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3:40:00

林区建设论文

林区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1.1项目概况

工程全线共设特大桥633.31m/1座,框构中桥69.41m/1座,框架中桥318m/1座,框架小桥564.58m/3座,框架涵洞39座(其中原位新建1座、原位利用2座);全线共设车站2个,其中接轨站1个(双子河站)、新建终点站1个(电厂站)。项目建设布置施工生产生活区8处,弃土场3处、表土暂存场1处,新建施工便道6.5km。工程总占地面积103.84hm2,其中永久占地86.27hm2,临时占地17.57hm2。工程建设挖方总量为77.76万m3,填方总量为148.74万m3,借方总量为90.94万m3,弃方总量19.96万m3(其中表土剥离5.52万m3,永久弃方14.44万m3)。

1.2项目区概况

项目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东南端,总体地形有东南高、西北低之势,地势起伏较大,海拔高程200~500m,相对高差60~100m;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大冻深为2.6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2mm,多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风速为1.75m/s,最大风速23m/s,主导风向为西风。主要土壤类型以暗棕壤为主。项目区植被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植被类型为温带针阔混交林。

2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本工程的总体布局及项目建设特点,确定该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17.57hm2。

2.1项目建设区

项目建设区包括主体工程区占地、站场工程占地、施工生产生活区占地、施工便道占地、弃土场占地和表土暂存场等区域,总面积为103.84hm2。

2.2直接影响区

直接影响区主要指主体工程区、站场工程、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弃土场和表土暂存场等项目建设区以外因施工而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直接危害的区域,主要包括路基两侧、站场工程周边、弃土场周边、施工便道两侧、施工生产生活区周边、表土暂存场周边等。根据对同类工程的类比调查,结合有关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和工程建设实际经验确定本项目直接影响区范围如下:1)主体工程区内路基挖方边坡征地范围外1m,填方边坡征地范围外2m范围;特大桥梁基础施工上游10m范围,下游50m范围;框架中小桥梁基础施工上游5m范围,下游20m范围。2)站场工程周边2m范围。3)弃土场周边3m范围。4)施工生产生活区周边1m范围。5)施工便道两侧2m。6)表土暂存场周边2m。经统计,直接影响区总面积为13.73hm2。

3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3.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1.1分区原则

1)分区内气象水文特征、地形地貌特征、土壤植被等生态特征具有相似性。2)分区应与地方水土保持规划中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划分相协调、一致。3)分区内建设时序以及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特点相似。

3.1.2防治分区

根据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貌特征、水土流失影响等,将伊春至翠峦铁路改线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主体工程防治区、站场工程防治区、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弃土场防治区、表土暂存场防治区和施工便道防治区等6个防治分区。

3.2防治措施布设

3.2.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遵循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施工临时工程和永久措施相结合的原则。2)注重临时防护、优化土石方的综合利用及合理调配,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原地貌、植被的破坏。3)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当地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树草种的选择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4)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要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3.2.2水土流失因子分析及防治措施布设

3.2.2.1主体工程防治区

主体工程区由于路基清理、路堑开挖、路基填筑等施工活动,形成松散堆积土和坡面,特别是桥梁施工,扰动地表强度较大,对土石方极易产生水土流失[2]。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为路基清理填筑和桥梁基础等施工前期,施工后期,主要为路面铺设和边坡防护施工,产生水土流失较轻。1)工程措施。a)表土剥离、回覆:对主体工程防治区内占地类型为耕地且地形条件较平坦的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到表土暂存场,施工结束后,表土全部回覆于路基两侧实施植物措施的区域。b)路基排水工程:依路基的自然纵坡及路线纵向汇水面积设置路基排水工程,全线路基排水工程由侧沟、天沟、排水沟和截水沟组成。c)路基边坡防护工程:对路堤边坡高H<4m,采用客土植草结合栽种灌木防护,路肩采用硬化处理措施(干砌片石护肩);路堤边坡高H≥4m采用M10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培土植草+栽种灌木防护,骨架尺寸均采用3m×3m,拱骨架厚度0.6m,肋骨架厚度0.6m;对土质及风化岩石路堑边坡采用客土植草结合栽种灌木防护、浆砌片石骨架内培土植草和浆砌片石护坡;一般土质及软质岩路堑边坡高度≤6m时坡面客土植草(撒播草籽)防护,坡高>6m时采用3mm×3mm10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培土植草+栽种灌木防护。2)临时措施。a)编织袋装土拦挡:结合工程全线路基实际类型及工程施工时序,在路堤边坡高度>8m及路堑边坡>6m路段,在边坡底部布置编织袋装土拦挡措施,编织袋装土拦挡断面为矩形,宽为70cm,高为90cm。b)密目网覆盖:对路堤、路堑路基高度>6m的路基坡面,在防护及绿化工程完毕之前采用密目网覆盖。3)沉砂池:大桥基础施工时,产生泥浆弃渣,经沉砂池沉淀后运至路基填方利用,设沉砂池4个,砂池尺寸为长度5m,宽度3m,深2m,结构为砌砖,施工结束后拆除建筑物,利用永久弃渣填平。

