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7:33:34

克隆技术论文

克隆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只是对仲裁器PUF进行了改进,但并没有提高仲裁器PUF在不同芯片中的差异性以及系统的稳定性,也未对具体的应用进行描述。对此,本文设计了由多路仲裁器PUF电路、多数表决器和运算门阵列三部分组成的防克隆电路,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1多路仲裁器PUF电路设计

仲裁器使用D触发器,D触发器不易进入亚稳态。即使信号传输的延时差小于D触发器建立时间,它的输出也是一个稳定的状态,不是‘1’就是‘0’。但根据以往研究者的资料和实际实验测试,使用了D触发器的仲裁器PUF存在以下的问题:相同电路在不同芯片间的传输延时差异性减小,张俊钦等人测得该差异产生的概率约为11.2%;针对此问题,文中共设计了8支仲裁器PUF电路。每支仲裁器PUF由128个开关单元组成,结构完全一致,但选择位F(0...127)不同。左半部分为8支仲裁器PUF,右半部分为其中一支仲裁器PUF的局部放大图。F[0]~F[10]为一部分选择位,“信号输入”代表仲裁器PUF的输入端,“信号输出”代表仲裁器PUF的输出端。每一支仲裁器PUF电路都通过运算门阵列与被保护电路的输出进行运算。因此,只要有一支电路的延时差发生差异,最终的输出都会发生变化。而最终的输出发生变化的概率,即8支电路中至少有一支在不同芯片中产生延时差异的概率为1-1-0.()1128=61.34%。理论上,PUF的数量越多,上述的概率就越高,但考虑到FPGA资源有限,过多的PUF电路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因此只设计了8支电路,而此概率已远远高于D.Lim等人得到的23%的概率。在设计中,通过分析不同的选择位对应的响应,确定每支PUF电路的选择位,使得输出结果中,各有4支电路的输出为‘1’和‘0’,保持了‘1’和‘0’的均衡性,从而加大敌方破解的难度。经过实验,使用8支电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仲裁器PUF的输出取决于上下两条线路的延时差,而电路的布局布线对延时有很大的影响。每次进行重新编译时,布局布线都有可能发生改变,导致延时差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输出的改变。同时,即使在同一块芯片中,也可能存在着工艺不均匀的情况,所以仲裁器PUF布局在不同的位置,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输出。考虑到这点,在实际操作中,本文使用了Altera公司QuartusII的高级功能逻辑锁(LogicLock),将设计好的仲裁器PUF电路锁定在了芯片的固定区域内,减小了布局布线及芯片不均匀产生的影响,同时给被保护电路的设计留出了足够的芯片资源,使得两者不会产生干扰,还有利于团队的分工和协作,提高效率。

2多数表决器为保证系统稳定

要求仲裁器PUF在同一芯片中对同一激励的响应保持恒定。在实际应用中,气温变化与电压不稳是电子设备面临的两个最大难题,仲裁器PUF也不能例外。尽管D.Lim等人测得仲裁器PUF在同一芯片中对同一激励的响应发生变化的概率只有0.7%,但该数据是在温度范围为40~70℃,电压变化幅度为±2%的情况下测得的。若电子设备要求必须能在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上述测试环境下的数据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必须进行电路设计,保证输出的稳定性。借鉴文献提到的方法,对每一支仲裁器PUF在同一激励下的多次响应进行寄存,然后对寄存的响应进行多数表决。由此可以有效避免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对输出产生的影响。其中多数表决器由VHDL写成,并生成符号(symbol),与仲裁器PUF在原理图环境中进行编译,

3运算门阵列运算门阵列是防克隆的重要部分

由与门、或门组成,每个逻辑门都连接着一根仲裁器PUF的输出线与一根被保护电路的输出线。若逻辑门连接的仲裁器PUF的输出为‘1’,则该逻辑门为“与门”;若仲裁器PUF的输出为‘0’,则该逻辑门为“或门”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将上述设计方案在AlteraCycloneII系列EP2C8Q208C8N上进行了验证,开发软件为Quar-tusII,开发语言为VHDL,被保护电路取为经典的DDS正弦信号发生器电路,该DDS正弦信号发生器为10bit输出。DDS的输出与仲裁器PUF的输出经过“运算门阵列”的运算之后,使用Quartus的嵌入式逻辑分析仪SignalTapII,观察输出波形。经过实验,分析仪SignalTapII,观察输出波形。经过实验,得到更换FPGA前后的输出结果。图10中,上面的波形为正常的DDS正弦波,下面的为更换了同型号的另一块FPGA之后的输出波形。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更换芯片之前正弦波输出正常;而更换之后,由于制造工艺的差异,仲裁器PUF的输出产生了变化,导致经过运算门阵列运算之后,原本正常的正弦波输出发生了改变。结果证明,所设计的防克隆电路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可以在保护武器装备安全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三结论

针对电子设备中SRAMFPGA防克隆问题,设计了多路仲裁器PUF电路、移位寄存器和运算门阵列,提高了输出ID的稳定性。并在FPGA开发平台上进行了防克隆功能的验证。然而,仅仅只有仲裁器PUF还不足以为电子设备安全提供足够的保护。在之后的研究中,作者将考虑将不同结构的PUF电路联合起来使用,并不断改进以探索新型的PUF结构,研究的重点将放在提高PUF输出的稳定性,以及不同芯片间的差异性上。

克隆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反克隆人运动;道德;治疗性克隆

abstract:at the time of the voice of human cloning on the upsurge,scientific groups launched the movement of anti-human cloning.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son and choice of this movement,we had some new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scientific profession moral,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attitude of scientific research.we must develop therapeutic cloning energetically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useful and discard the useless of the value of clone technology indeed.

key words:the movement of anti-human cloning;moral;therapeutic cloning

一、反克隆人运动的源起与反对对象的确立

尽管克隆人这个可能的技术目标,早已被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一些国际组织基于大同小异的理由视为科学研究的“”,这仍然无法阻挡住一些人的好奇心或别有用心。从1997年12月以来,一直有人宣称试图进行这种“危险”的、“违背人性”的克隆人实验。在世界各类媒体曾经大量报道过声称要进行克隆人实验的“科学人物”,依次有美国物理学博士理查德•希德(richard seed)、意大利生育专家塞韦里诺•安蒂诺里(severino antinori)、美国男性生育学专家帕诺斯•扎沃斯(panos zavos)和法国生物化学专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brigitte boisselier)等人。这些“科学人物”在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激进的“克隆人运动”,从而震憾了整个世界,引起了上至政府首脑、国际组织下至普通百姓的共同关注。为此,希德等人一度成为世界级“风云人物”,他们持续多年的克隆人言行总会引起媒体、社会公众、政府和科学界的广泛争论,并对克隆技术以及其它类别生物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有待辩证分析的影响。由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特别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以及技术难题的存在,“克隆人”至今并没有真正出世。当我们事后观察这场历经六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克隆人运动”时,明显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真实感觉。可以说,所谓的“克隆人运动”实质上则是“克隆人舆论运动”。

有人不断地宣称要进行有关实验来实现克隆人目标,就有人不断地进行反对。在强烈的反对声中有不少来自科学界。于是,科学界反对的声音汇集成一场同样声势浩大的“反克隆人运动”。在科学界中,这两个运动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一些科学组织开始对克隆人运动的发起者进行排斥,视他们为科学界的“越轨者”。例如,英国皇家爱丁堡学会作出决定,禁止安蒂诺里和扎沃斯参加该学会于2001年11月举行的一次以克隆技术为主题的科学辩论会。意大利医师协会在2001年8月公开警告安蒂诺里,若其一意孤行地进行他的克隆人实验,就将吊销他的行医执照。〔1〕在2001年8月7日,支持与反对克隆人的科学家在美国科学院进行有史以来科学界第一次就克隆问题的正面交锋。在会场上,双方争执的气氛如此浓烈,以至于这些平时非常理智的科学家在摄像机镜头前相互高声叫嚷,差一点就动起手来。〔2〕这充分反映出,科学界对如何设置克隆技术研究与发展目标,以及在应用此项技术的方向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

“反克隆人”究竟反对的是什么?人们通常所说的反对克隆人,实际上并不是去反对那个虚拟的、名词意义的“克隆人”本身,而是在动词意义上反对以人为实验对象的技术操作,继而反对从事这种实验的研究者。虽然我们无法确认所有与克隆人相关的新闻报道是否完全属实,但我们应该相信,与克隆人相关的技术实践一直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

二、科学界的反对理由

纵观科学界对克隆人所持的反对理由,概括而论就是:克隆人研究存在着“技术不成熟”和“有悖人类伦理道德”。这两个理由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对克隆人行为坚决地说“不”!科学界为了寻求社会舆论和政府对生物技术、特别是克隆技术研究的支持,他们在这场反克隆人运动中扮演了积极而又重要的角色。其实,科学家们有一种担忧:一再喧哗的克隆人运动会严重扰乱社会公众和政府对克隆技术的支持态度,从而影响其正常发展。

1.克隆人研究的风险性

目前的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存在着难以预测和消除的技术风险,这已经成为人们在伦理学层面反对克隆人的一个重要科学依据。

(1)存在着克隆人技术吗

尽管“克隆人”概念早已在文学、科幻类影视作品中存在了。但现代克隆人运动的发起者显然是受到1997年2月克隆羊“多莉”出生消息的直接启发,才产生了克隆人的想法。同时,他们从哺乳动物克隆的成功个案中看到了实现克隆人的希望。在克隆人运动的发起者看来,人是动物,动物克隆技术也可能就是克隆人技术。然而,这两者之间有必然性吗?这种简单类比的合理性如何?

