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7:52:45

快餐文化论文

快餐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实事求是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餐食品具有的快捷便利的优势完全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它充分体现了在西方商品经济发达的条件下效率至上的理念。但是这与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是极其背离的,因为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谷物为主,粮多肉少,并以菜蔬为辅助,非常讲求烹饪技艺,追求色香味俱佳,就餐时要细嚼慢咽。中国饮食在色、香、味方面的追求,以及多样的菜式,精致的造型而独具特色,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在制作方法上,中国菜讲究的是最终调和美味,就是讲究火候、分寸以及整体的配合。同时,认为菜肴只有合乎时序,才能达到味美可口的效果,讲究夏秋时节的菜肴要以清淡为主,冬春时节要突出浓郁,另外还要因时间、地点和人而有所不同。中国人在饮食的习俗上,食料主要以植物性的为主。五谷是主食,蔬菜是副食,另外再配以少量的肉食,并且由于佛教的影响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人尤其是老一代大多喜欢吃素食。而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们,因为文化血统不同,一般以养殖和渔猎为主,辅助以种植和采集,因此食物以荤食为主。由此可见,这两种饮食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之间正面的碰撞,必然会产生不可忽视冲击力。但不容置疑的是,美式快餐对于国人的吸引力还是极大的,其提供的便捷服务和满足口味的食物,以及进餐时节省时间,即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开车去买快餐,但其在五分钟之内就可以把一日三餐问题解决掉,所以还是受到了大批忠实的消费者的追捧和青睐。尽管美式快餐文化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显然是南辕北辙的,但是随着“得来速”等快餐形式在中国的迅速传播,这种理念仍旧被部分国人所认可和接受。中国有句古语:“食以善人,食亦杀人。”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追求的是膳食的营养和健康,而美式快餐的盐、糖、调料、脂肪、蛋白质、胆固醇都很高的膳食,却往往使消费者身体产生过高的热量,进而造成严重的营养失衡。尽管是这样,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当今社会讲究高节奏、高效率的背景下,美式快餐文化还是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2美式快餐文化受到孩子们的青睐,对于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造成了阻碍

东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同,虽然中国传统的平衡膳食的思想能够保证人们的健康,但是美式快餐文化还是以其快捷的优势迅速俘获了中国人的心,尤其是洋快餐总是把少年儿童作为销售的主要目标,事实也是如此,大多数儿童经常光顾美式快餐店。因为美式快餐店提供的各种甜食,快餐店内配置的简易的儿童游乐设施,派发的系列小礼物、各种优惠券,都对孩子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正处在被塑造的阶段,他们的饮食习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对少年儿童来说,美式快餐的影响更加的严重,这显然会严重地阻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

3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饮食结构西化现象越发严重

据有关调查显示,仅在1988—1998年十年间,中国人的肉食消费量就增长了一倍,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肉食消费量达到了每年46公斤,近两倍于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平均消费量,超越了日本和韩国。在早餐的餐桌上,传统的稀饭、豆浆被汉堡和可乐取代了,在饮食结构上中国居民被西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4严重威胁着中国本土餐饮市场的发展

4.1地方美食中餐厅的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占中国的鲁、川、苏、粤、浙、闽、湘、徽等菜系,历史上形成了炒、爆、熘、炸、烹等24种菜肴烹制工艺,并经千年流传至今,其技艺的博大精深享誉海内外,但是在世界文化不断加快融合的当下,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挑战方竟然是以精、短的制作时间为特色的洋快餐。我国年轻一代的很多消费者本来是为了节省时间,但是却要在洋快餐厅里花很长时间找位子、等食物,然后再坐下来慢慢品尝,而且明知道洋快餐几乎没有多少营养且对健康不利,还要用其满足一日三餐的需求,各种甜点和油炸食品恰恰适合了青年人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口味,虽然中国餐饮市场已经被美式快餐所充斥,但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店里仍然常常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这无疑严重地威胁着中国本土的餐饮市场。近年来,美式快餐因为自身食品的不健康以及食材来源渠道不正规而屡屡被媒体曝光,例如:“苏丹红”事件,就炸薯条含致癌物问题美国检察机关首次提出诉讼,特别是最近媒体揭开的洋快餐的食材来源问题等,迫使“洋快餐”企业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针对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质疑,它们都会及时地加以应对,做出声明,自我爆料:传统洋快餐产品选择少,难以达到营养平衡。并且提出“拒做传统洋快餐,全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快餐”的口号,不断推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饮食产品,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抢占了中国的餐饮市场。

4.2从事餐饮经营的小商贩举步维艰在进入中国餐饮市场后,美式快餐逐渐适应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本土化快餐的发展道路,通过改良食品,推出了更加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例如肯德基一直坚持产品的创新,由不辣的劲脆鸡腿堡发展出黄金烤鸡腿堡,继而又先后推出具有中国风味的老北京鸡肉卷和广东风味的咕噜鸡肉卷,还有新奥尔良烤翅、新疆孜然烤翅、葡式蛋挞、卡布奇诺咖啡蛋挞、芙蓉鲜蔬汤、番茄蛋花汤、草莓圣代、冰纷彩豆圣代、果珍橙汁、九珍果汁等新产品,尽管很多产品的市场生命力不长,但是肯德基创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总是可以花样翻新地适应国人的口味。其中推出的豆浆油条和爱心粥等早餐产品,无疑是严重冲击着在路边靠小本经营的小商小贩。

5结语

总而言之,美国快餐文化在客观上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其对国人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对国人的健康损害、对本土餐饮市场的挤占等,都是需要进行广泛关注和积极应对的。同时,我国的餐饮业尤其是快餐业,也应该吸收、学习其先进的传播策略、营销理念和方式方法,并向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大力宣传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从而切实克服外国饮食文化的不良冲击,把中国优秀的餐饮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快餐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是法兰克福学派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的一个核心概念。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一文中回忆道:1937年,他和霍克海默在《启蒙时期辩证法》的草稿中,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culture)概念。“我们之所以用‘文化工业’取代‘大众文化’,是为了一开始就排除与它的鼓吹者相一致的那种解释:这里有点像从大众本身自发产生的文化问题,即现代大众艺术形式的问题。文化工业必定和后者有别。”③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1)标准化。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的结果,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被类型化,劳动大众成为满足文化工业倾销需要的标准化的消费者,成为资本家赚取利润、资本增值的机器上的齿轮。(2)麻醉性。文化工业以娱乐的和享受满足大众的虚假需要,把在现实中不幸的人引向虚幻的美好世界中去,麻醉了大众的思考和反抗的神经。“文化工业是从上到下强加给大众,表面上看,把大众款待得仿佛专为他们量身制作,实际上是在灌输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标准化了的形式和情感。”④

在考察美国发达的传播产业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是一个批判性的概念。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本营移回欧洲以后,这一概念的使用有一个逐渐被本土化(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欧洲传播产业的逐渐发达和私有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工业”也逐渐消解了它的批判性本质,并逐渐进入欧洲各国政府的文化政策。80年代,欧洲委员会使用“内涵工业”一词来概括文化产业的本质特性。1997年,英国工党新政府上台后,随即举起文化产业的旗帜,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将其称为“创意产业”。在法国,虽然依然使用“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随着法兰克福学派在欧洲影响的式微,其批判性已逐渐被人淡忘了。而在亚洲,目前的日本,文化产业被统称为娱乐观光业;在韩国,文化立国的思路使得“韩流”滚滚。

