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4-10 16:36:49

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

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篇1

一、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偏差

笔者以工商管理专业、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和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他们在《管理学基础》、《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和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不强,导致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这些偏差大致可以归结为定位于知识的学习者、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和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一)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工商管理学科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则显得视野太过于狭隘和眼光不够深炯。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些教材上的相对比较系统成熟管理学知识,而对管理学理论发展前沿则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他们把精力放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what),而不是聚焦于“如何”(how)发展和创新管理学理论。又如,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对创业实践跃跃欲试,但对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却不感兴趣,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就更加无从谈起。缺乏管理理论指导的创业实践是盲目的,而且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这样的创业实践需要承担更大的商业风险。

(二)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学者以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案例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知识,对案例材料进行判定、分析和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种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适合于教授工商管理学课程,并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然而,高职学生片面强调案例的重要,忽视理论知识学习,这导致他们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缺乏理论依据。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流程管理》时痴迷于单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并认为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必须要有单案例分析,完全没有意识到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存在。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需要很长的篇幅,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使用太多的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二是高职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对不高,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比如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次回归分析。

(三)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质量管理》课程时,会遇到很多有关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数学公式,而教科书上也没有给出如何推导这些公式,因此他们就往往纠结于数学公式的推导。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加上大学数学的基础课程没学好,这导致他们在学管理学专业课时出现的数学公式感觉很陌生。由于高职学生不知道这些数学公式是如何得出的,而且这些公式相对复杂,这使得他们对后续的数学公式在管理现实背景下的应用失去了兴趣。如果说数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数学公式的推导的话,那么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则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公式的应用上。

二、纠正认识偏差的措施

在发现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后,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帮助学生们纠正偏差,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主要促成以下思想认识的转变: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造、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和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一)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新

知识学习者是理解和记忆知识,而知识创造者则是创新和应用知识。管理学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应仅停留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的问题上,而应该关注如何创造知识。教材一般反映的是较成熟的理论,而最新学术期刊一般能反映本领域前沿、热点和新的理论成果。因此,笔者建议高职学生应该到图书馆阅读一些权威的学术期刊,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高职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撰写文章和教材,而不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读者。

(二)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丰富教学内容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想把管理学真正从艺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还得依赖于数理统计分析技术来证实研究结论的一般性。因此,高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介绍一些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比如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高职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面向操作层面的课程,诸如“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会计、电子商务”等,教师应该用大量的图表来进行讲解和过程分析;涉及到数学方法时,应有现实背景丰富的例题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方法和技能;面向决策层面的课程,诸如“战略管理、技术战略”等,教师应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需要把学习重心从数学推导转移到公式应用上来。知识(公式)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应用于管理学的习题中;第二,应用于后续的专业知识构建;第三,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知道数学公式的适用情形,即在什么样的企业管理背景中使用什么公式。高职教师应该强调公式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一些和企业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点,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另外,高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使用数学公式,而不是纯粹的文字表述,这样会使他们的工作报告更精彩。

三、小结

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篇2

一、充分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实践活动的程度和力度,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科学的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端正实践的方向,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1 三十年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要求我们研究总结。今年是全国工商系统恢复建制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们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干部队伍。”但是,还没有建立和形成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理论体系,我们需要对三十年来丰富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探讨,认真总结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有哪些新发展和新贡献,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用来指导和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这既是全系统广大干部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热爱、从事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加强理论研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商业贿赂、农资打假、信用建设等等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实践,都亟须新的理论指导,也给新时期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我们要跟上时展,应对时代挑战,提高执政能力,做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统一,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不渝地大兴学习之风,加强理论研究。始终不渝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武装全系统广大干部,不断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3 科学的理论能够把握规律,预见未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为人类自觉运用这一规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还提出了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规律,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科学判断。是何等的鲜明、尖锐和透彻!至今已成为我们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支撑。马恩的理论研究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理论研究,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才能富于创造性、前瞻性。展望未来,才能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未来大胆地进行预测,勇敢地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二、刻苦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

做好理论研究工作,要求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这就需要我们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知识充实自己,丰富理论知识,打牢理论基础。

1 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真正做到学懂弄通,掌握精神实质。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其时代背景和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其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增强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特别是年轻同志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后,工作有热情,朝气蓬勃,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开拓进取精神,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理论功底不深厚、不扎实,更需要下大力气学习。只有提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政治方向,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矛盾,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才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行动。

2 认真学习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经济、哲学、管理、社会等专业知识。注重了解国家的经济社会宏观政策。注意收集、掌握理论界最新动态,关注社会的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同时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捕捉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敏锐性。不断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开阔眼界,拓宽思维,夯实理论基础。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在完成繁忙工作的同时去学习,要学会挤时间学习,我非常欣赏孔子的一句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忙完日常工作之后,如果有时间,就要抓紧时间学习来提高自己,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各种应酬上,学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自学、讲座、研讨会等等。自学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要学会看书,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看得多了,就能做到融会贯通。研讨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大家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目的。

工商学会作为一个从事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单位,更要走在学习的前列,努力学习,丰富知识,打牢理论基础,形成学习和研究的风气,培养一支肯学习、有理论、善研究的队伍,有思想、出思路,当好智囊、参谋和助手。

三、加强理论研究,为工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后,我们就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紧紧抓住服务发展这条主线,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加强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推动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1 深入研究如何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最富于实践品格的科学理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并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把它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我们应当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市场准入、关停并转等方面有所作为。要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与问题,针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需要我们在治理商业贿赂、打黑除恶、网吧管理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业再就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健全、队伍整齐的优势,切实查处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并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农村经纪人、订单农业等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科学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就在于它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从事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不能搞空中楼阁的理论,不能唯理论而理论。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实践工作。

全国工商系统恢复建制的三十年,是我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巨大进步的三十年。从事理论研究,就要把三十年来工商行政管理发展的历史、现状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去认识、把握、总结、提升,及时总结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吸取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教训,进一步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三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无论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服务大局,还是在消费维权、依法行政、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凸显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需要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努力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3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理论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必须永远坚持的,但是,它可以而且应当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任务进行新的概括和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篇3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3.4 [文献标识码] A

