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3:52:43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具体采用了面对面的访谈了解、过程跟踪调查和侧面行为观察的方式。出动全组成员合理分工,每人负责不同侧面的内容,协同合作,调查后集体讨论分析,并总结出实习报告。

月5日下午我开始寻找调查对象,通过登录网站、查阅报纸、杂志等方式寻找专业物流公司,在县物流网上我们搜到几家物流公司,但当我们致电争取公司支持和协助时,却一次次遭到拒绝和打击。其中有的公司很干脆:没时间接待;有的单位老总出差,没人可以做主接待我们;有的要申请总经理的同意,可是就没了答复;还有的是我千辛万苦找到一家老总的手机号码,可是总也打不进去。总之,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将我们拒之门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询问,我们与重庆县物流行业的管理员取得了联系,并顺利争取到走访该物流的机会。

月6日上午8:45分,我来到了县申通物流部门,这是我本次实习的第一站。当我讲明了这次走访的目的后,便开始了这次人物访谈。首先该站管理员向我讲述了其物流管理的历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工业化初步实现。使得产品极大的丰富,产品的大量交换、运输与仓储成为必然。各种各样物资的流动与日俱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县政府认识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代物流业必然成为县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潜在无限的商机,县内外商贾云集,纷纷把目光注视在县这片红土地上。县政府果断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构想。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好县内、外1小时经济圈。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短短几年时间县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物流业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该协会成立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五家从事物流行业的公司是该协会的发起单位。县领导对县的物流现状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县的物流业还处在一个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滞后,目前物流业发展停留在仓储和运输两大方面。但是其发展速度极快。随着一些民营企业的兴起,政府调控下的招商引资,市内从事物流业的公司企业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县领导还提出: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家计划与发展委员会文件中了解到,重庆将投资发展物流业,其中县就占了一个较重的地位,可见政策的倾斜和对县物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因此,县物流业的市场之广,发展潜力之大,就业前景之阔。

月8日上午,我有幸走访了一家物流货运部。大约在9:00中,我来到鼎峰小区116号,这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货运站,由于老板出差,接待我的是两位业务主管,王先生首先向我介绍了货运部的基本状况:该托运部是在构建社会“大物流”的市场背景下,配合县整合县物流资源,打造完整物流产链的要求下组建的,是目前为止规模较大一家企业。投资雄厚以及投资规模的超前宏伟、在县物流业拥有战略优势资源;并在县内同行业软、硬件业务操作能力的绝对优势,凸映出县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具有国际先进物流理念的现代化物流企业,这一切构成了交远物流强大的后盾。

主管王先生还提到他们公司正在投资建设县物流中心(B型),该项目将分两期建成,总投资达几百万元人民币,具备较强的办事能力,可为企业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并承担起县及周边地区运输的业务。其一期工程建设用地面积为100多亩,投资额为200多万元人民币,主要建设综合办公大楼以及3000平方米标准仓库、1000平方米查验熏蒸仓库、600平方米重箱堆场、1500平方米空箱堆场等基础设施;二期工程建设用地面积为100亩,投资额100多万元人民币,主要建设物流分拨、配送中心、零配件采购中心、物流增值服务加工中心等。与此同时,该中心目前正在着手与重庆集装箱码头航运物流信息、铁海联运物流信息、县进出口物流服务区有机结合起来,建成县内目前最大的商品货物集散中心,从而大大提高县的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月9日下午,我又走访了县圆通物流部,其主要管理员先介绍了总公司的发展状况:该公司是县具物流规模较大的一家企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本部分别开发建成了商储大厦和建材批发市场,商储大厦主楼十二层,拥有高、中档标准间、套间客房等近二百间,并设有商务中心、大小多功能厅、停车场等,是一座集住宿、餐饮、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综合型大厦,建材批发市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店面20余个,经营的建材有墙地砖、卫生洁具、石板材、水暖器材、陶瓷、木质地板、防盗门等十几大类,最高年销售收入达7000多万元。

接着,管理还特别提到了目前物流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比如那些货运部、信息部等,没有合法的经营执照和许可证,就打着“物流”的招牌经营配载业务,一间屋子、一台电脑和几张桌椅就组成了“某某物流公司”,他们的操作不够专业也很不规范,这些店面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他们希望政府应及时制定法律法规或政策去规范、整合、管理。我们还从主管那里了解到贵公司的机构设置和今后的发展思路。我围绕“物流外包、业务操作、人才招聘”等方面提了问题,他们都实事求是的做了回答和解释。他的知识渊博、谈吐风趣,让我们受益非浅、感受颇深。最后我参观了该公司的建材市场和物流中心。

