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9 22:04:15

小学数学汇报材料

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小学数学;改革

“个性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其独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各具优势、劣势。只有在教学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教学上精耕细作、扬长避短,才能真正体现个性化教育[1]。

一、基于问题探究教学的特点

个性化教学特色在于:(1)主题词:开放课堂,以学定教,发展个性,注重创新;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差异发展,考虑个别差异。(2)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考虑个别差异,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依靠学生自身的心理动力机制,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使他们成为有个性、有特点的学习者。(3)具体目标:独立,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创,能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关于质疑问难,关于想象和联想,养成勇于探索、乐意实践的习惯。自律,能够有效地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及时调整信息、行为和习惯,初步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自信,相信自己、相信潜能,关于总结和改进学习方法,对自己充满自信,坚信自己,学而有成[2]。

教师可据此分组,使各组学生互相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特色。另外,教师应安排相应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明确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并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时,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自由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安排学习步骤,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在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模式进行中,应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并给予明确指导,使学生能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二、基于问题探究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程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在综合性学习中采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评价上开放,可以为每个学生的智力和特殊才能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3]。

学习的过程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可分为:软性理解和硬性记忆。二者应该统一于教育的主体――学生本身。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往往偏向于具有直接性的软性理解上,即课堂教学上,而对于对成绩有着重要意义的硬性记忆来讲是相对不够系统。硬性记忆的特点是零散性的,但正是这课下的零散性差异造成了学习成绩的差异性。如果课上的理解体现的是学生自身的能力,那么课下的复习则体现着习惯的差异。而这一习惯正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弥补的学生的不足,其自制力是有限的,而且在新一代的小学生身上还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一些教师为创设情境而煞费苦心,很动了一番心思,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去挖空心思地设计迷人的情境教学,但结果使情境游离于教学主题之外[4]。

三、完善基于问题探究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对策

例如,在讲解“五角星”问题时,(1)通过改变一个封闭题的条件使其成为开放题,试图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品质[5]。(2)通过进一步改变不规则五角星的条件,使之成为“退化”的五角星,把学生的探索活动引向深入,并在探索和解决“‘退化’五角星”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中转化的基本思想方法。(2)“五角星”问题的进一步推广意在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满足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后去探索[6]。

又如,在一堂课题活动课中,这是学生第一次,学生缺乏经验,为了保证各组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获得成功感受,在了解学生各方面能力(思维水平、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等)差异和学生自荐组长的基础上,笔者采用了指定分组的方式,对各层次学生进行搭配,4~6人为一组,并指定组长。这样可以确保各个小组学生的能力既有差异,又能互相补充,从而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同时也便于对各组学生进行评价。

本堂课需要提出活动主题、收集相关数据、构造问题、制作汇报材料、进行汇报等,因而需要学生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对组长而言,这也是第一次。此外,还需要以这些组长为评委对各个小组的汇报进行评析。因此,对组长需要培训,培训他们如何进行组内分工与协调,如何拟定活动细则,如何对各组打分等。活动过程中操作的适切性、独特性,材料的条理性,汇报的清晰性等。当然,对于首次活动,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根据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评委确定小组得分。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需求。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亟待提高。例如,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把数学课程教学看做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认为它可有可无,或通过讲解告知学生即可,无形中就降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学科课时分配中,数学课程学的课时一般比较紧张,为了应对平时的考核,有些学校放弃开展数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一些硬件设施比较欠缺的小学,由于数学课程的运动器材和设备都存在问题,导致数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或无法开展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仅不符合小学数学课程学的发展特点,也影响学生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和事物的认识,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

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种各样的教学法的产生都有其理由,都有其优势,但不是万能药,不可全盘照搬。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吸收各种教学法的精华,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和所教学生特点的新的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张扬个性,唯有个性化的教学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志方. 试论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J]. 学周刊,2014,02:122.

[2]余长珍. 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 学周刊,2014,02:147.

