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3 13:05:31

向日葵教案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规划 合理掌控

美术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常常以精美的教具、精彩的示范、精心的设计吸引人。但是美术课必须是名副其实的“美术课”,都必须立足于本学科专业特征,以美术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规划教学设计,灵活地掌控教学过程,切实提高美术课的效率,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美术课如何科学规划教学设计,合理掌控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科学规划教学设计

科学地规划好教学设计,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在设计美术课堂教学时,应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准确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这充分说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并可以测度的学习结果及具体规格。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核心与灵魂。在一节课中,教师准备教什么?希望学生学到什么?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如:浙美版第三册《好大的向日葵》,有些老师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向日葵的基本特征。2、感受向日葵有大有小的画面风格3、鼓励小朋友用多种颜色画出五颜六色的画4、通过观察向日葵花盘、叶子的形状特点,并体会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我觉得该目标过于笼统,不好界定,而目标3的主体对象是教师,目标4更是空洞,课堂上很难达成该目标。因此根据教材的安排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认识向日葵、欣赏向日葵的美;2、了解向日葵的各个部分,感受向日葵变化多端的花瓣,饱满的形象、以及向日葵丰富的色彩;3、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来表现半命题画《—――的向日葵》,培养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任务明确,也容易达成。还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内容合理

老师们在上公开课时,有时为了展示课堂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将两课时的内容压缩到一课时中,于是,课堂教学上就出现了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现象。到了学生做作业的时候,老师们催促声不断:“好了没有”,“快一点,抓紧时间了”、“还没完成的同学先放一下” 更有甚者,学生水粉颜料刚调好,下课的铃声就响起,只好把作业放在课外,课内就不能很好地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给课堂教学留下遗憾。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考虑学生最需要的什么,时刻提醒自己该环节对于目标的达成和重难点的突破有无帮助,一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和话语都应尽量避免,尽可能的在有限40分钟内,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

(3)教学形式适度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的确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过于花哨的课堂只会令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热闹过后却什么也没有学到。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线条的魅力》一课,开始时,请大家欣赏一段flas,短片内容很新奇,引得学生哈哈大笑,看似把课堂气氛调节得很不错。可短片内容跟本堂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而后的作业展评环节,教师更是别出心裁地运用了花瓶拍卖会的形式。立刻,孩子们情绪高涨。然而,静心细想,这样的形式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到底有没有帮助?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环环紧扣,更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适度地把握教学形式,切忌过度包装。

二、合理掌控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不是单纯地实施教学方案,它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是师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在学科、学生、教师、师生互动等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关注教学的全过程:抓住学科特征,凸显主体地位,适度留有空白,关注动态生成等。

(一)抓住学科特征

美术,“美”即“审美”,“术”即“技术”。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美术教育必须包涵审美教育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美术审美教育和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只能通过美术的手段来实现。比如课堂上教师的示范,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他们清楚地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而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上《椅子设计》,教师课堂上亲自折纸,展示了不同的椅子(如图),这种示范,使学生在通过直观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的过程,掌握了椅子基本的制作方法和创造方法,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

正如上海师范大学胡知凡老师所说的:“美术老师不要忘本,自己的专业是美术,专业素养与专业以外的东西如何把握,这是教师们需要好好考虑的。希望老师把课堂教学落实到实处,认认真真地上课,扎扎实实地上课,还美术学科的本位是十分重要的。”

(二)凸显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总是围绕着教师的表现,教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就算是偶然关注到了学生的行为表现,也都被当作是教师“教”的效应,或者是教师“教”的反馈。而教师更多的也只是关心自己的教案能否顺利完成,根本无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共同感悟、讨论和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多多关注学生的需要,将“主人”的地位归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如:就拿一年级的《东南西北》一课来说吧,东南西北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折了,那么,我们不妨就请会做了的小朋友上来示范,教师只要从旁提醒一下注意要点即可。这样一来,既让该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其继续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其他孩子的一种激励,让他们也能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三)适度留有空白

“留白”原指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技巧,即在创作时为了充分地表现主题而留出空白的艺术行为。欣赏者则凭借显露出的“冰山一角”进行想像、联想,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作品的内涵。“留白”能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借鉴“留白”手法,把它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1、示范留白

教师示范是美术教学中最为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完整的示范却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且又浪费时间。因而,示范时,教师不一定每幅画都画得那么具体、详细,只要抓住关键,抓住要点、难点,选择局部来进行示范,通过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让学生掌握创作方法的同时,留给学生一点探索的机会和创新的空地。例如在执教的《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一课,我用毛笔蘸藤黄色加一点赭石色,用中锋一笔勾出半个琵琶,再用同样的方法勾出另一半。其他的如勾蒂,侧锋两笔画叶子,浓墨勾筋,画枝,则没有画出,而是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示范留白使学生既感受到教师精彩的技法演示,又能创新表现,作业异彩纷呈。留白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天地,激发创新热情,激活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2、知识留白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学生没有疑问的课并非一节好课,教师可以留下一些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带着问号结束新课,从而促使他们课外继续观察和发现,把课堂延伸至课外。如在执教《做做陶艺》一课,在欣赏《唐三彩马》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这匹马造型非常逼真,非常精美,但为什么尾巴这么小,和生活中的马尾不一样呢?”这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中有没有谁知道?”这时一个学生说:“是为了节省材料。”另一位同学说:“马尾巴的毛掉了。”“马尾巴受伤了。”教室里哄笑一片,其实没有谁知道真正的答案。我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同学们,而是让学生课外先观察家里或商店里卖的唐三彩马,它的尾巴是不是都是很短的,然后查资料或调查,下一次课来一起交流。课中留白,促使学生课外探究,到生活中去观察和思考。

“留白”是美术课堂常用的艺术,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能给学生创造自由翱翔的空间,并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从而积极地参与探究、学习和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留下教学空白,又要利用好留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激活课堂。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创新思维。

(四)关注动态生成

平时我们的课堂大都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预案的忠实执行者,不允许学生“旁逸斜出”。若有学生超出了教案预设的答案,教师就会努力“引导”其“回归正轨”。殊不知,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和教材、教案的不断碰撞,往往会闪现出出人意料的火花,灵感和创意随即迸发,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1、及时捕捉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动态的、精彩的生成资源,而这个精彩总是在那一瞬间激发。因此,发现这一瞬间、把握这一瞬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剪拉花》时,正要示范其制作方法时,突然发现有个学生已经开始在下面动手了。我用眼睛的余光斜视了一下,没有批评该学生不认真听讲,反而还请他上来当小老师。只见他动作娴熟,而且一边做,还一边提醒大家哪些要点是要特别注意的。没料,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个个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一眨眼而错过了学习的机会。生成性资源也许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但它往往是隐蔽的,需要我们老师目光敏锐,并及时地捕捉和利用,从而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2、机智处理意外,增添鲜活色彩

许多发现、发明很多时候是从意外中获得灵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意外情况,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好奇心、引发思考的有效途径。记得在教学《东南西北》的时候,我本意是想让学生学会东南西北的制作方法,并利用画、剪、贴等各种方式对“东西南北”进行夸张的再创造,从而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美丽的立体造型的“东西南北”(例如:小动物等)。可谁料,在学生创作时,一个小朋友突然“卡擦”一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你在干嘛呢?”我上前问道。“老师,你看,照相机!”她兴奋地举起手中的折纸玩具告诉我。“是呀,还能操作的,可真形象!”我很好奇,于是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做照相机的?”她什么也没说,只见她三两下功夫又折了一个,我恍然大悟,原来“照相机”的折法跟“东南西北”差不多,只是最后的几步稍微变了一下。就这样,课后,我给大家留了一个任务——根据“东南西北”的折法,试试还能变成哪些好玩的东西,看谁变得多。结果第二天早上,孩子们真的带来了好多小玩意儿,“衣服”、“裤子”、“手枪”……应有尽有(如图)。试想,如果我当时就遏制这个小朋友的行为,要求她必须做小动物的话,那样不仅可能会消灭学生的创作热情,更损失了这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财富。

