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理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6 12:56:57

审理工作交流材料

审理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一、各级领导重视是做好案件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查处理违犯党纪政纪案件的必经程序,是调查处理违纪案件的最后环节,它的原则性、规范性强,一旦离开领导的重视,将很难做好。四年来,我们的案件审理工作一直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1、总公司纪委领导高度重视。20__年年底,总公司纪委彭书记专门召集我们的纪委书记、案件审理处长开会,就我们某子公司在审理一起公安移送案件时,直接套用公安部门的定性标准,后来出现了定性不准确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以后做好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提高了认识。20__年下半年,总公司纪委原主任曹焕斌、王祖玉率案件质量检查组对我集团公司案件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检查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了案件审理工作上台阶。

2、集团公司领导尤其是党政主管领导高度重视。一是在机关编制上设置了案件审理处,配备了两名审理人员。二是在经费上给予保证,实报实销。业务部门提出的经费计划都给予了落实。三是主管领导定期不定期地听取纪检监察工作汇报,注意解决纪检监察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将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摆到集团公司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每年集团公司都要召开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会议,总结工作,部署任务。今年集团公司将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与“老三会”一起开,扩大了参会人员,增强了会议效果,提高了纪检监察工作的地位。

3、得到了各子(分)公司党政主管领导的重视。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都设置有纪检监察工作机构,为严格执行查案与审案分开制度,他们充分发挥了案件审理小组的作用,案件审理小组不少于5人,一般由纪检监察、公安、审计、财务、劳动人事等部门人员组成,审理小组成员一旦有缺时能及时给予补缺,并规定案件审理小组组长由公司纪委副书记担任,未设纪委副书记的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确保案件审理工作组织健全。有必要时,公司党委书记亲自参与办案。如二公司党委书记刘杰、川渝公司党委书记覃贤明、医教产业总公司党委书记王启录、原西安工程公司安存海等都参与过具体办案。

二、规范运作程序是做好案件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

严格按照“24字”办案方针审理案件,是案件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依纪依法做好案件审理工作、提高案件质量的重要保证。

1、制订办法,规范行为。20__年下半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纪委、监察处《党纪政纪案件审理工作程序的暂行办法》,制订了《集团公司党纪政纪案件审理程序的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了案件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处分违纪人员批准的权限、受理案件应具备的材料、案件材料在卷宗内的排列顺序等事项。同时,还制定了《集团公司〈办理案件征求意见事项的暂行办法〉》。这两个办法的有效执行,确保了案件质量。

2、认真审理,一丝不苟。在每一案件移送时,我们坚持做到,先由负责审理的领导对案件材料进行审阅,材料不齐、证据不足 的不接收,并让其补齐相关材料后才可接收。接收时填写《案件移送审理登记表》,移送人、接收人分别签字,尔后指定两名承办人具体审理。审理中严格按“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要求进行,尤其是对调查报告、处分决定中所列举的错误事实进行认真审核。弄清被调查人犯有哪些错误,每一错误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情节及造成的后果,有关人员的责任、审核认定的每一错误事实是否都有确凿的证据,被调查人对错误事实材料如提出不同意见的,有关党组织或调查组是否将所提的问题说明清楚,根据党内条规、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定判断调查报告、处分决定中所认定的错误性质是否准确,所给予或拟给予的处分是否恰当。案件涉及专业技术问题或具体业务政策规定的,必须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审理时间一般都控制在30个工作日以内,没有出现延期现象。承办人阅卷后,在审理报告中必须写明错误事实、性质、政策法规依据、案件调查人员或呈报案件的党组织或领导班子的意见及承办人的意见。形成的审理报告必须经过案件审理部门或案件审理小组集体审议,发扬民主,认真讨论,然后提出结论性意见,经案件审理负责人审核后,提交有关会议审定。在审结每一起案件时,我们严把“三关”,一是“严”,就是对案件检查进行全程监督要严。主要体现在,一看是否履行了立案手续,有无诱、骗、逼行为;二看调查中采取的停职检查、查询或冻结涉嫌人员存款等措施履行审批程序是否正确;三看在对违纪违法款物没收追缴中,有无截留、挪用、侵占、私分问题。二是“深”,就是核对事实深入细致,透过现象抓本质。在审阅调查报告核对事实材料中,进行反复对照斟酌,不忽视每个细节,不放过每个疑点。三是“细”,就是对每一证据都必须认真细致地审查核实,做到一丝不苟。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案件审理就是通过鉴别证据、使用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作出恰当处理,只有证据确凿充分,才能使当事人端正态度,认识错误,才能应对当事人的辩解、申诉等各种复杂情况,才能真正办成铁案。一看所取得的证据是否真实可靠,证据是怎么来的,是不是通过合法途径取得,提供证据的证人与违纪人员之间是否有利害关系和其他不良动机,是否有提供虚假证据的可能性;二看传来证据,是否在传递、传抄过程中发生错误;三看证据与供词之间是否一致,有无矛盾。为确保案件质量,我们针对易出问题的两大环节进行了收权。一是所有分公司的案件,必须由集团公司案件审理处审理后,方可审批办理处分手续。二是所属单位给予党员开除、管理人员行政开除处分的,必须报集团公司纪委、监察处审批后,方可办理处分手续。

3、大要案件或复杂案件,审理人员提前介入。遇有大要案件或案情较复杂的案件时,要求审理人员提前介入,掌握案情,合力办案,为快查快结,提高案件质量打好基础。如在查办某单位两起经济大案时,一起涉及资金7万余元,一起涉及资金30余万元,审理人员提前介入,办案效果、办案质量都很好。

4、严把处分决定执行关。处分决定下达后,我们要求一个月内必须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宣布,经济赔偿或罚款的要到位,三个月内上报《处分决定执行情况报告表》。未按要求进行的,予以通报批评,年终考核予以扣分。

5、重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转化办案成果。案件调查组在案件调查终结时,按照要求不仅要有案件调查报告,而且还要提出案件剖析材料和整改建议;案件审理小组既要对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严格审查,而且还要对是否实施责任追究,开展警示训诫教育以及如何开展源头治理工作提出具体明确的意见。如某公司纪委去年在审理一起经济案件时,发现《公司管理制度汇编》中有未明确的事项,他们及时将有关问题与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对《公司管理制度汇编》中未明确事项进行了必要补充,使公司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今年3月份,集团公司纪委在审理某单位职工署名反映信一案时,共提出整改意见7条,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警示教育。

6、搞好案件卷宗,做实归档工作。每个案件办结后,一般是处分决定执行情况报告表收回后,由审理人员填写结案报告,经案件审理负责人把关签字后归档。我们统一的案件材料在卷宗内的排列顺序是:⑴受理依据材料;⑵核实呈批表;⑶初步核实报告;⑷立案报告及决定意见;⑸调查方案;⑹证明材料;⑺调查报告;⑻错误事实材料及本人说明;⑼审理报告;⑽党组织决定;⑾批复;⑿结案报告表。案件材料多的分为立卷和副卷。卷宗内材料纸小的统一用标准低粘贴后再装订,这样一来,使案件卷宗达到了材料排列统一有序、整齐美观、实际耐用的效果。

三、加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纪检监察人员的执纪办案能力,是做好案件审理工作的关键

近年来,我们针对纪检监察人员每年都有变动的实际情况,集团公司纪委每年都要举办一期纪检监察人员培训班,通过讲解案件审理工作业务知识、交叉阅看卷宗、评比优秀卷宗、规范卷宗材料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案件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20__年初,我们在眉县疗养院举办了“案件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班上重点安排了案件审理业务知识讲座、案件审理工作有关规定学习,并邀请陕西省纪委案件审理室唐主任到班授课,学员交叉查看案件卷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为了统一案件卷宗材料,集团公司纪委为各单位制作了笔录纸、卷宗封面、隔页纸、目录等。20__年6月在乐山基地举办了“集团公司纪检监察人员培训班”,培训班上安排了案件检查、执法监察、案件审理业务知识讲座等内容。20__年7月在青岛四公司举办了“集团公司案件检查业务培训班”,专题安排了案件检查、案件审理业务知识学习研讨,对四公司纪委近年来的全部卷宗进行了检查,点评了卷宗情况。通过连续三年的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规范了卷宗,打牢了审理工作基础。

