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06:06:51

全英文教学论文

全英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房地产从业人员对专业英语的需求越来越高,部分高校开设了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虽然国内房地产经济学方面的教改论文较多,但是未见关于其全英文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东南大学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为例,分析其面临的学生、教师、教材、素材等方面挑战,总结教学团队、教学材料、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措施,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房地产经济学;教学改革;小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2304

房地产经济学是我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物业管理、工程管理等房地产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开设学校众多。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凯德置地、仁恒置地、美国富顿、美林集团等海外房地产企业在我国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同时,我国绿地、万科、万达、碧桂园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到海外进行房地产投资,对我国房地产从业人员的外语(尤其是英语)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部分国内高校(如东南大学)抓住这一契机,开设了双语或全英文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但是,以“房地产经济学”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中查询教学论文,仅有14篇左右,主要关于房地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案例教学[2]、教学方式[3]、实验教学[4-5]、考试方法[6]、教学实验室建设[7],未见其全英文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为弥补这一缺陷,文章总结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经验,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兄弟院校的双语或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面临挑战

(一)学生方面

长期以来,东南大学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由土木工程学院负责建设,主要面向全院大三学生适时开设,其他院系学生亦可选修。自2012年春季的第三个学期开始,按照培养计划的调整要求,东南大学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语言

从中文改为全英文,课时仍为32学时。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力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在大三的第二学期选修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没有房地产方面的基础,所以选课学生在房地产方面的专业素养有较大差异。此外,选课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也给全英文教学带来较大挑战。

(二)教师方面

首先,对授课教师的听、说、读、写等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以便查阅国内外房地产经济学方面的学习材料,准备授课讲义,在课堂上清晰和准确地传授课程内容。其次,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准要求较高,以便从不尽相同的房地产经济学教材中,梳理出适当的教学内容,并以适当的形式呈现。最后,由于房地产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房地产市场变化又非常快,授课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使选课学生快速掌握较为晦涩的房地产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选择合适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难度较大。

(三)教材方面

国际上,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英文教材很多,题名包括《Real Estate Economics》《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等。虽然这些教材的核心内容多有重叠,但是其知识结构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各有特色。譬如,《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侧重于国际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和投资组合,而《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则侧重城市发展建设对房地产的影响。另外,这些英文原版教材基本上都是200多页,众多的专业词汇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最后,虽然这些英文原版教材数据详实,强调案例教学,但是选用案例基本上均为作者所在国家的案例。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不同,国内学生对英文教材中所举案例缺乏感性认识,不仅难以举一反三,甚至无法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极大地影响授课效果。

(四)素材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价上涨迅速,在快速提升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同时,带来了“房奴”“蚁族”“房地产泡沫”“学区房”“短命建筑”“居住隔离”等问题,给居民的住房消费、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开发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带来诸多挑战,也为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授课素材。考虑到全英文课程的要求,需要将搜集到的授课素材,如典型案例、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甚至是媒体上常见的习惯用语翻译成英文,经过中文译为英文,学生再将英文译为中文的两次翻译,可能产生信息丢失,降低授课质量。

二、改革措施

(一)教学团队

2012―2014年的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由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的房地产学科带头人许智文教授主讲,笔者负责其助教事宜。许教授长期从事房地产经济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担任多本国际知名期刊(如《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的主编、区域主编等职务,并于2012年7月被聘为东南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学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硕士和博士的尤佳老师,2015年春季接手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许教授和尤博士的授课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有过硬的英文授课能力,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二)教学材料

2012年,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首次开设时,许教授选用Dennis J. McKenzie和Richard M. Betts出版于Cengage Learning的《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Fifth Edition)为教材,并沿用至今。第一个原因是该教材已经被海外多所高校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所采用,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V泛认可。第二个原因是该教材已由孟繁瑜博士翻译为中文版《不动产经济学》,并于2009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方便中英文对照相关知识点,加深理解。第三个原因是该教材内容比较详尽和全面,从房地产基本要素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再到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一一进行了阐述。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授的时候有所侧重和选择,也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另外,考虑到成本问题,教学团队将全英文的讲义、课件和辅助材料制作成册,便于修课学生循环使用。

(三)课程内容

借鉴前述英文原版相关教材的内容体系,综合考虑课时、学生专业背景等因素,并尽量减少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的重复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编排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Supply and Demand、Land Rent Theory),第二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Real Estate Market Cycle、Government Intervention),第三部分是经济学理论在房地产中的具体应用(如Housing Market、Real Estate Bubble)。同时,精选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热点话题(如Chinese Housing Reform, Chinese Capital in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market),制作成相应的案例,安排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式

除了传统教师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之外,课堂教学还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一是在课堂中播放关于中国房地产的英文短片,他们大多来自于英文媒体(如CCTV-9,凤凰卫视,CNN)的采访和电视节目。这些英文短片内容丰富,表达生动,紧扣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政策变化。不仅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新颖,也可使学生从中学到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而在看完每个短片之后,都会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别发言。这样不仅有意识地锻炼了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二是收集国际房地产机构的专业报告和英文报刊上的报道和评述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近些年,这类的英文报道,尤其是与中国房地产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因此,在选择上除了选择热点话题之外,也要注意控制篇幅,使学生始终有兴趣并主动地进行课后阅读。

(五)考核方法

改变过去一次期末考试或一份课程论文的考核办法,取消课程考试,改为过程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表1所述。其中,第一次作业和第二次作业都是个人完成,单独考核,而第三次作业是需要小组(一般5~6名学生)共同完成。在第三次作业中,每个人完成部分占20分,小组完成的总体情况占30分,强调个人努力与团队合作的有机结合。

第三次作业是小组作业,要求每组共同完成一个城市(建议为江苏省内城市)的市场分析报告,要求能反映该城市某一段时期内(如“十二五”)的总体和细分房地产市场情况,具体包括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房地产总体情况、住宅市场发展情况、非住宅市场发展情况、房地产市场政策和宏观调控情况、知名开发商和(或)知名房地产项目(仅针对小组人数超过6人的时候)。小组内每位学生负责撰写一个部分,如“XX市的房地产总体情况”、“XX市的住宅市场发展情况”,综合起来即形成第三次作业的小组大报告。

三、结语

经过四年来的改革与建设,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效果显著。首先,已经设置了符合学生专业背景、语言水平和我国国情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基本稳定,教学方法逐步成熟。其次,全英文的房地产经济学授课、作业、研讨等学习环境,扩充了学生的专业词汇,锻炼了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能利用英文较为深入地探讨房地产经济与管理相关学术议题。最后,通过三次作业的过程考核,使学生学会利用课程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房地产相关实践问题,并形成团队合作的学习氛围。但是,课程建设仍面临一些困难,包括讲授全英文课程时,多次语言转换可能导致的信息流失和扭曲,以及缺乏具有中国房地产案例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教材。解决这些问题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譬如在近年来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主编一本高质量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教材。参考文献:

[1]甄朝党. 关于房地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问题[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1993 (4): 23-27.

[2]孟戈. 案例教学在房地产经济学中的应用[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31(11): 84-87.

[3]杨巧. 对房地产经济学课程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探讨[J]. 金融教育研究, 2013, 26(2): 80-83.

[4]张洋, 李瑞. 房地产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8(2): 149-151.

