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5 15:08:55

小蜗牛教案

小蜗牛教案范文第1篇

1、引导幼儿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情节,并运用合理的想象来发现角色的心理变化。

2、锻炼幼儿能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连贯的讲述。

3、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列并讲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大挂图、每组一套故事图片、音乐磁带。版权所有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列并讲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求异思维。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列并讲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求异思维。

[活动过程]

1、律动《春天在哪里》稳定幼儿情绪,引起幼儿兴趣。

2、观察图片,进行讲述。

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有小蜗牛、小乌龟、小蜗牛掉进水里了、小乌龟背着小蜗牛)·)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

3、发散思维。

通过观察图片,提问:

(1)、小蜗牛为什么睡了?(累了,不舒服······)蜗牛是怎么想的?会怎么做?(我爬到小乌龟背上多省劲呀,看风景,很舒服······)

(2)、小乌龟睡醒没有看到小蜗牛,它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时小蜗牛又在做什么?

(3)、如果小蜗牛没有爬到小乌龟背上,而是它们比赛又会怎样呢?(小蜗牛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小蜗牛自己不怕累,爬到了前面······)

(4)、通过观察图片你还想到了什么?(它们俩去洗澡,是好朋友······)

4、幼儿自由排列图片,进行创造性讲述。

教师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序、讨论,并进行讲述,教师进行指导,分三个步骤进行:

(1)、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最后排序。

(2)、大家根据排列顺序进行讲述并为故事取名字。

(3)、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到前面喂全体幼儿进行讲述。

5、教师小结:版权所有

通过这件事情,小蜗牛觉得很惭愧,它决心向勤劳的小乌龟、小蜜蜂学习,做一个人人喜爱的好孩子,教师引导幼儿随音乐到户外找小蜗牛一块儿做游戏。

[活动延伸]

小蜗牛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组实践 教研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选材范围更集中了

以往上教研课老师们比较头大的是选材的问题。因为一节好的活动离不开适合的题材,而到底怎样的题材才是适合中班幼儿开展集体活动的呢?因为绘本比较多,可选用的教材也很多,因此教师往往在选择合适的绘本上也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今年在阅读组组长陈惠以及各年龄段核心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讨论下,为我们每个年龄段选出了3-5本较为适合的绘本供大家参考,这样一来,就节省了我们很多原本用于挑选绘本所用掉的时间。而中班组最后定了三本适合的绘本,分别是:《小船悠悠》、《蜗牛和苹果》、《三个机器兵》。

2朋友多了,思路宽了

三本绘本都不错,但当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正值刚刚进入秋天,笔者觉得《蜗牛与苹果》这本绘本更适合这次的集体活动。

2.1活动后的小组研讨

(1)第二环节在集体阅读绘本时,笔者的提问“小蜗牛现在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而孩子就是单纯地根据画面上小蜗牛的动作(和苹果手拉手)以及表情(笑嘻嘻)两点进行讲述。活动中的孩子情绪并没有高涨,虽然回答了正确答案,但似乎还缺些什么。

(2)“苹果生病了,小蜗牛会怎么做?仅仅是立足在绘本上,这样让幼儿讲述似乎离幼儿的生活比较远,很难让孩子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并解决,提问题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这样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共鸣。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感受到蜗牛生病就好像是自己的朋友生病一样,这样才能调动出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无论是情感上或是方式方法上让孩子有话可说。

2.2活动后的小组建议

(1)在“小蜗牛现在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问题之后可以再增加一个问题:“你们遇到自己的好朋友,会怎么做?”一方面让孩子通过说说、做做来体会有朋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这个小环节变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游戏环节,让孩子动一动,这也更加符合中班第一学期孩子的年龄特点,避免了整个活动幼儿都坐着不动容易走神的弊端。

