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

时间:2023-03-18 01:45:54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第1篇

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消弭战争

新华月报: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拉开了序幕。60余年后的今天,在中东地区,美国正准备制裁伊朗:在东亚地区,美国总统奥巴马则高调宣称要重返。在这种情境下,您觉得《长津湖》的出版有哪些历史意义?

王筠:首先我觉得《长津湖》这部小说传递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内涵,就是信仰的力量。这是60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克敌的秘密所在,也是60年后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我们现在要从并不遥远的过去,寻找信仰的源泉。另外一个意义在于,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的拐点。知道长津湖战役的人少,我们说到抗美援朝,大多会想到上甘岭等战役,这些都是在长津湖之后了,如果没有长津湖战役的胜利,就没有二次战役的胜利,后面的就都不存在了,美国人当时就打到鸭绿江了。有了这一战,才有后来的停战谈判。所以长津湖战役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新华月报:当时新中国成立才一年,百废待兴,长津湖战役的推进意味着什么?

王筠:1949年在天安门上振臂一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自己认为站起来了,别人不承认,国际上不承认。即便是日本人,也看不起我们,令日本人真正意识到中国强大的,就是抗美援朝,日本人怕美国人,而我们把美国都打趴下了。抗美援朝的胜利,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提高了。

新华月报:回顾抗美援朝,您怎么理解整个朝鲜战争?

王筠:我们所说的抗美援朝和朝鲜战争,实际上是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这两场战争都是爆发在朝鲜。不同的地方是,从时间上来讲,朝鲜战争爆发在1950年6月25日,抗美援朝是在1950年的10月25日,相隔4个月的时间。从战争的结局上来讲,朝鲜战争按照国际上的说法是打了个平手,“三八线”开始,“三八线”结束,但是抗美援朝我们打胜了,我们出兵的时候,已经打到鸭绿江,我们不仅仅把他们顶住了,而且还把他们赶回到“三八线”以南,最后是停战谈判。

新华月报:停战谈判后,中美两国的关系改变了。您觉得抗美援朝对后来的改革开放有哪些影响?

王筠:现在中国和美国,是两个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国情的伟大国家。回顾60年前的这场战争,今天我们会想,能不能不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打交道,而是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互助共处?我们不惧怕战争,我们5000年的血脉里,有一种韧劲,不屈服于任何压迫,当然,我们更渴望和平。前一段时间,希拉里・克林顿在纪念尼克松访华40周年的时候,有一个讲话,大意是说,如果美国没有和中国的对话,如果全球的事务没有中国人的参与,很多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战争是政治的另外一种方式,战争的最终目的还是消弭战争,是和平。

新华月报:您能就《长津湖》的出版谈谈其在当下现实意义吗?

王筠:《长津湖》当下的现实意义在于,80后、90后的一些孩子不了解历史,说抗美援朝我们流了这么多的血,付出这么大的伤亡,而且当时国家那么穷,有没有这个必要?今天来看,没有这场战争,我们就没有60年来和平发展的环境。如果不出兵,美国直接控制朝鲜,南边有台湾,北边有朝鲜威胁到我们的战略空间。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改革开放,世界的格局就会重置。任何问题,都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看。所谓真实是进入当时的状态

新华月报:《长津湖》是第一部真实还原长津湖战役的小说。您既然走访了这么多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老同志,掌握了大量的真实材料,为什么不用纪实文学而是选用了长篇小说这种文体来表现呢?

王筠:我觉得问题是这样的,只有小说,才能够更好地去表现一些细节,命运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细节才能最大限度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

新华月报: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长津湖战役并决定写这部小说的?

王筠:我上艺术学院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是在1991年到1993年这个期间,将近20年了吧。历史这种东西,很多跟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不一样,有好多扑朔迷离的地方,也往往因此容易吸引人。但怎么写,写什么,我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契机。近几年,当年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老部队――第9兵团,有3个军,20军、26军、27军,很多幸存的老同志,我们接触他们之后触动特别深,我知道要写什么东西了。

新华月报:写这部小说您采访了多少人,采访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王筠:前前后后将近100人。很多老同志的家属也参与了这场战役。我找到他们,他们回忆起很多真实的细节,非常震撼心灵的细节,这些坐在屋子里是想不出来的。通过接触这些人,我跟他们一起交流。我觉得,关键并不在于我搜集到了什么资料,而是我进入当年长津湖畔的那种状态,找到了那种感觉。写起来,非常有体验感。我写长津湖,必须在一种很宁静的状态下慢慢地写,很多时候,写着写着自己就流泪了。当然,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悟。当时我流泪的地方,现在回头来看,可能觉得很平常。当时为什么会流泪呢?因为当时在这种状态中,自然而然就流泪了。

新华月报:这里会遇到一个问题,您采访了那么多老同志,获得了很多材料,你是怎么去辨析和取舍这些材料的?

王筠:处理比较宏大的历史题材的作品有三个原则。首先是真诚地去还原它。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双方都不愿意回忆的战役,中美军人都不愿回忆。美军陆战一师的作战处长鲍泽上校有一段回忆录说:“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其次这一场血战太过于残酷。残酷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有必要真实地去面对。在还原过程中,要锤炼出一种精神。再次就是要把它诗化,要很艺术地来处理它。当然不能走得太远,我就担心一些老同志看了后,会质疑这不是当年的情况,最重要的还是要真实。

新华月报:关于真实性,您能举一些印象比较深的例子吗?