[5]张洋, 张红, 李恒. 房地产经济学领域实验研究的方法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 35(6): 13-17.

[6]杨巧. 高等院校本科生考试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为例[J]. 金融教育研究, 2015, 28(3): 80-82.

[7]张洋, 张红, 薛永基. 房地产经济学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32(7): 233-235, 248.

Abstract:

In the times of accelera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real estate industry practitioners’ needs for professional English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s a result, pure English course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 are offered in some universitie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real estate economic course, none of them is found focusing on its pure English course construction. To fill in this gap, the pure English course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After analyzing challenges in aspects of students, teachers,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in respects of teaching group, teaching materials,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mean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s were proposed.

Keywords: pure English course; real estate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essay writing

全英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自从2001年教育部提出要在各高校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10年时间已经过去。我国高校中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情况如何?具有哪些研究成果?在新闻传播学科大规模开展双语教学10年之际,笔者试图解决以下问题:上一个10年(2001—2011),在新闻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期刊中有关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研究主题有哪些;这些研究由哪些学者做出,他们隶属于哪些机构。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提取“新闻学与传媒”期刊专辑,检索了发表于2001年—2011年间的关键词中包含“双语教学”的所有期刊论文,得到 36篇相关论文。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目前双语教学的“双语”所指有两种:一种是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普通话双语教学;另一种是我国高校正在兴起的外语(主要是英语)汉语双语教学。本文讨论的双语教学是指后一种。因此,利用文献分析法,剔除论述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双语教学的期刊论文、采访札记、新闻信息等,共得到26篇关于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期刊论文,即本文统计的有效文本量为26篇。

(二)研究策略。

研究过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步,运用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1—2011年间发表的文献,选出主题中包含“双语教学”的文章作为文献分析的样本;第二步,对各样本的刊名、题名、刊物类别、研究主题、作者姓名、时间、专业等信息进行记录编码。

研究结果

(一)期刊名分析。

将期刊按照累积刊登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论文的数量进行排序,清晰看出,在全部刊物中,刊载论文数量第一位的是《新闻界》,有4篇,占其发表总量的15.3%;居第二位是《教育理论与实践》,3篇,占其发表总量的11.3%。

(二) 作者分析。

26篇论文中,第一作者25位,绝大多数作者在过去10年里只发表过一篇文章。绝大多数作者所在专业主要是新闻、传播或外语。对注明作者单位的文献进行分析,第一作者来自19所不同高等院校。按数量对院校进行排名,累积数量最多的是华南理工大学,计3篇;其次是清华大学和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武汉科技学院、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各计2篇。

(三)研究主题分析。

根据文章的主体内容,笔者把26篇论文归入各种研究主题类别中,以便分析和判断过去10年里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主题哪些受到了重视。(如图一)

由上表可见,讨论最多的是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计20篇文献提到此主题。其次是教材问题,计15篇;双语教学模式与方法和师资培也普遍受到研究者关注,计13篇文献讨论了这两个问题。

结果讨论

(一)双语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

上述统计说明,在过去10年中,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的意义,已基本获得各研究者共识。每篇文献都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双语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1]是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但是,不少文献都提到,双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在于学生对教学目的的认识。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严俊曾对该院236名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2.8%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他们最显著的帮助是“提高了英文水平”,只有16.1%学生认为“掌握学术前沿知识”是双语教学对他们最显著的帮助。[2]

实际上,《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使用第二种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由此可见,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第二语言学习学科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从教学目的上看,双语教学首先应该是专业教学,不能以降低课程或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一门孤立的全英文及双语教学。

(二)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到人才培养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教师唐孝详曾撰文介绍了该校的“新闻传播学科联动式双语教学体系”。[3]该校形成了学科、专业、方向三者整体联动,学科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是主干,方向课程为补充,培养新闻传播学科联动式本科人才的模式。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教师毛家武、张文峰以广西地方高校为例,撰文提出了“内外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倡导“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要打破高校专业封闭的办学传统思路,主张尝试与校内外语专业合办,资源共享;并与外国大学合办;与新闻媒体,尤其是与有双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广西省新闻媒体合办;与党和政府的对外宣传部门共建。”[4]

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何天云在《外语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新闻界》2006年第6期)中提出,外语院校培养新闻人才,是新闻教育专业化的产物。人才培养定位是“英语+新闻”的复合人才,将英语置于前在位置,以“双语教学”为核心课程体系。

上述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说都是基于各自的办学特色形成的颇具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三)双语课程选定。

双语课程选择方面,所有论述都承认: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双语教学。但是,对于具体哪些课程适合开设双语教学,却各持一词。有学者认为,双语课程应选择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如传播学、外国新闻事业史、传播学经典论著选读、舆论学等少数基础理论课程;英语新闻写作、西方经典新闻赏析等专业实践课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师谢毅却认为,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不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华南理工大学的严俊也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提出双语课程的开设首先应避开那些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电视摄像等。

浙江传媒学院教师赵莉提出了开设双语课程模块的建议。认为: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各有其特点,而基础类、专业类和综合类的课程都可以各成模块,每个模块可以有选择地开设一至二门双语课程。如广电专业类模块中,英美报刊选读、传播学课程体系可以设置,传播学经典选读、媒介战略管理综合类模块可以开设。[5]

究竟哪些课程适宜开设双语教学?笔者以为,不以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作为绝对标准,也不以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作为最终考量,双语课程的确定,最终根本标准应该是新闻传播学的自身特点。新闻传播学科本身来源于西方,舆论学、传播学等经典理论本就发端于西方;从新闻传播业发展现实来看,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当前的发展阶段也还暂时落后于西方。因此,哪些课程领先新闻传播理论前沿,与新闻传播实践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哪些课程就是我们开设双语教学的可选择课程。唯有如此,双语课程才能有利于学生领会传播学西方经典理论的精髓;也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业的最新实践经验。基于此,再根据特点,选择组合不同的专业模块课程,最终形成学科、专业、方向三者的整体联动双语课程体系,是当下我们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四)双语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方面,所有文献普遍认为,选用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不少文献反映,外文教材与我国学生实际不符。许多原版教材内容过于庞杂,语言过于生僻,没有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另外,在意识形态方面,很难选择原版教材。

浙江传媒学院教师赵莉对该院25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教材也是阻碍学生对双语课程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在回答“对原版教材的满意度”这个问题上,29%的学生认为“合适”, 35%学生认为“基本合适”, 36%认为“不合适”。[6]

对此,赵莉建议一方面引进和使用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原版教材,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弥补原版教材的不足。具体来说,是指讲授内容采用原版教材,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多媒体教案,补充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供几本汉语版本的参考书,也不失为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办法之一。同时,教师最好配备一本汉译本,作为教学参考书,以保证英语较差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五)双语课程开设时间。

所有文献都认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双语课程,开设在大学三年级阶段是最佳时机。此时,学生经过两年基础专业教育和大学英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接着开设双语课程,可以起到比较好的衔接作用。

不少开设双语教学较早的院校,如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的双语课程,则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比较成熟的课程模块,其双语课程开设时间则不在此列。

新闻传播学科的双语课程究竟该在什么时间开设比较适宜?笔者以为,新闻传播学科开设双语课程的时间并无一定之规,应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模、办学类型、层次,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