(2)“苹果生病了,小蜗牛会怎么做?”改成“朋友生病了,你会怎么做呢?”这样从绘本联系到自身,更容易诱发孩子的已有经验,使得孩子变得有话可说。

针对第一次的研讨后,笔者又快速地做了调整,并进行了第二次的试教。

第二次试教后,同事们都觉得这样的提问和师幼间的互动更适合中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因为他们可以从游戏中直接感受、体会有朋友的快乐。情绪也被老师的问题以及大家的肢体语言充分地调动了出来,大家都玩的很开心。比如:你们遇到自己的好朋友会怎么表示?有的孩子说“抱一抱”、有的孩子说“亲一亲、有的孩子说“握握手”、还有的说“请她吃好吃的食物”等等。活动中,通过师幼互动以及生生互动一方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情绪上变得更开心了,另一方面也是为活动后半部分,苹果生病了,蜗牛那种难过的心情做铺垫。只有活动前半部分充分感受到有朋友的开心心情,才能更加真实地体会到将要失去朋友的那种痛苦心情,如果前面的部分没有做足、做透,那么后半部分心情的转变也就没有可比性了。

两次的试教,虽然忙碌但却使笔者获得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伙伴们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帮忙听课、磨课,使活动线索更清晰了;另一方面两次的试教也使活动的内容包括活动前的思考更全面更透彻了。

3一课多研,活动更成熟了

小蜗牛教案范文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就应该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可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刻板地依据教材的习作编排,死板的从理论和结构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最终形成了老师指导倦,学生习作愁的不良循环中。可见,教师行之有效的指导在习作中显得极为关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才能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表达自己生命的真情实感,让心灵与作文亲密无间!基于这种认识小学语文,我在习作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九月一连下几天的毛毛细雨可真不多见,阴沉沉的天气让人烦闷。下午第二节课我来到教室,准备指导第一次日记《难忘的暑假生活》。上课铃已响了好一会儿,几个头发湿漉漉的男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这是干什么去了?怎么迟到了?”我不满地大声问道。他们几个还没回答,其他的孩子就七嘴八舌说:“老师,他们下去抓蜗牛了。”“蜗牛?”我疑惑起来。调皮鬼于泉涌把掌心慢慢伸开,几只小小的蜗牛正在他手心中探出脑袋东张西望呢!“哦!”下面的同学瞪大了眼睛惊叫了起来,另外几个男孩也伸开掌心,几十只小小的蜗牛立刻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眼光,他们忘记了他们的老师正在生气,一齐围拢到我和这几个迟到者身边,争先恐后地来观赏这些课堂的闯入者――小蜗牛。几个迟到者此时仿佛成了英雄,骄傲地举起他们的蜗牛向大家展示着。看着孩子们喜悦的面容,热切的眼神,听着他们七嘴八舌好奇的提问,刚才不悦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了。我眼前一亮:多自然的童真的流露!这不是很好的指导习作的机会吗?可转念一想:这是开学的第一周,按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按照往年的惯例都应该写《我的暑假生活》的,再说已经和各位老师讨论了指导的思路,还写出了指导的教案,现在丢掉它,行吗?我犹豫了。“老师,蜗牛的触角都有什么用啊?”“它们的家在哪里啊?”“老师,小蜗牛吃什么呀?”……听着孩子们兴味盎然的提问,看着孩子们兴奋而涨红的脸蛋,我终于下定了决心:先丢开已写了几年的暑假见闻,让小小的蜗牛牵线,引领孩子们走进蜗牛奇妙的世界,让他们眼看,耳听,手摸,心感,嘴说,笔写!想到这里,我竟跟孩子们一样激动兴奋起来。迅速组织好课堂后,我将迟到男孩抓到的几只蜗牛放在手心,微笑地问道:“同学们,喜欢小蜗牛吗?”“喜欢!孩子们响亮地回答道。“那这节课我们就与小蜗牛来个约会,走进它们奇妙的世界,去感受它们独特的生活与情感,好不好?”孩子们一听就欢呼雀跃起来。“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答应了,咱们才能下去与蜗牛约会,否则――”“老师,您就快说吧!我们一定按要求做。”孩子们的眼中闪动着热切的光芒。“同学们,蜗牛的世界是和谐安宁的,它们喜静不喜闹。所以老师希望你们与蜗牛约会时能安静而文明,细细地观察,轻轻地触摸,静静地遐想,把自己当做它们中的一员,真正融入到蜗牛的生活中去小学语文,好吗?”看着在我手心安静呆着的蜗牛,孩子们深深地点了点头。