王筠:军队作家写战争小说是正路,战争小说除了文艺小说共有的品质之外,还有很多特殊的真实细节。比如说枪,当时我们的枪很差,都是一些从日本人、那里缴获过来的武器,大多数是5发子弹的步枪,打一下拉一下枪栓。美国人有卡宾枪,还有一种M1式步枪,相当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部队装备的半自动步枪,8粒子弹能一下打出来。还有我们的战士们穿的是胶鞋,零下几十度,脚一溃烂就淌血水,接着胶鞋就冻在

脚下,脱不下来,一脱皮都撕下来了。脚又不能烤火,一烤火更麻烦,只能捂着,慢慢暖过来。最后好多战士都截肢,我小说中写到一个细节,整个山谷里面都是截下来的残肢。平时被雪盖住了,大风一来,吹开了雪,就露出满山谷的残肢,触目惊心。

新华月报:这种胶鞋是解放鞋吗?

王筠:不是,是回力牌胶鞋,银白色的,这个鞋是解放上海时,工人阶级送的鞋子。当时大家都舍不得穿,打美国鬼子的时候,才拿出来穿,这个鞋走起路来很轻松,但没想到零下三四十度的时候会粘脚。

新华月报:抗美援朝,我们中国是以弱胜强,无论是武器还是信心,我们都不能跟美国比,但最后我们还是胜利了,完成了战略上的部署。

王筠:伟大。是否要出兵朝鲜,实际上当时中央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但是决定要打这一仗。憋了一股气,这股气是因为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敌欺辱。我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弱小的民族了。信仰这个东西,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从小的方面来讲,人类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为什么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呢?我们当时刚把日本人打败了,把打败了,刚分了两亩地,分了一头牛,美国人又来了,牛可能要没了,为了一头牛,我要战斗。

新华月报:现在年轻人不了解这些,恐怕很难进入到那种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

王筠:对过去的东西不了解,人就没有根底,对一个民族来说,就没有根基。现在不少年轻人说,当年如果我们不出兵,美国就把朝鲜半岛给统一了,朝鲜人民就会过着韩国人民那样的幸福生活。

新华月报:朝鲜经济、军事实力跟“经互会”这个体系是有很大关系的。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前,朝鲜南北的差异没有这么大。如果只以冷战胜利者的眼光来打量失败者就错位了。

王筠:要历史地看问题,不能因为现在朝鲜的经济情况而否定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我讲一句盛世危言,和60年前相比,我们现在的环境更严峻,现在美国人高调重返亚洲,我们还有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等。我们要发展经济,但别人提出中国,要遏制你。在这样的形势下,《长津湖》的出版是很有意义的。

新华月报:《长津湖》里面有两条线:一条线是从志愿军方面来写的,另一条线是从美国这方面写的,你是怎么去表现美国这条线的?

王筠:小说中我写了很多美国人,包括杜鲁门总统、麦克阿瑟将军、沃尔顿将军、阿尔蒙德将军等。基层的,我写了一个上尉、一个中尉、一个下士、一个黑人士兵,还有一个随军牧师,随军牧师当时在朝鲜有很多的,朝战结束时,有2000多个牧师,我还写了一个随军记者。这些人物是虚构的,不可能把60年前的每一个人物的动作都记得很清楚,里面有想象的成分。创作这些人,从高层到士兵,我有一个原则,这些人是敌人,但并非是坏人,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和信仰。他们到朝鲜去,是因为他们觉得美国的利益受到了损害,美国的价值观遭到挑战。美国高层是从战略空间来考虑的。基层的官兵有自己的信仰、英雄主义和国家主义。当然,他们也想回家过圣诞节,最后他们也会怀疑,为什么要跑到朝鲜来打这一仗。传递精神信仰的伟大力量

新华月报:小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具,是一个锣,从头到尾,反复出现。您想通过这个道具表现什么?

王筠:这个锣是“三元里抗英”之后,吴铁锤的祖上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打过英国人,打过日本人,打过,最后到朝鲜战场上。我把它当成一种民族精神的外化和传承。战场上,一个连的士兵全部冻死了,吴铁锤自己一个人在敲锣,最后把锣给敲碎了。

新华月报:两个不同价值观的民族,碰撞到一起了,这个现象很有意思。

王筠:既有信仰的碰撞,又有文化的对抗,不光光是刺刀、枪炮你来我往,两种文化的撞击更耐人寻味。比如说,美国的一个中尉被俘虏了,一个志愿兵要扒他的大衣――我挺冷的,你作为俘虏还穿着大衣,中尉不让,结果两个人撕扯起来了。教导员欧阳云逸出来制止了。这个事情平息之后,欧阳云逸跟这个美国中尉有一场对话。欧阳云逸说你们为什么要到朝鲜来?中尉说我要为上帝而战。然后中尉又说,这么冷的天,你们这里有没有咖啡可以喝?欧阳云逸说,我们不喝咖啡,中国军队是不喝咖啡的。中尉当时不理解,我们一杯咖啡就可以提供热量。欧阳云逸说,我们有茶。

新华月报:咖啡和茶,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的隐喻。对于欧阳云逸这个人物。您是怎么把握的?

