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征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3:09:02

校训征文范文第1篇

学风建设策划书

一、活动时间

二、活动宗旨

学风是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也是一个班级的立班之本。优良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促进我校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鼓励广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保持优良的学风,结合我班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班学风建设月活动方案

三、活动目的

1、通过组织学习规范、校风校训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及检查、督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在全班学生中积极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为全班学风建设的蓬勃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通过组织学习,使每个学生能够对照学习规范,反省不足、改正缺点,使牢记校风、践行校训 成为每个昌大学子的自觉行动,解决教学场所生活化等突出问题。

四、活动要求

在全班范围内展开,每个同学积极参与,每个班委做好带头作用并做好自己本小组的活动开展情况,十二月八日前将总结书交到班长处。

五、活动内容

1、组织领导

软件4班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此次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学习委员按照活动方案具体实施,班委会进行检查、监督。

软件4班学风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李娜 成 员:寇文涛、王宏、张旭、姜海洋

2、活动内容:

1. 召开学风建设月动员班会(11、7)

2. 学风问卷调查(学习委员负责)

3. 文化沙龙(副班长负责)

4. 提倡理性使用电脑(生活委员负责)

5、成立班级学习小组(汪庆权负责)

-------------------------

一. 活动背景:

1. 基本情况简介:仰恩大学为严肃本校校风校纪,决定于20xx年3月8号起针对我校学生在校内骑行自行车,穿拖鞋进出校园,携带早餐进入教室,校外租房,学生穿着较不规范等较不文明行为进行纪律排查。为响应学校号召,共青团仰恩大学法学系委员会各部门积极举办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以配合学校纪律排查活动,

2. 主要执行对象:针对在校内骑行自行车,穿拖鞋进出校园,携带早餐进入教室,校外租房,烫发,染发,穿着较不规范的违反校风校纪行为进行劝阻引导,在法学系范围内加强宣传,强调遵守校风校纪的重要性。

3. 组织部门:共青团仰恩大学法学系委员会主办,团委纪检部及宣传部联合承办

4. 组织优势:法学系同学纪律意识较强,以纪律在我心为征文活动及纪律宣传主题,有利于我系同学进一步了解我校风校纪,并加强我系同学遵守校规的意识。

二. 活动目的:

1. 活动目的:配合仰恩大学3.8加强学生遵守校风校纪意识的纪律排查活动,针对法学系学生日常行为中在校内骑行自行车,烫发,染发等不符合校风校纪行为,通过在我系各班组织纪律在我心征文活动,宣传遵守校风校纪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配合学校,加强同学守纪意识,进一步减少违反校纪的行为。共创和谐的仰恩大学。

2. 活动目标:

⑴配合学校纪律排查活动,减少我系同学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

⑵通过漫画宣传,寓教于乐,配合纪律在我心征文活动,使维护校风校纪,爱护仰恩大学这一共同家园的观念深入同学心中。

三、活动开展

1、活动形式:征文活动

2、活动主题:纪律在我心

3、时间:20xx年3月8号

4、征文活动具体流程:

⑴由宣传部在普照楼,男女生宿舍楼宣传栏上定期更新张贴宣传校风校纪海报为前期宣传方式。

⑵以宣传仰恩大学校风校纪为中心,召集大一大二各班纪律委员召开会议,以班级为单位,倡导遵守校风校纪。

⑶配合以宣传纪律为主题的系列漫画,由法学系团委纪检部、宣传部干事对遵守校规进行宣传,并由各班班主任,班委进行遵守校规的班级动员。

⑸向法学系各班征集以纪律在我心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与共青团仰恩大学委员会,法学系团委记者站,法学系网络工作室配合,甄选较为优秀作品刊登至共青团仰恩大学委员会《团报》及法学系网站。

四、经费预算

海报: 3张 总价6元

校训征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训;价值

作为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表述,校训不仅是对自身历史文化的高度凝练,亦是民族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的缩影。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都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鉴于此,学校尝试挖掘校训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学生生活全域。

一.解读校训内涵,凝聚师生价值共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侨外师生对校训“爱、诚、笃、美”价值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侨外校训的产生和孕育与侨外的历史沿革、人文环境及精神气质密不可分。1955年,侨外校董、华侨领袖王源兴、黄洁先生等秉承华侨爱国爱乡传统,放弃海外优厚的待遇,变卖家产回国投资建厂、捐资办学、兴办公益,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王源兴、黄洁先生率先捐出大量现款,率两千多位华侨慷慨解囊,在一片荒地上一砖一瓦建立起了华侨小学,即侨外的前身。2003年,华侨小学抓住政府倡导创办特色学校的“东风”,加挂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的牌子,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拓创新;2004年增办初中,师生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得以晋升广州市一级学校。如今,侨外成为广州市唯一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外语特色学校,并一跃成为广州市教育强区――越秀区的先锋队。

61年筚路蓝缕,师生从学校风云激荡的历史变迁中感悟良多,对校训所承载的内涵有了深刻的领悟。校训“爱、诚、笃、美”既是华侨艰难打拼、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今天,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多维阐释。它昭示着华侨在海外拼搏创业、守望相助的民族属性,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崇坚守、尚美德”之思想精华,承载着侨外人对“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坚定求学、润泽美德”精神的传承。从“为人”的层面倡导“诚实守信”,从“为学”的层面倡导“脚踏实地,坚定前行,笃学笃行”,从公民的层面倡导“欣赏美德、追求美德、创造美德”,从国家的层面则倡导“爱国奉献,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于是,校训“爱、诚、笃、美”不再只是张贴在校园、课室的圣人之言,而是融入师生生命的精神营养。其中所蕴含的爱国、平等、敬业、诚信、友善等精神,开始成为师生追寻的价值方向。

二.演绎校训价值。濡染师生精神世界

环境育人是每所学校客观存在的功能,也是每所学校着力追求的教育目标。学校广泛发动师生建言献策,用校训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塑造校园,用校园环境这一承载和传播学校核心理念的载体,演绎校训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生投票决定用象征阳光、激情的火红颜色渲染侨外校服;师生共同设计了寓意深刻的侨外校徽,象征海外华侨心系祖国、热心教育的精神,表达立志成为具有本土情怀、世界眼光侨外人的理想;而侨外建筑更是凝聚了师生对校训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往:象征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的侨爱楼,象征诚信、友善的侨诚楼,象征美德、美行的侨美楼,象征刻苦勤学的书山路、脚踏实地的笃学路,都由师生共同命名;侨外文化景观之“求真笃学”和“历史未来”两幅浮雕由师生亲手绘制蓝本,彰显着侨外人对校训精神的感悟;文化长廊、班级文化展板成为展示侨外人良好精神面貌的画卷;侨外之声广播站、侨声报则用文字和声音,演绎着师生对校训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师生还一起挖掘整理了侨外人团结相助、相亲相爱、和谐共处、开拓进取的故事,镌刻在社区附近的团结路、友爱路、和平路、光明路上……

侨外师生将自己对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演绎成一段段熟悉的故事、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校园建筑和景观,它们如阳光般耀眼、温暖,深入人心,不断升华,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侨外师生的精神世界。

三.践行校训精神,深化师生价值感悟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载体。侨外将校训精神融入丰富的学校活动中,构建独具特色的校训活动文化,打通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传统节日和特定仪式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学校赋予其校训精神,引领学生在节日庆典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结合升旗、入队、入团、端午、国庆、国耻日等特定节目或仪式开展爱国教育活动,彰显校训“爱”之真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精神;借助春节、重阳、中秋等传统节目庆典开展敬老爱亲活动,在清明节则结合学雷锋日,开展追忆先人、温暖人间的“爱人、友善”活动,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之情。

学校引领师生在校园常规和校园活动中感悟校训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训“诚”之内核激励着侨外学子自觉“讲真话、做实事”,实现自习课自律和无人监考,不断涵养社会责任感,落实“公正、诚信”之基;国防教育、学农、校运会、百目誓师等活动,则激励侨外学子奋勇拼搏、励志进取,践行校训“笃”之精神,为承担责任、建设富强中国积蓄力量。同时,学校将“美”引入一日常规、中外礼仪修炼等个人修养教育,开展生命教育、体育科技节、外语文化艺术节等“阳光尚美”文体活动,学生在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力行“文明”之美;并借助青年团校、团队干部培训、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侨外人树立与追寻美好理想。