理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发展起步阶段就落后于学校的其他主体专业建设,这是由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定位所决定的,所以理工科高校从整体专业建设来看,无论硬件还是软件,理工类专业的实力明显优于文科类,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文科专业也受此影响,另一方面,理工科高校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一些积极因素,这就是工业知识基础和行业背景,如何将理工科高校的这些积极影响因素转化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能够指导理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1]。

1 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特点

基于对11所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情况的调研,结合教育界的相关专家评价,对我国理工类和文科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理工科高校和财经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学校基于自身特色优势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思路[2]。所调研的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点具体如下:

1.1 专业课程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均含有行业基础概论性课程安排,强化了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工业生产过程的认知,有的工商管理专业甚至安排有对应的工业认识实习,更进一步凸显了学生所在学校的行业背景。

1.2 实践成果方面

工科学校的联合办学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工厂90%均围绕行业优势学科分布,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80%仍然围绕相关优势学科行业背景展开,取得的实践成果95%以上集中在这些工业行业知识体系内。

1.3 科研成果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受学校所处行业优势的影响,在开展的横向和纵向课题申报研究中70%以上的成果均集中在这些工业行业知识体系内,尤其是横向课题高达90%。

1.4 学生就业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优势学科相关的行业中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知识学习和工业企业实践两方面的积累,增加了学生的竞争实力,在此类行业中,比其他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受欢迎。

1.5 社会认可度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业知识积累方面为社会所认可,行业内企业招聘重点考虑生源地,逐渐形成人才的接续和社会的共识。

综上所述,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学生培养、教师科研到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都受到所在高校的优势学科影响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影响,进而逐渐形成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和方向,这是对所在工科高校优势资源的利用,促进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专业的竞争力。

2 基于SWOT的专业建设策略选择

SWOT分析工具来源于麦肯锡咨询公司,主要分析内容包括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工科高校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时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2.1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分工和管理专业逐渐细化,工商管理专业已由过去的热门专业逐渐受到冷遇,与之对应的是从工商管理专业分离出来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3]。工商管理专业由于知识面广,目标过于宽泛,造成了专业性不强,特点不明确,竞争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企业需要更加专业更加细分的管理类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受到了营销、人力、财管等管理类专业的竞争挑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工商管理专业尽管在市场中受到了其他管理类细分专业的威胁,暴露了专业弱化的特点,但也应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机会,这就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管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企业各类管理岗位的需要,人才成长空间大适应性强,尤其适合我国微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微小型企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影响,无法设置细化的管理类岗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完全符合企业初期需要,一人能够身兼数职且适合整个企业管理活动,性价比较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庞大的微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给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这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机会。

2.2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受学校的性质定位影响,建设相对落后于学校其他工科专业,这属于先天不足,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工科高校建设所必须面临的问题[4]。受此影响,社会各界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也持弱势学科专业观念,始终认为影响力不如财经类高校的工管专业,所以从内外两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都处于劣势,对内比不过理工类专业,对外竞争不过财经类工管专业。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又有其显著的发展优势,首先,工科高校的工管专业立足理工类行业背景,专业设置鲜明,社会认可其对所属工科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在同财经类高校竞争时,这种出生所带来的行业熟悉程度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次,科技和管理对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在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成熟阶段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日益迫切,所以立足工科高校,理工类专业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SWOT分析,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市场的微小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机遇,结合自身立足工科高校的行业优势背景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所以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应坚持立足行业,突出背景的优势,走管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服务于行业类的各类中小型企业发展建设需要[5]。

3 基于AHP的专业建设策略评价

依据SWOT分析的建设策略选择,结合现有理论研究和专家经验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见表1),采用Delphi法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进行评价,按照评价分值的差异给出不同情况下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建议。

通过专家打分给出权重,并构建评价模型,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E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评价;Ki为第i类指标评价值;Wi为第i类指标权重系数。通过计算得出E值,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确定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合理性。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针对现状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提出建议。

4.1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充分分析自己所在学校的优势,在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选择专业建设方向和策略;

4.2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立足行业优势背景走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在坚持管工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业知识素养,满足行业内企业的需要。

4.3 专业建设应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类人才需求,通过目标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强化学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积极引导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金玮,梁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16-17.

[2]朱宁.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4-15.

[3]马艳华,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3(19).13.

[4]刘辉.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宝鸡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9-23.

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篇4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情况

