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02:51:37

水彩课程总结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规专业;水彩;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94-02

水彩课程教学对于城规专业的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扎实的色彩基础是城规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而与此同时,笔者在长期的城规专业水彩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城规专业的学生入校时几乎没有一个同学有任何的专业美术基础,甚至很多同学以前都没有涉及过美术方面的知识,他们在学习水彩的过程中,面临无基础、课时少、任务重等诸多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掌握水彩基础知识,顺利完成水彩课程的学习任务,达到本专业的职业素养要求目标,成为建筑类院校水彩画教学所面临的难题。笔者基于此,总结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及当前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进行了城规专业水彩课程教学体系研究。笔者现将城规专业水彩课程教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并对其作出以下的体系分析。

一、城规专业水彩课程教学体系校内环节

(一)基本技能培养方面

1.水彩概述及色彩基本原理。包括水彩画的历史演变及现展历程、水彩材料的介绍、色彩基本原理以及水彩上色的绘画程序(由浅到深,由湿到干,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远及近,由主到次)等方面的学习。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色彩基本原理的讲授是重点,内容包含了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冷暖关系(色性、色彩冷暖的区别、色彩冷暖的相对性以及色彩冷暖的联系);色彩的调和;三原色、间色、复色、补色;色环与色立方;色彩观察分析(光源色、物体色、环境色、大气色)等等。

2.静物临摹/写生。色彩训练和素描训练一样,往往选择从静物开始,这是因为室内的光线较之室外是很稳定的,这便于学生长时间地进行相应的观察分析,表现描绘对象物。在静物的临摹和写生环节中,除了提醒学生要注重对色彩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以外,还要加强学生对物体造型、体面、质感、空间等方面塑造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部分中,除了对水彩的基本技法进行讲解外,还要对“水”――水彩的重要媒介进行重点讲解,要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水的特性,画出水彩水色交融的奇妙感觉。上色前可以先用喷壶在画面上喷上清水,或者用大板刷在画面上刷上水,水量以自己的画面需求而定,然后在纸或润泽或半干的情况下上色;也可以先上色再喷水或刷水,目的是要以画面效果润泽、透明为准。

3.建筑单体临摹/写生。色彩静物练习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色彩基本知识,熟悉水彩的表现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基本的色彩表现能力,而建筑单体的临摹/写生学习,则是为下一部分的风景临摹/写生学习打好基础。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应重点把握对建筑物造型、质感、空间、透视等方面的表现。在讲解透视的过程中,要把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多点透视、散点透视等透视方法及手段讲解清楚,并要辅以相应的练习训练,避免出现明显、简单的透视错误。

4.风景临摹/写生。在风景临摹/写生中,学生应依照老师详细讲解的水彩课程风景写生步骤程序(选景,构图,起稿,上色,经营画面,整理画面)进行相应的绘制,要强调在绘画时,先画远景,再画中景、近景,即先画天空、远山、远树,再画房屋、桥梁、近树等画面的中景、近景。这样有利于学生控制画面的整体关系,使画面具有空间层次感。这样可以少走弯路,避免出现在绘画过程中常遇到的“不知从哪开始”,或者不知所谓地东一笔西一笔的混乱局面。

(二)审美及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方面

在绘画过程中,画者的素描和色彩基础决定着画面的基本框架,而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则决定着画作的品味和艺术性。老师在教授水彩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辅以优秀美术作品赏析、中外美术史、中外建筑史等方面相关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提高人文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城规专业水彩课程教学体系校外环节

城规专业水彩课程教学体系校外环节的美术实习部分,是城规专业水彩课程教学体系的外延性发展,因为美术实多设置为2周的集中学习,学生在这种远离各类干扰的环境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彩写生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用心总结归纳前期的校内学习内容,再进行集中式的校外美术实习强化训练,大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笔者特别注重通过写生环节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经营理念、创造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用以帮助他们构筑城规专业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在学生正式下笔前一定要让其对写生景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提醒学生除了注意对象物的基本素描关系、色彩关系外,还要特别注意画面的透视关系、景深关系,确定好视平线和视点,做好远景、中景、近景的各层次的组织布局工作。在写生过程中,除了讲授忠实于现实风景的写生方法外,还要重点教授给学生写生创作的基本方法。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合自身喜好,整理归纳出适合自己审美情趣的风景,教会学生根据画面和自己主题的需要移步换景,移物造景。

笔者认为在对城规专业学生进行水彩课程教学时,应先对本班学生进行基本摸底,然后针对具有不同色彩悟性的同学分别进行不同的教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行教学计划和内容。在学生的作业批改后,老师应对每次的作业进行集中点评,优点要肯定,不足之处要鼓励。老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自我完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水彩课程的教学体系才有可能高效运转,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凤兰.色彩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吴兴亮,高文漪.园林水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杨俊甫.水彩风景写生教学范本[M].南开: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4]陈佳编.大师教你学绘画系列丛书――水彩技法[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5]周刚.水彩经典――世界水彩600年[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性材料;水彩专业;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J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99-01

在水彩专业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中最为主要的教学环节就是素描教育,素描训练中的造型训练以及对绘画风格的探索是水彩创作的重要基础。在西方基础素描教育是油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中式绘画体系中素描也是中国水墨画创作的重要前提。在进行水彩画创作的过程中,运用素描手段确定作品的构造、形态以及主要的表现内容,是绘画创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水性材料作为水彩画的标志性绘画材料,在素描基础课程中的良好介入对于丰富素描语言、更新素描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性材料概述

水性材料的具有久远的发展历程,早期的水性材料是指将水、树胶或动物胶等天然物质进行融合形成的稀释剂或粘合剂,现代的水性材料主要是指水彩及水粉等具有水性媒介性质的颜料。早期的水性材料具有取材方便、使用便捷的特点,现代应应用的水性材料强调自由、流畅的进行绘画,继而表达出较为透明、清新的画面效果。

水性材料的媒介物质是水,所有颜料都必须用水进行调和,水性材料经过稀释之后可以创作出水色交融、流畅透明的水彩作品。水性材料在水彩创作过程中能够细腻的刻画作品的画面内容,形成清新透明的视觉效果,而且在特定的水彩纸上能够较为随意的流淌。水性材料是水彩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标志,无论绘画材质是什么,只要作品的绘画材料的溶解媒介是水,都属于水彩画的范畴。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新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工具不断应用于水彩画的创作之中,使水彩画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画面效果和艺术魅力,拓宽了原有的绘画形式和创作技法,促进了水彩画在世界范围内的长足发展。