动物克隆技术无疑是一种现实存在。但是,存在着现实的克隆人技术吗?我们知道,技术是以其效用性为重要分类特征的。如果通过实施某种动物克隆技术能够达到产生“克隆人”的技术目标,这种技术应该是“克隆人技术”。否则,如果不能够成功地产生出“克隆人”来,即使存在着某类克隆技术,这类技术也决不应是什么“克隆人技术”。可是,以“克隆人”为目标的技术实践又为国际社会所禁止。这使得“克隆人技术”的存在与否就成为一个难以公开检验的问题。因此,人们目前的许多论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推测性的,“虚”的成份很多。

(2)克隆人将存在着较多的风险性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公众,始终都是从动物克隆技术发展的现况来类比克隆人研究的发展前景,并作为进一步推论的逻辑基础。也即是,目前的动物克隆实验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克隆技术还很不成熟。在动物克隆实验中出现的高失败率、高风险、使用了大量的重组卵细胞、大量畸形后代以及发生排斥现象等问题,将会出现在克隆人研究中。如果仅仅通过某项动物克隆的成功个案来判断克隆技术的普遍可行性是错误的,至少是不严谨的。科学家认为,要将动物(如绵羊)克隆实验得出的技术经验,应用到人类个体身上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这种不成熟的技术“硬要”作用于人体时,克隆人的过程将充满各式各样的危险。例如,英国胚胎学家威尔莫特认为,有很多理由可以考虑到,由扎沃斯和安蒂诺里等人宣布的克隆人实验将会有同样高的失败率,正如试图进行动物克隆时那样。并且,现在或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没有可行的技术方法去检查动物胚胎所有基因组的发育状态。〔3〕因而,人们无法保证最后植入子宫内的胚胎是否能够发育正常,而不至于生下畸形儿或使代孕母体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另外,在上海召开的2002年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指出,最早站出来反对克隆人的正是培育出克隆羊的英国科学家,因为专家们最清楚,目前的技术离克隆人还远得很。……克隆羊“多莉”的成功,经历了277头克隆羊实验失败的波折,怪胎、畸形层出不穷,这一幕如果在克隆人时重演,谁来为277条生命的夭折负责?还有,克隆动物被发现存在早衰现象,尚无法解释。不顾这一切而匆忙进行克隆人,很可能酿成大错。〔4〕从陈竺院士的言论来看,他也是以动物克隆的情况来类比未来克隆人的情况。中外科学家反复以“多莉”羊的情况来观照克隆技术的发展,这说明在此领域中没有更多的经验证据来说明问题的实质和技术风险的大小。

2.克隆人行为违背了社会伦理

对于来自社会的对克隆人行为在伦理层面的指责,科学界不可能无动于衷。受此影响的科学家就发表了类似观点,如世界医学协会主席恩里克•阿科尔西在2001年8月8日发表声明指出,把克隆技术用于人类自己“有悖于人类价值、伦理和道德原则”。他代表世界医学协会坚决反对克隆人实验计划。〔5〕从另外一个角度,威尔莫特对媒体说:“试想我的妻子与我和一个复制的‘我’三人生活在一起,那就会产生一个极不寻常的关系,对我们三个人中的每个人,尤其那个复制的‘我’都将十分尴尬。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克隆人。”〔6〕

当然,科学家不是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学家,他们不可能从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层面对克隆人问题展开系统的、溯根求源式的学理分析。但是,他们作为现实的社会成员,他们在“克隆人”问题上就必然有着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似的感觉。这样,科学界从社会伦理层面来反对克隆人研究就很正常了。

3.克隆人行为违背了科学道德

(1)科学道德与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道德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个阶段,甚至每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7〕我们知道,古老的“希波克拉底誓言”(the hippocratic oath)作为医师团体的职业誓约书就要求从业者:应尽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医治病人,不得有越分的医疗行为,并坚守品性与道德规范。那么,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同样要求人们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大,对社会的渗透越来越广泛,也就越有可能引起更多的社会、伦理和法律等问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比以前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为科学而科学”、“科学不考虑效用或利益” 等说法已经不合时宜,科技工作者必须对“应该追求何种知识”、“所追求的知识应置于何种地位”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这些问题早就引起科学界的重视了。在1955年7月15日,包括玻恩、海森堡和居里夫人在内的5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迈瑙宣言》中,针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反思说:“我们愉快地贡献我们的一切为科学服务。我们相信科学是通向人类幸福之路。但是,我们怀着惊恐的心情看到:也正是这个科学向人类提供了自杀的手段。”〔8〕

科技工作者有创新的自由和权利。但是,科学研究的自由永远不意味着为所欲为、肆意行事,科技工作者应对这种创新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科技工作者不能只关心自己的研究兴趣,更要关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这既是现代社会对科技工作者的一种强烈要求,也是科技工作者应该担负的一项历史使命。其实,在1997年“多莉”羊出生之后,两大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除了报道与克隆技术研究有关的科学论文外,还连续发表大量出自科学家之手的评论文章,如“克隆:人将成为下一个”、“不要克隆人”、“风险与不确定性”、“‘多莉’的考证”以及“什么是克隆?并非你所想的那样”等。这充分表现出科学界对克隆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社会风险问题的关注。今天,关心人类前途的科学家应该关注与克隆有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保证克隆知识和技术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伤害人类社会。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 d. 沃森所说:“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9〕

在科学界已经形成如下一个规范:当一项技术在社会上有争议时,科技工作者要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来评价这项技术。还要求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要更多地考虑选题的社会价值,而不能仅仅在某种好奇心或兴趣的作用下随心所欲地从事研究,更不能从事旨在“哗众取宠”或“怪异”的研究目标,如为了“复活”死人而去克隆人或进行“人畜细胞融合”等。在2002年,威尔莫特强调指出,自从进行动物克隆试验之后,他从未考虑过进行克隆人试验,克隆人试验不仅会使被试验者冒着很大的风险,而且这种实验结果没有什么科学意义,不管从伦理道德上还是从医学上讲,都没有理由这样做。〔10〕

(2)盲目进行生物学实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人们经常谈及的一个与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案例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伯格教授人工构成了第一个重组dna杂交分子。不久,他的科学同行提醒他要注意重组dna分子可能具有致癌性,带有重组分子的细菌大量增殖也有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会在社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伯格教授就接受了同行建议,停止了自己的基因重组研究。他还在nature上向全世界的科学家发出呼吁:在重组dna分子潜在危害尚未弄清或在找到适当的防护措施之前,应自动停止有可能致癌的基因扩增实验。这些讨论导致美国政府在1976年颁布了“关于重组dna分子研究的准则”,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应用进行严格管制。后续的科学实践证明,伯格等人对转基因技术的危险性估计过高。只要人们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严加控制,妥善管理,认真对待,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这些潜在危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美国政府在1979年就恢复了基因重组研究。〔11〕这种涉及生物技术社会利益与风险的科学争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这既是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自觉体现,也开创了一种应对新技术未知风险的合理程序。为避免新技术可能引起的祸害,应该制定出必要的管理计划与伦理规范,以暂时阻止那些后果尚未得到确切了解的实验。这种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出发选择科研课题的主张,既是一种科学选择,更是一种道德选择。

不少科学家认为,为了某种正当目的而进行生物学实验是没有过错的,但安蒂诺里等人的克隆人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只要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安全性还不确定,只要人们还未充分探讨与克隆人体相关的道德问题以及不育夫妇是否还能够找到其它妊娠的方法,在明知会对当事人造成某种“伤害”和“风险”的情况下,而执意去从事这类技术活动,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一种犯罪行为。

(3)与严谨的科学精神不符

人们应该如何看待克隆人研究以及有关报道呢?很多科学家批评说,安蒂诺里等人的研究,不仅无视目前动物克隆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也没有解释其所用的具体技术是什么,以供科学界评议。安蒂诺里等人的克隆人言行只是通过大众传媒来宣布,这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是不相符的,却给人以“作秀”的感觉。美国《医学伦理通报》的编辑理查德•尼科尔森说:“我认为安蒂诺里从来没有考虑过后代的利益,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赢得个人的声望,是为了出名才一意孤行要进行这项极有争议的实验的。”〔12〕一些科学家强烈要求安蒂诺里等人对有关消息是否属实给予切实的澄清。

事实上,在科学界有不少人对克隆人运动提出严重质疑。例如,从逻辑上讲,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阿瑟•卡普兰教授说:“那些科学家们声称有200多对夫妻排着队,等候被带到某个偏僻的地方用克隆细胞进行人工受孕,然后他们会照料每一个成功怀孕的妇女,这一切听起来根本就不可信。”从技术上讲,纽约一家医疗中心生殖内分泌学主任马克•索尔曾针对希德要克隆人一事说道:“很难想象在门诊所那样的条件下做这件事,除了引起轰动效应还能有什么别的。”〔13〕对于最近的“克隆人”新闻而言,身为“克隆援助”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布瓦瑟利耶却没有医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背景,也从来没有发表过与克隆技术相关的研究论文。此种情况下,她又该如何开展克隆人研究呢?试问,他们的“克隆人”出生消息的可信度又在哪里呢?〔14〕在此,我们赞同我国知名学者周国平先生说过的一席话:“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15〕科学研究不应只是一种外表非常热闹的事业,它更需要的是寂寞、孤独和宁静。