10月中旬市委启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作为第一批学习对象,支部非常重视,成立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黎志清书记任组长,田佩峰副局长任副组长,根据实际制定了学习实践方案,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每阶段、每项目活动进行了认真安排和组织,取得了明显成效。10月30日,在市委实践办的具体指导下,召开了全体机关干部学习实践动员大会,黎志清同志作了深入的动员讲话,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习学习活动突出实践特色,要把当前工作与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学习成果指导学习,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收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尾。认真组织了理论学习,利用二天时间集中学习了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见》、胡景涛在全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讲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束时的讲话、张春贤书记在全省动员大会暨地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安排5天自学时间,自学了三本书。认真策划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广东行主题活动,11月初,首个产业转移项目广州华强鞋业落户我市。调研活动紧密联系工作,局领导围绕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旅游产业发展两个主题开展了深入调研,形成了质量比较高的调研材料。围绕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主题开展大讨论,采取自身查,群众提,服务对象帮的方法,查找了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党纪党风等三个方面问题。配合活动有声有色。为了活化效果,我们及时向两办报送了六条学习和主题活动信息,××电视台分四期报道了广州(深圳)招商活动情况,今日××报专题报道了我局学习活动,同时在××商务之窗、××招商旅游网、株洲××商务等网站发表了活动情况。在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突出特色的原则下,我们的学习调研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了科学发展主题,大家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争一进百”目标的如期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引进和发展一批新型产业。科学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实事”是认清事实,“求是”是认识规律,不能好高骛远,要真抓实干。同时,能把学习成果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工作能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一是强化项目推进紧迫感。工作中,我始终突出项目地位,站在全市找定位,领导全局自觉把项目落户、项目建设、项目服务工作融入到××科学发展的时代大潮,对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坚持做到了认识到位,反应迅速,措施跟上,拿出真招抓落实。二是明确了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在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旅游资源状况和当前国际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明确了旅游产业围绕“以红官窑工业旅游示范点为引领,深入挖掘产业文化,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的工作思路。策划了《××画册》编辑工作,年内将出版发行,××终于有了一本反映××深厚文化的刊物。三是组织实施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广东行活动。为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建设,调整我市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我们按照实践办主题活动安排,结合我市实际,策划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市级领导考察广东行活动。10月20日至25日,冯建湘市长率领工业园、招商局、国土资源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主要领导前往广州、深圳、东莞、中山、江门等加工贸易集中地区开展项目考察、对接活动,主要考察电子制造、鞋业、光电源产业和服饰加工业,在深圳召开了沿海产业专题招商对接座谈会。对接活动成果明显,广州华强鞋业已确定了项目选址,达成了投资协议。四是推进了工作创新。围绕招商工作质上的突破,我们加强了与项目所在地的行业协会、商会建立招商联动机制。利用沿海地区媒体宣传××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招商政策,提高××在当地的知名度,引起客商的关注。强化了对重点客户、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跟踪责任人,明确跟踪目标,使引进项目由普遍“撒网”向重点项目的引进转变。还尝试中介机构招商办法,强化以商招商、乡情招商,寻求多种招商形式共同推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局班子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效,但通过这次系统地、深入地学习中央、省、株洲市和市委、政府关于科学科学发展观的文件后,更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紧迫感,大家认为:我们取得的成绩只是初步的,工作中的突破也还是局部的,按照中央和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市委“争一进百”的实践需要,按照广大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期望来衡量,我们的工作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没能很好地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到各项实际工作中,没能实现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系统地与全局工作实现有机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还不够深入、扎实,有浅尝辄止现象,解决的问题也较为零散,工作创新的热潮、动力还不够高。为了高标准开好民主生活会,全方面征求、收集各方面意见,我们分三组到外商投资企业、近年招商的大型企业和在建项目听取意见,同时召开了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负责人会议,发放了征求意见表,虚心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请他们一起帮助我们把脉会诊,深入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在支部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针对各自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在思想、工作和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查找,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对今后如何高标准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方向。在各自查找问题后,互相之间开展了帮助,分析原因。大家认为,我们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思想方面。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工作中经常犯经验主义,凭经验想问题、做工作现象时有发生,在头脑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发展概念。②思想解放步子较小。解放思想讲得多,想得少,参加会议学习多,认真思考少,特别是思考如何去解放,从什么环节突破,从那些方面切入等方面进展不大。③创新意识比较淡。由于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转变太慢,不能有效应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候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来做工作,对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识不清,对招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层次思考,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二是工作方面。①调查研究不够。局领导班子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比较少,对重点企业去得多些,对一般企业去得少些,对企业所需、所想了解得不多,有时去企业也只是走走看看,深入了解较少,特别是对国家支持、扶持企业的政策宣讲得较少,致使有的企业根本不了解。②优化发展思路不够。对产业招商,引进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推动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思路不明晰,短期效应思想还有一定地位,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考虑不多,抓大事议大事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一是缺乏招商工作、旅游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以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短期行为比较突出,特别是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招商上没有可行的硬措施。二是对旅游职能管理工作缺乏开拓性的思路和对策,产业起步和发展处在停滞阶段。三是在创新思维上点子不多。四是服务理念不强,管理和服务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特别是旅游产业管理与服务上欠缺较多。③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落实上级精神还有差距。对上级指示精神学习的系统性差,学习不透,理解不深,抓的不实。贯彻欠主动性、创造性。有时满足于集体学、会上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缺乏看清事物本质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班子政策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对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不够,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主要表现一是对党员的管理、教育手段单一陈旧,在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的招法不多,创新不够。二是对干部交任务、压担子多,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方面不够,而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管理不紧的问题。三是领导班子对适应本岗需要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学习不系统,理解不深入,掌握不熟练,政策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在执行廉政建设时标准不高,经常提醒不够,监督有时缺位,致使个别同志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问题,损害了党的形象,给集体和个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暨有客观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主观上的原因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

1、理论学习不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紧,造成思路不开阔,工作方法不活。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用上级精神统领全局工作的意识不强。这几年,班子成员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党的政策、路线、方针不多,运用科学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的水平不高,造成日常工作中常规性动作多,创新思维不够。主要原因在于对理论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反映出政治洞察力和敏锐性较差,考虑问题的高度不够,全局观念欠缺,在学习成果运用上效果不好,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此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局支部对理论学习抓得还不到位,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得不好,班子成员学习还不够刻苦。对待理论学习,个别班子成员认为工作是硬任务,理论学习是软指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满足于念一念报纸,读一读文件,满足于一知半解,而没有对上级文件精神产生的原因背景和目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因而没有很好地运用理论武器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使得作出的决策和工作思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思考问题起点低,高度和深度不够。没有从执政党的高度去认识问题。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有强烈的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想问题、办事情要第一要义为基点,要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研究新问题,解决新情况,而领导班子在执政意识方面较淡,沉迷于一般性工作。由于思考问题高度不够,导致干工作起点低,就事论事的时候多,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弱,因而在抓具体的工作中缺乏一种政治自觉性和历史紧迫感,缺乏力度和深度。

3、应付具体工作多,深入基层不够,与群众感情逐渐疏远。日常工作中,班子成员的工作负担都很重。具体事情挤占了很多时间,到企业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对减少。每年虽也拿出一些精力和时间深入到企业,但一些具体问题、具体事例多是听汇报,看表面现象,而没有真正做到沉下身子。工作长期浮在上面,听到、见到企业的呼声自然很少,因此,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就落不到实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现象时有出现了,机关与企业,干部群众与班子之间自然缺少了一种互相信任感。