我们知道,上个世纪晚期,我国就有了“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的说法。虽然一度出现过对与其相关的一些表述如“传媒产业”、“媒介产业化”等概念的质疑与争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但如今,“文化产业”已是众口铄金,并成为了铁定的文化政策。“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概念随着批判学派的著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时,并没有引起知识界的重视;到了90年代,它又是在对宣传体制和相应的意识形态的抗争中进入中国主流知识界的语境并被很快被消解、生成为为“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的,顺应了当时的新闻改革和传媒市场化进程。“文化工业”进入中国,它的批判性被中国的语境收编了。到了本世纪初,“文化工业”的批判性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而又显现出必要性来。因为,现实给了我们当头棒喝。而在“于丹现象”中,在电视中快餐式地解读经典的系列节目(《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等),不就是一种“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吗!?“于丹现象”中的“沙发土豆”,不就是标准化生产的“文化工业”中的被麻醉了的受众吗!?虽然“文化工业”概念产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但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实践着市场经济,传媒经受着市场化的改革,文化经历着市场化的转型,传媒的生产、文化的生产,其规模与方式,与上世纪中期前的美国的文化生产相比,“‘工业’化”的程度毫不逊色。在当下的中国,文化正在而且日益迅猛地“工业”着。不只是电视,还包括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都在寻求着、实践着一种“文化‘工业’化”的模式,快乐的主题主打着传媒的生产与消费,娱乐风行,类型化的娱乐不断克隆。受众日益为这样的“文化工业”笼罩住了。

1964年,马尔库塞出版了一本很快引起轰动的著作——《单向度的人》。他认为,大众媒介“传播着必要的价值标准,它们提供了效率、意志、人格、愿望和冒险等方面的完整的训练”,⑤但却消灭了思想的丰富性和人的多样性,“单向度思想是由政策的制订者及其新闻信息的提供者系统地推进的。”⑥资本主义社会造就的人只有一个面向,没有第二个向度,即只有肯定、认同和顺从现状的面向,而没有否定、批判、超越现状和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面向。

然而,当我们把视野落回到当下的中国受众时,我们会发现,有一部分人也已经“单向度”了。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在文化产品和传媒产品的接受中,一部分受众终于完成了“单向度”的转型——更愿意在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喧嚣中不需要思考地接受文化产品,而这种接受,是在一种“我在‘文化着’”的心态中进行的。这一种“我在‘文化着’”的心态,在最近的“国学热”的涌动中,体现为对文化经典的碎片式的解读与接受。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工业”笼罩中的“单向度”受众,其文化接受行为呈现为一种懵然的行为。

二、“偏好式解读”中的“生产性”受众:快乐的接受行为

斯图亚特·霍尔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简称《编码/解码》)中提出了著名的“霍尔模式”。他认为,受众在解读电视文本时有三种假设的解码立场:(1)主导/霸权立场(dominant-hegemonicposition),即解码者认同编码者的权威,采取与编码者完全一致的立场。(2)协商立场(negotiatedposition),即观众既承认支配意识形态的权威,又强调自身的利益,采取的是既不完全同意,也不完全否定的立场。(3)反对立场(oppositionalposition),即解码者采取与支配意识形态相对抗的立场。相对应的,受众有三种对文本的解读方式:第一种是偏好式解读(preferredreading),那些接受主导意识形态的观众,他们使用主导意识形态的符码进行解读。在这种方式中,观众直接从文本中获取传播者想要传播的意义,即根据编码的规则来解码讯息。第二种解读方式是协商式解读(negotiatedreading),即原则上接受主导意识形态的解释,但同时也觉得这一解释不能完全符合自身的社会经验,于是协商,最后得出一种既部分接受主导意识形态的解释,又部分满足自己需要的解释。第三种则是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reading),因其社会情境与主导意识形态相悖,解码者并不以编码者的规则来解读,而是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霍尔模式”揭示出了意义不是传送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传播者制造的文本不过是接受者“生产”意义的原料而已。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传媒的市场化进程让“受众”变成了传媒相争取的对象,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受众。受众的主体意识觉醒了。拥有了“小我”意识的受众在单向传播面前便有了“协商式解读”,甚至有时有了“对抗式解读”。

我们可能始料不及的是:市场化改革导致了另一个副产品——价值观念多元化。但是,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沉积在民族的灵魂中。即便是不识字,不读书,也俨然有儒家文化的浸染。哥伦比亚大学“丁龙汉学讲座”纪念的那位丁龙,就是一个目不识丁而集中国伦理道德于一身的中国劳工。⑦对于传统文化,中国人自有一种当然的亲近情节。在价值观多方面陷入一种迷茫式困顿时,传统的意识形态便悄然登堂入室。于是,国人通过传媒对传统经典的接受,竟然暗合了霍尔的第一种解码方式——偏好式解读。但此类“生产性”受众在对于丹系列《心得》的第一种解读中,解读出的意义与于丹如出一辙。于是,于丹对经典的解读,不红都不行了!正是这种契合,使受众的阅读与解码变得快乐起来。而这种快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是多么地不可多得而又带有“文化着”的气息。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也许还得加上一个状语,我们“体面地”“娱乐至死”!

三、结语

于丹的走红是因时而致,因当下的受众接受心态和趣味而致。而当下的受众,既懵然而又快乐着。当然,这个说法,不是针对所有受众的,不针对那些对大众文化还保留着一份警惕的人。而快餐化的传统文化的风行,受众的懵然和快乐的接受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动因。

注释

马克·波斯特编:《让·波德里亚文选》,转引自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6页。

霍尔提出的三种受众解码立场之一。参见樊昌志、王勇、唐晓玲编著:《传播学应用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9页。

阿多诺:《文化工业的再思考》,转引自马丁·杰伊:《阿多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83页。

陆杨、著:《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1页。

马尔库塞著:《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闵良臣:《面对“于丹现象”》,《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2期,第52页。

摘要本文以“于丹现象”中受众的接受行为为例,分析了传统文化快餐化的受众动因。

快餐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制造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了高职院校生源迅速增长,教学规模逐年扩大。但是,高职院校的生源毕竟属于专科最后一批,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较差,表现为高职生的文史哲知识基础薄弱;缺乏人文情感,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明确;欠缺吃苦耐劳精神,容易随波逐流。刚入校的高职生摆脱了应试教育,进入到宽松的环境,容易被文化快餐吸引,于是,大行其道的文化快餐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最爱。文化快餐对高职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知识来源的选择上,学生在书籍上的消费投入日趋减少,而在数字产品上的资金和时间消耗相对增加。学生选择的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供给的快餐化信息,热衷于以音像为媒介的间接阅读,获取的是短暂的感官享受,肤浅的思维。

