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会计范文

时间:2023-06-12 17:12:32

实务会计

实务会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会计 实务 探讨

一、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探讨

筹办期是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正常开展,主要进行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的公司,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由于复式记账和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存在固有的勾稽关系。处于筹办期的企业由于没有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须编制利润表,但为了反映筹办期间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需编制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由于筹办期企业现金流量的特殊性以及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缺乏净利润基础,使得编制现金流量表具有其特殊性。

我们分析现金流量表主表部分的编制。在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时,如何划分筹办期发生的费用所引起的现金流量是编制筹办期现金流量表的特殊之处。按照现金流量表准则,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经营活动是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企业筹办期发生的开办费,主要包括登记注册费、估验资费等,这些费用的发生同公司的设立行为相关,而与企业经营收入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二、收购或出售子公司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探讨

既然报告期内出售、购买子公司引致的现金流量归类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则应该将企业在出售、购买子公司日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上也应该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列示。企业报告期内出售子公司将导致期末合并范围的减小,被出售的子公司期末将不再包括在合并会计范围内。子公司期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再包括在期末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故子公司在出售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在“支付的与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中反映;购买子公司时,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数中不包括所购买子公司期初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而所购买子公司期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则包括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在购买日被购买子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在“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中反映。这样处理后不仅能够保证直接法下编制的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补充资料中依据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期初的差计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的平衡,而且使得企业在报告期内出售、购买子公司现金流量的分类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探讨

正确确定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是房地产企业经营成果公允表述的基础。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应结合项目的开发地点、规模、周期、功能设计、结构类型、装修档次、层高等因素确定,而且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只能计算出一个单位成本,并据以结转销售成本。

对单体开发项目来说,一般以独立编制概算或施工图预算的单项开发项目为成本核算对象。但对开发规模较大,工期较长的项目,尤其是同一项目有不同的功能区,成本核算对象如何确定?实务中存在以项目整体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待项目建成后再按一定的标准在各功能区分配的做法。比如,同一项目既有写字楼、又有公寓、裙楼等功能。不同的功能导致其设计不同从而建筑成本相差很大,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单独核算各功能区的成本而将项目整体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会导致成本在各功能区上的平均化,但各功能区销售价格和租金价格却相差很大,这样便导致成本和收入的不配比,不符合会计上的配比原则。实务中还有一种做法是先将整个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各功能区成本,然后根据各功能区的情况估计一个比例来分割不同功能区的成本,即从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出两个或多个单位成本,这种做法一方面会导致会计核算工作量的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分割比例是事后确定的,容易导致企业对各功能区单位成本的人为的调节,不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合理的做法是按不同的功能区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从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出一个单位成本。这样既能满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又能保证成本和收入的配比。

四、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的会计核算探讨

土地增值税是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土地增值额及超额累进税率计算交纳的税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土地增值税以纳税人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纳税人应在转让房地产合同签订后的七日内,到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向税务机关提交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土地使用权证书,土地转让、房产买卖合同,房地产评估报告及其他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资料。纳税人因经常发生房地产转让而难以在每次转让后申报的,经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可以定期进行纳税申报,具体期限由税务机关根据情况确定。一些房地产企业在实际核算时,简单套用财政部的《关于印发企业交纳土地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在销售一个项目的部分房地产时,根据一定的会计资料估计应交纳的土地增值税,并在“应交税金”帐做出记录。在项目全部销售完成时或原来基于估计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可能需要对先前记录的“应交税金”账户进行调整,如需要冲回原有账面记录的应交土地增值税。

参考文献:

[1]贺志东: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税务会计操作实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04月

[2]许太谊张伟: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实务.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03月

实务会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协调会计准则接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态势的发展,各国经济运行方式日渐趋同,迫切要求消除和减少各国会计之间的现实差异,会计协调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日益受到各国会计界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我国会计界也正在为此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本文拟对我国会计协调实务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诚望批评指正。

一、我国会计协调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经济已逐渐溶入世界经济大潮中。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成为我国许多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会计工作也不例外。我国会计要同国际会计接轨,会计协调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国开展会计协调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吸引国际投资的需要。从现代意义上讲,良好的投资环境已不仅仅限于交通、通讯、资金、市场、资源等硬环境,而且还包括会计、审计、税收等在内的软环境。因此,我国要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必须为它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而开展会计协调活动,使我国制定和遵循的会计准则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无疑将会对更多的外资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国际贸易的数量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发展国际贸易,也需要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在国际贸易中双方的会计准则能够协调一致,以便于相互沟通与合作。对我国来说,要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必须开展会计协调活动,以减少和消除我国会计同国际会计间的差异,提高其国际可比性。

3.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外的投资从无到有,逐步壮大,1991年已达2000家,投资额50亿美元,一些大型企业已逐步由国内经营企业发展成为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比如:首钢公司、中化公司、中信公司、华润公司、中国五金矿产公司、中纺公司、赛格集团等,它们已经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它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涉及进出口会计,还要涉及海外直接投资会计、外币折算会计和合并报表会计等。这必然要求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以便于跨国公司节省编报告并报表的时间和费用,同时也便于公司内部的整体评价。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世界贸易组织”(WTO,前身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作为“经济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构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共同维护世界商品、资本、货币的流通秩序,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长期稳定增长。它的宗旨是主张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行自由贸易。它的基本作用是把各国的商品贸易联合起来,在国际市场和缔约国市场之间充当桥梁。为此,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缔约国必须用共同的经济语言向其通报本国经济的发展进程、目标及其它情况,它有义务检查监督各缔约国与其活动目标是否一致。它既致力于消除关税贸易壁垒,又采取反倾销措施,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通过它的作用促进了全球在贸易、金融和生产方面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迫切要求各国会计准则协调一致,以通用的商业语言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因此,我国开展会计协调活动,实现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我国会计协调与保持中国会计特色

我国在会计协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处理会计协调与保持中国会计特色之间的矛盾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会计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会计协调与保持中国会计特色之间其实并无根本性矛盾,而且二者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对“会计的中国特色”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认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有必要统一对概念的认识。杨纪琬教授认为:“所谓中国特色是指中国会计与国外会计的根本区别,而不仅仅是某些具体的技术方法差别,确切地说,这种区别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的,更深层上的区别。”据此,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因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许多共性,这也正是会共性西方国家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人为地贴上了阶级标签,采取了批评甚至仇视的态度,追求所谓的“新生事物”,使得我国的会计核算方法不仅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差甚远,就在国内也不统一,人为地制造了一些障。过去我国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比多是人为地设置了一些障碍,过分追求所谓的中国会计特色,碍。这绝不是什么中国特色。在经济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会计协调时再追求这种特色显然是不合但由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方面,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区别,就目前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所有实行市场经济国家中情况最特殊的一个。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或者说不是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我国这一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反映在会计上,必然体现着与各国不同的中国特色。而这种会计特色,是会计社会属性的一种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上,在会计协调时应该予以保持;至于会计准则规范的方法和程序上的差别,是会计技术属性的问题,具有超越国界的共性。因此这种差别应该予以减少和消除,而适的,也必将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持我国会计特色应重点放在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上,而会计协调主要放在规范方法和程序上。所以笔者认为会计协调与保持中国会计特色不仅不矛盾,而且它们的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都是为使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

三、我国会计协调存在的问题与需要考虑的因素

我国的会计协调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而且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在会计协调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和克服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而且还要注意考虑许多的影响因素。

(一)问题和矛盾

在会计协调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我国环境与其他国家环境差异所造成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差异。追本溯源,从根本上讲,即从会计计协调的主要内容。

我们知道,会计协调主要就协调会计准则而言,而会计准则的构成,一般由规范内容与规范方法和程序两部分组成。一方面,会计规范内容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国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各国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也不相同,必然导致各国所要规范的会计核算内容不可能完全一致。我国作为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加具有自己的会计特色。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我国在会计协调时保持中国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规范会计核算内容的各种方法和程序虽也受经济环境你的位置:首