可见,我们教师只要敏锐地发现课堂中出现的“生成点”,机智地处理好这些“意外”,它将带给我们更加鲜活而精彩的课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可以留出一定的“弹性区域”,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总而言之,虽然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呈多元发展态势,但美术课终归是“美术课”。美术教师必须牢牢坚守美术课堂的底线——科学规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目标准确,教学内容合理,教学形式适度;合理掌控教学的过程,紧紧抓住学科特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进行艺术留白,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从而扎扎实实地落实课堂教学规范,促进课堂教学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5月

[2]王大根:《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国美术教育》,2007年6月

[3]熊雪青:《警惕公开课的负效应》,《中国美术教育》,2010年第5期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2篇

白老师的窗户正对着那块空地,打开窗子就看见下边光秃秃的一片。白老师心想,这样空着多可惜!于是,他在上面种了向日葵。

向日葵挺立在这块小土地上,显得精神抖擞。白老师一有空闲就过来给它们浇浇水,可他也不是很有空闲的,比方说要出差。

那回,就业班的同学下企业实习,学校派白老师去做监督。实习一做就是一个月,这个月偏偏还净是大晴天。等到实习期满,白老师回学校一看,得!花儿全蔫了!

“哎哟,我的向日葵!”白老师真叫一个心疼,赶忙给它们浇水。能活的都活了下来,实在活不了的只好撤掉,又栽了几株新的。

“要是以后我不在,这些向日葵可怎么办啊?”于是白老师嘱托学生,以后轮到周五值日的同学卫生工作做完后,记得去给向日葵浇些水。

他们班共40人,每两人值日一天,也就是说谁都有可能轮到周五值日。轮到的同学都很自觉,都没忘了给向日葵浇好水再回家。

白老师自然不会让大家做白工,作为回报,他时不时地就会请这些同学下馆子吃一顿。

孙金枝和方桂就是其中一对。

孙金枝人如其名,当真是金枝玉叶般娇贵。她身材高挑,成绩优异,而且极善画画,美术作品多次在比赛中获奖。众多光芒集于一身,使得她在同学中显得特有人缘。当然,出于嫉妒,背后中伤她的也不少。

“白老师好!”孙金枝爽朗地向白老师打招呼,然后转过头对方桂说,“小桂子,快向老师问好!”

相形见绌,方桂的生活就没那么滋润了。他长得矮胖,常受校霸欺负;他成绩不好,常受学霸嘲笑。更要命的是他那名字――方桂!大家都觉得这名字像太监,于是合伙给他起外号,叫他方公公、小桂子、东厂长……总之,方桂觉得自己的生活真是糟糕透了。

三人入座,点餐。几个小菜过后,上来一大盘小龙虾,这是当地最有名的“大溪龙虾”。

白老师一边剥着小龙虾的壳,一边感慨:“一晃就很多年过去了,小时候我常和朋友去溪边钓虾,那时候野生的龙虾也多,不像现在这些,全是人工饲养的。每当大雨前后,总会有一大批虾兵蟹将爬上滩。我们把猪肉拴在棉线上,龙虾一钳子下去夹着猪肉就不肯放,轻易地就被我们钓上来。其实只要它把钳子松开就没事了,可它就是不乐意。”

“哈哈,那还真是愿者上钩!”孙金枝说。

“可不是!那会儿,会钓虾的人可是一抛一个准,我不和你们吹,伙伴当中就数我最厉害,回回钓完了虾,那些小伙伴就说,‘瞧,又是小白脸钓得最多!’”

“啊哈?他们……叫你‘小白脸’?”孙金枝打量着老师这张脸,分明黑得跟锅底似的!

白老师笑笑说:“这就多亏了我的这个姓,谁叫我姓白呢?这个姓在我们这儿很少见,他们就给我起了不少外号,叫我‘’‘白眼狼’,但也没啥恶意,只是叫着好玩。我每次钓虾都比他们多,这下还好意思叫我‘’吗?你说对吧,方桂?”说着,白老师把刚刚剥好的龙虾放进方桂的餐盘。

“老师,我懂了。” 方桂早就发觉老师一直注视着自己。

白老师欣慰地笑笑:“每回我把龙虾钓上来,总会分给钓得少的同伴一些,‘白眼狼’不久也没人叫了。所以嘛,跑在前头的人不能光顾着自个儿跑,时不时回头帮助一下落单的同学,对人对己都有益。”

孙金枝点点头,她也听出了弦外之音。

“所以到最后就剩一个‘小白脸’了,这外号不错,比我这大锅脸强多了!”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

自那之后,白老师发现孙金枝对待同学明显热情了许多,而方桂也变得有自信了。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一段时日之后,学校的老师们都注意到白老师所带的班级不论学习还是纪律,都提高了一个档次。

在同学们的悉心照料下,白老师的向日葵长得格外高大,金色的花盘里结出许多颗粒饱满的葵花籽。白老师小心地取下这些籽,埋进40个小花盆里,送给同学。大家用记号笔开心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每天看看小花盆里有啥变化,算是枯燥的高三生活里难得的乐子。

墙壁上“高考还剩XX天”的日历变得稀薄,高考随之临近了。有放下一切抓紧时间复习的,也有娱乐学习两不误的。白老师把自己比作太阳,学生便是他的向日葵,只要太阳是灿烂的,花儿也一定是灿烂的!他一再地保证,会陪大家一路走下去。

如果不是那天发生意外的话,他是不会失信的。

那天夜里,白老师独自坐在办公室整理教案。暴雨骤临,一阵大风灌进来,白老师没能把资料全都压住,一张纸飞了起来,夹在窗缝里。白老师个子不高,够不着,于是站到窗台上去捡。大雨漫湿了窗台,他一个趔趄,摔了出去。

他落下来,正好落在那片植着向日葵的土地上。

白老师是在两天后的中午醒来的。

“你醒了?感觉好点了没?”前来探访的莫主任惊喜地看见他醒过来。

白老师冲他笑笑:“真是劳烦你了,老莫。”

“没事儿,”莫主任把手中的花束放到床头柜,“你看,这都是学生送的,他们还挺有心!”

白老师看着这束鲜花,花束里错落有致地插着几株百合、郁金香、艾草以及向日葵。向日葵金色的圆花盘像一枚枚小小的太阳,在花丛中格外醒目。

白老师忽然想起什么,他问:“今天几号了?”

莫主任说:“4号,再过几天就高考。”

白老师失落地叹了口气,怎么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掉链子呢?

莫主任赶紧岔开话题说:“你的那些向日葵还真神呢!知道吗,你掉下来的时候好几株都被你压在下边……”

“都死了?”

莫主任摇摇头:“起初我们也都觉得活不成了,但还是把它们给扶正了。结果咋的?才过了两天,它们就复原了。”

“都复原了?”

