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2:29:04

学分论文

学分论文范文第1篇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到会并发表了讲话,来自成都、北京、上海、南京、太原、哈尔滨、呼和浩特、沈阳、兰州、武汉、南昌、广州、青岛、厦门、苏州、唐山等20多个城市及陕西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领导莅会,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上海市市西中学林勤副校长等40多名不同城市的知名中学校长参与论坛,来自海峡对岸的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韩长泽先生介绍了讯息科技装备在台北高中以下学校的配备与运用情况。德州仪器等10家知名教育装备企业代表也参加了此次盛会,并为大会带来了前沿技术展示和校园应用案例。

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已分别在南京、广州成功举办了两届。第三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的主题是围绕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研究实验室内涵发展与提升、研究探索书香校园智能化发展、探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努力使教育装备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化发展。

本次大会在报告质量上严格把关,主论坛、信息化建设分论坛以及实验教学分论坛均呈现出了多份精彩的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在主论坛上乔玉全处长作了题为《新形势 新机遇 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报告,从总揽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要求。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作了题为《统筹联动:成都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路径思考》的报告,为大家展示了2015年成都教育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本位思考,勾勒出成都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要求下装备工作的轮廓与路线图。另外,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发言也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李校长以轻松、幽默的演讲风格,为教育装备工作者解答了学校装备的焦点与热点问题。

本届论坛的2个分论坛也同样精彩,报告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来自教育装备职能部门的管理性方针指导,又有来自学校方面的特色化装备配置汇报,还有来自企业方面对于教育装备研发和试用推广的案例。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龙树基主任在实验教学分论坛上作了题为《试论学前教育装备工作的建设和发展》的报告。龙主任通过枚举广州市的部分特色幼儿园案例为与会嘉宾勾勒出广州市学前教育在教育装备方面的发展蓝图。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技术科宋涛科长在信息化建设分论坛上为大家带来了题为《重视细节规划 成就技术之美》的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和具体案例图片阐述了信息化装备配置在工程施工和后勤应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细节规划来实现信息化装备技术之美的观点。

本次论坛收到论文496篇,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陈庆同志的《学前教育机构玩教具装备的探究》等10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40篇论文获鼓励奖。

论坛还收到学校装备精品案例57件,分为书香校园、特色课程装备、体验中心建设、专用教室装备、数字校园建设、系统平台建设六大主题,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选送的《爱润童心 诗意人生》等6件案例获得优秀案例奖。

学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平等;平等理论;平等权;宪法;宪法学;宪法课程;宪法教学

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现代法哲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推进平等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在宪法学教学中如何讲授平等理论,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目前学界的研究而言,还对此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以中国知网现有文献为例,2015年6月9日我们在检索项目“主题”、“篇名”中以“宪法教学”为检索词,各有论文48篇、24篇,以“宪法学教学”为检索词,各有论文79篇、44篇,但是,如果在上述检索中同时再在检索项目“摘要”或者“关键词”中以“平等”、“平等权”、“平等权利”、“平等理论”、“权利平等”为检索词,却没有检索到任何论文,可见平等理论在目前的宪法学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中相当阙如。本文探讨平等理论在宪法学教学中的地位与路径,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平等理论在宪法学教学中的主线地位

平等理论在宪法学教学中的统领作用,主要体现为平等理论将统领宪法学总论与宪法学分论的全部内容,成为宪法学总论与宪法学分论新的连接脉络。具体言之,平等作为宪法学教学的主线,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不同方面。

(一)平等是以平等权为首的基本权利理论的明线

权利是当代法哲学的基石范畴[1],而基本权利,则是法哲学最牢固的基石,是人类憧憬和谐秩序的法律化的表达方式。公民在现代国家的庇护下,之所以可以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是因为近代法治的勃兴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在这样的意义上讲,的确,我们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2]。不管学界对权利概念的理解有多少分歧,但是至少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在权利这个大集合中,并不是每一种权利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都是同等的,对公民而言,有些权利如此重要,以致如果没有这些权利,就很难成为一个现代法治社会下的公民。相反,有些权利,虽然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无论其对公民影响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无法与前类权利相比肩。我们把第一类权利叫作基本权利,把第二类权利叫作非基本权利。权利的这种二元分类,对于研究权利问题至为重要。由于受宪法篇幅的限制,各国宪法在文本上通常只明文列出一些基本权利,而对非基本权利,往往留给部门法则由普通法律来规定。正是基于此以上原因,宪法学对权利的研究,也是主要围绕基本权利而展开,而基本权利本身的具体范围,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重大问题。我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本为基础,可以看出,平等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自由、人身自由、批评监督权、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显然都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形式。宪法学对权利的研究,也重点围绕这些问题。在这些基本权利中,本身还有一个逻辑结构问题,那就是在基本权利中,平等权其实是一个总的原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公民享有各项基本权利,也意味着和其类似的另外一个公民也应该享有该项基本权利。这样一来,权利的发展虽然往往在个别的主体取得“点”上的突破,但是,却会由于平等权的存在,实现权利主体向“面”或者“类”的层次的跃升,从而实现公民对权利的平等享有。在宪法学教学中,只有紧紧抓住平等这一关键范畴,才能很好地展开对整个公民基本权利理论部分的教学工作,并且,这种联系如此明显,以致在宪法文本中,对平等权与其他基本权利采用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和顺序安排,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首先以总原则的形式规定的平等权,然后以第三十四条到第五十条的篇幅来规定其他基本权利。重要文件在对相关事项进行规定时的先后顺序往往不是随意的结果,而是体现其内在价值[3],即重大、关键论题在重要文件中往往居于靠前的位置。在这里,平等权与其他基本权利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清晰明了,笔者认为,平等是以平等权为首的基本权利理论的明线。