的影响,会计核算目标的制约,但总体来说,存在着较多的思想来说,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相比,存在着以下几种矛盾:

1.统一性与自主性的矛盾。我国的会计准则,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制定和实施,企业只是对会计准则的贯彻与执行。在这种统一性的会计规范方式下,会计方法的规定,比较严格,企业几乎不存在选择的余地;而国际会计准则,由民间职业会计组织制定和公布,对企业会计所作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涉及到具体方法的、具体帐户的设置,可以由企业从允许备选的方法中自主决定。

2.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的矛盾。我国对企业经济行为与会计行为的监督,采用的方式是行政监督。即:国家将企业会计置于行政控制之下,会计制度的制定,会计人员的管理,都是由国家通过行政方式进行,以期达到控制整个社会行为的目的;然而依照国际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确定和会计人员的管理,都应由企业自行处理,国家只是间接地(主要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及其它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监控企业的行为。

3.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矛盾。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会计实务与会计制度体现了一种明显的国家利益保护倾向,企业利益只是国家利益的附属与补充;而西方国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导致企业利益占绝对主导地位,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也明显地体现了企业利益保护的倾向。

这三种会计思想的矛盾,体现到会计政策上,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对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等会计方法,我国会计准则都给予了比较大的限制,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不相容的。在会计协调过程中,必须要减少和消除这些差异和矛盾。

(二)需要考虑的因素

会计协调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很多。对我国会计协调工作来说,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信息反映方式的重要手段,不能不受到法规的限制。对会计准则影响较大的法规主要有税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法以及财政、财务法规等。

2.产权结构。产权结构通常是指企业投入资本与长期负债的结构以及这两类资本内部的结构。不同的产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3.市场化程度。会计准则,既产生于市场经济,又为市场经济服务,市场化程度对会计准则有着十分明显的决定作用。

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调节经济生活而采取的一些政策性措施,以达到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社会和政治之目的。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其对会计准则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

5.会计传统。会计传统是一国会计发展中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会计原则、方法和手段。这些传统将会在会计协调过程中以其永久的生命力而保存下来。

6.经济管理水平。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管理需要。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形式、内容都要考虑管理水平。

7.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很大,建立在高素质基础上的会计职业判断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会计准则的有效贯彻和全面实施。

四、我国会计协调的进程与措施

我国的会计协调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而且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渐进性是其主要特征。对于这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全部进程的不同特点,有步骤、有目标、分阶段地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会计协调活动。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又基本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协调的进程,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做法。

(一)了解借鉴阶段

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协调,是指各个国家间的协调,但具体到我国,则增加了一层学习与借鉴的含义。借鉴的前提是了解,借鉴必须建立在切实吃透、弄懂国外会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博采众长。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系统学习,深入了解国外会计的丰富内涵,吸取其精华,借鉴其合理内核。由于会计协调在这个阶段大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自发性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学习借鉴国外会计中先进的合理的成分,则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

我国已有的会计实践,证明了了解借鉴能够使我们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规划会计协调和会计改革,对于正在抓紧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来说,其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借鉴决非盲目引进,更非完全照搬某一国家的模式。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时,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对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视需要和优劣选择借鉴对象。比如,企业会计美英日等国比较先进,政府会计加拿大水平高,而社会责任会计法国和北欧更成熟,通货膨胀会计南美较为完整。因此在我国会计与国际协调时,必须视国际上的主流和趋势而协调,切不可只面对某一个国家。

在了解借鉴阶段,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措施:(1)加强与国际性或地区性的会计职业组织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活动,学习和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会计经验。(2)中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乃至政府会计主管机构,应该设立专门的外国会计、国际会计的研究机构,以搜集、整理和研究国外先进的会计信息和紧料,取其精华,为我所用。(3)在制定和修订会计准则时,应充分参考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一些重要会计国家的经验和内容,使我国新出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避免出现“走回头路”、“朝令夕改”的现象。(4)加强会计协调理论的超前性与务实性研究。超前性要求会计研究具有预见性,研究国内已经存在但不普遍,甚至还未出现的会计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研究国际上已经出现的会计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探讨其在中国运用的可能性。务实性要求会计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5)深化改革会计教育,培养国际会计人才。在会计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国际性教育,如开设西方会计、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税收、经贸外语、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提高会计人员处理国际会计业务的水平。

(二)协调阶段

由于会计特有的对经济利益的分割和体现作用,世界各国都利用会计去维护本国的利益,又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不同,使得各国会计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只有在相互了解借鉴的基础上,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通过引导,协商才能得以消除或减少,达到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间的可比性的目的。因此引导性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协商、调整与各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之间的差异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尚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这个现实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会计的商业语言作用去沟通、发现、寻求与各国会计的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调整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某些内容,以使其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基本一致,为第三个阶段的规范统一打下基础。

性的会计双向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我国通过国际会计职业组织积极地、辩证地学习和吸纳西方各国会计理论与方法及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国际讲坛向国外介绍中国会计,使国际会计职业组织的决议中包含适应中国情况的内容,实现双向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又便于我国对外投资。(2)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中与国际会计准则中不一致的内容,与主要会计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职业组织共同协商解决,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化。(3)建立健全政府或民间会计协调组织机构,具体领导和负责我国会计协调活动,以它们的强制性或权威性来引导会计协调活动走向新的阶段,取得更大的成果。(4)加快我国审计的国际化进程,保证我国财务报告鉴证的广泛适用性。从199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第一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包括《独立审计准则序言》、《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七个具体准则和一个实务公告,基本形成了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框架。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基本符合国际惯例;二是反映了中国的国情;三是体现了与其他法律法规相一致的原则;四是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可以说,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审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轨道,同时对推动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进程也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百事通

(三)规范统一阶段

在协调阶段的基础上,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已日益减少或消除,这就为全球会计的规范和统一创造了条件。在这一阶段,各国会计都在自觉地缩小差异,趋于统一,因此自觉性是其主要特征,规范和统一各国的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

对于我国会计来说,在规范统一阶段,也将最终与国际会计融为一体,实现会计信息在全球间的标准化和通用化,会计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当然,这个目标是十分遥远的,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实务会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国际协调; 实证研究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使会计协调成为国际会计研究的热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分为形式上的协调和实质上的协调。形式协调是指会计准则制定的协调,即会计管制、规则或规章的协调,旨在消除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而实质协调是指会计准则执行的协调,即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协调,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了全面分析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国内外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从多个研究视角进行研究。其中,会计准则实质上的协调的研究角度主要有三个:会计方法的可比性、财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和会计信息含量的可比性(如图1所示)。近年来,财务报表数据差异是主要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对此都进行了大胆细致的探索和研究。本文首先对外国学者提出的会计准则实质协调化的研究方法进行回顾,进而对国内学者针对我国情况进行的财务报表数据可比性的研究进行总结。

二、西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方法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外国学者利用开放的市场环境,很早就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计量会计准则的协调化。这些方法为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这些研究方法按照研究角度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

(一)利用数理统计的相关原理研究

为了能够从数量上考察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状况,一些学者考虑使用数理统计分析技术来考察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程度,他们引入多个指数衡量会计准则协调的效果。指数法的开创性研究是Van Der Tas (1988)提出了H指数、C指数和I指数的应用。其中H指数、C指数是用于衡量国内协调的方法,I指数是用于衡量国际协调的方法。在Van Der Tas (1988)上述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学者开始使用I指数来分析不同国家之间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状况。但是,这些指数在用于衡量会计准则实质上的协调程度的同时,无法用统计假设检验来判断协调程度的差异是否显著。Tay和Parker(1990)与Emenyonu和Gray(1996)等学者进而提出了用统计检验技术衡量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思想,比如卡方检验等。但是,指数法和卡方检验只能衡量某一时点上某一具体会计项目的协调状况,不能够综合、全面地评价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会计准则的总体协调状况。Archer等(1996)改变了指数法对会计协调的计量思路,提出用聚类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会计协调,研究发现聚类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比C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国际协调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国际差异的系统因素。

