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1 19:12:05

秋天的诗歌

秋天的诗歌范文第1篇

1.案例背景

传统的诗歌教学,常常重分析,常常是“就词论词、就句论句”。理性的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诗词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完全失去美感。学生往往因不能进入诗的意境、领会诗的韵味而觉得枯燥无味。利用多媒体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等信息创设教学情境,做到形声并茂、音画同步,从而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诗歌教学由传统的重分析,转到启发学生想象,体会诗歌中的内蕴美上来,为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营造心境,让课堂扬溢着诗意。

2.过程描述

2.1 看秋天。第一节诗歌的画面感最强,露珠、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等带着农家秋天气息的事物,容易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一幅具体的农家丰收图。因而我让学生描绘在他们脑海里形成的画面,事际上也是让他们将诗歌中的具体意象,通过语言的表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意境,体会这种意境就是读诗的目的之一。然而诗歌中有很多内容是图片无法表达的,于是我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学生作品,让学生们谈谈还有哪些文字内容是画不出来的,目的是通过文字与图片的比较让学生深入文字,进一步感受到诗歌语言独有的凝聚力。

2.2 品秋天。在对第二节诗歌的处理中,我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体会文字,介入了一段对比文字,删去了原诗中“冷雾”、“圆圆地”、“乌桕叶的影子”、“满”、“轻轻地”、“游戏”等充满秋天味道以及诗歌情感的词,让学生比较两段文字,让学生通过文字之间的比较,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而体验到作者语言的优美与表现力。这比学生单纯的寻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都急于发现我漏掉的部分,积极性很高。

2.3 听秋天。前两节诗歌侧重于描写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节诗歌则重在写人的内心微妙的变化、感觉,提升了全文的情感。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用音乐,因为音乐最能走进人的内心。我用了两首不同的音乐,一首是明朗欢快、情感激烈的乐曲,而另一首则是略带忧伤,情思飞扬的《少女的祈祷》,让学生在两首具有强烈对比的乐曲中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将诗歌中含蓄表达出的少女的思恋之情解读出来。

3.教学反思

3.1 教学媒体运用的反思。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美的,充满秋天意境的网页课件。课件用落叶、枫叶、蓝天、白云、稻谷、蜻蜓、果实等等秋天的典型事物渲染秋天的氛围;用音乐渲染秋天的意境;让学生在图片、音乐、flas的渲染之下,感受到浓浓的秋意,从而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表达的意境与情感。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这优美的、处处弥漫秋天的气息的课件,这为传统的诗歌教学拓开了一条新路,帮助学生理解与体会诗歌的意境。优美的课件为学生的朗读、品味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2 图片、音乐、文字并不是单纯地介入。诗歌的语言不能过多地去分析,所以我借助其它手段引导学生去体会。在三段的诗歌中,我分别借助图片、文字、音乐的介入,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味。如在“品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文字的删减比较,通过对个别字词的品析,学生马上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在“听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两种不同音乐的比较,学生领悟到本段的诗意,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体验。

3.3 以朗读贯穿始终,体现语文味。本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在朗读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后又能指导朗读。每一节的朗读指导,为下文的朗读作铺垫;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相辅相成;最后的配乐朗读又使整堂课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与自信心。朗读与品味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提高。

秋天的诗歌范文第2篇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活动中,幼儿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只机械地听读、朗读、背诵诗歌,教师也会以幼儿能否背诵出诗歌作为衡量诗歌教学活动效果好坏的标准,只注重了教师“教”的过程,却忽略了幼儿“学”的过程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从而埋没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教育价值。当然,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教学条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产生的,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幼儿园大班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尝试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灵活性、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互动性等优势,深度挖掘诗歌的多层面教育价值,大大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学习诗歌的情绪,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接受新鲜事物的前提,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时,才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融入其中,幼儿更是如此。对于幼儿而言,诗歌不过是将语言按照节奏说出来,在没有走进诗歌的意境、不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前,幼儿会觉得读诗歌远不如听故事来得有意思。如果不能将幼儿的兴趣与情感带入诗歌当中,我们的诗歌教学最终仍然只能落到朗读与背诵上。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融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色彩鲜艳、活动多变的幻灯片及悦耳动人的音乐,会使幼儿的学习情绪、求知欲望自发地释放出来,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能将这种情绪贯穿于活动的始终。例如在大班的一次语言活动中,笔者选择了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诗歌仿编的内容,以理解原诗歌的内容和句式结构为基础进行仿编。幼儿如果要仿编新的诗歌,对原诗歌的内容就必须有清晰透彻的了解和理解,为了将幼儿引入诗歌的情境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了本次诗歌教学活动的精彩导入。活动开始后,在《秋日私语》的音乐背景下,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了一个飞舞而来的小天使,并以小天使的口吻告诉幼儿:“小天使带来了秋天的秘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幼儿的探究心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屏息等待着小天使带来的秋的“秘密”。接下来,在《秋日私语》的音乐所带来的秋的宁静与深沉中,笔者边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边结合原诗歌的每一句内容播放以秋季景色为素材的幻灯片,把每一张幻灯片都加入了活动的效果。孩子们在唯美的诗歌情境中,在幻灯片的提示下,情绪始终处于对秋天美丽景色的陶醉状态,仅仅欣赏了一遍诗歌,已有半数以上的幼儿记住了诗歌的内容,这为下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挖掘诗歌教学的美育价值

