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记摘抄范文

时间:2023-02-28 11:44:05

雷锋日记摘抄

雷锋日记摘抄范文第1篇

1958年6月7日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1959年×月×日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1959年10月25日

青春呵,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1960年2月8日

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

1960年6月5日

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1960年6月×日

我深切地感到:当你和群众交上了知心朋友,受到群众的拥护,这样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力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无论在什么艰苦的环境中,都会使你感到温暖和幸福。

1960年8月20日

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

1960年10月21日

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

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1960年11月8日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人民的勤务员。为了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幸福,哪怕高山、大海、巨川;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头断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

1960年12月8日

一个革命者,当他一进入革命的行列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就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处处为党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能够为党的利益、为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否则就是个人主义者……

1961年1月18日

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不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这些困难的实质,“纸老虎”而已。问题是我们“见虎而逃”呢,还是“遇虎而打”?

“哪儿有困难就到哪儿去”,不但“遇虎而打”,而且进一步“找虎而打”,这是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1961年3月×日

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反之,如果脑子里只有个人、没有人民的人,他们迟早会被人民唾弃。

1961年3月16日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

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1961年5月4日

党和救了我的命,是我慈祥的母亲。我为党做了些什么?当我想起党的恩情,恨不得立刻掏出自己的心;当我想起我所经历的一切太平凡了的时候,我就时刻准备着:当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1961年9月11日

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1961年10月1日

我要像松树那样,不怕风吹雨打,严寒冰雪,四季常青;我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都能活,紧紧与人民连在一起,在人民中生根、长大、结果,做人民最忠实的勤务员。

1961年10月3日

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当祖国和人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我就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

1961年10月10日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

1961年10月12日

我要牢记这样的话: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这种共产主义精神,我要在一切行动中贯彻。我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包括生命献给党和人民……

1961年10月15日

我觉得当一名无名英雄是最光荣的。今后还应该多做一些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

1961年10月19日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1961年10月20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1961年11月26日

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1962年2月12日

一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

1962年3月7日

我要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1962年3月9日

我懂得,一个人只要听党和的话,积极工作,就能为党做很多好事情。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走不远,飞不高,好比一条条小渠,如果不汇入江河,永远也不能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1962年4月4日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1962年4月17日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我要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1962年8月6日

雷锋日记摘抄范文第2篇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日

我学习了的著作以后,懂得了不少道理,心里感到特别亮堂,工作越干越有劲,只觉得有股劲永远也使不完。

我为了群众尽了一点应当的义务,党却给了我极大的荣誉,去年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鞍山市青年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这完全是党的培养,是思想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是广大群众支持的结果。

我要永远的记住: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

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

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九日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

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

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七日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日记摘抄范文第3篇

平平的事迹,

短短的记述,

滚出了革命战士的火球:

任何恶浊碰着就要被焚毁,

任何黑暗触着就要被照亮。

开出了共产主义的花朵:

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

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

活着,为的是解放自己,解放别人,并解放世界被压迫的人类。

活着,为的是大家生活得好,虽然也包括自己在内;而为着大家,又必须不顾自己。

活着,为的是改变过去,时刻不要忘记过去,忘记就意味着叛变。

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湿润作用,但滴水必加人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活着,为的是做一个有用的人。最伟大的人是共产主义者,人人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

只许做有益于人民的好事,

不许做有害于人民的坏事。

要做大的好事,也要做小的好事;

小的好事天天有,积累起来就是大好;

不肯做小的好事的人,遇着大的好事也不会肯做。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人做的事总有好有坏,有时好的多,有时坏的多;

这就要检讨,要自我批评,老话叫“自讼”:自己同自己打官司。

自己宣布判决:那件做得对,但还有不足,是什么原因?那件做得不对,给了人民多少损失,所以致此是什么原因?

不能自己原谅自己,如说“经验不足”、“能力低”等,经验要自己去找,能力要自己去练;

也不能推到“客观条件”。革命战士共产党人是专门要认识客观、改造客观的。

自己宣布的判决,要经常讲:可以警惕自己不再犯,也可以减轻良心上的谴责。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经常算总帐:

要好事多,坏事少,以至于没有坏事;

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

证明自己天天在向共产主义者的风格靠拢。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著作:

不止要懂得它的字句,而是要懂得它的含义;

不止要懂得它的含义,而是要能把它体现到自己的行动上。

不懂的证据,是工作没有做好甚至还出了大的差错;

不懂的证据,是没有体会党中央政策的要求,甚至明明指示你向东,而你却要向西。

不懂就得学。以前虽学过,没有懂,因而必须重新学习;

重新学习的好处在于:有了没有学懂的痛苦经验,吃一亏可以长一智。

不一定吃过亏的人就会长智,有的人碰了壁还要碰,直碰得头破血流,甚至身败名裂。

一是脑子不会转弯,不知道想正面,想反面,想各个方面,寻找转弯的诀窍;

二是不虚心,不肯承认错误,错了还以为对,决心要错到底、做错误中的好汉。

学,为着不犯错。会学的人不把学的东西去硬套实际,而是融化到实际中去。“理论联系实际”,不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而只是“行动的指南”。

要有两种教员:正面教员和反面教员。有反面才能显出正面的正确。人的得益处有时来自反面的比来自正面的多。

教员多得很,自已是第一个教员:常常检查自己的行为,那对那不对。拿自己之镜照自己之影。

别人是第二个教员:别人做得对的,为甚么我不能赶上他;别人做得不对的,设身处地,也许和他一样,或还要差。拿别人之镜照自己之影。

群众更是大教员:任何行为都要经得起群众的考验并最后得到群众的批准。凡是不合客观要求或是群众有话不敢说,要看做是大祸临头,马上反省。

解决问题必须有根源,这叫做从群众中来;问题的解决必须能调动群众积极性,成为群众自己的事,这叫做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的是原料,到群众中去的是成品,革命工作者与共产党人是加工工人。加工的好坏是我们的责任,因而要时时去检查,发现不适用就修改,又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

工作是前进的无止境的,学习也是前进的无止境的。

要“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天天吸收新的养分,消化在自己行为中;学到的东西要巩固起来,在行为中巩固,而不是死背字句。

雷锋同志读的书不比别人多,

但读一句懂一句,融化在自己的骨髓里面。

雷锋同志年纪轻,做的工作不多,

但他具备了共产主义的品质,有了做建设共产主义事业的本领。

雷锋同志要求自己极严,一丝一毫不肯放过。

雷锋同志每天写自己的历史,要在自己的历史里放进新的东西。

所有革命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应该每天在自己的历史里放进新的东西。

雷峰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

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

“,住在中国!”这是何等响亮的革命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声音!