(二)根据影响会计协调的不同因素进行研究

Gray(1989)率先利用欧洲一些国家的财务数据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利润计量的行为是与国家特征相关的,法国和德国大公司在利润计量行为上稳健得多。21世纪以来,有更多的学者提出了研究影响会计协调状况的因素的重要性。Rahman等(2002)研究了会计实质协调、会计监管和公司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披露的形式协调与实质协调的相关度较高,而会计计量的形式协调与实质协调的相关度低。Mcleay和Jaafar(2003)运用Logit回归研究公司经营环境对会计协调的影响,将公司所在国家、行业、规模和国际化程度四项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回归来分析四项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会计方法选择的影响,Ball、Robin和Wu(2003)则通过研究指出:会计协调研究要考虑公司报告环境与企业会计报告动机。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上升,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进程也引起了国际学者的关注。Chen,Sun和Wang(2002)是境内外学者合作研究境内外会计差异和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一篇文献。他们运用1997-1999年间同时发行A、B股公司的有关数据,考察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是否产生了会计实务上的国际协调,认为产生中国会计准则与按照IAS报告的收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还缺乏足够的支持条件、高质量的审计以及对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的监控。J.L.Haverty(2006)对在纽约上市的11家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运用Gray指数对上述公司1996年至2002年的净资产、净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进行了分析,研究了IFRS和U.S.GAAP之间的趋同性。研究表明:11家公司中有10家没有呈现趋同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之间的差异正逐步减小。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数据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财务报表数据差异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基于CAS和IAS披露的财务数据来评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效果,主要集中于发行A、B股上市公司双重财务报告差异的研究。根据相关规定,A、B股上市公司需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对两种会计标准下产生的利润差异要在年报中予以调整和列示。研究者通常从我国发行B股的公司分别按CAS与IAS披露的净利润(或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差异入手,考察会计报表数据差异的程度和变化趋势,以此来反映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效果。这类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B股公司按两种准则披露的净利润差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李东平(2000)通过研究1992―1998年在深沪上市的B股公司财务数据,指出深沪两市B股公司的净利润差异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在1998年实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后,主要会计科目的差异大大减少。盖地、卢强等(2004)以沪深两市B股上市公司2002年度报告披露的会计数据为依据,发现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和更多的会计准则的颁布,我国会计准则、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披露的净利润差异正在减小,而且差异项目也发生了变化。徐经长、姚淑瑜、毛新述(2004)以《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前后的2000年、2001年和2002年A、B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净利润、净资产以及两者对比的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方面判断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程度,提出净利润单一参数更为可靠,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净利润正逐步趋于稳健。王治安、万继峰、李静(2005)以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判定分析法和平均距离法测量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度。傅宏宇等(2005)得出结论,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实质上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已十分相近,按CAS和H.K.SSAP或IFRS分别计算的净利润产生的差异不会对信息使用人产生大的误导。我国的会计规范正进一步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这一进程在2001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发展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不会在某个时刻突然缩小或消失,但是会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改革不断缩小。

(二)深市B股公司基于两种准则的会计信息的差异率低于沪市B股公司

李树华(1997),李东平(2000)以及蒋义宏(2001)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蒋义宏(2001)认为,导致沪深两市存在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深圳与香港在地理位置上的相邻使得深圳市场上的投资者要求更加国际化的净利润标准。2.深圳的会计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3.深市B股公司的股权结构与沪市B股公司股权结构存在差异,深市B股公司的国家股比例更低,从而有利于执行体现市场经济特征的新会计制度。徐经长、姚淑瑜、毛新述(2004)认为,深沪两市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程度在2000年和2001年有显著差别,深市2000年和2001年均实现了国际协调,而沪市在这两年均未实现国际协调。二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地域差异、会计改革的基础差异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差异。2002年中国会计准则在深沪两市均实现了国际协调。

(三)学者对导致两种准则下财务数据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李树华(1997)考察了导致两种准则下净利润差异的会计事项构成,认为差异形成的影响因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差异、政策性差异、职业判断差异和执业质量差异。陆德明和李东平(2001)分析了1995―2000年全部B股公司两种准则下净利润的差异。他们发现坏账准备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影响较大的因素还包括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费用确认和资本化等。盖地、卢强等(2004)指出B股上市公司双重披露下的净利润差异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1.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具体规定的差异,比如对于公司超额亏损的处理;2.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比如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了应付税款法而不是纳税影响会计法;3.上市公司的会计判断,比如对坏账准备的计提。陈毓圭(2005)则通过回顾IASC的形成与发展说明了我国应对会计准则的趋同应采取的措施。廖洪、张娟(2006)选取6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案例分析,然后从会计标准的属性出发,对会计标准差异进行剖析和分类,提出了会计标准差异的四区间模型。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多次修订,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国内学者对于财务数据差异的研究证明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程度在逐步提高。但是,国内的研究方法大多仍处于模仿和移植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1.大多数学者选取净利润为研究对象,尽管净利润很重要,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财务报告,值得进一步分析;2.多采用相同或类似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单一有可能对研究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3.样本选取多局限于A、B股公司的特定年度或某几个特定年度。对于其他企业的研究,由于资料获取上的原因难度很大,因此,在利用上述研究结果分析我国准则国际协调状况时,不免要谨慎考虑上述影响。我国对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评价和研究,需要更可靠的研究方法和经验证据的支持,特别需要对研究对象选取的代表性、研究方法的适用性以及样本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由此看来,国外学者对于会计准则实质协调研究方法的探索对于我国学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笔者认为我国2006年颁布新准则后,对于新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研究可以得出对准则制定和实施具有参考意义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瑜.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研究.博士论文,厦门大学,2004.6.

[2] 贾建军,张文贤,陈高才.会计形式协调与实质协调:文献综述.会计研究,2007,(5):88~94.

[3] 曲晓辉,高芳.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量化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6,(2):14~18.

实务会计范文第4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会计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了会计信息化体系,这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在农业企业中会计实务至关重要,接下来在本文中将分析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积极影响和不利影响,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对电力企业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影响;应对措施

农业企业想要发展壮大,肯定离不开会计信息化体系,但是会计信息化体系不仅对农业企业会计实务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积极影响

(一)对会计工作效率的影响

在农业企业中,会计人员所有会计核算工作都需要从会计信息系统中生成,这样就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不必再去繁琐的搜集会计信息,也不必重复地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非事务性工作方面,可以更好地优化会计业务流程,加强农业企业会计组织结构的调整。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发现农业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及时作出调整。同时企业人员还要对用户信息进行分析,了解用户的相关需求,然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并要寻找相应的处理方法,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用户手中。

(二)对会计信息传递的影响

传统会计实务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手工处理财务账目,这就容易导致会计失误的出现,而农业企业引入会计信息化系统后,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减少传统会计实务管理模式中出现的弊端。现代化企业中开始使用电子交易方式,引入自动化生产系统,将生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信息的自动处理、记录、储存、并自动生成报告,这也就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

(三)对会计操作方式的影响

首先,会计人员在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处理时,必须要依靠信息数据库来辅助完成工作,而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系统就可以实现信息数据库的扩展,满足不同人员同时访问数据库,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其次,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拥有多款财务软件,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财务软件来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性。

(四)对会计模型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财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但是由于会计操作规程不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中心与营销管理中心没有紧密结合起来,导致财务信息的失真。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就将财务部门与营销部门有机结合到一起,实现了两个部门的融合,加强对会计模型的创建,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不利影响

(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体系不断健全,其主要特征也开始显现出来,不可能满足所有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且财务报表更多体现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有时会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错误的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化体系中主要是将财务报表以磁盘、光盘的形式进行转换,提高了会计信息传递速度,但是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二)缺乏健全的政策法规

