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09 15:13:31

开天辟地观后感范文第1篇

60周年庆典观后感

今天是2009年10月1日,是我们祖国母亲的60岁生日。上午从八点开始,我们一家人就高高兴兴的围坐在电脑旁,观看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60周年庆典现场直播。

通过屏幕,我们感受到了盛大的国庆节日气氛。我听到了礼炮的轰鸣,那声音惊天动地。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想起革命老前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立下的丰功伟绩。我们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看到我们的国旗护卫队英姿飒爽,阔步向前,庄严地升起了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嘹亮的国歌奏响了。我们一家也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心里特别自豪,中国是强大的,中国的国旗护卫队太棒了,我看到了,等国家领导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们慈祥温和的面孔,是那样亲切。和中国人民一起相聚在这里,欢聚这个美好的时刻。我心里特别激动。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幸福和平。我看到了我们的主席,乘车检阅了三军仪仗队。我感觉到祖国太发达了。中国的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有这么多,仅坦克就有二十多种,有履带自行榴弹坦克,轮式自行突击炮,履带自行高炮……,飞机奸8F梯队,奸10梯队,我看到了群众游行,奋斗创业方队,艰苦创业方队,开天辟地方队等。

我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此时此刻,中国人民欢欣鼓舞,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我要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富强而努力学习!

发表在小荷作文库

开天辟地观后感范文第2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这句话在我心中永远是那颗最激动人心最闪耀的星星!2009年同样的十月一日,同样的日子,新中国在世界这个民族大舞台上屹立了60周年。60年来,我们亲爱的祖国妈妈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给我们带来了现在幸福而美好的生活;60年来,尊敬的祖国奋发图强,它就像以为饱经忧患的老人静静地矗立在这个曾经经历过抗争的世界前,巍然屹立对外界作出贡献;60年来……这一切一切,太多了,为了能表达出中华雄姿英发,隆重而精彩的阅兵仪式就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前举行了!而且举办得非常成功,为我国光荣史上增添了一道富饶而又绚丽的光彩!

早上10点整,60个大门跑一起轰鸣。这响亮的炮声,带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激情和希望,因为这是阅兵仪式的开始,也是装点祖国的一个小角,自然是非常让人难忘的。

60门荡漾人心的礼炮响起之后,那脍炙人口的歌声又走起来了--<国歌>,顿时,整个广场八万多人,包括国家敬爱的主要领导们、来自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代表们、围观的市民们都纷纷敞开胸怀歌颂这万古流芳的优美诗词。

“阅兵开始,标兵就会!”这句期待已久的话终于从广播理严肃有力地向世界宣告了。“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这句简短而又孔武有力的问候语回绕在天安门广场门前,是国家主席在巡逻车上重复最多次的话,这足以表达了他对阅兵方阵作出贡献的人们慰问。“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同时这句表示谢意的话在辛苦的阅兵哥哥们口中而出。

整个三军仪仗队再展英姿,端庄大方,被人们亲切地成为“帅小伙”。他们是阅兵的第一方阵,平均身高是1.87米,所以看上去井然有序,深受广大人民的青睐。“帅小伙”这个雅号也由此而来。

最让人难忘的应该是眼下一幕了:所有雄伟壮观的方阵一一整齐的排列在全国13亿观众的眼皮下。那气势,那感受,真是有着说不出的感受,只能为他们骄傲,为国家骄傲,为自己骄傲!第一个出场的方针是陆队,其次是特种海队,接着是水军,第四个是海军陆战队,接踵而来的飞行学员队……在这么多个军队方针之中,我最喜欢的是水军,因为他们的衣着是最时尚的,而且帽子也很可爱,纯白的衬衫搭配着蔚蓝色的花边,简单而庄重,所以我认为水军最好看。

紧接着是彩车出场表演的时候了,第一个是“开天辟地”方阵,当年英姿再现于这个彩车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自豪的话似乎在千千万万中华人民心中来回重复播放着,人们心情久久不能平息。第二个是“和谐家园”方阵:多么密集的鼓声啊!第三个方针是“春天的故事”,随着彩车经过,广播喇叭里也播放出邓小平的理论,当年人们对这一理论非常认可,纷纷支持起来:“坚持邓小平理论!”到了第四个方阵,“走进新时代”,前任主席同志就做到了这一点。