沾染过旧社会遗留下的坏思想坏习惯尚未湔洗清净的人,在雷锋同志面前应感到惭愧。

向雷锋同志学习。用句老话讲:

雷锋日记摘抄范文第4篇

学校班级:《小学生时代》小学儿童在线校区605班

呱呱的烦恼:

3月4日,班主任杨老师送给班里每位同学一本书――《雷锋日记》。杨老师还附赠了一项家庭作业:读《雷锋日记》,结合3月5日学习雷锋日,写一篇日记。呱呱思来想去,明天是上课的日子啊,还要马上去做一件好事写成日记,哪有那么多时间?

放学后,呱呱有些沮丧,耷拉着脑袋,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他在地上好像看到了什么,咦,是一本日记本,上面写着“‘活’雷锋日记”。呱呱眼睛一亮,连忙捡起来翻看。哈哈,这下有救了,随便抄一篇就是了!

1959年11月2日

我要永远地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我要永远戒骄戒躁,不断前进。

――摘抄自《雷锋日记》

2013年11月16日

今天,我坐公交车去上补习班。车上很拥挤,我站了两站后,才有位子坐。这时,上来一个个头比我小的小朋友,他的手里拿着一个鼓鼓的书包。小朋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穿过拥挤的人群挤到了我前座的扶手旁。我打量了一下拥挤的车厢,这才发现站在我身边的除了小朋友,还有一位花白胡子的老爷爷。老爷爷躬着背,一手拄着拐杖,一手颤颤巍巍地也扶在我前座的扶手上。

怎么没人给老爷爷让座呢?我是小孩,应该不需要让座吧?而且离我下车还早呢。我的内心纠结着要不要让座,看到小朋友撑着细胳膊拼命往后挪挪,再挪挪,显然是想尽可能地腾出空间,好让老爷爷站得舒适些。前座的人下车了,小朋友连忙占了座位,拍拍老爷爷:“老爷爷,您坐我这儿。”“不了,你这么小,你坐吧。”“我就要下车了,还是您来坐。”小朋友边说边扶老爷爷坐下。

我知道小朋友撒了个善意的谎,因为他手里的书包和我的是一样的,我们都要坐到终点站去上补习班。很多人向小朋友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我为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感到惭愧。

浙江长兴县第一小学402班郭艺晗

――摘抄自《“活”雷锋日记》

1959年11月14日

11点钟了。我走出门外,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突然下起雨来了。陈调度员说:“我们建筑焦炉的工地上,还散放着7200多袋水泥。”他急得一时手足无措。我急忙跑到二楼段长办公室叫醒了刘段长。从段长办公室里走出来时,雨越下越大了。这时,我猛然想起党教导我们要爱护国家财产,又想起了我是个共青团员,一种无穷的力量,鼓舞着我跑到工地上抢盖水泥。我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水泥上,然后又跑到宿舍,把自己的被子、褥子都拿出来去盖水泥,我还发动了20多个小伙子,组织了一个“抢救水泥突击队”。有的忙找雨衣,有的找苇席,盖的盖,抬的抬,经过一场紧张的劳动,使国家的财产免受重大损失。

――摘抄自《雷锋日记》

2013年10月9日

石爷爷是我们学校的一名普通后勤人员,今年50多岁了。石爷爷很热心,所以大家都喜欢找石爷爷帮忙。

国庆节,受强台风“菲特”的影响,学校变成了一片。石爷爷不顾自己家的灾情,■着齐腰身的大水,第一时间赶到学校抢救公共财物。他一趟一趟地把教室一楼的课桌椅搬到二楼。一连两三天,石爷爷顾不上休息,把学校的设施全部搬到了安全的地方。

大水渐渐退去,石爷爷又放弃了休息时间,和学校老师一起清理垃圾。垃圾又多又臭,可石爷爷好像闻不到臭味,推着手拉车,一车又一车地清理着。老师们用相机记录了石爷爷忙碌的身影,这个背影教会了我们怎样忠于职守、爱护公共财物。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实验小学305班傅一豪

――摘抄自《“活”雷锋日记》

1960年10月21日

今天吃过早饭,连首长给了我们一个任务:上山砍草搭菜窖。劳动到了12点,大家拿着自己从连里带来的一盒饭,到达了集合地点,去吃中午饭。当时,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我走到他面前一看,他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了自己的饭给他吃,我虽饿点,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快乐。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摘抄自《雷锋日记》

2013年10月23日

早上下雨了,路上特别堵。眼看着我上学快迟到了,妈妈不得不加大了油门。忽然,“砰”的一声,车身剧烈抖动,我们的车胎爆了!一辆又一辆汽车呼啸而过,但没有一辆车愿意停下来帮助我们,我和妈妈一脸茫然地站在路边。

突然,一辆打着双闪灯的出租车停在我们面前,车上下来一个身材瘦小的司机叔叔。他撑着伞来到我们身边,问明情况后,二话不说转身回到自己车上,拿来工具箱,开始为我们换轮胎。雨越下越大,叔叔的衣服很快被雨水淋湿了。他让我和妈妈先去他的车里避避雨,他换好轮胎马上叫我们。

车胎换好了。我和妈妈连声说着“谢谢”。妈妈从包里拿出50块钱,塞到司机叔叔的手里。可叔叔连连摆手,说:“举手之劳的小事,我怎么能要你的钱呢?快送孩子上学去吧,别耽误事情了。”说完,他开着出租车,消失在风雨中。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实验小学张弛

――摘抄自《“活”雷锋日记》

1961年10月2日

我做事老爱一个人干,不爱叫别人,生怕人家不高兴。

今天连长找我谈话,句句打动了我的心。他说:“火车头的力量很大,如果脱离了车厢,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一个人做工作,如果脱离群众,就会一事无成。”连长的话给我很大教育,使我懂得,一个人只有和集体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力量。