“少数几株还有点儿打蔫,大部分都复原了。你要知道,长大了的向日葵一两天晒不到太阳也不会影响生长。”莫主任顿了顿,“学生们也都成年了,他们自己懂分寸,你就趁这阵子好好调养调养,别太操心了。”

就像莫主任说的,学生们的确很有分寸。最后一个星期,没有玩三国杀的,没有玩酷跑的,没有玩口袋妖怪的,大家都抓紧一切时间复习。

捧着语文书的:“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代表作《受戒》、《七里茶坊》……”

捧着政治书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捧着英语书的:“guard守卫,decision决定……”

有一个人埋头苦读的,也有几个人相互讨论的,一切井井有条。偶尔有几个老师经过教室门口,都不由感慨:“白老师的学生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高考的前一天晚上,白老师做了个梦。

在梦里,那些向日葵都着了魔法,纷纷飘浮在空中,像是阿拉丁的魔毯。白老师坐在一个巨大的金色花盘上,学生们坐在金色小花盘上,不知是谁吹响了口哨,大大小小的花盘欢快地往远方飞去。他们飞过了碧空,穿过了云彩,像是无数亮闪闪的鸟儿,冲向一片海滩。海滩上伏着螃蟹、海星以及椰子树的影子。海水清清,波浪一层接着一层,前赴后继地拍在礁石上,溅起了无数白色的水沫。金色的花盘漂浮在波浪上,像无数只小小的船,小船上的伙伴们一起唱着歌……白老师沉浸在这片五彩缤纷的梦境里,露出了开怀的笑。

白老师痊愈出院的时候已经是六月末梢,学校放了暑假,校园里空荡荡的,脚步声显得尤为清脆。

白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不由得怔住了:40张课桌整齐地排列着,每张桌子中央都放着一个花盆,每个花盘里都是一株盛开了的向日葵。最前面的花盆底下压着一张字条,他一眼就认出这是孙金枝的字迹。上边写道:

亲爱的白老师:

展信快乐!

当您看到这张字条就意味着您已经出院了,在此祝贺您身体康复!人家说一个好的老师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您就是那位辛勤的园丁,我们则是您的向日葵。时光犹如白驹过隙,是您给予我们阳光雨露,伴我们度过风霜雨雪,在我们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为我们指点迷津,为我们分忧解难。请您放心,这次考试我们都很顺利,甭管最后结果如何,我们都会笑以面对。

7月1号有个同学聚会,地方就在咱们常去的那家饭店。老师,您会来吗?

“来……一定来!”白老师的双眼像是揉碎了的两片湖。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感官习作;动态生成;表达;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73-01

习作,难乎?易乎?会者不难。

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会者,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传授写作方法、技巧,同时也是学生情感的交流与渲泄,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我觉得作文教学不能盲目地推崇理论,也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出正确的解决办法。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作文教学实践当中慢慢摸索出来的一些粗知拙见。

1.影响习作教学动态生成的原因探析

1.1 教师"导"的随意性。小学生从三年级正式开始练习写作文,一直到六年级,八册语文课本,大约六十多个单元,就有六十多篇大的习作。再加上平时的日记,周记,课文后面的小练笔,每张语文试卷后面的习作,大约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大大小小要写五六百篇作文。除去大的习作,剩下百分之八十的作文训练重点内容、方法、目标是什么?教师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就造成了无目的、重复的训练。有部分教师在作文备课中,只是简单的写了几条提纲,有的甚至没有教案,仅有一个作文题目。越来越少的教师为教学需要而写"下水"作文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走入了一个误区。对学生缺乏有效指导,过多的进行应试作文模式地训练,这种教育影响了正常的写作教学,使学生的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教师的作文批改没有针对性,缺乏有针对性的眉批、尾批,有的甚至让学生代批了事。习作评讲无的放矢,不能将习作的训练达标情况系统、及时、有效反馈给学生,有的甚至不评讲。

1.2 学生"学"的盲目性。好多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布置的作文内容大多是和积极的,正义的,向上的事情沾边,而在大部分孩子的眼中,这些事情往往是最没有兴趣的。写作文时,学生遇上最大难题就是没有内容、材料可写,往往是为写事而写事。一些孩子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缺乏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写作时就想不到材料来支撑。还有些孩子,写作时,依赖于老师的"先说后写",老师请一部分学生先来说说今天的作文怎么写,这部分学生练习说得多了,就使另外一部分学生坐享其成了。使得交上来的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一部分学生享受习惯了,思维造成了定势,抑制了他们的创造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缺乏个性,没有个人的思想,没有独特的人生感悟,这样的作文可以说毫无价值。

2.带学生在感官习作中,找到表达的切入点

针对老师和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尝试了带学生进行感官习作练习,引导他们找到表达的切入点。

策略一: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感官习作练习:

练习一:请你带着想象观察凡高的名画《向日葵》,如果这株向日葵就在你眼前,展开想象,带着你的感觉去写一写它吧!

同样的题目,孩子们因为有了独特的感觉,写出的结果大不相同,就以向日葵为例:

习作一;在风中,向日葵在颤抖。它金色的花瓣在阳光下亮闪闪的。它的叶子有点没精神。伸出手来摸一摸,向日葵花的花蕊那样柔软。空气是凉冰冰的,向日葵花却还是那样热情。

习作二:向日葵花在唱歌,你听到了吗?它在唱一首快乐的歌。它的金色花瓣在抖动着,像是在边唱边跳舞呢!它每次轻轻的跳动后,都会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你闻到了吗?

可以看出,经过了这些习作实践之后,他们对于感觉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也渐渐开始将自己的感受自然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练习,意在让孩子们将自己不同的感觉汇合在一起,这时的感受不仅有外在的听、闻、触、看等等,还有内心的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的体会,大大加强了孩子们习作内容的丰富性,也使孩子的语言表达更丰富,更有张力。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策略二: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有话可写

在多项感官习作训练时,学生都可以先去实践再总结提升。朱熹曾说过:"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1]

练:题目:《森林中的一天》,"这是一个晴朗的天气,你走在大森林里,……"请你围绕这一情境写出自己在森林中的一天中发生的故事。注意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的听、看、闻、嗅等感觉。

练习三:《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呢?能不能描写一下其中的一个片断,努力做到有声、有色,有自己独特的感觉。

一开始我们的感官习作实践训练就是在带着孩子们下水,此时的习作练习让孩子们在关注到听的、看的、闻的等感觉的同时,重点引导他们掌握习作的方法,无论是低年级孩子写看图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孩子们写人写事,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将感官体验揉和进去,孩子们觉得有话可写了。

策略三: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表达独特的自我

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体检,前提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心理上可以是完全放松的,强化学生产生的与众不同的想法。矿工的帽子就是将手电和安全帽结合在一起的创新的实例,正是因为有了与众不同的想法才产生了许多新的发明创造,在学生的习作中,这种与众不同的想象也是一颗颗闪光的钻石。当发现学生习作中新奇有趣的感受时,牢牢抓住进行评讲与放大,让学生敢于不断地产生新鲜有趣的想象,他们的感受是独特的,是得到尊重的,教师只需要引导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官体验表达独特的自我。

抛开我们的习作来看,美好的感觉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感觉麻木的人,无论做什么都难以获得快乐与幸福。印度著名瑜伽大师爱・扬格这样说:"感觉是我们的盔,才智是盔上上羽毛,羽毛是一种装饰,头盔却能保护脑袋。" [2]感觉如头盔保护了我们的脑袋,感觉保护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脑袋,没有美好的感觉,再多的才智也无处安入。感觉是思想和行动的源头,有了美好感觉的引导,会令我们奋步向前。孩子们在感官习作的练习中找到了自己表达的切入点。相信他们会在有趣的习作中成为一个感觉敏锐,充满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1] 摘自《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3月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4篇

上山下乡和德国留学是改变他人生的重要经历。“我们这一代人生经历中有两把尺子:一把是上山下乡,土插队;另一把是西方留学,洋插队。我们的青春受着这两场巨大的人生迁变的塑造。第一把尺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园,在灵魂深处留下家园的印记;第二把尺子带给我们一场生活和精神的远游,给了我们远望家园的铭心刻骨的距离。”

通往许江的精神世界,有两股力量交揉并进:一股是他的艺术家生命,以过往为根基,从生命的况味中研磨出色彩,挥洒在人生的画布上。另一股是他作为教育家、学者身份的力量,以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未来为导向,致力培养高等院校视觉文化人才。两股力量都体现了他的启蒙诗性和远大的精神信念。

