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5 23:00:53

论文职业教育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1.历史悠久,语言成分无变化。

文言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上占领着重要位置,其内容一直被世人传承下来并沿用,其语言的组成是去变化的。例如:先秦的基本句式以及虚词的用法等在文言文中一直保存着;语言中一些最活跃的词汇,其地位在文言文中也存在很强的稳定性;另外,有些词在口语中虽然已经消失不见,但是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很普遍。即使在后人的口中,文言文或多或少有些变化,但是综合起来看,文言文的语法以及内容还是保留着原来面貌。

2.文言文与口语相分离。

经语言研究者的探讨,其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及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文言文与后来的口语的距离逐渐地拉开。从汉朝到清朝的文言发展历程中,根据科举考试的需要以及官府的推广,四书五经成为了人们语言写作模仿的模式。所以,文言文与口头语用的相应的语言之间的差距产生越来越大,使文言文与口语产生相分离现象。

3.文言文形式简单。

由于古代的重要典籍大部分都是采用的文言文,很多的经典作品都是内容、形式简单但内容凝练。在文言文中,单音节的词汇占的优势较大,其多音节及双音节的词语较少;另外,文言文有些内容多使用省略,例如:省去一些主语、宾语、介词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很常见的。因此,文言文的形式就是相当简单的,但内容却很凝练。

4.文言文有些词句艰涩难懂。

因为文言文的发展历史时间较长,与现在口语相比,文言文有些词句就显得艰涩难懂,相当偏僻、古怪,意思也很令人费解。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要理解这些艰涩难懂的意思,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二、文言文教学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是占有的比例少,大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不管是在教法上还是在学法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1)教学方法的落后。对于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来讲,由于学生语文底子普遍较薄弱,文言文的讲法一般都是采用串讲的方式,其好处是能使文言文的字词分析清楚,句子得到落实。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整堂课下来没有一点活跃的气氛。常常都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一刻不停地记,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的声音,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中去,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丧失,求知的欲望逐渐地下降。(2)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眼中总认为讲的知识越多、越细致,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越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总是把有结论的知识结论及现成的答案传授给学生,把一篇完好的文言文分析得七零八落,导致文言文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其艺术性也难以表现。

2.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烦。对于现在汉语来讲,古代汉语及文言文的使用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在语法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很多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又由于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其文言文的学习就是进行不停的翻译和背诵。语法中存在的不同,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加重了的厌烦情绪。(2)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般都忽略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技巧等重要性,导致学生在面临文言文学习时陌生感会油然而生,不能主动地寻找到与以前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方法,也不能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3)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迁移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课本中的解释以及参考一些资料。平时做课内的文言文题目还可以。但是如果接触到课外文言文时,学生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其学习的迁移能力较差,直接导致了对后续文言文学习的反感,形成连锁反应。

三、针对文言文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法进行指导,并传授有效的方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发现文言文存在的规律性,传授给学生得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成为一个会主动学习的人。对于教师来讲,教师的教不是纯粹为了教,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能更加地注重学生的学法并加以进行指导。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要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朗读。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朗读要达到的效果。文言文的语言生动且富有节奏感,朗读起来是很有韵味的。学生只有不断地重复朗读就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美妙之处,能够领悟语言的意识,能够在文言文语言方面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通过文言文的朗读,还可以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品味文言文的内涵。在文言文的朗读中,不仅要读准句子,还要读出句子的语气,这样才能够使文章的美妙之处显现出来。例如:在《邹忌讷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子他美不美的时候,他的妻子与妾的回答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妾是“君美甚”三字。但是对于同样的问题,妻用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句话表明邹忌的美无人能比,其所表达的语气与“君美甚”的表达大不相同,这使其感情流露得更加强烈,而妾的回答并没有那么强烈,其语气则是收敛一些,则是由于古代妾的地位所决定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朗读方面主动地参与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探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朗读不仅要做到读音标准,句子读准,而且还要对音调、语气的停顿以及重音的朗读技巧进行掌握。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熟悉程度会逐渐地提高。(2)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拓展。教师在对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限制在语言教学方面,还要注重文言文的教学,使学生能学习到古人的思想文化,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首先,引用相关文章进行阅读的对比,提升学生欣赏文言文的水平。其方法就是通过与文章有联系的作品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比较,从中获取较为全面的认知,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使思维能力、欣赏水平得到提高。然后,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对文章的相关背景及史实结合、联系起来,知人论世。比如在讲《鸿门宴》时,就可以介绍司马迁个人对项羽和刘邦的态度,让学生对情节特点掌握清楚,这样可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指导,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能力。(3)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寻找其规律。在文言文中语法、词汇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规律,若能找到其中的规律,把文章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及经验连接起来,使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知识的稳固,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效果。

2.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发挥好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则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尽量自己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就好了。(1)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课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需要设定学生参与的板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利用相关资料对文言文的重点加以理解。课后,教师要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一些重要信息,例如:学生在文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加以进行指导并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文言文片段创设成小情景剧,来使学生体验、体会人物、环境。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有激情。(2)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能融会贯通。对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及创新。只有这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古文中判断句式时,就可先请学生举例说明现代汉语中判断句式,引出“是”在不同时期的用法,从而加深对古汉语几种判断句式的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职业教育文言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文言文特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文言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升高技能人才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树立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职业能力;能力培养

1 高职语文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1.1 高职语文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高职语文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只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培养学生的个性,并开阔其自身的视野。高职语文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有语言、思想、哲学以及文化等等,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满足学生个性的需求,发掘其对语文某方面理解能力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第二,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加以实现,这样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语言文化,还可以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素养。第三,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教师将语文文化传授给学生,使其对人文、历史、科学有了系统性的了解,从而培养出一名具有科学品质的现代化人才。

1.2 高职语文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职业能力就是将语文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能力,换言之也是一种沟通交流的能力,语文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传递信息的能力、对不同语文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通过语言实现目标的能力。培养高职语文职业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而沟通交流的能力正是目前社会正常交往的重要因素,教育领域的研究者都将沟通交流能力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要素,由此不难推断,语文职业能力也已经成为工作单位选择人才的一大指标。高职语文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确保其可以正确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以及市场挑战。

2 高职语文中培养职业能力的策略

2.1 高职语文中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策略

高职语文这一门教学科目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可谓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而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上应将其划分成三个环节,分别是:必修环节、指定选修环节以及任意选修环节,必修环节主要培养高职学生对职业相关信息收集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社会和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定选修环节主要通过构建一个职业环境来培养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任意选修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不仅彰显了灵活性与原则性的有效结合,更能满足高职院校在培养职业能力体系的基本要求。

2.2 高职语文中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策略

为了提高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效率,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将学生语文职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大力发展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第一,创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宽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出色的语感,更需要具有构建语言知识框架的能力,而这些内容是无法只通过高职语文课堂来获得的,所以创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相关课程是志在必行的。第二,构建培养学生汉语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比如说口才与演讲课程、应用阅读课程以及写作理解课程等等。第三,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课程,这一环节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是一项需要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

2.3 高职语文中培养职业能力的评价机制

高职语文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包含教学机制和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针对教学内容开展的,通过审视语文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寻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完善,大多数评价机制的要求都依照于课本内容,只有这样教学机制与评价机制才能共同发展。建立评价机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加以实现,首先,构建起高职学生的个人档案,让教师对学生的特点有更好的了解,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有助于高职学生对语文职业能力产生兴趣。其次,构建评价功能的转换机制,注重发展性的评价方针,通过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制定出质性指标。最后就是完善评价机制,使其达到满足课程发展需求的目标。