――摘抄自《雷锋日记》

2013年5月7日

今天,我和小伙伴在一起玩“游击战”。我躲在家门口那块郁郁葱葱的小树林里以防被对方发现。突然,我们听见草丛里有点小动静,就悄悄地包围过去。等了一会儿,没人出来。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扒开草丛,原来是一根水管破了,水正汩汩地往外流。我想:这水白白地流掉了,多可惜啊!于是,我叫一个小伙伴用树叶按住水管,虽然这种办法于事无补,但总比不做强吧。我急忙跑到大门口的保安室,请保安叔叔派人来修。保安叔叔查看后,说:“幸亏有你们,否则水管裂口大了会爆开来,水会冲到上面的人家家里去的。”不一会儿,水管被修好了,我和小伙伴很高兴。

浙江长兴县第一小学407班李丁扬

――摘抄自《“活”雷锋日记》

1962年5月20日

下午,我在保养汽车,突然下大雨,我正在盖车时,见路上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女孩,右手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左肩上还背了两个行李包,走起路来真是吃力。我急忙走向前,问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她说从哈尔滨来,到樟子沟去。她还告诉我说:“兄弟呀!我今天遭老罪啦,带两个孩子还背一些东西,天又下雨,天快黑了,还要走十多里路才能到家,现在我都累迷糊了,我哭也哭不到家呀!”

我听她这么说,心里很过不去。我跑回部队驻地,拿着自己雨衣给那位妇女,我又抱着她的孩子,冒着风雨送她们回家。在路上,我看那小孩冷得发抖,我主动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上。走了一个小时40分钟,终于把她们送到家,那妇女激动地对我说:“兄弟呀,你帮了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我说:“军民一家嘛,何必说这个……”风雨没停,他们都留我住下,我想,刮风下雨天黑算得了什么,一定赶回部队,明天照常出车。我边走边想,我是人民勤务员,自己辛苦一点,多帮助人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摘抄自《雷锋日记》

2013年8月19日

晚饭后,我和妈妈到广场上散步。当我们走到广场上的健身器材边时,旁边的小树林里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上前一看,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孩在号啕大哭,嘴里不停地喊着“我要妈妈!”“他一定是跟妈妈走丢了!”我想。如果我不帮他尽快找到妈妈,这里人这么多,他可能会有危险!我急忙跑上前,问他:“小弟弟,别哭了!哥哥帮你找妈妈!你妈妈在哪里呀?”他一边啜泣,一边对我说:“妈妈……刚……刚还在这儿的……不见了!”

我四下张望,没看见一个急着寻找小孩的大人!我又问:“你知道妈妈的手机号码吗?”“知道,135……”我连忙用妈妈的手机拨通了电话号码。不一会儿,小弟弟的妈妈就赶来了。这位阿姨激动地拉着我的手,嘴里不停地说:“谢谢!谢谢!”我偷偷地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妈妈,她朝我竖起了大拇指!

浙江长兴县第一小学402班周昊

――摘抄自《“活”雷锋日记》

呱呱的作业:

2014年3月5日

昨天,我在路上捡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有很多同学们做好人好事的日记。我想从里面抄一篇,改一改就上交作为我今天的日记。

但是,后来看了老师送我们的《雷锋日记》和其他同学的日记,我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感到惭愧。雷锋叔叔的日记、同学们的日记,谁的日记都不是写在3月5日那一天。这让我明白了,做好人好事不是非得等到3月5日,只要别人有需要,只要看到好人,我都可以去记录。

老师,今年的3月5日我没有帮助到任何人,但您帮助了我,写日记的同学们帮助了我,让我收获了很多。谢谢!

呱呱

本期供稿浙江长兴县第一小学小记者站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实验小学小记者站

雷锋日记摘抄范文第5篇

雷锋遗留下来的日记共有9本,这些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他刻苦学习马列和著作,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战斗历程。是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的生动表现,也是他鲜红色一生的真实写照。

雷锋参军前于1959年12月12日写过这样一篇日记:

“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从成年一直到停上呼吸的几十年生活,就构成各人自己的历史。至于各人自己的历史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是白的、灰的、粉红的或者鲜红的,虽然客观因素起一定作用,但主观因素起决定的作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时时刻刻都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来作自己的思想行动的指导,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的鲜红颜色。”

这篇日记是统览雷锋整个日记的纲,也是选摘、整理和编撰雷锋日记的一条红线。

雷锋日记的选摘、整理和编撰工作,据我当年参与及所知,前前后后共有3次。第一次是在1960年10月上旬,与佟希文、李健羽、越志华、张峻等集体采写长篇通讯《的好战士》雷锋模范事迹同时进行的。当年,《前进报》社委派编辑董祖修和我们一起到工兵十团运输连找雷锋谈话,听雷锋在连队及沈阳市实验中学做忆苦思甜报告,找连队干部战士了解雷锋的模范事迹,查阅雷锋带到部队的日记和书籍。当时分工由董祖修和从工程兵舟桥81团抽调来的宣传助理员赵志华负责选摘、整理雷锋的日记,由我负责将选摘、整理出来的部分经典语句拍成照片。至今,我仍保存着当年拍摄的雷锋日记、文稿手迹照片50多幅,雷锋阅读过的书籍以及生前遗物等照片40多幅。

1960年11月26日,《前进报》第1309期用两个整版篇幅、在头版标题套红发表了《的好战士》长篇通讯。至此,宣传雷锋的模范事迹在全军、全国拉开了帷幕。当年12月1日《前进报》又用一个版的篇幅,以《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为题,首次在报刊上发表了《雷锋日记摘抄》,共15篇。紧接着,从1960年12月开始,《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以及各省市报刊,在先后发表雷锋模范事迹的同时,也都相继发表了《雷锋日记摘抄》。雷锋牺牲之前,没有出版、发表过《雷锋日记》单行本。

第二次选摘、整理、编撰雷锋日记,是在1963年3月5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之后。当时为配合学习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文艺社用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雷锋生前所写的9本日记原件与《人民日报》、《报》、《中国青年报》已发表过的《雷锋日记摘抄》进行了仔细校对、核实后,共选摘雷锋所写日记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撰成册,于1963年4月首次在全国出版发行了《雷锋日记1959-1962》单行本。这本《雷锋日记1959-1962》在全国公开发行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读者争相阅读,一时间供不应求。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全国各地出版社一再增加发行量。仅以我个人收藏的《雷锋日记1959-1962》(文艺社编)不完全统计:1963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200,000册;1964年8月沈阳第6次印刷,印数370,000-420,000册;1965年5月人民日报印刷厂第8次印刷,印数1331,601-1631,000册;1966年9月北京第13次印刷,印数420,000册。

