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制图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01:23

对工程制图的认识

对工程制图的认识篇1

工程制图的课程内容以正投影法为根基,根据国家规定和标准的方法测绘出能够准确表达物体形状、尺寸、大小、结构,并说明制造、检验要求的图样。工程图样用于工程技术人员表达其设计的理念并用于技术交流。作为工程技术实施的凭证,同时也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途径,工程图样具有特殊的意义。

工程制图教学需要很多方法的结合,并突出教学重点。但这要求对教学方法有深入的探究,笔者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情况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结合,得出对工程制图教学方法的极点体会。

1.工程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与理论结合松散。

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经常出现学生对理论的重视超过对实践的关注。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刚接触工程制图课程的时候,学生会形成一种学习定式,认为学习理论知识架构很重要而忽视实践的操作。学生在听讲时之关注授课内容,做笔记,死记硬背。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法过度重视书本知识而忽视灵活应用和动手检验知识的过程。使得很多学生对课程的掌握仅限于知识点,到真正应用的时候回到书上重新搜索。

1.2 考核不全面

1)对学生测绘工程图的速度缺乏考核。对于课堂作业,学生往往会拖到下课或者课后完成,这样的考核方式就造成了学生抄袭、模仿、应付等不争取的完成情况,学生对于绘图的积极性降低,最终导致这门课程都不足以吸引学生。也由于这样的完成方式,学生的绘制技巧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特别是对学生测绘工程图的速度根本无从验证。这种考核不全面将最终影响到考试及实践中的失败。

2)单从考试上讲,对学生制图能力考核不全面。现有的考试形式主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制图能力进行考核,也就是说从另一方面导致学生重视知识点,而忽视了应用和动手能力。题库的更新较慢,不能适应新型的绘图标准。笔者认为应该适量增加对绘图能力考核的题目。只有从考核方式上进行改变,才能主导学生学习的情况。

2.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意见:

2.1增加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的方法最早应用于商业管理和企业管理教学中,由哈佛商学院最先使用。但由于这种方法的优越性,使得在十几年的教学改革中遍布全世界。笔者发现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案例教学法,但在我国工科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广泛。

实践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具备实践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产需求中,要求学生进行参与和解决。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应用、改进、总结才能有所提高。首先,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知识。作为教师,需要对案例的解决进行合理引导,学生就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当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的时候,他们会更加自觉地在课余实践获取知识点。通过简单的积极性调动就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其次,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实践时遇到问题就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在工程制图的工作中更需要技术工作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实践,单纯重视知识点而不是分析能力会阻碍学生成功的步伐。最后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案例实践,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活跃思维。

1)从校方来讲:需要增加实践设施。由于这种实践方法应用到工程制图中需要较多的硬件设备。因此笔者认为从校方来讲,必须予以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2)从教师来讲:需要较高的技能技巧。由于工程制图教学与实践结合需要工程训练的较多步骤,已经从单纯的指导操作发展为应用,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拓宽知识面,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

2.2加强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

在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内容属于直观教学的措施,但是对于无法进行大量硬件设施添置的学校,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形式增加直观性。直观教学是教学中较为重要的方法,因为直观教学可以提供更为感性的材料,以帮助学生组建从抽象到具体的意识。对于学生来说,由他们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会比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好得多,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加以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知识。

2.3讲授、考核要注意重难点的考察:

通过多年的教育经验,我发现要求学生进行冗杂的知识点学习、测绘图练习时很难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很多学生并不能耐心细致的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对于较多的课后工作造成学生绘图时拖拖拉拉的情况。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同时能保证将最有用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2.4合理进行教案撰写,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散:

在讲课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和编辑内容进行。通过几何图形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大概了解,进一步引导并完成对绘制和测算的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新概念和以往概念的联系,新旧联合起来引出新的知识点,才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最后笔者认为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课堂讨论的形式,提高创新意识。

3.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工程制图教学方法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考核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对实践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对重难点的讲解、培养发散思维等方法的改进,可以对工程制图教学方法进行完善,更有利于指导未来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曹正文 《把握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张家军 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1)

[3]谢志江 孙红岩 蒋和生 张济生《案例教学法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 (5).

[4]温宝琴 高广娣 刘娇娣 袁昌富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10(6).

[5]岳媛媛 《工程制图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24).

对工程制图的认识篇2

识读施工图是高职土建施工类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行业专业岗位工作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识图能力的重要性,论述了对培养识图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建筑构造与识图、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等多门课程的改革思路,介绍了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高职教育;识图能力;课程改革;平法施工图

中图分类号:TV3-4;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2304

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工程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管理、工程项目组织、质量验收、材料检测、施工安全、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工作。主要岗位是施工员、质量员以及安全员、试验员、资料员、造价员等。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施工员和质量员需要掌握施工图识读、绘制的基本知识,还要参与图纸会审等工作(见表1)[1]。由此可见,识读施工图是高职土建施工类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首要工作任务,是从事建筑行业一切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因此,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识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图纸越来越复杂,目前基本以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为主,且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在学校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如何培养学生熟练地识读各种图纸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系列专业课程知识的支撑。笔者结合多年来在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就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识图能力培养体系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基本要求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是培养制图与识图能力的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的基本原理和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与分析能力,使学生熟练规范地绘制施工图,阅读基本的建筑施工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中,适当讲授点、线、面投影的基本理论,组合体三视图的投影教学,重点在施工图识读,并结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和《建筑制图标准》,介绍工程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图的图示方法、图示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基本技巧。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按照国家规范绘制施工图,这

