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2 12:51:5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五(3)班和五(4)班。五年级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仍有小部分后进生的存在,五(3)班有5个学生是上课纪律差,从来不完成作业的,而且很不好沟通,这些孩子的家长不是离异就是在外面做生意,都跟在爷爷奶奶身边,缺乏教育和监督,使得他们的成绩很不理想。五(4)班也有这样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学期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以上教材的理解,特制定以下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课 时 安 排

根据《数学教师用书》课时安排建议,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学时会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调整。

一、小数乘法…………………………………………………(8课时)

二、小数除法…………………………………………………(11课时)

三、观察物体…………………………………………………(3课时)

四、简易方程(17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3课时)

2.解简易方程……………………………………………………(13课时)

小编推荐与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关联的文章: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 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高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计划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3)班和四(4)班。四(3)班现有43人,男女生比较平均,课堂纪律相对来说比较好。有十几个学生上课非常积极,每一个都会抢着回答,有个别学生还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思维能还是比较不错的。当然也有几个比较调皮的,特别陈越同学不仅上课不认真听,而且很会捣乱,时不时地会突然发出一声尖叫。打乱了课堂教学,我是苦笑不得。四(4)班现有42人,由于我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跟他们接触的多,交流的也多,对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这个班的学生也很给面子,上课都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同学合作能力也相当不错。当然也有不和谐的因素。希望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能够有所提高。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三步计算文字叙述题的解答方法,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对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行检验,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混合运算,能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更多同主题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 | 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计划 |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二、工作要求

(一)课程安排

高中语文课程采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设置模式。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各10周),每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高中语文课程至少开设两年半,高一年级每周4学时。

(二)教学内容

1. 阅读与鉴赏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1)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4)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能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5)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6)应在继续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注意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7)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8)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9)在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时,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运用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来分析和理解作品。

(10)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1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对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18个)、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12)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

(13)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14)每学年课外阅读不少于50万字。

2、表达与交流

(1)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有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陈述自己的看法。

(3)表达能够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4)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5)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6)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7)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每学期课内作文不少于7-8篇,课外练笔不少于3000字;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10)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11)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三、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 阅读与鉴赏

(1)教学中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精神,依据文本内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恰当设计教学目标,并以此引领和实施教学。

(2)教师要善于Ji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能够熟练驾驭教材。

(4)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意,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观点,并能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5)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6)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表达与交流

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借助典范文本,引导学生掌握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并用于指导写作实践。

(1)重视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自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Ji发写作欲望,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表达需要搜集素材,为表达与交流提供信息支撑。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想象和表达,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4)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5)指导学生修改习作,针对学生写作中暴露的不足,可采取学生独立修改、相互修改等方式,使学生逐渐提高修改能力。

(6)重视指导学生在交际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演讲、讨论、辩论等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

(二)评价建议

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查看更多

高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计划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品德教研工作计划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本学期接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同学们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和进行实验记录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据上学期科学老师介绍:学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四个班级由于课堂常规的不平衡,导致综合能力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观察不仔细,操作欠规范。

二、教材简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5、对于自己的预测,用实验来证实。

对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引导学生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并运用学到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做框架、建高塔、造桥的活动中,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3、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强。

4、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5、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

6、在探究中能既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7、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单元: 能量

从学生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再扩展到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课),探究电流怎样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它能量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教学目标:

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绕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3、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产生磁、电磁铁磁力大小、小电动机转动原理,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4、认识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意识到重数据分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单元所关注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引领学生认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认识生物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多种多样生物存在的意义。

1-2课记录统计校园中的动植物种类,用生物分布图描述,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建立认识。

3-4课从校园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样性认识。通过分类活动,领悟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课研究人类自己,认识生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

6-7课引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体结构,生物形态结构,体会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8课运用资料分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生存的权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

3、能观察到生物之间可辨识的不同特征。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倾听他人的报告,并能用适宜的方式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编推荐与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关联的文章:

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计划 |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 品德教研工作计划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一、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通过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配合,培育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初步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初步具有中国心理、世界眼光、传统体认、现代意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六艺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称之为化育思想。

化育思想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中华民族优良人文传统为依托,并批判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由此探索构建的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核心信念是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文化成的理念。《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注释云: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先哲们的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文化成理念的基本内涵,成为我们化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因此,化育思想,我们也称之为化成教育思想。它是以人类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以化育为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化育思想要求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生存状态,勇于献身民族复兴大业。

三、课程基本结构和性质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包括新诗教、新书教、新乐教、新礼教、新科教、新武教共计六门课程。

小学新六艺课程的性质属于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主持,涪陵城区六所小学共同参与研究和开发。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与中国传统六艺教育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绝不是复古。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要求,对中国传统六艺教育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应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更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课程基本要求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总的要求是:突出人文关怀,强化传统熏陶,促进个性发展;注重实践,崇尚创新,德艺双修。

小学新六艺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新书教课程:设置书法课,改进写字课教学,强化中国书法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小学语文和艺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书法审美意识和初步的书法审美能力。强化书写技能训练,开展必要的书法常识教学;在硬笔书法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毛笔书法教学;在学习楷书的基础上,重视行书的学习;在临摹的基础上注意体现学生个性;在字迹工整的基础上讲求字迹协调、美观。书法教学要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书法不仅在书法课(写字课)中教学,还应该在美术课中加以引导。要发挥书法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书写和欣赏过程中受到书法美的熏陶,以书品培育人品。

新礼教课程:设置礼仪课,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新文明风尚教育以及现代礼仪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品德课教育。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批判吸取中华礼教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乡情和爱国情感,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情感基础。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精神,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认知基础。知行结合,以礼仪行为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实践,以礼修德,以礼立人。

新乐教课程:开设乐教课,加强和改进音乐教育。开展声乐和器乐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演唱能力和演奏技能,每个学生会演奏至少一样乐器(含竖笛或口琴)。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与新诗教、新礼教、新武教等学科的结合,拓展学校艺体教育,弘扬中国教育传统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念,以乐成人。

新武教课程:开设武术课,拓展体育课教学。弘扬中华武术传统,培养学生尚武立德,机智勇敢,拼搏进取,强身报国。新武教应与新礼教紧密结合,以礼习武,以武修德;培养学生武术活动爱好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每个学生掌握适合小学生的武术基本功法和拳术、器械套路十套。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计划 |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 品德教研工作计划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教材 灵活使用 服务 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02-03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最基本蓝本,是联结“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桥梁。相同的教材,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不同的,或多或少,或难或易。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那么,教师如何走进教材、活用教材,才能让教材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通读整套教材,系统掌握知识,打好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无论是老教材(浙教版)、人教版实验教材还是新教材(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教师钻研教材时,从整体上把握处理好教材,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有掌握了小学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就能为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打下夯实的基础。

比如“分数”这部分内容。我们先分析这个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知识分布情况。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分数”这个知识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分散在三个学期的,分别是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下册才完整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接触到《分数的加减》,六年级上册安排《分数的乘除》。诚然,学生三年级就认识了分数,开阔了视野。但是,作为一个认知系统,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分数”知识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发现,学生到了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时,已经将三年级的知识遗忘了一大部分了,教师就要帮学生纵向梳理一下三年级学到的“分数”的知识并且扩充分数意义,为接触假分数打下基础。因此,学习新知之前的复习能否发挥其作用,就要看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了。教师教学之前的“前瞻”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准确了解前面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把握好新知的切入点,使学生的学习更顺利、更有效。

二、适当调整各单元知识间的顺序,便于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思考合理的教学顺序,而不是被动依赖教材或某些规定。