五彩的伞花在校园中绽放,孩子们与蜗牛的约会开始了。他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有的蹲在平坦的甬路,专注地盯着那正在长途跋涉的“旅行者”;有的站在冬青树边,探下身子用目光追寻那些“登高者”的足迹;还有的不顾满地的泥水,干脆趴在花坛的边角石上,用手拨弄着地上的杂草与树叶,直接游历蜗牛的村落……孩子们的神情是那样专注而陶醉。此时,他们已真正与蜗牛那神奇的世界、奇妙的生活融为一体。

回到教室,许多孩子的衣衫头发都湿了,因为专心赴约而忘记了那绵绵雨丝的存在。孩子们意犹未尽,满脸是新发现后的兴奋与激动。我知道是时候让他们开口说了。“看来,你们与蜗牛的约会很成功。在约会中你有什么新发现,新感受,快和小组同学畅谈一番吧。”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聚在一起热烈地交流起来。那争先恐后的场面,那滔滔不绝的话语,那充满童真的奇思妙想,让我惊奇更让我惊叹:

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才是学生习作灵感的源泉。当天晚上的作业就是写与蜗牛的这次约会。布置作业时,没听到长吁短叹声,没有看到眉头紧锁的脸,没有询问写多少字的无奈,孩子们带着欢快,带着愉悦离开学校。

小蜗牛教案范文第4篇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提问要具一定适宜性和趣味性

作为一名深受孩子喜爱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本月的语言活动“不要吵醒小蜗牛”中,针对我们小班幼儿喜爱动物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请幼儿与小蜗牛 “互动交流”的问题,如“老师给自己的蜗牛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果果,你们的小蜗牛有名字吗?如果没有也给你的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吧!”(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本来是想让孩子们互相讨论交流再个别回答的,但是现场授课的时候,孩子们听完提问后,马上说已经取好并纷纷举手回答,因此我就省去讨论交流的环节了)“小蜗牛玩累了,在它休息的时候,你和它说了什么悄悄话?”这些问题都比较符合幼儿的理解、接受的水平,孩子们发言热烈,并且与产生了“关爱小蜗牛的情感”,也为下面学习儿歌作好有力的情感铺垫。

通过这个活动,我还感受到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提问设计的一定要具适宜性和一定的趣味性,同时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要非常投入,并做到灵活。

二、提问要即面向全体又能针对个别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故事活动《谁的主意好》活动中,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我就设计了提问:“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去找小兔玩?”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小动物们是用什么方法去找小兔的?”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提问:“你觉得谁的主意好,为什么?”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因为课前作了充分的思考,所以在课堂上也减少了类似“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的提问无思考价值。

三、围绕主题开展积极有效追问

在语言活动中,我有时会遇到这样尴尬的状况:就是教师提出的某些问题,幼儿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让人措手不及。每每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不知该直接否认呢?还是强硬把话题再拉回来呢?通过学习以及和同事开展探讨,使我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针对孩子可能千变万化的回答,我们只要不离其“宗”就能迎刃而解了。一般我们可以运用的策略是:积极有效的追问。

我们小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相应比较差,他们在课堂上往往由于这些因素,在对待老师的提问时,经常会“答非所问”。如“《夏天真热呀》”这一活动中,我就问他们:“夏天的天气真热呀,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凉快一点呢?”一个孩子回答:“大树!”我追问:“大树为什么能带来凉快?”孩子回答:“树、不热!”。我明白孩子的意思后帮孩子进一步澄清:“你的意思是我们躲在大树下乘凉就不热了,是这样吗?”孩子边点头边微笑。另一个孩子又说“爸爸”,我好奇的追问“为什么是爸爸?不是妈妈?”,孩子答曰:“妈妈不会游泳,爸爸会!”我明白了:“是不是游泳可以让我们感到凉快?”孩子使劲的点点头!而我也为自己松了一口气!庆幸自己因为有了这些学习和准备,才能把这些看似“文不对题”的回答顺利的“拉”回到教学的主题上来。