2.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学生偏重于通俗文化、网络小说、娱乐休闲等内容,阅读的态度呈现出功利化、随意化的倾向。传统经典的阅读日渐边缘化,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仅仅把阅读传统经典当作课余消遣,且有一部分学生对此丝毫不感兴趣,从未阅读过,也不打算阅读。

3.在教学方式的喜好上,快节奏、大容量、花样翻

新的多媒体教学代替了以研读、感悟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而乐于被高职院校学生所接受,快餐式教学虽然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它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新奇有趣,多媒体的过多运用也容易导致喧宾夺主,读文变成了直接的看图、听音,抹杀了文字的独特魅力,遮蔽了学生对丰富文化内涵的感悟,阻碍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和提升。

4.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文化快餐对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负面作用。高职生本身就欠缺自主学习能力,再加上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淡薄,文化快餐过度的通俗化和图像化,造成学生阅读思考的缺失,遇到问题不再思考自己解决,而是直接求助于更为快捷的途径,久而久之,形成了惯性,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在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上,网络在校园的普遍推

广使用使原本在校园还占一席之地的图书馆阅读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高职生把空余时间交给了电脑和手机而不再去图书馆学习,一小部分高职生甚至从不去图书馆。一方面是学校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图书馆资源利用的现状也说明了高职生对文化快餐的全盘接受。

二、文化快餐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利弊

1.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的有利面

在一个充满文化快餐消费的社会中,社会大众特别是学生对它的认同说明它有其积极的一面。首先,“快餐文化”也是文化,虽然营养有限,但它多少还是补充了高职生贫乏的文化知识。现代大众传媒对经典文化进行视觉化、通俗化、娱乐化的改造,高深难懂的书面文字变成通俗易懂的平民化口语和生动形象的故事,更易于被学生主动接受。比如,大家认可的《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把传统文化的内容通俗化、趣味化,对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其次,文化快餐不仅满足了高职生及时充电的需求,而且,它带来的多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再次,高职生理论学习的时间少、实践学习的时间多;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少、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多,面对有限的时间,学生又需要各种精神食粮,文化快餐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享受和乐趣,给学生带来了很好的精神满足和抚慰。

2.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的危害性

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所起的推进作用是有限的,而不利影响却更为突出。首先,文化快餐是一种浅层次的、无深度感的消费文化,过多接触会造成学生思辨能力弱化、审美能力退化、文化欣赏水平降低,使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部分学生精神生活陷于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状态。很多学生在校三年貌似在不断地“阅读”,但是,在毕业生综合素质测定和就业后用人单位评价上不仅看不出,而且还表现得浮躁、肤浅。其次,大众媒体不断炮制出来的文化快餐具有世俗化、趋同化、泡沫化倾向,存在对传统经典的随性戏说、解读,甚至为了通俗而通俗,为了利益而媚俗,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对经典本义的理解,容易误导学生。再次,文化快餐关心的是文化对于受众的刺激性、吸引性和迎合性,这种目的性所带来的满足是短暂、贫乏的,趋向于造就的是一种消费型享乐型人格。相反,经典阅读带来的满足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信念和热情,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和人格,推动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这种满足是恒久、丰富的,趋向于造就的是一种建设性成长型人格。高职生长期浸泡于文化快餐中,成为文化媒介的奴隶,一直获得的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满足,无益于优秀人格的塑造。尽管文化快餐具有一定的文化补充功能,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文化快餐”只应是辅,不能取代正统、经典的文化而成为文化的主流和主导,高职院校肩负着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更不能漠视这一现实,必须积极做出应对。

三、合理有效引导文化快餐,探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途径

1.对文化快餐进行有效引导

正如纸质阅读不能取代网上阅读,传统文化也不能淘汰快餐文化。传统文化是打基础、拓深度、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而文化快餐则是广见闻、拓视野、增加知识点的便利途径。要引导高职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掌握两种阅读的比例,不能任由趣味性强的文化快餐占据自己的时间,要引领他们摆脱浮躁功利的心态,通过各种方法把从文化快餐中涉猎到的知识点积极引导到以文、史、哲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上,以打下较为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2.培养学生文化自觉

培养高职生的文化自觉是提升其文化素养的内在需要,文化自觉的培养需要加强对文化的认知能力,加强文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开放性的学习观。文化自觉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跨学科、跨专业去涉猎文化知识,在开放性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满足于流行的、已知的理论和观念,对现成知识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又对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大胆假设和探索,这有利于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素养。

3.摒弃快餐式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本身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理解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带头阅读经典著作,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教学与提高学生修养紧密联系起来,主动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不断去读好书,开阔视野。教育者的心态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心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42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文化课教师都要注重言传身教,自觉摒弃快餐式备课和快餐式教学,要认识到文化素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也才会认真对待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4.创造便捷、高效的经典阅读途径和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要加强人文方面图书的投入,提高经典著作拥有的数量、质量。其次,要推广丰富的传统文化阅读方式,通过开设文学欣赏、经典作品赏析等选修课程,通过举行专题讲座、文化讲评、专家学者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与经典文化接触的频率,使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和研讨成为常态。同时,要举行多种多样的促进经典阅读的竞赛类活动,借助经典诵读、阅读感悟、经典舞台剧等比赛方式推进文学经典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素质。

5.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环境是无形的教育资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校园建设要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以雕塑、宣传栏、道路建筑、校史博物馆等来展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组建或参与文化艺术方面的学生社团活动,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高职院校也可充分发掘校外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在实践活动中参观优秀企业,参加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服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各种文化,认识到自己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从而主动鞭策和督促自己加强学习,提高修养。

6.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

面对“重技术,轻人文”的普遍状况,高职院校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理念。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将高职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而不是只看重学生技能的提高,要正确地理解职业技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并以此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快餐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当今社会是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消费社会。“文化快餐”,不论是褒还是贬,毋庸置疑的是它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也进入我们的菁菁校园。口袋图书,缩微名著,Q版西游,戏说水浒,网络文学等等。文化快餐确实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要求,使人们以轻松的方式、简捷的过程了解了某种文化。然而我们也必须明白:它只能是文化辅料,我们还需要一些高尚典雅的文化“正餐”。否则,我们的文化结构里,一定是“贫血”的。

文题示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上世纪90年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脍炙人口的“文化散文”刚一问世,立即就风靡全国,被称为“余秋雨现象”。有的人将其散文比喻为“文化快餐”。21世纪,著名学者易中天和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国演义》和《于丹〈论语〉心得》,声名大震,风靡全国。又有人把易中天、于丹的讲座和作品斥之为“快餐文化”。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据报道,现在的中学生对“名著”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家长、老师指定读一些名著,他们也不愿读。反过来,他们对漫画、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这些被老师、家长们视为“快餐文化”的读物却格外青睐。有人认为现代的中学生越来越肤浅、浮躁,他们正在被快餐文化吞噬;也有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学时代读那些大部头名著呢?到底如何看待这个令老师头疼、家长担忧的文化现象?