……

开天辟地观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纲要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09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一门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如今,为更好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地方文化资源。确已形成共识的是:适当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提升纲要课的教学魅力。本文试对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地方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价值 合理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观目前纲要课的教学现状,其主要价值体现为:

第一,从教学内容而言,地方文化资源可使纲要课教学内容充实、具体而生动化。近现代地方文化资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一部分,同时又从微观角度再现着中国的历史。这些微观的历史资料,因其具有内容生动性、素材贴近性、形式多样性、空间拓展性以及价值导向性等特点,不但可充实纲要课的教学内容,还能使纲要课教学内容微观、具体且生动化。因此,也使得纲要课教师易于在课堂内外直观地创设历史情景,并把纲要课讲好、讲透、讲生动。

第二,地方文化资源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地方文化资源就是记录历史的珍贵史料,也成为人们感知过去的客观载体,对它们加以合理利用,能让历史直观地表现出来,能够避免空洞与枯燥的说教。因此有人指出,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拉近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还使学生对中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三个选择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1]

第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地方文化资源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它讲述的人物和事件,距离学生比较近,它往往就是我们身边的、甚至曾经就是我们校园里的事件和人物,学生对其具有强烈的了解和认知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内容有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二、地方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途径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教学探索,可从下面三条主要途径入手。

第一,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相关地方文化资源的内容,促进地方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两者相得益彰。以长沙地方文化资源为例,在讲授《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时,可有意识地介绍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它所培养的人才,还有梁启超对它的怀念。而关于湘人谭嗣同的故事,更可以充满深情地讲述;在《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这一章时,可插入在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时,则可结合“长沙会战”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好、更直接地感受全民族抗战,以及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影响和地位。

第二,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目前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并未受到重视,较多的学校还流于形式,他们采取的刑式基本上为两种:一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二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虽然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但很多学生都是应付式地完成,更有一部分学生直接抄袭网上之观后感。另一方面,教师对于电影或者参观基地,事前没有导入,事后没有评析,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是毋庸讳言的。但若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则这种情形将大为改观。如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直接组织学生参观岳麓山,因为岳麓山上有陈天华、禹之谟、蔡锷、黄兴等人之墓葬,有长沙会战军事指挥所旧址、七十三军抗日烈士纪念碑等遗址遗迹。注意:教师一定要讲解。生动、深情而完整地讲解,会让学生在感受军民共同奋勇抗日的同时,直接进入那波澜壮阔的抗战年代,感受先辈们那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精神,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教育的价值得到实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非常直观、生动,且让人印象深刻。之后,还可引导学生研究“长沙在近代为何能成为革命圣地”这一课题,并写成小论文上交,教师再进行打分与讲评。

第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各种教学法的实施中。为提升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教师一般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专题式讨论法、专家讲座法、调查创作法、案例法,等等。以专题式讨论法为例,教师将发生在长沙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有重要影响的长沙籍人物作为选题,事先布置,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分析研究,最后组织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调查创作法为例,可组织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调查、创作活动,如组织旅游管理、地理专业的学生调查研究长沙某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并写成毕业论文或调查报告;可支持、鼓励新闻系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拍摄与长沙相关的影像、照片,制作介绍其文化资源的短片或动漫作品等。[3]

三、地方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原则

面对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教师在欣喜之余,亦应注意对其进行整理、分类以及分析研究,以选择合适的内容融入教学。教学中应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以教材为主的原则。使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目的,在于顺利实施纲要教学目标,因此不能“反客为主”,随意、到处使用,这样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以致无法完成教学计划。

第二,合理利用原则。因为地方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似乎都可以拿来使用,但运用于教学的,应该是那些与课程联系紧密、同时学生又感兴趣的资源。

第三,实事求是原则。地方文化资源有可能与民间故事、传说、演义等混杂在一起,因此纲要课的教师一定要秉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选取素材,切勿信口开河。一些奇闻异事、小道消息,也不要拿来在课堂上讲,虽然学生爱听。另外,现实中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甚至是错误的学术观点,切忌不可用来去迎合学生猎奇的心理,这会误导学生,也导致教学目的的严重偏离。[3]