四、实施纪检监察工作考核制度,是做好案件审理工作的有效动力

为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全面上台阶,20__年上半年,我们制定出台了《集团公司纪检监察工作考核标准》,每年年底由纪委领导带队,按照《考核标准》对各单位纪检监察工作进行考核打分,表彰奖励前2名。该《考核标准》分领导人员廉洁自律、党风建设责任制、案件检查(案件审理)、效能监察、源头治理、纪检监察组织建设6大项,35个小项,基础分100分,其它项封顶,唯由案件检查(案件审理)一项不封顶。每年进行考核时案件质量是我们检查考核的重点,对当年所办案件,按照《纪检监察案件质量检查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该标准分事实清楚、证明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文书规范、处分决定执行是否到位7项35个小项,总分100分进行考核,95分以上为优质案件,85分以上为合格案件,75分以上为基本合格案件,

审理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一、“两级审理”的基本做法

“两级审理”是指各基层纪委(纪检组)查办的案件,在主审、审议、审理报告至审批前,将案件全部材料统一报区纪委案件审理室,由区案件审理小组对事实、证据、定性、量纪、程序实施把关,经审核符合要求的,下达审批复函,基层凭批复函进行审批的一种制度。

“两级审理”的基本做法是:各基层纪检组织查办的立案案件在审理小组审核结束后,提交讨论、审批前,送区纪委协审。区纪委在协审过程中,按照“二十四字”办案基本要求,对证据材料、条规引用、处分从严把关,审理中紧紧围绕发案的时间、地点、情节、原因、后果等“五要素”,认真细致地对照案卷审核调查报告与证据材料是否相对应,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所认定的事实证据是否充分、定性与证据之间是否一致,办案程序是否合法。审理之后,以书面形式提出审理意见,随案送交基层党(纪)委作为案件定性量纪的参考。对基层纪委出现的定性不够准确,应用条规不恰当及处分偏轻偏重等情况及时予以纠正;对错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列出补证材料提纲,退回补证;对一些无证明力和证据相互矛盾的材料,不作为定案依据;对证明材料不充分且与本人检讨不一致的进行再查证。基层党(纪)委要充分运用区纪委审理意见,如基层党委、纪委对定性及处理有不同意见,应与区纪委案件审理室协商沟通,形成一致意见,如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应报区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并按程序审批处分。

二、“两级审理”的思考

(一)、“两级审理”是提高基层案件审理质量的有益探索。

1、“两级审理”能确保每件案件都经过审理,解决案件“以查代审”和“只查不审”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准确认定事实和定性处理,有利于统一同类案件的量纪尺度,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党的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两级审理”能较好解决“既查又审”的问题。由于有上级纪委的协审监督,基层纪委(纪检组)做到健全审理机构,配齐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审理人员坚持“查审分离”规定,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职能作用得以加强,确保案件审理不流于形式走过场。

3、“两级审理”能较好解决审理质量不高的问题。由于基层纪委审理人员流动较快,人员的稳定性差,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特别是案件审理工作时间短,无论工作经验,还是业务知识都很薄弱。实行“两级审理”,每件案件在基层纪委(纪检组)初审后再由专门从事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审理,案件质量明显提高。

4、“两级审理”能较好解决量纪畸轻畸重的问题。基层案件审理住住受人情风的影响较大,由于基层案审人员在同一地方,同一部门、单位工作时间长,客观上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审理,干扰了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同时对违纪人员的处理出现畸轻畸重现象。

(二)、“两级审理”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1、实行“两级审理”必须配足审理人员,提高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为了确保审理力量,我委从有关科室抽调熟悉党纪条规等相关业务知识的人员成立了“乡案区审”审理小组,负责对基层报送案件统一审理。我们还有计划地送审理人员外出学习,及时掌握条规并熟练应用,不断提高审理人员业务素质。

2、实行“两级审理”,各级要认识到位,互相尊重。当审理意见与基层纪委、党委的意见不一致时,基层纪委、党委如确有足够的证据及相应的党纪条规依据,需提出与县(区)纪委审理意见不一致的看法时,应由基层纪委案件经办人提出,经基层纪委书记(党委书记)同意后,书面报区纪委,经区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提交区纪委常委会研究。

审理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计项目 审理 复核

审计项目审理是指审计机关法规部门依据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反映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修改,并提交审计结果类文书的行为。2008年4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法制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议,法制部门对审计项目的复核应向审理转变。随着审计署《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的制定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改进审计复核工作,探索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的工作目标。同年九月,审计署制定了《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审办法发?2008)229号,以下简称《审理办法》),开始在审计署各司局试行审计项目审理办法。本文拟结合法规工作实际,参照《审理办法》,通过分析审计项目复核到审计项目审理的主要转变,探讨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提出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以期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有所裨益。

一、审计项目复核到审计项目审理的主要转变

(一)形式审查向实质审查的转变。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质量把关应该从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侧重于形式审查,主要围绕审计组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以下事项开展: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而对于指引审计工作的审计实施方案、形成审计结果所依据的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取证材料并不要求法制机构进行审查。在实际工作中,脱离了对这些材料的审查,复核就只能停留在核对数据、核对法规适用等最基础的层次上,无法判定审计项目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形成审计结果,没有充分发挥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针对这一矛盾,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提出了实质审查的要求,在保留了复核审查内容的基础上,更把审计实施方案的合规性、针对性和执行情况、审计证据的四性以及同类问题处理的一致性纳入了法规部门的审查范围,既审查审计结果类文书,也审查审计过程类材料,既审查审计结论的表述、定性和法律适用,又审查支撑审计结论的取证是否充分有效,大大拓宽加深了法规部门的审查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审计质量把关的层次。

(二)事后审查向提前介入的转变。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中,审计机关法制部门介入审计项目开展复核的时点是在审计项目现场审计结束以后。虽然在复核过程中,复核人员必须查阅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但反馈意见由于文件篇幅、文字表述等原因,往往难以全面清晰的从被审计单位角度反映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法谚云“讼听双方”,复核人员能够就审查材料和审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但和被审计单位缺乏直接的交流,不利于复核人员对审查材料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为此,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要求审理人员提前介入审计项目,即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在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如召开交换意见会的,法规部门应当安排审理人员参加会议。笔者所在审计机关曾于去年试行过复核人员参加审计项目交换意见会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复核人员在现场听取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双方的意见,一方面实现了审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在现场就反映问题的定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有效性、适应法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出意见,既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又方便业务处室在审计现场及时修改完善;另一方面提前熟悉项目情况,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审计项目的背景和反映的问题,为复核项目打下良好基础。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把提前介入审计项目作为制度确定下来,有利于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单一项目审查向同类项目对照审查的转变。在以往的审计项目中,由于对审计处理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缺乏一个比较可行的参照体系,更多依赖于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而不同的审计人员因其对适用法律的认识不一,对问题轻重的判断不同,导致“同事不同罚”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对同类项目审计报告中对同类问题的定性及处理的一致性进行审查。这就要求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审计项目,更要关注本机关乃至其他审计机关实施的同类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机关对同类问题统一定性、统一法规适用、统一处理处罚尺度,监督规范审计工作中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规避审计风险。

二、如何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既属于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范畴,也属于审计权力约束范畴,是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对审计全过程的跟踪式复核、评价、审查和监督工作。