3 目前高职语文对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使用的语文课本不具有高职教学特点

高职语文教育是保证学生专业知识得到提升的基础上,突出实际性与技术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使用的语文课本也应该完美的体现这一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在保证理论知识深度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根据科学统计,全国一共有超过五十本的高职语文教材,教学内容大多数是文化欣赏、语言表达等众多能力的一个方面,不能满足高职语文全面发展职业能力的要求,理论知识过于繁重,高职教学的特点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

3.2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与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存在脱离情况

根据调查发现,众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存在脱离的现象,举例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过于历史化、教育化,历史化指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经典,对现代化技术不够重视,教育化高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通过“填鸭子”的方式获取的,即学生没有通过自身实际操作来提升自身能力,更不用谈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了。而且学校为了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和巩固,在使用教学设备方面上没有突破与创新,这与培养职业能力应具备的灵活性背道而驰。

4 针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问题应采取的解决措施

4.1 高职院校选取适宜的教学模式

只有适宜的教训模式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如何根据语文教学优点以及特征制定教学形式与内容也是目前众多学者热议的话题。高职院校应该通过考察、开展讲座、调研等形式来获取适宜的教学模式,考察主要指带领同学参加实地考察活动,让高职学生对我国未来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有一个大体的轮廓,从而促使产生对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兴趣,以便于高职学校根据学生兴趣选出最适宜的教学模式。开展讲座的形式能够最直接的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自身的知识面,以便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为高职院校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家打下夯实的基础。

4.2 建立培养职业能力相应的管理部门

建立培养职业能力相应的管理部门,以便在第一时间内针对目前的培养情况采取改进措施,管理部门主要包括职能部门与领导部门,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制定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基本计划,联系相关的高职语文教学基地,并监管教师的工作质量。领导部门主要是协助学生开展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以便提升高职院校的工作效率。

5 结论

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市场结构的不断推进,也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教师在教学期间必须保证积极乐观的态度,学校则应该采取众多有效的实施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篇论文主要从高职语文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及其重要性、高职语文中培养职业能力的策略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李自庆.高职语文教学应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

[2]何海翔.基于职业汉语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4.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而反观文化课方面,有很多是与专业无关的知识。在这里,就有一个对文化课定位的问题:是一再缩减文化课呢,还是让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呢?我们的观点是不应该对文化课进行一味的缩减,而是应该对文化课进行课程改革,转而为专业课进行服务。

为了实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可将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为以下三类:专业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文化课指的是从专业课中分离出来的语、数、英等相关基础知识,其目的就是让文化课为专业课做铺垫,以期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专业教学。看着是多了一个环节,其实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在学生看来,文化课不再是以前那种被他们称之为“无用”的课程,因为在专业课中要用到文化课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而在专业课中学生也少了在学习专业课时因为术语、英文、公式、算法而抓耳挠腮的苦恼。

那么新的问题就出来了,各个职业学校所用的教材千差万别,就是一个职业学校也往往存在着因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同科目的专业课换教材的现象,并且社会上也难以找到一本为某个专业课而量身定做的基础知识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老师和文化课老师联合起来,制定自己的校本教材,以更好的为学生的成材服务。下面就以语文课程的改革为例来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仅供同志们参考。

一、遵行文化课“够用、适用”的原则

语文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语文知识结构的支持,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时在工作岗位能派上用场的语文通用能力和语文职业技能的需要。根据这一要求,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语文知识,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时在工作岗位能派上用场的语文通用能力和语文职业技能的内容;语文教师则围绕这一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增与减,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服务工作。

二、依据不同的专业增删文化课的教学内容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减少那些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如一些复杂记叙文、部分过于抽象且与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的议论文、不容易理解的古文和一些非人文修养所必须诗、词、曲、赋等,一定要改变过去以语文教师自身的偏好确定教学内容的习惯。同时语文教师也不能再象以往那样,不关心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而应该依据不同的专业增加部分教学内容,比如在各专业中开设应用文教学;在会计专业班级可以适当增加“商务应用文”和“谈判口才”等内容;在机械、造船等专业的班级可以适当增加“说明文”等方面的读写内容;在旅游专业、尤其导游专业班级中则可以适当增加“公文写作”、“交际口才”和“普通话”等内容,等等。如果能这样恰当增删,语文这门文化基础课就能做到为专业课和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服务。

三、准确把握文化课的教学难度

除了减少不实用的、非必要的教学内容外,我们还应该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比如古文往往对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应该尽量少教,即使教了,也以能读懂为度,不必深入到对每个字、词意义的多种理解和用法;比如语法分析、课文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归纳等,对中职生来说也是困难且不实用的;再比如议论文的写作,对中职生来说也有些困难,往往会让他们感到害怕,一说到写议论文他们就害怕甚至反感,这部分虽然很重要,但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应该从教学内容中删减去,或降低要求的,否则,死抱着以往的内容和难度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学不懂,没有信心,继续下去就会是不想学了。

四、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很薄弱,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热情不高,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是我们不得不要面对的事实。因此我们的语文老师也不必再感叹学生的素质如何之差,唯一该做的就是改革,就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适应现状、适应学生。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倡导实施愉快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应用教学、生活化教学、体验式教学、活动引导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尽量用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传统语文课程模式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26-02

国务院关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共同关注和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全国各大职业院校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也轰轰烈烈开展了教育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各职业院校对于其独特办学规律和特征有了突破性的认识,强化了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发展思路。

然而,在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被突显的同时传统语文课程模式显得捉襟见肘,难以跟上职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职业教育新形势要求,职校语文教学需尽快转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淡化“学科本位”,彰显职教特色,也只有将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结合起来,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中职语文课程改革顺应时代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寻找中职语文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日渐成了关注焦点。

1 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与尴尬境地

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学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基础中的基础地位,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以汉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中职教育改革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意味着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操作人员。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除了让他们具备专业技能之外,文化素养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素质人才必备条件之一。但观目前中职生现状,他们来职校大都是抱着就学好一项就业技能的想法,大都存在语言学习不感兴趣,基础不扎实,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薄弱,口语表达不清等严重问题。因此,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基础中的基础地位,但如此重要的课程在中职教学改革的今天却处于奋力挣扎的尴尬境地:

(1)语文课在中职教学改革的今天,被认为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对于学生职业技术学习的作用不大,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学生专业学习,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展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因此,不断的被缩减课时,弱化语文教学。

(2)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企图实现大语文教育,但却始终难遂其愿。寻找语文与职业技能开设的专业课交叉的地方,并且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大语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突破创新的关键,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即成。

(3)语文课虽然竭力进行着改革的尝试,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沿袭着普通教育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治标不能治本,在中职教育独特教学方案被突显的今天日益不能适应。职业教育体系下文化课怎样体现其职业性而削弱与专业课之间的内在矛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些问题也长期困扰着从事于中职语文教育的一线老师。

(4)语文课在努力追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枯燥的教学模式和不合理教学结构很难赢得学生的好感,激发出学生语文学习自觉能动性。如何摒弃传统单一封闭的语文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让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发问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生动活泼的专业技能教育,感受到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有效融合的巨大乐趣,成为了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改革,为学生在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服务。那么,如何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以顺应教育部提出的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成了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举步维艰,负重难行,语文课程改革被推至风口浪尖,改革势在必行。

2 中职生文化素养缺失现状

(1)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差。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十分有限,对于一些使用频率很高的日常用字写成错字或是别字,并且乱用词语,语法错误、病句随处可见。

(2)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于字面比较浅显之处,需要稍微开深刻理解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对于象征、托物言志、类比、修辞等等的文章内涵的理解则更是手足无措。

(3)写作能力普遍低下。中职生作文常常语句不通,错字连篇,思路不清,虎头蛇尾,中心不明,言之无物,口头方言照搬于书面作文之上,而对于基础文学常识更是一知半解,不能灵活应用名人名言或者相关文学常识。