(二)平等是以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为中心的宪法学分论的暗线

通读宪法学的一般教材,宪法学分论的内容一般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机构、选举制度等,其中,最值得分析的是国家机构部分。一般的宪法学教材,在国家机构部分往往是介绍中国的国家性质、国家结构形式、中央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应的职权、地方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应的职权等。这里面有一个值得我们分析的问题,就是,这些课程内容,往往和一般的政治学教材的相关部分有交叉重叠,甚至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些内容有交叉乃至重叠。以此为基础,加之个别人仍然把宪法当成宣示性的法,认为宪法比较“空”、比较“虚”,在课程教学中往往采用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方式来开展宪法学教学,从而导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宪法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演化为“政治课”。如何让宪法学课程回归到“法律课”的本来性质,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教学难题。只有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作为宪法学分论的中心,并且以平等贯穿宪法学分论,才有可能恢复宪法学作为法律课程的固有性质。宪法学分论的特点在于: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宪法学分论的中心。“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利、义务法理学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宪法学教材基本上都放弃了权利、义务法理学的分析套路,在法理上接受了以权利、权力为重心的分析套路。以权利、权力为分析重心的法理在宪法学上的主要反映,是视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权力为最重要宪法现象和研究分析对象”[4]。公民权利作为人类和谐生活的起点与目的,是宪法学课程教学内容题中应有之义,而关键在于,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社会权利的自我调控能力虽然在加强[5],但是,国家权力对于社会权利的觊觎已然为现代国家所萌动,这显然是国家权力值得我们警惕的一方面。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国家权力在这个高度分化的社会中对公民权利的呵护与保障。可见,权力的这一双重性质,是我们在宪法学教学中不能不认真面对的。以平等理论来贯穿宪法学分论教学,主要应该抓住国家权力这一重点内容来突破。因为在公民权利部分,平等问题如前所述,相对简单,并且十分鲜明,但是,在国家机构部分,如果我们不深入分析,就不能发现其中本已存在的平等问题,相反,庞大的国家机构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得平等理论变得不明显,我们形象地把平等理论形容为宪法学分论的暗线。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却要透过智性的明眸,发现这一暗线。

(三)平等是以与法治为核心的宪法学总论的隐线

宪法学总论在宪法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整个宪法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学总论的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主要包括宪法的性质、宪法的渊源、宪法的原则、宪法的历史、宪法的解释、宪法的修改、宪法的效力等。学好宪法学总论,对于整个宪法学的学习,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那么,如此庞大的宪法学总论,如何才能贯穿一气、浑然一体呢?在我们看来,与法治的理念,就是整个宪法学总论的深刻观念基础。整个宪法学总论,看似内容复杂,实则有着内在的逻辑结构。这种形式结构,表面上是以宪法性质、渊源、原则等外显因素来安排的,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这样一种结构,是无法真正解说宪法学总论的重要地位的。只有抓住与法治这一内在的精神,才可以对宪法学总论做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进而提升宪法学作为“法律课”而不是“政治课”的功能。当然,不同于前述的基本权利部分以及国家机构部分的教学,在该部分的内容中,平等在与法治的精神中是蕴含的,而不像在基本权利部分是明显的,也不像在宪法学分论中那样是暗显的,而是隐性的,所以,笔者认为平等在宪法学总论中是一条隐线。

二、平等理论在宪法学教学中的二重路径

(一)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全课程内蕴平等理念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会有教学上的价值取向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一门课程教学中的灵魂。一门课程的内容虽然众多,但其却有着内在的灵魂,这种灵魂,往往不是外显的,而是内蕴的。只有通过感性的体验、情性的意会、理性的分析,才能领悟到该课程的内蕴之价值。而这种悟性的发挥,往往经历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曲折,才顿显出“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光明。那么,在宪法学教学中,应该以何为价值取向呢?在我们看来,平等就是宪法学课程内蕴最深刻的价值之一。在宪法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深入地坚持平等的价值理念,要将平等的理念内化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馈的各个环节。在宪法学教学中,坚持全课程内蕴平等理念的价值取向,要求通过宪法教学,至少讲授清楚三个问题:

1.宪法是人类追求平等的产物,宪法是平等法。大约半个世纪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内容主要是关于黑人的平等权问题。这个著名的演讲是人类对平等的不懈追求与深切渴望的剪影之一,自从人类进入恩格斯所言的“文明时代”以来,争取平等就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描绘人类历史画卷的基本色彩。人类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其中,宪法就是人类追求平等的产物,是人类迈向平等历程中重大里程碑。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形成了阶级和国家,社会陷入了不平等,人类也开始了争取平等的斗争。法律虽然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但是,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法律还不具有平等的属性。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和封建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还在人身关系中占有或半占有作为劳动者的奴隶或者农奴,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公开的不平等,连形式上的平等也没有,也就不可能建立以平等为核心的民主制,宪法就无从产生。因此,宪法是平等法,没有平等,就没有宪法”[6]。可见,宪法就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人类追求平等的成果。当然,在资本主义时期,这样的平等还只是形式意义的平等。

2.平等是推动宪法发展的重要动力。宪法是追求平等的产物,宪法的发展与完善,也离不开人类追求平等的事业。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来源于平等在人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19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平等主义者皮埃尔•勒鲁指出: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并且,再没有别的基础[7]。自由与平等如同人类腾飞的双翅,不断地将人类带向幸福的高空,推动着人类建立一个更为理性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宪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在维护平等中地位突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的基础,宪法的发展与变革,往往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既是对社会发展的法律回应,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社会前进的方向。在人类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历程中,人类争取自由的事业取得很大的成功,特别是信仰、言论、人身等方面的自由得到较好的宪法保障。然而,人类推进平等的事业却时而高歌猛进,时而徘徊不前。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是这种平等权的落实,还需要更精细而有效的宪法实施制度来推进,而正是对平等的这种强烈的欲求,不断地推动了宪法的发展。