2016年12月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选出新一届领导机构。许江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

一天,笔者走进了许江在钱江之滨的画室,一边观画一边听他讲述着画葵前后的不凡人生。

以笔种葵

中国人自古有咏物抒怀的传统,在今天能把这种传统延续得如此精微的却不多见。许江,是其中一位。

许江自言“格葵,便是格他自身”,十余年磨一葵,自2003年8月某日在欧亚之交的土耳其马尔马拉海附近的小亚细亚高原,许江邂逅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葵林。其后,他不厌其烦地访葵、追葵、种葵、画葵,他画春葵、夏葵、秋葵、冬葵,绘大葵、小葵、硕葵,他如农夫般在画布上每日不停地耕作,用画笔描绘出一首首葵园深处的精神史诗。每每画葵,他总能找到新的意象。他以己之生命去感葵之生命,以己之成长去体葵之生长。葵之多子,在他眼里是葵之多思。葵之向日,在他眼里是物与人共同的对光明和精神的追随。他以己之悟性去理解葵之物性,化草木出本心。于他而言,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同样有着一生一世的厚度,值得人们去感同身受。

画葵即画人,许江以葵为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造像。“东方葵”指向新中国成立30年间的一代人。余华在《向日葵们百感交集》一文里,追忆了和许江近似的童年,“1955年出生的许江,1960年出生的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素不相识的人们,向日葵是我们共同的一个记忆,是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热泪盈眶的一个意象……很多年过去,终于有一个人让我们的向日葵复活了。”那不是一两个人的童年,而是一代人的童年,这一代人在相似的经历中长大,彼此惺惺相惜,所以自觉牵手,心心相映,就像许江的葵园,从来就不是个体的写照,从来都是一片具有群体性和历史性的荒原。

与葵的不期而遇,如今看来显然成为了许江人生的临界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的一个艺术人生的起点。在这个点上,他被打开被历史的尘埃所覆盖的那个真实的自我,过去的一切存在和路径似乎都只为寻找的这一个“我”。那一时刻的许江,邂逅“葵原”,也发现了“远望”。他回忆到:“我蓦然遭遇一片夕阳下的老葵。那葵钢浇铜铸一般,与大地浑然一体。它们正朝向同一个地方,太阳从它们身后缓缓落下。我仿佛看到一群老兵,也看到我们自身,那曾经向阳花开的一代人。那一瞬间,我所有的关于向阳花的经验――那时代的群体命运和现实的风雨沧桑,那交叠我心并在记忆中蒸煮了几十个年头的经验――被怦然激活。我看到了将一代人的生命历史性地活化而为的存在。我不仅看到了葵,而且看到了葵的荒原表情,看到了一个季节和站在季节边上的自己,从此开启了我的葵园绘画。每次创作,我都仿佛回到那里,回到那个夕阳西下、大地苍茫的“众神的黄昏”。那个时刻是我葵园记忆的起点,也是我后来无数葵园意象的家园。”

此后,许江陆续遭遇了生命中数个愀然于心的葵园现场,并从这些发生现场中反复自我开启,提炼出葵园绘画的精神内核:从内蒙古雪原的“沧桑如醉”,到象山葵园的“重生之炼”到阿尔泰荒原的“群葵即人”,再到嘉兴南北湖的“此在即诗”。在这段持续13年的生命远旅中,许江从远方回到本土,从俯瞰的天空回到沧桑大地,再回到群葵的家园。

人的生命,走向和脉络往往受牵引于前时前事,当时莫名的一个因子,或许最后竟主导了你的生命也未可知。这是生命的奇妙之处,被称之为命运。

1955年,许江出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他家处在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有些季节站在门前就能看到长在山地上的一些向日葵。他父母都是中学的老师,在家中教他背唐诗宋词,在课堂上教他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使他变成了一位优秀的学生。1968年的一天,许江随父母下放到闽北的偏僻山区沙县。在沙县的日子里,他重启阅读,钻研绘画。中学毕业后,许江作为知青直接在农村插队落户,在山村学校里当代课老师,每日往返几十里的山路给不同村的孩子上课。1976年9月,许江凭美术专长进入福州美术公司,成为公司的“四大金刚”业务骨干之一,也结识了一批热爱美术的挚友。1978年许江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真正开启他的艺术生涯。

这样的经历看起来平铺直续,但个中的细节却只有听本人道来,方解其中的况味。父亲给了他传统的滋养和对知识严肃的态度。从顽皮少年到知识青年的转变,或许只在少年被抄家时轻轻将红卫兵遗漏的一本小书踢到床地下的那一脚,那一脚也将他的懵懂、顽劣踢进了历史的尘埃。被红卫兵抄走后,父亲又千里迢迢去回的一叠手写教案,成为许江最重要的礼物,至今珍藏家中――脆而黄的书页里,是他的少年时光,是他的父爱,是他的人生启蒙。而上山下乡和德国留学更是改变了他人生的重要经历。“我们这一代人生经历中有两把尺子:一把是上山下乡,土插队;另一把是西方留学,洋插队。我们的青春受着这两场巨大的人生迁变的塑造。第一把尺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园,在灵魂深处留下家园的印记;第二把尺子带给我们一场生活和精神的远游,给了我们远望家园的铭心刻骨的距离。”

心在校园

在2015年上海中华艺术宫“许江艺术展”的展厅里,有一个文献展主题为“此在即诗”。其中有许江多年来的日常写作系列手稿,有他的数位硕、博士生梳理的许江创作中的10个关键词,也有近百位艺术家、教育家、文艺家为许江写的评论文集出版物。

由此观滴水可见沧海,写作让许江与世界之间不断地出入往返,交相眺望。正如他与学院的师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有趣的“同游”P系。他沿用一个近代教育家的观点:大学是一个大池塘,师生如鱼同游。迄今,许江已经为众多师长师友所写评论文章200多篇,手书相赠,是许江与同行者交心会心的特殊方式。

正如许江与世界著名青年建筑设计师王澍的相遇,他曾赠一首小诗给王澍:“我们回望,在深秋的落叶里,一条瓦砾的沟坎,在模糊的墙体上,划一道空,一道顽强的远方。”多年前,许江慧眼识才,将王澍视为“诗性上的同道者”,以文交心。王澍读博士,许江为他写推荐信。王澍读博到二年级时,许江就邀请他回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宁波要建美术馆,许江积极推荐他,美院建设新校园,许江将这个20万平方米的大项目全部委托王澍,而唯一的要求则记述在三首诗与一次“同游”中。山南二期设计初期,许江曾邀王澍同游凤凰岭皇城遗址中的月岩泉,写一首诗赠之,诗中以归晚的鱼舟、踏青的巷口、早熟的田陌、刚直的点墨等意象来期待未来的校园。今天想来,如此这般的筹划建造,如此这般以胸臆呼唤建筑、用建筑营造望境,正是应和了诗人造园的意味。

王澍谈到:“许江院长为代表的一群教授,像是某种心灵唱和,在影响着这个校园最后的形成。”数年后,象山校区最终在国际建筑界、学术界赢得广泛好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美校园,而王澍也在2012年获得号称“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如今的象山校园,正如当初许江和王澍畅想那般,弥漫起一种充满活力的理想气息,一种开放与坚守兼备的精神气质。

与学生之间,许江更是贯彻“同游”之道。每一年的新生入学典礼、老生毕业典礼,许江都会认真准备讲话稿,为学子们讲授“为人之道”、“从艺之道”。

每次演讲,许江都激情澎湃,与学生互动时,更是充满火一般的激情,只要他一上台,师生们都会为他呐喊和鼓掌。许江说:“我就是要在校园里点燃一把火,并把这把火带到师生中,点燃他们心中的追求和希望,激励他们去创新、出成果。”“诗性”和“激情”是许江用来激发学生的特殊方式,在一字一句的谆谆教诲中将中国美院的学术谱系和文脉理想传递给一代代的学子,让学子们能够始终怀揣着一颗东方之心,缓慢而坚定地涵养起中国文化的传承,带着在这座校园中培育的湖山精神、诗性精神,成为理想的坚定守候者。