(4)审美能力低下。中职生对于文学审美能力与社会审美能力相对低下,对于内在情操美更表现为无知觉或者嗤之以鼻,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缺失。

(5)口语表达能力低下。表现为课堂语言表述不清,口头语言不能很好表达心里所想,常常辞不达意,语言混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支支吾吾,无法流利表达内心的见解;而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表达粗俗,缺乏文学涵养,用词不准,导致交流上出现偏差等。

3 改革教材体系,构建科学的职校语文课程方案

3.1 打破传统语文教材结构,建立多体系选修课程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目的在于让各专业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形成通用职业能力,弱化传统普通模式语文教学、注重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以及加强语文能力的实践训练等方面,培养中职学生语文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不妨尝试打破现有的参照传统普高教育模式的课程模式,把语文课程划分成现代汉语课程、阅读理解课程、写作课程、口语交际课程等几门课程,并且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做到大语文教学。在学分制改革的大环境下,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3.1.1 现代汉语课程的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为高一必修课形式。“现代汉语”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在高一学年的时候设置现代汉语课程,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对于语音,词汇,实词虚词,成语熟语,语法、修辞,语言使用得体等一系列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达到基本掌握并学会应用。加强专业课中经常出现的常用词语的理解,可以在课文例句的设立中,建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加深专业课中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表达。

3.1.2 文学欣赏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一选修课形式。本课程包括文学常识和美文欣赏两块内容,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造诣,培养审美能力以及文学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此模块中,增设德育和美育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待人接物,与人交流中拥有文明礼貌,谦让无私的美好品质。

3.1.3 写作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二必修课形式。此课程在掌握基本语文写作技能之外尽量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本专业相关写作技能,使语文写作教学服务于学生本专业教学的需求,如会计专业的语文写作课设置可与财经应用文结合,旅游专业的语文写作课程设置可以创设写导游词等。

3.1.4 阅读理解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二选修课形式。其中包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诗歌、散文、文言文等等几大类型的专题阅读,并且做到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把阅读理解能力辐射至学生切身体会的本专业课程中,如会计专业的语文阅读中可增加“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内容的理解性阅读,如旅游专业,可增设导游词,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等,这样即加强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的理解,有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1.5 口语交际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三必修课形式。在中职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开设此课程,让学生锻炼基本口语交际能力,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这门课程的设置中,一方面强调与人交流的基本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表达与交流,为即将寻找工作的学生的面试做好准备,使学生的表达更显现自身的专业特色,增加自身专业能力。

3.2 语文教学课程设置

在职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教学课程设置的形式可以结合校学分制改革,设置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以“现代汉语、文学欣赏、写作、阅读理解、口语交际”等课程。

作为语文必备基础知识的“现代汉语”课程,可设置成必修课的形式在学生高一年段就给予开设。使学生对于语音、语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有相对系统的梳理和掌握,并为文学欣赏、写作、阅读理解、口语交际等选修课的开设做好语言文字上的准备。

“写作”与“口语交际”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程分别在高二和高三年段设置。“写作”与“口语交际“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十分重要,能说能写才能更好的干好本职工作,并且赢得同事和领导的尊重和赏识,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工作中的多面手。

而“文学欣赏、阅读理解”等课程可以在高二至高三年段分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选修以上各语文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结合学生本专业课程需求,形成大语文学习。

总之,在中职教学改革的今天,破除传统语文课程模式,使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相互沟通衔接,相互融合,使学生形成本专业本岗位所需要的语文职业能力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出路,也惟有此,才能激活中职语文教学,寻找到中职语文教学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程丽丽.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42-44.

[2] 李传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7(3):104-105.

[3] 杨虹.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言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20-21.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教学理念;新教材;人文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微观层次看实现教育改革的关键又是什么呢?在于教师的理念与教学实践。我结合自己对《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解及新教材的实际,以教师的视角谈谈在新课改中如何有效实施中职语文教学。

一、研究教学大纲,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面对新课程,惟有更新教育理念。建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能有效实施新课程。转变教学理念,当务之急是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语文学科本位”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学科本位观”,即以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或学科本身的发展为本,没有或较少顾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科本位着力关注的是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完备性和独立性,没有或较少地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真正形成。

而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本”。即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手段方式均是从人出发,最终指向也是人。现阶段我们应该切实推动“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树立“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并以此认识语文课程,建构课堂,组织语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2.普高语文教学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普高语文教学目的则侧重于“学术性”,偏重于学生“语文全面素养的提高”,对知识积累、能力层级的要求都相对较高。中职语文的教学的目的侧重于“应用性”,因而有些教师就误认为中职语文教学仅侧重于实用、应用而已,产生了理解上的误差。

在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中职教师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我们要合理地扬弃普高的一些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手段,正视差异,切实探索职教语文教学的特色,切忌照搬,否则就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

3.“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与“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关系

新大纲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于是,有人为了迎合所谓的“职教特色”,提出了“专业化的语文”和“语文专业化”的一些想法,说“学电子的就是电子语文,学导游的就是导游语文”,“机械专业不必读《荷塘月色》、《阿Q正传》”等,笑话百出。有这样的观点的人势必没有真正明白“语文职教特色”的内涵,连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人文熏陶性”都被他们数典忘祖了。这样的语文不但缺少职业教育特色,连自身具有的特色也化为乌有,异化了语文。模糊了语文“公共”“基础”的定位。

中职语文教学说到底,还是姓“语”,因此不管普高还是中职,必须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这一点在新大纲中有明确的表述。因此我们不必迎合所谓的“专业化”,而“异化”语文教学,中职语文要具有职教特色,主要还是从语文这个本体上增加职教元素。其职教元素无非是说语文教学在“工具性”上定位在什么层级,“人文性”上定位在哪些类型上而已。

二、把握新教材体系,用活新教材

从纵向看,新教材以“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编排,满足了各个层级的学生需求;从横向来看,新教材则以“阅读与欣赏”、“交际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编排,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依据学生已经达成的应用能力,恰当选取,灵活取舍.并增添合理的教学资源。譬如我在上《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提前布置学生利用班级的网络媒体观看了《赤壁》,并附加了要求“在看时,要注意电影里的人物语言与我们书上语言有哪些异同?”这样自然整合课内课外资源,让学生有目的地看。在上这篇古典小说时感到饶有兴趣,不但关注了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顺利理解了人物形象,效果非常好。总之,教师应合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根据职教实际,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注重人文教育

我们应该明确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的内涵,即“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呢?

1.口语交际课

着眼于现代社会高信息化、高交际化、高效率化的特点,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据职校生基础普遍较差的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设置口语交际的情境,组织教学,强化口语训练。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诱导,及时鼓励,解除心理障碍,使学生丢下包袱,自由表达,积极参与评价,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应用文写作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应用文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企业生产计划、产品说明书、质量分析报告、广用多种形式,恰当地创设情境,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会逐步得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四、语文情景教学取得的效益

情境教学可以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的、有活力的课堂,课堂的教学活动形式变得活泼多样,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也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学生思绪被激活了,上课注意力也集中了,注意力分散现象减少了。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提高了质疑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五、结语

传统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不少学生厌学、逃学。为了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要合理运用情境教学,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完善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让其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一、引言

语言文学是传统的基础性专业,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优势。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这个传统人文学科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合并转型为高职院校以来,专业急需探索高职教育和师范性特点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新模式,原有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比较突出,既要突出师范性,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明确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调整课程结构,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完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才能办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文职人员。

二、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师范类专业,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工作,也能从事语言文字、文化宣传及企业的文秘、培训机构的文员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时期语文教育专业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更新教学理念、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既符合语文教育自身的发展,也能提升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类受到自主择业和专业整合的影响,日益萎缩,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应该主动应对,谋求发展。

