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8 02:33:38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1篇

2012年4月,全国高中“新课程·新课堂·新模式”同课异构暨教学研讨会上在綦江中学召开。我代表綦江中学语文组上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现将备课心得和教案整理如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人相处的终身教育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五大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其中“发现·创新”就是要求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敢于探异求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往的应试教育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提倡“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则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提出了“问题式大课堂”,共包括“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存疑答疑”“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六环节。我执教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正是运用的此种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起,以问题终。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的过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此单元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英雄泪”(报国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为主题,塑造了一个流泪的英雄形象。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以典明志。围绕着“英雄泪”“英雄豪情”,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认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英雄形象;2、读懂典故,理解英雄矢志报国的豪情与报国无门的悲情;3、熟读成诵,领会稼秆词的“慷慨纵横”、“ 不可一世之概”的豪放词风。

课前预习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积累文学常识;通过学习材料了解辛弃疾其特殊身份、经历,为后期学习蓄势。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学生围绕上片景和下片的典故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宏观把握词作,促进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围绕流泪的英雄形象,在合作探究环节,我设计了3个问题:1、上片景中有英雄泪吗?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动作能否表现英雄泪?3、3个典故分别有何用意?通过解答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词作中“景浸英雄泪”“眼含英雄泪”“ 面洒英雄泪”的情感一步步外露,一步步深化。在展示点评时,教师再相机点拨,辛弃疾这个悲情英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也就逐渐清淅、高大起来。

当然,“问题式大课堂”模式的问题并非都是事先预设的,有很多问题是在“存疑答疑”环节中随机生成的。在这节课上,就有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年辛弃疾加入抗金起义军队伍,现在既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恢复,辛弃疾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呢?这问题带出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更深层次地触摸到辛弃疾那颗忠君爱国的心灵,辛弃疾爱国词人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后面的拓展延伸和结语(栏杆拍遍悲断肠,报国欲死无战场),我仍紧扣“英雄豪情”“英雄泪”,引用的梁衡对辛弃疾的评论更是让学生久久地沉浸在英雄情怀。

教学和电影一样,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知不足,而后改进之,我们教师也正是在这遗憾中得到了成长。我校的“问题式大课堂”模式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成长的平台。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学校仍在践行着,且在本区推广。可以说,“问题式大课堂”模式做到了以问题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和重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创新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认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英雄形象。

2、读懂典故,解英雄矢志报国的豪情与报国无门的悲情;

3、熟读成诵,领会稼秆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重难点】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英雄泪”个中滋味。

【课前预习】

一、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遥岑 玉簪螺髻 献愁供恨 求田问舍 鲈鱼堪脍 揾英雄泪

2、找出下片的3个典故

在文中是哪句话?分别与谁有关?并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二、知人论世

1、辛弃疾其人

辛弃疾(1140-1207) _______词人。字_______,号_______,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_______”,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存词600多首。

2、辛弃疾的特殊身份

①仕金官员的后代 ② 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③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3、辛弃疾的的经历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被金占领的山东。

1162年,辛弃疾率起义军归南宋。

他曾经率领五十名骑兵冲进金军五万人的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后安然而归。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排挤陷害,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4、辛弃疾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孙行者---祖冲之”引出人名对子“霍去病---”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南宋,山河破碎,是个呼唤英雄的时代。但南宋又苟且偷安,一味求和。故英雄无用武之地,成为流泪的英雄。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他曾率五十骑兵冲进金军五万人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安然而归。可惜南渡12年之久却没有得到过一次北伐抗金的机会,最终成为一位流泪的英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水》,看辛是如何挥洒他的英雄泪的!

二、检查预习

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词,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三、自主学习

请自读课文,思考2个问题。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课文;课文复述;复述的乐趣;方法;重要环节

1 什么是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不是从头到尾的背诵,而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后,运用文章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等把文章表达出来。

2 复述课文有什么意义

复述课文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聘雇课文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机会,这既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3 复述课文应采取哪些方法

外研社英语教材体裁、题材、风格多样,内容涉及众多领域,因此,复习课文的方法也灵活多样。复述课文主要分两大类:学生自主型和教师提示型。方法主要还是取决于课文的文体。具体方法如下:

3.1 学生自主型

学生自主型是指在课文结束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种学生自主复习课文的方法体现了一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多一些宽容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而不要立即纠正学生表达过程中的错误。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那么这样的复习方式又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分为:单人式、双人式和多人式复述方式。

3.1.1 单人式和双人式复述

单人式复述是指单个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和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并简单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复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变换人称或改变文体或自己充当文中的某个角色。如: 外研社必修二 Module2 No Drugs; 必修五 Module6 Animals In Danger; 选修六 War And Peace 等。能够表达个人观点的类似演讲的课题最佳。

双人式复述是指两个学生通过合作一起完成复述。一般主要为对话形式。如:必修四 Module1 Life In The Future。采访可以围绕以下为题进行:

(1)What is the future life is like?

(2)What will the city of the future look like?

(3)What materials your house is made of/from?

(4)What about the environment will be like?

(5)What problems will people have?

上述问题的但俺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教师可以把这个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必修教材中还有很多篇文章适合这种形式的复述。如:外研社必修一Module1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必修一 Module3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 必修三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选修七Module 1 Basketball等交际型比较强的文体,教师要意识到采访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式。

3.1.2 多人式复述

多人式复述方式主要就是表演(performance)和故事接力(chain story)两种。外研社必修五 Module 3 Adventure In Literature And The Cinema|中的一篇文章The Steamboat就可以用表演形式复述出来。这篇文章节选自Mark Twain 的名著 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并经过简化改写的。文章讲的是:Jim和Huck在一个暴风的夜晚,乘小船在海上发现一艘快要下沉了的汽船。出于好奇,Huck和Jim上了汽船,他们在船舱外听到了里面三个人的争吵声,并在门外观看里面的一幕。教师在讲完这一课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按照如下内容进行复述表演。

Scene 1 (Aside: There has been a big storm after midnight. Now Jim and Huck are on the deck. ) Jim: I hate the bad weather. It drives me crazy. Huck: Me too. Oh, lighting!

Huck: Hey, what’s that? [Shouting to Jim]

Jim: A house? Why is there a house on the river?