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因材施教;注重体验;灵活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45-01

21世纪是信息化、竞争综合化的时代,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最具竞争力的重要国力,而我们的学生未来能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呢?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观念,怎样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更好地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呢?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网络教学既符合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又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崭新课题。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和研究。

一、分层教学――同步教,异步学

现代教育强调对个体教育的关注,而网络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方式,避免了传统教学不能充分适应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现状,它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定制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正如服装设计的量体裁衣,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年、月、日”的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的知识,面对每个学生对其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的不同,如何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收获呢?那么只能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而网络教学是最佳实施分层教学的载体。本节课围绕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网络查阅―协作商讨―探究实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具体做法是:(1)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自由的浏览,再根据年历卡的内容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2)分组汇报浏览的结果。(3)在各组汇报的基础上,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自己上网浏览,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学生将每年都有12个月,有的月是31天,有的是30天,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等知识完整地总结了出来,自主地完成了将生活知识积累化、系统化的过程,低时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网络的刺激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不再满足了,学生们兴奋地提问道:历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把每个月都定为30天,又方便又好记?为什么年份中有365天和366天之分呢?我想知道闰年更多的情况。而对学生们要求不一、纷繁的提问,我指指电脑说:“请自己到网上查询,国际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你们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地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这样的教学受到了“同步教,异步学”的效果。

二、虚拟实现――注重体验,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是主动参与,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新课改精神,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应用网络教学虚拟丰富的情境,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了解各组所规定的商品的价格和重量,顺便了解商品的其他情况。再根据学生的报告,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食品区、家电区、生活用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大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迫不及待地想在网上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们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秤,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最后,根据自己的购物经历,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灵活开放――发展能力,适应生存的需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提倡数学生活化,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为现代教师就应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注重其生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供数学生活化的场景和机会,从而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以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

学生在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间的数量关系”、“24时记时法”、“小数乘、除法”等知识的基础上,临近寒假时,我确定了让学生设计一份《家庭旅行计划书》的活动。这个活动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主要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学习,主动探索交流协作,达成共识成果汇报,问题解决”的流程实施。第一步:教师提出问题:你想知道一份家庭旅行计划书应该有些什么吗?第二步:全班24名学生组织协商讨论,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分成4个组,第一组去北京,第二组去上海,第三组去重庆,第四组去九寨沟。第三步:教师提供大量的网上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四步:小组长给每个人分配工作。学生根据调查情况,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调查报告,并据此在电脑上设计自己的计划书。第五步:学生根据相关问题,设计“Powerpoint演示文稿”。第六步:全班交流,学生将制成的汇报材料进行演示汇报。

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交流 改进策略

Present condi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classroom exchange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Du-Ping

【Abstract】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exchanges be a student necessity of study way, is aftertime work and life one of the essential abilities, should learn a stage to give value since the childhood.This text enumerate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classroom exchange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and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 exchanges of strategy:establish good of exchanges atmosphere;Set up the exchanges form of"many to, dynamic state of"; Availably instruction student exchanges.

【Key words】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classroom exchange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所以,注重数学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本人从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现状以及改进策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现状

主要表现有两点:

1.1学生交流流于形式。

教师教学时,往往按照课前预案创设问题,宣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老师指挥下也介有其事地进行交流,热热闹闹一阵,而事实上,整个交流的过程其实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学生基本上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较少,交流流于形式。(二)学生交流能力低下。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教学活动束缚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任务,不会自己思考,不会和同学交流。在课堂中,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方法、技能上尚有明显的不足,直接导致不会交流。比如,学生不能有序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解法,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等等,进行交流之后却仍然不能辨别真伪。

2.数学课堂交流的改进策略

2.1创设有利于数学交流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是可行的。在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调节小组的交流氛围,关注学生的交流心态,并适当调节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心理,特别是要鼓动学困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交流活动中。

2.2构建“多向、动态的”交流形式。

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起到了触及人们思维活动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多种形式的交流:

2.2.1阅读课本――和书本的交流。创设自学情境,明确自学目的,让学生能够借助相关资料和书本知识的理解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与书本的交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解课本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2.2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交流。“组长轮流制”。将学生就近按6人合成一小组,设组长一人,6人轮流担任。组长的责任是分配合作任务,组织调节交流活动保证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进行交流内容的归结,作好集体交流的汇报准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2.3集中汇报――师生交流。教师在师生的汇报交流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突出知识的重点,完成知识的归结;另一方面要用心听取学生的汇报,挖掘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促成交流的顺利进行,并适时小结。

3.有效地指导学生交流。

第一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阅读材料可以是数学课本,可以是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还可以是数学史话和故事。通过组织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听的时候要抓住如下几点:(1)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2)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3)听别人表达的内容是否周全、观点是否鲜明,自己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整个倾听过程中要做到眼观、耳听、不插言,最后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于补充。