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要求做到图样表达准确,图线清晰,尺寸标注完整合理,文字书写规范,符合制图规范[2]。课程结束时一般安排一周的绘图实训,让学生练习绘制建筑平、立、剖面图。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识图能力提高的关键,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构造的认识和施工图的识读,也是支撑施工员、质量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岗位工作的主要课程。目前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存在知识点多、杂、散及课程内容不系统的问题,教学中应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以身边的建筑为典型案例,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一)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以施工员、质量员、造价员等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重点,以标准图集、国家规范为依据,以真实的工程图纸案例、学习任务为载体,推进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如课程设计以学生身边的学校教学楼工程案例进行建筑构造部分内容的讲解,并结合图纸、标准图集,培养学生对建筑构造的认知能力;识图部分结合有代表性的典型工程图纸,进行施工图识读和绘制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工程案例展开,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为可操作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每堂课以任务贯穿始终,真正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目的。

(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改革实践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分为建筑构造和建筑施工图识读两个项目,具体采用项目教学、分组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建筑构造项目,以学校教学楼图纸案例展开教学,设置基础和地下室、墙体、楼地面、楼梯、屋顶、门窗、变形缝共七个部分的构造认知。每部分教学思路如下:引导学生识读教学楼施工图中相应的构造内容并进行现场观察,掌握其构造。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相关知识点,查看标准图集,参观建筑构造实训室、装饰构造实训室,进一步熟悉各部分常用构造。

以楼地面子项目的地面装饰单元教学为例,学生首先查看学校教学楼工程,根据图纸,明确普通教室、走廊、楼梯间、卫生间的地面装饰做法,然后根据课本、《建筑做法说明L06J002》、装饰构造实训室的构造展示,详细了解常用地面装饰做法。

在建筑构造项目教学中,以身边完整的工程案例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这样既有识图,又有构造认识,知识会更加系统,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点多且散的不足。

在建筑施工图识读项目教学中,以真实的工程图纸案例为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到高层,由砖混结构到框架结构,科学地收集、提炼和整理教学实例并融入课堂教学。基于以上思路,施工图识读项目设置了砖混结构低层别墅、多层住宅楼、框架结构办公楼三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图纸的识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施工图识读审核会审等能力为

目标来组织教学。首个识读案例——砖混结构低层别墅由教师引导学生识读,并绘制部分施工图,如指定位置的剖面图、基础平面图,以此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图纸和制图规范的理解。随着学生对图纸掌握的逐渐深入,在多层住宅楼、框架结构办公楼工程案例中,引入图纸审核和会审环节,采用角色扮演方式,由教师扮演建设方来主持,将学生分组组成设计小组、施工小组、监理小组。由各小组首先识读建筑施工图,完成识读报告,进行图纸审核,然后设计小组对图纸交底,介绍图纸的内容及设计思路,施工小组、监理小组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由各小组共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统一意见,完成图纸会审纪要。这种教学方式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实际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统一。

三、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

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是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其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并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改革思路

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既要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又要体现课程的高等性,因此其教学内容不能仅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要把新理论、新规范及时地融入课程教学。

结构施工图的平法标注,对学生来说较抽象且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板式楼梯)》的内容纳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该课程教学应围绕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工作要求来展开,重点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的认知和对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懂结构施工图,更要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如在柱梁板中,钢筋应该如何配置?哪些位置应该有什么钢筋?各种钢筋的作用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分析和处理结构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改革实践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讲解配筋设计的理论知识,这是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基础。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弱化了力学知识的教学,但力学与混凝土结构联系密切,可使学生对结构受力及配筋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应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简支梁、双跨梁、多跨梁、悬挑梁等的弯矩图,在此基础上,理解并绘出各种梁的跨中和支座处各种钢筋的设置,而不仅仅是读懂配筋图。

依托框架结构施工图案例,融入平法施工图的制图规则,讲述梁、柱、板、楼梯等构件配筋。以“框架梁平法配筋图识读”为例(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整个教学过程将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将学与做融为一体,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认知,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四、识图能力的提升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是土建施工类专业课改后的核心课程,主要讲述基础以及柱、梁、板、剪力墙、楼梯等构件的施工。该课程进一步深化了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的相关知识,应重点围绕柱、梁、板、楼梯、剪力墙的图纸会审、钢筋下料、技术交底等内容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相关图集规范解决有关钢筋构造问题和现场钢筋布置操作指导的能力。

该课程涉及钢筋混凝土基础、柱、梁、板、剪力墙、楼梯等主要构件,每个构件又涉及施工图识读、会审、钢筋下料、脚手架搭设、钢筋施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等任务。学生在图纸识读的基础上,应明确柱、梁、板、剪力墙、楼梯等构件中钢筋的详细构造,进行钢筋抽样,列出钢筋表,并计算出各种钢筋的下料长度[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各构件钢筋部分所选内容如表2所示。

教学改革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作保障。课程团队准备多套工程蓝图,如低层别墅、砖混结构住宅楼、框架结构教学楼、框架结构办公楼、剪力墙结构小高层住宅、钢结构厂房等,保证专项识图练习的开展。一体化教室、施工实训场等也为分组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创造了条件。教学中采取分组教学,由老师布置任务,各组展开竞赛,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和图纸内容进行讨论,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任务完成后各小组代表总结发言,老师点评,由优秀的小组介绍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五、结语

