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3:26:34

象征手法的作文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1篇

教学“运用象征手法作文・植物篇”,为了深刻学生感受,强化学生体验,教学过程中我大量地引入运用象征手法的典范作品,让学生畅游其中,深入地感受、体验象征手法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给学生以拐杖”,进而形成学生自己驾驭象征手法的思想。

具体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设有六个板块:

第一板块:经典作品中感受、理解象征手法

1.分析茅盾先生《白杨礼赞》用什么象征什么。

2.分析《峭壁上的树》用什么来象征什么。

3.比较阅读中小结:运用象征手法体现文章的基本写作思路。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比较阅读实践中,会激活学生的发现、感受。

第二板块:简单应用中体验象征手法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尝一尝。填空:我由 想到了 ,是因为 。学生会在最简单的实际运用中自我体验,自我建构象征手法的相关思想。

第三板块:讨论中强化感受和体验

如何展开对象征体的描写,是运用象征手法的关键。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学生需像《小马过河》中的小马那样,亲自到河水中试出河水的深浅。组织学生围绕《白杨礼赞》《峭壁上的树》两篇文章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互动、交流、沟通、碰撞、融合,从而生成对“如何展开对象征体的描写”的认知。培根说,讨论可以使人明辨是非。讨论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能够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的。

第四板块:课外迁移,验证感受和体验

朱作仁教授多次谈到:作文教学要注意有一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当学生已经对如何操作象征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时,需趁热打铁,让他们在对更多的作品的学习中验证这种感受和体验,以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巩固、强化、深刻地运用象征手法的思想。可选用《我爱野草》《春麦赋》等典范作品。

第五板块: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象征手法

朱熹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光说不练嘴把式,要让学生把交流、汇聚、融合生成的有关象征手法的认识,在写作实践中得以巩固消化,在“授之以渔”后,让学生亲自下河去捞鱼,这个“捞”的过程是强化自我体验,检验自我构建的重要步骤,在实践中让“真知”诞生。

第六板块:互评中运用感受和体验

古语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生之间互评作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能借鉴,巧吸收,学生自己写作实践时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而且,同龄人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对话,交流体验,更易于彼此理解接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著名教育家胡绳先生倡导要把想和做结合起来,只想不做是“空想家”,只做不想是“实干家”,二者皆不可取。孔子亦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就是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边想边做,边做边想,学生的感受越深入,体验就越深刻,感受也就越切重要害,二者相得益彰。把感受、体验的权利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悟,这样形成的语文能力才是最有效的。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2篇

>> “借物抒情”作文升格 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咏物抒情? 借景手法的古为今用 对举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浅析议论文中的抒情手法 善借歌曲创作精妙的手法,巧设作文教学新课堂 浅析借景手法在庭院空间中的运用 从小“物”中“探幽”出大“理”——“借物喻理”手法解读 借物抒情的花鸟画 借景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 托物寓意手法运用的几种类型 浅论“点化”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会在作文中运用表现手法 试论学生作文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作文表达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抒情与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抒情和描法 论穆旦诗歌的戏剧化抒情手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付祥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借物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条条框框的写作方法束缚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思维,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慢、语言格式化、缺乏创意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将课堂交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作文 借物抒情手法 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2-01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缺乏自己的理解,能将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真正地应用于作文之中的人数少之又少,笔者基于自己多年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对借物抒情修辞方式的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学习。

一 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甚至惧怕,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我在教学中,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丽的草原上,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此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 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描写和《井冈翠竹》对翠竹描写等特点。在描写白杨时,文章以白杨的不平凡精神为主线。作家茅盾在文章开篇点题,抒发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接着描写白杨树是如何不凡、伟大,从而将由对白杨的赞美转为对抗日军民的歌颂。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感受茅盾进行借物抒情创作的思路,即开篇引物――由物绘神――由物及人,抒发深层的感情,解释“物”象征的含义,通常在借物抒情文章中会有一条主线引领全文。这样通过上述的教学,会让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思路,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指导和写作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的要素

在文章中立意要深刻、鲜明并且贯穿全文之中成为文章的“主心骨”,并且在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抒情文章写作过程中正确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立意。