3.2.2.2站场工程防治区

站内建筑物基础土方开挖、回填,扰动地表强度较大,产生土石方极易产生水土流失。1)工程措施。a)表土剥离、回覆:对站场工程占地类型为耕地的区域实施表土剥离,剥离表土分别集中堆放于2个站场的到发线预留处内,施工结束后回覆利用。b)站内路基排水、防护工程:站内新建轨道路基均为填方路基,但路堤边坡高度未超过8m。设计对路堤边坡高H<4m时,采用植草结合栽种灌木防护,当路堤边坡高H≥4m时采用M10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空心砖内培土植草+栽种灌木防护。骨架尺寸均采用3m×3m,拱骨架厚度0.6m,肋骨架厚度0.6m。电厂站站址地面横坡不明显,路基排水工程采用路基两侧护道外设排水沟。2)植物措施。)站区绿化:对站区内站前广场、办公区和道路周边采取绿化设计,具体绿化设计意见为:a)旅客车站、生活区宜采用庭院绿化设计方法。站区绿化不得影响旅客乘降和货物装卸,不得影响可视信号瞭望和各类管线的安全使用。站台栅栏可用攀缘性植物覆盖,或用高绿篱替代。站台中间可种植乔、灌木或绿廊。在站房侧布置种植乔木和灌木。墙面采用种植攀缘性植物绿化。站前广场绿地率指标≥10%。b)办公生产区周围的绿化应以卫生防护的要求为主。宜在向阳面栽植落叶乔木,东西向栽植高大浓荫的乔木,北向混栽常绿和落叶乔木及灌木,空地处应广植草坪。窗前1~2m种植灌木绿篙,内铺装草坪,点缀花卉。车站办公、货场、段、所绿化率指标≥20%。c)一般的条件下,绿化带在道路中所占比例为20%以上。人行道树下可种植铺草皮灌木。3)临时措施。编织袋拦挡、密目网覆盖:对区内堆土表面采用密目网满铺覆盖,并在堆土边坡底部布置编织袋装土拦挡措施,编织袋装土拦挡断面为矩形,宽为70cm,高为90cm。

3.2.2.3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

施工准备期,表土剥离、场地平整等施工,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建施工期,施工机械碾压,扰动地表。1)工程措施。表土剥离、回覆:对施工生产生活区占地类型为耕地、荒草地的区域实施表土剥离,剥离表土堆放于区内临时堆土场,施工结束后,表土全部回覆于扰动区域。2)植物措施。a)植草:施工结束后,设计对占地类型为荒草地的区域及时清理场地,回覆表土后植草恢复植被。草种选择为野牛草、早熟禾混播。b)复耕:施工结束后,设计对占地类型为耕地的区域及时清理场地,全面整地、深翻土层后恢复耕地。3)临时措施。a)临时排水工程:为减少地表径流对施工生产生活区的冲刷影响,设计在占地周边开挖土质排水沟,将场区雨水汇集后全部排至附近天然沟道,根据经验断面选择矩形,规格为底宽60cm,深60cm。b)编织袋拦挡、密目网覆盖:设计对区内堆土表面采用密目网满铺覆盖,并在堆土边坡底部布置编织袋装土拦挡措施,编织袋装土拦挡断面为矩形,宽为70cm,高为90cm。

3.2.2.4弃土场防治区

弃土施工时,设计应达到满足后期植物措施实施要求,堆土坡面做到堆弃平整,堆弃高度>4m时,设1m宽台阶,堆土顶面平整,边坡坡率控制在1∶1.5内。弃土结束后,设计栽植樟子松+植草结合防护,株行距1.5×1.5;草籽选择草木樨和早熟禾混播。

3.2.2.5表土暂存场防治区

施工准备期,表土堆放倒运及机械运输碾压等施工,易产生水土流失。为此,采取复耕措施。施工结束后,设计对原占地类型为耕地的区域及时清理场地,全面整地、深翻土层后恢复耕地。再采取临时措施。1)编织袋装土拦挡:设计在堆土边坡底部布置编织袋装土拦挡措施,编织袋装土拦挡断面为矩形,宽为70cm,高为90cm。2)密目网覆盖:表土堆放期间形成的边坡,设计对堆土坡面采用密目网覆盖。

4结论

到设计水平年,扰动地表面积103.84hm2,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为84.68hm2,其中,工程措施25.80hm2,植物措施58.88hm2,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9.8%,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9.7%,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拦渣率为100%,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9.6%,林草覆盖率为56.7%。均达到预期目标。

林区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林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存在着异于其他企业文化的独有内容。之前流传过这样的一句话:经济发展是国家富足的根本,企业兴衰关乎经济的命脉,企业文化的建设决定企业的总体情况。总结这句话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形势的走向,从长远来看,它甚至会对经济的兴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工会组织与林区企业文化存在联系的简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林区企业文化的内涵。简要地说,它是经由人们丰富的实践活动且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所达成的关于价值观、道德理念、行为意识等共识的叠加。以本文所阐述的林区企业为例,它服务的内容和方向主要是相关企业的竞争生存之道。毋庸置疑,这一点与工会组织的关系甚为密切,在企业建设规划目标、相关准则规范、措施理念等内容上,工会组织同林区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内容上的交汇和重叠的。可以说,在林区企业当中,工会与其关系较为密切,且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三、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剖析

1.充分调动企业工人阶级的建设积极性

首先,由于工会组织的特性,其需要依照企业的文化建设规划,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事宜,从而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本身有着非常特殊的性质。众所周知,工会组织即为无产阶级发起成立的群众组织,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坚实的群众性基础。所以,林区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应当着重考虑群众的普遍想法、思想内容、行为方式等的培养,尽可能使企业员工形成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共识,并且将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更好地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保障林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吃一颗“定心丸”。

2.工会组织的“置换效应”