广阔的社会生活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平台。学校与社区和相关单位合作,定期开展爱家乡社会公益活动,带领侨外师生清洁广州,走进图书馆、社区华侨博物馆、垃圾分类馆等场所担任义务讲解员;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指导学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活动、电梯知识进校园、火灾防范、逃生演练等活动;学校还承接了CISV、海外交流生、万名华侨子弟寻根之旅等多元文化交流活动,让侨外学子走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开拓国际视野……

丰富的校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生命成长的舞台,学生的求知欲望、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不断增强,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创新校训表达,升华师生价值认同

正确的表达方式才能打动人心,合适的文化土壤才能涵养心灵。学校创新多种载体,让师生表达自己对校训精神的感悟,叙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人故事,在理性思考中升华价值认同。

学校将传统教育推陈出新,开展“我与侨外的故事”“我所知的华侨故事”征文和“我心中的凤凰花”演讲比赛,让师生结合自身实践,思考与分享校训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邀请知名校友讲述“校训与人生”,诠释校训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学校产生的重要引领作用;评选“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倡导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优秀品质,用凡人善举凝聚价值共识,引领学生立榜崇善、见贤思齐;开设侨外教师和家长讲坛,用身边的人和事诠释责任、奉献、道德、信仰,让师生感受身边的道德力量;组织师生编撰校本教材《凤凰绽放一一优秀华侨故事集》《凤凰花文化读本》,用文字阐释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互联网+”时代资讯传播迅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人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学校积极运用新媒体优势,对社会事件作出及时反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理性思考。学校开设网络资讯选修课程,如针对黄岩岛、纷争开展2014国际局势解读、2015中国对策选修课,引I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而开展“让团旗闪光”志愿活动和“是中国的”征文,让学生用行动和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中日冲突中个别中学生走上街头,参与游行的情况,侨外迅速组织“中学生怎样做才是真爱国”“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等系列班会课,引导学生理国。当“扶不扶”问题不断升温时,学校针对“该不该扶”这一话题,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媒体搜集相关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间还是温情多,网络负面案例只是吸引眼球的特殊个案。同时,学校结合为外校患病学生捐款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捐款活动,深入思考捐款的意义。团委、大队部还收集整理学生感悟,制作了墙报一一“生命因你而温暖”,让学生深刻体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由此作出及时反应,“扶起”学生心中的道德标杆。一系列活动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许多孩子在校园贴吧上留下了“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等跟帖,表达对和谐社会、人间温情的向往和期待。

校训征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语文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激励、约束学生,对学生心智、性情、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即语文知识教与学的过程、文化精神挖掘与沉淀的过程。

一、中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导向,是一种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内各种客观实体的存在的总和。班级小环境的布置到校园大环境的规划,从校园花草树木的剪接到教学楼建筑风格的设计,从校徽、校标到校牌、班标,都包含在物质文化之内;制度文化则主要指师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定、道德规范等等;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被师生共同认同和遵守的,由学校多年积累沉淀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道德追求、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等,大部分学校都有校训,这些校训就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告诫学生,君子要懂得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行为文化则是学校师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品位、精神状态,是学校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动态反映。

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凸显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宗旨,在一般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必须表现出职业性、融合企业性,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一个有文化、有素养的积极向上的综合型人才。

二、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学习中,还渗透在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尤其可见,外界环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中职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就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

语文教学对于校园文化具有主导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标语的制定等都离不开语文知识。可以说,语文知识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又反过来熏陶着师生的语文素养。

三、挖掘校园文化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因此挖掘校园文化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挖掘物质文化

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中的建筑物、景色等等各种客观实体。近年来,各学校对于校园中建筑物的改建、校园环境的绿化等工作越来越重视,学校的景点越来越多,文化气息更胜以往。学校在对这些“景点”进行布局、命名的时候,应该更注重学校校园文化的表达,使学生欣赏校园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校园建设的意义,比如,许多学校会在校园草地中置放山石,山石上常常镌刻着一些名言警句或校训等,用以提醒学生。学校也可以发动学生为校园中的景点命名,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在餐厅、宿舍楼、图书馆、教学楼走廊上张贴一些名人语录、轶事趣事等,学生在这种氛围的长期熏陶下,后语文素养自然会有所提升。

(二)挖掘制度文化

学生在提起学校的规章制度往往是有抵触心理的,主要是因为这些制度大多是由学校制定,且用来约束学生,尤其是在中职院校,学生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正处于容易冲动的年级,规章制度过于严苛反而不利于管理。因此,中职学校在制定校园的规章制度时应多考虑学生的想法,对现行的一些不够合理的制度进行修改,修改时可发动学生,让学生以学校的名义、结合校园情况重新拟定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热情,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将这些行为规范改编成为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或歌词,加深了学生对校纪校规的记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挖掘精神文化

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主要体现在校园的精神文化中。因此,挖掘精神文化十分重要。校训、校风、学风、教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于学校师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对于“一训三风”的制定一定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宗旨、校园特色。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和校报,经常播放刊登一些有感情、有内涵的经典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在广播站、校报投稿,挑选文采出众、寓意深刻的文章进行播出,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学校的图书馆内拥有大量的藏书,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去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学生占据少数,因此,学校可以不定期开展征文比赛、读书心得展评等语文教学活动,演讲征文活动应结合中职院校的校园特色,主体鲜明,充分发挥校园图书馆的作用,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结语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校应善于挖掘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从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优良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斌君.挖掘中职校园文化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中等职业教育,2011(05)

[2]温霞.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29)

校训征文范文第4篇

征集启事是在特定范围内征求创意、方案、设计稿、资料、商标、广告词、歌曲、徽记时所用的一种启事。

一个大型活动筹备期间,组织者为了集思广益,可征集开展活动的各种构思、创意。一个学校要确定自己的校歌、校旗、校徽、校训,可征集各种作品和设计方案从中选择。一个企业要宣传自己,可征集商标和广告词。举办一次展览,可征集大量相关实物和资料进行展出。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征集启事在实际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征集启事的的类型

征集启事的类型主要决定于征集活动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类。

1.文化活动征集启事

凡属于纪念伟人、纪念校庆厂庆的征集活动,以及征集校徽校歌校训,征集文学、绘画、书法、摄影作品之类的征集活动,都属于文化活动征集启事,它的特点是不以赢利为目的。

2.展览会征集启事

为筹办校史、厂史、伟人生平事迹展览,在全社会或特定范围内征集相关实物和图片、文稿的征集活动,所用的征集启事都属于展览会征集启事,它的特点在于宣传性和纪念性。

3.商业活动征集启事

凡征集商标、广告词、经营创意、工程设计方案的,都属于商业活动征集启事,它的特点在于商业价值和赢利目的。

(三)征集启事的写作

1.标题

三种写法。第一种是只有“征集启事”四字。第二种是活动名称加文种名称的写法,如《20__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词有奖征集》。第三种是征集对象加文种名称的写法,如《校徽校训征集启事》。

2.正文

首先是征集缘由或背景介绍。如果征集校徽校训,可介绍学校的历史、成就和地位。如果是征集商标和广告词,可介绍企业的规模、主要产品、经营状况。如果是纯粹的文化活动征集启事,可介绍其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其次是征集项目和基本要求。要写明征集什么,有什么要求和标准。例如,如果是征集会徽,要求多大尺寸,是交实物还是交设计稿等,都要明确提出。

再次是选用的程序、评奖的方法、采用的报酬等。

最后是交稿的方法和征集截止时间及联系方式等。

3.征集单位署名及日期

末尾是征集单位的落款和日期。

【 例 文 】

征集启事

为回顾过去半个世纪的创业与发展,展望新世纪的进步与前程,我们拟布置一座展示厅,编印出版纪念画册、文集及录像片,举办书画展览。为使展厅、画册和文集能臻于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特向所内外各方面的同志广泛征集我所能反映各时期人物、事件、成就的文字、图片、录像和实物资料,以及回忆文稿、书法、绘画及摄影作品,同时征集所庆活动的主题词。

现将有关事项通报如下:

一、征集要求

1.主题词:言简意赅, 琅琅上口, 字数在16字以内。

2.文字资料:上级和领导同志的批示、指示、题词、书函等,印件和手稿均可,原件及复印件均可,如为抄件请提供出处。

3.图片及影像资料:能突出反映我所历史及现状的人物或工作照片,黑白及彩色均可,大小不限。

4.实物:有历史意义的物件,如模型、奖旗、奖牌、奖杯、奖章及国内外交换的图书、礼品等。

5.文稿:以纪实为主,也可以抒情、赞颂,篇幅以20__字以内为度,特殊情况最长不超过3000字。

6.诗词:新体、旧体均可,不严格要求格律,长短不限。

7.书法、绘画:大小字、国画、西洋画均可,大小幅不限。

二、征集截止时间

20__年5月31日。

三、说明

1.所有应征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实物,无论选用与否,均负责登记保管并保证原物奉还,确需长期留用者,当与应征人商洽。

2.应征文稿、诗词、书法、绘画作品经遴选后,备展示或复制编印出版。

3.各应征件经选用后,酌付酬金或纪念品。

4.应征件请交送:

七o二所所庆50周年活动筹备秘书组:

康伯霖(电话:5555317)

金培玉(电话:5555327)

地点在无锡所区办公楼四楼412室。

亲爱的同志们!竭诚希望和欢迎您为七o二所所庆活动献计献策,增光添彩。让我们共同在新世纪的第一春,把这一有历史意义的所庆活动筹备好、举办好,共同开创我们七o二所新的更加光辉绚丽的前程!