课改前,很多毕业生反映在校接触工程图纸太少,工作后识图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后,在对2010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82名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教学效果匿名问卷调查中,在“识读施工图能力”方面,有47%的学生选择“很好”,39%的学生选择“较好”;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42%的学生选择“很好”,46%的学生选择“较好”;对“就业适应能力”,有36%的学生选择“很好”,39%的学生选择“较好”。在各授课教师反馈的评价意见中,均认为在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后,学生在工程图纸识读、思考与解决问题、自学等方面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一系列课程的改革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施工图识读的技能,而且能熟练运用各种标准图集指导施工,职业行动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能较快适应相关工作,为从事建筑行业专业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

[2]侯卫,周雪峰,齐峰,陈翔.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70.

[3]成如刚.钢筋平法构造识读与钢筋翻样课程创建与开发[J].山西建筑,2010(1):22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system of reading drawings ability

of civil construc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Jing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handong Polytechnic ,Jinan 250104, P. R. China)

Abstract:

Reading drawing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ofessional work for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ivil construc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ability to reading drawing, discusses the course reform ideas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reading drawings ,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 concrete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 which playing the role of ability in reading drawing ,explores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of effecti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对工程制图的认识篇3

关键词:工科院校;工程制图教学;教学改革

工程制图作为工科院校经典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构形表达和空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习制图理论为基础,学习正确的图纸表达、读图方法等。一方面,随着各门类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和日趋成熟,各高校开设课程门类也随之增多,原有课程相对课时缩减,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的发展需求。工程制图教学内容繁多、学时缩减是目前工程制图教学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扩招造成学生层次差别拉大,两极分化严重,普遍缺少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教学内容粗细讲解有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很难很好地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并顺利地应用到后续课程及实际生产设计中。针对工程制图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工程制图基本课程体系的改革

为适应学校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提出整合传统课程内容,形成新课程体系的意见,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在课程设置中将原有独立的工程制图课程和AUTOCAD课程合并为一门新课程,适量减少相应重复教学内容课时,在课程前半段重点讲解传统工程制图中组合体、视图、剖视图、断面图、零件图,以及有关制图的基本内容,以培养识图、绘制零件图、构形表达能力为重点。在制图基础知识教授的过程中,在传统挂图与教具的基础上逐步引入AUTOCAD绘图部分的知识,加强其绘制草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的综合训练,并对所教授的三维模型进行分解和组合过程的演示,从而弥补传统教具静态表述的不足,使得读图浅显、易懂,使学生在掌握AUTOCAD基本绘图软件的同时,通过直观的认识很快具备组合体的读图能力,提高授课效率。课程后半段主要讲解AUTOCAD的计算机绘图部分,结合上机,熟练绘制复杂零部件,包括其表达方法、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将工程制图和AUTOCAD的课程合并,在培养学生的图形表达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搭建不分专业的横向技术基础平台,以适应当前各专业通用的设计、生产、技术交流的需要。

另外,将此课程设置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以巩固第一学期金工实习相关机械加工工艺知识,同时为后续机械基础课程、PROE三维设计及专业结构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以保证学生课程学习的连续性。此计划准备从2012级新生作为试点进行考察。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上,在教授工程制图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实际生产中的简单零部件入手,以机械设计为主线,结合各专业所在行业,采用“整体教学,适度区分专业”的方式,将绘图知识贯穿在机械专业课程中,教授中注重基础零件的设计过程,并加强工艺知识的教授。例如,针对车辆专业的学生,在教授工程制图典型基本体、组合体画法的同时可以从汽车零部件中的简单体入手,例如:曲轴、发动机缸体教授学生相关的绘图规范、技术要求、工艺参数等,并同时运用AUTOCAD计算机绘图软件让学生上机绘制相关图纸。在此过程中,可运用PROE等三维软件进行零部件三维形状的动态演示、FLASH动画演示、相关生产线的视频演示等,以使学生对相关后续三维研发软件有所了解,激发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热情。在教授课程的同时,可针对设计的图纸组织小组可行性方案的讨论,有意识地灌输实际设计生产过程中会遇到的方案可行性、加工成本、研发周期等的概念和思想。要学以致用,用设计制造的理念来进行讲学,在讲学的过程中增进和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了解和热情,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设计,培养识图、读图及绘图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拓展。

3.教学思想上的转变

笔者认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课程的学习和最终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至关重要,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在讲授组合体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思考基本体的相对位置的影响及其表面连接关系,大胆提问,并最终绘制各视图。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学,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教学气氛,最终达到提高其创造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4.教学方法上的调整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开设实践教学:首先,开放工程制图模型室,模型室中有相关配套教学模型及复杂模型,学生能够借助对模型的观察、分析和现场测绘,建立起空间的感性认识,形成空间的整体思维方式。其次,为加强其综合实践能力,可结合课程联系相关的制造性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性实习,让学生从实际生产制造中更直观地了解制图的重要性和价值性。目前,课程性实习计划正着手和相关企业洽谈合作中。最后,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发与制图相配套的教学软件,学生可定期上机练习,自主检测学习成果,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重点、难点,及时了解和解决。

5.考核制度的改革

通过综合性的考核制度,多方位考查学生的制图能力:第一,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后练习题来考查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程度;第二,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使学生在课程结课后能对工程制图课程有综合性的认识和理解;第三,通过机考,考核学生制图知识综合运用和计算机绘图能力;第四,实践制图能力的考核,结合实际零部件的绘制来考查学生对其专业简单零部件的结构、尺寸、技术要求等的认识水平,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改革工程制图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制图教学思想,将联系实际生产制造和计算机绘图的三维设计理念融入工程制图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祝春花,庄中霞,胡建平主编.新时期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31-33.