二、水性材料在水彩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水彩画是绘画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颜料由胶水调制而成,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以水为媒介将颜料溶解,利用画纸白地与水分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形成轻快、透明、湿润的画面效果。水彩画包括透明和不透明两种画法,透明画法是指单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在沪指上薄薄的平涂一层,使画面效果具有透明感;不透明画法是指在水作为调试媒介的基础之上加用树胶进行颜料调和,使画面出现柔和光泽,或加入其它渗料使色彩呈现出厚重感的画面效果。

水性材料在水彩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形势下产生的教学成果,有效拓展了素描教学的教学内容、思维模式及教学功能性。常规的水彩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主要应用铅笔及木炭笔等固态单色材料,在绘画工具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水性材料在基础素描教学中的应用改善了表现手段单一的素描教学形式,帮助水彩专业学生熟悉水性材料的特点的性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水墨、水彩等颜料在不同材质的基地上进行素描训练,同时运用不同材质的绘画工具如水彩笔、粉质、中国画笔等进行造型创作,并且应用水性材料拓宽素描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利用不同自然媒介的特点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式和画面效果。这种实践性的教学体验能够增进学生对水性材料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画面机理和绘画形式的创造力,实现基础课程与创作课程的良好衔接。

三、总结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彩画;环境艺术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17-02

一、水彩作品的复杂绘制过程

水彩画是一种以其特殊技法和使用材质相结合的画种,其用纸种类繁多,有棉浆纸、麻浆纸、纸浆纸等。八十年代初期,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国内水彩画家进行创作所使用的材料种类相当有限,这从早期的水彩作品中可见一斑,如黄铁山老师的《湘西吊脚楼》、《金色伴晚秋》。这些早期作品多数使用的是国产保定水彩纸,保定水彩纸吸水性强显色性较好,但不足之处是不易反复擦洗,易使颜色发灰,并且不易保存。改革开放后,新文化新技术大量涌入,英国、美国等国外艺术家的水彩作品不论是绘画材质还是绘画技法都给中国水彩画发展带来了猛烈的冲击,让近二十年成为了中国水彩迅猛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于是众多培养艺术人才的高校纷纷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了水彩技法的学习。美院之一的湖北美术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水彩系,位同“国油版雕”,近几年来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青年水彩画家。

水彩的技法是各类画种中最为复杂繁多的,分别有干画法、湿画法、罩色、晕染、喷水、撒盐、刮和擦等,其中最为基础得是干画法和湿画法。干画法在油画、国画以及大家所熟悉的高考水粉画中都在使用,在此便不多做讲解。而湿画法,则是水彩所特有的技法,使用相当频繁。由于水彩九成用“水”,一成用 “彩”所以在作画过程中会大量用到水,水会让纸起皱,所以水彩画一般都是把水彩纸湿表在画板上,再进行作画的。纸面在潮湿的情况下,颜色可以自由的融合在一起,做到没有明显的笔触和笔痕,浑然一体,非常适合水景等题材的创作,黄铁山先生的《潇湘月夜》,陈国庆的获奖作品《泊》,都是用湿画法完成的优秀艺术作品。其他的特殊技法还有晕染、喷刷、刮除、加盐、擦洗和留白等都能很好的表现雪景、植物等不同题材的风景创作。其中重点提出晕染这一技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早期效果图常用的一种上色方式,利用水彩颜色透明可叠加的特性,将单色或者多色进行非常自然的融合衔接,可创作出干净通透,光色迷离的画面效果。这个时期的水彩效果图的特点是整体效果非常完整,并且干净细致,绘制时间长,图面效果逼真,类似于后来运用的3D-MAX绘图软件。

二、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图的绘画手法及特点

现代设计表现发展的大趋势是讲求表现的精准和迅速,不论是前面所提到的水彩渲染的效果图还是3D-MAX软件制作的效果图,其优点在于效果逼真性,可以被大多数甲方所接受。缺点就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将设计理念呈现出来,现代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对于环艺人来说,慢人一步可能就会错失项目。所以钢笔手绘结合水彩技法的效果图制作模式成了当下的主流。

与单纯的水彩创作稍有区别的是,环艺水彩效果图需要带入更多的结构、细部、光影、甚至人体工程学等专业信息,不能像纯艺术类作品那样只需要意境和美感即可。所以钢笔手绘基础相当重要,用刚劲有力,疏密得当的线条将结构和信息传达,再加以水彩渲染气氛,一副刚柔并济的效果图便跃然纸上。

三、取其精华的有机融合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特性,在高校艺术类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将纯艺术的水彩技法深入浅出的引入到专业课程设置中去,是一个普遍尚未完善的部分。就笔者所在单位环境设计学院为例,便将水彩课程设置为仅48学时的选修课程,多年教学经验得出,教学效果一般,相信在其他的学校也是如此。首先,由于选修课的性质,其人数设置无法覆盖全体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对诸如摄影或者插花艺术感兴趣的学生不会选择水彩技法课程。其次,许多学生对于选修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不如专业课,这也会二次影响到水彩课程的教学效果。很显然,将“选”作为水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位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一个项目或者方案本,呈现在“甲方”或者所谓的“外行人”面前的大部分的是效果图,故而效果图成为了一个方案本是否最终能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水彩作为效果图上色的主流技法之一,其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课程地位也应该随之提高,比重应该相应增加。当然,并不是说将其设置为专业水彩系一样的课程比例,占用了环艺相关专业课的课时,那样又有失偏颇,喧宾夺主,但必须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掌握并灵活运用水彩画技法到专业课程作业成果中去。

以笔者所在高校环境设计学院水彩课程设置为例,在大二上学期设置水彩选修课48学时,时长三周,之后便没有专门的水彩课程。但是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初便有持续五周时长八十学时,大二学期开始有为期两周的基础写生。删减专业课时来补充水彩课程是不现实的,那么就要从最为贴近水彩教学的色彩课和基础写生课程进行调整和规划。