中国的语言文学享誉全球,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在语言意境、艺术形象、语言结构方面所表达的美感都是其他语言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幼儿园诗歌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功能。要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中多层面的美,光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完成的,而现代信息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诗歌的形象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我们从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不难总结出幼儿的思维特点,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幼儿思维特点的适应。例如在大班欣赏诗歌《春天的秘密》的语言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结合诗歌内容,简单画几幅春天的景色画,边说诗歌边出示画,往往因为画面呆板、色彩美感不够等原因无法将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美、意境美淋漓尽致地展现。而利用信息技术,将诗歌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色制作成有声有色有图像的幻灯片或录像片,教师边朗诵边播放影像资料,将一幅幅生动的春天画面真实地呈现于幼儿眼前,使幼儿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从而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全部激发出来。再如在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中,诗歌中“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对于幼儿来说,尽管枫树、松树、大地是具体的,可欢快的红色、摇来晃去的绿色、迷人的彩色却是抽象而难懂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幼儿在白板上看到的是火红的枫树叶在秋风中飞舞着落下,松树在秋风中晃荡摇摆,黄红绿交织的树林、土色的山坡拼出的彩色的大地,抽象的诗句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秋天画面。这样的画面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使诗歌中蕴藏的形象美深深地印在幼儿的脑海中,短短几句诗句,却容纳了大自然无尽的美。在散文诗《落叶》中,栩栩如生的拟人化手法,使得诗歌中的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这些原本就为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当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功能,将诗歌的内容制作成动画供幼儿欣赏时,幼儿轻松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创作欲望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在教师和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喜爱的其他小动物续编到诗歌当中,充满了童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诗歌的意境美,引领幼儿融入诗歌的情感

语言的魅力在于其富于变化,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对话,使得故事富有生命力,而诗歌语言的美更多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上,意境需要用心去营造,去体会。传统的诗歌教学之所以不能调动起幼儿内心的情感,是因为在师生的朗读与背诵中很难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而运用电教媒体,我们可以通过音效将诗歌置于音乐背景中,

也可以让诗歌中的形象说话。如大班的诗歌《春雨》,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描述雨的声音,在请幼儿欣赏诗歌时,配上春雨的“滴答”“滴答”声,营造出春雨的意境。再如诗歌《春天的秘密》教学中,燕子的叫声、小河的流水声、拖拉机的耕种声,加上朗诵诗歌时分别以燕子、桃花、小河、农民伯伯的口吻分角色朗读,春的意境便会带幼儿走入春天的绚丽色彩中。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凸显诗歌的结构美,引导幼儿尝试诗歌的创编

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有序、简短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对诗词的结构要求。儿童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自然流畅,这里要求的也是诗歌的结构。因为诗歌具有结构美的特点,所以便于幼儿欣赏与诵读。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增多,创作与表达的愿望随之增多,《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仿编与创编诗歌便可以为幼儿提供创作与表达的机会,是大班幼儿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适宜活动形式。仿编与创编诗歌,诗歌的结构是关键,结构是一首诗歌的支架,有了支架,诗歌的内容才有依托,而诗歌的结构恰恰是幼儿理解与掌握的难点。当然,对于幼儿来说,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有重难点,因为我们要遵循“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同时,对于不同的幼儿,重难点目标的突破应有不同的层次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做到将重难点突出放大,更无法通过反复再现来帮助幼儿理解。但现代信息技术却能适时适度地放大、重现重难点,凸显诗歌的结构美,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仍然以大班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活动为例,在仿编诗歌的活动中, “仿”是以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为基础,改编诗歌的内容,那么对于原诗歌的句式结构理解是否清晰透彻,就成了仿编诗歌前最重要的铺垫,因此,笔者将“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让幼儿顺利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了句式结构图谱,所谓图谱,就是将句式结构中文字有变化的部分插入图片,如“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清香的黄色;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在课件中,、枫树、松树、大地、清香、欢快、摇来晃去、迷人、黄色、红色、绿色、彩色这些变化的文字都变成了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句式结构。

幼儿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之前的生活经验源源不断地跑到了幼儿的脑海中,仿编的环节在难点突破的前提下瓜熟蒂落,每组幼儿都编出了一首动人的《多彩的秋天》。

三、运用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鼓励幼儿自信地展示诗歌的美

秋天的诗歌范文第3篇

课文密码

《秋天》这首诗歌描绘了秋天原野上流芳溢彩、生意盎然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思想感情。

全诗共七小节,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了秋天的特点。这里描绘了秋天的太阳和空气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传达一种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描绘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这里,先写秋风送走了火热的夏天,迎来了桂子飘香的金秋,为下文的描绘发挥先导的作用。接着,从不同的视角,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事物,描绘秋天田野上的美好景象:第3自然段,是抓住“稻穗”“蝉儿”“向日葵”“野”等来描绘田野的迷人风姿;第4自然段,是抓“苹果”“葡萄”来描绘果园里的成熟景象;第5自然段,是抓“玉米”“高粱”来描绘田野里的丰收景象。最后,概括了秋风的特点,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秋风、秋光改变了田野的面貌,以及人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在秋天的田野上辛勤劳动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描绘了秋阳明丽、黄叶降临的景象。这里,写作者在明丽的秋阳下,捡一片秋叶珍藏,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留恋的感情。

这首诗歌以饱含真情的笔触,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活泼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天那绚丽多彩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

同伴例文

学了《秋天》之后,畅骏同学把诗歌中描绘田野丰收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了这样的几段话。

走进秋天

秋风,吹走了夏的燥热,吹来了秋的成熟。

田野里,一棵棵粗壮的玉米横竖成行排着整齐的方阵,健硕挺拔,个个举着红缨,向人们致敬。一些调皮的玉米粒,似乎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急不可耐地从苞中探出了小脑袋,欣赏着外面怡人的秋色。

一株株高粱高高地举着红红的火把,威武地站在那里。一簇一簇的高粱穗儿连成一片片,就像燃烧着的火焰,火红火红的。那沉甸甸的高粱穗儿,籽粒饱满,圆鼓鼓的,在阳光下闪着亮光。在秋风中,高粱地里不时传出阵阵欢笑,一曲甘醇的酒歌已在人们的心中酿造,让人兴奋,令人陶醉。

走进秋天的田野,我们会发现迷人的秋色就在秋风中荡漾!

读了畅骏同学的改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从这样的改写中,你是否领悟到了一些改写诗歌的方法?

下水作文

为了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领悟改写诗歌的奥妙。文老师把高鼎的《村居》这首古诗改写成了如下一篇文章:

乡村的乐趣

早春二月,阳光明媚,春意盎然。

我走出居所,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看,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从松软的泥土里,探出了嫩绿的脑袋儿。几只欢快的黄莺在空中无拘无束地飞舞着,歌唱着。它们的舞姿是那么轻盈,歌喉是那么甜美,为迷人的春景增添了无穷的生趣。

和煦的春风徐徐地吹着,堤岸上的柳树轻轻地摇曳着嫩绿的枝条,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梳理着秀发。在阳光的映衬下,柔嫩的柳枝显得光彩夺目,似乎每一片嫩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如诗如画的春光使我沉醉了!

