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8 17:54:14

农业机械研究

农业机械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化涉及输入与输出等多个系统,涉及技术、资金、信息、人力以及物流等众多内容,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和生产力水平,降低农业成本和农业劳动力投入等。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和落后现象较为严重,与全国当前所推行的低碳化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偏离,因此,全国农业低碳化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一、低碳农业机械化及农业机械低碳化

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低碳农业的机械化,即“农业机械在全面实现节约化、低碳化设计及制造、使用与更新废弃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国情的新型农机化发展模式与推广体系,通过农机作业委托、农机互助共享等方式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农机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力争用最低的农机总投入和装备水平获得最大的农机化产出效益。”[1]二是农业机械低碳化,淘汰微小型、单一功能技术落后的农机具,使农业机械逐步实现低碳化。

二、实现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的措施

1、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

目前,全国农机市场由于竞争秩序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企业在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的提高上,过于重视农机性能与价格,而忽略低碳化要求,因此,农机的制造与使用都会有大量污染物产生。生态设计出于全生命周期考虑,在产品设计和开发全部阶段考虑环境因素,再对设计方向作决策,既降低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环境,又为企业减少了成本和潜在责任风险。绿色制造将环境因素和资源效益全部纳入到机械全生命周期中,力求达到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全面协调企业的经济视察地效益。

2、清洁生产

农业机械化的清洁生产,即农业机械在设计、制造及使用过程中保持低碳化标准,把农机和农艺有效结合在一起,使耕作方式大幅提升、新型能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推动农业生产安全、高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农业产品生长环境。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降低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有毒物质的排放量,从源头上保持低碳化。第二,强化对农机生产的清洁生产控制,严格管理产地环境,创新、优化工艺以降低毒害废弃物的排放。第三,控制好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与再利用,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做好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工作,确保农机产品产地全过程的清洁与安全。

3、农业机械使用过程的低碳化

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毒害气体的排放是农业机械低碳化和低碳农业机械化的一大阻碍。农村有大量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加大对生物燃油改动机的研究与利用、提高燃料使用性能、降低碳含量的排放量是低碳化的重要环节。如秸秆用途的多样化,加大对秸秆发酵制沼气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使沼气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改动机燃料的功能。在农业机械的使用中要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农业机械综合利用率,有效降低农机单位作业面积能耗[2]。

4、建立农业机械化全程碳排放标准体系

农机具的使用和保养的不合理性,对于能耗以及碳排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制定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对农业机械碳排放等技术指标进行动态监测是确保生命周期农机具低碳化的重要环节。根据动态监测数据及时淘汰或更换能耗较高的农机具,确保农业机械始终保持较好的技术状态。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与产出所涉及的资源和能耗进行对比,建立科学的模型,对农机具碳排放进行测度,综合分析投入产出比,根据全程测度数据分析碳排放变化规律。或者采取农业机械化生产模拟技术,对于可能的碳排放数据进行评估,对于各个环节的农机使用及碳排放进行对比,找出可以提高的环节,从技术上有效推动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

5、合理使用农机具进行农业耕作

首先,在农机具使用上要避免一专多能,根据不同作物选用不同农具[3]。根据农耕环境选择农机具,达到收割彻底性和播种均匀性等效果。其次,根据农机功率和性能的一致性合理搭配轻重型农机具,使设备效率更大化,从而降低机械能耗。最后,要重视对农机具的维护、保养和报废,农机具的保养、维护既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降低功耗及碳排放的有效方式,要避免农机具在过度劳损状态下使用。农机具的报废要及时,对于技术落后、能耗高、使用时间超期以及碳排放较多的老旧农机,要及时报废,提高农民对先进农机的使用意识和习惯,逐步以先进技术替代落后技术。

三、结语

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当前发展较为落后的行业之一,尤其以农业机械化的问题更为复杂。由于全国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大幅增加,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然选择,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最大推动力。但全国当前农业机械化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在低碳化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农机具的技术性、环保性、安全性、可持续性都存在极大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技术人员、农业劳作者、市场等各方协作,才能真正做到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

作者:李军 单位:山东日照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参考文献

[1]杨印生,舒坤良.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J].农机化研究,2015(2):6-9.

[2]张志敏,韩春华,张海鹏,等.对发展低碳农业机械化的探讨与建议[J].科技传播,2012(19):62+65.

农业机械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制度变革;农机购置补贴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农业机械化也是推动我国农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外都针对农机机械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撑等。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农业机械化一直是农业领域专家学者重点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我国已经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1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作用分析

1.1提高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建设,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有利政策,得到了各地政府的热烈响应,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力推广,有效调动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数据显示,我国在2006年就投入了45亿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并不断强化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农业扶持政策[1]。

1.2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能够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有了农机购置补贴,农民就有能力购买更多的新型机械和大型机械,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装备实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产品的质量,例如使用了联合机械收获玉米,实现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播种小麦的一条龙服务,减少了作业的次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农机购置补贴还能起到促进农业文明生产的作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玉米联合收获机都配备了秸秆还田机,不仅能够实现机械化收获,还能实现秸秆还田,有效改善了农民焚烧秸秆引发的严重的空气污染等问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3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能力

省市农机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农机购置补贴作为首要工作,不断强化群众意识和服务宗旨,改善改进工作作风,主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帮助[2]。在工作中坚持认真负责、公平公正,帮助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机械,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加强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联系,通过大量细致周密、扎实有效的工作,让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成为一项形象工程和代表工程。

2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该遵循的原则

农机购置补贴是我国惠农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能够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农机推广工作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得以顺利开展,积极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是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确保农民享有购置农机的自[3],坚持公平公正、帮助农民收益的原则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作用发挥到最大,进一步激发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民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针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问题的思考