王筠:欧阳云逸在我的设想中,他是一个知识分子。解放上海之后,很多知识分子参军。打长津湖战役的部队是新四军的老底子,新四军都在江南,江南是鱼米之乡,大多家庭比较富裕,富裕的人家儿女就可以读书上学。所以说新四军能打仗,有文化,讲感情。欧阳云逸这个知识分子有什么特点呢?有文化不用讲了,他在英国读过书,在上海洋行里工作过,会流利的英语。我是把他作为两种文化的联络员、协调员这种角色来刻画的。他的优点是很谨慎,很认真,纪律性很强。他的弱点是认死理。最后他带着一个连的人站夜岗,都冻死在阵地上。美国士兵他们就不去守夜岗嘛,零下30度就在帐篷里喝咖啡,天亮以后再去。但欧阳云逸带着士兵时时刻刻盯着,防止美国人过来,最后人都冻死了,也不离开岗位。我们在肃然起敬、震撼的同时,并不希望今天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新华月报:巧合的是,同样取材于长津湖战役的好莱坞大片《严寒十七日》不久即将上映,您怎样看这部电影?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第2篇

徐嘉莉

摘要:

向往英雄辈出的岁月,崇拜那些纵横疆场的战士,但唯有经历过战争,方知和平的珍贵,历经了生死,才明白生命的精彩,唯有亲身访问了解才能回顾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争格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前 言

实践内容:关于访问新中国成立前抗战老兵的战争经历

一、慰问抗战老兵王冬生

在亲身访问中得知,老人参军那年仅仅18岁,在现在看来,也是一个需要家长呵护与关爱的孩子,但由于家境的贫寒,老人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入伍参军。老人说,跨过鸭绿江时,最牵挂的是家人,但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打赢这场战争,如何使自己的队友能够更少的受伤,那时的他们甚至已经写好了遗书时刻放在自己的身上,只希望战死沙场后能够有一丝的希望让家人看到自己的遗书。在路途上他们还曾遇见了许多不满十岁的儿童,以不同的语言得知他们的父母被敌人杀害,又饿又冻,儿童的哭声总是环绕在他的耳旁,这更加激起了他们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迫切。

二、感慨红色精神永不忘!

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里,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为了美好的明天而战斗,甚至可以牺牲,这在如今听起来似乎像是口号,但是,那个时代的人,只有这样美好的理想,才能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从来没想过失败,一直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老人说他的精神支柱就是共产党、、思想、祖国人民和受压迫的朝鲜人民。正是由于这些红色精神的支撑与坚持,才能有与美帝国主义相抗争的信念,才最终使战争获得胜利。

三、抗战老人王冬生后语!

老人还说:战争虽然使他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但是在红色革命中所学习到的精神是永远不能够磨灭的,经历了更多也成熟了更多。不管战争多么残酷,环境多么艰苦,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而如今的党和国家也没有忘记他们这批老战士,每个月都会有一定的抚恤金,这也不禁使我们为这位老战士与我们的国家感到自豪与骄傲。

访问目的:传承和弘扬十精神,通过访问抗战老兵,使我们更加了解历史,正视历史的同时树立报国之志。另外,通过慰问抗战老兵,让支部成员感悟英雄的抗战史诗。更重要的是,作为民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都会成为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对自己国家历史的正视以及爱国情怀的培养为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对外交流人才奠定基础。

社会实践意义:本次寒假社会实践调查,可以对我国抗战老兵有一个新的了解。另外,慰问抗战老兵,有利于我们更加了解历史,感悟抗战时期的民族恩仇。更重要的是,本次活动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更对以后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交流人才奠定基础。

结束语:论社会实践调查的重要性!

采访后感言:

而我们在60年后的今天,回首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需要看到,中国人民保护自己国土的决心从未动摇,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是不容抹杀的……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一批批英雄人物,如、、罗盛教、冒岸英以及千千万万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奉献出自己一份力量的战士们,正是他们在民族大义国家危难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将青春付于战火,将鲜血染满土地,才有我们如今的祖国和平与社会和谐。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第3篇

一、源于生活的细节让学生亲切。许纪霖教授曾说过:“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把被教科书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最可爱人》一课的重点是对战斗英雄、英雄事迹及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学习。对于这一重点,我首先播放《上甘岭》的视频片断,然后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课文中关于、的事迹的叙述。然后教师请课前做准备的学生表演《一个苹果》的故事。生动的表演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感想。体会志愿军战士身上体现的伟大精神有哪些?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学生进行课堂发言)使学生在看、听、读和说中体会志愿军战士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深刻体会“最可爱的人”含义。

二、 抓住历史嫁接的桥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为了使学生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1)幻灯片展示图片“‘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空军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图片”、“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图片”、对战争的态度(“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邻邦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对出兵朝鲜作战的分析(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不力,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展示图片后请学生讨论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要求学生采用课本语言做出回答,对学生的发言在肯定的同时进行汇总明确知识。(2)学生体验下列命题:在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情况下,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你认为中国该不该出兵?