(4)反对以克隆人牟利

克隆人运动的一个重要动力,也就是一些人想象的有关克隆人的商业化企图和潜在的巨额利润空间。目前,我们不排除那些从事克隆人实验者试图从中谋利的可能。正如世界医学协会主席阿科尔西针对安蒂诺里宣称的克隆人计划所指,现在世界上准备实验的克隆人计划涉及到许多“经济利益”,这些计划企图将克隆技术变成“大笔交易”,通过实验追求“简单的商品成果”。因此,对于打算以违背科学道德的克隆人行为作为牟利的手段,则应该予以坚决反对。

三、克隆技术研究目标的理性选择

对克隆技术和“克隆人”的论争一直在提醒着科学界,有必要对克隆技术研究目标进行理性的选择。

1.克隆技术的研究

(1)人为设定克隆技术“”的软弱性

近几年,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问题谈论得比较多。在不少人(包括科学家)看来,克隆人研究应该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内。例如,出席2002年上海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的国际生命科学巨子们呼吁,要尽快为克隆研究立法,让克隆怪胎“胎死腹中”,还认为科学无,但对“克隆人”实验行为应有。〔16〕其实,在科学研究中,所谓的“”往往是针对某项技术目标及其应用而设定的,并且“”的设定往往要由道德和法律来配合。

但是,正如在道德、法律层面上有许多被禁止的事情,而现实社会中“伤风败俗”、违规、犯罪的情况却不断发生。从长远来看,克隆人技术目标是道德、法律所绝对禁止不了的。一方面,世界各国对待克隆人的态度并不尽相同,想实现克隆人技术目标者,完全可以找到规避法律的地点。禁止克隆人的法律会驱使那些执意克隆人的人士将实验室搬到现在远离这场争论的国家去。另一方面,只禁止“克隆人”实验,而没办法停止克隆技术的一切研究,这就使设定的克隆人“”呈现出很大的软弱性和易突破性。如果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发展到十分成熟的地步,“克隆人”可能就会出现,人类社会迟早要面对这个挑战。即使视克隆人研究为严厉的刑事犯罪,最终也挡不住“克隆人”的出生。

(2)克隆技术自身发展的限制是克隆人强大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思想观念无疑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将来,人们也许对克隆人的主意显得泰然处之,也许会对“克隆人”的出生表现出一种宽容态度。从表面上看,克隆人技术过程并不十分复杂,只是用成年人的细胞核替换卵细胞核,再把培育好的融合细胞移植入人体子宫,慢慢地发育而成。但是,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相当复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正如许多专家所言,即使社会允许克隆人,但目前仍有许多重大的技术问题尚待克服和解决。因此,对于“克隆人”问题的现状,更确切地说是技术上“能不能做”的问题,而不是“应不应做”的问题。克隆技术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是克隆人研究强大的“”。

2.极力发展治疗性克隆的技术目标

任何一项技术都可用于不同的目标或领域,这是人们争议技术价值和技术伦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克隆技术在其技术效用范围内,也可以用于不同的方向,有着不同的技术目标。但是,“克隆人”的设想并不是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与开发者的原初目的。对于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动物克隆研究人员来讲,他们从事“克隆羊”研究并不在于去促成“克隆人”的出生。正如这项实验的参与者坎贝尔所说,这项研究成果的最大价值在于使改善动物品种成为可能,克隆人则违背了他们的本意。

为了减少克隆技术的社会伦理纷争,科学界早就主张把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克隆技术按照最终的应用目标进行分类,区分应持的态度。科学界希望政府的有关禁令只适用于禁止旨在以产生“克隆人”为技术目标的实验,而不包括有重要价值和发展前景的“治疗性克隆”。治疗性克隆是以人体为实验对象的克隆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是以治疗人类疾病和有效进行器官移植为目标,与以克隆出一个完整的人为目标的生殖性克隆有严格的不同。目前,许多科学家、科学组织以及一些国家的政府都发表声明,支持治疗性克隆的研究与开发。例如,威尔莫特等人指出,该研究正在导向编程胚胎干细胞变成特化的组织类型。这样能够用来再生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使患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心脏病等疾病的病人受益。治疗性细胞克隆的潜在益处是巨大的,这种研究不应该同克隆人研究联系在一起。但是,社会公众对克隆人的过激反应可能会妨碍用胚胎干细胞来修补器官和组织的研究。〔17〕

另外,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曾发表郑重声明,支持包括治疗性克隆在内的干细胞研究。还指出这些益处可能要在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要真正实现它们,必须通过谨慎的研究,并且这种研究应该接受同行评议。目前,由于社会对于治疗性或研究性克隆,仍有很多宗教、伦理等方面的担忧。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部门开展的相关研究,都应该在严密的审查下才可以进行。在美国,反对治疗性克隆的声音比较强烈,因而大多数美国科学家对此现象深感忧虑。如果禁止治疗性克隆研究,美国的科学事业将遭遇寒流,国家利益会严重受损。在2001年4月10日,在布什总统发表讲话催促参议院批准全面禁止人类克隆法案后,美国40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政府,要求立法支持治疗性克隆。正如nature杂志在2001年5月发表的文章所指,美国一些反对治疗性克隆的人正在利用公众对生物技术的恐慌,但对待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态度应该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18〕

3.克隆技术的理性研究态度

(1)去除克隆技术研究中的浮躁情结

通过对近六年来“克隆热”的思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世界范围内的生命科学界,特别是在动物克隆技术研究领域中,表现出一种普遍的浮躁情结。接连不断地有新的“克隆成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宣布,并引起人们进一步地争论。在这种喧哗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些研究者科学精神缺失、急功近利思想的一种表现。这种研究态度不利于克隆技术的健康发展与完善。例如,早在1998年年初,美国人希德就对媒体宣称他要准备克隆人。2001年,安蒂诺里和扎沃斯宣布要去克隆人,他们都没有做成。在2002年12月27日,归属“雷尔教”的布瓦瑟利耶在美国宣布世界首位克隆婴儿“夏娃”诞生,但她没有提供任何科学证据,还拒绝通过dna测试来证实“夏娃”身份的真实性。正如《时代》周刊发文指出的那样,雷尔教派认为人类是外星人克隆的,与这样一个组织辩论科学、伦理、道德问题,简直是太荒谬了。在科学界无人为他们喝彩没有关系,他们要的只是“轰动效应”,从而募集到更多的金钱和追随者。但在针对克隆技术的严肃政策讨论中,他们却产生了“搅浑水”的效果。〔19〕时间推移到2004年1月17日,扎沃斯在新闻会上再次宣布: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两个星期前已经把一个克隆人类胚胎成功地植入一名35岁的妇女体内,如果进展顺利,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母亲有望在数周内正式怀孕。由于扎沃斯此前曾多次过类似的“克隆狂言”,世界各地权威生育专家对他的“重大突破”是众口一词地质疑。扎沃斯却自诩自己的“惊人成就”堪与“人类登月”相媲美。当记者问扎沃斯为何不出示任何科学证据就急着宣布克隆成果时,他显得有些恼火。〔20〕不知他们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但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

对此现象,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再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向中教授指出:“学术成果应该以论文形式,经过严格审稿,在同行评审的杂志上发表,特别是国际认可的一流杂志(并不只限于《科学》、《自然》、《细胞》等)。此后,才应该考虑必要的新闻媒体报道。我们看到,由于胚胎生物技术,尤其是克隆技术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一些科学家热衷于媒体的报道,甚至本末倒置以媒体报道代替了学术论文的发表。”〔21〕这就是说,科学家不能仅仅满足于通过大众传媒来宣布所谓的重大“科学成果”。例如,克隆绵羊“多莉”、克隆鼠等都是通过科学期刊宣布的,这也是媒体报道科技成果所应掌握的标准。

(2)去除克隆技术研究中的过分功利性

当科学研究工作不是在默默无闻地艰难探索着,而是整日暴露在媒体的镜头下时,科学研究就决不成其为科学研究了。这不过是少数研究人员科研动机不纯正、过分追名逐利的思想表现。对此,北京大学的潘文石先生曾经指出,他感到科学的观念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是不一样的。一些人不知道科学是为人类创造、争取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为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一项事业。在今天,科学在很多地方、很多人眼里已经降低到一种谋生手段,只要拿到钱,发表更多的论文,去换取更多的名利地位就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拿到更多的钱。于是,有人要组织更多的研究,而那种研究说实在的只是以作为目标,而不是以解决科学的一个实质问题或是对人类有真正造福为目标。最后,潘先生总结说:“这种科学,我觉得并不是真正的科学。”〔22〕可见,过分的功利性无疑会阻碍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而作为一名严肃、严谨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切实地树立起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研究工作,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重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

尽管人们期望着克隆技术能很快得到实际应用,为人们创造出奇迹。但是,在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弄清之前,科学家们还必须继续探讨克隆技术的可行性。克隆技术的进步无疑要取决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没有对生命的本质及其运动机理进行长期的探索性研究而获得的更多知识,是不可能对生命个体进行正确操纵或改变的。例如,曾溢滔院士指出,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例克隆羊“多莉”的研究人员,关键在于他们的基础研究很扎实,搞清了一些理论问题,掌握了不少规律。这些虽然只是技术上的突破,却离不开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撑。现在大家都很看重科研成果,特别是那些出产品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但是,如果忽视基础研究,不掌握其中的规律,是很难成功的。基础研究带出许多技术上的革命,而技术上的革命又提出很多新的研究课题,使得基础研究再深入一步。〔2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能指望“跳跃式”的一下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至2003年,dna双螺旋结构已经发现了50周年。这50年间,生命的很多秘密已经被破译,但剩下的秘密更多,一切只不过是刚刚开始。因此,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沃森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曾表示,今天比我们起步的时候有更多的新疆域,未来几百年中,还会有足够多的问题需要人们去应对。〔24〕只有在对生命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使生物技术(包括克隆技术)的许多益人性目标成为现实。我们必须以一种“持重而平静的心情”,一项“热切而有秩序的工作”来迎接现代生物技术辉煌发展的明天。这正是科学界中的反克隆人运动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医师协会采取措施制止克隆人[n].健康报,2001.8.14.