高中美术生色彩训练大多数以水粉为主,水粉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专门独立的画种,而是从水彩中衍生而来,称之为“不透明水彩”,水粉是训练艺术专业学生形体塑造和色彩感觉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在进入了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专业学习之后,水粉的运用就少了很多。所以在大一新生进入基础训练课程的“色彩”环节,可以将以往的水粉转换为专业所用的水彩技法的讲授学习。八十学时课时量比较多,时间相对集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较高。将五周八十学时的水彩课程分解为四十学时的静物写生和四十学时的水彩风景写生。静物写生是为了学生从水粉过渡到水彩技法的缓冲,静物写生主要是描摹单个或多个物体组合,构图大多比较简单,色彩关系也比较明确,对于水彩初学者来说是很好的训练模式。在此阶段要让学生将色彩感觉作为训练主要目的,良好的色彩感觉是画水彩的基础,一部分来自每个人天生的感受,另一部分来自于后天系统的色彩训练。可做一部分临摹训练,从大师的作品中体验总结归纳色彩规律,从而拥有敏锐的色彩感觉。40课时的静物写生之后便是40学时的风景写生,这便是离专业更贴近了一步,可以从单个的植物、天空、水景、景观小品、山石等示范教学到组合风景写生。为了方便指导,可以适当使用照片写生,也可以在校园内选取建筑或景观的风景最为写生对象进行写生训练。

以上部分课程为基础,大二上学期的基础写生便可以让学生携带简易的水彩工具,在丰富的大自然景观中写生,以大量的钢笔速写配合水彩快速上色与写生的目的也相契合,符合环艺专业的专业训练目标。

如此的课程设置,既符合人才的培养规律,也紧贴专业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各类专业课程中,教师也可以要求相关作业上色用水彩上色,这样专业课程就始终与水彩技法穿插结合,效果也不亚于持续性的水彩专业训练课程。

四、结语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闽南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原有色彩课程依据艺术类培养方案,与素描课程融合,体现为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部分内容,依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被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完成。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被安排为36学时,课时较少,2014年的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仅能讲授水粉的基础技法,不能较好地掌握水粉的用笔技法、形式感及画面氛围;2015年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对水彩传统技法中的干湿画法掌握不熟练,对撒盐法、涂蜡法及对印法等特殊技法课堂内无法尝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在2016年的环境设计培养方案中,通过将绘画造型基础课程拆分为素描和色彩课程,各48学时,同时,在大一下学期的建筑速写课程中安排24学时的色彩课程,可以充分讲授色彩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色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绘画造型的基础知识、造型设计的要素、构思方法、表现技法,并且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和表现技术的实践训练。在2014和2015学年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安排较少,对色彩的表现技法讲授不全面,同时,对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及技术表现训练也较少,学生作品点评次数较少,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熟练程度。通过与讲授建筑速写和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师沟通发现学生在画面美感、技法表现及颜料特性掌握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2016年的教学大纲中,色彩课程重点讲授色彩基础知识、水彩的表现方法与步骤和水彩课题训练,同时在建筑速写课程中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得学生在水彩绘画过程中对水的控制更加熟练,色彩技法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中国当代教育中,无论水粉还是水彩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存在些许弊端,仍需进一步改进。在当代各高校的课程安排上,水粉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数采用临摹与写生的形式进行授课,缺少创作和应用于相关专业的环节,从而导致学生仿佛回到了高考培训班的学习场景:照着画,不用动脑,甚至有学生戴着耳机,边抖边画,每天只是“混日子”罢了,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无限潜力,而非埋没好的人才。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多抛出问题,使学生发散思维、多动脑,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将水粉改成水彩,由于水粉与水彩颜料的性质不同,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也截然不同。水粉的画面比较粉气,覆盖力强,可以画很厚,水彩画面透气,覆盖力弱。然而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不管是室内方向还是景观方向,设计稿图均不需要厚重感,薄薄一层透气的色彩表达最佳。由于二者的材质不同,教学方法也不能按照之前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首先,针对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的课程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对此好奇、感兴趣;其次,在课程安排上需层层递进,依旧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再次,教学不要过于强调水彩的技法,应使学生更加注重绘画内涵的表达,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课堂氛围更佳,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更顺畅。

四、实践环节的加强

现今各高校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更加重视表现技法的教学探讨,在课上,学生需要不断探索水彩颜料的特性,并且根据自己所知的理论知识发现水彩绘画的“新大陆”。事实上,色彩探究的最直接方法莫过于室外写生,不管是色彩的倾向还是色彩的变化都是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的。印象派画家就十分喜爱光色的变化,因此,他们经常背起画箱,走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变幻莫测的色彩。比如,印象派画家莫奈在不用时刻、不同季节将同一个教堂、同一个草垛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因此,现在各高校不仅组织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外出写生,设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外出写生。闽南理工学院每年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外出写生。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无论是室内方向还是景观方向的学生,都需要走到自然中寻找美的、创新的设计稿图,因此,环境设计方向的学生外出写生均以水彩为表现形式,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表现在画面中。写生结束后带队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也是对学生外出实践成果的肯定,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忱,也可以激励下一届外出写生的学生努力画出更好的作品。课程改革需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但许多设计类专业教材滞后于实践,理论性较强,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情况脱节,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失衡,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闽南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课,该课程在2015年之前均以水粉课的形式讲授,只是一味地传授学生色彩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并未与他们的专业运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就造就了学生认为的“又回到了培训班的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色彩课程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革,补充新知识、新技法,同时要使学生知道该课程对他们设计专业课程有所帮助。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他们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使学生亲身感受自己所画的场景,亲身感受自己画面中的每个描绘对象,这样能更直观、有效地辅助教学。

目前,水彩在设计类专业中的使用程度不断提高,并以其优异的表现效果形成逐渐取代水粉的趋势。在色彩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文通过探讨环境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展开探析,通过合理安排色彩课程,提高教学学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及增加实践训练等形式提高色彩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作用,为探究色彩课程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陆洁 单位:闽南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钟尚联.水彩画技法新探[J].艺海,2007,(2):71.

[2]刘媛媛.设计专业中水彩表现技法教学探讨[J].大众文艺,2011,(24):284-285.

[3]曾毅,吴中师.水彩技法的审美[J].艺海,2012,(8):79-80.