我们反复强调,工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的重要性。基于它自身良好的群众性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组织起林区工作人员投身到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行政领导与党委书记角色互换互通的“置换效应”。同时,工会组织内部的某些相关活动和任务已经可以达到促进企业文化向着“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的目标了。

3.多种形式管理的独特优势

林区企业文化是一个十分具体化的内容,它不仅仅包含了思想领域的内容,还囊括了林区企业的日常管理,这一点从企业文化建设人员的言谈举止的反映尤为突出。如果在进行林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依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无法结合更多形式多变、丰富多彩的大众活动的话,那么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本身就在这一方面独具优势的工会组织便显得格外重要,其不仅能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企业思想文化的提升,还能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意识及动态,并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工作。

4.对团结共进等精神面貌地体现

工会的特殊性质决定它需要依靠企业内在的生产活动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充分体现出坚实的群众基础,也集中反映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及精神面貌。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了工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可以使原本的群众基础更加的坚实牢靠,也能够使企业内的员工变得更加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四、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作出的改进

1.更加注重宣传作用及主体力量的加强

就目前林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更有力度的宣传工作和实现企业员工价值观的转变是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任务。为此,林区企业必须要做到努力培养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最大程度地统一认识并凝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企业人员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被重视感,从而转变原有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在领导层手中,与自身无关”的错误理念,使群众的主体力量和主人翁精神真正得到体现,这是相关企业亟待解决的内容。

2.企业整体素质及企业形象的提升方面

教育培训是工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渠道。企业工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企业人员经过多样的培训和宣传,不断地令员工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得到加强,塑造林区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品格,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更具凝聚力、更加民主团结的文化建设氛围。关于这一点,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那么推动作用将会更大。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基于当前对工会组织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需要绷紧自己的神经,积极对待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认真总结相关方面的经验并努力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增强整个群体的团结力量,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敢于尝试,那么林区企业的管理及建设工作一定可以越来越出色。

林区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xx年09月20日—xx年1月1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xx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xx年4月1日—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xx年5月7日—5月2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xx年5月21日—6月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xx年6月8日—6月18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前准备。xx年6月19日—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林区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选题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

(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林区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

(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

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2011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

2011年4月1日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

林区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 父亲的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的王国 注重“五个从严” 全力推进大兴安岭林区党建工作 大兴安岭林区实行“以煤代木”工程的思考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的浅析 大兴安岭典型林区几种主要植物点格局分布的分析 大兴安岭林区市场化经济的再思考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兴安岭林区城镇规划与经营城镇的三点建议 大兴安岭林区劳动工资统计改革的思考 大兴安岭林区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于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森工绿色产品的探讨 森林童话世界大兴安岭上的柴河・月亮小镇 大兴安岭的新纪元 大兴安岭:冻土和森林的奇迹 根河:大兴安岭深处的精灵 丹青挥洒大兴安岭的山水间 走上高高的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沉寂的美丽 大兴安岭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一个大兴安岭林区小镇的兴衰 一个大兴安岭林区小镇的兴衰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徐颖")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甘河镇荒废的纤维板厂 ,曾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徐颖/ 摄)

2016年2月9日,农历大年初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甘河镇。一万多平方米的贮木场空旷冷清,排排停放的运材车落满了积雪。

以前,即使在春节期间,这里也依然会有工人们在加班加点地工作。甘河林业局(甘河森工公司)配车员刘忠恕说,以往繁忙时还会搞“大会战”,高峰时期这里曾有2800余人同时作业。

2015年3月30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召开了全面停止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决定,内蒙古、吉林重点国有林区,以及内蒙古岭南八局、吉林营林4局和大兴安岭范围内未纳入天保工程范围的100个国有林场纳入停伐范围。

按照这一要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于2015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随之而来的是,甘河这个六十余年来一直以林业为主要支柱的小镇不得不进行新的探索。 全面商业采伐后贮木场所剩无几的库存 (徐颖/ 摄)

由盛而衰

1952年,国家确定开发大兴安岭林区。从此,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建设者在林海深处安家落户。林区开发6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上缴税费超过200亿元,是国家投入的3.8倍。

甘河镇的诞生就是始于国家开发大兴安岭的决定。这里原为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因嫩江水系支流甘河发源于此而得名。甘河林区开发建设始于1956年,随着采伐工人的入驻而逐渐形成。1958年,甘河镇人民委员会成立,同年甘河林业局成立。

甘河林业局木材科副科长齐忠群说,1978年到1984年期间,甘河地区的木材产量一直保持在大约30万立方米~40万立方米。1985年,甘河林业局的规模和生产能力达到顶峰,年生产木材42万立方米,加工锯材近8万立方米,生产纤维板超过2.2万立方米。此后十余年里该地区木材产量维持在30万立方米左右。

直到上世纪末,该地区的木材经济仍然十分繁荣。甘河林业局配车员刘忠恕说,当时装满木材的火车特快专列从甘河驶向四面八方,1998年当年甘河日装车平均30余车,最多时一个月装970多车。那时也是商业木材最赚钱的年代,全国各地涌入小镇的木材商人络绎不绝,“那时发货一车小杆到外地可以赚1万元钱。”刘忠恕说。

因为木材资源的优势,甘河镇的木材附属产业也曾经盛极一时。1969年建成投产的甘河林业局纤维板厂,全套设备由波兰引进,曾经是中国五大硬质纤维板厂之一,也曾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1998年成为这个小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那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12个省(区)国有林区开展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

2000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上报的《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天保工程一期全面实施。自此,甘河林业局主伐量逐年调减,主收入逐年下降。