(3)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学生对课文基本知识了解后,用幻灯片展示相关资料,(如:国内人民踊跃参军、大力支援的数据和图片等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出示资料:全国捐献款这是截至1952年5月全国人民捐献的款项,此数为旧人民币金额,折合新人民币为5.5650亿元。可买飞机3710架。

三、源于情感的细节让学生感动。为了更好地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我出示了一组数据: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敌军109.3万余人,其中美军39.7万余人,同一时期,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伤亡、失踪和被俘62.8万余人。美国开支战费400亿美元、消耗作战物资73OO余万吨。中国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消耗作战物资560余万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者共36万余人,其中有14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在战斗中牺牲11.5万余人,事故伤亡和病故等非战斗伤亡2.5万余人),在战斗中负伤22.1万余人,失踪、被俘2.9万余人。之后我深情地说:同学们面对这组数据你们有什感想?学生被震撼了纷纷发表感想(相信每一个学生面对着这样的数字化细节,一定会把学习英雄,付诸行动的激情植入自己的心中)我么加以小结: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些烈士,他们响应党中央和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为了支持朝鲜人民抗击侵略者,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三千里江山的和平和祖国的安宁。祖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这只是我多年教学中的一个教学案例。当然,与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等有关的历史细节总是有不少,一堂课45分钟是有限的。有限的时间里要把众多的细节都用上不可能。由此细节的筛选就显得异常重要。我们应当围绕教学目的选择与教学重点紧密相关的最典型的细节。并且要将关键的细节用在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也就是最关键之处:让细节使的历史事件的高潮更加激动人心;让细节使历史人物更加丰满和栩栩如生;让细节使得历史情节更加感人。有谚语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喻在细节决定成败抓住细节,就抓住了课堂生命的全部。让新课改的理念内化在一个个教学细节中,让历史的魅力由一个个细节迸发,让学生的心灵感受真意与生活。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第4篇

一、课堂导入要有智慧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好坏。它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入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何谓“导入”?“导”就是教师引导回忆一些与课文有自然联系的人或事,其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入”就是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课堂导入的智慧多种多样,如利用兴趣导入,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执教《人有四个宝》一文时,一位老师这样导入:“你们愿意做聪明的孩子吗?”“每个人都有四个宝,如果你学会这四个宝,你就会变得聪明起来,那么,这四件宝是什么呢?”这位老师运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课题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围绕文章标题导入,如《梦想的力量》一文,引导学生把握两个问题: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如何实现的?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领略课文的精妙构思;利用讲故事导入,学生更易集中注意力。小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在上课之前,老师如果说“让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学生瞬间就会安静下来,眼神里流露出渴望的眼神,专心致志地听讲,老师就可抓住这个有力时机,在学生集中精力听故事的同时,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导入新课。只要开动脑筋,就能开一个凤头。

二、对文本解读要有智慧

对文本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由于个人阅历和知识水平不同,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同,只有深入挖掘文本,才能为精彩课堂做好准备。

比如教学《风筝》,要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童年”这一主题意义,仅靠这一文本是不够的。不仅要选取与学生现有的生活世界相适合的“童年文本”,而且要选取同一时代不同现实世界(如不同国家)不同人的“童年文本”,还要选取不同时代同一年龄段人的“童年文本”。而且这些“童年文本”大多应能构成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美的文学作品,也要引用其他形式的材料,进行理性上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导读。同时,“童年文本”的质性不仅来自于成长中的自我心灵,而且来自于对自然艺术和社会人生的探索,文本的材料完全可以是“文学”的,也可以是“美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等等。我们要多种视界融合的材料,通过材料“质性”地选择融合,使这一主题显得丰富完满,使阅读意义的产生有丰富的背景。学生亲历阅读即可,我们不必太多地讲解,事实已经证明讲解并没有让学生获得精神意义的生长。

三、教学设计要有智慧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在导入时,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出示了抗美援朝的录像和解说,播放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战歌》,本以为学生会在设置的情景中走进文本,反复指导学生朗读,设计的问题自以为很巧妙,看似很到位,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学生看似动情地读书声好像缺点什么,始终不能入情入境。

其实,学生的朗读中缺少的是感情,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感动,因为学生缺乏对抗美援朝的深入了解,无法理解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那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深厚情意。

这让我对预设有新的认识。

(一)任何一篇课文教学的设计,立足点是学生的心灵,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与文本中情感的差异。

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教材中情感的差异,寻求感情上的共鸣,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在课前应搜集大量的抗美援朝的资料,通过影片、文字,创设深入体会情感的条件。在设计教案时,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预习时的产生的需求信息,如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想了解什么,这样学生才能把对抗美援朝的感情融入到课文的情感中。

(二)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朗读”不应成为教师浮于表面的技巧指导,而应成为感悟语言的一种方法。要将读和思结合起来,思考越深刻,情感体会就越深刻,因此,预设时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启发性、兴趣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如此,教学亦如此,只有教师的情绪才能点燃课堂的情绪,只有教师的激情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因此,智慧的教学设计要牢牢把握一点,要抓住课堂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内容的选择和环节的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