[2]马伏波主编.现代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0-102.

对工程制图的认识篇4

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验(如土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工程力学实验等)、实习(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如道路勘察设计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等)、毕业设计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课程设计时在课程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时间为1~2周,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时间约为13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大部分需要绘制图纸,要将自己所设计的内容通过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涉及到非常多土木工程制图的知识。因此,土木工程制图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图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图框及标题栏的绘制不规范、线型线宽错误、中心线缺失、图名和比例缺失、字体大小及图样布置不合理、尺寸标注错误、剖面图标注错误等。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门非常严肃的课程,必须遵循制图国家标准,主要包括《技术制图》、《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建筑结构制图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对制图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没有形成严谨的态度。从教师而言,土木工程制图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图纸的重视程度不够。土木工程制图的教授过程中,对工程实例的要求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对制图标准的认识和识图能力有限。很多课程设计甚至毕业设计的任务书中比较看重结构计算的内容,忽视了制图国家标准的要求,造成学生注重计算书而忽视图纸。从学生而言,学生从思想上对制图标准不重视,认为只要图纸上能表达清楚就行。汉字写得“龙飞凤舞”,不按制图课上要求的仿宋体书写;数字随意倾斜、潦草,大小不合适;绘图时不按照步骤执行,图样布置不合理。另外,很多学生认为以后的工作中计算机绘图很重要,忽视了手工制图的环节,导致学生对工程图样的表达方法、制图标准和读图绘图基本技能相对欠缺,对平面图形缺乏认识。此外,还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中期课程设计没有严格按照制图标准执行,大四第二个学期做毕业设计时很多标准中的要求都已经忘记,导致图纸的质量很差,不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教学方法探讨

(1)分两个学期、小班授课。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多,其中画法几何和制图基础部分包括工程制图基本知识、多面正投影、轴测投影、标高投影等章节;专业工程图则包括房屋建筑施工图、建筑结构施工图、路桥工程图、水利工程图等。由于大一新生具备的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较少,在专业工程图讲解时需要介绍背景知识,否则会造成学生的专业工程图识读障碍。例如,在讲解建筑结构图中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图时,需要较详细介绍钢筋混凝土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房屋建筑、桥梁工程、水利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表达内容和方法。将画法几何与制图基础、专业工程图与计算机绘图分为两大部分,分两个学期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作业较多,尤其是在画法几何和制图基础部分,每次课后都有作业,每个同学出现的问题可能不同;在专业工程图的识读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角度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辅导,小班授课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学效果较好。

(2)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讲解时,由于内容多、教师需要不停地讲,会造成学生听觉疲劳。而理论部分的前后连贯性很强,如立体的截切与相贯要用到线面相交以及面面相交的知识,前面知识没有理解,后面学习就很困难。因此,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兴趣,对于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在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与板书、讲与练相结合方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即让学生做练习,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缓解听觉疲劳。此外,可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让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其他同学评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专业工程图部分,可采取“找茬游戏”方式,让学生交换绘制好的图纸,遵照规范找错误,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另外,还可采取参观工程实例的方法,比如讲到直纹面的投影时,带学生寻找直纹面的工程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注重实际工程图的识读。

在教材及习题集中,由于受篇幅所限,专业图纸只是某项工程中的部分图样。由于图纸不完整,学生无法从宏观上认识工程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锻炼。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典型的、相对简单的实际工程案例,给学生识读。比如,在房屋建筑图部分,可选取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施工图;在路桥工程图部分,可选取结构形式简单的桥梁工程图。首先对房屋或桥梁的整体情况做出讲解,然后让学生分组读图,从而达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逐步读懂图样的目的。通过实际工程图的识读,在绘制图样时,也会自然而然地遵照规范的要求来实施,绘图的规范性也就得到了加强。

(4)注重土木工程制图实践能力的考核。

画法几何与制图基础部分的考核可采用平时成绩+闭卷考试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专业工程图和计算机绘图部分的考核可采用平时成绩+开卷考试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工程图样的补绘和抄绘等,针对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一般为单个图样。开卷考试可采取绘制工程图方式,由教师结合工程实例制定指导书,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整套图纸。在绘制过程中,要求学生以设计者的角度,充分理解整套图纸中各部分重点表达的内容,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等,以此提高学生绘图能力。

(5)加强制图课程与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联系。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应强调其作用和地位,还可将往届优秀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图纸向学生展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强调规范作图的重要性,在任务书参考资料中增加相关制图规范,增加图纸质量的成绩比重,并加强易错点的讲解。只有加强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联系,才能让学生逐步积累、提升识图和绘图水平,增强实践能力。

4结语

图纸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针对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注重实际工程图的识读、考核时采用绘制整套工程图的开卷考试形式、加强制图课程与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等。随着教师和学生对制图标准重视程度的提高、大量专业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可望改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图纸质量,从而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工程制图的认识篇5