“到了2000年,木材年产量已经下滑到13万立方米。到2015年4月全面停伐前的三年时间里,木材年产量维持在5万立方米。”齐忠群说。

从20多人精简到2人

随着主产业受限,小镇的配套产业也开始受到冲击。以前,甘河逐步开发生产了木珠、地板块、木衣夹、卫生筷子、雪糕棒、家具、木刷子等产品。但随着木材产量逐年递减、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一些项目逐渐停产。

2003年,因为设备老化和环评不过关,甘河林业局纤维板厂进行改制,但因改制不成功,随后该纤维板厂停产。

2016年2月9日上午,我来到已经荒废的甘河纤维板厂。落满积雪的院内,着的机械设备锈迹斑斑,厂房的窗户玻璃残缺不全。

小镇劳动力人口和新生人口萎缩,是主业凋敝之后的另一大影响。

随着林业采伐量下降,当地铁路货运量也大幅下降,甘河铁路车站货物处的工作人员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20余人精简到现在的2人。

人口问题在整个林区都颇为明显。

甘河林业局是中国内蒙古森工集团19个下属单位(16个森工公司、3个林业局)中的一个,而甘河镇的经济也是整个林区的一个缩影。像甘河一样,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以森林资源为当地经济支柱的小镇,都面临同样的挑战。

“目前甘河林业局采取的措施是人员只出不进,随着老员工的退休,林业局的人员也在不断减少。”齐忠群说。

新支柱性产业任重道远

如今,甘河纤维板厂荒废的厂房旁边,白底红字“食用菌基地”的牌子十分惹人注目。这是林业局转型的一个尝试。闲置厂房院内,一批种植大棚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毕。

除此之外,近年来甘河镇林业局也在尝试利用地区特色进行其他探索。比如,2012年4月,甘河森工公司特种野猪繁育基地正式投入建设。这个基地预计年养殖规模达到4000头。初期建设规模占地近10公顷,分别设有观光区、养殖区、饲料加工区。

甘河的尝试,也代表了林区的主要转型方向,林区小镇经济转型的方向大多是旅游业、养殖业和种植业。

根据2010年12月国家出台的《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内容,据对35个重点国有森工企业监测,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由1997年的19:69:12调整为2008年的55:27:18。

不过,在甘河,这些项目目前还没有多大起色,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林区的另一个探索方向旅游业,也面临交通不便的制约。目前,经停甘河镇、吉文镇、阿里河镇、克一河镇等大兴安岭地区小镇的客运火车每天只有一班,就是海拉尔到哈尔滨的K7094次列车。

而以甘河镇为例,如果选择乘坐飞机,最近的加格达奇机场也还有至少一小时的车程,而加格达奇机场的航班数量非常有限,比如北京到加格达奇的航班每天仅有一班。如果选择从海拉尔机场降落,那么至少需要五个小时的车程才能抵达甘河镇。

林区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太原市万柏林区 体育旅游资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一、前言

本研究通过对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需要,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检索和查阅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献,收集有关体育旅游资源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选取太原市万柏林区正在进行体育旅游的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论文的需要设计问卷,依据各年龄段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25份,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205份,有效回收率为91.11%。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与处理,得出相关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太原市万柏林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体育旅游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万柏林区是山西省太原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是太原的西大门。万柏林区地势西高东低,环境十分优美,旅游资源业特别丰富,有神堂沟度假村、汾河城西段绿化美化带等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

(二)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1.旅游者参加体育旅游的目的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在体育旅游者中,他们参加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和缓解压力、调节精神,所占比例分别为40.98%和36.59%。有20.00%的旅游者认为通过体育旅游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仅有2.43%的旅游者认为通过体育旅游可以增加经历,丰富生活。

2.旅游者对太原市万柏林区感兴趣的项目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体育旅游者在选择体育旅游项目的时,排名第一的是参加景观,占总人数的85.36%。可见景观体育旅游能够吸引更多的的游客。其次是登山、景观体育旅游、远足等项目,说明随着体育旅游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参与度较高的项目。

3.旅游者经济收入状况及体育旅游消费状况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旅游者月收入为2000-3000以及3000-4000的人数居多,分别占34.15%和43.41%,旅游者在参与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消费金额大多在300-1000元之间,占70.25%,说明随着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不仅进行观光旅游,更青睐于以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旅游。

4.参与体育旅游的方式分析

由调查可知,旅游者参与自驾游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68%,由此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游的比重逐年上涨,旅游者和家庭一起出游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8.29%。而经旅行社安排的只占总人数的9.76%,说明旅行社的宣传力度不够。

5.旅游者对万柏林区体育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可知,在参加过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者中,对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感觉过得去的占50.24%,不满意的占21.95%,满意的占13.17%,很满意的占4.88%,很不满意的占9.76%,其中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感觉“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占绝大多数,这说明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较差,各旅游地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素质的提高。

(三)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1.体育设施不完善

太原市万柏林区一些配套设施陈旧,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2.体育旅游资源缺乏宣传力度

太原市万柏林区由于政府部门、旅行社等相关机构对体育旅游项目重视不够,缺乏宣传。

3.体育旅游资源服务质量差

太原市万柏林区相当一部分景区交通路线较少、交通设施落后,景点内缺乏交通工具;有相当一部分景区的食、宿以及购物等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太原市万柏林区的体育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开发的潜力也很大,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项目结构单一,趣味性不高。体育旅游新产品,开发不够。

3.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度差,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二)建议

1.综合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的开发地应找在风景优美或有名胜古迹的地方,充分发挥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环境及地理优势,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完善场馆设施,提高服务功能。

2.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

提高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消费观念,树立有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3.提升体育旅游服务质量

真正树立为消费者服务的理念,经营、管理配套服务,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同时制定相关规定,保障游客权益。

4.加强安全管理,健全法律法规建设

相关旅游部门在开发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游客的安全,不仅要通过安全标示、安全知识介绍等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在项目建设中,更要精心设计,提高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 姚洁.中外体育旅游开发状况研究[J].中州学刊.2006,(3):33.