高职院校师范专业的改革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高专部成立以来,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着明显的地域色彩,主要集中在辽西北城市,例如,铁岭、锦州、朝阳等地,从事乡镇初中、小学语文教师以及各行业相关的文职工作。近两年来,在这些城市的特岗教师招聘中,语文教育专业比重不大,绝大多数毕业生无缘进入公办中小学教师行列之中,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以下简称我系)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显示,25%的毕业生进入各种教育机构从事教辅工作,更有一部分毕业生脱离教育行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语文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形成新的准确定位,原来培养目标只是单一的师范性,应转型成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将国企外企事业单位文秘、公关、管理、社会服务、对外汉语培训机构等列入专业培养计划。因此,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必然的,是大势所趋。

三、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途径

1.以课程为突破口,对课程教学思路重新定位

目前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还是由“五个模块”组成,即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选修)课、专业(必修、选修)课与实践技能课”,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只开设语文教学法和写作两门实践性课程,又因课时不够,这些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不够深入,实践课也仅限于教育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呈现过于单一化的趋势。

笔者曾对语文教育专业任课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3%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满意,认为教师应该把讲课的侧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以专业选修课程带动和促进专业的改革,能够拓宽口径,完善课程结构,可以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节,不断完善,从而汲取新知识,提高实用的实践技能水平,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对实践性的教学和学习还是很认可的,他们希望教师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重点,语文教育专业必须从庞杂的理论体系中解脱出来,合理取舍。就文学课而言,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我系教师尝试在教改中淡化“史”,将解读经典文本作为教学切入点,笔者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参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提高对名家经典篇章的鉴赏比例,约占整个教学内容的70%,文学史和作家理论知识约占教学内容的30%。以上举措,注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授课宗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运用能力及人文素养。

打破以往惯例,力求突破,开设与语文教育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型课程,体现本专业实践方面的特点,在完成基本知识结构教学的同时,开设新课,改造老课,保留传统专业的核心内容,又能实现培养能力运用的目标。课程结构中理论课比重大,实践课比重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突出,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需求,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将专业课分为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包括传统的语言文学类课程,占 60%,专业选修课需要与专业相吻合,例如,公共关系学、秘书学、公共礼仪、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新闻采编等课程,占40%,要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课时不用占太多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意识地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宽口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新内容,目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公共礼仪、秘书学、影视鉴赏、口语交际等课程,从学生选课情况来看,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2.加大教育理论和教法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强实践教学

(1)开设好实践教学课程。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语文教育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口语实训课、书写规范字技能课、语文教学教法课等加强技能训练,及时将教育改革有关内容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录播室资源进行初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拟实训,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

语文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不应再局限于语言与文学本身,应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本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例如,教育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广告文案、速记速算等课程设置都应该成为语文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应用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动手和从业能力。

(2)增加实用性知识技能的传授。“创造条件,普及现代化教学,掌握现代化技术”,开设课件制作课程,让学生对幻灯机、投影仪等教学媒体的构造以及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力求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熟练掌握PPT课件制作,达到会使用会操作,着重面对当前就业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让鼓励学生通过相应的英语、计算机、韩国语、普通话等级测试。

(3)课内课外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技能测试和竞赛机制。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此类活动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语文教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展示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书法展示大赛,汉字听写大赛、作文竞赛等,参加校园活动可计入学生综合测评成绩,鼓励学生参加一切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教师教育素质的专业实践活动,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将培养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三年的教育教学中,营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有利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实用能力培养。

(4)优化实习实训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多个能够充分满足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培养需求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完善的实训训练体系,要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育见习。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上上岗培训,是对学生理论学习过的职业规范进行实地验收。学生进行真实的规范化的操练,熟悉将来从事的教师或者文职岗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实用为宗旨。

实践教学作为训练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在运用中提高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思考和学习积极性。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做到课内精讲,课外延伸,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通过理论的凝练来适应技能的实践检验,有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民意后,英语分值大大缩水,语文分值将在2016年提高到180分,这将大大改观社会、学生“怠慢语文”这一现象,大量资料显示,目前教育市场上很多培训机构闻风掉头,一些培训机构目前已经开始酝酿相应的改革方案,语文培训班将得到加强,可以预见,随着高考语文分值的提高,语文培训班的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近期,笔者参加了几次省内的高校招生现场咨询会,来咨询的学生及家长对师范专业,尤其是语文教育专业还是很认可的,60%以上的家长认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就业选择余地不小,可从事教师、文职等工作。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还是有一定攀援空间的。

总之,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现有课程的科学构建及重新整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必须以学生为本,关键点是老师,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管理者齐心协力,使语文教育专业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语文课;专业课;有机结合;教学模式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的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而提高人的素质必须依靠教育,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尽管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和健全人格的重任,但离开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语文与专业结合教学模式在培养人的过程的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结合专业,感悟语文的重要性是实现有机结合的基础

进入职校的学生,期望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找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表现出把专业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对看似与专业无关的语文学科,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认为语文是与个人职业发展无关的课程,学不学无所谓。致使语文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受到很大影响。针对历届学生现状,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探索中革新,把语文融入专业之中,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的重要性。

每年在新生进校的入学教育和实训基地参观上,我们结合专业,有目的地渗透语文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老师绘声绘色的宣讲,富有成效的介绍,使学生感知了专业,也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在语文课上,紧抓学生的专业,将搜集整理的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图片和职业生涯图片在课堂上展示,要求学生说明或介绍这些图片。通过学生对专业图片的说明,感悟个人在表述上语言的凌乱、词语的贫乏和理解的欠缺;通过对本专业中成功名人的生平事迹的叙述,感悟名人的治学思想和综合素养。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分析任何专业的学习离不开对语文的学习。告诉学生学习的专业书籍,内容大多都是说明文,文字的说明、图片的说明都要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去理解;我们的专业实训,都需要我们用语言表述。语文素养是奠定我们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通过给学生分析未来职业与现实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语文是学习,工作的需要,是人际交流的需要,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学生在感悟中提高认识,端正思想,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学好自己的专业目标去努力学习语文。

二、依托专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机结合的依据

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现行职校语文教材虽做了很大革新,体现了语文对人的发展的需要。但所编教材具有通用性,欠缺地域性,内容选取欠缺专业性;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三者的相对独立性,欠缺密切性等,都影响着有效的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为,选择贴近专业的语文教学内容,能很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围绕语文和专业的教学目标,整合现行教材,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及现代文欣赏、古诗文欣赏等整合为模块。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与要求,选择贴近专业,符合专业学生需要的学生感兴趣材料,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如记叙文选本专业的名人传记及相关的励志文章;说明文学生可直接选专业书中的篇章;应用文结合学生的活动和实训要求选择相关的知识点;议论文及欣赏课参照学院计划安排的文化体育活动,如学雷锋、运动会、教师节、国庆节、校园文化节等,选择诸如演讲稿、广播稿、散文、诗歌、戏剧、相关应用文等内容。并根据专业需求,适当取舍。

三、围绕专业,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机结合的手段

职校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构建来获得知识。因此,我们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践,相互讨论,认为只有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首先,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现代教学方法理论,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实施。其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需要的契合点,设置教学情境,行为导向,启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效地吸收和引用知识。同时,通过自己的行动,在合作探究中分享学习的快乐,在自我探索和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德国著名教育家瓦根舍因说:“人们自己寻找并自己发现。人们跪下又站起来,因此不再忘记”。再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完成知识建构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学习搜集、整理、占有材料的能力,在师生的网上互动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成为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无定法,因势利导,实现有效教学。

四、服务专业,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是促进有机结合的动力

合适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及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在实践和探索中,建立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综合的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互动评价。结合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将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觉意识,形成语文学习动力。创设情境,现场考核。让学生融入情境,通过知识运用、情境表现,现场点评,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知识运用等实际能力的提高。阶段评价,激励创新。在诸如演讲、辩论、手抄报、手工制作、课本剧等活动中,给予指导和评价,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在评价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五、立足专业,发挥集团化办学模式作用是深化有机结合的关键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连锁化方向发展的有效模式,为语文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规模化办学中共同探讨语文课的作用是语文老师的艰巨任务,深化语文的有效教学必须立足于专业,在专业上彰显人才的人文素养。语文的有效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也是体现集团化办学教育规模化的优势。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人文与技术恰如人的两条腿,分开来单独谈任何一条腿都是无法前进的,只有共同运作,才能迈开大步。”因此,语文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有效模式,需要大家共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彩凤.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

[2] 蔡代平.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2).