请以“我看文化快餐”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方法指津

上述两题,第一道关键是审清材料的内涵,余秋雨、易中天和于丹,他们的作品算不算快餐文化?所以观点确立需要有个肯定或否定。第二道是话题作文,谈谈对文化快餐的看法。反正是三种观点:文化快餐的“利”、文化快餐的“弊”和文化快餐的利与弊。不管何种观点,都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可以从“文化快餐是什么”“为什么要文化快餐”“怎样消费文化快餐”等角度构思写作。

例文借鉴

“文化快餐”利弊说

快餐店虽然是中国都市一道并不亮丽的风景线,但它却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一则方便,二则便宜,三则可以提供基本的热量和营养。就像吃了总比饿着舒服,知道总比不知道强。对于进入飞速运转的新世纪的人们,文化快餐也是如此,它为当下患有文化饥饿症的人们提供了一份精神“快餐”。

校园“文化快餐”也成为青少年学生中的“阅读时尚”。他们阅读中外名著缩写本,学习古诗词只熟诵“名句”,看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看影视剧版的名著戏说演绎,看动漫、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并未能真正落在实处。因此,要求青少年学生静下心来一本本地阅读中外名著,品味精品图书,确实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再者,在现代全方位开放的社会氛围中,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也必然分散着学生的精力、时间和注意力。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化快餐”在一定程度上正适应着快节奏的生活。以“缩写”“戏说”的影视剧、广视角的“网络文学”等弥补学生人文知识的严重匮乏,来舒缓一下绷紧的神经,应该说也不无益处。况且像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讲解浅显风趣,结合当下实际,联系现实人生、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人咀嚼回味,虽带点快餐的味道,但也的确是一种简单惬意的文化享受,不受学生喜爱才怪。这是一种文化的普及,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是,“文化快餐”又有其严重的局限性和潜在的危害性。“文化快餐”之于“精品文化”,犹如零食之于正餐。零食虽然也能充一时之饥,但长期以零食代替主食必然会伤及脾胃,影响健康。“文化快餐”传播的知识不仅良莠不齐、真伪参半、一鳞半爪,且很少具有丰富严谨的学术内涵、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多为消费性、娱乐性的“泡沫文化”,不可能稳定长效地给青少年学生以健康的精神滋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丰富的人文知识。长期沉湎于“快餐文化”,难以养成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品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气质修养,甚或影响着学生健康的人生观的形成,这又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要想让青少年学生真正从“快餐文化”中走出来,首先要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还学生以充分的业余时间。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取舍,懂得鉴别,热爱名作,培育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欣赏品位,让文化正餐和文化快餐交替进行,提供更多的精神养料,全面均衡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亮点综述】

本文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辩证说理,谈清对文化快餐这一文化现象的正确见解和评价。一分为二辩证分析,议论有深度,显示出一定的思想内涵。

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第二届重庆读书月拉开帷幕,重庆市委书记要求重庆人要“多读点经典餐”。他在为《读点经典》作的“序言”中说:“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他把《读点经典》小册子称为“维生素片”,“有如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提示】

“读经典、看精品,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营养”,这是多读经典精品的好处。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构思立意“多读经典,受益一生”。当然可以多角度思维,如读书是自我提高等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礼记》中有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一个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做君子。

请以“慎独”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我的写作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怀哲行走在非洲贫瘠的土地上,史铁生行走于精神的广袤领地。陶渊明行走于田园,追求的是一份心灵的自由与精神的安顿;孔子行走列国,只为恢复古礼,实现自己的理想。

请以“行走”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我的写作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餐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管子在《权修》中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段话直白地说明了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可是,反思当今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过多的行政干预让教育人无法静心地思考教育:各种各样的评比干预了学校的正常发展,一次又一次的名师评定让教师的工作带上了浓浓的功利倾向;为了评定职称的一篇论文,教师丢下面子,“漂浮”在不同编辑部的编辑之间,甚至有人为了一篇论文,不惜花上不菲的代价请“”。在一些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工作者,写论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评职称。有时为了凑条件,部分教师突击进行论文写作,对论文的实际价值却很少考虑甚至根本不予考虑,这种速成式的论文写作浪费了我们多少精力和资源?!

教育不是快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功利化的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不是快餐――无论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还是教育指导者的教师,都必须高度认识读书是一场持久战,人才的成长不可能靠速成,它必须经历人才成长的基本过程,这需要时间的积累。

教育不是快餐――学生知识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的保证,名师的成长需要必不可少的周期,那些速成式的所谓“突击培养”是缺乏底气、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

教育是一碗汤――需要每一个教育人用心品味,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需要教育人用心体会。

教育是一碗汤――它是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火候,经过适当的工艺炖制出来的,它是学校送给孩子的一碗汤,也是教师送给学生的一碗汤。

教育是一碗汤――教育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性最基本的东西,那种急于求成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可是,反观我们当今的教育: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心的浮躁,那种无视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先进教育经验”“教学模式”常见诸报端,教育功利化现象普遍存在,学术研究的浮夸风气和研究的功利化思想也大有市场,学术造假、急功近利等现象严重侵蚀着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侵蚀着学校的文化精神。

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作为文化人的我们需要用理智的心态、用“第三只眼睛”审视我们的教育,作为文化人的我们应静下心来多读点书、静下心来多想几个问题,不要祈求一夜成名。“静心”地做一个静心的教师吧,因为,静心,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

快餐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 快餐式理财与马拉松式理财 慎用“快餐式政策” “广式”游艇发展之现状 中式快餐连锁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刍议环境监测技术之现状与发展 我不做快餐式电影 中式快餐发展思考 糖友与快餐 航空摄影发展现状与展望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展望 日本快餐行业现状探究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中式快餐行业现状与发展瓶颈分析 快餐 “快餐式”科学教学带来的思考 丽华快餐刺猬式创业 “快餐式阅读”会影响孩子读书 快餐式营销下的“竞争硬伤” 历史教学应避免“快餐式” “快餐式”相亲,何以得偿所愿? 短信调情:心灵的快餐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快餐式摄影”之现状与发展刍议 “快餐式摄影”之现状与发展刍议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凯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以及摄影技术不断普及与提升的背景下,摄影队伍日渐壮大,“快餐式摄影”方兴未艾。如果对这一现象作一些冷静的思考,不难发现其不容小视的一些问题。利弊分析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可以避其短,扬其长,在宏观管理策略上做好顶层设计,要有规划,要讲规则;从摄影者自身来说,要琢磨如何在快门一按之中融注“摄影观念”。摄影,需要技术支持,需要经济支撑,更需要观念更新,中国摄影的未来格局,会因为高品位的摄影观念而更加精彩。 关键词:“快餐式摄影”;规则;观念 中图分类号:G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101-02

一、无边光景一时新:“快餐式摄影”现状描摹

“组团式,抢机位,摆拍”,这些关键词是“中国式摄影”的主要标签。近年来,一些摄影人组成的团队席卷了大江南北,随即景观题材几乎一致的批量摄影作品,便在各级各类影赛中相互厮杀,或是在各大论坛社交平台上名扬四海。这群摄影人对摄影的热爱,对热门摄影地朝圣一般的热情追逐,蔚然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同时被冠以“中国式摄影”的名头。