当我们面对幼儿不正确的回答时,千万不要随便否定或不要给模糊的回答,而要给孩子指明思考的方向。如在一个教学活动开始时,老师出示一幅阴森森的森林图片,请孩子猜猜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个孩子回答说会有鲨鱼出现。一般我们知道鲨鱼生活在海洋里,都会提醒孩子:“ 森林怎么会鲨鱼呢”但是这位老师抓住了鲨鱼“恐怖”的特点,回应孩子“是不是你感觉有可怕的事情要发生了?”(孩子点头肯定)。最后她还讲了有关追问的话题,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她后面讲得比较简单。

四、提问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有明确指向性

有效的提问,让孩子在学习中主动的思考、探索,充分的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而无效的提问将使孩子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极大的阻碍孩子思维的发展。

在这里我想举例谈谈在语言课堂中,教师问题提问的指向性问题,教师提问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要有明确指向性。小班有一个语言活动《下雨的时候》,故事讲到小白兔在小雨的时候用在几的树叶伞帮助小动物的故事。我在上课的时候,故事讲述完后,问幼儿:“为什么说小白兔助人为乐?”,由于小班孩子对“助人为乐”一词不够理解,孩子们都楞楞不说话。 我及时做了调整,说:“小白兔是怎样帮助小动物们的?”这样孩子就有话可说,回答在点子上了。对“助人为乐”一词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小蜗牛教案范文第5篇

一、课前充分准备:把握教学目标,吃透教材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受教师课前准备的影响。首先,备课先备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类型、课堂进程的不同阶段、教学所达的不同目的等区别对待。其次,把握教学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领会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及要求,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领会教材意图,尊重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第三,要“吃透教材”,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本,把握重点、难点、知识点、典型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借助教案,教师用书,上网查阅资料、精心写出科学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做,我们的备课才能有效。

二、将快乐带入课堂教学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我常常从日常生活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我在教一年级上册时有这么一道题:一只蜗牛在深5米的一口井里,白天爬上3米,晚上滑下2米,问几天爬到井上面?为了让学生学会这道题,我把题改编成了一个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结束时,我说小朋友们帮小蜗牛算算几天爬到井上面?孩子们开始动脑子想办法,一阵过后,一个学生说:“小蜗牛3天爬到井上面”,我惊讶地看了看,用赞许的目光点了点头。我开始引导启发:小蜗牛白天爬上3米,晚上滑下2米,实际上一天只爬几米?学生答:“1米”。我又说小蜗牛爬到距井口的那3米时还会滑下2米吗?一个学生答:“不会,它爬起来就走了”。这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距井口的那3米只需1天,3米下面有几米就爬几天。算式5-3+1=3(天)。这么难的一道题,通过改编变成了儿童喜欢的童话,孩子们就对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深师生间的情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点燃学生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如,我在课堂上常常面带笑容问:孩子们好吗?看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凭你们的聪明和能力是可以做到的。这种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中。

三、巧设问题情境,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例如我上的一节观摩课——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前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喜欢)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结束时,孩子们“哈哈”笑出了声。我问:“为什么他们说的不一样呢?学生:“因为他们摸的部位不同。”我又问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们能帮他们想个办法吗?学生说:“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说的可热闹了。我说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好孩子。这节课呀,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地观察物体(引出课题)。孩子们喜欢听故事,于是就用故事引起讨论,自然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四、提供动手实践活动的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如,我在上观摩课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问: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学生答:“喜欢”!于是就让学生动手把2块、3块正方体搭在一起看有几种方法,同学们4人一小组边搭边商量,热情真是高涨,一会儿就发现了两种方法,我再让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进入本课知识的重点学习。这一开放性活动把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游戏,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在数学活动中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愉快的数学体验。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五、让创新走进课堂,以学定教

新课程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其中合作性学习是当前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如何使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呢?首先,科学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人交往的能力、族别、性别,性格特征,等将学生分组,为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展示与进行互补的机会,也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消除了独立解决问题带来的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其次,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以学定教,抓住关键,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比如:我在上观摩课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根据以上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用小棒制作长方体框架,有的组发了11根小棒,有的组发了13根小棒,有的组少发了一根短的,有的组多发了一根长的,有的组发的小棒刚好12根。这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一个组很快就做好了,有的组发现少了1根做不成,有的组发现多1根用不完,有的组发现多一根短的少一根长的做不成,有的发现……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发现了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相等……这节课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创造发明,在意犹未尽中听见下课的铃声。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的优越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通过合作学习,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增强,促进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还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它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在我们新疆阿勒泰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还能极大地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各民族学生的自信心。