联想是文学创作的来源,在借物抒情的作文中要将物象与表达的情感相连,联想要恰到好处,避免过分的雕琢。

三 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反面典型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借物抒情散文写作技能,从而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书写借物抒情文章。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立意、描写、联想方法使用不当的借物抒情文章,让学生通过文章的修改,从不清楚如何写向应该怎样写的方面转变。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错练习,可以快速发现文章中的不足,吸取他人的教训,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自己文章中出现,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另外,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修改,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教师占据主角的情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科学的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教学中,首先要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要从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和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等要素;最后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在新课程目标中,规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通过本文对借物抒情作文的教学指导中,可以看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文章写作提供正确的写作方法。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手段,避免空洞地教授学生写作技巧。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中考作文,除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言文从字顺、具体明确”外,还要符合各地考纲的评分标准,如讲究文采,语言亮丽,语句意蕴丰厚等。这样,考生的作文才能获得理想的分数。具体说来,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用语贴切,意蕴深远

杜甫留下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经典佳话,贾岛也有“推敲”的感人故事,名家写作历来重视词语的雕琢,往往精心锤炼,力求传神。生动贴切的词语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中考作文要使语言鲜明生动,新颖脱俗,考生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具体、形象、内涵丰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

二、活用修辞,精彩纷呈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说过:“修辞的作用就在于给平实的语言赋予超凡的表达效果。”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修辞之于语言,犹如华美的服饰之于人。文章语言需要修辞来装饰。

在作文中,善用比喻能让作文生动形象,满篇生辉;善用拟人既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又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善用排比能增强语句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善用对偶句式则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

《安塞腰鼓》一文中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三、巧借手法,推波助澜

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表现手法在文章文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文章语言因表现手法而内蕴丰富,文章主题因表现手法而不断升华。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渲染和烘托、联想和想象、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欲扬先抑、象征、铺垫、照应等。

《安塞腰鼓》一文中,作者正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铺垫、对比来衬托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热烈的特点,从而表达了对质朴、粗犷、豪迈的安塞人的热情讴歌。如果没有这些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其语言带给读者的震撼是不会如此强烈的。

除了以上所述几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奇特精彩的想象句,思想深邃、含蓄隽永的哲理句,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引用句,等等。这些句子点缀、穿插在文章中,会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从而让你的作文“亮”起来。

【误区警示】

一、词汇贫乏,用词重复。只惯于使用有限的、常用的词语,比如,写到人物的激动,就说“我十分激动”“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语言了无生气,淡而无味。

二、句式单调,缺少变化。不用疑问句,不用感叹句,不用祈使句,只是钟情于陈述句,并且都是主谓宾齐全的陈述句(注意:应该有承前或蒙后省略成分的句子),如此一来会使得文章语言单调乏味,表现力差。

三、忽视修辞,语言无味。懒得启动联想和想象,因此,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被搁置一边;文章充斥着散句,句子缺少节奏感。

四、口号连篇,大话不断。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主题,不少考生误以为“口号喊得响”,就是注重思想;“口号喊得多”,就是深化主题,喜欢给人或事物贴标签,以致“汗水”和“泪水”比比皆是,“热爱”与“伟大”充斥全文。

【原题呈现】

岸是水的边界,是限制,也是规则;它象征着归宿,承载着游子的思念与寄托;它饱含憧憬,写满孩童的梦想与期待;它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请以“岸”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014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作文题目)

思路点拨

要写好这篇作文,我们可以从立意上下功夫:

一、顺向立意。1.弹跳式。如按照“自然之岸――人生之岸――理想之岸”的联想链,或叙事,或论述,或夹叙夹议,将自己对“岸”的思考不断升级。2.探究式。围绕一个点,深挖下去,将个性化的情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既然说岸“象征着归宿,承载着游子的思念与寄托”,那么便可层层追问:岸承载着游子的思念与寄托,有何例证?岸为什么能承载游子的思念与寄托?对此,“我”有何感受?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4篇

1.融会贯通,理解象征手法的含义。

2.学以致用,运用象征手法写作文章。

【技法指津】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表现手法。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质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运用象征手法写文章,从总体上说,属于“托物言志”的范畴。在构思作文时要做到“三要”:

一、要选好“象征体”,做到联想丰富。

要根据客体与象征体之间相似点的内在联系,充分展开想象,巧妙地描写出象征物的神韵和风貌,使读者产生联想。例如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诗人眼中梅是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李清照有诗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梧桐又何止是树,它也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二、要明确“象征义”,做到始终如一。

在描写中,不论情节如何变化,要始终保持象征物的前后一致性。自然万物,千姿百态,其色彩、风韵不仅给人以美感,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牡丹象征富贵,杨柳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大多是思乡的代名词。