Huck: Mmmmmm, anyway, we are sailing towards it! Oh, a steamboat it is! [Astonished]

Jim: And it looks as if it’ll go under soon! [Terrified]

Huck: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Excited]

Jim: No! I don’t want to board a sinking ship! [Worried]

Huck: Come on, friend! Maybe something useful is there! [Anxious]

Jim: Well… [Having no alternative] [Scene1 end]

Scene 2 (Aside: They paddle over and climb on to the steamboat, keeping as quiet as mice.)

Huck: Follow me, Jim! [Astonished] Look, a light in that cabin!

Jim: Well...Just keep quiet. Let’s see what’s happening.

(Aside: They approach that cabin.)

Man 1: Oh, please boys, don’t kill me! I won’t tell anybody!

Tall man: Shut up! You promised last time, and we’re going to kill you!

(Aside: Jim panics and runs to the raft.)

Tall man: I’ve had enough of you! I’m going to shoot you now.

Short man: No, don’t do that. Let’s leave him here.

Tall man: Why?

Short man: As you see, the steamboat will sink in a couple of hours and he’ll go down with it. [Sneeringly] Tall man: Terrific! Ha-ha…

Man 1: No! [Start crying] (Aside: He sounds as if he’s going to die of fright! A way must be found to save him!) [Scene2 end]

Scene 3 (Aside: Huck crawls along the deck and found Jim.)

Huck: Jim, Jim!!! Those two men want to kill the poor man! We must find their boat and take it away. Then they’ll have to stay here. [Anxious]

Jim: [Terrified] I’m not staying here.

Huck: Help me one more time, Jim! It is better to save one life than build a seven-tiered pagoda. We must save his life!

Jim: Well… It’s the last time!

(Aside: They find the men’s boat tied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eamboat. Quietly they climb in and paddled away.)

Short man: Hey! How dare you! Stop now! You dirty dog!

(Aside: They have been a safe distance away.)

Huck: Jim, I’m worried! I don’t want all three men to die!

对于故事的时间和逻辑顺序比较清楚或人物关系比较简单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故事接力的方式复述。如: 外研社必修三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选修六Module 5 Ethnic Culture等。

3.2 教师提示型

教师的提示就是帮助学生复述,为学生提供线索和依据。此类复述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3.2.1 填空式

这是简单常用的复数形式。教师将文章的重点段落或是每个段落的重点内容提出来,设空在幻灯片上展示,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填出来。如:必修三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Complete the sentences

(1)The winds in a sandstorm can sometim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en Ren Jianbo was living in Inner Mongoli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andstorms in China appear to have increased because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utting down trees and digging up grass can cau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The government is planting trees to the west of Beijing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2 表格呈现式

这类方法尤其适用于说明文,如介绍某个国家的文章等。 教师可以根据这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将各段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表格内容复述课文。如:必修一 Module5 A Lesson in a Lab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结构清晰,是一篇实验报告。教师可以把文章要点制成下列表格作为学生复述课文提示。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Passage B

3.2.3 关键词提示式

在帮助学生复述时, 教师可以把重要的单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或打在幻灯片上,让学生以词带句,连词成篇。如:必修三 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

教师可以设置关键词如下:

Landslide Drought Hurricane Typhoon Thunderstorm Lighting

学生们可以根据关键词相出如下句子:

(1)A slide of a large mass of dirt and rock down a mountain or cliff.

(2)Farmers most affected by the drought hope that there may be sufficient rain early in the growing season.

(3)A severe tropical cyclone usually with heavy rains and winds moving.

(4)A tropical cyclone occurring in the western

3.2.4 段落大意回顾式

课文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归纳总结段落大意。那么利用段落大意提示学生复述可文也是很有效的。学生在段落大意的提示下, 自然会联想到段落的其它内容。

3.2.5 问答式

不少学生在复述线索或逻辑结构不明显的文章时常会感到困难。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概括性文章内容的问题, 以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如:必修四 Module 1 Life in the future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Why did I have the chance of travel to year AD3005?

(2)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time lag” in the sentence “As a result, I suffered from time lag?

(3)Why did my guide give me some tablets?

3.2.6 配乐式

这种形式很少用,但是如果用的恰到好处是非常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如; 选修七Module 5 Ethnic Culture。 文章是日记形式的。主要讲作者在云南丽江的游见。分别介绍了丽江古城、纳西族和纳西文字、纳西音乐和离开丽江时的感受。在教学时,针对这四个段落分别应用了:填空式、关键词提示、配乐式和问答式讲解的,所以负数时也使用这四种形式。效果很好。文章的第四段说的是纳西族的音乐,水龙吟。水龙吟是词牌名。音乐流传下来,单词内容不一。于是我瞎子啊了一曲熟悉的水龙吟的调子让学生听,学生观念一下就想到了:like women crying and river running 等句子,顺利复述下来。

3.2.7 关键句提示法

教师可以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开头、中间或结尾)设置关键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教师的提示,复述全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课文中原有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章。

4 结论

复述课文的方法多样。教无定法,只要能达到教学环节中的各个目的都是好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文章的题材及性质,灵活地选择有利于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J].

[2]刘悦诚.英语金色教案[Z].1996.

[3]张书可.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技巧[J].英语周报,2004.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3篇

独特,是教师职业个性的显现,是教师个人独特的思想观念,独特的思维方式的结晶,是教师职业所特有的需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自然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可将每位学生培养成材,只有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本职工作,时时刻刻张扬其独特的精神魅力,方才能完成自我的使命。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职业。能说每一位教师都没有精神吗?只能说太多的教师没有特立独行的精神。什么是特立独行?比较常见的解释是,特:独特;立:立身;独:独自;行:行为。普遍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标新立异,锐意创新。就教师工作而言,设计了一个既适宜又有特色的教学方案,是特立独行;在课堂上,一个巧妙的问题,是特立独行;一道新颖的练习题,是特立独行;一个“狡邪”的微笑,也是特立独行……

不可否认的是,有的教师工作几十年乃至一辈子,从来不知“特立独行”为何物。在他们看来,自己有现成的教案,拿来用就行了,何必再重新设计?有传统的操作方法,可以套用,何必自己劳神费力?有他人的方法可以搬用,何必自己从头再来?他们不知“特立独行”为何物,自然就变得平庸了。

当我们追溯到孔子的思想中去时,会发现孔子恰恰是一个具有特立独行精神的人。他对音乐的热爱可以使他痴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今,在人生价值方面,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元化、板块化、同质化现象,以至于使教师丧失了对“特立独行”工作精神的护佑。因此,“特立独行”应成为一个教师的追求,因为它能给教师前行以强大的动力。