例如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去调整单元教学内容的顺序。上图是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准备课之后的第二单元,教材就安排了“上下、前后、左右”这一“位置”的知识教学。在实验教材中这一内容安排一年级下册的,新教材把这个内容提前至一年级上册,编者可能考虑到“位置”的内容,在本册“认识图形”与“数的认识”教学中,起到基础支撑的作用。然而,编者可能没想到,新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得如此靠前,面对的学生是刚刚入学的新生,碰到了种种困难:首先是教材中涉及的字不认识,根本无法去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无法结合实际说出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因为面对刚入学1周左右的孩子,同学之间的沟通交往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最后,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中,大量答案都需要汉字书写,给刚入学的他们带来莫大的困难。也给我们教师带来痛苦的纠结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提议下一届的一年级数学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把“位置”这一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后置,先进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在学习完第五单元的内容后,可进行“位置”内容的教学。这样的调整,就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因素。

三、基于学生,创造性改变学习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材里安排的主题图、例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但是,整体上的地区差异,个体上的认知差异都需要教师去思考、去创新。

比如在解读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这节课时,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分别为:例5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例6教学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计算。例5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西游记”中分西瓜的情境;例6教材选择的研究素材是用电数的计算。根据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例5与例6应在同一节课内完成教学的。那么我就在思考,学生在同一节课的学习中,情景从神话色彩的故事中,一下子转入现实生活中的用电量的计算,课堂环节的转折急、情境的跳跃幅度大,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情绪上的落差,出现情境的副作用。因此,我在执教这个内容时,就对教学情境进行了创造性改变。

[片断]

在学生借助西游记的主题图学习并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

师:从刚才八戒分西瓜的活动中,我们获得什么数学知识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你总结得很完整。接着,唐僧又让悟空又去摘了些桃子,要把这些桃子分给徒弟。这次,他让沙僧来分。

[课件再次出示唐僧师徒的对话。]

师: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309个桃子,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个?

师:你能帮沙僧算算每人分到几个桃子呢?请试试看。

生尝试计算。

从片断中可以看出,借助西游记中师徒分东西的这条情境主线,把例 5与例6两个知识点串连起来。教学例5时,运用了教材中呈现的主题图来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得0。延续前面已经创设好的情境,我将表格里的数据仍然用唐僧师徒四人的对话引出除法的计算。将3个月用电309千瓦时改变成师傅要给三个徒弟平均分309个桃子。这样创造性的改变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同时,也进行了更加具体有效的数学思考。接着将被除数由309个桃子变成390个桃子,再次计算,学生就会对比出商的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的特点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过程链接了两个知识点,可是学生并没有觉得困难,可见过渡是多么自然。

四、尊重教材,用活教材,充分展现学生的学

对教材加以创造性的使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的重要地位。深入的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的用好教材。尊重教材,就要深刻体会到教材的安排意图,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与学生长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认为语文书是用来读的,而数学书没什么好读的。恐怕连有的老师都还意识不到数学教材的价值所在。我们在教材里可以看到例题、练习,还有丰富的数学资料,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学生会在阅读的同时得到更多锻炼,提高数学素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我国古代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本节内容,教材中列举了多种解题方法,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无限的。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思路,稍强的学生可以将图转化为算式,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用到了方程解决问题,多种解法各有千秋,这就是给学生树立自信的一个良机。这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管是繁琐的方法,还是简便灵活的方法,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学生感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解法。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可以交流的素材,我们在已有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无限延伸,这才是最好的使用教材。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当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隐形的桥,让学生自己走过去,来获得了教材提供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材的作用,从而慢慢地走进教材,领悟知识的内涵。“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懂得了如何使用教材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意义才会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7篇

一、教科书图文史呈现教育规整的历史图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老师们都很忙,手上的教科书不停地更换。刚熟悉的教科书,又被换掉。有时候还刚用了一年。有时要自己编教科书,刚编好了一些,又立马不让接着编,也不让用了。