[4]侯传冷,温洪伟.水彩画教学惯性思维之探讨[J].艺术研究,2011,(3):114-115.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写生 创造性思维 创作 融合

本文以大二阶段的水彩肖像写生课程为实验案例,将教学内容融入创作元素,通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规划新的教学内容,旨在打破学生长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从相应的训练中学习新的技能,为毕业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本次水彩肖像实验课程里,主要分为画室里和画室外两部分教学环节。

由于以往的肖像写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内对着模特描摹为主,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过于依赖教材上的范画步骤,故作业的效果反映出表达手法的单一、缺乏个人探索和特点。这与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地去把控画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学习内容。

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写生或创作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在写生课堂里,学生面对模特时,往往容易忽视作画之前的“鲜活感受”,即学生对模特相貌特征与气质的观察。故笔者在课程的前期,先安排水彩肖像速写训练,30分钟完成一幅不小于8开的作业,在半天的课程里完成不少于5张。模特的头部姿态一向以平视为主的视点,笔者另外增加了不同的视点训练,例如仰视、俯视等,学生在此阶段的训练中加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捕捉对象特征和用色彩概括形体的能力,为接下来的训练做铺垫。

速写的训练在于激发学生的感性,然而一幅肖像画的描绘过程还需要有理性的对画面经营的意识。以构图为例,学生以往的水彩肖像作业大量雷同,几乎都是毫无新意的构图,这反映出学生在下笔之前欠缺思考,这对发展创造性思维无疑是个很大的障碍。所以,笔者在课程中取消以往常用的8开或4开的长宽比例,要求学生根据模特的形象,灵活改变画面的长宽比例,如长条形、正方形,甚至可以是特殊形状,如圆形及三角形等。

画面内容的布局也需要学生去积极思考并做出调整,如肖像在构图中的位置如何摆放、怎样突破常规的构成等。在肖像画写生中,学生往往只关注对肖像的描绘,忽视了背景与肖像之间的关系,可以在背景的处理上要求学生发挥个人合理的想象空间,加强学生主观改造画面的能力。

在水彩课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熟知和运用水彩工具性能外,还离不开对色彩的掌握。笔者认为,在每个年级阶段应要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大一的写生基础训练,应掌握客观物像的色彩规律,作业能体现对客观色彩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到了大二的阶段,可引导学生从写生的色彩规律里,逐步加强色彩的主观归纳和提炼,并尝试强化个人对色彩的感受,如有的学生喜欢含蓄的灰调子,有的喜欢饱和度高的调子,借用写生来挖掘个人的色彩喜好,逐步形成自己的色彩面貌。

此外,安排水彩与其他媒材相结合的训练,鼓励学生以水彩为主媒材,继而拓宽与其他材料的配合运用,除了水彩纸,可以是有色纸、卡纸或木板、有机片等。笔的运用也可多样化,如毛笔、排笔、扇形笔等。利用水彩的水性特点,还可尝试水彩与水溶性彩铅、蜡笔、松节水、乳胶等结合所产生的特殊肌理效果。为丰富画面的多样表现效果,还可以采用拓印和拼贴等。在此训练的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尝试主动寻求多样的表现方式,为以后的创作课程积累了实践的经验。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作能力,笔者在课程的最后时间段安排了自画像的课程内容,以此调动学生多方面的训练。要求学生利用照片进行自画像的创作。在学生拍摄照片前,笔者引导他们对个人形象的设计,如发型、服饰、姿态、表情、光线、背景环境的选取等进行构思,然后再拍摄照片。学生在画的过程中,结合课程前期的练习,将构图比例、画面构成、色彩表现、综合材料等运用到自画像作业当中。

在本次水彩肖像课程里,学生除了课堂上的各种训练外,还应让他们知道学习的范畴不能只局限在画室里,课外也需要大量地补充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目的是通过开阔视野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笔者开设了分享课程与观摩BBC艺术片课程。分享课的要求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自己感兴趣的5位肖像画家资料,制作成PPT课件。学生在讲台上边展示作品,边以自己的理解去分析画作,还可穿插这些肖像画家生平里有意思的小故事,以增强台下听众的兴趣,每人讲述的时间为20分钟。作为讲述的学生来讲,培养他们形成在课后关注其他艺术家作品的习惯,通过大量地多看多思考,逐渐加强对作品的分析判断能力,再反馈到课堂内的思考与实践,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组织表达能力,台下的听众通过台上讲述者的分享,也充实了知识量。全班学生通过数周的时间轮流完成了分享课。而观摩BBC艺术片课程,内容是播放由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关于讲述艺术流派的影片,要求学生课后写300字左右的观后感。相对书本而言,影片往往能达到更生动直观的效果,一方面希望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另一方面还是为了开阔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以写观后感的方式学结心得,并与自己的课堂练习联系起来。

另外,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成长记录袋的方式,用相机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画室记录他们的草图、作画过程,目的在于更好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位学生遇到的问题,包括在多媒体课室进行的分享课程及观摩BBC艺术片课程,笔者对每位学生的演讲、观后感都给予了及时的点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反思了以往水彩肖像写生课程的教学模式,认为其导致学生长期被动式按部就班描摹对象,抹杀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的训练进行循序渐进地细化。通过上述画室内与画室外的教学方式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开启了学生在水彩肖像写生中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能力,为将来进入创作课程提供较好的基础。

(注:本文为2012年广东省本科质量工程教改项目“美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建设”成果之一,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12]204号)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术学;水彩课程;研讨式教学

1 水彩教学模式的现状

艺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只有加强绘画观念的探索实践,多去感知新的血液,艺术作品才能散发出时代的气息,更能吸引观者的目光。水彩艺术亦是如此。水彩画专业教学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陆续在各个高校中出现。在这短暂的水彩画专业教学历史中,我们的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作出了辉煌的成绩,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今天的水彩画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如此,水彩画专业教学在我国仍然一直处于尝试、探索和研究状态之下。我国现有的水彩画教学模式基本承袭英国和苏联等国模式,虽然近来引进了一些英国、法国、美国等地的水彩画教材,但其内容依然是讲授水彩画技法为主,忽视了审美、材料、创作等方面的教学探讨和知识传授。在国内外有很多水彩画画家发表了部分关于水彩画教学及改革的论文,但都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水彩课程研讨式教学实践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还在探索阶段。