4、领导干部自身素质有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领导班子思想解放不够,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大胆改革的措施和办法不多。班子成员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换流不多,对影响全局工作的重大问题研究不够,解决乏力。平时注意抓工作、出成绩比较多,而在提高个人领导水平方面的学习还不够刻苦,或是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放松了对个人学习的要求,认为凭多年的工作经验也可做好工作。其实班子能力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班子成员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全局工作,影响到干部职工利益的大事情,在今天,只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必须还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理论、业务和管理知识,深入研究市场经济规律和行业发展动向,才能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

四、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新认识

经过系统、全面的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后,对原来零散的、肤浅的、片面的认识进行了整合,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的理解,特别是结合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后,对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在工作中如何运用好科学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一是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才能推动工作上新台阶。要树立“信息为金、服务为王”的招商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实现科学发展和率先发展的目标要求上来,统一到“争第一,进百强”的战略决策上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招商有效性。要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真正了解企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招商工作从偏向于行政管理者的角色,过渡到企业的合作伙伴、朋友、咨询顾问。

二是只有不断解决思想上的障碍和差距,强化科学发展的观念,才能换发强烈的推动招商工作、旅游产业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现代社会是竞争的时代,无论什么工作没有争第一的意识就将有被淘汰、被挤出局的危险,招商引资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速发展的重要措施,在资源、区位、交通等硬件优势基本等同的情况下,我们只有独辟蹊径,打特色牌,加强软环境建设,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奋发赶超,有所作为。要寻找与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树立与企业共存亡的理念,为企业衷心服务,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只有理清科学发展思路,立足市情,才能抓住学习实践活动根本。

首先建立动态项目管理系统,纵向与株洲市商务局建立全市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横向与各县市区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其次是建立落户项目信息通报制,主要通报项目落户的有关行政审批单位,方便各相关部门做好企业落户后续服务的准备。第三是建立项目“首问负责制”,实现同一张脸面对同一家企业,帮助企业进行签约后的后续手续办理。从而有效提高办事效率。第四是建立项目跟踪制度。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将招商项目分为信息收集、项目洽谈、跟踪服务三个步骤,每个项目组由专人负责。项目信息收集主要按我市主导产业来划分,由有行业背景的人员专门负责;项目洽谈和跟踪落户人员负责承接有效项目信息的跟踪落户;跟踪服务人员负责市内各部门单位的协调和沟通。

四是只有明晰科学发展的途径,才能实现旅游工作的新突破。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紧扣资源特点和市场发展方向,要结合自身优势,立足××产业文化,走符合实际的路子,彰显差异性,重点发展以红官窑为龙头的陶瓷产业文化休闲旅游,推动旅游产业和快速发展。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措施

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招商旅游工作要突出产业发展重点,突出沿海产业转移项目对接,突出在谈项目跟踪,突出旅游资源整合,突出资源潜质的挖掘和市场利用最大化,要强化措施,强化责任,强盯项目,强力推进,使招商旅游工作成为推动争一进百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

1、努力推动全民招商。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是全市人民的期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通过中介人奖励政策的到位,投资环境的打造,××投资优势的宣传等方面的努力,营造全民招商氛围。要积极倡导

“爱商、护商、便商、富商、安商”的服务理念,鼓励各方投资者参与××建设和发展,推动争一进百目标的实现。

2、努力做好项目开发工作。要努力提升项目效能,拓展项目功能,进一步加强项目开发力度,认真组织好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三大块项目开发和发掘,重点加强以延伸陶瓷、烟花产业链,促进其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的完善和产业提质升级的项目开发研究。

3、强化措施,加强沿海产业转移对接。在承接沿海产业广东行成果基础上确定引进项目的方向。重点在电子信息产业、光电源(照明灯饰)产业、制鞋业等产业上努力。要安排专人长驻长盯项目。要改变传统的招商模式,突破目前的招商方式,变被动招商为主动出击,变坐等招商为上门和叩门招商。明年将向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派出专人长驻,盯死电子信息产业、光电源(照明灯饰)产业、制鞋业。

4、力求在合作共建上实现突破。要与上级商务部门建立项目合作,信息互通机制,掌握更多的投资信息。同时还要与其他县市建立招商资源共享平台,定期沟通信息,通报投资动态,努力构建招商工作的全方位推进机制。

5、努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要组织力量认真挖掘我市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潜力,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按照市先进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的要求,认真落实文化战略发展纲要中我局牵头项目实施工作,重点抓好以红官窑为龙头的陶瓷产业文化休闲旅游的实施工作和官庄风景区旅游开发的工作,在景点建设、营销策划、宣传推广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景点质量,打造城市和旅游名片。

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在建设学习型班子上下功夫。学习是接受新事物、提升能力最便捷的途径,要认真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组织一班人开展理论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拓宽理论视野,注重培养创新意识。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学习效果,努力提高学用结合能力,坚决摒弃为完成任务而学的不良学风。要加强调研,针对影响全局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理顺工作思路,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在转变职能上下功夫。一是抓领导干部责任制落实。根据班子成员各自分管工作落实责任,分管工作按照责权一致的要求,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并与绩效考核结果和向组织部门推荐使用的依据。二是加强对机关干部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机关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管理的最大效能,培养工作秩序井然,作风严谨,形象良好的机关形象,坚决杜绝自由散漫、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等不良现象。三是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加强服务意识。按照公开承诺制、时限办结制的要求,认真办结企业各项工作。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一是加强对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积极营造“学习型机关”的氛围,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整体水平。二是抓好支部建设,认真落实七项制度,落实“”制度,用制度规范党建工作。三是制定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篇5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思想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的态度,只从字面上理解科学发展观,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以指导自己言行的武器。缺乏“钻研”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征求大家的意见和深刻反思,自己感到在以下几个方面存有差距:

_、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把握得还不够准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

_、工作创新意识不够,思路不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意识需进一步增强。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转变较慢,不能及时应对工商体制机制转变和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工作,指导工作实际,做得还不够,创新意识、开放意识需进一步增强。

_、服务经济科学发展的能力素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个人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经济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比较浅薄,执法办案意识不够强,执法办案方法和技巧还有需进一步提高。

_、调查研究的能力和质量还不够高,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整改措施:

_、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以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工作思路做好本职工作。安于现状就是倒退,不追求卓越将被时代所淘汰。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发展环境,时刻保持不全面发展就没有出路的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地树立发展意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形势,谋划好、发展好我们的事业,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_、加强学习,提高发展的能力。一是强化政治学习,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醒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增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责任感,自觉摒弃“重收费轻管理”的不良做法;二是强化业务学习,提高执法水平。要以知识更新为重点,认识学习工商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尤其是新法律法规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商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学习好,运用好法律法规知识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不讲外行话,不执外行法,更好地规范执法行为。

_、转变作风,提高服务的素质。工商部门面对的是广大的私营企业及休体工商户,形象的好坏,作风的优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端正工作态度,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从一份执照、一次执法活动、一名人员入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把管理职能转到服务市场主体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中。在日常监管中主动向经营户宣传工商法律法规,争取社会对工商执法工作的支持,引导经营户的守法经营。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中心,树立以服务为价值取向的行政执法观念,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创业。同时,主动听取意见,改进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为他们排扰解难,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_、加强团结,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成绩,我们要在系统内形成上下同心的和谐局面,在内部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明确部门工作规范,明确赏罚标准,坚持正确的考核奖惩标准,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外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不断完善市场监管协查机制,提高综合执法水平,形成联动执法,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_、强化开拓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监管新模式。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为人先,勇于开拓。我们的职能范围较宽,监管领域的情况又千差万别,许多领域的监管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要善于创新,创新就是出路,创新就是收入。同时要创新监管模式,消除监管盲区。

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篇6

一、物证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物证,是指能够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位置以及状态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客观存在的物品、物质或痕迹。物证作为证据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及行政案件中均广泛存在,在诉讼、行政执法等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在司法证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在现代司法程序中,物证已经成为证明案情的重要手段,在各种事实证明方法中居于首要地位。

物证作为物质相互作用过程的记录客体,在各类案件中均广泛存在,通过对物证储存信息的正确解读,可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物证具有比人证更强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即使鉴定结论出现偏差和错误,还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鉴定甚至重新勘验现场等措施来纠正,可以说,物证是查明、证明案件事实的基石。物证对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物证技术专家来识别、检验和鉴定,才能提取出丰富的案件信息,为司法和行政办案服务。而识别、提取、固定、鉴定物证的技术手段,即为物证技术。

物证技术,是对案件中各种物证所进行的识别、记录、提取、保管、检验和鉴定的科学技术的统称。长期以来,公、检、法、司等部门及学者从各自角度对解决专门性问题的技术进行命名,如“刑事技术”、“检查技术”、“司法鉴定”或“法庭科学”等。笔者认为物证作为案件中普遍存在的证据类型,各个领域都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来识别、提取、保管、检验、鉴定各类物证,这类技术在科学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不应由于使用主体的不同而改变。因此,笔者认为上述可统称为物证技术。

物证鉴定结论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提供的一种科学的判断,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和可信性,但同时,由于受到送检材料、技术能力、设备条件、主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其科学性、准确性可能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存在虚假性。因此,办案人员应当认真审查鉴定结论,查明事实真相,正确适用法律。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专门问题的鉴定,凡是要求由法定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必须由相应的法定鉴定机构进行,其他专业鉴定部门无权鉴定。送鉴材料是鉴定的前提和对象,也是鉴定结论形成的基础。如果送鉴材料不充分,则难以作出鉴定结论,或只能得出不准确的鉴定结论。

如果送鉴材料不真实,则只能得到错误的鉴定结论。对于违法获取的物证,鉴定机构有权拒绝鉴定。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解决专门性问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具体可以从鉴定人所从事的专业教育,从事鉴定的年限、专长、经历以及专业技术职称、鉴定成效及科研成果等方面来考察。审查物证鉴定结论的论据是否科学、充分,推论是否合理,是以一定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的。正确的物证鉴定结论应该与在案的其他证据之间相互协调、呼应,若有矛盾就应重新审查、核实鉴定结论和其他证据。因此需要与案件的其他证据结合起来,进行对照分析和比较,作出正确判断。必要时可进行复核鉴定、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

二、物证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办案中的应用

(一)工商行政执法领域中常见的物证

1.商品物证。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内的商品质量,各种商品都有可能成为物证。如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涉案商品是否属假冒、伪劣商品等。

2.文书物证。在经济违法案件中,常常需要鉴定涉案合同书、决议书等文件中印章、签名的真伪;显现会计资料中的被涂改字迹,鉴定印章与签名的顺序等。

3.视听资料和电子物证。视听资料作为一种动态证据,可以直观重现案件的全部及部分事实,具有其他证据不可比拟的优点。然而,视听资料同时具有易变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发生改变,从而可能丧失证据的作用。如易被当事人篡改、易受电磁场的影响而消磁等。网络虚拟经济日益发展,网络经营主体及经营行为还需规范。网上商标、广告行为的监管需要有效识别、跟踪各类网络信号。视听资料和电子物证的检验,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鉴别视听资料是否被篡改、恢复受损的数据、来源追踪、模式识别技术等。

4.生物、化学物证。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公布实施,食品安全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领域之一。定期进行食品质量抽查及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都需要对相关食品进行检验。

(二)工商执法人员获取物证的途径、方法依据法律的规定和办案的实践,工商机关获取物证的方法和手段一般包括:

1.当事人提供。在行政裁决案件或其他类型案件中,为了自身的权益,当事人往往会主动向工商机关提供有关物证。

2.主动调取。工商机关认为某人或某单位可能保管有关的物证,可以主动向有关人员或部门调取物证,有关人员和部门应当配合。

3.现场检查、勘验。对于存在现场且有勘验价值的案件,必须及时、全面、细致、客观的进行现场勘验、检查,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取、固定、记录物证。如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工厂进行检查时一定要注意提取、固定违法产品、原料、包装物及商标等物证。现场勘验、检查是获取物证的最主要途径。

