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7 07:14:00

溶解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PowerPoint《分析化学》课程 滴定分析实验课件 演示课件

1.引言

PowerPoint是一种制作幻灯片和简报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由于PowerPoint软件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直观,一般不涉及较深的理论和程序设计,学习掌握周期短,一般教师容易上手,因此利用其来开发一些短小精悍的演示课件,作为一种新颖的教案形式,对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

下面就以我所做的《分析化学》课程中的滴定分析实验课件为例,介绍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课件的方法、过程、实际效果和体会。

2.方法

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课件的方法与一般的科学方法有类似之处,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遵循的准则、制作的过程、使用的工具。

为了使所制作的演示课件做到条理清晰、有章可循、扩充容易、修改方便,参照一般计算机软件设计方法,应遵循“模块化”、“层次化”的准则。

制作的过程可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步骤进行,具体可分为:内容选题、脚本设计、采集素材、装配调试。

使用的工具除了PowerPoint外,还要使用一些整理和制作图片、声音等素材工具,如有条件还可使用制作动画和视频图像等素材的工具。

下面以《分析化学》中的“盐酸滴定液的标定”为例,介绍其演示课件的制作过程。

3.实例:《盐酸滴定液的标定》

3.1内容选题

《分析化学》中有多种滴定液的标定,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的地方,只要能制作出其中一个,其余的都可举一反三。

3.2脚本设计

按“自顶向下”步骤先设计出第一层次模块:“封面”、“目录”、“目的和要求”、“试剂”、“标定步骤”、“数据记录”和“思考题”,然后“逐步细化”。

如“目的和要求”细化为:(1)熟练掌握称量和滴定操作;(2)掌握用碳酸钠标定HCl溶液的方法;(3)巩固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终点的判断。

“试剂”细化为:(1)0.1mol/LHCl溶液;(2)0.1%甲基橙溶液;(3)基准物质无水碳酸钠。

“标定步骤”细化为:(1)称取基准物质;(2)溶解;(3)加指示剂;(4)滴定。

“思考题”细化为:(1)思考题1;(2)思考题2;……

3.3采集素材

根据脚本内容,需要的图片素材有:天平、称量瓶、锥形瓶、洗瓶、试剂瓶、滴瓶、酸式滴定管,计算器等。这些图片素材可利用PowerPoint的绘图工具制作,也可借用一些现成的图库,或者借助数码相机和扫描仪直接拍摄、扫描图片。为使图片具有动画效果,可将一个图片分解成几个部件,利用PowerPoint的自定义动画功能,产生动画效果。

下面标定过程中锥形瓶的变化为例,说明动画效果的制作:

标定步骤之一:称取基准物质。空的锥形瓶中加入了基准物质――无水碳酸钠(同时有称量加料的声音);

标定步骤之二:溶解。加入蒸馏水使其溶解(同时有加水的声音);

标定步骤之三:加指示剂――0.1%甲基橙溶液(同时有滴水的声音);

标定步骤之四:滴定(同时有滴水的声音)。

滴定过程动画效果见图1所示。

在上面标定演示的过程中,都配有讲解说明的声音,声音素材有:讲解声音、倾样声音、加水声音、滴水声音等。这些声音可通过Windows中的录音机软件来制作。

3.4.装配调试

首先利用PowerPoint新建演示文档向导生成基本模板,然后输入第一层次的各模块名,利用PowerPoint工具中的“展开幻灯片”,生成各部分的幻灯片,再输入下一层次的模块,重复利用“展开幻灯片”工具,生成各层次的幻灯片……

一个模块可由多个幻灯片组成,这时可利用PowerPoint中的“自定义放映”功能制作成循环放映的幻灯片组,以方便演示操作。例如在盐酸滴定液的标定演示课件中,定义了七个自定义放映组:目的和要求、试剂、标定步骤、详细标定步骤、数据记录、计算公式和思考题。

为改善演示效果,可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在各幻灯片中添上一些插图,以衬托表现内容;二是设计不同的自定义动画,使幻灯片中的标题、文本和图片能根据演示要求逐步显示出来。

4.效果

结合原有的课堂教学经验,利用PowerPoint,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演示课件,作为一种新颖的教案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对增强教学效果必定有着积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PowerPoint软件操作直观简单、比较实用,一般教师容易学会使用。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不难设计出一些有一定质量的实用小课件。

二是通过设计课件,可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学内容,重新总结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例如,为了设计出好的课件,应遵循模块化、层次化准则,这就需要将教学内容按模块化、层次化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三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虽然一开始付出的工作量较大,但日后可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对课件的修改、存储、复制和传送等维护工作要比一般手写教案容易进行,特别是有了一些基础课件后,再创作新的课件就会方便许多;

四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图、声、文形式,突出重点、反复进行,不仅避免了传统演示实验存在的耗时低效、操作烦琐的缺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石慧.分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溶解教案范文第2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习题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一部分教师不切实际,专挑偏题、难题讲解,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题目的分析和讲解,同时有些教师喜欢搞题海战,致使学生的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做作业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有一部分老师对学生解题缺乏指导或不善于指导,导致解题与落实知识技能及培养智能脱节,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步骤就成为习题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我通过两个例题的解决谈谈化学习题教学的技巧。

例一:有A、B、C三种元素,它们之间形成AC型和BC2型化合物,已知A2+离子、B原子和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原子和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试推断A、B、C各是什么元素?