第三要训练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

第四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数学课堂交流不仅仅是必要的教学环节,更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感悟的传达和体验的分享。改进数学课堂交流策略最终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去关注“交流”而不是“独白”;更多地去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多地去关注“实质”而不是“形式”。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相互倾听相互分享和相互欣赏,达到共同完善。

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29-02

1 引言

目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十分频繁,其中尤其是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最多。然而从实践经验上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层次仍然较为低下,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只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一些简单的教学,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补助工具阶段,而未能上升到更高的应用层次。正由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二者之间的整合程度较低,致使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为此,有必要针对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原则及模式进行探究,促使二者整合教学尽可能实现有效化、高效化。

2 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在对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之前,要先把握两者之间的整合原则。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实际经验的总结中得出,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原则应该有以下三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性原则 所谓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指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有机地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以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方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二者整合需循序渐进,依照一定的操作步骤和规定才有可能达到,并非一蹴而就。也就是说,二者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数学教师在推进二者整合时,可按照以下两个步骤有序地推进。

1)开展以小学数学课程知识为中心的封闭式整合。在此阶段中,信息技术一般是充当教学工具的作用,起到辅助教学演示和促进教学交流的作用。

2)开展以教学资源为中心的开放式整合。这一阶段,信息技术不再是充当教学辅助工具,而是成为认知工具,通过将数学学科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实现资源深化,进而提升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深度。

与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相符合的原则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也是重要的工具性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既要进行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概念的教学,又要进行数学知识应用及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等的教学。结合这一要求,则可以窥探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要符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以此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等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时,应当立足于数学课程教学核心概念、学生思维方法及能力等的培养,从学科教学实际出发,对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与运用,以此来促使学生培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践教学原则 无论是对于数学也好,其他学科也罢,教学的主要基石和最终目的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切合实践且成功运用到实践之中的数学教学模式,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才能够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才能够促使课程教学不断完善。对此,基于这一原则,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之中,方能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3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大致归纳为获得式、探究式以及基于互联网基础的合作式这三种教学模式。

获得式模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获得式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对数学相关概念的归纳,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为简单、直观,易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概念思维,并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获得式教学模式的创建主要遵循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1)教师要先明确数学课堂教学目的,利用信息技术独特的图文、声音、影像等要素进行情境创设、课堂导入等活动,进而激发学生形成对数学概念的假设与检验。

2)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将数学概念运用充分的数学案例进行解析和阐释,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与归纳。

3)提出概念假设,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案例进行命名。

4)二次呈现概念相关的案例。

5)进行归纳总结,并成功形成概念,包括对概念本身属性的掌握及概念的规范性表述。

6)理解巩固,应用概念。

7)归纳反思,对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归纳和反思,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体而言,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获得式教学模式中,其对信息技术的总要求较低,只要具备了计算机和投影设备便足以实现。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采取获得式整合教学模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之前,要准备好充足的数学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材料等,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探究式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开展讨论与研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等的理解,并成功运用其来解决数学教学实际问题,同时培养起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规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创建步骤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

1)明确课堂要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设备等信息技术对探究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建立起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的兴趣。

2)针对问题进行分析。选取解决问题时需要用到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并对问题的条件和要求进行有机提取。

3)分组合作,讨论探究。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探究,同时猜想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4)方案共享,评价筛选。教师将小组合作讨论的成果共享给全班学生,集全班之力,对成果、方案进行评价、论证,并筛选出最佳方案、最优成果。

5)利用信息技术对成果进行验证。

6)总结汇报并反思。

在该阶段,教师通常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解决过程演示和解决方案的梳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探究式教学模式计算公式等进行反思。探究式教学模式对解决数学经典概念和知识等非常有效,如经典的方程问题、相遇问题等,就可以利用此模式进行教学。在创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探究式教学时,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是具备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设备,诸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等。若学校未能具备这些设备条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

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式教学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合作式教学模式也为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互联网基础的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合作式整合教学,需依托生活实际这一“土壤”,因为不仅是小学数学知识的来源,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目的,都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都是为了满足解决生活实际的需要。故而,创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合作式教学,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以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为目的,围绕生活实际,以生活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和规律。该模式的实施也有七步。