第四,典型性原则。地方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应当选取那些与中国近现代史关系重大、结合紧密的素材,尤其应当选择那些在地方发生、却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这样才能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深化学生对国史、国情以及“三个选择”的理解。

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了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一部分教师严格按照教材讲授,以致说教气氛过浓,再加上纲要课的内容本身与高中历史课内容重复,因此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了无兴趣。所以,教师应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同时,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以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可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1).

[2]岑红.地方史资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质教学体系的构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4).

开天辟地观后感范文第4篇

所谓"亮剑"精神,其内涵便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何为勇者,《亮剑》里的英雄们已经很好地诠释了,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因为,只有奋斗,才有成功,只有前进,才有出路。然而,勇士并非完人,"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正的勇士,绝不会忌惮于说出自己的不足,绝不会满足于在自己的成绩里安然享受,真正的勇士,是先要战胜自己,最终战胜对手。

"四个不足"威胁我党,而从严治党,通过"打虎拍蝇"、作风整顿、重述纪律、监督执纪等一系列工作,把党的建设推向深入,在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惩治腐败的数字面前,党中央仍然没有停顿,仍然清醒地认识到:反腐倡廉永远是进行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正人先正己,要更加深入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手电筒不能只照前方,惩处利剑不能只顾前面,还得严防"灯下黑"、加强自身建设,打铁必须要自身硬。

魏健、罗凯、钟世坚……原本是纪检干部队伍的一份子,但因严重违纪,被严肃查处,令人扼腕叹息。面对自己的队伍、监督执纪的自己人,党中央从严治党的态度没有暧昧、尺子没有宽松,党员干部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一句大话、空话,而是实话、真话,党中央用实际行动告诫党员干部:纪律的红线任何人不能踩。党中央以刮骨疗毒、自断其腕的勇气,向全世界宣布整治党内作风的决心,不担心质疑、不隐瞒病灶,甚至无惧于以专题片的形式"自揭家丑":曾经有"毒疮",但现在可以从容地撩起衣服,展示重症治疗后的伤疤。我们要庆幸,疾病未入膏肓,肌体活力依旧,仍然能像勇士一样,毫不畏惧迎接各种挑战。

笔者感慨于中央纪委直面大众的勇气,不护短、因为心有正气,我们在做开天辟地的正义之事,我们无惧于清理门户,只为树立浩然正气;不遮丑,因为胸怀大义,要全党上下一心,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凝聚中国力量,真正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因为有底气,所以敢于被监督,因为有抱负,所以乐于被监督,党员干部尤其是纪检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坚守纪律要求,团结奋进,迈向新的成功。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二)

近日,中纪委推出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系列反腐片在民众中引起广泛热议。专题片主要以落马纪检干部为案例,讲述了十以来,纪检监察系统逐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

"己不正,焉能正人。"对于纪检干部而言是这样,对于我们普通党员干部来说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负重托,做一名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好公仆。

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可见,不忘初心,方能走的更远、更长久。专题片中,中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原主任曾在河北省工作时因表现优秀,得到组织肯定,被调到中纪委工作,但他却随着事业的攀升和权利增大,逐渐迷失了自我,背弃了誓言,辜负组织对他的信任,最终将自己送往罪恶的深渊。作为普通干部,我们都有自己的初心,也许是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也许是求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我们不该忘记的是我们肩头沉甸甸的责任,至少数百群众的寄托,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理想信念,强化公仆意识,在其位谋其政,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守住初心,方能不负组织重托,不辱使命,给自己,给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80年前,中央第一届监察委员会的10位同志,在革命斗争过程中,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始终保守党的秘密,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忠诚。虽然很多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很大变革,但是老一辈的精神依然在延续。对于基层工作的我们来说,该如何做呢?简单来说,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去除私心。其次要心里时刻装着百姓,时刻把人们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带着责任,带着情感工作,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尽头干下去,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打铁还需自身硬感后感(三):