4.扣押、登记保存。对于在现场勘验、检查中发现的物证,根据法律的授权,可以采取扣押或登记保存的手段获取物证。扣押、登记保存往往与现场勘验、检查结合进行。执法人员在实施扣押、登记保存措施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定要有见证人在场并签字。一定要由当事人签字或注明不签字的原因,才能保证物证的关联性和真实性。

(三)工商执法办案中的常用物证技术工商机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承担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查处违法广告、商标侵权案件等职责。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经济违法行为日益科技化,违法手段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案件查办难度不断加大,过去办案中传统的眼看、手摸、鼻闻的经验式监管逐步向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现代化监管转变,努力实现执法现代化,建设“科技工商”,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次,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和民主进程,公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物证技术为执法办案服务,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工商执法办案工作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工商执法办案中的常用物证技术包括:

1.商品质量、真伪鉴定。在商品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常常需要对涉案商品是否达到一定标准或商品、标示的真伪做出鉴定。工商机关应当委托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2.食品安全检测。目前,《食品安全法》已公布实施,工商机关作为重要执法机关之一,依法监管流通领域内的食品安全。必须对流通领域食品的质量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测。主要技术手段有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实验室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检验技术等。

3.文书检验。在经济活动中,文件被大量用来记录事实、证明身份等。

因此,文件常常作为证据在案件中使用。当涉案文件被伪造、编造,而需要确定真伪时,就需要运用文书检验的手段对涉案文件进行检验,以查明案件事实。常用技术有笔迹鉴定、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形成时间检验等。

4.物证成分、含量鉴定。如流通领域中的食品中是否有违禁添加剂及其含量。各种商品中甲醛的含量是否超标等。

5.商品制作工艺鉴定。工商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某些商品制作工艺进行鉴定。如对涉嫌拼装的套牌汽车进行鉴定等。

6.电子物证技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经济也获得了迅猛发展。网上交易、广告等经济行为日益普遍。网络经营违法活动也日益增多,使得电子物证技术成为必然。工商机关承担网络交易进行规范、监管的职责,必须了解电子证据的提取、固定及鉴定技术。所谓电子物证技术,就是对在利用电子载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的各种证据进行收集、固定、审查和确认,它包括涉案计算机现场勘查、搜查与扣押、网络监控、邮件监控、技术鉴定等多种活动技术的总称。

(四)物证技术对工商执法办案的作用

1.对物证进行分析、检验,为查明案件事实,重建案件现场提供客观依据。案件一般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办案人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那些与案件有关的重要事实,只有通过各种证据来查明或重建案件事实。物证是查明事实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物证进行分析检验,可以提供有关案件事实信息,如案发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涉及的人或物等,为执法人员确定案件性质、深入推进案件调查、结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可以提取、记录、固定、保管物证。工商机关办理的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中可能存在物证。但由于执法人员缺乏物证意识和未掌握物证技术手段而未能及时提取、固定,致使案件查办工作难以进行甚至陷入僵局。有时即使提取了物证,但由于提取的物证缺乏代表性或未达到一定的数量或保管不当腐败变质而失去鉴定的条件。因此,工商执法人员必须增强物证意识,掌握基本的物证技术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做好执法办案工作。

3.可以鉴定物证,提供证明案件事实的法定证据。物证是“哑巴”证据,其携带的案件信息需要专业人员通过分析、鉴定来解读,才能充分发挥证明作用。工商执法人员不仅要自己查明案情,完成自向证明,在行政诉讼程序中还要用证据向他人证明案件事实。一般而言,行政程序中的各种物证材料就是诉讼中的法定证据。通过物证技术手段对涉案的物证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鉴定结论,可以为案件的顺利进行提供具有较强说服力和证明力的证据。

4.可以审查、印证其他证据。一起案件中往往存在多种证据,由于物证的可靠性更高,证明力更强,物证在执法活动中往往可以作为审查和印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的真实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三、树立物证意识,实施“科技工商”战略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物证技术的现状

1.目前,工商执法人员普遍缺乏物证意识,对物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基本的取证、检验手段。表现在对物证的认识仅限于较为明显的物品等,现场勘验、检查中仅仅提取看得见的物证,缺乏深入勘查现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使得本应提取到的物证没有提取,可能使案件查处工作陷入僵局。部分执法人员在办案中以“人证”为核心,过分依赖调查访问和证人证言,有时可能侵犯当事人的人权,甚至变相对当事人逼取证言。不仅可能由于非法获取当事人陈述而被法院排除,还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法制文明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有相当部分执法人员认为物证鉴定应属质检等部门的事,工商机关只需提取检材送交检验,完全依据检验结果对案件作出相应处理,而根本不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判断。有些工商执法人员随意提取、保管检材,致使检材缺乏代表性或未达到一定的量或者腐败变质而导致失去鉴定条件或导致产生错误的鉴定结论。

2.缺乏技术专业人员、经费和设备。目前,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的工商机关配备了食品安全检测车,并招录了技术人员,专职从事食品物证检验、鉴定工作。北京海淀区工商局还与某物证鉴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工商机关没有任何物证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更不可能获得实验室认可。

3.法制建设仍需加强。作为规范行政执法基本法律的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工作也进展维艰。有关物证及物证鉴定的规定也很不完善。

(二)实施“科技工商”战略是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工商”,就是要在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其中涉及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证技术。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改变着管理模式,而且改变着执法人员的思想观念、监督方式、服务观念,提升了办案能力和执法人员的素质。

工商执法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执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增强物证意识,牢固树立“科技工商”战略的理念。

但是,目前工商执法人员普遍缺乏科技意识,没有运用先进的物证技术调查取证的意识。一些执法人员不愿意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本身具有排斥心理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最重要的因素是有些执法人员的“科技工商”意识不强,只有提高他们的物证意识,才能更好地实施“科技工商”战略。实践证明,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工商”

之路。这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的时代呼唤,也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历史性选择。

首先,领导要做“科技工商”的领头人。科学技术在工商工作的应用,涉及各个领域、各部门,涵盖工商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执法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级工商机关的领导按照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工商”战略的伟大意义。要经常深入基层组织调研、检查、指导和督促“科技工商”战略的落实,从组织上提供有力的保障。领导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带头应用科学技术,做“科技工商”的领头人。

