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家访记

时间:2022-09-28 05:29:39

踏雪家访记

1972年2月7日,农历辛亥年腊月二十三,高安县杉林中学的老师们正在忙着批改学生期末考试的试卷。

这天,北风呼啸,彤云密布,气温骤降。开头还是小雪花在风中漫天飞舞,不久,鹅毛大雪就飘然而下。杉林中学本就建在北风口上,四周开阔平坦,一起北风,教室门就会“砰砰”作响。学生寝室很简陋,上面没有天花板,墙顶与屋檐间未封严,现在狂风从瓦缝、从各种缝隙刮进寝室,寝室冷得像个冰窟窿。到了下午,风还在咆哮,雪还在下,地面上已有厚厚一层雪了,气温更低了。偏偏这时校长涂嗣先得了重感冒,躺在被子里昏睡,学校一时群龙无首,教师们束手无策。下午3点来钟,教导主任甘云召集正忙于阅卷的教师开会商议对策。面对这恶劣的天气,老师们一来担心学生们会被冷病,二来担心外面北风呼啸,学生在寝室里烤火不安全。于是大家都表示同意学生们的要求,让学生回家去。这决定一宣布,学生们高兴极了,立即跑回寝室收拾东西,呼朋引伴,不到半小时,学生们就不见了踪影。我们检查了教室、寝室的门窗,处理好学生们烤火的现场,才回房间,继续改卷。

本以为学生们回家了,我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谁知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被叫起来开会。会场上,涂校长裹着厚厚的棉大衣,神色冷峻,语音低沉地说:“我昨晚一个晚上都没睡着。你们怎么那么晚了还放学生回去?昨天又是狂风,又是大雪,路上出了问题怎么办?你们想过吗?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对学生负责啊,同志们!”一席话,说得大家低着头,不敢作声。是呀,我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涂校长接着说:“今天大家别想闲着了。早饭后,所有教工分片去家访,看看学生都安全到家了没有。注意啊,不能漏掉一个学生!”我和涂嘉宾、彭斌、邬经汽被分在一组,到祥符公社的莲花、建山两个大队去家访。我们4人中,只有涂嘉宾对这两个大队的路熟一些,所以就由他带队。

吃过早饭,我们就出发了。这天,风小了很多。但依然寒气逼人,风吹在脸上冷冰冰地“割”人。天上的云还是铅灰色,好像还在酝酿着另一场大雪。山坡上。田野里,粉妆玉砌,白茫茫一片,路上很少见到行人。我们踩在雪上“嘎吱嘎吱”地前行。一路上,大家心情都很沉重,暗暗祈祷:回家的学生呀,千万别出事!

从竹龙大队进入莲花大队有条小溪。小溪有二丈来宽,高出水面约3尺的两个石墩上,铺了一长溜石板。石板仅一尺来宽,上面厚厚地铺了一层雪,雪上有行人留下的脚印。涂嘉宾一马当先,我和邬经汽居中,彭斌殿后,4个人手拉着手,在石板桥上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横移过去。到了对岸,4个人手心里都是汗。

到了莲花大队的赶车垅村,我班学生刘福生就在这村。我们走进他家,他开头感到很突然,然后惊喜地叫道:“爸、妈!我们老师来了!”他父母赶忙迎出来。他父亲忙着边给我们让座、敬烟,边叫儿子筛茶。他母亲就直奔厨房。我忙问刘福生,这个村有几个杉林中学的学生,他们全都平安到家了吗?刘福生回答说他们全都安全回家,我们才放了心。他父亲感慨地说:“现在的老师真好,把学生放上心上,挂在身上。”我把福生在校的表现告诉了他,他表示满意。我们正要告辞时,福生妈妈和福生两人端了4碗水煮蛋出来要我们吃了再走。一碗3个蛋,雪白晶莹,这是高安农村接待贵客的礼节。我们不吃,福生父母却拉住不放:“这怎么行?平时拿轿子接你们都接不到,哪有到了家,连口都不打湿一下就走的道理?”一番拉扯,我们实在却不过家长的热情,只好老老实实地吃了,他们才高兴地送我们出门。我们见到了该村的几个学生,义往别村走去。