3.平等是宪法学研究的主题。平等,不仅是现时代面临的难题,还是现时代萦绕的强音,成为宪法学研究的主题。自从1971年罗尔斯的《正义论》发表以来,法哲学研究的主题已经从自由转向平等。罗尔斯虽然以“正义论”来冠名其研究成果,但是,罗尔斯却不断地强调,他在《正义论》中所表达的观点以及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其实都是平等观念。罗尔斯坦言,平等属于正义,正义总是意味或表示某种平等,这是他的正义论的一个基本思想[8]。罗尔斯反复强调:“正义总是意味着某种平等。”[9]在正义的这一维度中,罗尔斯的正义论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开放出罗尔斯的平等论。正是在这样的视野中,深谙罗尔斯理论并翻译《正义论》的何怀宏先生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论确实具有一种平等主义的倾向。”[10]而同样深谙罗尔斯理论并翻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的姚大志先生也认为:“实际上,在两个正义原则中,罗尔斯强调的都是平等”,总之,“通过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当代政治哲学的主题已经从自由变为平等。”[11]其实,在我们看来,不但在政治哲学领域,而且在宪法学领域,平等同样成为研究的主题。虽然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提倡的现代法哲学的基石范畴是权利[1],但是,只要我们提到权利,必然会内含一个关联词“平等”,即当代法哲学追求的权利,不是那种分化人类共同体的“特殊的权利”,而是一种优化人类共同体的“平等的权利”。讲权利,必然讲“平等的权利”或者“权利的平等”,这无疑使平等成为法哲学研究的主题。宪法学作为一个具体的法律研究学科,离不开法哲学的统摄,平等既是现代法哲学研究的主题,自然而然,平等也成为宪法学研究的主题。

(二)在内容安排上注意全课程观照平等问题

1.在宪法学分论中讲授平等权本身这一有关平等的最直接的问题时,应该做到全面阐明平等权的含义,其重点在于不但要廓清公民适用法律上的平等的范围,而且更需要强调的是,如何认知并逐步实践公民在立法上的平等[12]。在以往的宪法学教学中,一般比较重视讲授平等权在执法、司法层面的问题,而相对忽略乃至人为弱化了其在立法层面的问题。但是,只有讲清楚平等在法律的创制与运行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平等问题在宪法中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突出平等在法律创制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人民的体现。

2.在宪法学分论中讲授基本权利部分时,既要讲清平等权以外的其他各项基本权利本身的含义、现状、问题等,又要紧扣平等权来深化其他基本权利。例如,在讲授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时,就要着重注意分析既要讲清楚我国选举权由不平等逐步向平等发展的历程,如在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每一名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所代表城乡人口数量的比例由1/8发展到1/4进而发展到1/1,实现了城乡人口在选举权方面的基本平等。同时,还要指出目前仍然存在的在选举权方面不平等的问题,以利于推进选举权的更加平等,如我们应该看到目前由于选举中以户籍所在地为投票地,而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很难平等地行使选举权等。而在讲授被选举权部分时,则要侧重指出我们在被选举权方面不平等的一些问题,例如,女性与男性的被选举权的不平等在当前就非常突出。又如,在讲授休息权与休假权时,必须指出我国公民在平等地享有休息权与休假权中取得的进步。例如,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就规定了各类职工,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都平等地享受带薪年休假的权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由1958年2月9日《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回家探亲的假期和工资待遇的暂行规定》首创,并由1981年3月14日《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延续的探亲休假权上的不平等。因为1958年的《规定》仅仅授予国营、公私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正式工人、职员有权享有探亲假,而1981年的《规定》也仅仅授予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职工有权享有探亲假。当然,我们还应该讲授休息权与休假权方面的诸多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如2010年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折射出的工人休息权很难得到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的产假保障不充分等问题。

3.在宪法分论中讲授国家机构部分时,要有意识地将平等问题引入。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讲清国家机构本身的职权,更应该有所观照的是,我们要强调国家职权应该如同德沃金所言对公民进行平等的关怀,“平等的关切是政治社会至上的美德———没有这种美德的政府,只能是专制的政府”[13]。在该部分的教学中,应对平等问题有适当的引入。比如,在讲授行政机关的管理职权时,就应揭示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选择性执法带来的社会危害性,着重强调执法中的平等的重要性。

4.在宪法学总论的讲授中,要有目的地将平等问题渗入。宪法总论往往比较宏观,在整个宪法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在宪法学总论中有机地渗入平等问题,对于整个宪法学教学目的的实现,有着积极意义。笔者认为,在宪法的性质、宪法的发展、宪法的适用等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都应有机地渗入平等理论。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35.

[2]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前言.

[3]郭兴利.党员义务本位:文本的价值解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5).

[4]童之伟.中国30年来的宪法学教学与研究[J].法律科学,2007(6).

[5]郭道晖.论权力的多元化与社会化[J].法学研究,2001(1).

[6]李龙.法律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09.

[7][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

[8][美]罗尔斯.一个康德主义者的平等概念[J].剑桥评论,1975(2):94.

[9][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8.

[10]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7-18.

[11]姚大志.导读:从“正义论”到“正义新论”[C]//[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附录.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2002:444-445.

[12]周永坤.市场经济呼唤立法平等[J].中国法学,1993(4).

[13][美]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

学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老师评价;学生思维;合作探究;互批互改;成果展示

从教十余载,最为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改作文,学生寒窗苦读十余载,最恐惧的事情也莫过于写作文,曾经数载我一直为学生如何写作文而苦苦思考,许多师生、家长都渴望求索到一条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我也在作文路上下求索,苦心研究,痛定思痛,蓦然回首,原来学生作文大多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常常老话套话一大堆,大话空话一大片,论事肤浅平庸,选材陈旧琐碎,没有思想,更没有创意,思想感情的触角就只停留在别人的“老话”中,议论文的结构也只依附在别人构筑好的“三段五分四环节上,何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学生受了太多的束缚。