记得2008年春晚,《千手观音》这个优美的集体舞蹈一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就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产生了轰动效果。

一个不大的舞台上,有一群舞者在跳,在跃,在飞,把他们对舞蹈的理解和对舞蹈艺术的热爱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群人用柔美的肢体,用敏锐的表现力向世人解析出艺术的崇高和典雅。

可你们知道吗?这是怎样的一群舞者啊――他们全都是残疾人。当邰丽华等聋哑女们把《千手观音》再现舞台上时,定格那令人心动的每一个动作,成就了一个导演一个演员特有的精神寄托。

导演要的是永远的独特。

演员要的是独特的永远。

观众要的是渴望看到独特。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段落的设计,都是不相同的,而且每一个都有其“独特”在内,带给人们视觉上愉悦的同时,更充满了激情的放歌。

这种独特思想中诞生的舞美效果,只要看过一遍,就让人再也忘怀不了。

导演以自己思想的“独特”使灵魂震颤,让舞者重复虔诚的心愿。除了舞蹈再现主题思想的丰富,一切都似乎很简单。然而,音乐节奏中,那简单又简单的一举手一投足其实就是一种“独特”思想历练的结果。

不仅仅要一台舞美设计量的体现,更要舞美设计质的跨越。

“独特”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感觉。

《千手观音》其魅力何在?除了演员们娴熟的表演,现代化的声光技术,其特立独行的编排,特立独行的动作,是其成功的根本。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场上,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而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稳固立足,没有一定的独特性是枉然的。

教师所从事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没有个性化的思想,个性化的教学,也是与优秀无缘的。

那些在自己事业上的成功者,又有哪一位不是凭着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方法才立足于教坛的呢?他们以全部的心思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并经由这种超越来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只有在那种境界中,才有可能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事物的本质。

一个缺乏个性,没有独特思想,独特精神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距离“优秀”则还有明显的距离。

有人说,优秀教师或者说名师的类型,主要有三类:奉献型,以教师个人的精力、体力、身心的超常付出为基本特征;专业型,以自己的专业实力和优异效果,并通过对教育行为的描述与解释形成较大的影响;情感型,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有效转化差生为主要成就。

实际上,就是同一类型,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常常会显示出其独有的个性。比如同是情感型的教师,上海的于漪与北京的窦桂梅老师,可能就不完全相同。于漪老师,是属于那种温情型的,而窦桂梅老师呢,则属于激情飞扬型的。她们虽然都很优秀,都很杰出,但她们特色鲜明,都是完完全全的自我,而不是他人的复制品。只有特立独行,我们才会在工作中表现卓越。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货隆中心小学)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4篇

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我校被确定为全市“生本教育”重点学校以来,笔者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扩大了视野,阅读了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书籍,观看了他们的课堂教学录像,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有了新的认识。教什么,讲的是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问题,是语文的根本。怎样教,讲的是教学方法,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是枝叶,是第二位的问题。根深则叶茂,教学内容如果准备不好,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语文课,当然要先知道教什么,然后才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教,如果自己连教什么都不晓得,即使方法再高明,恐怕还是行不通。就拿《孔乙己》来说,如果课文讲的内容不清楚,怎么教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道理就这么简单。所以说“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既然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那么如何“建构”教学内容呢?

一、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

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点都很多,我们不能面面俱到都讲。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水过地皮湿。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征,从教材编者意图出发,本着“生本”的原则,精心筛选教学内容。如《孔乙己》的教学目标有四点:(1)理解孔乙己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环境描写的作用;(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综合分析,笔者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从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入手,理解小说主题,并围绕教学重点选择教学内容,其他内容可以通过自学检查的方式学习。

适宜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两点:一是教师要清楚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懂,吃得饱。当然教师还要“因文而宜”,有的课文语言有特点,有的课文结构精巧,有的课文主题深刻,等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根据教学实际去建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笔者在上《承天寺夜游》时,提前一个月备课,阅读了林语堂的《坡传》,对坡在黄州时期所做的词进行了整理,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水龙吟》、《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江城子》、《定风波》、《黄州快哉亭记》等20余首,并阅读了《宋词鉴赏辞典》中关于苏轼的作品,同时确定了对比教学的方法。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坡面对的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那种澄澈宁静的心态,了解坡在黄州时期的人生状况(情感目标);更能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学会诗意地生活(价值观培养)。学习这篇文章整整用了三节课,学生仍意犹未尽。

二、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重构创新教学内容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描绘了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学目标:(1)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2)五幅春景图;(3)结尾三个比喻句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教参和同步训练上都提供了相应的练习,可以结合起来学习,对内容进行深加工。在学习五幅春景图理清结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除了与题目照应之外还有什么作用?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赞美济南冬天的美景是为了赞美美丽的济南,进而赞美可爱美丽的祖国,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升华。

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对《孔乙己》一课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提出要求:文章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

再如朱自清的《春》,学习“春雨图”可以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对比学习,比较它们在写作意图、表现手法和内容上的异同,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拓宽学习内容。根据叶圣陶先生的“大语文思想”,课本只是一个工具,学习语文应该和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拓展。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59-01

新课程标准带来了教师观念上的转变,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了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考虑最多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进行学案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把我的做法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一、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学习操作方案。

二、学案的编写要求

(一)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和作用。

(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教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

(五)强调学案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注意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为此,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求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学案编写模式举例

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具体的教学模式:

(一)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以《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为例,在重难点解决环节中设置如下问题:如何理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几句如何理解?然后让学生以三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并且自己总结结论,教师再适当点拨(这几句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写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因而这两句看似平常,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二)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此种课型的学案设计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研究方法,设置一些问题情景平台,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推断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开放性学案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以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学案为例:本单元选了宋代的四位词人: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四位词人分属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时会很难把握。于是我们在学案里设置了学案主题词“我看宋词流派”,要求学生围绕本次主题词进行研究。另外,除了本次的主题词外,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本单元内容,提升学生对宋词的研究兴趣,我们还设置了几个备选子题:

1、柳永,我想对你说;

2、潇洒东坡;

3、壮怀激烈 慷慨高歌的伟大词人――辛弃疾;