三、要观察仔细,做到形神兼备。

还记得学过的《紫藤萝瀑布》吗?作者宗璞观察仔细,不仅摹画了色彩,而且绘制了形态,还捕获了芳香。从外在的形象到内在的品质;从视觉的窗口到味觉的芬芳;从可触可感的实物到梦幻招魂的仙露琼浆。着墨丰润,用笔多变,形神兼备。感动之余,精神振奋,因为这坚强的生命,是战胜困难后的欢呼,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精神涅,象征美的不灭,象征心灵之花绽放。

【牛刀小试】

灯火牵动我的情思

国仁昭

从前,总以为那些矗立在路边的灯很卑微,很渺小。

但在那一天,我对路灯的看法改变了。周五晚上,我们班放学比较晚,我和同学走在放学路上。突然间,所有的路灯同时亮起来了,灯火辉煌,照亮了前方的路。

这时,我注意到路边有些环卫工人正在辛勤地劳动,他们用黝黑的双手保持着这座城市的整洁。

很多人在看到他们时,会投去不屑的目光,好像他们天生就该为人民服务一样,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外貌:一身已经穿得很旧的橙马甲,一条一成不变的黑色裤子,以及两条因劳累过度早已瘦得皮包骨头的胳膊,还有那双在烈日曝晒下变得粗糙而黝黑的手。

但就是这样朴素的衣着和瘦小的身躯,他们干起活来时身体中仿佛充满了无限的能量。

他们就像路灯一样,很不起眼却又那样重要,点亮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那些照亮别人的人,又何尝只有清洁工呢?

望着街边矗立的高楼大厦,我想起了那些外地务工人员。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筑起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他们从十几岁起就来到了这座城市,无依无靠,与他们相伴的只有嘈杂的人流和路灯的亮光。

生活中,像路灯一样照亮他人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渺小而不卑微。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也许,梦想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当我们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时,成功也许就在眼前!

点评:在作者眼中,灯就是那些卑微但却伟大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的象征。文章描写细腻,过渡自然,从清洁工到外地务工人员,他们就像路灯一样,照亮了这个城市,温暖了这个城市。全文精巧的构思值得我们学习。

【误区警示】

1.在选择象征体时,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外形上的,如竹与气节;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梅与傲世,总之必须有契合点。

2.文中的象征义虽然没明说,但要让读者能够借助所描述的内容心领神会,不能让人费解或产生歧义。

【延伸训练】

在科学家眼里,灯是科技的产物,进步的象征;在诗人那里,灯是精神的航标,人生的动力……生活中,我们与“灯”相伴;生命中,我们与“灯”同行!

请以“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题材自选,体裁不限。

思路点拨:1.这个作文题,关键是要弄清“灯”的含义:“灯”象征着温暖、温馨、光明、希望。灯能够给人指明前进的方向,能够照亮人生路途,能够驱散寒冷,赶走黑暗,除去阴霾,能够让人迷途知返,让迷失方向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5篇

比拟法是一种颇具新意的写法。在某些文题的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选择运用拟人或拟物的修辞,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如下例:

我是一颗不知名的种子,妈妈把我吹向空中的那一刻,便注定了我一生的艰难。

我最后一次回头望了望地上的妈妈,她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说:“孩子,坚强一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吧!”随着风姐姐,我向着陌生的远方飞去。(选自考场作文《风雨中,我找到了幸福》)

技巧点拨:这篇文章巧妙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一颗种子寻找幸福的故事。写出了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文中的“种子”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避免了说理的枯燥乏味,变得形象而生动。

技巧示例二:抑扬结合,波澜起伏

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爱有憎,有褒有贬,评价不一,反映在写作上,就形成抑与扬。“抑”就是抑制,下压,指对人、对事、对物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扬”就是褒奖,抬高,指对人、对事、对物的褒赏,情调的高昂。实际运用时,有时欲扬先抑,有时欲抑先扬,有时抑扬交错。请看下例:

来城里念书两个多月了,我还没有回过家。回家看看的念头不是没有,只是一想起父亲那可怕的面孔,想起他出门时那几句不冷不热的话,便止住了脚步。父亲把我送到学校的那天,丝毫看不到他与弟弟嬉笑时的那份开心。到了校门口,父亲把一叠皱巴巴的票子塞到我手里,那神态似有几分苦楚。分别时嘱托的几句话也是硬邦邦的:“你不要老往家里跑,来来回回,好几块钱呢。”(选自考场作文《风雨中,我理解了父亲》)