小蜗牛教案范文第6篇

摘 要:心育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以解决本班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而召开的主题班会。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容易产生一些误区,本文重点分析心育主题班会课产生的误区并提出相关对策,供一线的班主任参考。

关键词:心育主题班会;误区;对策

前言:心育主题班会课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它是班主任针对本班学生出现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目的、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案的一种自主教育活动,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班主任对心育主题班会课的理解存在误区。

一、存在的误区

1.无计划,无主题

一些学校并没有将心育主题班会列入本学期的教学日历当中。所以召开心育主题班会就无章可循,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即便是开了,也是临时选择一个主题,因为缺乏对主题班会的设计,导致主题班会流于形式。

2.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

召开心育主题班会一定要明确我们要解决学生什么心理问题,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班主任在召开心育主题班会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心中无数,当然也就导致整个班会活动无计划、无目的。由于没有做充分的准备,班会时班主任想当然,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导致心育主题班会成人化,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无法理解,也就达不到心育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

3.班会形式花样多,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很多班主任从主观上认为心育主题班会课和其他的班会课是一样的,甚至误解主题班会就是“才艺展示”会。有时为了开一场心育主题班会,花大力气,精心包装一节主题班会,其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是展现给领导和同事看,显示我的主题班会多有水平,我的学生多有才艺。其实这样的心育主题班会是没有多大意x的,劳民伤财,不提倡。

4.脱离学生为主体的心育主题班会

一些老师脱离学生,个人包办主题班会,他们设计好教案,做好设计、计划,安排好发言的同学、提问题的同学,就好像是一台有老师事先安排好的节目,一切都按计划进行。而我们认为召开心育主题班会的目的,一方面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治意识,陶冶学生情操。还有一些心育主题班会开成批判大会,在主题班会上批评一周表现不好的学生,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心理,这种简单、缺乏正面指导的心育主题班会不仅不能帮到学生,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心理隐患。

二、研究对策

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是最主要的,学生也受益最多。因此要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心育主题班会走出误区,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心育主题班会课主题要空出,小而实

心育主题班会上选择突出的话题要小而实,选择的主题要小,要真实,不能太大,太宽。因为时间有限,小而真实的主题更容易实现教育意图。例如老师定下了心育主题班会上要讲的主题为“挫折教育”,那么这个主题就太大,一节课无法达到教育效果,有的老师则把主题定为“当朋友笑话你的时候,你怎么办”,很明显这个主题就要小得多,实在的多,自然教育的效果也会好得多。

2.心育主题班会的题目表述要突出“简而趣”

好的主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在心育主题班会课上设置简单而又充满乐趣的主题。例如笔者曾经在一次挫折教育中将主题定位为”我要做一只小蜗牛”,学生们就非常感兴趣,我们为什么要做小蜗牛呢,我们要学习它的什么呢,在班会课上,以“小蜗牛”的歌曲导入,原来我们要向歌曲里唱得那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撑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这堂心育班会课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3.心育班会课的主题要“具而广”

心育班会课的主题要“具”,指一定要具体,要有具体的活动目标,效学效果,以及要如何实施,都要制定出具体的方案,这样才有利于实施;“博”是指教师要把这一活动的教育契机都考虑到,还要考虑影响教育效果的各项因素。一个活动的展开要有多个因素的配合,学校的内部环境,学生的个体环境甚至还有社会的外部环境,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比如可以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带学生去缅怀先烈曾经走过的路,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也不改初心,但是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去参观,参观回来后教师还要做总结,学生还要写心得。

4.心育主题班会的活动要突出乐中学,学中乐

活动的内容一定要寓教于乐,要用一定形式来表现,主题班会上要安排一些富有乐趣的内容,有乐趣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会有更多的同学乐意加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

5.心育主题班会的内容真正服务于学生

主题班会的内容要真正服务于学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召开心育主题教育班会的时候制定出具体的主题方案,不可以偏离主题。如果偏离主题,不管形式多新颖,内容多丰富,节目多么精彩,都无法达到教育目的,让心育主题班会流于形式。因此,心育主题班会在召开的时候一定要紧扣主题,围绕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内容要生活化,使用身边的人和物,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道理的“真实面孔”。

总之,心育主题班会课一定要体现它的教育性,通过班会的召开,锻炼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发挥班主任的积极能动性,心育主题班会课就会更加丰富多彩,走出误区,步入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的接班人。

小蜗牛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更具有实效性呢?