提出分层实施双语教学,缘于我国新闻传播专业设置鲜明的层次性。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甚至包括师范类、体育类、理工类院校也纷纷开设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各高校在办学目标、办学规模上差异大。另外,受教育资源的配备、生源水平、地域等条件的制约,迫使双语教学在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都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统计文献中,扬州职业大学教师柏莹的《高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双语教学实践》(《职业时空》第6卷第9期),探索了高职层次学生的双语教学;衡水学院教师郭晓丽等在《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浅论》(《高教高职研究》2011年第65期)中,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的问题。

(六)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所有文献都认同双语教学应分阶段进行,由“维持性双语教学模式”到“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再到“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华南理工大学教师唐孝详曾撰文具体介绍了该校的“三阶段、三水准”教学法。据其介绍,在第一阶段,该教学法建议部分章节双语教学,其它章节中文教学。即使在双语教学的章节,重难点内容也可以采用大量汉语板书和讲授,浅显易懂的部分则相反。具体到英语口语和汉语教学的使用比例,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课程学时是决定的关键。第二阶段,可以在全部章节采用双语教学。板书用全英文,英语口授比例可以占到50%左右,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完成50%的英文版作业。第三阶段的第三水准为全部章节双语教学,板书全英文,英语口授力求70%以上。[7]

(七)师资培养途径。

几乎所有文献都提到双语师资的匮乏是当前开双语教学的困境之一。如何培养双语师资?不同文献方法各不相同,总结起来,无外乎是选拔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建立开放的、动态的教师用人机制,加强校际、院际教师互聘、交流,聘请外籍教师、专家等等。

笔者认为,从事双语教学,对教师本人的专业基础知识、英语水平等都有较高要求;况且,从事双语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需要教师在没有成熟经验基础上慢慢探索。因此,建立成熟的师资培养制度,是当下解决双语教师匮乏的必要举措。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教材建设立项、评优评奖等方面,均有激励和鼓励政策。与激励制度同时制定的还有考核制度,比如双语课程主讲教师申报制度、任期教学评估制度等。

(八)双语教学效果。

已有数篇文献采用访谈与调查法,定量分析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浙江传媒学院赵莉教师的调查结果为:双语教学优势明显,学生欢迎程度较高,但是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缺乏优秀的双语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满意度不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贺心颖在《关于西方新闻传播史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第5期)中,通过问卷调查,探索了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得出结论:学生的英文水平有限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第一因素。

华南理工大学教师严俊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比较满意,但问题依然存在。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和适度性上,不少同学表示“很不满意”,这些因素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注释:

[1]李希光:《用新理念打造国际一流新闻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10期

[2]严俊:《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7卷

[3][7]唐孝详:《新闻传播学科联动式双语教学体系规划与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7卷

[4]毛佳武、张文峰:《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探索》 [J].《采写编》2011 年第 5 期

[5][6]赵莉:《传媒类专业双语教学创新改革探析》[J].《新闻界》2010年第5期

全英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合作办学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双语一般指代汉语和英语。双语教学可从大的方向归纳为3种模式:浸入式、过渡式和保持式。“浸入式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使用非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教师使用第二语言讲授语言知识及非语言类学科课程。这种模式下,第二语言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比如我国大学的英语专业教育,或小语种教育,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会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讲授。“过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教学。这种模式为一些高校打造以英语为教育优势所使用的模式。为了加强学生的竞争力,学生入学时,就以母语和英语相结合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等到学生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就可以过渡为使用英语教学。“保持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该种模式为现时很多国内高校所采用的模式。例如会计专业,选取财务会计,国际会计和管理会计等科目进行英语教学,选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其它学科,例如经济数学、统计学、税法等仍为汉语教学。设置这种模式,是考虑到部分学科在国外的研究较为深刻,希望学生能吸收世界上一些先进领域的实践成果,补充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语言学习和专业学科内容的学习是满足双语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双语教学的成功是建立在这两个方面的成功之上,缺一不可。而且,我们要明白,学生必须要过好语言关,才能掌握以第二外语为教学手段的专业学科内容。也就是说,学生要英语基础扎实,才能掌握英文教材所阐述的内容。这个关键点的把握不仅体现在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中,也适用于国际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

一、双语教学-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过程中展现的矛盾问题

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一般选择国外英文原版教材,或经过国内学者重新编辑的删减版英文教材。 由于中西方会计体系和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和学生都要清楚地承认存在的矛盾。但是往往学生到了大学的专业阶段,会计知识体系仍未完整,学生对于中西方会计差异的认识是模糊片面的,更缺乏辨识差异的能力。这就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学生会在课堂上面露惊讶之色,甚至于教师讲授知识点时,就热烈地提问某个计算题的程序和方法为什么不能用他们以往的方法处理等。作为教师,便要列举例子,既要说明中国会计的方法,也要详细解释西方会计的处理方法,最后,还要将差异点明确指出,方为解答完满。课堂上耗费的时间不少,甚至会扰乱原来的教学进度。教师要克服这样的教学难点,必须延长备课的时间和准备更多的材料去说明问题。否则,教与学都会停滞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另外,学生的英语水平,单词量也是一个要攻克的难点。不少学生反映英文教材里面有很多单词不懂,预习和复习都基本上在查单词而不是理解和使用知识点,耗时甚久。因此,双语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往往还要承担另外一个角色,就是学生的专业单词英语教师。然而英语单词的掌握属于基础阶段的学习,现在却要占用专业学习的时间。更进一步来说,国内缺乏相配套的中文翻译教材,学生要看懂英文段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习积极的学生会于课后主动提问,懒散一点的学生也就得过且过了,造成学生无法活用中英文对应的知识点。这些矛盾的存在阻碍了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急待完善。

(二)缺乏互动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程度低

国内学生长期接受“灌入式”教育,也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令教师的讲授积极性大受打击。曾感受过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洋溢地讲授,下面的学生神情呆滞,甚至老师连连发问,学生也疲于回答问题,乐于等待答案,然后抄录。这与国外提倡互动式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相去甚远。双语教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教学大纲和评分标准等,就要求学生能与老师互动,积极讨论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充分掌握知识点,体现书本中的案例和课后习题的设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

(三)学生“羞于启齿”,英语口语锻炼少

如前文提及,我国高校大多采用“浸入式双语教学”或“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中,口语课程的训练比例究竟又占多少呢?语言是教学的基础,这里的语言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基础上不去,双语教学就成空中楼阁。特别是在提倡互动教学的模式当中,学生如果英语口语水平差,羞于启齿,又如何能畅所欲言?分组讨论解决案例的模式也难以使用,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国外教材还提倡学生根据知识点和难点进行(Presentation)也即是自我演讲的模式做PPT,梳理知识点。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英语口语,急待提高,以融合到双语“教与学”的需要当中。

(四)教学“一刀切“,学生难接受

双语教学是现时很多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创新体现之一,全国各地的高校相继开展双语课程。但是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双语教学的目的和特色,盲目追求全英教学,国际合作办学、出国办学,出现了很多本末倒置,追求形式而轻视教学效果的问题。例如采用全英文教材,设置全英文考试模式等。有时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造成学生压力沉重,无法克服语言障碍等,诱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厌学、逃课等后果。所以教学不能“一刀切”。高校可以认真研究并探索,例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英语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认真设置双语课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汉语和英语的使用比例多少才合适?以怎样的互动模式上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这些问题都是各高校双语项目和出国项目面临的难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