校训征文范文第5篇

近十年来,学院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精神,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载体、新模式。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提升大学生道德文化水平为重点;坚持立德树人,全方位发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党团组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夯实德育工作基础

学院以“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训精神为核心,严格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努力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针对大学生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开展了有益的思考和尝试。

教师在课堂上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多年的教学相长和良性互动,师生之间感情深厚,学生之间沟通密切,学院氛围和谐融洽。

“红船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嘉兴学院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这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育人功能,坚持用红色文化资源充实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红色精神主题教育,开创出充满嘉兴特色的“红船精神”品牌德育载体,并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拓宽了大学生德育工作范畴,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学院在每学期举办的业余党校培训中,开设“红船精神”专题讲座,全面追溯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伟大历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嘉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依托嘉兴南湖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学院每年在大学生党员、入党申请人和积极分子群体中开展以“参加一次党史报告会,瞻仰一次南湖红船,聆听一堂红船党课,重温一次入党宣誓,参加一次党员奉献日,作出一次先锋承诺”为内容的“六个一”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培育一批又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学院利用假期着力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嘉兴―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上海”系列“红色精神寻访”活动。学生足迹遍布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农民工子女学校,积极投身“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通过走访、调查,学生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实践锻炼的洗礼和奉献精神的感召中品味成熟,坚定政治理想信念,激发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同走成才之路的责任和担当。

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学院的红色校园文化渐趋成形,搭建起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网络,增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效果日益显现。学院“红船先锋营”校园文化品牌于2013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省身文化”传播道德人文魅力

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师和大楼,更关乎大学精神。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陈省身以完美的人格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为世人景仰。作为一所与新世纪同行的本科院校,嘉兴学院甫一问世就得到陈省身先生的关心和厚爱。1999年,在嘉兴学院联合升本筹建之际,陈先生受聘为学院名誉院长。2004年7月21日,陈先生应邀为学校题写了“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训。十年来,学院充分挖掘陈省身大师这一独特的育人资源,精心打造“省身文化”品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省身文化”品牌的大师风范,弘扬“省身文化”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道德传承作用,精心培育学生道德诚信之素养、平和宽仁之形象。

“省身文化”品牌以“为人治学”为核心,以“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为根本,以“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为目标,指引着学风、教风、校风的发展方向,“于无声处默默育人”。

自2004年9月以来,学院着手在全院开展“校训解读”活动。通过立省身像、撰碑铭文、镌校训石、兴建“陈省身纪念馆”以及开设“省身讲堂”、设立“陈省身奖”、彰显“省身文化”品牌的精英载体,深刻提炼出“省身文化”品牌的三重内涵――教育引导全校师生传省身先生之厚德,修载物之长风;铭记省身先生“方正为人,勤慎治学”之遗训,传承学校九十余年办学传统;克己修身,道德垂范,完善人格,自强不息。

学院坚持在校报、电视、网站、广播台和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体中持续不断推送“解读校训”专栏,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校训解读”征文,广泛组织开展“精神成人、专业成才”大讨论,编写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一书作为新生教育教材,每学期开展近1个月的学风督查活动,倡导师生组织“百篇经典”读书交流活动,每年组织编著校训解读征文汇编,迄今已编撰《方正为人勤慎治学――嘉兴学院校训解读》三辑。

经过十年的不懈探索,全院师生正逐渐形成一种与“省身文化”品牌氛围相匹配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品格。全院师生自觉将校训内化为思想信念、外化为行为实践,争先践行和传播“省身文化”,使校训成为人人皆知、深入人心的核心校园文化价值观。

2005年,学院学生胡建伟等人从“凤凰助苗网”上得知湖南凤凰山区贫困学生的处境后,决定以班级名义资助两名山区孩子,这一行动最终演绎成一个学校的“爱心群体”行动,目前全校已资助100多名贫困学生。“爱心群体”以“感恩、责任、奉献”的善举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2009届毕业生雷玲玲身残志坚,下肢截瘫的她完成学业后选择网上创业,闯出了一条人生新路。2006届毕业生严意娜热心公益事业,募集120余万元为甘肃贫困山区小学的孩子建造了一座“爱心桥”……“省身文化”的道德传承作用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校训征文范文第6篇

一、提炼学校精神文化

对一个学校来说,它的总精神应该是校训,多少年以后,当学校生活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化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校训却往往历久弥新、记忆永恒。所以,我们从1995年开始寻找学校改革的突破口,就选择了在校训的确立上。我们借助50周年校庆的时机,让广大师生广泛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面向3000名师生公开征集校训。那段时间,研究校史、提炼精神、总结理念就成广大师生热烈讨论的话题。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把“为四十岁做准备”作为我们新时期的校训。但是,如何把校训转化为每一名师生的价值追求,却不是简单的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又把校训的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开展了“我为校训找理由”活动,一下子就收到了近千条阐释用语,我们把这些理由印发给全校师生讨论,进一步深化了校训的文化内涵。我们还专门请创意公司设计了碧海蓝天、海鸥飞翔为背景的校训牌,意在为广大师生创设广阔舞台,让每一名师生都能实现梦想,竖立在大门口,让所有师生每天都能感受它的召唤,在学校的所有场馆景苑、教学办公用品、学习用品上印制了校训和誓词,作为学校的宣传品牌。有了这个过程,校训便已经在师生心灵中扎根。而且从那时开始,我们每年举行一次“为四十岁做准备”的主题征文和演讲,通过这种形式,不断地把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推介给历届师生,让学校的文化精神融进他们的血液,激励他们不断追求卓越,使校训成为一面精神旗帜。

二、构建愿景文化

学校发展应该有一个远景规划。但这个规划不能只是几个人随便商定一下、发个文件就算完的事情。它必须统筹协调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把发展的目标变成大家共同认可的、能够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激情、变成自觉的使命感和价值观,付诸行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同愿景。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愿景的规划过程还给了老师和同学们,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征询意见,最后在教代会上,通过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写进了学校章程,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争创示范性、实验性、特色化的高中名校,同时确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以及保障机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整体与个体目标相结合的树形发展蓝图,进一步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一个岗位,引导广大师生制定自我发展计划,学校跟进支持扶助,同时对师生的年度发展目标进行考核,通过个人和部门业绩的串联和并联,推进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这样,师生在讨论学校发展、规划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就使共同愿景变成了学校的文化,成为师生自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三、课程衍生文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学校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确立了自己的课程哲学观,即“承认差异、尊重个性、面向全体、发展特长,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礼仪、人生规划与职业生涯、演讲与口才列为学生必选科目,同时开设了100多门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技术技能课程、艺术体育课程、名师讲座课程以及综合实践类、学生活动类课程,使课程选择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元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中学生自我锻造工程为特色的课程文化,学校把一些常规活动像中学生文化艺术节等项目,都通过招标竞标的方式,交给学生承办,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丰富了校园生活,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结合课程建设和学生社团活动,我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建立了校史馆、教学资料馆、艺术馆等,还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把高密民间艺术瑰宝剪纸、泥塑、扑灰年画引进课程,开展人文遗产教育;聘任社会各界专业拔尖人才担任特长生导师,实现名家进校园;因为高密是著名作家莫言的故乡,我们争取上级支持,在校园内建成了莫言文学馆,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文化承载功能和文化品位。