一、语文教师评价作文的束缚

要解除作文的束缚,必须让语文教师在改作文上放权。曾经的捷径路上,很多高中老师都在探求高考四平八稳的议论文,评价学生的作文都是要求第一段必须要有中心观点,而且提出观点必须直截了当。接下来安排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后面举一个例子证明分论点,最后联系实际议论总结,即“五段三分”式结构。如果没有这些文章要么就是观点不突出,要么就是分论点不明确,要么就是没有实例等等,缺点一大堆,学生不按老师这一套怎么也写不出好文章。我也不例外,现以我自己为例谈谈曾经指导学生作文的笑话。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中学语文教研》杂志上拜读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有关高考作文结构指导的,作者针对当前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议论文、思路混乱、没有素材可写等现象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五段三分四环节,可以简单地诠释为,议论文全文共安排五段,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共四个环节。具体阐释如下:强调掌握了这一套方法百试不爽,我将这个方法更加细化,结合我班具体实践进行指导,总结出以下几步,“五段”就是议论文写五个自然段,开头段,提出中心观点,结尾段总结观点、升华观点、呼应观点,中间三个自然段,就是“三分”,即三个分论点。“四环节”,即每个分论点都要经过四个环节的内容,完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遵循论述规律,论述中心论点时,首先要提出分论点,这是第一个环节,它要从某个角度具体阐释观点;在提出一个概括性很强、抽象性很强的观点后,一定要对这个分论点进行扣题性的解说,这就是第二个环节:引语;第三个环节是述例,就是使用事实论据阐述前面提出的分论点;第四个环节是引申挖掘,就是将前面三个环节归结起来,引申到抽象的规律性,挖掘出事物的普遍性。接受了这种方法,我眼前一亮,“万能作文写法”当之无愧,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我给学生讲没有写不好的作文,当时全校老师纷纷效仿,学生反响很好。不会写作文的同学如鱼得水,大呼“老师万岁”,有这一套方法再也不怕写作文了,再也不用担心无从下笔,再也不担心写不够800字,因为字数少多写一个分论点,多摆一个实例,无从下笔就多想类似的例子。

二、学生写作思维受评价机制的束缚

学生受老师评价作文机制的影响,在写作时害怕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时时留心,步步小心,生怕开头没有中心观点就是中心观点不突出,生怕没有三个分论点就是分论点不明确,举例子动不动就是屈原、李白、苏轼,联系实际动不动就是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有人调侃说屈原、李白、苏轼等人是高考作文中的长跑运动员,年久不衰。我的学生听了我的作文指导课后,再也没有不会写作文的了,当然也不会有把作文写出新意和生命力的。甚至有的学生就开玩笑说,老师的“三段五分四环节”犹如一个魔咒,不会写作文的会写了,会写作文的写不好了。有个基础好点的学生开玩笑说,老师,除了你的那一套路,我实在不会写作文了。想想自己,做语文老师这样让学生无路可走,真的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如此现状,不是带着镣铐在跳舞吗?思维放不开,思路打不开,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没有个性,没有生命力,怎么办?唯有解除束缚,采取合作探究式作文教学。那么又如何开展合作探究式作文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三点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根据新课标这一要求,反思以前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即老师讲方法―学生按老师要求写作―老师按要求评价作文―学生再改作文。学生圈子小,没有广博的知识,更谈不上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和民俗风情的了解,同时,在写作技能,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都没有经验。十余年来,和学生一起写作,一起心酸一起悲欢,通过多年实践我颠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究作文教学真正实行合作交流,分享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六人一个小组共同写就一篇文章。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六人一组,六人中要求有两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两个潜力生。优等生起小先生作用,帮助学困生,中等生是桥梁,学困生可以借鉴资料,评价作文。

面对同一题目,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共同查找资料,一起完成。而班上组与组之间是竞争伙伴关系。如我在教作文时,要求学生了解一般写作要求,多方采集资料,优等生主持、交流、比较、筛选最有价值的材料,中等生执笔,学困生根据筛选的材料写稿,优等生最后审稿定稿。

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形成了分工合作意识和竞争观念,学生学会了联系生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蒋玉凤写的《听鱼说话》,胡小草写的《泪,本年度的汉字》等文章都是在这次训练中的优秀作文,其中《泪,本年度的汉字》一文还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礼记・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教又何尝不是师逸功倍。

第二种模式:六人一个小组,每人各自写一篇,小组内部“流水式”互批互改。具体操作如下:比如在教学生写作文《我成长,我担当》时,先布置教学要求,学生结合要求,可以抓自己最熟悉的一点来写,学生小组内部“讨论―说作文―观察,体味―补充定稿”,小组每个成员按要求给别人作文打分、提意见、写评语,并且写出打分和评价理由,取平均分,老师参考指导。这样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中等生、学困生能够汲取优等生营养,优等生又能在评价别人作文中发现自己文章的不足,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既是写作者,又是评价者,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提高了评价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评价能力,尤其是学生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次训练中最突出的成果有罗亿写的《我成长,我担当》,蒋苗苗写的《有一种温暖来自自身》,其中罗亿的《我成长,我担当》一文在中学生语文教学研究所举办的“创新杯”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第三种模式:班上创办“报纸杂志”,展示合作交流探究成果。学生分小组写出来的文章经过老师审稿定稿后刊发在班上的杂志或报刊上,大家阅读评价,还可以发给学校其他班级,让大众评论,每期旁边,定期在班内进行交流展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大力支持,多送蜜,少栽刺,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作文教学的良好氛围,抓住每个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观察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接受意见和修改能力。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数十载,增删五次”方才定稿,足见修改的重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合作探究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集思广益,相互评价,相互学习,自得其乐,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又何尝不好呢?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探究作文,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参考文献:

学分论文范文第4篇

一、作文训练呈无序性,致使作文训练的随意性很大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根据每个专题设置了写作训练点,最大的优点是写作训练点与专题内容结合得比较紧密。不足之处是每个专题写作要求之间缺少缜密的逻辑性。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点由记叙文到议论文,层次比较清晰。审视当下江苏省高中作文课堂,很多高中语文老师作文训练“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训练记叙文,一会训练议论文,一会训练考场作文。造成这方面无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写作规律的理解、对学生的训练达到的程度都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无论如何,写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进行科学有序地训练,才能让学生写作少走弯路。