二、完善双语教学-会计专业的建议

(一)认真考虑双语课程的设置

要从根本上解决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不能被动地接受或简单地照搬某一国外课程。本着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取舍,拟定适当的课程体系。可以单独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独立分离为一个双语学系,认真研究学系里面哪一个科目需要设置双语教学,并且负责追踪国际最新教学动态及与国外高校沟通联系等事务。特别是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要立足国内实际,结合国外资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模式和思想

双语教学或合作项目教学都要特出其先进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学的核心应为帮助学生打好第二外语的基础,引导并鼓励学生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双语教学的研究可定位于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上。在教育手段方面,应设法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例如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PPT的展示,还可以通过视频专辑,网络邮箱、虚拟光盘和微博互动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由于国外教材还有很多深奥的词汇和计算公式,教师应设法进行情景教学,如案例模拟、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激发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信心。从而使双语教学摆脱旧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成功。

(三)合理规划教育资源

双语教学和合作办学所涌现的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支援。首先在教育体系方面,国家应有政策扶持,鼓励办学的多样化,给予专项研究和奖励资金,高校才能在这样一个利好的政策环境下,创新理念,积极发展教育。其次,学校方面,提供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设备,完善图书馆资源,为双语教学提供优秀的软硬件设施。再次,教师方面,招聘和发掘优秀人才,例如聘请外教为学生的口语教师,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外教的语音语调;聘请高素质的海归人员为专业教师,双语教学就有了实质的保证。学生在接受第二外语为主的专业教育时,针对某一疑难问题,教师可以母语教学为补充,提高学生辨识问题的能力,突破由于语言不懂所带来的学习瓶颈。最后,交流学习方面,给予部分优秀学生出国游学访问的机会,切身感受异国文化。因此,必须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做到软、硬件的配合,人才的培养,资金的扶持,双语教学和合作办学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四)学生的分级教育培训

学生能否吸收双语教学和合作办学的新知识、新理念,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语言的感受力不同,参与解决问题的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级教育。本文所提及的分级教育主要是体现在第二外语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选修双语科目前,英语成绩的考核应该达至中上水平。以我国的英语考级制度来看,学生起码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才能选修双语课程。有雅思或托福成绩也可。第二外语听、说、读、写过关,以保证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不至于有太多的语言障碍。如果高校希望在专业阶段,学生都能接受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大一、大二阶段的基础学习就可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分班分级教育。具体可设为1、2、3班,难度分为高、中、低,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进行考核,过关即跃上一级。考核不能过关的学生,再集中培训,调整难易程度,使学生整体第二外语水平的基础培训压缩在大一、大二完成,以便大三、大四再接受专业阶段的双语教育。另外,在外语基础教育阶段,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渗透专业阶段的外语词汇,减轻学生过渡至专业双语学习的负担。

(五)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语教学和合作项目办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应加强双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专业知识过硬的复合型教师。在这个目标上,应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例如让这些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到达外国院校交流中西方文化、教育理念,特别是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增强双语教师的国际视觉。然后将外国的先进教育方法引入国内,大力发展高水平的教育模式。此外,双语教师工作量大,压力大,学校应给予特殊照顾,提高双语教师的工资奖金待遇,给予工作补贴等。如果条件允许,一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还可以选派外教讲授,使学生接受更原汁原味的西方教育,接受西方文化的思维冲击,达到不同以往的教学效果。

(六)优化现有的考评机制

为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和合作项目教学应该优化现有的考评制度,把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最后考试成绩有机地结合起来。平时成绩可根据任课老师的考虑,例如考勤、课堂发言、课堂解答、小测验、期中考、课后作业等给出一个适当的分值。期末考试也可设置灵活的考试形式,不局限于单选、多选、计算等题型。可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题目,供学生开卷作答,或给出一个案例,拆分多种情形,让学生以小组成员的形式承担不同的角色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学生成绩的体现是一个综合的加总,而不是简单地以期末成绩作为该科目的学习结果。教师也可于这种考评机制中获益,通过平时作业的布置,教师可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双语教学和国际合作项目办学不仅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给国内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冲击。希望双语教学和国际合作办学不断研究,不断拓展,借鉴外国的经验,去粗取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有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傅淑玲等.关于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03,(4):72~74.

[2]彭庆华,杨志雄,雄光红.从交际语言能力理论看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全球视觉下的中国双语教学:加拿大浸入式教育与中国高校双语教学论文集,2009,152.

作者简介:

全英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素质教育,语言素质,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91-02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功能的改变,由过去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既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新编英语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而新课改下的英语教材对英语教学来说存在着容量大、起点高的特点,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原因是多方面的:

1 首先是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基础教育差

一方面,新课改后,学校开始即增设英语课,学校为了开设英语课程,不得不从其他科组的教师中挑一些英语基础好一些的来教,而他们不少人只是学习了几年的哑巴英语,就站在了英语讲台上。英语教师专业基本功不扎实,英语语音不标准,致使学生在英语学习初级阶段不能掌握纯正的语音,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到头来耳听不懂,口不能言,两极分化严重,语言运用能力极差,有的甚至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纠正,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外语教学出现了严重危机。

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熟悉英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单一呆板。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更多的是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等。这样的教学缺乏连续性,加上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也相差很大,教师难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解决办法,致使很多孩子对英语失去兴趣,久而久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都大受打击。

其次是英语教学条件令人担忧。

英语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应的环境,必须要有相应的音像资源相配合,至少要配备相应的语音室,保证学生能听到录音清晰的英语发音,学生模仿学习之后保证发音标准。但是现阶段有的学校学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更多的学校只是一本教科书配上一台录音机再加一合磁带。因此,更多的时候是教师范读或带读,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非常不利。

试想来自这种蹩脚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还有什么素质教育而言呢?这样便出现了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入较低”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大气候。所以实施英语素质教学给广大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师来说,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英语教师语言素质

英语教师大多都希望能通过参加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语言知识,尤其是希望得到语音方面的辅导,最好是面对面的正音,从而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大多数教师希望能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译,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许多英语教师共同的心声。

就英语教师的实际情况而言,我认为提高英语教师语言素质可以从下两方面入手:

(1)英语教师在语音、听、说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可以通过参加电大培训,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加以针对性的训练。这种自我训练需要长期投入,技能的提升贵在坚持。

(2)就英语语言能力而言,教师应增强提高自身英语能力的愿望,关注自身语言技能的提升,尽量在课堂上多用英语,争取全英文教学,可以经常阅读英文报纸和收听BBC和VOA,利用MP4 或CD来纠正自己的发音,在办公室老师们相互也用英语交流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

3 重视教学研究,转变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

课改后,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阻碍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以,激发教师积极性,更新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是改变目前英语教学现状的关键。

(1)将教研落在实处,给广大英语教师一个环境,引导、鼓励和提倡他们编篡出自己的教学手记和书写出有借鉴指导意义的经验型文章,推出他们自己的教研成果,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督促提高成绩。研究实践相结合,使教师从单纯的闭门造车式英语教学中解放出来,积极投入到改革钻研中,从而提升自身素质。开展多样化英语教学活动:如英语演讲赛、示范课、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比等;