“放风筝喽!”一阵银铃般的童音从身后传来。循声望去,原来是一群散学早归的孩童正手持各式各样的风筝准备去放飞。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春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东风吹来,孩子们一手拽着线,一手举着风筝,在草地上飞快地奔跑着。那五颜六色的风筝都陆陆续续地飞上了天空,自由自在地翱翔着。孩子们追赶着,嬉戏着……

这番欢腾的景象,似乎把我带回了那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

太阳已经偏西,仍旧不知疲倦地吐洒着光辉。眼前的那草,那莺,那柳,还有那放飞风筝的孩童,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春色图,谱成了一曲和谐的春之歌。

写作秘诀

从上述两篇例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改写诗歌,得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理解诗歌的意蕴。这是改写诗歌的基础。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凝练的,而其表达的意蕴却是丰厚的。上述的两篇例文之所以改写得精彩,是因为改写者对诗歌的内容及其抒发的情感有着正确、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其实,只有在理解了诗歌意蕴的基础上的改写,改写出来的内容才会忠实于原诗的意蕴,与原诗的感情基调保持着一致。

第二,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是改写诗歌的关键。上述的两篇例文之所以能够生动地再现原诗的“景”,表达原诗的“情”,是因为改写者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对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及其表达的感情进行具体描写和适当补充、扩展,浓墨渲染,把有韵的诗句改成了精美的文字,形象生动而鲜明,准确地反映了原诗的意境和神韵。

秋天的诗歌范文第4篇

王家洋是贵州有特色的诗人之一,属于直情写作的诗人,感情饱满,常常把自己的笔灌注于自己的乡土,把他诗歌的灵魂回归自己的故乡,这是引起我关注的地方,也是引起读者关注的地方。

当下诗歌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诗人们应该反思自己。很多人把分行的文字就叫诗歌,那是对诗歌的误读。诗歌的使命是抒情,是真情写作,不是物事的叙述。王家洋在喧嚣的时代,把他诗歌的意象伸入自己的故乡,如《怀念村庄》:怀念村庄/怀念我年迈的父亲/他身子的张力/令我的诗句逊色/在花朵的后面/在灵魂的后面/有一双眼睛/倒映着天空、和我。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艺术哲学》)认为:很多作家的成名作,或者说终生的主题,一般是从故乡开始。我想对于出生乡村的王家洋也不例外。村庄作为诗人心灵的栖息地,是灵魂的最后的归宿,不单纯是一种象征的符号。《秋天》《犁》《感受泥土》等都是发自内心的声音,细微之处见精神,如《秋天》:揭开来路的石板/我先是看到:星辰和父老乡亲/然后才看到:阳光和爱情//……//一枚果实抵达秋天/足够你回味一生。

从家洋一系列乡土诗歌可以看出,家洋是一个真情实感的人,其诗歌写作属于感情写作,不是玩文字游戏那种。在当下处于二元文化的语境下,把自己的故乡的物事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把自己的心灵置放在故土或者故乡的父老乡亲之上,使诗歌回归乡土,抑制和避免了当下某些诗人的诗歌横向移植,如《到乡下去》:弟兄们,走!我们到乡下去/那儿的天空一尘不染/那儿的流水清澈见底/卷起裤脚,敞开胸膛/我们便成乡下人了/我们就成好弟兄了。当人们漠视乡村的时候,王家洋大喊到乡下去,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诗歌写作的转向。一扫烦躁的心灵,给人以幽静和慰藉。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认为:“文学的日趋贫乏和苍白,最为致命的原因,就是文学完全成为了纸上的文学,他和生活现场、大地的细节、故土的记忆丧失了基本的联系。”当下的乡土诗歌成为了一种过去的文化符号,停留在一些表面的书写形式。而家洋的诗歌确是直接触及乡村的痛楚,演绎他与乡土的天然的联系,把自己生命的强音融入乡村的深处,诗歌满是泥土般的沉重,让人想到他和村庄里人物的真挚情感。家洋乡村诗歌的现场感、责任感等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诗歌“磁场”,吸引读者的目光。如《面南而立》:这是一场雨/滋润着中国的农业/被泥土拉成弓形的人/是我的父亲/或者母亲/他们以天空为钟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那些原始的金属或非金属/握牛鞭的手/经常僵在空中/在风雨中行进;如《感受泥土》:感受泥土/我们幸福无比/赤脚伸进田里/以手为杯/脚趾问冒气的氛围/令四肢激动不已/如同走进粮仓/想象自己是一粒饱满的谷子……家洋对故土的不停打量和耕耘中,呈现出了自身的文化亮色,有着他诗歌创作的价值:站在田坎上的人无法感受/只能成为背影/或者背景/而背影或背景/并非我们所企望/我们以谷垛的方式立于田里/是出于对泥土的眷恋/女口同我们死后深入泥内。