解本题需要的知识点:

①有关原子结构理论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②弄清原子结构与离子结构的区别及联系。根据题中已知条件与相互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再根据因果、依存关系推知其它。本题的突破口是“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由此推知:⑴、C原子的次外层只能有2个电子,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等于或小于8(H、He除外),⑵、最外层只能是6个电子。⑶、C原子只能有两个电子层,即8号元素——氧元素(O);再依据B原子与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C为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推知B为碳元素(C);又A2+也和B、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则说明A原子比B、C多一个电子层,即为第三周期ⅡA主族的镁(Mg)(一、二、三周期为短周期,都为主族元素)元素,最后A、B、C之间可以形成AC型和BC2型化合物——MgO,CO2进行验证,符合题设条件。

例二:20℃时,有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两份。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其中的一份加入5克该物质恰好达到饱和;将另一份蒸发掉32.26克水也恰好达到饱和。求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

本题目需要学生熟知溶解度和溶液组成的表示法部分课本内容。因为题目中没有给出某物质原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况且两个已知条件分别出现在毫不相关的两个部分,所以给人一种似乎条件不足、解题难以下手之感。其实解决本题的依据就在于两个已知量的内在联系。由题意知,20℃时某物质原溶液之所以不饱和,就是由于其中多了32.26克水或还差5克该溶质,换句话说,就是多出的32.26克水中再加入5克该溶质,溶液就饱和了。所以,根据题意,题目可以改为:在20℃时,32.26克水中溶解5克某物质即达到饱和状态,求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学生很快就可以算出了。

当然,对于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切忌乱弹琴,无病。做好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心准备,认真备好学生,备好知识点和考点,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地布置数量适当、富有启发性的化学习题。

2.为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使用习题时,要注意习题的多样性、综合性和适度的灵活性,并控制习题的数量,不搞题海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教师要重视解题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各类典型习题的指导,使学生懂得解题的基本思路、过程、格式和方法,通过适当的练习,培养和巩固学生审题和分析题意的能力。

溶解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习题教学;物质;溶液

习题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示范解题的全部过程。切忌按教案在黑板上照抄照搬,无论题目简单还是复杂,都要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使学生从示例中领悟“分析问题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也就是说,化学习题教学是将要掌握的化学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外作业练习以及检测等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它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评价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具有及时了解教学效果的功能。化学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学地实施化学习题教学,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对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习题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

题:一部分教师不切实际,专挑偏题、难题讲解,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题目的分析和讲解,同时有些教师喜欢搞题海战,致使学生的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做作业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有一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解题缺乏指导或不善于指导,导致解题与落实知识技能及培养智能脱节,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步骤就成了习题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我通过两个例题的求解谈谈化学习题教学的技巧。

例1.有A、B、C三种元素,它们之间形成AC型和BC2型化合物,已知A2+离子、B原子和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原子和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试推断A、B、C各是什么元素?

解本题需要的知识点:

(1)有关原子结构理论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弄清原子结构与离子结构的区别及联系。根据题中已知条件与相互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再根据因果、依存关系推知其他。本题的突破口是“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由此推知:①C原子的次外层只能有2个电子,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等于或小于8(H、He除外)。②最外层只能是6个电子。③C原子只能有两个电子层,即8号元素――氧元素(O);再依据B原子与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C为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推知B为碳元素(C);又A2+也和B、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则说明A原子比B、C多一个电子层,即为第三周期ⅡA主族的镁(Mg)(一、二、三周期为短周期,都为主族元素)元素,最后通过A、B、C之间可以形成AC型和BC2型化合物――MgO,CO2进行验证,符合题设条件。

例2.20 ℃时,有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两份。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其中的一份加入5 g该物质恰好达到饱和;将另一份蒸发掉32.26 g,水也恰好达到饱和。求该物质在20 ℃时的溶解度。

本题目需要学生熟知溶解度和溶液组成的部分课本知识。因为题目中没有给出某物质原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况且

两个已知条件分别出现在毫不相关的两个部分,所以给人以一种

似乎条件不足、解题难以下手之感。其实解决本题的依据就在于两个已知量的内在联系。由题意知,20 ℃时某物质原溶液之所以不饱和,就是由于其中多了32.26 g水或还差5 g该溶质,换句话说,就是多出的32.26 g水中再加入5 g该溶质,溶液就饱和了。所以,根据题意,题目可以改为:在20 ℃时,32.26克水中溶解5 g某物质即可达到饱和状态,求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学生很快就可以算出了。