实习调查感想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矩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保障。比如《物流法规与实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应该具备对合同中双方当事人责任认定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基本术语的能力、运用物流法律知识对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客户关系纠纷进行处理的能力、能够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等,即要求学生具备拟定合同能力、处理纠纷能力、签订合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读国际公约能力。例如,物流活动属于商事活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因此物流企业一般通过物流服务合同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获得物流服务报酬。物流管理人才应了解物流服务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学会拟定物流服务合同,明确物流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拟定物流合同能力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策略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产学研的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分层次把学生派遣到企业去,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协议,使在校生在学院的推荐下能到这些物流企业实习,如重庆中集物流、德迅重庆分公司,以期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目的。这些企业与该校之间都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战略合作,以物流领域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物流行业、促进重庆物流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紧密结合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合作与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由中集物流公司和德迅重庆分公司积极支持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领域相关的业务,优先为其提供物流领域的决策与科研课题。两家公司定期地会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吸纳该学院相关优秀青年教师到自己的公司及下属单位实践锻炼,促进学术交流。同时,双方分别成立合作与交流共组小组,分别选派一 名同志为联络员,具体负责沟通和协调有关事宜,并且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议部署下一年度对口支援与合作计划。

3.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采用系统研究与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从各学科的交叉视野以及中国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在整理归纳中外文献资料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及应用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组合、分析、探索,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指导物流管理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比如,物流管理知识体系除了包含基础知识课程物流管理、物流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物流专业基础课程配送与仓储管理、物流中心规划、物流运营管理等,还包括针对就业开设的新课程如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交通规划与控制、供应链建模理论等,既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知识口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创新能力。

二、实施方案

1.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

以某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抽样调研对象,调查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工资水平、行业转化、成长周期、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特征。

2.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多维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3.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就业质量评价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4.某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研究。

基于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措施。

三、采用的方法

1.采用数理统计学调查分析某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模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3.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物流管理学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论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研究发现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以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动态带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减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时滞性,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提高,重要性要高于就业数量的增加,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矩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保障。比如《物流法规与实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应该具备对合同中双方当事人责任认定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基本术语的能力、运用物流法律知识对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客户关系纠纷进行处理的能力、能够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等,即要求学生具备拟定合同能力、处理纠纷能力、签订合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读国际公约能力。例如,物流活动属于商事活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因此物流企业一般通过物流服务合同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获得物流服务报酬。物流管理人才应了解物流服务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学会拟定物流服务合同,明确物流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拟定物流合同能力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策略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产学研的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分层次把学生派遣到企业去,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协议,使在校生在学院的推荐下能到这些物流企业实习,如重庆中集物流、德迅重庆分公司,以期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目的。这些企业与该校之间都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战略合作,以物流领域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物流行业、促进重庆物流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紧密结合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合作与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由中集物流公司和德迅重庆分公司积极支持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领域相关的业务,优先为其提供物流领域的决策与科研课题。两家公司定期地会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吸纳该学院相关优秀青年教师到自己的公司及下属单位实践锻炼,促进学术交流。同时,双方分别成立合作与交流共组小组,分别选派一 名同志为联络员,具体负责沟通和协调有关事宜,并且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议部署下一年度对口支援与合作计划。

3.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采用系统研究与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从各学科的交叉视野以及中国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在整理归纳中外文献资料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及应用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组合、分析、探索,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指导物流管理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比如,物流管理知识体系除了包含基础知识课程物流管理、物流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物流专业基础课程配送与仓储管理、物流中心规划、物流运营管理等,还包括针对就业开设的新课程如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交通规划与控制、供应链建模理论等,既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知识口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创新能力。

二、实施方案

1.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

以某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抽样调研对象,调查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工资水平、行业转化、成长周期、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特征。

2.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多维度建立毕业

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3.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就业质量评价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4.某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研究。