从《打铁还需自身硬》看"灯下黑"问题

1月3日至5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合制作的三集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专题片是专门从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这个角度,讲述党的十以来纪委系统是怎么防止"灯下黑"、怎么"清理门户"的,看后感触良多。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纪检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坚决防止"灯下黑".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要解决"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三次全会上提出要解决好"灯下黑"问题,五次全会上要求纪检机关"清理好门户",六次全会上要求"监督别人的人首先要监管好自己,执纪者要做遵守纪律的标杆". 专题片采用"问题导向+案例剖析"的形式,对众多落马者的堕落轨迹、贪腐情节进行剖析,一批昔日的"打虎干将",如今却成为警示他人的"反面教材".近年来,中央纪委从严管理监督,坚决清理门户,回应党内外关于"谁来监督纪委"问题的关切。十以来,中央纪委机关查处了严重违纪违法纪检干部38人,其中立案查处17人,组织调整21人;全国纪检机关共处分纪检干部7200多人,谈话函询4500多人次,组织处理2100多人。当看到专题片中披露的十余名纪检"内鬼",其中来自中纪委机关的超过半数,包括中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原主任魏健,中纪委法规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曹立新等。地方纪检干部则包括受到警告处分的辽宁省纪委原书记王俊莲、四川省纪委副书记李世成,以及山西省纪委原书记金道铭、广东省纪委原书记朱明国等问题,尤其是当看到广东省化州市纪委原书记陈重光一案涉及了广东省纪委原书记朱明国和原副书记钟世坚时,感到十分的震撼---一个茂名市监察局的原副局长能一手"通天",能50万元、100万元送钱,并且能将一二把手都相继"搞掂"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深刻揭示了纪委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干部也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执纪者必须受到更严格的纪律要求,监督者必须受监督。我们纪检监察机关防止"灯下黑"的问题是任重而道远!

专题片针对的是纪检监察干部这个群体,讲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可以说既是清理门户的宣言书、严防"灯下黑"的警示录,也是以案例划红线、用先进明追求的"公开课"."公开课"往往是不留作业的,但作为"学生",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应该主动加压,给自己设一份作业,并时常对比讲义,修正自己的言行。因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同样永远在路上".

普通党员《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四)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于1月3日到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放。和父母一起在家中观看了这部专题片,内容发人深省、令人警醒,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作为一名普通观看者,这部专题片不仅制作很精良,内容非常充实。同时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感受到党中央已经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专题片中出现的人物,大多都是过去工作在纪检监察工作一线的党员同志。而如今,因为、脱离群众、形式主义、等问题,他们只能面对冰冷冷的牢狱生活。没有了往昔的神采,锒铛入狱失去了自由,一夜白头留下了终身的悔恨。联系到自己做一位普通党员,一名建行员工。如何做到自身硬,避免犯他们同样的错误,唯有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在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上,努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在柜面服务与大堂管理双重岗位上,牢固树立用心服务、合规从业的意识,坚持把服务好客户,坚守好制度底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强化执行力,让客户减少等候时间,丰富产品的配置,为其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主动学习我党新形势下的文件内容与会议精神,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做有坚强党性和政治责任的先进分子,做有坚定意志和高尚情操的合格党员;二是要丰富服务内容,立足现有产品,创新业务营销,提升服务能力,满足服务对象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不断学习新的业务产品,熟悉业务操作流程。做到我知我会我营销,树立专业的服务形象;三是提高服务标准,做好客户的贴心人,努力实现服务工作"零差错、零失误和零投诉",坚持以"双基"管理为导向,配合网点管理实现"三无"的目标。四是保持积极心态,紧跟行里的转型发展部署,始终牢记自己的工作责任和使命。培养一颗平常心,强化一颗责任心,永葆一颗进取心,做好岗位服务工作。