构建有序的作文训练课堂。作文教学首先把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训练区别开来,从文体训练的角度来看,高中学生先把记叙文写好,然后写作议论文。张克中先生在《中学写作教学观察》一文中说:“写作只是一种倾诉过程而已。写作教学也只是让学生逐步学会倾诉的一种过程。”笔者在平时批阅学生日记、随笔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这里写的作文远远比考场作文要好。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思想自由,随心所欲地抒发心中情感。整个高中阶段,贯穿写作是一种倾诉的教学思想,从记叙文训练开始,让学生会写令人心动的细节、会写构思奇妙的情节、会写真情实感的文章。记叙文训练每次确立一个重点,例如从语言、结构、构思等角度切入,每个训练点让学生反复揣摩,反复写,自然会有感悟。

记叙文训练好了,高二阶段可以确定议论文训练的主题。在近几年的高考阅卷中,很多老师发现学生的作文文体意识淡薄,高考中考生写成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散文不像散文,这是平时训练不到位导致的后果。议论文训练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观点写起,让学生学会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其实,学好写记叙文对于写议论文特别重要,议论文的论据就需要简练的概括、精当的选材,论据才能够为观点服务。议论文的结构,让学生从并列式结构写起,即围绕中心论点,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再到递进式结构,即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逐层深入证明中心论点,“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在写作中倾诉心声。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提炼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注重议论文结构等小的训练专题,让议论文训练有章可循。

二、作文训练读写结合不够紧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目前很多高中都专门安排阅读课堂,让学生阅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中,教师指导的少,阅读与写作训练脱节的现象多。例如,一周有2节阅读课,让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览室,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阅读一些时文精粹之类报刊杂志,但是阅读之后缺少教师点拨,没有转化为写作能力,所以,缺少读写结合训练的作文课堂。假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那么笔者认为两者教学效果都不会很好。

作文课堂需要读写结合。

首先,给予学生阅读指导。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大纲,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例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边城》《老人与海》等。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阅读经典谈读后感,再引导学生把感想写下来,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产。与此同时,把阅读经典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找到突破口,让学生在阅读经典后想倾诉、会倾诉,教师要善于在作文课上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笔者认为,有针对性地阅读经典,有针对性的读写指导,让学生在阅读后写作,在写作后继续深入探究阅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非常有益。所以,作文课需要教师点拨,读写结合的点需要教师挖掘,师生一起在读写中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教师可以创新读写结合指导方法。比如教师创造机会提供学生发表习作的园地。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一次学生的随笔,教师都可以选择优秀的作品,编入校报。鼓励学生把写作的读后感投稿,让学生在享受写作的乐趣后更加热爱阅读,然后又不停地写作。班级的墙报、校园里的刊物、外面的报纸杂志,都可以引导学生开辟园地发表自己的作品。多读多写,永远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法宝。深圳市熊芳芳老师,指导学生在全国各地发表习作,学生写作热情高涨,何愁写不出优秀的作品?教师还可以激励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如果说高一以训练记叙文为主,高二以训练议论文为主,那么高三主要训练学生考场作文。江苏省这几年高考作文也是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非常关键。学生审题雷同,构思“撞车”,都是考场作文大忌。那么在平时的读写结合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切忌人云亦云,写作中要有“我”,久而久之,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磨练了自我,升华了情感,保持了自己独立的个性,这样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学生写出有个性的考场作文。

学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时评阅读;议论文;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然而议论文写作中模式化套作痕迹很严重,学生逐渐懒于思考,依赖成性。如何让学生议论文中能有自己深刻独特的思考,我经过多方实践研究得出结论,时评阅读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在写作议论文时更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使文章更深刻。

时评事例很鲜活,时效性也极强,最主要的是往往一则新闻会有很多篇时评评论,并且虽然是同样的题材,但是评论角度各不相同,或深或浅,可正可反,亦褒亦贬。同样一个人从这个角度他是个可憎可恨之人,从另一角度他又是个可歌可泣之人。所以时评的思维是深刻的、多变的,把时评与议论文结合起来,能开发大脑,训练思维。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时评阅读能让学生思维变得更深刻,帮助我们准确严谨地确立总论点、分论点

思维的深刻性即通过事物的表象作发人深省的深层解读,阐发思辨哲理。我们应该做到由现象到本质,由果到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寻根究底,做到准确立意,正确提炼分论点。期中考试作文“理想是成功的阶梯”,学生拿到题目茫然一片,不知所以。三个事例,绞尽脑汁东拼西凑,分论点是有,但往往与总论点相脱节,事例似乎也有,但与分论点相去甚远,隔靴搔痒,越搔越痒。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没有对整个题目进行深入的思考。“理想是成功的阶梯”应思考为什么理想是成功的阶梯,其实就是理想对于成功的作用和意义,作为阶梯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有了理想我们就具备了什么样的力量与品质,使我们能在成功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为何学生不能把握写作方向与正确分论点呢?我了解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不假思索提笔就写;(2)思考了但没有想到要写理想对于成功的作用;(3)想到了要写理想的作用,但不知道理想到底有什么作用?可以得出学生套作、拼凑之作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思考或是思考得不够深刻。我想到了时评,用发生在大家周围的新鲜可感可触的事例来教会他们如何深刻地思考。

高二(2)班梁邦彦同学课前演讲谈到“天上人间”的,进而探讨了为什么当。这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梁邦彦同学主要谈到两个原因:一是经济原因;二是国民素质太低。乍听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给学生的印象却是如坠云雾,不知究竟,反而记住了一些题外话。我想到期中考作文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很少有同学层层分析深入探讨理性思考,我想趁着他们感兴趣也趁着他们只看表象不探究竟的时候给他们狠狠一棒。借此契机来引导他们做到如何透过表象来寻根问底,做发人深省的解读。经过一番思考探究之后,同学们如醍醐灌顶,从先前粗俗、肤浅的取笑而变为幡然醒悟,原来“”的背后是一个时代价值观的缩影。