当然,对于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切忌乱弹琴或无病。做好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心准备,认真备好学生,备好知识点和考点,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地布置数量适当、富有启发性的化学习题。

2.为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使用习题时,要注意习题的多样性、综合性和适度的灵活性,并控制习题的数量,不搞题海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教师要重视解题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各类典型习题的指导,使学生懂得解题的基本思路、过程、格式和方法,通过适当的练习,培养和巩固学生审题和分析题意的能力。

4.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不姑息、不迁就。

作者简介:

王成义,男,汉族,(1962― ),甘肃省灵台县人。从教以来,一直担任初中化学课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荣获市、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于灵台县新集九年制学校担任校长职务。

溶解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病理学;教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c)-166-0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了大众化教育,教育部本着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目的,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增,导致人们对人才培养观念发生了改变。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把对知识的消化、溶解、吸收与传播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素质放在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首位,而研究生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传授知识的能力又是其综合能力素养中的最重要的体现。医学研究生学习阶段面临强大的科研压力,如何在全面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强化传授知识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让研究生担任兼职助教,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1925年美国医学教育者Abraham Flexner所述“医学研究不能与医学教育分离,正如医学教育不能与医学研究分离一样”。

1 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意义

1.1 符合研究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责任心和进取心、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来推动,而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在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研究生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思想日趋成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经过研究生入学选拔和课程教育,有能力胜任部分教学任务。虽然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他们已经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不满足于一般的校园学习生活,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强烈,希望自身的才智和个性能够得到展现和张扬。让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正好与他们现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相符合,给他们提供了融入社会、参与实践、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

1.2 有助于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学是医学院校一切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从教学任务的下达,到组织实施、考核上报、分析讲评,是一项极其严肃、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在组织实施阶段,从备课开始,要经历熟悉教材、参考文献、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试讲;授课时的仪容仪表、语音语速、板书设计、师生互动也是必须注重的细节。研究生经过教学各环节的锻炼和培养,可以不断地激发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关注细节、统筹管理的观念,还能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团队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学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

1.3 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提高研究生业务素质的同时,加强其他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带课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和透彻、生动地讲解,除了掌握课本知识,还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无形之中锻炼了文献检索、阅读、提炼的能力。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但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病理切片的过程中,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对组织结构作出正确判断的同时,在特性之中总结出共性,在共性之中归纳出特性,进而激发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在自己掌握的同时,还要教授学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静态与动态、平面与立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锻炼综合分析、全面衡量的能力。

2 如何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实践

2.1 参与教学的时机和方式

我教研室研究生参加教学的时间是研究生第一学年的下半学期(即总共六个学期的研究生教育中的第二个学期)这时正是我教研室教学任务最为繁重的春季学期,人员相对短缺,研究生参加教学有助于缓解教学压力。此时,研究生刚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考核,理论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没有进入课题的科研实施阶段,需要文献的查新等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时间和精力相对来说比较充裕。

我教研室研究生一部分是医学院校的应届本科生,从未接触过病理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对病理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本科生学习阶段的课本里;有的是在医院病理科或病理教研室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病理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基础,但还不是很牢固,对理论课的授课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还很欠缺,难以保证授课质量。针对研究生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结合我教研室工作实际,他们参加教学的方式主要为实习课的教学。这样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习课,既是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再提高,也符合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2.2 强调教学观摩

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熟悉讲授的内容,还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个人风格和魅力。特别是在实习课的教学中,更加强调师生的互动,课前讲解、课中辅导、课后总结这三个环节,是由教师的经验和能力主导的,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体现。为了达到实习课的授课目的,我们强调研究生要跟班听课,观摩教学,特别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教员的授课,从中汲取有益的方法和技巧,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教学能力。

2.3 强调认真备课

助教是从学生到教师转变的重要阶段,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个转变,我们认为关键是强调认真备课,其中撰写和完善教案又是重中之重。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方案和指导性文件,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责任心,反映了教师所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力的一种体现。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的,精通了教学内容,掌握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教案。而完善教案的过程则是提高、巩固、再学习、再强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研究生助教的教案进行指导和批改,使之达到教学要求,并督导其实施。

初次站在讲台的研究生多少都会有压力,感到紧张,不知道课程该如何开始、展开和结束。试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试讲,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战胜胆怯的心理,还能够帮助他们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过不断地指导和改进,他们都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2.4 强调督导和总结

经过实践,让研究生担任助教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一种手段,对全方位地提高研究生的能力素质有确实的效果,也能够缓解教研室的人员紧张的压力,但前提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的。除了备课和试讲之外,我们还强调对研究生助教的授课进行督导和总结。这样不仅是对研究生助教的督促,还能及时发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解决难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授课质量。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西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所说:培养青年人才,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和高科技工具,人才的培养要在实践当中去完成。通过参加教学实践,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也促进了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加上行之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缓解了教研室的教学压力,并为病理学教学事业的人才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结语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热点,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转变观念,重视和规范研究生的教学实习,使之成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陈健.现阶段研究生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知识经济,2009,(12):139-141.