开天辟地观后感范文第5篇

一、亲历实践,获取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我们中心小学组织语文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家乡工矿企业、社区街道,了解家乡地理风貌,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广泛慎重选择家乡独特资源,细细地实地参观,调查,访谈,拍摄,撰写,编辑。几多焦虑几多辛劳,凝聚众人智慧才得以形成《鱼米乡情》这本校本课程。独特的资源优势,触动着学生的心灵,也激发孩子了解家乡、情系家乡的热情。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符合少年儿童发展的身心规律,力求做到形式多样性,内容开放性,操作便捷性。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如:利用休息日或适当时间,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厂矿企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资源。因此,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灵活整合,有效生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关注教材,而且还关注生活中随手可取的很多语文资料。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体魄。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各年段要求,根据体裁特点,最大化、最优化地利用校本课程,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这里列举一到六年级与校本课程相匹配的课文,更清晰地帮助我校师生用好校本课程资源。

⑴文章题材:独特风景。课文选目:《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台湾的蝴蝶谷》《槐乡五月》《九寨沟》《桂花雨》《黄果树瀑布》《鼎湖山听泉》《三亚落日》《烟台的海》。校本课程匹配内容:《秀丽的荣炳公园》《古老的银杏树》《母校的变迁》。

⑵文章题材:神奇传说。课文选目:《沉香救母》《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校本课程匹配内容:《龙溪的传说》《凡石桥的来历》《“旗杆巷”的由来》。

⑶文章题材:英雄名人。课文选目:《歌唱二小放牛郎》《军神》《虎门销烟》《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半截蜡烛》。校本课程匹配内容:《威震敌胆的“凌铁拳”》《车一轮》《家乡的好儿子——林晖》。

教师们在教案设计中力求体现灵活整合运用校本课程的环节。乡土资源的形成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让语文课堂芬芳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灵动渗透,高效教学

学生所学课文,篇篇都是精品,几乎都极具代表性。但是比照校本课程和文本的题材,适合拓展,有效整合的课文应该因文而异。我们采取灵活的教学措施,运用灵活的方法让校本资源走进文本,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也利于增添学生真正了解家乡,心中有家乡的情结。在欣赏了《三亚落日》《烟台的海》两篇美文美景之后,我引导学生放眼家乡,发现身边的美景,同学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华山(荣炳境内)、靠背山、三叉湖……同学们讲的最多的,最感兴趣的还是家乡的“荣炳公园”。于是我和孩子们拿出校本课程,从课文中欣赏家乡的公园,并且我择日带着孩子们走进公园,亲眼目睹家乡的美景。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的感觉溢于言表,他们三五成群,有的奔走于喷水池广场,有的流连于湖面的荡漾碧波,有的行走于曲径通幽的小石径,还有的栖息于凉亭之中……公园里的假山亭台,青草鲜花,翠竹绿树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一个个活泼的身影也成了公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真是“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要求孩子们将此情此景此感抒发于习作之中。孩子们热情不减,拿起笔写下了亲历的情景。

我来到荣炳公园,左脚刚踏入其内,便被眼前这一派盎然的景色惊住了:那高大的白杨与柳树都已抽出了新的枝条;花花草草也都呈现出蓬勃的样子。月季红、牡丹……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手和足都颤抖起来,情不自禁地冲向其中,欢笑着,吼叫着,大叫声引来了许多同学的目光。我冲到湖边,眼前的情景真让人心旷神怡,湖边绿草如茵,湖面上碧波荡漾,感觉自己像站在水面上漂流,我突然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这一刹那我仿佛融入了大自然,融入了春天,感觉到了春天的美妙,接受到春天美好的礼物。

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欢快的笑声,天真的身影,留恋的情形,也深深的感染着我,深深的触动着我——一个教师的思索,原来让校本资源走进文本竟会产生如此精彩的收获。

当学生获取了同类的大量信息后,我们就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的能力。体现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动手实践,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板报稿,写观察日记、旅游见闻、观后感等,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寻快乐,在快乐中找收获。

开天辟地观后感范文第6篇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中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比聪明重要,当你去了解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时,你会发现习惯几乎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有些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有些习惯是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