(一)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情况制定的、指引整个审计项目开展实施的“作战计划”,它制定审计目标、评估审计风险、明确审计范围、确定审计重点,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重点审查对象。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合规性。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的程序性问题。审理时应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年审计署第6号令,以下简称审计署六号令)对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程序性要求,审查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时是否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遇有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形时是否按规定报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或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第二、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的实质性问题。在有审计工作方案的情况下,应首先审查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步骤和方法等方面是否与工作方案保持一致,并结合审前调查情况作出了细化安排。其次,应审查审计实施方案中审计目标是否可行、审计重点是否恰当、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可行、审计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审计分工是否明确,从而判定审计实施方案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这一环节重点关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与实际工作脱节,出现方案与实施“两张皮”的情况。审理时应对照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和审计日记判定方案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是否完成。在方案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中,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是否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并写入审计报告中;其他事项的审计过程和结果是否在审计日记中有完整的记录。

2.审计证据的审理。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收集的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对审计证据的审理重点是支撑审计结论的证据是否具备“四性”:

第一、审计证据的客观性。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和主观推断,这是取证材料作为审计证据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属性。

第二、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证据用来证明或否定某个审计事项时,必须与该事项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并与审计目标相关联,不具备相关性的材料对审计事实的认定毫无用处。审查证据时应判断取证材料与待证事实是否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剔除冗余证据。

第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审查时应判断取证是否达到了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第四、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审计证据必须依合法的程序取得,以合法的形式固定。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审计事项的依据。没有以合法形式固定的证据,如被审计单位未签字盖章、审计人员也未注明原因的,也不能作为审计证据。

3.审计结果类文书的审理。审计结果类文书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对此类文书的审理大部分延续了审计复核的内容,即着重审理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除此之外,还应审理同类项目的同类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是否一致。

(二)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突破了复核工作以查阅卷宗为主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增加了现场交流、沟通询问、会议研究、修改文书等程序方法,更大程度保证了审理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1.参加交换意见会。审理人员在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应参加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交换意见会,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反映的意见情况。审理过程中,必要时审理人员可以到审计现场进行审理,或报经分管领导同意直接到被审计单位核实有关情况。

2.审阅材料。业务部门完成审计结果文书代拟稿后,审理人员应对以下材料进行查阅审理: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组审计报告(即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书面说明;业务部门出具的书面复核意见;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他相关资料。

3.询问相关审计人员。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应就相关问题及时与审计人员及业务部门沟通,充分交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

4.召开审理会议,出具审理意见书。审理人员应对审理的主要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就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与业务部门的主要分歧、补充完善或修改问题的方法措施等提出审理意见。法规部门领导主持召开审理会议,在审理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究讨论,出具审理意见书。

5.修改审计结果类文书。法规部门出具审理意见书后,业务部门应对审理意见书的采纳情况作出书面反馈。涉及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同类项目同类问题定性处理的一致性和其他重要事项等问题,应由法规部门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意见直接进行修改,对重要修改情况形成书面说明并与业务部门共同确认。

(三)法规部门和审理人员的审理责任。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中,法制部门和复核人员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而在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法规部门和审理人员不仅要对出具的审理意见负责,还要对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中审理应当发现而未发现的重大问题负责,对经由法规部门修改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负责。

三、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审理会议制度的完善。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增加了召开审理会议这一程序,确保了审理意见是法规部门集体讨论决策的结果,而不是个别或几个审理人员的个人判断,增加了审理意见的公信度。审理会议作为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应进一步明确其形式、内容和职责。审理会议由法规部门领导主持召开,法规部门其他领导、审理人员和审计组有关人员参加,实行民主集中制,会议的讨论过程应当书面记录。此外,审理会议不仅应就审计项目的审理意见展开讨论研究,更应该承担监督审理行为,总结审理经验,制定审理内部操作规范等职责,为加快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的奠定基础。

(二)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性质对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复核人员队伍已不能满足审理工作的需要。在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审理人员的选配,从专业资质、工作经历、业务素质等方面提高审理人员的选配标准;另一方面要配备兼职审理人员,兼职审理人员应是一些专业审计领域(如金融、工程、财政等)的行家能手,在开展这些专业审计项目的审理时,作为专家充实到审理人员队伍中,参与审理工作,提出专业意见。

审理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一、建制度,确保案件审理有创新

区纪委监察局在认真贯彻落实《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等有关党政纪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从案件审理、执行监督、回访教育、沟通协调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研究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和管用的制度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案件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是严格规范案件审理。成立案件审理小组,对案件进行集体审议,并指导下级纪检监察组织开展案件审理工作,形成了由区监察局长负责、审理室主任具体抓、审理小组成员和办案人参与讨论审议的层层审理工作格局。实行案件公开审理,即在进行案件审理时除审理小组人员外,还邀请案发单位的纪检组织负责人和相关业务职能部门的纪检组织负责人参加,充分听取参会人员的意见,确保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落到实处。2012年至今,审理小组审结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中,未出现申诉复查案件。二是推行案件审理证据公开。制定《区纪委监察局案件审理证据公开制度(试行)》,在案件审理中试行证据公开。区纪委监察局案件审理部门对进入审理阶段的自办案件,经区纪委常委会审定,同意进行证据公开的,在保密和保障证人、检举人等相关人员权利的前提下,在谈话、违纪事实见面中,对拟定案的主要证据及相关材料,通过示证、听取意见、解释说明、质证和辩论、结束或中止等程序,向被调查人适度进行证据公开。证据公开的推行,将进一步维护党纪政纪案件审理中党员、行政监察对象的知情、参与、陈述、申辩和监督等权利,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也将促进依纪依法办案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三是严格把关备案案件。制定查处违纪案件备案制度,并向全区下发了《关于对查处违纪案件实行备案制度的通知》,要求各纪检监察组织依照职责,对在其职权范围内直接调查处理的违纪、政纪的案件,按照备案制度的要求,将有关调查情况及处理结论上报区纪委监察局备案,由区纪委监察局对案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案件备案制度的推行,进一步加强了对区属各纪检监察组织案件检查、审理工作的协调与指导,规范了案件的管理。四是加强执纪情况监督。制定《区处分决定执行情况联系通报制度》,坚持每年对当年党政纪处分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召开党政纪处分决定执行情况通报会,邀请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受处分党员干部所在单位负责人参加。会上,首先区纪委监察局案件审理室通报当年的党政纪处分案件;其次由受处分党员干部所在单位负责人汇报党纪政纪处分决定执行情况;最后各单位交流反馈涉案信息,分析发案的原因、趋势以及案件带来的社会影响等,研究预防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开展党政纪处分决定执行情况通报,及时纠正了一些单位解除处分未及时报区纪委备案,未将判决书、党政纪处分决定书装入本人档案,未按相关规定进行年度考核等问题。五是抓好处分执行情况回访。制定《党政纪处分决定执行情况回访制度》,规定采取个别谈话、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等方式,重点了解回访对象对违纪问题的思想认识,现实工作表现,以及所在单位的帮助教育措施、群众满意度等情况,同时将帮助教育意见向回访对象进行反馈。目前,已对区近年以来受党纪政纪处分的41名党员干部开展了回访教育活动,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被回访人思想、学习、工作和受处分后的整改情况,帮助犯错误党员正确认识错误、坚定工作和生活信心。