在笔者看来,或许“快餐式摄影”这个提法更适合用以解释这种现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摄影器材与技术的逐渐普及,再加上一定的功利心态的影响,“快餐式摄影”这样的场景涌动在许多风光绝佳之地,一如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开遍了中国的许多角落。

二、千万次地问:“快餐式摄影”成因分析

如果追问“快餐式摄影”这样独特的摄影现象缘何出现,主要原因大概有三方面。

首先,源于摄影本身不可比拟的艺术特性。天下旅行者甚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如徐霞客一样挥毫写出引人入胜的游记,让读者感受到“卧游”之乐;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泼墨描绘出一幅《溪山行旅图》或是《游春图》,来展示自己的游历见闻;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俞伯牙操琴,奏《高山流水》以酬知音;但是,只要你愿意,你举起相机甚或拿起手机,轻轻按下快门,你就能拍出所见,甚至表达所想。摄影艺术的这一特性,注定其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结缘。事实上,摄影正以其经济技术方面入门的简单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全民性运动。这便是“快餐式摄影”蔚成大观的根本原因。

其次,经济发展是“快餐式摄影”应运而生的直接动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拿起了相机,学起了摄影?无疑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20多年前,相机鲜见于一般人家,即使有台相机,胶卷也贵,冲印也不便,所以现在老照片很难得,不仅因其老,更是因其少。时至今日,早已是一个单反遍地、数码横飞的年代,一次旅行共拍了多少照片自己也不知道了。在黄山山顶,成群结队的摄影家架着单反在等待日出;在外白渡桥上,三五成群的团队长枪短炮地在拍摄婚纱;哪怕是在校园里,也可见同学举着单反问候教学楼前的樱花,或是逗弄宿舍楼旁的小猫。

经济基础不光决定了上层建筑,同时也在影响基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回顾历史,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娱乐消费的要求与日俱增,说书艺术也就应运而生。时至今日,科技的进步,使得数码产品在日常消费中占比越来越大,随着拥有单反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从众心理的影响,“快餐式摄影”的横空出世便是毫无疑问的了。

第三是产业诱因,“快餐式摄影”的出现实际也源自摄影与旅游产业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传统的题字留念“到此一游”到“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现代旅游,这一发展轨迹表明,摄影和旅游注定是要结合的,而且,这两个市场还会互惠互利,共同扩大。两相结合组成的旅游摄影团队,正是构成“快餐式摄影”的细胞。一般来说,大多数著名摄影点都暗含这样一个规律:一片瑰丽神秘的景色被当地或外来摄影家发现,经开发后,轻车熟路的行家带领一拨又一拨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一次又一次地去探索发现,这样的过程,自然最容易产生“快餐式摄影”。

三、想说爱你不容易:“快餐式摄影”利弊评估

“快餐式摄影”的出现,是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直观体现,对摄影技术的普及与提升,自然也不无裨益。对影友来说,“快餐式摄影”丰富了他们的休闲时光,结伴出行,造访名山大川,摄遍美景奇观,做一做身心上的有氧运动。对志在必得的摄影家们来说,“快餐式摄影”可谓是“棋逢对手难藏幸,将遇良才好用功”,同一番风景,谁拍的更美,谁拍的更绝?对于广大摄影新手来说,“快餐式摄影”是他们快速入门的捷径,追随着前辈的步伐,去领略绚丽多姿的风光,斟酌匠心独运的构图,把握变幻莫测的光影,交流影像之技,感悟艺术之道。

当然,我们不能仅用简单的“是”或“否”来评价一个事物,对“快餐式摄影”也一样。对风靡的“快餐式摄影”作一些冷静的思考,不难发现其不容小视的一些问题。其弊端主要在对环境的破坏,这个环境可细分为三个方面,即自然环境、摄影环境以及人文环境。

真正的“江南水乡”,或将成为一个记忆。曾经的周庄,典型的水乡泽国,出入靠船,安静,闲适。30年前一场国际摄影节,火了这个与世无争的街镇,修了桥,建了宾馆,增加了景点,来了利益,失了味道。如今走在周庄的商业街,瞩目人头攒动,水乡云淡风轻的娴雅气质,只氤氲于人们的想象中。快餐式摄影卷来了旅游摄影行业的发展,却也卷走了许多自然纯真的气息。

“快餐式摄影”还造成了摄影环境多样性的缺失,并羁绊了大众的探索能力。国家地理杂志的一张获奖作品让霞浦杨家溪的老榕树在摄影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于是,从早到晚,都有一批接一批的摄影爱好者聚集在此,将老榕树林团团围住,在人工烟雾营造的光影间,用镜头去凝固一对牵着牛来回穿梭的农夫的神情姿态。笔者拿出数年前的获奖照片与老农交流,才发现现在这位专事表演的老人早已是获奖照片上那位老人的继任者,曾经照片中的小牛,也长成了老牛。其实,摄影的原初特性是真实。现在看,专人接待,模特摆拍,衣来伸手式的“快餐式摄影”,甚至危及到了摄影的真实性等相关问题。

其弊端中,对人文环境的破坏可能才是最深远的。从塔川到婺源的途中,有一处新开发不久的摄影点篁岭,“篁岭晒秋”是它的特色,走在篁岭的村落间,家家户户屋顶晒满了红红黄黄的辣椒和,画面很美,却见不到一个村民。直到看清晒秋用的大箩筐下赫然印着“晒秋公司”的字样,才算恍然大悟。“快餐式摄影”带来这样一种现状,就是原始风情的商业化运作。篁岭的外观是一座山村,其实早已没有村民在此劳作。笔者在此还听到同行人说:“东边那儿正在航拍,叫来了好多人戴着斗笠扮演村民劳作,画面可美了!”这画面可能很美,但个中滋味却有些苦涩。

四、而今迈步从头越:“快餐式摄影”愿景描述

对于“快餐式摄影”,我们要做的不能单单是指摘其不足,毕竟比批判更重要的是建设,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其短,扬其长。

首先,要在宏观管理策略上做好顶层设计,要有规划,讲规则。我们可以从世界摄影史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启发。18世纪中叶,类似的现象也曾在美国浩瀚的约塞米提大峡谷上演过。20世纪初,年仅14岁的安塞尔・亚当斯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台照相机,并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将镜头对准了约塞米提,从而取得了名扬于世的巨大成功。从此,世界范围内的摄影家慕名而来,面对这样的浪潮,约塞米提国家公园没有让“快餐式摄影”这样的现象泛滥。其实措施很简单,就是每天仅限300人进入。这简单的背后其实是理念,即看淡团队蜂拥的“快餐式摄影”带来的绝大经济收益,理性地看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摄影环境、乃至人文环境。今天,世界许多地方,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依然实行着旅游旺季限制人数举措,有的甚至需要预约[1]。由此可以看出,在群体性活动中,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意义所在。

其次,从摄影者本身来说,关键还在琢磨如何在快门一按之中融注“摄影观念”。摄影之路,需要技术,需要手段,更需要与思想共生的观念。正如李培林先生《摄影艺术语言》一书中所阐述的:“提高摄影艺术的质量,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即提高人的境界、品位。人的品位高了,艺品自然随之也高了。[2]”