4、李清照,我想握住你的手。

参考书目(均为阅览室图书):《中国十大文豪》《宋词故事集》《宋词鉴赏辞典》《学生版唐宋词鉴赏辞典》等。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小组合作、互助、探究,形成文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宋词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学习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全面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递进式:泛读――精读――讨论――作业。递进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阅读教学。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特征。精读是为了系统、深入地掌握阅读材料所具有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学习者从字、词、句入手精研细读,甚至反复阅读,进而掌握各个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精髓,以便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精读的技巧如抓关键词、找准中心句、把握重点段落。泛读的技巧主要有意群扫描式阅读、浏览、跳读等。在学案上明确阅读策略:名著经过时间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必需反复阅读、思考才能了解其内涵,吸取其精华。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6篇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首先要完整的、正确的理解语文新课程理念实质。“学生要活动充分,课堂积累要丰富――这是对课标精神最简洁的表述。”(余映潮《第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观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4)“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不正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体现和目标要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以此为纲,在客观上要创生出适合学生实际的、生动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语文课程;在主观上要创设情境,互动平台,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唯其如此,方能让语文课堂对学生产生磁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能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正如审美一样,有审美的客体还要有审美的主体,只有二者建立起异质同构的关系,才能让审美更和谐。

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研发、创生语文课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增加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把师生都喜欢的语文利用到极致,这不正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一个好思路吗? 所以,建构完美的语文课程责任在教师,教师要善于学习,要向余漪老师要求的那样“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那么,怎样建构完美的语文课程呢?

一、建构完美课程首先要整合教材资源,不要对一本教材从一而终,按部就班。 1、我们可以进行序列调整,如笔者在执教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宋词时,就对其中的篇目进行了集中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雨霖铃》《醉花阴》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不就是举一隅而以三反吗?知识的系统化是内化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率。

2、整合教材我们还可以进行课程牵引比照。如讲授隐逸诗歌时,我们不妨将陶潜、王维与孟浩然进行比较。笔者在讲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就有意让学生联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让学生自己体验王诗的“清而淡”的格调,孟诗的“清而近”的格调。在讲授陶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就有意比较王维,结果学生认识到王维做官是他努力挤进去的,归隐山林是无奈的选择。陶潜做官是迫于生计,归隐是他的主动行为,多么深刻。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探究体验,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这是非常实惠的有效教学。

3、研发课程教师还可以对教材空白处作完形处理。笔者在执教《荷塘月色》时,让学生探究“朱先生为什么要神往江南,提到《采莲赋》与《西洲曲》呢?”的问题,就联读了刘士林先生的《〈西洲曲〉与我的江南情结》,让学生明白“江南”在中国的文学里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审美的概念,它已成长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故园。在执教《蜀道难》时,我特意穿插了古人写“高危”的名句,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等,让学生认识到“高危”在诗中也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政治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主旨。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构完美的课程还要善于整合学生资源。这里的学生是广义的,指教师教过的一切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班上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对话交流。但是,我们还应该利用以往的学生智慧,把这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储蓄下来。笔者在进行作文教学,作文评讲时,就经常把以前学生的优秀文章,拿出来示范。又如笔者在教授《我与地坛》时,探究――文章的两个部分是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说母亲是一座带着体温的地坛。多么的深刻的感悟!学生的这些灵光隽语都应成为教师的课程资源储备。教师在课堂上把语文课教得生动而又深刻,把学生的思维、课堂的结构向纵深推进,这不就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发展等级吗?

三、教师还要善于整合信息资源――这是创设课程的必需。教师要广泛地阅读,广采博纳,有很强的资料积累意识,要占有信息资料,分门别类地做资料整理归纳。“书到用时方恨少”“转益多师是吾师”。如余映潮老师为教《荷花淀》竟然阅读了70多篇相关的教案资料,千里风光尽收眼底,最佳设计藏于胸中。教师只有多方倾听,多向对话,才能让自己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才能富有教学的智慧,才能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

建构完美的课程,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序列,写作教学系列,进而细化好每一节课的内容,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点。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7篇

从教育实效而言,因材施教更重视教师的自我定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其实也是其运用语言文字对学生加以熏陶渐染的过程。发挥自己的特长,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施教”方式,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教师的学养水平

语文教师的学养水平不能等同于知识水平。相同的受教育经历,使语文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趋同性。也就是说,经过正规的师范院校训练出来的新教师,是能够胜任基础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即使他们有什么不足,各种教参教案也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然而,一个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脱颖而出的语文教师,他的成功更多地来自于个人的学养水平,来自于他个人的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提高一个语文教师的学养水平,远胜于对其进行教育方法和教学技能的训练。

1 拓展阅读

语文教师的学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阅读。事实上,语文教师的仁智之见、语文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教育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阅读。广泛的阅读,博学、深思、慎取的态度,可以使语文教师的视野变得开阔、学养随之提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更开放、技巧也更有效。比如高中文科附加题,如果教师的阅读面足够广,指导学生解答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果捧着一本教参书照本宣科,就不能有效地质疑问难,更不能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所谓“学高为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文史哲贯通、古今中外融合。这是丰富语文教师个人学养的前提,也是语文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因班施教)的基础。

2 增加游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颇有识见的至理之言。如果说阅读为语文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知识储备,那么游历则给语文教师增添了更真实的现场感悟。读书不能人云亦云,读书要有比较有分析有取舍,有自己的见解,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游历(或者阅历)去支撑去丰厚:泰山岩岩,大漠孤烟,江南莺飞,三峡猿鸣……美丽的自然景色、悠远的人文景观,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可以陶冶心灵、触发灵感、提升审美意识。而且,因为游历的直观感受,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少一些机械复述,多一些生动的描绘甚至独到的见解,和学生交流起来就能够滔滔不绝、成竹在胸。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打下个人的烙印,也让学生在活的课堂中获得真知真才和美德。这一种因材施教,反映了语文教师的个性、特色和内涵。

3 培训提升

语文教师的知识技能也有“保质期”。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实践经验可能会暂时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但更多的时候,实践经验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甚至断裂,导致教师教学能力的下降甚至缺失,甚至最终导致语文教师学养水平的整体下降。从口耳相传到多媒体呈现,从满堂灌输到动态生成,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需要语文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因此,不定期的持续的学习和培训,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二、语文教师的个性特长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有的教师长于引导,有的教师善于分析,有的教师思维缜密,有的教师语言优美,有的教师头脑敏捷。新的“木桶效应”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经营自己的长处,要善于发现并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斜面,用自己最长的一块板子去容纳更多的水,去拓展更大的空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偏好,因材施教,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课堂。