故土是一个人最早的生命源地和生活空间,是一个人最初的心灵之乡,同时也是一个诗人生命的起点和文化归宿。如《在故乡,我放声大哭》:在秋天,在庄稼收割完之后/我来到故乡,来到亲人们的面前/将我的泪水,一点不留地/流出/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像亲人们一样/和我一起,泪流满面。故土情怀的喧嚣,吐露了诗人赤子般的情怀,产生了乡村的历史和现实穿透力,成为心灵的文化坐标,如(《献给父亲》之一):我们常常怀想粮食经历的风风雨雨/不亚于一场殊死的战争/理解一口沉默不语的深井/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父亲!我们正以同样的姿势/做你的犁铧、镰刀和锄头。我对王家洋诗歌的理解,应该是他生命的故乡的策源地,他的乡村诗歌尽管没有什么离奇的语言和什么新奇的形式,但这却是诗,是他写给自己故乡的诗。诗歌的责任就是表达诗人的观点,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传递诗人内心的信息,这是真正的诗歌。当下伪诗歌充斥诗坛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王家洋的“到乡下去”,也许就是一种对于诗歌的文化拯救或突围。或可以说是对诗歌的心灵呼唤?诗人不单纯对于父亲表面形象外在的文字描述,而是通过父亲外在的写实的前提下,抒发作者自己的真情。对父亲的感恩之隋跃然纸上,如(《献给父亲》之二):我们是你生命的果实/你是我们生命的血液/每每呵/我们久久掂量犁铧、镰刀和锄头的分量/汗水和泪水/常常压得我们喘不过气/从你和我们告别的瞬间,父亲/我们发现/你收割庄稼时的表情。在当下,这种真正抒情的诗歌已经不多见了。如果诗人对于父亲没有真正的情感,是写不出这样感人的诗篇来的。不难发现,乡村的物事成为了他书写的载体。从中发掘其生活中带有内涵的东西。无疑,父亲是家洋诗歌的心灵载体,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他的诗歌里,延伸着他永远也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怀和感恩之心如(《献给父亲》之三):在现实和梦幻的围攻下,父亲/你仅存的力气/还不够努力抓住一棵电杆/你常常提醒我们,要狠下心肠/割掉多余的尾巴/而父亲,你的一生/又何曾轻松过几许/你说,你唯一给我们留下的/就是你身后的脚印。

家洋的故土情怀、心灵写作,以朴实的诗歌,给我们吹来乡村的季风。把心灵放置在自己难以割舍的家乡父老身上。他的这种书写方式,是我比较推崇的地方。

秋天的诗歌范文第5篇

教材对诗歌的安排,一般是每册一首现代诗、两首古诗。这样的诗歌教学量,在教材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少的,而且仅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也满足不了学生对诗歌学习的需求。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浩如烟海,从开拓眼界来说,国外的很多诗歌也非常值得学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课外,以诗歌小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小学一般在早晨安排40分钟左右的时间晨读,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20分钟进行诗歌诵读。

课程标准提倡“与黎明共舞”的晨诵项目是以适合学生的儿歌、优美的儿童诗及古典诗词为主的复合课程。晨诵诗歌教学的目的是让诗歌与学生建立起关系,丰富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晨诵的过程中与诗歌交融,沉浸其中,玩味其间,充分体验诗歌的丰富性。晨诵不提倡机械的背诵,而是将诗歌与学生联系起来,让诗歌真正成为润泽学生心灵的营养品。作为晨诵教学的内容,我们有很多合适的诗歌,但在小学阶段,还是应以儿歌、优美的儿童诗以及古典诗词为主。

晨诵,作为课内诗歌教学的有力延伸,选择什么样的晨诵课程内容很重要。儿歌、优美的儿童诗作为晨诵课程的重要内容,老师要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关于儿童诗,人们这样定义: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儿童诗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我们带给学生的儿童诗应总是带有饱满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以及天真的想象。这样的儿童诗是学生所喜欢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如这首《落叶》:蓝天中的美人鱼/跳着优美的舞蹈/在偌大的海洋中/打着旋儿,伴着风儿,潇潇洒洒/悄然无声地落下来/悠闲地静听着/大雁的别离歌。秋天是美丽的,片片落叶像彩蝶,像小舟,在诗人罗英的笔下,却又成了美人鱼,在蓝天这“大海”中跳着优美的舞蹈。多么奇特瑰丽的想象!作者把秋天的美写得酣畅淋漓,怪不得秋天被评为“万美之中秋为最”。这样的诗歌既有独特的想象,读起来又特别优美,作为晨诵的内容尤其受学生的欢迎。如果要设计以秋天为主题的晨诵课程,这首诗是很好的选择。

在儿童心理学中,儿童的年龄段很长,从初生至十七八岁都属于儿童。让小学高段的学生也像七八岁的孩子一样读相同的诗歌是不太合适的。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带给学生快乐之外,还应该给学生带来思考,带来更多关于生活的启示,让学生明白,生活不仅有甜这种味道,还有很多其他的味道。因此,通过晨诵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要分阶段进行。

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通过“毛虫和蝴蝶”阅读项目组,对儿童的阅读心理进行了精彩的阐述: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学生每一年的阅读,应该符合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这段阐释与儿童的阅读心理相近,诗歌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小学低年级,我们可以以这样的儿童诗作为教学和阅读的重点,如金波先生的《云》:蓝天蓝,像大海/白云白,像帆船/云在天上走,好像海里漂帆船/帆船,帆船,你装的是什么?走得这样慢/不装鱼,不装虾,装的都是小雨点/雨点,雨点,请你快下来,帮我浇菜园。这样的诗歌浅显易懂,由一连串的想象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洋溢着生机盎然的童趣。而到了中年级,我们可以以这样的儿童诗作为教学和阅读的重点:如贾尼·罗大里的《月亮海》:月亮海里,没人跳水嬉戏/那里没有一滴水/一条鱼儿也没有/不会游泳的人们/这是多么美好的海!这样的儿童诗除了语言非常优美之外,也很有意境,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到了高年级,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就更深入了。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老师完全可以把更多的不同的诗歌推荐给学生。如金子美玲的《雪》:上面的雪/一定觉得很冷/轻盈地依偎着冰冷的月光/底部的雪/一定觉得沉重/负荷成百人的重量/中间的雪/一定觉得孤单/它既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这样的儿童诗和中低年级的儿童诗比起来就多了很多可以思考的内容,读起来意味深长。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像泰戈尔的《飞鸟集》、狄金森的诗歌等,老师完全可以推荐给学生。

除了儿童诗,古典诗歌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晨诵。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用情品诗,用心读诗,走进了诗歌的世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带着学生向诗歌教学的更深处漫溯。

秋天的诗歌范文第6篇

1. 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体会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2)能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理解诗歌的意境,能更好地把握分析诗歌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赏析,能写一首小诗。

3. 情感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品味诗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会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秋天的美。

【教学方法】运用诵读法,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的方式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秋天》的多媒体课件,《秋天》的音频文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初读感知(要求课前预习):

1. 相关资料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2.根据拼音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肥shuò qī息 乌jiù

梦mèi 清liè 枯hé

lián刀 xī shuài liáo kuò

3.释义(如:丁丁,等)。

二、引“秋”: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三、说“秋”:(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眼中的秋

四、诵“秋”:

1.指导朗读:要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并且要有感情。

2.学生读诗歌。

3.你对刚才大家的朗读满意吗?尤其是哪些地方?你再来示范一下。

五、品“秋”:

1.品语言

①小组内大声地讨论,探究全诗,也可互问互答。

②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句,然后美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感情、分析语言的精妙之处。)

③交流探讨阅读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④汇报探究结果:

A.选了哪些景物?

