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书会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2 06:17:00

小学生读书会活动总结

小学生读书会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选阅书目 有效指导 读书活动 自主阅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好,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于永正老师则说,他的语文能力90%得益于课外,且是得益于出了校门后的“课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多读课外书,因为书是启智的。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

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如下:

一、选阅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为此,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诵读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

(3)浏览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不仅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主要报刊有《小学生学习报》、《少年儿童故事报》、《报刊文摘》、《少年报》、《读者》、《小学生时代》、《少年博览》等。

二、读书活动荟萃例析

(1)建立“读书积分卡”。为了促进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对孩子的读书活动进行量化,每个实验班都成立了读书会,给每个会员建立了“读书积分卡”。以学校推荐书目为主进行阅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目阅读,学生读书积分成绩由实验老师认真核实。学生每阅读一万字的内容,可积10分。设立“读书星计划”,四至六年级学生积满50分,可获得一颗读书星,获得30颗读书星,将荣获“班级读书大王”称号;获得60颗读书星,将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老师赠送的精美图书一套。

(2)举办读书成果展览会。①剪报本——每生用厚16开白纸自己装订成几个剪报本,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把自己从报刊中看到的最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这些本子上,每张报都要尽量做得精美别致,比如加上标题,在四周添上花边,或在适当处加插图、加一段读后感。②摘记本——每生准备一个厚硬皮本,专门摘记从课外书报中读到的重要信息,如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知识、写作知识、对联、8字成语、文学常识等等。同样,学生要精心制作每一页

面,做到图文并茂。

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都做得非常棒,在每学期一次的读书成果展览会上,孩子们的剪报本、摘记本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故事报、新闻报、诗歌报、作文报、图案报、生活常识报、数学报等精彩纷呈,摘记内容丰富生动,值得积累,很有价值。通过评比“优秀剪报手”、“摘记小能手”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热情。

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形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可以说是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而且这是长大以后没有办法弥补的。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我们把人类文化的精品、把最优秀的文章精心选择之后推荐给孩子,引导他们阅读,这意味着学生从人生一起步就与最精粹的文本对话,与最杰出的人物、最高尚的灵魂对话。一个从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定会是一个人文底蕴宽厚、基础牢固、素养全面的人。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是每位小学语文老师的迫切任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兴平 呼唤本色语文教学,净化教学理念[r].2010。

[2]崔玉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发言[r].2011,3。

[3]王航舟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j].山西:教学月刊社,2010,7-8。

小学生读书会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 作文 教学 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86-03

近年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国家实行中职助学金政策和免学费政策以后,农村的孩子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可是对于像我们学校这样偏远的农村职业中专学校,招生还是很难,生源也差。其中,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来自农村的中学,这些学生中,又有百分之九十几是留守学生,有的是各个乡镇中学的“问题学生”、“双差生”。学生的基础很差,不爱学习。就语文科来说,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差,写作基础薄弱。学生写的作文文字书写潦草,格式不规范,病语连连,错别字多多,方言严重,“土话”连篇。很多中职生写出来的作文,比不上城里小学生的作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难中之难了。如何教好作文?怎样上好作文课?作为一名在农村中职学校任教的语文教师,笔者深感作文教学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也一直探索困扰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原因。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深深体会到“狠抓常规,加强阅读,游览参观,联系实际,巧妙辅导”是至关重要的。

一、狠抓常规

作文常规主要是指:书写端正、规范,字迹清晰,行款格式规范,标点使用正确,文面整洁,养成良好的读书写作习惯等。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来到了中职学校,他们自然不会写出好文章。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笔者接手新生的班级时,都会狠抓这些常规训练,对他们严格要求。笔者采取的方法是练书法,让学生每人买回一本硬笔字帖,每天练习半小时;每个星期写一篇周记,这样既可以练习写作,也有利于笔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每日读《普通话测试》一书半小时,重点辨析形似字或同音字等。笔者还经常讲解标点符号的使用,书写的格式要求。每次作文严格要求学生保持文面整洁,否则重写。对文面整洁、字体工整的作文,笔者会挑选出来作为范文朗读,并且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供全班学生学习。这样经常严格地训练学生的基本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文书写习惯,提高了作文质量,也给作文批改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加强阅读