2 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成为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也非常关注并积极推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水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研讨式教学方法正好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的教学方法。它在对话的语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创作的方向,去发现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等要素的联系,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去。教师从单一的美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美术的引导者;学生在研究与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创作主题,突破传统绘画思维,感知新的观念,创作出富有个性、主题鲜明的艺术作品。

3 研讨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美术教育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且一直处在变化和改革之中 ,教学方式也在做出改进。在我国,许多高校的美术教育普遍受“苏联模板教育”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地将美术作为单一的专业技巧来对待,过于偏重美术技能和技法的教授与学习,忽视教学模式的创新,我校美术学院水彩专业教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在我校进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3.1 划分研讨实验小组

研讨式美术教学课堂与传统美术教学课堂有较大差别,需要授课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建立研讨实验小组,与学生互动,建立研讨基础,在研究讨论中教与学。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组,以投票方式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招募自己的成员,建立自己的团队。此时,教师的职责就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课程创作任务,由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从创作题材、创作方法、表现技法等等方面的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教师只需把握大的教学方向,为各组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帮助即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一对多的模式,而是一对几个团体的模式,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不仅能拓宽教师的思路,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作创新性,也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创作出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3.2 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

传统水彩教学主要以体现教师本身的专业示范性和艺术思想性来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而研讨式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摆脱传统美术课堂中的教学方法。除了建立研讨实验小组,还必须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革新。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讨教学课堂中只是引导者,而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共同搜集大量的图片、视频、相关美术作品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研讨式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还可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通过研讨教学,解读重要的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地信息资源。此外,在其他平台中提高眼界、提高鉴赏能力、拓宽创作思路、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在整个的教学实验活动中,应充分鼓励和引导各小组的相互讨论,并结合各小组的思想碰撞结晶进行分析引导。通过研讨式教学实验,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探索,在学生自主研讨和师生研讨的过程中有更大收获,达到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3.3 教学效果评估

研讨式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评估工作。高校美术教学注重教师的示范辅导和学生学习的实践互动能力。所以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的表现,需要与学生将来的成就联系起来。比如教师艺术思想的传授,艺术修养的表现可以长期影响学生的心理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对于教学效果所进行的评估,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形成艺术思维、美术观察、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加入了讨论能力的测评,最后再结合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3.4 教学实践总结

美术学水彩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较好地融合了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实现学生的创新化、个性化、自主化。教学效果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划分研讨实验小组,采用小组面对面研讨、教师与小组研讨、多媒体教学、课外考察与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作创新的能力;第二,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教学要求,与培养方案要求相一致;第三,在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中能够较好的使现实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且注重将研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创作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水彩专业人才;第四,从教学成果来看,创作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有部分作品入选各类展览;第五,研讨式教学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符合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模式。

综上所述,美术学水彩课程研讨式教学在原有的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上进行了革新;通过研讨式教学实践的探索,进一步健全水彩画教学与实践体系,并真正地将美术教学与艺术创作落实到实处,有效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水彩画艺术人才,为水彩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2009(12).

[2] 李勇.美术教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3] 郑泓灏.大学绘画基础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改革与实践――以水彩教学为例[J].美术界,2012(9).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水彩画 写生 教学模式

现代意义的水彩画在中国虽然只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它却是20世纪中国引进西方绘画艺术中最为成功的画种之一。水彩画水意的酣畅、色彩的绚丽、用笔的洒脱,以及创作过程中的随机性、抒情性无不体现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视觉效果。水彩画制作工具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同时又极富表现力,很适合美术写生和教学,特别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再者,由于水彩画以颜料和水调和作画,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作画原理一致,表现景物和宣泄情感都显得非常随意、即兴,因此水彩画十分吻合中国人习惯用水墨的方法表现情感的审美趣味,从而受到国人的广泛喜爱。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好水彩画这门艺术,笔者在所参与的教改项目实验班级的水彩写生教学中,经过不断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水彩画,以此增加教学的丰富多样性。

一、认识水彩画的特点

我国各艺术院校在美术专业高考中,对考生的色彩训练和考试向来是以水粉画为主的,学生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水彩画,对水彩画艺术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画水彩画时仍然习惯性地使用水粉画厚涂的方法来表现物象,不懂水彩画的技巧,不懂得控制画面水分,因而水彩画鲜亮透明、淋漓畅快的特性也就发挥不出来。

鉴于学生对水彩画认识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必要跟学生讲解水彩画和水粉画在材质及表现方法上的几个重要区别。

1.工具材料方面的区别。水彩画为了更好地展现画面色彩的透明感、水迹渗透效果以及很好地保持画面色彩的流动性,因此特别讲究画纸的选择,画笔也要求选择含水量较大的,否则将很难体现水彩画本身独有的视觉效果。而在画水粉画时则对画纸和画笔没有太多的讲究和要求。

2.画亮部的技法区别。由于绘画材质的不同,在水粉画中,画亮部高光时主要是用颜色调和较厚的白粉亮色层覆盖,从而取得亮的感觉,即所谓的“提亮”;而在透明水彩画中,景物的亮部高光是通过充分利用画纸本身的白――颜料薄涂甚至不画来取得亮的感觉,即所谓的“留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亮”的方法,水彩画也唯有如此才能产生透明感。

3.作画色层覆盖次数的区别。画水粉画时,物象色感的表现可以通过颜料层层叠加、不断修改加以丰富,直至满意为止。但是在水彩画制作过程中色层却不能过多叠加、修改,尽可能一次性画准,最好不超过3遍,因为颜色层次覆盖、修改得越多就越容易使画面变脏,从而破坏水彩画鲜亮透明的特性,甚至导致作品的失败。

二、水彩画经典名作赏析

众所周知,要认识、学习和研究一个画种,必然要追寻那个画种的各个时代的艺术家、艺术理论,更直接的是要寻觅各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大师的作品是我们前进路上最可靠的依托,这些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笔者通过在课堂上讲解各时期的水彩画的名家名作,课后引导学生查阅画作资料,让学生对世界水彩艺术的发展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欣赏过程中,给学生分析作画程序、技法运用、色彩关系、水分控制、空间层次、创作理念等各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作画经验谈体会,目的是让学生加强直观印象,懂得水彩画艺术的精神内涵,提高学习水彩画艺术的“眼界”。