目前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效率,但是也为财务信息带来了许多隐患,摆脱了传统的纸质凭证和报表,完全是依靠电子文件,这样就无法准确鉴别印章的真假性。同时,在我国缺乏健全的会计信息化政策法规,法律的颁布具有滞后性,无法跟上会计信息化系统更新的步伐,导致很多会计纠纷状况的出现。

(三)计算机安全性较差

现代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是依靠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时,很可能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不稳定,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或损坏,这样就会对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其次,企业计算机安全性能较差,容易受到病毒或黑客的攻击,如果重要财务信息被盗,那将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法制建设

首先,农业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理念的宣传,要提高领导干部的观念,对财务人员进行法制宣传,并且要熟练掌握会计法律法规。其次,政府要加强立法建设,针对会计信息化现状和问题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加强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要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企业会计数据的安全。

(二)增强企业技术实力

农业企业应该引入先进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并要加强技术实力的提升,要对企业内部的计算机安装电磁屏蔽装置,减少外界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干扰。同时还要针对企业重要会计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要对重要数据档案进行专门管理。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首先,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权限,根据财务人员的不同等级进行权限划分。其次,要增强企业的网络技术水平,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的健全,最好采用局域网,减少病毒侵入的机率。最后,企业财务人员要对重要财务信息和资料进行备份,并要认真开展审计工作,加强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完善,提升防火墙技术,还可以对重要财务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提高企业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四)健全进入系统的权限制度

农业企业要积极引入计算机人才,开发先进的数据保护系统,每个财务人员都要进行等级划分,设置自己使用的账号和密码,当密码错误时,系统就会自动锁定,冻结正在登陆的用户,同时还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

(五)加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不仅要掌握会计技能和知识,还要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网络防范技术,要灵活运用会计信息化系统,同时也要将现代会计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结合,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准确评测和分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企业想要实现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须要加强法制建设,要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从多方面来完善会计信息化安全防范能力,避免会计信息的外泄。

作者:柴向媚 单位:乌兰察布市种子管理站

参考文献:

[1]秦廷宏.浅议财务管理中的会计信息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2]王锴,汪家常.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贡献与趋势[J].财政研究.2010(02)

实务会计范文第5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信息化在实际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在会计行业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影响;对策

0前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行业逐渐变得信息化、专业化。会计信息化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重要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会计实务有着重要的影响,既提高了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又提高了会计实务办理的准确率。

1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1.1内涵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一切事物都离不开信息网络,会计实务亦是如此。现阶段,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已经在不断地普及和应用,虽然我国在会计实务方面已经存在会计电算化,但其与会计信息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严格区分二者之间的不同,准确把握各自的内涵,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实务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内涵不同业界人士有着不同的见解。会计信息化是指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状况下,以持续发展的视角,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会计实务系统操作相结合不断进行重组,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优点将二者有效结合,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会计实务操作系统,在实现会计系统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原有的会计数据进行不断地加工与改进,推动会计系统的不断前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以往的会计实务操作更方便,效率更高不但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同时减少了工作量减轻人员负担,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虽然不同但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应用且不断发展的,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使得会计实务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了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了成本。会计信息化并不只是指在会计实务的基础上简单的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而是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核心,有效的将会计学与会计学基本原理进行结合,全面实现会计实务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根本在于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不断提高各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对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不断利用,让信息化推动会计实务的不断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走在行业的前列,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

1.2特点

1.2.1全面性

会计信息化是指在会计专业理论的实践过程中起,充分、综合运用多方面的先进技术,不断进行加工融合,最终将这些技术全面覆盖到会计专业的各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会计专业的信息的全面化。会计实务信息化的全面实现不断提高了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的效率,节省了大量时间,减少了工作量,将解放更多的会计工作人员参与其他会计工作,促进整个企业效率水平的提高,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会计信息化在会计实务中的实现绝非偶然而是长期会计实务实践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1.2.2开放性

会计实务信息化的实现即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会计专业的全面开放性,开放性的实现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放性使得一些会计专业知识获得更加方便,企业管理人员会计通过信息技术在办公过程中随时随地获得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充分体现了会计实务信息化的开放性,这使得会计知识的获得途径更加丰富,所获得的会计知识也更加全面。同时,会计实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企业投资人和管理者更加方便对本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实时追踪,实现自己的权力。

1.2.3多元性

会计实务信息化的多元性是指在会计实务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会计专业通过信息技术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不但更加全面同时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具体体现在资金流动的多元性以及在会计管理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多元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动和发展,在会计业务往来中货币的流通不仅可以利用真实的货币也可以利用电子货币,会计实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可以满足客户的一般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客户的一些特殊要求,如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独特的图形、数字及其影像等,多元化不仅指会计实务内容的多元化同时指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实现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是会计实务不断进步的一种表现。

1.2.4兼容性

会计实务信息化的实现要求会计系统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这样才能够在会计实务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满足会计专业的相关要求,对会计实务的不足之处不断进行改进,将会计实务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进行兼并融合,保证会计实务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会计实务的不断完善。会计实务兼容性的实现使得会计专业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满足顾客的各种要求,提升了会计实务操作的行业竞争力水平,促进会计实务健康有序发展。

2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原因

2.1扩大会计信息开放的程度

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实现使得会计信息资源的开放速度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应用人员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收集与本企业有关的会计信息,不断对本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增减,使得本企业的会计信息不断丰富多样,现阶段随着会计信息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会计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随之不断变大。

2.2加快会计领域实施改革的速度

信息技术的的覆盖面非常广泛,使得会计信息化覆盖面也非常广泛,从会计实务操作到会计处理技术再到政府对会计实务的一般管理方式,都有信息化技术的参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会计领域实施改革的速读,加快会计领域的技术改革,这对会计实务操作来说是一种进步的体现,会计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中的不断应用将会带动其他先进技术在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的应用,这些技术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将会进一步加速会计信息化的变革,使得会计实务操作系统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走向时展的前沿。

2.3电子货币形式资金的存在

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更好更快的会计交易,现实中的货币是远远不能够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其在交易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局限性,为了促进会计实务的长远发展,会计信息化合理的对电子商务技术进行不断地编制,使得电子商务技术与会计体系不断融合,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就意味着企业的资金流动需要电子货币的存在,电子货币的存在和发展将使企业的资金流转更加方便快捷,突破了各种因素对现实货币的制约,即意味着突破了其他各种因素对会计交易发展的制约,同时也方便了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开支记录的查询,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

2.4方便使用者使用

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就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和应用,现如今信息技术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同理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将使得会计信息系统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丰富会计信息,实现会计信息的多元化,方便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同时获得更加全面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一门使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不断融和的学科,具体来说,会计信息化就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结合企业会计实务操作系统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不断加工、分析等处理,让会计实务变得具体化,促进企业发展,会计实务信息化的实现让企业及时的掌握管理、经营方面的信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3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3.1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在当代的企业中,会计核算工作一般都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处理的,因此企业如果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就必定会大大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使他们的工作负担得以大幅度的减轻,综合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随着会计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由传统的事务性工作转向了非事务性的工作,例如优化会计业务流程,调整会计实务组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等等。会计信息化在不断的发展,会计职员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研究与分析企业经营和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解决,降低企业损失。此外,会计人员应准确掌握用户的需求,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制定,通过规定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简化会计工作流程,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度。

3.2对会计分析方法的影响

会计分析是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内因,其主要依据是会计核算资料,并综合利用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等资料。不断进行修改与调整,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良好改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3对会计检查方法的影响

会计检查是由会计人员对于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的一种行为。通过会计检查对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后监督,信息技术在我国各行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为企业建立互联网平台奠定了根基,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使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更加自动化,使会计检查更加简洁化,更有利于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由于网络资源是共享的,有效的避开了会计检查工作的重复性,其所包含的信息是每个员工都可以使用的,从而也使会计信息的严格性得到了检验。通过网络也使企业领导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加加强企业的其它管理,及时处理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会计信息化完善了会计检查方法的同时也对企业会计工作流程进行了相应的优化,确保账证表的美观而且也完善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管理功能,为企业以及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成本管理控制。