基于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措施。

三、采用的方法

1.采用数理统计学调查分析某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模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3.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物流管理学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论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2008年以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意识到培养“能操作、善管理、可发展”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重要性,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及如何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等问题是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五年来,笔者每年都会利用暑假和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调研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和任职要求。调研结果表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多在仓储和运输这两类岗位群上。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次专家论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立足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扎根于物流行业的通用能力,胜任物流经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因此,专业定位在培养综合型物流企业中运营管理岗位、从事仓储和运输管理技能操作的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四种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化

课程体系有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及岗位能力拓展五个模块。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就业后能够立足于社会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善于学习、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精神,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科学认知物流行业、能够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物流管理作业,熟练运用物流法律法规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仓储、运输、配送运作、信息处理所必需的优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能够科学管理物流作业的能力。

每一个课程模块不仅仅只培养一种能力,如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专用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物流行业通用等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会动脑、会思考,如何做才更好。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专兼结合

根据学生应具备的四种能力,教学团队应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能够满足高职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选择教师组建各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小组。充分利用校内外物流实践基地,优化实训教学项目,保证学生实践效果。

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执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专业能力、企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独立承担一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完成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项目。

兼职教师聘用物流行业企业第一线的专家、能工巧匠、优秀员工、企业经理、社会活动家、教育专家、优秀毕业生,包括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从事物流作业作业管理及物流现场操作的师傅,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且在物流岗位工作年限在6年以上。兼职教师主要担任专题讲座、实践技能、岗位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教学。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

1.毕业资格审定系统化

主要由企业经理、业务骨干、岗位能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往届优秀毕业生、系部领导和教师组成毕业审定委员会,严格按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的毕业标准组织审查学生的毕业资格,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完成所有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并考核合格。

(1)毕业设计答辩。学生在第六学期第一周提交毕业设计方案,通过系部领导和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利用五周的时间,结合顶岗实习经验完成毕业设计。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会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学生汇报毕业内容并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2)技能操作考核。以用人单位岗位标准和考核形式为基准,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会进行技能操作考核,主要考核内容为仓储作业管理技能、运输管理技能、速递实务和单证处理业务。

(3)毕业条件审查。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标准逐项审查学生的毕业条件。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社会化

成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和领导教师每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

(1)调查内容。毕业生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学生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考核内容和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思想品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需要毕业生的数量、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2)调查方式。为了保证样本数量的充足和有效,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①问卷方式。分别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答填后返回。

②访谈方式。调查人员在组织问卷调查的同时,走访部分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并做好相关记录,作为撰写调查报告的原始材料。

(3)调查成果。《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总结报告》,重点分析毕业生就业去向、工资及福利待遇、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优秀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成效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变化情况,为修订与调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翠娟,李红.构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3\]施新平.分层化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组.职教通讯,2012,(33).

\[4\]陈昊平.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价值工程,2011,(4).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生产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50 [文献标识码] A

1 在工作过程中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输送

对于目前市场来说,在工作过程中,合理的生产物流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就具有实用性和迫切性。以制造业为例,对于一个优秀的制造企业来说,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而且也体现在产品的交货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更快的完成产品的制造,这本身来说,就是强有力竞争力的体现。而提高工作效率,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物流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各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合理安排各个环节,在这样紧张有序的紧扣,最终体现的就是整个工作环节的有条不紊的进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工作过程中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此设计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进行反馈交流,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在工作过程中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的,因此,更加贴进社会的需求,更加有利于人才的输送。

1.2 有利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关于生产物流管理理论方面的改革。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新颖的内容、新型的教学方式、风趣的老师、积极发言的课堂氛围,都是身处青年时期的学生最能喜欢和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二是关于生产物流管理实践方面的改革。对于传统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的培养,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只要牢牢的掌握了理论知识,就是对学生较好的培养,达到了教学目标。而改革后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方面的投入,教学时间渐渐偏向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后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更加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1.3 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竞争优势

对于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说,由于国家目前提倡综合性大学的建立,再加上学校为了增加学生对学校专业选择的多样性和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开设了很多的专业。其中包括的专业各式各样,有的理科性质的大学,不仅开设文科性质的专业,而且开放的有医学、艺术、马克思等专业。不是说开放这此专业的学校没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持反对意见。但是不得不承认,与那些专门以此类专业为王牌专业的学校相比,不管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学资源,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差别。对于有能力的学校来说,对于较好的专业,都是自己编写教材,并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对其进行教学,并对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可见,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不管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对学校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带来较大的提高。