三、水彩画的特殊工具材料和技法运用演示

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是题材、思维、观念的转变,更应该包括绘画材料与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法所带来的特殊视觉效果是传统材料和技法所不能赋予的,这些创新实践技巧的出现,作用于当代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丰富和拓展了艺术语言,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学生只有熟练掌握,方能创造出更具表现力、时代感和艺术性的绘画作品。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将一些特殊的工具、材料和技法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演示。

1.材料、工具演示。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留白液、刮刀、蜡笔、海棉、酒精、松节油、沥粉、白卡纸、砂纸等材料。尽力展现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所能达到的非同一般的视觉效果。

2.技法演示。演示各种特殊技法的操作过程,包括泼彩法、漫流法、喷水法、刀刮法、遮盖法、留白法、伤纸法、压印法、粘贴法、油色混合法、触觉肌理法等不同技法。

新材料、新技法的演示和讲解,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在写生和创作过程中增添了诸多选择表现技法的可能,理解水彩画技法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增强了对水彩画学习的热情。

四、水彩画范作临摹

学生对水彩画工具、材料和技法的学习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布置学生进行适当的临摹是必要的。方法是由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优秀水彩画作品进行临摹,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原作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理顺作画步骤,提示作画的各个环节,把握画面水分控制的分寸等。目的是使学生快速熟悉、适应水彩画的工具和材料,较快掌握水彩画的各种技法及基本作画程序。

五、教师课堂写生演示

教师课堂写生演示的目的是直观地诠释“理论如何结合实践”,演示内容包括:

1.整体演示。完整地演示水彩画制作的全过程。其间结合讲解、分析,使学生懂得水彩画写生的观察方法、制作过程、用笔、用水、调色、色彩关系等关键环节。

2.局部演示。针对单个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演示,帮助学生找到解决个别问题的办法。

六、水彩画写生教学实践

水彩画写生教学实践是这样安排的。

1.单色水彩画写生练习(素描)。单色水彩画也可称为“素描”,是用水彩画的工具、材料和技法,选用水彩颜料的一种颜色面对写生对象来画单色素描。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忽略对象的色彩关系,从而专注于对象的素描关系、专注于对水彩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专注于水彩作画程序、专注于“水彩画味”的体现,让学生画得更轻松、更单纯,是色彩写生练习前的热身运动。

2.水彩画色彩写生练习(色彩)。水彩单色练习阶段结束后,开始转入色彩写生练习。这一阶段是将学生前期的所学所思融入到实践中去的关键一环。学生之前都接受过素描和色彩训练,对色彩造型的一些基本原理有所了解。只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因此教师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如何使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能持续进步而不至于迷失自己呢?笔者认为,在写生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三种基本能力。

第一,观察能力。古人云:“意在笔先。”意思是下笔之前就应该知道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自然界的万物是真实、自然的,所有目光触及的一切都表现出独具个性的美感,吸引着我们的感官,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学生对物象的观察,不应只是观望,还包括能够意识到色彩的浓与淡、冷和暖,能够意识到色彩与物象结合而成的空间和轮廓,还要体会到物象自身的韵味带给感官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要努力牢记对象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依据仔细观察分析来决定自己选择何种技法去表现对象,确定如何营造一个优美的画面效果。

第二,动手能力。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掌握一些表现技法后,不敢大胆下笔作画,总怕运用不当损坏了画面,浪费了材料和时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要惧怕失败。综观美术史上的那些前辈大师,谁又不是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走向成功的呢?

画家的动手能力是完成艺术作品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画家的观察、创意是否能准确地表达在画面上,手上技术的强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欣赏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绘画技能的重要方法。一种欣赏方式是浏览,通过浏览大量优秀的水彩画作,使学生对各门各派的水彩画有一个大致印象,使之在思维上能不拘泥、定格于某一种绘画样式,懂得一种绘画形式的表现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工具材料本身的繁简,还要看画家以何种愿望和何种技法来操纵它;另一种欣赏方式是读画,像读小说一样仔细阅读画面的构图、空间、色彩、技法、创意等诸方面构成因素,使学生领悟到前辈的绘画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使自己在艺术理念、技法、思维等诸方面有较大提高。

绘画不是纯粹的体力活,不是埋头苦干就能学有所成的。学会欣赏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发现自己、别人画面存在的问题,懂得扬长避短,也是绘画能力进步的表现。

七、教学总结

教师应给学生做阶段性的总结,分析教与学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指出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保持学生对水彩画艺术的清醒认识和浓厚兴趣,不断提高学生水彩画写生艺术水平。完成以上教学步骤后,学生完全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总而言之,关于水彩画写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论述,是笔者多年进行教学实践的总结,一些思路和做法还不太成熟,有待改进。作为新时期高专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总体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基础扎实而指向丰富的水彩基础教学,仍是我们需不断探索与完善的教改目标。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厅“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转型时期高专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A034)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水彩画;教学;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设置了很多的教学课程,其中,水彩画教学是美术教育中最基础的教学。在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就开始涉及水彩画的教学。可以说,水彩画教学和美术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彩画学习很容易上手,对水彩画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能力。因此,水彩画教学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水彩画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虽然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还没有将水彩画教学这块内容进行准确的定位,甚至没有给予重视,水彩画的教学观念还很落后,但是教育界很多有识之士已经为水彩画教学指明了正确的努力方向。当前美术教育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将水彩画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重点,使之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这对于水彩画教学以及美术教育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水彩画教学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美术教育专业水彩画教学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来说,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水彩画的教学和中国画的教学有一定的相似成分,从画体上来看,水彩画和中国画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在未来有很好的潜力继续得以发展。当前,我们国家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明显的发展,绘画有了很大的进步,绘画的类别形式纷纷出现在我们社会中,绘画中运用到的内容随着时代的潮流越发丰富多彩。水彩画的教学也紧跟时代的潮流和步伐,进行了不断的更新和创新,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绘画时代。虽然从整体上来看,水彩画的创作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进步,但是在美术教育中,水彩画教学仍然没有得到更加乐观的发展,这主要还是受到了人们教育观念上的影响。在我国,教育理念一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没有对教育观念进行改革,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美术教育从整体上看并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提升,没有出现多样性的局面。对于美术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思维能力上的严重阻挠,大大影响了中国式的美术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及水彩画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工作。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及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和教育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得美术教育向多方面发展。