[3] 陈少玲.改革教学方法.体现职校语文职业特色[J].中国科技信息,2009(6).

【作者简介】

王 浩(1966-)男,陕西汉滨区人,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 .

陈军科(1966-)男,陕西凤翔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任职教育 教学方式 多元化

任职教育涉及不同的专业方向的诸多不同岗位,不仅仅要提高培训对象的思想政治水平,改善智能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岗位任职能力,而且注重开发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整体素质,以适应职务晋升或岗位转换的要求,这就要求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之适应。

一、 任职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任职教育的内涵。

任职教育是指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上,为适应军事职业和特定任职岗位需要,而对军队院校学员实施专门知识、专门能力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指军官或士官在完成基础教育学历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的需要而进行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是指技术兵种为适应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需要而进行的补充性职业教育。

(二)任职教育的特点。

任职教育的特点要求着教育工作者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任职教育的独特要求。

首先,任职教育承担着为我军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目标是满足学员岗位任职需求,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质就是知识、实践、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其次,任职教育的培养内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它贴近部队和岗位实践的要求,体现按需施教,必需够用的原则,坚持学用一致,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部队任职岗位的需要,以及注重学用结合,突出动手实践能力原则;此外,任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具有多元性,其主要是军队的军官、文职干部、士官和技术人员等。受训学员在年龄兵龄、学历阅历、职务层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也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二、我国任职教育中教学方式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历教育的基本形式,任职教育同样要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课教学方式包括专题讲座、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论文交流、自主学习等等方式。但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采用的就是专题讲座这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员向教员提问和发言的机会很少,学员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基本上以传统的教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为主。除了理论课之外,实践课也是任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包括体能训练、岗位代职、模拟实验等等。教学形式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像社会调查、虚拟仿真实验这样的实践教学得到很少采用。

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军校任职教育的发展和要求,与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要求不相符。任职教育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积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积极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努力构建任职教育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三、任职教育中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现

(一)实施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员的创新思维,使整个教学活动向更深层的科学研究方向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性思维,锻炼和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增进学员间交流与合作。因此,在任职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参照教学大纲,确定研讨内容,拟定研讨题目,在讨论前先给学员充足的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写出研讨提纲,然后围绕教学内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组讨论,从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则充当课堂上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在讨论的过程中给以适当的引导,在结束后则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小结和讲评。

(二) 融入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真实的事件为题材,供学员进行体验、分析、决策,激励学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员充分感受到岗位任职面临的实际问题,进入特定事件的角色,自主地分析案例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情景,将学员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员之间相互补充、分工协作,找出问题症结,寻求解决对策。在完成教学内容之后,学员可就案中反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自己的岗位任务,编写成小论文,以训练其文字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可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在参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从而促进学员实现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进行模拟演练。

模拟演练的教学方式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和手段设置近似实战、实际的作业环境,让学员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收到类似实习、实际操作、实战训练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员在模拟的环境中扮演各种角色,以获取类似的实践经验。比如以实战为背景,依托实验室网络环境和指挥作业平台,让学员按一定的战斗编程,分别充当不同职务,在想定情况的诱导下练指挥、练协同、练动作,使学员快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同时也有效提高实验效率、实验层次和实验水平,并可大大提高学员对问题的综合分析、故障排除、设计开发、创新意识与任职能力。

四、结语

总之,任职教育要适当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大力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水平,改善智能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岗位任职能力,注重开发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参考资料:

[1]李大晓,王正.岗位任职教育中实施模拟演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2008,(9).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职业军事教育;美军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美军很少提创新人才,在美军的条令出版物和学术著作中,更多的是“创新型领导者”和“适应型领导者”的提法。本文对美军创新人才培养情况的考察,主要关注美军对创新型领导者和适应型领导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这些方面,美国陆军的认识和实践远远领先于其他军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陆军院校的情况。

一、美军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背景

美军重视培养创新型的领导者,始于美国的军事转型。20世纪末,基于不断变化的国际战略环境、以信息为核心的军事变革、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经验教训,以及未来战争需要,美国开始了军事转型。在美军看来,创新是军事转型的灵魂。美国国防部在《转型计划指南》中明确要求:“在加速转型的同时,国防部必须鼓励创新。领导者必须在本单位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在创新中起带头作用的人员。”相应地,美军把培养创新型领导者作为2l世纪军事教育训练的主要目标。

9.11以后美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面对恐怖活动、非对称作战等威胁,美军提出了“基于能力”的新战略。“基于能力”战略的实质是通过提高军人的适应能力打造“全能型军队”,形成“全频谱优势”,从而实现美军慑止威胁产生和先发制人的战略目的。美军强调,不论军官还是士兵都要提高适应能力,以迅速适应不可预测的新挑战,具备执行各种作战以及国内抢险救灾、民事支援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维和、反恐等非战争行动任务的素质。由此,在之前提出的培养创新型领导者的基础上,美军又提出了培养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领导者。2001年陆军训练与领导者发展委员会了陆军训练与军官培养的改革方案,指出要建立新的领导者发展模型,培养领导者新的元胜任力——自我意识、适应性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认为适应性和自我意识构成了领导者的“持久能力”,掌握了它们便能成功地运用全谱作战所要求的其他技能。

目前美军更为频繁地使用“适应型领导者”,而开始较少地使用“创新型领导者”的说法。在美军的条令出版物中,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关联的。陆军野战手册FM6-22《陆军领导力》将创新能力定义为在需要或机会适当时引入新生事物的能力,将适应能力定义为对变化了的形势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并指出适应可以是被动的(被环境所改变),也可以是主动的(改变环境),而创新则是主动适应的前提。

二、美军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

(一)调整培训目标

面对培养创新型领导者的挑战,美军的各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开始由教授学员“思考什么”,转变为教授学员“如何思考”,强调培养学员的批判性思维和战略思维。职业军事教育虽然依旧以职业培训为主要目的,但开始包含学术性教育的目的,并且随着职业军事教育层次的提升,其学术性教育的目的也更为突出。

初级职业军事教育主要提供初级军官担任具体职务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一向注重训练而非教育。但目前各军兵种的初级任职培训课程却越来越重视培养学员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员考察解决战术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锻炼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进行决策的能力。注意培养学员的系统思维,要求学员学会关注整体而不是局部。同时有意培养学员的文化意识,通过案例学习、邀请地方和外国军官举行讲座、每天进行时事通报等形式,养成学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沟通能力。在教学中更为强调对军事历史的学习,通过历史案例教学、战例研究、参谋旅行等形式,培养学员对军事历史的深入理解。

而中、高级职业教育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从纯粹的职业军事教育向普通学术性教育与军事职业性教育合二为一的转变,具备了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和严格性。中级职业军事教育更为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方法论的学习,以培养学员解决复杂问题,胜任军种、联合、跨部门、多国行动为目的。高级职业军事教育以培养战略家为主要目的,强调拓展学员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科技等视野,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运用于战略决策。

