局面。一是深入推进领导班子建设。结合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学习创新型、团结协作型、勤政务实型”机关建设取得新成效,表彰了一批“五好”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员示范岗等。二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举办了“廉政标兵”评选和廉政知识竞赛活动;组织2005年秋季以来新提拨任职的干部进行廉政谈心,观看警示片,收到了良好效果;坚持实施阳光工程,全县学校工程项目报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和报政府采购办公用品、教学设备,为学校节约资金1138万元。三是深入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做好了新党员培训和发展工作,160多人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29位预备党员转正,发展新党员58人。

依法治校工作有新业绩。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形成了校长、总务主任、班主任的三级责任网络,会同有关部门对中小学收费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组织开展了争创“依法治校先进校”活动。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共评选10个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将升入省重点高中和普高指标的70%下拨到校,赢得社会良好反响。进一步落实工作,一年来对收到的12个投诉举报电话和件进行了调查处理,澄清了事实,确保了稳定。

财务审计工作有新亮点。圆满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清理核实工作。在县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根据省市文件要求,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清理核实方案,落实了责任,经审计部门审定,最后省税改办锁定我县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本息余额为5989万元,为我县争取到上级奖补资金2500余万元。同时,财务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审计监督,二级机构及各乡镇中心学校接受了财务检查;73所中小学寄宿生伙食费收支接受了审计调查,金额达6801.32万元;教育基金接受了专项审计,审计金额达1220万元。通过审计督查,进一步严明了纪律,规范了管理。

安全维稳工作有新成效。狠抓安全管理,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召开了现场会,对全县学校环境卫生、学校食堂管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等进行了专项督查,全县学校、单位做到了无一起校园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争取财政支持,为全县各学校购买了校园责任险。加大了校车整治力度,校车办证率达到95%。开展了安全文明校园评选工作,县职专、七中、南塘小学等学校被评为省、市级安全文明校园。

扶贫助学工作有新进展。一是“免补”工作有序推进。按中央、省、市要求,各项政策均落实兑现,义务教育阶段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和薄弱学校补助也落实到位,全年“免补”经费达4379.19万元;启动了普通高中贫困生补助,金额近100万元。二是扶贫助学工作有序推进,“一帮一、一扶一、一对一”扶助金额达650.27万元,被评为全省“扶贫助学工作”先进县,在省人民政府召开的“全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我县作了典型经验介绍。三是教育基金工作有序推进,*年全县共募集教育基金1059.4万元,其中用于发展教育事业427.1万元。

幼儿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3篇

今天,我们召开暑期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动员全体干部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再上新台阶,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今天会上,市委杨书记要做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根据局务会讨论的意见,我代表教育局向大会做工作报告。

____4年,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整体水平的落实之年。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广大教职员工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____教育实践活动为指导,以“双高双普”创建为中心,以“管理提升年”为主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和我局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担当有为、实干为民”的工作主基调,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狠抓重点上求实效,在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在打造亮点上想办法,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显著业绩。

1.____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上半年,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党的____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明确、形式多样、载体丰富、效果明显。教育局机关和局直单位开展了百名党员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献爱心”活动,帮扶资金达15000余元,近____名学生得到了实惠;基层支部和镇校通过学习、校长书记讲党课、创新活动载体等方式推进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了“三个一”(一次系统的学习、一场主题大讨论、一系列专项治理),“三个主题教育”(“三严三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零距离服务最后一公里”(局领导走进基层,零距离服务学校;校长走进课堂,零距离服务教师;教师走进家庭,零距离服务学生)等系列活动,通过党委委员包联支部、机关干部包联镇校等方式,使____教育活动在全系统深入开展、扎实推进,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到教育系统政风、行风、教风、校风、学风的明显好转。

2.“双高双普”持续推进。根据3月份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我市“双高双普”创建工作提出的反馈意见,我们制定详细具体的整改方案,分层召开推进会,创新工作,加强督查,狠抓落实。上半年全市用于校园硬件建设资金累计6000余万元,13个高标准塑胶操场开创韩城新型运动场地的先河,15个水泥操场告别了土操场的历史,33所学校标准化食堂为学生提供营养餐;全市所有学校的校园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已经到位,全市三分之二的中小学配备了标准化课桌凳;748个“班班通”教室为学校现代化奠定了基础,212个新建部室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实训准备条件。教育教学设施的标准配备,创建工作的稳步推进,学校育人功能的全面优化,为我市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我市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3.办学条件有力改善。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投资3810万元的龙门镇初级中学迁建工程主体已经竣工;投资1186万元的金城区第四初级中学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投资2622万元的新城第一幼儿园工程进展顺利,计划年底完工;象山中学多功能厅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近期将投入使用;新城幼儿园南楼建设项目现已投入使用。____4年学前教育推进项目建设中的芝阳镇西赵、昝村镇下甘谷等五所公办普惠园项目进展顺利。新城六小、桢州小学建设项目已列入市上城区学校建设计划。

4.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法制安全等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召开了____4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表彰大会,成立了韩城市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大力推行德育工作“三制”,收效明显。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春季运动会、校园艺术节、校园科技节、六一文艺汇演,并成功举办了教育系统“多彩校园·放飞梦想”首届青少年艺术节文艺汇

演,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市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5.教育均衡步伐加快。认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学前教育学籍管理和幼儿园日常管理工作,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加快实施公办普惠园建设,公办园由镇办覆盖向中心村布局的步伐稳步推进,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范围逐步扩大,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根据全市统筹城乡镇村综合改革和“双高双普”要求,对全市中小学进行了合理撤并和改制,共撤销学校 32所,合并学校17所,改制学校19所,教育资源全面整合、优化,全市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深化城乡结对共建工作,制定出台校长教师交流办法,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等政策,城乡教育日趋均衡。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在全省率先停招择校生、不收择校费,今年初中学生毕业后全部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韩城职专国家示范校创建工作接受省专家组的中期检查,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特色项目建设”和校企合作的做法得到充分肯定。全市各成技校上半年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74期,培训农民5800余人次,完成劳动力转移4000余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6.高考成绩再创佳绩。____4年高考,我市参试考生4355人,比去年减少88人。一本上线720人,比去年增加17人;二本上线1483人,比去年增加52人;三本上线2703人,上线率为62%,高职上线3659人,上线率为84% 。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及上线率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尤其是在今年全渭南市二本上线人数与去年持平的情况下,我市参试人数减少,但上线人数仍然保持了强劲的上升趋势。象山中学报名考生2288人,一本上线668人,比去年增加28人,二本上线1279人,比去年增加28人,一本、二本上线率均位居渭南市同类高中前列。象山中学高考顺利实现了“保千保尖、应届稳增”的目标,西庄中学、司马迁中学、象山中学苏山校区、司马迁专修学院均超额完成了高考目标任务,我市基础教育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7.师资建设全面加强。在全市开展了“学生最喜欢的好老师”、“我的育人故事”等评选、征文活动,在基层掀起了学先进、争先进、做先进的热潮,新城区幼儿园园长贾玉芹被评为韩城市第五批劳动模范。上半年共选派40余名校园长和数百名教师参加外出培训学习,并对全市1____余名幼儿园聘用人员进行了分期培训、考核和发证。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缓解了高层次人才不足和结构性缺教矛盾。制定出台了《韩城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实施意见》,修订完善了教师绩效工资奖励性部分发放办法,提高了义务段农村学校教师岗位补贴标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8.惠民力度不断加大。上半年,全市共拨付学前教育公用经费189.9万元,学前一年“一免一补”资金203.7万元,惠及幼儿4109人。拨付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389.5万元,“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认真实施“扶贫助学”工程,落实中职助学补助资金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资金,共资助学生2934人。积极做好营养改善计划扩面工作,上半年全市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投入资金800余万元,惠及学生两万余名。配合市慈善协会共举行爱心助学捐赠仪式7次,发放助学款21.5万余元,惠及学生500余名。

9.教育大局平安稳定。高度重视学校平安稳定工作,在夯实学校安全管理责任的同时,积极与公安、消防、食品药监等部门沟通协作,完善校园安全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校园安全“物防、技防、人防”水平,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安全、防暴防恐、禁毒拒毒等主题教育和防震减灾演练活动。先后组织召开多次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专题会议,进行数次全市性的校园安全大检查活动,协同相关部门对校车运行与管理、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学校饮食安全进行明察暗访,构筑起了维护师生生命安全的铜墙铁壁。

10.教育形象全面提升。加强师德师纪教育,强化作风建设。下发了《关于开展教育系统“管理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构建纠正节日期间不正之风长效机制》、《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参与婚丧喜庆报告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七一期间,表彰了5个先进党支部、3个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先进集体、26名优秀共产党员和 13名优秀党务工作者。新城四中、新城五小荣获“陕西省首届最美校园”称号。开展“教育大讲堂”、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素质,塑造机关良好形象。开通了韩城教育微信公众平台、韩城教育官方(腾讯、新浪)微博和《韩城日报》教育专栏,宣传工作成绩斐然,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广大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教育局向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教职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对照“双高双普”的目标任务,对照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的教育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有:一是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城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二是管理水平不高,学校内部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三是教育质量提高任重道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距离;四是教师老龄化、体音美教师和幼儿教师严重不足,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没有建立;五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正确面对、科学应对,采取有力措施,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下半年,全市教育工作继续坚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经济务虚会”和市委扩大会的重要决策,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均衡促公平、以安全促稳定、以质量促形象”的工作思路,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突出重点、稳妥推进,促使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下半年,重点抓好事关全局的六项工作:

(一)以“双高双普”为抓手,全力提高办学水平。

“双高双普”创建工

作是今年我市教育系统的一件大事,也是提升我市教育整体水平的有力抓手。10月份省政府将对我市创建工作进行正式验收,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全力以赴完成我们既定的任务。一是掌握标准,查漏补缺。各学校、各单位要在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再次学习对照修订后的“双高双普”评估标准和指标要求,查漏补缺,不等不靠,密切与各相关部门的联系,着力从校园环境、部室建设、图书仪器的配置和使用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入手,努力补齐创建短板,力争顺利达标。

二是加强督查,整改提高。省上“过程督导”后对每个学校提出的问题都建立了台帐,经过整改后达标情况参差不齐。开学后,教育督导室要组织人员对全市各学校、各单位上半年和暑期的创建准备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督导,并提出反馈意见,限期整改。局机关安排的包联镇校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指导,认真对照创建标准,严要求、强措施,确保全市的创建工作整体推进,全面达标。

三是落实责任,奖优罚劣。上半年各单位一把手向市局递交了创建工作承诺书,为确保本单位的创建工作全面达标立下了“军令状”。在正式的评估验收结束后,我们要进行全面总结,对创建中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将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影响全局的相关责任人,视其情况给予责任追究。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

一是深化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推进家校共育,使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市政设施、遵守社会公德,将德育工作实效延伸到校外。10月份,市局将与文明办联合召开一次德育座谈会,吸纳社会各界共商学生教育之良策。教育局将对各学校德育“导师制、首遇制和无缝监督制”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强化艺体卫教育,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创建无烟校园,不断提高师生的文明意识;德育研究指导中心要发挥作用、要有措施、要出成绩、要见效果。青少年活动中心要充分发挥在校外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承担起全市中小学艺体教育的研究、指导任务,组织各学校开好校园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和书画展等系列活动。

二是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继续落实和深化“两个常规”管理工作,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各镇校、教研室要坚持周检查、月评比、不定期通报等制度,继续实行“一校一通报”和“教育质量百校行”活动,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回访督查,直至整改到位。9月份,教育局将组织召开全市教育教学质量评析大会。11月份,安排一次全市范围的常规教学集中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全市通报。

三是推进课堂改革常态化。要坚持走“以教育科研为导向,以内涵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路子,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课程管理,切实推进课堂改革。要建立“高效课堂”校本教研常态机制,深入开展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实现推门听课制度化。按照“骨干学校带动,教学名师引领”的思路,大力开展名师示范、教学比武、送课下乡、城乡互动、跟踪听课、循环研讨、同课异构、论文评选等教研活动,形成全员参与的教研热潮,把先进的方法普及到每所学校、每个教师。进一步提高图书、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利用率,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教研室要抓好教研队伍建设,各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基层,发挥好研究、指导、示范作用,加快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益。

四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电化教育中心、各学校要抓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台、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作用。积极做好“陕西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应用试点的相关工作,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制度建设和技术保障等方面工作,构建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网络教学服务环境,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三)以“均衡公平”为目标,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前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推进均衡发展的实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

一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要一手抓质量、一手抓普惠,逐步扩大公办园比例,要加快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的进度和内部配套设施的配备。要继续做好幼儿园评估分类和省级示范园创建工作,落实幼儿就近入园工作,严格做好幼儿建档工作。下半年将组织开展“幼儿园优秀教育案例”征集评选、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评比展示活动,并对《指南》开展情况进行一次知识测试和专项检查活动。要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考核,强化日常管理,切实做到保教人员“专业化”、卫生防疫“常态化”、内部管理“精细化”,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二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要在学校布局调整的基础上,重点加快城区学校的规划和建设步伐,不断满足城市人口增长的需求。要稳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不断深化城乡结对共建工作,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各教育组、各学校要认真落实韩教发〔____4〕122号文件精神,落实政策,确保小学、初中各起始年级段班额不超过45人、50人;同时要通过规范学籍管理制度,引导学生有序、合理流动,切实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要关注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受教育问题,防止新的辍学。下半年,要落实好城区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三是普及发展高中教育。今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率先在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停招择校生、不收择校费的重要决策,这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各高中要抓住机遇,转变思路,正确定位,积极工作,逐步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改革,争取多元化发展、多样化发展,加快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工作。象山中学要充分发挥省级示范高中的引领作用,创新办学思路,加强内部管理,用足用活政策,不断做强做优,特别是在稳定优秀生源、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尖子生上下功夫,明年高考仍以“保千保尖、应届稳增”为目标,扎实抓好复课工作;其他高中要重新定位、明确思路、凸显特色,不断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化发展。司马迁中学开设的体音美特长班,要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提高质量上想办法,一年后要把特长生的教学效果向社会展示。同时,还要打出司马迁的品牌,开办“司马迁文学社”,逐步打造文科特色教学示范校。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认真落实____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培训,积极深化校企合作,扎实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韩城职专要办好职业高中班和综合高中班,通过