第三次编撰《雷锋日记》的工作于1970年3月启动,是为纪念等老一辈革命家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十周年做准备的,可以说是有组织、有领导的一次编撰。当时由文艺社张文苑社长牵头,张忠副社长主抓,由政治部组织部、工程兵政治部抽调耿树新、洪建国、叶韵军、欧达龙等组成《雷锋日记》编撰班子,对雷锋的9本日记进行选摘、校对、核实,欧达龙对9本日记一页一页地全部进行了拍摄。应该说这次编撰的《雷锋日记选》是最认真、最细致、最准确的,例如雷锋在日记中引用的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领袖的语录,都一一作了认真的查对、核实(在此次之前发表的雷锋日记摘抄都未注明出处)。翻开1973年8月第一版《雷锋日记选1959-1962》,扉页上是雷锋手迹5篇:分别有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和的语录。在此之前公开发表的雷锋日记摘抄都未注明原文的出处,此次出版都做了查实标明了原文的出处。这次编撰工作历时3年多,从雷锋的9本日记中选摘出了118篇,重新辑成《雷锋日记选》于1973年8月向全国发行。“”结束后,文艺社又做了一次增补和删节,并加了再版说明,于1977年8月又发行了再版《雷锋日记选1959-1962》。

此后,战士出版社根据政治部陈广生、工程兵政治部李振魁二位同志选编的雷锋日记,以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新增摘了一部分日记,按写作时间顺序分为日记、诗文两辑,于1982年6月出版发行了《雷锋日记诗文选》,其中雷锋日记138篇,诗文15篇,约7.5万字。

1989年11月总政治部按雷锋所写9本日记的时间顺序,分四个部分:一、对党对人民无限热爱,对敌人毫不留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42篇);二、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34篇);三、乐于奉献,不计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31篇);四、恪尽职守,艰苦奋斗――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36篇),出版发行了《雷锋日记选》,共选摘日记143篇,约6.2万字。

1990年3月由政治部组织部编辑,白山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雷锋日记、诗文选编》,书中选辑日记138篇,诗文21篇,约8.4万字。1998年2月政治部为纪念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35周年,由白山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雷锋志》,书中收录了雷锋日记143篇,诗文65篇,讲话19篇,书信13封,总计240篇。

从1963年4月至今40多年来,全国各地选编出版(包括再版)的《雷锋日记》有将近200种版本,发行量达到上亿册,创造了《日记》在中外史上发行量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而且选辑的雷锋日记篇数越来越多,编撰的也越来越规范。在这些版本中,我查到选辑雷锋日记最多、最全的一个版本是由哈尔滨出版社于2005年7月出版发行的《雷锋成长日记》(李杰主编)。该书分为12个小标题:一、美好的青春;二、人生的目标;三、做的好战士;四、党旗下成长;五、兵营生活;六、为人民服务;七、甘当革命的“傻子”;八、多做平凡事,少说漂亮话;九、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十、挤和钻的精神;十一、谦虚使人进步;十二、人生永远是进击。共辑日记221篇,诗歌24篇,小说2篇,散文4篇,讲话2篇,共计253篇,约8万多字(如果再增补上雷锋的书信13篇就更全了)。

雷锋,一个影响了几代人的名字,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日记忠实地记载了他的成长历程。这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孩子,格外珍惜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所以他用手中的笔,抒发着他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雷锋的日记是传承中华美德的精神财富。这里,我们可以重温一下对雷锋日记的评价。

1963年5月2日至12日,在杭州召开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期间,向推荐了《雷锋日记》。在11日的会上,说:“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点哲学。”“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很好的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比那些死读书的大学生的论文强多了。雷锋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中来的!雷锋为群众办了那么多好事嘛!这一点是那些死读哲学书的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领袖的感慨透出的是几分赞许。与会的许多领导同志跟随几十年,很少听到对哪个人做出“懂得一点哲学”的评价。

雷锋日记摘抄范文第6篇

《前进报》与雷锋日记的首发

雷锋出名的时间不是在他牺牲以后,生前他已经是个很有名气的人物了,被称作“东北的一团火”。

《前进报》编辑董祖修是阅读、摘录雷锋日记较早的人之一。董祖修第一次接触到雷锋日记是在1960年10月。一天,《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向董祖修介绍了报社拟宣传雷锋的计划,并把5本日记交给他,让他看看能否摘录发表一部分。当时已是下班时分,董祖修接过雷锋的日记本,拿回家去,当晚便在灯下阅读起来。他打开1960年雷锋参军后新使用的日记本,一下子便被扉页上贴着的画像吸引住了。那是一张剪自画报的画像。画像上展现的,目视前方,颇具战场上仇视敌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雷锋在画像两侧空白的地方竖着写道:“英雄的战士,我永远向您学习!”

董祖修一本一本往下看。从雷锋那一篇篇充满着阶级爱憎的倾诉当中,从那一句句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的诤诤誓言当中,他深感雷锋绝非一般战士,而是一位真正把个人的苦同整个阶级的苦联在一起,把个人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联在一起,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先进典型。

董祖修仔细琢磨雷锋日记中一段段颇具哲理性的话语:“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雷锋同志,愿你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愿你做温室中的弱苗”……

第二天,董祖修向上级领导表示,日记完全可以摘登,他还想前往雷锋所在连队采访一次,或许可以得到更多更新的东西。嵇炳前欣然同意。董祖修来到运输连,雷锋正外出作报告不在连队。经人指点,董祖修在连队找到雷锋的一只小箱子,又发现了几册笔记本和一些在稿纸上写的哲言、诗歌……

1960年11月26日,《前进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的好战士》的长篇通讯,报道了雷锋的先进事迹。稿件还同时发给了新华社、《报》、《辽宁日报》、辽宁《共青团员》、《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各报刊在发表时,标题都作了修改:《报》(1960年12月13日)的题目叫《茁壮的新苗》,《辽宁日报》题为《红色的战士》,新华社发稿的题目是《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那时宣传调门最高的是《前进报》,还同时提出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口号。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雷锋牺牲前两年,他的名字就已经传遍了东北大地,在全国范围内,他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