其次,通过培训提高“科技工商”

意识。现在高科技的装备和手段以及工商行政执法活动对象日益向高科技领域延伸,对工商执法人员的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商执法只有注重自身科技素养的培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的应用高科技装备,提高战斗力和工作效率,才能适应现代工商执法工作的要求。

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篇7

关键词: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140-02

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职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作为智力支撑。我国从1998年以来出现了一大批在办学定位上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的高校,虽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关于应用型本科课程模式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

一、美国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简介

美国最早成立的商学院是1881 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形成了系统性的教学模式。

(一)培养方法方面

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具有“1+3”、“2+2”等多种学位教育模式。所谓“1+3”即先经过一年的商学院外学习经历,然后满足商学院入学资格的学生参加考试或甄选,再进入商学院完成三年的工商管理教育。培养模式一般根据学校资源、培养目标、生源期望、社会需求的差异自行决定。

(二)课程设置方面

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是以人本主义理念、伦理教育理念、整合理念和创新理念为核心的,将创新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沃顿商学院为例,该学院始终信奉“学生塑造自己的教育”的理念,实行“柔性课程”方案,给本科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学习工程、护理、交通、教育、政府行政、法律及社会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的课程和方式均不受限制。其四年本科课程均匀分布在各个学期。

(三)实践教学方面

美国工商管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拓展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荣誉课程,针对优秀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计划,有学科交叉课程、人文课程、研究性课程;二是科研项目实习,提供本科学生与教师、博士、企业工作者并肩作战、共同研究和交流的计划;三是研讨会,扩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与教师的进一步交流;四是国际(或校际)交流计划,让学生了解他国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能以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企业行为。

(四)课程体系认证方面

美国专业认证可以追溯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目前,美国拥有AACSB、ACBSP和IACBE3个专业认证机构,专门为商学院及其学位项目提供认证。其中,AACSB 是最具有全球性和权威性的认证。美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评估也主要通过AACSB认证来进行。要获得AACSB认证的商学院必须具备一个重要条件,即拥有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与前沿的课程体系,要求学院保持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商业变化与新要求。AACSB认证标准包括三大类:战略管理、参与者与学习保证,共计21个细分标准。总体而言,美国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认证是内外评估的结合,评估更加关注课程的实际价值,强调课程内容以及师生的互动。

二、德国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简介

德国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证明,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也开始关注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始借鉴德国应用型大学的成功培养模式。

(一)培养方法方面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了“国际性”、“跨学科”和“实践导向”,还很注重“方法”的学习和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其中的“学”主要是通过“习”(习题)的方式进行的。其中,“跨学科”主要体现在“商业性”课程与“工业性”课程相结合,即“工商业”相结合的特点。“国际性”是指在专业性课程内容的安排及教学过程中,极力贯彻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让学生熟悉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以培养学生在国际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为重要目标。此外,还要求学生要掌握两门外语,通常为英语与西班牙语或法语。

(二)课程设置方面

德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程为主、通识课程为辅,同时,课程注重应用性专业的课程安排。其中,外语是以专业外语形式出现的。在专业课的课程内容方面,也十分重视应用性,立足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设课程,着眼于就业形势的变化,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可以表达为“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的科学教育,而不是带有某些理论的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方面

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商科为例,该校的课程安排中有两个实习环节,分别安排在大二下和大四上,合计4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2%,比例十分高。由此可见,德国大学商科课程安排突出体现了该类院校“应用导向”的办学定位,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课程设置实际上充分践行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四)课程体系认证方面

德国高校的课程设置通常都需要通过专业性的课程认证标准检验,目前在商科方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商科类专业主要是通过德国FIBAA认证机构的认证来体现其课程水平。FIBAA 即国际工商管理认证委员会,目前总部在瑞士的苏黎世,主要办事机构在德国的波恩。FIBAA主要对经济管理类和法律、社会学方面的本科和硕士课程提供认证。FIBAA认证包括专业认证、机构认证和制度认证,其中专业认证主要对战略和目标、招生要求、课程内容及实施、学术环境及支撑条件、质量保障体系这五大部分进行认证,一共60项标准。

三、我国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简介

(一)培养方法方面

相比之下,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教育仍然统一采用学制为四年的本科教育方式。个别院校除了主修学位以外,也出现了辅修、双学位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大多数中国商学院仍以主修为主。这种“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给学生留下了被动学习的刻板印象,从观念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由于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国家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急需,使得学问中心课程理念在中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问中心课程理念使得中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以批量化的方式培养出掌握学科基础理论与原理的经管人才,但这种粗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方面

近年来,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商学院的专业课程比例不断下降,通识课程的种类和比重逐年增加,大大改变了专业课占主导的现象。但是必修课比例过高的情况改观仍不大,学生可以选修的课程数量仍然较少,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实践教学方面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时“被动”倾向较为严重,诸如社会调研、科研项目等实践活动几乎完全在教师们的控制之下,学生只是遵照教师事先制订好的主题、目标、方法和程序来完成。遇到问题时,教师会习惯性地代替学生作出决定。在这种既定框架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很大遏制,缺乏足够的发挥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地位的失衡。

(四)课程认证方面

中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通常是以“评估”的形式而非“认证”的形式进行的。其中,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是最具权威性的评估类型,包括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和专业评价。中国工商管理专业评估主要通过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进行。与AACSB不同,中国教育部评估中心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也非仅仅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开展评估。在中国教育部评估中心专业评估中,对课程评估的体现主要集中在“专业适应性”和“教育过程”两大指标的评估中。

四、国外工商管理教育模式对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中国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承担培养任务的除了综合性大学与财经院校外,还包含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民办院校,在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塑造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

(一)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性教育,专业性课程应是高校课程的主体,尤其是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这一点更加值得重视。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如何在短短四年的课程安排中,既顺利实现专业性教育,使大学生们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很难协调的问题。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采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做法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有利于同步实现两者目标,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高等”性要求与“应用型”要求。

(二)在课程设置上实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提高课程的综合性

模块化课程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紧密融合,也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减少了课程门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的合肥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开始了模块化课程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借鉴美国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我国学生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时“被动”倾向较为严重,在参加社会调研、科研项目等实践活动时几乎完全遵照教师事先制定好的程序来完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很大遏制,缺乏足够的发挥空间。我们应该努力营造教师和学生双方地位的平衡发展,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让学生张扬个性,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另外,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大力推广“体验式”教学,在工商管理教育中采用课堂演讲、成组研讨、项目研究、实地考察、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让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 黄福华.中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4):90-95.