四、推销学校文化

向家长推销学校文化,不是学校文化输出的单行线,它是一个双向的互补过程,是学校和所有学生家庭的教育文化的融合与共享。10多年了,我们一直坚持做着一个项目,叫家校合作教育工程。通过开展这个活动,我们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教育特色等向家长推介;开放课堂,请家长代表听课评课,把家长评教作为考核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重要决策举行家长代表听证会,即时征询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学校工作定期向家长进行书面汇报;召开个性化家长会,分层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分享教育智慧;开设家长论坛,让优秀家长开办家庭教育讲座;办《家长导航》报,开展家长培训等,让家长在亲身参与中了解、认同、感悟学校文化,用学校文化影响家庭教育,同时,也使家长的成功教育走进学校,实现了教师、家长的互动交流和同频共振,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文化因此在融合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五、引智凝聚文化

学校文化不应是封闭的自恋式存在,它要面对社区生活环境,接受社区环境的影响,实现自身的变革;同时又以各种方式向社区传播、渗透自身的理念、内涵,积极融入主流文化体系。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机制,从社区各业界选聘明智人士,建立了社会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的学校民主监理委员会,审议学校办学章程、发展规划、校务公开、学校建设、行风评议、教学评价等,学校也定期向社区各类机构学校的动态信息,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主动向社区辐射学校文化的过程;同时,学校民主监理委员会成员因为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能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发挥自身优势,对学校发展与改革提出建议,给予智力、舆论、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促成了多元参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合作机制和联动机制,使我们从更宽的视野来检视自身的文化建设,集聚社会力量、提升自身品质进而推进社区文化,形成了学校、社区共建共享的文化。

校训征文范文第7篇

“厚德博学”的校训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亿万中国人民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方式继承下来。所以“厚德博学”的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善技创新”的校训体现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着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所以“善技创新”的校训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厚德博学,善技创新”的校训和“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既继承了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反映时代前进的要求,展现时代前进的方向。两者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可以这样说,“厚德”就是致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家国情怀,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操守;“博学”就是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途径与手段;“善技”就是修身报国、服务社会、践行“厚德”之价值观的能力与本领;而“创新”就是在追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境界。准确把握校训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映射关系,便可把校训精神的传承、发扬作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期北工职院人才培养和校园生活全过程,使之成为指导学校办学、规范师生品行的圭臬。

2弘扬校训精神,培育优秀育人文化

校训精神具有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它通过励志、传道、尚德、增智、怡情、养心、明理、崇义等,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创造能力,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以校训精神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将大学精神与价值的凝练融入校园文化、教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理应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振辐射示范效应的软实力。

2.1建设文化景观物化校训精神

校训精神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校训精神的内涵可以通过一些物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北工职院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建筑景观的设计建造,这些建筑景观或精致、或卓越、或雄伟的表现,是建立在精心的设计施工和细致入微的管理基础上的。学校通过在校园内建造适宜的文化景观、积极营造最能够体现校训精神文化的代表性、标志性象征物,来营造育人气氛,展现办学特色,物化校训精神[3]。耸立在学校中心位置的校训石上镌刻着“厚德博学,善技创新”;校园文化广场浮雕墙上用小隶刻写着校训精神及其意义所在;老校门里的“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的雕塑,通过夸父的英雄故事激励师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望与追求,昭示着北工职院应具有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志向和气魄;立于运动场一角的雕塑“擎”,力挺千钧终着地、步履些微须望天,用工业化表现手法叙述着北工职院人“团结拼搏”开创高职事业新征程,描绘出“求实创新、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学校精神内涵。这些建筑物已经成为学校一道道靓丽的人文景观屹立于校园内,师生往来穿梭,抬眼即见,岁月滋长、潜移默化,校训的精神文化已深深扎根于师生心中,成为内化的精神追求、外化的行为准则。除校园景观建设外,北工职院还将校训精神的宣传载体多样化、细致化。比如将校训精神写入招生简章、录取通知书、毕业纪念册等实物中,使校训精神融入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从而使校训精神之精髓滋养后学,赓扬传承,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2.2营造文化氛围彰显校训精神

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精心培育健康向上、蕴含校训精神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学校培养“三高”人才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这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北工职院按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要求,围绕校训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厚德博学,善技创新”校训所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内涵、新追求,渗透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书育人实践中,使之在“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中,内化为北工职院人面向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们实现中国梦的自觉行动。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院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平台营造校训文化的氛围;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和专题活动对校训内涵进行宣传教育;开辟校训文化专栏、文化论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师生实践校训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整理校史、专业史、人物史,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邀请杰出校友或典型人物为师生作报告,介绍校训精神对其人生事业的积极影响,提高师生对校训精神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从而深化师生对校训精神的理解、认识[4]。

2.3强化特色制度发扬校训精神

学校将校训精神的内涵转化为制度与体系建设,培育学生厚德之情操、博学之品行、善技之技能、创新之精神。保卫处开设失物招领网上平台,服务师生找回丢失物品,促成学生养成捡拾物品不动用、不挪用的习惯。后勤集团大力推广食堂餐盘自主回收制度,学生用餐后自己将残食送到回收车,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主人翁精神和为他人服务意识,从细微处培育“厚德”,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创新教育学习模式,有条件的课程均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项目化教室进行学习和能力训练。这样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工作,以项目任务拉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效果上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经济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收效显著,学习成果提高明显。为锤炼提升学生技能,学校将技能大赛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教学,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学校设立了校内竞赛、市级竞赛、全国大赛的3级竞赛体系,校内技能大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参加市赛、市赛的优胜选手参加国赛,通过这种3层选拔机制,鼓舞全体学生对技能大赛的参与热情,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局面,带动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学校建立由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构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阶梯式获得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此外学校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开展技术合作研发,共建技术合作平台,建立顶岗实习、订单培训、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校企间人才、技术交流制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优质平台。

2.4凝聚校友力量传承校训精神

“校训精神是一所大学的育人之纲与精神气质。校训精神更是一种血脉,它跨越时空,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不仅停留在校园内,更会伴随每个校友的一生。[5]”校训精神承载着历代师者育人的殷切期盼,如同家风家训一样,代代传承,让学子们心有归属。校训精神不仅让青年学子深感认同,而且融入了无数校友的血脉之中。一代又一代北工职院人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继续坚守着“厚德博学,善技创新”的校训精神传统,爱岗敬业、求实拼搏,他们就是北工职院校训精神活的宣传,是校训精神文化的获益者也是传承者,是校训精神文化的展示者更是传播者。北工职院一直非常关心支持校友工作,近年来,成立了校友会工作的执行机构理事会及其秘书处,建立健全了校友会工作的机制。校友理事会开展了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为凝聚校友、弘扬校训精神发挥了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校将校友理事会工作机制建设列入学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石景山区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试验区”,依托校友理事会这个平台,拓宽社会力量关心学校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学校建设了校友会工作与校友交流的平台“北工职院校友网”,采集、整理广大校友的基本信息,将校友信息资源库嵌入到校友网站中,利用Web页面对数据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定期学校大事、校友新闻、捐赠动态等信息,使校友能够及时准确了解母校的发展动态。学校采编出版了校友通讯,向各地校友会介绍学校办学育人成就与各地校友动态,进一步联络了校友,增进了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感情,调动了校友关注和支持母校发展的积极性。学校在广大校友中及时、广泛宣传优秀校友的事迹与成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玉梅、“首都教育十大新闻人物”陈建民等杰出校友的事迹增强了广大校友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拼搏进取的斗志,从而使得北工职院校训的精神内涵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校友中熠熠生辉。中国国电集团总经理助理、地质84届校友许明军在校友座谈会上深情地说:“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每一点成就都来源于学校的培养,来源于严谨务实的校风校纪的锤炼。有母校才有我们的今天,母校校训精神将继续导航我们的前行!”