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以《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为题,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间的15篇日记,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这是最早见诸报端的雷锋日记,是作为宣传雷锋事迹的重要材料出现的。

雷锋牺牲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把他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雷锋班”。1月20日,《前进报》又用了将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录发表了32篇雷锋日记,其中包括1960年发表过的15篇。此后,《人民日报》、《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的雷锋日记,均来自《前进报》。

应当说,《前进报》给各报刊提供的日记摘抄,总的来说是准确的,是尊重雷锋原作的。但同日记原文相对照,《前进报》发表的日记也有个别变动之处。从《前进报》这方面来说,是从四开四版小报的需要出发,在文字上作了删节和压缩;而在选辑过程中,由于一时难以查实,编辑又将雷锋抄录报刊书籍的一些名言警句当作了雷锋自己所写日记的内容。

总政宣传部决定出版《雷锋日记》

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载雷锋日记摘抄之后不久,曾让邓颖超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说读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很感动,认为日记写得好。同时,邓颖超告诉吴冷西,总理好像在哪儿见过《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雷锋”的诗作,希望报社认真查实,搞清楚日记中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录别人的话,别人的话应注明出处。

吴冷西很快把电话打到总政宣传部,总政又及时将电话打到政治部。政治部又将核实雷锋日记的任务,交给了《前进报》编辑董祖修。

1963年3月中旬,董祖修接到核对雷锋日记的任务后,把当时军内外报刊上刊登的雷锋日记摘抄仔细查对了一下。《前进报》最初刊载时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报刊上,主要表现在:雷锋自己的话与雷锋摘录别人的话,没有区分开来,缺少必要注解。但总的来说,刊发出来的日记是忠于原作的。董祖修把查对结果如实作了汇报。军区政治部领导为了慎重起见,特派他和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徐文一同前往总政宣传部,以便及时把宣传中某些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

当时,总政宣传部已初步确定正式出版《雷锋日记》一书。总政负责出版的同志的设想是这样的:在出版前言中,从正面说明这是依据雷锋日记的原文,对已发表过的雷锋日记进行详细校对,并增加了一部分新的内容而选辑成书的。这样,就可以借此机会把原来某些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使今后的宣传有个可靠的依据,使学习有个准确的版本。

董祖修赴京的任务,是和总政宣传部的相关人员一起再次核实报纸上所刊登的雷锋日记。离开沈阳前,他把一份雷锋日记的完整抄件随身带到了北京,这让大家喜出望外。这本日记抄件成了1963年4月由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的《雷锋日记》的初稿。

拆开、装订、保存日记

关于董祖修带到总政的日记抄件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在,核对过程中,董祖修曾经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过。为什么要拆开完好的日记本呢?当时完全是为了宣传报道的需要,为了让《雷锋日记》早日问世。自1963年3月5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后,全国各地记者纷至沓来,到《前进报》要雷锋日记摘抄,有的执意要阅读雷锋日记原稿。为防止珍贵的雷锋遗物丢失,又能解决新闻宣传的需要,董祖修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然后组织人手前来抄写,抄完之后再装订上,当然,绝不能把日记本搞坏。

当董祖修把这个想法向领导提出之后,领导开始有些犹豫,怕把雷锋遗物弄坏。但董祖修过去在军区印刷厂精装车间参加过劳动,知道这种用锁线机装订起来的本子,拆开之后是完全可以再按原样装订起来,而且会装订得很好的。因此,他向领导说明了情况并请他们放心,领导也就同意了。

董祖修来到与报社同在一层楼上的军区文化部,请他们从军区文工团找来10位同志,以便帮助抄写。然后,董祖修把雷锋的日记本细心地拆开,一打一打地排列了次序,并加上了号码。

大约用了两天的时间,雷锋日记(连同雷锋的笔记本里的少量日记)的整个抄写和初步校阅工作进行完毕。董祖修逐篇细读,订正了个别标点和文字。这样,一份完整准确的雷锋日记抄件,便在短短几天之内完成了,为《雷锋日记》的早日出版争取了时间。

日记抄完之后,董祖修最关心的要算是装订日记本的事了。他请报社与军区印刷厂最熟悉的同志把拆开的本子亲手送到印刷厂装订。军区印刷厂对雷锋的遗物十分珍惜,他们特意请一位老师傅,按照精装的办法,把几册日记本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然后把封面粘好。日记本被带回来后,大家一看,不仅几乎和原来的一样,而且比原来的旧本子订得更结实了。

不久,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

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

一张纸条与一段著名的“日记”

1960年10月,董祖修到雷锋所在连队采访时,在雷锋的小箱子里发现了几册笔记本,这些本子上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日记。董祖修在阅读新发现的日记时,突然从打开的日记本中飘落下一张小纸条。他捡起一看,是雷锋的笔迹,上面写着: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

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董祖修如获至宝,喜出望外。这四句话用春、夏、秋、冬四季作比喻,把一个革命者对待同志、对待工作、对待错误思想以及对待敌人所应有的正确态度,非常精辟地表述出来,是雷锋形象的真实写照,是雷锋精神的高度概括。他想,如果把这四句话,同雷锋的事迹结合起来宣传,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960年11月底,《前进报》在研究对这四句话如何处理时,董祖修以负责的态度说明了事实,肯定这是出自雷锋日记本中的一张纸条,而不是来自日记本身。大家认为,四句话虽然不符合雷锋日记的实际,但它并没有违背雷锋的生活实际,所以决定选用。在讨论中,有人认为其中的第三句,即“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同其他三句相比,末尾少了一个形容词,但是为了忠于原作,刊载时没有随意增加文字。

1963年,董祖修等人在沈阳和北京校对雷锋日记的过程中,考虑到这句话在全国人民中的传播和影响,因此斟酌再三,最后还是确定把它保留,加在1960年10月21日的日记之后,中间加了一句连接词:“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

《唱支山歌给党听》与雷锋日记

1958年5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贯彻总路线的高潮,诗坛也被搅得沸沸扬扬。这时,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27岁的姚筱舟创作了一首3段12句的短诗。兴奋不已的他把署名“焦萍”的新作寄到省城,当年的5月26日,第8期的《总路线诗传单》上就刊登了他的这首诗,全文如下: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能生我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党号召我们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母亲给我一颗心,好像浮萍没有根;亿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