2 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队伍中教师的资历和教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师资力量的引进来看,都加大了对充满活力和创新思维的年轻老师的引进,但是在引进力度和课程安排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许多高职院校来说,虽然对年轻老师有了一定程度的引进和重视,但是与具有资深的年老教授来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年轻的老师的教学课程,主要是比较文科性质的课程,比如思想教育、马哲等完全理论性的课程,并没有较大的教学难度。而对于教学能力较强的年轻来说,学校可能会相对性的进行培养,但是也仅限于技术含量不怎么高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课程,虽然也涉及到实践,但是含量也不是很高,其相对的课程多样性也较高。第二,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师队伍中,教学资历和教学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有较高资历的老教授来说,理论知识更加丰富,而由于思想的局限和思维的固定性,对新事物的接受并不是很高,因而在实践方面的教育相对的较缺乏。对于较年轻的老师来说,由于时间上限制,对理论知识的吸引并不充分,在理论知识的分析上存在一定的欠缺。但是由于思维活跃和对新事物的接收性,可以在教学方式上,对实践的教学更加注重,在教学中增加理论方面的教学。第三,教学专业老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存在较大的分歧。由于思想上存在的差异,每个教学专业老师可能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总体的把握上,还是一致的。对于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来说,理论和实践都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对两者的注重和结合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由于教学专业老师资历的分歧和见解的不同,并没有达成一致。

2.2 对于从事物流管理的毕业生来说,企业存在一定的不满意度

从目前企业关于从事生产物流管理的员工进行调查中发现,在此类员工中,专科院校的学生比例高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出现此类情况,并不是由于企业对本科院校的关于生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偏见。企业也希望有较高学历的学生来公司就业,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整体学历素质,成为一个拥有较高学历的企业。但是,对于企业在应聘过程中,还是把机会给有较强吃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职院校的学生。

即使是这样,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毕业生仍存在一定的不满意度,这种就业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求职者来说,毕业的学生并不能放低身段来从事较基层的工作。梦想着一出社会,就能找到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从事物流管理岗。但是以于企业来说,把一个毫无经验可言的学生放在物流管理岗,并不是实际,出于对公司负责的态度,人资部在招员工的时候,既使求职中有较高学历的本科生,人资部也选择较务实的专科院校的学生。另一方面,对于生产物流工作来说,首先的第一步,就是先下放到基层,对每个环节都较熟悉,为以后做好本职工作打好基础。而对于毕业生求职来说,下放到基层与他们的职业意愿相关太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求职者来说,当面对有机会时,应该紧紧抓住,并在实习中努力学习,吸引新的要求和新的内容,以此来表现自己达到公司的要求。公司在对毕业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来看,更偏向于有努力表现的毕业生,而对在工作中并不努力不能吃苦,不愿意在基层工作,时刻想着换工作的毕业生较失望。

2.3 高职院校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投入并不大

虽然目前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在企业的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企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对于物流管理这一名词的出现,以及用的频繁程度,也就是这几年才兴起的。因此,即使高职院校对生产物流管理以后的发展前景和生产物流管理在企业中所占的地位都有较深的认识。但是由于生产物流管理出现的时间较晚,对此的研究比较注重理论上的分析。而对于生产物流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普遍缺乏一个全面的,详细的,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分析。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不可能通过实践以提高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改革,只能根据仅有的企业在应用生产物流管理方面得出来的结论,来对课程进行一个规范。可见,高职院校想要投入资源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改革,缺乏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也相应的没有投入渠道,投入较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能在近期能够解决的,不仅需要目前相关学者,花费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生产物流管理给予相应的扶持和规范。企业提高了生产物流管理水平,高校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也找到了相应的借鉴经验,在投入上也能找到相应的渠道,更能对课程的改革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因此在整体素质上得到了提高,更符合社会对生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3 提高工作过程中《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上更明确

对于传统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并没有涉及到课程设计这一理念,普遍的做法就是对学习直白的灌输。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更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既使来上课,也是上课自己忙自己的,看电子书、玩手机游戏、看电影、听歌等不好的行为。这样的做法对于老师来说,是极其不尊重的,对老师的尊严是一种藐视。更是对自己的求学生涯抱着一种不负责的态度,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在学校里什么具体的知识也没有收获,反而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气,对踏入社会生存和以后的成长也不利。