[2] 朱红香.体育旅游资源相关概念及开发原则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48-49.

[3] 井玲.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48-54.

[4] 石晓峰,王海.论西部地区体育旅游的开发[J].贵州社会科学.2007,(l1):190-193.

[5] 赵承磊.区域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以洛阳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4):56-58.

林区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林区道路;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浙江永嘉

林区道路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营林水平和集约经营高低的标志。过去,林区道路主要为林区生产服务,其主要功能是竹木材的采伐运输。随着林业经营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林区道路的功能已经大大拓展,除了木材、林产品、生产资料的运输外,在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治安、森林旅游、林农出行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现。它不仅仅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而且覆盖了山区全体林农的生产与生活,事关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林业在永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林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林区道路作为林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经营集约化的基础,也是森林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永嘉县林区道路基本情况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括苍山南麓,瓯江下游以北。全县土地总面积2 695.17 km2。共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全县林地面积2 127.05 km2,占79.00%,是浙江省第四大林区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 007 401 m3,森林覆盖率72.77%,林木绿化率73.62%。

目前,永嘉县境内已建成公路总里程达2 725 km,其中高速公路20 km,国道线25.4 km,省道线125 km,县道线523.7 km,乡道线221.5 km,通村公路1 430 km,机耕路379.4 km。

2林区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永嘉县的林区道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方便了广大林农的出行,促进了林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但由于长期对林区取多予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林区道路仍十分落后。在近几年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各项设施都得到迅猛发展,但林区道路建设却未能同步跟进。林区道路状况与现代林业的要求相比,与农村的其他基础设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林区道路已成为农村基础设施中最为薄弱的一环。现有林区道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科学规划

20世纪70年代以后,林区道路主要依托于用材林区、竹林区和森林旅游区等主要的林业经营区而建,普遍缺乏全面科学的统一规划。由于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没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没有必要的环保措施限制,加上先期投资小,造成林区道路等级低、密度小,林区道路的布局不尽合理,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多种功能;一些林区道路因缺乏科学设计,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建成的林区道路,也存在着技术标准不达标、安全性差等诸多隐患。而交通部门在规划时并没有充分考虑林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林业系统也没有公路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适应目前林区公路建设的新形势。

2.2地区间林区路网发展不平衡

永嘉县是一个林业大县,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9.00%。西北部偏远地区是林业重点乡镇,分布有大量的旅游景点。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历史原因,交通状况仍然落后,林区路网远低于南部地区,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林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规模将日益扩大,逐步提高西北部偏远地区林区路网密度,支持当地林业发展,完善提高通村道路等级,解决山区交通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2.3道路总量不足,等级差,密度低

永嘉县境内无一级公路,基本上以四级公路为主,占90%(县道占19.6%,乡道占9.4%,村道占61%)。尤其是县道和乡道,县道有87.9%为四级公路,而乡道全部为四级公路,通村公路则为四级、准四级公路。现有公路总密度为11 m/hm2。各经营区路网密度分别为:经济林区路网密度14.3 m/hm2;竹林区路网密度16.9 m/hm2;用材林区路网密度15 m/hm2;公益林区路网密度6.6 m/hm2。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当。在20世纪末,美国通车的林区路网密度为15 m/hm2,英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分别达到16、30、38、40 m/hm2。道路密度与之相比,差距还很大。

由于林区路网密度低,道路延伸不到较偏远的林区,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运不进来,生产出的林产品运不出去。目前,部分林区还依靠人力进行运输,成本高,速度慢,既增加了林业生产成本,又影响了林产品效益。同时,目前的林区硬化改造工程仅仅解决了路面的通行问题,而道路的排水、绿化等建设尚未跟上。可以说,无论是林区公路的数量还是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林农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2.4林道建设资金缺乏

永嘉县大部分林区地处偏僻之地,林道建设路基基础差,有些甚至没有路基基础,而且有些地方地势高、陡,以石山为主,这都加大了修建的难度,势必要增加放炮、挖机、造桥等费用。而这些林道一般都是迫切需要建设的,建设这些林道的村经济较弱,形成了林道建设的迫切性与建设资金投入大、筹措难的矛盾。而且一些已建好的林区道路,由于缺乏资金,长期得不到妥善修复和养护,甚至已成断头路。

3林区道路建设的对策

3.1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林区道路建设应根据林区生产经营的实际,对林区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化、功能多样化、效益最大化的林区道路网络[1]。在规划时,除了对商品林区进行道路高效能的规划,也要对林区的生态公益林区进行护林防火道路的规划,注重运输能力和安全系数的提高,充分考虑林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达到林区道路建设与周边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的目标。并从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2加强技术指导与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林区道路建设涉及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要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可操作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程序进行操作[2]。每条林区道路需单独设计,原则上都应进行论证,特别是对建设规模较大的,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以保证项目的实施符合规划的要求,避免不合理的项目对规划的干扰,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3.3加强养护管理