二、严程序,确保案件审理更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党政纪案件审理程序,推动全区纪检监察组织案件审理工作有效开展,区纪委监察局结合工作实际,编制《案件审理流程图》下发并严格执行。一是遵循原则,结合工作实际。《流程图》的制定,一方面严格按照案件审理实事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二十四字”要求;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区纪委监察局案件审理工作实践,比如,《流程图》对多年来在案件集体审议阶段,区纪委监察局一直坚持审理小组集体审议案件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在执行阶段,对处分涉及职务、级别、工作等有变动的,组织、人事部门要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区纪委。二是严格程序,促进审理完备。《流程图》严格遵循案件审理工作的程序性规定,对自办案件和司法及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案件,从案件正式审理前的初步审查、呈批、指定审理人、案件承办人审核,到案件审理阶段对案件审理报告初稿的拟写、审理小组会议集体审议、分管领导审阅审理报告、区纪委常委会或区监察局长办公会审定审理报告、向市纪委或区委、区政府请示,再到提出处分决定或纪检监察建议阶段宣布、送达、执行、卷宗归档等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以确保每一个经审理的案件手续完备、程序合法。三是注重细节,确保案件完善。为了保证案件审理工作更完善,《流程图》对审理各环节所需相关材料等作了详细规定。对于自办案件,在进行初步审查时,要求送审材料必须包括案件移送登记表、初核报告、立案报告及立案审批表、立案决定书、调查报告、错误事实见面材料、被调查人书面检查、调查人笔录,以及其它证据材料等。对于司法及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案件,要求检察院移送的案件应具备不予决定书副本、侦察终结报告、摘抄或复制的主要证据等;法院移送的案件应具备书、生效的判决书或裁定书、摘抄或复制的主要证据等;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应具备行政处罚决定或行政强制措施决定、摘抄或复制的主要证据等;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应具备生效的行政处罚文书及相关材料,主要证据复制件等材料。在集体审议前,要求案件承办人要与本人谈话、核对错误事实、听取本人意见。在处分决定作出前,要求案件承办人要就错误事实和应给予的处分与本人见面,进行处分前谈话,并形成书面材料。

三、重质量,促进案件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审理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一、当前案件审理业务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指导不实。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在原有的审理工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本地的实际,相应地修订和完善了一些审理工作制度,使案件审理工作日趋规范。在每年年度的工作目标管理任务中,案审业务指导的内容占有相当的位置,但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中存在不同的差距和盲点。

(二)业务指导不精。由于基层纪委案件审理人员特别是乡镇基层纪委案审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业务指导没有及时跟上,造成有些案件在处理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有些案件在指导的过程中,存在就案论案的问题。

(三)业务指导不深。日常的业务指导多是把案件审理的原则、任务、要求、办法等等笼统概括,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重点、难点不突出,听与不听一个样,印象不深,效果不好。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业务指导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不重视,认识不到位。由于个别单位领导对审理工作重视不够,审理人员配备相对少,往往抓了案件审理,就没有精力再抓业务指导,工作没法开展,加上个别审理人员对案件审理工作指导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业务指导工作有精力就开展,没有作为硬性指标列入工作日程,有的即便列入了工作日程,但日常没有量化,年度没考核,实际上流于形式。

(二)业务不精,指导不到位。由于在处理党纪政纪案件的问题上还存在法律、法规滞后的情况,案件审理本身也还有许多程序性的要求没有解决,加上有些案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学习不够,对审理业务理解不深,运用不熟,不能胜任岗位职责,无力开展业务指导工作。

(三)调查研究较少,总结不到位。传统意义上的案审多是书面审理,属“闭门造车”,很少走出去,加上有些案审人员思想比较保守,不愿深入基层或忙于日常工作没有时间深入基层,因而对下级案件审理部门工作状况不够了解,缺乏调查研究,不善于以“一个案”论“一类案”,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提炼,因此,很难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对基层进行有效地业务指导,提高基层案件审理人员的素质,使纪检监察案审工作进一步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首要问题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所有案审人员充分认识到业务指导在案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其次应从实际出发,解决好业务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狠抓硬指标,筑牢业务指导工作的基础。

1、狠抓审理业务学习,自我加压,提高素质。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想指导别人,首先必须充实自己。为此,所有案审人员除了熟知案件审理工作条例、党纪政纪条规及相关程序制度规定外,还必须学好与审理业务有关的政策理论,提高从政治上把握案件的水平,加强对经济、金融、房地产、网络等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了解,扩大知识容量,改善知识结构,尤其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学深学透,使所有审理人员不仅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业务指导在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真正掌握开展案件审理工作应具备的相关业务理论知识,学会用法理分析案件,从立法的原意、立法的精神审理案件,并能在具体工作中灵活运用,增强素质,奠定业务指导工作的理论基础。

2、狠抓组织建设,确保人员配齐配强。要逐步建立健全审理网络组织,尤其是基层审理网络,并对基层案审人员实行备案管理,对因工作变动的人员坚持随调随补,并尽量将党性原则强、业务素质高、有案件检查经历、能秉公执纪的人员不断充实到审理部门,以保持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的相对稳定,从机构上保证案件审理工作的需要,避免由于人员配备不足,抓了审理案件没有力量去抓业务指导的现象发生,确保业务指导工作的力量保障。

3、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为此,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审理人员尤其是审理部门负责人要注意与领导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汇报,听取意见,在审理案件工作的过程中取得领导对审理业务指导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达成共识,排除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和影响;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领导共同参与,共同商量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把好案件质量关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具体指导。

1、对共性问题,加强宏观指导。针对近年来基层审理人员变动频繁,以至于基层审理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办案业务不熟练、办案程序不严格、案卷文书不规范、随意性大等问题。应注意采取有效办法予以克服:(1)是要集中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对新上岗的审理人员,要适时组织学习。紧密联系执纪办案实际,系统培训审理基本业务知识,《纪律处分条例》、《案件审理工作条例》、《行政监察法》及其实施条例等党纪、政纪条规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是处理违纪案件的基本依据,是指导和规范审理工作的指南,必须认真掌握,灵活运用。(2)是适时组织案件质量考评检查,在检查前,强调相关审理业务知识及操作规程,各基层单位相互阅卷评比,将所学理论与卷宗材料相对照,通过对基层单位间卷宗质量的相互对比,各自去绌存精,使案件业务指导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对重点问题,搞好具体指导。案件审理工作的业务性质决定其中心工作在一个“审”字上,其效果好不好体现在处理的结果上。从以往业务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看,案件中事实证据的认定与定性量纪仍然是业务指导的重点。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指导:(1)是召开审理人员座谈会,就某一阶段发生比较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座谈讨论,共同研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然后集中大家的意见,拿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使大家在具体交流讨论中得到具体指导。(2)是针对基层个别案件因事实认定和定性量纪意见不一致而影响定案的疑难案件,请基层审理人员和分管领导带卷到上级纪委审理部门一起研究,统一认识,既妥善解决了意见分歧,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基层案审人员进行了一次具体的业务指导。(3)是对一些政策不明,界定不清的疑难案件,请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织讨论会,统一“会诊”。

3、对薄弱问题,进行示范指导。针对基层个别单位审理工作薄弱,审理人员业务不熟,受理案件后不知如何下手的实际情况,要坚持分级指导的原则,授意基层纪委采取以下对策:(1)是请上来,即当基层纪委受理案件后,请基层纪委审理人员将案件所有材料带到上级纪委审理部门,结合具体案件,对基层审理人员耐心细致地指导,进行传、帮、带,从阅卷、审理谈话,起草审理报告、

审理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6篇

一、审查制的主要做法

所谓审查制,就是各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查办的案件,在呈报同级党委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将案件全部材料送县纪委案审室审查,经审查符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基本要求的,发给案件合格证,再返回办案单位按程序审批的一种制度。其目的就是在作出处分决定前,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把好案件质量关。其做法是:首先,办案单位做好准备工作。一是拟送审查的案件必须经过审理并经基层纪检监察组织讨论,形成向党委或行政主管部门的请示;二是检查所送审的案件材料是否齐全;三是将送审的案件材料按要求初装成卷。其次,案件在审查中,我们分二步完成。第一步是初步审查,即由专人对送审的案件进行受理,办理交接手续。同时认真检查案件是否按要求初装成卷、报送材料是否齐全、文字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第二步是审查案件,即指定专人对受理的案件进行审查,一方面按“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要求审查审理报告是否符合案件事实,证据是否充分,定性是否准确,初步处理意见是否恰当,手续是否齐全;另一方面对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办案单位,并指导其纠正或补充调查。最后,送审案件经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纠正或补充调查后,经县纪委审理室再次审查,符合“二十字”基本要求的,发给合格证,方可办理结案手续。合格证上附有对案件事实、证据、定性、手续方面的意见和处理的建议性意见。若对案件的定性和量纪存在较大分歧,经与办案人员共同协商后仍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则提请县纪委常委会讨论,再以书面意见反馈给办案单位,责成办案单位纠正。