技巧点拨: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本要表现父亲对自己的爱,开头却渲染自己对父亲的不满与失望,这为后文的“扬”埋下了伏笔,使得文章波澜迭起,颇具吸引力。

技巧示例三:妙用象征,蕴深意于物象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法,一般是指用某一具体形象暗示某一观念、思想和感情。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使文章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如下面一例:

我明白了,彻底明白了。什么是阳光?阳光是友情,是关怀,是体贴,更是一种努力进取的精神。我看清阳光的模样了――在小红的身上。

“阳光给你带来了内涵。”小红向我嫣然一笑,挥挥手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坐在一片芳草地上,尽情享受着阳光的。

“一个人的外表并不能证明什么,重要的是内涵……”小红的话又在我的耳畔响起。失败了,重新站起来,只要有一颗向上的心,何必在乎结果!

是的,只要有内涵,哪怕是夸父那样为了追赶太阳而渴死,人生也是有意义的。(选自考场作文《寻求阳光》)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6篇

■写作材料的高密度积累

通过几年的阅读,学生在阅读量上收获颇丰,但要真正用好这些材料,让这些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需要初三阶段的高密度积累、归纳整理和强化巩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梳理归纳、活学活用课内材料;②拓展延伸,继续加大课外阅读量;③放飞思维,进行课外名言警句、诗词的分类整理;④陶冶情操,进行美文的初步赏析和积累;⑤升华认识,培养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对问题的深刻判断力;⑥习惯积累,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写作习惯等。

■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

“文无定法”,但非无章可循。作文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归纳各种各样的写作手法并运用之。如通过读《爱莲说》、《陋室铭》就要明确如何托物言志;读过《海燕》、《白杨礼赞》,就要归纳出象征手法的特点……

在阅读中,精心探析各种写作手法的特点,细心揣摩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种种写作手法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写作技巧的理性思考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7篇

·写作材料的高密度积累

通过几年的阅读,学生在阅读量上收获颇丰,但要真正用好这些材料,让这些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需要初三阶段的高密度积累、归纳整理和强化巩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梳理归纳、活学活用课内材料;②拓展延伸,继续加大课外阅读量;③放飞思维,进行课外名言警句、诗词的分类整理;④陶冶情操,进行美文的初步赏析和积累;⑤升华认识,培养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对问题的深刻判断力;⑥习惯积累,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写作习惯等。

·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

“文无定法”,但非无章可循。作文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归纳各种各样的写作手法并运用之。如通过读《爱莲说》、《陋室铭》就要明确如何托物言志;读过《海燕》、《白杨礼赞》,就要归纳出象征手法的特点……

在阅读中,精心探析各种写作手法的特点,细心揣摩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种种写作手法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写作技巧的理性思考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燕 象征 写作

所谓象征意义,是指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抽象意义的文学手法,即不具指某个抽象意义,而是通过渲染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经历来理解作者的深刻寓意。象征意义的手法多见于散文作品中,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较为多见,最著名的要数高尔基的名篇――《海燕》。

一、精妙布局,彰显思想高度

象征寓意是这首散文诗的主题,题目是作者运用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的开始。“海燕”在俄国被誉为“暴风雨的预言者”,高尔基充分运用了这个象征寓意,给“海燕”赋予了更多人格化的内涵,使其成为俄国黑暗时期照亮人们希望的明灯,提高了文章的思想境界。

全诗共呈现出三个激荡人心的画面。以海燕抵抗暴风雨为主线,描写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和“即临”三个场景里,海燕在性格、形象上的变化,营造层层递进的紧张氛围以调动读者的情绪至最高点,自然而然地勾勒出海燕作为“暴风雨精灵”的艺术形象。

第一幅画面描写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时候,苍茫的海面映衬出海燕娇小的身姿正在迎着风高傲地飞翔,如同黑色的闪电一般迅捷,而海鸥、海鸭和企鹅却在丑陋地。第二幅画面描写暴风雨逼近的时候,海燕乘风破浪,勇敢地与暴风雨正面迎战。即使狂风怒吼也无法阻挡它的意志,狂风的疯狂反扑没有吓倒它,反而激励它奋起再战,像“敏感的精灵”洞察击碎狂风的机会。第三幅画面描写暴风雨马上来临的时候,尽管狂风肆虐、闪电交加,仿佛要置海燕于死地,但却无法阻止它冲破牢笼的信心,海燕用两次疾呼表达了迎战暴风雨的决心与积极乐观的信心。