3校训精神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回顾北工职院的办学历程,学校能够几经变迁,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不断发展、壮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全体师生员工恪守“厚德博学,善技创新”的校训,发扬“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己任,主动适应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持续深化学校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今天,学校已成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一,生动的实践充分证明,培育与弘扬校训精神大益于满足师生员工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大益于北工职院人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大益于学校的科学发展。

4结语

展望未来,北工职院人将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将校训精神融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调整办学定位,以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培养为己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谋划学校的科学发展,力争到2020年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全国领先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学院。

校训征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113

人类已经进入“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让学校成为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精神的育人环境,体现出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终极关怀。要让校园文化达到这样的境界,绝非一人一时能够完成,她需要多方面长时间共同努力。“我们要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来塑造横中人的精神。” “语文活动完全可以为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这是横县中学校长闭文农的治校名言。我们是这样认识也是这样去做的。实践表明,语文活动在笔者所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是重要的手段,助推了笔者所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下面,笔者做一些简单的论述。

一、铭记悠久历史,秉承厚重精神

横县中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厚重、学习风气优良、办学成果显著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

她的前身为创办于康熙廿九年(公元1690年)的郭公讲院,后称秀林书院。由书院(学堂)改办中学已有90多年历史。所以,秀林东园、秀林西园、秀林艺术团、《新秀林》校刊、秀林书店、秀林辩论赛等均因此得名都和。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师最大化地利用了这些校本资源。

1. 校史参观

每届新生入学教育,班主任必引领学生去参观两个地方。一是校史馆,二是秀林书院纪念馆。同时让各班的语文教师担任解说的工作。目的就是让新生复习横县中学这段历史;之后,学校会安排语文教师讲授《秀林学约》《秀林革命史》等校本课程。

2. 征文比赛

开展“扬秀林古风 谱横中新篇”主题征文比赛,开展《秀林书院学约》的解读、诵读,展示书院学约的名言警句、组织学生参观校史碑刻、安放万世师表――孔子塑像等,展现学校300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活动。

3. 校徽设计

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校园改造方案、校徽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下,确定了学校的校徽标志,整个标志融思想性、可识性、艺术性、独创性于一体,寓意着学校始终秉承“崇实尚志 自强不息”的校训,追求卓越,开拓创新,实现更好的发展。出现在校园各个角落、用品上的校徽图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横县中学独有的文化特色。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的主题,更加深了横县中学精神的理解和热爱。

4. 赏析对联

赏析校园对联,尤其是横中80周年、90周年校庆的对联是语文教师提供给高一新生的语文大餐。(1)三百年墨漫郁江,八十载经沐秀林;(2)秀林学府新秀成林,桃李园里桃李芬芳;(3)三百余载书香远,八十春秋桃李荣;(4)槎浦弦歌承毓秀 群贤胜会仰儒林;(5)南疆三百载 邑庠名院 槎听弦诵 海棠余韵 传世菁菁挺秀;(6)横浦八纪间 火种摇篮 征战人回 红烛丹心 育才济济如林

这些反映横中悠久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对联写在入学教育的读本里,写在校史馆内,写在黑板上,也镌刻在记录横中办学历史的石碑上。学生不仅学到了对联常识,还增强了横中意识。他们通过对联体会到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传统、优良的学习风气、显著的办学成果,这给他们搭建好表演的舞台,提供宝贵的经验,增强他们的信心。每一位学生都为自己能成为横中人感到幸运感到骄傲!

在校门口,在教学楼,“崇实 尚志 自强不息”这一富有精神内涵的校训,不仅激励了一代代横中人奋发有为,也在鞭策着今天的横中人。她无时无刻不在劝诫每个横中人:志要存高远,路要脚踏实地走,要自强不息,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大。在作文课上,教师会要求学生把这些校训及其深刻内涵写到习作中。

5. 读书活动

为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代表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经典古诗文背诵活动等,读名著、学名人、做高尚的人,提倡学生每年读1至2部名著或名人传记,同时利用讲座、演讲、征文等形式,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各班级通过配备图书架,建立图书角,出版读书专栏,举办手抄报比赛、美文朗读比赛和佳作抄写比赛等丰富读书生活,推友生读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使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到更多的社会新思想、新科技。

6. 文体活动

学校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每年举办一次校园金秋文化艺术节,借此平台促推文化艺术氛围的形成,熏陶全校师生员工,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素养,激发他们热爱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学校每年都要召开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等体育活动。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优化了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新气象。

二、优化文化环境,打造精神家园

语文组在每届新生入学时,都布置话题作文《进入横中》,围绕办学观念、办学成绩、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风光、校园标识等方面选取题材进行作文。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味,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

同时,还不定期地就校园内拥有的假山、花园、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参天古树,大片的绿地,楼台阁榭等命名或者题写诗文对联,甚至创写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才华,在这样的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热爱学校。

宿舍是我家,我来命名她。本学期我们语文教师在作业中安排了“我给宿舍起名字”的作业,一改以前宿舍101、102、201、305……那样的排序命名法,让学生去设计,去起一个有文化色彩的温馨的宿舍名字!

三、发挥主体作用,营造文化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让他们亲手营造教室的文化氛围,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让学生为黑板两侧选择合适的名句格言,为班级的学习园地和学校的文学社刊起名并拟一副对联,尤其是毕业班,在紧张的复习中,为班级想几条励志的标语,无疑是一种心情放松。我们再进一步,让学生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或评奖颁奖,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亲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句格言,能出书获奖,他们能不在意吗?

四、运用文化载体,强化参与意识

笔者所在学校图书馆,藏书比较多,而且大多图书是近年购进,内容比较新;学生阅览室中的报纸杂志种类也比较齐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已经建立;学校还有春之声广播站、校刊《新秀林》、文学社刊《太阳雨》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载体。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通过开展大量的新书海报宣传,引导学生读几本好书,评几本好书,语文组及时开展“读书比赛活动”“百科知识竞赛”“故事会”“成语接龙”“我演你猜”“中国古诗词大赛”等活动,评选出各年级的故事大王、成语高手、百科博士,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丰富了校园文化。从而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我们还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报廊的作用,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每学年社团招聘新成员,吸引了不少学生报名,证明这些校园文化载体是深受学生关注的。

五、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比如,语文课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里,搜集曾经编管横州的宋代词人秦少游的词,去收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去街头巷尾收集一些优美的广告词,去评点十条春联,去评选你心目中的经典歌曲,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称,并作出说明,编成集子……

再如,我们充分发动学校书法兴趣小组的成员,每人为校名、校训、校风、学风各写一幅硬笔和软笔书法作品。

又如,经常性地围绕学校的工作,如安全月、清卫生月、体育艺术节、文艺晚会、中秋赏月、游园晚会、国庆升旗、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一些小征文、征联、征启事、征活动方案、征开头语、征结束语等比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思辨及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图文宣传、播放电影电视宣传片、实地参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语文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神圣使命,她大有作为。我们将继续探索,以期更好地将两者结合,为培养更多的符合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校训征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校训;办学理念;校歌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72-03

校训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观点、历史积淀和价值追求。作为学校核心理念具体生动的写照,校训对师生的言行具有深刻的影响。广州市第七中学拥有126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校训“爱诚真毅”凝聚师生的力量,涵养师生心灵,观照师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从升旗礼开始:在校训诠释中形成精神追求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质,而校训正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淀的思想核心。从认识和理解校训开始,让师生感悟学校的价值追求,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能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形成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此,学校将校训诠释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形成了传统。

每年新学年第一次升旗礼上,校长都会作校训主题演讲,与师生追溯校训的由来。校训“爱诚真毅”通俗、古雅,见证了学校的历史变迁。学校引领师生追溯校训的历史渊源和传承,七中始建于1888年,前身为培道中学,是一所教会女子学校,创校之初即确立了“爱诚贞毅”的校训。从此,这一校训成为一代代办学者不变的育人理念与追求。进入21世纪,学校对校训作了“一字之改”,易“贞”为“真”,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兼顾了时代变迁和学校发展,这一做法获得了师生及历届校友广泛的认同。“爱诚真毅”传承了这样的教育信念:“爱以存善;诚以立身;真以求知;毅以遂志。”“存善、立身、求知、遂志”,昭示了七中人“全人格”的素质标准,体现了七中人对人的发展的独特理解。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团委成为校训的宣传与组织者,带领全校学生开展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班级校训墙报评比、优秀班会课评选、爱诚真毅事迹播报等,深化了学生对校训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作为校训诠释的延续活动,学校以“爱诚真毅”规划三大传统节日――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节。体育节开幕式上的班级文化展示、闭幕式中的高三“跑旗”仪式,以及每次大型活动中志愿者的身影,无不彰显着“爱诚真毅”的精神。活动中,学生们为荣誉而战的团队精神、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乐于付出的奉献精神、突破常规的创造精神、信守规则的公平竞争精神、创造精彩的主人翁精神等,不断诠释着“爱诚真毅”。三大节日以强大的凝聚力吸引了大批历届校友回校观摩,成为七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升旗礼开始,在校训的精彩诠释中,“爱诚真毅”逐渐成为七中人的精神追求。

