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9 13:31:54

摩擦力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1、写出专题报告。

摩擦力教案范文第2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1、写出专题报告。

摩擦力教案范文第3篇

1.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实际应用,教材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中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教学目标的确定

1.2.1知识与技能

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数学方法”等方法。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的意义和方法。

2 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3 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3.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3.2教具

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4 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4.1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讲桌上放着两个酒瓶,现在要请一个力气大点、一个力气小点的同学上来进行比赛,看看谁的本领大。

力气大的同学手粘肥皂水,力气小的同学手粘粉笔灰,分别抓酒瓶的瓶颈,结果力气小的同学很容易抓起酒瓶,而力气大的同学怎么抓也抓不起酒瓶,提出问题:力气大的同学为什么抓不起酒瓶?——学生讨论回答。

大家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4.2新课学习

4.2.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引入下一个环节。

4.2.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转换法);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

4.3引导学生学习科学世界

讨论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4.4知识小节 略。

4.5巩固练习 略。

4.6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5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还引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现实生活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摩擦力教案范文第4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摩擦力教案范文第5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学习方式:探究式启发式

二、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我在上学校的路上拾到了几个脏兮兮的小玻璃球,老师用水给它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容器中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但不易夹出)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太滑,摩擦力小。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

学生设计实验并实践感受: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并请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的手、脚运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学生思考回答。

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

教学设计

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1)学生预测。

(2)教师点拨: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注意实验过程中要匀速拉动木块,并思考:若要证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没有的,可以由组长上前面来拿需要的材料。

(教师提示学生控制变量的方法)

(3)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4)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5)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

教师总结,并板书。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讨论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并回答。

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c、轮胎上为什么有花纹?

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又如何减小摩擦?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并板书。(略)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学生对自行车指指点点,讨论非常热烈。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

学生回答。

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布置作业

科学论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查阅资料,了解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是如何减少摩擦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还引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例子,进而启发学生去猜想哪些因素影响了摩擦力,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追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让学生认识到猜想要有依据。然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我们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接着就是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如果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并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找同学把他的设计思路说一说,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参加一个组的实验设计。完成后找另一个组的同学说出他们的实验设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实验完毕后,让各个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及结论并组织学生讨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摩擦力教案范文第6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1、写出专题报告。

摩擦力教案范文第7篇

P键词:备课;摩擦力;热炒热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0026-2

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写教案就是抄教案。至于备课,并不是首先认真研读教材,理清思路,在觉得自己不知如何下手或没有把握的地方才去查看别人是如何做的,为弥补和改进自己的缺失以资借鉴,而是或上网查找他人的成品,或东拼西凑不同教案的一个个片断,以为这就是备课,这就是最好的教案。于是,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老师要么在背教案,要么讲的内容前后分离、转换生硬,以致于关注了内容却丢失了学生,关注了学生又丢失了内容!课堂毫无灵气,效果可想而知。

备课,是对上课的准备――准备课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法。教案只不过是对备课过程的记录。如果没有上课教师本人对教材内容的认真解读、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学情的细致分析,拿别人的东西当自己的教案去上课,再好的教案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更何况教材虽是专家经过精心编写的,但再好的教材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也只不过是一些用以教学的材料,知识的展开是平面的。我们如何把平面的教材内容立体地展现给学生,才是我们在备课中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换句话来说,只有把平面的内容描述变成立体的细节展示,才利于学生理解、吸收与掌握;只有把平面的知识点展示变成立体的情景再现,把死的材料变成活的、生动的场景,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达成应有的效果[1]。

人教版普通高中必修课《物理1》第三章的《摩擦力》一节,编者在内容的安排上非常合理、到位,环环紧扣,逻辑性很强,随着教材内容的展开,逐步深入又恰到好处地阐述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材第一句话是“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初中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摩擦力”的概念。接着给出一个“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并给出三幅漫画,依据漫画内容的分析,得到被推物体有了运动的“趋势”,依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给出“静摩擦力”的概念;结合二力平衡,随着推力的增大,静摩擦力也随之增大,且静摩擦力与推力相等;接着先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探究静摩擦力的增大范围:同时得到当静摩擦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反而又要减小到一个小于最大值的定值,被推物体运动起来[2]。依据实验探究得到的数据,给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最后,以一个例题及顺带给出“滚动摩擦”的概念结束本节课的内容。

对教材上所给出的这一节内容,“摩擦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学习,学生容易理解,对于“静摩擦力”,是物体在有了运动的“趋势”,但又还没有运动起来时所独有的[3]。“趋势”本身难以看见,相对抽象,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把“趋势”展示给学生,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

海绵的使用,恰好可以很好地把“趋势”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切地看到:用如图1所示的方式推海绵时,海绵还没有运动起来,但却产生了一个“形变”,形变的出现不正是运动“趋势”的一个很好的再现吗?这样就把运动的“趋势”直接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趋势”的真实性,这对学生理解“趋势”有很大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老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把身边的事物引入我们的课堂!