1)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导入,并提出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视频、动画、文本、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将其引入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创设出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挖掘、探索和发现情境中所设置的数学问题,开启合作式课堂教学第一步。

2)问题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结题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的条件,引导他们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梳理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和规律,并最终真正确定。

3)分组合作进行信息查找,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网址、信息记录表等查找所需信息,为之后的合作互动开展铺好资源。

4)交流各自信息。这一步骤是合作式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重中之重。教师在学生小组查找好信息之后,就需要引导他们开展小组讨论、互相交流,通过沟通与交流,来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

5)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证明。在此步骤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结果的验证,并从不同的解题方案中评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6)汇报成果。当小组意见达成共同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各自的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7)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过程进行反思。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以及Word、PowerPoint等文字处理工具。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整合时,既需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三个原则,又需要基于三个原则创建出获得式、探究式以及合作式等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二者整合的实现。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应用是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一种颠覆和创新,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方法。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必然是大势所趋,对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学以及促M教学改革深化等方面,必定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11(8):46-49.

[2]苗逢春.解析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及其实施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2003(6):73-77.

作者:陈田刚,淄博市博山区中心路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255299)。

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我努力尝试探究解决一些问题。

一、精心设计、激发热情,让学生想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精选题材。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这是由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知识、经历和心理水平不同所决定的。例如,低年级的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从自然景物中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体味数学价值,整节课的教学充满情趣性。中高年级则更注重体验数学,因为中高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需要他们通过实验操作、调查访问甚至课题研究,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二、创造使用教材,提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效果

在现行的大多数教材中,每册涉及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量还很少,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应用教材的同时,还要根据班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自主地创造性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强课程的开发意识。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可以开一个小小的购物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些实用又有意义的东西。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钱币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不乱花零用钱的好习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还可以设计“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课题。

同时,我们还要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实践、小综合,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时时锻炼,处处提高,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如学习了《认识几分之几》,就可以开一个短小的生日派对,让学生学习怎样分生日蛋糕;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包装礼品盒,算一算要多少包装纸,要多少捆扎绳;等等。

三、指导方法、放手探究,让学生会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是为了不教。”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他们自主探索,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必须逐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培养数学实践能力,积累学习经验,获得良好的感性体验,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如,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章节在进行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实践活动是课外活动: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以小组去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是实物,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文字资料,收集好之后进行分类整理,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收集的作品和活动收获,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这项活动全员参与,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收集回来的资料很丰富,有药盒、化妆品盒、牙膏盒、鞋盒、砖块,还有的学生收集到打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片。用文字记录的有:电视机、冰箱、柜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了这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各小组长汇报时不再无话可说,各个胸有成竹,滔滔不绝。在谈到收获时,很多学生说这样的活动很轻松,数学课这样上可以不做作业。学生实际上并不理解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比起以前的做数学题增添了许多兴趣。紧接着我又安排了第二节活动课,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课前我和小组长先开了一个预备会,商量了一下活动的大致情况,我让他们去安排准备了活动材料。安排好后再向我做一个简单的汇报,活动课上我做了一些必要的要求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小组用土豆、苹果、萝卜去切,有的用筷子、橡皮泥去编扎,还有的小组用废旧挂历纸去粘,而我的任务就是巡视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作出相应的帮助和指导,我发现有的学生不会粘就把收集的纸盒拆了研究,有的做坏了再来,非常投入。快下课时我让小组长做了一个小组汇报,当然一节课40分钟很难完成所有的任务,不过大家兴致很高,我将这些未完成的活动布置成课后作业继续完成。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还是一门新的课程,还会继续下去。今后我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学 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区体验。”这些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课本不重实践,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脱节,课堂中回答得再好,生活中却不会运用,把许多学生变成“学非所用”的书呆子。那请问学习数学的用意何在?效果何在?那么我们一定要使数学走进生活,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摆脱教材的束缚,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亲近自然、突破传统,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的教材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那么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化繁为简,化生硬为活泼,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实现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运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图:图上有六位小朋友,他们正站在公园的价格表前说着什么,价格表上标着:划船 每人15元;滑旱冰 每人5元;游全园 每人85元。