林区道路建设条件差、标准低,使用一段时间后,路基、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果养护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体使用效益。要充分认识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观念[3]。建议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性养护相结合制度。根据当地林区道路的技术等级、路面结构型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养护成本,发挥养护资金效益。实现从主要抓路面养护质量到公路全面养护的转变;实现从仅重视道路行车功能的养护要求,到重视道路排水、防护、抗灾等功能养护要求的转变。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道路养护队伍,明确责任与义务,从根本上改变林区道路“有建设、无管理”的尴尬局面,延长林区道路使用寿命,巩固建设成果,提高道路使用效益。

3.4积极探索投资机制,广辟林区道路建设资金渠道

资金问题是加快林区公路建设和提高养护水平的根本,森林经营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林区道路建设资金组成的多样性。森林经营效益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全盘考虑,发改、财政、交通、林业等部门,应争取将林区道路建设项目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范畴和专项资金预算,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广辟筹资渠道[4]。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相关项目综合开发,同步进行。要通过分块立项,共同建设,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捆绑投在关键地方的关键项目上,以求尽早发挥资金的最大效果,并建立有效稳定的林区公路建养资金来源体系。建立起“争取投资、政府补助、社会捐助、群众投劳、单位帮扶、职工捐款”多轮驱动、稳定的筹融资机制,推行“一路一策”,鼓励农民或企业自筹资金修路,谁投资谁受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林区道路建设的需要。

3.5建设规划原则

一是与森林经营相适应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的关系,科学划分完全保护区、限制利用区和产业发展区,并根据不同区域确定道路密度和采用建设标准,根据森林经营类型使用不同的林业机具,林区道路标准要满足林业机具通行的要求。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林区道路建设是为森林经营服务的,对经济林经营区、竹林经营区、用材林经营区、林业观光园区、森林公园等重点林业产业发展区域,尽可能提高林区道路的受益范围。三是注重生态保护和交通安全。在林区道路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特别是防止水土流失;要满通安全的技术要求,保障安全运行。四是适当的林区路网密度控制。合理的林区道路网密度就是效益与费用比最大。效益包括节约成本而获得的收益、时间收益等,费用则包括林道修建费、林道养护费、环境损失费等。总体来说,过密的林区路网要大量的投资,无疑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对维护生态环境不利;过稀的林道网则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能

4参考文献

[1] 马健霄,王建民.我国林区道路运输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森林工程,2001,17(1):45-48.

[2] 陈德清.福建省林区道路与运输机械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5(2):79.

[3] 龙琳.日本的林区道路建设[j].安徽林业,2009(3):13.

林区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林区道路;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浙江永嘉

林区道路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营林水平和集约经营高低的标志。过去,林区道路主要为林区生产服务,其主要功能是竹木材的采伐运输。随着林业经营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林区道路的功能已经大大拓展,除了木材、林产品、生产资料的运输外,在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治安、森林旅游、林农出行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现。它不仅仅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而且覆盖了山区全体林农的生产与生活,事关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林业在永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林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林区道路作为林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经营集约化的基础,也是森林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永嘉县林区道路基本情况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括苍山南麓,瓯江下游以北。全县土地总面积2695.17km2。共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全县林地面积2127.05km2,占79.00%,是浙江省第四大林区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007401m3,森林覆盖率72.77%,林木绿化率73.62%。

目前,永嘉县境内已建成公路总里程达2725km,其中高速公路20km,国道线25.4km,省道线125km,县道线523.7km,乡道线221.5km,通村公路1430km,机耕路379.4km。

2林区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永嘉县的林区道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方便了广大林农的出行,促进了林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但由于长期对林区取多予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林区道路仍十分落后。在近几年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各项设施都得到迅猛发展,但林区道路建设却未能同步跟进。林区道路状况与现代林业的要求相比,与农村的其他基础设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林区道路已成为农村基础设施中最为薄弱的一环。现有林区道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科学规划

20世纪70年代以后,林区道路主要依托于用材林区、竹林区和森林旅游区等主要的林业经营区而建,普遍缺乏全面科学的统一规划。由于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没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没有必要的环保措施限制,加上先期投资小,造成林区道路等级低、密度小,林区道路的布局不尽合理,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多种功能;一些林区道路因缺乏科学设计,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建成的林区道路,也存在着技术标准不达标、安全性差等诸多隐患。而交通部门在规划时并没有充分考虑林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林业系统也没有公路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适应目前林区公路建设的新形势。

2.2地区间林区路网发展不平衡

永嘉县是一个林业大县,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9.00%。西北部偏远地区是林业重点乡镇,分布有大量的旅游景点。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历史原因,交通状况仍然落后,林区路网远低于南部地区,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林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规模将日益扩大,逐步提高西北部偏远地区林区路网密度,支持当地林业发展,完善提高通村道路等级,解决山区交通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2.3道路总量不足,等级差,密度低

永嘉县境内无一级公路,基本上以四级公路为主,占90%(县道占19.6%,乡道占9.4%,村道占61%)。尤其是县道和乡道,县道有87.9%为四级公路,而乡道全部为四级公路,通村公路则为四级、准四级公路。现有公路总密度为11m/hm2。各经营区路网密度分别为:经济林区路网密度14.3m/hm2;竹林区路网密度16.9m/hm2;用材林区路网密度15m/hm2;公益林区路网密度6.6m/hm2。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当。在20世纪末,美国通车的林区路网密度为15m/hm2,英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分别达到16、30、38、40m/hm2。道路密度与之相比,差距还很大。