水平前推挤压桌面的手掌,可以让学生亲身感觉到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为学生对静摩擦力的认识、理解提供了能感受得到的依据,为静摩擦力“下定义”创造了条件。可以说,认真研读教材,把平面的教材内容转化成立体的、让学生可感知的切身体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有了上面的“看到”运动的“趋势”、切身“感受”到静摩擦力的存在、大小、方向,对教材中的图3.3-1:推与地面接触的箱子,但箱子相对地面没动时,箱子与地面之间就有了力作用,且还与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只要箱子与地面之间还没有产生相对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推力的增加而增大,并与推力大小保持平衡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4]。

定性地分析了静摩擦力后,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亲自测一测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的范围,让学生通过体验更进一步认识静摩擦力及最大限度的真实性[5]。依据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举例来说一说“静摩擦力”在他们身边的存在及利弊,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有用的,能解释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

学生刚刚测出的数据还应好好地利用:顺势给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恰似水到渠成。至此完成本节内容第一课时的教学。

本节内容,教参上给出的参考课时是三课时。据此,绝大多数老师在处理的时候第一课时只上到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放在第二课时去上,其实从实践中也发现,如果第二课时再来处理滑动摩擦力,这样反而浪费了让学生测静摩擦力时所得到的很好的现存资源:最大值的得出、突然减小等,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比理解摩擦力的这两种状态的异同。

另外,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总想一次性地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这样当然好,但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在知识吸收、消化、理解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延迟性:只有当学生对当前内容吸收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理解,才可能吸收更深一层次的内容,也才可能消化、理解、掌握得了更深一层次的内容。否则,将会使学生因达不到应有的深度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至于教法,对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如“趋势”,讲是难以讲清楚的,重在让学生看见、感受与动手操作,在见、感、动中去学习。那么,不如换一种方式:给学生准备好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案,让学生结合教材,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从中去吸收所要学习的内容。当学生完成学案规定的内容后,让学生围绕教材与学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甚至争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去达成共识。最后,随机抽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加以展示,从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展示,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上,也是重要的一环,这样不仅可以暴露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以便及时加以调整、补充,更重要的还在于强化学习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当然,展示也要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点到、达成目标为好,切不可为展示而展示。

总之,备课是为了上好课,达成高效率的教学。只有通过课前对教材的认真研读与充分的准备,做教学的有心人,同时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考虑适合本内容的教法,才可能让自己的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平.初级阶段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马亚莉.解读《摩擦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4(3):31-32.

[3]田安俊.静摩擦力教学点滴[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3):55,60.

[4]胡青友.静摩擦力与推力的关系[J].新高考:高一物理,2014(9):13.

摩擦力教案范文第8篇

一、教材处理简单,应对的策略是对教材进行折断重组

【案例】《摩擦力的秘密》

首先揭示摩擦力和阻力的概念。

接着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

师:(演示木块在桌上运动)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减小木块的摩擦力?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师:现在交流一下我们的方法。

生:给木块装上轮子变成小车,就能减小摩擦力。

师:想法不错。还有别的方法吗?

没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既然想不出别的方法,我们就都来研究装轮子的方法。

减小木块摩擦力的方法很多,可学生为什么想不出更多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教材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教师也就没有引导学生研究。试问,学生不了解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又怎能想出更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这就说明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内容,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过于简单,使得学生想不出更多的方法,他们也只能研究出一种方法。这虽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流畅性,表面看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学生对于摩擦力的理解不透彻,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探究能力没有得到更大的提升,简而言之,教学任务没有真正完成。

众所周知,科学课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体现的是“折断与重组”理念。具体做法是:在上述案例前添加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学生一旦知道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能够根据相关因素想出更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科学探究的目标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二、弱化探究过程,应对的策略是提高探究过程的实效

【案例】《斜坡的启示》

研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师:同学们都认为斜面坡度大小不一样,拉力就不一样。你觉得斜面坡度大小和拉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坡度越大,拉力也会越大,坡度越小,拉力也会越小。

生:我觉得坡度越大,越省力。因为建造金字塔时,需要把石块运到很高的地方,建了一个很高的斜坡后,人们就能把石块运上去。

师:你知道得还真不少。到底哪一种假设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除了小车外,还需要哪些器材?