〔2〕人类克隆:你说行 我说不行[n].北京青年报,2001.8.9.

〔3〕〔17〕rudolf jaenisch and ian wilmut. don't clone human[j].science,2001(291):2552.

〔4〕张学全.伦理学家与科学家坚决反对克隆人实验[n].解放日报,2002.4.15 在陈竺院士的言论中有一点儿疏忽,不是经历了277头克隆羊的失败,而是276次失败,因为产生出一例“多莉”。类似地,北京大学的李凌松教授指出,一头克隆羊的成功率是277:1,克隆人的成功率肯定不会达到1:1,就有可能出现“克隆人残次品”,那么谁该对这些“残次品”的未来负责?参见:邱闻.克隆人将诞生学界震惊 若是“残次品”谁来负责[n],北京青年报,2002.4.8.

〔5〕世界医学协会主席反对克隆人..cn 2001.8.9.

〔6〕美国有人要克隆人[j].国外科技动态,1998(2):3-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人民出版社,1972.236.

〔8〕赫尔内克.原子时代的先驱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传记[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5.

〔9〕谈家桢.深入浅出谈克隆[j].中学科技,1997(8):21-23.

〔10〕潘治.“克隆之父”英国科学家威尔莫特反对克隆人[n].新华日报,2002.9.28.

〔11〕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rdna debate./eyuedu/2003-12/13/content_1337375.html.

〔16〕苏北.克隆人实验应有[n].报,2002.4.24.

〔18〕meredith wadman.bills threaten total us ban on human cloning[j].nature,2001(411):4.

〔19〕余晓葵.克隆婴儿可能是骗局[n].光明日报,2003.1.8.

〔20〕“克隆狂人”放狂言 “克隆人母亲”将怀孕..

〔21〕杨向中.治疗性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和相关胚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j].世界科学,2004(2):3-6.

〔22〕黄艾禾.我为什么反对克隆大熊猫——对潘文石教授的访谈[j].三思评论,1999(5):93-102.

〔23〕江世亮.多利、波利与“动物药厂”——曾溢滔院士访谈录[n].文汇报,1997.8.22.

克隆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克隆坎坷路

在苏格兰高地诞生的多利是克隆成果的集大成者。回溯克隆的历史,苏格兰无疑是最适合多利降生的地方,这里有欧洲最早的医学院,也是青霉素的发现地,现在又将成为克隆技术的圣地。

早在2 000多年以前,克隆就已经融入人们生活。果农们用嫁接等无性繁殖技术克隆亲代的优良属性,但直到1958年,现代意义的实验室克隆技术才得以确立。这一年,英国人斯特沃把一块成熟的胡萝卜组织成功分化克隆为一棵完整植株,从而证明植物的成熟细胞仍然保有功能的完整性。

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吗?1964年,英国科学家戈登把蝌蚪肠壁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已经去核的蛙卵细胞中,成功培育出正常的成年蛙。这个由英国人确立的核转移克隆技术,第一次证明了动物的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奠定了该领域的实验标准,以后的实验只是供核细胞有所不同。

虽然已经没有理论障碍,但是技术难度却一直难以逾越;诞生多利的种子已经播下,唯独土壤尚未准备就绪。在克隆曙光惊现20多年后,鱼、鼠、牛等克隆动物才依次登场,供体细胞都取自胚胎期。商业公司从中看到了商机,荷兰生物科技公司率先进行基因改造实验,让转基因动物在牛奶中产生特殊蛋白质。在延续生物反应器的生产能力方面,克隆技术大有用武之地。

多利诞生记

成立于1989年的苏格兰PPL公司有着同样的野心,他们与罗斯林研究所合作,尝试克隆动物。为了规避利用胚胎细胞克隆动物所可能带来的伦理学困境,他们希望从成年动物的体细胞取得细胞核。诞生多利的土壤现在开始被翻松了。

1991年,坎贝尔加入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负责克隆羊的技术探索;当时他的顶头上司威尔穆特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负责协调指挥。5年后,坎贝尔等利用前辈戈登创立的核转移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世界上首批克隆羊:梅根和莫拉格。论文于当年发表于《自然》杂志,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因为他们使用的是胚胎期细胞核。十年后回首这段历史,坎贝尔认为该文的重要性超过多利――可能因为该文奠定了克隆多利的技术基础,也可能因为他是第一作者。

克隆专家们不免有些失望,他们决心从乳腺上皮细胞中获取细胞核――这是无可争议的体细胞,虽然仍是和胚胎成纤维细胞最接近的体细胞,仍然使用卵细胞作为核受体,因为他们认为卵细胞内含有促进基因分化的必不可少的物质。

首先提取怀孕多赛特母羊(白脸)乳腺细胞中的细胞核,这些核内包含有多利的几乎所有遗传信息,再将细胞核转移到苏格兰绵羊(黑脸)的去核卵细胞中,在微电流的刺激下,核与卵细胞融合为重建细胞。277个重建细胞先暂时植入母羊的输卵管中,只有29个成功发育为胚胎。将这些胚胎植入13只代孕母羊子宫内,历经148天的艰难孕期,编号为6LL3的小绵羊呱呱坠地,体重6.6千克,白脸――和它的基因母亲一样。

这一天是1996年7月5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诞生;威尔穆特可能不在现场,但他拥有和多利最著名的合影。虽然多利的世界第一头衔拥有众多的限定词,但威尔穆特明白其轰动性。技术和社会的互动史表明,当繁殖方式离人类越远,克隆对象离人类越近时,公众的兴趣越高,更何况羊只拥有比人类更大的大脑比例。论文中他成了第一作者,这意味着他将是“多利之父”――直到十年之后承认大部分功劳应该归于坎贝尔。

“多利”号克隆飓风

研究人员知道它必将成为大明星,给它起名多利,同名女歌手不仅名声显赫,而且有着脯,这是研究人员对多利的另一个期望。和多利同期出生的还有另外7个兄弟,可是从来没有人听说过它们的名字――如果它们还有名字的话――谁让它们的基因都来自胚胎细胞核呢。只有从编号6LL*中可以依稀看出它们与多利的若干关系。

次年2月,在《自然》杂志刊登论文的同时,多利被介绍给公众。多利掀起的克隆旋风,甚至比威尔穆特的预估更强大更持久,即使是《自然》杂志的最大对手,美国的《科学》杂志也不得不将多利的诞生评为年度科技进展。医药大厂、野生动物保护者和疑难杂症患者也从中看到了希望,虽然多利的成功率低到让人起疑。

核转移克隆技术仿佛空降人间,犹如重磅炸弹,激起了人们对生殖前景的担忧。既然羊只可以无性克隆,人类岂非也可以孤雌生子?伦理学的担忧固然有着前景考虑,但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些基本事实:多利既不是首只克隆羊,也不是首只克隆哺乳动物,更不是首只克隆动物。只不过以前的克隆技术都从胚胎细胞中获取细胞核,而如今改为取之不尽的体细胞,公众不免有了孙悟空拔毛化身的紧张。这种紧张开始蔓延,以致于在1997年底,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禁止人类克隆。这是一个糟糕草率的科学决议,但在政治上完全顺理成章。

当科学家忙于验证,公众们热衷激辩之时,多利则在苏格兰的室内羊圈中接受膜拜。女王般的(事实上,多利的确曾当选苏格兰反君主主义者心中最受欢迎的女王)生活固然尊贵,却没有自由。所幸的是,两岁时,它与一只威尔士山羊喜结连理,新郎名叫戴维,不多久爱情结晶邦尼出世,次年再产三子。多利终于不负期望,以行动证明了名字的正确性。

这两年是多利最幸福的年份,它以常规的婚配回应人们对克隆动物的忧心。科学家们也有了大进展,小鼠、山羊、猪相继克隆成功,甚至连克隆小鼠的克隆也出世了。核转移克隆技术沿着乐观主义所设定的路线高歌猛进。2001年成功克隆了濒危的印度野牛,可惜在产后感染中死去;对其他野牛的克隆尝试也有所收获;甚至有人以死亡肉类样本的细胞核成功克隆出欧洲盘羊。

接下来的两年,克隆技术持续成为科技记者的追逐热点。疯狂科学家和组织相继宣布克隆人计划,引起国际政治界的激烈反弹,法国和德国甚至建议联合国签署禁止繁殖性克隆的条约(后被放弃)。5年多过去了,不知克隆宝宝是否已经上幼儿园了?

