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决策

时间:2022-10-07 09:20:17

【摘要】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处理的战略决策,对战后的国际国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试图以外交决策的战略视角从战略目标的评估、实例与资源评估、战略手段的选择以及决策团队达成共识四个方面来分析抗美援朝决策的运作过程。

【关键词】战略决策;外交决策;抗美援朝

中图分类号:D82

继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无疑是战后国际关系中历史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作为冷战背景下的热战,中国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前提下,仍表现出国际共产主义者的牺牲精神,出兵朝鲜在挽救社会主义邻邦的同时也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式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环境,守住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大门。尽管对抗美援朝决策的看法众说纷纭,文章将以外交决策战略视角对抗美援朝的决策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揭示该决策的具体运作过程。

一、抗美援朝战略目标的评估

战略目标的评估涉及对决策主体自身及相关各方动机、利益和政策偏好等要素的认知和判断,其实质上是博弈各方战略目标的互动。而在其中,又有基本的刚性的目标和具体的弹性的目标之分,前者是一国不容谈判的底线,后者是各方讨价还价的高频区。

(一)中国的战略目标

国内外环境塑造下的主客观国家利益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在抗美援朝决策上的战略目标。国际环境方面,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的对峙使中国必须“一边倒”。在这里,政治性因素――对苏联和朝鲜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倾向的考虑――占有很大分量。认为“如果中国军队不打这一仗,必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甚多揣测,民主阵线各国亦必有些不以为然,发生许多议论”①。另一方面,当时本可在协调朝鲜战争和平解决的联合国也沦为美国的战争工具。国内环境方面,“国家疲惫不堪、尚未统一、财政匮乏、经济崩溃”②,国内斗争明暗相间。领导层担忧“美国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遭到破坏,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③。

此外,这一时期领导人的认知和判断对决策的影响尤为突出,于是便有了认知条件下的主观国家利益,也即指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国家利益认知特点下对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对立的敏感。对来说,“中国别无选择,必须参战,台湾是他最大的心病”④。

(二)相关各方的战略目标

对相关各方的战略目标评估之于各国博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战略互动的必需。抗美援朝决策中,对中国战略目标形成主要影响的相关方包括美国、朝鲜和苏联。美国的行为在当时也是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志在世界范围内包围扼杀社会主义,因此必须力守东亚的据点;朝鲜的战略目标则是维护金日成政权并致力于南北朝鲜的统一。

苏联对于中国的抗美援朝决策则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认为中国应该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保全作出积极行动,另一方面则避免冷战形势下美苏双方正面冲突。当时“与斯大林之间在有关战争的一切重大问题上,一直保持着协调的步骤和统一的立场”⑤,这也为后续军事上的配合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苏联在具体目标上与中国的分歧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具体战术部署方面――如中国希望苏联出动空军协助,但斯大林为避免直接进入朝鲜与美军正面对垒,最终只在中朝边境以空军掩护后方。

二、实力与资源评估

“实力与资源乃是国家实施外交战略的根本和达到战略目标的基本要素与条件”⑥,鉴于当时的客观环境,此处讨论的实力资源以硬实力为主。

(一)中国的实力与资源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整体上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抗美援朝的决策中,中国的慎重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一个一穷二白又尚未统一稳固的新政权能否有足够的人财物力来应对又一次恶战。从武器装备上看,中国仅供应的弹药这一项任务就根本无法完成。如1951年第一季度,朝鲜战场上所需弹药约14100多吨,而国内的军工生产能力总共只有1500多吨。⑦

敌我对比而言,“中国在后勤补给上占有优势”,“中国军队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随时可以调遣四倍于美军的兵力”⑧。然而,“美国人拥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实行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而我方实行的是步兵、炮兵和少量装甲兵的协同作战,没有海军直接参战,空军也主要是用于掩护后方”⑨。这种实力与资源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选择――“中国要打击美国入侵台湾的侵略行为,只能选择在陆地战场,最好的战场又是朝鲜”⑩。

(二)相关各方的实力与资源

上一篇:挖掘绘本资源,构建幼儿园特色语言园本课程 下一篇:春池双保险保中平台 主攻时时彩和11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