1 课堂呈现

不管是惜字如金还是口若悬河,不管是喜欢板书还是长于朗诵,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针对性的课堂呈现,口才好教师的可以多组织学生辩论,善长激疑的教师可以多引发学生思考,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做示范,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金声玉质。用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写板书,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文章的内涵层次。比如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苏轼的《江城子》怀念亡妻的深情、《水龙吟》怜惜杨花的婉转以及《念奴娇》怀古赤壁的激昂,均适合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和不同风格。总之,语文教师要用最佳的教学状态、最擅长的教学方式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引发学生心理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讨论、质疑、交流,导演一节真正的“活”的课堂。

2 下水作文

下水作文,强调语文教师的示范效应。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也是课堂的参与者。语文教师常写下水作文,一则可以展现语文教师的写作才华,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二则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困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一篇优美的下水作文,可以展示教师的文字功底,也可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有侧重的训练,比如以“整理”为题作文,家务整理亲情关爱是记叙文,要写真情描细节;心灵整理去伪存真是议论文,要重立意明层次。让学生学会审题,让学生体现亮点,也让学生发挥所长,写出有文之文、有物之文和有我之文。这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也是教师能够因材施教的基础。

3 教研活动

公开课,展示课,一课三议,三课一评,中学教育和各种教研活动的中心就是打磨上课的技术。而这种打磨,就是教师个人因材施教的大演练。一个有效的课堂,要求语文教师有最合理的教学设计,包括文本把握、学生层次以及教师自己个性特长的发挥。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只关注知识点的深度解析,只关注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这堂课也只是有精彩而无神采。语文教师教研活动的核心就是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所以新课改认为,最有效的课堂就是师生互动——呈现是探究的准备,探究是创造的前提。语文教师的才能越是能够尽情展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就越高,学生的才智也就越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样,因材施教或者因班施教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做一个因材施教的语文教师,很多时候还涉及教师的个人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师的自我定位还必须与时俱进,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及时了解新理念的内涵,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既要发挥木桶的长板效应,更要不断充实自己、教学相长,以弥补自己的短板断层。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8篇

这里,笔者从板书的意义、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这几方面,尝试对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的相关问题进行一番粗浅探讨。

一、好的板书是有生命力的

诚然,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大了每课时的信息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速率,这是其长处。但电子化教学手段,究其实质,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形式来运用,如果过度或盲目使用,它将很可能使语文教学陷入困境。例如有的老师在课件制作上做到“面面俱到”,而黑板上空无一字,学生望着纷繁的PPT,“乱花渐欲迷人眼”,课件中既定的答案更是制约了学生的体验和思维。如此这般,能起到多好的教学效果呢?

中语室副编审聂鸿飞曾在《怀念这样的语文课》中发出这样的感慨:“被电脑敲出来的汉字的确干净整齐,但是它却是机械化大生产的产物,它的美观与否与书写者的心情无关,与书写者的性格无关,在我看来它是冷冰冰的符号。”

其实好的板书是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在一方黑板上奋笔疾书,那或遒劲或飘逸的字体在莘莘学子面前营造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独具匠心的艺术凝聚着教师的创造精神。流逝的时光逐渐淡去了黑板上的字迹,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字却镌刻在学生们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感染力。

即使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板书依然有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与之媲美的优势。但是,作为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工作者,我们不要简单地把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置于对立面,而是应一视同仁,作为不同的教学手段,它们各具优势,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它们各司其职,各尽其妙,相辅相成,像一对蹁跹的舞者,在教学舞台上发挥出更大的教学空间。

重新审视和反思传统意义上的板书,我们应取其精华,并加以创新突破,使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在这种新型的“板书意识”下走向更深层次、更多内涵的教学。

二、语文板书的设计

板书设计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可或缺的环节,好的板书是教师在对文本全面深刻理解和细致钻研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学情,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而进行的独具匠心的设计,显现了教师的教学设想、教学风格等。老师们切不可将板书视为“雕虫小技”而等闲视之。

(一)抓住重点,凝聚精髓

板书,是教师用言简意赅的文字、精要的线段、形象的图形,对一课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从而来突出教学内容的中心,理清教学的脉络,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提高记忆效果,促进知识迁移,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这正如心理学家沙塔洛夫所说“纲要信号可以在化繁为简的情况下,把复杂的内容通过简单信号输入学生脑际,并有助于学生在记忆犹新时不断复习巩固。”

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重点是让学生品味词中的景物及动作描写,并解读典故,从而看清辛弃疾的心灵世界,理解他的愤慨与痛苦。

仔细研读文本后,我深思熟虑,结合自己对古诗词鉴赏的见解,决定采用“意―象―言―法―意”的鉴赏路径,在教学时,首先以文中表示作者登高抒怀的词语“登临意”为切入点,摄住全词的灵魂(此时板书),这时学生还并不能领会其内涵,然后我让学生逐步探究词中的景物、动作、典故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登临意”,逐层深入(此时板书),从而感悟到“登临意”是辛弃疾在当时的际遇中迸发出的满腔的爱国豪情和愤懑不平(此时板书)。

形成板书如下:

(注:此板书中对景物、动作、典故的归纳概括为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的生成答案)

应该说,以上的板书体现了教学的重点,以大写的“登临意”辐射全词内容,望上去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学生紧扣表达词人情感的此关键词进行分析探究,加上老师板书的启发,很好地掌握了本词重点,并且在抓住情感、逐层深入的思维过程中,也领悟到了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进一步提升了鉴赏能力。

板书的设计,应像巴尔扎克说的那样,我们“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只教给学生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又可类比钱钟书在《谈中国诗》里做中国诗的比喻“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简短的篇幅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二)理清脉络,化繁为简

学生上一篇新课文时,好似走进一个陌生的风景区观光游玩,面对纵横交错的阡陌,眼花缭乱的景致,不知该怎样行走观赏。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发挥板书的高效,板书历来被人称为教学中的“导游图”,它能够化繁为简,清晰地展现全文的思路,为学生指点迷津。

如《拿来主义》,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且用的又是杂文体,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时突出中心,从题目“拿来主义”入手,理清全文脉络,着重于分析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并引导学生领略文中的论证方法。这样全文的思路就豁然开朗了:对文化遗产的问题,全文先破后立,先批驳错误的三种做法,分别指出其危害(此时板书),在因果关系中提出正确的主张即“拿来主义”,后几段也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此时板书),并结合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此时板书),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最后得出“拿来主义”的结论(此时板书)。

形成板书如下:

(注:此板书中对三种错误做法及其危害的归纳等为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的生成答案)

板书,“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把握真谛的显微镜。”(王松泉语)这样,这篇原本繁杂难懂到让学生望而却步的议论文,经过板书提要钩玄,纲举目张,被提炼出了议论脉络,帮助学生较快地把握住了课文,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去思维,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三)勇于创新,灵活多变

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板书设计可以灵活多变,以文字为主,辅以图形、线条等,效果会更加直观、明显,这需要老师孜孜不倦地探索,在刻苦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巨大的创造潜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匠心独具的一幅幅板书。

《李凭箜篌引》是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课文,这首诗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杰作。音乐本身就是无形的,而本诗的音乐描写充满了浪漫主义手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且从名诗听妙曲”呢?