业余玩摄影的人很多,多数玩的都是器材,是技术,或许在思想观念上的探究,还略有缺失。我们可以用大把的时间精力去追寻别人早已走过的辉煌之路,也更需要静心深思,爱拍什么,想拍什么。想明白一些道理时,当然可以选择报名参加一个摄影旅行团,站在人群中去抓抢一个有别于千人一面的镜头。也可以在寻常生活中发现不寻常,发现美,并领悟自然与社会的若干真谛。比如,花鸟市场笼中挣扎的一只鸽子,就是一幅极佳的纪实摄影;校园楼下,雪后树林间闪过欢跃的学生,是生活中最美的景致。得意于拍过很多著名的城市风光、名山大川,但最爱的一张,却是家人团聚的合影。

而摄影观念要得到有效提升,还得有赖于广泛地阅读。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积累不好称称斗量,却能在你的镜头中自然流露。比如在面对大学生的军训队列时,笔者选取了他们踢出正步凌空欲飞的矫健身姿,就是想捕捉“到达顶点前的富于内涵的片刻”,也就是选取动作发展“最富有暗示性的,能让想象有活动余地”的那一刻,这是德国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中阐述的美学原则[3]。理解了这些原理,也就不难理解摄影为何不再是单纯的拍照,而上升为现代造型艺术。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并不简单地鼓吹或反对“快餐式摄影”,也无法预知它的发展走向,只希望在下一次按快门之前,做一点思考,镜头也一定会在思考中日渐熠熠生辉。用摄影家的眼光发现,以拓荒者的勇气挺进,中国摄影的未来格局,会因为高品位的摄影观念而更加精彩。

当然,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快餐式摄影”的格次,还涉及众多社会因素,如果加上适度的开发与科学有效的管理,将摄影的“快餐式”做成一桌多滋多味的满汉全席,自然也不在话下。

快餐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这年头儿,说相声的挺多,到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舞台上说相声,算是“稀有动物”。

李寅飞就是上述两种“稀有动物”的混合体。

因为2016年猴年春晚的相声《我知道》,李寅飞被更多人知道,身上也多了不少标签――

“学历最高相声演员”“猴年央视春晚唯一相声作品的表演者”……

博士论文写相声

采访李寅飞后,脑子里会有更多的标签想贴在他身上。白天当清华博士,凌晨三点做深夜才子、相声段子手,周末是剧场相声演员。

我觉得我再这么写下去,学校里的诸多“考研狗”、“考博狗”、“单身狗”和“找工作狗”就要憋着攥小拳头揍他了。但是有件事至少可以暂时平息众怒――李寅飞下了春晚舞台后,最近也在为一件事烦心:他在憋十几万字的清华博士论文,而且用他的话说,喜忧参半。有些老师觉得他今年能毕业,有些老师觉得还需要“再掂量掂量”。

于是,我们对这位“春晚相声演员”的采访,便从他的清华博士论文聊起。

李寅飞的本硕博都是学传播学的。他的清华博士论文题目是《民间说唱艺术的都市传播》。

一开始,导师紧拦慢拦,不愿意他去做相声方面的博士论文,但他硬是做了。“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师担心我陷进去出不来,结果这担心真的灵验了。”

所谓陷进去出不来,恰恰因为他对相声太熟悉了,从学传统相声到针对现代年轻人的创作和表演他都做着,反而失去了旁观者的态度。李寅飞说:“我是学(xiao二声)艺学(xiao二声)出来的,传统段子说得瓷实(北京方言:扎实)着呢!2006年到2009年,我在德云社学相声,传统段子《报菜名》《夸住宅》这些,我说得好着呢。”

但是这些舞台表演经验,反而在博士论文中成了障碍。“我更容易去关注行业内部怎么演,观众怎么反馈,这种反馈对演员的二度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剧场的设备设施是怎样满足观众心理。比如为什么北京的书馆舞台都不高?就是为了方便观众和演员进行交流。因为书馆是‘大爷心态’:观众在台下的一举一动必须左右台上演员,观众不爱听你就得改,观众说一句话,台上演员就得听到。但是到了上海,评弹却变成了时髦的代名词,民国时的上海《申报》就认为当时上海的三大时髦就包括听评弹。所以评弹座位更加豪华,灯光更加现代,唱的内容也时髦,比如关于电话机、汽车、摩登女郎……能写的东西太庞大了。”李寅飞说。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没有一个旁观者的心态,你叙述的内容可能是别人不关注的。“对于博士论文来讲,最重要的是你从这儿能拎出什么来。比如观众心态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文本生成?观众对台上演员的表演会不会因为媒介的变化,导致投入程度的降低?”李寅飞说,“相声本身并非源于理论,而是来源于贩夫走卒的说唱。实践足以做一篇硕士论文,而博士论文必须做理论提升。难就难在这里,比如:布迪厄场域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文化空间理论……这些都是我需要在研究相声的博士论文中拎出来的,可我现在虽然内容很多但还没理出来。”

对论文难点的吐槽,李寅飞嘴皮子跟报菜名似的开始duang duang duang,单一个文化空间理,就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很多,比如剧场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在不同时期行使着怎样的文化功能?以此导致的受众心态有哪些变化?又和什么因素有关?比如,以前认为它和城市品格有关。但是在全媒体时代,城市品格的影响,已经没有那么大影响了。现在很难再出现同一个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城市内呈现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或审美倾向――举例来说,之前的京派和海派之争,今天已经没那么明显了。因为北京人也在看周立波,上海人也在看郭德纲。于是乎,周立波要考虑的已经不再是上海本土的观众,郭德纲要考虑的也不仅仅是北方人的口味……

像写论文一样写段子

李寅飞说相声是在北京广茗阁的大逗相声社,这是他和几个年轻人自己组织的,他不仅仅是演员,也是相声段子创作的神包袱手+主力军。

大逗相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保证每周新段子,一年不重复。最近刚上映的最火动画片《疯狂动物城》,周末的大逗相声舞台上,爆笑的树懒形象就出现了。

每周不重复,要求他们每周创作新段子,把最新的东西写进段子,“黑眼熬段子”创作。

“我写段子跟写论文似的,是标准的三段体――总论和分论。一个总论点,三个分论点。也就是相声说的“一个帽子,下面细分。”李寅飞谈起段子和论文,另有一套高招。

“比如《大话鲁迅》,先要了解鲁迅先生(总论),那下面的细分就是生平、名言、名篇(三个分论);比如《文玩知多少》,我写的(分论)就是文玩的选择、保存、购买。 再比如《大话古文》,讲古文的三大特征――题材丰富,内容众多,语言精炼……每个再细讲,细批中带着包袱。”

“怎么在细批中带着包袱呢?这其实就相当于论文的论证手法。举个例子,比如《文玩知多少》,包袱就在反证法里。按照正常情况,购买文玩时,基本都是卖家把买家捧得跟圣人似的,比如您进店要买文玩,问这是……玛瑙的吧?那卖家一定是捧着您说,哎呦没您不懂的,一看您就是行家。这才能卖得出去。” 李寅飞举了个例子说。

但如果在相声段子中,就会把这个逻辑反过来。

买家:我随便看看。那红的是什么?