以达到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上更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在课程教案上,明确指出,此课程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用途。在课程的一开始,就提起学生的注意,并且老师也要说明白,这节课程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哪些方面是要注意的。这种做法与以后的工作内容相结合,不仅提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更加增加了学生的集中度。老师在教学上也相应有了回报,更加投入到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去。(2)在某个阶段时,就对此阶段的内容做一下总结,并用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提出在些课程中,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养成思考与总结的习惯。

3.2 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要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主

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就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学生在求学中的兴趣和投入为主要目的。以社会需求为主,就是要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与社会对生产物流管理中的要求为主。把这些要求加入到课程改革中,增加学生的生产物流管理能力。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要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开始和结束时,都做一个调查,对于课程开始的调查,是以从对想从课程中学到什么为主。对于课程结束时的调查,是以课程存在哪些问题和还需要在什么地方加强为主。(2)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把生产物流管理的学生带到企业参观,把平时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工作中的实际找到一个契合点,以明白自己以后在哪方面要加强。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目前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投入并不是很大,需要在很多方面都加强。这就需要社会、企业、院校的共同努力,并且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要本着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来。

参考文献:

[1]吴忠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49-55.

[2]王亮,李世珣.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2):74-76.

[3]潘浩.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教学改革[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0-91.

[4]王雅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114-115.

[5]屈颖,梁超强,曾立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3-25.

[基金项目]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2009年度“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课题

[作者简介]谭劲芳(1973—),女,汉族,湖南湘乡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2+3” 五年制 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74-02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积极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广西教育厅已从2011年开始,进行“2+3”形式五年制高职(普通专科)试点。随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摆在各大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适合“2+3”形式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培养目标是5年后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大专学历层次要求,这就决定了“2+3”形式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不能是简单的“中职+高职”,但是目前国家对五年制高职没有严格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在过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构建一个科学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质量,推广“2+3”形式五年制高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全国的中、高等院校中设置较多的专业,纵观目前国内的物流管理专业五年制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都是分中高职两个阶段进行设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大量的重叠。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高”得并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中职,特别在某些专业实训课中存在中高职倒挂的现象。

广西教育厅《关于下达我区2011年“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对于完成2年中等职业教育后的学生,如果其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要求,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中职毕业证。”这就意味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年后将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留在中职学校继续完成中职课程学习。所以目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考虑中职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另一部分中职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学校在“2”的阶段,如果片面强调以升学为主导,加大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则对于不升学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又会使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弱化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3”阶段的专业学习与技能掌握,从而影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二、“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构建以“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为基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一)灵活度高

考虑到五年制高职教学周期长,学生入学时社会对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职业能力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物流行业、岗位群不断变化需要的毕业生。

(二)创新性强

“2+3”形式五年制高职本身就是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2”和“3”的教学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校来完成,这不同于以前的“3+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只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没有进行创新式的有机整合,就会出现公共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问题。对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各阶段目标,即在中职“2”阶段,构建以“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以初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在高职的“3”阶段,构建“提升理论知识、以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证融通

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从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构建“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职业标准中的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如将物流师(四级、三级)、仓储从业人员资质(仓储管理员、仓储经理)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分别融入中高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毕业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物流师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步性。

(四)突出评价

“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经过一到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对应岗位的代表性、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性、课程内容选取的合理性及课堂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由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决定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调整,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而用人单位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策略

(一)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设计上应遵循“以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对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最后拿到的是高职毕业证书,这决定了他们在走出社会的时候应该具备高职生对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在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其在中职阶段应具备的初级职业能力,而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体现理论知识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强化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以仓储配送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货物验收、在库管理以及出库等的初级职业能力,高职阶段则侧重培养储位优化、配送业务流程优化以及储存量控制等职业能力。

(二)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在我国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一般分为分初、中、高三个递进的层次,在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时,可以借鉴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将相应层次的职业资质要求与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相融合,中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定位于初级层次,高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在中级或中级以上层次,形成五年一贯制,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分阶递进的考评体系。这可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通常会在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的学习上出现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高中三年的文化教育。因此常有高职老师抱怨“中职学生太难教,怎么教都不会”。为了保证“2+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应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作为学生今后进入高职学习需要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课程,应确保其必要的课时数,以实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目标,同时,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可尝试在“2”的最后阶段针对即将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开办“强化班”,专门进行高中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考核,缩小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的文化差距,以利于中职与高职的无缝衔接。