4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对策

4.1法制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

法制法规是会计信息化的法制保障。首先应让更多的财务人员和职员认识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来促使财务相关人员学习和掌握法律规范与制度。其次,国家立法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会计信息保存和计算机网络的法律制度规范进行加强,通过立法使法律制度更加的完善,为会计信息化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4.2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计算机必须拥有屏蔽信号的功能,以此功能来提高防辐射的效果。这种能够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计算机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步骤。第一,应该加强机房管理,提高数据保护的安全性。第二,则是通过磁介质的应用,提高会计档案的安全性,有效避免会计信息的丢失。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加强系统的防备能力,权限的设定。想要获取有关的会计数据,输出有关的会计资料,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变动等都需要进行实名登录。最后是加强数据保护,设置密码口令,如在进入计算机系统或调出相应数据时,都应有相应的密码或口令。

4.3加强软件开发

首先应是考虑软件的可适用性和先进性。通过购买最新版本的软件或自行进行软件的个性化开发,同时利用系统集成或接口等方式来解决自行开发和软件之间的磨合问题。其次是对软件运行环境的考虑。通过网络环境和系统环境的改善和净化,从而强化会计软件运行能力和适应能力。

4.4会计电算化制度进一步完善

第一步则是岗位责任制度和授权审批制度的完善建立,从责任划分角度确保会计信息化的顺利进行,明确工作人员的分工和权责。第二步是日常工作与管理,其中包括日常会计记账操作和档案的存档等。

5结语

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地促进会计实务的发展各部门应该协调合作,不断努力。

作者:蔡玉爽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吕庆君.谈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5):63.

[2]熊义成.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48.

[3]焦洪亮.浅谈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3):151.

[4]谷慧娟.谈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视野,2014(11):194-195.

[5]张苓苓.浅谈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消费导刊,2015(12):125.

实务会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会计教育;实践教学;实务能力

新华网2004年2月24日发表一篇题为:“会计专业为何遭遇‘寒冬’?没有经验被拒门外”的文章,感悟颇深。这一现象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方向:实践能力要强。从有关的招聘信息中也不难发现:用人单位比较喜欢那些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合理运用税务法规、财务技术、会计准则的会计人才。可见,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就这种需求而言,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仍很难满足。这对高校会计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专业的指导思想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仍没有脱离应试教育模式,单方面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思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体系基本没有形成。结果导致会计实践教学缺乏实验场地、设备和教师,实践内容单一,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缺乏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范围狭窄。目前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大多是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而涉及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等课程的实习项目很少。即便是针对操作层面,也多以虚拟企业为主(如某某企业),其涵盖面及难度远低于现实企业,所以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会计的较深理论是可行的,但获得丰富的操作经验或职业判断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2.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较低。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仅能完成从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成本计算、报表编制的过程,而且业务无任何的复杂与不规范。这样就只能培养学生一定程度的账务处理能力,但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明显不足。

(三)会计实验教材不够完善

会计实验教材一般内容陈旧、狭窄,不具有超前性,跟不上相关法规、制度和准则的变化。2006年我国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会计准则改革,2006、2007年的会计教学(无论理论和实验教学)已受到了影响。

另外,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也是一个问题。实验教材列示的业务一般以常见业务为主,会计理论中涉及的高、深、难知识很难见到。故实验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会计业务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

(四)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中,很多人缺乏实践经验,他们有较娴熟、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很多人对企业实践了解甚少,实践能力匮乏。大多数会计教师教学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无法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来生动的讲授,因此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影响学生实务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务能力的思路

(一)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其实践地位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立足于企业实践,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具体做法如下:

1.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验、课程实习的比例。如在开始讲授与实践关系比较密切的课程前,首先带学生去实习基地或合适的企业进行课程实习,对专业术语有先入为主的认识。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实习,对了解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或账户等的认识会很清晰,对原材料、在产品、固定资产等的了解一目了然,对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实际基础。同时可了解目前企业或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学习就会有针对性。时间可为一周或两周。

2.将会计学专业实习时间延长为一学期,可在第七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如同师范类专业学生一学期的扶贫支教顶岗实习。可以避免短期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不务实的弊端,增强单位信任感和岗位的稳定性,学生也可以接触更多的实际业务和资料,提升实务能力。

3.在会计学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中另辟一“机动”模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都会引发会计的变化,新增内容层出不穷,变化情况可在机动模块中解决,如增加一些新知识、新业务、新软件的学习。保证会计学专业“通才+专才”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会计学专业实验室建设

1.不仅完善实验室所需的硬件设施,更要完善相关的软件实施,即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和管理体系,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验技能的实验教师师资。

2.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多功能作用。比如可利用实验室进行案例教学、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模拟股市等。

3.发挥实验室的仿真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现代公司财务部门岗位的设置,引入公司财务活动的外部环境,进行现实模拟。如企业经营实战模拟,让学生有一种亲临其境、置身其中的感觉,当完成效果不错时,学生会充满成就感。

(三)自编会计实验教材或资料,完善教材体系

通过自编会计实验教材资料,满足实验教材不足和不配套的问题。可选定某一有代表性的、经济业务内容较完整、基本可涵盖制造性企业日常业务的企业作为样本,组织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以及实验教师去做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包括复印原始凭证),获得较完整的现实资料编写形成实验教材,用于学生实验,会增加现实感和可操作性。不仅进行实务操作,还要对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若能为企业提供决策建议,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考虑到教材的适时性,可配合搜集实验资料来满足相应的需求。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要鼓励教师产、学、研结合,定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或培训,结合专业完成实践报告,作为实验教学素材,成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双精通的复合型教师;其次,教师要学会跟踪企业的成长历程,特别是会计资料的积累和分析汇总。做成会计或财务案例,以提高教师和学生了解、分析案例的能力,即便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接受教训、增加经验。

【参考文献】

[1]魏亚平等﹒实验室教学建设思路的探讨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6,(9)下:73-74﹒

实务会计范文第7篇

企业股份制改制或者上市公司拟进行的收购,按照现行证券法规的规定,需聘请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评估。这就引申出五个问题:

1.评估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问题。如果原企业或被收购企业不是股份有限公司,那么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应是该企业原执行的会计制度,还是今后拟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不同的会计制度基准将会导致不同的净资产结果。我们认为,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与委托评估审计的不同目的相配套的。在改制企业或被收购企业评估审计中,应按照拟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或收购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作为会计制度基准,重新厘定其财务状况和净资产,以便于改制企业或收购企业进行相关的经济决策。

2.调账问题。股份制改制企业的评估结果是否调账,除国有企业外均涉及经营业绩是否能够连续计算的问题。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会计问题解答》财会[1998]16号的规定,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股权时,被购买企业保留法人资格的,被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账,被购买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公司应按被购买企业评估确认后的价值入账。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部分股权时,被购买企业的账面价值应保持不变。

3.调账时间及起始时点。关于股份制改组后的资产评估调账,存在四个日期(时点):评估基准日、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审核日、投资日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究竟应确定哪个日期为评估调账日或建账日(以下简称“调账日”)?我国有关法规、制度并未有明确规定。

评估基准日是一个选定的日期。因为股份制改组所需进行的资产评估、评估审核、报批手续等一系列活动不可能在同一时点完成,故需要选定一个时点,即确定评估基准日。但评估基准日的确定并不表示资产占有单位已于该时点将资产投入了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股份有限公司尚未成立,确定评估基准日并进行评估,仅是投资活动的前期工作,投资活动并未完成,故不应确定为调账日。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对资产评估结果的审核,是其代表政府对上述评估结果进行的监控活动。对于不涉及产权变动的评估事项,如国家统一规定的清产核资等,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日,即可认为完成了需要评估的事项,并以该日作为评估调账日。但若评估事项涉及产权变动,则存在该项产权变动能否最终完成的问题,若不能完成,已进行的评估及其审核工作即失去意义,更谈不上调账了。投资日也因股份有限公司尚未成立,各出资人投资日各异,投资日建账尚存在不确定因素。所以,对股份制改组这一涉及产权变动的事项中的评估结果,应于股份制改组完成时,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进行账务调整或建立新账。