[2]周沐科,何俐,徐严明,等.医学研究生培养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9,(4):47-48.

[3]孙洪滨,单连杰.浅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创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49.

[4]贺岩,金晓明.研究生参与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5):500-501.

[5]蔡跃明.新形势下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5-8.

[6]陈洲.药理学研究生参加教学实习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1):31-32.

溶解教案范文第5篇

一、 潜心钻研教材,了解教材体系,掌握重点难点。

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依据,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必须潜心钻研教材。要了解整个化学教材的科学体系、编排思路以及章节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出有关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了解每章每节内容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所处位置和知识的网络体系。要深入钻研章节的具体内容,确立双基构成、能力培养的基本要素,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原理的条件、范围、结论要字字斟酌,更要对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等。要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要设计怎样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方法和过程。

二、 精心设计教案,突出教学主线,优化教学思路。

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通过模仿教师的思路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初中化学是启蒙教学,很多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零碎复杂,难以记忆的。如何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化学知识成为较有系统、规律的统一体,是化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个重要任务,就要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备课,就得突出教师的教学思路,突出每一节课的主线以及考虑与本课时相关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时,选用高锰酸钾(固体)、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固体)作催化剂\]作原料,这里就要给学生分析反应物的状态和化学反应条件以及生成气体的溶解性等,从而确定反应发生的装置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后面再教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时就能顺理成章。

三、 丰富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宽广性、灵活性、深刻性和评判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各种思路逐步引入教师所铺设的轨道上来。教师要把让学生“听懂”变为学生“想通、弄懂”,进而使学生真正“学会”。

1. 明确定理、定义的适用范围,同时考虑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在教化学式书写方法时,一般的书写原则是正价元素写在前面,负价元素写在后面,但有些物质的书写就不是这一般原则,例如:氨气、磷化氢以及一些较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等就不是按照此书写原则进行的,这就需学生逐步评判理解。

2. 注重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元素的概念时,怎样理解“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Na、Na+和(钠离子结构示意图)是同一种元素吗?学生判断是的,其原理是它们三种微粒的质子数相同。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继续分析:Na+ 、NH4+是同一种元素吗?学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对此笔者让学生展开讨论,评判对方的错误原因,使学生在理解元素的概念时知道除“相同质子数”外,还应该是“同一类原子”。

3.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使所学知识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结构。例如,在教化学式计算时,已知化合物的质量求元素的质量时,笔者运用关系式进行解题分析,学生理解掌握后,接下来在教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和溶解度计算时也应用化学式计算的关系式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学生很顺利理解掌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的思考许多来源于教师的质疑,往往是从教师提出问题或做习题开始引发思维。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或隐含性问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里的氢,是不是意味着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就不能和酸发生反应呢?铜到底能不能与硝酸、浓硫酸反应呢?如果能反应,那反应生成还是盐和氢气吗?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后又提出如下质疑:为什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而化学性质上却存在很大差别呢?电视剧《西游记》里许多云雾缭绕梦幻般的“仙境”是怎样拍摄出来的呢?把蚂蚱等小动物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它们死亡的原因和一氧化碳令人死亡的原因一样吗?……通过提问或质疑,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出来。要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关键在于所设置的问题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颖、好奇,从而形成连续的思索和持久的内驱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增强学习化学知识的动力。

五、 注重实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化学,指导学生精心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探究,这是有效学习化学的最佳方法。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因此,新课标教材对此有了一定的改革,一些演示实验改为了一边讲授一边进行实验,把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凸显实验的特有作用与意义,而不再强调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把自由发挥的空间给了教师进行实验教学。例如:验证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一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来设计反应原理和操作过程,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燃烧匙伸进集气瓶的过程中,速度为什么要快慢适中,而且还要自上而下缓慢地伸进?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时,设计“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二氧化碳,还是H+ 或H2O分子?”等探究性实验。在碱的化学性质教学时,学生就会提出并动手探究是氢氧化钠使无色酚酞变红,还是H2O或OH-使无色酚酞变红?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下,学生能顺利完成探究性实验。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它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对化学思想方法的全面理解,对教材的潜心钻研和深入掌握,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优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溶解教案范文第6篇

1.师:(投影展示图片):奔腾的黄河、汹涌的大海,思考它们主要有哪些物质分散在其中?

生:集体回答

师:分组讨论:已知物质分散在水中的实例?