加强师资培养、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等措施,解决“招生难”的问题,使职业教育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要围绕我市“一城两区”建设,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主动寻求和更多企业合作,做出品牌,找就业门路,引领韩城职业教育做大变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早日进入国家示范校行列。五是规范提升民办教育。民办学校发展,要经济效益,但更要社会公共效益。下半年要落实《韩城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助学培训机构管理办法》、《韩城市民办学校、幼儿园考核实施细则》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对民办培训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在规范民办学校的招生行为、教学常规、安全管理等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同时督促民办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四)以“管理提升年”为主线,增强改革发展活力。

今年是我们确定的“管理提升年”。要通过健全制度、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全力推进学校管理走向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信息化。

一是健全制度促管理。学校管理要达到“用制度说话,用实绩检验,让人情无语”。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韩城市学校管理基本规范(暂行)》,进一步健全日常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促进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各学校、各单位要建规立章,进一步落实制度、依法治校,严格管理,切实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通过管理,使全校教职工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

二是明确责任抓落实。要加强教育组建设,发挥教育组的协调、沟通、管理职能,要落实教育组长是本辖区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的重担。各单位一把手要抓管理、抓落实,将管理的各项规定覆盖到所有工作环节和管理对象,把规范细化到环节,细化到过程,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岗位,使各项工作“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推动学校管理的精细化。

三是从严治校促发展。树立从严治校的思想,坚持制度从严、管理从严、落实从严。从严治校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常规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通过从严治校,形成“严”字当头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各学校要在外宿生管理、学生上下学、校车接送等方面多想办法、多出举措,强化管理水平。各学校还要形成良好的服务作风。学校后勤管理中心要抓好学校食堂、商店的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今秋开学,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商店禁止向学生出售食品,原有食品要在9月1日开学前全部清理出校园。

四是精细管理确达标。“千校达标”工程是渭南市教育局下达各县的硬任务,也是“双高双普”创建工作的具体抓手。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在学校建设、校园文化、高效课堂、德育创新和规范办学等示范校创建活动中,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创建方向,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细化管理,注重过程,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教育督导室要发挥职能,要成为教育工作的调研中心、评价中心、指导中心、决策参谋中心,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加强检查和指导,确保年内完成创建渭南市级标准化学校30所、渭南示范校16所的任务。年终,教育局将对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进行评估表彰。

(五)以“人才强教”为重点,加强队伍建设。

讲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韩城教育,我们认为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即培养好的校长、好的教师、好的学生、好的学校以及好的教育生态环境(环境)。有好的校长,才有好的学校;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质量;有好的质量,才有好的学生,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

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的校长要有教育情怀、教育眼光、教育理想、教育担当。我们的校长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筋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要加强校长培训力度,强化业绩考核,人事科要尽快拿出校长任期制的实施意见,实行任期目标考核,不断提高校长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校长依法治校的能力,切实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管理机制。要做业务型校长,校长必须任课,副校长必须带主课,用亲身的躬行来领导教学工作。教育局将进一步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修定完善新的管理办法。要进一步扩大校长的办学自,探索学校中层领导由校长进行目标考核,负责选拔推荐任用、不再提前退居二线的管理机制,明确各单位工会主席属于现职领导,要履职尽责、在岗带课。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好的教师一言立人,不好的教师一言毁人。要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好的教师一要有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二要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三要能坚持春风化雨,静水深流。以“思想好、能力好、作风好、形象好”为基本要求,用“抓师德、抓典型、抓师训、抓技能”的方法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安排好第30个教师节庆祝表彰活动,各镇校要大张旗鼓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开展系列庆祝活动,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要开展师德大讨论活动,加大对骨干教师、名师的培养、培训和管理,鼓励广大教师以多种形式提升学历水平,大力开展教学基本功大练兵和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建立韩城教研学习交流平台,实行教师全员校本研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研水平。

三是创新教师管理。建立新分教师合同制管理机制、一般教师聘任制管理机制、骨干教师下乡支教等机制。人事科要尽快拿出教师聘任制方案,严格岗位设置,实施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做好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各镇、校要在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平稳有序地做好区域内教师轮岗工作,确保开学前全部到位。启动第三轮城乡结对共建工作,要进一步扩大城乡结对的范围、内容、时间、形式等,实施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建立送教下乡、走教、轮教等形式的交流机制。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完善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员聘用制度。建立完善骨干教师对口帮扶、特级教师、名师等专业人才巡回讲学的长效机制,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培养作用。要严格教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发放、评优评先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严格教师请假、考勤制度的落实,对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服管理的教师要在全系统进行通报批评。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贴标准,促使中青年教师合理流动,使广大教师能真正扎根农村、安心从教。

(六)以“平安稳定”为保障,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一根红线、高压线、警戒线来对待,坚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压力,实现安全工作“三

零”目标(即零责任事故、零重大财产损失、零意外伤亡)。一是要健全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教职工“一岗双责制”,特别是要夯实“镇(办)教育组主任、校(园)长、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安全责任,实实在在地抓安全,出实招,干实事,不务虚,不摆花架子。推行安全隐患排查月报制和销号制,做好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的预案和处置,强化安全工作理念,确保年内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二是要加强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安全常识和自护自救教育,把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强化日常培训和演练,突出安全防范重点,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从本学期开始,各学校要落实好每两周一次的安全教育课和每月一次的安全演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在此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家校共管体系建设,强化家长对孩子节假日期间和在校外的安全监管。

三是要强化安全管理。下半年,要以秋季开学安全教育和冬季安全检查为重点,组织开展以校车管理、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应急疏散演练、校舍和营养餐计划实施安全,及校外住宿生安全为重点的学校安全排查,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校园警务室建设,对校园关键重点要害部位进行全程监控,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消除事故隐患。开学后,教育局将组织相关人员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达基层、深入现场,对基层学校的安全工作进行不定期的全面检查。特别是有建设项目的学校,一定要协调施工方做好基建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安全防范,排除不安全因素。

抓落实,必须有良好的作风作保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严纲纪、正作风是一场大手术,唯有伤筋动骨,才能从根本上激浊扬清。

一是深入开展____教育实践活动。各镇、校要在上级党委的安排下,扎实开展好党的____教育实践活动。要以服务群众、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为出发点,深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党纪法规要求和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按照办人民满意教育,解决教育自身的突出问题“洗洗澡、治治病”,有效杜绝“”问题。各位领导干部、校(园)长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学”促廉,以“行”促整,以“查”促改,认真查找“”问题,带头执行相关规定,并带好班子,带好队伍,扎扎实实把这次活动抓紧抓实抓好,真正解决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能看到变化,看到成果,全面提升教育形象。

二是强化作风建设。举手投足有形象,一言一行见作风。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市委“十项规定”和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以及我局制定的《韩城市中小学教师十不准》等规定,自觉维护国家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预防、重制度、重监管,全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强化教育系统作风建设,促进行风、教风、校风的根本好转。

前面说过,一个“好的教育”,必须要有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好环境,还必须有一个好的机关。教育局机关不仅是一个行政机关,还要是一个会行政、懂业务的机关。从今秋开学起,局领导和各科长、局直单位一把手都要建立教学业务联系点,有条件的要兼课,每周至少在学校工作半天。同时,要把已经开设的“教育大讲堂”、每周一次讲座活动坚持开展下去,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长、局直单位领导都要轮流讲课,“讲理论、讲业务、讲实践”,促使每个教育行政干部都成为行家里手。教育局机关干部要继续开展“下基层、访校情、促工作“活动,带着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走近学校中了解学校,走近教师了解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形成”干部围绕基层转,校长围绕学校转,教师围绕学生转”的良好风貌,做到“工作向上攀登、作风向下深入”。

在强化作风方面,广大教师要重点解决工作责任心不强、敬业意识差及师德失范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少数教师搞有偿家教,营利性辅导,甚至强迫、诱导学生参加补课,推销学具、资料、暗示家长送礼等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严格教师日常管理,规范请销假制度,着力查处在编不在岗、“吃空饷”等违纪行为。要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定期进行学校财务常规审计、校长离任审计和营养餐专项审计等,对领导干部违反财经纪律的要从严处理。严禁教师涉足黄赌毒,凡受到治安处罚和媒体曝光的,一律严肃处理。要加强督查,建立长效机制,对违规情况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三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从严治校。以治理教育“三乱”为重点,严格落实校财局管制度,加强学校资产管理;规范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规范档案管理、卫生管理、安全管理;严格教师管理、科研管理,科学评价学生、教师;严格校园管理,依法治校。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所有幼儿园不得跨区域招生、接送幼儿上下学;特别是民办学校和幼儿园,不得私自组织各种形式的招生考试,义务段不设重点班。

四是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教育宣传工作,需要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全系统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的力度,主动向社会公开广大群众关注的信息。进一步办好韩城教育网,完善、充实各个版块内容,通过教育系统政务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hcsjyj1260)及时相关教育动态和政策信息,并充分利用省市机关报刊、省市教育网站、市电视台和教育频道等主要宣传平台,大力宣传我市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以及各个岗位上涌现出来的典型人和事,不断传递教育正能量,营造出有利于韩城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大氛围。

再有几天,新的学期又将开始,为了确保今秋开学工作平稳、顺利,各学校要着重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抓好教师集中培训工作。各单位、各镇校会后要利用开学前三天时间认真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学习,重点学习、领会杨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暑期教育工作报告,科学安排,加大宣传,注重效果,切实把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局的安排部署上来。同时要组织广大教师学业务、学法规,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是抓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各学校、各单位要在开学前分别召开班子会、全体教师会,总结成绩,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明确任务,研究部署好下半年工作。同时,要整治好校园环境,安排好开学各项工作,抓好常规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三是抓好教育收费工作

。要严格执行收费政策,明确收费标准,坚持收费公示制度,严禁任何学校或个人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增设收费项目。对顶风违纪者,教育局将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四是抓好开学安全工作。近期雨水较多,各学校要在开学前,以危漏校舍、用电线路、食堂宿舍及饮用水源为重点,彻底排查、坚决削除各类安全隐患。开学后,要上好安全、法制教育第一课,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活动,增强师生安全防护意识。要严格校园门禁制度,严查学生携带管制刀具及其它危险物品,积极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平安开学。

教育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和谐之源。人民满意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振兴韩城教育是全市40万人民的强烈期盼。

幼儿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4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学年我市教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部署20*学年的教育工作。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学年的主要工作和成绩

20*学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下,在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继续保持了教育事业良好的发展势头,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协调发展中得到提高

一是“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救助工作,继续对低保家庭子女等五类学生实施学费全免政策,积极开展扶贫结对和“不让一名贫困生失学”助学活动。通过举办民工子女学校,在公办中小学增设附设班,随班就读等方式,切实落实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积极解决“三残”儿童少年入学问题。扶持市特殊教育学校劳动基地建设,使该校花卉基地和民间工艺基地成为特殊教育的亮点,走向全国。去年10月份,省厅把特殊教育聋教育专业研讨会安排在我市,这是对我市特殊教育的肯定。

二是高中段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不断强化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的动态评价制度,完善质量监控机制,落实高考奖励制度。并通过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组织教师到外地考察、取经,开展教学专项调研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今年,为进一步协调发展普职高,根据全市初升高比例92%的事业计划,确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数为9920人,职高为9600人,使普职比达到5.1:4.9。并停止了办学规模过小、教学质量和效益不高的2所学校(七里港高中和市少体校)的普通高中招生,将他们改为综合高中。支持原柳中分校资产重组为*市上海剑桥学院附属中学,新增了投资大、起点高的*国际外国语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实行定向和统招相结合的办法,继续扩大*中学等学校的定向招生指标,*中学定向指标200名,*中学、*中学、*中学各80名,*中学、*中学各70名,*市二中53名,在一定程度上为稳定山老区和薄弱初中的发展,为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是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以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为核心,不断完善园网布局规划,制定《*市幼儿园园网布局调整规划》,对全市幼儿园进行合理布局。召开幼儿教育工作会议,对幼教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并对全市托幼园所进行清理整顿,撤销49所规模小、办园条件差的幼儿园。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命名31所中心幼儿园,实现“中心”牵头,发挥指导、辐射、集中管理的功能,加快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幼儿早期教育新路子,*妇联幼儿园在全市率先推出了0—3岁早期教育亲子园。到去年年底,全市幼儿入园率达到95.16%,比20*学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四是民办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不断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筹建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做到专人负责。今年4月份,召开全市民办中小学工会工作研讨会,不断拓展民办中小学工会组建工作,积极探索民办中小学工会工作运行机制。

五是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大力支持非重点高中加快学校建设和改造步伐,改善办学条件,争创省A级中学、*市重点中学;积极鼓励现有重点高中努力向更高层次迈进。*中学和育才中学先后成为省A级中学和*市重点中学;*中学、*中学成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全市重点高中数量进一步增加,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继续实施优质、优招措施,强化名校意识,市二中、*中学、*中学三所省级重点中学继续面向全市招生50名,与乐中招生同一批次进行。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44.1%以上,比去年增加近8个百分点,初步扭转在*市的落后局面。加大星级学校的创建力度,全面开展星级学校的达标评估工作。目前,已有11所初中被命名为三星级学校,14所小学通过三星级学校的达标评估,37所初中、43所小学被命名为二星级和一星级学校。

(二)办学条件在资源优化中不断改善

一是危旧房改造和校建力度加大。对已发现存在安全疑点的校舍,加强检查,落实责任;对已鉴定属于危房的校舍,进行加固维修或拆除,基本消除了当年发生的危房隐患,确保了师生安全。同时,加快校建工程进度,*中学等一批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学校整体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是校网调整步伐加快。撤并中小学12所,迁建*中小学、双峰小学、仙溪一小等山老区学校。积极探索农村寄宿制办学新路子,建立了*、*、*、*等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优化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山老区办学效益,进一步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开始启动。认真制定建设规划,出台了奖励措施。各中小学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提前成为省级标准化学校。20*学年,全市有38所学校上报标准化达标验收,31所经验收合格,合格率为81.58%。