不知从什么途径,雷锋在日记中摘抄了姚筱舟的这首诗。雷锋牺牲后,《前进报》把这首诗当成了雷锋的日记发表出来。雷锋摘抄的诗内容如下: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雷锋共对诗进行了三处修改:原诗中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成“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另一句“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雷锋又删除了诗中有关“”内容的最后四句。《前进报》刊登“雷锋”的这首诗后,其他几家报纸也作了转载。

雷锋日记摘抄范文第7篇

雷锋开始学习写日记的时间是1957年秋,在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的时候,请教的第一个人是县委组织部的彭正元同志。

一天下午,在望城县委机关门口,雷锋面带笑容对彭正元说:“我想学一学写日记。”老彭说:“学习写日记,这是好事,我也在写日记。”接着他告诉雷锋:“写日记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与写作水平,也可以锻炼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雷锋也接着说:“写日记的好处确实很多,那日记怎么个写法呢?”“从写日记的形式看,有无标题的,开始就写X年X月星期X,还有一种有标题的,我喜欢后一种形式。因为日记有标题,就体现了这天日记的中心内容,看了一目了然。也便于今后归类整理。”老彭把自己写日记的体会和盘托出。

雷锋饶有兴趣地说:“还这么讲究啊!”并继续问,“如何才能写好日记呢?”老彭思考了一下说:“我觉得有几点注意的:一是不要记流水账式的,如记起床、睡觉、吃饭、上班、下班等,这个就没意思了;二是记一天中,有突出意义的事。选择一两件把它记全、记深、记好,不要面面俱到;三是记事时,可写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或者练习写景物,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雷锋听了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雷锋最早写的日记能够查询到的是在1958年3月,内容是“我学会开拖拉机了”。还刊登在《望城报》上。最后的一篇日记是1962年8月10日,也就是他牺牲前的5天。

1960年的下半年,工程兵部队工作组,在雷锋所在团了解到雷锋的苦难童年和先进事迹,还听说雷锋有日记。同年11月初,在工程兵召开的政工会上,党委常委集体接见了雷锋。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特意要求雷锋把日记带到沈阳来。雷锋把自己的5本日记送来了。

王寄语连夜拜读,越读越感到惊讶,越读越感到雷锋了不起,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日记竟然写得这么好,不仅思想境界高,而且极富哲理性。他被雷锋的日记深深地打动了。第二天,他就安排专人对雷锋日记进行摘抄整理,而且要求按原文照抄,不许修改和补充。然后送给党委常委们阅读,大家反映强烈,非常赞赏。

《前进报》的总编辑稽炳前带着两个记者参加政工会,了解到雷锋事迹时,看到了雷锋日记。他们读后也很感动,稽炳前把雷锋的日记交给了报社党政组组长董祖修。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加编者按语摘登了雷锋的15篇日记。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日记摘抄》。这是雷锋日记首次在报刊上发表。雷锋牺牲5个月后,《前进报》再次比较全面地刊发了雷锋日记。

雷锋在参加工作的6年时间里,给我们留下了18个笔记本和108篇日记,记载着他从1958年3月到1962年8月10日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应该说这是雷锋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经典。从1963年《雷锋日记》在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到此后的几十年,先后进行了大约5次的修改、核实。

1963年2月,根据《人民日报》社长吴冷西的意见,中国人民总政治部宣传部,再次要求核实雷锋日记。《人民日报》、《报》都刊登了“雷锋日记选”。文艺出版社又做了个别地方的改动后,正式出版了《雷锋日记》。

雷锋日记摘抄范文第8篇

1963年2月初,首都几家大报先后刊登了雷锋日记摘抄。平平的事迹,短短的记叙,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读了使人激动,令人敬佩。大家觉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同志的思想和事迹,很有典型意义,决定进一步深入宣传,出版学习雷锋专辑,扩大影响,向全国青年推荐。对于怎样搞好这次宣传,编辑部内进行了充分的酝酿。在反复讨论中,一位同志提议请为雷锋同志题词。“对,请题词!”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可是一想到工作那么忙,又有些犹豫了。这时有的同志说:主席一向关心青年,关心我们的刊物,对雷锋这样一个青年学习的好榜样,说不定会答应题词的。就这样,我们抱着一线希望发出了请求主席题词的信函。两天以后,我们打电话问主席办公室的同志:主席看过信没有,准备不准备题词?回答说:主席已看过你们的信,没有表示态度。一个星期后,我们又打电话询问,回答说:主席已决定为你们题词。听到这个回答,编辑部的同志们真是喜出望外,接着就请主席办公室的同志转告主席,专辑准备3月1日出版,付印时间是2月26日,请主席最好能在2月25日前题好。2月22日下午3点,主席办公室来了通知:题词已经写好,请你们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当“向雷锋同志学习”那刚劲潇洒的几个大字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整个编辑部沸腾了。大家凝望着主席的题词,感慨万分,浮想联翩,关怀青年健康成长,热情支持《中国青年》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十六年前,刘胡兰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就义,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对她做了高度评价,激励了亿万青年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1948年,《中国青年》复刊,在指挥人民夺取全国胜利,筹划建筑新中国大厦的繁忙中,为《中国青年》复刊第一期挥笔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为我国人民和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57年,北京实验中学一位高三学生利用暑假回乡住了半个月,写了一篇日记。主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这篇日记,很为赞赏,在日记上批了一段话:“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个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后经主席同意,这篇日记发表在1958年第四期《中国青年》上。现在,又应本刊编辑部的请求,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再一次为我国青年树立了一个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成为共产主义新人的学习榜样。