3.1采用多种模式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农机购置补贴是一项引导性政策,相比于工商业,农业投资很难得到较高的回报,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投资资本一般不会参与到农机补贴中,只有通过国家政策来吸引资金投入,主要目的是改善农机机械化作业和机械化生产,因此农机购置补贴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能单纯的采取一种补贴政策,应该根据我国各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采取不同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3.2政府部门主管必须明确分工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和系统性工作,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国家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惠农政策,根本目的是让农民受益,因此政府部门在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时,也应以农民受益为最终目标。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发放、使用等环节必须按照规范操作,不能出现错误和失误,让农民能够真正拿到农机购置补贴,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真正作用[4]。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培养责任感,认清当前的形式,把握好机会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3.3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机质量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施行,越来越多的农民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农业机械,我国也在不断提高支持力度。农机销售、农机维修等相关企业也有极大的热情,但是农业机械的质量问题是必须关注的。如果农业机械质量低劣,就需要频繁维修,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必须严把质量关,尽量降低因为农机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还要加强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工作,农民在使用农机时遇到问题应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予以解决,真正将农机购置补贴以及其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4结束语

综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我国一项至关重要的惠农政策,政府部门和农机管理部门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让补贴能够及时到达农民手中。

作者:田浪帆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鹏.农业机械购置财政补贴政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3):11-15.

[2]李军政,孙松林,谢方平.湖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成效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1,33(3):62-65+69.

[3]朱礼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制度设计研究与探讨[J].当代农机,2008(4):71-73.

农业机械研究范文第3篇

1998年全国农机总值2318亿元。农机总动力4.4亿千瓦,比1997年增5.3%,大中小型拖拉机1177万台,比1997年增5.4%,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机耕62%,机播种24%,机收15%,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正在逐步改变。目前部分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0%以上。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农业部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发展目标和方针,提出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努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在装备水平上,确保农机总动力不低于3.3%的速度持续增长,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它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增长应基本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需求,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在机械化水平上,耕地、播栽、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0%、60%和40%,使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增长和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达到20%。———在区域布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发达地区要走在前面,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应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其它地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也要使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二、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现状

据统计,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用20~30年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从5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实现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产业、畜牧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等全面全过程机械化。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岛国,人均耕地0.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1980年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稻生产全过程(种植、收获、干燥与加工)机械化,机耕98%,机种91%,机收95%。

三、台湾省农业机械化状况

台湾山地丘陵占75%,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与福建相似。从50年代中期引进日本手扶拖拉机后,着手发展农机化事业,用20年时间实现了农、林、渔、牧、副业全面机械化。以下是台湾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台湾对农机化十分重视,把它列为台湾地区12项重要建设之一,从1970年起实施“设置农业机械化基金,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四年计划。至85年共筹措52亿台币,用于农机科研、新农机开发、农户购机补助、农机人员培训等,台湾农业大学农机系和台湾农机研究所,每人每年从政府可获得农机科技经费约折人民币20万元。

四、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技术创新现状

1998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值47.1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818.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大中小型拖拉机15.5万台,与上年持平。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很低,机耕32.44%,机种0.018%,机收0.01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目前农机化水平仅相当于台湾1970年的水平。当前,我省部分地区围绕科教兴农战略,正在实施农业节本增效示范工程,粮食自给示范工程项目。如连江、晋江、长乐等地开展机械栽植、联合收割机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工程;建瓯市是农业部“九五”期间建设的100个节本增效示范县之一,实施示范推广机械化化肥深施,节种和精少量播种10万亩;福清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工程项目已列入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已到位,国家引进办投10万美元用于引进消化台湾水稻栽培技术与装备。这些示范工程建设成功,将带动全省,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我省从事农机创新工作有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福建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及省拖集团等。多年来,我省农机科技工作者,坚持为农机化事业努力地工作,研制开发了手扶驱动圆盘犁(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农友5型耕整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友-90型微型组合半喂合收割机(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发明三等奖),田间直脱收获机(获国家发明专利),农用运输车(获省新产品三等奖),抛秧机,饲料加工机械,石材加工设备,粮食加工设备,水泵系列产品,食用菌栽培与加工设备等等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提供技术和机械装备。但是,由于对农机科技创新、农机产品开发生产培训推广扶持政策弱,农机创新手段落后,农机创新缺少资金,试验设备陈旧,农机企业无力开发农机新产品,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与产品结构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我省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福建省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主要环节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我省农业机械创新工作重点是:研究开发适用我省丘陵、山区、平原的工厂化育秧、机械化种植、收获与烘干的技术与装备,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化肥深施、农作物保护技术与装备,农副产品、水产品保鲜、深加工、储运技术与装备,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与装备,城镇垃圾与废弃物无害处理及高效有机肥生产技术与装备,蔬菜工厂化栽培技术与装备,乡镇企业所需新技术与装备等等。面对我省农业机械创新工作艰苦任务,建议如下:

1.扶持省农机化研究所。农机化科研属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对省农机化研究所应视同省农科院,继续给予政策、资金的扶持,使之建成为我省农业现代化装备研究中心和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中心。

2.改善农机科技创新工作条件。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因气候条件、地区差异、农艺要求、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开发推广难度大,周期长,工作条件差,自身效益低。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时,应稳住从事农机创新的科技人员,确保农机科技攻关人员的科研经费和基本工作条件。

3.加强农机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办好福建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二是从实际出发,促进农机科技人员的分流,搞好农机科技队伍的结构调整;三是引进人才,研制开发重点项目,可从台湾省或日本引进农机科技人才;四是有计划选派中青年农机科技人员到国外研学。

4.优化农机行业结构,调整农机产品结构。从政策上引导和促进农机企业研制开发生产实用、先进、成套农机新产品。

5.增加农机创新投资。建立以拨款为主,科技贷款、企业和社会投入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机创新投入体制,建立农机科研、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基金。