B.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的?

C.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D.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E.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每一节都可以按照这种思路来讨论完成。)

2.品结构

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还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幅优美的画面。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六、找“秋”: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找出古诗中“秋”的影子。

七、赏“秋”:

读一读著名散文家峻青的《秋色赋》,体味其中的感情。

八、写“秋”:

1.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这首诗每一小节的中心句摘出来组合成下面这首小诗,请你仔细品读、揣摩,试试看自己能不能再仿写两句。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可不可以用这些词语:躲藏、翻滚、飘零、徜徉、荡漾……)

2.在生活中,搜寻你记忆中的秋天的印象,展开想象,用手中的笔来赞美秋天,表现秋天的美,写一首秋天的小诗。

九、小结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热闹喜庆,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明媚、快乐的秋天,是清幽淡雅而乐在其中的秋天,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十、作业:

1.课外阅读:

(1)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欧阳修的《秋声赋》

秋天的诗歌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诗;悲秋;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24-01

古诗人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一般是借秋色、秋景、秋物、秋风、秋声、秋叶等一些具体意象来表达羁旅怀思、感世伤生、老病之哀、家国之痛的感喟。本来秋天是一个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万物成熟的季节,这个季节带给人丰收的喜悦以及成熟的饱满感。那为什么秋天总是引起古代诗人的悲愁?以下将作简要分析。

一、心理因素

诗歌是文学作品基本体裁之一,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它吟咏的是使人最激动的生活事件。它要求精选生活材料,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用极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必须要一积累获取一定量存在在生活中诸多材料为基础。外来刺激被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接收,作为信息进入记忆。有的刺激强烈,或与本人某种需要、某种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的信息不经处理就作为精神材料直接流入长期记忆。这些会经常不经意地被诗人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同时,人们在快乐悲伤两种不同感受中常常对悲伤消极的事物情绪反而感受更深刻,能形成强烈的刺激。秋天季节里的景物多呈现出成熟即将凋零的状态,从一年四季节的范围来看,从小范围来说古代诗人以伤春为主题的诗作多是以暮春为创作材料,而非初春。从大的范围来说古代诗人以悲愁为主题的诗作就会多以秋天为创作背景和材料,而非春夏冬。这是一种心理意愿自然选择。

所谓“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萧瑟凋零,古诗人生活的时代往往征战不断,又交通不便,也不像现在有通信工具,离别之后难以联系。每到秋天,自然景物中由于自然规律纷纷开始归向自己该归向的地方,有道是:“落叶归根”、“大雁南飞”。看着这些自然景物诗人联系自身或想起离别的亲人朋友便会形成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从而情景交融便形成了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二、文化因素

比较外国诗歌以及现代诗歌可知悲秋感秋的诗歌创作多数出现在中国古诗中,外国诗歌情感抒发很少集中在某个季节时段,在无论哪个季节里只要心里有想宣泄的东西他们多半就会通过文艺创作表现出来。两者的不同说明民族文化差异是造成中国古诗人多作悲秋之诗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国古代主要是儒家文化为主导,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范式以及思想精神。儒家的敦厚内敛影响了几乎每个中国诗人或文人的创作;同时,中国古代长期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的熏染使中国人形成了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中医讲究“因天之序”,这里的天之序即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这天之序相对着季节便是春天即生发、夏天即生长、秋天即收敛、冬天即收藏。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正好对应天之序中的收敛即秋季,这样的契合和对应容易引发诗人的悲秋之情。从这几点可看出,中国文化错综复杂地对从各个方面对中国文人的熏陶,塑造出中国文人特有的东方文化性格,这种性格与中国文化对秋的理解和阐释正好相契合,于是使得中国古诗人总悲秋。

三、生理因素

人的情感一方面会受生理身体因素的影响,中国诗人多是男子,悲秋主题的诗歌多为中年男子所作。孔子道:“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中年对生活已经有足够的认识积累,开始思考生活生命思考身边的事物。同样人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这四个生理年龄阶段也对应着上面提到过的天之序,因此中年对应着秋。由于人的趋同心理,人生活在地球上和其他自然生物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所以中年人对秋天的各种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现象能有同感,同感的触发易引起情景交融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诗人的情感宣泄,如白居易的秋思中写到:“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经过以上的原因略析可见有关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很复杂,需要了解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基本心理机制等的理论知识,上面提到的生理因素也需要了解中医的精神,而中医又与中国的文化密切联系,所以这种原因的分析由于涉及面广泛而艰难繁杂。本文只作简略分析。

在我国古诗诗歌创作史上悲秋诗歌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不可否认它们的中国诗歌贡献,而有关这种现象原因的分析也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秋天的诗歌范文第8篇

关键词:后新诗潮 于坚 海子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朦胧诗”是在民族的空前浩劫和忧患中产生的,是曾经轻信过的某种理想价值秩序瓦解过程中留下的诗歌化石,其诗歌中的话语主体是一种集体的经验主体,即为时代暴力所规定的带有社会规定性和普遍性的东西。而“后新诗潮”中的话语主体,带有更多个人体验的性质:历史的噩梦过去之后,虽然解冻是一个过程,但“四个现代化”政治经济目标的设定,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每天都在擦去与书写新的经验,促使着新的心性――文化型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人”的意识的迁移。“后新诗潮”尽管在抗争上也以群体的方式出现,但在诗歌中却是对“集体共同性存在”的背叛。总体上看,经由“后新诗潮”个人体验的强调与放大,人们会强烈感受到个人意识的进程,这时的个人已不复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他们的自我是矛盾的、分裂的,在这个意义上,“后新诗潮”作品是新一代的精神画像,是窘迫现代生存中不断破碎的心灵碎片。