在请主席题词的同时,我们也给发了信。对《中国青年》几乎是有求必应,接到信后,很快就写下了“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的好战士”。*在专辑的编辑过程中,好几位老一辈革命家相继写来了词文。董老必武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歌咏雷锋同志”的词句;罗瑞卿同志写了《学习雷锋》的专文,精辟地分析了雷锋同志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格;谢老觉哉当时生病住在北京医院,编辑部的同志在去医院探望他时,顺便谈起了雷锋的事迹和《中国青年》准备出学习雷锋专辑的打算,并希望谢老病愈后能为此写点东西。谢老当场问了“专辑”的付印时间,又让我们给他送去了一份雷锋日记摘抄。在病榻上,谢老阅读了有关雷锋的事迹,写了一篇散文《读雷锋同志的日记摘抄》和一首题为《学雷锋》的诗:“曾云六亿舜尧群,崛起平民迥不同,谈到做到心意广,神州处处学雷锋”。谢老的散文和诗都赶在2月25日之前送到了编辑部。

3月2日,《中国青年》五、六期合刊——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出版了。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很快在全国蓬勃兴起。这一期《中国青年》,各地虽加印了许多份,仍不能满足读者要求。有的青年买不到,就手抄一份。1983年10月,纪念《中国青年》创刊四十周年的时候,有一位读者还给编辑部寄来了他当时手抄的学雷锋专辑。

雷锋的崇高思想感染和教育了千千万万个青年。他虽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精神;他把自己短短的一生,完完全全地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人民。当然,同任何一个先进人物一样,雷锋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是,雷锋身上蕴含着的这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是永远不会泯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雷锋的思想光芒必将得到发扬光大。

现在,、等老一辈革命家已经离开我们了,他们生前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对《中国青年》的热情支持,却深刻地铭记在我们心中。他们对青年人的谆谆教诲,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雷锋日记摘抄范文第9篇

运输连的人发现,每次下班后雷锋总喜欢一个人独自找个地方坐着,或在营房靠窗的地方,或在营房外面的操场,或在一棵独立的大树下,自己埋头在一个小本子上写着什么,就是有人从他旁边走过也不知道。

如此专心地做一件事情,而且是在下班之后,是在学技术,还是记录行车情况,还是在做别的记录?雷锋的行为让人“可疑”。

有人跟雷锋开玩笑说:“你是在写入党申请书呀!”

雷锋听后笑着说,自己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就有个记日记的习惯,是在记日记。

军队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军事组织,更何况工程兵10团当时正在执行保密的国防施工任务,到底雷锋每天都在记些什么呢,部队必须得将这件事情了解清楚。

雷锋将自己的日记交到连里,连里的领导一看,那个小本子上已记了不少,大都是从他参军那天开始,记自己在部队里的工作、学习与思想,其中也包括平时帮助别人一些事情,写得很有思想深度。

连里将这件事情反映到团里的政治处,政治处又将情况反映给韩万金政委。韩万金听后非常高兴,没有想到这样一名有着培养前途的战士,除了平时表现突出、觉悟高、乐于助人之外,还坚持记日记,以此来督促自己。

韩万金要求看看雷锋的日记。

韩万金看完后大加赞赏,认为教育战士们热爱祖国,忠诚向上,记日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也发现雷锋由于文化水平不是太高,个别地方在用词造句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韩万金希望政治处能帮助雷锋,让他在用词造句方面能有进步。

1960年10月底,团政治处接到政治部通知,要借调雷锋到政治部去,配合工程兵开展“两忆三查”,让雷锋到工程兵下属各部队去作“忆苦”报告。政治处让他将日记带上,因为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要看他写的日记。

王寄语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同志,在了解了雷锋身世之后,又听说这样一名小战士,入伍后还坚持写日记,觉得难能可贵,想从这些日记里更多地了解雷锋。那时部队里的战士跟现在不一样,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较低,还有的一字不识,有一个像雷锋这样的新兵,能每天在紧张的军训和工作之余记日记,是一件非常稀奇的新鲜事。

雷锋开始时不愿意,认为那都是记的个人的事情,没有多大价值。但是,这是上级的命令,作为战士必须服从。

就这样,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雷锋带上自己的日记来到沈阳,到工程兵政治部报到,并根据要求交上了自己的日记本。

王寄语认真地读完了雷锋的日记,大受感动,认为这是自己读到的最好的日记。从这本日记中,他看到了雷锋的成长历程,进一步了解到这个战士苦难的家史,以及对新社会深深的热爱之情,触摸到了一颗怦怦跳动着的战士的心。他为之激动,为之赞叹,立刻安排人摘了一部分,然后打印出来,分送给军区工程兵部每位党委委员一份。

党委委员们从来没有阅读过这样特殊的“文件”,那些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着的深刻思想,那一件件鲜为人知的好人好事,展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被这位年轻战士的言行深深感动。日记中那些平实而深刻的人生感悟,充满哲理,体现了这位年轻士兵对生命的认识与自身的价值取向,是那样平凡而崇高,人民军队多么需要这样的战士啊!

于是,党委委员们又将这些日记推荐给部队的其他领导同志看。

由于雷锋不断地到各个工程兵部队去作“忆苦”报告,他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为战士们所认识,也为军队的媒体所关注。

有一天,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李健羽来到《前进报》社,在总编辑嵇炳前的带领下来到军区政治部,说是要了解雷锋的情况,希望能采访一下这个小战士。

政治部派人将他们带到雷锋的临时住房,在与雷锋的交谈中,更进一步了解到他苦难的家史和自身成长的经历。当他们站起来将要离开的时候,在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的一个日记本,于是便问他,这个日记本是不是他自己的,能不能看一看。

得到雷锋同意后,3位记者当场翻看,只见在日记本的第一页上贴着一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的照片,雷锋在照片两侧空白的地方竖着写道:“英雄的战士,我永远向您学习!”再往后翻,便是雷锋所写的日记,他们立刻被日记中那些感人的事迹和闪光的思想所吸引,便产生了想借去看的念头。

日记是非常私人化的文字,一般情况下写日记的人是不太愿意让别人看的。事后,他们找到王寄语,非常赞赏雷锋所记的日记,并将要求给他讲了,希望这件事情能得到军区政治部的支持和帮助。王寄语当即表示同意。

记者们拿到雷锋的日记本后如获至宝,连夜阅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雷锋同志,愿你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愿你做温室中的弱苗……

那一件件平凡的事情,一次次助人为乐的举动,那些饱含着思想光辉的文字,那些充满着人生哲理的语言,那些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爱之情,那种无私忘我的品质追求,无不闪烁着一个年轻战士思想的光芒,令阅读的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纯粹的青年,这样高尚情操的战士!读着这些文情并茂的文字,他们如同发现了丰富的宝藏,见到了闪亮的金子,决定将这些日记摘抄部分在报纸上发表。