二、创编校歌:在唱响新曲中营建校园生活

校园环境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校园环境包含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视觉环境是学校精神理念的物化形态,而听觉环境则以校歌、行为识别音乐等为主要内容。[1]其中,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励学生成长、凝聚学校精神、推动校园文件建设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学校从重新谱写校歌开始,引领师生重构校园的精神与物化环境,从中不断领悟校训的精神内涵,让“爱以存善;诚以立身;真以求知;毅以遂志”的种子在师生的心灵扎根。

学校沿用培道学校时期的校歌,因时代变迁及学校性质的改变,原校歌基本陷于失于传唱的境地。2014年,学校以校训“爱诚真毅”为内核,面向师生广泛征集词曲。师生积极参与创作,其中的优胜作品又经历了反复斟酌,数易其稿。最终由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及学校领导共同讨论、投票后定稿,确定了校歌《七中艳》。

岭南红棉七中艳/百度春秋培道缘/薪火相传声名远/春风化雨桃李妍/朱墙碧瓦汇俊彦/四叶草青紧相连/修学储能融百家/经世致用开新元/爱诚真毅德立身/莫等闲/强国在少年/学贯中西能为本/争朝夕/敢为天下先

校歌融合岭南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精神,依托七中优美的校园环境,凸显了“爱诚真毅”的精神内核。因全程参与了校歌的创作,学生自然喜爱并乐于传唱校歌,并从中不断感悟“爱以存善;诚以立身;真以求知;毅以遂志”的意蕴。

之后,学校又发动师生围绕校训“爱诚真毅”,改良、美化校园的文化标识系统。例如,为学校的主体建筑命名、征集校园箴言等,并征集师生意见,完善了升旗台、宣传栏、德育活动室、团委活动室、校史馆、心理辅导室等校园活动场所。今天的七中,每当师生走进校园,镌刻在图书馆东墙上的校训“爱诚真毅”便映入眼帘,不断鞭策师生奋进;校徽则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体现国际视野,并保留了代表七中人顽强、坚毅的四叶草;班级铭牌、学校信封上都设计了校训“爱诚真毅”……所有标识系统都与学校的主体建筑颜色一致,以红绿为主色调。

校园里唱响着《七中艳》,师生逐渐成为校园真正的主人,他们不只是精心营建着美丽的校园,更营建着崭新而美好的校园生活。

三、海选“新星”:在主体行动中内化校训精神

从开学的升旗礼到新校歌的谱写,七中人不断诠释并逐渐认同了“爱诚真毅”。而“存善、立身、求知、遂志”要成为七中人的行动准则,还需要更多的行为实践来强化。如此,校训所蕴含的价值才能真正走进内心,内化为师生的品质。为此,学校创设多种平台,让学生内化并践行校训精神。

“爱诚真毅之星”评选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校园活动之一。学校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在各项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每周、每月评选“爱之星”“诚之星”“真之星”“毅之星”,每学期则在全校范围评选“爱诚真毅之星”;近年来,学校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评选因素,赋予“爱诚真毅”鲜活的时代感。评选活动设有海选环节,鼓励学生自荐与他荐;专门制作了精致的奖状、奖牌和奖座,印证学生的成长;评选结果在校园宣传栏张贴、网上,并以表彰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学生们积极参与评选,或勇敢推荐自己,或为他人摇旗呐喊、拉选票。“爱诚真毅”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准则,他们以此评价和矫正自身的意识和行为,对校训的情感认同不断增强。

有了对校训的情感认同和积淀,师生更加热爱校园,热爱自己的校园生活。学生们积极参加“爱诚真毅”主题微型故事征文活动,写下了动人的感悟,这些都成为《广州市第七中学培道特色课程》的素材来源。特色课程以“爱诚真毅”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具有高尚情操、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弘毅之士”为目标,分为校本化德育课程、“爱诚”与“真毅”系列课程。

其中,校本化德育课程包含触动心灵微故事、爱诚讲坛、学校重大节日、心理健康课程等内容,并将“爱诚真毅之星”评选纳入课程评价,并编写了《爱》《诚》《真》《毅》校本教材。“爱诚”系列课程包括校史校训课程、人文讲坛、人文愈合度课程和文化修学课程,侧重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毅”系列课程则包括学科拓展课程、科学讲坛、现代多元设计课程和科技创新课程,侧重于科学素养。

特色课程整合文、理学科和音体美学科,并借助高校的优质资源,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成长平台。而参与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过程,更成为学生评选“爱诚真毅之星”的重要依据。由此,“爱诚真毅”深深植根于七中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之中,并内化为其行为准则。

在校训精神的感召下,七中人关注社会、热心公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行动诠释着“爱诚真毅”。玉树地震后,师生们发出了“愿玉树的孩子们这个冬天不再寒冷”的呼声,捐赠物品重达1050 公斤;2012年,人称“鲨鱼妹”的高一学生邓茜元,因其倡导“爱鲨行动”以及对动物保护的坚持与真诚,被媒体赞誉为“真正的行者”;2014年高考过后,七中高三学生也像各地毕业生一样以漫天飞舞的试卷尽情释放压力,但孩子们在渲泄之后,却又拿起扫把还校园一片洁净……“爱诚真毅”蕴含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优良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七中人共同的精神信仰。

参考文献

[1]朱骏.学校听觉环境设计的内容选择[J].中小学德育,2014(5).

[2]范美华,谭芳,等.开心地笑 大声地说[J].中小学德育,2013(6).

校训征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林文庆;厦门大学;办学成就;文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1-0121-05

林文庆作为私立时期厦门大学校长,在我国近代大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一生跌宕起伏,时人与今人,海内与海外,对其评价颇有差异。东南亚学者,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对于林文庆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1 ]。他执掌厦门大学16年(1921.7~1937.7),是陈嘉庚倾家兴学的执著追随者,我国近现代颇有影响的教育家,厦门大学校园文化传统的开创者。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其办学成就与文化贡献,对于弘扬我国大学优良教育传统颇有启迪意义。

一、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在急剧动荡的近代中国,出任私立大学校长是个苦差使,不仅要勇于担当,更要无私奉献。林文庆在私立厦门大学办学期间,历经两次,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日本入侵我国东北,时局动荡,办学殊为艰难。但他不为其所惧,坚信教育救国,力倡科学精神及儒学价值观,采取多项举措,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坚持不懈地传承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

林文庆极为关怀学生的生活、学习,润物无声。早期毕业生回顾说:“他当校长初期,对学生爱护备至。同学有病,卧床不起,他和校医常到宿舍巡视。他很关心学生的膳食,指定厨房,每周要煮掺薏米或绿豆的甜粥一次,因为身体发育需要红糖。他劝同学要多吃猪血,说猪血含铁质多,又便宜。他体贴穷苦学生,常常把他们安排在图书馆里,得一点临时工资,维持生活。” [2 ]叶国庆教授也说:“林校长每星期总有几次到膳厅视察,告诉我们一些卫生事项。” [3 ]这类事例深为学生所感念。

每届学生毕业之际,林文庆常赠言勉励。1934年4月,他为第九届毕业纪念刊作“序”,告诫同学,在校学业有期,而求知生活无限。其序曰:“毕业岂易言哉?人之生也,会当有业,一业之精,端赖‘朝益暮习’、‘穷年累月’之功,绝非可一蹴而几!学问无止境,古人有‘卧不设榻’,‘老不废夜’,‘仕不释卷’,而至于学者,亦足见治学之难矣。今人因学校课程逐步之终结,而统以‘毕业’称之,滋惑也!庄子不云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吾人自幼而壮而老,固无日能脱离求知生活,亦无人敢以学成自诩,恶在业之能毕也?” [4 ]这一届毕业生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教授。

1935年4月,在本校第十届毕业同学纪念刊“序”中,林文庆校长从“对人”、“对己”、“对校”三个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字里行间,饱含儒学待人接物之精神。他说:“处世之道多端,首惟‘忍’。……诸生血气方刚,入世服务,若非于‘忍’字涵养有素,则尘世茫茫,不如意事十居八九,势必徒劳无功!一无所就!此外,‘礼’亦关重要,诸生苟能以‘礼’待人,以‘礼’接物,则人必乐于协助,事业之成,可操左券。”

“昔贤云:‘士不可以不弘毅’,换言之,即谓吾人必持之以艰苦卓绝精神,实行平素所学。盖学问无穷,学校乃形式上求学之所,诸生出校后,除一面继续研究外,一面尤须热心服务,无负所学。……”

“大学目的为国储材,毕业生乃母校有力宣传,现诸生学校生活告一段落,果能以所学出而应世,毋怠毋荒,谨慎做事,将来事业成就,本校亦与有荣,息息相通,关系綦切,望诸生永志勿忘!”