2 水彩画教学的美术教育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文化素质的培养也越发重视。因此,中小学校已经把美术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的培养。另一方面,水彩画教学有很好的优势条件,在美术教学中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这充分体现了水彩画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水彩画起源于西方,把中国画的作画技巧融入其中,水彩画在中国结合了中西方两方面的特色。西方的美术绘画特点是对于形体的塑造以及重光色的采用,而中国画的特点是对于笔法和水墨的要求更高,水彩画很好地结合了这两方面的绘画特点,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虽然水彩画是从西方传来我们国家的,但是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筹备水彩画的作画条件。我国的水墨画是非常著名的绘画形式,水墨画的创作对于水墨以及颜色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去创作。我国在西方水彩画的创作基础之上,结合中国水墨画的相关特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中国水彩画不仅没有把西方水彩画的特点抛弃,还把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和优势添加进去,这是作画手法的一个新的理念,创造出了水彩画的新境界,使得我们国家的水彩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虽然说中国画和水彩画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之处,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绘图的思想观念上,这两者就存在很大的不同。水彩画从西方传入我国,在我国开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融入我们国家的艺术中。学校的教育课程也开始慢慢地加入水彩画的教学,开始对水彩画的课程进行了设置,使得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培养美术修养。总的来说,水彩画的出现和发展,给我们大众生活带来了多彩的一笔,并且给我们国家的艺术事业也添加了浓浓的色彩,使得我们国家的艺术事业能够更好地向前迈进一步。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素质教育也开始重视起来。当前,学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以实现对学生艺术细胞的培养。其中,水彩画的教学就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设置,这是感悟艺术的出发点。水彩画从西方传入我国,结合我们国家特有的水墨画的艺术风格,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中国水彩画。水彩画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它丰富了我们的大众生活,推动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曾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及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以岭南水彩画欣赏教学实践为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2] 杨鹏飞.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近代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3] 王雪.日本教习对山东近代教育的影响――以内崛维文为中心[J].青年文学家,2013(33).

[4] 孙军.色彩在美术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大众文艺,2010(24).

[5] 郭耀武.论水彩画创作中的色彩个性和色彩想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1).

[6] 张华.略论中国画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水彩风景写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对水彩风景写生的训练和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水彩风景写生的基本画法,以及风景写生的基本表现手法。从而能利用水彩为建筑学专业课程服务。因建筑学专业学生美术功底较弱,对画面的色彩层次,色相,饱和度,笔触等的掌握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本文主要对水彩风景写生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对建筑学或初学水彩风景写生的学生有所裨益。

关键词:

建筑学;水彩风景写生;层次;笔触;色彩

一、对画面层次的把握

通常在水彩风景写生中画面层次要分明,至少要有远、中、近三个层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常常体会不到画面层次的作用。他们往往只表现出中、近景或只表现远、中景。这主要是因为建筑学学生绘画经验较少,即使上课时候教师做有示范,也常常会在后面的写生中忘记,因此,课下也要布置一定量的水彩临摹练习,以强化他们对色彩层次的理解。他们平时看到的水彩风景作品较少,没有从眼界上有一个提升,有些理论知识和技法需要教师反复提醒和强调,加之学生有效的课堂练习,假以时日,便会有显著效果。

二、对作画顺序的掌握

因水彩颜料的特性,水彩风景上色往往是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地进行。在户外进行水彩风景写生时,作画过程又受到天气、纸张质量和作画者加水多少而不同,通常在水彩风景写生中先画远、中、近景的浅色,再按照顺序依次加深。因户外水彩写生纸张干的速度较快,这就需要画者能迅速的把握色彩关系和水的干湿程度,以便在最佳时间湿化湿接。如果不能做到以上要点,便会出现水渍轮廓线或层次没有较好的连接。往往建筑学学生起形构图不熟练,上色不果断,常错失良机,而导致画面层次关系的混乱。

三、对笔触的把握和运用

笔触,我们可以理解为绘画中的笔法。又称肌理,常指油画、水彩、水粉画等中的运笔的痕迹。作画者借助于颜料的厚薄、媒介的浓淡、用笔的轻重、运笔的速度等体现对物象的描绘能力。不同的笔触是画家不同性格、情趣、天资的自然流露。因此,笔触是体现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关键因素。对笔触的把握和运用是水彩风景写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笔触的运用代表了作画者对其绘画工具的熟练程度。南齐的谢赫在《画品》中就有关于笔触的描述。“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1古法用笔即笔触。笔触是水彩画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也是一个成熟艺术家的风格体现。笔触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有点、皴、揉、摆、按等等。笔触主要体现了学生对于水彩笔的熟练程度,在建筑学学生水彩风景写生中笔触问题较常见。笔触的形不确定是学生在水彩风景写生时较常出现的问题。因学生的绘画经验较少,对物体的理解不够深入准确,因此,表达时候就会犹疑不定,画面相对呆板生涩。解决的办法有以下几种,但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方能有效。1、多读画,读好画。这一点很多学生容易忽略。只有读懂、读明白画才能临摹的顺手。读画也是了解作画者作画过程和情绪的关键。读画是初学者学习借鉴别人的第一步。画有很多种,学生适合读哪些呢?当然是名家名作。但不是所有的名作都适合学生来学习。我们应该选择有自己成熟的表现技法和个人风格的作品来读。读的过程亦是提高自己审美和修养的过程。2、多临摹。只读不练就是眼高手低了。在临摹过程中学生会对不同物体的笔触反复练习,从而学习体会不同物体的不同表达方法。比如:不同的天空,不同的水体,不同季节的树木,不同的山石等等。临摹是初学者学习的最佳途径。3、多写生。写生是学生表达对大自然情感的直接方式,也是水彩风景写生的最终目的。写生和临摹不同,临摹是直接将画者的感受和情绪摹写下来,而写生则需要作画者自己学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水彩虽不像国画书法那样对笔触、笔法要求的比较高,但对初学水彩风景写生的学生来讲加强对笔触的练习,提高对笔触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提高水彩风景写生技能。