在反复仔细研读这十四句时,我忽然想到物理学中的声波,霎时来了创造的灵感:何不将这千变万化的箜篌声用直观明晰的音乐波形图展现出来呢?比如:开篇“张高秋”巨大的声浪澎湃滔天,搏击苍穹,用急速上升的曲线表示,而“空山凝云颓不流”,使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节奏转慢,强度转弱,旋律曲线婉转下降;第二段中“昆山玉碎凤凰叫”,突然,弦上暴发出强音,美玉破碎般清脆,用短促的线条……这样独特的板书可以调动学生的多方面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到板书的新颖别致之时,对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有形象具体的感悟,从而曲径寻幽,逐步深入。我的眼前顿时豁然开朗,立即在稿纸上对图形进行尝试和反复修改,并就声波问题请教了物理老师,最终定型,完成了这一特别的板书设计(下面为板书截图):

这个板书,把诗中抽象的音乐节奏与旋律用直观形象的波形图画面体现出来,图文并茂,别致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还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与想象力,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美学家莱夫贝尔曾指出:“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的艺术的共同性质。”不同文字、图形、线条及其巧妙组合,各有不同的审美特性。板书是一门精妙的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再创造,它有着自身的独特的美学价值。

三、注意实际情况,追求动态生成――语文板书的运用

板书作为教学手段、课堂艺术,不是孤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无论怎样预设周到的板书,都要经得起教学实践活动的检验、修正和完善,否则只是水中月空中楼阁,美则美矣,却没有实际操作价值。

有的老师呵护自己精心制作的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提出了与原来板书预设时不同的观点,老师也不愿意即景修正改动原来的文字,这样不仅有教学的教条僵化之弊病,而且让学生觉得回答问题只是走走过场,长此以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的老师图省事,生搬硬套别人的板书,不联系教学实际自主设计运用,这样惰性地复制板书,没有任何的创造力,将不会起到好的课堂效果,也会对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造成阻碍。

真正成熟的板书,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缜密思考、学生主动化多元化思维、教学过程动态生成这几方面的智慧结晶,其更切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板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板书的每一部分需要伴随师生双方解读、质疑、分析、归纳等步骤,有条不紊地逐一展开,呈现在黑板上,最终水到渠成。教师不要拘泥于预设的板书,一方面要对教学内容胸有成竹,善于驾驭,另一方面要具有教学灵敏性,重视和善于发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个性体验,才能碰撞出智慧的花火,从而在动态教学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凝聚着师生共同价值创造的板书。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课时,教学重点是分析结构,品味语言,并通过梳理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全文结构可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我在预设文章结构这部分的板书时,设想先以简练的文字概括出主体内容,即“赞其功”,然后让学生以此为例仿写出其它两部分的内容,出于严谨,我事先想好了其它两句,即“述其哀”、“颂其德”,以备课堂未知情况。

而实际教学中,学生提炼归纳出的答案要素是“哀其逝”,这时我才发现原来预设的“述其哀”的“其”是指恩格斯,和其它两句表示马克思的“其”并不一致,相反,学生的仿句更为准确,于是我果断地采用了这位学生的答案,这样,在师生双边互动下,共同完成了板书内容。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9篇

一、课前预习阶段

高中生由于学习紧张,对外界信息接收得相对较少,在学习中往往出现被动接受的情况。而语文教学不仅仅学课文内容,还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这些知识可以由教师通过电脑给学生出示,让学生获得书本外的知识,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示查找相关资料,主动习得知识。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了解到高中生对琵琶和白居易的知识缺乏了解,我在预习时简单介绍《琵琶行》的内容后,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找有关白居易的生平和琵琶的乐曲。在此基础上学习诗歌,学生比较容易懂,也能够体会诗中所说的意境。当教师用多教媒体出示有关示意图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教完了诗歌,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琵琶行》的视频资料,生动形象的画面、抑扬顿挫的朗读、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学生重温了文本所要传达的精神。

但是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充分认识语言的表意功能,学会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方法。《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能使人观其文而听其音,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随着文字再现于读者眼前,这种效果无须在阅读时放一盘琵琶乐的音像磁带来辅助实现。画蛇添足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在认识和感受语言功能方面干扰学生的视线,使他们忘记体会语言本身表情达意的精妙。

二、阅读教学阶段

由于升学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张,高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普遍不够丰富。运用现代电教媒体,对高中生学习语文非常有利。它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动态画面,把情景搬进教室,将画面和语句切合密切,画面、文字、声音同步显示,也可以随意选取。它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理解语句的意思,而且能够训练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采取“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

如宋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一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的“看”“拍”两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视频和想象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看、拍两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赏、摸而用看、拍呢?”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这位感慨万千的江南游子并不是一般地登楼怀乡,而是“把吴钩看了”。他是多想手持这锐利的吴钩,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看吴钩,正是词人雄心壮志的表现。然而他却不被重用,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能一边走动、一边不断拍击栏杆以泄其情。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2 形象生动,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体,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而有条理地表现出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而又形象地揭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荷塘月色》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月光、荷花、荷塘、树木、远山等景物,向读者展示了荷塘的静谧。学生虽然有对夏天荷花的感受,但高中生的想象力比较贫乏,对文章的理解与作者的描写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于是,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荷塘、荷花、月光的景色,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基础,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资源就会使学生丧失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学生根据眼前的语言符号,调动现存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由此及彼地联想并对自己记忆中的有关内容扩充加工、再现或再造,从而进入作者精心构造的语境去玩味旨趣,理解其情感变化过程。所以,用一些固定的画面去图解蕴蓄深厚而复杂的语言,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思维简单化,导致理解力逐渐退化而丧失学习语言应有的心理素质。