四是教育装备经费投入力度加大。投入教育装备资金达19*.7万元。各学校实验仪器,常规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卫等器材已基本达到教育强市标准。目前,全市建有校园网络的学校达92所(含“校校通”),学生电脑11651台,多媒体教室174个,CAI课件制作室102个,多媒体小平台561个,双向闭路电视系统15套,语音室23个。部分学校已开始网上备课、网上办公、网上教学。

(三)素质教育在深化改革中全面推进

一是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对全市初中、小学进行了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课程培训,选送教师参加省级和*市级新课程培训。定期对课改实验学校进行调研,组织课改展示周活动,选派骨干教师对薄弱学校进行“送教下乡”。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做到课改规划、动员部署、评估督导“三个落实”。目前,全市课程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各中小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评价办法、课程管理、教研氛围等诸多方面均已发生较深刻的变化。

二是小班化教学进行试点。20*年秋季,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试点,确定基础较好的8所小学作为第一批试点学校,并专门就此进行了调研,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市运作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在省教研室的调研报告评比中,我市关于小班化教育的调研报告获得一等奖。

三是德育工作不断探索新路子。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分别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座谈会、全市中小学校长和德育干部工作会议、家庭教育学会工作会议,开展中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评比和“八个一”(召开一次誓师大会,发一份倡议书,读一本诚信教育书,举行一次主题班团队活动,开展一次“诚信人物我们评”活动,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收集一条诚信格言,举行一次诚信教育经验交流会)活动。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校本德育资源,打造德育特色学校,不断推进德育创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团市委、市心理卫生协会共同筹备开通*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热线,使我市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普及化。

(四)队伍素质在加强建设中得到提升

一是教师评优评先工作认真开展。根据实事求是、逐级推荐、好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在全市开展评选*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活动。今年上半年,全市共评选出优秀班主任27名、优秀教师93名、优秀教育工作者30名,其中推荐*市级优秀班主任9名、优秀教师19名、优秀教育工作者10、园丁奖7名。另外,评出省第十八届“春蚕奖”6名。同时,根据《关于评选*市中小学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的通知》和《*市中小学名教师名校长计划实施意见》精神,通过本人自荐或学校推荐,教育学区辅导中心、市属学校初评,市教育局全面考核和评审,最后确定*市级教坛新秀32名、教坛中坚25、教坛宿将1名推荐对象。

二是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审核,积极开展教师支教服务活动,并从外省市和非师范类毕业生中分别招聘考录113名教师,弥补了部分学科和山老区学校的师资不足。同时,认真做好教师流动和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五大集镇建成区学校和市属学校实行公开选调教师和考录师范类毕业生。

三是校长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市教育系统“三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乐委发[2000]80号)有关精神,在今年5月份,组织考核小组,对20*年8月聘任期为一年的正职校长和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异地交流的校长、市属学校的正职校长,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听述职报告、实地察看、检查资料、民主测评、师生座谈等考核,对全市90所中小学正职校长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提高了全市校长的公开信任度。最近,我们在考核的基础上,根据工作的需要,又对31位校长、副校长和校长后备干部进行轮岗、转岗或提拔使用。

(五)教育保障在依法治教中得到强化

一是政务公开不断深化。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工作的责任制度,不断拓宽政务公开渠道,除在固定的公开栏上公示和召开干部职工会议通报外,还将有关政策在《*日报》等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对教师资格认定等行政许可事项,严格按法定程序办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大宗大批量物品的采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公开招聘教师、招生工作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公开其办理程序和结果,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二是学校民主建设不断推进。召开全市校务公开工作现场会,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廉政建设的关键点作为校务公开的重点,有效保障广大教职工的权益。为了深化校务公开工作,今年上半年,对全市160多所公办中小学进行了地毯式的检查、评估,表彰了13所校务公开工作成绩显著的学校,通报批评了11所工作滞后的学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教代会制度得到加强和完善,各乡镇中小学教代会建制率达到96%,市属学校达87%,民办学校达42%。教代会已成为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重要载体。

三是行风建设不断加强。继续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集中整治教育乱收费工作,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狠抓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工作“一费制”、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的执行,严格代办费收费项目标准,杜绝乱摊派、乱推销等教育收费违规行为。

四是安全工作深入人心。召开“学校安全工作暨创建平安校园”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和安全工作,与市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成立了综治委学校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平安校园”创建领导小组,并与市属学校及学区各负责人签订了学校安全综治责任书,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安全工作抓实抓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5号台风和9号台风期间,各学区和各学校的领导坚守岗位,积极组织人员,落实防御台风措施,在加强值班、做好学校财产安全工作的同时,做到以人为本,将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五是机关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我局机关严格按照“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多形式、深层次开展活动。通过近半年时间的教育活动,广大党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同志们,20*学年,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教育系统全体干部、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各部门、各乡镇、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教育局和教育局党委,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在看到成绩、肯定成绩的同时,纵观我市教育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投入不相适应;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彻底落实;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未成年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十分繁重;个别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问题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在座的全体同志的高度重视。

二、20*学年的工作和主要任务

20*学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教育良好发展态势的一学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强市目标的一学年。20*学年我市教育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强化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我市教育均衡、内涵、快速、持续、和谐、健康发展,建成教育强市。

20*学年教育工作主要目标是: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6—11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12-14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5%,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2.5%。小学、初中、普高、职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5%、99.2%、93.1%、71%,小学、初中具有高一层次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分别达到56%和47%。创建省级教育强镇3个,*市级教育强镇4个,争取进入省级教育强市行列。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省级示范小学2所、初中2所,*市级示范小学1所、初中4所;省二级重点中学1所,省三级重点中学2所,*市级重点中学2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新建扩建校舍面积5万平方米。

根据上述目标任务,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坚持统筹协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目的是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统筹各类教育,在协调发展中加快发展,在更高的水平上统筹发展。

1、学前教育强化基础。加大省、*市级示范幼儿园的创建力度,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农村幼儿教师上岗培训和考核,加大贯彻新纲要的力度,普及幼儿教育知识,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幼儿园规范化管理水平。

2、义务教育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按照城乡教育普及程度基本一致、生均占有教育资源基本相等、教师业务水平基本相当、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接近的目标,大力推进我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使全市中小学逐步达到校园硬件达标和净化、绿化、美化的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认真落实省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市教育局的“六项工程”,开展中小学教师支教行动。通过在全市51所三星级以上中小学、集镇建成区学校与51所欠发达乡镇和片区中小学之间,建立一对一的结对扶助关系,切实改善全市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保证让广大农村孩子都能“念上书、念好书”。要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的职能和作用,为真正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落实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扶持政策,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受教育机会。

3、普通高中强化品牌。高中教育质量是社会检验一个地方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基础教育发展终结水平的重要体现。20*学年,要在稳定高中教育规模的基础上,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通过高效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特别是几所重点学校,要做强自己的品牌,通过看入学起点、比递增幅度、比贡献份额,实现学科位次的再度提升,千方百计提高高考升学率。要加大优质生源的调控力度,严格控制各校在校生规模,严格按照学生志愿录取新生,合理分流各分数段学生,促进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坚决杜绝招生的不正当竞争。

4、职业教育强化特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培植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继续加大职教与知名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力度,积极开展人才培训、项目试验和技术推广,更好地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二)坚持质量兴教,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质量是教育和学校的生命线。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要把提高教育质量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和人才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大力实施道德教育。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大力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积极探索德育新路。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精心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通过德育课程、读书活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日常行为规范达成、诚信校园建设等,切实开展诚信教育、公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发展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高质量开展教学研究。教师教科研素质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高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要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实际教学问题为题材,贴近日常的课堂教学,贴近教师的客观实际,贴近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开展教学研究。各教育学区要着手谋划“联片教研”工作,学校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倡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和教育日记,真正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变为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参与教学研究、创造教学成果的过程,变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促进更多的教师成为学习型、科研型、反思型的教师,实现以教科研促进教学,以教科研造就名师,以教科研打造品牌。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要把教科研的重点转移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来,研究课堂、探索课堂、改革课堂,努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人文关怀和知识魅力。建立教学研究成果展示制度。今年要组织一次全市优秀教研成果展评活动,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取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不断将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

3、全方位提高管理效能。牢固确立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思想,着力推进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效益化。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星级学校评估制度,全面及时地掌握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情况,及时解决可能影响质量提升的各种问题,真正发挥督导、调研、评估在落实学校办学责任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再登新台阶。

(三)坚持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快速发展

改革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关键。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机遇期,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上半年,我们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核编。核编后,如何把教师队伍管理好,使教育队伍优化,使教师队伍合理流动,是20*学年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教育人才网络,加强对教师的统筹管理和资源的统一调控,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育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把推进教师交流与核编定岗相结合,推进教师队伍由城镇向农村、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的合理流动。进一步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教师的考核聘任工作力度,对所有的教师实行“一评二考”,即全面评价教师的师德情况,考核教师的教学过程,考核教学实绩。通过“一评二考”,为教师的聘任和调动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不断健全岗位量化考核、绩效奖惩等制度,在事业、政策、制度等方面,营造既能留住人才、又能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完善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依法设置学校,依法实行宏观管理,办好每一所民办学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清理、淘汰不合格的民办教育机构。依法对民办教育机构各项教育收费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完善民办学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进一步扶持民办教育机构打造品牌,提高办学竞争力。

3、高标准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命脉所在,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20*学年,我市的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组织研究突破,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强化全员全程培训,继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领会其中蕴涵的新课程理念,用新理念为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导航。针对学校、教师需要,开展校本培训。通过课例设计、课堂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着力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行为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和课堂教学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全面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为20*年高中第二轮课改在我市的全面实施,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坚持人才强教,促进教育持续发展

人才是立教之基,强教之本。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集聚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工作永恒的追求。

1、培养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采取新办法、新举措,引导教师把高修养、高学历、高能力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继续深化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崇尚知识、崇尚奉献、崇尚事业,形成人格魅力。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继续组织好骨干教师研修班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学理论研修,来提高骨干教师素质,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2、建设服务型、创新型干部队伍。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健全校长培养、使用、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校长述职制度、民主测评制度、教代会评议制度,定期对校长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评价,并强化校长领导教学工作的责任,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的落实。要继续在机关和各直属单位大兴读书学习之风、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以人民满意来取得人民对教育的支持,以教育的深层次服务来提高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份额,以教育的优质服务来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

(五)坚持环境育人,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1、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寄宿制规模,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力争全市寄宿生达到1*00人左右。结合下半年全市开展的区划调整工作,启动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撤并规模小、效益差的初中和小学,实行师资、经费优化配置,全学年计划撤并学校10所。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大力开发系列的优秀教学课件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到今年年底,争取全市乡镇中心校以上的学校都能够上网。

2、规范教学管理。继续认真贯彻“减负”的有关精神,采取切实措施,端正办学思想,强化方针意识,遵循教育规律,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开好各类课程,做到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不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进行补课,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决杜绝不顾教育规律、不顾学生承受能力,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获取升学率的做法,严禁小学、初中举办各种类型的快慢班、特长班、实验班等。加强中小学招生管理,强化计划调控,坚决制止违规招生行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学要素和教学流程的调控,建立有效的教学工作运行机制,严把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批改、辅导等关键环节,确保教学工作规范、有序、科学的运行。

3、加强安全工作。以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为核心,全面建设安全防范机制,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开展自我防护知识教育,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加大学校安全管理力度,落实防火、防盗、防疫、防事故等安全措施,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和师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继续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对中小学生进网吧的教育和管理,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坚持依法治教,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1、认真开展教育督导工作。今年11月份左右,省里将对我市进行教育强市的评估验收。对此,各教育学区和各学校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相关的数据统计要力求做到准确,上报要及时,并积极做好迎接评估验收工作。同时,要结合我市星级学校的达标评估,积极开展学校现代化建设创建活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市教育局已明确提出,从20*年起,示范性学校的创建转为现代化学校创建。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和现有的*市级以上重点中学、示范中小学,要根据标准,认真制订创建计划,积极申报*市学校现代化建设示范校。今年,要争取市二中成为省二级重点高中,市三中、*中学成为省三级重点高中,精益中学成为*市重点中学;实验小学、*实验中学、*一中、*三小成为省级示范学校,乐成一中、乐成实验中学、象阳一中、*镇中、翁洋二小成为*市级示范学校。

2、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在积极争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的同时,盘活闲置校产,努力增强造血功能。坚持勤俭办教育,严禁建设中的浪费行为,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大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政策法规和教育发展成果的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对教育工作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

3、提高依法治教水平。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机关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四个层面的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修养,全面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善于在法制的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学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制环境。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范、高效、公平、公正地行使教育行政管理权限,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处侵害中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严厉打击针对师生的违法犯罪活动,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高度重视教师节庆祝活动。今年是第21个教师节,我们要通过组织开展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向广大教师表示节日的问候和感谢;要大力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时代精神,倡导优良师德师风;要积极为困难的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走访慰问离退休老教师和有困难的教师,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4、推进教育行风建设。继续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源头上治理和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完善教代会制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保障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不断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大市属学校教代会建制率的力度,拓宽民主渠道,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加强学校财务收支、校长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学校教职工民主理财。切实加强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大收费公示力度,规范学校收费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确保政令畅通。加强招生考试管理,严密程序,从严治考,努力提高招生考试的社会信誉。严肃教育教学资料的征订纪律,做好相关教材和学科配套学具的征订工作。认真做好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类来信来访,把解决在基层,尽力维护教育稳定。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计划生育、信息报送等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水平,推动全市教育工作沿着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康运行。

5、切实提高管理能力。从学校领导干部这一层面上来说,如何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说,管理出成绩,管理出形象。如今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管理也在不断地变化革新。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干部,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要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工作程序,实施计划管理、目标管理、系统管理、民主管理和质量管理。有了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执行、实施,执行制度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使全体教职工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心服口服。现在,有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是相当成功的,学生考试成绩也很不错,但对教师的培养还有问题。从几次的选拔名教师、教坛新秀等来看,我市的数量相对来说是不多的。一所好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对教师的培养更重要。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还要“知人善用”,对工作能力强,在学生心目中有威信的教师,要加以培养,委以重任;对教学工作有特长的教师,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使人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大显身手,真正做到“英雄”有用武之地。当前,第二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积极地开展。各有关学校和单位要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确保通过教育学习,达到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为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20*学年工作的基本要求