由于林区路网密度低,道路延伸不到较偏远的林区,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运不进来,生产出的林产品运不出去。目前,部分林区还依靠人力进行运输,成本高,速度慢,既增加了林业生产成本,又影响了林产品效益。同时,目前的林区硬化改造工程仅仅解决了路面的通行问题,而道路的排水、绿化等建设尚未跟上。可以说,无论是林区公路的数量还是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林农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2.4林道建设资金缺乏

永嘉县大部分林区地处偏僻之地,林道建设路基基础差,有些甚至没有路基基础,而且有些地方地势高、陡,以石山为主,这都加大了修建的难度,势必要增加放炮、挖机、造桥等费用。而这些林道一般都是迫切需要建设的,建设这些林道的村经济较弱,形成了林道建设的迫切性与建设资金投入大、筹措难的矛盾。而且一些已建好的林区道路,由于缺乏资金,长期得不到妥善修复和养护,甚至已成断头路。

3林区道路建设的对策

3.1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林区道路建设应根据林区生产经营的实际,对林区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化、功能多样化、效益最大化的林区道路网络[1]。在规划时,除了对商品林区进行道路高效能的规划,也要对林区的生态公益林区进行护林防火道路的规划,注重运输能力和安全系数的提高,充分考虑林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达到林区道路建设与周边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的目标。并从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2加强技术指导与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林区道路建设涉及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要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可操作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程序进行操作[2]。每条林区道路需单独设计,原则上都应进行论证,特别是对建设规模较大的,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以保证项目的实施符合规划的要求,避免不合理的项目对规划的干扰,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3.3加强养护管理

林区道路建设条件差、标准低,使用一段时间后,路基、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果养护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体使用效益。要充分认识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观念[3]。建议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性养护相结合制度。根据当地林区道路的技术等级、路面结构型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养护成本,发挥养护资金效益。实现从主要抓路面养护质量到公路全面养护的转变;实现从仅重视道路行车功能的养护要求,到重视道路排水、防护、抗灾等功能养护要求的转变。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道路养护队伍,明确责任与义务,从根本上改变林区道路“有建设、无管理”的尴尬局面,延长林区道路使用寿命,巩固建设成果,提高道路使用效益。

3.4积极探索投资机制,广辟林区道路建设资金渠道

资金问题是加快林区公路建设和提高养护水平的根本,森林经营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林区道路建设资金组成的多样性。森林经营效益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全盘考虑,发改、财政、交通、林业等部门,应争取将林区道路建设项目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范畴和专项资金预算,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广辟筹资渠道[4]。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相关项目综合开发,同步进行。要通过分块立项,共同建设,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捆绑投在关键地方的关键项目上,以求尽早发挥资金的最大效果,并建立有效稳定的林区公路建养资金来源体系。建立起“争取投资、政府补助、社会捐助、群众投劳、单位帮扶、职工捐款”多轮驱动、稳定的筹融资机制,推行“一路一策”,鼓励农民或企业自筹资金修路,谁投资谁受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林区道路建设的需要。

3.5建设规划原则

一是与森林经营相适应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的关系,科学划分完全保护区、限制利用区和产业发展区,并根据不同区域确定道路密度和采用建设标准,根据森林经营类型使用不同的林业机具,林区道路标准要满足林业机具通行的要求。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林区道路建设是为森林经营服务的,对经济林经营区、竹林经营区、用材林经营区、林业观光园区、森林公园等重点林业产业发展区域,尽可能提高林区道路的受益范围。三是注重生态保护和交通安全。在林区道路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特别是防止水土流失;要满通安全的技术要求,保障安全运行。四是适当的林区路网密度控制。合理的林区道路网密度就是效益与费用比最大。效益包括节约成本而获得的收益、时间收益等,费用则包括林道修建费、林道养护费、环境损失费等。总体来说,过密的林区路网要大量的投资,无疑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对维护生态环境不利;过稀的林道网则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能。

4参考文献

[1]马健霄,王建民.我国林区道路运输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森林工程,2001,17(1):45-48.

[2]陈德清.福建省林区道路与运输机械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5(2):79.

[3]龙琳.日本的林区道路建设[J].安徽林业,2009(3):13.

林区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兴安岭;伊春林区;森林防火;特点

中图分类号:S76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林火是全球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干扰因子,也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潜在威胁,联合国已把大面积森林火灾列为8大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异常,高温、干旱、大风和暖冬等极端天气明显增多,伊春市也相继出现持续干旱、高温、大风天气,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季节性特征不明显,防火期延长,森林火灾频发。

伊春林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之间的小兴安岭腹地,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小兴安岭纵贯全境,施业区划面积4万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积31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23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84.5%。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蓄积量较多的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等,藤条灌木遍布整个施业区,各种珍惜名贵的针阔叶树种达110余种。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的美誉,也是松嫩平原的天然屏障。

伊春林区冬季严寒多雪,夏季多雨凉爽,春秋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年均温度0℃左右,最低气温为-43℃,最高气温为33℃,全年无霜期在100~120天,属寒温带气候。年降水量在600mm~700mm之间,其中60%左右集中在七、八月份,四、五、九、十月份,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且多西南大风。加之这四个月的日照长,蒸发量大,形成了伊春林区春秋两季森林防火期。

从伊春林区开发建设至今,森林火灾一直是破坏森林资源的首要灾害。据统计,自1953年至2000年的48年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2150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118起,特大森林火灾51起,过火总地面积达129.9万公顷,损失巨大,森林火灾已成为伊春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隐患。