1949-1966年,这17年是新中国进行教育规整的重要时期。从其教科书中,我们看到三种教育力量博弈的复杂局面,我们也看到一个频繁多变的学校和非常忙碌的老师。

1949年秋季,各地学生们拿着的教科书大都是原先学校使用着的,并无多大变化。到1951年秋季,各地学生拿到了一套全国通用的教科书。这是人教社第一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其中的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改编自原解放区和原国统区的教科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主要改编自东北人民政府编译的苏联教科书。这套没有用多久,其中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也在不断变化。1954年秋季开学,原来国语老师变成了语文老师,因为手中的“国语”教科书换成了“语文”教科书。这是“语文”这个词正式出现在新中国学校教育中代表一门重要学科。老师向学生解释到,以后我们的“语文”课,要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即语和文。这一解释便定格了新中国的语文教育,延续至今。

1956年秋季开学,老师们拿到一套新的教科书,这是第二套全国通用教科书。老师们看到这套教科书还有教学大纲,大部分科目甚至有教学参考书。但是,一些科目教科书的内容结构被改变了。中学地理老师发现,原来“地理”教科书变成“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几个分册。中学历史老师发现,原先一本“历史”教科书也变成“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几分册。学校里还出现了外语、音乐等教科书,体育、图画也以教学参考书的形式出现。老师们明白,现在全社会都在学习苏联,教育也要改变以前的做法,全面向苏联学习。使用这套教科书时,老师们明显感觉到知识体系更严整,内容也更多了。不过,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教学安排,一个学期就教不完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了。因此,这套教科书使用时间不到两年,一些地区教育部门就集中向上反映 “要求高,分量重,内容深”,“教与学都过于紧张”。而教育部也早早意识到了这一问题,1957年8月先后了一系列精简中小学教科书的通知①。教育部解释精简教科书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克服教师“赶进度”、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这时恰好是出版的一年后。作为教科书来讲,这更新速度也是所向披靡了。然而,1958年这套教科书还是被淘汰了。

1958年秋季开学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扬了河南省农业林业教育工作者,他们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编写出了高等、中等、初等三级农林学校整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表扬他们从本国和本省的实际出发,和实际相结合,坚决克服教条主义。社论还提出,教材要中央编、地方编、专家编、教师和群众也可以编 [1 ]。全国立马掀起了一场编写教科书运动。大部分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新的教科书,一般是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进行修改、删除和补充。也有一些省市和师范院校,干脆编写了整套九年制、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这次编写教科书的速度也是风驰电掣的。1960年7月15日到9月7日,不到50天的时间,湖南省教育厅就组织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和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共280人,编写出了一整套中小学十年制教科书 [2 ]。其他省市也一样。老师们都知道,全国其他行业的同志都在“”,教育行业自然也不会落后。所以,编写教科书速度要快,数量要多才好。当然质量也要好才行。

1960年秋季开学,上海市小学五年制的数学老师拿到的一套教科书,这套的内容比原先版本精简浓缩了许多。他看到这十册数学教科书中包含了许多初中的内容,比如代数、平面几何等。同时又删去了很多算术方面的知识,例如整数运算中的循环原来一般有七个,现在被删减到只保留了三个循环。该套教科书的简介解释,这是为了使学生腾出时间,抓住重点,学好最必要的知识,避免让学生陷入繁琐的数字计算之中 [3 ]。然而,这些由相关教育工作者们大幅并快速地修改、删除、编写的教科书,因质量不好,没过一两年就被禁止使用了。

1962年秋季开学后,各学科老师们陆续拿到的是国家统一编写的教科书。这比前几年地方编写的教科书,内容增加了,难度和强度也增加了,编写的质量也整体提高了许多。十二年制的小学语文老师,拿到人教社1963年编写的语文教科书时看到,这套书每册课文都有所增加,460篇课文中要求背诵240篇。每课之后有练习题,每个单元之后也有练习题。内容包括字、词、句、篇、标点、阅读和作文,形式多样。另外,还安排了近30种应用文的练习。中学的化学老师发现人教社1963年新编的化学教科书中的编排体系改变了,突出基本概念的学习,强化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技能的训练,不像以前“以生产为纲”来组织课程内容了。老师们还发现,这些新编的教科书形式上也美观大方,封面色彩艳丽丰富,书内也增加了许多插图。