二、实行案件审查制的几点收获

我县自从200年实行案件审查制以来,基层纪检组织审案意识明显增强,案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实行审查制,有利于增强审理意识。由于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审理意识不强,实践中往往存在着只查不审,自查自审的现象。通过实行审查制,基层办案人员在县纪委案审室的审查和纠正问题、解决问题中,认识到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案审工作意识。

二是实行审查制,有利于提高案件质量。以往基层查办的案件,县纪委审理室往往在下达处分决定后才去检查,这样即使发现了问题,纠正起来相当麻烦,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甚至造成负面影响。而审查制是在审批前进行,发现送审案件存在偏差、错误可以及时弥补、纠正,为案件正确处理多了一道“关口”,从而保证案件的质量。

审理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纪检监察;案件审理;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64—02

近年来,公司纪检监察部门认真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综合治理、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三严一常”根本要求,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积极推进“三化三有”特色惩防体系建设,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公司违法违纪案件仍有发生,要搞好案件审理工作,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就要有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素质高的案件审理队伍。案件审理队伍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提高素质,强化队伍自身作风建设,已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案件审理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案件审理工作是纪检监察部门查处违纪案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查处违纪案件的法定程序和主要环节,对促进反腐倡廉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案件审理是一项政策理论、党性原则和业务技能都要求很高的工作,熟悉和精通案件审理业务,是搞好案件审理,提高案件质量的关键。由于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机构的整合,从事案件审理的人员也经常变动,在年龄结构和审理经验等方面都出现较大变化,一些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人员对案件审理工作不熟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案质量和水平。现实情况是县级供电企业的组织机构是纪检监察与审计合署办公,不仅工作人员较少,而且工作繁忙事务多,工作量与人员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

(一)纪检监察机关案件审理队伍建设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存在差距。虽然纪检监察干部坚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保持了较好的工作状态,树立了较好的干部形象,为各项社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很快,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干部思想不够稳定,产生不满情绪。在工作上,纪检监察编制相对较少,工作任务繁重;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培养锻炼缺乏系统规划,业务知识得不到有效地补充,加之纪检监察干部长期在同一部门、同一岗位,知识结构单一,办案手段传统,协调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

(二)审理人员数量不足。查办案件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出现取证、定性量纪以及程序方面问题,要返回原单位,待材料补齐后再报审。有时一个案件往往要往返数次,费人费力,效率低下,不能把好证据、定性、量纪关,对发现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县级供电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只有3—5人,案件审理人员都是兼职,审理工作存在着查审不分现象,加上人员经常变动,交流较快,业务水平高低不齐,审理工作仍存在着难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案件审理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审理队伍专业性不足。当前,反腐倡廉工作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其制约反腐败斗争开展的一些因素还存在,这就给查办案件带来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审理工作是纪检监察工作中业务性最强的一个工作,但是目前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职工基本上都是从现有在职职工中调到纪检监察机构来工作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门的知识培训,审理人员业务不够专业,法律政策掌握的不够多,知识面较窄,对案件的综合审理能力不够强。由于企业审理人员都是兼职人员,同时还要负责其它工作,再加上办案少,从而导致审理人员办案水平低,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这些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对违纪人员处分的合理性,也会直接影响到案件审理的质量。

二、解决的办法和对策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企业违犯党纪政纪方面出现的新特点,使得案件越来越复杂,审理难度加大。这对企业专、兼职审理人员的思想理论、业务知识和政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审理队伍建设、弥补审理队伍的不足是履行职责的有效途径。纪检监察部门要不断提高审理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做好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弥补审理人员不足,促进企业案件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审理队伍建设

1、选用专业人员任职。案件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掌握和熟悉各方面的知识,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可以挑选一些政治可靠、原则性强,有责任心,肯钻研,喜爱案件审理工作的同志充实到案件审理队伍中。

2、注重培训学习,确保案件审理人员素质到位。坚持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审理人员知识培训力度。要经常举办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将案件审理的内容作为重要课程,有针对性的对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案件审理人员科学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企业审理人员能初步掌握审理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开展审理工作。

3、实行跟案学习,加大“以案代训”力度。让一些案件审理新手到上级纪委进行跟案学习,通过全程参与实例的审理,使跟案人员熟悉从案件受理到归档的每个程序,把握从证据的认定到案件的最后处理的各个环节。

(二)开展纪检监察组织机构改革

1、稳定审理人员队伍。案件审理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培养一名业务水平比较高的审理人员,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各单位应着眼长远,将政治可靠、个人素质和文化程度高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审理队伍。没有相对稳定的队伍很难胜任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案件审理工作。

2、充分发挥区域联审职能。整合基层办案资源,打破区域限制。按照就近、联片、便利的原则,将相邻县级单位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区域内的审理人员组成联审小组,负责区域内案件审理工作,并由市公司纪委牵头管理。

3、实行上级纪委协审。将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办理的案件经初审后统一上报到市公司纪委,由市公司纪委提出审理建议后反馈基层办案单位进行下文处理,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基层单位查办案件工作的监督和业务指导,促进基层单位纪委查办案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强化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

1、加强与司法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当前,腐败分子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案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案件的性质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遇到专业性强,政策或法律界限模糊等疑难复杂案件,给案件的查处、定性、处理都增加了难度。因此必需对案件中遇到的政策、法律、专业性问题,咨询和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基层查办案件的质量,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

2、加强与其他单位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案件审理工作研讨会,使各单位审理人员能够聚在一起对审理工作进行研讨,加强经验交流和工作研究,取长补短,促进案件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3、加强与上级纪委的请示汇报。案件审理时,对于案件事实、定性把握不准的案件,积极与市公司纪委进行咨询、请示,使案件审理得到稳妥、恰当地解决,正确地处理涉案人员。

(四)注重监督措施的制约作用,构筑拒腐防变屏障

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坚持以规范执纪办案行为为重点,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工作程序。一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内部监督管理的各项制度,如干部职工行为规范、财务管理、学习、保密、考勤等相关制度,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强化制度的执行到位,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二要强化外部监督。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标准要高,要求要严,要在做好内部管理的同时,积极发挥好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切实加强对纪检干部的监督。

三、结语

审理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8篇

一、牢固树立做好案件审理工作意识

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是对调查结束的违犯党的纪律和行政纪律的案件所进行的审核处理工作,同时肩负着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监督的职能。特殊的工作特别要求审理人员要有坚强的党性和高度的责任感,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秉公办案,不徇私情,敢于同一切违纪国法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主观臆断,坚持调查研究,不偏听偏信,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耐得住寂寞(能坐)、守得住关口(有原则)、有超凡的胆识(敢斗争)。因此,审理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做好审理工作的意识,才能在原则面前能坚持、在压力面前不退缩、在委屈来时能受得。