首先,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都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其次,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最后,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与已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能感觉到新知识具有挑战性。

例如,学校一位教师在教学《长相思》时,从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开始的。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音乐中,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兴趣盎然。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蜗牛的奖杯》时,设计了一段课外拓展环节:老蜗牛带着小蜗牛在草地上慢慢地爬行,他们看见天空自由飞舞的蝴蝶,老蜗牛叹了一口气,他会对小蜗牛说些什么?假如你是那自由飞舞的蝴蝶,你又会说些什么?学生激情高涨,主动参与,纷纷上台戴上可爱的头饰即兴表演。表演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含义,懂得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二、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教师的引导似乎也有点“随意”、“苍白”,时效性并不高。

[案例]小学语文第六册(人教版)《燕子》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看燕子有什么特点?待会我们进行交流。

于是学生围在一起讨论燕子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尾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翅膀又是怎样的……讨论得甚是热闹。

师:同学们,小燕子的羽毛是怎样的?

生:乌黑光亮的。

师:翅膀是怎样的?

生:俊俏轻快的。

……

这样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又有什么功效呢?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读了第一自然段后,先闭上眼睛想一想,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小组内说说。”学生畅所欲言,其乐融融。

因此,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而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灵动。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注重自己的慎密引导。例如在读文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等等,结果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不见提高,这大概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都是有必要的。如在教学《匆匆》时,我们就要非常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反复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进行诵读。学生在富有激情的朗读中,能感悟到读书的方法,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导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三、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因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学情,不拘泥于预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智慧,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去创造性地实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案例]小学语文第七册(人教版)《小木偶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穿警服的熊看看小红狐,小红狐满脸的愤怒;再看看小木偶,小木偶一副笑嘻嘻的表情。于是,熊警官拎起小木偶,把他扔出去好远好远……

生:老师,我认为那是假的。

师:好,那请你说说为什么是假的?

生:因为扔那么远,小木偶早就摔烂了。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让我们再想想童话有什么特点?

生:童话是编的,童话里有很多夸张。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又再一次体会到了童话这种文体的特点。

可见,课堂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体现。但是,动态生成也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它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课堂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同时,课堂又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其间许多教学细节是教师无法预测的。在备课时,教师就需要预设操纵性强、有“弹性”的教案,为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共振、精彩生成留出充分的余地。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都熠熠生辉。

小蜗牛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81-02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我们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劳动者,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灵活设计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多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和实验过程,这样就一定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品质,发展他们的潜能,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更好促进学生的创新。 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创新

兴趣,始终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动机之一,兴趣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刺激力,激发兴趣,发掘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有利于诱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因此,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又要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科学课教学中,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好奇心的有效途径。

比如:《磁铁的力量》一课,观察磁铁吸引曲别针的数量,发现磁力的大小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易操作,需要材料多,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物体的距离有无关系”,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最简单的就是将直尺放平,在直尺的起点处放一颗小铁钉,然后用条形磁铁靠近小铁钉,这样通过用“距离远近比较同距离吸引几个铁钉”来观察磁铁吸引几个铁钉的能力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更简单、直观、科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执行了教案,体现了教改,更丰富了课堂过程,充分地诱导了学生的在科学学习中创新。

2.给学生创设创新的课堂学习情境

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 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课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充分调动自身与情景相关的已有认识,努力就各种解释不清的现象提出问题,经集体努力逐步明确待研究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发展水平,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的思维冲突的教学情景。