关键词: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应用型;实践教学

一、几何与工程制图课堂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充分实现学校与就业的衔接。而《画法几何与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门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课程,它是土建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以数学的立体几何为基础,与《大学物理》《工程力学》《建筑概论》等课程相配合。该课程可以说是工程界表达、交流的语言。在工程设计中,工程图形作为构思、设计与建设中工程与建筑信息的定义、表达和传递的主要媒介,在技术工作与管理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图形作为直观表达实验数据、反映科学规律,对于人们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问题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表达、交流信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图形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简洁性,是人们认识规律、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本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工程图学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画图、读图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绘图工具的能力,即使用仪器绘图、使用绘图软件绘图和造型以及徒手绘图能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以及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的意识。为后续学习的相关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重点上,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课时限制,涉及到的内容理论部分多,授课中会出现理论课时达总课时一半以上。老师会侧重对画法几何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大量习题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靠。在工程制图部分,重在如何用画法几何的方法绘制完整的建筑施工图,由于课程大多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后续课程设计的专业内容,与其他课程有冲突,占用课时少,只能对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及设备施工图部分做简要介绍。(2)在教学方法上,这门课的知识体系有大量的概念和空间想象图形,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后续理论和方法的基础。概念反映的是同类事物本质属性,具有一定抽象性。学生们需要对大量抽象概念准确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例如换面法需要用一个新的投影代替原来的投影,在空间想象上学生难以理解如何建立新投影,会让学生不好理解,最终丧失学习兴趣。这就是困扰学生的难题,在理论概念背后“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用合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化解难点,解决学生困惑,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1]。(3)在教学实践上,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量有限,很难做到平面图形和立体空间实物化,缺乏对实际工程应用的专业图识读,这不仅是实践教学内容表现不好,也是学生们学习目标不明确的体现,缺乏对专业前景、专业技能等内容的了解,使学生逐渐减少了学习的兴趣。要学好这门课程,通过让学生多动手多做练习、多想多看多思考,多应用多联想才能比较牢固地掌握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2]。

三、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1)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避免出现盲目性教学、经验性实践、重复性实践,要有创新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课程教学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穿插,对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将学生很熟悉的建筑物,比如宿舍楼、学校附近商场等展示给学生,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们前往建筑所在地进行观摩认识学习,做到图纸与实际建筑物对照,结合制图投影理论知识,让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相对比,比如在绘制建筑平面图时,除了绘制建筑物房间外轮廓外,还需要将楼梯间、台阶、花池、散水、卫生间等结构都需要绘制出来,这些图样需查找规范图样,例如在《住宅设计规范》规定:楼梯间有楼梯段、平台、栏杆等组成.楼梯段要求每个楼梯段上的踏步数目不得超过18级,不得少于3级;楼梯平台按其所处位置分为楼层平台和中间平台;栏杆(扶手)是设置在楼梯段和平台临空侧的围护构件。学生通过现场观察,增强学生对于建筑物构建的认识,和绘制要求的理解。做到课程内容、设计图纸与建筑实物的结合。(2)要求与目的结合。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课程学习要求与目标不对应。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基础。授课教师在讲课当中要将工程实例引入到课堂上,让学生可以直接了解各种专业知识在工程制图中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及课程学习的信心,为他们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实施教学时利用现在正在进行的土建项目进行教学演示,使教学目标更明朗、更实际、更综合,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满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把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作为高等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及落脚点[3]。(3)问与答首尾呼应。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渐减少,这就是缺乏阶段性的学习刺激。每一节课的学习要有目的性的学习,问即为每节课学习的意义,答即为该节课程内容与专业的关联性。使学生在阶段性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课程的重视度。例如轴测投影图的学习,学生们知道这是一种辅助图样,那么什么是辅助图样,怎么使用,要穿插在课程内容中。不能让学生看到“辅助”二字就认为是非重点。

四、结束语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必须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经过实验、计算机绘图等多方面的训练,掌握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分析能力以及实际绘图能力的课程;工程图样在建设上起着指导作用,绘图和读图的任何差错将给生产带来程度不同的损失,要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培养知行合一的理念。

对工程制图的认识篇6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 结构识图 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31-01

1 提高识图能力的意义

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在建筑工程类专业中是一项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施工图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水电暖通设备施工图。 在这三大类施工图中,结构施工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事实上,结构施工图关系到房屋的结构安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学习者产生畏惧心理;同时结构施工图的绘图规则多、详图多、抗震构造要求多,这又使得不少学习者觉得结构施工图的内容过多,节点太乱,让人有些无所适从。

2 结构识图课程现状分析

提高识图能力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要改变目前这种现象,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改变片面追求“教”的进度,较少重视学生“学”的效果的教学状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因此教学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充分利用专业特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技术性强,内容枯燥,学习难度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竞赛活动,提供学生竞争的机会,使学生有表现平台。

多年来我们习惯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时过分注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却忽视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3 提高识图能力的方法研究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色,识图技能的培养应该与职业标准相衔接。识图结构施工图,学生必须有《建筑识图和构造》作为理论基础,还必须有《建筑结构》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先讲解平法制图的概念,然后讲解具体的构件,如梁、板、柱、墙、基础的平法的制图规则。这个阶段可以使学生了解平法制图的大致内容,也可以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到施工现场或已完工程处参观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建筑材料特点、建筑构造组成及构造做法等,这样能培养学生对建筑物的感观认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好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和建筑结构等各门专业课,也为识读施工图打下良好的基础。运用现场教学法,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建筑工程构造知识,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在辅导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过程时,常常会有学生提一些看似简单却又不怎么好解释的问题,如“这画的什么呀”、“天沟是什么呀”、“泛水是什么呀”、“散水是什么呀”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费尽周折跟学生解释半天,学生可能仍然是一头雾水。其实很多事物本来是一目了然的,怎么就难以讲解、难以理解了呢?原因很简单,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嘛。于是,我想将学生带到实际工程现场进行教学,也许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进行现场教学的实际工程可以是在建工程,也可以是已投入使用的工程,由于现在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责任重大,