四、色相不明确

色相顾名思义就是色彩的相貌,即色彩的倾向。色相不明确主要是因为对水彩颜料性能和调配的方法不熟悉而导致的。有些学生对哪些颜料适合调和在一起?调和的颜料彼此需要多少量能达到效果?以及颜色里面需要添加多少水分不确定。甚至有的学生会把三种以上的颜色反复混合导致色相不明确,不知道是块什么颜色,更谈不上冷暖了。因此,色相不明确往往会导致“脏”“闷”的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把调和的色彩控制在三种以内,切记颜料的比例不要均分且调和时候不要反复调配,当两种或三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时候稍作调和即可,如此,方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五、饱和度失控

饱和度即色彩的纯粹程度,饱和度把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幅作品的品质高低。在户外写生时候面对颜料盒中纯度较高的色彩和现实风景中的色彩,很多初学者把握不住饱和度的“度”,同一种颜料加入的过多会出现颜色过纯而显得生硬,过火;而颜料加的过少会显得画面太薄而缺乏厚度和质感。解决此类问题需及时提醒学生应根据画面的空间关系合理调整而不是一味的多加水或少加水。要真正解决饱和度问题,需要学生深刻理解空气透视规律:近暖远冷,近饱和度高远饱和度低的规律。

六、缺少冷暖对比

冷暖对比是水彩风景写生中形成明显色彩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赋予色彩以表现力的关键步骤。很难想象一幅作品如果缺少冷暖对比画面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出现此类问题,这主要源于学生对色彩的冷暖认识不够,对空气透视规律把握不到位。一幅作品中即使只有大面积的冷色和暖色也存在冷暖对比。比如:红色系中的橙色、朱红、大红、深红就是由暖依次变冷;蓝色系中天蓝、钴蓝、群青、普兰也是依次由暖变冷。缺少冷暖对比必然缺少空间感、变化和节奏感,画面大大减少了艺术性和耐读性。

七、总结

水彩风景写生是以水为媒介的画种,作画中水与色相互交融,渗化才能取得一种水色淋漓、色泽透明的画面效果。但因其技法中水的控制较难掌握,因此,对于水彩风景初学者来说一定要多加练习。以上归纳的几点是我多年教学经验中的心得体会,也是水彩风景画的初学者常常遇到的几个关键点,只有明确了问题所在,明晰其中的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在日后的练习中解决好此类问题。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水彩画;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12-01

在大多数人看来,水彩画是“小画种”未能与油画、国画平起平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多年来,中国水彩画作品是以小品形式出现的,很少有思想深刻、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品出现。要改变这种现象,从真正意义上振兴水彩画,取决于当前我国的现行文艺政策、教育政策、人事政策。加强高校水彩画教育的办学质量是水彩画繁荣的保证,提高水彩画教育质量与促进水彩画创作繁荣是相辅相成的。

一、水彩画在我国高校的发展

水彩画是以透明画法来完成画面的形体塑造,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画种,引进到中国已有近三百年历史。20世纪初,水彩画作为“色彩”课的一项内容进入中国的普通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水彩画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论是参与的人数,还是在全国的影响力及创作形式,都在不断的增强和丰富,由于创作群体的努力,中国水彩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更加广泛。水彩画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是作为色彩基础进行技能和绘画基础训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二、我国高校的水彩画教学特点

我国各地高校水彩教学在绘画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各具千秋。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水彩画比较重视技法学习,师承影响比较明显,不同时代、不同教师教授出来的学生绘画风格大不一样。如广东的画风粗犷,江浙一带善于用水,湖北的偏重形式感,东北的比较朴实细致,山东的则画风细腻、扎实、精美……

虽然我国各地高校水彩教学在绘画风格有所不同,但对水彩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传授还是一致的,只是在创作训练以及难度较高的课程上才区别明显。

三、我国高校水彩画教学问题的综述

(一)水彩画只宜作概括性、随意性表现的小幅作品,不宜深入反复修改

大部分的水彩画教材开篇都是这样介绍水彩画的特性的,学生们最初接触水彩画时,书本及老师们就向他们灌输这种观点。殊不知,水彩画工具同样可以进行严谨、深入、丰富的形体塑造,又不失其水彩画的特色与魅力。从初学者入门的角度来看,或者从平时水彩写生练笔的角度来看,以小幅面的写生为主这样一种对水彩画的认识与练习或许有一些道理,它能让人们快捷地掌握一些水彩画技巧。

(二)水彩画工具简便,利于普及,适于作为美术专业的色彩基础课

水彩画由于工具材料的局限性,较之其它画种更注重笔触、技肌理的探索与追求。常常在绘画过程中,依据创作意图和画面意境的需要,选用适宜的笔触和一种或几种特殊技法来表现。水彩画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使用一些技法来达到情感的表达,才上升为艺术,这是一个飞跃。而我们的水彩画教学基本上只停留在纯技术的层面上,还未进入到艺术的层面。而要有这个飞跃,就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有关。

(三)水彩画与中国水墨画在工具上很接近,学习中国水墨便能使水彩画民族化

几乎所有的水彩画教材上都提到了水彩画与中国水墨画的关系,有的还追溯历史,从用水调配颜料作画的角度来讲,认为中国自古就有水彩画,甚至认为中国水彩画远比欧洲早。然而,我们今天从事的水彩画,它有一整套艺术技法和造型观念并被当作一门独立的画种,众所周知是从欧洲传到中国来的,进入中国的美术课堂也只是近百年的事。

强调笔墨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重要特征,在古代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客观世界,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墨色,也就是笔墨。我们要从内在精神上去理解中国传统笔墨。虽然从材质本身的特点来看,水彩画与中国水墨画是相通的,但由于中西绘画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基因”,流淌着各自的传统文化血液,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毕竟是不同的画种,水彩画的内在精神是西方绘画的写实性,注重的是对色彩、光影明暗的捕捉再现。

四、总结

在水彩画教学中我们要正确认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应当让学生摆脱束缚,拓宽思路,扩大题材面,鼓励学生在技法、手段、工具、材料上的变化革新,培养创造意识、探索精神、追求自我、更新观念。高校水彩教育的发展除了要从水彩教学着手外,还要依靠各级美协组织和各地水彩画会的努力,积极承办各种水彩画展,促进学术交流,带动本地区水彩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一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瑜伽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