今天我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培养对象是刚刚踏入初中校门的学生,他们大多是11、12岁的孩子。虽然y已进入中学,但实际上许多学生还处于小学与中学过渡的适应期,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特别是从我校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忙于生计,有学可上是他们对孩子的主要要求,成绩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所以就学习习惯而言,家庭的培养可以说基本没有,就历史这门学习而言,学生在小学时可能学习了一些零散的历史知识,或从电影和电视里了解一些,进入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他们在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及时巩固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学生也不清楚初中历史已是中考科目,分值高60分,可以说,根本不重视历史,被动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十分普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一些帮助我们这种薄弱的学校的学生学习历史习惯的养成的策略,具体做法是:

一、详解历史学科,养成接受历史学科的习惯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历史是什么,他们没有概念。我深入浅出的用昨天、今天、明天来阐述。告诉他们,昨天的是历史,今天的是新闻,明天的还未知。因为昨天已经发生,不可更改,所以是真实的。历史是过去的一切,历史最大的特点即时间性。过去的一切包罗万象,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可归纳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同时可举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去感受历史的丰富多彩。而且历史都发生在几十万年前,很遥远,告诫学生历史是一门重要学科,大凡名人伟人无不对之情有独钟,它是为数不多的从初一一直开设到高三的科目,是初中必修课程,而且还是文科高考的主要科目,因此一定要把它学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昨天,认识今天,把握明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终身受益。利用学生崇拜名人、崇拜英雄的心理,充分发挥历史名人伟人的感染力以感染他们。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利用学生可能读过的历史“谁追日”、“谁开天辟地”、“谁尝百草”第一神话故事,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缩小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陌生感,增进了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信心。

二、培养学习兴趣,养成热爱历史学科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和教师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那就要看老师的素养了。纪连海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教师,但他的历史课人人爱上,为什么?这与纪老师的授课风格不无关系,他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所以作为历史老师,要始终认识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这就老师需要精心钻研教材,力求每节课设计都能抓住学生的心,引起他们的思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选取历史事例说明问题时,可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运用一句幽默的语言,或老师一个有趣的手势,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历史。或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老师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或在提问时,设置一些有趣的吸引学生的问题。唯有注重课堂的趣味性,方可让学生热爱历史学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纪录片影视作品,歌曲音乐等 ;教师还可以联系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中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且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学科的习惯

历史事件都是有三要素组成,时间,地点,人物或每一历史事件都包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平时识记历史方法也很多,不能死记硬背,要善于把历史知识分类和归纳。要教会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进而形成会学习历史的习惯,需要教会学生学看书,平时课上学习任务提出后,要求学生“读”:先看目录,单元标题,精读教材包括前言,正文,小字,地图,图表等,在这基础上,根据问题,划出与问题相关知识点,关键词,提高阅读质量, “记”:动脑记忆,随堂思考;“听”:在预习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听课,尤其是听“不懂”的内容,事半功倍; “讲”:上课要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回答问题,勇于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温”:课后认真复习,包括书面作业、掌握基本知识点等。同时为了逐步提升历史的修养,还需要在课外多听历史歌曲、历史故事,多读课文及历史课外书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告知他们“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既读书又走路,知识更丰富”。闲时多参观访问、旅游考察,多看历史电影电视。多浏览历史网站;等学会写历史小论文,观后感、小评论、小文章。这些都是提升历史素养的有效手段。当然,由于我们的学生的家庭条件的局限性,无形中约束了他们的需求伸展的空间,必要时老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历史的习惯。

开天辟地观后感范文第7篇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是教学的第一阵地,丰富多彩的课堂学生更愿意接受。除了常用的教学方法外,以下方法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善于设问。“善教者,必善问”,巧妙设问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层层揭露问题本质,也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循循善诱”往往更能引人入胜。例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这一课时,可以设置这几个问题:拿破仑为什么能够迅速建立帝国并且称霸欧洲?他又为什么迅速走向失败?第一个问题提示学生:除了拿破仑的军事才能是不是还有其他别的原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当时法国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中,政局动荡并面临反法同盟的入侵。而拿破仑不但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支持又具有军事才华,这些使他迅速成功。至于拿破仑帝国很快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拿破仑前后的变化:由一个革命者变成帝国的皇帝,由反侵略的战争变成了侵略,到处侵略他国的领土,不仅遭到其他国家的反抗,而且还众叛亲离,失去支持,失败也在意料之中。