农业机械研究范文第4篇

1998年全国农机总值2318亿元。农机总动力4.4亿千瓦,比1997年增5.3%,大中小型拖拉机1177万台,比1997年增5.4%,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机耕62%,机播种24%,机收15%,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正在逐步改变。目前部分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0%以上。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农业部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发展目标和方针,提出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努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在装备水平上,确保农机总动力不低于3.3%的速度持续增长,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它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增长应基本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需求,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在机械化水平上,耕地、播栽、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0%、60%和40%,使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增长和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达到20%。———在区域布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发达地区要走在前面,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应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其它地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也要使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二、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现状

据统计,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用20~30年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从5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实现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产业、畜牧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等全面全过程机械化。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岛国,人均耕地0.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1980年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稻生产全过程(种植、收获、干燥与加工)机械化,机耕98%,机种91%,机收95%。

三、台湾省农业机械化状况

台湾山地丘陵占75%,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与福建相似。从50年代中期引进日本手扶拖拉机后,着手发展农机化事业,用20年时间实现了农、林、渔、牧、副业全面机械化。以下是台湾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台湾对农机化十分重视,把它列为台湾地区12项重要建设之一,从1970年起实施“设置农业机械化基金,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四年计划。至85年共筹措52亿台币,用于农机科研、新农机开发、农户购机补助、农机人员培训等,台湾农业大学农机系和台湾农机研究所,每人每年从政府可获得农机科技经费约折人民币20万元。

四、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技术创新现状

1998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值47.1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818.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大中小型拖拉机15.5万台,与上年持平。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很低,机耕32.44%,机种0.018%,机收0.01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目前农机化水平仅相当于台湾1970年的水平。当前,我省部分地区围绕科教兴农战略,正在实施农业节本增效示范工程,粮食自给示范工程项目。如连江、晋江、长乐等地开展机械栽植、联合收割机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工程;建瓯市是农业部“九五”期间建设的100个节本增效示范县之一,实施示范推广机械化化肥深施,节种和精少量播种10万亩;福清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工程项目已列入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已到位,国家引进办投10万美元用于引进消化台湾水稻栽培技术与装备。这些示范工程建设成功,将带动全省,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我省从事农机创新工作有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福建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及省拖集团等。多年来,我省农机科技工作者,坚持为农机化事业努力地工作,研制开发了手扶驱动圆盘犁(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农友5型耕整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友-90型微型组合半喂合收割机(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发明三等奖),田间直脱收获机(获国家发明专利),农用运输车(获省新产品三等奖),抛秧机,饲料加工机械,石材加工设备,粮食加工设备,水泵系列产品,食用菌栽培与加工设备等等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提供技术和机械装备。但是,由于对农机科技创新、农机产品开发生产培训推广扶持政策弱,农机创新手段落后,农机创新缺少资金,试验设备陈旧,农机企业无力开发农机新产品,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与产品结构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我省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福建省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主要环节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我省农业机械创新工作重点是:研究开发适用我省丘陵、山区、平原的工厂化育秧、机械化种植、收获与烘干的技术与装备,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化肥深施、农作物保护技术与装备,农副产品、水产品保鲜、深加工、储运技术与装备,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与装备,城镇垃圾与废弃物无害处理及高效有机肥生产技术与装备,蔬菜工厂化栽培技术与装备,乡镇企业所需新技术与装备等等。面对我省农业机械创新工作艰苦任务,建议如下:

1.扶持省农机化研究所。农机化科研属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对省农机化研究所应视同省农科院,继续给予政策、资金的扶持,使之建成为我省农业现代化装备研究中心和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中心。

2.改善农机科技创新工作条件。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因气候条件、地区差异、农艺要求、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开发推广难度大,周期长,工作条件差,自身效益低。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时,应稳住从事农机创新的科技人员,确保农机科技攻关人员的科研经费和基本工作条件。

3.加强农机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办好福建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二是从实际出发,促进农机科技人员的分流,搞好农机科技队伍的结构调整;三是引进人才,研制开发重点项目,可从台湾省或日本引进农机科技人才;四是有计划选派中青年农机科技人员到国外研学。

4.优化农机行业结构,调整农机产品结构。从政策上引导和促进农机企业研制开发生产实用、先进、成套农机新产品。

5.增加农机创新投资。建立以拨款为主,科技贷款、企业和社会投入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机创新投入体制,建立农机科研、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基金。

农业机械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自动导航技术;GPS技术

将科技合理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开始融入其中,比如导航定位和农业的融合,就是对一般机械化的升级,可降低驾驶难度,推动精准农业进步。机械自动导航技术在农业中功能多样,可完成田间耕作、播种、施肥、喷药等多项操作,尽可能降低遗漏作业、重复作业等情况的发生率。总之,在推广该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研究,树立创新意识,在智能化道路上走得更远。

1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中的常用方式

1.1GPS定位系统

GPS是具有三维定位、导航功能的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天候、全方位、高精度等特点,在汽车、航空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使得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得以提升[1]。该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系统、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基本原理是根据已知位置的卫星来确定接收机的具置。将其安装在农业机具上,在田间耕作时便可按照优化路径快速耕作,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该技术在农业中可用于多项操作,比如土质检测和变量施肥,车辆行走在田里可采集不同位置的土壤进行质量检测。往往会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使用,记录下精确位置,最终可绘制出一幅不同质量的土壤分布图,方便后续的变量施肥。传统施肥多采用人工方式,这种方式较为粗放,主要是凭借经验。现在开始使用施肥车等机具,但都难以根据各处的土壤性质进行肥量调整,而GPS、GIS技术则可以实现。当前,很多农村地区都进行集约化、规模化耕作,大面积作业时如何准确无误地把握作业轨迹非常关键。GPS系统可保存提前确定的轨迹,实际耕作时会有系统引导和提醒,因为路径最佳,可减少走弯路的可能,从而省油省钱。