一是深刻认识案件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案件审理工作的责任感。每一个案件审理工作人员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高度来认识案件审理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案件审理工作的责任感,用严格的审理、严肃的执纪,保证案件质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二是有“四心”准备,增强做好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一要全心全意工作,对纪检监察事业有“热心”。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对工作以什么心情,工作也将回报给你什么心情。”带着不良情绪去工作,只会越做越乱,越做越忙;如果对工作充满热情,带着愉快和信心去工作,必然收获多,效率高。案件审理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在阅卷和钻研法律、法规、政策等书面资料,没有十分的热情,坐不住、看不进,觉得枯燥无味,必将“工”无所获;相反,带着热心去做,弄懂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难题,处理一个案子,心情也会无比舒畅。二要扎扎实实工作,对审阅案卷有“耐心”。阅过案卷资料后,能否对整个案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否确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最终作出准确的定性、量纪,给予违纪人员以恰当的处理,全在一“看”之间,因此,必须要耐心、细致,注意点滴,寻找联系,解开一个个疙瘩,使案子变得清晰明了。三要公平公正的处理每一起违纪案件,充分体现一颗“公心”。每一起违纪案件从初查、立案、审理、审批等各个环节,除正常的认识上偏差以外,可能或多或少的受到外界的非正常干扰,这就要求我们审理人员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时刻保持公正的立场,不偏不倚的提出审理意见。四要心平气和工作,对违纪人员有“诚心”。即使是犯了错误,也有自己的权利,不满或申辩、申诉,作为审理人员,必须切实保障他们的这种正当权利,与他们接触时,要做到心平气和,认真做思想工作,坦诚与之交换意见,听取他们的申辩,消除查办处理与被处分人员之间的误会、矛盾,使他们深刻认识所犯错误,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三是树立六种意识,努力提高案件审理工作水平。树立政治意识,加强党性锻炼,提升干好工作的思想深度,从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纪检监察工作是否有效的高度,增强做好审理工作的使命感;树立质量意识,提高依纪依法审理案件的工作水平;树立公正意识,从切实保障党员和监察对象的权利的角度做好审理工作;树立政策意识,多学习,深探究,推进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进程;树立监督意识,强化审理内部监督的职能作用,处理好复杂的“人”“事”关系,建立完善内部监督、协调机制;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开拓审理工作新思路,建立健全“乡案县审”工作制度,探索“公开审理”的工作方式。

二、深入把握案件审理工作核心

始终坚持把提高案件质量作为审理工作的核心和首要职责任务,并在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环节,时刻想到这一点,时刻牢记这一点,既严肃惩处违纪行为,又注意保护广大干部工作的>文秘站:

三、稳步提高案件审理工作质量

围绕案件审理工作中心,贯彻落实各级案件审理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工作中的不足,多措并举,提高案件审理工作水平。

一是细心制定工作计划,不断推进案件审理工作。在认真学习上级纪委案件审理工作要点的基础上,各级各地必须突出特色,突出工作重点,做到月月有计划,周周有总结,天天有进展。

二是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案件审理工作很多时候必须循规蹈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规的日益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大胆探索实践来提高审理工作水平。

三是加强对审理干部的管理。纪检监察干部要“公正无私、刚直不阿、不徇私情、敢于碰硬”,审理干部更应如此。因此,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注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通过平时工作中的影响和锻炼,使审理干部具备“坐得住、能静心、严把关、有原则”的基本素养和“自觉抵制利的诱惑,排除情的干扰,防止权的滥用,警惕丑的侵蚀,顶住势的压力”的高尚品德,在审理案件时真正做到公心、公平、公正。

四是坚持审理工作制度。坚

持“一案三审”制,保证“二十四”字方针的落实,确保案件质量。案件进入审理环节,首先确定一名主审人员进行“初审”,主要是针对案件材料进行事实、证据的应证,初步定性量纪;其次是在审理室内进行“二审”,由其他人员向主审人提问,所提疑问全部解决后进入“三审”环节,由审理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互提疑虑,互解难题,最后提交纪委常委会。坚持“首诉必受,有申必答”制度,认真办理申诉复查案件,切实保障申诉人权利。坚持“乡案县审”制度,加强对基层纪委的业务指导,提高基层纪委办案水平,确保整体案件质量。四、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对进一步做好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几年,审理工作在从上到下分外重视的大环境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审理工作人员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业务能力不断增强,但力不从心的感觉仍时常侵扰着审理干部,原因是:

一、业务的专业性不够。纪检监察干部是行政干部中的一支特殊队伍,对专业的要求比其他部门要强的多,但很多纪检监察干部都是各行各业的半路“出家”。审理工作是纪检监察部门中业务性最强的一个科室,对审理干部来说,单纯的靠平时找书本进行学习,加上摸索状态的成长,总觉得系统性不够,不能进入审理工作的深层,讨论研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工作效率不高,工作压力大,无形中使审理工作人员感到力不从心。审理室作为“纪委的法院”,不仅要代检察院公诉,代当事人申诉、代当事人律师辩诉,还要代合议庭做出最后的“判决”,综合性强、功能性强、专业性强。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没有缜密的思维、没有慎重的态度、没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是干不好审理工作的,这些都需要从学习中汲取。

二、县及县以下基层审理工作难度大。县级纪委虽然设立的有专职的机构,专职的人员,但编制少,任务重,也时常造成审理人员是专而未专。乡镇纪委目前实际只有一人,即使再增加一人,、检查、宣教、审理也只能是一肩挑,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专业知识类的书籍不多,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制度不健全,工作中程序不规范,办案证据不足、不能成链、定性量纪不准确等现象时常存在,这给县纪委的乡案县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因此要分散不少的精力。

三、规定不配套工作中操作难。案件审理责任重大,事事要有证据,说话要有依据,而现行的很多规定不能配套,甚至是空缺,给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如,在《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以前,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政纪处分还可以依照《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进行处理,《公务员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自实施之日起,该规定亦同时废止。但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政纪处分暂时没有作出规定,也没有可以比照的依据,因此,成为了一个空挡。调查完结,审理定性,却没有准确的相关依据进行处理,使审理陷入难堪和无可奈何。还有《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是追究非党员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违纪责任的唯一规定,但其中所规定的违纪数额与处分档次与《刑法》比较起来,显得标准偏底、处分偏重,也使审理工作在量纪上有些被动。

四、工作中探索创新不够。纪检监察队伍不是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探索创新必须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各级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而目前由于各级审理人员联系的缺乏,协作探讨不够,创新也就缺乏应有的动力,这就势必造成各级审理部门和审理人员产生依赖思想,上边怎么说,下边怎么做,争取完成任务就行,对工作的总结没有形成习惯,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的力度不够,没有更多的获取第一手材料,对结合实际的创新缺乏主动性。

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加强对审理干部的培训,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培训,以不断增强审理干部贯彻上级精神的能力,不断提高审理干部审理案件的水平,不断减轻审理干部应对繁重工作的压力,使审理工作真正发挥好“三口”作用:作纪委常委会和监察局长办公会讨论案件的前置关口,作制作和下达处分文书的出口,作督促执纪到位、反映执纪水平的窗口。

一是加强领导,特别是委局一把手要高度重视审理工作。审理部门肩负着审核把关、内部执纪监督的重要任务,应当从审理承担着为纪委常委会和监察局长办公会当好参谋,全面客观的提供依纪依法审定案件依据的高度给予重视,积极支持审理部门的审核把关工作,为审理部门履行内部监督职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定期分阶段的组织审理干部培训。一方面编印适用性强的教材书籍,从审理工作的一般程序、党政纪条规,典型案例分析、公文制作、与被处分人谈话、案件归档、特殊情况程序无法到位如何处理等方面予以规范;一方面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业务培训,有针对性的对下一级纪委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尝试“以案代训”的培训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抽调下级纪委审理人员到上级纪委进行短期的跟班培训,在培训期内全程参与案件审理工作,从而给基层审理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促进其快速成长。

三是加强对下级纪委审理工作的指导。上级纪委加强与下级纪委审理人员的联系、沟通。对下级纪委在审理案件中遇到的各种条规理解运用问题的咨询时,上级纪委要认真及时查找条规依据,给予明确答复,为他们准确理解政策和在案件处理中正确运用发挥指导作用。

四是进一步完善审理工作制度。如,错案责任追究制,审理前谈话制度,案件主审人协审人制度,党纪案件申诉复查制度,政纪案件申诉复审制度,行文前谈话制度,处分送达、宣布、执行制度,回访制度,“乡案县审”制度,案件质量检查评比制度,案卷归档制度,审理保密制度,纪委常委会(局长办公会)讨论审批案件制度,县委常委会(