生:测力计、斜面、记录表。

引导学生制定、交流实验计划。

引导学生交流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师:现在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跟老师一起完成这个实验,下面的同学认真观察并记录数据。

上述案例从假设到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确定、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都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和交流,可以感觉到效果还不错。但在实验环节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应该是分组实验,却变成了师生合作的演示实验。如此处理,实验前的指导价值何在,岂不是纸上谈兵?案例中明显地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长此下去,学生的“想”与“做”如何统一?手脑如何并用?探究、创造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包办代替,既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抑制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一种罪过。作为有良知的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因此对于内容较多的课,我们可以分解为两课时甚至三课时,决不能通过“偷工减料”、牺牲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代价。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少玩些“花拳绣腿”,多把功夫花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

三、课堂应变不力,应对的策略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案例】《声音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在鼓面上放些大豆,敲击鼓面,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分小组实验、观察。

师:现在交流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哪个小组先来?

各小组依次交流实验现象。

这时,老师放在讲台上的手机振动起来,发出“嗡嗡”的声音。

学生窃窃私语起来,老师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老师沉默了几秒,维持好了课堂秩序,继续按教案预设的一个个环节走下去。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预设的内容比较容易实现,生成的资源如何利用是值得思考的。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一敲鼓面,鼓面产生振动,大豆就会跳起来,鼓就响起来;鼓面停止振动,大豆就停止跳动,声音就没有了。学生刚刚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有了一点科学的认识,这时,上课老师振动起来的手机,正好能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能让几名学生到讲台前观察一下,一定可以发现手机在振动。可遗憾的是,由于执教老师的课堂综合素质较差,即应变不力,导致了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的白白流失。其实,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突发事件(如手机振动),有的来自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有的来自学生的实验观察,有的来自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些教学资源需要教师智慧地发现,合理地利用。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用教案教”而不是“教教案”。我们教者的教案预设得再好,也不能穷尽课堂的千变万化。学生是有思维的,是课堂中动态的因素,我们的预设要根据当时的课堂情境,作出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的过程就包含了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处理。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总之,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者都要切记“学生是科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发展是渗透在每一次科学活动中的。作为新时期的科学教师,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勇于向课堂中的非理性现象说“拜拜”。

摩擦力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科学文化

一说摩擦力,就是有害的;一说摩擦力的大小就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造成的原因是学生先入为主的错误经验,认为车在路上行驶时,如果摩擦力小时,就能快起来,他忽视了有利的一面;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他忽视了静摩擦力的存在,所以应该对初中物理中的摩擦力在知识上有个正确的、全面的理解;在思想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下面就以上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知识上进行分析、理解

从知识上进行分析:从定义着手,课本上这样说,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我们把定义分解为三部分:Ⅰ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Ⅱ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Ⅲ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把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从Ⅰ部分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一是两个物体,二是相互接触。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就无从谈摩擦力。例:空中飞行的子弹受不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另外是否受到空气的摩擦力?我们分析:子弹与地面为两个物体,空中飞行,显然不与地面接触,肯定不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否受空气摩擦力?子弹与空气可以看作两个物体,子弹运动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与空气接触,所以满足条件。那么,满足条件就受摩擦力吗?

我们再看Ⅱ,它说明产生摩擦力的作用过程和种类。两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抓住"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关键性字眼,"要发生相对运动","已经发生相对运动"说明产生摩擦力的作用过程。如果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或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就无从谈摩擦力。关于种类后面再谈。具备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作用过程,一定存在摩擦力。我们再分析上面的题目,空中飞行的子弹,上面它具备了条件,再看是否具备产生的作用过程?选取子弹空间飞行某一位置为参照物,那么子弹在空中飞行过程中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说明"已经发生相对运动",具备摩擦力产生的作用过程,这样就充分说明子弹与空气之间有摩擦力的存在。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又是怎样呢?

我们再看Ⅲ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它说明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那么空中飞行的子弹受到空气的摩擦力,作用点在子弹上,方向与子弹运动方向相反。

课本中提到滑动摩擦力,这里初步说一下摩擦力的种类,初中范围内只研究固体间摩擦,即滑动摩擦和静摩擦。何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呢?前面说过"或"字,"或"字正说明摩擦力的种类:一种"已经发生相对运动";一种"要发生相对运动"。只研究固体,这样就可以给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分别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指相对滑动,说明非滚动,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下面分析滑动摩擦力,看下面一个实验,把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拉力F1;再在木块上放一砝码,再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读出拉力F2;在水平木板上固定好棉布,放上未加砝码的木块,再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读出拉力F3。木块与木板(或棉布)是两接触的物体,它们之间已经发生相对滑动,具备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和作用过程,一定产生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通过上面实验结果直观地看出,F2>F1,F3>F1,又因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拉力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即F2摩>F1摩,F3摩>F1摩,这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初中只了解这些,关于大小的计算到高中再学。静摩擦力是指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看一道题:手握瓶瓶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分析:手与瓶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又因受到地球的吸引有竖直向下运动的趋势,瓶相对手要发生相对滑动,具备产生静摩擦力条件和作用过程,一定产生静摩擦力,方向与要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即竖直向上,至于大小呢?因瓶相对手保持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瓶受到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一定等于它竖直向下的重力,所以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克服其外力的大小相等,这只适用初中,至于别的情况,到高中再学。