1.2视觉导航

现在的汽车上一般都装有GPS、视觉导航系统等。相比于GPS技术,视觉导航更加直观化,可以把周围环境显示在屏幕上,操作者驾驶车辆的速度可快速提升,而且精准度高[2]。在平原地区进行大面积耕作时,田间都会纵横规划非常整齐,视觉导航技术能够搜集每一行的信息,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着手研究此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英国使用里程计和视觉传感器,对车辆位置进行控制,误差极小。美国则在此领域研究出一套基于立体视觉作物行检测的算法,可以快速精准地获取图像。日本尝试在农机具前方安装立体相机的方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直到20实际9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研究此项技术,业内人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随着相关研究的增多,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虽然该技术能精确地确定目标作物行的位置,但田间的光照等自然条件无法控制,导致该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受阻,市场上也没有比较可靠的产品。今后要想发展这一技术,必须抓住图像获取、光处理两项关键技术。

2农业机械自动导航关键技术

2.1跟踪控制技术

跟踪指的是定位,控制主要是对速度和转向的控制。在农田耕作,车速一般较低,有时对均匀度要求较高,所以必须严格控制速度,以免因为速度变化过大而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3]。车辆在田间行驶耕作过程中,导航控制器会时刻反馈车辆信息,将之与规划的路径相比,如果出现偏差,可以及时转向调整,以免走到规划线路外的线路上。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是此类导航控制的关键,可以省去构建精确模型的步骤,直接模拟人的智能行为,解决遇到的带有不确定性的难题。有业内人士将其用于农耕机动车,系统带有自学功能,很快就能适应环境,并可以进行现场处理。还有一种预瞄控制方法,需要驾驶员对前方路径提前预瞄,如果车辆位置和预瞄点存在误差,也可以及时调整。

2.2环境感知技术

环境感知技术指的是利用传感器搜集周围环境的信息,分析处理后以有效的特征信息为基础,构建环境模型[4]。农业机械自主导航技术要想不断发展,必须先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如此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在网络信息时代,传感器的种类不断增多,质量更高,同时出现了很多先进的传感器信息处理方法,对提高环境感知能力大有裨益。关于该技术应用在农业机械导航中的研究越来越多,比如有业内人士设计了一种除草机器人,感知系统能够对田间杂草进行识别,反馈到总系统中,分析处理后对杂草进行清除。还有人提出一种全视觉运动障碍目标检测法,不管是计算能力、障碍检测功能,还是特征点匹配准确度及整体检测成功率,都比纯粹的单目视觉或双目视觉高。

2.3地图构建技术

这也是一项很关键的技术,环境感知和视觉导航都需要构建环境地图,一般是由传感器搜集所需信息,处理后进行地图绘制。而地图的呈现方式有多种,比如几何地图、用三维坐标表示周围环境信息。栅格地图也较为常用,但主要用于导航,而且是局部的导航。其感知功能需要大量计算,所以在定位方面很少涉及。还有一种拓扑地图,其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拓扑点和拓扑边。

3农业机械自动导航的未来与展望

我国人口众多,但人均土地很少,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显得无比重要。虽然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效率明显提高,但依然要迎接新的挑战,这就必须走智能化道路,大力发展机械自动导航技术,将其积极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针对农业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应根据具体的环境选择适应的导航策略。比如,GPS的精度高,适用于开阔的田间作业;而在树冠交错的园林间,GPS信号受到遮挡、精度不够时,选择视觉导航或其他导航方法会更有效。另外,还要多研究可靠有效的传感器融合方法,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鲁棒性。针对国内导航机具的特点,开展配套技术的集成研究,以降低相关成本。

4结语

导航技术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融合是农机化发展升级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利用导航系统,可对田间作物行进行定位,对车辆进行导航提示,最终提高劳作效率。我国在此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果,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还需深入研究,树立创新意识,争取取得更大的突破。

作者:阿布都艾尼 单位: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农业机械管理站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林妙玲.自动导航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6(9):232-236.

[2]钱海峰,郎春玲.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研究进展[J].科研,2015(32):15.

[3]姬长英,周俊.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4(9):44-54.

农业机械研究范文第6篇

目前我国的农机维修行业相对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无营业执照的维修站、维修店铺严重影响行业的发展,这些维修点具有小作坊的性质,技术水平不足、维修工作者无责任心、以利益为中心、管理不完善、甚至无管理可言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农机维修的质量保障,同时也为维修后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带来隐患。目前我国农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观念上重视程度不足。农业机械由于考虑到应用者和实际应用需求,其结构和操作方面并不复杂,可能一些农民自己就可以进行零部件的更换或修理,这也导致了一些农民在观念本质上对于农机维修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日常发生的故障和运行不良现象仅采取自我修理的方法,忽视了机械设备本身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忽视专业维修机构的作用,从而使农机维修机构生存吃力,农业机械管理没有思想和经济的支撑,同时对于农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也存在着隐患[2]。

2.农机维修行业建设和发展缓慢。大量的小作坊式农机维修站点使整个农机维修与管理受到了冲击,这种经营模式直接打破了农机的专业化要求,同时延缓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全面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机服务站点多设在乡、镇、县、村等,尽管布局相对较广,但各个维修点的资金流量、站内建设、服务能力、运行规模、技术水平、管理理念等均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农机维修与维护需求的空间的容量,使相关的行业工作开展受到了阻碍,并直接影响了农民们将农业机械送修送检的积极性。还有,多数维修站点以经济利益为关注点,忽视技术水平和服务管理能力,导致在维修和维护方面质量不过关,无法达到农民满意。这些因素综合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维修行业的发展阻隔重重。

3.农机维修与维护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农机维修站点以利益和收入为关注点,再加上农民维修和维护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站点的经营不佳,造成相关的维修与维护工作者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机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技能交流。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加深,农业机械虽然相对简单,但从技术层面和零部件精密程度等方面都在不断进步,如果农机维修站的维修工作者仍然以旧的维修观念和技术水平进行新型机械产品的修理和操作,则大大损伤机械设备的寿命,甚至可能造成维修后的安全隐患。