政治的吸引力显然不如多利,2001年度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是多利的关节炎,对于正处于青年期的多利来说,患上典型的老年疾病,这可不是好迹象。人们对多利早衰的担心终于在分子生物学上有了明证,多利的染色体端粒比正常绵羊短20%,而端粒和细胞寿命密切相关。后来,另一项老年性疾病“进行性肺炎”开始袭击多利,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痛苦,研究所决定对多利实施安乐死。这是2003年,多利享年6岁,是正常绵羊寿命的一半。同年,PPL公司也陷入困境。

反思与重生

“沉舟侧畔千帆过”,多利和PPL的衰退,是对克隆技术的沉重打击,但好消息仍然不断。同年,克隆马、鹿和骡出生,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表示,克隆动物的肉、奶是安全的。在汹涌澎湃的克隆浪潮中,人们似乎有些迷失了方向,成体动物的克隆仍然是最吸引眼球的领域,太多的精力被花费在此。

无形中,科学家们自己圈就了核转移克隆技术的伦理困境。体细胞克隆虽然规避了胚胎供核的伦理问题,但科学家们却误入歧途,将过多精力花费在繁殖动物成体(很遗憾,这里面有不少的功利因素)。多利所掀起的轩然大波清楚地说明,成体动物克隆正是人们最大的忧心所在。

缅怀多利的低落情绪,很快被对克隆技术的反思所取代。再三克隆动物成体所形成的伦理学困境;早衰、非完美复制、低成功率的技术短板;以及大量花费之后显现的黯淡前景……让很多人丧失了对核转移克隆技术的耐心,转而关注干细胞技术。

干细胞技术吸取教训,从一开始就避免制造动物成体,这不仅减少了早衰和成功率的问题,而且免除了人造生命的困惑。但这个免除又带来了另外的悖论,人为地阻断胚胎发育成为生命的机会,把可能发展为人的胚胎硬生生拆成若干份显然也不够人道。

干细胞技术规避了上述难题,2007年,科学家成功地将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不需要卵细胞、不需要核转移、不需要胚胎、不制造成体。虽然仍不断有克隆成果问世,但干细胞技术似乎更有前途,甚至连威尔穆特也改弦易辙,他宣布放弃核转移克隆技术,转向成体干细胞领域。不考虑其中的感情因素,很可能他是对的。最起码,两种技术的互相融合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作为生命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动物明星之一,多利并不是技术标杆,它甚至可能只是核转移克隆技术的回光返照。多利的持久贡献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技术与生命的契机。安置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内的多利标本,将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对技术与社会的审视,它绝对值得被我们记住。■

克隆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黄禹锡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成果被揭有假。黄禹锡和他的研究小组在论文中引用的11个胚胎干细胞系实验数据实际仅出自2个胚胎干细胞系,另外9个都属编造。此外,他的有关利用卵子培育成功胚胎干细胞系的数据也有造假之嫌。在四面八方的责问面前,黄禹锡不得不出面向公众道歉并辞去首尔大学的教职。事情到此还没有完,韩国的司法当局开始介入,将对黄的论文造假案展开一系列调查。在黄禹锡的成果后边还有多少谎言,人们不得而知。

在克隆技术这一世界尖端科学领域,同时又是敏感的“科学雷区”里黄禹锡为什么涉嫌作假?这是人们在事发之后想要知道的。但答案也许只有黄禹锡自己知道。

黄禹锡的种种克隆技术成果诞生后,他一夜之间成为韩国的民族英雄,同时被誉为振兴韩国的科学巨匠。除了韩国媒体,世界各国的媒体都连篇累牍地报道了黄禹锡是怎样从人生和科学事业等方面演绎了一个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传奇故事。黄禹锡出身贫寒、苦读成才和刻苦钻研的故事打动了所有立志为神圣的科学事业献身的人们。

也许,铺天盖地的荣誉会使智商再高的人也变得头脑发热;也许,社会和民众对科学的渴望,会使再理智的人也变得急功近利起来(比如,面对黄禹锡的克隆“成果”中国科学界便有人惊呼中国与国际上的克隆技术的差距一年比一年大,言外大有赶超之意)。

但是,在全世界都在为黄禹锡的克隆成果发狂的时候,人们惟独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不论对谁的发明、发现和学说,都应以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而怀疑的精神同样是科学精神之一。

这一点不仅对广大民众重要,对科学界,社会舆论更为重要。

所有的梦想都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并同时受制于保证这种梦想实现的职业伦理──实事求是。

克隆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谈家桢(1909-2008),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

事理说明文

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多用逻辑顺序来说明。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的有关知识。阅读本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标设计,层次清晰

文章采用四个小标题,即“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分别从克隆的含义、克隆实验、克隆的发展和克隆的意义四个方面来介绍克隆技术的有关知识,内容具体明确,层次清晰,条理清楚,方便读者理解和把握。

二、知识深奥,语言通俗

文章介绍克隆技术,是一种前沿的、十分深奥的生物技术,然而在作者的笔下,介绍得却是通俗易懂,饶有情趣的,这得益于作者语言的技巧。作者在介绍克隆的含义时,首先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深奥的科学技术说得通俗易懂。在说明克隆的含义时,又用《西游记》中众所周知的孙悟空把猴毛变猴子为例,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使文字语言更通俗。

三、时间为序,逻辑展开

文章在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时,采用时间顺序,即克隆实验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依照从低等到高等的发展过程来介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也说明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在整篇文章构思上,则采用逻辑顺序,即克隆的含义、克隆实验、克隆的发展和克隆的意义四个方面来介绍,这样多种顺序综合运用,有助于将深奥的知识说得浅显生动,通俗易懂。

1.识记字词

两栖(qī) 诞生(dàn)

繁衍(yǎn) 脊椎(jǐ)

2.“克隆”的含义是什么?

3.本文使用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4.“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5.“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会引起强烈反响?

6.学了本篇课文我们应该向科学家学习哪些精神?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克隆技术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有越来越慎重的担忧。读完课文,我们再来听听克隆羊多利之父伊恩・威尔穆特对克隆技术怎么说。

克隆羊多利之父伊恩・威尔穆特:

我反对克隆人

从理论上而言,多利继承了提供体细胞的那只绵羊的遗传特征。培育多利羊的技术,已经成为如今培育体细胞克隆动物的标准过程。

尽管原理不难,但实际人工克隆一只母羊是非常艰难而缓慢的。

“从原理上来讲,我们可以用一天的时间,产生200个这样的胚胎,但只有一半是可以存活下来的。整整经过6年的努力和研究,我们才成功地克隆出第一个哺乳动物。”威尔穆特教授说。

整个团队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除了有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人员外,还需要专业的饲养人员和医生。伊恩・威尔穆特教授戏称,从羊的诞生到成长的期间,他和他的团队就是它的奴隶,时刻为它而服务。

后来,伊恩・威尔穆特也在回忆录中透露,实验室研究中时常为经费而烦恼。事实上,多利曝光后的第二天,英国政府就收回了一些项目的资金。

多利出生后的6个月,团队一直在保守这个秘密,关于它的研究论文也在其他科学家的审议中。直到1997年2月,这个消息轰动了全世界。

“可怕!小说成真。”这是《纽约时报》的标题,其他的媒体则用:“克隆的发现释放了一只披着羊皮的狼”,“纳粹风暴中的克隆羊”,“多利打开了死亡大门”等惊悚标题。还有多利的各种谣传,它是如何杀死了一只小羊,“当你做了什么惹到她时,她会用她那发红的充满仇恨的双眼盯着你”一家媒体是这么形容这只绵羊的可怕的。

“当我们创造它的时候,纯粹是好奇的推动,没有考虑过太多,没想帮助那些去银行的电影明星,也没想克隆独裁者,甚至都没想到医学和农业的实际应用。”伊恩・威尔穆特教授解释道,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多利的出生带来了太多的争议。

即便在科学界,也有各种质疑。曾获诺贝尔奖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吉尔伯特也认为多利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克隆品。

对此,伊恩・威尔穆特表示,他们的团队早已在这个方面进行了非常精细的DNA分析,来确证多利是一个真正被克隆出来的生物体。

在威尔穆特教授看来,这些争议和言论从来不会影响多利在农场的平静生活。“它好像早就知道自己的明星地位一样,安然地享受着人们的合影、围观,还有我们送来的饲料。”

多利最终死于罕见的肺部感染。研究人员也被迫对它进行安乐死。就在它去世几个小时后,苏格兰皇家博物馆对它尸体进行了特殊处理,最终,它被装上一块用稻草覆盖的基座,在博物馆展出。

它的毛被精心剪下,一个女生将羊毛织成了毛衣,并参加BBC举办的时尚设计大赛。它也曾出现在一对日本夫妇的婚礼照片中。其实,它被拍到的照片和好莱坞影星一样多,并且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只羊。

(摘自《三农科技》,有删改)

想一想,如果有一个和你完全一样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会怎样?是的,那简直是不可思议!克隆技术必将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划时代的影响,然而,任何科学技术都有双面性。克隆技术如果应用于人类自身,不但有悖伦理,也将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慎重对待。既让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还要将危害降到最低。想一想,面对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抵制克隆产品,你的态度是什么?