写作,对许江来说始终是未竟之事。多年来,先后出版画册《东方葵》《东方葵II》《精神绽放》《重新生长》《致葵园》《被拯救的葵园》《远望》等与学术文集《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等。正如葵在许江笔下是一代人的化身,而文字则是心灵诉诸的中介,许江以葵心自许,以文字会心,一边描绘这个世界,一边又被世界的变迁所描绘。

同样,文心还体现在他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实践。2005年6月20日,许江在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上以《大学的望境――论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的精彩演讲,提出了“望境”的新学说,对当今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进行了全面阐述。

中国美术学院致力打造“大学望境”,无论是西子湖畔还是象山之麓,美院的校园建造向世人彰显出一种“空间建造与精神塑造共构”的大学理念。对许江来说,以文会心,是一份收获与担当,是一代人的心灵瞻望,也是一份既往未来的精神守望。

以情造境

今天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建造,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传奇,不仅因为这座年轻的校园如今已誉满全球,更因为象山校园大学建造的理念影响了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和建筑界。2001年8月,许江扛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大旗,开启“东方艺术复兴”的逐梦之路。

许江上任之初,正逢中国美院南山路校区拆除重建,任务非常繁重。在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21世纪初,许江认识到艺术人才对于未来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校领导班子成员研究作出决策: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象山购进原杭州卫校,并拓展申请争取到了国家划拨土地700亩,进行整葺及建设,翌年秋就创建了视觉艺术学院。2003年秋天,象山建设打下第一桩;同年11月,中国美院南山新校园顺利建成。2007年,象山校区山北山南校园整体落成,揭开象山历史新一页。

在象山校园的建造中,作为学院的院长,许江以人才培养、美境育人为目标,提出了大学望境的理想。在大学普遍追求功能化、技术化的时候,他提出“望境”、“心境”、“问境”、“远境”为大学之道。他致力于将大学办成一个文化的陶养之地,而非一代代人来去匆匆求取功名的暂过之所。许江从中国美术学院的选址出发,提出校园山水的意义是在坚硬致密的学科规训中不断地回望山水,在心中保持山水之精神、自然之趣灵。

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里,建筑门窗面向青山而开,一般校园里常见的草坪在这里则是分明的四季,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向日葵、高粱、秋天的麦子、冬天的萝卜。在许江看来,四季和节气不仅是中国长期以来农耕文明的根性,更是人类与天地的相和,是与生命成长相关联的节点,是天地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成契机。这个襟山抱水的望境,以其带着传统书院气质的校园形象引来全球关注,校园的四季也成为其他高校争相效仿的对象,逐步改变着中国高校校园只见建筑不见自然的格局。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望那段象山校园建造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才得以真切地触摸到许江心中那座“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文化守望

2006年,许江便发表长文《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境遇与责任》,提出“中国当代视觉创造面临三个基本的境域环节。第一个是跨文化境域与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探究中国当代文化的自我表述和自主创造的机制。第二个是图像时代与文化精神,重视文化精神的执守,警惕文化的技术化倾向,高扬心灵的文化阅读。第三个是时尚娱乐与人文关怀的环节,要坚守艺术创作的道德力量,突出视觉艺术创作的公共责任。”这“三个警惕”,10年前便在知识界、美术界引起极大反响;10年后的今天,他所提出的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图像时代的人文关怀、娱乐时代的文化责任几个话题依然是时代文艺要面临的核心话题,依然是振聋发聩。

许江创造性地提出了“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建设,提出要打造具有东方文脉与方法特质的世界一流视觉文化学科群、培养具有东方诗性和哲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建立艺术创造与视觉文化教育的方轴心。他把视觉艺术东方学的艺术、艺术理论贯穿到创作中,形成了一系列“东方葵”代表作品,贯穿到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贯彻到学院建设中去,着力营造视觉文化的优势特色学科群。

2016年4月8日,许江代表中国美院对全校师生了校训:“行健、居敬、会通 履远。”行健作为行为的鞭策,居敬作为情怀的涵养,会通作为学术的标尺,履远作为志向的写照,它们共同构成国美莘莘学子的精神圭臬。这样的八字校训,如一声古钟敲响,回荡在美院的西湖之畔、象山之巅。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训练 文本 课堂 延伸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具体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来发展学生的语言,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与人共处的品格,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与道德陶冶。只要教师有心,则教材中平凡的语言,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语言训练的良好素材。

一、利用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文本有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取之不尽的资源,我们要善于从文中提取可以训练的因素进行潜移默化式的训练,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挖掘课文题目的训练因素

课文题目是文本的眼睛,有的课文题目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课文题目简洁,有的课文题目模糊。如果留心,小题目可以做大文章。请看:

一位老师板书完“北大荒的秋天”后问:“课文写的是哪里的秋天呀?”生答:“北大荒的秋天。”师:“你印象中的北大荒是怎样的?”生:“美丽的北大荒。”“火红的北大荒。”师:“你为什么用火红这个词?”生:“因为秋天的时候,北大荒的榛树叶子是火红火红的。”“诱人的北大荒。”“金黄的北大荒。因为秋天到了,那里大豆成熟了,成了金黄色的。”师:“大家用一些词语赞美北大荒,可作者呢?用一句话来赞美北大荒。”师出示:“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教师以课题为凭借,引导学生先说说北大荒是怎样的,再说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就从词到句,学生能用“火红”“金黄”等词来说印象中的北大荒,教师敏锐抓住这些词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概括出秋天景物的特点,如“火红的榛树叶子”“金黄色的大豆”等,从而总结出“北大荒的秋天真美!”抓住文章的中心。教师用题目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2.结合课后习题进行训练

课后习题的安排是结合教学目标来实现的,它切合学生实际,隐含文本训练重点,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它是不可忽视的训练内容。如《东方之珠》课后习题4,是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对事物进行生动描绘,围绕教学第五自然段后,我出示了:“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让学生写一段话。这样训练,可考查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细致描绘,训练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又如《蒲公英》这一课,课后要求掌握“竟相开放”这个词语。教师让学生读句子“春天,蒲公英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它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后出示句子:“春天来了,各种花儿绽开了笑脸,它们?摇 ?摇 ?摇?摇。”生答:“春天来了,各种花儿绽开了笑脸,它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竟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师出示:“夏天来了,?摇?摇 ?摇?摇。”生答:“夏天来了,荷花亭亭玉立,它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竟相开放,把池塘装点得更加美丽,引得蝴蝶翩翩起舞,人们不愿离去。……”把课文中的生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利用课堂生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进行,而是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语言文字训练融合其中,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利用课堂生成进行词语训练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五彩池》时的一个精彩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一定都喜欢旅游,跟大家说说,你去过什么地方?生1:北戴河。师:能把话说完整吗?生1:我去过北戴河。师:好极了。生2:我去过上海。师:你能在上海前面加一个词吗?生2:我去过繁华的城市上海。师:瞧,添上一个词,就把“上海”的特点说出来了。生3:我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师:很好,把“风景如画”换一个词,你还会说吗?生3:我去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师:好呀!“桂林山水甲天下”嘛!生4:我去过道教发源地武当山……