对于在建工程的施工单位而言,一般都不大愿意接受学生到施工现场学习,因此目前进行现场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已投入使用的工程。比如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其实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对象。现场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应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有计划,教师应事先确定现场教学的实际工程,并弄清该工程的构造特点,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二是有组织,即进行现场教学应做好组织准备工作,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成员4~5 人,由小组长负责管理本小组成员,以使现场教学有序地开展;三是有任务,即根据教学目标,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现场教学过程中不至于走马观花,甚至无所事事,比如要求学生带好小图板、笔记本、卷尺、铅笔等用具,对实际工程构件进行测量、记录,并绘制在图板上;四是有评价,对每组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反馈,主要检查学生测量记录的原始数据是否真实,有没有弄虚作假,有关建筑工程构件的绘制是否符合制图规范的要求,对弄虚作假的数据要求重新测绘,对制图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提出指导改正意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建筑工程构造做法建立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加深了相关构件含义的理解,而且能将建筑工程制图方面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方面能力。

观看模型,掌握建筑工程投影原因在学习《建筑工程制图》课程中,教学中让学生看基本形体如棱柱、棱锥或者基本模型,增加他们对三视图之间投影关系的感性认识,验证投影原理。同时课后布置根据投影图转换绘制作业,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及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模型制作与施工图识图相结合对于结构施工图,由于现场教学不好组织,钢筋工程属于隐蔽工程,很难看到钢筋的配筋情况,因此,从图纸到实际有很大的难度,也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同学们对结构钢筋图看不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小型结构模型的制作,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让同学们明白一些钢筋的具体布置,与结构图识图理解过程不谋而合。此方法作为提高识图能力的辅助手段,发挥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上,省去了繁琐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引导过程。

4 结束语

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培养,首先要打好基础课学习,然后加上实训课的巩固,通过这样的培训,学生识图能力提高很多,可以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以后在专业领域地发展作准备,识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蹦而就的,注意点滴积累,长期坚持,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工学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学生走入实习岗位后,能很快识读施工图纸,胜任现场工程,受到工地师傅的好评。由此看来,教师和学生要一起把建筑工程图当作一种语言来教和学,点滴积累,长期坚持,把专业知识点和投影原理、图纸规范结合起来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晓丽. 关于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的建议[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

[2] 郑庆波.谈如何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J].科教文汇,2011(6):61-62

对工程制图的认识篇7

[关键词]图书馆;制度;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25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6-0026-03

每一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制度和文化。制度是有形的,可以分门别类装订成册;文化(指精神文化)是无形的,但却每时每刻都装在图书馆员工的心里,影响着制度执行的质量。每一个图书馆都非常注重本馆制度的制定,这是图书馆正常运行的保障;每一个图书馆都无法轻视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因为制度与文化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1图书馆制度与文化的概念

图书馆制度包括图书馆管理体制、办馆理念、发展政策、运行机制、行为规范等。它是图书馆系统良好运行的保障,是规范各种行为的尺度,是调整各种关系的纽带。文化主要是一个特定群体的价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在今天应该被视为一个社会和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的显著特色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为读者服务的管理活动中受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环境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由全体成员遵守和信仰的、维系或推动图书馆生存或发展的、具有图书馆特色的观念和群体意识,是指导从事文献情报工作的哲学体系。其主要由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组成。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纽带和桥梁,而精神文化则是其最活跃、最核心、最精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精神文化主要指图书馆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馆目标、价值观、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等。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度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1]

图书馆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提出,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图书馆学者,此后,我国也掀起了一股图书馆文化研究热潮。最初,图书馆文化定位为“一种精神文化” ,后来又逐渐变化为“ 组织文化”。但文化是离不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所以最终变成了“ 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进入了服务时代,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尽管这些称谓各有所侧重,突出某方面的特征,但不可否认,这就是图书馆文化。

2图书馆制度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包含制度,制度能够促进文化的形成,而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制度是文化的根基,是对一种文化形成的促进和维护;制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制度作保障的文化,就会流于形式,徒有虚名,文化建设就落不到实处。而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例如,当制定“游戏规则”的时候,被评为“好”的评判标准和基本原则即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制度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化是统帅,制度是载体,二者只有形成有机、有序、统一的整体,文化才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在构建文化的过程中,要将文化的内容形式形成相关的管理制度,把无形的文化变成有形的制度,形成规范化、人性化的约束机制,为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2]

图书馆制度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各项制度。制度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又是制度存在的前提,一定的物质文化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制度随着物质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图书馆制度与文化是互动的。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或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广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的文化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的过程。当文化已经超越制度的水准,这种文化又会催生新的制度。文化与制度,总是在交替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美。

图书馆制度与文化永远是并存的。制度再周严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文化管理也不可能替代制度管理,因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性,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也存在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

3图书馆制度与文化的差异

图书馆制度与文化的起源,很难分清先有制度还是先有文化,就像人们分不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但制度与文化各自对图书馆服务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同的。