4.评估基准日至公司成立日之间实现利润的归属问题。从合理性上讲,这部分利润应属原股东所有,原股东可按照出资时间合理分配。但按照中国证监会发行部的建议,比较倡导这部分利润归新老股东共享,以便于实际操作。

5.评估增值的两种会计处理。对于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按照目前规定,在相应调账以后,应区分以下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1)如果公司对评估的资产在进行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是按评估确认后的价值进行的,则应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计入“递延税款”贷方,差额记入“资本公积”。在按规定对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或按规定的期限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应交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如公司在计提折旧时,仍按原账面原价计提,则评估增值部分不需要计算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应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二、比例合并法合并会计报表

《企业会计制度》第158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方法对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予以合并。这里所讲的合营企业,是指双方或多方从事某项共同控制的经济活动,包括共同控制的经营、共同控制的资产和共同控制的实体,由合同约定建立共同控制。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公司应当采用比例合并法对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份额与合并会计报表中的相同或类似项目逐项合并;另一种方法是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单列项目反映其所占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份额。例如,将其所占合营企业流动资产的份额作为合并报表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单独反映,将其所占合营企业固定资产的份额作为合并报表规定资产的一部分单独反映。两种报告方式的结果,所反映的合并净利润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各大类金额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需要讨论是,如何理解共同控制的含义。

三、合并对象的几个特殊问题

财政部印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财会字[1995]11号中规定,合并报表的合并对象有二:一是母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二是其他被母公司所控制的企业。这里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即母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但是未被母公司所控制的企业是合并呢还是不合并?

在实务工作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形是我们经常遇见的,值得讨论:

1.子公司为全资子公司。全资子公司是作为母公司的一部分,还是作为合并对象?众所周知,全资子公司是游离于《公司法》之外的一种公司制企业。从法律形式上看,应当作为合并对象,因为全资子公司毕竟独立于母公司,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主体;从实质上看,全资子公司与分公司并无实质区别,合并之后没有少数股东权益,也无少数股东损益,与合并报表的特性似乎存在矛盾。我们认为,全资子公司应当作为合并对象处理为妥。

2.年度中间分公司改制为子公司。分公司年度中间进行改制成为子公司(不是全资子公司),合并报表的期初数不应调整,即母公司期初仍包括该分公司,以维护报表的真实性。年度时该分公司变为子公司,应当作为合并对象,从母公司报表中划出去,列入期末合并报表。子公司在年度中间清算的,期初合并报表范围不变,期末合并报表范围则不包括该子公司。

3.子公司为承包经营企业,子公司为租赁经营企业,以及子公司为委托经营企业。这三类企业在承包经营期、租赁经营期或受托经营期内,由于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已转移给对方,相应地其经营和财务决策也由对方实施控制,因此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母公司应将拥有50%以上权益性资本的上述三类企业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对此,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合并会计报表政策中予以详细披露。

四、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化,报表年初数调整问题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问题解答》财会字[1999]49号,原包括在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因情况变化(如出售、减持股份等)而不再包括在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内的,在编制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调整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即将原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子公司的有关数据从年初数中扣除。因此,不涉及因合并范围变化而采用追溯调整法的问题。原未包括在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因增加投资比例等原因而纳入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内的,应根据其子公司按补充规定进行追溯调整后的会计报表作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并调整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的年初数。1999年度新购入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应当将该子公司按补充规定进行追溯调整后的会计报表作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但不需要调整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的年初数。

文件中规定的三种处理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不同的。第一和第二种情形,即增减所持股份变化而引起的期末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化,要对报表期初数作同口径调整,讲求的是报表的可比性,把报表的真实性放在第二位;第三种情形,即新购合并引起的期末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化,要对报表期初数不作同口径调整,讲求的是报表的真实性,把报表的可比性放在第二位。我们认为,不论何种情形引起合并报表范围变化,报表期初数均应该按照真实性原则编制,并在报表附注中作适当披露。脱离真实性,可比性将失去意义。

五、子公司为外商投资企业,其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在合并报表如何反映

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分配有一个特殊项目,即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它从企业净利润中提取,不作股东权益反映,而是列为企业的负债。而行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中并没有此项目。在编制企业合并资产负债表时,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余额并在应付福利费项目中反映。在编制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时,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母公司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调至管理费用项目反映;二是在净利润前所得税后增设“子公司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项目反映;三是在可供分配利润项目下增设“子公司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项目反映。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接受,但应当保持做法的前后一贯性。母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即在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在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后,单列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项目反映。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母公司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收益时,应当剔除子公司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后按股权比例核算确定。

财政部于2001年11月19日印发了《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财会[2001]62号。文件明确指出,从2002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因此,上述问题也将随着《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贯彻而消逝。

六、合并价差与股权投资差额

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注释要分类披露其期初、期末的账面余额、减值准备和账面价值。投资项目的分类包括对子公司投资、对合营企业投资、对联营企业投资和其他股权投资,这一格式要求适用于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注释。但两者具体内涵和相关数据是不同的。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对子公司投资是指合并报表范围之外的对子公司的投资和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投资差额,不包括对已经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已作合并抵消投资份额。母公司报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是指母公司本身直接对外的长期股权投资,既包括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投资,也包括没有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投资。它们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对子公司投资的合计数≤母公司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对子公司投资的合计数注:上述公式中“等于”的情形,是在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净资产为零或负数的情况下出现。

合并报表股权投资差额所对应的投资项目范围,要比母公司报表股权投资差额所对应的小(因为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有股权投资差额,在合并报表上已经列为“合并价差”项目反映)。但由于每一股权投资差额有可能是借方余额,也有可能是贷方余额,从金额反映上看,合并报表股权投资差额合计数有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母公司报表股权投资差额合计数。因此应视具体情况分析判断。

在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股票投资和其他股权投资注释中,某个投资项目所列持股比例和所占注册资本比例如有超过50%的,即应合并报表而未合并报表的情形,应当说明该投资项目没有被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原因和理由,以消除会计报表使用者阅读理解上的误会和逻辑上的破绽。

七、资不抵债控股子公司超额亏损的会计处理和报表反映

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及财政部《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财会[1999]10号),母公司确认控股子公司的亏损,“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对子公司的投资亏损超过其投资额部分(超额亏损)不再确认,其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数,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且在合并利润表“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下增设“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予以反映。

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27条规定:“在被合并的子公司中,归属于少数股权的亏损,可能超过子公司权益中的少数股权。超过部分以及归属于少数股权的进一步亏损,除少数股权应遵照规定的义务弥补,并且有能力弥补的部分外,均应冲减多数股权。如果子公司以后有报告利润,在多数股权所承担的少数股权亏损全部弥补之前,所有利润均属于多数股权。”

我们认为,母公司对超额亏损的子公司的长期投资以减至零为限,符合《公司法》和国内现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因此,通常情况下均应当遵循这种处理方法。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在资不抵债子公司持续经营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也有一定的缺点,会导致母公司报表的利润总额、净利润虚增,从而可能会引起利润超分配之虞,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并且也难以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一缺点,当超额亏损特别巨大时,尤为明显。

实务会计范文第8篇

对于企业来说,会计准则的改革对其会计实务的影响是非常深重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企业的会计实务的变化,从而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很好的研究一个企业的会计现状,并且找到其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之处,加以利用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变革,这对企业实务的影响也在随着变化,因此,加大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研究力度是迫在眉睫的,在本文中,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准则的变革历程进行了研究,找到了其具有的一些特点,并且以此来研究了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最终促进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会计准则;变革;会计实务;影响