阅读《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部分,回答问题。(2012・山东泰安)

1.节选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动物的克隆 B.有性繁殖 C.植物的克隆 D.克隆是什么

2.第二段文字中加点词语“正常”的作用是( )。

A.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B.还可能有其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C.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朴实的特点

D.还可能有其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灵活的特点

3.第三段文字引用孙悟空的故事的用意是( )。

A.表明我国关于“克隆”的设想在世界上是很早的

B.表明文章是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介绍的

C.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的含义,增添说明的趣味性

D.深入准确地介绍克隆的知识,增添说明的神秘性

4.“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是( )。

A.引用,体现无性繁殖的普遍性,消除读者的困惑

B.引用,把高深的科学知识直接明白地介绍出来

C.举例子,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说明顺序

D.举例子,以常见的无性繁殖现象作为文章的开头,通俗易懂

5.文中使用了英语和希腊文,其作用是( )。

A.使得文章形式多样,富有文采

B.说明“克隆”的普遍性

C.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词意

D.突出“克隆”的研究价值

知识把握

2.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都叫“克隆”。

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4.设问,引起读者注意。

5.因为多利的诞生表明:当代生物技术已使生命所遵循的有性繁殖规律发生了冲突,科学家创造了生命可以无性繁殖和“复制”的奇迹。

6.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

类文阅读

示例如:我的态度是抵制,因为这些产品是否对人类的基因产生影响,并没有得到科学证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投放市场,很危险,应该抵制。

考题回放

1.D 2.A 3.C 4.D 5.C

克隆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倾心科研事业 天道自然酬勤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速度随之剧增,为了解决环境生态问题以及能源危机,寻找发展新型的资源成为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生物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美好的前景。生物工程包括四大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也就是克隆技术)在人类史上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作为新世纪的尖端科学,克隆技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众多世人的目光,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一直在致力于前沿科学的研究。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克隆专家李子义,就一直致力于克隆技术的研究,并在中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硕果累累。李子义自1983年留原兽医大学(现吉林大学农学部畜牧兽医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及动物早期胚胎发育机理和动物胚胎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承担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生物技术、兽医公共卫生检验等专业本科生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以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发育生物学、动物学进展、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1999年3月,李子义远离妻子和孩子只身踏上了赴美留学的路途。初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解剖学与细胞生物学系John Engelhard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日子里,他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一切又都很陌生。尽管Engelhard实验室从事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条件和仪器非常先进,但Engelhard教授交给他的工作却是组建转基因克隆雪貂课题组,尽快建立雪貂体细胞克隆的操作程序,而他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是要购买用于胚胎显微操作所需的仪器设备。

三个月后,当看到所购买的仪器设备陆续到达并调试安装后,李子义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近8年的时间,他对国外高校在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深深地认识到了国内的差距。他深深知道,一个科学工作者要想出成果,要想达到很高的学术造诣,必须要勤奋,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必然规律。李子义把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科学研究上,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他从不休息,“工作”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另外,李子义具有很强烈的创新精神,他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就是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并且,李子义并不仅仅从一条思路研究,他总是试图从各个角度去探索、完善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2006 年李子义承担的美国 NIH 研究课题――应用胚胎克隆技术生产具有肺纤维化囊肿的雪貂动物模型,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两只应用成年雪貂体细胞为细胞核供体的克隆雪貂,使他从事的雪貂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了利用雪貂这一动物建立人类肺纤维化囊肿(CF)疾病的动物模型,他查阅了有关雪貂生殖生理方面当时仅有的少的可怜的报道,着手系统地研究了雪貂体细胞克隆的各项技术指标,即从雪貂的超数排卵、胚胎体外培养和胚胎移植,到雪貂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活化,从供核体细胞的细胞系的建立以及周期的确定,到克隆胚胎构建方法的研究,直到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两只体细胞克隆雪貂和转CF基因克隆雪貂,创立了雪貂体细胞克隆的操作程序,为应用克隆技术生产转基因雪貂用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文已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育生物学》。

立足自主创新 实现强国之梦

李子义在读博士后期间,由于成绩斐然,研究成果丰硕,于2002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任助理研究科学家,被美国政府授予绿卡,获得在美国的永久居住权,但是李子义心里挂念的是自己的祖国。2006年9月李子义婉言谢绝了爱荷华大学John Engelhard教授的诚恳挽留,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携家人回到了中国。李子义依照吉林大学学术带头人人才引进计划,在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兽医学科学术带头人等工作。

回国后,李子义在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下,通过他不懈的努力获得丰硕的收获。李子义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获得研究经费1500万元。同时,组建了一个优秀的“基因修饰克隆动物”创新团队,并申报吉林大学创新团队获得批准。该创新团队已获得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猪、羊抗病育种,猪、牛品质改善等课题1100万的研究经费。

李子义带领团队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经过两年时间的协作攻关,将牛奶蛋白中编码赖氨酸基因片段转入“雌性黑白花奶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内,以雌体细胞为细胞核供体,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备克隆胚胎,再将克隆胚胎移植到西门塔尔杂交母牛(黄白花)代孕母牛体内。受体牛怀孕276天后,于2011年8月6日在吉林大学奶牛繁育基地顺利产下一头雌性转基因克隆牛犊(黑白花),由于这头牛是阴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情人节这一天出生的,故起名叫“织女”,出生时体重为31.5公斤,健康活泼;经初步检测,体内携带所转入赖氨酸基因。

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转基因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的赖氨酸转基因克隆牛,这也标志着我国转基因技术与克隆技术完美结合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李子义介绍说,牛奶蛋白是牛奶中本来就存在的物质,将牛奶蛋白中的赖氨酸基因转入,不但赖氨酸含量高而且是水溶性蛋白,利于人体吸收。谷物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主食,但是谷物的赖氨酸含量普遍较低,所以饮食中缺乏赖氨酸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牛奶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铁以及维生素等含量高,但是赖氨酸含量比较低,而这项成果可使牛奶中的赖氨酸含量大幅提高,预计赖氨酸水平要比一般牛奶高30%,使牛奶的成分更加完美。

李子义表示,高赖氨酸牛奶要投入市场,估计还需10年左右的时间。这10年时间要完成两项工作,一是生物安全评价工作,二是高赖氨酸奶牛的扩繁工作,培育出雄性转基因公牛,转基因的公牛和母牛得到更多的高赖氨酸转基因奶牛,获得转基因奶牛种群,从更大规模上去检测牛奶的安全性。对于高赖氨酸牛奶成本和市场前景,李子义说:“转基因奶牛的饲养成本与普通奶牛一样,先期的研发成本伴随着转基因克隆牛群体的扩大会逐渐摊薄,通过与牛奶生产企业合作,高赖氨酸牛奶是非常具有市场前景的。”

结语

克隆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2007年3月26日,韩国首尔大学的两只克隆狼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10年前第―头克隆羊一多莉。没有人会忘记英国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在当时是生物学界―件轰动世界的大事。然而,当两只克隆狼来到人们面前时,引起的不再是人们的惊叹,而是一片唏嘘之声。自研究小组宣布成功克隆出两头灰狼,并将其研究论文刊登在3月出版的国际学术杂志《克隆与干细胞》后,先是有人对克隆狼研究成果提出质疑,认为研究论文中数据涉嫌造假;接着4月11日《克隆与干细胞》杂志在其网站上删除了韩国首尔大学研究小组克隆狼的论文。就目前的局势,大有克隆狼过街,人人喊打。

多莉羊和首尔狼

多莉羊的出世可谓历经曲折,在采用体细胞克隆培育过程中,科学家首先从一只6岁芬兰多塞特白面母绵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营养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分裂,此细胞称为“供体细胞”;然后,从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此细胞称为“受体细胞”;接着,利用电脉冲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融合,形成“融合细胞”。电脉冲可以产生类似于自然受精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使融合细胞也能像受精卵一样进行细胞分裂、分化,从而形成“胚胎细胞”;最后,将胚胎细胞转移到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的子宫内,使胚胎细胞进一步分化和发育,最后育出小绵羊――多莉。

而这次培育灰狼,首先研究人员从首尔大公园饲养的灰狼耳朵上采集了体细胞,将从中提取的细胞核植入到剔除了细胞核的狗的卵子内,利用狗代孕通过剖腹产手术产下两只克隆狼。

非凡的发现

10年前,当多莉出现后,人们在措手不及之中迎来了克隆时代。克隆,这个以前只在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术语变得广为人知。克隆猪、克隆猴、克隆牛……纷纷问世,似乎一夜之间,克隆时代已来到我们的眼前。10年来克隆技术最大的成功是多个物种获得体细胞克隆的成功。包括鱼、绵羊、牛、鼠、山羊、狗、猪、猫、梅花鹿、马、骡、猴在内,大部分的家畜和部分宠物的克隆都获得了成功。同时,体细胞克隆技术还挽救了一些濒危甚至灭绝的物种,如新西兰短角牛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利用克隆技术,科学家成功克隆出这种牛。类似的濒危物种还有爪哇牛、意大利的野生盘羊等。

其实,在多莉羊出生以前,当时中国早已克隆出了鱼、鼠、牛、羊、猪等多种动物,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就是做克隆的,但是当时在中国叫做核移植。我们知道动物体内具有一类能自我复制和多项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当时我国做的都是胚胎细胞克隆,而多莉绵羊是用体细胞克隆出来的。体细胞和胚胎细胞不一样,它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很难回到胚胎细胞时期的性状。因此,多莉羊的出现说明高度分化的细胞能回到胚胎细胞的状态,这是生物学上一个非常轰动的成果。它证明,原来担负某一特定功能的成体细胞的细胞核,当它被植入去核卵细胞后,就会转化成全能干细胞的细胞核。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和多项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

奇妙的科学探索

一个单一的细胞受精卵怎么能够孕育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直以来,这都是生命科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就像卵子在邂逅后就繁衍出了我们所有的细胞一样,这个问题也衍生出了一系列其他的问题。受精卵这样一种原初的存在,最终却能够变化出上亿个细胞,构造出一系列彼此相联的器官,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机体,这的确是一件神奇的事情。这一变化的进程是怎么样的?如果能够了解这一点,就有可能让我们离生命奥秘的破解更近一步。

如今,科学界终于找到了一条线索,看到了接近这一终极知识的一点希望:那就是胚胎干细胞。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细胞,出现在蹙精5~6天后的胚胎内部。说是胚胎,其实还只是由百来个细胞构成的胚泡(也称囊胚)。它们有何出众之处?很简单:是它们孕育了所有的机体组织,而这是受精卵分裂产生的第一批细胞无法做到的,那第一批细胞要么是形成另一个胚胎,要么是死掉。具体说来,这种神奇的生命细胞会随着自身的不断增殖而出现分化,逐步地获得它们最终形成的器官的功能。它们的可塑性无与伦比,以至于科学家称干细胞研究是人类进行的最奇妙的科学探索之一。