4.行业的制定与法规尚不完善。比如,目前行业内虽然有相应的认证资质考核,但由于监管不严以及市场的现实情况,认证资质并不受到重视,甚至有大量的在职维修工作者并没有任何从业资格证而进行修理和保养工作。还有,在对于农机维修站的建立、营业执照办理、设备要求、资格水平等也没有明确的规范,导致市场混乱,影响行业发展。

二、农机管理的发展对策

发现和梳理目前我国农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深刻和清晰的看到缺陷和隐患,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更好的发挥我国农机维修行业的专业性能力,扩大对农业机械的维修与维护管理,延长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为推动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带来经济效益[3]。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发展策略:

1.做好机构建设,抓住改制时机。随着我国经济体质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逐渐开始了转制之路。在这一契机下,如何抓住机遇理顺好农机管理的机构建设,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应从宏观上对农机行业的管理机构进行制度建设,使其直到的完善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素质、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进行农机行业的梳理和管理;其次,应该从法律法规上对各地区农机进行管理与筛查,对于完全不符合营业标准的给予停业整顿,对于从事该行业的维修人员进行考核和发放上岗证;第三,要进行全面的宣传与教育,将农机专业维修的观念传达到农民当中,将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切实关系到农民生活与生产的问题说明清楚,提高农民送修和送检率;第四,纳入相关的财政预算,给予政策性支持,为加快行业组织架框的迅速完善,可利用财政的支出和政府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从而将农机机构建设提升到社会层面。

2.实施政府扶持,提高维修点的经营能力。由于目前大量维修点仍处于非专业性、能力不足的局面,全面筛查后大量砍掉不切实际,也影响到相关维修点的农民生存问题,因而在建设与改建的过程中需要由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给予维修点改造的信心。建议政府根据区域的分布规划给予一定的补贴,促进维修企业与生产、销售部门的联络与经验交流,使农业机械形成行业化、规模化,并由政府组织,由机械生产厂家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对各维修点的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新部件等的培训,提高专业性。对于可塑性强的维修企业一定要尽快将其标准化,达到二级农业机械综合维修点以上的层次。

3.对农机的安全、质量与使用寿命进行筛查。在行业内调用专业人员,下乡对农民正在使用中的农机产品进行筛查,了解其安全、质量和使用寿命等情况,对于状况不佳、可能影响应用安全的机械要及时通报和提示农民进行更换,对于存在一定问题的机械要指导农民进行送检,并推荐已经由政府扶持获得相应资质的维修站点,以便于促进站点的运营,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语

农业机械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机械;先进技术;农业生产;农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生产模式不仅仅在工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机械作用于农业生产中改变了过去人力劳作下的现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分析农业机械的几种类型,研究先进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的种类研究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活动逐渐走向机械化时代。在过去时代中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依靠农民的手工劳作,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存在低效率、低质量等问题。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及得到广泛的普及。农业机械作用于农业生产不仅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并且还改善了过去形势下手工作业存在的很多问题,如水资源浪费、农产品加工保护不到位等,还受到天气、人身因素的限制。总之,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推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为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环节,可大致把农业机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农田建设

农田建设是农业生产极为重要的环节,利用农业机械进行农田建设可提高农田建设的效率和质量[1]。只有首先保证农田建设的较为完善且不存在问题,才能确保后续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优质的水利建设可确保在农业生产中有充足的水资源利用,甚至会对农田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防范水灾等。

1.2土壤耕种

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农业生产的效率及质量。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作物的种植和培育都需要在符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下进行。过去阶段下,大多数农业生产活动中都利用动物劳作进行土壤耕种,如利用牛来翻土。虽然这种劳作方式节省了人力,但由于动物驯化难及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导致翻土效率并不是很高。利用农业机械进行土壤耕种,不仅提高了土壤耕种的效率,还加强了其质量,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1.3种植施肥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施肥。施肥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拥有充分的养料,避免因为养分的缺乏导致农产品发育不良。过去阶段中,农民单单依靠人力进行施肥,如手工喷洒等。这种施肥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一是费时费力,往往完成一块田的施肥工作需要很长时间;二是质量不高,存在喷洒不均匀等现象,导致农产品生长参差不齐[2]。而利用农业机械进行种植施肥工作,改变了过去阶段中费时费力的现状,还能均匀施肥,保证农作物均匀生长。

1.4农田灌溉

农田灌溉也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农产品的生长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些必要的养分,还需要吸收一定分量的水。过去形势下,农田灌溉工作主要是通过人力进行,在灌溉速度和效率上远不如农业机械灌溉高;并且,利用灌溉类机械进行农田灌溉,灌溉范围远比手工灌溉大。

2先进技术种类研究

2.1水产品养殖技术

现阶段,农业生产先进技术中,水产品的养殖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价值。过去形势下,我国水产品养殖由于没有利用到科学的、先进的技术,生产效率和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制约因素中,最主要的还是养殖环节的问题。不同水产品对水环境的需求不一样,如温度、酸碱度等,没有控制好这些因素,不仅会造成水产品养殖的产量达不到标准,甚至会造成养殖风险,如水产品大面积死亡等。我国过去由于水环境没有控制到位的水产品生产活动,触发养殖风险的事件屡屡发生。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水产品养殖,不仅能提高水产品的产量,还降低了养殖风险发生的几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水产品养殖的先机技术内容繁多,大致是一些改善养殖环节或预防疾病等技术,如检测水的酸碱度,利用化学物质进行合理调控。利用加温、降温技术,合理控制养殖环节的温度。检测水产品是否存在疾病隐患,出现疾病合理分析病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2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技术

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技术也是现代农业技术中的重点内容。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越来越高。但当今社会,农业生产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基数造成的数量需求大的问题,还要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安全需要。我国近些年来不断曝光一些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如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加快生产速度和数量,而利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进行生产,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一些农作物还残留农药成分,也同样带来不安全因素。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生产无公害蔬菜已成全民所向。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技术大体可分为改善土壤环节、杜绝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利用绿色健康的生产技术等。如优化对肥料的使用,设计科学合理的肥料使用规划,提高肥料使用效率。为避免利用化学物质进行除虫除草,可利用生物技术或其他无公害技术等[3]。