(二)灵活运用历史故事。历史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本身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故事。课堂上可以巧妙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人类的起源时可以把东西方关于人的形成的神话故事作为导入,介绍女娲造人、开天辟地等中国的神话和上帝造人、伊甸园等西方的传说。这些故事和神话传说调足了学生们的胃口。此外,历史故事和成语也常常可用于教学。比如中国古代史的,“茹毛饮血”揭示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之艰难,“炮烙之刑”揭露了奴隶社会奴隶主之暴虐,“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故事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之关系,等等。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灵活运用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故事是一座桥梁,也是一条连线,这样的历史课堂更为有效,学生学得也更加高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历史需要培养学生亲身参与、体验,锻炼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组织一定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内活动形式主要有编演有关历史小品、开展辩论会、物品展示、有关历史谜语竞猜等。比如讲授日本古代史的大化改新时,我是以编演小品《刺杀苏我》来导入新课的。通过几名学生表演日本皇子刺杀权臣苏我入鹿的情景,引起“观众”思考:为什么日本皇子和一些大臣要刺杀苏我?然后由表演者和“观众”一同讨论大化改新中革新派、保守派和皇子分别起到什么作用。从而认识了七世纪时的日本大臣专权,社会矛盾突出,外忧内患,此情况下革新派主张苏我家族的统治,进行改革的社会背景。此外,还可通过物品展示增加知识直观性。如若复习课,还可以举行比较系统性的活动,例如“四大文明古国之旅”,就某个专题展开演讲比赛、历史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景点或访问历史人物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太平天国纪念馆、西柏坡等都是学生社会实践常参观的地方,同时也是学好历史的活教材。通过实践提出一定的任务,如收集资料、实物拍照、采访记录等,组织学生在活动后写观后感、演讲或进行历史图片展览等。这种活动,使得学生社会实践更加有意义,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深入探索更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使历史课堂更加活跃,学习更有趣味,学生也就更乐于学习。

二、转换时空,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历史和现实之间总会有很大差距,不设身处地的去感知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转换时空,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讲授原始社会古猿类的生活时,引导学生想象古人类的吃、穿、住、用行等生活情景,通过学生表演或语言展示,结合图片展示,认识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关系的形成。

当然运用多媒体影音资料创设情境更具可操作性,它通过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得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达到主动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别人的帮助获得的东西远不如自己努力取得成果来得快乐,所以在教给学生课本知识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在检验、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才会更好地感觉到主动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课上教给学生如何记录笔记的方法,记忆知识可采用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此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加强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整理知识体系、了解知识的联系还要注意学会横向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事件间的关系,这也是思考、解决历史问题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纵向比较使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事件前后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因果关系。宏观来看,一个国家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比如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与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较长、近代又备受列强侵略,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历史是有关的。依此便可以推出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范例举一反三,将日、美、英等国进行比较。比如日本,认识它今天的崛起也不得不联系它的“三次跳跃,三大转型”,即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和二战后“科技立国”的政策,使日本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再向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的转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思路都会得到优化。

横向比较使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比如十九世纪中期日本的明治维新,在国内社会处于危急关头之时,受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学习欧美进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又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于是爆发了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运动。当时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对当代学生来说,他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宽阔,不想完全拘泥于课本。横向比较就适合了他们这样的胃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开天辟地观后感范文第8篇

一、激趣,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主体参与

1.精彩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历史课堂的魅力。一节有效地历史课堂一开始就应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导入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导入有语言和创设情境两种,精彩的导语给学生鲜明的情绪感染,创设情境则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讲述“亚历山大东征”时,我采用了语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世界古代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建立了当时世界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据说他在11年里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今天他被写进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他饱受争议,毁誉参半,他是谁?他做过哪些事情?该对他如何评价?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些内容。”这段颇具煽动性的话语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2.借助影视资料,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久远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我在讲述“敦煌莫高窟”一课,精心选择了十二张图片,把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整合在一起。课堂上,在低沉舒缓的配乐中,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图片一一呈现在学生们眼前,更引人入胜的还有那段解说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学生们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震撼了,情感教育的目标春风化雨般的达成。

