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有痕 3期

时间:2022-09-05 04:49:5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65-01

我是一名发展学校中的语文老师,每每看到这样画面:"下节什么课"?"语文课",一拳头砸在桌上,头重重埋下。黑板上布置语文作业,一看有语文作业,直呼烦死了,嚷着做百道数学题也不愿做语文作业。可想而知语文成绩如何。面对这些亟手的问题,思前想后……决定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拥有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导语就是开端,它如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它如火花,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所以我信心十足,精心酝酿导语。如:学习《望岳》时我效仿于漪老师的导课:"同学们,祖国的名山大川你们了解多少?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他们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历代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曾说,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那壮美雄奇的风光。今天,我们就请杜甫为向导,跟他攀登游览巍峨壮观的泰山吧!"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身子坐直了……讲《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时是这样导入的: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但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一篇文章。学生的眼睛睁大了,都想一睹为快。这种导入,一石激起学习兴趣,我知道学生爱学语文了。

二保持学语文的兴趣。有人曾说:"站在海边,听着怒涛吼来的时候,我们心里一阵涌动,嘴里不由自主地就想放声呼喊"这涛声就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了培养自己的朗读能力,我多次模仿播音员的朗诵,从停顿、重音、语调、句调等方面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读给学生听,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学生也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来,渐渐地超过老师,与播音员跃跃欲试,我趁此再给学生们录成磁带,课前播放其中一个,让同学们猜猜这是谁?学生兴奋的感觉持续高涨!我知道我种的花开始发芽,身上的重担陡然减轻。

三加深学习语文的兴趣。诵读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对文章畅所欲言,结果发现真像西方谚语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大胆质疑,如《木兰诗》一课时,学生说: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有同学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 "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可以穿大鞋呀,那哪能打仗呢?学生说可以前面放棉花,可以垫鞋垫,那你们说木兰的鞋怎么穿?一个同学说垫棉花最好,因为塞外太冷,可以取暖,又看不出脚的大小,另外木兰的毅力又非同一般。其他同学纷纷赞同。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望自己也能提出相关问题,一起解答。再如莫怀戚《散步》,讲的是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的故事。学生在配乐读完之后,获得了愉悦的享受,畅所欲言中,谈到了自己的家里,有的同学潸然泪下,不仅说:"这篇文章真好,我要读给父母听,读给奶奶听"我们家也要做这一家人……课堂上出现了融融的家庭氛围,这时语文的学习兴趣又好象延伸到了课外,受益于千家万户。

四巩固语文学习兴趣。"美学"者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发掘出来的,原作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很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挖掘。《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一处描写:回来的时候我们改乘另一条船回来。之后呢?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说说这个空白结尾。《孔乙己》中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孔乙己真的死了吗?有理由吗?你能填补这个空白吗?《芦花荡》中小姑娘看到老英雄打鬼子时的壮举,她在想什么?看了雨果的信,你是否想回复一封信?对雨果说些什么?故乡中的闰土真的拿了那些碗碟吗?桃花源真的有这样一个地方吗?《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如此等等,可见语文书上的空白比比皆是,细细追问,填补空白,趣味横生。挖掘空白,既锻炼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又巩固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这犹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综上所做后,我发现我踏雪有痕:发展生砸桌子抱头的人均减少,课间二人手拿语文书争执问题的场面更是与日俱增,而且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看在眼里,喜在眉梢,但我深知探索的脚步远不能停止,正像屈原所说: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我无怨无悔!!!

上一篇:建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 提高政治学科有效性 下一篇:浅谈中职数学教师的课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