(四)建设“双师”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依托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各高职院校中职师资培训平台,构建一支以提高技能水平为导向,符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2013年9月,第一届“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结束了在中职学校“2”的学习,开始了在高职学院“3”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课程体系衔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参与“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试点的院校和老师,特别是参与一线教学的老师要对课程衔接的效果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为“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保证“2+3”五年制高职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宁,于天贵,司毅. 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2]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顾弛斌,肖洪博,董文银. 论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2012JGA340)

【作者简介】莫高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高职教育;韦冬莉,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运输管理、高职教育;杨 军,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高职教育。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7篇

1.1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能力结构分析CDIO教学大纲将学习效果目标分为4个层面:基础知识(技术知识和推理);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团队能力;综合系统能力(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3]。对其学习效果目标的4个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合有关对人才能力研究的文献[4-6],可将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归纳为两个能力一个素质:即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关键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沟通与交流能力、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港口物流管理所应具备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技能,以及在港口物流管理实践环境下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系统的能力;综合素质则是指港口物流管理人才所应具有的自信、开朗、自我完善、坚韧不拔等方面的良好品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可从3个维度分析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即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质维度。知识维度:能够满足港口物流管理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相关理论和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有关港口物流的知识和理论在港口生产管理中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维度: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港口物流管理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并且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管理技能及应用方法的创新。素质维度:具有勇于承担、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2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2.1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架构CDIO的课程计划结构要求学科课程之间能够互相支撑,在课程计划中允许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得到有机的融合[7]。基于此,结合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架构,具体包括基础课程和导论性课程、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总结性实践课程4个部分,4类课程相互支撑、有机融合,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形成贯穿课程设置的始终,同时4个部分的课程又对应着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培养3个技能形成阶段,如图1所示。

2.1.1基础课程、导论性课程基础课程和导论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在该阶段的学习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课程项目,采用小组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经管类学科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手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1)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方法论课程、工具类课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这3大类:方法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等课程;工具类课程包含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基础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交流协作、数字及信息应用、学习及创新等方面的关键能力,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2)导论性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和物流学概论等课程。通过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物流领域、港口物流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港口物流的学习兴趣。

2.1.2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通过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从事港口物流管理活动所需的常用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学、运筹学、港口物流学等。通过该阶段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引入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2.1.3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部分,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3个部分,在该部分课程的学习中,可设计与专业相关的港口物流管理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港口物流服务过程的一个阶段或一个方面的构思、设计、实现和模拟运作。(1)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港口物流管理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含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和港口物流专业课程2个部分。其中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介绍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包括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课程;港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国际物流管理、港口装卸工艺学、集装箱运输与实务等课程,主要讲授港口物流管理的方法和理论。通过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港口物流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掌握港口物流管理活动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和理论。(2)港口物流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现代港口物流是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涉及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商务管理、货运报关等诸多方面[8],与此相适应,该部分课程在设计时呈现模块化特点,根据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人才的专业化需求,整个选修课程分为3个模块,即港航管理模块、商务模块、港口企业管理模块。每个模块都体现出不同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并有相应的实践训练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性学习。该模块的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择4门课程,以保证专业学习的完整性。(3)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实践性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它是CDIO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课程在设计时,应注重港口物流管理的应用性特点,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在港口物流管理中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能力,切实保障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2.1.4总结性实践课程总结性实践课程是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最后一部分,是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完成后,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综合,该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部分内容,关注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是高级技能培养阶段的体现。2.2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上述对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架的分析,结合现代港口物流对人才需求的特征,可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3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现代港口物流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其对应的人才培养也应具有良好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同时,在CDIO人才培养理念中,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具体实施,学生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过程获得应用技能经验,因此,实践教学在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9]。基于此,根据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将设计-实现经验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分为初级技能经验、中级技能经验和高级技能经验,并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初级技能经验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港口物流管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兴趣,相应的课程主要有课外实践以及课程实验等,可通过设计课程调研、参观等形式形成设计-实现项目,初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中级技能经验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学习。实训课程主要是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进一步熟悉和应用;课程设计则要求对具体的港口物流管理活动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训练,通过仿真模拟、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学习。此外,生产实习等环节,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获得设计-实现经验。高级技能经验主要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是一种高级的更为复杂的设计-实现经验过程[10]。现代港口物流由于其功能的不断拓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阶段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更为具体的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级设计-实现经验的获得,要求学生能够对实践中的港口物流服务过程进行分析,找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新方案要求对港口物流服务过程进行新的构思和设计,同时给出新方案实现和运行的策略及方法,从而完成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4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策略