(2)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生的真实学习目标、真实学习动机、真实学习兴趣、真实学习困难等出发,结合新教材的特点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英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更新教育理念,从单一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借鉴赏识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上实施任务式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转变教学策略,灵活教学方法。

(3)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热情和潜能,主动研究积极探索,使英语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英语素质教育的提升

在新的发展时期,英语教师更应该尽快掌握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在新的教学途径和工具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理必将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都将发生变化。因此,如何发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全英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建设;途径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新体系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武汉大学物理与技术学院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

学院每学期都组织青年教师去听国家名师的讲课,充分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基础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先后成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和部级教学团队。

2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物理学院师资雄厚,学院不仅汇聚了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著名学者,同时又引进了一批有海外学习、科研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如今物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以上,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本科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工作条例、青年教师上课的准入制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参与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1)严格执行青年教师试讲制。青年教师每承担一门新课都必须经过试讲,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专家点评和认定后,才可以讲授该门课程。(2)院督导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检查。院督导每学期都会对院全部青年教师(40岁以下)讲授的理论课程进行听课检查,并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作沟通讨论,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3)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物理学院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院督导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了点评,就如何上好课,如何备课、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与学生沟通等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在督导组和相关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提高。

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并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学院针对教学论文少的现象,制定了教学论文奖励分如同科研文章,校级文章同样计分的政策。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教师经费上给予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2)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院多次召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对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学院督导老师亲自上台就如何针对学生学风管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考试不及格率高等问题向青年教师作了经验交流。(3)实行本科教学课程助教制。根据物理学院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学院决定在物理学院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课程助教制。助教由具有相关知识储备、责任心强、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研究生担任。要求助教随堂听课,了解课程进展,每周要进行课外答疑,协助主讲教师改作业,充分发挥助教与本科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的优势,作为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增强了教学的反馈度,完善了教学的流程,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4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培养本科生初见成效

(1)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联合办学。为探索培养高层次物理人才的创新模式,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育人,充分利用校所双方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我院分别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彭桓武班”和“天眷班”,目前在校已有2012级、2013级、2014级三个年级学生。中科院所还有针对性的对“彭桓武班”和“天眷班”同学开设了“理论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相关研究所派出的教师来给学生讲课,由于有中科院武汉物理数学所与武汉大学相距较近,学生去该所方便的优势,武汉物理数学所特别为天眷班的三年级学生提供适合于本科生的实验平台,开设了“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与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相关的实验方法及该学科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解释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现象,并且老师们把他们自己的科研思想及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2)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学院在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武汉大学物理学院与美国Duke大学物理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签定了学生交流协议,2013年至今物理学院已有18位优秀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并通过两所学校对交流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的考核选拔到两所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目前已有11位同学学成归国。“中法物理双学位班”进展良好。中法理学工学联合培养项目是武汉大学物理与法国里昂一大于2004年开始合作创办的“中法物理双学位班”2+2+2模式,即在物理学院每年的新生中选拔30名左右学生,在武汉大学学习2年基础课程和法语,修满规定的学分,第三年去法国里昂一大学习2年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里昂一大的毕业条件就可获得里昂一大和武汉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该项目至今已连续签定了两个五年计划。鉴于以往取得的成果,法方意向继续签订下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培养模式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形成武汉大学——里昂一大——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的三级跳板模式。即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成绩突出的学生推荐到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该培养模式的建立起源于巴黎综合理工,他们看中了中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表现出来的卓越和潜在素质,主动和里昂一大方面联系,要求签订协定,将其作为该校在中国招生学生的重要基地之一。总体来说,该项班进入法国最好的和较好的工程师学院的学生人数相对稳定,同时向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求学的学生也有所拓展,2013、2014年中法班毕业生全都被相关大学录取继续深造。

5加大“三创”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以各学科方向为依托开展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有条件的课题组接纳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实践,每年积极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及校级业余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还设立院级科研项目立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同时,在学院用房紧张的情况下,物理学院提供了三间开放实验室给本科生做业余科研活动室,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学院申报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武汉大学物理学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涵盖有25个主要创新性科研训练子课题项目秉承以往改革经验,在课堂内外全面营造科研新氛围,大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全面提供多元化选择机会,让科研创新训练常态化,积极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多阶段多角度进行科研训练的引导、培育和指导,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这个训练过程后,能大力提升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验动手、洞察和提炼科学问题等能力,成为既有扎实系统学科基础,又有强烈开拓创新意识、国际学术视野和科研交流能力的创新型人才。6课程建设学院领导十分重视教学课程建设,出措施、抓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效。(1)物理学专业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建设了省级和部级教学团队。(2)各级精品课程相继涌现。目前学院有1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部级精品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等。(3)双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院有11门全英文教学课程和12门双语教学课程。其优质的课程讲授和娴熟的英语,使学生收获很大,学生感到这样的教学组织比单纯开设专业英语的效果好。(4)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许多教师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空间概念难以建立的困难,提高教学效果,设计并制作了三维动画教学软件,教学软件形象、逼真、生动的可视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建立起完整的空间概念。(5)开设科学研究讲座。为加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拓宽知识面,使其对学科前沿进展、现代物理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开设了现代物理专题讲座课程,由专业的全部教授和聘请的国内外知名教授承担,讲座吸引了院内外许多优秀学生参加,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崇尚学术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科研热情和创造力。

全英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校 教学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04

Abstract It's key tha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students cultivating for strengthening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he physic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rom the teacher's role in the pla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encourage teachers to carry out teaching research, actively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crease the "three hit"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ing building; way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新体系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武汉大学物理与技术学院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

学院每学期都组织青年教师去听国家名师的讲课,充分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基础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先后成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和部级教学团队。

2 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物理学院师资雄厚,学院不仅汇聚了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著名学者,同时又引进了一批有海外学习、科研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如今物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以上,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本科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工作条例、青年教师上课的准入制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参与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1)严格执行青年教师试讲制。青年教师每承担一门新课都必须经过试讲,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专家点评和认定后,才可以讲授该门课程。

(2)院督导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检查。院督导每学期都会对院全部青年教师(40岁以下)讲授的理论课程进行听课检查,并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作沟通讨论,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物理学院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院督导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了点评,就如何上好课,如何备课、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与学生沟通等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在督导组和相关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提高。

3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并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学院针对教学论文少的现象,制定了教学论文奖励分如同科研文章,校级文章同样计分的政策。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教师经费上给予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

(2)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院多次召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对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学院督导老师亲自上台就如何针对学生学风管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考试不及格率高等问题向青年教师作了经验交流。

(3)实行本科教学课程助教制。根据物理学院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学院决定在物理学院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课程助教制。助教由具有相关知识储备、责任心强、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研究生担任。要求助教随堂听课,了解课程进展,每周要进行课外答疑,协助主讲教师改作业,充分发挥助教与本科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的优势,作为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增强了教学的反馈度,完善了教学的流程,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4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培养本科生初见成效