生1:酒精分散在水形成酒,可以供我们饮用

生2:洗衣粉分散在水中,可以供给我们洗衣服

生3:氯化钠分散在水中,我们可以用来挂盐水

生4:……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观察的很仔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一下,下列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2.活动与探究一:高锰酸钾(选做)、蔗糖(选做)、食盐(选做)、泥土、植物油在水中的分散的现象.(三个选做实验只做其一)

生:分别回答实验现象

师:(投影相关概念)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生:齐读概念

师:想一想:上述实验中,

哪种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

哪种物质以小液滴的分散在水中?

哪种物质分散在水中形式均匀透明的体系?

生:齐答

师:物质怎样分散在溶液中形成溶液?我们看一个氯化钠溶于水的动画.(投影,非常形象直观)

师:(投影)请同学们填表对比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异同点

生:齐答

师:我们知道洗碗时通常需要加入洗涤剂、洗衣服时需加入洗衣粉效果才好.那么洗涤剂、洗衣粉在洗油污的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3.活动与探究二:步骤:取2~3 mL水;滴几滴植物油;加洗涤剂.注意与探究实验一对比.

生:实验后回答现象.

师:(投影)概念:乳化

生:齐读

师:我们看一个洗涤剂去污原理的动画(非常形象直观).

师:(投影)乳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有些物质溶于水时会放热,下面我们探究一下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4.活动与探究三:

硝酸铵溶于水、氯化钠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

生4:硝酸铵溶于水 水的温度从17℃降到14℃

生5:氯化钠溶于水 水的温度从17℃降到16.5℃

生6:氢氧化钠溶于水 水的温度从17℃升高到27℃

师:(投影,小结)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有的升高,例如:氢氧化钠溶于水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有的降低,例如:硝酸铵溶于水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有的几乎不变,例如:氯化钠溶于水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5.活动与探究四:

硫酸铜(粉末)、硫酸铜(晶体)、相同量的水;

相同量硫酸铜(粉末)分别溶于不同温度的水中.

生:投影机做投影实验.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生:加热、搅拌、研磨……

6.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略)

师:作业.

【教学反思】:

前些日子,本人有幸聆听了几节镇江市骨干教师展示研讨课,其间,黄建新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化学课――《物质的溶解》.我和许多听课老师一样,听完课后,思绪难以平静,感想颇多,使我对新课程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有了更深切地体会.课堂上黄老师通过巧妙的探究实验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也让我对于化学课堂,究竟怎样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究竟如何把握教材及学生实际让学生乐学好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体会.

1.敢于让学生引领课堂

化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黄老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拥有几十个不同水平的学生班集体中必然存在着时时变化的先知者.黄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善于挖掘这些先知资源,在学生做探究性实验时,让班中的“小老师们”站起来、走上来,说起来、做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引领课堂教学,教师则在一旁适时点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学习的时空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有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体现出黄老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在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总少了一段兴致勃勃的探究经历,学生主体地位总是被教师的过分主导所限制.问题的根源在哪?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跟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及教学理念有关.教师备课时精心钻研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一环又一环的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在教师定位好的逻辑中掌握知识,可谓用心良苦.当然,仅从课堂的即时效应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能还不错,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课堂存在明显不足.

2.善于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教师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及效果,将认识立场转换到学生的位置上来进行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换位思考有利老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与学生换位思考,体现在黄教师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教材内容.黄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把握新课改精神,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通过四组探究活动设计,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把化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我会学化学”、“我能学好化学”的积极情感.

二是学生实际.黄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钻研教材,更要注重备学生.在了解教学对象,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安排教学步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两个动画(氯化钠溶于水、洗涤剂去污原理)巧妙突破了抽象的原理,将难以理解的抽象原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来看,黄老师教学设计运用的非常正确、合理.我们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就能不断的冲破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避免教师一厢情愿的精心设计,学生却启而不发、毫无反应的现象.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得心应手地驾驭好每一堂课,全方位的把握整个教学过程.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作用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中,既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化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化学,这是当前的改革趋势.实践证明,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化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不能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黄老师在设计探究活动一时,在5个实验(高锰酸钾、蔗糖、食盐、泥土、植物油在水中的分散)中要求所有的学生必做泥土、植物油在水中的分散两个实验,并在高锰酸钾、蔗糖、食盐在水中的分散三个实验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一个.这种开放的教学思路,鼓励个性方法,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自由,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

4.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溶解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微课 化学教学 实际应用

微课是“微型视频课例”的简称,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以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以“微视频”的提供形式结合教学中的习题、例题、问题、难点和相关知识点,提供“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课件和课例为核心,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灵活性不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是在其基础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知识点突出、资源容量少的特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实践为例,研究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1.微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深度