4.1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CDIO模式强调对知识和理论的具体应用,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实践场所和设施作为保障。一般而言,港口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场所包括教室和实验室、公共实训中心、校外实践基地,这3种人才培养的实践场所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用,将3种实践场所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人才培养理念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4.2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CDIO教学理念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Muddy卡、自选讲题、项目学习、仿真模拟、案例学习等教学手段来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4.3评价方法的改革CDIO的评估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在评估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还强调评估沟通协作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造能力[11]。鉴于此,可建立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三维评估体系,即学科知识,沟通协作能力,服务(产品)、过程和系统构造能力。通过这3方面的评估来考查学生需要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在具体考核时应注意对港口物流服务流程设计-实现的考核,强调学生设计-实现经验的获得,通过学生展示其构思、设计、实现和模拟运行港口物流服务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方面的能力,来考查学生在项目经验获得方面的学习效果,从而强调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用能力的形成过程,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4.4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要求教师能够讲授融合了学科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造能力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应具备这些能力。因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从几个方面具体实施:①招聘有港口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②鼓励教师每隔一定的时间到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③为教师提供教育活动培训、交流的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④为教师创造进一步深造、进修的机会,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⑤从港口物流企业引入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管理或工程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4.5教材建设由于港口物流管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更加需要专业性强、案例丰富、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系统化的教材。具体教材建设中应避免闭门造车、纯理论化的情况,要结合港口物流管理实践特点,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港口工作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使港口物流管理系列教材既能满足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前瞻性。

5结束语

随着现代港口物流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以CDIO理念为导向,从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手段改革、评价方法的调整等方面对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应用CDIO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更为科学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港口物流发展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8篇

摘 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现代应用型人才,高校就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介绍入手,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各个方面的方法,最后论述了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经济格局下,先进的物流管理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掌握一定物流经营管理方法和物流技能的人才受到企业的青睐。高校通过3年或4年的培养,要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而实际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投入较少。不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条件较差,校内没有实训室,校外没有实训基地,即使有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也大多流于形式,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因此如何建设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

1.1 应用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倾向于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学生通过从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得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1.2 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围绕专业课程开展,可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安排相关实践活动,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进行,当然也可以在专业课程基本学完之后,以毕业实习形式进行。

1.3 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从高中的文化课学习到进入大学的专业课学习,从对专业的懵懂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通常按照教学大纲,学生大一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二才真正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应该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因此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从物流运作流程和有关设施设备认知开始,再到实际的情景模拟或物流软件模拟,最后可以让学生针对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找出该企业在物流运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法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三部分:(1)课堂实践;(2)校内实践;(3)校外实践。

2.1 课堂实践方法

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使用的方法有:

(1)小组讲授法。在授课过程中如遇到一些章节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便可采用小组讲授法,其方法为:根据章节内容安排所需小组数量,每组4人,将课堂所需讲授的内容分配到每小组,小组针对指定内容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写好大纲,选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讲,每个代表讲完后先由学生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对所讲内容的不足进行补充说明。此方法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组讨论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相关论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安排小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员搜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要点后派出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述,讲述完毕后,小组间互相评价,最后由学生分析优劣,形成对论题的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3)案例教学。根据本节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引出相关案例(案例以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处在物流工作的职位上思考问题,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

2.2 校内实践方法

学生在校内除了课堂实践外,还有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活动,在此统称为校内实践,每学期根据课程开设一定时间的校内实践。校内实践有以下几种:

(1)企业参观。在完成相应理论教学后,带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可以安排企业物流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一次座谈会,物流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物流运作体系和物流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好的解决方案等等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如有疑问可以直接询问工作人员,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实际的物流知识。如《仓储管理》中讲到仓储设施设备时,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相关设施设备以及仓储基本的作业环节。介于物流企业大多采用轮班制,企业参观可安排在周末进行。

(2)调研报告。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考察调研,自己查找资料,就某一项课题撰写调研报告,先由学生就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撰写提纲,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提纲。例如讲到配送方面,可以让学生就当地快递行业快递服务做个调研报告。