县长办公会)讨论审批案件制度等。通过制度完善,进一步规范审理工作程序,强化审理工作责任,迅速推进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五是多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探索壮大基层纪检监察队伍的方式。纪检监察工作大的方向上级定了,相关条规也逐步完善,但基层的纪检监察工作有基层的特点,只有多深入实际,走群众路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不务正业”的现状,切实发挥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职能作用,抓好从“源头”治理腐败工作。

六是县以上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审理工作研讨,加强经验交流和工作研究。审理工作作为一个专业方面,横纵向在一起交流的机会不多,如果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由各级纪委审理室进行调研,然后聚在一起研讨,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就可能开创一个好的工作机制,上级审理工作也就能够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

审理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审计质量;审理对策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审计责任、审计风险的不断扩大,审计地位和审计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如何全面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做好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是摆在审计机构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在大型石化企业审计部门多年的工作实践,对新形势下加强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作一探析。

二、 审计项目审理概述

审计项目审理是指审计部门为了保证审计质量,由内部独立的审理机构和专职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范围、内容和程序,对审计组实施审计项目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跟踪式的复核、审查、监督、指导和评价,并提出审理意见的一种内部管理行为,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项目审理不同于简单的审计复核,它所涵盖的范围更广,通过在审前、审中、审后的重点环节,有效落实项目审理的新机制、新制度 ,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三、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1. 具有动态性。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既属于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范畴,也属于审计权力约束范畴。它是对审计工作开展的计划安排和方案编制、审计事项的查实及交流等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的跟踪式审理,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依此对审计的质量水平及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相应的评估。

2. 具有主动性。实行审计项目审理,改变了审理人员坐等复核材料上门、被动复核的工作模式。由审理部门主动安排相对应的审理计划,参与到审计意见的交流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审计问题进行实地审查及核实,实现了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主动性。

3. 更具实际性。实行审计项目审理,除了要对审计结果中各种书面性文件中所涉及到事实问题表述情况、适用法规的准确性以及处理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问题进行审理之外,还需要通过对各种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进行判定,进而对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判,有效避免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1. 提高审计质量的现实需要。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是对审计情况的再分析,是对查出问题的再认识,更是对审计成果的再提升。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审计工作整体质量息息相关,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保障的重要关口,对于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审计工作规范化的客观要求。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机构应制定执行规范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审计程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覆盖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的全过程。标准审计程序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必须有专门的岗位和人员实施检查和监督,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熟知审计工作步骤和工作目标,确保审计工作规范化。

3. 促进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行审计项目审理是我国审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机制和制度创新,通过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确保审计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实现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 现阶段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制约审理质量。目前大部分审理工作局限于案头审理,导致不同的审理人员对审计方案的理解存在差异,对审计的原则、重点和内容的判断缺乏统一的标准。审计人员之间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存在差异,在审计取证方面存在局限性,证据的证明力不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挖掘、分析不深,法律、法规依据引用缺乏准确性,导致审计结论、审计定性不准确。

2. 业务理解差异缺乏协调解决机制,相关政策经常变动,制约项目审理工作。审理过程中,当出现一些法律法规、政策边缘性的问题时,由于审理人员个体理解存在差异,往往对同一问题的定性难以达成共识。同时,政策的经常变动要求在审理过程中要区分不同时段所适用不同的政策,这就增加了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不可避免地增大了项目审理过程中的差错率。

3. 人情因素干扰,导致审查、监督、评价功能弱化。在审理环节中,参与审理的人员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有些审理人员可能因受人情因素干扰,碍于情面关系,对审理工作把关不严,存在敷衍和妥协。内部之间很难起到监督作用,难以完全做到公正、客观,从而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审理的审查、监督、评价功能,降低了审理质量。

4. 审理报告对同类问题事项缺乏归纳、总结,审理的规范指导作用发挥不力。在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结束以后,大多是以固定的格式化用语在审理报告中体现审理结果,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等问题,缺乏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进行深入归纳、提炼、分析,未从根本上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措施,审理的规范指导作用发挥不力。

5. 审理力量相对薄弱,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审计业务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审计项目的复核向审理转变后,大大拓宽了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审理人员必须具备法律、税收、财务等专业知识,业务水平要求高。但目前审理人员所具备的具体工作经验较少,也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综合知识培训,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六、 新形势下做好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对策

1. 健全制度,规范行为,确保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往的审计,虽然是通过三级复核来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层层控制,多年的实践表明,很多项目的复核特别是一二级复核还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法制部门,都只是事后复核,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致使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审理工作是由《国家审计准则》提出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各级审计机构应充分认识审理的必要性,高度重视审理制度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审理机制,并依照相关的审计法则及国家在审计方面的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能够与审计项目审理相匹配的三级复核、三级审理、审理现场控制、审理会议、审计报告、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明确审理的对象、主体、内容、范围、重点、流程、权责等,并结合实际操作,对这些制度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以便于规范和指导审计项目审理行为,确保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实做精每一个审计项目。

2. 明确权责的界定范围,确保审计质量的全面改善。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界定有明确规定,对于审计业务中,诸如数据不准确、程序不合规、事实不真实、证据不充分等情况,其责任应当由审计项目的执行人员来承担;审理工作是对审计方法执行的有效性、审计实施的真实性、审计定性的准确性、审计处理的合法性等进行审计管理,对于应发现却未发现以及审理意见不合理等情况,应审理人员负相关责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按照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部门、审理人员、审理部门等不同的级次明确和落实责任,造成了审计质量的降低。明确界定不同级次的权利及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有助于各个岗位人员自觉承担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的全面改善。

3. 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审理效率。采用信息化的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解放劳动力,使审计项目审理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审计事实的真实性、取证的充分性、评价的客观性、定性的准确定以及法规引用的恰当性等问题进行更合理更准确的管理。因此,审理机构必须将审计项目审理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审计信息化系统相结合,做好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对接与建设,实现审计项目审理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进行审计资料的交换与审计现场的跟踪,确保审理工作效率,实现审计质量的全面优化和提升。

4. 牢固树立全过程审理的观念,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在审计工作中,经常会存在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审计项目实施时片面追求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忽视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研究分析违法违规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审计结果就事论事、见微而不知著,导致了审计工作层次低等情况。这就要求将审理工作的着力点前移,致力于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全程监督,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增加必要的现场审理程序,严格实行三级复核制度和交叉复核制度等审计内控制度,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同时可以对审计目标进行适时调整,加大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力度,并通过补救措施确保审计证据收集到位,以提出高层次的审计报告,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审计工作。

5. 加强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审计项目审理质量。审理工作要涉及多个领域,需要熟悉企业、投资、财政、金融、行政事业、环保等多方面的国家方针政策、行业制度、法律法规等,对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上,要加强专业审理人员的选配,从专业资质、工作经历、业务素质等方面提高审理人员的选配标准。对审理人员既要重视基础培训,使审理人员了解掌握审理工作程序、方法、技巧及审理文书的制作,更要强化专业培训,特别是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财务会计制度的定期培训,增强审理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及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审理工作的专业化要求,为防范审计及审理风险的发生提供最基础性地保障,确保审计项目审理质量。

七、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工作管理方式,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全面推行对完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项目质量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因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才能尽快适应新形势下发展变化的审计环境,才能为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水平提高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彬.强化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切实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4).

2. 杨俊.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研究.管理观察,2011,(10).

3. 李环.关于加强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2011-06-27.

4. 折春芸.对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审计署西安办,2012-05-15.