3.1 成因的不同

图书馆制度主要由馆领导班子制定而成,往往受领导班子成员德、才、学、识以及人生经历的影响。制度会随着三五年一任的馆领导变更而有所改变,这种体现馆领导班子成员个性特征的馆规条约,往往缺乏连续性与稳定性。而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广大员工的群体意识、体现人文理念。图书馆文化的形成要经过广大员工的认识、认知与认同的过程。认识图书馆文化,是让广大员工熟悉图书馆所倡导的服务理念。如,有的图书馆在醒目的地方拉出“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横幅,让员工认识服务读者始终是第一位的。图书馆不但要让员工了解为什么必须有这样的一种服务理念,更要让他们对这样的服务理念有一种领悟,使他们通过对服务理念的了解,把握图书馆为什么提出“一切为了读者”的初衷,从而悟出服务读者的真正含义。只有通过对图书馆文化的认识、认知,员工才会对这种服务文化有自觉的认同和遵守。员工只有认识到图书馆文化的意义和作用,领悟到文化的精髓,才会对它的形成持积极的态度,才愿意按它的指引行动。可见,图书馆文化的形成首先要使员工达成普遍共识,即认同图书馆所倡导的文化,并能够认识图书馆文化的意义所在;其次,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认同文化的主张,要自觉按图书馆文化的要求为读者服务。所以说,图书馆文化形成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广大员工的认同与共同遵守。

3.2 执行方式的不同

图书馆制度管理信奉的是单向命令,是硬性管理;文化管理信奉的是沟通,属软性管理。在制度管理过程中,往往由管理者说了算,有时管理者对来自下级的、基层的合理性意见很少关注,下级对管理者的决策往往是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具有强制性。这种过分追求刚性的管理(有时甚至表现为刚愎自用),会使管理者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唯我独尊。文化管理主张尽可能通过文化来对图书馆服务活动进行管理,从过去强调馆规条约对广大员工的服务管理上升到注重图书馆文化的驱动性、影响性和激励性的管理。文化管理可以说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人本管理模式,它把人放在文化的背景中,在尊重人的自主意识前提下,使更多员工依靠自我控制来发挥积极性,这比馆规条约的刚性管理更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文化管理倾向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横向、纵向的沟通,注重建立内部沟通机制,加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使下级能透彻了解管理的目标及措施。这种注重内部沟通的文化管理,容易形成上下级平等,相互尊重,同事之间相互支持、互相配合的人际关系,从而更能发挥图书馆员工的智慧与潜能。[3]

21世纪,图书馆服务更多的是知识与智慧的服务。图书馆员工过去那种借借还还的服务所占的工作比重将会逐步减少,而信息服务、专题服务的比重将会逐渐加大。知识和智慧的服务是无法捉摸的活动,管理者是无法监督、也无法强迫的,只有让员工自愿工作,他们才会贡献知识和智慧。图书馆文化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激发员工的整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热情服务的氛围,从而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服务驱动力。

3.3 执行尺度的不同

执行方式的不同,势必会带来执行尺度的差异。制度的奖勤、罚懒往往会因人而异,比如不同的人同样是上班迟到,张三或许会因与管理者关系好而免于处罚,而李四因与馆领导关系一般而照章处罚,这种宽严不一的例子在日常的制度管理中是屡见不鲜的。制度管理往往会针对社会或部门的某种突出的现象而有的放矢(如社会中比较常见的“严打”现象)。其实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手段,是不存在人为的“严”与“宽”的标准的。同样,一个图书馆,也会存在针对职工或读者某种不良行为调整处置力度的做法。比如某一时段的上班迟到、早退现象较多时,图书馆往往会加强考勤的次数和惩罚的力度,或者上班早、中、晚都要求职工签到甚至刷卡上下班,等等。但这种“加强”一旦有所动松动,不良现象就会死灰复燃。图书馆文化管理是一种软性管理,它侧重于人的因素,从激励人的因素入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促进管理的有效实现。文化管理对馆内的每一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每个人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其被同事的指责或自责的程度都是一样的。

3.4 给人的感受不同

图书馆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给人的感受不同。制度管理以物为本,在管理者眼中注重的是馆舍、藏书、阅览座位等硬性设施的管理,尽量使这些硬性设施发挥最大的效能;文化管理则坚持以人为本,将人当做图书馆最为金贵的财富来珍惜,尊重人、爱惜人,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提高人,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化的平台。图书馆文化是一种“情感型”的亲情文化。亲情文化要求图书管理者把员工当做自己的亲人、朋友来友善对待,关心员工的工作、生活,甚至情感,尽量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平台。好的生活环境会让员工感到管理者不仅是在管理他们,更是在关心他们,是在为员工服务,而不是高高在上,向他们发号施令。亲情文化更要求各位员工把每位读者当做自己的亲人、朋友来热情服务,站在读者的角度为读者着想,为读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借阅环境,使读者一踏进图书馆大门,便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这样,即使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或许还存在许多漏洞和问题,读者也会给予理解,避免过激行为。

3.5 效果的不同

制度管理往往体现在形式,文化管理则注重内功修炼,管理者关心员工的利益,关心员工的成长,积极为员工创造使其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通过优化员工的服务环境来谋求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质变。[4]

4结语

一个图书馆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一个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飞跃,离不开图书馆先进文化的长期影响。一个制度完备、依制度运行的图书馆,才是一个安定和谐的图书馆;而善于把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层面,才是图书馆服务质量长期优化的关键所在。当某项制度已经渗透到员工思想中并成为其自觉行为时,就留下了根植于员工心中的某种文化。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会促使图书馆追求更先进的图书馆文化,从而催生新的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关锁.论中国现代图书馆制度创新的文化取向[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4(4):19.