(二)拓展教育内容

为了增强军队全谱作战的能力,培养具有适应性的军官,各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纷纷拓展教育内容。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提供初级军官担任具体职务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课程内容对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技术战术的更新和战场特点的变化做出更为迅速的反应。如陆军上尉职业课程紧贴部队实战需要,课程设置纳入了城市作战、外国内部防御、反暴乱、信息战、空地一体化、媒体意识训练、爆炸物威胁管理训练等内容,将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最新经验迅速引入课堂。

中级职业军事教育的内容也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和修订。如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增加了地区研究和外语学习课程,教学内容集中在全谱作战的各个方面:常规作战、反暴乱、城市作战、维稳与重建行动、媒体关系、地区研究,等等,课程每学年都要被更新30%~40%。高级职业军事教育的课程范围不断扩展,涵盖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领域。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在军事战役、战略研究之外,更加注重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与战略制定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历史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课程增多。如陆军战争学院围绕主题展开教学:伦理道德,历史,战略领导力中人的因素,联合、跨部门、多国行动,军地关系,冲突终止,组织的适应力,加速发展的科技带来的影响。

(三)改革教学方式

培养创新型的领导者,改革教学方式是关键。美军提出,一所学校如何讲授课程与讲授什么课程同等重要。各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都在提倡主动型的教学方式,强调学员的主动学习,力求在教学中引发学员积极思考。同时提高课程的学术性和挑战性,推行优秀毕业生制度,激励军官的学习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初级院校开始加大学员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学员在课上就阅读内容陈述观点,回答问题,进行讨论。有些初级院校还要求学员撰写论文。中高级院校则大量削减讲座课,增加研讨课,要求学员完成大量的阅读并经常撰写论文或报告,教员还要进行严格的审阅和评分。将单一内容课目变成专题课,以平战时期军队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内容,促进学员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高级院校还设置学员个人研究计划或项目,注重发展学员的研究能力。

各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还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初级院校改变以前先理论学习后实践练习的教学模式,先使学员经历问题,然后再学习理论,从而在接受理论教学之前获得对行动的了解并进行反思。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作战推演和训练模拟,使学员进行反复练习,并由教员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估,训练学员在时间和信息有限的环境下迅速决策的能力。中高级院校则通过演习、模拟工作岗位、参观见学等形式,锻炼学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将最后的课程综合演练“牧场勇士”改造成一系列复杂的全谱行动演习,贯穿于整个学年,极大增加了学员的决策练习机会。自2006年起,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空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和海军战争学院还每年通过网络进行联合计划演习。

职业军事教育院校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基于网络的知识系统和模拟设施,为学员提供相关的经验学习环境,增强决策技能的培养。如各级院校都实现了课程的网上教学,所有校友可以通过自己的“陆军知识在线”账户登录网上教学系统,获得最新的课程资料。“陆军作战指挥系统”、“未来指挥所”、基于网络的合作工具如“战术信息分发管理”被广泛用于住校课程学习。

(四)改善学员与教员结构

适应型军官需要具有联合和多元的视野,为此,美军极力推动中高级院校教员和学员队伍构成的联合化与多元化。2005年美军《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规定:军种中、高级院校中,本军种学员不超过学员总数的60%,其他军种的学员中,作战军官和职能军官比例平衡,每个研讨班必须保证至少各一名军官学员来自其他军种;联合院校中,三个军种学员各占1/3。此外,每个研讨班还应当有适当比例的国际军官学员和文职学员。

为保证教员的学术水平和联合化构成,美军对各级军事院校教员的资格也作出了严格规定,如规定高级军种院校75%的军人教员应毕业于高级军事院校或为联合专业军官,中级院校75%的军人教员应毕业于中级或高级军事院校或为联合专业军官。军种高级院校的军人教员中来自外军种的比例不低于25%,负责联合军事教育的教员中各外军种的教员比例均不低于10%;在国家战争学院和武装部队工业学院,来自三个军种的教员应各占1/3。

美军还非常重视吸纳学有专长的优秀地方学者进入教员队伍,认为要改进中高级院校的教学法,增加教学和研究的深度,任命一些长期的文职教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文职人员在高级院校教员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升。以武装部队工业学院为例,1988年其文职教员为38人,军职教员为61人,而到了2009年前者增加为57人,后者减少为35人,文职教员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军职教员。美军院校中教员、学员组成的多样化,使得教学中不同背景造就的不同视角和思路发生碰撞,非常有利于学员扩大视野,深入、透彻地研究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五)设立专门的培训课程

基于对适应型领导者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美军已设计了一系列军官适应性能力培训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面向初级指挥军官,有针对性地培养与其兵种岗位直接相关的适应性领导能力。

如美国陆军研究所设计出了用于适应性思维训练的课程“像指挥官一样思考”(Think Like a Commander,TLAC),目前已被纳入陆军各兵种的上尉职业培训课程体系之中。TLAC以视频形式呈现各种陆军行动场景,训练学员分析在每一种行动场景下决策所需考虑的关键因素,快速制定行动方案。教员组织的课堂讨论和课件本身提供的专家对各个行动场景的决策因素分析,使得学员能够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不断提高分析、决策水平。继TLAC之后,美国陆军研究所又设计了针对特种部队初级军官的适应性领导力训练课程,学时3.5天,已纳入特种部队培训课程体系。

中高级院校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适应性领导力训练课程,但其核心课程中的方法论课程起到了训练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如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设置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课程,陆军战争学院设立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练习”课程。

三、美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美军认为,军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领导力培养,即培养军官的创新型和适应型领导能力。培养创新型或适应型的领导者,其对象是所有军官,即要培养全体军官的创新与适应能力,而不是培养少数创新或适应能力突出的专门人才。但在实际的教育训练中,美军将初级军官作为创新型领导者培养的重点,认为他们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式,而且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担任一线指挥任务的也多是初、中级军官。因此,初级任职培训是实施军官适应性领导力训练的主阵地,多数岗位针对性极强的适应性领导力训练课程都纳入了上尉职业课程体系。任命前教育院校和中、高级任职教育院校虽然也强调培养适应性领导力,但这更多地体现在教育理念方面,在培养举措方面远没有初级任职教育院校具体。

美军认为军官的适应性能力主要通过战场实践培养,在院校教育中则主要依赖实践性教学来培养。开设思维科学和方法论方面的课程,以及营造鼓励批判性思维的学习环境等,都有助于军官适应性领导力的培养,但关键还是要进行微观层面的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和评价反馈,来训练军官在复杂环境下迅速决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层次分明,定位清晰

美军的军官教育院校都以培养创新型和适应型的领导者为使命,但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军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各不相同。任命前教育院校旨在奠定学员成长为适应型军官所必须具备的品格、智力、军事和身体基础,主要依赖实施系统的学术、军事、体育和道德教育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激发学员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任职教育院校则主要通过针对岗位的任职培训,培养学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任职教育院校中,初级院校强调基于逻辑分析和直觉的决策能力训练,培养学员应对战场不确定性挑战的能力,因而教育训练内容更贴近部队、贴近实战。而中级院校更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方法论的学习。高级院校则将重点放在了创新能力的应用而不是培养方面,培养学员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运用于战略决策。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培养适应型领导者的探索实践中,美军非常注重开展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又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认识。自20世纪末,美军就在如何提高军官战场指挥的适应能力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和实验,美国陆军研究所1999年便发表了有关适应型领导者的理论研究成果,随后又不断开发针对不同类别和层次指挥军官的适应性能力训练课程。防御分析研究所也在该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提出了依托美军现有网络和知识管理系统拓展军官适应性能力训练途径的设想,也被美军采用。1999年乔治城大学的后备军官训练团教官提出了针对初级军官适应性领导力培养的“适应型领导者培训方法”,此后在军队迅速传播,不断有兵种院校加入到试用该教学法的行列中来。