作者简介:张慧珍,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审计处副主任师。

审理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10篇

对审计实施过程的审理包括: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和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1.审计实施方案执行情况的审理。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关键在于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组的现场实施过程是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重点关注:(1)审计现场实施是否根据审计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审计事项、审计分工、审计方法和步骤逐项落实;(2)每个事项的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是否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完整记录;(3)对被审计单位违规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等是否严格按新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分别编制审计工作底稿;(4)对于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的审计查实问题是否客观真实写入审计组审计报告,是否存在隐瞒、遗漏现象(杨金花,2012),特别需要重点关注写入审计报告的问题和重要事项的审计证据,以及审计汇报中存在争议的事项、审计对象提出异议的事项、出具决定和移送处理书的事项、界定领导干部责任的事项等的审计证据,具体审查证据是否按合法的程序取得并以合法的形式固定;(5)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是否符合内在逻辑关系,审计证据是否存在冗余现象。2.审计程序合规性的审理。审理人员对审计程序合规性的审理必须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为依据,对审计实施各阶段程序进行审理。主要是审查是否按规定送达审计通知书、是否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书面承诺、是否按规定征求了被审计单位(包括相关责任人员)的意见并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采纳情况进行说明、符合听证条件的是否按规定履行了告知义务。从依法审计的角度讲,对审计程序合规性的审理,也是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虽然,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审计实施方案本身的恰当性不是审理的内容,但是审理工作应当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因此,审理机构可以从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合规性、要素的齐全性、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建议供审计组参考,并关注审计实施方案是否按规定审批,遇到应调整的事项是否按规定程序获得批准;审计目标是否可行、审计内容是否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进行了细化、审计重点是否突出、审计分工是否明确;在遇到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审计项目,有审计工作方案的情况下,关注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等方面是否与审计工作方案保持一致。

二、审计结论类文书的审理

审计结论类文书主要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审计结论类文书审理的重点是:(1)应关注审计查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2)审计查出问题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正确;(3)审计评价、审计查出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处罚、审计移送处理是否恰当等。与审计复核的不同之处在于,审理人员可以直接对审计结果类文书进行修改。当前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关注:(1)审计机关对性质相同的不同项目,在问题定性、法律法规运用、审计意见与审计处理是否一致;(2)同类审计文书中同类事项的语言表述、格式套用是否一致;(3)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承诺、上次审计整改情况、本次整改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告知等章节有否遗漏,以确保对外审计报告格式的一致,确保审计机关对不同的被审计对象提出审计结论的公正性。

三、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式方法

1.审理工作的程序。审理工作在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以及审计业务部门完成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类文书代拟稿的起草、审核和复核等规定程序后进行。审理机构可以要求:(1)审计组补充重要审计证据;(2)需要对审计结果类文书作重大修改时,应将全部审理材料退还业务部门,要求其进一步核实、修改。业务部门收到退回材料和审理意见书后,应予以认真研究,并及时修改审计结果类文书,逐一说明审理意见的采纳情况。审理过程中,审理机构与业务部门有争议或涉及重大事项应进一步了解、沟通,对仍存在争议的向业务部门分管局长报告。审理完毕,审理机构将审理后的审计结果类文书连同审理意见书报机关领导审定。需要指出的是,审计实施方案是审理人员开展审理工作的基础,为了便于审理机构完成对审计实施过程的审理,原则上审计组应当在分管领导审定审计实施方案后的3日内,将审计实施方案统一上报给审计机关审理机构,便于其提前掌握方案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开展每个项目的审理工作。2.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为更大程度促进审理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审理人员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审理工作:(1)深入审计现场。对于一些重点项目开展跟踪审理,审理人员可以报经分管领导同意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入审计现场,通过了解现场审计推进中的具体情况,先行开展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审理。在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若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认为有必要到被审计单位实地了解核实有关情况的,经分管领导同意也可以深入了解项目实施具体情况。(2)网上实时跟踪了解情况。审理人员还可利用AO与OA的交互功能,查看审计组上传的现场数据包,及时了解情况,关注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情况,发现疑问及时与审计组进行沟通,帮助审计组及时调整思路,切实执行审计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各项审计事项。(3)参加项目汇报会议。为了更加全面掌握项目整体情况,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审理机构可参加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的汇报讨论会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汇报会议、项目审计报告的汇报会议,以掌握更多的情况,为后阶段的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询问相关审计人员。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应就相关问题及时与审计人员及业务部门沟通,充分交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审理机构在审理过程中遇有重大争议或涉及重大事项时,应当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或提请召开审议会议,进行集体研究,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5)参加交换意见会。审理机构在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可根据需要安排审理人员参加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交换意见会,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便于掌握审计过程中审计组与被审计对象持不同意见的情况,从而在审理时抓住重点、提高效率。(6)审阅材料。业务部门完成审计结果文书代拟稿后,审理人员应对以下材料进行查阅审理: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调查了解记录、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业务部门出具的书面复核意见;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他相关资料。(7)根据需要召开审理会议。审理人员应当对审计项目审理的过程和结果予以记录,并针对审计查实的主要问题、与审计业务部门存在意见分歧的情况、补充、修改、完善审计查实问题的措施方法等提出具体意见。审理机构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召集审计业务骨干、有关专家等召开项目审理会议,在提出审理意见的基础上,开展集体研究讨论,最后出具审理意见书。

四、推进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

1.建立与审计准则相配套的审理操作规范,明确审理工作标准。目前,上级审计机关尚未制订有普遍适用并体现审理一般特征的审计项目审理指南,基层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审计质量管理特点的、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的、包括审理制度在内的各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使广大基层审计人员能够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和要求、具体的审理作业标准,以更好发挥审理作用,也有利于审计质量的全面提高。2.建立健全审计项目审理会议制度,推进审理工作发展。审计机关应将召开项目审理工作会议作为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必要环节。通过集体讨论决策形成的审理意见,进一步确保审理意见的准确性。通过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促进审理机构及审理人员加强与业务部门负责人和审计组组长间的交流、沟通,重点探讨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适用法律法规,确保行使审计执法自由裁量权恰当,并与业务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审计组依据审理会议、审计业务会议的相关决议,形成最终的审计结果,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但是,审理会议的形式、内容和职责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比如审理会议不仅可以针对审计项目的审理意见开展讨论、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相关人员承担起监督审理、总结审理经验等职责,有力推进审理工作科学有序发展。3.确立分类审理工作理念,发挥审理资源的最大效能。为了让有限的审理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建议审理工作引入并贯彻“全面审理、突出重点”的理念,对审计项目实施分类审理。对于审理重点项目,审理机构除了参加审计实施方案、项目过程和报告汇报外,可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协同分管局领导深入现场了解情况或安排审理人员参加项目征求意见,审理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个工作日;其他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和重大、实事政府投资审计项目为一般审理项目,按照一般程序实施审理,审理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个工作日;小型审计项目的审理可作适当简化,审理时间一般不少于1个工作日。4.强化审理队伍建设,加强审理过程沟通。审理工作要求对审计发现带有的普遍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炼,提出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审计成果有效整合,提升审计成果利用水平。因此,审理队伍的建设既要从专业资质、工作经历、业务素质等方面提高审理人员的选配标准,又要着力于培养、提高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适当配备专业审计领域(如工程、环保)的兼职审理人员,充实到审理队伍。此外,审理人员要加强与审计组、业务部门、局领导等各层面的沟通、听取意见,努力求得共识,确保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审计提出的意见建议切实可行。5.努力争取相关部门和领导支持,增加编制,充实审理队伍。从审计复核到审理的转变,审理要求更高了,工作量必然增加。为了使这项工作的推进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时间保障,要努力争取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以更好地拓展审理队伍的能力结构,使个人作战能力融入团队,并择机尝试实行专业化对口审理,使审理机构更好、更专业地为审计质量保驾护航。综上所述,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是国家审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必将进一步促进各级审计机关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在推行审理制的过程中必定会碰到各种条件、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推行审理制是审计工作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在《国家审计准则》的指引下,确立“以审计质量为目的、以审计方案为依托、以审计证据为基础、以审计报告为总揽”的审理工作思路,克服暂时面临的压力与困难,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促进审理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上一篇:组织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学以致用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