[2] 葛立亚.制度与文化之我见[J].中外企业文化,2008(8):63.

[3] 赵映雪.论企业管理中制度与文化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199.

对工程制图的认识篇8

化工制图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拓展能力以及阅读和绘制化工图样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在高校教学改革压缩课时和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结合课程特点整合化工制图内容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调动学生兴趣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树立标准化概念,培养良好的制图习惯,熟练掌握课程学习内容并能灵活应用生产实践是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该文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若干新问题,以九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科开设的化工制图(64学时)为例,做了课程教学探讨和研究。

1 如何完成短学时课程任务

1.1 遵循认知规律,注重课程联系

美国教育家奥苏伯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恰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新的学习过程实质就是学习者在新旧体系相互碰撞过程中构建产生的[1]。对大学生而言,化工制图是一门新知识体系。但是,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和所认知的高中开设的立体几何以及平面解析几何课程等相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极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关联,即将新体系与原有的经验及知识储备交叉联系,促使学生调整自我学习方法,定期整理新旧知识体系。学生能对原有知识体系不断修葺,同时又不断萌发新枝,在自我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不断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原动力,从而使新知识在最佳时机科学高效地进入已有知识的区域,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如何理清新旧知识的关联,使新知识被旧知识同化发展,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使学习的知识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和迁移。如示例1和2。

示例1,在学习直角投影定理部分,通常直接讲授投影规律及其应用。但如果提出问题:定理如何证明让学生去主动思考,这样就将立体几何课程相关知识与这里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有效联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问,逆定理成立么?多维空间中,定理成立么?除此之外,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深层次思考,在此过程中不能跳跃太大,这样反而会使学生望而却步,适得其反。

示例2,在学习化工设备图-换热器部分,学生通常对换热器内部构造出现的线条很模糊。但如果问题转为:换热器的热冷流体是如何从进口接管到出口接管的?流体应该经过哪些部件才合理呢?从而将化工原理课程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了。如果再进一步设疑,化工生产中,换热流体经过的部分在其它化工设备中能否重复出现?有哪些设备呢?这样就自然的引入了标准件这一概念,也将其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相关知识连为一体。

1.2 选定合适教材,整合传统的制图内容体系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蓝图”,能够体现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新形势下,国内很多高职院校推广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其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任务驱动型”教材的开发与应用[2,3]。化工制图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教材种类繁多,但基本是属于机械制图课程的“兼容”书,需要将原有模式教材转型整合。因此,编辑一本实际需要的课本至关重要,进行整编化工制图教材中的具体做法是,将机械制图和化工制图课程中的公共部分知识(画法几何章节)保留,去除机械制图中机械图和装配图等章节,添加化工制图中设备图和化工工艺图等。授课任务内容整理成表1。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年度考核效果和学生反馈意见,定期同步调整相关内容和进度,根据教学反馈做扩展讲义,以期达到适合本专业的最优学习内容构造。

1.3 提高学习热情,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空间

当前高等院校压缩课时呈现大趋势,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源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应着重从“心理”和“情感”两方面促发其认同感,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4,5]。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自主探索自主创新"。它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提高学习热情的内因。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自我反馈式”、“启发式”和“网络交流式”等多种。化工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针对项目实施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和设计,使多样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另外,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四个部分构建。其中,情境是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环境的最重要的环节。其功能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学习者的实践活动素材,而且反馈出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变化。例如在学习化工设备图时,可以借助国内外知名化工公司(如拜耳、巴斯夫、道化学、中国石化等)的大量厂景图片,让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化工设备的宏伟和壮观,从而激发他们对化工设备及图样的探究兴趣。

2 如何缓解就业压力

2.1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调整学习心态和目标,定位社会需求

课程评价体系起着激励和监控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有效改变了学生只看考试结果的错误态度,激励他们主动地为自己而学,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任课老师的业务素质,让其不断提高课程实践能力,深化了课程改革。当今现代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学活用以及创新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以强化素质和技能培养为目标,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拟定了一套适合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其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元素考核的综合体,以等级(A,B,C,D)代替考试分数,弱化分数的高低差距。综合评价等级(加权平均分)由四项指标组成,即项目化设计评价,过程价值评价,知识技能测试评价,附加评价。其中附加评价部分每月进行一次评比,以2-4人的组队形式出现,此评价体系强化团队的配合,鼓励个体积极参与思考和创新。

2.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环节,满足企业需求

实践教学是高校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其对人才培养模式起着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闪光点。化工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最终是要服务于具体对象的,是一门实践多于理论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教学制定者们合理地整编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九江学院化工学院主要采用下列方式。(1)分段教学方式:如将金工实习和校外见习穿插于化工制图教学过程中;(2)运用项目管理模式(见表1);(3)安排合理的教学步骤(如抛出引入-启发探讨-参照比对-反馈总结)。通过教学与实践结合,有效地将学生对化工设备以及工艺流程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了空间思维和实体想象能力。

3 结语

上一篇: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范文 下一篇:对艺术学概论的感受范文