每个人理解能力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不一样,老师很难让每位学生都理解教学难点,所以教学难点是让教师很头疼的一点。但借助微课这个线上学习平台,每位教师都能贡献出自己对教学难度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微课会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例如在微课上,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其对相关概念、方程式、氧化性与还原性的理解都有不止一种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更深入细致多方面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根据科学研究,人们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内的学习效率是最佳的,人们的注意力保持非常集中,思考能力和记忆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对于一个化学知识点的讲解只需要不超过十分钟,通过这个最佳时间段进行授课,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点。微课对于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化学的特点就是有繁多的知识点,通过微课分散的知识点更能帮助学生记忆。同时教学难点不容易理解,微课上会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自不同地方的优秀教师会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教学难点,甚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更加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2.微课帮助学生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实验教学,虽然实验教学受到师生的重视,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者没有足够的学时,教师会舍弃实验教学选择教学录像或者直接口述讲解实验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化学实验。与其相比,微课为学生的实验体验创造了更大空间。实验型微课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把自己设计的实验过程用手机或其他设备录下来,并设计为微课,让学生集体观看。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和明显的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心得和想法,向他人提出建议。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化学实验能力。通过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思路,提高动手能力,探究科学的化学实验方法。也许微课的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但是微课录制得当,更多学生会参与,对化学实验感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微课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和扫清教学障碍

如果仅靠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那么对学生来说很难接受和消化教学难点。微课视频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微观世界,形象生动具体地讲解抽象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从而顺利扫清教学过程中的障碍。学生只需要看微课的标题就能了解这节课的目的,微课在短时间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例如微课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动态展示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电子等微粒的行为,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溶液中结晶、溶解等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生动形象地把各种化学反应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结构、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力。

4.微课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满足学习需求

教师通过将课程中的重难点做成微课以供学生参考,便于学生及时点播。微课将学生放置于课堂外的一个学习环境中,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选择地点和时间,教师可以提出见解,只要学生有化学学习的意愿就可以实现自主学习。视频的播放速度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例如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自主决定播放速度。基础较差、接受信息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反复观看,从而有利于每个接受微课教学的学生的化学学习的进步。

5.微课促进教师研究

微课的制作方法有如下几种:

(1)运用高像素手机等摄像设备录制老师的讲解内容,注意需要把录像设备固定在一个地方避免在录制过程中抖动进而影响拍摄质量,这种方法简单有效。

(2)运用Camtsia Studio,Snagit,Captivate等软件录制授课过程或者利用PPT,Word,画图软件等讲解知识点。

(3)运用Office 2010,Office 2013中的PPT转化为视频格式的文件。

(4)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法制作微课。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从而通过谆谆教导和微课实例帮助学生习得化学知识。教师要注重微课的字体、字号、颜色搭配,尽量减少文字的数量和习题的数量,制作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微课。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设置课前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和主动性,着重讲解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新型案例。教师更要坚持清晰明了的教学方式,合理控制好微课的教学时间。教师制作微课的过程也是加强教学研究的过程,更利于教学反思,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

微课的出现适应了现代快速的生活,结合了精细化的时间和知识点,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不会占用很多时间。今后,微课更应该与时俱进,把微课更好地引用到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钱华.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4(11):52-53,96.

[2]张学瑞.如何利用微课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4):57-57.

[3]鸽,白伟.突出“宏―微―符”化学思维方式的课堂教学――以“化学式”一节课为例[J].化学教育,2012,33(11):49-51.

[4]胡志英.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37-37.

溶解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把握;创造;磨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要上一节好课,真的很不容易。每节课都有闪光的一面,也都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学设计是否科学,课前导入是否成功,课堂实验是否规范合理……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不足,伴随科学课的脚步不断提高自己。

一、深刻理解,把握教材

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虽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不同的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有着深浅之别。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感觉课时不足,其实是与理解教材抓不住关键、分不清主次密切相关的。教学中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讲授方法,才能挥洒自如。讲授的内容一般由教学大纲决定,而熟悉了学生的情况再来安排讲授内容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删取舍教材。讲授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讲授方法,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同组教师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判若云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习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见,从而深刻理解教材,合理组织教材。

五年级科学《各种各样的“锅”》一课,书上要求把铁皮、铝皮、玻璃片、陶瓷片、橡皮泥做成各种各样的“锅”,然后研究他们的传热性能,而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很难完成,难度较大。课上,学生做出来的“锅”奇形怪状,放入水加热时,好多“锅”都破了,水流出来了,实验也就无法进行了。后来,我和组内教师经过反复试验、研讨,把书上的这一部分改成用同厚度的铁皮、铝皮、玻璃片、陶瓷片分别粘在相同的铁锅上,然后进行研究铁、铝、玻璃、陶瓷的传热性能,结果学生做实验时效果非常明显。