这样我就及时总结:现象的背后往往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时评阅读教我们如何把原因剖析出来,关键要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我们感兴趣的话题要会提问,对不感兴趣的话题也要学会提问作假设,一步一步寻根究底,引蛇出洞。“理想是成功的阶梯”,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理想是成功的阶梯?理想为成功提供了哪些因素?那么我们就会落实到分论点的确立:毅力、勇气、希冀等等。有理想就有了“悬梁刺股”的毅力,有理想就有了直面苦难的勇气,有理想就有了战胜困难迈向成功的希望。

二、时评阅读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广阔,为我们解决有论点无论据,有论据但不知如何论证的难题

时评擅长迁移,擅长横向联系类似的现象,多方举例,一气呵成,纵向惯于对一个事例穷追猛打,层层剖析,直逼本质。比如高二(2)班梁邦彦的时评“沃尔玛为何敢于无视中国法律”中就沃尔玛屡次违法被处罚一事,探讨为何敢于屡罚屡犯。纵向披露沃尔玛在重庆五年间被处罚过20次,甚至于今年1月到8月就被罚了8次,达到平均每月一次的记录,售假违法事件如此高频率地在一家单位发生,强调事情的严重性,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以及深入思考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纵向深入挖掘为议论文提供有力的论证。然后横向迁移曾经的家乐福事件、年初的联合利华被发改委罚款后无视约谈而公然涨价、现在的渤海湾溢油事件,康菲公司无视中国法律等等同类事件一一罗列,总结现象背后的一个规律,不单是沃尔玛如此。横向迁移为议论文提供充足的论据。这样纵向深入披露,横向广泛迁移,积聚力量,激发读者心中最强烈的情感,从而使读者深入思考。

从议论文的角度来看,横向迁移其实就是使论据充足,纵向披露使论证有力,有了充足的论据、有力的论证,层层深入,就可以剥去现象这层表皮深入到本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从时评当中我们学会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对于我们写议论文有很大帮助,无例可举时我们就横向迁移到中国美国欧洲亚洲、也可迁移到经济、政治、艺术等领域、也可是孩子、成人、老人等、也可说知识分子、非知识分子等等,不一而足,举不胜举,这样就不愁陷入有观点没论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了。

无理可说时即有论据但不知如何分析论据来论证论点时,我们就可纵向多方深入挖掘论据材料,层层剖析。比如高二的第一篇议论文以“信任”为话题写议论文,很多同学都用到将军与士兵的事例,希望通过这个事例来论证只有相互信任才能打胜仗的观点。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列举完后就直接论证因为将军信任士兵,所以士兵为其卖命。但如何信任却不得而知,所以总感觉这个论证有些套。事例与观点一拼凑就套上了。但有个同学分析论据:为什么将军可以毫无顾忌地冲到敌营之中,全然不顾毫无防备的背后?是因为将军对部下的信任。什么是信任:“信”是相信、“任”是任用,相信并任用对方就是信任,因为放心地把自己的背后即自己的性命交给了士兵,这才是信并任用。就好比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沃尔玛违规”的时评,纵向分析事例平均每月一次违法操作,屡罚屡犯,非常严重,而且进一步多方联系剖析事例,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所以,我们要从事物表象看到其本质。

时评阅读能培养我们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能力,为我们在写议论文无例可举、没有论据时提供大量的材料、广阔的选择;当我们就一个论据无理可说不会论证时,它教会我们深入剖析事例,挖掘事例与观点的紧密联系。这样对于论据与论证的处理我们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三、时评阅读能让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在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上能另辟蹊径,既符合题意又富有创意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不盲从轻信,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不牵强附会。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思维,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我们的学生大多一拿到题目就凭第一感觉直接立意,所以往往绝大多数作文审题立意上都容易落入窠臼无新意可言。比如以“简单”为话题作文,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简单生活,做简单的人,那么立意上没多大创新,也就只能硬拼功底了。如果尝试着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这个话题能不能做到既切合题意又富有新意呢?这将让你的作文大放光彩。我想通过时评来启发学生,做到切题的前提下求新求异。比如“五道杠少年”一新闻绝大多数网友和评论都是一边倒批评倾向:“明明是青春纯真的童年时代,却被培养得如此少年老成,不知道是该责怪社会还是责怪家长、老师。”但是有篇“对五道杠少年不妨多些宽容”的时评引起了我的注意,正好可以给学生阅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时评提到一个观点:只要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予肯定和认可呢?孩子的童年也应该是多样性的,诚如庄子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还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告诉我们,应对少年的成长多些关注与扶持,而不是一路棒打。太精彩了,这就叫标新立异。很得体的新意,既不否定其他观点,又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新观点,这样能做到既切合题意又富有新意。回过头来看话题作文“简单”,为什么不带领学生进入另外一篇新天地呢?经过“五道杠少年”时评的阅读与思维分析,学生受到了启发,是否能从不简单的角度着手,但又要符合“简单”的话题,那么就得出了这样的新观点:简单的东西反复坚持那么就是不简单。这一结论的得出让学生欣喜若狂,然后就是找论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做”……

时评是集时效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文体。时评作者都是具有睿智的头脑,能冷静理性地思考,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我们不妨在议论文教学中大胆地引进时评阅读,为议论文教学服务,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提高其剖析事物能力,以上是从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三方面解读时评,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准确把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并且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作文富于新意,脱颖而出。

学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论点 论据 论证 学习

写作对已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都是件苦恼的事情,甚至很多同学学了十个年头的语文还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写作考试靠平时的范文死记硬背,要不就是抄袭考题来凑足字数。眼见这种状况,突觉他们可笑又很可怜,可笑的是采取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妄想在考场上移花接木、蒙混过关。

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近三年的教学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案例,做了许多大胆的教学尝试,淌出了一条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新路,帮助更多的语言贫乏、表达能力不强的同学重拾写作的信心,自信满满地写出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来。

无论进行何种文体的写作,首先要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和一些基本要素。很多同学只知道议论文复杂,理论说来说去的头都大啦。其实不然,议论文有它自身特点,有它独特的一套行文思路,我们只有抓住问题的精髓,一切看似纷繁复杂的排列才能梳理清晰,写作时才能思路明确,下笔有神!学习议论文我首先会提问同学他们对议论文有什么自己独到的看法,很多同学都会根据以往的学习经历很快答出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但当我问到什么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时,大家脑子里都在死记硬背那些理论(根本没理解概念),结果答来答去,模模糊糊什么也说不清。