三、自主学习阶段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上网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相关网站和自行设计的教学课件,通过独立思考、操作和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进行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为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我还将这些习题的正确答案加以链接,使学生在完成解题之后,进行自我检查和比照,客观上提高了学习能力,主观上增强了自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应当承认,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多种传达信息的方法、加大了信息量,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触发他们的感知,使他们触类旁通、自主学习。但也正因如此,这种教学方式一旦使用不当,很容易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曹禺先生的《雷雨》,本是一篇语言极富韵味的戏剧。如果配合一些网络视频去看,虽然会使学生对文中描写的情节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但语言的韵味和深刻内涵也可能被同样的画面所冲淡,使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所在转移到其他非语言的方面,从而失去咀嚼玩味戏剧文本的兴趣,甚至降低自主学习的情趣。

四、基础积累课方面

语文活动课是传统语文课的延伸和补充。语文活动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我曾经设计过一堂语文活动课,主题是“有关月亮诗词诗歌赏析和积累”。活动要求学生查找1~2首有关月亮的诗篇,并为它配上合适的画面,最好能找到录像或影碟。活动以学生介绍、讲解为主。高中学生学过的古诗虽多,但是进行这方面的总结并不容易,于是我事先带领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在此过程中扩大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量。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时非常认真,有的通过网上的语文课件学古诗,有的运用古诗赏读学,还有的找到了名教师讲课的教案在认真学习。每个学生都想找到与别人不同的诗歌,认真地记录了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在之后的课堂交流中,我要求学生在讲诗歌的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不少学生找到相关的画面与之配合。由于运用了电教媒体,这堂语文活动课体现了活动课的本质,即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必须指出的是,语言内容有模糊性,这并不等于否定它同时也具有准确性和精确性。认识了前者,就有利于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想象发挥;理解了后者,就便于要求学生将知识掌握得准确到位。要使学生把知识掌握得准确到位,还需要从课文本身做文章。现行于中学课文课堂的许多教学片,并不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目的实现上殊途同归。一方面,有些课文内容不适合制成教学片;另一方面,有些教学片无法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本意和风格。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文秘;“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06-03

一、文秘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普通高校中文院系的文秘专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发展势头,招生人数、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成为一些高校的重点扶持专业,文秘实验室建起来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投入进去了,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毫无亮点、表现平平,高投入、高期待换来的却是低产出、低效能。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的模式化教学,无论是文学专业、文字学专业还是文秘专业的学生,学校端给他们的都是同一碗汤,但这碗汤是否适合他们每个专业的体质、是否有利于他们各自的成长则并未细细考量。为了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高校的分专业教学势在必行。

分专业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并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活动。它的特点是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并设计出最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过程。分专业教学思路其实是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学思想的延伸。《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当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询问相同的问题时,孔子却给出了近乎相反的答案,公西赤询问理由,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孔子根据子路与冉有个性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解答,即是在分“人”教学。分专业教学即是把每个个体的不同上升到院系专业层面的不同,其实质则仍然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一直是中文院系学生的必修科目,这门课程的授课时数虽然一再精减,但仍然居于各门课程之首。在教学过程中,由学校统一确定教材――一般是文学史和作品选配合使用,在教学中以文学史为经,以作品为纬,从先秦到晚清,讲述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学样貌。如此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却并未给各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学生上课也并不积极,该课程实在有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分专业教学思路的主导下,古代文学课程有望贴近专业、构建极富特色的专业性教学课堂,此举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高校的专业建设中做出极大的贡献。本文将以高校文秘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为例,对之进行深入探讨。

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重新编制教材

各个高校总会在一定的教学周期后修订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但唯独在教材的选定上往往因循一贯。高校通行的古代文学史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袁行霈等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史》[2],作品选则一般采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3],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两部教材已经“占领”高校中文课堂多年。面对这两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我们是否反思过:它们真的是高校各专业学生最“好”、 最“合适”的教材吗?“合适”并不专指那些观点新颖深刻、材料丰富多样、体系严谨细密、内容包罗万象的教材,而是要看它们是否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符合专业化教学的教材应该根据专业所需进行编写,比如,其要体现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提高专业水平、提升专业素质。面对多样化的专业及迥异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打破一本教材“垄断”课堂的现状,提倡大学教学用书的多样化和专业化,使每个专业拥有自己最“合适”的教材。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材编写是专业教育的第一步,其应该体现出鲜明的专业教学目的,尊重专业差异,贴近专业需求,这样的教材才是最“合适”的。

(二)突出人文素养与办事能力的培养

文秘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秘书,他们需要为领导者提供各种综合辅助服务,比如辅助领导决策、协调沟通各个方面、撰写相关文章、交办会议事项等,成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具体说来,秘书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优秀能力:一是文秘人员应该具有出色的人文素养,二是文秘人员应该具备出色的办事能力。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人文精神与品质,具体到文秘人员,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深厚的爱国情怀、良好的道德情操、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其他。而文秘人员的办事能力则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文字写作功底等。古代文学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无尽的宝藏,古代文学教材应该根据这些具体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

爱国情怀,是一个人最深厚最朴素的情感。作为一个文秘人员,若没有了对祖国的热爱,即使具有再优秀的业务能力,也是枉然。因此,在教材中宜选入一些表现爱国情怀的作品,比如许穆夫人的《诗经・{风・载驰》、屈原的《离骚》、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关山月》、辛弃疾的《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等。学习这些诗篇,教导学生,感受作者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深情,学习他们为了祖国甘愿奉献一切的爱国精神,于忧国忧民、拍案而起中领略他们的大爱有声。

道德情操是文秘人员必须坚守的道德阵地,恪守真理与正义,面对领导与强权要敢于说“不”而不是随波逐流甚至助纣为虐;为了完成任务,要做好付出长期艰辛劳动的心理准备并具有坚持不懈的斗争意志;同时摆正自己服务领导的辅位置,不争功、不争名,甘当无名英雄等等。为此,教材中宜选入以下作品:《孟子・滕文公下》,它宣扬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力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宣公二年》,这些作品中有古代著名的良史典范――齐太史与晋董狐,他们真正做到了不畏强权、秉笔直书,被文天祥誉为“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具有无限正气;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理想的奋斗精神,感受先贤们发愤作为成就事业的艰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国演义》、《出师表》,在阅读中整体感受诸葛亮为了刘蜀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文秘人员还应该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能够欣赏文学之美、情感之美、生命之美,因此,在教材中还应适当选入几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类文章与诗歌及感恩生命、珍视爱情的优秀作品。在教学中可以深入讲授张衡的《归田赋》、陶渊明的《饮酒》、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杜甫的《秋兴》、元稹的《遣悲怀》、归有光的《见村楼记》、袁枚的《祭妹文》等诗文,在学习阅读中细腻体会人之常情、领略文字之妙。