20*学年,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改革要深化,管理要加强,质量要提高,教育要发展。为落实好每一项工作,确保任务的完成,我再提三点要求: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治校治教能力

学习是改革的动力,创新的源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内涵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学习,尤其是“一把手”校长。校长是一校之魂。这个“魂”必须附“体”,必须附着在教书育人这个主体上。“魂”不附“体”,教育质量就很难保障。现在的校长很难当,有的不得不忙于各种会议,忙于各种应酬,忙于协调处理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这样,一些校长本应担当的教育者、学校管理实践者的角色开始模糊,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即社会活动应酬多了,教育管理的精力少了;进会场的次数多了,进课堂的次数少了;忙会议、忙协调的时间多了,忙教学、忙教育科研的时间少了。作为校长应当防止和克服对学校“主业”产生懈怠的情绪,特别要克服身在校长岗位,兴趣却在岗位之外的不良现象。校长要坚持“以校为本”,全身心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指挥者的位置,努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学校自我发展的机制,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使自己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成为高质量教育的标志和旗帜。

(二)强化目标管理,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增强目标意识。各学区要将全年目标任务分解到学校,学校要把目标任务落实到班级,细化到人头。对于全年重点工作如质量提升、改革发展、安全稳定等,各校要与处室、教师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自责任,努力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良好格局,真正引导全市广大教职员工“时时想着目标、处处瞄准目标、事事围绕目标”。二是加大考核力度。各学区和各学校要加强目标运行过程监控,实行平时考评与季度考评相结合,做到一月检查,半年小结,年终总结,确保全年责任目标严格按序时进度完成。三是严格奖惩激励。各学区和各学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目标考核细则和奖惩激励机制,认真对照目标,严格考核评价,将考评结果与处室、学校评先评优挂钩,与教师评先评优、晋级、聘任挂钩,奖优罚劣,决不打和牌。总之,要通过目标管理,全面提高各项工作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竞争意识,真抓实干,紧张快干,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坚持廉洁自律,努力树好教育形象

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获得,不仅靠自身职位和权力因素,更要依赖在各方面带好头、导好向、树好样。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既要事事处处以先进典型、先进模范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也要时时刻刻用各类反面典型来警醒自己、诫勉自己,不断提高“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要进一步扩大政务、校务公开,尊重广大群众和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认真贯彻“两个条例”,自觉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做到令行禁止,努力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幼儿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5篇

一、抓好《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1.全面学习宣传《教育规划纲要》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传达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作为主要内容,2010年7月22日集体调研了教育工作,专题研究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举办时代知识前沿讲座等,宣讲《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省级副厅以上、州(市)副处以上、县级副科以上干部参加了专题学习。每年召开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等,落实推进年度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了由百名专家学者和省教育厅领导干部组成的宣讲团,赴全省各地各校开展300场专题报告。同时,各地各校抽调领导干部、理论骨干等组成宣讲组,分层次分领域分对象进行深入学习和广泛宣讲,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宣传到基层。

2.建立组织领导和教育咨询机制

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党政群20多个部门组成的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2013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云南省委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等8个专项小组,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小组,进一步强化了对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健全了改革工作的高位推进、上下联动的机制。建立省级部门横向协调机制,规划和启动了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民族地区薄弱高中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两个全覆盖”等一批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并根据在校生规模对省教育厅所属高校事业编制实现动态调整。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了云南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讨,对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评估。

3.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首先是在省《教育规划纲要》中全面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2011年5月,云南省《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印发。2011年5月24至2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云南教育未来10年将与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实现“两基本,力争一进入”和“三共同”发展目标。其次是层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在云南《教育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启动编制“十二五”规划,并于2012年正式印发。各州(市)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制定了当地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促进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等,将《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落实到基层。再次是省部合作共同推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加快云南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在多个方面加强合作、高位推进。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31 137所,在学学生总规模达1 351.57万人,有教职工60.20万人,比2009年的53.92万人增加6.28万人,专任教师51.82万人,比2009年的45.95万人增加5.87万人。对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部分已提前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普职比大体相当目标试点难度极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距离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二、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一是完善学前教育体系。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云南省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文件;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等,大力推进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积极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实施民办示范幼儿园奖补政策;引进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评审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省级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制度;建立贫困幼儿学前教育生活补助制度;开展边远地区巡回支教试点项目,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办园格局。

二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通过设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省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园,把《指南》所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落到实处,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通过新增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通过开展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等级评价工作,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了优质园的培养和建设。

三是加大学前教育投入。2011年至今,全省共获得中央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四大类七个重点”项目资金21.4亿元,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资金4.8亿元。从2011年起,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4年,省级投入1亿元学前教育项目资金用于扩大资源、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园资助、民办幼儿园奖补等。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取中央资金9.33亿元,省级投入1.12亿元。

四是推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在编制总量内,通过优化调整,保障幼儿教师编制所需,采取灵活的用人方式,确保幼儿园建成后有合格的教师。昆明市设立幼儿特岗教师计划,2012―2013年共招聘329名幼儿特岗教师;富宁县招聘幼儿专任教师93名;景洪市为市幼儿园世纪金源分园增加编制51名。2011年至今,国家和省级共安排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经费6 140万元,完成“国培”计划10 954人次,完成1 100名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和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省级培训,建设幼儿园名师工作室20个。

五是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学前班工作的指导意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云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规章制度,提高了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2014年7月起施行的《云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对收费项目和标准做出了规范,保障了受教育者和幼儿园双方的合法权益。印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民办幼儿园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清理整治内容、相关处理意见,强调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各地规范办园行为。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幼儿园6 540所,其中,公办园2 256所,民办园4 284所;在园(班)幼儿129.40万人,其中,公办园在园人数61.12万人,民办园在园人数68.28万人;教职工81 455人,专任教师49 018人,专任教师与园(班)幼儿比为1U26.40;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占比73.51%;生均图书5.96册;生均园舍建筑面积5.11平方米;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2.1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63.82%,超额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5%,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55%”的目标任务。与2009年相比,全省幼儿园增加903所,新增省一级示范幼儿园38所;在园(班)幼儿增加37.23万人,教职工增加41 133人,专任教师增加23 679人。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确保“到2020年,全省95%以上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的实现;全面实施五位一体的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实施“两个全覆盖”和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覆盖,将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纳入“改薄”范围,2014年已下达“改薄”专项资金共41.12亿元;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制定下发《云南省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出台《云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逐步缓解择校热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使“择校热”得到有效缓解。修订完善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增强了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操作性、评价的客观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小学300元/生・年、初中500元/生・年,提高到了2014年的小学60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2013年开始,对民办学校也给予公用经费补助。2015年底,昆明五华区等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认定。

二是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成效,首批共有30名中小学教师获评正高级教师。免费师范生教育有所突破,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以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教师也纳入项目范围,在昆明、红河、昭通、怒江等地推广实施。全省所有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教职工获准享受每人每月500元的乡镇工作岗位补贴,昭通绥江、盐津、镇雄等6县继续实施偏远艰苦地区教师津补贴制度,开远市设立农村教师终身任教奖励基金并对一师一校教师每月增加100元补贴,留住优秀教师的机制得到强化。“云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和“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进展顺利,统筹实施“云岭教学名师”工程,完成了700人特殊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工作。

三是治理教育“择校热”现象。我省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全省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贯彻意见,对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办学行为、维护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12年起,全省统一从一级普通高中学校公费学位招生总数中划出一定比例(不低于招生总数的30%),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生志愿择优招生的“定向择优”录取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优质高中的“择校热”现象。

四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法的通知》《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和《关于规范全省中小学假期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规定严禁以单一的升学率指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要求,除周六可组织义务教育九年级、普通高中三年级学生在校内进行教学活动外,学校及教师不得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严禁在职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严禁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收费培训班和补习班,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

五是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按照“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原则,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解决农转城子女就学问题。出台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意见》《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做好同城同教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云南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通过校舍新建、改扩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机构等途径,努力扩大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学位,保障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都有学上。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接受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2014年,云南申请国家资金2.5亿元,省级财政计划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将接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较多的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和大理5个州(市)作为全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工作试点地区,安排2亿元试点资金。

六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2010年初,成立了云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在全省聘请了20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首席专家,遴选了360名省级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专业人员,组建了全省范围内的教育监测评估调研联盟。研发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具,监测数据录入后达2万多条,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形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总报告、咨询报告、学生报告、教师报告、校长报告共计10万余字。印发《云南省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督导评估,建立云南省现代学校评估体系和评价机制,形成推进义务教育质量螺旋上升的发展格局。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小学教学点3 308个、完全小学12 413所、普通初中1 682所。与2009年相比,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8.29%提高到99.68%,小学辍学率从0.76%降低到0.23%,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从87.6%提高到8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03.12%提高到106.3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8.43%提高到93.3%。

3.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一是普通高色化学校创建任务圆满完成。下发了《云南省推动普通高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力争用3~5年的时间创建30~50所高色化发展实验学校。通过两年努力,全省共创建50所(其中,2013和2014年各创建25所)普通高色化发展实验学校,共安排1 000万元创建经费,创建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二是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我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坚持“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新课程。2009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开始实施学分管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全部达到合格及以上,且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方能毕业。

三是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从2012年起,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工程,全省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5.6亿元,实施30个项目,主要用于配备普通高中课程必修内容要求的基本实验设备和完成普通高中课程必修内容的教学任务需配备的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包含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教室,满足基本办学需要。开展了一级高完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有效提高了一级高完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四是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近年来,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在招生过程中采取违规手段和办法争抢生源的情况较为突出。为了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行为,印发了《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按照严格招生宣传、招生范围、招生行为、学籍管理、责任追究等规定,认真做好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学校招生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五是完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2002年至今,我省高中学校学费和住宿费一直执行《云南省计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适当提高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级中学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云计收费〔2002〕749号)标准,其中学费标准为:一级一等学校每生每学期700元、一级二等600元、一级三等500元、二级400元、三级300元;普通高中择校生收费标准为:一级一等学校每生每年8 000元、一级二等7 000元、一级三等6 000元、二级5 000元、三级4 000元;住校生普通住宿标准为每生每学期30~80元。全省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情况差异较大,昆明市和昭通市投入经费最多,分别为3 976.65万元和3 143.90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35%,资助标准为一等2 000元/人・年,二等1 000元/人・年。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中465所,其中公办普通高完中学校数为393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0.1%。招生数27.45万人,在校学生78.28万人,毕业生24.07万人,普通高中校均规模为1 683人,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15.20。其中,一级普通高完中133所,招生14.20万人,在校学生42.39万人,毕业生13.84万人。与2009年相比,普通高中在校生增加了17.13万人,招生数增加了5.4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了21.5个百分点。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是现代职教体系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成立了27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发挥行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指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着力开展34个职教集团组建和管理工作。

二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底,全省13个职教园区共完成投资182.66亿元,完成征地29 000亩,竣工建筑面积634万平方米,8个职教园区已投入使用,入驻职业院校58所,入驻学生26.19万人。2010―2014年,国家投入我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75个,资金7.68亿元,加上各地配套3.96亿元,学校配套0.89亿元,基础建设资金达到13.71亿元。其中,获得国家专项资金1.8亿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省财政投入6 000万元用于33所学校购置专业设备和实训设备,投入8 960万元用于改善18所学校和红河州职教园区办学条件,投入1 042万元用于12所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投入180万元加强云南大学等5个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13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亿元,针对目前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投资和重点建设。

三是职业学校师资水平明显提升。从2010年开始,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每年培训教师都在1 500人次以上,送到企业培训每年不低于150名教师,送出国培训每年不低于10名教师。统筹实施“云岭教学名师(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职特聘教师计划等,首批认定中等职业学校17名“云岭教学名师”;实施中职特聘教师计划,每年特聘1 000名至2 000名能工巧匠,实现校园与职场的有机对接。

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实施“知识+技能”和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直接免试入学等考试招生办法;在部分本科院校中开展了高职本科、中高职一体化改革试点等,目前中高职一体化在校生达4.7万人,改革创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学校学生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技能等级的愿望,为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和贯通人才培养立交桥积累了经验。

五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制定了《云南省开展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2010―2014年,省级财政投入2 500万元专项资金,以9 000多所农村化技术学校为载体,引导乡、镇、村化技术学校,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城市所需各类工种技能培训工作,使在乡农民留得住、进城农民能就业。2010―2015年,全省受培训的农民达到2 300万人次。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15所,在校生59.79万人,生师比22.69U1,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在校生比为1U0.76,固定资产总值84.59亿元;高职院校37所,在校生人数22.86万人,生师比为16.5U1,固定资产总值94.57亿元;乡村化技术学校9 274所,2010―2015年共培训农民2 429.62万人次。

5.稳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高校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印发了《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遴选了6所试点院校,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高位推进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筹建工作,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于2015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一所零起点新建的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已完成党政班子配备,3所特色学院建设加快推进。起草了《关于加强云南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从2012年开始每年遴选2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特色骨干专业建设。创新性组织完成了2013年全省普通高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评审会,启动实施高职高专院校特色发展评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本科院校审核评估,继续开展高等教育分类评估改革工作。

二是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加快。2012年至2014年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全省已下达中央资金2.5亿元。云南大学等4所高校进入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云南大学被纳入中西部高等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项目,云南师范大学新增为省部共建高校。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5亿元,专项用于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

三是高校内涵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4年11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校科研创新平台遴选立项高校重点实验室25个、工程中心9个。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意见》。实施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试点,立项资助博士生30名,资助经费60万元。实施联合培养研究生,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展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省内高校充分与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为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了一大批决策咨询报告。启动实施了省级2期“质量工程”。全省高校总体债务减少,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进入科学有序的提速发展轨道。

四是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我省27所高职高专院校首次开展高职对口中职考试招生改革,共录取对口考生697人。11所高职院校继续实施单独考试招生,共录取单招考生约5 700余人。

五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五月的鲜花――永远跟党走”“簇拥中国梦・喜迎国庆节”等大型系列活动。2009年起,连续5年开展云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评选,先后评选出近100项优秀成果。2011年起,每年举办云南省高校文化节,云南高校文化节已成为云南省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品牌活动。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高校71所,其中成人高校2所,普通高校6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31所,专科院校38所,总校数比2009年增加了8所。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86.94万人,比2009年增加27.17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61.46万人,比2009年增加22.1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9年的17.57%提高到30.2%。专任教师达到3.70万人。2015年全省高校占地6.07万亩,比2009年增加1.06万亩,目前已基本建成了昆明呈贡高校新区和12个区域性职教园区并投入使用;2015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6.53亿元,比2009年增加28.05亿元,增长77.39%。