3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3.1节水灌溉

节约用水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所应有的责任,在任何行业生产活动中也必须贯彻落实节约用水的理念。水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资源。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也越来越大,在这其中难免发生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同样,在农业生产中也需要充足的水资源,但过去形势下由于科学技术不高,节约用水的意识淡薄,导致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存在浪费等现象。如进行农田灌溉,由于人工灌溉存在的缺陷,其灌溉极不均匀。现阶段,农业灌溉机械中普遍应用了节水技术,通过节水技术不仅提高了灌溉的效率及质量,还避免水资源浪费的现象[4]。尤其是自动化灌溉机械,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合理计算所需要灌溉水量的数值,呈网络化分布式的灌溉手段,及时进行开关控制,从而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

3.2后续农作物加工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一些特殊的农作物只有经过后续的加工之后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如油菜籽,在油菜成熟以后,首先要进行收获,但收获来的油菜还需要进行加工获得油菜籽才能进行相应的买卖活动。在过去,油菜籽的加工主要通过人力完成,利用一些木质或塑料工具,摇晃使油菜籽脱皮。这种方式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效率低下,在量大时要劳作数天,并且部分油菜籽还没有脱皮就被处理掉了,导致出现浪费现象。而运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油菜籽脱皮工作时,可有效避免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不仅节省了油菜籽脱皮的时间,提高了油菜籽蜕皮工作的效率,还改善了过去浪费等现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3.3农田保护技术

农田保护技术也是现代先进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成果。过去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农田土质越来越差,过度地使用农药或化肥改变了农田土壤的化学性质,久而久之就无法再进行种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土质改良技术已经逐渐被运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如改善土壤酸碱性、增加土壤肥力、消除土壤中残留的化学物质等,可以通过配置无危害的改善药剂,通过机械均匀喷洒来改善土质;还可以设计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水利工程,利用机械设备建设,从而避免因水的问题而导致土壤环境的变差。总之,先进技术应用在农业机械中,可以有效地保护农田,延长农田的耕种寿命,从而为农业生产活动建立良好的土壤环境[5]。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逐渐由过去的手工劳作逐渐转化为机械劳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及质量。并且,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的不断研发,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格局。通过先进技术和农业机械相结合,发挥机械和先进技术的优势,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生产质量[6]。

参考文献

[1]任思英,刘善辉,常亮.浅谈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的应用[J].湖北农机化,2012(3):18-19.

[2]寇红专.探析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3):239.

[3]王伟妮.论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36,242.

[4]赵宇,佟童,张佳丽,等.农业机械中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1):55.

[5]朱方长.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制度反思[J].中国科学论坛,2009(2):117-121.

[6]李向东.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继承、改造和提升[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41-44.

农业机械研究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标志。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退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民私人为投资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快速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研究表明,土地经营规模、农民收入、农业机械价格水平、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变化等因素对农业机械化产生重要影响,对现阶段的促进政策有重要启示。

一、导言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撑。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营的主体。

(二)农业机械的功用

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另外,农业机械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现在的购机者主要将农业机械作为资本品投资购置,用于提供作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农机的购置还满足了购机户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如完成自己的农田作业,甚至将运输机械还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成为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在农民中所拥有和使用的程度已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具有多功能性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

(三)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农用机械化水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机的户有户营发展水平(陈升,1986)。杨敏丽等学者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相关,农机化作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约1个百分点(杨敏丽,2003)。祝华军利用农机净值建立估计模型得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同农业劳均农机净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即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机净值增加1元,则全国将有11万农业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出来(祝华军,2005)。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资料的选取

在样本指标选取上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1983~2006年。这是因为安徽凤阳地区极少数生产队从1978年年底开始试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的大范围推行是逐步实现的。1980年1月。全国只有1.0%的村庄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0年12月为14.4%,到1983年底,97.7%的村庄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本文认为1983年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间分界点。

本文数据均取自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进行适当处理,其中,2006年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的统计数。同时,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以1996年为分界时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式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也有意考察这个政策变化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

本文在度量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时,选取了劳均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可支配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比率、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政策变化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被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关注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对其测算是一个关键,农业部根据耕整地、播种和栽植、收获、粮食、植保和灌溉机械化程度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学术界通常取前三项作业机械化程度,按其权重其平均值,但是,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业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计算也颇复杂。考虑到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环节差异太大,对机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测算各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是采用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AM)的高低来反映农机化发展状况,其高低可以直接测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里不考虑农业机械从事非农生产和用于农民生活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围的农业机械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2解释变量。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直接决定其发展的一些因素选择。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以规模经济技术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其增加的因素显然不同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成为一般的资本品,私人投资成为主体,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增加收入,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活舒适性。因而,农民的收入等个体因素均会对农业机械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里设定农机作业价格、作业成本以及单位面积作业收入不变,综合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计量分析中考虑以下几个:

(1)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本文以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均经营耕地面积(PFL)来反映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据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调查表明,地块平均大小(即耕地细碎化程度)比该指标还要小,更适合用在此处分析,但是系统的统计资料并不完整,无法使用,因此,本文借PFL来反映土地经营规模,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地块间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农业机械发展的总量上看,一些学者预计的由于受到户营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其中原因值得研究,难道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背离基本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自然规律”?