二、灵活解读,巧用教材

教科书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之本,而是以一种参与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作为科学老师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并非是“唯一”的“教本”,凡是写进教材里的内容、实验,不一定“照本宣科”,并不是凡是没写进教材里的一律不能教。科学课程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弊端,改变了自然课研究问题的“一英寸深、一英里宽”为现在科学课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倡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把活动做深、做透、做扎实。因此,在科学课堂活动中,不一定按照教材和课前的设计推进课堂,教师应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如,我在上《热水和冷水》一课时,当学生完成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后,有学生提出冷热不同的水溶解糖会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我感觉到这个问题有意义,于是没有按照设计的教案和教材的思路进行,而是及时从仪器室取来白糖,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因此,作为教师应注重创新,可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当地条件,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上《热传导》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做完饭把铁锅拿下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锅把怎么样?这样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说出锅把很烫,从而引出热传导。”可是,多数学生却说:“老师,锅把并不烫。”这是因为,学生不经常做饭,很少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少数同学即使有做饭的经验,他的感觉也是锅把并不烫,因为锅把上都包了一层塑料或橡胶,拿起来根本不烫。我认为,这样的导入是不成功的。如果改成与学生实践密切联系的事例,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比如:铁勺子放在热的稀饭或热奶里,一会儿勺子把就热了,经常去抬热水的同学,就有被水龙头开关烫手的经历,用不锈钢的杯子盛开水,杯子很快就会烫手。科学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教而教,教材中有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现在课程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作为科学教师在反思别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中,我投入得还很不够,对教材中的一些问题理解得不深,因而在教学中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尽如人意,但我在每次授课之后,能积极地找出存在的问题,在同类的课中去解决。

在教学中,我尽量吃透教材的设计意图,领会教材的设计目的,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比如教学《哪杯水多》一课,常规的教学准备是:每组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个杯子,杯子里装上不同体积的水,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多。各小组的材料相同,相同的杯子里水的体积也相同。这样设计,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量很大,并且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我改变这种常规的方式,寻求一种不同的效果:提前一天布置学生每人带一个杯子,纸杯、塑料杯、玻璃杯都可以,上课前将杯子里装上适量的水,不超过半杯。这下好了,各种各样的杯子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大大的可乐杯、高高的玻璃杯、花花绿绿的塑料杯、还有各种漂亮花色的纸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出小组四杯水中哪杯水多,从而演绎了一出没有预约的精彩。

三、反复磨练,精益求精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汲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磨课的过程是一群智者对话的过程。需要同仁的参与,也是群策群力、团结合作、集中众人教学智慧,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教师们通过参与磨课,全程了解了一堂好课是怎样“磨”出来的,这是平常的校内听课所难以企及的境界。何乐而不为呢?

记得有次我要参加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为了让课上得更成功,我和组内教师不止一次地反复试教、共同研讨。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在这个“磨课”的过程中,都在提高着、成长着。在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研讨和探索中,不断促进着我们的成长。

磨课的过程使我们老师可以认识到:悉心研究一节课的目的,不仅为了上好一节课,而是在“解剖”、在“理解”课的内涵。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地感悟、反思、积累,增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质的理解,促进了教师可持续发展,促使教师不断专业成长!

溶解教案范文第9篇

又一轮课改在进行中, 情景教学是这次课改的重点之一。那什么是情景教学呢?“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笔者借鉴许多一线同行的情景教学经验,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自认为取得的教学效果良好。现将本人曾用的情景教学方法略作归纳总结,与同行商榷。

一、古诗词创设情景

在我国古诗词中常有一些诗词蕴藏化学知识在其中,若挖掘得当,就能创设很好的教学情景,同时还可以起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的。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某一学科孤立起来进行教学,而应适时地进行迁移、嫁接和整合,往往会起到我们预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进行有关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的知识及其有关化学式的书写教学时,我就先引用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创设情景,要求学生挖掘出诗里蕴藏的化学知识,书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同时进行一些做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又比如,在讲到水及环境污染时,又可引用南宋诗人朱熹的 :“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创设情景。同时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二、突发事件创设情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搬教案和教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很好的创设情景教学的资源,稍纵即逝。如某节课,我正在讲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时,突然闻到一股橘子果皮汁的味道(有学生在课堂上偷剥橘子)。我故作嗅闻状,问:“同学们,你们闻到什么气味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闻到了,橘子皮味。”我又紧追着问:“你们能不能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学生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气味和味道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我适时作了修正。“感谢剥橘子的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例。”我抓住了这个突发事件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教学情景,同时委婉地教育了那位课堂上偷剥橘子的同学。我想,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应该是非常透彻的,而且记忆深刻。

三、实验创设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因此,实验不仅有教学意义,而且还有教育意义。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试验,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例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节,我用棕色瓶子装了煤油(未告知学生里面装的是什么)。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老师的“表演”:我用中指伸入瓶中然后用食指放进嘴中作尝试状,表情愉悦。叫部分学生到讲台上来面对台下的同学模仿老师的“表演”,学生尝指头后表情都非常痛苦。原来所有“表演”的学生放入嘴中尝的都是伸人煤油瓶中的那根指头。通过情景的创设,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做实验,一定要注意观察,同时,不能尝任何实验药品。利用化学实验中的“意外”、“失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给物质加热”的实验,用一只管口有水未擦干的坏试管直接加热,在加热过程中,管口的水顺着试管外壁流下来,试管破裂。“失败”实验,作为对照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用玻璃器皿给物质加热时,加热前一定要把器皿外壁的水擦干。