6.重视发展继续教育

一是依托云南开放大学构建云南终身教育体系。2012年12月,云南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形成了以总部、分校及教学点为支撑的办学体系,初步构建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支撑云南终身教育的平台和体系。与全省16个州(市)、25所省内外高校、18个行业、33家企业分别建设地方、大学、行业、企业等四大支持联盟,基本形成了“一行两委”(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学习成果认证专家委员会)的学分银行组织构架;建立了学分银行、彩云学府和各办学单位“三位一体”、各司其职、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制定了一系列云南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和认证标准,探索高职学院间的学习成果衔接与互认。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办、教育部门主管、学校办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二是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4年,正式启动和实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有机衔接的“专本衔接”改革试点,4个试点本科专业共计招生464人。坚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双模式建设路径。已经有20所二级学院挂牌运行,其中4所为行业二级学院,进一步扩大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步伐。正积极推进云南老年开放大学、汉语东南亚语教育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等建设。

三是完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印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加强对成人教育办学过程管理和规章制度管理,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委托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站点、网络高等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进行监督管理,对省外高校函授站点实行年报年检制度和函授站年度抽查制度。云南省高等学校成人教育专业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正式上线,有效实现了对全省高校成人教育专业分布情况的信息化管理,加大了对人才需求的预测、预警力度,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截至2015年,全省有成人高校2所,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校48所;成人高等学校招生69 148人,比2009年增加7 851人,增长12.81%;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210 820人,比2009年增加37 156人,增长21.40%;毕业生58 113人,比2009年增加9 776人,增长20.22%。“十一五”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累计招生46.93万人,成人中专累计招生1.69万人。

7.协调发展民族教育

一是扎实开展民族教育工作。2013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制定了《云南省民族学校认定管理办法》,加强对民族中小学的认定管理工作。在中小学校中全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全省范围建立了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1 221所。自2012年起,省级财政共计投入5 000多万元用于教材采购,免费提供民族团结教材到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使用。

二是稳步推进双语教育、民文教材建设和民族教师培训。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全省范围内建立了14个民族18个语种的双语教学试点学校32所。目前,全省共编译审定民文教材615本,免费发行到民族地区双语学校使用。从2010至2015年,省民族宗教委投入经费106万元,分4批次组织边疆民族地区基层一线骨干教师200余人到北京进行开阔视野学习培训。同时,省级培训结合各地自办培训,自2010年至今,培训双语教师5 300多人次,参培双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完善少数民族预科招生制度。出台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建设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意见》,在云南民族大学建立“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省25所高校的2 900多名民族预科教育统一集中到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首次实现了我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变。

四是民族教育支援工作成效明显。开展好沪滇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云南省扶贫办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为期5年的教师培训项目。与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订了教育对口支援合作协议。自2012年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以来,已经向我省89个“三区”县(市)派出教师4 391人次,下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支教经费4 494万元,为推动我省民族地区各类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我省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要求,从2006年10月至今,组织符合条件的5 000名考生参加考试,其中3 500多人报考了硕士生,1 500多人报考博士生。2014年起,迪庆州、怒江州两州农村户籍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前两年除享受国家现行优惠政策外,每个学生每年再增加2 500元生活资助。

五是全面落实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从2010年起,在全面落实中央提高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将提高补助范围扩大到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2010至2015年,累计投入补助资金9 300余万元,受益学生37万余人次。制定《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和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助学工作专项方案》,从2014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 180万元,对人口较少民族在读普通高中学生给予每生每年1 000元的助学补助,对人口较少民族全日制在读本科生、大专生每生每年给予2 000元的助学补助,2014年有8 000余名学生受益。

六是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各族共享。从2011年起,由省民族宗教委每年出资200余万元,在云南农业大学举办特有民族本科班,对学生给予免学费、补助生活费,着力破解云南省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滞后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中高级实用人才培养断代问题,2011至2015年已累计投入补助经费714万元,受益学生达840人次。继续在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省民族中专举办特有民族大专班、中专班,2010至2015年,每年招收少数民族学生100人,累计投入补助经费1 200余万元,对学生给予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技能脱贫致富能力。继续在云南师大附中、云南民族中学举办高中民族班,每年招收除昆明市外的15个州(市)少数民族学生250人,对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2010至2015年,累计投入补助经费500余万元,受益学生1 000余人次,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省城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继续对22所省定民族高中学校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补助,2010至2015年,投入补助经费6 000余万元,受益学生20余万人次。

截至2015年底,我省正式挂牌的民族中小学496所,省定民族中小学41所,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4 000多所,民族中专6所,民族大学1所。少数民族人口在学学生数达323.44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35.11%(上述数据均不含其他类教育),少数民族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97%。

8.公平发展特殊教育

一是出台了《云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特殊教育体系构建工程、特殊教育质量提高工程、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残疾学生资助工程等五大工程,要求到2016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省适龄视力、听力、智力3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

二是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2009年,云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8 238万元,到2013年增长到22 835万元。省政府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5 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购置仪器设备、教师专业化培训等工作。同时,2011至2012年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工程,全省下达中央资金1.36亿元;2014年还争取到中央特殊教育补助资金2 500万元,重点用于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教室建设和推动“医教结合”区域实验,支持特殊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力争到2016年建成10个县级“医教结合”实验区和20所“医教结合”实验学校。2014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从2013年的小学560元/生・年、初中760元/生・年,统一提高到4 000元/生・年,争取在三年内达到每年6 000元。

三是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建设。以普通中小学为依托,设立随班就读基地学校,推进资源教室建设,2014年,全省已部署建设随班就读资源教室120个。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特殊学校、残疾儿童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咨询、评估、指导和康复训练等服务,2014年,已立项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6个。加强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和实训基地建设,2014年支持特殊学校建立实训基地17个。2013年,昆明学院首个特殊教育专业招生,实现我省特殊高等教育零的突破;2014年,云南开放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华夏中专成立,设有4个专业。目前,我省已基本形成了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逐步向学前教育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延伸的格局,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

四是强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省政府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把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纳入师范生免费教育计划,为特教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将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就业纳入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为从根本上解决特殊教育学校转岗教师比例大、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对所有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了年人均不少于72学时的全员培训,累计培训教师999人,占全省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86.4%,有效地提升了特殊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截至2015年12月,全省有特殊教育学校60所,比2009年增加34所。特殊教育在校生23 314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6 862人,随班就读的16 452人。特殊教育教职工1 639人,比2009年增加847人,专任教师1 424人,比2009年增长了793人。全省残疾儿童入学率93.43%。

三、深入推进体制改革

1.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一是加强合作培养人才。云南省教育厅与德宏州芒市市委、市政府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在读研究生担任芒市各部门见习局长(主任)和乡(镇)见习乡(镇)长,搭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的平台,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2009年,云南大学成为继北大、清华、中科大等之后首批10所与中科院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高校依据学科领域和学位授权类别,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选择相近领域的人员担任导师,与本校导师一起培养研究生,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部分高校从其他科研机构聘任相当职称人员到本校担任兼职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验、论文撰写。

二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8年起,我省系统实施省级质量工程,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建设经费超过5亿元,覆盖了专业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能力建设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目前,已有省级教学名师320名,精品教材182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8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16项,本科实践能力提升项目35个,虚拟仿真实验室项目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1个,东南亚、南亚人才培养基地4个。建立了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就业情况白皮书,引导高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云南省远程教育网上,为农村学校提供人教版小学1~3年数字教育资源的链接下载,使农村学校能够使用播放设备开出开齐课程,进行多媒体学科教学。同时,利用该网提供中央电教馆10T教学资源,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教学版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免费提供“班班通”学校、试点县学校使用。部分州(市)通过引进现有资源和本地资源建设,实现州(市)教学资源共享使用。一些县(市、区)扩大区域同步课堂覆盖,将优质资源传送到边远农村学校。

四是开展校外活动,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截至2014年底,我省共建有县(市、区)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22个,633个乡村学校少年宫,5个州(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初步形成了青少年校外教育体系,形成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并重、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沟通的育人新空间。

2.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一是完善初高中考试招生制度。从科学合理制定“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实施方案、合理布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支持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印发了《云南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实行以学生户籍地和居住地相结合、免试就近或相对就近入学的制度。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2010年起,我省启动高职院校单独自主招生改革,2010年有2所高职院校实施,到2014年扩大到11所。2014年出台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单独考试招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在27所院校试点高职对口中职招生改革,实行“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

三是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在流入地升学考试工作。制定印发了《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明确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就地参加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2014年共有7 652名高考报名考生接受了随迁子女资格审查,除去明确属于非随迁子女外,共有4 270名考生接受了随迁子女审核,其中有3 235名考生报考不受限,278名考生限报省属院校,443名考生限报三本及高职专科,314名考生限报高职专科院校,在保护随迁子女在我省升学考试权利的同时,切实维护了我省考生合法权益。

3.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一是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2011年,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五轮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将“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审批”行政许可项目下放至州(市)教育主管部门。2013年,取消了“举办国际教育展审批”“省级重点学科审批”等4项行政审批项目。2014年,共取消5项行政审批项目。

二是完善高校治理结构。2014年,成立了云南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及其专家咨询组,全省67所普通高校章程核准工作在2015年内已完成。2011年和2014年分别印发了《云南省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和《云南省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并明确提出要按照相应标准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制定了《云南省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和《云南省高校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指导各高校成立校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和年度报告制度。2013年5月制定并实施《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增强了省教育厅在专业设置工作中的指导、咨询、服务功能,淡化行政管理职能,扩大了高校的专业设置自。同时,立项开展高等学校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并着手开展专业年检及专业评估工作。2011年起,我省率先启动了《云南省高等教育年度质量报告》以及《云南省高等教育年度发展研究》的编撰工作,并实施每年一个报告一份研究的工作制度。

4.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一是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12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成为全国少数几个出台地方性民办教育条例的省份之一。修订了省级民办教育机构申办审批相关规程。逐步清理民办教育歧视性政策。2015年起将民办高校本科学费标准由“一校一费”的管理方式改革为分学科制定统一最高学费标准政府指导价,学费标准与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形成正比关系。

二是各级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2009年起省财政持续安排每年2 000万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到2014年共安排1.2亿元、共扶持了1 400所民办学校,2015年的专项资金预算提高到1亿元。省级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充分发挥,昆明、曲靖、红河等8个州(市)对应设立了民办教育专项资金近5 000万元。建立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公平资助机制,2013年起基本实现全省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免费教科书的全覆盖,2013年支出4 925万元、2014年支出5 475万元,惠及全省220所民办中小学校13.6万中小学生。与此同时,各州(市)也陆续制定推进本地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刚性措施。

三是嵩明和安宁两个省级民办职教园区基本建成。嵩明园区签约入驻民办院校已达12所,其中8所已正式招生,专任教师4 800余名,在校生规模5万多人;安宁园区入驻民办院校6所,开设专业达242个,专任教师2 800余名,在校学生近5万人。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民办学校4 617所,比2009年增加1 858所,总增长67.34%,年均增长8.96%;民办学校在校生118.09万人,比2009年增加52.12万人,总增长79.00%,年均增长10.19%;固定资产总值123.01亿元,比2009年增加67.1亿元,总增长120.01%,年均增长14.04%。2015年底全省民办学校总数及其在校生总数已分别占全省学校总数及其在校生总数的21.36%和12.48%,分别比2009年增加8.82个和5.37个百分点。

5.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加大省级政府教育综合统筹。2012年10月,基于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探索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对云南省情、教情的准确把握,提出了“六个统筹”的工作理念,成为我省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编制了《云南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印发。统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覆盖、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两个全覆盖”等教育民生工程,一些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始“破解”。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精神,全面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清理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不断加强督导检查,基本建立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推进。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制度、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专项督导制度、督导整改制度、督导评估结果公示制度等,进一步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6.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一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个层面。2011年,红河学院到越南太原大学办学,成为云南首家获教育部批准在境外开设本科专业的高校,2013年教育部批准云南财经大学实施本科学历境外教育项目。

二是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不断扩展。目前我省与欧美、东南亚、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部门、学校及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等机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组织了云南教育美国行、东盟行、南亚行、北美行、港澳行、台湾行等参访活动,并成功在境外举办多次云南教育展。相继在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意大利、老挝等国家设立了云南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处,开展教育高层互访、捐赠教学仪器设备、对外教师培训等活动。

三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力度得到加强。2010―2014年,我省公派留学项目共投入经费3 600多万元,派出764人。投入支持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教师资助经费4 050万元,帮助学校聘请外籍专家教师628人。

四是汉语国际推广有力推进。目前我省在东南亚、南亚、非洲和美国合作建成了4所孔子学院、6所孔子课堂。2013年国家汉办批准云南师范大学成为我国为东南亚国家培训汉语师资的4个基地之一。积极主办汉语夏令营活动,成功承办多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

四、落实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持续开展以“三爱”(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让”(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师德教育活动。分期分批举办了德育工作者培训班、心理健康教育研修班、校园文化建设研修班,邀请部级和省级知名专家担纲授课,共计培训德育工作者3 800余人。加强师德考核和激励机制,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和重大师德问题责任追究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的教师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二是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特岗计划实施以来,我省共为广大农村学校及教学点招聘特岗教师50 800余名(其中2009年至2014年招聘特岗教师35 500余名),占全省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14.4%。2012年,出台了《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十二五”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逐步形成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格局。2010―2014年,投入资金3.44亿元,实施“国培计划”、省级培训项目和省级国际合作项目,共计培训31.7万名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占全省同类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施“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云岭教学名师”等项目,培养、造就了一批教师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并发挥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各州(市)又实施了同城待遇政策,即同州(市)同类人员的待遇相同,确保了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2014年,我省协同推进乡镇工作岗位补贴和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两项政策,全省已有111个县(市、区)启动实施,符合条件的教师应享尽享,每人每月增加补助500元以上。在玉溪、大理、临沧3个州(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进一步放宽基层教师申报职称条件,推进中专学校教师、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修订工作。2011―2014年,云南省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共批复下达周转宿舍项目956个,17 968套,建设规模629 196平方米,批复下达中央投资9亿元。