(3)撰写专业小论文。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毕业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学生自己选择论文题目,或者由指导老师帮其选定题目,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小论文,论文一定要突出实践性,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积累经验,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乐趣。

(4)实验室实训。如果高校有物流管理方面的实验室,可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通过操作物流软件形式进行专业模拟实践。实训可以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如《供应链管理》课程,我校有一套供应链管理的软件,在开课前把学生分组,各组同学分别担当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五大角色,并规定流通的产品种类,通过8次左右的实训,让学生体验物资流通的整个过程。

(5)参加物流比赛。近几年全国的各种物流比赛较多,有实际操作方面的,也有就企业实际情况调研写调研报告的。资金方面较宽裕的高校可以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一些这种比赛。我校在2010年12至2011年6月组织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专业竞赛,从2010年12月10日举办的知识赛开始,经过知识赛、物流仿真模拟赛到总决赛,从开始的80多位同学参加知识赛,最终有五位同学参加了总决赛,我校以西安顺丰速递为调研对象,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了全国总决赛。此次比赛让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获益匪浅,不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借鉴了其他高校在学生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

2.3 校外实践方法

校外实践就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物流企业现场实践。形式有: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使学生全面感受物流岗位的所有职责,让学生在担当企业员工角色中提升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这种方法按学生就业感兴趣的方向,有选择地进入相关的物流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学校派实习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参与企业正常作业。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以2~3个月为宜,安排在学生毕业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是为了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前体验实际工作中的艰辛与收获,培养学生物流岗位的动手能力。

(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自己联系企业或在学校推荐的企业实习,在最后一学年放寒假前确定好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为学生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色,将有机会被实习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或实习企业可以帮学生推荐工作,因此毕业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指导老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高校要制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激励机制,在任职条件、职称评审、工资待遇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一方面鼓励在校老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物流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

3.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应从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应满足学生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的要求。校内物流实训室是为了配合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建立的,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校内物流实训室应以仓储管理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货物分区、储位分配、验收,货物编码、堆存和养护技术,分拣、配货、配装,叉车操作,包装,集装技术操作,条码、RFID技术设备使用等作业功能的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学生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甚至就业一体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认知,使学生熟悉物流相关工作环节的工作环境、流程,熟悉相关的设施设备;体验,通过专业学习过程中有计划的短期实习,使学生体验到相应的岗位角色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责任,掌握岗位操作的基础技能和操作要点;顶岗,使学生能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3.3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进行。高校应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做法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成绩考核等方面,建立覆盖实践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制度。

4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正是解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4):143145.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9篇

随着国家对现代物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物流业和物流教育都获得快速发展,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某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来说,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就业岗位群。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企业物流就业岗位群,存在着原材料采购、储存保管、包装、分拣、配装、分销计划、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社会物流就业岗位群,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国际物流就业岗位群,有销售,业务、海运操作、空运操作、报关,报检、保税(物流园区)人仓储管理、船务臊作、海运客服、空运客服、单证员等岗位群。为此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如下:物流中心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专业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快递中心、货运公司,从事连锁配送、仓储堆场、运输、计划调度、车辆配载及货运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企业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大型制造企业的进、销、存业务岗位以及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企业采购、仓储保管、连锁配送、销售、生产调度、信息服务、现场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国际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跨国物流公司、国际贸易公司、进出口公司,从事跟单、单证制作、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不单纯是课程问题,其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关系到能否满足物流行业企业的需要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下面以黑龙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做一阐述。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要坚持以就业导向,遵循物流管理人才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发展观,突出物流高职教育特色,突破传统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围绕就业导向和物流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和基础知识系统为基础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来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拓展为前提,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黑龙江职业学院在建设国家骨干院校项目中,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如下:

1.组建课程体系开发小组,了解企业所需物流人员的工作岗位。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组成了由物流行业和典型企业相关主管、毕业生和教师参加的多层次、多单位共同参与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小组。我们先后对龙运物流园区、圆通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凯莱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物流采购联合会等企业和物流行业协会以及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广泛调研,明确了企业所需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群)。

2.总结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研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物流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依据行动领域归纳、分析与序化结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领域,从而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学习领域为例,如下表所示),并对应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工学深度融合及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注重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系统设计和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结合黑龙江地区的物流产业特点和结构的调整,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教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论证;对评估意见综合考虑,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三、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的保障体系

上一篇:中学生毕业总结范文 下一篇:函授毕业生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