四、问题创设情景

思维起于疑问。在实验中建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矛盾运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例如:我在进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的教学时,准备好两瓶碳酸饮料。有一瓶打开前不振荡,另一瓶在打开前猛烈振荡。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添加剂问题、环境问题等)提出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利用讨论或争论引起的矛盾冲突设置问题。如讨论汽油与水、酒精与水能否互溶的问题,学习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需要注意的是所提出的问题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能过高或过低。

五、角色体会创设情景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子练习、小组表演,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并非教师唱独角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新课程理念。例如:我在进行“置换反应”的教学时,把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每组甲、乙、丙三位同学,规定每套桌凳只能两位同学同桌,若甲、乙已是同桌(化合物),那丙(单质)要跟甲或乙同桌的话,就得把乙或甲“置换”出来。在学习其他的化学反应类型时,也可以创设类似的教学情景。这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十几岁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爱表现,乐于接受奇特、趣味浓厚的事物。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

六、多媒体创设情景

多媒体技术因其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可以宏观模拟微观,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变静态为动态或对瞬间定格分析;模拟实验室中不能或不易完成或较为危险的实验,使实验更加完整;各种场面模拟,展示感性材料,缩短时空距离。多媒体影像生动形象、图文并茂,为学生创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情景;优美的韵律、欢快的节奏,使学生为之动情,即集中了注意力、乐于求知,又巩固和加速记忆所学的知识。

溶解教案范文第10篇

无机化学是学生入学后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覆盖面较广,且内容的绝大部分与中学化学内容相关,它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学化学与较高级专业化学的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依据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笔者认为其主要培养目标应使学生着重掌握有关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实践技能以及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我校现采用的全国高职“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无机化学》在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部分,内容主要有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氧化和还原反应等知识;二是元素化合物部分,主要介绍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些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高职专业要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合理的高职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应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着重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考虑高职课程要求的有限学时,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难点.

如针对我校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我们通过教学研究和大讨论对基础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去掉一些单纯理论推导,保留了最基本的、基础的、原则的内容.对于无机化学中“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这些难度较大,而在工厂、企业等实际应用中用途不大的内容知识,适度减少了其部分教学内容,着重讲授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其应用.在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会在学习有关内容时,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吸收进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和启迪性,如在讲解配合物相关知识时,会向学生介绍配合物在光、电、磁学以及吸附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在讲解“元素及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会向学生介绍有关重金属污染、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的新颖性、趣味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难点.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用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效地避免了“满堂灌”,给学生留有一定思维的空间、自学的空间.如在讲解完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时,采用了讨论式教学,在将两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学习完后,以相关习题作为依据,让学生分组讨论两种理论的联系与区别、二者的优点与不足,学生们发言后,教师再作总结,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将优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积极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既涉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又涉及琐碎、繁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相应CAI课件,可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增加教学容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无机化学课程课堂教学中,经常涉及分子和原子模型平面和立体图形等,可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可使微观的现象得以生动地描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将抽象的行为形象化,便于学生轻松掌握原本非常抽象的理论.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参考书籍等教学资料上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3注重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无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开设实验课,加强实践内容,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实践操作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内容的选择方面,强调实验的基本操作,如选择溶解、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试剂的取用等实验,不断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训练;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制备性、综合性实验.如删减了实验教材中元素锡、铅、锑、铋、银和汞等的性质实验,增加了硝酸钾的制备与提纯、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等制备性、综合性实验,特别是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实验是以废铁屑为原料制备硫酸亚铁铵,然后再制备三草酸合铁(Ⅲ)酸钾并进行草酸根离子及铁离子含量测定实验的(该综合性实验含3个实验,共时),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在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思维.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4科学设定考核方法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评估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做出正确评估.目前我校无机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考试成绩均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对于无机化学理论课,平时成绩可通过课堂提问、平时作业、撰写小论文、无机化学知识竞赛成绩、章节测试成绩、出勤等几方面的考查给出成绩;对于实验课,则可通过对预习报告、出勤情况、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考查,综合求出平时成绩.理论课的期末考试以笔试为主,内容强调无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实验课的考试以实际操作为主.实验课考试前,我们将考试所需的仪器和试剂置于实验台上,由学生随机抽取内容不同的考题,要求学生根据不同考题,运用所学知识在已有的仪器和试剂中选择所需仪器和试剂,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现场操作.监考老师根据实际操作现场打分,这样的考核可更科学、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5总结

总之,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教学,合理设定考核模式,才能更好地加强高职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学生的能力不断加强和提高.

上一篇:围棋教案范文 下一篇:早教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