无疑,这位教师是一个很会训练学生语言的高手,他会让普通的对话变成训练学生语言的机会,他会机智地抓住一切可能训练的因子来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要求表达得准确。训练得不枯燥、不重复、不呆板,层次分明。“把话说完整”,这是对语言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这个习惯。“加一个词语”是教给学生怎么具体表达语言,它比课堂枯燥的说教有效得多。“换一个词语”是对语言需锤炼最好的诠释,使学生明白语言有更精彩、更生动的表达方式。

2.利用课堂生成进行说话训练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露珠》第七自然段时深情地说:“当小露珠变成水蒸气向空中‘飘去’时,大家都依依不舍,向日葵向它点头,白杨树向它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都想留住小露珠,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呀!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是喇叭花,你会对可爱的小露珠说什么话呢?”生答:“假如我是向日葵向它点头并说:‘可爱的小露珠,明天你一定第一个叫醒我,我要和你一起玩。’”“小露珠,再见了,我会想你的。”……《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体现美好的情操,充满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文章留白处进行说话训练,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情感,充满童真童趣。

三、利用课堂的延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贵在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语文教学也一样。课堂学习的都是使学生能在课外进行运用,巩固课堂所学。课堂延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得十分必要。

1.对词语进行课堂延伸训练

特级教师刘仁增在教完《学会查“无字词典”》文章后,让学生用“夕阳西下”“草长莺飞”等词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来说出意思。有的老师则准备了一定数量的词语,开展“查‘无字词典’”比赛,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西湖》这一课词汇丰富,教完这一课后,有的老师开展“词语竟猜”活动:老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猜词语;或者说一个词的近义词,同学猜词;或者指着图中景物,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来描绘……学生喜欢这样的活动,也在这样的活动中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积累了语言。

2.对句式进行课堂延伸训练

《小露珠》的第二至五自然段,通过三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通过“蹦到大荷叶上”、“爬到草秆上”、“落在花朵上”来体会三种小动物不同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十分生动形象。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同学们明白因为小露珠有“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所以用“钻石”、“水晶”、“珍珠”这些美丽的东西来比喻;因为小动物有这样的特点和习性,所以作者用“蹦到大荷叶上”、“爬到草秆上”、“落在花朵上”词语来写,让学生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几句话。生答:“‘早哇,像宝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躺在花朵上的毛毛虫对小露珠说。”“‘早哇,像珠子那么透明的小露珠。’落在大树上的小鸟对小露珠说。”……句子说得很好,显然学生已理解了比喻句能够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对动作的词语运用要生动、准确,符合事物特点,培养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准确地运用词语的能力。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庆阳香包;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28-02[作者简介]崔玲(1979-),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市第八十二中学教师,中学一级,兰州市骨干教师。

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实践、创新的创造型人才。为了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理念也提倡创造性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将成为一种必要的教育。校本课程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培养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探索基于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途径。

一、课程背景与调研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我校于2008年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在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广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家长和教师认为当地非物质文化丰富,而初中学生求知欲强,对非物质文化也很有兴趣,但是其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欠缺。香包、刺绣、剪纸是黄土高原上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风情,2006年又被确定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刺绣、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符号,蕴涵着深邃的汉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着远古时代先民们朴素的本原哲学,记录着源远流长的图腾崇拜,追溯着亘古不变的文化主题――繁衍生息,讲述着我们祖先在陇原大地上的奋斗,凝聚着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我校来自陇东地区的女教师很多,她们大多数都会刺绣和剪纸。基于此我校开发了“陇域之韵――香包、刺绣、剪纸”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获得优质教育。

教材的编写目的:一是想让学生了解陇原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文化;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三是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四是通过让学生做香包、刺绣和剪纸,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五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六是培养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明确了教材撰写的方向和目的,编者利用自身良好的条件,深入庆阳农村学习香包、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品的做法,同时到西峰市几个大的民俗工艺品公司去学习先进的理念,使自己不但掌握了香包、刺绣、剪纸的简单制作,而且有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为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各种科技知识及创新意识已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渗透到中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是一种生存的技能。我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各教研组的课题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的奖励。2008年,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工作。小组由校长总负责,教研室协助,各教研组积极配合,保证了校本课程研发的顺利进行。“陇域之韵――香包、刺绣、剪纸”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在研发过程中,设计了多个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发现新材料、设计新图案来完成香包、刺绣及剪纸作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中通过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开始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环境,并学会回收利用废旧物品,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课程真正让学生享受到了“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人”。

本课程教材共有五章十三节,撰写完成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三次修改,使其在内容上更丰富,在教法上更完善,在语言上更通俗易懂,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本课程通过了学校教材领导小组的审议,被确定为学校重点校本课程。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心型香包的制作(2―3课时),五彩粽子的制作(3―4课时),向日葵的制作(3―4课时)。比如在制作向日葵时,第一课时为绣制5―6个向日葵花瓣,第二课时将所有绣制好的花瓣依次连接起来,绣成向日葵的雏形,第三课时做流苏进行装饰。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只开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和评价制度。

(一)从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管理

1.课程管理: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进行统一管理。教务处具体负责教师安排、教师培训、课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检查等,总务处负责提供教学设备和教学材料,教研室负责收集整理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并进行评价等。

2.教师管理:教务处教师按照课程教学计划进度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当修改。教师做好所开设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在校本课程结束后把学生考勤登记册、学生成绩册交到教务处归档。

3.学生管理:学生应认真参加校本课程的学习,完成作业,不得随意缺课。学生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权向任课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学生达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参加该课程的考核合格后即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成绩按“优秀”“良好”“一般”评价,考核结果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二)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1.学生评价:(1)校本课程以学生体验感悟为主,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注重考勤和过程性评价。(2)成绩采用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级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3)对学生学习成果以汇报、展览等形式展示。

2.教师评价:(1)从教学计划、进度、教案、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完成和考勤等方面进行评价。(2)从学生学习成果和问卷调查等方面进行评价。(3)从家长问卷调查和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课程效果与反思

“陇域之韵――香包、刺绣、剪纸”校本课程实施以来,深受学生喜爱,通过学生问卷调查,95%以上学生喜欢本课程。本课程也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家长问卷调查显示,90%的家长比较认可。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陇原大地的传统文化,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审美水平,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远工程,校本课程深具地方特色。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系列课题的研究,吸取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带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向纵深发展。在提高校本课程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为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浩艇,冉煜华.论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6(5).

[2] 刘学莘.庆阳香包装饰纹样造型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2010.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质量 有效途径 提高

探讨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因为在学生心中,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期效应不明显,耽误一节课或几节课,不会影响语文考试成绩,课堂上学习的有些课文知识,试卷上没有,从而就不重视语文课的听讲。因此,提高课堂质量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关键。一句幽默风趣的讲解,不仅讲解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乐于接受;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仅解释了所讲的知识,而且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几句富有哲理韵味的讲解,耐人寻味,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精彩语言,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呢?