1960年12月1日,机关报《前进报》首次以整版的篇幅摘录发表《雷锋日记》,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抄摘》。这次共摘发了15篇,是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中所选出来的。

1963年4月,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雷锋日记》,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

看过《雷锋日记》后,称赞“此人懂得一点哲学”。

从此,这本不朽的私人生活记录,便得到了亿万人民的喜爱。从那些闪光的文字中,人们感受到了一颗怦怦跳动着的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战士之心,感受到我们民族所向往和渴盼的心灵共震,以及希望看到的我们未来国家和子孙的形象。

雷锋逝世后,他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久珍藏。

2.是否有人改动过雷锋日记

谈到雷锋日记的发现过程,我不由得想到不久前听到的一件事情。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有个青年人曾经问我,雷锋只有高小文化,日记能写那么好吗?我们现在别说是小学生,恐怕大学生也写不了这样的日记。这本日记在发表的时候,编辑们是否做过加工,是否有人改动过,所以才这样好,这样感人,这样充满文采。

青年人的话让我从雷锋日记想到了现在的教育,我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上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思想上的差距不谈,现在莫说是一个高小生,就是一名本科大学毕业生乃至于个别硕士生、博士生,在文字上的功力恐怕也赶不上雷锋,因此,年轻人怀疑有人改过雷锋的日记也就不奇怪了。

我认为,雷锋日记写得那么好,首先在于他自己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事实是基础,思想是灵魂,他自己没有做那么多事情,群众没有那么多信邮来部队里赞扬他,他的日记里的内容就不会那么丰富。他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就不可能去做那些平凡小事,日记里也不会闪烁出那些如朝霞般灿烂的思想。

雷锋的日记大体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内容:

一部分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所做的事情,这当中有很多是他主动帮助别人,也有从别人那里感受到的东西。

第二部分是他自己的思想活动,私人内心的表达。

再有一部分就是他从书上报纸上读到一些名言警句,这不是他自己的,是从别人那里摘抄下来作为警句勉励自己的。

这样一分类就十分清楚了,我们在学习雷锋日记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方向,就不会产生误会,更不会想到是谁帮他修改过日记了。

工程兵10团的韩万金政委在学习雷锋的时候曾经讲过,一定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夸大。对雷锋本人也是经常谈心,要他正确对待荣誉,外出作报告要实事求是,报告回来要向他汇报,并经常派政治处的人员随同雷锋一起出去作报告。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一本已经白纸黑字写下的日记,谁还敢改动?

当然,有没有细小的改动呢?也许是有的。雷锋只有高小文化,在一些用词造句上难免会出现不太通顺的地方,为了让读者读起来通顺自然,在正式出版雷锋日记的时候,把个别语句不太通顺的地方顺了一下。这种改动极少,总的不会影响到日记的内容,更不可能有“造假”的事情出现。

雷锋的日记中摘录了很多名人名言,由于雷锋没有在日记里注明,这个很难让人分清,但凡是能分清的,部队和出版社都进行了分清,是摘录的都加以了说明。

例如:前面说到的,雷锋日记中的4句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据说在报纸上发表时,有人曾提出过那第三句与其他几句不对称,是否在最后加几个字的形容词,这样4句话就“对称平衡”了。

报社领导、记者、编辑对此进行过讨论,最后还是否定了这个意见,认为必须尊重日记的原样,不能任意改动,就是要动,也只能是一些必要的说明或者是个别语句不通的地方。

在这种尊重日记原作的基础上,为了说明雷锋这几句话不是他自己创作的,而是从别人那里摘抄在日记里来勉励自己的,因此在前面加了几个字:“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

这些细微的处理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读到的雷锋日记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是尊重雷锋日记原意的,是没有请任何的“高人”进行修改加工的,完全是一本原生态的日记。

那个时候的纪律十分严格,谁还敢在这上面动手脚,那不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去开玩笑吗?

雷锋日记里还有一段精彩的名言:“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开始大家都认为这是雷锋写的,也就将这句名言放在雷锋日记里面。

这句话就一直作为雷锋的日记流传,许多报刊也相继引用。

后来在出版雷锋日记的时候,有人发现这句话不是雷锋写的,而是另外的人写的,这个人就是当时的中央党校校长、著名的理论家杨献珍,雷锋在读书的时候发现了,觉得这句话很有意义,于是摘抄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作为对自己人生的鞭策。

弄清了事实真相,在后来正式出版雷锋日记的时候,就没有用到这段话。

从这些不难看出,对于雷锋日记的出版是非常慎重的、严肃的,都是最大限度地保留雷锋的原意。这是一本真实可信的个人生活记录,是雷锋的行动与真实思想情感的表达,是一部在我们民族史上,在雷锋生活的那个时代最珍贵的个人生活与思想情感的记录。

雷锋日记摘抄范文第10篇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年10月底,*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年12月1日在*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年8月30日至*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年1月18日,*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辑成书。*年4月,《雷锋日记》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雷锋的需要。

根据一个公开的数字表明,《雷锋日记》光是在“”结束前就印刷了160万册。可谓风行神州大地。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留下了几百篇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充满着理性思考的日记;而且,平实朴素而简练生动的语言,信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的修辞,也很值得学习。下面作点简略粗浅的分析。

巧用比喻。“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自己只是沧海之一粟……这些人好比一个瓶子装的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是还是荡不出来。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年3月12日)这则日记旨在批评那些狂妄自大者,当然也是自警。“吃干饭”、“沧海一粟”、“一瓶子”、“半瓶子”是信手拈来的比喻,而“可是还晃荡不出来”却是创意。这则日记脍炙人口:“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钻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年10月19日)钉子钉进木头,人所共见人所共晓,但拈来比喻学习也当挤和钻,是匠心独运。

比喻、对比套用。“我懂得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的道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年*月*日)通俗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先进人物要带领大家一道进步的深刻道理。“雷锋同志:愿你作暴雨中的松柏,不愿你作温室中的弱苗。”(*年1月18日)这则“自题”,用比喻和对比,表明自己誓做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决心。“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力量。”(*年*月*日)用“滴水”与“大海”喻个人和集体,揭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重要。

上一篇:摘抄网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摘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