克隆按术双刃剑

1996年多莉羊的出生造成人们的恐慌,很多人误认为使用干细胞进行的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是一回事。人们常常把治疗目的的克隆与生殖目的的克隆混为一谈。确实,两者从技术层面上说是完全相同的。不过细胞核移植研究不应该因为与我们所谴责的生殖性克隆关系紧密而受到影响。治疗性克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能与病人完美匹配的胚胎干细胞,而生殖性克隆则是为了培育克隆婴儿。

克隆技术对人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另一方面,克隆动物可能会导致生物品系减少,个体生存能力下降。以绵羊为例,科研人员从人体骨髓中提取干细胞,然后将干细胞注入胎羊的腹膜中,这样人体细胞就会通过新陈代谢和循环系统进入胎羊体内各个器官。羊羔降世两个月后,就会长出含有人体细胞的肝、心脏、肺等器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绵羊身上培育出可向人体移植的器官。此前,科学家已经成功培育出一个人体细胞占较大比例的羊肝。但是,这种器官移植技术也可能把对动物无害而对人体有害的病毒引入人体,从而引发灾难性后果,如同我们已经知道的HTV一样。

(吴万宏 摘自《科学大众(中学)》)煮鸡蛋的学问

赵蛊基

你会煮鸡蛋吗9提出这个问题一定有人说我弱智,谁还不会煮鸡蛋9将鸡蛋放进锅里,加水、点火,约摸时间差不多了,捞出鸡蛋,倒掉锅里的余水。这不是很简单吗?

直到朋友送我一个德国造的煮蛋器,我才知道原来鸡蛋也可以这样煮。煮蛋器带有一个标有刻度和标记的塑料量杯,凹形的底部嵌有一根钢针。这根钢针是用来将鸡蛋扎眼的,以利于从内部加热,提高加热效率,鸡蛋还不易爆裂。先用量杯向煮蛋器里加水,若要煮老点就多加些,若喜欢嫩点就少加些,再将扎眼的鸡蛋放入煮蛋器里的支架上(扎眼端朝上放置),最后使煮蛋器通电。时间不长,蜂鸣器鸣响,鸡蛋煮熟了。

看起来德国人的办法挺麻烦,可是与我们的方法比较起来,你会发现它有许多优点,其一,不用担心把鸡蛋煮老了或煮不熟,老嫩由你加水的多少已经决定了,只要按照量杯上的标记加水,就能得到你要求的效果,其二,用不着看时间,煮好后会自动报警,其三,可以合理掌控时间,让鸡蛋达到最佳营养状态,其四是最明显的优点,即高效、节约。鸡蛋煮好后,煮蛋器里滴水不剩。比如,我煮7个鸡蛋只用相当于三调羹的水量,用时5分钟。通过我多次的对比试验,用煮蛋器至少能节约用水80%,节约用时65%,节约热量65%。

简单的煮鸡蛋,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用那样传统的方法煮,谁也没去想里面的学问,然而,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需要这样的学问。

克隆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生殖性克隆人 犯罪

中图分类号:DF6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克隆技术的诞生,与克隆技术有关的各种伦理和法律问题也随之而至,生殖性克隆人行为便是其中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对生殖性克隆人持否定态度,有许多国家将生殖性克隆人认定为犯罪行为。

笔者认为,生殖性克隆人行为应当由刑法规定为犯罪,用刑法来规制这一行为。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试图架构起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大致轮廓。

一、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概念

凡故意将克隆的人类胚胎植入人的身体或者动物的身体的行为,即是生殖性克隆人犯罪。

二、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犯罪构成

(一)就客体而言,生殖性克隆人犯罪所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具体说来,生殖性克隆人犯罪所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侵犯了国家对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克隆技术的监管制度以及人类的生命尊严(或者说是人生命的神圣性与唯一性)。一方面,国家通过对动物克隆技术和治疗性克隆技术实施监管,可以有效地使现代高科技生命技术与当代伦理学相符合、与整个自然环境相和谐,使克隆技术这一尖端科技沿着为人类增造福祉的方向发展;生殖性克隆人则是对人类进化的反动,直接破坏保障人类与自然相和谐、技术与文明相促进的国家克隆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命尊严(或者说是人生命的神圣性与唯一性)是人类整体所享有的神圣权利,每个公民都拥有自身基因特征惟一性、独特性的权利,生殖性克隆人技术则是对公民这一独有权利的直接破坏,这将导致生命关系的无序化,而“生命关系的无序化,将会导致社会的严重混乱”, 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二)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生殖性克隆人的行为。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活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构成犯罪既遂所需具备的犯罪客观方面主要包括行为人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或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的威胁,这种危害结果或威胁和危害社会的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具体说来,犯罪既遂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结果犯的既遂。结果犯,是指以法定的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的犯罪。简言之,其既遂只有在犯罪行为已导致法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时才能构成。例如,故意杀人行为,被害人已经死亡;盗窃行为,财物已被窃为己有等。(2)危险犯的既遂。危险犯,是指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足以发生某种严重危害后果危险的犯罪。这种犯罪,即使严重危害后果尚未发生,也构成犯罪既遂。危险犯主要是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如放火、决水、投毒、爆炸罪等。(3)行为犯的既遂。行为犯,是指以实行法定的犯罪行为作为犯罪构成必要调剂那的犯罪。对于这些犯罪,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行为,就构成了既遂,无需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例如,脱逃罪、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等。

笔者认为生殖性克隆人系行为犯,即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生殖性克隆人行为,即行为人实施了故意将克隆的人类胚胎植入人的身体或者动物的身体的行为,便构成犯罪。之所以如此认为,是因为如将生殖性克隆人看作为结果犯,则需产生法定的危害结果——产生出克隆人——才将此行为认定为犯罪,否则不认定为犯罪,这样便会鼓励生殖性克隆人的研究,因为在没有出现克隆人之前是不受刑法追究的;而如将生殖性克隆人看作为危险犯,因为现在克隆人还没有出现,所以究竟在何种状态下才算作出现克隆人的危险,将无标准衡量。综上,我们只能把生殖性克隆人视作行为犯,一旦有生殖性克隆人的行为,不管其是否已产生了危害社会的后果,我们都认为其为犯罪;这样将会更有利于对生殖性克隆人的控制,使得动物克隆技术和治疗性克隆技术都沿着有利于人类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就主体来看,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生殖性克隆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科学技术,由于资金、技术及能力等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其很难为普通公民所掌握。因此,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主体便不可能会是一般主体,而只能是那些掌握和利用或者有能力和条件掌握和利用克隆技术的人。显然,这里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具体来说,下列两种人都有可能成为该罪的主体:(1)从事动物克隆技术研究或治疗性克隆研究的科研人员。因为从事克隆人工作,要求有从事动物克隆或治疗性克隆的技术背景,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动物克隆、治疗性克隆、生殖性克隆人三者是一脉相承的:从动物克隆所引致的应用于人体的研究上来看,一个是治疗性克隆,一个是生殖性克隆人;由于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对象为人类早期胚胎,而这一领域的成熟恰恰是生殖性克隆人所需要的,因而不排除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技术人员因利益驱动而向生殖性克隆人突发袭击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动物克隆与生殖性克隆人所需要的并不是克隆的机理,而是大量的试验所累积起来的成果,因而从事动物克隆的人受到利益驱动而去从事生殖性克隆人的科研人员会大有人在。(2)从事动物克隆技术或治疗性克隆技术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这些法人或组织由于有条件掌握和利用动物克隆或治疗性克隆技术,也有可能会利用这些技术去从事危害社会的活动,因而也可以成为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主体。

(四)在主观方面,生殖性克隆人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并要有克隆出人的犯罪目的。

根据《刑法》第14条规定,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故意具有两方面特征:其一,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二,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可以发生在直接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各种犯罪中。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笔者认为,如果行为人的目的是克隆出人,追求克隆人的出生,并有从事生殖性克隆人人的行为,则此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行为人行为构成生殖性克隆人罪。如果行为人的目的不是克隆人,而只是通过延长治疗性克隆研究期限(我们假设目前所规定的14天毁胎期限对于治疗性克隆来说,时间太短,难以取得更大发展)的方法以取得更大成果,此时行为人的行为我们不认为是生殖性克隆人罪,因为行为人没有克隆人的目的,但因为行为人已经突破了治疗性克隆的时间界限,因此也就伤害到了可能有生命感知的人类早期胚胎,鉴于生殖性克隆人的敏感性,笔者认为也触犯了刑法,但究竟符合何种罪名或者是否应该加以新罪名 则不是本文需要探讨的内容。

三、生殖性克隆人犯罪在刑法典中的配置

生殖性克隆人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生命科技犯罪,很难并入到现行刑法典的任何章节中。我国有学者提出了“辅助生殖 犯罪”的概念 ,认为有必要在我国刑法典中设立辅助生殖犯罪(并认为该罪系一类罪),并在该类犯罪中设立以下几个罪名,如非法转让辅助生殖技术罪、非法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罪、代孕罪、从事代孕业务罪、生殖性克隆人技术开发罪、非法买卖受精卵、胚胎罪及非法买卖遗传物质罪等。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沿着这一思路来解决我国立法中的一些不衔接的地方,将生殖性克隆人犯罪也并入到辅助生殖犯罪这一类罪中,在将来刑法修改时作为独立的一节。

(作者:法学硕士,山东英才学院文法学院教师,迄今已在国内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 生命法学)

注释:

治疗性克隆,是指从需要治疗的病人身上提取一些细胞,然后将该细胞的细胞核置入到一个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之中,重组的卵细胞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刺激之后,开始自行分裂增殖,直至形成一个早期胚胎(在任何时候,都不考虑把该早期胚胎接种到子宫里,这就排除了任何妊娠和孩子出生的可能性)。从这个早期胚胎中可以提取到对生命成长发育起主干作用的细胞——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经过相应的定向诱导发育的处理,便可以发育成病人需要的各种组织,由于再造的细胞及组织的基因与病人的基因相同,因而以往在器官移植中经常出现的排异反应的难题便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生殖性克隆人,其起始的步骤完全相同于治疗性克隆,即从某一供体身上提取少许细胞,然后将该细胞的遗传物质置入一个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之中,经过刺激后,重组的卵细胞开始自行分裂,直至形成一个早期胚胎。如果将早期胚胎植入受体的子宫内,完成受孕、发育和产子过程,就是达到了生殖性克隆人的目的。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将体外培育的早期人体胚胎终止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而后者必须将在体外培育的胚胎移植入代孕子宫孕育成人,这种人体胚胎是无性生殖的产物。

倪正茂.科技法学原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第442页.