四、课堂教学要有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头脑是一个等待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头脑,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智慧才能捕捉住课堂教学灵感的火花。

尤其是当课堂预设和生成不吻合时,更需课堂智慧。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的没有激情的行程。”当课堂上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况时,教师需要敏锐地洞察,灵活机智地应对,这样才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注意宫殿这个词,想一想这个房子的主人是谁?”有的学生说是皇帝,有的说是皇太后,还有的说是上帝和教皇。伴随着一个个的回答,同学们不时哄堂大笑。其实,要想避免不必要的“笑场”很容易,只要课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开展以“圆明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就能丰富拓展课堂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另外,当学生说出上帝、教皇等答案时,只要老师展现足够的教育智慧和课堂艺术,迅速“救场”,就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

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教育机智,捕捉点拨的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就会极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第5篇

中国现代史学习板块中各个学习主题都设有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并没有做硬性规定而要求必须按此完成。设置教学活动建议的目的,一是为教师留置施展教学才华的空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大胆创新,而不是把教学仅仅局限于内容标准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从而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使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方法并不只有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而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三是把历史学习过程与认识中国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一点是中国现代史教学活动建议最重要的内涵。

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有这样一些内容:观看影视资料片、学唱歌曲和朗诵、请人大代表作报告、访问长辈收集口述史料、收集过去的购物票证、在地图上标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课堂交流自己了解的民俗文化、举办讲座、举办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小型展览会、召开介绍当代科学家的主题班会、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分组进行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调查等。

中国现代史教学活动建议大致有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注重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必须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历史现象,并对其进行纵向的或横向的联系、比较。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反映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现象。学生能收集到的票证一定种类繁多,除了粮票、油票、布票以外,可能还会有肉类、豆制品、煤、火柴、盐、酱油、香烟、酒类等各种票证以及工业券等等,票证的年份可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初都有。这些票证的种类、年份和购物的限量等都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联系和比较,从中了解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等。通过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丰富、市场繁荣的现象,才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感悟到我国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意义。

其次,注重收集与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的过程。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之重要一环,是开展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都蕴含有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活动内容。例如,观看历史纪录片的过程是通过影视资料真实地感受历史的过程(历史故事片也是历史背景资料的形象反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感;历史图片资料的收集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收集到的历史图片如果要作专题展览,需要进行选择,撰写文字说明,使图片反映真实的时代背景和史实片断;实施历史教学活动的报告会、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都有一个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的过程,不论是交流民俗文化知识,还是介绍两岸统一和,或是介绍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不做广泛的资料收集工作,不对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这些教学活动就无法很好地开展;有关中国现代史基本问题的重要资料反映在教材里只能是极少的一部分,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查找文献资料、报刊资料,收集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及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快捷地查找各类有用的资料,尽早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

还有,注重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社会调查,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了解中国基本国情。中国现代史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调查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内容,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是我国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失误和挫折。当然,“”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这个教训,就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因此,认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十分必要。访问长辈,记录他们在“” 中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这是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的基本过程。访问长辈,可以采取开小型座谈会或个别访谈等形式。由于长辈中经历过“”的人很多,各人的经历也不同,因此开展这项教学活动,首先要选择和确定好访谈对象,同时,还要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在座谈或访谈时,应当按访谈对象的原话忠实记录,有条件的可以既做笔记又做录音或录像。座谈或访谈结束后,要对记录稿进行整理,如果是几位同学都有记录,应互相核对,力求记录准确无遗漏。如果有录音,记录稿应与录音核对。整理经社会调查得来的口述史料,还需要参考其他资料,对于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做出解释或写上注释,加以说明。此外,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等,更加需要运用社会调查这一教学活动方式。

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在实施之时,须充分考虑所要达到的活动目标,要细致计划活动的步骤,还应加强对活动全过程的评价。

附教学活动案例

活动主题

学唱抗美援朝时的有关电影歌曲。

活动目标

(1)了解建国初期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

(2)从电影歌曲中感受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活动过程

(1)收集和抄写电影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的歌词歌谱;

(2)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或组织班级故事会,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谈谈自己对歌词意义的理解;

(3)学唱其中的一两首歌曲,并进行多次集体练习;

(4)在班级活动时组织小型抗美援朝电影歌曲歌咏比赛。

活动说明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第6篇

今年五一假期,笔者到山清水秀的千岛湖旅游,在千岛湖上游姜家镇龙川湾景区附近,采访了一位101岁的老“寿星”――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自己发明的“绿色养生”法,使他健康从容地在尘世间度过了101个春秋。

老寿星名叫刘省吾,刘老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他在战争年代眼睛受了伤,被转业回家。刘老在解放前是长工出身,退伍以后,他受不了清闲,坚持从县城搬到郊区居住。从此,刘老便与绿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绿色使老人心绪宁静。刘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恶劣的环境使刘省吾落下了一身病,刘老居住的地方有一片一望无垠的田野。没事时,刘老就拎着一张小木凳,慢慢地在田间小路上行走,闻一闻庄稼的气息,看一看行将放蕊的玉米花。累了,就放下小木凳,坐在地头的树阴里静静地听小麦拔节的声音。每每心情烦躁的时候,刘老就到地头转转,一看到那些长势喜人的农作物,胸中的不快就烟消云散了。刘老说,很多人进入老年后情绪急躁而易怒,多接触一下绿色植物,可以使人的心情平静下来,这对于养生大有裨益。