一、教案新颖科学,激起学习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给学生一滴水,上课前,教师必须准备好千差万别的能装满一桶的无数滴水,以备供给不同见解的不同学生。这一桶水的准备过程就是备课。备课,不仅要备内容和过程,而且要备方法,更要备人。教学过程要新颖科学,即教师胸中要有“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目中要有“人”。只有了解了学生要学什么,该学什么,不懂什么,需要教什么,怎样教,才能设计出最合理最有趣的课堂;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只是无效劳动而已。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不懂词性,不懂短语和句子成分,贸然讲解词类活用和虚词,那么,文言文教学就会失败。

二、导语如石击水波,掀起求知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一环。反之,平淡无味的引言,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甚至是催人入眠的催眠曲。如教学《花未眠》一课时,我走进课堂,说:“凡高的《向日葵》,拍卖价最高,以前看,不知其美,后来看到《金粉世家》电视剧的一个镜头,满眼的向日葵中有一对幸福的人,才明白向日葵之美,凡高的绘画之美。那么,大家讨论一下,你认为世上最美的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学生进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这样导入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心理学家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愉悦的课堂、欢快的教学气氛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无意注意,而且在无意注意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效果更佳,达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推上知识的巅峰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一旦出现问题,认知心理情性心理便会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作恰当提问,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在教授《〈名人传〉序》,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提出:“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艺术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感动时代的普通人。这些人中,哪一类人是英雄?看课文回答。”此问题一提出,学生便感到简单,各自说出符合自己心理的一类,但在我举反面事例进行了否定后,立刻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出乎他们的意料。学生经过认真看课文,在课文中找信息,最终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掌握课文内容,登上知识的巅峰。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使学生充满激情地上完整堂课,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氛围中。

四、氛围轻松愉悦,学习情趣一浪高过一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轻松愉悦时,感知效率高,认知心理也会和谐共进。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提高课堂效率。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契河夫甚至说:“懂得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这样的人即使额高七寸――敏感绝顶,也算不上真正的智慧。”因此,不懂得运用幽默的教师,即使知识再渊博,也算不上真正优秀的教师。

如在上议论文写作课时,我出示了五段文字,分别以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为主,先让学生明确这五段短文的表达方式,接着把学生分组,每一组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集体用一段文字写班上的一位同学,写完后,一人朗读,别组的同学猜写的是谁。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声和掌声,把枯燥难学的议论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如浪高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广告均以其独特的语言结构被人喜爱。在教学中巧用修辞,套以广告,会即刻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在理解中捕捉画面,使哲理深入浅出。如上《药》一文时,我拿着一盒药说:“哈药六厂根据华佗的秘方,采用先进技术配方,制成一药,专治无心学习之病,治愈率百分之百,无效退款。现在把这剂良药免费送给同学们。你们要不要?”话音刚落,学生争着回答:“要――”巧设比喻,扣响学生的心弦,意义渗透其中,对理解课文起到催化的作用。

法庭是提供证据和辩论诉讼案件的组织结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庄重而严肃的形式,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教学。如教《窦娥冤》一文时,我将其设计成一堂法庭辩论课,让学生站在课文所涉及的各种角色的立场上,为窦娥辩论,在辩论中明确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语言特色,进行反向导入,寓庄于谐,在逆向思维中学到知识,明辨是非。

抖“包袱”,就是相声中故弄玄虚的抖包袱,令人捧腹。如在教《逍遥游》一课时,我也扔出“包袱”,故意制造玄妙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我这样导入:“报告大家一条好消息。”学生全神贯注地等待下文。我接着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的用火箭把一只大鹏发射到九万里的高空。”学生怀疑地问:“真的?”继而兴奋地议论。这时我显出惋惜的神态:“可这只大鹏已向南海飞去,雷达观测已失去目标。”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火箭是怎样把大鹏送上天的,有的说大鹏为什么要逃跑,有的说哪里的南海,有的说为什么要把大鹏送上天空……我顺势说道:“大鹏为什么要用火箭送呢?”学生答:“飞得高吧?”我接着问:“为什么要逃跑呢?”学生议论纷纷,充满激情。我不失时机地引入:“请打开课本,看庄子是怎样发射大鹏的,他为什么要发射大鹏。”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文章情景中去,把难懂的、不易理解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学生理解。

五、结语再起风波,拓展知识领域

海明威的创作遵循“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受到时间的限制,只是水面上的那“八分之一”,为了吸引学生探索水下的“八分之七”,教师应特别注意富有兴味的结束语,引导学生课后探索,拓宽知识领域,强化知识深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上完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知相恋的美好爱情结局如何,课后请看《红楼梦》,这是当代青年的时髦,也是时代杰出人物的素养”,“读诸葛《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人;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学习了李密的《陈情表》,同学们堕泪了吗?回家后一定要孝顺父母”,等等。既是结束,又是启发;既是总结,又是悬念;既是拓展,又是引导深入。几句话,意味深长,诱人探索。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网络;天梯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作品欣赏,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审美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审美愉悦,激发创造力,在美术课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现在,美术教师,逐渐认识到了欣赏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认真教学,努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审美意识得到加强。但不可否认,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1.教学资源的收集困难,致使学生少了很多艺术欣赏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机会。2.由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教法,学生积极的自主思考较少、参与度不高。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制了,依赖性强,自己不想、不愿、不能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能等待教师的讲解。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活动。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把抽象思维能力和切身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促进科学和人文的直接结合,促进文化的加速发展。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如果能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必将解决欣赏课中的问题和不足。

一、“网络”促进教学资源的收集

美术欣赏课,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如:《漂亮的古建筑》一课,欣赏各种古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在备课阶段,我利用光盘和网络查找了大量教辅的资料,我还用计算机将课内让学生欣赏的图片复制下来,在实地考察时用照相机、摄像机进行资料收集,经扫描进入电脑存放,配上音乐、解说词和画面文字提示,做成课件。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对中国古建筑亭、坊、阁、楼、桥、城墙……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民间古建筑美,大气恢宏的宫廷古建筑,庄严肃穆的寺庙建筑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创作出严谨而丰富的电子课件,将它应用于教学。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携带挂图、模型等繁琐的教具,而是借助电脑、投影仪、触摸屏、电子白板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而这令人兴奋的一切精彩内容,仅仅通过一根网线,就能够把完成的课件从教学资料中心直接读取并传输到课堂。

二、“网络”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发展

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传统的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的新课程标。

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课适应了新课程标准指出的: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要求。教与被教的关系被看成配合式对话式的关系,既在教学中教师应顺其自然,尊重自然,人工控制,又促进师生互动,以顺应学生的发展,有序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学习《画家凡・高》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出现凡高的名作“向日葵”教师提出问题:“这幅画是谁的作品”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软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画家”加在答案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答案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有关各种有关向日葵的知识(教师预先提供),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选出了正确的答案,同时也得到了关于凡高的生平、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学生将所得的知识在网上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教师将发言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最后,教师给出预先准备的检测题,供学生自检自测,并对其中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结果显示学生不但下载了凡高作品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凡高的艺术成就对西方乃至世界绘画界所造成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网络技术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学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坚强后盾,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所有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人美版

[2]《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审美个性 第二课堂 评价机制

在美术教学中,要努力地营造出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展开积极的评估,进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得美术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接受并喜爱美术。那么,在具体的美育教学当中应当如何正确积极地展开相关教学,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呢?在本文看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一、积极培养学生审美个性,形成自主审美意识

对于学校来说,进行学校教育的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简单的追求儿童的临摹方式,往往只能是让学生们被动地学习,很难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效果有限,所具有的自由发挥余地也并不充分。在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仅仅是学生以及教师两者之间的简单传输以及被动传输的一种形式,非常僵化无力,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具有着充足的时间支配,但是用于情感体验方面的内容却是非常的匮乏,对于这一状况也急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变革。除此以外,各个学校也对此进行了实地的尝试,很多地方展开一些课堂形式的创新,对于每一节课的准备时间也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课前写教案而已了,而是选择了使用更多的时间以及经历,更加充分地进行准备活动。可以说,教师已经能够全面地、多角度地形成本课堂的掌握,效果非常得好,并且各个细节掌控有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此类的努力却很难的精彩的同时给予学生真实的感觉,往往成了教师自己的一种表演,反倒是没有多少的教学价值,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在此后的教学当中进行深入分析。