(四)充分借助地方优质资源

美军主要依托国民教育来进行军官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从而不但降低了军官的教育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军官的学位教育水平。军队不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挑选高水平的院校,而且地方院校活跃、浓厚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军官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对于培养创新型军官来说更为珍贵。此外,美军各级院校都实行一定程度的开放办学。例如,开放教学内容——邀请来自军内外、国内外的专家讲学,使学员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开放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大量聘用文职教员,包括拥有高学历并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以及政府机关经验丰富的官员。开放学术交流——鼓励学员和教员与地方教育、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等等。

(五)注重配套制度机制建设

美军认为培养适应型的领导者有赖军官发展的三个基本途径:院校培训、部队任职和自我发展。在这三个方面,美军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鼓励更多的军官更早地接受研究生教育,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其批判思维和战略思维;制定军官的终身学习战略;建立军官轮换任教制度,确保在部队岗位发展的教官在院校短期任教后能重返部队,疏通了院校和部队交流的渠道,实现了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的紧密结合;增加军官执行联合、跨部门、多国任务的机会。因此,丰富军官的学习、任职经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此外,美军还在不断改革人事制度。为了鼓励和扶持创新,美军摒弃了以往人才建设中推崇的追求完美表现的“零缺失”思想,开始鼓励大胆创新和合理冒险,允许出现失误,以鼓励军官和部队的适应性或创新。国防部对军队人事政策和军官考评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360度领导人评价制度”,将适应性能力作为评价领导者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高级军官发现和奖励下属的适应性表现。

四、对我军院校的启示

(一)人才培养观念

美军认为创新人才是所有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实则是培养全体学员的创新能力,而我国高校则普遍将创新人才作为一种区别于常规人才的特殊人才类型来看待。在我国一提到创新人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专业技术人才,而美军的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针对指挥军官。军队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养拔尖人才,还是培养全体学员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是培养指挥人才还是培养科技人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人才培养体制

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由国家推动,政府起主导作用,高校更多地定位为“计划”的实施者,具有明显的“自上而下”政策推动的特点。美军则既依靠军队条令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又对各院校进行的相关科学研究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支持和推广,可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我国更多地关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高校内部的政策机制和环境建设。美军则强调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军队文化和制度环境。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中,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充当了主力军,美军的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则是初级任职教育院校。不同的院校分工布局,源于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我军要推进培养创新人才工作,尤其需要厘清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军队院校的目标定位和任务分工。

(三)人才培养模式

美军院校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不专门设计独立的培养方案,而是在原有的教育训练计划之中加入创新能力训练课程,这与我国高校普遍为创新人才专门订制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做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高校把科学研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美军院校则更为倚重领导能力锻炼。我国高校致力于打造学术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证。美军院校则致力于构建联合化、多元化的教员团队,为学员提供联合多元的视角,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什么样的途径、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来培养创新人才,也是我军院校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John N. Carey. Developing Adaptive Leaders for Full-Spectrum Operations: The Engineer Captains Career Course. Engineer, October-December 2007.

[2][3]Volney J. Warner, Preparing Field Grade Leaders for Today and Tomorrow. Military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006

[4]武装部队工业学院官方网站.http://www.ndu.edu/icaf/. 2009

[5]Army Research Institute.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daptive Performance: Validating the Think Like a Commander Training ADA464668, 2007.

[6]Army Research Institute. Developing Adaptive Proficiency in Special Forces Officers. ADA432443, 2005.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10篇

【摘要】德国联邦国防军在两德统一后针对地缘区域安全环境以及军队任务的变化于2011年7月1日取消了义务兵役制,其军事教育体系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文章主要介绍分析了德国的军官教育培训体系现状。

【关键词】德国;军官教育培训体系;继续教育;现状

一、背景概述

德国联邦国防军在两德统一后实施了一系列调整改革,其目的在于压缩军队员额,调整指挥体制及提升战力。而根据地缘战略区域安全环境的变化,其主要任务由以往的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两德统一转向保障未来欧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2011年7月1日,德国联邦军取消了义务兵役制,虽然在其基本法中仍然保留了可随时重新开启义务兵招募的条款,但在实行新的兵役制度后,兵源招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联邦国防军社会科学研究院2010年实施的一项德国青年男女职业吸引力调查显示:联邦国防军在调查表所列34个行业和公司中排名中等偏下,在男性受访者中排名第20位,女性受访者中排名第29位。

为了确保德国联邦国防军维持17万职业军人、短期志愿兵和5000名自愿兵役人员以及5.5万文职人员的常备规模,德国国防军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其雇主形象,进而从适龄人口中招募高素质新生力量的措施,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知名度,改善工作条件,提高薪资待遇外,还进一步加强了在军人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是出于提高人才素质、保障军队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军官和志愿兵在服役期结束后融入社会提供了可靠保障和前期准备。

二、德国现行的军官教育培训体系

德军的军事教育体系主要基于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并在传统的指挥院校、专业技术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实施主要培训任务的情况下积极推行军事院校和地方高校相结合、军事训练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军校理论教育和部队岗位训练相结合的总体原则。同时,为了让非职业军官在退役后能够尽快融入社会生活,对退役军官、志愿兵以及自愿服兵役者实行免费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德军的军事教育和培训贯穿军官的整个职业生涯,并充分考虑了军官在退出现役后与社会的衔接和融入问题。

(一)德军初级军官教育培养体系

德军军校学员从普通文理中学毕业生中进行选拔,选拔条件严格,淘汰率高。军官申请审查中心对学员的自愿申请进行初步审查,通过后组织学员参加招生录取考试,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体能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根据学员的申请志愿、考试成绩以及军队的需求,军官申请审查中心会综合评定学员未来的培养专业,并将其送至相关的培养单位进行培养。以陆军为例,根据德国联邦国防军陆军军官成长路线图,具体的培养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陆军最低服役期13年以上可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候补军官为例,在通过入伍考核后,入伍士兵被分配至各自的部队学校或者新兵营接受为期6个月的候补军官军政基础培训,主要学习内容为军事基础科目训练和军队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

第二阶段,进入德累斯顿陆军军官学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军官培训课程1的学习,主要学习内容为战术基本原理、兵种班排长能力培训实践、教学法、军队法以及体育训练。军官培训课程会对政治教育、军队法、战术、军事史和体育等科目进行考核。

第三阶段,候补军官进行为期10周的语言集中强化学习。德军非常重视军官和士兵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认为这是进行广泛军事合作以及士兵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或救援行动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四阶段,候补军官被分配至各兵种部队进行为期3个月的部队实习,实习地点为陆军各兵种部队或者军事基地。

第五阶段,从第16个月开始,参加过前期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的候补军官前往汉堡联邦国防军大学和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接受3~4年的高等学历教育,部分军队未开设课程例如t学、牙医学、兽医学、制药和食品化学以及航海学,在地方大学和高校就读。两所联邦国防军大学均同时受国防部和所在州的双重管辖,所授学历受地方承认。汉堡联邦国防军大学所设课程偏重文科,如企业管理学、教育学、培训与教育学、电力动力工程学、信息工程、历史学、计算机能源与环境技术、政治学、国民经济学、经济工程学、计算机工程学、机械制造和电气工程学等专业。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所设课程偏重理工科,设有教育学、经济与组织学、航空与航天技术学、电工学、信息学、土木工程学、测量学、国家与社会科学、体育科学等专业。学员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军事职业和志愿选学其中的若干门专业和课程。不同军、兵种的学员选学的专业不尽相同。例如,陆军步兵、装甲兵学员可选修教育学、经济与组织科学、机械制造、电子学、信息学等专业;空军飞行勤务候补军官学员则选修航空与航天技术、电工学、经济与组织科学专业。在第3学年第2学期将根据学员在读期间的学习成绩确定允许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员名单。大部分学员在3年的学习后被授予学士学位,而成绩优异者则可以多学习一年,并在第4学年结束时提交硕士论文后被授予硕士学位。从联邦国防军大学毕业后,候补军官晋升为少尉。