(1)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联合办学。为探索培养高层次物理人才的创新模式,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育人,充分利用校所双方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我院分别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彭桓武班”和“天眷班”,目前在校已有2012级、2013级、2014级三个年级学生。中科院所还有针对性的对“彭桓武班”和“天眷班”同学开设了“理论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相关研究所派出的教师来给学生讲课,由于有中科院武汉物理数学所与武汉大学相距较近,学生去该所方便的优势,武汉物理数学所特别为天眷班的三年级学生提供适合于本科生的实验平台,开设了“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与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相关的实验方法及该学科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解释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现象,并且老师们把他们自己的科研思想及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学院在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武汉大学物理学院与美国Duke大学物理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签定了学生交流协议,2013年至今物理学院已有18位优秀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并通过两所学校对交流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的考核选拔到两所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目前已有11位同学学成归国。

“中法物理双学位班”进展良好。中法理学工学联合培养项目是武汉大学物理与法国里昂一大于2004年开始合作创办的“中法物理双学位班”2+2+2模式,即在物理学院每年的新生中选拔30名左右学生,在武汉大学学习2年基础课程和法语,修满规定的学分,第三年去法国里昂一大学习2年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里昂一大的毕业条件就可获得里昂一大和武汉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该项目至今已连续签定了两个五年计划。鉴于以往取得的成果,法方意向继续签订下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培养模式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形成武汉大学――里昂一大――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的三级跳板模式。即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成绩突出的学生推荐到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该培养模式的建立起源于巴黎综合理工,他们看中了中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表现出来的卓越和潜在素质,主动和里昂一大方面联系,要求签订协定,将其作为该校在中国招生学生的重要基地之一。总体来说,该项班进入法国最好的和较好的工程师学院的学生人数相对稳定,同时向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求学的学生也有所拓展,2013、2014年中法班毕业生全都被相关大学录取继续深造。

5 加大“三创”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以各学科方向为依托开展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有条件的课题组接纳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实践,每年积极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及校级业余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还设立院级科研项目立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同时,在学院用房紧张的情况下,物理学院提供了三间开放实验室给本科生做业余科研活动室,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学院申报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武汉大学物理学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涵盖有25个主要创新性科研训练子课题项目秉承以往改革经验,在课堂内外全面营造科研新氛围,大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全面提供多元化选择机会,让科研创新训练常态化,积极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多阶段多角度进行科研训练的引导、培育和指导,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这个训练过程后,能大力提升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验动手、洞察和提炼科学问题等能力,成为既有扎实系统学科基础,又有强烈开拓创新意识、国际学术视野和科研交流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6 课程建设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教学课程建设,出措施、抓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1)物理学专业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建设了省级和部级教学团队。

(2)各级精品课程相继涌现。目前学院有1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部级精品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等。

(3)双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院有11门全英文教学课程和12门双语教学课程。其优质的课程讲授和娴熟的英语,使学生收获很大,学生感到这样的教学组织比单纯开设专业英语的效果好。

(4)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许多教师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空间概念难以建立的困难,提高教学效果,设计并制作了三维动画教学软件,教学软件形象、逼真、生动的可视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建立起完整的空间概念。

全英文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省级精品课程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2

随着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下发,全国各个高校都积极开展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如何建设好精品课程,已经成为目前广大高校教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精品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应该是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1]。所谓的“创建”就是指创造一个由无到有、创造条件的过程,并且是一个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在创建病理生理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创建省级精品课程应充分重视发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

1 创建精品课程的基础---学科长期积累和不断发展

病理生理学属于基础医学类,为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的课程。自1958年温州医学院创建以来,我校就在本/专科各专业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现为临床医学、眼视光、麻醉、预防、口腔、影像、法医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1997年评为温州医学院优秀学科,2000年评为温州医学院重点扶植学科,2001年获病理生理学硕士点,2003年评为温州医学院精品课程,2008年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本课程首先面向在校本科生(中文教学:病理生理学本科教材一、二、三、四、五、六、七版;双语教学:pathophisiology 第一版),后又增加了专科教学(病理生理学专科教材第一版)。近几年又开展了继续再教育,全日制

研究生课程(高级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进展,病理生理学实验技术),在职研究生课程以及针对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的培训课程(临床病理生理学,新编病理生理学),在校本科生选修课程(临床病理生理学,应激、应对与健康)并且针对留学生开展英语授课(pathophisiology 第一版)。

在40余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我学科带头人和全体教师一直重视教学改革,将课程建设放在重要地位,积累了大量先进经验,获得多项教学研究成果。可见,创建我校病理生理学省级精品课程是历经几代人富有成效的努力工作,同时吸收并发展现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理念而实现的。总之,长期积累和不断发展是创建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

2 创建精品课程的保证――优秀的师资力量

医学精品课程如同其他教育课程一样,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及师德风范等直接决定了课程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具备培养优秀学生的条件。

2.1 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特点

目前,本学科有教职工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5人,讲师7人,均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具有硕士学位:10位;学士学位:2位;40岁以上:4位;30岁以上:8位。中青年骨干力量雄厚,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师资队伍与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同行业相比,教学队伍机构合理,实力较为雄厚。

2.2 教学经历及教学改革成就

每一位教师均经过国内专业培训,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积极在部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及各种学术活动中进行讲学,在各学期中都承担着临床医学、儿科、影像、麻醉、妇产、护理等专业的理论授课、实验带教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等工作。目前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主持及参加各类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获得多项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及奖励。

2.3 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本专业通过校级督导听课制、院级督导听课制、青年教师试讲制、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科主任听课评课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外语培训等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使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教学骨干。所有新毕业的青年教师都要担任助教工作,跟随不同教师上课,从中学习经验并帮助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再通过试讲合格后才能登上讲台,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选拔优胜者给予奖励。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使中青年教师队伍稳定。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肺科及重症监护科进行横向联系,加强国内外交流。

通过上述措施,我科室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出类拔萃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是创建省级精品课程和培养有创造力学生的关键和保障。

3 创建精品课程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

近几年,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每学年有2000-3000人,所以上课使用200人大教室,主要采用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本课程录像及多媒体课件清晰美观,图文并茂,富于动态效果,对一些抽象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适当使用动画片段来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努力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制作教学课件,并获得校级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并且自行开发研制病理生理实验教学软件,获浙江省教学软件比赛二等奖。在千方百计提高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多种方法,全方位培养学生。例如,开展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开辟病理生理学橱窗和病理生理学习园地,向学生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新进展;组织学生科研小组,进行初步科研训练,通过科研全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网络教学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产物,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手段的彻底实施,是传统教学的升华。我教研室目前正积极准备进一步完善病理生理学课程网站,内容涵盖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件、相关网站的链接、习题库、网上答疑系统等;制作一套远程教学课件,并且对其中内容经常保持更新。通过校园网将授课内容及测试系统与校园其他计算机共享,方便了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选择性的学习。

4 创建精品课程的保障――教材建设及实验室建设

(1)教材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呈现出高度综合、高度分化和大量涌现的发展趋势。为了确保人才培养始终处于科技的前沿,“教材”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进展,保持先进性,是创建省级精品课程的保障。

本学科参编第六、七版全国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及参编了王建枝教授主编的《Pathophysiology》(全英语)教材。并且主编及参编教材,参考书籍,复习资料等相关教辅材料17部。这些为培养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才起到了保障作用。