随着画面的推进,文章的思想高度逐渐显现。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尽管文章运用了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描写某一件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而是通过象征的视角去看待所描写的世界,实现虚实结合的象征意境,使文章呈现出超越现实的艺术真实感。

二、顾此言彼,突出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塑造出了同一事物的象征体与本体。在《海燕》中,作为一个勇斗暴风雨的经典形象,“海燕”是极富形象性的象征体;而它的本体正是成千上万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甘愿奉献生命的革命先驱。当然,革命队伍中偶尔也会混进诸如“海鸥”、“海鸭”和“企鹅”这样贪图安逸的伪革命者,它们在暴风雨面前不但退缩不前,而且逃命。

《海燕》中对三幅画面的描摹不仅是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每幅画面都具有各自完整的故事情节,即象征勇士、反动势力和伪革命者的形象,三幅画面又存在内在的联系,一步步地加剧了环境的恶劣,尽管读者感叹海燕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但它乐观、积极的态度仍然会鼓舞读者继续欣赏。

从象征意义来讲,全文构思顾此言彼。虽然海燕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但文章并非仅仅描写海燕,而是通过对环境氛围的塑造,通过对“海鸥”、“海鸭”和“企鹅”这些怯懦者的描述,运用象征意义手法,再现了作者所生存的混乱时代,将无法言说的“愤怒”表达出来,这正是象征意义表现手法的作用。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这种象征写作手法,以物寓意,表述内心的情感,给读者留出遐想的空间,深化和提高作文的思想内涵。

三、对比烘托,渲染经典形象

对比烘托是象征意义写作手法中常见的表现方式。对比有助于使事物的形象更具真实感,便于树立经典的艺术形象;而烘托则会加强渲染的气氛,便于营造紧迫的氛围,使读者对海燕的经典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衬托海燕积极乐观、勇斗暴风雨的特质,作者运用外部环境来烘托其形象。如文章中所展示的三幅画面,从暴风雨的“将来”到“逼近”,再到“即临”,一层一层地制造紧张气氛,加剧了外部环境的烘托;描写海燕在壮阔的海面上与狂风缠斗,也是在渲染外部环境;最为直接的背景烘托是最后一幅画面中出现的“风”“云”“雷”“电”四大恶劣天气,如同当时社会中强大的反动势力,给“海燕”一般的革命者以最猛烈的、最沉重的打击,表现了善与恶的较量,有力地烘托了海燕的光辉形象。

除外部环境烘托外,文章还运用了重要的对比写法。如为对比海燕的勇敢机智,作者特地安排了“海鸥”、“海鸭”和“企鹅”在恐惧中与飞蹿逃命的形象。在危险面前抱头鼠窜的形象刚好表现了假革命者的怯懦与自私,反衬出“海燕”的英勇与献身精神。在强烈的形象对比中,使“海燕”的形象愈加高大。总之,对比与烘托是本文象征意义写法中必不可少的两项“武器”,二者相辅相成,使“海燕”的形象光芒万丈,堪称经典。

四、感性修辞,酝酿情感迸发

《海燕》这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的抒情,又有诗的“比”“兴”,其独特之处即在于“无韵脚却富有节奏美感,不分行仍不乏精炼笔触”,这是其他表现手法所不具备的。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感性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等,激发读者不断进行情感酝酿。

比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这句话,用“闪电”来比喻海燕动作的敏捷,刻画传神;并赋予它高傲的性格,这是拟人化的写法,强化海燕的象征意义;用“抱”“甩”“摔”等一连串动作来描写“狂风”,再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渲染恶劣的天气环境,使读者的情绪愈发紧张起来。用“敏感的精灵”来形容海燕的聪颖,用“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来比喻海燕的勇敢机智,等等。重复使用“遮不住”这一词,饱含深情的语气加强了对文章紧张气氛的渲染。

文章结尾处最著名最壮烈的那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终于使情绪渲染达到高潮,使读者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将“海燕”的象征形象发挥到了极致。这篇课文选用的修辞方法非常简练,用法恰到好处,使修辞发挥了最大的功效。在教学中,学生不但要借鉴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更需要勤加练习,掌握惯用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即可提高作文的艺术性。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9篇