我要求:根据画面编个简短的故事,故事中一定要有数学问题。学生积极踊跃,都要编出自己的故事,故事出来了,问题也就跟着出来了,有的学生说:“一天,小明、小华和美美等六个人去公园游玩,他们想要划船,你可以帮助他们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吗?算式是:15×6。”有的说:“他们要游全园,我能帮助他们算出共需要多少钱。算式是:85×6。”还有的说:“3个女同学划船,3个男同学滑旱冰,我可以帮他们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这期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积极。这样,教师利用生活情境,把学生带进了数学的天地,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学是为了更好地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为此,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1.灵活多变的作业。《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拟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布置必须打破传统规律,不能再搞题海战术。学生放学回家摆脱了课堂的束缚,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因此,作业的布置一定要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并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在学习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仔细观察,生活中在什么地方我们用到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谁发现的多老师会有奖励!第二天学生纷纷向我汇报:“妈妈买菜时用到了这种除法。一斤芹菜2元钱,妈妈买了3元钱的,买了几斤?算式为3÷2。”“我们分值日组时用到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求每组多少人?算式:24÷5=4…4,有四个组5人,一个组4人。”“我家花500元买了2吨煤,要求一吨煤用多少钱时用到了除法。”听着孩子们一句句准确无误的汇报,我知道他们学会了到生活中去提取知识,学会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我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了学以致用的舞台。学生在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在学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动手量一量”的实践课。学生自带直尺、米尺等一些工具,有测量的、有记录的,忙得热热闹闹,也收获了许多知识,增强了小组内的组织配合能力。汇报总结时,学生发言踊跃,向我汇报了操场的面积、花坛的面积以及教室中各种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教学与生活的学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自身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陈丹丹(1979— ),女,现任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杜庄学区王庄小学教师,小学数学一级教师,担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工作, 在秦皇岛市抚宁县举办的第二届班主任素质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与学业评价的优点

1.1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2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一起分担,各尽所能,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1.3有助于学生之间情感的增进。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间相互交流和帮助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相互地支持和激励,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也懂得了怎样关心和评价别人,认真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

1.4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合作学习使学生参与学习,为了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他们需要仔细地分析与阅读学习材料。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5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高。

在小组合合作学习中,小组长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谁先回答和提问,安排小组成员的角色,并且及时地完善存在的问题,且进行有效地归纳,这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高。

1.6有助于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

合作学习不但以组际竞争与组内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而且能够进行生生和师生间的沟通,甚至还能够在课外延伸学习。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与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2.1不适当的制机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仅仅注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而不结合学生的现状与教学知识实施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充斥一些缺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像是一些教师设计过易的教学知识进行讨论以及在一节课中组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等。

2.2不合理的分组

一些教师未能够进行合理的分组和思考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对于优化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是不利的。

2.3不够清晰的规则

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在教师提问学生之后,教室的气氛迅速地活跃起来,然而这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现象。有的小组仅仅是少数人发言;有的小组在开小差。这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不够清晰造成的。

2.4独立思考不够

学生在未经过思考的前提下进行讨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够反对或者是支持小组成员的不同观点,也难以完善自己的见解。这种合作学习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够,跟合作学习的本质是相悖的。

2.5不均衡的参与

在小组合作中,优生的地位是主导性的,而学困生被忽视。在合作学习中,优生常常具有合作贤ǖ哪芰Γ变得非常活跃,从而能够有效地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可是学困生缺少参与的机会和积极性,思考问题比较迟缓,常常是难以表现自己,这不利于学困生的表现、思考与发言,他们的学习权利被剥夺,所有的学习问题大都是由优生来解决的,而学困生变得非常被动,因而不能够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2.6不够充足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不久就要求学生合作学习,然后再过几分钟就要求学生“停止”。这个时候,有的小组才刚刚进行合作学习,这不利于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2.7教师的指导不到位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来回地转悠;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有的教师象征性提几句话。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是比较混乱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句,不够条理和分明,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脱离核心与重点,作一些无谓的探讨,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难以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科学地组建合作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与科学的进行学业评价

当前的小组成员大都是根据座位组合,前后左右的学生是一个小组,这样太过简单,分工和清晰,进而不能够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因此,教师应当科学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3.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

“异质”分组是指根据学生性格、能力、性别的不同,将2到8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这样能够实现学生间的互补,有利于小组功能的发挥。因为各个小组是异质分组的,从而实现了小组之间的同质的,这有利于公平竞争。具体来讲,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学习习惯等进行了解,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层次,即优、良、中、差,确保各个小组性别、人数和层次性的大致平衡,最后选择一名能力强的组长。