首先谈谈阅读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的影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能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尹建莉也说:“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也是同样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这不仅仅是为了写作文,而是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尽管他们已经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但是笔者深信,一个爱阅读的人,他的知识水平以及工作能力,一定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每天开放的时间很长,周末也正常开放。因此,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雷打不动。同时,每个人准备一个笔记本,做一些读书笔记。每个学期,笔者在班上举办一次读书会,对勤奋阅读的学生进行奖励。就这样,在中职校园里,形成了一股浓浓的读书气氛。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知识面广了,信息量增加了,遣词造句,写作文水平,甚至QQ聊天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他们越来越喜欢作文课,也越来越喜欢写作了。

三、游览参观

我们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单一,接触的信息面窄,接受的信息量少。乡镇学校集中办学,大批学生(包括小学生)从周一至周五都是在学校度过,学生的活动空间被限制在校园内。在校园里,书籍以教学参考书为主,内容落后,可读性不强,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上借书手续繁琐,开放时间短,学生几乎不去借书,图书馆形同虚设。大多数学校没有电视机,学生也不能带手机来学校,即使上计算机课,学校的网络也大多是不畅通的,名存实亡。虽然现在每个学校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设备,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大部分学校的网络不通,不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基本上不能接受学校以外的信息。因此,学生写作文就特别痛苦,挖空心思,冥思苦想,最后写出来的作文还是空话多,取材陈旧,没有新意。再说,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假期都是在农村度过,不像城市的孩子,在周末或者寒假暑假,家长会带出去旅游,增长见识,信息量也很大。还有,由于天天强调安全问题,农村学生几乎没有春游、秋游,没有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信息量就更少了。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游览参观活动。我们学校在容县县城,县城里最有名的景点就是“真武阁”、贵妃园和民国爱国将军故居、别墅。距离学校很近,笔者经常联合学校团委和学生会干部以及科任教师一起,带学生步行至景区参观。在游览参观过程中,笔者向学生认真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真武阁景区,学生大饱眼福,还学到了不少历史、科学知识。学生游览归来,都会写下了迥异于前的有观点、有材料、有感情的文章,表达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有的甚至写出了动人的诗句。比如杨启文同学写道:“四柱悬空竹瓦青,高台碧阁镇容城。不识容州绝胜处,试登楼顶听啼莺。”这些诗句是游览的结晶。如果一生都没有到过真武阁,仅靠纸上得来的资料,恐怕是很难得出这样有感情的文字的。

通过这些参观游览活动,学生对写作越来越感兴趣了,写出来的文章也有感情,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四、联系实际

(一)联系校园的日常生活进行写作训练

我们学校创办了十几个社团组织,每天下午四点半,各个社团都会开展活动。因此,学生经常需要写工作计划、活动海报、活动请示、活动总结等。可是就连一些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写出来的应用文也是漏洞百出,文体毛病明显。因此,笔者会结合校园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讲明应用文的重要性以及写作方法,并且通过活动进行写作训练。比如,将本地的特产――沙田柚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写一份产品说明书;如果学生要竞选学生会的某个职位,就要写一份演讲稿;有时候一些工厂的领导来我们学校招聘毕业生,笔者也会让每个学生写一份简历,拿到招聘现场去观摩;布置作业时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写作,如调换宿舍、调换专业、生病或突发事件需要请假、申请加入社团、广播稿、前往其他科室领取物品、不小心遗失物品时向其他同学求助等,让学生从校园的日常生活中筛选素材进行写作,既能完成应用文写作的任务,而又不觉得枯燥乏味。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各种应用文文体的写法,认识到作文不过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来的一个语言的书面化的过程,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情绪。