二、从思想上进行分析、理解

从思想素质上分析:通过"手握瓶瓶不会掉下来"这一典型例子可以说明,手对瓶产生一个静摩擦力才不会使瓶掉下来,这个摩擦力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其大小与压力大小无关,所以教育学生分析问题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在生活中利用它有利的一面,这就是学以致用。有害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想方设法减小有害的一面。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为长大后攀登科学高峰,建设祖国指明航向。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从知识上、思想上,对摩擦力有关原理的分析、理解,我们的学生会得到启发,懂得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并将这一道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参考文献

[1]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OL].互联网

[2]已经知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OL].互联网

[3]摩擦力.教案1(教科版必修1)[OL].互联网-精品教案

[4]石玉娟.唯物辩证法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渗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5]在空中飞行的子弹有在做功吗[OL].互联网-已解决-搜搜问问

摩擦力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作为一名从事两年多工作的新教师,我在课堂中善于总结和思考,在学习同仁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喜欢加入自己的特色,进行教学反思,开展一些大胆有意的尝试。在课堂教学方式探索中,我明白了转变教育模式、构建“以生为本,和谐自然”的生态课堂的重要性。生态课堂不是训技强化般的鞭打,它必须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下面笔者以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摩擦的利和弊》这一课的授课和反思为例,来阐述生态课堂的构建与重要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

课堂一开始,通过“抓泥鳅”这个游戏,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玩中思考,进而由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接着我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在学习了摩擦力的概念后,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例子,他们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大大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虽然学生都知道走路时靠的是脚底和地面之间的摩擦,但对静摩擦力的准确把握还达不到火候。比如,在讲解了手拿瓶子的静摩擦例子后,学生普遍认为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必须是有静摩擦力,但事实上,这要结合受力分析以及二力平衡的知识而综合判断。这个事例说明学生对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及其中的奥秘非常感兴趣,但对其中的一些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在本课中,我通过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到课堂必须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关注学生的需要,要预先假设学生会在何处何时有疑问和困难,设计更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环节,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中要讲究学案的“留白”和“弹性”艺术。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自,教师只是学生思维的领路人,真正具有价值的思考过程不能由教师代劳。“留白”就是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操作,教师的“讲”要让位给学生的“学”。教学方案设计得太严谨太规整,反而会使课堂的生命活力黯淡。

在总结和反思后,我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合理解释这一环节。讲台静止在地面,没有受到静摩擦力,我用手推它推不动,此时讲台受到了静摩擦力。这时,学生明白了当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存在静摩擦力。由此,我完成了教案设计的一个转变:以课本知识为本的教案设计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案设计。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在做思维的体操,不断地体验思辨语言的魅力。

二、遏制“温和的暴力”

语言是“温和的暴力”。教师侵占了学生的话语权,就会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想法,而这是课堂中最为关键的东西。几次试讲下来,我发现我总是说着正确的废话,不知不觉中掠夺了学生发问的机会,错过了倾听学生的心声,错过了由学生创造的精彩。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问、学生的满堂答,似乎是给了学生发言和表达的机会,但教师提的大多是无需进行思索的问题,不能激发起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不能激起学生发自内心深处诉说的欲望。

比如在由摩擦力的判断到摩擦力的种类过渡时,我连用了两个问句:你们相信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吗?你们相信一根筷子能提起一杯米吗?在我自认为很有气势的设问设计时,办公室其他备课组的一位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问题:你不觉得这两个问题问得很傻吗?你让学生如何回答你的问题?也许不同学科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经过她的提醒,我马上意识到了设问的技巧性和艺术性。教师必须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发问,多思考。

如何实现生态课堂,我总结需要三个“场”来实现。首先,生态课堂应是一个思维场,应当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和发展。要使课堂始终充满着浓郁的思辨色彩,努力建构一个思辨的课堂,一个思想的课堂。其次,生态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场,应该使学生的情感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课堂情感脉搏的变化既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状态,也影响到师生的交往互动。最后,生态课堂应当是一个交往场,让师生交流,真正“动”起来。这里的动,不是表面上的动,主要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在动,情感在涌动。

和谐高效的生态课堂应该具备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和多样的互动方式。“和谐自然 生态平衡”不仅给我带来对课堂的思索,也将对现有教学方式的改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三字经教案范文 下一篇:苏武传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