绿色使老人增添乐趣。人到老年,最害怕孤独。前些年,刘老的老伴生病住院半年多,家中只有他一人生活。渐渐地家人发现刘老患上了忧郁症,不爱言谈,整天坐在电视机前长吁短叹。后来家人有意识地让刘老种莱,渐渐地,刘老在菜园里找到了乐趣。刘老深有感触地说,蔬菜也有灵性,浇水锄草的过程中,心灵会得到净化,心绪会得到梳理。在亲近农事的过程中,刘老用心感悟着生命的博大与坚强,体味着晚年生活的乐趣,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绿色使老人远离颓唐。种花养草,可以怡情,能调节人的情绪,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刘老和老伴在家中养了很多花草,盆盆罐罐的摆满了窗台,就连篱笆边也种上宿根花。每天,刘老都像幼儿园的老师一样一丝不苟地为这些花草浇水,松土、掸尘,每一个动作都细致入微,仿佛在触摸自己年轻时的梦。刘老说,人到老年很容易精神颓唐、萎靡不振,而养花则可以振奋精神,心有寄托。“赏花乃雅事,悦心又增寿”,淡雅的茉莉花使人神志安宁,浓郁的郁金香使人清神恰心,幽香的康乃馨能让人唤醒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刘老深谙此道,他的卧室里就挂着一副“常在花间走,能活九十九”的对联呢。

绿色使老人心情常新。刘老兴致勃勃地对笔者说,人的健康长寿除了爱好运动,和谐的人际关系,精神愉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优美的居住环境。因此,刘老不但观花种菜,还全力打造“生态家居”。他将卧室的壁纸换成了淡绿色,床单、被罩等也换成了绿色,连窗帘都是灌木图案的。刘老在战争年代眼部受了伤,晚年视物模糊。他坚持每天目视墙壁半小时,几个月下来,眼疾竟然不治而愈!平时,老人吃的蔬菜全是自己和老伴栽种的,不施任何化肥,喝的水也是经过过滤的自来水。老人出来进去,眼里看的,手里握的,心里想的,吃进肚的,全是“绿色”的,这使得老人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清新的氛围之中。老人说,每天生活在绿色的环境里,如同生活在大自然中一样,清新淡雅,安祥静谧,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总觉得全身有使不完的劲,人也变得年轻啦!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第7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前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深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搞好课堂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阶段性的进步。其实,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被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就不怕学生在课堂生表现不够积极,在学习上取得不了进步。以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文成公主入藏”为例,笔者在传授这节知识点时,就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话剧表演。在这次话剧筹备过程中,笔者会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话剧活动当中来。有的学生喜欢话剧表演,笔者就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去台上表演;而有的学生对表演不敢兴趣,笔者就让他做些幕后工作,参与筹备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这部话剧圆满地完成了演出,学生在话剧中一方面对历史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参与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在互动演出中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二、发散学生思维,注入情感教学

学史能够明智,初中历史课程其实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并且让学生做到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要学习好初中历史知识,则少不了跟实际联系起来,也少不了将各种社会问题和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然后在课堂教学上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点跟当前现实中的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内涵与本质,让学生养成把历史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优秀习惯。教师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真谛、科学合理地分析每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西方历史,而这些历史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铭记在心的,并且要时刻牢记这条“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古训,同时也要明白“发展是硬道理“之具有历史意义的启发。又如,在传授文化史的过程中,教师则可加强情感教学,采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将其作出精彩的PPT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提升其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结合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积极举办多种课内外活动,比如国情知识抢答赛、影视评论,历史小报编辑、开展历史报告会、举办演讲赛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精设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式教学法笔者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了多年,此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启发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在初中历史教材之关键处与转折处,甚至引申处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我们要主要问题的提问应该问到“点子”上,不能不分主次地问,而是要问的问题要问的有一定的分量,并且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了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达到师生互动、师生共鸣的效果。比如,在传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最可爱的人》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这样向学生提问到:文章中讲述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原因和经过是什么?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国出兵的原因什么?从上甘岭战役,五次大规模战役等能否归纳出抗美援朝的意义?战斗英雄和的故事经过能否描述下吗?这一连串、有递进关系的提问让学生明白到:、等中国人民志愿军,人人敬爱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种环环相扣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了解历史的真谛,就要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是历史学科的基础教学阶段。夯实基础,是今后学好历史学科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该打破常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打造出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第8篇

一、点击“关键点”,提升文本解读的效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结尾。它们有的凸显人(事)物的特点,有的饱含作者情感,有的点明文章的中心。抓住这些关键点切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关键词句,以此为突破口,引领学生直奔重点,以“点”为“领”,而后“提领而顿”,这样,能多快好省地获得“百毛皆顺”的效果。