(2)实验室建设: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包括基本技能操作训练、验证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学生科研六部分,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包括手术器械和仪器设备(Powerlab)的使用、实验动物和药品、基本操作(动物固定、麻醉剂注射、药品的配制、皮肤切口、气管和动静脉等体内管道插管、结扎打结等),验证性实验含盖病理生理学主要章节内容,如心血管、呼吸、消化等系统,并开设了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及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平台,也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基地。本实验室拥有八个本/专科生实验室,三个研究生实验室,两个实验准备室,实验室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可供8个小班同学同时开展实验。每个实验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自行设计并使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软件。可用仪器有透射电子显微镜、血气分析仪、离体灌流装置、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光度计、倒置荧光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血凝仪、血气分析仪、电脑PCLAB四导系统、MEDLAB四导系统、POWERLAB八导系统、组织匀浆机、电子分析天平、超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常规实验仪器等。这些措施和条件为省级病理生理精品课程的运行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5 精品课程的未来展望和目标

通过课程建设,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学位,并培养在全国有影响的、有能力承担部级科研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和教学水平高的病理生理学人才,使本课程能够保持教学的高质量和长期稳定性的师资队伍。并且不断完善教学大纲以适应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出版和选用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优秀教材及实验指导及教学参考书;完善高质量的本科生题库,建设留学生教学全英文配套题库。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争创在国内同一学科居于领先和先进水平的名牌课程。

参考文献

[1]李秀龙,袁涛.谈如何搞好精品课程建设[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7,3(1):11-12.

[2]王小川,王建枝. 创建国家精品课程的思路与举措[J].医学教育,2005,(1):15-16.

全英文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十二五"和中长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目标,以学校《2015——2016学年工作思路》为指导,以"学生获得高学业成就,"为教学工作重点,各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学业的进步,享受学业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以教育科研引领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工作重点

1、规范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级干部听课、巡课日报制,规范教学工作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每学期"5次"评价为抓手对教师实行过程性评价;将日常多元化的、多角度的过程性评价结果与学期末最终的评价结合起来,奖勤罚懒,形成纪律严明、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和教学氛围。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骨干教师,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逐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干的教师队伍,形成我校教学中坚力量。开展"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全面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3、重视教研。不断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团队优势,加强校本教研力度,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并力争形成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积累。开展基本功竞赛、课堂教学比武等多种形式,以赛促研,促优辅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充分利用外研社,教科所的培训,赛课,交流活动机会,搭建教师学习成长的专业化平台,通过校外赛课,交流课,学生活动等请进专家,外校教师,建立我校对外宣传,走出去的窗口。

4、发挥特色课程的优势。小学部英语以课题研究为导向,以课程研究为重点,以一年级英语教学为切入点,制定各年级英语教学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充分发挥元智科学的教学优势,做好元智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合教研、扬长避短,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5、转变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及方法,构建平等、和谐、对话式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学期教学论坛以"教学方式变革对于学生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分享汇报。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关注学生外在的行为习惯,更要关注内在的心理、思维的习惯。

7、推进阅读工程项目。继续积极响应学校阅读工程项目的号召,创造积极阅读、乐意阅读的学习氛围,以教研组为单位,制定阅读计划和任务,并在学期末的时候展示、总结阅读成果和收获,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8、落实减负增效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继续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研究高效课堂,研究课前预习作业与课后分层作业,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提升或保持学业质量,为新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减负"还需"增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9.加强二课管理。教研组长对本学科二课负责。落实学校二课工作计划,重视日常教学管理,利用各种资源,继续开展好学生体艺选修课,丰富学生的艺术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期末开展二课展示汇报活动。

10、建立以分享为主要方式的校本教师培训模式。制定学期校本活动计划,加强年级组,教研组"金点子"分享。"依靠来自学校内部的那些有思想、有成功经验的教师与同事进行交流和分享,推进教师的学习行动".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关键词:深入课堂 奖优罚劣 连带责任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建立一支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广大教师有压力,有危机感,增强竞争意识,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1)备课做到功在课前。教案规范完整;备出不少于两周的课;要有复备课。(2)上课要持教案,努力上出高效课堂。每学期上好"5+1节"基于知识点的实验课,即:开学第一课、家长开放课、组内(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研究课;新教师汇报课。(3)作业留得科学合理,批改及时认真。作业用本、书写、格式规范统一;作业量适度;提倡根据学生实际分层 留作业;提倡根据学科知识重点及训练点设计特色作业。每学期定期检查作业,并不定期抽查作业。尝试开展学段内作业交流活动。(4)辅导学困生,帮助每个孩子达到成就标准。(5)每人一份优秀试卷评比活动。

2、加强巡课。(1)继续落实相关制度。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按课表上课,控制随意调换、代课行为。无论因公外出或因私请假,凡涉及到不能按课表上课的情况,都要按照要求,填写相应《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请假申请单》,由主管领导进行审批,各组长做好记录,每周上报教务。(2)加强巡课。教学副校长、教务、各级组长要加强日常巡课,通过巡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并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捕捉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亮点,组织大家结合新课标进行讨论学习,从细微处关注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年级组长每天至少巡课一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周至少巡课两次,巡课情况要有记录。

3、继续落实《听课制度》。各级组长要严格按照学校《听课制度》的要求,每周至少听本组教师1节课(多次听同一位教师的同一节课,视为听课1节),除了对不达标教师要跟踪进行多次听课外,尽量不要一学期内多次听某一位老师的多节课,要保证听课的覆盖面,尽可能全面了解本组教师整体的上课情况。组长听课后,应及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被听课教师,并由被听课教师在听课本上签名,组长按"ABC"打出评价等级(A级的比例不超过30%)。教学副主任及主管校长可能随时抽查组长的听课记录。期中和期末,组长要将自己的听课情况进行汇总报教务,在内网上公示被评为A级(优秀)课的情况。

4、作业方面:学期第5周和第15周,教研组长组织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对小学部学生作业进行普查;平时备课组长每两周对本组作业情况进行抽查,教研组长每月对本组各年级作业进行抽查。分别评出不超过30%的集体优秀作业在内网上公示。

5、教研组及备课组活动情况:主管校长、教学副主任不定期参加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教研活动,了解各组开展活动情况。各教研组长要轮流参加所辖备课组的活动,对备课组活动进行了解和指导。

6、我们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应该放在"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上。

各级组长对本组负责,采用连带责任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词:以赛促研 专家引领 自我提升

要确保学生获得高学业成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1、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成为"适合一切学生的高质量的教师".