最后,他意犹未尽,还赋辞勉励,“鹭江之滨,人文蔚起。敬业乐群,至善为止。四载于兹,驹光如驶。学优致用,济济多士。发愤为雄,青蓝寒水。淬砺刮摩,学无涯。大器晚成,鹏程万里。迈后超前,拭目以俟” [5 ]。

正是在林文庆校长和历任教职员的精心培育下,私立时期厦门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 [6 ]。据《厦大周刊》相关资料及《厦大校史资料》第六辑“学生毕业生名录”统计,1921~1936年6月全校入学人数,本科生1 287人,预科(含高中部)生1 146人;1924~1937年,14届(含春秋两季)毕业生共计1 136人,其中,本科12届毕业生共计646人,预科毕业生490人①。这些人才为我国科学、教育、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推动了学科发展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林文庆致力于学科建设,缔造了研究型大学的优良学术传统,不仅为其后厦门大学的发展奠定了根基,而且在我国现代大学史上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私立时期厦大重点建设的教育学、生物学、化学、商学、国文(国学)、法学等学科,后来发展为该校强势学科,跻身国内学术研究前沿,为人才培养和科学、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林文庆校长的突出贡献在于:一是以发展科学为办学导向,积极倡导并亲自参与科学研究;二是大力引进各科名师,知人善用;三是努力创造宽松的校园学术氛围和学科发展条件,支持和激励师生追求学术研究,发明新知。

以理科植物学、动物学科为例,这一时期所取得的诸多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凝聚着林文庆校长的办学智慧与辛勤汗水,有的就是他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发现。1922~1925年间,林文庆与植物学系钟心煊教授在厦门及周边采集本地植物标本,发现漳州柳等三项植物新品种和一项新变种,后经岭南大学麦克福(Franklin P.Metcalf.)教授定名。

经过前期多方努力,厦大办学成就享誉国内。十周年校庆之际,林文庆曾评论,本校“在闽南方面,固然是个最高学府,即比之其他国内各大学,亦不多让。这一点,并不是我们的自豪,可以说是全国所公认的”。他还列举各学院院长的学术贡献及学科建设成效 [7 ]。

这一时期厦大的学科发展成就,为国内兄弟院校、媒体和校友所称赞。厦大建校十周年前夕,同为归国华侨的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博士,于1931年3月5日赠送本校横幅“百年树人”,以资庆贺。他称颂“嘉庚先生以兴学救国为己任,独捐巨资,创办厦门大学,成绩昭著,遐迩共钦” [8 ]。

1938年5月,厦大法商学院学生许荣度曾评论:“本校各科在学术上最有贡献者,首推生物学,次为教育学。”他列举厦大历年生物标本新种,“计有陈嘉庚水母、林文庆海星、丁文江黄鱼等数十种。其他如文昌鱼、海参、牡蛎、矽藻、寄生虫等经济作物,于渔业及医学上,均有重大贡献。其中尤以文昌鱼最富有国际价值,欧美各大学生物学实验之文昌鱼,多为厦门产,乃本校所供给者” [9 ]。卢嘉锡当年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即为《文昌鱼之化学分析》。

三、开创厦大校园文化传统

校园文化是大学理念的外显形态,它反映了大学创办者和管理者的文化追求与办学风格。早期厦门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校旨、校训、校徽的制定,学风、校风的塑造,到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无不与林文庆校长的精心筹划与严格管理密切相关。作为厦大校园文化传统的开创者,林文庆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制定校训、校徽,奠定了厦大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

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 [10 ],校徽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两者对于师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回顾厦大92年发展历程,“止于至善”的校训,一直是师生努力追求的办学目标与文化境界。这一校训与校徽是林文庆校长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今日厦门大学,校名题字集自鲁迅书信墨迹,校训一半源于林文庆缔造,校徽亦采用其当年绘制的图案,可谓林、鲁二氏之珠联璧合。如果说少了鲁迅,厦门大学有“名”而没“字”,那么,没有林文庆,厦大则不仅校训少了一半,校徽也将面目全非了②!由此可见,林文庆对厦大校园文化影响之深远。

其次,修订学校规章制度,推动开展各类课外活动,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优良传统。

私立时期,厦大学术风气浓郁,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林文庆的倡导及相应的制度保障。他极为重视课外学术演讲和学生社团活动。建校之初,他就组织“实践伦理演讲会”,每周日晚7时亲临发表演讲,勉励学生修身,完善人格修养。他创立师生学术周会制度,每周四上午11时至12时,或下午4时至5时,邀请校内外学者作学术演讲。此外,学校还举办文艺、体育等多种课外活动,活跃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1928年,厦大课外演讲增加了“总理纪念周”活动。学校成立纪念周演讲委员会,林文庆任主席。每周一上午11时至12时举行纪念周演讲。潘懋元先生回忆说:“林文庆常在纪念周讲话,宣传儒家思想。他重视德育。”③这也见诸校刊记载。如1928年12月31日,林文庆在“纪念周”会上,曾作《中国宜恢复仁爱等旧有道德》的演讲。此外,他还发表有关科学等方面的演讲,如1928年10月26日,应本校理科同学会的邀请,他发表了《现中国研究科学之重要》的演讲。

这类课外学术、文艺、体育活动,使莘莘学子受益匪浅。学生借此不仅获得了科学文化知识,激起学习兴致,也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强了校园文化凝聚力及师生认同感。这是林文庆开创的又一办学传统,对厦大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参与校园建筑文化建设,努力改善校园物质生活条件,美化校园环境。

厦大周边山清水秀,风景素称优美,而校园布局与建筑风格的形成,则端赖校董陈嘉庚先生的精心筹划和林文庆的建设管理。作为校长和校董,林文庆身兼本校“建筑委员会主席”,参与校园各项建筑的决策和管理,在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私立时期,一幢幢独具建筑特色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拔地而起,无不渗透这位“主席”的辛勤汗水。

经过前期建设,厦大校园建筑格局与文化风格已具雏形。群贤楼等主体建筑既运用西方建筑技术,又保持我国传统建筑与民俗文化特色,堪称中西合璧,后人称之为“嘉庚建筑特色”。其办学成就和校园文化景观,备受时人称赞。海内外学者、名人及省内外大中学校师生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如:1931年5月15日,新加坡Lim Haw Hoe 、香港大学Lim Bo Chin 及西人H. Y. G. Blits、L. Y. N. Douters等来校参观。5月24日,厦南女中学生参观本校。5月25日,荷属东印度爪哇、泗水、新锡兰恒久森林公司,新中华影片公司经理郑丛先生,及吧城陈文烈、陈文辉先生,万鸦佬育才学校王希昭、谭缘好先生,来校参观。6月3日,税务专门学校上海分校学生18人来校参观 [11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不仅如此,英国华人机构还致函厦大,征求该校校园文化、建筑照片,作为宣传中华文化的典型材料,增加海外人士对中华文化风俗的正面认识。校刊记载:“伦敦中华协会鉴于英国社会对于我国风俗习惯多有谬解,特征集国内有关文化风俗宣传之照片,用以改善外人对我之认识。日前该会函本校征求十项照片,闻学校业已检齐校景及建筑照片十桢,于5月9日投邮寄赠云。” [12 ]这些事例反映了厦大校园建筑文化的广泛影响,从一个侧面说明林文庆校长的贡献。

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教育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式,高等教育尤其如此。林文庆身为校长,不忘传承与创新文化。他在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培育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后者主要体现在崇尚儒学,重视国文教育与国乐传承,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以及翻译文学经典《离骚》等方面。

作为土生华人学者,林文庆认同和回归儒学文化,这是其教育理念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他矢志办学、传承中华文化的思想动力。就任厦大校长前,他曾发表《孔教大纲》、《The Great War from the Confucian Stand Point》等中、英文著作 [12 ]。就任校长后,他多次发表演说,强调儒学价值观的现实意义。1931年,林文庆出版了一部对于儒学文化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中国文化的精华》(英文版)。他在书中指出:文字文学、宗教、孝道、人道主义和民主五个要素构成中华文明的主要内容。