澳大利亚2002年《禁止克隆人法案》中,将“故意在体外培养一个人类胚胎时间超过14天(不包括胚胎发育暂停的时间)的行为”单独规定为一个独立的罪名。

生殖技术是指将在自然状态下性与生殖本来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方面分离开来,一个是将生殖从性分开的技术,这就是控制生育或生育调节技术,另一个是将性从生殖分开的技术,这就是辅助生殖技术。辅助生殖技术主要解决不育问题,主要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和胚胎的冷冻保存、配子输卵管移植、母亲、单卵泡浆内显微注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助孕、无性繁殖或人的生殖性克隆人等。参见邱仁宗、翟晓梅主编:《生命伦理学概论》,第57页,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克隆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生物技术;伦理问题;思考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深远。而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已成为世界的焦点议题。如何合理的应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和社会,是众多学者和科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正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许多与生物无关的角落。生物技术的发展至今已经揭示了许多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但生命现象极其复杂,目前仍有许多课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在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组织工程等研究和实际应用等领域取得了成果。

(一)克隆技术。克隆原意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克隆技术首先用于动物,动物克隆就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由动物细胞产生的遗传形状相同的动物个体。克隆羊多莉是首例克隆成功的动物。动物克隆为我们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妙及人类的自我认识展现了全新的视野。

(二)胚胎干细胞。干细胞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干”作用的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分为三大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之所以全能,是指它可以分化成人体全部细胞类型,进而构建心、肝、肾、肺等多种组织和器官,最终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全能干细胞再进一步分裂、分化中又形成了各种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是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三)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以这种生物为原料,加工出来的食品都被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在欧美应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资料表明,在欧洲,玉米钻心虫每年要毁坏4000万吨玉米,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7%,但是如果把分离出来的抗钻心虫基因植入玉米中去,就可培育出抗虫害的玉米,这种玉米就是转基因食品。

二、现代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

(一)关于克隆人的争议。从“多莉”羊的克隆成功,待几年来其他克隆动物的尝试,克隆技术正不断发展。目前科学界把对人体的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科学界和伦理界对治疗性克隆普遍支持。但生殖性克隆,即克隆完整的人则遭到很大的抵制。克隆人给伦理道德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外,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使人伦关系发生模糊、混乱乃至颠倒,进而冲击传统的家庭观以及权利与义务观。

(二)胚盘干细胞研究中的生命伦理问题。由于胚盘干细胞的制备是离不开人类卵子、胚盘以及克隆技术的,而卵子与胚盘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宗教界被视为是生命的起源,与活着的婴儿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许多国家是被严格禁止的。坚持认为可以用人类胚胎做实验的人认为:1、早期胚胎仅是一团细胞,尚难称其为人的一条生命,从胚泡内细胞培养成人的胚胎干细胞,并没有杀死细胞,只是改变细胞的命运;2、培养胚盘干细胞是用于治疗现在还无法治愈的组织坏死性疾病,让病人恢复健康,完全是合乎人类伦理道德。

(三)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对转基因食品发展有两种态度:支持者极力宣传其带给人类充足的粮食和新型抗病虫策略;反对者则强调人为地用基因技术改变神武,会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基因表达调控是个复杂的生命现象。目前,人类对基因的活动实施了解还不够透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中组后的结果。1993年英国的一份报告列出了一些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应用的来努力方面的主要担忧:1、人类基因转入食品动物,如将人类基因因子与凝血的蛋白质的基因转入绵羊中;2、某些宗教团体禁止食用的动物基因转入他们通常食用的动物中,这可能触怒犹太人和穆斯林,列入将猪的基因转入绵羊;3、动物基因转入植物中,可能会引起一些素食者的特别关注。

三、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存在的伦理问题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发人深思。为了促进生物技术的和谐发展,应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科学预言,21世纪是生物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普及大众伦理学知识尤为重要,设置伦理学咨询机构,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伦理学知识,增强大众的伦理学意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伦理水平。同时,我们还应改变传统伦理观念,发展中国特色的生命伦理学。总体上,生命伦理学应和国际生命伦理学保持一致,但又要保持中国的特色。另外,培养生命伦理专业人才,解决人才匮乏的局面。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任道重远,生命伦理学人才匮乏问题需要解决,设置生命伦理学专业,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势在必行,特别应注重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

四、结语

克隆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激发 欲望 培养 方法 促进 发展 学会 评价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及其自主学习。然而对于一直在家长的呵护、教师的灌输之下的初中学生来说也是一道难题。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成功实现角色的转变,变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撑起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呢?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可从以下四个面去努力。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心理学家认为: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要学生自发学习,激发其欲望是前提。所以在学生学习每课之前,我首先去努力捕捉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文本因素,从而使学生自发地去自主学习。如《三个太阳》一课,这个课题,新颖醒目,给学生充分想象、深入思考的余地,是一个触发自主学习欲望的激发点。于是我的课文导入就从此处切入:“同学们,你们说天上有几个太阳?”学生用反问语调答道“一个呀?”有学生想了想说,“古时候有十个!”“对,我国古代传说‘后羿射日’中说的。可老师告诉大家的是天上有三个太阳,不信?你们可以打开课本第十九课!”学生好奇地打开课文,发现课题的的确确是“三个太阳”。还没等我“发号施令”,学生已经自主阅读起课文来。为一解心中的疑惑,尽管这篇通讯很长,但学生都一气呵成地将文章读完。读后就个个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三个太阳是女画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这三个太阳一个代表早晨,一个代表中午,一个代表下午!”“象征南极没有黑夜的特点!”“象征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夜以继日忘我献身精神!”……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个个忘我地投入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还给出了连女画家自己都说清的“三个太阳”寓意的答案。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仅有自主学习的欲望是远远不够的,尚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在学生有了学习欲望后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如,阅读一般的课文可以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即初读课文时从整体上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细读课文时,再逐部分看,每部分写的是什么?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写得怎么样?最后再从整体上总结一下,本课自主学习所取得的收获,以及对课文内容及其思想的总体感受,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去学习应用。为巩固自己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还可去拓展阅读课外同题材或同作者文章。还可按体裁去自主阅读。如说明文可抓住说明文的类型、顺序、方法,语言特点等要素;议论文可抓住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自主阅读时就有法可依,自信心也将随之增强,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发展

要发掘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就需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多引导,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在教材的可疑之处诱发学生去发现,去争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发展。如初中的《奇妙的克隆》一课,与小学的《神奇的克隆》课文内容、结构、方法都相似:都是通过孙悟空拔毛变出成群的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来等有趣的例子来揭示克隆;通过动、植物的繁殖与嫁接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以此进一步解释克隆的含义;通过单细胞繁殖、高级动物克隆出“多利羊”以及通过克隆技术挽救“濒临灭绝的动物”和为人类造福等具体实例来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与作用。所不同的是:小学列举的例子都是较少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语言活泼;而初中例多,语言多用科学术语。在教学要求上小学只要求学生知道,是通过举例来说明;初中不仅要学生说出“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术语,还要说出说明某一方面知识时所采取的说明顺序。在主题上,小学只点到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而初中则提醒学生:克隆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所以我在教学初中的《奇妙的克隆》一课,先迁移小学知识:让学生应用小学所获得的知识来自读课文,相互交流;再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比较两课的异同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弄懂“换核”等科学知识以及克隆技术的发展详细过程,引导学生由小学的举例说明变为初中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术语等;最后让学生“去发现,去争论”:探究克隆技术“喜”在哪里?“悲”在哪里?怎么办?使学生的潜能真正得到发掘与发展。

四、学会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主学习结果反思型评价:哪些已经掌握,无需再多划时间;哪些还没有掌握,需要去巩固;哪些仍有疑惑的,需要进一步去探究。比如在基础知识方面,字词是否都理解掌握,该背诵的段落是否都会背诵;在阅读理解方面文章的思路是否理清,结构是否把握,人物形象特征是否了解,主题是否知晓;写作特色方面,文章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最具匠心之处是什么,哪些值得学习与运用等。对于这些方面的评价可先自评,然后同学相互评,老师适时地点评。还可以通过练习自测,同学间相互抽测等,从而进一步巩固与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四步,有效地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较好地为学生撑起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这把金钥匙,从此去开启科学文化殿堂的大门,让学生终身发展。

上一篇:水处理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冶金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