鉴于考纲并无任何变化的特点,在备考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扣紧考纲中的四十个考点,逐一训练到位。但是,又不可以平均使用时间,应针对近两年来学生的测试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复习:

一、古代诗词鉴赏

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是目前学生备考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应将诗词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分解为古代诗词鉴赏中的抒情手法和描法两大类。然后应把每一大类再细分小类,抒情手法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描法分为细节描写、白描、象征、虚实结合、烘托、动静结合等。这部分的复习备考要做得细致具体才行。

二、文言语句翻译

考纲规定“翻译文中的句子”,对这类试题考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失分颇多。为此,考生应注意以下九点:

1.翻译文段或句子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所译文段或句子中的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3.遇到文言特殊句式要调整;

4.要补出文言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5.要懂得一点文化常识;

6.要了解修辞现象;

7.不必翻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和专有名词;

8.删去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9.古今词义相同,但由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所以应该用双音节词翻译单音节词。

复习时,在上述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配合以试题,加强训练,方可见功效。

三、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纲规定“能理解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三篇文章,即《植物睡眠之谜》《沙尘暴》《铜奔马正名》,扣紧考点,仔细研究三篇文章及文后所设的试题,会发现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时欠缺的是“形式逻辑”常识,而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对形式逻辑常识只字未提,致使学生解答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试题时感到模糊茫然。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形式逻辑角度解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先说清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什么是概念的外延;再说清判断,什么是判断的质,什么是判断的量,什么是判断的模态;最后说清推理要遵守规则,并要合乎情理。做了上述必要的铺垫之后,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的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散文阅读

考纲规定“能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两篇散文,即《报秋》《绵绵土》。散文阅读的主观性试题历来是考生答题时深感困难之处,可以说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分值高、判分严,考生丢分多。为此,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研究四种题型。

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研究“词语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研究“句子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即表达技巧)”,研究“表现手法题型”试题;依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研究“主旨理解题型”试题。

2.从近几年来看,考生丢分最多的是“表现手法题型”。因此,教师要扣紧考点,做具体的解读。

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

1.表达方式,散文涉及表达方式之中的叙述、描写与抒情;

2.写作方法,如类比、烘托、反衬、抑扬、象征、白描、寓庄于谐等;

3.布局谋篇,可以检测文章整体的布局谋篇,也可以检测文章局部的布局谋篇;

4.修辞方法。考纲的文字表述概括性极强,高三师生备考时必须将每个考点具体化。

五、作文

2008年高考语文共十八道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八道,材料作文八道,话题作文两道。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即将谢幕。这一结论的前一句话是对的,后一句话不妥。考纲“题型示例”共列十一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五道,命题作文三道,材料作文三道。由此看来,考生在备考作文时,还是应该关注三种作文题型,“话题作文”仍然没有过时,不可忽视。命题作文,要训练学生审题时抓住题眼,即抓住题目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情感倾向的关键性词语。要培养学生对词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和句子式标题的审题能力。

材料作文,要在训练写作的过程中反复提示学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练习材料作文的类型要全面,既要练习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作文,既要练习事例材料和寓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古代典籍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要让学生练习三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即包括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具体要求;二是解释话题式,即话题的材料就是话题的解释,也就是将材料、提示语和话题三合一;三是直接话题式,即无材料,无提示语,只出现话题。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能力;培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目前在阅读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只是满足于对所阅读材料的理解而已,很少有学生主动、有意识地从阅读中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其结果是阅读与写作脱节,学生不能从阅读中受益而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这句话点明了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点体会。

一、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为写作做准备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来传送情感、表达心意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循序渐进的形成过程。而作为现代的中学生,正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抓住时机,切实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做出自己的努力。在阅读教学中首先以读为主,轻声朗读是初次接触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默读是解决课文中的疑难字词;感情朗读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品味文章的语言,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朗读还可以分角色,置身到故事情节中去,与人物共呼吸,体会并掌握语言的魅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优美的篇章或段落,为写作积累语言素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一种特定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想说的欲望。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在课前朗诵描写“春”的诗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朗诵描写四季的诗词、散文名句。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敢说的精神。多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消除学生怕说错的紧张心理,使其自由发挥。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创造表达的机会,不断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减轻心理压力,渐渐地学生就敢说、敢表达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问题或者让学生设计问题,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集中小组的观点、看法推荐代表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要求语言流畅、思维缜密。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小组代表,这样每个人都在语言表达上得到了锻炼。另外,打好语言表达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些课外读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闻,积累大量的词汇,只有把自己的语言材料充实起来,不断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才能在表达时得心应手,随口而来,而不是信口开河,语无伦次。思维能力决定着使用语言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在平时上课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如快速抢答、有奖竞猜、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敏锐性。