对于审美个性的培养,实际上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形成完全自主的判断认知,在美学领域有这样一句语:“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存在。”针对相同的对象,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往往所产生的美学影响存在着天壤之别,学生们可能会形成一种全新的自主理解以及自主认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够简简单单的自行给予一种审美材料固定的评估标准,而应当确保学生自主具备足够的审美意识,允许学生以个人视角欣赏美术作品,并尝试建立其与作品之间的情感沟通渠道,释放审美想象力。比如说,以梵高的著名作品《向日葵》为例,教师可以对于向日葵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梵高的相关信息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而后的时间交给学生自我欣赏,让学生自行触摸这种氛围,并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去尝试自主解答,比如说,花的色彩以及搭配上的风格,个人触动最深的地方亦或者那一块色彩所承载的感情,等等,结果表明学生们会提供多元的答案。比如说,有的会给出对于激情的解读,有的则能够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抗争,有的能够将其看成一种情感表达的火焰。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对于学生审美个性进行激发调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学生形成一种针对审美的理解感知,从而掌握其多元性以及复杂性,等等,进而大幅地提升学生审美观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尝试第二课堂,提高兴趣课堂

课堂教学时间的计划安排得再妥当,毕竟时间有限,因此完全地依靠课上时间是非常不够的,为此应当积极地开发课下的时间,寻找第二课堂,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1.积极地组织办黑板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以及能力,充分地给予学生一个实践美术课程的舞台,加深理解,强化欣赏能力。

2.积极地组织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组织学生集中展示个人作品的展览等,积极地寻找机会让学生之间进行自主评比等活动,产生思想的火花碰撞,提升学生自身素养。

3.展开评比活动。让学生自己做评委,把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集中的展示,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树立榜样,让学生们学习。

丰富多元的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强化主动意识,并拓展学生的学习生活,确保学生们的学习乐趣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被激发出来,并帮助取得更好的学校课堂教学效果,这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改进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美术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英国的教育学家洛克所说的那样,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们了解了尊重以及羞辱的内涵,那么就会对于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刺激影响,进而产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组织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确保对于学生情感的调动,著名的罗斯纳塔尔效应恰恰就是对学生情感的积极使用的案例,其核心实际上就是激励。对于学生来说,得到教师的鼓励,就是一种荣耀、尊严,他们就会选择继续地坚持美术学习的道路,并且充满着信心,未来也很有可能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此,对于教师们来说,当他们面对学生们上交的自主创作的作品的时候,应当考虑到这一点,积极地寻找更为恰当的方式进行应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必要的激励,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学习潜力,强化信心,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低层次展开,寻找更加积极的评价方法,主动地找到并赞扬他们的创作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布置作业《漂亮的房子》的时候,每一名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他们眼中的漂亮房子。当上交作业的时候,可能有的学生会因为个人技术的原因,认为自己的作品很差,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及时地鼓励他们在创作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继续沿着自己的方向去创作,告诉他们作品当中的想象力是十分的丰富。实践证明,在日后的作业当中,这部分学生往往能够交出一些非常有创造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盖笑松,杨兆山.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教学目标定位的把握――对30节省级美术公开课的思考和总结[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4).

[2]尹少淳.当代美术教育的特征[J].中国美术馆,2007,(8).

[3]蔡建良.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探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

[4]程瑶.对美术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科技资讯,2007,(18).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植物分类学;多媒体教学课件;Authorware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讲授植物的各科、属、种特征、分布及其演化关系[1]。是高(中)等院校植物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关系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课及野外教学实习。近年来,我们对《植物分类学》课程进行了全面地改革,尤在教学手段上,不局限于PPT课件制作,而是采用交互性好,支持多平台,具有强大的图片处理功能等优点的Authorware软件研制了《植物分类学》教学课件及《植物分类学常用形态术语》、《东北林业大学校园乔灌木》、《东北主要木本植物》、《东北林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数字化植物标本馆》等辅助教学课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感到教学课件及辅助教学课件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手段,但应合理利用,盲目使用也有其弊。一、《植物分类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总体设计及技术设计

1.内容丰富,有创新。根据《植物分类学》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设计的课件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内容:总论。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各论。总论介绍了植物分类学的意义;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植物分类学原理及方法。我们尽可能地把目前植物分类研究的前沿问题介绍给同学,并增加了部分内容。如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在总论部分还加入了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部分从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到植物界基本类群的进化三方面对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作了简要阐述。重点在第三部分各论。各论包括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两大类。其中包括了裸子植物门的银杏纲,苏铁纲,松杉纲,盖子植物纲(郑万钧分类系统)6科,14属26种,被子植物门包括木兰纲和百合纲(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37科,78属120多种植物,图文并茂,多形式,多角度呈现了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授课思想,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内容丰富,系统,有创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2.文字,图片全面系统。本课件在文字图片的处理上下了很大功夫。①在文字方面:以教师的教案为主,对科的描述(包括植物的性状:叶、花、果的特征)。世界上和我国的种类数量,分布,主要经济用途等方面叙述,相近科对比比较,有的科的比较采用了检索表等形式,内容简要。属及种的描述相对科更具体些,从特征,生态学特性,分布及用途几方面分层次进行描述,尽可能语言简洁,明了,并体现重点。文字紧密结合图片。如对花楸属及花楸这个种的描述,主要特点是落叶乔木,叶为奇数羽状复叶,花为白色,复伞形花序,梨果近球形,红色的特点,非常清晰,明了地在计算机界面上图文相配解释清晰。②在图片方面: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之前,我们在野外实地拍摄了大量照片及录像,并纳入了国内外相关植物著作色图片4000多张,包括植物的整株,叶,花,果各部,建立了图库,在图片的挑选上,我们下了很大功夫,把文字配上相应图片。本课件共用图片约700幅,无不倾注了制作者的一片心血。如对科的描述配的图片多用解剖构造的示意图;如裸子植物银杏这个种类,我们选择银杏全株,长枝的叶型,短枝的叶型,雄球花序及种子五幅图把文字中对银杏的描述:高大乔木,叶扇形,长枝上叶为二裂,短枝叶为波状缺刻;雄球花为穗状花序;种子核果状,外种皮肉质黄色等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图的处理上有的是几幅图合为一起,有的是利用软件交互的功能通过按钮翻页来达到观看的目的,使学生在全面感官的刺激下完成教学内容。为了体现计算机能大信息量输送给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每亚纲每科或每属下增补了许多教学大纲以外的常见种或重要种。如在蔷薇亚纲下,教学大纲仅讲授蔷薇科、含羞草科、云实科、蝶形花科、大戟科、槭树科、漆树科、芸香科、伞形科。我们列了一项其他科种,以补充教学,如八仙花科的绣球(Hygrangea paniculata)、菱科的菱(Irapa manshurica)、景天科土三七(Sedum aizoon)、千屈菜科的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山茱萸科的红瑞木(Swida alba)等等。又如在菊科中我们讲授蒿属、紫菀属、蒲公英属、蓟属,我们又列了一项其它属种,如万寿菊属万寿菊(Tagetes erecta)、牛蒡属牛蒡(Arctium iappa)、大丽花属大丽花(Dahlia pinnata)、向日葵属向日葵(Helianthus annus)、菊芋(H.tuberosus)。我们用图示范了木兰亚纲五味子科王莲(Victoria amazornica)、五桠果亚纲报春花科报春(Primula malacoides)等。

3.重点、难点突出。本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的突出。我们采用了下列几种手段:①对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文字前符标,文字下划线的方式提示重点或难点。②用图示比较的办法。如对木兰纲和百合纲的比较;杨柳科杨属与柳属的比较;椴树属紫椴(Tilia amurensis)及糠椴(T.mandshurica)的比较等,文中用的较多。③用检索表比较突出重点。如桦木属对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枫桦(B.costata)、黑桦(B.davurica)和岳桦(B.ermanii)的比较等。④对各科、属、种的特征描述分层次。如分出四行,各行分别对植株性状:叶、花、果的特征,重点、简明地进行介绍。前面用星号或圆点等符号示以提醒各部分内容。⑤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反复讲解重点和难点。对文字及图片比较讲解。

上一篇:小蜗牛教案范文 下一篇:纸大班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