(二)通过QQ聊天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学校的学生,几乎百分之九十都带有手机来学校,他们经常通过手机上QQ和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同学和朋友联系。QQ成了学生重要的通讯手段,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午晚休的时候,很多学生躲在被窝里进行QQ聊天。学生在QQ聊天中,大多是用本地方言,比如“你吃饭樱磕闳尤ィ俊本苎生每天花了很多时间聊天,可是说话的水平和写作的水平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下降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对学生详细谈了使用方言聊天的危害。笔者说:“ QQ聊天使用方言,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行为,毫无意义,应当马上停止。以后,你们必须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在聊天中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一举两得,这才是聊天的意义所在。”学生听了我的话,纷纷发言,各抒己见,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真的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学生大都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按照笔者的要求去做。能够坚持下去的学生,一个学期之后,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说话水平真的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实习实践

中职生每年都有机会进行实习实践,笔者会利用实习的时机,对他们进行写作指导。比如,笔者所任教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每个学期都会带她们去县城的幼儿园实习。笔者要求学生自己写实习计划和总结,实习的心得体会;每天写一篇实习日记,记录幼儿园的具体工作和自己的得失;要求学生自己出板报,美化教室和寝室、幼儿园的楼道以及学习园地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会写会说会画,口才和胆量也得到了锻炼,整体水平提高了。

五、巧妙辅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学生也常常在写作中说假话、套话,以致于最终无话可说。很多语文教师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其实,真正的作文是不需要技巧的,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就是用最朴素的文字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章《月是故乡明》,他的许多作品也是很朴素的。文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技巧,而是朴素。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应该站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的高度,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作文内容与形式俱美,充满灵性与个性。如何具体指导学生的作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培养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的能力

首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要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比如,食堂排队领饭菜,有没有插队现象?同学们怎样对待插队的同学?宿舍里的同学有哪些表现?周末逛街遇到什么新鲜事?春夏秋冬家乡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南方和北方的景物以及气候又有哪些差别?并把这些记下来。要求学生经常写日记,并且利用每个星期的班会课互相交流。

其次,用心感受生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的好习惯,指导学生训练自己的感官,对外界事物能灵敏地作出反应。比如,我们学生当中,留守学生接到在外打工的父母亲或者哥哥姐姐的书信或者电话时,会引起人的某种感受,这些就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春花秋月,月缺月圆,又引起学子思念家乡之情;高山大海,气势磅礴,又让人联想到祖国河山壮美,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触景生情,睹物生情,产生鲜明、生动的印象,写作时候就会“下笔如有神”。

第三,产生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可以是社会民生问题,比如,让学生关心新闻,关注民生,关注医疗、交通、能源、环保等。带领学生观看最近央视辞职记者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让学生(下转第97页)(上接第87页)观看之后思考、讨论,谈感受,从而更加自觉宣传环保,爱护家园;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比如,竞选学生会干部、竞选节目主持人、社团的创建与开展工作、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等;还可以是某种情感体验,比如,中职生早恋、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究等。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把它们写下来,这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引导学生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真正好的文章,是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我的母亲》、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和莫怀戚的《家园落日》等,作者用朴素真切的语言,表达了感人至深的感情。笔者让学生反反复复朗读、感悟、总结,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共鸣。学生从这些优美的作品中感受到文章的“美”,感受到那种深厚的亲情及爱家爱国的浓烈而深沉的感情,有个别学生读着读着竟然流下了眼泪。笔者对学生说:“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愉快的,而不是任务,不是强迫,否则不写。”学生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启迪,有感而发,也照着样子,写下了一些感人的文章。

文章的优劣并不在于写什么内容,而更在于怎样表达、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同样的素材,有的写得呆板、干巴、枯燥无味,有的却生动感人;有的词句优美、意境深远,能深深地打动人的心灵,引起人的共鸣。所以,有灵性的文学语言的运用,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

上一篇:家校共育读书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社区读书团队活动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