就这样,踏着冰雪,我们走遍了莲花大队、建山大队有在杉林中学读书的学生的村子,见到了所有学生,也受到了学生家长们的热情款待。这一天,我们连饭都没有吃,肚子里装的全是煮鸡蛋。一路上,听到人们在议论:“这帮老师几好啊!这么冷的天,还来看望学生。”

我们走访完最后一个村子——建山大队老居卢家时。已是下午5点来钟。热情的家长要留我们住下来,可我们知道。冬天我们几个人留宿有诸多不便,我们谢绝了家长们的好意。于是家长给我们指引了一条路,说是穿过前面那个山冈,就到了赤岗大队。过了赤岗大队,就是杉林中学,这条路比我们来的路近了五六里。离开村子后,我问涂嘉宾认识这条路吗?他说从没走过,但昨天学生是从这条路回来的,他们在雪地里肯定留下了脚印,我们顺着这脚印,不就可以回校了?我们都觉得有道理。等我们走上山时,果然看到一串脚印向前延伸,于是我们放宽心沿着脚印,踏着积雪往前进。

冬天的夜晚来得早。刚上山不久,天就暗下来。这天是腊月二十四,天上无星无月,黑咕隆咚。山上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直晃眼,看不清哪是路,哪是沟,哪是坎。更不用说东南西北了。我们开头还能沿着模模糊糊的脚印前行,谁知走着走着,走在前头的涂嘉宾突然说:“糟糕,看不见脚印了,是不是走错了?”我们赶紧停下来。我当时是抽烟的,身上有盒火柴,忙掏出来走到前面,划燃一根火柴。火柴的亮度太弱,山上又有风,只能用手捂住,这样就更照不远了。好不容易才看到前面有脚印,大家就赶紧顺着脚印的方向前进。走了一段路,又划一根火柴照一下。如果前面有脚印,就继续前进:如果前头没有发现脚印,就赶快停下来,往回走,向周围寻找脚印。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进进退退,退退进进,不多久,一盒火柴就划光了。好在彭斌身上带有一个打火机,才算接上了趟。

夜,更深了;天,更暗了;山上寒气更浓了。我们4人在雪地里摸索前进。走着走着,我看到一块黑色的地方,认为是硬地,一脚踩下去,竟是一个水坑,一股冷水涌进了我的套鞋,一阵冰凉直袭心头,我不由得叫了一声“糟糕”。他们忙停下来,问“怎么啦”?我边说明情况,边脱下套鞋,倒掉鞋里的水,拧干袜子,忍着脚上的冰凉,又继续前进。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我们又在为找不到脚印而发愁时,涂嘉宾突然惊喜地叫道:“看,那里有灯光!”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天哪,真的是灯光!有灯光,就有人家了,有人家,就可以问路了。这时,我们就再也不去找什么脚印了,而是盯着灯光,向灯光走去。不管脚下是路,还是沟,不管是坎,还是坡,我们急急前行,生怕去晚了,灯光熄灭了,茫茫雪夜,方向不辨,那真会欲哭无泪啊!到了,到了,光原来是从一幢屋子的后门透出来的。邬经汽急忙走上前去,不料,“哧溜”一声人往下滑去。原来我们是在坡上,坡下才是屋的后门。这响动惊动了屋里人,房主打开了后门,把我们让了进去。一问,原来这里是赤岗大队的坛塘村,离学校还有十来里呢。想不到我们在山上转了半夜,才走了十来里路!

家在坛塘的民办老师胡水源听说我们来了,忙从热被窝里爬起来,接我们去他家。他用木柴烧了堆火,让我们烤衣服,烘袜子;又让爱人用生姜、辣椒煮了一锅面条,给我们祛寒充饥。他还想方设法挪出两床棉被,强留我们住下。

也许是学生们安全到家让我放心,也许是踏雪奔波了一天的劳累,也许是雪夜山上迷路终于脱困的安心,这晚,我虽然躺在稻草上,还是睡得很甜,很甜。

(作者说明:文中提到的涂嘉宾、彭斌、涂嗣先等人均已先后作古,谨以此文表达对他们的悼念。)

责编/木艮

上一篇:想起初登讲台时 下一篇:89岁老人:为无名烈士守墓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