二、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理清写作思路,为写作布局谋篇

学生接触一个文题就匆忙开始写作,往往是写了上句没下句,有了此言没下文。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布局谋篇,也就是没有写作思路。学生提笔就愁,眉头就锁,写作文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成了学生的负担。有些学生为了应付作文往往抄袭他人的,这样下去学生的作文不见起色,还养成了惰性,因此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尤为重要。叶圣陶说:“练就了理清文章思路的基本功,会一辈子受用不尽。”文章的思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及照应、穿插、悬念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中。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的方法。

1.从划分层次来理清思路

文体不同,划分层次的方法也有不同。记叙文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感的变化、地点的转换等来划分;议论文则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体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式来划分;分析说明文时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散文可从描写的景物不同来划分。例如,《春》这篇文章结构精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人们盼春,继而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个方面描绘春天,最后赞美春天。描绘春天是文章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绘出春的色彩。这是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佳作,无论从语言还是构思都值得学生“温故而知新“。

2.从捕捉“线索”来理清思路

有的文章靠划分层次还不能理清思路。由于内容复杂、头绪众多,单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还不能抓住复杂内容有机结合的内在机理和症结,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内容层次的基础上,捕捉串联复杂内容的“线索”。通常所讲的“线索”有这样几种:(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2)以感情为线索;(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4)以时空变化为线索。《社戏》是一篇小说,相对来说课文较长,内容也较复杂。初读课文学生很难把握作品的思路,可引导学生先审题,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望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

3.从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入手来理清思路

在写作中,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既受文体制约,又受内容制约,同时也由写作思路决定。比如,写记叙文,思路是先写结果,再写过程,那么就必须用到倒叙的叙述技巧。阅读作品时,先一一找出这些表达技巧,分析其表达作用,然后综合起来考查,也能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例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运用插叙,布局巧妙。“我”在爸爸妈迫下向同学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时,运用了插叙,写出了“我”与万芳的相处,表现了两人的真挚友情。插叙使内容集中,故事紧凑,并且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友情的行为。

三、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掌握写作方法,为写作做铺垫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常见的有:悬念、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寓情于景(联想、想象)、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等。在写作时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才能表现出作品的思想主题。掌握写作方法不能靠空洞的讲解,要借助文章理解并掌握。《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抒情散文,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磨难,就连藤萝花也跟着遭殃。作者心情沉重不得排解的时候,藤萝花儿却灿烂盛开,花的生机勃发感染了作者,使作者从“生死”的思虑和“手足”的悲伤中解脱出来,超越个人的痛苦,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并掌握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体现。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白杨树象征了西北的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团结向上、奋勇抗敌的精神和意志。这篇课文通篇采用象征的手法,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首先要介绍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掌握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在写作中经常用到,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在写作中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却很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像这类常见并经常应用的写作手法教师要细致透彻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对比手法的作用及应用。

四、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品味作品的语言,为写作注入“血液”

优秀文章的语言文字是充满活力的,描写是生动形象的,抒情是淋漓尽致的。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语言贫乏,前言不搭后语,更谈不上流畅生动。学生一提写作文就头疼,对写作不感兴趣。然而,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写作尤为重要,写好一篇文章语言表达是关键,语言来源于生活,来源于阅读。文学作品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使自己的作文达到语言流畅、生动形象、要富于表现力。品味作品语言就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品味语言可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情感等角度去鉴赏、品味。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春》这篇散文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是鉴赏的佳篇。“春草图”一段作者是这样描写春草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嫩嫩的”“绿绿的”叠词的使用既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又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连用六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带给人的欢乐。教学时要让学生用心体会。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比喻生动形象,想象力丰富;拟人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春》这篇文章也不乏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花多,表现出欢欣跃动的活泼与情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运用比喻和拟人分别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突出它的勃勃生机,艳丽容颜,健壮身姿,表现出春天的“新”“美”“力”。语言风格有自然淡雅、平和冲淡、苍劲雄壮、绚丽浓艳、清婉隽秀、形象含蓄等。作者的情感表露在字里行间,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要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进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为写作注入“血液”。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和发展。

上一篇:雪鲁迅范文 下一篇:小学运动会加油稿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