[2] 刘丽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特点及模式研究――以德国罗伊特林根应用科技大学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9):17-21.

[3] 翟璇.中美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4,(1):104-105.

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篇8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提出。所谓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就业能力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然而,随着国内外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内学者最早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是郑晓明,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文少保(2006)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上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能力,并且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对组织而言,就业能力能够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谭诤认为,在我国现实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就业体制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应包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终身学习和动态性特征四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积累的知识和各种能力无疑是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部分,大学生运用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职业岗位也是其就业能力的一种体现,此外,谭诤指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学习能力,并且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学术界存在着二维、三维、四维、五维及以上层次的解释构架,其中五维结构是从可持续就业角度,对大学生能力要求进行了细化和拓展。瑞士学者M•L•戈德斯密德教授认为,大学生要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需要具备五种能力: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对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广阔的视野。Fugate和Kinicki(2008)从个性角度出发提出生涯认同、积极性、生涯动机、对工作变化的开放、工作和生涯弹性五个维度。国内学者张丽华、刘晟楠(2005)提出,就业能力由五个维度构成,即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宋国学(2008)从专业技能、沟通技能、个人属性、学习能力和人际技能五大维度构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二、基于就业能力提高的工商管理专业实习改革

在没有进入现实工作领域之前,大学生对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持有的工作兴趣实际上是停留在抽象认识层面上的,而认识实习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体验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参与和表现,不仅能够向企业展示自身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职业倾向。一直以来,由于实习方案设置不合理、实习基地少、校企合作深度不高等原因,工商管理专业认识实习效果不佳,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各所高校都在积极探寻解决策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中,确立了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重点从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教师管理、实习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实习的质量。因此,建设一批稳定、优质、深度合作的实习基地,是高校解决各种实习问题的有效途径。我校工商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是以铁路局、中铁建、中国北车等为代表的路内企业,然而,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的实习基地教学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和建设多领域、多岗位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滞后,企业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注重借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以学校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依托,加强与工商部门辖区内各大企业的交流与联系,逐步建立起服务学生就业需求的政、校、企合作机制。在工商行政管理局、兰州众邦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肃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物流等政府部门、各种类型企业等诸多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就业领域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们提供多岗位的实习体验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工作经验。

(二)采取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工商管理专业认识实习宜采取集中实习、分散实习与轮转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由于企业管理类实习岗位能接收的实习人数相对有限,如只采用“集中式”实习模式,一方面会给实习单位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实习效果,因此,在实习安排上采取“分散式”实习教学模式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更为适宜。我校工商管理专业认识实习的组织和安排,完全采取“双向选择”的形式,将学生个人实习意愿和企业用人需求有机结合。首先,由实习单位根据工作的具体需要确定实习人数、提供实习岗位工作说明;其次,实习教师向学生宣讲实习单位概况和实习岗位工作规范;再次,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填写实习岗位申请;最后,由实习教师依据学生的“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统筹分配实习岗位。以2011级工商管理专业为试点,63名学生按照此种模式,被分别安排到四个单位的多个岗位开展了认识实习,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另外,轮转实习模式也是解决实习人数多而实习单位少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所谓轮转实习模式,就是先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分组,然后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将各组学生在多个实习基地循环轮换实习。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面向铁路单位,大中型企业、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物流管理、行政文秘等岗位,为方便学生了解和体验未来的职业角色,更好地促进就业,我们对工商管理专业在分散实习的基础上,实行轮转实习模式,这一做法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工作部门,熟悉不同行业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三)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双导师制是由认识实习课程指导教师和选聘的企业实习导师共同设计和指导学生认识实习的一种制度安排。认识实习课程指导教师通常由系里选派年轻教师担任,在每学期认识实习开课之前,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提前进入企业,搞清楚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主动了解实习岗位工作职责及人员任职要求。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开拓视野,增加社会工作经验,而且能够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组织沟通能力。校外指导教师由选聘的实习岗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是一个适应和锻炼的过程,需要得到相关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由于采取分散实习和轮转实习的模式,校内指导教师无法实现对所有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为此,设立校外指导教师就变得愈加迫切和重要。企业实习导师需要从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熏陶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并在实习结束时评价学生实习表现。作为学生成绩的第一评价者,企业实习导师需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能力等方面予以评定。此外,我校工商管理专业还邀请了企业实习导师担任学生的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职业发展规划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与校外导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而且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亦获得了职场专家的咨询和帮助。

(四)校企联合开发实习教学方案为避免校外实习出现走过场和内容空洞等问题,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实习方案设计时,强化实习企业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实习企业从前期实习方案的制定、实习过程中的监督与指导、到实习成绩最终评定的全过程参与,这种做法,不仅使得工作岗位的要求与认识实习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而且充分调动了实习单位参与教学的热情。以我校2010级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实习为例,实习企业XX公司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安排总经理、各职能部门主管等诸多岗位和人员参与此次认识实习教学。学生的实习任务包括新员工导入、工作实践研讨、职业角色分享、工作岗位体验、表彰总结五大块,学习内容涉及XX公司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物流配送流程、营销策略等方面,详细方案设计参见表1。整个认识实习过程,学生深刻体验了未来工作的环境和职业角色,了解了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也为学生未来进入职场提供了准备。

三、结语

综上,工商管理专业认识实习课程的组织与设计,应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最终目标,结合专业自身优势,积极探寻并构建与学生就业方向接轨的校政企多方合作、全方位指导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为进一步夯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发挥更大效力。

上一篇:生物技术的发展范文 下一篇:医疗器械销售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