一、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历程和特点

1.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也有着不同的社会准则,对其会计准则变革历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1978年,我国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这为会计准则的设立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确立了对外开放之后,我国的合资合营企业发展就非常迅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一定的会计制度来对其加以管制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而在之后的几年,我国针对了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了很多的相应的制度。总体来说,在这段期间,我国开始意识到会计准则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探索会计准则的措施,这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非常的有利,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完善阶段(1992年-2005年)1992年,邓小平确立了我国的社会发展模式,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这就为会计准则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财政部也加大了对会计准则的改革力度。在1992年到2005年的这一阶段之内,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完善,这就表明了我国对会计准则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将其更加的国际化以此来适应如今的经济全球化。(3)国际趋同、等效阶段(2006年至今)在2006年,财政部正式设立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我国会计准则的使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为企业处理会计实务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参考对象。就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来说,其当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国际趋同。中国在2007年的时候,实现了与香港的会计准则等效,签订了等效协议,而在2008年的时候,我国会计准则也被欧盟所认可,中国会计等效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14年财政部对会计准则又有了新的修订,使得当前我们国家的会计制度日趋合理。

2.会计准则的特点(1)顺应了上市公司的新要求、新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势也在都不断的变化,上市公司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会计准则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会计准则的不断改革也很好的顺应了上市公司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另外,我国会计准则也很好的借鉴了国际上的会计处理,吸取其中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自身当中,最终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2)资产和交易实现公允反映如今的会计准则加入了公允价值这个计量,这就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的公允价值,减少了上市公司在开展会计处理中的人为操控的可能性,公平公正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更好的体现,实现了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3)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就企业经营来说,货币是拥有一定的时间价值,这也是企业的潜藏价值,所以在处理会计实务的时候也应该考虑这一因素。而在会计准则变革之后,将货币的时间价值纳入了其考虑范围之内,在实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对现金流加以折现,最终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从而能够让其加大对自身结构的优化等等。(4)披露透明化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在开展会计处理的时候应该实现全程透明化,以此来让企业的各种会计信息能够直接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这样无论是对管理层还是对投资者来说,都能够更好并且全面的对会计信息加以了解,这都是需要会计披露透明化的实现。

二、会计准则改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减少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随着会计准则的改革,专门针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行为进行了规定,其主要表现为如今会计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的计提时间;明确了减值金额计量的方式;加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资产减值需要一一的加以确认等等,这些规定让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需要更加的规范性,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难度,让上市公司在开展资产减值的时候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并且有着更多繁琐的手续,从而减少了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控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会计准则改革也加大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力度,最终降低了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2.规范了财务处理与信息披露,并且纳入了生物资产在我国上市公司当中,有着很多的农业相关的上市公司,而会计准则改革也针对这些上市公司专门将生物资产纳入了会计处理当中,以此来为这些农业相关的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提供一个统一的处理标准。但是与此同时,会计准则改革在纳入生物资产的时候并没有参照国际标准,也就是说在其加以处理的时候没有将公允价值运用到其中,这就导致了在开展生物资产处理的时候没有起到更大的影响作用。另外,会计准则改革也对企业的财务处理以及信息披露加以规范,让企业在开展相关的业务的时候也能够很好的推动财务处理的整体发展,并且能够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最终实现其透明化。

3.引入公允价值,加大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在其改革的时候,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价模式,这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让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更好的体现在其财务报表当中,另外,在会计准则变革当中,也针对投资性房地产设立了专门的条款,对其信息披露加以规范,通过这种方式让我国的社会房地产的信息能够更加的透明化,让其在社会公众的心中能够更加的明确化。

4.规范企业捐赠与补助的会计处理以及相关信息披露在会计准则的变革过程中,针对企业捐赠与补助的会计处理也设立了相应的条款,以此来对其加以规范从而能够让企业在开展捐赠与补助的时候也能够促进其顺利开展。另外,会计准则变革还对企业捐赠与补助的相关信息披露加以了规范,加大了这些会计实务处理的透明性,从而让其能够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对其加以监督。

三、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在会计核算当中将所有最为基础的工作称之为会计基础工作,其中主要包含取得、填写、审核与保管会计凭证;设等级格式以及核查会计账簿;设置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编制会计报表、审核的要求和报送的期限;归档和保管会计档案等等。在会计相关工作中基础性的工作就是会计基础工作,若是缺乏该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会计相关工作,当前,在我国的企业当中,会计核算方面没有坚实的基础,不管是设置、取得会计档案、会计账簿还是会计凭证都具有一系列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手机和处理以及应用、提供等缺乏保障,从而抑制会计工作能力的提升。

2.企业主对新会计准则认识偏差企业中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针对新会计准则方面的看法也会对新会计准则在企业中的实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即便是在各个部门不断的宣传过程中,人们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会计准则,不过依然会存在一些人不能够准确的认知新会计准则。某些管理者和领导者自身就对会计方面工作有所忽视,他们印象中的会计工作仅仅包含工资的发放、收付款,并不清楚会计工作可以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从而不能有效的执行会计核算工作导致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的某些环节中出现问题。这些在会计方面认知的偏差都会直接导致企业不能够有效的实行新会计准则。

3.财会人员缺乏胜任能力最为直接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人为财会的工作人员,所以,可以胜任此项工作的财会工作人员对于企业在新会计准则方面的执行来说十分关键,若是财会人员不具有新会计准则的执行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成效。因为我国的企业中一般具有有效的资金,在组织结构方面也较为简易,没有较大的规模等等,由于上述方面的局限性,从而在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大多有所忽视。所以,尽管,具有胜任执行新会计准则能力的财会人员也要及时的更新自己的认知和相关知识,并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相关处理方式以及核算方法的学习。

四、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对策

1.加强企业会计基础要想使得新会计准则可以顺利实施,就要做好相关的保障工作即拥有一个完善的会计基础工作,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要使得会计基础工作更为规范,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奠定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基础。比如,在记账凭证的填写过程中,要注重原始凭证的使用规范,这将会直接关乎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想获取和保存真实、完整的会计数据,对于企业来说就要加强审核原始凭证并且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报批,并且要在报批的过程中详细的表明用途以及相关依据,同时还要有完整的证明人、经办人的签字手续和审批手续。在对账簿进行登记过程中要保证字迹的清晰,还要进行及时的等级。

2.转变企业主的财务管理理念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实现新会计准则的顺利执行,首先要在思想层面对新会计准则充分的接受,这样才可以有效吸收和消化新会计准则。对于在认知方面对新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工作的偏差,企业的领导者以及管理者要在财管理念方面进行转变,对会计工作拥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可以知道会计工作能够有效的帮助其指定相关决策,同时,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可以有效的顺应中小会计在实务工作方面的要求,我国在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其经营的环境也逐渐有所改变,逐渐有新业务开始产生,比如政府补助、外汇交易、债务重组等等,新会计准则的执行能够使得企业当中的财会工作更为规范。

3.提高财会人员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能力企业中的财会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直接影响到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因为他们能够帮助企业快速的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此外,在新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还要注重财会管理方面水平的提升。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在新会计准则执行方面提升财会工作人员的胜任能力。其一,强化培训当前的财会工作人员,加强他们对新会计准则核心内容的掌握,并且要准确的把握实务操作。引导财会工作人员更新原有的相关理论。其二,要重视引进人才以及培养人才,组建有利于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以及促进企业发展的财会工作人员的队伍,同时还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恰当的选择适合的财会工作人员,如此一来才可以改善企业在财会方面的管理机制,最大化的帮助企业顺利的执行新会计准则,以此使得会计信息质量能够大幅度的提升。

五、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会计准则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认识到了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对会计准则变革力度也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计准则不断的完善,不断的适应我国不断发展改变的社会背景,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更加科学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于企业会计实务处理来说,会计准则是其处理的标准,所以加大对会计准则变革研究力度,能够很好的实现企业对会计实务的处理水平提高。在本文中,就针对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历程进行了研究,并且找到了会计准则变革的特点,再利用这些特点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现状加以了研究,找到了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我国的会计实务处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建立其更加完善科学的会计准则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雪梅.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

[2]孙萌颖.浅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信息化[J].山西农经,2015(09).