2.加大保障经费投入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云南省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0年的441.32亿,增长到2013年的905.62亿,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9.6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速度达到20.54%。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都实现了较大增长。

二是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全省民办学校招聘了大批教师,解决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缓解了政府财政负担,仅教师工资,全省民办学校每年分担各级财政支出达9亿多元。2010年以来,民办高校累计培养毕业生8.5万人,按生均公用经费计算,民办高校年均分担财政教育经费约14亿元。在保证省属公办高校的财政生均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实施意见》,对我省研究生财政拨款、奖助学金和收费政策进行了明确规范,保障研究生经费投入。

三是落实学校学生人均经费。自2012年起,我省省属高校生均拨款标准稳定在本科12 000元/生・学年、专科6 000元/生・学年。2011―2014年4年间,省财政投入省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148.7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省高校教学和科研事业发展。省级财政和教育部门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在经费安排上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优先确保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教育教学需要,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并加大对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支持力度。

四是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建立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制度,资助面约占全省幼儿园(从2013年起含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总数的10%,资助标准为300元/生・年。2011―2014年,全省共安排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经费1.26亿元。2011年,建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35%,下达2012年、2013年、2014年普通高中助学金共计93 024.64万元。2010年至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资金共发放52.44亿元,资助学生307万人次。2014年发放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资金10.39亿元,比2009年的6.75亿元增加了3.64亿元,资助学生数也从50万人次增加到58万人次。2014年我省本专科学生奖助学金为54 046万元,研究生奖助学金为11 900万元;2014年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到我省边境县及藏区县基层单位就业学费代偿总金额917万元,代偿715名学生;2014年我省考入中央部委直属高校优秀贫困学子奖学金总金额1 840万元,奖助3 679名学生。

3.加快信息化进程

一是推进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印发了《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统筹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截至2014年12月,我省有10 879所学校(含教学点3 931所)接入网络,占中小学总数的57.56%。全部班级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学校有2 832所(其中教学点1 244所),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课时占全部课时比例达50%的学校有2 189所,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课时占全部课时比例达30%的学校有2 877所。开通学校空间的学校有370所,开通学生空间的学校有80所,开通教师空间的学校有463所,开通家长空间的学校有57所。

二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我省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4 078个项目点正按照项目提供的数字教育资源,开设课程和进行学科教学,该项目的实施为教学点配齐了学科“教师”,实现教学过程模式、方法的根本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开通了云南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教育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和培训课程,展演职业教育资源,为2.1万名高中学生提供网络选修课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免费提供各学科的教育资源。启动了全省教育科研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

三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启动了云南省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组织完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教师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安装、部署和设备采购、实施等工作,并组织开展了两个系统的使用培训工作,完成700多万名学生、56万多名教师学籍信息和人员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另外,“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云南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管理平台”也完成了系统部署工作。实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组织实施省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投入3 150万元,建设13个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全省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4.推进依法治教

一是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2011年3月,印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教育立法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教育立法工作目标。2011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颁布实施《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3部地方性教育法规。省人民政府制定废止了《云南省基础教育分级管理暂行规定》。截至2014年,我省现有地方性教育法规8部,省政府教育规章9件,省教育厅规范性文件废止40件,修改21件,继续有效48件,初步构建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教育立法体系,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完善信息公开工作考评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重点推进教育经费预算、教育招生政策、教育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重要改革事项等方面信息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印发《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组织实施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按照全国和云南省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普法对象,突出“保护”和“发展”这两条主线,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三是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2013年,成立了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督导评估制度和幼儿园督导评估制度。建立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全省14 407所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建立了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2010―2014年,全省有40个县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了专项督导制度,对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安全、学位授予单位论文作假处理情况等进行专项督导。

5.重大项目改革试点

一是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1)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D级危房改造共投入资金176.38亿元,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1 426.67万平方米,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还剩余D级危房263.5万平方米。

(2)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及“全面改薄”工程。2010至2013年,全省共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117.98亿元。2014年,统筹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覆盖,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覆盖范围从85个县扩大到129个县,共下达资金41.3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0.4亿元,省级资金10.54亿元,州(市)配套资金10.39亿元。

(3)实施农村初中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农村初中工程共下达中央资金13.04亿元,共实施项目学校254所,建筑面积83.2万平方米。

(4)实施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共下达中央资金9亿元,批复项目956个,建设周转宿舍17 968套,建筑面积62.92万平方米,预计解决17 984名教师的住宿问题。

(5)实施学前教育建设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学前教育建设共投入资金33.87亿元,发改系统下达的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共下达中央资金6.5亿元,实施项目371个,新增建筑面积52.18万平方米,通过财政部下达的校舍改建类项目、增加巡回支教点项目等,极大地改善了我省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

(6)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个全覆盖”。在国家确定85个试点县的基础上,用省级财政补贴方式将44个非国家试点县纳入全省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补助标准不变、同步实施试点,实现全省534.9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覆盖;在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方面,决定在国家原补助省内250多万学生的基础上,对未享受到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将“一补”范围扩大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寄宿学生。

(7)统筹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对1 356个一师一校教学点按技术方案一配置设备,对2 722个教学点按技术方案二配备设备;开展部级骨干教师、省州“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和县三级教学点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学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8)统筹实施优秀贫困学子奖励计划。自2014年起,对凡考入中央部(委)直属院校的云南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科学生,由省级财政每年奖励新生4 000名,每人每年5 000元学费奖励,帮助更多云南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9)统筹设立1 000万元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自 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省政府设立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1 000万元,奖励标准为博士生每生每年20 000元、硕士生每生每年10 000元。同时,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贷款年度最高限额,原则上不超过年度学费和住宿费标准总和。

(10)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六项计划”。推行“走下去”基层服务计划。截至2014年底,到县及以下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57.5%,9.5万名毕业生进入企业就业,4 512名毕业生通过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特岗教师”和“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就业;推行“走出去”就业计划。从2013年起,云南省对出省就业的云南籍毕业生给予补助,对出省就业创业比例达10%以上的高校给予奖励。2014年共有10 696名云南籍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国外就业;推行“走进去”支持校园招聘计划。从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对高校开展的校园招聘活动给予补助;推行创业促就业计划。全省高校就业指导课全部列入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列入选修课程,创业课不少于36学时,不低于2个学分;推行质量提升计划。建立了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就业情况白皮书,引导高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就业帮扶计划。积极建立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实名动态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对少数民族、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扰、地震灾区等毕业生特殊群体的温馨关注和重点帮扶。

幼儿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6篇

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审时度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市早在2008年率先在我省东西北地区提前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009年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市的工作目标。截止到2013年4月,韶关市10个县(市、区)中,已有浈江、曲江、武江、仁化、始兴、乳源6个县区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县(区)。全市69个镇(街道)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道)称号。按照计划,2013年,南雄市、翁源县通过省教育强县(市)督导验收,12个镇(街道)通过省教育强镇(街道)督导验收,2013年9月全市完成省教育强市申报工作。

4年来,韶关强力推进广东省教育强市创建工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工作方式,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教育“创强”资金达32亿元,走出了一条以教育“创强”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

第一卷 韶关教育创强五年历程

一、创强关键时间点

1. 2009年,起始年。

2009年5月,韶关市正式拉开了教育创强的帷幕。在这片文明爝火、碧水丹霞独步南岭的热土上,韶关教育人厉兵秣马,蓄势而动,向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目标大步迈进:“科教兴市”的重大战略决策加速推进,合力兴教的创强氛围日益浓郁,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更加优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强市在粤北山区逐步成长,快速崛起。

2. 2010年,开门红。

2010年5月,韶关市教育创强工作取得开门红,首批7个镇(街道)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教育创强,对于韶关各地、各学校来说,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期待,一股动力。仅仅时隔一年,仁化县城口镇、董塘镇、浈江区乐园镇、武江区新华街道办事处、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南雄市珠玑镇、翁源县国营铁龙林场等7个镇(街道)的教育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规模的投入支撑下,这些镇(街道)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教育公平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仅以武江区新华街道冲刺整改阶段的工作为例,仅仅半个月,该区共投入整改资金180万元,并且灵活地采取边审批边动工的方式,全街道中小学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校园文化建设展现出新的风采。

镇(街道)作为创强的主体,在推动教育强市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韶关市多次召开教育强镇迎评动员暨培训会,反复阐明创建省教育强镇(街道)的背景、内涵与意义,并要求各镇(街道)制定详细的日程计划表,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谋划,将“创强”工作做细做实,做到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分工、明确考核办法,扎实推进“教育创强”的各项工作。

3. 2011-2012年,入佳境。

首批教育强镇起到开风气之先的引领效应,辐射作用充分显现,教育创强在各镇(街道)呈现千帆竞发的态势:2010年11月-12月,先后有浈江区风采街道办、始兴县马市镇等13个镇(街道)顺利通过了督导验收……2011年12月中下旬,南雄市水口镇等16个镇(街道)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2012年7月,乐昌市三溪镇等3个镇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验收,11月中上旬,南雄市百顺镇等20个镇接受省教育强镇督前检查。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积累,韶关创建省教育强市的状态渐入佳境。2012年3月,韶关市武江区和乳源瑶族自治县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成为全市首批教育强县(区)。始兴县、曲江区、仁化县、浈江区4县(区)从2011年开始,按照二类地区教育创强新标准调整创建规划,全力冲刺,于2013年上半年分别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县(区)”称号。

在韶关市率先实现教育强县(区)的地方,各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实现了量的提升,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发生质的飞跃,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 2013年,攻坚年。

2013年,韶关全市教育创强工作进入攻坚阶段。2013年4月28日上午,韶关市申报省教育强市工作动员会在市政府召开。按照规划,2013年南雄市、翁源县要通过省教育强市(县)督导验收,12个镇(街道)要通过省教育强镇(街道)督导验收,9月份韶关市要完成省教育强市申报工作。新丰县、乐昌市两地教育创强工作的积极性也很高,决定提前一年于今年9月申报省教育强县(市)。

2010年,时任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市委书记郑振涛在进行教育专题大调研时提出要“把最好的地方拿来办学校”,这个承诺,现在正在慢慢变成现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韶关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镇财政捉襟见肘,但是,如今的各县区、各乡镇,不仅最好的地方用于办学校,而且最漂亮的地方也是学校。韶关市教育创强整体启动、分步达标的策略正在成效凸显。

二、创强重大事件表

创建省教育强市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系统的工作,正所谓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只有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在千头万绪中做到思路清晰、有的放矢。韶关市教育局林炜东副局长在2011年“教育创强”和“校安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韶关市“教育创强”工作必须和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示范性乡镇化技术学校建设、中小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教育、学校管理、“校安工程”等方面工作相结合,做到全面统筹、整体推进。

纵观韶关市几年来的教育强市推进路径,全市以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为重点,集中主要财力、主要人力和主要精力,有条不紊地各个击破,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整体工作破浪前行,粤北的山里孩子越来越多地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地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1. 以建设城镇中心幼儿园为重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案例一:过去,仁化县只有1间公办幼儿园,5间基本符合办园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幼儿园多数规模小,园舍比较陈旧,设施简陋。面对这一现实,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学前教育领导小组,县分管教育领导任组长,教育、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共同担负起发展学前教育的重任。按照“公办、民办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的方针,该县提出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战略部署,制定实施学前教育的政策规定和发展规划,各部门统筹规划,齐抓共管,贯彻发展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目前,该县有幼儿园3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3所,民办幼儿园20所。学龄前3-5岁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0%,基本实现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成为广东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改革试点县。

仁化县学前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韶关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缩影。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教育公平的起点,是教育创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韶关市统一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韶关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管、多元投入、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努力构建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加强城区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以此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村学前教育是韶关市较为薄弱的一环,为此,韶关市坚持“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原则,按照规范化幼儿园的要求进行改建、扩建、新建,加强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全市学前教育步入了更有活力的境界。仁化县、始兴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首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县”。仅2011年上半年,就有浈江区长乐东伟幼儿园、武江区快乐中英文幼儿园等15所幼儿园通过“韶关市一级幼儿园”的督导验收。这些幼儿园重视改善办园条件,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切实抓好安全、卫生、保健、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让幼儿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90%以上的乡镇有公益性的乡镇中心幼儿园。

2. 以规范化学校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案例二:创强以来,曲江区累计投入教育创强资金约1.5亿元人民币,用于改善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一是升级改造塑胶运动场8个,新建和改造标准运动场5个;二是新建或完善理化生和科学实验室76间,新装计算机室22间、新添置学生计算机1100台、教师办公电脑394台,新装多功能课室12间,语音室18间,新装课室电教平台509个;三是新建音乐舞蹈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和图书藏书阅览室各18间,新增图书20多万册以及常规教育教学仪器一大批;目前全区各中小学都加入了韶关教育城域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已装备了计算机室和语音室,实现了“班班有多媒体教学平台”。

在韶关市,像曲江区这样大手笔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县区、街镇比比皆是,这已经成为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常态。近年来,为实现教育创强目标,韶关市以规范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为目标,以县级政府投入为主,以镇为单位全面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按省级标准提升教育整体实力。各县(市、区)根据建设规划和申报验收规划,不断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各项资金的统筹,调整支出结构,加大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投入,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三室一场五有”工程为重点改善办学条件,截止 2012年底,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93.6%

在开展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的过程中,韶关市将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序推进。各县(市、区)在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仁化县、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浈江区等县(市、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都达100%,从根本上消除了基础教育薄弱学校,创办了一批高标准、有特色的示范学校。全市中小学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高,为教育强市的实现夯实了硬件基础。

3. 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案例三:始兴县地处粤北山区,全县原有中小学112所(含村级分教点),点多面广,“麻雀”学校多,办学效益不高。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加快创强工作,该县积极开展了新一轮的布局调整,全县撤并各类学校61所。在布局调整中,始兴注重县、镇、村、学校“四级联动”,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想方设法解决布局调整带来的问题。全县的布局调整工作平稳顺利,做到无、无上访、无发生。