1949-1966年,新中国教育发展最初的17年,教科书领域当中有着诸多改革尝试。基本上每过几年,学生拿到的教科书就会有所不同。老师们都很忙,手上的教科书不停地更换。刚熟悉的教科书,又被换掉。有时候还刚用了一年。有时要自己编教科书,刚编好了,又立马不让自己编了也不让用了。借由这17年的教科书文本,我们看到一副教育图景,里面有非常忙碌的学校和非常忙碌的老师。

二、教科书图文史呈现教育异变的历史图景

上海市幼儿园的教师拿到了一本《思想教育课》,很难想象老师拿到书的心情,更难想象的是老师是怎样教学的。

1966-1977年,这十年的课本②中呈现出脱离常态的教育模式。借由这些课本,我们看到一个结构异变的学校,一个“砸烂”课本的学校。

1966年秋季开学,学生们手上的课本“砸烂”了。但是新的课本还没有送来,教师们只好断断续续地展开一些教学活动以维持,有的老师干脆直接用著作作为教材。一些学校为了方便教学,将著作印刷成教科书的版本形式,作为学校的正式课本使用。

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关于处理当前中学教材的请示报告③时批示:中学所有教材,没有以思想挂帅,没有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违背了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违背了教育方针,不能再用。这些教材未印的均应停止印刷,已印过的也要停止发行。中学历史课暂停开设。政治和语文合并,以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的文章和革命作品。教育部应积极组织力量,重新编写中学各科教材,包括小学教材。同时指示,不论高小或初小都要学习著作,初小各年级学,高小可以学“老三篇”④,以及其他适合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语文程度的一些文章。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新中国教育全面否定了建国初期17年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异变的教育模式。这时的课本最常用 “红色”,红太阳、红旗、红字、红色的等是课程的主题图案。为了表达课本是在思想统帅下编写的,封面上的主要图案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围绕像组成的象征性图案,或是围绕语录、红宝书组成的象征性图案;另一种是隐喻性的图案,如红太阳、红灯笼、红旗、红花、向日葵等 [2 ]。

1967年,学校有了新编的课本。上海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打开课本第三册,第一页写着语录,还印有像,章节头安排最高指示。翻到第二页,他依照课本所写的教法指导学生:“从上面各题的计算,可以看出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两位数加减法一样的。教导我们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做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分析方法。” [2 ]1969年,广州市的小学英语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教室里读着:Long live Chairman Mao! A long,long life to Chairman Mao!Wish Chairman Mao a long life!差不多同一时期,上海市幼儿园老师拿到一本《思想教育课》,很难想象老师拿到书时的心情,更难想象的是老师是怎样教学的。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频繁变化摸索的教育及教科书,到这里被完全“砸烂”。

1966-1977年,经由这些课本,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教育十年异变的细节。这些政治统领的学科课本,也为教育研究呈现了一个最佳观察标本。

三、教科书图文史呈现教育回归的历史图景

1977年,老师回到讲台上,规定学生们将手背在身后,防止他们不认真听讲。

1977年,邓小平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同年8月8日,他发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对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起到了重大的指引作用。这之后,上海市幼儿园的老师不用再教《思想教育课》,上海市小学数学老师不用再告诉学生的教导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广州市的小学英语老师也不用再带着学生读Long live Chairman Mao……这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十年制的中小学教育⑤。老师们拿着新编的教科书,重新回到讲台上,规定学生将手背在身后,防止他们不认真听讲。这图景便是这阶段新中国教育的一个生动微缩。刚走出的不良影响,重新起步回归教育本身。然而,也许是过于迫切的动机,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例如,在处理德智体美劳各育之间的关系,处理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学习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等重要教育问题上,需要新中国教育进入下一阶段更深入的改革。