[3]赵起凤.关于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修订的原因及现实意义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5(18).

[4]雷章华.浅谈如何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J].时代金融,2014(09).

[5]赵起凤.关于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修订的原因及现实意义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5(18).

实务会计范文第9篇

院系名称:经济管理管理

专业班级:会计09-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xx

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项目

会计实务综合实验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操作,能够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掌握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加深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会计业务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会计实务紧密结合。本实验的操作,也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查,为他们以后从事的会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实验用材料

1、实验模拟教材

2、计算器

3、钢笔、直尺等

三、实验内容

根据本学期所学的中级会计实务的内容,解决我们实习中老师布置的问题,本学期所学的重点主要是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款费用、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所得税的计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把每一个业务题都当作一个真实的业务处理,综合的运用本学期所学的重点内容。并学会综合简洁的整理好每一笔业务的处理分录以及财务报表中的体现方式,调整以前年度会计报表的方法等。

四、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本知识的不熟悉,对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变更有些分不清界限。

(2)在最后的归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时候有时候数字会出现一些差错。

(3)对所得税的结转方面,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理解不够深入,有时会分不清弄得很混乱。

(4)对一些报表、表格的填列不是很清楚会有错误。

五、实验体会

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是中级会计实务,讲解的内容也是上学期所学的财务会计的补充,都是一些企业中很难遇到的情况和问题,相对于上学期难度比较大。在平时的课堂中的学习觉得有些问题通过老师同学的沟通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也许是所做的习题量不够对业务处理的要点没有很准确的把握,这样就导致我们现在在实习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都要通过阅读书本才能够了解和处理。

会计的工作本身就是个细致的活,所以也要求我们能过谨慎细心的完成,对于,这次实习中的改错的题,就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基本功去挑出隐藏在题目中的小小的问题,了解每一个小问题的处理方法,注意细节的完成,会计的工作也是由每一个简单的细节的问题组成的大的业务问题。也许,一个大的企业中有很多的会计人员,每个人可能就会专门的负责某几个账户的问题,但是,在一个小的企业就没有那么多的会计人员了,所以,在每一方面都了解精通是很必要的,也会为我们以后更好的发展做好准备。我们这一次所学的内容在一个企业中会很少发生,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就忽视这些问题的学习、熟悉、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掌握。在"职来职往"节目中十八位达人中的一位星巴克的财务分析人王玺说过一句话:"没有任何会计基础的人,只要想做会计的工作,认真的学习三个月就可以做最基础的会计工作了。"说明会计的学习还是比较容易的,就看你的认真度了。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觉得在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时,最好是有一个集体一起的讨论分析这些个问题,还有数字的核对,会计分录的建立。这样就会有一个愉快的氛围能让我们不是很烦躁,心情愉快才能解决那些纠结的数字问题。

六、教师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实务会计范文第10篇

一、筹办期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问题

筹办期是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正常开展,主要进行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的公司,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由于复式记账和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存在固有的勾稽关系。处于筹办期的企业由于没有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须编制利润表,但为了反映筹办期间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需编制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由于筹办期企业现金流量的特殊性以及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缺乏净利润基础,使得编制现金流量表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我们分析现金流量表主表部分的编制。在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时,如何划分筹办期发生的费用所引起的现金流量是编制筹办期现金流量表的特殊之处。按照现金流量表准则,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经营活动是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企业筹办期发生的开办费,主要包括登记注册费、估验资费等,这些费用的发生同公司的设立行为相关,而与企业经营收入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筹建期内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应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并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当月的损益。可见开办费从实质上讲是应会计权责发生制要求而设置的费用性质的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必要准备,是设立企业的必要投入。从性质上看,将开办费引起的现金流出作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出是恰当的,由于这种现金流出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产,所以在现金流量表上不应列示在“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权益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债权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等栏目,而应在“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栏列示。由于规模不同,不同企业的开办期长短不一,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实务中有人主张将在一年内发生并转销的开办费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列示,而将跨年度的开办费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中列示,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开办费的性质,同时也导致会计报表的可比性降低,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其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要求,企业除应采用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外,还应在补充资料中以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由于筹办期企业没有编制利润表,没有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净利润基础,所以筹办期企业无须也不可能以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无须编制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补充资料。

二、收购或出售子公司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问题

财政部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以下简称“解答”)中,对企业在报告期内出售、购买子公司,期末如何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做出了规定,该解答规定母公司报告期内因出售、购买子公司而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予以反映,即要求企业在报告期内出售、购买子公司,期末在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将被出售的子公司自报告期期初至出售日止的现金流量的信息纳入合并现金流量表,并将出售子公司所收到的现金,在有关投资活动类的“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下单列“出售子公司所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将被购买的子公司自购买日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现金流量的信息纳入合并现金流量表,并将购买子公司所支付的现金,在有关投资活动类的“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下单列“购买子公司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但上述规定并没有说明企业在出售、购买子公司时子公司在出售、购买日的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如何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上列示以及如何保证直接法编制的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补充资料中依据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期初的差计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的平衡。

笔者认为,既然报告期内出售、购买子公司引致的现金流量归类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则应该将企业在出售、购买子公司日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上也应该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列示。企业报告期内出售子公司将导致期末合并范围的减小,被出售的子公司期末将不再包括在合并会计范围内。子公司期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再包括在期末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故子公司在出售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在“支付的与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中反映;购买子公司时,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数中不包括所购买子公司期初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而所购买子公司期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则包括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在购买日被购买子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在“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中反映。这样处理后不仅能够保证直接法下编制的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补充资料中依据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期初的差计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的平衡,而且使得企业在报告期内出售、购买子公司现金流量的分类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实务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处理企业出售、购买子公司时子公司在出售、购买日的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时应采用追塑调整期初数的办法,以便能够实现直接法下编制的合并金流量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补充资料中依据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期初的差计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的平衡。由于调整期初数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实质上是一种为了保证会计平衡而做出的一种模拟,不符合会计信息客观性的要求。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问题

正确确定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是房地产企业经营成果公允表述的基础。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应结合项目的开发地点、规模、周期、功能设计、结构类型、装修档次、层高等因素确定,而且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只能计算出一个单位成本,并据以结转销售成本。

对单体开发项目来说,一般以独立编制概算或施工图预算的单项开发项目为成本核算对象。但对开发规模较大,工期较长的项目,尤其是同一项目有不同的功能区,成本核算对象如何确定?实务中存在以项目整体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待项目建成后再按一定的标准在各功能区分配的做法。比如,同一项目既有写字楼、又有公寓、裙楼等功能。不同的功能导致其设计不同从而建筑成本相差很大,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单独核算各功能区的成本而将项目整体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会导致成本在各功能区上的平均化,但各功能区销售价格和租金价格却相差很大,这样便导致成本和收入的不配比,不符合会计上的配比原则。实务中还有一种做法是先将整个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各功能区成本,然后根据各功能区的情况估计一个比例来分割不同功能区的成本,即从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出两个或多个单位成本,这种做法一方面会导致会计核算工作量的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分割比例是事后确定的,容易导致企业对各功能区单位成本的人为的调节,不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合理的做法是按不同的功能区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从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出一个单位成本。这样既能满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又能保证成本和收入的配比。

四、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的会计核算问题

土地增值税是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土地增值额及超额累进税率计算交纳的税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土地增值税以纳税人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纳税人应在转让房地产合同签订后的七日内,到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向税务机关提交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土地使用权证书,土地转让、房产买卖合同,房地产评估报告及其他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资料。纳税人因经常发生房地产转让而难以在每次转让后申报的,经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可以定期进行纳税申报,具体期限由税务机关根据情况确定。

上一篇:聘用合同管理范文 下一篇:数字素养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