如《蜗牛》一课教学。在上这一节课时需对蜗牛进行观察,可是 蜗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想观察它了,它就会自觉的从壳里爬出来。上课时学生也发出了感叹:“蜗牛不出来怎么观察呀?”看着他们焦急而无奈的表情,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对怎样让“蜗牛出壳进行”探究?于是我就面带微笑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着急蜗牛不是不出来吗?那我们就想办法让它出来,怎么样?“行”学生异口同声。我又抓住时机,说:“现在小组就讨论:用什么方法有可能让蜗牛爬出来?”学生们积极的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想出了许多可能让小蜗牛出壳的方法。有的小组认为:用食物引诱;有的小组认为:把蜗牛放出来;还有的小组竟认为“用力往里吹气它就会出来”;“那同学们认为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学生明确了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后,我又指出:“下面各组就把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验证,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找老师,开始吧!”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取水的取水,找火柴的找火柴,切苹果的切苹果——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当一个兴奋的声音传来“蜗牛出来了!”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只听这位同学接着说:“我们是把蜗牛放在瓶盖上,然后往上洒水,就象下雨一样,但水不能没过蜗牛,过一会儿它就爬出来了。因为我家的墙上总是在下完雨之后才会有蜗牛爬出来。”瞧,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进行科学探究了,这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所希望的吗?看着那张兴奋的小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必须要有教育的创新,而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体现于教学方法之中,也体现于课堂教学评价之中。因此,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影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每位教师都必须努力优化课堂学习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的学习中实验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的一环。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依靠教师简单地讲授给学生的,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所以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实验,给予他们这种机会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如能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自主评价,对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很有帮助。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的评价主体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传统的习惯于接受教师指导、评价的方式的束缚,树立起实验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自我创新的形成。 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深入的反思。你要对自己或别人的实验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必须去倾听,去思索,哪些是好的,哪些不行还需改进。这种思维活动的真正介入,可以使学生对实验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实验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大家都来参与的实验设计的合作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会点亮每个合作者的智慧,在扬弃中凝炼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所以,当学生离开课堂时,带走的不应该只是有限的科学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创新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小蜗牛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学课;培养;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300-01

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呢?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创新

兴趣始终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动机之一,兴趣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刺激力,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这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锻炼。在科学课中,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比如:《磁铁的力量》一课,观察磁铁吸引曲别针的数量,发现磁力的大小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易操作,需要材料多,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物体的距离有无关系”,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最简单的就是将直尺放平,在直尺的起点处放一颗小铁钉,然后用条形磁铁靠近小铁钉,这样通过用“距离远近比较同距离吸引几个铁钉”来观察磁铁吸引几个铁钉的能力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更简单、直观、科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执行了教案,体现了教改,更丰富了课堂过程,充分地诱导了学生的在科学学习中创新。

二 给学生创设创新的课堂学习情境

科学课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充分调动自身与情景相关的已有认识,努力就各种解释不清的现象提出问题,经集体努力逐步明确待研究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发展水平,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的思维冲突的教学情景。

如《蜗牛》一课教学。在上这一节课时需对蜗牛进行观察,可是蜗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想观察它了,它就会自觉的从壳里爬出来。上课时学生也发出了感叹:“蜗牛不出来怎么观察呀?”看着他们焦急而无奈的表情,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对怎样让“蜗牛出壳进行”探究?于是我就面带微笑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着急蜗牛不是不出来吗?那我们就想办法让它出来,怎么样?“行”学生异口同声。我又抓住时机,说:“现在小组就讨论:用什么方法有可能让蜗牛爬出来?”学生们积极的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想出了许多可能让小蜗牛出壳的方法。有的小组认为:用食物引诱;有的小组认为:把蜗牛放出来;还有的小组竟认为“用力往里吹气它就会出来”;也有认为“用火烤”、“在地上磨它的壳”——想法真可谓五花八门。“那同学们认为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学生明确了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后,我又指出:“下面各组就把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验证,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找老师,开始吧!”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取水的取水,找火柴的找火柴,切苹果的切苹果——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当一个兴奋的声音传来“蜗牛出来了!”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只听这位同学接着说:“我们是把蜗牛放在瓶盖上,然后往上洒水,就象下雨一样,但水不能没过蜗牛,过一会儿它就爬出来了。因为我家的墙上总是在下完雨之后才会有蜗牛爬出来。”瞧,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进行科学探究了,这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所希望的吗?看着那张兴奋的小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三 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的核心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动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如前面阐述的关于激发兴趣、鼓励思维和创设情境环节等,其实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都要以实践活动为前提展开。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搞科学,去探索,去创新。这正如,不经历简单电路的安装过程,学生就不了解小电珠发光的原因;没有亲自做一做物体沉浮的实验,学生也就找不到物体沉浮的规律。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实践活动。教师要想方设法多让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和实验,尽量指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独立思考,使学生获得最清晰、印象最深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此外,还要多开展自然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指南针、种向日葵,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四 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的课的学习中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的一环。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依靠教师简单地讲授给学生的,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所以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实验,给予他们这种机会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如能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自主评价,对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很有帮助。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可以促进,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的评价产体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传统的习惯于接受教师指导、评价的方式的束缚,树立起实验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自我创新的形成。