第六阶段,再次回到德累斯顿陆军军官学校,进行军官培训课程2的培训,时长3个月。这一阶段的培训目标是使候补军官具有营以下级别军官应具备的相应指挥能力,课程内容以不同兵种的战术培训为主。

第七阶段,根据学员所在兵种,将其分配至各地相应的部队进行排连级职业培训实习,为正式担任分队军官做好充分的岗前实践训练。

德军候补军官整个培训过程需要6~6.5年的时间,在完成军人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岗位任职培训三个不同类别的培养项目且考试合格后才可以被授予少尉军衔。如考试未通过,允许补考一次。如未被允许补考或者补考未通过,将不被授衔。在被授予少尉军衔后,最快在四年半后允许授予其上尉军衔,八年半后允许授予其少校军衔,十四年半后允许授予其上校军衔。除了由候补军官培养成为初级军官,部分具有地方大学学士学位或者本科学历的军队急需专业的毕业生在承诺至少服役三年且通过入职考试的条件下也可以被征召入伍,并被授予中尉军衔;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且根据专业方向和工作难度适合授予上尉军衔的授予上尉军衔;具有硕士学位或者类似学历者在工作至少两年半年后可授予少校军衔。

整个德军候补军官的培养体系完善且高效,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基本架构,有效促进了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军官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德军中高级军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根据2002年3月19日版本的德军成长路线条例(SLV)第25章“军官晋升”的规定,自授予少尉之日起算服役满9年且通过校级军官基础课程(SOL)培训考核的上尉军官允许晋升为少校。校级军官课程培训由汉堡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负责实施。该学院成立于1957年,旨在为高要求的军事任务、北约、欧盟和联合国提供高端军事人才,其核心任务为对国内和国外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军官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

根据规定,德国三军所有军龄在8年以上的上尉军官和经过选拔的部分军医必须前往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接受为期7周的校级军官基础课程(SOL)培训。该课程每年开设三次,总计大约600名受训者参加。轮训结束时,需参加结业考试,成绩未通过者可补考一次。通过该课程考试是晋升校级军官的前提条件。课程教学由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指挥系的海陆空及医疗教研室负责实施,海军、陆军、空军军官和军医军官分开授课并单独考试。所学课程包括指挥理论、参谋业务、社会科学、安全政策等。课程目的为培训营级指挥军官和参谋人员,并提高学员的一般业务能力。

参加校级军官基础课程(SOL)结业并工作两年以上的陆海空三军的校级军官可以参加校级军官进修课程(SFL),为期2周,主要课程为指挥、训练和后勤业务。学习结束无须参加结业考试,即可获得结业证书。

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为国内军官提供的最高级别课程为总参谋部参谋业务课程(LGAN),招收的学员为德国联邦国防军陆海空三军具有丰富军事基础知识的校级军官,相关人选由国防部人事局遴选,比例大约为同年军官人数的18%,具体为本国军官95名,北约及友好国家军官15名,学制2年。所学课程包括安全政策、社会科学、指挥常识、作战指挥、参观见学。学员毕业时,学院会根据每个学员的性格特点、智力、身体状况、业务能力、训练成绩、优点和特点做出鉴定,提出对学员的使用意见;同r,也会指出缺点和弱点,并写下如何克服的建议。学院不仅要对学员做出翔实的鉴定,还要提出对学员使用的意见和评语。

(三)德军退役军官和志愿兵的继续教育

德国联邦国防军除了重视现役军官的培训和教育,还对退役军官、志愿兵以及自愿服兵役者实行免费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针对该制度,德国国防部在《军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军官在服役期间应接受职业培训,目的是保障其退役后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尽快融入新的社会生活。除了在《军人保障法》中做出相应规定,德国国防部还进一步针对《军人保障法》的相应条款了《军人职业促进条例》。该条例详细阐述了职业促进咨询的实施机构和实施方法,服役期间参加院校和职业教育促进计划的前提条件、基本原则、实施办法(申请流程、联邦国防军职业学校的课程课时、考试考核、费用给付)以及退役后对融入社会的支持措施。

德国国防部内设联合保障司令部,下设联邦军人职业促进服务局,负责指导退役军人的培训和就业工作。同时,德军各军分区兵役局下设有职业促进服务中心,在全国各市镇兵役局设立职业促进服务处,负责退役军官的登记、学历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咨询以及在完成培训后的职业介绍。

《军人保障法》规定:“服役四年以上的军人如果无学历证书或者技能证书,有权在服役期后参加学历和职业教育。军人既可以在服役期结束后立即提出申请参与促进计划,也可以在退役后六年内提出申请。”德国国防部给予退役军人的职业教育资助时间长短取决于服役时间。对于在服役期内已经根据成长路线标准获得高校毕业证的军官或者在军事专业培训中已经在大学就读过的士官或者军乐队成员,其享受的职业教育资助时长相应缩短。参加职业促进措施的培训费用原则上由联邦政府承担,但存在最高限额。此外,联邦政府为受训者提供参加培训措施的交通费、餐费、学习用品费、考试费、租房补贴以及各类保险费用。

德国对退役军人实行职业和国民教育两种培训制度,培训工作原则上由联邦国防军的各类学校和高校负责实施;同时,全国的职业培训学校以及行业协会职业培训中心也负责对退役军人进行职业培训;联邦国防军的14所高校和地方大学负责对军人实施国民教育学历培训。培训合格后颁发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或毕业证书。联邦国防军也欢迎退役军官和志愿兵在完成培训后继续受聘成为其雇员或文职人员。

三、结语

德军非常重视对军官的入伍和入职、任职期间的军事教育以及退役后融入社会生活的培训教育,着眼于当前全新的安全形势和战略环境,以提高军人素质和部队作战能力为导向,在军官培训方面遵循“训人必成和训成必用”原则,军校教学保障条件完善,教学训练内容方法讲求实效,培养过程突出实践锻炼,重视国际交流及拓展国际视野。同时,充分考虑了退役军官和志愿兵的保障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为军官和志愿兵在服役期结束后融入社会提供了可靠保障和前期准备。

【参考文献】

[1]高博,弥鹏,杨阿锋.德国军事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J].世界教育信息,2016(06):10-13.

[2]张晓明.德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J].成人教育,1994(11): 44-45.

[3]赵志航.北约主要成员国军校教育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3.

[4]Backhaus, Kristin/Tikoo, Surinder.Conceptualizing and researching employer branding, in: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04,9 (05), pp.501-517.

[5]Bulmahn, Thomas/Fiebig, Ru?diger/Hennig, Jana/Wieninger, Victoria. Ergebnisse der Jugendstudie 2008 Sozialwissenschaftlichen Instituts der Bundeswehr, Forschungsbericht 93, Strausberg. 2010.

[6]Bundesminister fu?r Verteidigung (Hrsg.): Verordnung u?ber die Regelung des milit?rischen Vorgesetztenverh?ltnisses (Vorgesetztenverordnung- VorgV).4.Juni 1956, §4 (HTML [abgerufen am 25.M?rz 2014] Zuletzt ge?ndert durch Art.1 Nr.2 V v.7.Oktober 1981 I 1129).

[7]Detlef Bald, Wilhelm Nolte, Hans-Heinrich Steyreiff: Generalstabsausbildung zwischen Gesellschaft und Milit?r.Das Jahresarbeiten-Archiv.Hrsg.von der Fu?hrungsakademie der Bundeswehr und der Clausewitz-Gesellschaft, Mittler, Herford u.a.1991, ISBN 3-8132-0375-1.

上一篇:年会董事长总结发言范文 下一篇:全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