(2)农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农民接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新技术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的提高,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经济指标,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推动着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加有经济能力投资购置农业机械来开展服务,获得过多的收入。

(4)农业机械产品价格。这里取机械化农具定基价格指数(FIP)来反映其影响,该指数越高,农民增加农业机械投资的可能性会越少。

(5)劳动力转移数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越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RLT)来考察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6)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中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即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相对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间的比例这一相对数值来比较研究农业劳动报酬的差别。同时,对其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7)有关政策的变化。虽然1983年后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调拨配给制度,并已按照市场化运行,但是农业机械作业所需的柴油、生产所需的钢材等原材料还维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状态,因此,该时期内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还维持以物资调拨、平价供应隐性补贴的形式。补贴数据与力度无法按照经济指标来获取统计数据。而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以财政资金为主但资金分散杂乱,本文认为,此研究期间的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不变,本文以1995年为界线设立政策变化虚拟变量(D1)进行检验。

除上述因素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如GDP的增加,改善了农业机械生产和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线性相关性,这里仅以RPFI变量进行考察,以避免引进严重的多重共线;国家整体水平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更多品种型号和更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得以设计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投人数据如R&D投入强度没有相关历史统计对比,而且基础理论研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滞后期难以量化,故本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归入随机误差项。三、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研究使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释变量因素可能对农业机械化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水平,以及它们中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首先对亩均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PAM)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取滞后期m=1,2,6分别检验,可以看出,PAM不是引起CAP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是,CAP是引起PAM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不宜排除CAP。本文采用了普通多元线性单方程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二)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异方差自相关一致协方差方法校正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除了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这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1%和5%的显著水平。但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这一变量的符号与预期并不一致。

对模型估计的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比例(RLT)的显著影响,且都有正向影响关系,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农民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着农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农民租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农田劳动的愿望也会随之增强,而且也更具有经济的负担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提高使的农民有经济能力购置更多的农业机械为自己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开展对外作业服务赚取更多收入。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在相对稳定耕地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受到农业机械销售价格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机械价格越高,租用农业机械的价格也会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对其反应越敏感,会较少购置和租用农业机械,这也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此,价格水平(FIP)对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也相一致。

3从理论和经验认识上看,农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购置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但从估计结果看,这一影响不很显著;同样不很显著的还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理论认为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会越高。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越高,会从根本上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但估计结果仅在10%的水平显著。

4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构成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与理论预期方向不相一致的一个变量,也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的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观点似乎矛盾。但就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农业机械功用而言,这一结果具有现实性。因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一方面为他人提供作业服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主要是农民自购自用,有的兼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因此。这一结果说明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已经出现。

5本文对于政策变化(D1)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的估计结果也是显著的,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四、结论与启示

从本文对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对相关政策的启示一并总结如下:

第一。农民收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农业机械的价格水平还是影响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提高新型农业机械的存量水平,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目前不应将小型的行走动力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通过下面的结论会更清楚其中原因。

第三,本文研究表明,家庭承包制造成的耕地细碎化并没有对农业机械化产生负面影响,表明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重复投资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效率损失,对此应当引起关注。应从如何引导农机专业户开展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上来寻找解决办法,方式和机制需要发展和创新。

农业机械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支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47-04

一、导言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撑。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营的主体(林万龙,2007)。

(二)农业机械的功用

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另外,农业机械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现在的购机者主要将农业机械作为资本品投资购置,用于提供作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农机的购置还满足了购机户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如完成自己的农田作业,甚至将运输机械还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成为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在农民中所拥有和使用的程度已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具有多功能性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2005,侯方安)。

(三)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农用机械化水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机的户有户营发展水平(陈升,1986)。杨敏丽等学者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相关,农机化作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约1个百分点(杨敏丽,2003)。祝华军利用农机净值建立估计模型得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同农业劳均农机净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即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机净值增加1元,则全国将有11万农业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出来(祝华军,2005)。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资料的选取

在样本指标选取上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1983~2006年。这是因为安徽凤阳地区极少数生产队从1978年年底开始试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的大范围推行是逐步实现的。1980年1月。全国只有1.0%的村庄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0年12月为14.4%,到1983年底,97.7%的村庄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本文认为1983年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间分界点。

本文数据均取自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进行适当处理,其中,2006年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的统计数。同时,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以1996年为分界时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式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也有意考察这个政策变化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

本文在度量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时,选取了劳均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可支配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比率、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政策变化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 被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关注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对其测算是一个关键,农业部根据耕整地、播种和栽植、收获、粮食、植保和灌溉机械化程度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学术界通常取前三项作业机械化程度,按其权重其平均值,但是,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业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计算也颇复杂。考虑到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环节差异太大,对机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测算各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是采用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AM)的高低来反映农机化发展状况,其高低可以直接测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里不考虑农业机械从事非农生产和用于农民生活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围的农业机械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2 解释变量。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直接决定其发展的一些因素选择。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以规模经济技术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其增加的因素显然不同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成为一般的资本品,私人投资成为主体,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增加收入,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活舒适性。因而,农民的收入等个体因素均会对农业机械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里设定农机作业价格、作业成本以及单位面积作业收入不变,综合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计量分析中考虑以下几个:

(1)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本文以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均经营耕地面积(PFL)来反映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据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调查表明,地块平均大小(即耕地细碎化程度)比该指标还要小,更适合用在此处分析,但是系统的统计资料并不完整,无法使用,因此,本文借PFL来反映土地经营规模,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地块间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农业机械发展的总量上看,一些学者预计的由于受到户营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其中原因值得

研究,难道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背离基本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自然规律”?

(2)农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农民接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新技术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的提高,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经济指标,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推动着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加有经济能力投资购置农业机械来开展服务,获得过多的收入。

(4)农业机械产品价格。这里取机械化农具定基价格指数(FIP)来反映其影响,该指数越高,农民增加农业机械投资的可能性会越少。

(5)劳动力转移数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越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RLT)来考察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6)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中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即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相对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间的比例这一相对数值来比较研究农业劳动报酬的差别。同时,对其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7)有关政策的变化。虽然1983年后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调拨配给制度,并已按照市场化运行,但是农业机械作业所需的柴油、生产所需的钢材等原材料还维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状态,因此,该时期内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还维持以物资调拨、平价供应隐性补贴的形式。补贴数据与力度无法按照经济指标来获取统计数据。而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以财政资金为主但资金分散杂乱,本文认为,此研究期间的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不变,本文以1995年为界线设立政策变化虚拟变量(D1)进行检验。