1978年春季开学,浙江省初三英语老师拿到了新的教科书,发现新增加了一些与学生相关的内容。例如,第五课是A PAGE FROM A PUPIL’S DIARY(学生日记中的一页)。不过,还是有以前课本的影子。例如,第八课是QUOTAIONS FROM CHAIRMAN MAO(语录) [4 ]。这套教科书是浙江省根据本省的课本改编而来,自然是有相似之处。当时,其他大部分省市的做法也一样。在1978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撰的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前,他们暂时用各地区改编的教科书。正如初三英语老师看到的一样,这些教科书增减了一些内容,但仍然还有课本的影子。

1978年秋季开学,大部分省市的老师们都拿到人教社新编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这是“”结束后的第一套全国通用的教科书,质量明显提升,内容上也有新的气象。初中历史老师拿到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有“孔子的思想” [2 ]一课,这与原先的表述(“孔子的反动思想”)不同了。中学物理老师按照教科书的介绍教育学生:我们应该努力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 ]。不过,这套教科书明显难了许多。很多地方的学校,都觉得本校的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设备也很难达到教科书的要求,而且内容也过多,教学安排不过来⑥。于是,1981年,教育部颁布《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同时又制定了《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这一系列的文件,意在通过减少内容或拉长学习年限的方式来缓解教科书中存在的难度过高的问题。这时,全国中小学有的地方还是十年制,有的地方已经改成了十二年制。

1982年秋季开学,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的老师最早拿到了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封面上有个明显的“6”字⑦。这套教科书由四省市联合编写,改编自1978年人教社的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其中,编排体例都一样,原本小学阶段五年的内容重新组编成六年。教师们感到难度的确下降了。后来,全国大部分省市的小学老师都拿到了这套书来教学。几经修改,最终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全国各地教学需要、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相差十万八千里,人教社也很难编出一套让大家都满意的教科书。

1990年秋季开学,上海市中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拿到了本市编写的上海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浙江省中小学一年级老师拿到了本省的实验教科书。1993年秋季开学,教育部推出五套半教科书被推荐给全国各地学校选用。教育部期望通过提供不同程度、不同地区的教科书来适应全国各地的教育情况的差异。这便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八套半教科书”⑧。这“八套半教科书”供“九年义务教育”⑨使用,其中只有一套院编写的教科书,因编写力量和经费等问题半路夭折。当时,使用这套教科书的中小学的老师,还拿到了丰富的配套用书,包括学生的练习册、实验册、地图册、地图册、教师用书、教学挂图以及录音带、录像带等辅助教学工具。

也就是从这时期新中国的教育开始走向丰富多样的发展局势。宏观上,考虑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实施教育,为学校提供可选择的教科书、可供选择的学校制度。微观层面,越来越看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差异。那种老师站在讲台上,请学生将手背在身后的教育教学形式,正在逐渐退出新中国教育的舞台。这也为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埋下了伏笔。

四、教科书图文史呈现课程改革的教育图景

2001年,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小学老师,告诉学生新的教科书里有一位小伙伴陪大家一起学习。中学老师,告诉学生教科书里有很多问题,老师等着大家来探究。

2001年秋季开学,一些地区⑩的老师发现一直以来指导帮助自己教学的《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在北京市上学的一年级学生,回到家按照老师的要求,请爸爸妈妈打开这本教科书,因为里面有段“给家长的话”:

翻开这本教科书,您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6 ]。

家长读到这段话时很惊讶,这门课似乎就是以前自己学过的《思想品德》。但是,这本16开的书,印刷精美,五彩缤纷的画面旁只有少量的文字。教科书中还有一位叫做“贝贝”的小兔子伴随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很喜欢这本书,拿着爱不释手。他们记得自己的教科书,似乎没有这样“亲切”过。