同时,始兴县积极推动城乡联动,力促均衡。创强以来共选派160多名优秀年青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使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积极开展“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实施城镇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一帮一”活动。不断坚持和创新“送教下乡,同课异构”观摩交流活动。组织优秀教师、优秀课例深入农村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近三年共组织送教下乡活动30多场次,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和始兴县的情况一样,就全市层面来说,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面貌差距较大,是韶关市在创强之初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1年,韶关市根据广东省的部署,结合本地义务教育发展实际,明确到2012年底全市10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市10个县(市、区)将全部进入全省100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的行列。各县(市、区)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的时间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为2012年,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南雄市、仁化县和始兴县为2013年,翁源县为2014年,乐昌市和新丰县为2015年。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韶关市一方面通过认真调研、科学规划、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消除薄弱学校,增加优质学位,解决了部分边远学校办学规模小,功能场室不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专业教师相对薄弱,素质教育难以开展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全市大力进行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和“千校扶千校”活动,实行“教育资源下乡服务”活动,开展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积极加强乡镇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大大提高了边远地区学校的综合实力,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4. 以扩容促优为重点,继续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案例四:2011年1月4日至6日,韶关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督导验收组一行11人,对新丰县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达标县”进行督导验收。督导验收组通过采取听报告、专访、实地考察学校、召开座谈会、查资料等方式,综合考察了新丰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情况,评估组认为新丰县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教育经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师资建设,优化学校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尤其在增加优质学位、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优质学位明显增加、职业教育明显突破、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的发展新格局。

就韶关市来说,新丰县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但是创强以来,新丰县急起直追,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早在2008年,韶关市便率先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备受关注的“韶关模式”,全市高中阶段教育站在了高位发展的新起点。因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韶关市高中阶段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使得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近几年全市进一步“扩容促优”,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努力创造条件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尤其注重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充实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大大提高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水平。

在创强期间,韶关市继续推动普通高中以创建“部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为目标,注重内涵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建设“部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2011年,韶关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比2010年提高了1.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8%。目前,全市高中阶段优质学位率达99%,毛入学率达到92.72%。

四年来,韶关教育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改革,也酝酿着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因子,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教师队伍;无论是教育结构,还是教学质量;无论是政府职责,还是社会满意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韶关市已经建成教育资源相对充足、教育结构基本合理、教育体制富有活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创强核心人物群

在促进教育发展的所有因素中,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只有将全社会的兴教之力融入创强的进程,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才能更加顺风顺水。韶关的人民,正有重教兴学的传统,这块丰腴的土地,滋养了历史上的文魁秀士,也养育了今天一大批支持教育、热心教育、投入教育的“人”。在创建教育强市的过程中,全市教育事业的领路人、教育事业的实践者、教育事业的热心人,更加凝心聚力,上下一心,形成了浓厚的强教氛围。

1. 党政领导重视教育。

在韶关,党政领导皆被称为创强书记、创强市长、创强县长(区长)或创强镇长,不仅因为他们在思想上认同教育创强,在行动上支持教育创造,而且他们心系教育,拥有深厚的教育情怀。

在创强之初,韶关市委、市政府就将创强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科学发展观的考评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2012年3月28日召开的全市教师工作暨加快创建省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市长艾学峰明确表示,资金投入要向教育倾斜,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教育,全面谋划、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2年8月22日,韶关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召开了协调会,落实韶关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关于韶关市创建省教育强市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创建省教育强市工作。

作为韶关市教育发展的重要决策者、引路人,教育部门的领导更是多次召开教育创强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强工作,深入到基层调研,加强指导、督导工作,实地察看学校课室、运动场、功能场室、校园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按照创强的标准给予学校提出具体的建设、整改意见,现场研究、解决“教育创强”的实际问题。韶关市教育局局长曾风保多次强调,教育创强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要全力以赴做好教育创强各项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创强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创强以来,市教育局严格督查,实行通报制度,每月将各地“教育创强”工作的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将情况报送市委、市政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教育创强”工作。

2. 优秀师资支撑教育。

教育要“强”,必有强师作为支撑,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市建设者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群人,是创建教育强市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韶关市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和《韶关市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评选管理办法》,着力培养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落实经济待遇,促进教师安教乐教;注重品德修养,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2012年3月28日,韶关召开全市教师工作暨加快创建省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会议印发了《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振涛在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 和“人才强市”战略,始终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要高起点谋划,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创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今,韶关市教师队伍建设颇有成效,优秀人才流失率低,广大教师扎根山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全市教师队伍呈现出“整体素质好、师德师风正、业务能力强”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发展环境有效改善,为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社会人士支援教育。

为积极营造浓厚的创强氛围,韶关市、各县(市、区)、各镇(街道)多次召开教育创强动员大会、协调会等,让全民知晓创强、理解创强、关心创强,同时,通过举办大型创强募捐晚会、编印《创强简报》、出版《创强专刊》、制作宣传广告、拍摄专题片等形式,宣传创强意义,反映创强动态,报道创强亮点,积极发动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贤达出钱捐物,引导社会各界都关心教育、参与教育、支持教育,教育创强成为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教育创强,经费是保障,韶关市重视教育发展的倾斜政策,也让社会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地走到了捐资助学的行列:始兴县司前镇因“创强”资金缺口较大,向社会各界发出倡仪,开展创强募捐活动,共募集资金50多万元;2011年,创强镇马头、梅坑两镇中学分别在5月和11月举办校庆活动,共募集捐款800万元;截止2011年5月30日,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为武江区创建省教育强区工作捐资800多万元;2012年5月20日,新丰县沙田中学隆重举行建校70周年校庆,共计收到校友及社会各界捐款捐物500多万元,再次掀起了建设广东省教育强县的高潮;几年来,浈江区共累计筹得“创强”社会捐资近千万元,弥补了“创强”资金的不足。

在韶关创建教育强市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及热心人士对“创强”经费的支持,力度之大,频率之多,前所未有,个中原因,除了广泛宣传教育创强的重大意义,把广大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创强中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韶关市扎扎实实增强教育综合实力、脚踏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了成效,在社会上形成了口碑。正因为如此,这些情系桑梓、支援教育的社会贤达,以实际行动为全市加快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也成为韶关市破解创强资金瓶颈的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

“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作为韶关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韶关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将教育作为最长远的民生,巧借“创强”东风,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集干群之力,聚八方之财,在教育创强的路上步履矫健、快速迈进。如今,韶关已经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督导验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下一轮的改革发展,积累了厚重的基础。

第二卷 韶关教育创强县镇经验

乳源瑶族自治县:走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创强之路

乳源县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总人口2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这20年来,“科教兴县”作为该县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县委、政府始终将教育作为主业、作为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没有因党政领导的更换而改变。他们将抓教育等同于抓重点项目,将教育与全县重点工作一同布置、一同安排、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在这样强有力的行政力量保障下,瑶汉人民齐心协力,为教育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近年来,乳源县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升。2012年3月,乳源被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县”,成为韶关市首批广东省教育强县之一,迈出了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的坚实步伐。

尽全力解决创强的资金问题。乳源县党政领导认为,教育创强是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创强在一定时期里、一定范围内、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有效促进教育的稳步提高,教育创强是目前诸多有效发展教育方式方法中的一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随教育创强的提出和实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向了新高,也有效缩小了地区间教育的差距。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数字看到党政领导花大力气抓教育的决心:2003年,在年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的情况下,举全县之力投入1.3亿元新建了现代化的乳源高级中学;2007年,投入4000多万元择址新建了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乳源民族实验学校,投入1280万元改造升级了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启动教育创强以来,全县又投入教育创强经费1.414亿元,重点用于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校舍维修、教学仪器、现代化教育装备、功能场室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工程;2008年,推出“资助高中阶段贫困学生”“农村寄宿学生营养工程”“少数民族学生补助工程”等三个教育百万工程,之后又推出了“边远山区乡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工程”和“教师培训工程”,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下拨500万元,解决贫困孩子上学难、学生营养不足、山区教师补贴、教师培训等问题;201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投入近1亿元着手新建乳源第一小学,解决城区学位紧缺难题。特别是新县一小的筹办,在县党政领导率先垂范的带动下,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高效联动,全社会大力支持,从2012年9月4日到11月16日,仅两个月多,就完成了征地拆迁、学校整体设计规划、建设项目招投标等一系列建设前期工作,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是创强前不可能实现的。

用创新管理体制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近年来,乳源县创新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城乡联校行动实施意见》,确立了“统筹兼顾,内涵发展,扶持薄弱,城乡一体”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让优质学校与较薄弱的山区学校结成对口帮扶学校,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构建县域校本教研体系,促进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积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校长聘任制,实行中小学校长和中层干部公开竞聘,全面实施学校工作年度考核,实施校长、教师绩效工资制,有力激活了校长、教师的创造性。

传承文化,民族教育放异彩。走一条“因瑶而特、因瑶而兴”的特色教育发展道路,是乳源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乳源民族实验学校逐步推进了瑶汉双语教学,组织力量撰编出版瑶语教材《中国乳源瑶族与瑶语》,制定出瑶语拼音表,定期开设“瑶文瑶语师资培训班”,对全县瑶区学校、民族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瑶语培训。同时,还专门设立了“瑶族文化进课堂”“瑶族特色课程及资源开发”等特色校本课程,涵盖“瑶族民俗与民间文学”“瑶族刺绣”“瑶族舞蹈”“瑶族民歌”“瑶族传统体育”等内容,受到各方好评。民族实验学校、瑶区学校在每日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瑶族传统文化项目,将反面刺绣、瑶族山歌、押伽、长鼓舞、竹竿舞等项目融入活动中,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瑶族特色文化项目。此外,建立了瑶绣培训基地,成立了瑶绣・粤绣研究所,着力培育专业型的瑶绣技艺能手,更加系统、科学地传承瑶族反面刺绣手工技艺。又与中山大学、广东省民族研究所联合建立了世界过山瑶文化教学研究基地,逐步走出了一条民族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幼教办园模式探索成效显著。乳源县出台了《乳源中小学、幼儿园试行城乡联校办学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实施幼儿园“集团化”城乡校际合作模式改革,使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在公办幼儿园和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下,促进优质资源的再造,实现优质资源快速扩充,促进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一六中心幼儿园作为县机关幼儿园首个集团化办园的首个试点幼儿园,该园由县一级幼儿园发展为市一级幼儿园,学生从60多人增长到近200人。乳城镇于2009年投入近百万元,利用镇政府闲置的文化楼,改造建立为乳城镇中心幼儿园,并于2011年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又先后扶持建起了3所县一级以上的民办幼儿园,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学位。目前全镇有市一级幼儿园3所、县一级幼儿园2所,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1.9%。

可以说,教育创强不仅促进了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城乡学校均衡发展,也促进了教育公平,促进了民族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农村的瑶族孩子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南雄市: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创强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城市文明、城市意识等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因此,一方面表现为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在这个背景下,南雄市把教育创强纳入城镇化进程,教育成为了创造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南雄市政领导把新校区建设和旧校区改建一起规划,比如把雄州中学、八一路小学位于市中心的旧校区地块转为房地产用地,取得土地收益后,在新区建新校区。新雄州中学占地70亩,计划投入资金2996万元,建成后可容纳60个教学班、3000名学生就读,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城区初中布局,解决城区初中学位不足的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扩大城区不只考虑房地产的开发,同时也把配套教育资源纳入考虑。建设中的金刚小区占地580亩,其中城市综合体大润发占地100亩,新八一小学占地74.5亩、投入4630万、可容纳3000多个学生。这个高标准、示范性的现代化城区特色小学,今年秋季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城区小学学位不足的难题,使城区小学的“四大学区”管理模式和布局更为科学合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现代化教育资源。得知自家的地块将被征用为新学校的用地后,被征地的群众一片拥护之声。由此可见,在城市吸引力中,不可或缺的是优质学校资源,其影响是隐性的、长远的。

如今,南雄市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4.7%。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的逐步推进,孩子入城读书将带动家庭成员入城居住、消费、就业。因此,南雄市政领导提出要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规划建成城市综合体、城市公园、赣韶铁路火车站场、文化中心、汽车4S店、绿道、专业市场等。其中,文化中心将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休闲娱乐广场、少儿分级阅读场所、少儿培训机构、舞蹈馆、图书馆、少年宫等。

抓教育就是抓生产力、抓可持续发展、抓科学发展,只有抓好教育发展才能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教育创强步伐,南雄市遵循“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创办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坚持走“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校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规模办学路子,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撤并“麻雀”学校25所,新建学校2所,改建学校21所,扩建学校24所,彻底解决了城区学校“大班额”的问题。通过政府筹资和社会各界捐助,共投入5.1亿元教育强镇建设资金,现已成功创建了11个“广东省教育强镇”,大力改善了中小学校校舍、设备设施、运动场室等办学条件,确保了“教育强镇之下无弱校”。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42所,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91.3%,今年将达100%。

当记者问及创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南雄市长坦言是师资问题。“教育是南雄的根,教师是教育的魂,各级领导干部是教育的‘守护神’。”为了增强教育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近年来,南雄市把教师队伍列入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人才激励向教育倾斜,着力实施“强师工程”,强培训提素质、引进教师调结构、提高待遇保稳定、强化师德保质量。(1)将教师培训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坚持“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教师参加培训不承担任何费用,特别是骨干教师培训实行了“两免两补”(免培训费、教材费,补助住宿费和伙食费)。(2)实行“绿色通道”,为教育系统引进人才,本着缺多少教师补多少教师、缺什么科目的教师就补什么科目的教师的原则,通过人才储备、公开招聘等形式,择优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2007年以来,共招聘了中小学教师630人,其中来自江西、湖南、四川等全国20多个省区的教师有120名。(3)教师待遇实现了“两相当”,近三年内教师工资翻了一番,教师享受住房公积金,2012年下半年起边远山区教师享受每人每年3000元的特殊津贴,2013年起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享受岗位津贴。(4)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德、师风标兵评选活动,每年组织各类级别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奉献教育的热情。