二、自主,合作,探究,给学生课堂生活的幸福体验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一般经历感知具体历史知识――理解规律性历史知识――巩固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等阶段。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这些规律,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存储历史结论,而是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如在讲“郑和下西洋”这一内容时,我发现学生对下列知识点很模糊:1.郑和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2.郑和对这些到过的地方产生了哪些影响?3.如何理解“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为了帮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我做了这样的设计:上课以前,先让学生查阅互联网资料,每四个同学一组,绘制郑和远航路线,运用资料或者图片来说明郑和远航的影响; 学生在绘制地图,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航海路线和影响有所了解。课堂上,设计了 “小小航海家”的活动,选出一名同学在屏幕前演示路线图,“途中”由几个同学分别讲述“郑和宝船”“三宝殿”“赠送长颈鹿”等故事,轻松突破难点。

这种做法,让学生的创作转化为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除了在课堂上,节假日的历史作业,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七年级暑假,我给我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请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下列影片之一:《开天辟地》《长征》《建国大业》。请围绕其中一部影片,写出你的观后感,并把你的所思所想在班级QQ群内与大家交流,老师将选出十篇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海报栏内推荐阅读。

这份作业,既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QQ群内与大家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十篇推荐阅读的作业注重了学习的效果与评价。在课堂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时,相信孩子们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应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教师而言,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留出机会,让学生追问。每节课结束以前,我都会追问学生一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产生问题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热情和勇气,在他们提出幼稚的问题时,不打击不嘲笑他们,尽量挖掘他们问题中的合理性。在我讲完《对外交往与冲突》一课时,一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戚继光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为什么前面学过的岳飞和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

这是个很典型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做评价;在分析了学生给出的答案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这三位历史人物分别出现在什么战争当中?这几次战争的交战双方是谁?

2.这几次战争分别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

3.你能用自己的话定义“民族英雄”吗?

然后放手让大家去做,在思考辩论中帮助那个孩子理解了“民族英雄”。

我一直认为,在一节课中,学生能自主的提出几个问题并解决它是难能可贵的。

开天辟地观后感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将教学的方向着眼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将语文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品质之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素质修养。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质,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章主要就综合性教学中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进行探究讨论。

一、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找准综合性学习的切入点

教在实际的综合性教学之中要始终以语文课堂为中心,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前预习阶段,不能仅仅将预习的重点放在生字、生词、文章分段之上,要详细地了解课文的背景及内容。比如,在学习《夜莺的歌声》这一篇课文时,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等时代背景进行查询了解;在学习《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学生应该对作者巴金先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的作品有简单的了解;在学习《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对主人公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重要贡献进行查询,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学生在课前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提出问题,探究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知探索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主动提问,积极地探讨分析,最终确立一个综合性、有价值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的学习主题。比如,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时,文章对金字塔的外观结构、建筑方法进行了大致的介绍,但并没有对其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设想,教师也可以以“神秘的金字塔”为主题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学生自己在课外时间搜集与金字塔有关的信息,然后开展探究讨论。

二、将语文学习与其他的学科融合起来

语文学科的内容十分丰富,与小学教育中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文综合性学习之中教师要能够将语文知识与思想品德、社会、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比如,在学习《黄河魂》的时候,可以首先观看与黄河、壶口瀑布有关的视频,然后播放《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黄河有关的历史故事,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面,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十分有帮助。

三、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要以教材为依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历经了多次改版,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以此为基础开展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比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时,教师可以以课文的主题开展一个演讲活动;在学习《开天辟地》的时候,可以以“神话”为主题开展一个“神话故事汇”活动,由学生自己搜集我国的各种民间神话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然后在实践活动中为同学们讲述,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在学习《趵突泉》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导游活动,就近选择一个自然景点,组织学生进行观赏,然后写一个观后感,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帮助。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接触到语文知识,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实际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比如,引导学生深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调查体验,增长见闻,开展春节义务写春联活动,积累语文学习素材。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也是大语文思想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要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做到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敏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2011(1).

[2]李 梅.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

上一篇:摩登时代观后感范文 下一篇: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