例如,《鱼游到纸上》一课,“游”字是关键词、主导词。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个题眼,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学生带着疑问潜心会文,找到两个关键的句子:“金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两句话的关系是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涵泳文本,深入探究,弄清了“金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是小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了青年画技高超,画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说聋哑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鱼的静态和动态已深深掌握,达到“胸有成鱼”的境界。这个“游”字赞颂的是青年常年看鱼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此解析,探清了这两句的关系是先与后、因与果的关系。这个环节的教学,以一个关键点来突破,层层剥笋,使文本主题一次次地得到推进。

二、揣摩“反复点”,挖掘文本解读的深度

课文出现的反复句,意在强调说明,往往是全文的“焦点”。它们有的是意象上的反复,有的是情感上的复沓,有的是结构上的串联……这些反复句往往蕴藏着作者的情感深意,如果教师将其归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并加以解析,能把学生的读解活动引到深度层面,让读者与作者在文意深处共谐同振。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独具慧眼,发现之,开掘之,引领学生细读反复句,潜心钻研文字,穿过意象见真义,体味真情实感,并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情感、情趣,读出语言风格,让学生在品味中寻找通向文本的幽径,在读中学语习文,积累语言。

例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句话重复了很多次,课文就是围绕这两句话展开的,抓住了这两句话也就抓住了课文的“焦点”。教学时,首先以这两句话作为切入点,提出疑问,“这两句话是谁说的?”“两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细读文本,找出有关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引导其品读揣摩,让学生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爱,警告式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只理解这两句话是不够深入的,接着教师要设置话题,在学习生活中,你感受过类似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种不同形式的爱吗?这样的话题将学生与文本对接起来,使文本对话更加丰富。学生在读、悟、议和联系生活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爱的主题一次次地得到渲染。最后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反复句,从中读出情,读明意,读懂作者心中的思想与情感,在品读与感悟中实现学生的阅读视域与作者视域的悄然融合。

三、挖掘“空白点”,增强文本解读的厚度

文学作品往往会留下许多艺术性的空白:或省去部分内容,或略写某一情节,或隐藏某些意蕴空间等。这些文本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探究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价值的“空白”是撬开文本内涵的“支点”,找到这个“支点”,就能达到举重若轻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寻找捕捉作品中有价值的“空白点”,建立起读者与文本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去想象、补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促使文本解读更加有厚度。

如在《绝招》一文中,小柱子在大树下比绝活丢了脸,当他听了奶奶的话后,有这么一段过渡性的文字:“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这里虽然暗示了小柱子在练绝招,却没写具体练的是什么绝招,我们也无法知道他练得如何。在教学时可抓住这一“空白点”设计想象说话:烈日下,小柱子__________;风雨中,小柱子__________;……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讨论交流,从中体会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通过“补白”,学生进入到一种“文我交融”的情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对话热情,在充满个性的对话中升华了体验,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四、拓展“链接点”,延伸文本解读的广度

选入新教材的课文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文字秀美,意蕴深厚。但这些节选文章都经过加工处理,或缩减,或删改,相对于“母体文本”而言,是一个“子文本”,因此,它拥有许多的“连锁文本”。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如果仅着眼于此篇,那无疑是片面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教学时要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点,适当地进行拓展链接,以点辐射面,在延伸中有效拓展文本解读的广度,在链接学习中有效延展师生教与学的视野,从而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缺乏认识,加上文本的句式复杂,因而在理解文本内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时难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为此,教师可补充介绍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课后布置学生去阅读魏巍的报告文学着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并了解抗美援朝中诸如、罗盛教、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将课外阅读了解的知识与本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彼此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有了这方面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学生就能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本。这样的课内外相联系,达到了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目的,使文本解读更加有内涵、有广度。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第9篇

阔别五十春秋,

又到鸭绿桥头。

英雄碧血染山丘,

半岛纷争依旧。

世纪风狂雨骤,

一代壮志何求。

韶华不为少年留,

谁解丹心白首。

两位记者或许感念我这老兵缅怀那场战争的心情,便把双石写的《卫国第一战》的书稿送我看。老实说,作为从战争走过来又长期从事军事科研工作的我,对军事文学作品,向来是很挑剔又缺乏耐心卒读的。然而这部巨著却使我不能释手并为之动容。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难忘的教师,让人终身受益。前几年,《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编辑计亚男为“生命中的一本书”栏目,向我约稿。我便把当年在朝鲜战场读苏联小说《恐惧与无畏》的感受,乃至后来对人生的顿悟写了篇短文,在该报上发表。我相信《卫国第一战》更有资格成为许许多多读者“生命中的一本书”,因为它真实地记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丰功伟绩,它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出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

有人是这样高度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任何民族在走向复兴的道路上,没有精神的复兴是不可能的。数百年里第一次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抹去那种黑色屈辱胎记的,是那藐视一切敌人、勇往直前的志愿军将士。当中国今天能这样站立着,是因为在前面,是因为中国当年在上甘岭站立着。我们今天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到他们为祖国和人民争得的尊严。这就是那些在朝鲜战场殊死而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改变了中国的位置,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面孔,他们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有恩,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他们所获得的,超越了一切其他得失的评判。每一个要自尊的中国人,和民族一体,在50年前重新出生了……