卖家:红的?灭火器。

买家:哦。合着我连灭火器都不认识啊。我是说桌上那圆的。

卖家:那圆的?素丸子。

买家:我说边儿上那红的。

卖家:红的?酱豆腐。

买家:我说带花儿的那个!

卖家:带花儿的?哦,花卷儿!

大众化≠没文化:包袱中的文化分寸

做为一个“白天博士+深夜才子”,李寅飞的相声在走出清华校园后,也遭遇过特殊苦恼――就是包袱抖得太“文”,观众反应不过来,没有产生笑点。比如某天他在天津录像,有个包袱他就没敢用――逗哏说,我唱帕瓦罗蒂的歌唱得可好了。捧哏就问,那您最拿手唱什么啊。逗哏就拍着捧哏肩膀说,唱什么呢……my sun(son)。捧哏就急了,哎哎哎,您别就着歌名占人便宜行不行……

“这个包袱,在校园好,在一些剧场里有时就不响,”李寅飞说,“因为有些剧场的观众年龄偏大,反应不过来《my sun》(我的太阳)和my son(我的儿子)是同音。那这个包袱就白抖了。”

“再比如,一疙瘩墨汁的包袱,那个也是太文了,有次现场包袱也不响。”李寅飞说。这个段子原先是说,拿一瘩疙墨汁,写一疙瘩字。结果台下观众没反应。后来他才明白,原来好多观众不写书法,不是特熟悉一得阁墨汁(和一瘩疙墨汁谐音)。于是他就把段子改成了蝇头狂草,这就有笑果了――因为观众能理解,蝇头小字还狂草,那就是墨疙瘩呗。

李寅飞说,现在他在写段子的时候,也比较注重大众化题材,太文的段子在学校里有受众,但是出了学校就演不了了。总的来说,他要创作的还是相声,而不是仅仅是校园相声。

但是大众化,不代表就没文化。有时候观众也会反过来给他们提意见和纠错。李寅飞一边翻手机微博,一边说:“比如《大话古文》,当时就有观众在微博上私信我,说我举例子说《兰亭集序》是写物的,不是很恰当,《兰亭集序》是记事的,不是写兰亭的。”

相声的包袱要响,就不能脱离大众――曲高就一定和寡,这是必然的。但是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就一定要有“艺术”的文化性。李寅飞说,“很多演员都在培养观众的优越感,尤其是相声演员。但相声不能仅仅限于培养观众的优越感,还是要有艺术形式本身的文化性在里边。比如《大话鲁迅》,都知道鲁迅先生的名言,有一句说‘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但这其实是不全对的――这句话的完整版是,‘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血。’这不是我瞎编的,这是许广平在1936年的文章提到的。我也希望通过相声去传播这些东西,相声可以有文化,也应该有文化。”

但是这样做的阻力也不小,李寅飞说,大部分人去听相声的第一目的是缓解压力。能听明白有内涵的哏,但他懒得听。这就像好多人看电影的心态――我能看得懂那些文艺片,我也能理解影片的思想,但我不想去看也不想去动脑子。我只是想看个嘻嘻哈哈的喜剧图个乐,所以还得拿捏好分寸。

李寅飞的传统段子说得挺好的,他自己也对传统文化的“诗书画印”颇有研究,但他在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理念上,并不那么抱残守缺。

“对于相声这样的传统艺术,一种人是宁可站著死,绝不跪着生,就像是做文火私房菜:承认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承认今天吃快餐的人多,但是就是要做文火,做私房菜,没有三个小时闲悠悠吃顿饭的心情,就别来。进来了就把手机给关上。” 李寅飞说,“这是传统艺术传承者做的事情。”

但他要做的事是,“承认现今吃快餐的人多,可以做快餐,但我的快餐是养生餐,我不油炸,我有营养搭配,也不用等很长时间,可以给你除了快和填饱肚子之外的东西――内容。”

大逗相声: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相声

问到博士毕业后的打算,李寅飞很坦然地表示,绝对不会放弃相声表演,但长远打算,将来一定是转向幕后。为什么呢?他一本正经地说:“客观上,我不适合做谐星。我的范儿太正了,没有被人记住的特点,台上有时候也不那么放得开。”

翻译下,就是这张脸对于相声演员来讲,太帅了――一个帅男人在台上是不太容易逗人笑的。观众很难在一个范儿正的帅男人面前产生“观众优越感”。

李寅飞现在所做的大逗相声社每周末说一场,演员都是相声爱好者,没有专职演员。李寅飞傲娇地细数了他身边的一群神人:

老彭,是故宫的工作人员。

李丁,是个燃气工人。

伍哥,最早的北漂;1998年开始唱酒吧的,一身纹身;老罗英语的金牌口语讲师;会胡琴,在鼓楼开家乐器店。

叶蓬,自己做紫砂壶,心灵手巧没他做不来的:书法、绘画、剑道、京剧,自己画唐卡;还有,他的职业是个飞机维修工程师,简单说就是修飞机的。

李寅飞闲暇时写书法、刻章玩印、画国画、玩古琴、淘文玩……

“大家都是周一到周五上自己的班,该修飞机修飞机,该修燃气修燃气,该修文物修文物,平时爱相声学相声,到了周末,大家来这里说一把相声。团队里都是年轻人,最年轻的1993年出生。”李寅飞说。

采访快结束,广茗阁有李寅飞的朋友进来,典型北京爷的口吻打招呼,“我得(dei三声)恭喜您又收一把(葫芦)”。

快餐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教科研能力早已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素质,因而学校提出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上交一篇论文是毫不过分的。在这芸芸众文中,学校又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共六十名左右,取了其中的四分之一。从文章的质量来看,有好的??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新颖、阐述清楚、论据充分、实践明确,但也有差的??不是陈词滥调,就是假大空、无病、故作扭捏,也有前后矛盾、漏洞百出的,语句上的问题更多,甚至还有从网上摘来当作业交的,网页格式还在,尽管这个问题学校早已提出,但部分教师自然是因为没这个心思去写的缘故。

出现这些问题,可能有评审把关的原因,各人的喜好不一样,导致出现不同类型的不符要求的论文被评上来,但也有其它客观因素,如学科之间的不平衡,像语文学科交的论文多出其它学科几倍,评上的奖项却也一样,导致语文学科好的论文也评不上,一些冷门学科却连劣质论文都被评了上去。

不过,写不好论文的教师们却不在少数,有的是不想写、不愿写,想想花上老半天甚至几天时间憋出个东西来,还不一定被人欣赏,不值得。而更多的则是不会写,不知道如何写,没东西可写。是啊,对于平时没观察也没记录、没思考的老师来说,写论文谈何容易,每当涉及到一些事实依据、举例论证的时候,便只能泛泛而谈、空洞说教了。论文不是人人都能写得的。