2.伊春林区森林火灾火情特点

2.1森林火灾火情发生时间

据统计,伊春林火从记载以来的1953年到1987年,大致发生火情都在3至6月和9至11月。1988年以来到目前的20多年间,全市共发生533起火警火灾。

其中4月份为122起,5月份为187起,6月份为125起;9月份18起;10月份72起;11月份1起。从整体看,春季发生火情明显多于秋季,春季以4、5、6月份多,其中5月份最多。

2.2森林火灾火情发生的火源及位置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伊春林区的第一大火源是吸烟,第二大火源是烧荒跑火,第三大火源是机车喷漏火。绝大部分是人为火源,这充分反映了护林防火工作的社会性。近年来,通过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人们不慎用火造成火灾的情况下降。外来火都形成了特大森林火灾,大多出现在伊春北部林区,这些地方人员稀少,交通不便,而且有大面积的草塘荒源,发生火灾后不能及时扑救,至使小火成大火,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的损失。伊春北部林区是重点火险区。

3.伊春林区防火工作近况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市森林防火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取得了可喜成就。2000年至2010年,在伊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和省森防指关于森林防火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强化火源管理,大力推进森防能力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伊春森林防火工作的全面发展,确保了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公共设施的安全。10年间全市共发生火警、火灾113起,比历史平均数减少267起,平均每年减少26.7起。与前48年均值相比,火灾次数下降29.6%,受害森林面积下降79.9%;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9%。在全市21个县(市)区局中,有11个从未发生过较大森林火灾。其中,金山屯和带岭林业局已分别实现连续60年、59年无森林火灾,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3.1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

目前伊春林区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完备,形成了从上到下的森防指挥体系,林管局森林防火指挥部是全林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各林业局都建有森林防火指挥部,有专门组织机构、设立了森林防火专职指挥,强化了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形成了健全稳定、精干高效、信息畅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

3.2森林消防队伍建设

森林火灾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时效性,为了提高森林火灾应急扑救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科学扑救”的思想,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每个林业局、场(所)都建立了森林消防专业队和半专业队,同时在林业局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的基础上,建立支队、大队、中队三级建制。专业队以森林防火灭火为主业,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常年开支、常年集中管理,并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标准。

3.3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伊春林区不断加强森林火灾预测预警、扑火装备、交通通讯、监测了望、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在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加快了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的步伐。实施了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先后成功申报了一个大平台部级重点火险区和三个省级重点火险区,完成新建、改造了望塔34座,靠前驻防执勤点由43处增加到61处,更新购置信息化设备和指挥中心设备300多台(套),购置宣传、指挥和运兵车600多辆,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2套。建设防火道路近400公里。

3.4科技建设

伊春林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市级森林防火地理信息机构,在进行森林防火理论研究上,积极探索计算机在辅助指挥中的应用,与总参测绘局联合研制开发《伊春林区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积极探索生物防火阻隔工程建设,在落叶松防火林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断引进防火先进手段,北斗双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沙盘)、远程视频监控(天眼工程)、视频调度指挥系统等都已应用到我市森林防火工作中,使我市的防火科技手段进一步增强。

4.当前伊春林区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

伊春市实施天保以来,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森林防火任务十分繁重。由于近几十年来的过量采伐,伊春林区森林可采资源大幅减少,导致经济围困,对森林防火建设投资有限,虽然近几年伊春林区通过对上争取中央投资,实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森林火险预警、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物资储备库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使伊春林区森林防火防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面对日益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库还存在老化和不足等突出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森林防火由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的转变,森林防火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滞后;二是扑火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待遇差;三是森林火灾隐患增多;四是缺乏有效的防火投入政策,扑救重大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不强;五是防火道路建设滞后。

5.绪论

当前森林防火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才能促进森林防火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近年来防火工作的经验教训,统一认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森林防火工作:(一)继续抓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营造全民防火氛围,宣传重点要放在农林交错地区和偏远村屯,大力宣传防火法律法规,宣传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增强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二)继续加大火源管控力度。针对近年来伊春林区异常天气增多,火险等级偏高,大风天持续时间长的特殊情况,将采取更加严密的防范措施,继续开展火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对重点部位增加看护力量,坚持做到封住山、看住人、管住火。(三)继续抓好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扑火队伍、机具装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完成好省森防指下达的森林防火道路建设任务,做好项目对上争取工作。(四)继续抓好防火各类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组织防火各类人员进行森林防火业务培训,重点开展防扑火技能和实战演练,不断提高森林防火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以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 (五)进一步完善前线指挥部工作规范,确保扑火时做到业务规范、科学指挥。(六)购置或对上争取大型全道路运兵和消防灭火设备,使扑火队伍及时到达火场实施扑救,掌控最佳扑火战机,防止小火酿成大灾。

参考文献:

(1)赵宇国,李彬,刘宏.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森林防火.伊春林区森林防火论文选集,2001,59~64

(2)李爱贞,刘厚凤,张贵琴.气候系统变化与人类活动.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58~65

(3)董斌兴.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森林防火及其对策的建议.伊春林区森林防火论文选集,2001,65-73

(4)《面向21世纪的林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加拿大林学会

(5)《当代林业发展理论—当代林业发展理论研讨会文集》.中国林业学会编

作者简介:

1、张雪亮 男 1983年出生,2003年开始从事森林防火工作,2006年到伊春市森林防火指挥部从事调度指挥工作。2004、2005分别获得优秀士兵嘉奖,2005年获得三等功。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黑龙江省伊春市先进个人嘉奖。

2、李 晶女 1984年出生,2007年开始从事气象工作。2010年度分别获得文明职工、先进个人嘉奖。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在职研究生。

上一篇:集镇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