林文庆视中文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重视国语、国文及文科教育。厦大《学生通则》规定,学生须于本科第三学年以后毕业以前,通过国语和英语口试及特别国文与英文笔试,方能毕业。他强调人文学科的育人作用,注重文理科教育的平衡发展,借以造就社会所需要的“通识”人才。如其所言:“厦门大学重视国文、文学、哲学及文科各课程之重要,盖吾人认为国家文化之进展,全视乎此等学术之研求,因其为一切法律、经济、伦理及政治之基础。其余科学及近代学术亦皆为现代文化之不可缺者,厦门大学自当予以相当之注意。文科学生亦应有相当之科学知识,以便完全实现其所受教育之功用也。” [13 ]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林文庆聘请国乐专家任教,发挥民族音乐的教育功能。校刊报道:“兹本大学为保存国乐起见,前月(按:1926年4月)间聘请周淑安女士为国乐学侣,集中国古今音乐各种唱谱及弹谱,并以世界通行之五线谱法存记。以便从事研究,发扬其奥秘及旨趣,使人人得知我国音乐有赓续存在之价值。” [14 ]6月11日下午3时30分,周淑安女士在群贤楼大礼堂开音乐会,林文庆校长暨校内师生及外界来宾300余人出席。此次为该女士第一次公开演奏,林文庆特为之介绍:“我国国乐,废置已久,殊属可惜。本校有鉴及此,因聘周女士为国乐学侣,从事研究。” [15 ]这次音乐会颇受欢迎,至6时余始散场。

林文庆极力推广海外华文教育。1926年底,荷属华侨学务总会为编订荷印华侨教育年鉴,使研究侨学之士有所凭借,曾致函林文庆校长:“夙仰先生文学泰斗,众所同钦。对于华侨教育,素极关怀,必有崇高议论,以光篇幅,而作楷模。兹特寄奉本会编订年鉴征文启事一纸,至希查阅。敬请台端不吝珠玑,惠赐鸿篇巨著。他日侨学大放光明,胥出大君子之所赐也。” [16 ]其征文题目共31项,包括荷印华侨教育概论、荷印华侨教育与荷兰人及土人教育之比较、廿年来致力荷印华侨教育事业之人物等方面。为此,林文庆特撰成《关于荷印侨胞教育之感想》一文,于1月10日寄交该会付印。

1929年5月,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聘请林文庆校长担任专家。1930年12月,新加坡华侨学校函请林文庆校长撰写关于提倡华侨研究国语之英文论文。林文庆在英文复函中,强调“华文学校普通话之重要性”;“在马来西亚现代华文学校中,很久以来普通话教学已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新文学几乎完全使用白话体。普通话是中国普遍使用的语言媒介,因此,很显然,普通话是没有哪所华文学校所能忽视的科目” [17 ]。

林文庆提倡国学,喜爱阅读楚辞《离骚》。他认为:“兼具诗人、哲学家和爱国者三重身份的屈原一直受人尊崇。他的思想异常现代,品格高贵独特,毅力非凡。”④为了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精华,也为了警醒世人,汲取“历史教训”,1929年他完成了《离骚》英文译稿,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自序中,他称“这一译本纯为本人兴趣与爱好之下的工作成果”,实际上其中饱含了译者深沉的文化情怀与强烈的现实忧患意识。他说④:“在中国,《离骚》地位独特,两千多年来一直享有崇高声望,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朝代更替,但《离骚》的历史教训却亘古常新。今天,无政府主义的泛滥给人类带来了可怕灾难。在这样的时代,《离骚》更是一剂时代良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译本要能让读者领会到一流学者们所公认的中国文学领域里最优雅最难懂的作品。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可能对那些渴望了解‘中国精神’的人们有少许帮助”。

“今天,整个世界处于混乱无序之状,男男女女虽努力寻找政治拯救却处于绝望边缘;在这一背景下,对这位胸怀为‘永远纯洁和善良’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情感、志趣的介绍可能有助于人们――甚至哪些最为胆小的人―――获取信心,去不求名利地为人类幸福而奋斗,即使他们可能会因此遭受误解、批评,甚至攻击。”

这部英译《离骚》获得中外名家赞誉。与林文庆相知四十余载的新加坡议员H.E.Sir Hugh Clifford在“导言”中称:“林博士这部精致的学术著作――对《离骚》的翻译及评述――在某一程度上代表他新的学术倾向。”剑桥著名汉学家翟里斯教授(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印度作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中国首位具有“进士”、“博士”双重学位的孔学大家陈焕章,均为该著作“序”,从不同侧面评析林文庆及其译著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贡献。翟里斯认为,该译著是外国人研究汉学的佳作。泰戈尔“序”称:“现在应是善用中国文学精神展现微妙精义的中国作家的最好收获时候,不是考古分类的收获,而是全球的思想盛宴。林文庆博士对《离骚》的翻译帮助推进了这一进程。”④

陈焕章认为,厦大初创时,“正是大变革的动荡时代,激进、破坏成为时髦,但林文庆博士行事独立,成为推进儒家事业的人物之一”。作为大学校长和儒学文化守护者,“人们遭受巨大的生活痛苦令他感到悲伤,他希望能用屈原的纯洁动机和廉洁行为矫正时偏,因此他特意翻译《离骚》,向世界传送中国人心中的理想美政”。陈焕章称这一译作“是一项辉煌而不朽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深远的教育意义。他说:“正在学习汉语的西方人和正在学习英语的中国人,若把林博士的《离骚》英译本作为学习指南,不仅会深受感动,还会发现,《离骚》不仅反映他们内心的理想本性,还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据此,《离骚》英译本的意义不仅在于进一步发挥汉语在世界上的交流作用,而且还可促进中国传统道德的普世伦理作用。”④

总之,林文庆在厦门大学开创的优良传统,推动了人才培养、科学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为纪念其兴学业绩与文化精神,厦门大学在校本部建立“文庆亭”及雕像,并复办国学研究院,深入探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如今,厦门大学设立“文庆奖”,与“本栋奖”、“亚南奖”成为本科生三大奖。这些表明林文庆的教育贡献,与陈嘉庚、萨本栋、王亚南等人一样,永远激励着后来人。

注 释:

① 1934~1937年预科及附设高中毕业生人数暂缺,未计入。

② 林文庆所定的校训、校徽彼此呼应,校徽内环附有校训“止于至善”,相沿不变。20世纪90年代,厦大将创校时的校训“自强不息”,与林文庆校长制定的校训“止于至善”合为一体,作为新的校训,但并未因校训增加了“自强不息”,而改变校徽中的“止于至善”四字。

③ 2008年7月22日,潘懋元先生接受笔者访谈,谈及厦大“总理纪念周”活动。潘先生是长汀时期国立厦大最后一届毕业生,虽然在校读书时,林文庆校长已离开厦大四年了,但他还是从“私立时期留任的教师、职员口中零星地听到一些前校长的办学主张、尊孔言论和两次追述。”更重要的是,私立时期厦大校园文化优良传统为国立厦大所继承,因此,潘先生有关早期厦大的访谈,颇有史料与学术价值。

④ The Li Sao:An Elegy on Encountering Sorrows by CHüYüan,Translated English Verse by Lim Boon Keng,The Commercial Press,Limited,Shanghai China,1929.

参考文献:

[1]张亚群.从中国以外学人的称誉 看林文庆的教育贡献[N].联合早报,2013-02-02.

[2]陈梦韶.医学家林文庆[M]//厦门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天风海涛(第七辑).厦门:厦门日报社,1983.

[3]叶国庆.我们那时候[J].厦大校刊,1937,1(12):28-29.

[4]厦门大学.厦门大学1934级同学录:1934-04-10[B].福州:福建档案馆.

[5]林文庆.本校第十届毕业同学纪念刊序[J].厦门大学毕业纪念刊,1935:1.福建省图书馆收藏.

[6]张亚群.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7]林文庆.厦大十周年纪念的意义[J].厦门大学十周年纪念刊,1931:6-7.

[8]复旦大学赠送横额[J].厦大周刊,1931,(252):11.

[9]许荣度.炸前厦大之追忆[M]//厦门大学校史资料(第一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1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1]参观汇志[J].厦大周刊,1931,(261):14.

[12]伦敦中华协会函征本校照片[J].厦大周刊,1935,(373):4.

[13]林文庆.文科之重要[J].厦门大学文科半月刊,1928,(1).

[14]本校注重国乐[J].厦大周刊,1926,(149):8.

[15]音乐会纪盛[J].厦大周刊,1926,(155):6-7.

[16]荷属华侨学务总会来函征文[J].厦大周刊,1927,(171):4-5.

上一篇:与爱同行征文范文 下一篇: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