写论文,应当是归纳推理多于演绎推理,即从生活和教学实际出发来发现和寻求规律、方法。而我们的教师平时总是太匆忙,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教师的生活也明显发生变化。如现在再去家访的教师很可能被看作是不正常,不论出于何种动机,对于全班性的家访已基本绝迹,尽管我们还是想坚持去做好。在这种快餐式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教师的论文自然也只能是快餐式的了。教师没有静下来去研究的心思,周围的一切都打扰着教师们写论文的心情和决心,经济的变化是主要原因,各种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就连论文专家们来给教师讲座时得出的经验和秘诀也无非是“抄”“摘”“改”“拼”“凑”之类的词,只不过要求做得更高级一点,即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一个人的叫“抄袭”、“剽窃”,则抄几十个、几十本或几十人的就叫“创新”、“整合”了,也就是自己的东西了。

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写文章需要心静才行,而教师们很多时候静不下心来,不用说教师,社会上其他人也同样如此,要想静下心来搞点研究,非得有点与众不同的精神不可,而这种精神会在长时间内都被别人当作“精神”有病,那种沉醉在自己研究当中的个别教师,往往会被认为是很可怜的书呆子。可细看下来,凡是文章具有一定质量的,若不是投机取巧之类的,则往往是平时在做着有心人,经常在积累经验教训或教学案例或生活故事的教师,他们是善于思考着的教师,也是我们所说的研究型的教师。试想一下,光是一篇论文几千字,哪怕打打字都要打上好几个小时,何况是要认真思考、严密组织才得出来的,若不是几周上月的时间花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好东西出来的。

尽管大部分文章不尽人意,但好的文章还是让人敬服的,从那里,我也看见了教师们丰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逻辑严密的思维论证。这与教师的个人修为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为自己不断充电,不论是自身素养的提高,还是个人专业的锤炼,都是肯花力气、肯下苦功的。也可以说,这样的教师才是聪明的教师,因为终究而言,教师的水平是能够被掂量出来的,真正优秀的教师也终将会被人们所认可的。

希望更多的教师,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花时间去关注教育,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专业的水平,更丰富的知识,更深厚的涵养。

快餐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病人甲

姓名:王某某

病状:平时历史书不愿意认真阅读,成天沉迷于各种野史、外传,使人脑中枢神经遭受严重损坏,以致于在历史考试对乾隆的评价一题中,大谈乾隆的各种风月之事,让人震惊。

病因:“文化快餐”综合征I型

治疗过程:

1、 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明白“文化快餐”的利弊。

2、 让其大量阅读《史记》《左传》等名篇,更除脑内的毒素。

现状:病人先状况良好,在前一次历史考试中,写出了《福临与董鄂妃:清满洲文化的缩影》之论文,获得好评。

病人乙

姓名:刘某某

症状:平时阅读古诗贪多求快,不了解其大意却强记一些名句,导致了脑内信息大量紊乱。入院前在一次朋友的婚宴上说出了:“愿你们是‘条条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笑话”。

治疗过程:

1、 用“记忆消除法”抹去脑内所有关于古诗词的记忆。

2、 使用《唐诗三百首》让其自学,要求理解句意、主旨、手法,直至背诵。一星期十首。

现状:状况良好,对古诗词有了特别浓厚的兴趣,在前不久的一次古诗词知识竞赛中以个人总分满分获特等奖。

病人丙

姓名:朱某

症状:对武侠小说已形成依赖,成绩直线下降,自以为读武侠小说也可学中国历史,在前一次考试中有一题:南宋时期谁把襄樊二城让与元军?答曰:郭靖

病因:“文化快餐”综合征III型(变种)

治疗过程:

1、 灌输正确的文学欣赏观

2、 端正学习态度

现状:一般,但已有改善。对武侠依赖性降低,学习成绩有所上升。

快餐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大众文化消费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69-01

一、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

大众文化消费是一项满足人类审美需求,提供给人们多样化精神享受的社会化活动。它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文化消费具有趋同性。趋同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趣味和需求模式相一致或相接近的“认同性”消费趋向。这种认同性消费趋向的产生是由于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在现代工业与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它的生产从选题、策划到创作、发行,都带有明显的工业流程性质,内容模式化或标准化,批量生产,大规模仿制。大众文化成为商品,而这种商品又是大规模的、批量生产的,这必然会导致社会上流行的文化产品趋同一致,缺乏独创性。

其次,大众文化消费是一种快餐式消费。快餐式消费是指大众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速度文化,资讯的新鲜度随时而动、随事而动。其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革命使大众文化产品不再是艺术家们的手工操作的产物,而是机器与电脑进行大规模的拼贴与模仿的产品。这致使大众文化产品的更新速度很快,进而导致了大众文化消费是一种快餐式消费。

最后,大众文化消费是以媒介技术为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新的媒介技术,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微博等等。这些媒介技术的普及,使大众文化的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精英文化的话语权被消解。

二、大众文化消费的问题分析

大众文化消费的兴起是令人兴奋的,但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性的文化商品,它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文化消费可能导致人们对文化产品审美批判的丧失,进而可能消解文化产品有的人文价值。大众文化消费可能消解文化产品有的人文价值,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它的操作是按照市场原则来进行的,也就是按照市场的需要来考虑人文精神的需要。“为了获取利润,大众文化可以全力投入对‘人文精神’的文化生产和倾销,也可能同样无条件地抑制和贬斥人文精神。”

其次,大众文化消费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内容层次上的不平衡。享受型的文化消费模式呈现超前发展的趋势,而人们基本的文化消费和发展的文化消费呈现滞后的状态;二是享受型的文化消费内部失衡。娱乐消遣设施日趋高档化、时尚化,仅仅迎合了少数富裕阶层的需求,适合普通大众的消费场所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三是消费格局的失衡。在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大众文化消费存在着从数量、内容到需求的不同步性。

最后,大众文化消费在商业化运作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宣扬游戏人生的理念,宣扬人生的相对主义。这就助长了道德理想的丧失,人们更加追求感官刺激,脱离现实并梦幻着人生的成功与奇遇,为了追求利润和享乐可以不顾一切手段,利用一切工具去达到私欲。因此在大众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上,出现了不负责任地对历史加以改编,以及违背公德的广告以至出现奇奇怪怪的“时尚”等等斑驳陆离的怪现象。

三、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大众文化消费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大众文化消费环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个人、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大众文化消费中较为漠视理性文化,淡化了价值信念、政治理想,这就要求全社会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来武装人,以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来潜移默化地启迪人。使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观念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在取舍中走向成熟,突出自己的个性。

其次,我们要加强法制教育。依照法律和法规来局部地调整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并在大众文化传播中限制其不合理性的成份,特别是腐朽落后的内容,并且通过经济法则来调节商业利润的实现。这既可以使大众文化的消费纳入到正常的合理有序的轨道当中来,同时也使大众文化的内容得到调整,使之朝着更加有益身心的方向发展。

最后,我们要在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贯穿美育教育。大众文化注重对接受对象的情感调动和情绪渲染,在此过程中如果能以审美的立场介入情感迁移,可以实现情感与知性的结合,并促使道德与美育有机融和,从而提升大众审美趣味,增强辨识力,特别是在大众文化良莠不齐情况下能自觉地抵制不良文化因素的侵扰,自觉地认同高尚的文化价值,创造出道德与审美的文化境地。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商业文化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