我首先为大家讲解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论点是表明作者明确观点的一句话。千万别小看这个概念,多少人的跑题议论文都败在这个概念上。这个概念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表明作者观点;二是观点要明确;三是一句话。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给大家出了几个问题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问题一、“梦想”能成为论点吗?问题二、“梦想的实现有时曲折、有时坎坷”能成为论点吗?问题三、“梦想实现过程很曲折,但我们努力奋斗”能成为论点吗?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让学生有区别地去考虑这三个问题,对论点的概念有了更形象具体的认识。论点区别于话题,而且观点明确。

其次,我们讲到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我们为了说明论点就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分析的时候我特意找到大连市2012年中考题现代文阅读《名》,这就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很多同学都盲目地认为文章第一句话肯定是论点,在这次阅读时就吃了哑巴亏。论点确实常常出现在篇首段和末段,但必须全文都是围绕论点来写的(在这里可以测试下同学们对论点的概念是否理解透彻)。我着重带着同学分析的是文章的第三、四、五自然段,即:

1.人做事的出发点,不应是出名,而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居里夫妇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地全部献给了人类,没有申请任何专利。季羡林先生一生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赞誉他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然而,季先生将这些桂冠一一摘去。他说:“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在他们心中,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才是最高的目标,“名”呀“利”呀,他们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有了这样的人生境界,人才会即使成名,也依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往前进。

2.中国文化有一种淡泊名利的传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一定要好好继承。譬如南朝梁人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宁愿隐居深山,也不愿出来为官。他撰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为中国的中医学做出了贡献。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名,能逃则逃,能逃得名,不为名缰利锁所缚,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3.现代社会,充满一种浮躁的风气,很多人渴望一夜成名,于是投机取巧者有之,花招百出者有之,这样即使获得所谓的荣誉,那也一定是昙花一现。要知道居里夫妇从成吨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成功,是靠扎扎实实努力的。年轻人更应踏踏实实,不要被名利所诱。

第三段分论点是“人做事的出发点,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为了说明这个论点,分别举了居里夫妇和季羡林的事例,然后用了个非常经典的“在他们心中”做以总结。对两则事例进行了分析之后,用了个经典的“有了……”推导出本段的分论点。

第四段分论点讲“淡泊名利是我国的一种非常好的传统。”同样用了个非常经典的“譬如”举了陶弘景和洪应明的事例,谈陶弘景是事例论证,谈洪应明是道理论证(运用名人名言)。谈完两个论据后,仍然是结合论据进行分析“名,能逃则逃,能逃得名,不为名缰利锁所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五段在前边两段证明论证的基础上,举反面的例子来进行对比论证。段首提出了现实社会的一些人为了出名而不择手段,最终失名损利。然后笔锋一转,用居里夫妇四年时间从成吨的矿渣中提取0.1克镭的事例与之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推导出“成功要靠扎扎实实努力的观点。”

课件制作上,首先把原文呈现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说说这两段写得如何,好在哪,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点击重要语句,括号里内容提示出来,学生对议论文每一段的写作和论证方法才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同时文字的蹦出和文字颜色的变化也提示同学们应该注意的地方,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成就感。其实这两点恰恰是职业院校学生最缺乏的东西,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听你的,每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就马上就能得到鼓励,这样才能逐步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尊严和乐趣,喜欢学习,喜欢思考,重拾信心。

学分论文范文第7篇

大会专家报告主要有:

东北师大原校长、新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数学教育的关键问题》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新课标修订组成员顾沛:《从“两基”到“四基”如何落实》

美国特拉华大学终身教授蔡金法:《数学教育质量的中美比较》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郜舒竹:《学生学习错误研究》

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小学数学能力评价》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江春连博士:《TIMSS、PISA国际数学测试带来的启示》

大会研究课均由专业素养深厚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执教,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贲友林、新生代名师唐彩斌、张德强等。

本届大会创新会议方式,与国际会议接轨,开放式办会,设立分论坛。分论坛的引领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鲍建生、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孔凡哲、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玉东、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等。现就“新标准的实施、关注学习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关注差异教学”四个主题向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征集优秀科研成果,提供论坛发言机会。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并请提供发言PPT。发言者将由组委会发给荣誉证书以及本次会议光盘一套,文章将择优发表。报送成果截止日期:10月20日。

欢迎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教育研究者积极参会。

协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分会、杭州新思维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地点:浙江杭州(具体地点报名后通知)

时间:2012年10月26日~10月28日,共3天。10月25日报到。

网站快捷报名:http://新思维数学网(可查详细会议通知)

报名咨询电话:0571-87073318(姜老师,陈老师),0571-87021841(孙老师)

报名论文提送邮箱:

报名截止时间:2012年10月16日,额满以报名先后顺序为准。

学分论文范文第8篇

大会专家报告主要有:

东北师大原校长、新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数学教育的关键问题》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新课标修订组成员顾沛:《从“两基”到“四基”如何落实》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毅英:《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郜舒竹:《学生学习错误研究》

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小学数学能力评价》

大会研究课均由专业素养深厚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执教,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贲友林、新生代名师唐彩斌、张德强等。

本届大会创新会议方式,与国际会议接轨,开放式办会,设立分论坛。分论坛的引领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鲍建生、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玉东、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等。现就“新标准的实施、关注学习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关注差异教学”四个主题向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征集优秀科研成果,提供论坛发言机会。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并请提供发言PPT。发言者将由组委会发给荣誉证书以及本次会议光盘一套,文章将择优发表。报送成果截止日期:10月20日。

欢迎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教育研究者积极参会。

协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分会、杭州新思维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地点:浙江杭州(具体地点报名后通知)

时间:2012年10月26日~10月28日,共3天。10月25日报到。

网站快捷报名:http://新思维数学网(可查详细会议通知)

报名咨询电话:0571-87073318(姜老师,陈老师),0571-87021841(孙老师)