3.2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原则

结合学习活动的要求,在小组中设置组长、汇报员、记录员、联络员。组长是协调和组织小组的活动,管控小组的学习情况;记录员是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且对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员是为全班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联络员是联系其他的学习小组,实现组间的激励。总之,小组中所有合作成员都必须明确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掌握各自分配的任务,从而按部就班地进行合作学习。

3.3座位安排多样化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实施“U形式”或者是“小组式”的座位。这样有利于师生和生生的交流与协作。

3.4小组命名自主化原则

小组可以取一个响亮的名字,从而体现小组成员的意愿和思想等,像是探究小队和希望小队。

3.5评价多元化原则

合作学习的关键就是科学地评价合作学习,评价合作学习应当注重结果和过程以及个人和集体的统一。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更注重集体,因为合作讲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来实现的,因此通过评价能够推动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实现理想小组合作效果。

参考文献:

[1]许秀聪.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5).

[2]苏莉婷.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J].读写算(教研版),2013(4).

[3]苗春雷.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讨论方法的思考和实践[J].新课程(小学版),2011(3).

[4]马腾飞.对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J].学周刊:C,2012(11).

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学实践 活动 加强指导 注重过程 体验成功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28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了“数学实践活动课”,意在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从而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同时,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应用能力也都能获得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数学实践活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将实践活动设计成问题解决训练,拔高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层次;有些教师由于害怕准备活动材料,害怕带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会出安全事故,根本不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样一来数学实践活动就慢慢地被架空了。结合本人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我认为数学实践课只有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采用1+1+1的形式:教师利用1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学生利用1周左右的时间自主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参与收集、整理数据信息的全过程;学生利用1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汇报,体验实践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真正有序、高效地开展。

一、加强指导,明确目标

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我认为在让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前,教师首先应当上好一节活动指导课,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并较好地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资料的查找途径;数据的收集、计算;与走访对象的协调、沟通等)及安全教育。

在数学实践活动指导课上,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让学生看出数学实践活动在学习空间上,既需要课堂的学习也需要课外的实践应用;在学习内容上,需要与语文、科学、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有机地融合;在学习方式上,需要应用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节约用水”这一数学实践活动,就要求学生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全国乃至全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利用科学、数学课上学到的有关方法收集身边的浪费水情况;利用美术知识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告牌,奉劝大家节约用水;利用语文知识,撰写建议书,呼吁大家共同节约用水……在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后,教师更应让学生明白数学实践课首先是姓“数”的,数学实践课的落脚点在于让他们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前面讲到的“节约用水”这一数学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浪费水的情况及浪费的水可拯救生命数等方面。当然,在数学实践活动指导课上对学生进行一些文明礼貌和安全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注重过程,学生为本

要真正体现数学实践课“动”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全过程,才能让学生在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交流、动手、应用等能力也都获得发展。

我认为,小学生自主数学实践活动时间宜安排得长一些,一般以一周左右为宜。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学生可分为若干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当然学生的活动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可通过小组长、科代表了解学生活动开展情况,当学生遇到挫折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方法指导。例如,我班学生开展“节约用水”这一实践活动时,学生在数学科代表的协调下对活动进行了分工:一个小组利用网络或电视等媒体了解全国乃至全球的水资源情况;五个小组观察周围的浪费水情况,并通过分组实验获取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一个小组收集一些节水方法,设计一些节水图片标语……之后,各小组就在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开展调查、收集、设计及数据的整理工作。收集浪费水的数据的小组,在活动中遇到了问题:不知如何计算浪费的水量。教师了解到情况后,给小组长提醒:是否可用量杯、脸盆、桶等容器测量单位时间里的浪费水情况,再推广到更长时间浪费水情况;而脸盆、桶等是否可看作近似的圆柱来测量其容积。在教师的提醒下,该组改进了实验方案,很快地收集到了需要的数据。