这是人教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撰的教科书,暂时只供应部分地区的学校使用。这个看似平常的教育图景中透露出新中国教育一次不寻常的转身。2001年9月,教育部审定通过了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并推行到38个部级实验区试用。这是新中国教育一个非常忙碌的年份,这年开启了力度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11。到2015年秋季开学,全国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几乎都拿到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

全国各大出版社从这时开始也围绕着学校忙碌了起来。这热闹情景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出现过,被学者称为“教科书的黄金三十年” [7 ]。与之相对应的“民国教育”,今天仍不断被提起。与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等出版社相互竞争出版教科书的热闹情景相似,各大出版机构,如人教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相继参与中小学教科书的开发。这些为新中国教育出版教科书的机构,首先需要向教育部提交申请编写教科书的立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者的资质、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及教科书的适用范围等进行审核。每年6月底和12底前通知申请人,是否立项。最后,将编写好的教科书提交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或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的教科书,再由各省市的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选用。这是一个相当严整的教科书审定制度,新中国教育在前一阶段为满足各地区差异的“八套半教科书”之基础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截至2009年春,共有84家出版社开发的新课标教科书通过教育部审定,其中包括:“六三”学制小学10个学科115套、初中19个学科116套,“五四”学制小学7个学科10套、初中11个学科20套,普通高中18个学科71套 [8 ]。2015年秋季开学,全国的中小学生都拿到这些新编的新课程标准教科书。这些教科书的出版使得过去“一纲一本”被打破,打开教科书多样化出版的局面。中小学可以在通过审定的多套教科书中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教科书。这一改变,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大一统局面无法适应中国各地教育实践需要差异的问题,是新中国第一次全面放开教科书的编撰。大力度的教科书制度改革,意味着新中国对教育之理解,较之前几个阶段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何呈现教育的基本面貌?以描述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形态为主的形式,呈现教育历史的基本面貌,似乎总过于宏观,与真实的教育活动中隔着一层模糊。使人很难想象历史中的教育活动如何展开:什么样的读书声从当时的教室传出?什么样的习题被写进当时的练习本?什么样的试题需要当时的学生回答?……这些体现教育基本面貌的问题,难以在宏观的教育史叙述中找到清晰的答案。《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梳理新中国60多年的各科教科书,全景图式地呈现出新中国教育的基本面貌,回答了这些细枝末节且又不可缺失的问题。

注 释:

① 1957年8月《关于精简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教材的通知》和《关于中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教科书的精简办法》。

② “”期间的学校用书被称为课本,因它不具备反应教科书所应有的分年级、分学科等基本形态。

③ 《关于1966-1967学年度中学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

④ 《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

⑤ 197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发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77年到1979年期间,陆续颁布十年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

⑥ 这套教科书的主要问题是内容深、难度大、分量重。各地学校意见较大。因此,这套通用教科书出版不久,教育部马上就面对一个如何降低教科书难度的问题。

⑦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中小学学制准备从十年制改为十二年制,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城市小学可先试行六年制,农村小学学制暂不动。当时,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率先试行。1981年3月13日,教育部就城市小学试行六年制问题发出通知,提出除北京、上海、天津可先行试点外,其他省市的城市是否试行,要慎重研究。

⑧ 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两套(分别供应“六三”制和“五四”制);北京师范大学的供“五四”制的一套;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沿海版”一套;四川省教委、西南师范大学合作编写的“内地版”一套;浙江省编写的实验教科书一套;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上海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一套;河北省教委研编写的复式小学教科书一套;八所高师院校合作的义务教科书一套。

⑨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⑩ 2001年9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38个部级实验区。

11 2001年,教育部开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8.

[2]石 鸥,方成智.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106,257,295,8,182.

[3]数学教学编辑部.五年制中小学数学课本简介[J].数学教学,1960(5):10.

[4]浙江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浙江省中学试用课本 英语(第六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7:25.

[5]中小学通用教材物理编写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物理(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3-4.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7]石 鸥,吴小鸥.简明中国教科书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5.

[8]石 鸥.中国基础教育60年(1949-2009)[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9.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范文 下一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