仁化县:简单、简朴、实用地办教育

2013年3月,仁化县已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县。仁化县党政领导认为,教育创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通过创强来提升和推动仁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仁化县也处于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因此教育城镇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县党政领导计划几年内为农民进城预留空间,将城区扩大10平方公里、有序引导10万新居民。按照“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中心校集聚”的原则,制定了《仁化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几年来,累计撤销98个教学点,撤并完小42所,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优化和充分共享。广东省教育强镇长江镇原有18间小学、1间中学,学校布局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功能场所欠缺,设备比较落后。按就近入学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加强寄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2011年9月撤并部分村教学点,2012年继续撤并和撤高留低,到2012年9月,保留1所中学、1所中心小学、2所完小和2个教学点。

优化教师队伍。近年来,仁化的教师队伍出现一个可喜的现象:外流的减少了,以前外流的还倒流回来。证明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之外,还做到了待遇留人。“两相当”政策的实施对稳定教师队伍起了很大作用。近三年,教师人年均工资分别为 27144元、36636元、50436元。完善了教职员工住房、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从2008年起,全县实行了教师职称即评即聘、乡镇任教教师高一档工资、高中一线教师每人每月增加200元至300元生活补助等政策;制订了《仁化县高考奖励暂行方案》,近年来高考奖教奖学高达450万多元。在事业留人方面,完善了中小学校长的选聘和管理体制,先后对合并的6所学校校长职位实行了竞争上岗,并着力培养名教师、名校长。邀请国内著名的校长、教育名家授课;开展“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活动;请专家和优秀教师传经送宝,与珠三角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并选派教师和学校行政到异地学校驻点交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证、B证教师资格、公需科目、计算机、教育技术能力初级(中级)等培训班;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专业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及资深教育工作者到各中小学开设各类专题培训班或讲座;每年定期举办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在这样强有力的培训、学习的推动下,教师队伍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整体素质大有提高,目前,全县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4%,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8.6%以上,研究生学历达5.76%,中职教师学历达标率达81.8%,有市级“名校长”1人、“名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11人、县级“名教师”11人、“骨干教师”36人。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招聘老师、落实编制的问题上开通“绿色通道”,比如与教育局领导直接带着公章在华师招聘应届毕业生,2009年招36人,2010年招52人。

优化教育结构。在全民大教育的背景下,仁化县的成人教育重点培养高级蓝领、技术农民。2011年以来,全县有三个科技项目获奖,有8所镇化技术学校建成“韶关市示范性乡镇化技术学校”。革命老区石塘镇,提出“石塘的明天靠教育,教育的明天富石塘”的口号,以镇化技术学校为中心,以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为补充,辐射各村、各单位,形成成人教育的培训网络。坚持实地、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利用远程教育和教师授课,让农民熟练掌握1-2门致富本领。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实现一村一品,在水沥村养牛基地以及村水稻谷种培育基地、下中坌村马蹄种植基地、京群村花生种植基地、上中坌甜竹笋种植基地等都设立了成人教育培训点。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的科技示范网络,走产教结合的路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建设和谐农村提高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优化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外延比较宽泛,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教育看法、教育认识、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条等,对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仁化县党政领导的教育理念可以归结为:开发学生情商,做柔中带刚的人;开发国学课本、乡土教材,培养有信仰的学生;学西方科学、人文理念,做阳光少年。仁化各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33个德育基地、15个社会劳动实践基地的作用。如位于仁化县西北面19公里处石塘镇石塘村,是1928年流传青史的双峰寨保卫战的发生地,这次长达8个月的战斗是中国农民暴动史中的伟大战斗,在中国农民运动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每逢重大节假日或重大革命纪念活动,仁化中小学都组织师生参观和瞻仰双峰寨德育基地,铭记革命源流,珍惜幸福生活,振兴老区教育。

“创强”的下一步是“争先”,这更是软实力的竞争,是对教育内涵、办学特色、师资队伍的提升。近年来,仁化积极引导各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仁化一中以“小三门”(音、体、美)为突破口;仁化中职则逐步向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现代教育方向发展;田家炳小学、董塘中心小学、丹霞中心小学、扶溪学校、长江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

始兴县:最美小城的幸福教育

被誉为“粤北粮仓”“南岭明珠”的始兴县,近年来致力于打造绿色、和谐、幸福小城。作为“中国最美小城”,该县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的发展战略,按照“构筑生态绿色屏障、打造生态经济高地、创建宜居生态家园、培育和谐生态文化”的思路,充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出行方便、城乡一体的宜居生态家园,着力营造“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山村面貌,形成安全绿色高效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服务业,打造粤北地区的生态经济高地,并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2013年2月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县”。

幸福表现1:学生在自家门口享受到现代教育成果。始兴县实验小学伍国兴校长在与记者的座谈会上说:“教育创强,缓解了学校的入学压力。由于我校是一所历史较久的学校,在我县有一定的影响,是家长学生向往的学校,因此,2009年以前,学校的入学压力很大,我记得班额人数最多的一个班有72人之多,创强开始后,我校的入学压力明显减轻,现在我校的生均人数只有50余人。”入学压力减轻的背后,是学校的均衡发展。三年来,全县撤销各类学校61所,所保留的2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100%,从根本上消除了基础教育薄弱学校,实现了办学水平基本均衡。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门坚决落实县“防流控辍”有关决定,实施教育信息化与新装备工程、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五班额”工程和乡村百校图书工程等,建立贫困学生扶贫助学制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省的要求,巩固提高了“普九”成果。为促进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始兴县实施了教师支教工作,从2009年起共选派160多名优秀年青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充分发挥城镇名优学校和优秀教师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实施城镇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一帮一”活动;并与深圳市宝安区开展了广泛的教育双边交流活动;坚持和创新“送教下乡,同课异构”观摩交流活动,近三年来共组织送教下乡活动30多场次,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在硬件方面,完小以上学校100%拥有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完小以上学校100%建成校园网,实现了“校校通”,100%的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完小以上学校100%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全县普通高中优质学位达7200个,实现了高中学校100%优质学位。与此同时,学龄前儿童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始兴县澄江镇中心幼儿园是乘“创强”东风始兴县办起的第一所乡镇公立中心幼儿园,是利用原中心小学撤并后闲置校舍办起来的。那充满情趣的蘑菇形大型组合滑梯、让你淘气个够的蹦蹦床、整齐有序排放的小小篮球架、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动物形塑料小木马、充满童趣画的墙壁、走廊等,无不让儿童流连忘返。每间活动室里都挂着崭新的液晶电视和高清DVD,四周墙壁上布置了儿童画及挂图,活动室中间摆放着整齐的儿童桌椅,活动黑板上摆放着仿真水果教具,儿童口杯架上、毛巾架上的水杯毛巾整齐有序摆放,儿童床摆放得整整齐齐。可以说,没有“创强”,澄江镇至今也还没办起公立的幼儿园。

第三卷,韶关教育创强成功因素

我省今年召开的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动员部署会,明确提出要全力推进“创强争先建高地”工作,到2016年实现教育强县、强市覆盖率达85%以上,到2018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粤港澳紧密融合、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国内前列、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

当前,全省各地教育创强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等地已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梅州、清远等地正加大创强工作力度,河源、阳江、湛江等地也提出了创建省教育强市的目标。

位于粤北的韶关市紧紧抓住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这一机遇,认真总结教育创强工作经验,加快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努力将该市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 创强基础:近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坚持“科教兴市”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人才队伍,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位居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前列,并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在全省同类地区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加快全省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江海燕认为,韶关的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有几条经验在全省都有借鉴意义:第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教育。市委书记郑振涛深入学校调研时提出“把最好的地方拿来办教育,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强力推进资源整合,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艾学峰市长多次调研教育,听取教育专题汇报,解决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第二是社会各界和各个部门对教育发展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浓厚。第三是教育部门尽心履职,走内涵发展道路。各级各类学校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条主线,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2. 创强保障: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等

第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创强工作。2011年8月出台了《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奖励方案》。2011年9月,市政府召开了教育创强工作推进会。2013年4月,韶关市召开了申报省教育强市工作动员会,分管教育副市长邹永松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教育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财政对教育创强的资金投入,落实教育创强的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这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教育创强工作的开展。为加强对教育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建设教育强县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为提高办学水平,各地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创强中的困难和问题,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校安”工程、“新装备”工程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全面整治校容校貌,充实设施设备。

如乳源县始终将教育作为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把抓教育等同于抓重点项目,将教育与全县重点工作一同布置、一同安排、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全县领导干部坚持做到“三个带头”,即带头联系教育、带头支持教育、带头为教育办好事实事;努力实现“三个人人”,即人人讲教育的情、人人讲教育的话、人人都办教育的事。原乳源县县委书记梁健指出:“关心教育就是关心乳源的明天,重视教育就是重视乳源的未来。”每次下乡,他几乎都要去学校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及时帮助学校解决各种困难。乳源县2012年3月被评为教育强县,比市规划时间提前了两年,韶关市委、市政府给予500万元重奖。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组认为,该县“呈现出领导重视、社会支持、超前谋划、措施落实、效果显著的特点,形成了党政主导、全县动员、主动创强、叠加效应的创强经验,其创强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对老少边穷地区创建省教育强县具有典型意义”。

又如武江区建立了四套班子成员、区直单位联系挂钩学校开展创建工作的制度,形成了“党委统筹、政府负责、教育牵头、镇(街)主创、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强有力的教育创强机制。该区一直把教育创强作为一项中心工作,作为惠民工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从财力、物力、人力、政策等方面予以优先,科学谋划,全力推进。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到镇(街)和中小学、幼儿园调研,定期听取创强工作专题汇报,主动解决教育创强的难题。时任武江区区长、现任武江区区委书记王德雄认为:“办人民满意教育,是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他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教育工作,努力解决教育创强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基建、人事等方面的问题。武江区于2012年3月被评为教育强区,韶关市委、市政府给予500万元重奖。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组认为,该区“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积极创建省教育强区,全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在韶关市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始兴县将教育创强工作纳入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绩效考核,落实教育创强工作责任。乐昌市实行教育创强问责机制,加大教育创强督办力度。始兴县、仁化县等地高规格召开教育创强工作推进会,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动员、抓落实。

第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教育创强的根本保障是经费投入。韶关市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镇财政捉襟见肘,经费投入是制约该市教育创强的最大“瓶颈”。各地在突出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同时,多渠道解决教育创强的经费投入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实现教育投入多元化,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武江区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动社会、企业捐资助学,动员各界热心人士捐资助教,创强以来共投入1.1亿元用于校舍改造和场室建设。乳源县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新建校舍和学校场室建设步伐;同时,实施教育创强奖励机制,对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镇给予一定的奖励。乐昌市由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向中国银行贷款1000万元,分别用于每个镇创强。始兴县相关部门对教育创强工程涉及的收费作最大幅度减免,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翁源县实行教育创强资金县、镇按比例分担的机制,通过设立教育创强专项资金、政府贴息银行融资以及设立文化翁源发展基金等方式,加大创强经费投入。据统计,2009年以来,韶关市用于教育创强资金达32亿多元,新增校园面积25万余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103万余平方米;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达到2.2亿元,新增计算机室295间,计算机2万台,语音室78间,校园网络86个,教学用电子白板902套,班班通1413间,多媒体专用课室693间,其他功能室996间,纸质图书280万册,常规教学仪器2000万元。

第三,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韶关市中小学布点分散,“麻雀”学校多,办学效益不高。为推进教育创强,该市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既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又确保学生有学上、上好学。乳源县坚持“均衡、规范、和谐”的发展思路,先后投入7100万元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共撤并11所初中、60所完全小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曲江区为解决城区中小学生就近入学难等问题,投入4000多万元在马坝城西新建九龄小学,并将马坝镇学校分成四个片区管理,打破了以往的招生制度,拓宽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让城区周边农村的孩子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享受城区优质学校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南雄市启动建设教育强市“四大”民生工程建设,投资2.6亿元用于开展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始兴县全力推进中小学校新一轮的布局调整工作,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并通过为乡镇低年级住宿学生配备生活指导老师,购置洗衣机,在宿舍安装电话,联系公交车接送等举措,使布局调整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整个布局调整工作平稳顺利。

第四,注重办好各类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一方面,积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各地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和富余的教师,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幼儿无园可进的难题。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管理,创建等级幼儿园,缓解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二是全面加强乡镇成人教育。各镇(街)采取挂靠中职学校、与初中或中心小学共享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种养技能培训等多种培训课程,全面加强乡镇化技术学校建设。三是抓好社区教育。各镇(街)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农民书屋等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丰富群众的休闲娱乐文化活动。此外,各地还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资源,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实践活动。

3. 创强动力: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度认识教育创强意义

在2012年3月28日召开的全市教师工作暨加快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阐述了教育创强对韶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创建教育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局、放眼未来的一项重大部署,是顺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民心工程,更是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

第一,创建教育强市是推动韶关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高精尖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依靠教育支撑,充分发挥教育的‘助推器’和‘发动机’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优势,以教育的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的跨越发展,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创建教育强市是提高民生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教育问题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焦点,创建教育强市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站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高度,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促进教育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上来,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高素质教育的需求。

第三,创建教育强市是建设和谐韶关的重要支撑。教育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与否,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当前,由于我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基础教育发展还比较薄弱,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相对较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教育强市创建步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推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指出:“要认真把握推进教育创强的难得机遇。一是省确定的‘创强争先建高地’目标,为我市教育创强工作注入了活力。目前,我省教育工作的重点已经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转移到实现‘创强(建设教育强省)、争先(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建高地(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的目标上,并以此为抓手,统筹全省教育工作,欠发达地区将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二是省的‘双转移’战略,有力助推教育创强工作。省在实施‘双转移’战略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为推进教育创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心支持,成为教育创强的巨大动力。在教育创强的过程中,群众得到了极大的实惠,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重视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非常关心和支持,热心资助、慷慨解囊,有力地激发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积极性,掀起强势推进创强工作的热潮。”

4. 创强方向: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在2012年3月28日全市教师工作暨加快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邹永松指出:“教育系统要认真履职,强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省教育强镇、强县是对一个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方面,还体现在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更应体现在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效益上。它不仅仅要求硬件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现代化,而且对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要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整体水平。一要强化学校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二要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力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严格按照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各级各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评估验收标准。三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全面、公正、客观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四要深入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城乡学校互助工作方案,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五要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地各校要因地制宜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营造传承文化、生机勃勃、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各地还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资源,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实践活动。”

上一篇:幼儿园扶贫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扶贫会讲话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