三、提供平台,体验成功

实践活动指导,可以让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而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汇报的平台,则可以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成功,激发继续探究数学奥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爱表现的特点,教师至少在一次数学实践课上应留下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并让学生对将来的学习、生活提一些小小的建议。学生自己的发现、同伴的评价、同伴的建议肯定比教师、家长的说教要有力得多,自己的建议得到教师、同学认可,甚至被采纳,无疑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这更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让学生开展了“小小商店”实践活动后,教师可让“买卖”双方互评语言交流情况,尤其是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情况,此外还可让学生提一些提高计算速度、增加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机会等的建议(如我校一年级学生王诗婷提的常陪父母买菜,帮助计算菜价的建议就受到了同学的普遍认同,并纷纷采用)。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于历时较长,他们收集的素材、发现的问题、得到的结论肯定也多,如果不给他们提供汇报的平台,无疑会挫伤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聆听学生汇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就显得尤其必要。例如在让学生开展了“节约用水”实践活动后,让各组的学生分别利用语言、幻灯片说明水资源的贫乏;用实验报告、统计图表分析水被严重浪费的现状;用标语、图片提醒人们节约用水势在必行……这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更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知识,获得了更多的技能,让他们的探究热情更加高涨。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还可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没有汇报的东西通过图表、建议书等形式展现出来,在班级中展览、评比,这样的汇报活动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概括能力、编审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们自觉复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开阔视野,展示自我。

总之,只有真正加强数学实践课的指导,确实让学生自主实践,体验实践活动全过程,并给学生提供充分地展示、汇报的平台,才能让小学数学实践课真正“活动”起来,让学生更善于学习和思考,更善于应用与总结。

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标改革承载着浓浓的春意,创新教育沐浴在缕缕阳光中,新课标改革如同春季的雨露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意义。新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和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活力四射。特别是数学课堂原本相对严肃的教学变得积极活跃有生机的氛围,使教学生动有趣,也使学生充分发挥才智的同时张扬了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新课标改革的魄力,但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实施了新课标的课堂场景存在着一些只重形式而忽略教学有效性尚待检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实效性不高。

1教师做好备课工作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尤为重要。教师的课前准备态度决定着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果,需要准备很多的内容,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第一,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充分地预习。预习时让小学生自己先找出本节课的重点,自己通过努力来理解疑难之处,尝试解决后作好记录。这些预习有助于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师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钻研,确定教学内容并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来构建高效课堂从而实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标。第三,注重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而不是局限于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第四,要求教师对数学课程完全理解并十分熟悉,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学应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共同完成。小学生因为活泼、好动等特点,无法在某件事物上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课堂上多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是吸引其注意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那么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入手,以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意义目的地自主学习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学生经常会遇到的学习情境的资源。

2.1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

对于小学生,他们刚刚进入少年期,更容易理解具体直观的事物而不是那些抽象的理论。在有创意学生真正参与的课堂上,学生投入其中,本能的求知欲已经,潜移默化的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譬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加减法。那时在小数的加减法的课堂上,展开逛超市的活动,学生此时是消费者的身份,商品的价位则都是带有小数的价格。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尝试探索小数运算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现小数和自然数对齐方式的异同点。

2.2创设数学知识之间交汇联系的情境

布鲁纳认为促进认知发展的学习应该以“学科知识的结构”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中掌握知识。在单一知识内容的教学中,要适时创设与已学知识相联系的情境,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不断扩大、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创设数学知识内部前后联系交汇的情境,让学生积累前后联系的经验,促进其主动建构能力的提高。

2.3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

对有些概念、性质、意义,如果教材直接以结论形式呈现,注重的是学生需要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不易理解吸收。为了能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数学教学内容的形式性与数学发现的经验性之中加入了学生探索数学化的过程。譬如,学生初次接触轴对称图形时,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不同形状的风筝,在集体课外活动时进行风筝大赛,通过风筝在天上飞的时间长短决出优胜者。通过优胜者和落败者风筝的比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寻找断风筝会掉下来的原因,从而产生认识这种图形的愿望。

3改进教法

3.1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学生获得知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地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小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直观操作,教师和同学们的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并从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2注重生成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生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发现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探究、验证。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节时,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实验材料和实验要求,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设计活动方案、汇报活动方案、进行实验、初步推测、汇报最终结果、各组实验交流汇报的意见、推理、验证、归纳出可能性的大小和相关的联系。

4结语

抓住学科的本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教育者永恒的追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运用有效教育的教学理念,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改变一贯以来的教学行为习惯。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动手实践、团结合作、互相交流强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1]陈修兵.浅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教师版),2011(6):68-69

[2]蔡明静.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青海教育,2012(10):6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德育特色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政协工作汇报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