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文秘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语言表达能力既包括在日常公务处理过程中文秘人员语言的准确流畅、清晰深入、生动形象,又包括向上级献言献策时的说话技巧,以及面对他人诘难时的辩论。在前者,需要多加训练,敢说、会说,学习一些说话技巧,语言表达能力自会提高;在后者,古代文学课堂正可以提供众多古代谋士的劝谏技巧、辩论过程,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细加揣摩,学习个中奥妙,达到提高语言技巧的目的。《墨子・非攻》运用大量的比喻、类比方式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司马相如则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获取武帝信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把司马相如借助献赋获取武帝信任并逐步展现政治才华的过程记述得非常详尽。而在把握时机、巧妙劝谏,甚至运用逻辑学知识进行巧妙游说的就非春秋战国时期的谋士莫属了,《左传》、《国语》中记载了一个个口若悬河的谋士、一个个精彩迭出的经典案例,张仪、苏秦、甘罗、甘茂、淳于髡等堪为其中的代表,选择其中几场重要的游说过程加以分析,并结合当代逻辑学知识,一定能够增强文秘专业学生的论辩能力。

写作能力是文秘人员的另一项看家本事,中文院系往往开设写作训练课程进行专门辅导,一篇文章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当然,我们的“古代文学”课程仍然能够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甚至补充写作课程的某些不足。陆机的《文赋》诠释了文章的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完全可以借鉴。而古代的优秀公文、书信更是提供了一些成功范例。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直谏之臣,他的奏疏简洁、干练,直指要害,《谏太宗十思书》围绕“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劝谏太宗当“积其德义”,太宗赞其“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堪为奏疏的代表。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本为劝降之信,作者对陈伯之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惋惜对方所为、陈说己方政策,后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乡春色感动之,最终达到劝降的目的。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面对司马光的政治责难则针锋相对、一一驳斥。他首先提出“盖儒者之所争,尤在于名实”这一论证基础,接着以司马光加于他的罪“名”与自己的行事之“实”一一对照,指出罪“名”之妄,从而达到驳人立己的目的,同时,又在回信中流露出不卑不亢的从容气度,分寸拿捏得极好,堪称驳论文典范。对于这些公文、奏疏、书信,如果能够充分把握其论说分寸,了解其论辩关窍,学习其写作技巧,那么学生的公文写作必定多了几分专业色彩。

(三)注重教学活动的专业设计

专业性教学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教师与学生身上,而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性地位的教师自然是重中之重。分专业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应该及时转变通识通教的传统教育思维,树立专业育人的新思路,强化课堂的专业教育倾向,从而在分专业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出实绩。

对于古代文学教师来讲,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把古代文学课程从普遍的“中国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课程转变为“秘书方向”的专业辅课程。以往的古代文学课是教学中的老大哥,其教学大纲往往表述为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阐述中国文学史的传承流变,掌握各个时期重要的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在多年的通识性教学中,各位教师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专业性教学思路下,古代文学教师要勇于打破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重新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这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实存在较大难度。对此,不妨首先让一批具有创造力的年轻教师完成这个转变,专职承担文秘学生的授课任务。年轻教师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接受新思想、转变教学思路也较快,也不必抛弃以往过多的教学经验,教改会进行得比较顺利。

在转变教学思路的同时,还需要教师大力更新知识储备,迅速向秘书学靠拢,增强专业教学及指导能力。年轻教师不妨听一听秘书学课程,学习一些秘书学理论,阅读一些秘书学书籍,与文秘专业的学生深入座谈,真正领会到秘书学专业对“古代文学”课程的需求,尽快地转变教学思路,贴近秘书学所需去设计古代文学教学,争取在教学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贯彻新思路,突出教学新重点,让课堂真正成为文秘学生的古代文学课堂。在教学设计中,不妨从一个出色的文秘人员的标准入手,通过一些古代诗文的学习,让学生明了古代文秘之道,言语得失、文章成败、应变能力、计划谋略,并在讲课中有意识地加入针对性训练、实践性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上文在“教材编写”部分已经涉及此一教学过程,其他又如,在讲到诸子百家时,就要突出纵横家的教学分量,把他们的重要论辩、游说过程一一剖分清楚,以帮助学生掌握其论辩经验,在教学中,也不妨将这些论题交给学生,组织学生间的自由辩论,让他们明了古人辩论的精髓,增强实战经验,同时亦可运用当代辩论知识指出对方辩论之误,以期让学生对论题有更深的认识。在学习魏征的奏疏时,既要学懂、学透文章本身,也要学习其行文之法,不妨让学生用古文重新拟写奏疏,模拟情境,揣摩语句,增强古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学习古代行文的简练通达特色。再如,学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时,着重把司马迁、司马相如、诸葛亮、鲁肃、王允等作为文秘人员的形象加以分析,通过其行事、言谈,既看到他们忠于自己主人的一面,又看到各自的处境、遭遇与结局,看其行事的成功之处、品其失败之根由所在,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为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文秘人员打下基础。

(四)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检验教学效果,以督促我们日后的教学改进,也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我们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中文院系多年来,一直是多个专业同考一张试卷,专业定位笼统而模糊,分专业教学则应打破这一惯例,使考试也成为分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文秘专业,古代文学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自主命题,文秘知识与文秘能力并重。对此,可安排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考查学生的研讨水平、案例分析能力、辩论实战表现、其他秘书实务能力等,给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打分,以真正识别出有较高文秘潜能的高水平人才。期末考试的试卷命题也应当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它应当杜绝传统的古代文学史知识的考查,而去呼应最初的教学目标,重点考查古代文秘知识,多些关于文秘专业的论述、分析题目,多些文秘能力的情境测试,少些文学史的机械记诵。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的共同实施下,教师给出学生一个综合的成绩。

在当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形式下,高校教学必须突破一本教材、一个教案、一套试卷的传统僵化教学模式,大力加强专业性人才培养。专业性人才拥有某项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某项专业特长,走出校门即可服务于社会,这种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高校教育一头连着学校、学生,一头连着市场与就业,一般本科院校应该及时转变培养思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当务之急,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培养“深度”与“宽度”的关系,专业知识与能力是“深度”培养,而学科通识性教育为“宽度”培养,二者要统筹兼顾,偏向“深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义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上一篇:幂函数教案范文 下一篇:历史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