我想这段话是半个世纪后对长眠在异国土地上的志愿军英灵最好的祭奠。

本书的责任编辑一青博士原是军事科学院的大校研究员,由于她的努力,使得这部被延宕出版的好书得以问世。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作者和责编提出要将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那篇短文作为代序言。我把标题改成《生命中的一本书》,正文照录于后:

每一个人都有一生难以忘怀的往事,尤其是在严酷的战争中,似乎每一种真实都比小说深刻。有时候一首唱过的歌或一本读过的书,都能唤起对往事的追思,甚至升华为对人生的感悟。1951年夏天,我们部队在朝鲜战场完成连续五次战役作战任务后,从三八线以南返回成川地区休整。半年以前,我还是个16岁的高中学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后,在艰苦的行军作战途中,边走边打瞌睡,仿佛仍然走在上学的路上,直到被敌机轰炸和扫射声震醒。有一天宿营在半坍塌的防空洞里,我发现一本被人丢弃的、撕掉了封面的小说,里面有些书页已经缺损,可能被人卷烟抽了。我读完后还不知道书名。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我返回祖国,才在书店里看到这本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小说叫《恐惧与无畏》。它真实地反映刚上战场的一群年轻战士怎样在战争中成熟起来。

记得那本小说的开头,是写营长乌雷・莫维什・巴武尔章(也许记忆有误)在一场苦战之后,集合全营官兵宣布处决临阵脱逃的士兵。他面对一个还像个孩子似的逃兵,产生了一刹那怜悯之情,从其他士兵的眼神里也能看出似乎在为这个逃兵求情。于是营长饶恕了他。这个逃兵带着微笑和感激的神情回到队列里。谁都不怀疑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勇敢的战士。但这只是营长思想上的一闪念,在严酷的战争情况下,他必须执行铁的纪律。那个年轻的逃兵被处决了。全营官兵经历了从恐惧到无畏的过程,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

恐惧,是生存本能的反映;无畏,则是教养和锻炼出来的品质。50年过去了,我深感在生活道路上,或许要经历从恐惧到无畏的三次升华,才算是完整的人生。当一个人初上战场,身边枪炮齐鸣、弹片横飞时,不论阶级立场多么坚定,可是那颗未经战火洗礼的心总是不由自主地剧烈跳动。如果不克服恐惧心态,人的所有才华在面临危急的时刻都会毫无用处。随着战争经历和血与火考验的增多,一个真正的战士终于会通过这一关,成为英勇无畏的人。这是一个征服自己心灵的过程。任何豪言壮语甚至悲剧式的喧聒都代替不了沉着坚毅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这是人生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一次升华。

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二次升华,“恐惧”已经不是生存本能的反映,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即孔子所说的“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就是人们今天常说的:从最困难的方面准备,向最好的方面努力。从个人来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办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慎终如始。从国家和民族来说,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而“无畏”也不仅仅是在作战中保持沉着、冷静的性格和品质,而是认识必然之后的自由,是摆脱了私欲之后的无所求也无所惧,即“无欲则刚”,“不以盛衰易节”的坚定和超越自我的思想境界。

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三次升华,是到了人生的冬季,能积极而坦然地对待生命的凋谢。中华民族是以先人的血泪洗面才得以容光焕发。比起先烈们壮丽的人生,我们是何等渺小;比起那些伟大的生命,我们又是多么微末。步入老年,没有往日那般绚丽多彩,却不乏浓重与恢宏,少了一些浮躁与偏狭,多了一些深沉与宽容。不论是与身俱来的缺陷,还是成长中的伤痛,都渐渐淡化。从回忆与沉思中重新发现和省察自己的人生体验,并从中得到欢乐和激情的驱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两万五千天,从出生到白头。漫漫人生路,坎坷何其多。有阳光就有阴影,只有心中的理想才是永不熄灭的光明。无论成功与失败、胜利与挫折、艰险与平淡,作为人生体验都是财富,但从挫折和艰险中获得的智慧和无所畏惧的勇气更弥足珍贵。直到不期而至的那一天,闪烁在脑海里的灯火突然止熄,喧腾在胸中的心潮归于沉寂。在人生谢幕之时,可以坦荡地说:尔今尔后,庶几无愧!至于有没有观众并不重要。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第10篇

一、充分挖掘教材德育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主阵地,是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保证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最好的德育、美育教材。语文教学对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既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在进行《谈骨气》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列举古今典型事例,学习闻一多、文天祥等人保持中华民族气节的精神。《变色龙》这篇讽刺小说,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抓往“变”这一线索,通过学生讨论,认识俄国皇家警察奥楚蔑洛夫的阿谀奉承、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教育学生做人要大公无私,要正直,要诚实守信。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从内心去体验、感悟,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学校图书室查找抗美援朝战争相关资料,利用节假日访问还健在的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前辈,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主题班会课时间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这些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既锻炼了能力,又在思想上、情感上、知识上都取得了进步。针对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我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见面相互打招呼、问路、借用归还物品、探望病人等小节目,让学生自觉形成文明习惯。国内某知名德育专家曾说过:“生命在于运动,德育在于活动”,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言传身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注意自身的着装打扮和言谈举止。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带头做到,要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我都特别注意这一点。

上一篇:读书感悟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活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