后退的诗人于坚

于坚是“他们”诗派的重要诗人,也是“后新诗潮”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于坚的诗歌写作可以分为几个阶段:80年代初期是以云南高原的人文地理环境为背景的高原诗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河流》、《高山》等;80年代中期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口语化写作时期,代表作有《尚义街六号》,《罗家生》等;90年代以来是更注重语言作为存在之现象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对一只乌鸦的命名》、《0档案》等。其中长诗《0档案》带有很强的实验诗性质,其独特的诗歌内容、诗体形式和词语组织方式,得到一部分读者的赞赏,也受到另外一些人的非议。

于坚80年代的诗歌创作从生命与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经验中取材,将诗歌从神性的、形而上的、终极意义上的悲剧美学拉回到人性的、感官的、日常的生活状态中来。在《尚义街六号》里,诗歌褪去了高雅、严肃的容颜,一群未成熟的青年“恩恩怨怨吵吵嚷嚷”的生活,厕所、抹布、乱七八糟的手稿、口痰、烟头、、吵架这些不雅甚至丑陋的生活场景,人们内心的最隐秘的心理都被写入了一向高雅的诗歌中。诗歌变得日常化、口语化、平民化。在于坚最早的诗作里,写了大量的云南红色高原的诗歌,云南高原似乎就是他生命取之不尽的资源,向他敞开温柔而又宽厚的胸膛。云南高原的生活是朴质的,乌鸦在天上飞,蜜蜂嗡嗡忙碌着,昆虫从种着蒲公英的山坡上爬过,阳光在树叶间沙沙地响,梨花包围山谷,马和牛碰挤着村庄,黑色的石头群、绿色的松树林,远方的山峦在天空下闪闪发光……;每一棵树都保守着它的世界,每一个水塘,每一块青岩石都保守着它的自在,缓慢的时间无休止地延续着……,这种生活就是于坚目睹并为之悄然动容的“真实生活”。

红色高原故乡在于坚诗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地理出现,它表达了于坚理想的一种生活形态。走过80年代诗坛的诗人们,体会过那个激情而又充满理想的时代氛围,很难彻底摆脱理想主义的气质,对于很多诗人来说,现实的粗鄙与无聊的确与他们的精神世界难以吻合。80年代的很多诗人表达过类似的感触。对海子而言,城市是不可忍受的,他的“空虚而贫穷的村庄”才是精神栖身之所,“远方”才是他的家园;而对于于坚,诗中的故乡不是“远方”,而是他成长的彩云之南,那片神秘而粗犷的红色高原,那个乡土的世界就是他存在的生命源泉。

于坚的《罗家生》、《作品52号》、《芸芸众生:某某》、《有朋从远方来》、《送朱小羊赴新疆》等“城市平民诗”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平庸自得的小人物形象,几乎将“朦胧诗”中的“政治美学”洗刷得干干净净,这些诗中的世俗生活也被描述成以下几个关键词:平凡、琐屑、渺小、无所顾忌、粗俗、欲望、卑微……

很多年 屁股上拴串钥匙 裤袋里装枚图章

很多年 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 把钟拔到7点

很多年 在街口吃一碗一角二的冬菜面

很多年 一个人靠着栏杆认得不少上海货

很多年 在广场遇着某某 说声“来玩”

很多年 从18号门前经过 门上挂着一把黑锁

很多年 参加同事的婚礼吃糖嚼花生

――《作品52号》

这些生活意象确是世俗的、日常化的、庸常而渺小的,他们是属于80年代的,是于坚在80年代体会到的“当下”,并沉浸其中自得其乐的日常经验,这种生活让诗人感到有滋有味,充满诗意。到了90年代,这种缓慢的生活消失了,多年来滋育中国人民的生活环境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也很难找到非功利化的、审美的关系。如果说80年代于坚优游在世俗生活中,自得其乐,写了不少“生活流”诗,在90年代则很少写到这类的世俗生活场景,即使写到则更多的是持批判态度,昔日的优游彻底不在了,如《哀滇池》、《飞行》等诗作。

对于现代的艺术家而言,90年代的“现代化”进程给人们的生活与思维带来的变化是激烈的,当它揭下面纱露出面容时,很多人可能处于经验失效的状态。于坚认为这种现代是可怕的,它的含义是:“人们在获得新的世界的同时,也必然丧失了他的故乡。”故乡是什么呢?就是大地,那种本真的生活,也是传统的日常生活。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诗人诗歌内容上的改变,包括于坚从关注日常生活到语言――存在,这种失效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笼罩着神性光辉的海子

海子,这位集诗人和文化英雄、神启先知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于一身的人,用他最后的创作――自杀完成了他的生命和创作,这使海子和他的诗篇染上了奇异的神性光彩与不朽的自然精神。由于这一切,海子对当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诗歌的空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辽远。当然,对海子的模仿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另一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事实上,伟大的诗歌是不能模仿的,它只给后来者以永恒的启示。

在八十年代中期,诗歌沉溺于文化的历史流变以及许多诗人都以固有的神话文本作为“重写”的材料和蓝本的整体背景下,是海子以他领悟神启的超凡悟性和神话语意的写作提升了这个时代的诗歌境界。海子非常睿智地找到了通向神性的途径,这就是土地上最原始的存在:麦地、植物、一切自然之象,以及生命、爱、生殖、统治等等最基本的母题,在追寻这一语境的过程中,他彻底挣脱了历史和当代文化及其语言方式的拘囿,能够成为这样一种沟通桥梁的只有一个,这就是永恒的神性光辉。