除上述因素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如GDP的增加,改善了农业机械生产和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线性相关性,这里仅以RPFI变量进行考察,以避免引进严重的多重共线;国家整体水平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更多品种型号和更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得以设计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投人数据如R&D投入强度没有相关历史统计对比,而且基础理论研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滞后期难以量化,故本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归入随机误差项。

各变量含义及预期影响方向见表1。

三、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研究使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释变量因素可能对农业机械化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水平,以及它们中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首先对亩均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PAM)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取滞后期m=1,2,6分别检验,可以看出,PAM不是引起CAP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是,CAP是引起PAM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不宜排除CAP。本文采用了普通多元线性单方程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二)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异方差自相关一致协方差方法校正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除了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这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1%和5%的显著水平。但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这一变量的符号与预期并不一致。

对模型估计的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比例(RLT)的显著影响,且都有正向影响关系,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农民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着农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农民租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农田劳动的愿望也会随之增强,而且也更具有经济的负担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提高使的农民有经济能力购置更多的农业机械为自己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开展对外作业服务赚取更多收入。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在相对稳定耕地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受到农业机械销售价格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机械价格越高,租用农业机械的价格也会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对其反应越敏感,会较少购置和租用农业机械,这也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此,价格水平(FIP)对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也相一致。

3 从理论和经验认识上看,农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购置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但从估计结果看,这一影响不很显著;同样不很显著的还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理论认为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会越高。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越高,会从根本上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但估计结果仅在10%的水平显著。

4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构成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与理论预期方向不相一致的一个变量,也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的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观点似乎矛盾。但就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农业机械功用而言,这一结果具有现实性。因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一方面为他人提供作业服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主要是农民自购自用,有的兼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因此。这一结果说明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已经出现。

5 本文对于政策变化(D1)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的估计结果也是显著的,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四、结论与启示

从本文对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对相关政策的启示一并总结如下:

第一。农民收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农业机械的价格水平还是影响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提高新型农业机械的存量水平,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目前不应将小型的行走动力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通过下面的结论会更清楚其中原因。

第三,本文研究表明,家庭承包制造成的耕地细碎化并没有对农业机械化产生负面影响,表明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重复投资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效率损失,对此应当引起关注。应从如何引导农机专业户开展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上来寻找解决办法,方式和机制需要发展和创新。

农业机械研究范文第10篇

1农业机械制造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关联

现代农业都需要农业制造业来促进,没用现代制造技术制造的农业机械,算不上符合农业现代化的机械。能提升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创收的农业机械制造业才是现代制造技术需要重点研究的。例如,符合这一特点的机械,节水灌溉设备是指具有节水功能用于浇灌的机械设备。其中主要的三类,喷灌式节水设备、全塑节水灌溉设备和微灌式节水设备这三类的特点都是能够解决传统漫灌方式的弊端的,传统漫灌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在人口资源成本昂贵和水资源匮乏的地区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的。所以节水灌溉的三类设备在现代制造技术的帮助下是可以帮助农业发展和为农民减少投入的。

2农业机械制造业历史性与区域性特征

农业机械制造业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不断发生改变。现代的农业机械的功能比过去的农业机械更加丰富,设备也更加复杂和巨大。这样的转变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农业政策,人力资源调整而做的转变。我国南北方农业差距较大,南方人口众多,个人拥有的耕地多为面积较小的,不同于北方的大面积生产的特点,这样的区域性特点对农业机械的设计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3农业机械制造业中应用的现代制造技术

3.1农业机械制造中的数控技术

数控机床技术一般简称为数控机床,它是采用了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的一项自动化机床。在传统自动机床加工中,一些需求量低,但是精度高,形状多样的部件很难制造,即使制造出来也耗资巨大。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数控机床可以完全应对这一问题。通过自动化变速、进退刀、开停车和供给冷却液等方式完成加工所需要的步骤。将数控技术打入农业机械制造只需要将合适的编程打入数控机床计算机中,并通过上述变速、进退刀、开停车和道具对工件的位移完成复杂零件的加工,所以农业机械中的数控技术是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3.2农业机械制造中的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是将程序中物理上的进展转化为逻辑上虚拟管理的资源进程,所有资源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进展操作。资源管理器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逻辑方式进行管理操作。虚拟化技术需要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的虚拟化等一起协作完成。有了虚拟技术,我们生产的时候可以通过虚拟化生产,降低实际生产带来的损耗。同样也能完成和实际生产一样的信息采集工作。虚拟技术可以贯穿农业机械生产的所有环节。收集完虚拟技术的信息后,可以及时对加工过程进行改进。这就是农业机械制造中虚拟技术在测试环节拥有的巨大作用。

3.3农业机械制造中的计算机集成系统

CAD又称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人员使用计算或图形设备进行设计。不同方案的设计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比较,最终进行利弊权衡,选用最佳的技术设计方案。目前比较重要的二维软件AutoCAD拥有强大的图状引擎,设计人员可应用其余程序可视化,创建、编辑、管理打印2D、3D图形及文件。这一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减少设计的缺陷,促进设计人员提升农业机械设计能力。CMS技术又称为内容管理系统,顾名思义即用于管理流程工作,在合作模式下使用的一套系统。内容管理系统也可称作中央存储器,将相关内容集中管理控制。在农业机械制造中,输入指令对机械制造流程进行管控,它在管控农业机械制造成本,搞好农业机械产品销售服务质量方面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可以适应农业机械制造的历史性区域性特点,又与农业机械制造技术联系紧密。其中很多技术在农业机械中都已经大有作为,上文所讲的数控技术、数字化技术中的CAD、CMS技术和虚拟技术都是现代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广泛使用的。要使农业机械制造业更好的发展,更好地为农民和现代农业服务,现代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是唯一出路。

作者:王志刚 单位:张家口市宣化区农机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黄明.现代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J].农家科技旬刊,2015(10).

上一篇:新闻传播学知识范文 下一篇:节能知识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