具体解读: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学校放心。

2、制定专家进校计划。

继上学期采取"走出去听听"和"请进来讲讲"两种形式,各学科建立起学区、海淀区、北京市各级专家的引进机制,英语以外研社开展的培训活动、校际交流为平台,深入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教学教研水平。对专家引进的效果进行问卷及教师座谈,切实了解一线教师的需求。

3、"一师一优课"

借力教育部"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的选拔,在校内开展骨干教师展示课、研究课、谈固来访交流课,家长开放课,使每位教师每学期最少上一节优质课。通过各类课堂展评,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促进教师规范教学。

课堂教学必须紧扣教研组课题,进行教材解读、教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4、"一师一论文"

每学期要求所有老师在教学和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每人至少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通过写论文,帮助教师由经验体系向建构自我的思想体系的转变。

5、完善评比制度。学部成立以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为评委的评审小组,对各类展示课及论文进行评比,课题内容与时间自行确定后上报教务,再由教务统筹安排,学科评委随堂听课。按学科参赛人数的30%评选出一等奖颁发证书并在内网公示表彰;二等奖不超过40%,一并公示。并在期末进行颁奖。

6、收集赛课资料,建立资源库。所有参赛课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录像等,均以电子版形式上报教务存档,供所有老师查阅、学习。

(三)做大做强特色课程。——关键词:循序渐进 特色发展 学校命脉

1、英语特色建设、双语科学

1)继续完善英语语言文化课堂,逢西方的重大节日都在英语课上对该节日有相应的介绍并组织相应的活动,教师应将这种具体的节日文化和活动设计体现在教案和教学设计中。另外,在一二年级推进双语科学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组织老师进研究课堂,尝试新课程的教学与展示活动。在学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特色课程展评,制定各年级英语教学方案,开展英语文化课堂-关注学生国际思维,视野的培养,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课题下开展有教育意义的英语特色活动。

2)。 校本阅读工程

英语图书角,阅读角, 英语阅读课,英语阅读习惯培养研究,英语阅读活动等。

3) 英语教材整合

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包括校内《Backpack》教材与《新标准》《新起点》教材的整合,区别),做好统整与融合。

4)。英语课堂:

A. 浸入式全英文授课:热身(歌谣/daily show)-导入活动—学习活动(呈现任务-新知学习-新知操练-新知巩固)—知识拓展(还原生活)—实践活动(生活运用,家庭作业)的教学设计模式;

B. 关注思维视野: 发现当讲的文化的切入点,或者比较有趣的文化差异,教学中融入文化的讲解,另外补充反映西方文化的片子,文章等。通过词汇,句型,语法,文章的讲解把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的培养融入一点一滴的日常教学。

C. 关注口语教学: 学习是为了运用,且注真实情景下的语言使用

D. 落实周三英语日

2、元智科学。

A、加大宣传力度

B、关注课堂

(四)各学科明确短期目标——关键词:学科口号 务实清晰 螺旋上升

没有目标的努力是没有实际价值的。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应从目标的确立开始。从短期目标开始,一个个阶梯逐渐提升,小的量变积累会出现大的质变。

1、 各学科要有短期目标,并将目标浓缩为一句深入人心的清晰的口号。如:语文:让每个孩子每月读一本书。英语:让每个孩子每周讲一个英语故事。

2、 各教研组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促进短期目标的达成,并制定考核方式。

3、 学部对各组目标的达成进行抽查,评比。

(五)开展丰富多彩学科活动——关键词:减负增效 培养兴趣 提升素养

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对于提升孩子的学科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活动中得到将所学知识内化,不断成长。活动的开展亦能有效地促进家校和谐。

1、 学科活动的开展要量化考核。语数英大学科以教研组提出的短期目标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语文英语开展课本剧展演、演讲活动,讲故事比赛,数学的计算题、应用题比赛。音乐举办器乐演奏、独唱比赛、专场演出、美术举办绘画比赛,画展,体育科学通过开展学科活动为更高一级的比赛选拔人才。

2、 学科活动要制定全面的方案,确保全员参与,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奖状。

3、 学部将对学生和家长对活动的开展的参与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

(六)建立学生的学业档案——培优补差 全面提升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业档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评价内容多维化,从学生学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书面检测与实践展示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加重视过程。

1、横向 .本班学生间,同年级学生之间进行比较。

2、纵向。学生本学期成绩与上学期成绩进行比较。

3、就学业进步情况与学生、家长进行座谈。

4、开展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

5、因材施教,差生学业成绩要有进步,优生要冲向校外,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6、各学科针对提升学业质量水平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语文为例:为了提升我校语文教学的学业增量下学期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调整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关键词:每天渗透 举手投足 规范大气

每个学校的孩子,当他离开校园时,总会带上母校给他留下的烙印。我们要培养举手投足大气沉稳、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合作、善于思考的国际化预备英才,每一节课,对孩子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1、制定量表,确立课堂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学会倾听的习惯((1)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玩玩具及学习用品,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2)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3)要倾听老师讲解,并按要求认真练习。)

善于思考的习惯((1)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2)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3)课前预习知识,不明白的问题提前做好标记。)

敢于提问的习惯((1)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2)发言时,站得直,口齿清,讲普通话,声音要洪亮。)

与人合作的习惯((1)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2)与同学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自主读书的习惯((1)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2)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3)不阅读不健康书籍,不看不健康光盘,不浏览不健康网站。(4)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

认真书写的习惯((1)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头,执笔处离笔尖一寸。(2)书写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文字和符号都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搜集资料的习惯((1)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1)能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2)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2、听课过程中对习惯养成进行评价监控。

(八)切实提升二课质量——关键词:过程监控 成果汇报

选修课是我校的一大特色之一。这个学期要做三件事:

(1)多元评估,学生评、家长评、学部评。包括教材使用、考勤、总结、学生作业、学生技能。期末所有选修课成果展示,评选优秀教师和优秀成果。

(2)完成一学年的选修课课程及案例选。

(3)完成体育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的高效优质训练。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教学工作计划(二)

昨天下午,陈咀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利用教研时间共同学习了教务处本学期工作计划,王雪松主任就重点工作进行解释说明,并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尽职,保证此计划的顺利落实。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现代课程意识,增强教科研能力,转变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加强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革,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坚持以学生为本,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师生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

二、    主要工作

1、加强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2、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3、改革教学教研形式内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教研能力;

4、研究制定规范学生坐姿书写姿势工作要求;

5、开展陈嘴中心小学第二届"少年书香"集体诵读活动;

6、研究酝酿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师教学考核评估办法。

三、    具体措施

(一)、加强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1、坚持周前备课课前备课及候课制度,教育学生预备前到校,做好课前准备(教务处将抽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计入教师考核);

2、按课表上课,按课时上课,不更改课程,不拖堂,坚决不占用音乐课、体育课、读书课、班队会课;

3、保证学生课间十分钟活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

4、保持课堂安静,杜绝乱班,不得令学生离开学习场所;

5、认真批阅作业,不允许他人代批作业;

6、校领导及教务处原则上皆以推门课形式听课,进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鼓励教师阅读教学书籍,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2、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上述两项教务处根据教师每月提供的篇数及质量情况在考核中予以加分。)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不怕失败,不畏难,不安于现状(教务处根据教师提供的改革创新内容、目标、措施及实施情况评价并反应到考核和评优条件中);

2、创新作业布置批阅形式内容,提高作业布置批阅效果,低时高效;

3、创新教学形式内容,提高学生课程学习兴趣;

4、严格要求,促使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改革教研形式内容,研究解决学校教学教研实际问题,提高教研效果,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1、开展集中教研与分组教研相结合的教研方式;

2、集中教研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内容,开展"一师一家"中外教育家讲座活动;

3、以学校、教师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分组教研,严格分组教研纪律;

4、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45岁以上任课教师按每学期各类听课10节标准计入考核,45岁以下任课教师按每学期各类(各种教研、个人互动等)听课25节标准计入考核,);

5、积极争取"走出去、请进来",开阔视野,争取聘请教研员及专家定期来校听评课指导教学。

(五)、研究制定规范学生坐姿书写姿势活动方案

(六)、开展陈嘴中心小学第二届"少年书香"集体诵读活动

上一篇:模拟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钳工技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