报名论文提送邮箱:

报名截止时间:2012年10月16日,额满以报名先后顺序为准。

学分论文范文第9篇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

音乐论文三要素

我很赞赏《中国音乐教育》上的一段话:写作音乐教学论文要: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过去有些人老抱怨发不了文章,他们殊不知自己的文章要么漫天撒网,不着边际;要么面面俱到缺乏深度;要么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且不如别人。因此,我向想要写好论文的人们大声推荐——论文写作三要素: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

因为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再加一法:多读书

常见论文格式

1、条理型:按论述顺序阐述观点,图式如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但要紧扣中心论点)。2、简约型:简单开头,重点论述观点,小结有力,中心突出。图式如下:开门见山——论据、论证充分、深刻,具有说服力——结尾简略、主题鲜明。

3、着作型:文章开头有引言,结束有结语;中间有中心论点、分论点,每个论点以章为结构,图式如下: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

4、可加论文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

学分论文范文第10篇

分论点式结构模式

(一)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本论(展开论证)

分论点1+事例+理论论证

分论点2+事例+理论论证

分论点3+事例+理论论证

(三)结论(照应全文)

在这种结构模式中,论点的分解是写作的瓶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对中心论点的分析,界定中心论点的内涵,确定中心论点所涉及的范围,以及弄清作文的要求。这是能否正确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条件,也是防止犯偷换论点、转移论题错误的关键。其次,要使学生懂得根据中心论点提炼分论点,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分析的结果,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相关性(相同、相异、相因、相反、相成等)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以果(中心论点)推因(分论点)的思维过程。

论点的分解常见的有这样四种方法。

(一)并列式分解分论点

1、类——是什么,就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内涵,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如果中心论点形象含蓄独特或立意新奇、内涵丰富,适合用这种分解方法。

如“诗意地生活”,这个观点含蓄独特,就需要对“诗意”进行诠释,可分解出这样三个分论点:①诗意地生活,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理想;②诗意地生活,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奋斗;③诗意地生活,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收获。

但对于有些观点如果只停留在“类”的分解,就会流于浅显。如对“要及时修复内心的漏洞”这个中心论点有同学分解为这样三个分论点:①漏洞就是我们自身的缺点;②漏洞就是我们人生的缺憾;③漏洞就是我们自身的失误。“漏洞”是个简单的概念,不用过多解释,重点应放在对修复内心漏洞的重要性和不及时修复的危害的阐述。

2、因——为什么,就是阐释中心论点形成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守卫诚信的火种”,这个观点可从“因”的角度分解为三个分论点:①请重视诚信,

因为它是先人倾其一生呵护而得以流传的文明火种;②请重视诚信,因为它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③请重视诚信,因为它是现代社会的精神梁柱。这就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诚信”的重要原因。

分析中心论点形成的条件和原因,既要看到事物内在的本质,也要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既要历史的分析,又要现实的理解。如“谈尊重”,可分解为:①尊重他人,因为它是文明的体现;②尊重他人,因为只有这样别人才尊重你;③尊重他人,因为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3、果——会怎样,就是从中心论点(或话题)有什么意义(或危害)的角度分解分论点,即从正面阐释其作用或从反而指出其危害。分解时意义和危害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不可交叉,分类不一。

如“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个观点可从“果”的角度分解为三个分论点:①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战胜自己;②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实现梦想;③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收获幸福。

4、法——怎么办,就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回答中心论点需要怎么做。

如“人要拥有境界”,这论点可分解为三个分论点:①拥有境界,就需要胸怀祖国,兼济天下; ②拥有境界,就需要超然物外,淡泊名利;③拥有境界,就需要及时行善,乐施大爱。

(二)递进式分解分论点

1、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思路分解分论点。

如论点“距离产生美”可分解为:①距离是心灵上的“一衣带水”;②距离使人懂得怀念与回味;③你的光给我,我的光给你,却不因相撞而破碎,是最美的距离。

2、按意义上由浅入深或范围从小到大的顺序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

如话题“在困难面前”可分解为: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承认”“不怕”“分析研究”困难,这就构成了三个由浅入深的分论点。

(三)对比式分解

就是将两种相反的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正反两面进行对比,从而分解分论点。

如“适度的爱”这个话题可分解为两个对比的分论点:①爱子适度,才能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②爱子不当以至溺爱,不但不会使孩子茁壮成长,反而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辩证法。是依据辩证思维的法则,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方法,由点到面,由主到次,由表及里地提炼分论点。如以《学与问》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①学而知、学而广,勤学与好问是连在一起的;②不能问者,则学不能进,不能学者,则不能有问。

分解分论点要注意的问题:

1、分论点的内容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 扣中心。分论点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不能枝蔓。

如论点“要抓住今天”,如果分解为“抓住今天,就抓住了时间”“抓住时间,就抓住了希望”“抓住希望,就抓住了成功”这三个分论点,后两个强调“时间”与“希望”的重要性,就偏离了中心。可以改为“抓住今天,就抓住了希望”“抓住今天,就抓住了成功”,这样就扣得紧了。

②分类清。几个分论点要从同一角度分解,不能一个从“类”的角度,一个从“果”

的角度,造成逻辑混乱。

如“我们只有学会拒绝诱惑,方可成功”这个论点不能分解为“学会拒绝官场的诱惑”“诱惑使人丧失斗志”“学会拒绝名利的诱惑”。第一、三两个是从“类”的角度,第二个从“果”的角度,三个分论点 没在同一角度。

③合逻辑。分论点之间界限要清楚,不能有交叉重叠,没有包容或矛盾关系。

如“我们只有学会拒绝诱惑,方可成功”这个论点不能分解为“学会拒绝名利的诱惑”

“学会拒绝金钱的诱惑”“学会拒绝安逸的诱惑”,因为第一与第二个分论点之间有包含关系。

分论点先后顺序也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例如:人——集体——国家。

2、分论点的位置: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独立成段。

3、分论点的数量:一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个。

上一篇:道德论文范文 下一篇: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