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深入的反思。你要对自己或别人的实验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必须去倾听,去思索,哪些是好的,哪些不行还需改进。这种思维活动的真正介入,可以使学生对实验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实验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大家都来参与的实验设计的合作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会点亮每个合作者的智慧,在扬弃中凝炼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小蜗牛教案范文第10篇

那天下午,是一年级语文课《春天来了》,我照旧拿着教材和教案走进教室,学生也很安静,课堂教学马上开始,我正准备按照课前的设计出示春天景色的挂图,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走到了他的跟前,他说:“老师,春天来了,让我们去外边看看春天好吗?”我正为这位学生打断我的教学设计而生气,其他的孩子也嚷了起来:“是呀,让我们出去看看春天吧!”我想,这一节课肯定是上砸了,怎么完成教学目标呢?算了吧,反正孩子们也无心学习了,索性就随孩子们去吧。

我把孩子们带出教室,来到校园的草坪上,孩子立刻如脱缰的野马,好似放出笼子的小鸟,在草坪上跑呀、闹呀,那种情景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看到孩子们恣意地欢笑,毫不理会我的存在,我顿时傻眼了。突然,我想起了课前准备的录音机,于是,我放了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也许是优美的音乐吸引了学生,也许是他们跑得有点累了,学生慢慢地靠近我。

我连忙将学生组织好,顺势提了个问题:“谁愿意说一说,自己刚才在草坪上奔跑的感受。”学生立刻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接着说:“春姑娘不仅有温暖的阳光,她还有许多的礼物要送给小朋友呢!可是,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草坪上立刻安静了下来,我会心地一笑,说:“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美丽的校园内,找一找春姑娘的礼物吧,比一比,谁最用心,找到的礼物最多,最有价值!”孩子们欢呼起来,我就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成小组,每小组推荐出一名小组长,然后共同商量本小组用什么办法找春姑娘的礼物。

学生分头行动了!

花坛里、草坪上、操场边、小树下,到处都是孩子们充满生机的笑脸和清脆的童音。我来到每一个活动小组,听着他们琅琅的笑声和真情流露的话语,我知道,春姑娘把最好的礼物送给了每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回到教室,孩子们展示了自己找到的礼物,教室里立刻成了欢乐的海洋。

第一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找到了春天的这些特征:

1.小草发芽啦。

2.柳树也发芽了。

3.草地很松软。

4.听见小鸟在唱歌。

第二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找到了春天的这些特征:

1.黄花苗(蒲公英)长出了嫩芽。

2.桃花开,小蜜蜂在采蜜。

3.小燕子飞来了。

第三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找到了春天的这些特征:

1.看见小蚂蚁的窝了。

2.迎春花打苞了。

3.小蜗牛也爬出来了。

孩子们,真棒呀!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找到春天的吗?

我是通过用眼睛仔细看到的。

我是通过用鼻子闻大地的气息发现的。

我是通过用耳朵听小鸟的叫声发现的。

我是用手摸土地感到松软发现的。

……

你们真聪明,用不同的方式,观察到了春天里这么多美丽的现象,真了不起!那么,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

你们那么喜欢春天,让我们唱一唱《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好吗?……

这节课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我暗自庆幸,多亏孩子们打断了我的教学设计,没有按照课堂设计上课,否则,怎么会有这么精彩的一节课呢?生活大世界,课堂小舞台,我们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真实的生活体验,不然,课堂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放学的时候,我抬头看看天,天那么高,那么蓝,在蓝蓝的天空下,到处是诱人的春色,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哦,原来春天可以更美的!

上一篇:中小学教案范文 下一篇:向日葵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