神性的实质是一种超越经验方式与思维过程的直觉状态,它以先验的形式呈现某种真理,并在主体认知和判断事物之前形成先在的结论和语境。海子就是在这种原始的经验状态下写作并描述他的情感世界的。如《秋》:“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到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在这首诗中出现了这样几个意象:秋天、神、鹰、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我们来看看海子自己的解释。秋天在海子的眼中是“火焰闪闪的少女/走向成熟和死亡”(《枫》),在秋天“动物般的恐惧充塞着我们的诗歌”,秋天“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见《秋》)。在海子的神话中鹰是一种原始生动的诗――诗人与天国合一时代的诗。王就是王。很显然,海子的象喻方式完全属于他个人的幻象和神话世界,这个世界甚至与人类已有的神话之间也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他是海子自己的神话,不论海子解释与否,别人都很难准确地把握他诗歌的含义,他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经验和逻辑的感知方式。在这首诗中,鹰的出现完全是一种直觉的象喻,在整首诗这种神秘、肃杀、凄凉的意境中,末尾两句似乎有线索可寻,“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这似乎是生命在“走向成熟和死亡的秋天”后,对人生的总结,是永恒的神的法则,是大自然的悲剧法则,这位写诗的王对秋天的感触和领悟或许就在这里。

神性还表现在一切事物在海子的诗中都闪烁着神秘的魔咒般的艺术感染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所有的诗歌中语言和意象比较明白易懂的一首,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海子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王”、“祭司”、“魔法”、“太阳”、“女神”、“大地”、“血”、“死亡”等,我们读到的都是极平易的句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的语言、意象、甚至思维方式都一改海子神灵附体似的魔幻,每一句都显得那么平实,但是他情感的触角却似神灵的毛茸茸的手,准确的抚摩人们最敏感最易被打动的内心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仿佛是神灵的咒语,一扫心头的阴霾,面对无垠的蓝盈盈的大海,天气暖融融的,花朵娇艳的盛开,一切都这么美好,让人有想要大声喊一嗓子的冲动,想要喊出心中的愉快,想把这愉快告诉所有的人,想给所有的山所有的河流都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世界是这么的美好,就是陌生人,我也要为你祝福,祝福你享受尘世的幸福。海子自己是不属于尘世的,他属于远离尘世的美丽的大自然,他属于大地,他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海子的作品中,一切象喻都离不开大地的依托,大地是他抒情的力量源泉,是他作品的承载空间,与大地相邻或重合的常常是“民间”世界与农业家园的背景或氛围,在这个背静与氛围中,一切事物与经验都呈现出它古朴、原始、本真、统一和永恒的特质与魅力。海子一直拒斥着现代文明中的经验方式与语言方式,坚守着农业家园中的一切事物,因此,诸如“麦地”、“麦子”、“河流”、“村庄”等事物与象喻便密度极高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麦地”和“麦子”,成了模仿海子的诗中高频率出现的词语,一时间“新乡土诗”兴盛一时。

秋天的诗歌范文第9篇

泰斗”。

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最能体现他的诗歌风格,有一种淡淡的冷酷与热情的感悟相融合的特点,最能打动读者,给人内心以强烈的震撼与感动。这期间,有一首名为《秋》的诗歌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特别是当把它和诗人海子于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同名诗歌比较阅读后,再联系当今中国诗坛的现状,我对他们二人的诗歌有了更多的一些理解、感悟和启迪。

先说说艾青的《秋》,此诗写于1939年秋的湖南。特殊的时代背景使这首诗有着特殊的情思,但基本上仍极具“艾青”特色。1937年抗战爆发后,诗人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的洪流之中,但终因国力不济,抗战节节失利,形势所迫,作者不得不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等地。走南闯北的飘缈生活使艾青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艺术上也趋于成熟,有多本诗集问世,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旺盛期和高峰期,并逐渐孕育形成了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秋》这首诗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基本延续了艾青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特色,即以忧郁诗为主调,凝聚了诗人对当时祖国、当时社会的深深忧思。整首诗通过大量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写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阴晦,写出了人们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所体现出来的忧郁、悲伤、彷徨、迷茫和对前途的忧虑,但作者并没有对此而完全绝望,诗中多多少少还不失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名为《秋》的诗作,作者运用了雾、雨、田野、黑泥、黑马等多个意象来表现一个漂泊在外的人眼中的秋。古人云:“潇潇暮雨洒清秋。”“秋”在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当中,是一种阴暗、忧郁、悲伤的传统意象,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并把它升华为自己对“秋”的理解,即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一个多雨潮湿、雾气腾腾、阴暗多变、色彩灰暗的季节。这样的一个季节不正象征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吗?至少,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当时自己心境的真实体现,漂泊的社会、漂泊的人生、动荡的时代、动荡的心绪,作者在此时是阴暗的、忧伤的、彷徨的,环顾四周,不知自己的出路在何方,只是盲目地从一个地方辗转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正如作者诗中所说:“慢慢地走向地平线/搜索着四野最后的绿色……”我认为“绿色”在这里还象征着作者心中所向往的圣土,代表了光明、希望。全诗前文所有的词语都较灰暗,如“泥黑、阴暗、浓厚、黑色”等词,而只是在最后出现了“绿色”,这一抹鲜亮的“绿”是作者的希望、社会的希望,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所以,可以说全诗的基调虽是艾青式的质朴、忧郁、哀伤,但也充满着其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颇有“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萧索意味,又不失“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强烈反差感。

再来说说海子的《秋》。海子原名查海生,是当代中国较有影响力、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诗人。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诗艺出众,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于改革开放后的1987年,与艾青的《秋》相隔了近半个世纪,从写作的时间上来看,二者有着强烈的时代反差,如果说艾青的《秋》有着那个社会、那个时代以及个人的双重含义的话,那么海子的《秋》则更多的是个人理想的体现。海子是个极理想化的诗人,他在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美好中痛苦挣扎,《秋》这首诗就是他无奈地叹息自己人生的失败、生命的凋零的心情的最佳体

现。海子的诗,意象突兀而神秘,在《秋》中,作者运用了“神”“鹰”“王”等意象与“秋”的萧瑟氛围相结合,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秋天”这个意象,全诗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深深凉意,向我们预示着理想与激情的断裂,似乎暗示着某种结束,“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作者一无所有,迷茫而孤独地在深秋中徘徊,似乎深秋之后的严冬就是作者的归宿。在“神”这个象征生命获得拯救的天堂里,作者重点塑造了“鹰”这一意象,它掀起的飓风横扫一切,打乱了海子心中的“神”的宁静,也破坏了海子的理想,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无限的凄凉,“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出于本能,作者只能用“写诗”来聊以,“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但结果却是一无所获。“王”代表什么呢?诗是文学中最纯粹、最高雅、最动情的艺术,诗是文学之王,那么对搞文学的人来说,诗人就是“王”。海子对自己自视甚高,对自己的诗也自视甚高。但在当时他和他的诗并不被诗坛所认可,所以诗人就十分隐晦地用“王”来表达对自我和对自己的诗的看法。所以“王”就成了海子诗中与自己相关的常见意象。

秋天的诗歌范文第10篇

初中语文现代诗选编分析。

一、篇目和分布

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课本共选编12首现代诗,篇目如下:《在山的那边》《理想》《秋天》《化石吟》《金色花》《荷叶母亲》《天上的街市》《静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黄河颂》《华南虎》。前8首分布在上册六个单元,后4首分布于下册一、二、六单元。

八年级上下册均未选编现代诗。

九年级上、下册课本共选编11首诗歌,情况如下:

《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蝈蝈和蛐蛐》《夜》《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黑人谈河流》。前5首集中构成上册第一单元,后6首集中构成下册第一单元。

二、诗歌类型及思想

初中语文课本选编的23篇现代诗,含中国新诗16篇,外国诗7篇。其思想内涵主要侧重于下列几个方面:

爱国思乡:如《我爱这土地》《乡愁》。

追逐理想:如《在山的那边》《理想》。

亲近自然:如《秋天》《蝈蝈和蛐蛐》。

珍视亲情:如《金色花》《荷叶・母亲》。

表达哲理:如《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表述科学:如《化石吟》。

三、编者意图

从以上的情形看来,编者的意图还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诗歌思想性强,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譬如九年级下册的现代诗构成爱国为主题的单元,就能更好的激励学生的爱国之心。

另外,诗歌特有的语言可以训练学生推敲字词,形成良好语感的能力。任举一例,《在山的那边》课后练设计:联系上下文,品位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第三,诗歌是纯粹的文学样式,学生可获得艺术感染力,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优势和不足

新诗是一股清新的风,是一扇别致的窗户,给学生带来别具一格的见识和享受,它唤起了沉睡在学生体内的无限诗情。

但美中不足,三年接触23首,实在太少,比起79首古诗和数量众多的其它文体,分量太轻,八年级根本就是一个空白。另外,选文政治性很强,内容保守,作者年代比较靠前,缺少真正美质兼顾的诗,缺乏现代气息。

正因为此,我们更需要把握住这一丝亮色,用科学的授课方式,点燃学生的诗情,或许还可保存一分诗国遗韵。

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浅探。

一、诗歌的教学目标

诗歌教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其他的教学要求,总结如下:

1.能准确、清晰、大声的朗读,做到节奏明快,重音准确,情感恰当。

2.学会识别、赏析名句,并能背诵默写,适当积累一些诗歌常识。

3.能通过自己的解读建构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并能领会诗歌表达的主旨。

4.接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熏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深对家乡和祖国的感情。

二、诗歌的教学方法

我实施并总结了一些诗歌教学的方法,就此献给大家,希望能抛砖引玉。

1.朗读法

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诗歌的课后练习中基本都有朗读及背诵的具体要求,比如《秋天》中“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这也表达了编者在这方面偏向。

朗读的方式有范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从目的讲,可以读识字、以读摩形、以读悟情、以读品言、以读索意。朗读的要求各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表情。一般一首诗歌宜交叉使用多种朗读方法。

我校教师何朝伟,教学《秋天》,教学环节设计为初读――品读――悟读三步,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流程,深入浅出,学生学习轻松,效率颇高。

2.填词法

诗歌语言凝练,值得琢磨,贾岛为了“推”与“敲”,走火入魔,启发我们在学习中当扣开字句之门,方能达到诗人的思想世界,与其灵魂共舞。

揣摩字词的方法很多,填词法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好办法。

例如《秋天》,主要通过三个意境展现秋的优美绚烂:农人喜秋收、渔民闲摇归、牧女思笛音。诗句多用偏正短语,而这些意境多靠修饰成分表现。所以我在教学本诗时,先提出句子主干,让学生朗读,总结每节的内容。再展开想像,填上修饰性的词语。学生学到此已非常兴奋,他们脑里的秋天已经丰富多彩。最后朗读何其芳的原诗,品析他诗意而独特的秋天已不在话下。

3.提问法

问题可引发思考,好的问题能开启思维,让其进入较深的精神层面。诗歌教学中提问应当简练到位,层次分明。

比如笔者在上《金色花》一诗时,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在组内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2)为什么“我”一再不让妈妈知道自己的行踪?(3)作者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诸如母子之情、宗教意境、表达技巧等诸多问题,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避免了老师零零碎碎的唠叨,避免了学生倾听的疲劳,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层阅读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技巧。

4.改写法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不论意境还是主题的理解,都要通过它作为桥梁。改写主要是以描写的表达方式对诗歌的形象进行描绘,也可以散文的方式全文改写,加强理解。下笔之前,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细节上做充分补充。

《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上阙主要写景,但要有与下阙浑然一体的理解,必须揣摩作者站在高山观景时意兴豪迈的胸怀。要求同学们改写上阙时,不仅把北国的雪景细腻的描绘出来,而且要关注的感受。结果的越来越重的呼吸、他起伏的胸膛、他激动时鼻翼的煽动、他产生“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时,吐了一大口烟圈都想到了,这首词带上了人的温度,显得鲜活无比,课堂其乐无穷。

5.仿写法

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读写结合是趁着读的余温未消捉笔仿写,这种写的激情更甚。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写诗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济慈的诗《蛔蛔和蛐蛐》,通过盛夏蝈蝈歌唱和冬夜蛐蛐鸣叫两个美好的意境,表达了一个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诗很简单,同学们十分钟就学完了,剩下的时间我们也来写一写,也写两个意境,表达一个意思。结果很多同学写出了让人喜出望外的习作。

同学们在朗读欣赏自己诗的时候,听别人的诗作时,表情是多么欣喜陶醉。

上一篇: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写一篇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